一、200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文献综述)
赵彦军,姜淑珍,王增辉[1](2021)在《依托学科竞赛提高数学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结合笔者所在院校近三年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改革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经验,归纳与总结出两者的目标均是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基于两者目标的一致性,本文探索依托学科竞赛提高数学专业本科生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之路.
陈昊,梅学婷[2](2021)在《大数据时代结合数学建模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文中研究指明从大数据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出发,探讨如何培养具有科研、创新等综合素质的大学生.结合数学建模竞赛的过程及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实践,深入分析数学建模竞赛在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自学能力、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能够较好地提升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刘付军,陈自龙,刘凯[3](2021)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保障体系的实践与探索》文中研究说明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河南工程学院连续多年获得许多高层次奖项,名列河南省高校前茅.在参加该竞赛的过程中,河南工程学院逐渐建立了成熟、有效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河工模式"培训体系和保障体系.
李宏,韩邦合,杨有龙[4](2020)在《智能教育背景下工科院校数学建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数学建模教育教学工作对工科院校培养新工科要求下的创新型人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分析和总结了数学建模教育教学的经验和不足,探讨了在智能教育背景下,全方位开展数学建模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举措.在新时期探索数学建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有利于培养本科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强化本科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应用能力,为新工科的发展夯实数学基础.
苏茜,黄亚群,张怀雄,蒋慕蓉[5](2020)在《依托建模竞赛探索数学实验教学新模式》文中研究说明引导学生学好数学实验课程,鼓励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相关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在长期从事数学实验课程教学和多年指导数学建模竞赛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践和竞赛指导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数学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性,以及数学建模竞赛训练不足等,提出了促进数学实验教学改革的3种教学新模式: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3个方面探索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开展"理论-实验-竞赛"数学实验分层次教学,形成以竞促学的良好氛围;对数学实验课程开展微课教学的模式进行初探.3年多的教学和竞赛实践表明,数学实验课程期末综合成绩、数学建模竞赛获奖队数、参赛学生免试推荐研究生数量、教师发表数学建模相关论文数量及质量等都得到显着提高,因此,新教学模式的实施,有效提高了数学实验课程的授课效果,增强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数学建模竞赛的开展.
王家阳[6](2020)在《我国大学本科荣誉学院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拔尖创新人才是社会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和领军人物,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界都呼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荣誉学院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从“少年班”、“实验班”等发展而来,到现在大学竞相建立荣誉学院。然而,目前对我国荣誉学院并没有全国性的研究和分析,荣誉学院在发展上也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对我国大学本科荣誉学院发展研究势在必行。我国荣誉学院经历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下曲折的发展,人们在分析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认识到了拔尖创新人才和荣誉学院的重要性。回顾我国荣誉学院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初步探索、典型建设和全面推进三大阶段。当前,我国“985工程”建设大学、“211工程”建设大学、地方大学三种层次大学的荣誉学院在管理创新和人才培养上既存在共同点,也存在差异。在管理创新上,他们都有卓越的培养目标、多元高水平师资和校内多方协同的制度支撑;在人才培养上,他们建立了多样化、强竞争的选拔机制,基于高平台的个性化培养并取得了显性化、可称赞的培养成效。但在培养目标、师资力量、校领导重视程度、委员会制度、分流淘汰标准、国际合作交流层次和形式以及培养成效上有较大差异。当前我国荣誉学院还存在扎堆建立、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职责划分、与校内其他专业学院的协同等长效管理机制建设问题,选拔标准的“成绩导向”、生源的“非差异化”、分流淘汰标准的过分“学科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性”、国际合作培养的“全方位落地”等人才培养问题。可以通过明晰办学定位,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建立独立的师资体系,加强针对性培养;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学校上下合力;坚持严格选拔的原则,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健全访学制度,提升国际交流能力等改革举措进行优化。荣誉学院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改革与发展不仅仅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阶段性特征,也是标志性成果。大学的荣誉学院后续建设和创新,需要在汲取前期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继续保持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方向,为培养高端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黄元臻[7](2020)在《STEAM视角下高职数学建模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学建模因其学科的交叉融合性和实践操作性,被认为是解决生活生产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高职生掌握好数学建模能极大的帮助其提升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国际上逐渐兴起的跨学科STEAM教育为高职数学建模教学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它帮助学生从科学情境、技术手段、工程思维、数学知识以及艺术素养的角度解决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因此具有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的价值。重新审视STEAM视角下数学建模的职业教育,可为我国当前高职数学建模教学提供一条新路径。本文基于STEAM教育理念与数学建模课程的整合,选取泉州市某高职院校一年级智能控制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研究等研究方法进行探讨高职阶段数学建模教育。首先,对2010至2019年近10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试题进行内容分析,并对高职生进行数学建模教学调查问卷,结合高职一线教师的访谈了解关于高职数学建模的教学现状。其次,依据STEAM教育理念与数学建模课程,提出教学目标矩阵。而后提出了整合STEAM的数学建模课程设计,从而进行课堂教学实验研究,具体为选取前测成绩不存在显着差异的班级作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验班采取STEAM理念进行教学,在实验过程中始终保持无关变量均相同,并在教学期间通过课堂观察量表记录高职生课堂学习行为。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后测与教学满意度问卷,所得的问卷数据、后测成绩以及课堂观察数据均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进而结合分析研究、学生后期访谈与学生期末实训的工程产品提出教学建议。研究结论:实验班高职生进行了三个月的融合STEAM理念的高职数学建模课程后,高职生的表征简化、数学模型化以及发散性创新思维能力水平显着提高,应用水平能力进一步增强。教学满意度方面,实验班学生在学科兴趣、学习活动、创新思维、学习效果与教学认同度方面与对照班学生存在显着性差异。课堂观察方面,实验班学生在倾听行为、言语行为以及实践行为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思考行为与无关学习行为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实验班学生的工程思维对工程产品的制作具有优化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跨学科选取教学内容、适当补充前置数学知识、增强学生“长思考”的能力、通过多元表征深入理解数学建模、深化工程思维与工程产品间的联接。
刘璐[8](2020)在《高师院校数学专业本科生数学建模能力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学建模能够在数学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之间建立桥梁,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及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各大高校也十分注重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回顾已有研究,研究者们对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研主要包括数学建模的概念与作用、数学建模过程中现存问题、提升途径这些方面,其中提升途径是大多数学者研究的重点。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各位学者专家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培养大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提出了策略办法,主要集中在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课程建设、学生的能力素养的培养、搭建学习平台这些方面。对于研究方法,大多数学者都是在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并没有采取实证性的研究,更没有数据来证明其观点,实施效果不得而知,文章整体的说服力较差。基于此,本文将运用结构方程方法,对数学建模能力的影响因素及路径这一问题给予量化分析,为高校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提供适当可行的参考方案。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结构方程方法等对问题展开研究。第一步,查阅大量文献,对数学建模相关问题进行整理综述。在有关研究中,按照数学建模的概念、数学建模的作用、数学建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途径进行了综述;第二步,按照文献中提到的培养途径,筛选出影响因素,做出假设,画出理论路径模型,编制调查问卷;第三步,将问卷随机发放给师范院校数学院,参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的同学;第四步,找出参与问卷调查的同学们的参赛论文,并请专业的数学建模老师对论文进行打分,编制得分表;第五步,将调查问卷结果进行赋分,结合数学建模得分表,将基本数据导入SPSS软件;第六步,运用结构方程方法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做出分析和结论;第七步,对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解释说明,找出数学建模能力的影响因素及路径;第八步,进一步将影响因素进行分类,运用结构方程进一步进行分析,得到结论;第九步,基于结果分析,对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做出回答,并结合实际教学工作,提出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数学建模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有6个,学生对数学建模活动的兴趣、学生对数学建模过程的基本了解、教师对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的要求、教师对数学建模实际案例的讲解,以上这4个因素都对数学建模能力产生了正向影响,其中学生对数学建模过程的了解这一因素影响程度最大;另外,学生经常参加数学建模比赛、教师经常对数学建模能力进行考评这2个因素对数学建模能力产生了负向影响。基于以上分析,高校在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时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教师应加强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第二,教师应提高学生对数学建模基本过程的了解;第三,教师应提高学生对数学建模活动的兴趣;第四,教师应提高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第五,教师应在课堂上增加数学建模实际案例的讲解;第六,教师应酌情制定数学建模比赛的次数;第七,教师应酌情制定数学建模水平考评的次数。
朱旭帆[9](2020)在《基于数学建模的初中数学拓展内容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应该达成的目标之一,而数学建模是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利用数学建模活动来进行数学拓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实践经验,并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增强其创新意识。目前多数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研究采用在数学课堂教学时渗透数学建模思想的方式或是尝试进行若干孤立建模案例教学,因此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本文主要基于初中数学课本中单元内容设计数学建模活动来进行拓展教学,并遵照四条设计原则:1.建模活动应与实际教学进度相匹配;2.建模活动应重视过程而非结果;3.建模活动既要重视应用性和综合性,也要考虑学生实际认知水平;4.加强对计算工具和软件的应用。本文中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和设计思想是借助数学建模教学,以数学应用来加强并拓展所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本文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进行学时安排和教学内容顺序安排,在各单元教学内容结束之后,以单元知识为基点安排1至2学时的数学建模活动以拓展课本知识。其中,几何模型的建模重点在于对图像的分析,而函数模型的建模重点分析数据建立起合适的函数模型。虽然初中阶段的几何涉及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等多个知识点,但考虑到三角形的相关应用在锐角三角比单元已经很多,本文在几何与代数两方面分别选取四边形和一次函数等内容为例进行拓展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设计,圆和其他函数类型的拓展内容选择则以二者为模板,均为知识点拓展提高类型和应用拓展类型。本文较为完整地研究了基于数学建模的拓展内容教学设计,通过分析课堂知识点确定拓展的侧重点,设定教学目标,进一步根据知识点设置一些前置导入问题,使得拓展课教学活动能够渐进有序展开。
段峰,周同[10](2019)在《例说高职数学建模常见的数据预处理方法》文中研究表明数据预处理是确保数学建模质量必不可少的步骤,因此在数学建模课程学习过程中应得到重点关注。对竞赛赛题的阐述结果表明高职学生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常见的数据预处理方法主要有数据清理、数据的归一化处理以及建模对象的量化等。
二、200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提纲范文)
(1)依托学科竞赛提高数学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一、改革的历程 |
二、改革的内容 |
(一)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驱动,优化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二)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数学类主干课程中引入数学建模案例 |
(三)三级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机制促进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发展 |
三、改革的成果 |
(一)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就业率大幅度提升 |
(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考研率稳步提升 |
(三)参加国家级、省级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学生成绩逐年创新高 |
(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指导团队的教研、科研水平大幅提高 |
四、改革的期望 |
结 语 |
(2)大数据时代结合数学建模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大数据时代需要培养具备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 |
2 大数据背景下的数学建模竞赛 |
3 依托数学建模竞赛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
3.1 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
3.2 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 |
3.3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
3.4 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
3.5 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查阅文献资料和使用文献资料的能力 |
3.6 培养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能力 |
3.7 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
4 结束语 |
(3)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保障体系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明确人才培养方略 |
二、完善政策激励机制,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
三、打造优秀师资团队,提高专业教研水平 |
四、构建科学工作模式,保障取得优异成效 |
五、开展赛题后续研究,持续提升竞赛质量 |
六、加强校内校际学习交流,打造学校特色名片 |
(4)智能教育背景下工科院校数学建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数学建模教育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
2 新时期数学建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
2.1 依托智慧网络教学平台,加强数学建模选修课的网络建设 |
2.2 加强学生梯队建设和数学建模教师团队建设 |
2.3 在大学数学课和算法语言课中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 |
2.4 加强自主命题的题库建设和开展数学建模教学研究 |
2.5 其他的改革举措 |
3 结论 |
(5)依托建模竞赛探索数学实验教学新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学和竞赛指导中发现的问题 |
2 数学实验教学新模式 |
2.1 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 |
2.1.1 教学内容 |
2.1.2 教学方式 |
2.1.3 考核方式 |
2.2 “理论-实验-竞赛”数学实验分层次教学模式 |
2.2.1 理论层次 |
2.2.2 实验层次 |
2.2.3 竞赛层次 |
2.3 数学实验微课教学模式 |
3 结束语 |
(6)我国大学本科荣誉学院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荣誉学院 |
1.3.2 拔尖创新人才 |
1.3.3 通识教育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重难点 |
1.4.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我国大学本科荣誉学院建设的发展历程 |
2.1 初期探索:以实验之名的“零的突破” |
2.2 典型建设:以名校引领的“高峰探索” |
2.3 全面推进:多类型院校参与的“高原效应” |
第三章 以卓越之名:荣誉学院的管理创新 |
3.1 以国际化和优势学科定位培养目标 |
3.2 多元高水平组建师资团队 |
3.2.1 多元的导师制 |
3.2.2 高水平教学团队 |
3.3 校内多方协同的制度支撑 |
3.3.1 校领导直接负责制 |
3.3.2 多元化的委员会制度 |
3.3.3 专业学院协同管理制度 |
3.3.4 独立的荣誉生权益保障 |
第四章 促卓越之实:荣誉学院的人才培养 |
4.1 多样化、强竞争的选拔机制 |
4.1.1 选拔时间:入学前、入学后和二次选拔 |
4.1.2 选拔标准:成绩为主和综合考察 |
4.1.3 分流淘汰:自主退出和考核退出 |
4.2 基于高平台的个性化培养过程 |
4.2.1 实行分段式培养模式 |
4.2.2 构建交叉复合型课程体系 |
4.2.3 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 |
4.2.4 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
4.2.5 搭建国际国内交流平台 |
4.3 显性化、可称赞的培养成效 |
4.3.1 毕业生继续深造率高 |
4.3.2 毕业生就业前景好 |
4.3.3 毕业生学业成果丰富 |
第五章 拷卓越之问:荣誉学院的发展困境 |
5.1 长效管理机制建设问题 |
5.1.1 荣誉学院的扎堆成立 |
5.1.2 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职责划分 |
5.1.3 荣誉学院与校内其他专业学院的协同 |
5.2 深度开展卓越人才培养问题 |
5.2.1 选拔标准的“成绩导向” |
5.2.2 生源的“非差异化” |
5.2.3 分流淘汰标准的过分“学科化” |
5.2.4 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性” |
5.2.5 国际合作培养缺乏“全方位落地” |
第六章 续卓越之路:给荣誉学院的若干建议 |
6.1 管理机制 |
6.1.1 明晰办学定位,发挥自身特色优势 |
6.1.2 建立独立的师资体系,加强针对性培养 |
6.1.3 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学校上下合力 |
6.2 人才培养 |
6.2.1 坚持严格选拔的原则,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 |
6.2.2 健全访学制度,提升国际交流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我国荣誉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情况 |
附录2 我国荣誉学院导师制设置情况 |
附录3 我国荣誉学院任课教师水平 |
附录4 我国荣誉学院校领导任职情况 |
附录5 我国荣誉学院委员会制度设置情况 |
附录6 我国荣誉学院分段式培养对照表 |
附录7 我国荣誉学院国际合作交流情况 |
附录8 我国荣誉学院毕业生升学情况 |
附录9 我国荣誉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 |
附录10 我国荣誉学院毕业生荣誉获奖情况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STEAM视角下高职数学建模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职生应用能力的缺失与数学建模课程的矛盾 |
1.1.2 跨学科STEAM教育的兴起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培养高职应用型人才 |
1.3.2 提供高职数学建模教学新路径 |
第二章 研究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STEAM教育 |
2.1.2 数学建模 |
2.2 研究综述 |
2.2.1 STEAM教育的研究综述 |
2.2.2 数学建模的研究综述 |
2.2.3 STEAM教学的研究综述 |
2.2.4 数学建模教学的研究综述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过程 |
第四章 高职数学建模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4.1 基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试题的调查与分析 |
4.2 基于学生问卷的调查与分析 |
4.2.1 学生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
4.2.2 学生问卷分析 |
4.3 基于学生访谈的调查 |
4.4 基于教师访谈的调查与分析 |
第五章 STEAM视角下高职数学建模教学的实验研究 |
5.1 教学目标矩阵设计 |
5.2 STEAM视角下数学建模教学设计 |
5.2.1 数学建模课程教学设计 |
5.2.2 STEAM课程教学设计 |
5.2.3 整合STEAM的数学建模课程教学设计 |
5.3 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
5.4 实验前测 |
5.5 教学案例 |
5.5.1 教学活动流程 |
5.5.2 教学目标矩阵 |
5.5.3 教学过程 |
第六章 STEAM视角下高职数学建模教学的实验分析 |
6.1 实验后测分析 |
6.1.1 测试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
6.1.2 后测相关性分析 |
6.1.3 后测各维度分析 |
6.2 教学满意度问卷分析 |
6.2.1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
6.2.2 样本T检验分析 |
6.3 课堂观察量表分析 |
6.3.1 课堂观察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 |
6.3.2 一级维度学习行为的统计检验 |
6.3.3 二级维度学习行为的统计检验 |
6.4 学生工程思维对工程产品的优化作用 |
6.5 学生后期访谈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教学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8)高师院校数学专业本科生数学建模能力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问题提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的背景 |
第二节 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的问题、意义及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数学建模概论 |
第二节 数学建模能力 |
第三节 结构方程模型 |
第三章 数学建模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设计与过程 |
第二节 数学模型构建方面的研究结果 |
第三节 数学建模算法方面的研究结果 |
第四节 数学建模结果方面的研究结果 |
第五节 数学建模写作方面的研究结果 |
第六节 数学建模检验方面的研究结果 |
第七节 数学建模综合能力方面的研究结果 |
第八节 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级别研究结果 |
第九节 数学建模能力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四章 数学建模能力影响因素分类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设计与过程 |
第二节 影响因素分类研究结果 |
第三节 影响因素分类分析 |
第五章 数学建模能力影响因素整体分析与教学建议 |
第一节 影响因素整体分析 |
第二节 教学建议 |
第六章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大学生数学建模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基于数学建模的初中数学拓展内容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一、《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提出要求 |
二、社会教育趋势的需要 |
1.2 研究的问题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文本分析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研究综述 |
一、国外数学建模教学研究发展情况 |
二、国内数学建模教学研究发展情况 |
三、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相关的研究 |
1.数学建模教学对学生学习数学的作用 |
2.开展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原则 |
3.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策略 |
4.中学生的数学建模水平与能力 |
5.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现状及现有研究的不足 |
6.小结 |
2.2 概念界定 |
一、数学模型与数学建模 |
二、数学建模的概念 |
三、数学建模的过程 |
2.3 教育学理论基础 |
一、元认知理论 |
二、建构主义 |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
3.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
三、最近发展区 |
第三章 基于数学建模的初中数学拓展内容教学设计 |
3.1 拓展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与设计思想 |
3.2 拓展教学设计的原则 |
3.3 拓展教学设计的教学策略 |
3.4 选择拓展教学的内容,设定教学目标 |
3.5 设置教学方法与教学时间 |
3.6 设计数学建模拓展内容教学的教学过程 |
第四章 基于数学建模的初中数学拓展内容教学设计实例 |
4.1 数学建模基础知识教学设计实例 |
一、学情分析 |
二、设置教学目标 |
三、教学难点 |
四、问题串设置 |
五、教学方法与时间安排 |
六、教学过程设计 |
4.2 基于建模活动的初中数学拓展内容教学设计实例 |
4.2.1 几何拓展:四边形实例 |
一、选择拓展内容 |
二、选择建模活动,设定教学目标 |
三、根据知识点设置前置导入问题 |
四、教学方法与时间安排 |
五、教学过程设计 |
4.2.2 代数拓展:一次函数实例 |
实例1:实际应用拓展建模活动——一次函数模型 |
一、选择拓展内容 |
二、选择建模活动,设定教学目标 |
三、根据知识点设置前置导入问题 |
四、教学方法与时间安排 |
五、教学过程设计 |
实例2:知识点拓展提高类建模活动——线性规划问题 |
一、选择拓展内容 |
二、选择建模活动,设定教学目标 |
三、根据知识点设置前置导入问题 |
四、教学方法与时间安排 |
五、教学过程设计 |
第五章 研究总结和研究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一、基于建模活动的初中数学拓展内容教学设计原则 |
二、基于建模活动的初中数学拓展内容教学策略 |
三、基于建模活动的初中数学拓展内容教学设计步骤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例说高职数学建模常见的数据预处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清理 |
1.1 修改有误数据 |
1.2 补全缺失数据 |
1.3 数据筛选、数据排序与数据格式的修改 |
2. 数据的归一化处理 |
3. 建模对象的量化 |
四、200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参考文献)
- [1]依托学科竞赛提高数学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研究[J]. 赵彦军,姜淑珍,王增辉.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08)
- [2]大数据时代结合数学建模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陈昊,梅学婷.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1)
- [3]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保障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 刘付军,陈自龙,刘凯.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02)
- [4]智能教育背景下工科院校数学建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李宏,韩邦合,杨有龙. 数学建模及其应用, 2020(03)
- [5]依托建模竞赛探索数学实验教学新模式[J]. 苏茜,黄亚群,张怀雄,蒋慕蓉.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S1)
- [6]我国大学本科荣誉学院发展研究[D]. 王家阳.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4)
- [7]STEAM视角下高职数学建模的教学研究[D]. 黄元臻. 集美大学, 2020(08)
- [8]高师院校数学专业本科生数学建模能力影响因素研究[D]. 刘璐.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9]基于数学建模的初中数学拓展内容教学设计研究[D]. 朱旭帆.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例说高职数学建模常见的数据预处理方法[J]. 段峰,周同.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4)
标签:数学论文;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 数学建模论文; 数学素养论文; 建模软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