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防养猪生产中的几个误区(论文文献综述)
张领[1](2010)在《流动的共同体 ——农民工与一个村庄的变迁》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社会文化视角来研究农民工。通过调查发现,农民外出、异地行为等不尽符合既有的研究视角。既有的研究视角可以概括为“政治--经济视角”。“政治-经济视角”认为农民外出主要受到政策的影响,户籍制及与之相关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便是这方面的典型。从政策的角度来理解农民工的学者认为,农民外出及异地行为严重受到户籍制的影响。在户籍体制及二元经济的背景之下,在异地的农民由于不能平等地享受当地城市居民所享有的福利,他们因此产生返乡行为。这一理论路径意味着:90年代民工潮的出现是户籍体制放开的结果。但从农民外出的实际经验来看,是农民外出的趋势推动户籍体制改革而不是相反。在这个意义上,户籍体制限制农民外出的理论路径模糊了制度和农民外出之间的关系。因此,多数学者认为,不能仅仅从政策的角度来理解农民外出,还必须从经济方面来理解。这方面的研究已建立了一系列模型,着名的有“劳动力相对过剩”、“比较收益模式”、“预期收入模式”等。这一理论路径较为有力地解释了农民的外出。但这一理论路径也无法解释农民外出在地点上的差异性及其群体性特征,这正是社会文化因素带来的结果。农民外出所体现的上述特点说明了传统农民转型的困难,在此意义上,村庄转型和农民外出一样,都是这一转型困境的真实表现。转型必然面临现代性的困扰,为避免现代性的不良后果,农民采取共同体的方式外出,这极有助于共同体的转型。这正是社会理论中一个经典的二律背反的现实反应:“共同体”与“社会”。正是基于现代性中传统农民所采取的适应方式及村庄转型困难的考虑,本文创造了“流动的共同体”这一解释框架。它体现农民外出的社会文化因素及其转型困难的特性,补充了“政治-经济”视角解释的不足。“流动的共同体”是一个解释框架,它由相互联系的“流动”和“共同体”两个关键词组成。这一解释框架包含两层含义:一、“流动”说明农民外出经济方面的考虑;“共同体”说明外出的社会文化方面的考虑。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农民外出时表现出如下几个特征:(1)家乡附近就业;(2)农民选择有同乡聚居区的地方就业。二、这一概念还体现了农民转型的困难,这是马克思、滕尼斯、涂尔干等人使用“共同体”概念所表达的含义之一。共同体转型可以通过交通系统将异质性因素植入,也可以通过外出的农民输入。就远离现代性的村庄而言,仅通过交通系统将现代性因素植入很难实现转型,农民需要外出才能更为有效地推动社会变迁。但农民外出必然使得安全感、归属感和确定性丧失,为避免现代性的不良后果,农民采取共同体的形式外出。简言之,“流动的共同体”体现了面临“社会”冲击的背景之下,共同体成员采取的应对方式;另一方面,这一概念在理论上回应了“共同体”与“社会”的经典的现代化问题。
应三成[2](2007)在《藏猪几个重要遗传特性基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藏猪(Sus scrofa,Tibetan swine)主要产于我国西藏、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以及甘肃南部的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是世界上分布在海拔最高地区(2500~4300m)的稀有放牧猪种之一。藏猪具有抗逆性强、肌肉纤维细、肌间脂肪含量高和肉质风味好等优点;但同时存在产仔数低、生长缓慢和胴体瘦肉率低等不足。由于藏猪的生产性能低下,为了提高其生产性能,因而长期以来引进其他猪种与之进行杂交,导致其数量急剧减少,若不采取有效的措施,藏猪也会和许多其他地方猪种一样濒临灭绝,其所携带的优良基因,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其价值以前就永远从基因库中消失。因此,有针对性开展藏猪遗传特性方面的研究,对猪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具有重大的价值,对今后的新品种培育和品种复壮、实现养猪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由于藏猪分布在偏远高海拔山区和处于放牧的半野生状态,因此采样和测定研究工作难度大,目前国内外对这一宝贵的猪种资源的研究很少,并且主要是集中在生长发育性能和血液蛋白多态性研究方面,有关藏猪抗病力、肌肉品质和产仔数等特色性状基因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天然抗性巨嗜细胞蛋白基因(natural resistance associated-macrophage protein 1,NRAMP1)、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heart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和雌激素受体基因(estrogen receptor,ESR)是与抗病力、肌肉品质和产仔数相关的侯选基因,藏猪的这3个基因尚未有人研究。因此,本论文选择藏猪的NRAMP1、H-FABP和ESR基因进行研究,以发掘藏猪的优势特色,为藏猪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奠定基础。首先,我们克隆了藏猪NRAMP1基因。从脾脏和血液白细胞样品制备RNA后,用RT-PCR的方法克隆了藏猪NRAMP1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其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614bp,编码538个氨基酸残基,其蛋白质分子量为58.8kD,等电点为8.01,疏水氨基酸占52.8%,亲水氨基酸占31.4%,碱性氨基酸占5.8%,酸性氨基酸占5.4%,该蛋白质不含信号肽序列。预测的藏猪NRAMP1蛋白质具有其他物种保守的所有结构区域,包括1个富含脯氨酸和精氨酸的SH3结合域(SH3-binding domain),4个PKC磷酸化位点(S/T-X-R/K),2个N型糖基化位点(N-X-S/T),1个转运功能区(transport motif)和12个转膜区域(transmembrane,TM)。将藏猪的NRAMP1cDNA序列与家猪相应序列比较,有13个位点发生了突变,其同源性达99.2%,但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藏猪与狗、绵羊、牛、鹿、马、人和鼠的NRAMP1cDNA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91.2%、88.7%、88.1%、86.8%、85.8%、83.2%和71.6%。其次,采用半定量和定量PCR方法,对藏猪的10种组织中NRAMP1基因的表达模式和表达水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基因在藏猪的10个组织以及白细胞中均获得表达,不存在组织表达特异性。该基因在藏猪中表达比西方家猪更加广泛,说明NRAMP1基因在不同的品种间可能存在差异。定量和半定量PCR结果进一步证实了NRAMP1基因在藏猪中没有组织表达特异性。该基因表达拷贝数平均为3233拷贝/μL cDNA,但各组织间表达丰度存在极大差异,表达量最高为脾脏,最低为肝脏,两者相差77倍以上。各组织表达丰度从高到低的顺序是脾脏、大脑、肺、回肠、肾脏、淋巴结、结肠、心脏、肌肉和肝脏。上述测试结果为藏猪较其他猪种具有更强的抵抗力提供了间接证据。再其次,采用PCR-RFLP技术(限制内切酶采用MspⅠ、HaeⅢ和HinfⅠ酶)检测了96头藏猪在H-FABP基因位点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藏猪H-FABP基因在HinfⅠ和MspⅠ酶切位点均具有多态性,分别表现为HH、Hh、hh和AA、Aa和aa基因型,其中,H和A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0.521和0.406;在HaeⅢ位点无变异,均表现为DD型。最后,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了96头藏猪在ESR基因位点的遗传变异,并分析了不同基因型对产仔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藏猪中只有AA和AB 2种基因型,没有高产仔的优势基因型BB,其中,AA和AB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0.75和0.25,A、B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0.875和0.125,研究结果较好地解释了藏猪产仔数不高的现象。藏猪不同ESR基因型产仔数和产活仔数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AB基因型的产仔数较AA型高2.03头。这些发现对藏猪的产仔数性状的改进具有重要意义。对藏猪最具特色的3个性状相关基因进行的初步研究和所获得结果,为认识、保护和利用藏猪的优良基因资源奠定了基础。
应三成[3](2000)在《提防养猪生产中的几个误区》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当前众多养猪户在猪品种毛色与性能、仔猪早期断奶、育肥猪的合圈饲养与配合饲料的使用方面存在的认识偏差产生原因和克服方法从技术上进行了讨论 ,这些偏差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猪生产的发展。建议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引导和科学技术普及力度 ,提高认识 ,以提高养猪生产水平的经济效益
二、提防养猪生产中的几个误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防养猪生产中的几个误区(论文提纲范文)
(1)流动的共同体 ——农民工与一个村庄的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及其意义 |
1.2 以往的研究 |
1.2.1 农民研究的两个传统 |
1.2.2 具体的经验研究 |
1.2.3 一个综合:兼具理性和道义的农民 |
1.3 研究方法和选取的样本 |
1.3.1 研究方法 |
1.3.2 选取的样本 |
1.4 农民工及相关概念 |
1.5 文章结构 |
2 与"社会"相对的共同体 |
2.1 共同体理论 |
2.1.1 共同体概念 |
2.1.2 共同体的研究范畴 |
2.1.3 共同体的特性 |
2.2 共同体与"社会"的困境 |
2.2.1 异化的现代性 |
2.2.2 官僚化的现代性 |
2.2.3 失范的现代性 |
2.3 流动的共同体 |
3 果支村的生态系统 |
3.1 果支村的地理区位 |
3.2 果支村的共同体结构 |
3.2.1 血缘-地缘关系与共同体 |
3.2.2 基层市场与共同体 |
3.2.3 行政力量与共同体 |
3.3.4 小结 |
3.3 共同体在果支村 |
3.3.1 日常交往 |
3.3.2 祖先崇拜 |
3.3.3 选举斗争及村庄、族间资源的争夺 |
3.4 小结 |
4 共同体在余姚的活动 |
4.1 农民工外出的具体原因 |
4.2 共同体的移植机制 |
4.2.1 特殊的流动渠道 |
4.2.2 共同体的归宿感和确定性 |
4.2.3 无法融入当地社会圈子 |
4.3 共同体在余姚 |
4.3.1 农民工的职业类型 |
4.3.2 农民工在余姚的仪式 |
4.3.3 农民工的交往 |
4.4 共同体维权 |
4.4.1 政治框架中的共同体作用 |
4.4.2 共同体维权 |
4.5 小结 |
5 农民工共同体的回流与村庄变迁 |
5.1 农民工共同体的回流 |
5.1.1 农民工转型模型 |
5.1.2 返乡农民工和家乡的联系 |
5.1.3 农民工和家乡的联系 |
5.2 共同体回流及社会变迁 |
5.2.1 共同体观念结构的变迁 |
5.2.2 共同体行动系统的变迁 |
5.2.3 农民工的分类 |
5.3 小结 |
6 流动的共同体与隔离 |
6.1 第一代农民工的自我隔离 |
6.1.1 自我隔离的社会动力 |
6.1.2 隔离的社会效果 |
6.2 新生代农民工的半隔离状态 |
6.2.1 新生代农民工的隔离:被迫的选择 |
6.2.2 成功者的脱离 |
6.3 小结 |
7 流动的共同体与共同体建设 |
7.1 共同体的变迁方式 |
7.2 农村建设与农民外流 |
7.2.1 村庄治理与农民外流 |
7.2.2 村庄治理的方向 |
7.3 小结 |
8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2)藏猪几个重要遗传特性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藏猪NRAMP1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摘要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3. 结果 |
3.1 藏猪脾脏组织NRAMP1的RT-PCR和NRAMP1片段的克隆 |
3.2 cDNA片段序列分析 |
3.3 cDNA片段序列同源性比较和进化分析 |
3.4 NRAMP1蛋白的质氨基酸序列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藏猪NRAMP1基因定量表达研究 |
摘要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藏猪样品采集 |
2.2 试剂 |
2.3 血样和组织采集,白细胞的分离 |
2.4 RNA提取 |
2.5 反转录 |
2.6 半定量PCR |
2.7 定量PCR |
3. 结果 |
3.1 RNA分离 |
3.2 半定量PCR分析 |
2.3 定量PCR分析 |
4. 讨论 |
4.1 猪NRAMP1细胞特异性表达 |
4.2 猪NRAMP1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 |
4.3 藏猪NRAMP1表达量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藏猪R-FABP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
摘要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3. 结果 |
3.1 PCR1扩增及Hinf Ⅰ酶切分析 |
3.2 PCR2扩增产物酶切分析 |
3.3 H-FABP基因的基因型分布和基因频率 |
4. 讨论 |
4.1 HinfⅠ-RFLP位点 |
4.2 HaeⅢ-RFLP位点 |
4.3 MspⅠ-RFLP位点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藏猪ESR基因的多态性分布及不同基因型对产仔数的影响 |
摘要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3. 结果 |
3.1 ESR基因的PCR产物 |
3.2 PvuⅡ酶切分析 |
3.3 多态性分布 |
3.4 基因型与产仔数的关系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文献综述 |
摘要 |
1. 猪抗病力研究进展 |
1.1 历史回顾 |
1.2 疾病和猪肉安全现状 |
1.3 抗病力的遗传基础 |
1.4 抗病育种的途径 |
1.5 抗病力、免疫应答与生产性状的关系 |
1.6 MHC基因的研究进展 |
1.7 NRAMP1基因的研究进展 |
1.8 其他抗病力基因研究进展 |
1.9 抗病育种的展望 |
2. 猪肉质性状的研究进展 |
2.1 肉质性状的定义 |
2.2 猪肉质性状的遗传调控 |
2.3 问题与展望 |
3. 猪繁殖性状的侯选基因和QTL研究进展 |
3.1 繁殖性状侯选基因的研究进展 |
3.2 繁殖性状相关的的QTL研究进展 |
3.3 展望 |
4. 藏猪资源的研究进展 |
4.1 生活环境和生产性能的研究 |
4.2 染色体研究 |
4.3 血液蛋白多态性研究 |
4.4 微卫星多态性研究 |
4.5 线粒体DNA多态性研究 |
4.6 核基因位点多态性研究 |
4.7 总结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着作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1. 发表论文、着作 |
2. 科研成果 |
3. 获得的荣誉 |
致谢 |
四、提防养猪生产中的几个误区(论文参考文献)
- [1]流动的共同体 ——农民工与一个村庄的变迁[D]. 张领. 浙江大学, 2010(08)
- [2]藏猪几个重要遗传特性基因的研究[D]. 应三成. 四川大学, 2007(05)
- [3]提防养猪生产中的几个误区[J]. 应三成. 四川畜牧兽医, 200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