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办好地方党报和周刊的新方法

探索办好地方党报和周刊的新方法

一、探索新路办好地方党报周刊(论文文献综述)

孙成军,李欣美[1](2019)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党报的发展历程》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报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频共振。既见证和记录反映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也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实现自身的变革。党报70年的历程,既体现了党报发展的基本规律,又体现了党报"守初心、担使命"的守正创新探索精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历程中,党报将以其红色基因而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傅利昌[2](2019)在《探索新路 办好地方党报周末版——以《闽西日报·生活专刊》的实践为例》文中指出《闽西日报·生活专刊》坚持"关注民生、服务读者"的办刊特色,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上下工夫,在民生新闻、社区新闻和舆论监督上精准发力,办刊质量稳步提高,成为市民爱读爱看的周刊。

聂斯汀[3](2018)在《新媒体背景下《娄底日报》生存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娄底日报》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市级党报,先天条件不足导致其在新媒体背景下生存举步维艰。面对方兴未艾的互联网新媒体浪潮,《娄底日报》为实现困境突围进行了几次改革和转型,表面上是积极参与“新媒体”和“媒介融合”的发展,实际上却收效甚微,亟需探索有效可行的突围之路。论文以新媒体大环境为切入点,以《娄底日报》为研究对象对其生存现状和发展对策进行分析。通过对《娄底日报》的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研,概括其历史发展脉络、组织架构、人事结构和人事管理、新闻采编、广告发行与经营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在引入媒介外部环境分析时发现,《娄底日报》面临着互联网新技术催生重新布局、传统纸媒萎缩倒逼转型、政策支持当地新媒体转型、受众媒介接触习惯转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低、区域媒体强势竞争和挤压等外部环境因素影响,新媒体背景下《娄底日报》发展的外部环境挑战和机遇并存。《娄底日报》在新媒体背景下尝试过几个阶段的转型,从内容生产、新媒体平台、战略合作、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调整和突围,但是仍存在诸多问题和弊端。主要体现在体制机制制约、新媒体平台建设落后、新媒体专业人才缺乏、基础建设包袱重、盈利渠道单一、新旧媒体浅层次融合等问题和瓶颈上。这些问题体现了娄底日报社发展的个性,也是全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市级党报发展的缩影。最后,论文针对这些具体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对策。通过转变发展思维、改革机制体制、注重人才引进培养、构建多向度的盈利模式、提升新媒体平台运营、创新新闻内容生产等措施,来探讨经济欠发达地区地市级党报新媒体背景下的发展思路。

罗奥[4](2017)在《《中国青年报》(1951-2013)社论与中国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共青团自成立至今已有九十多年历史。它在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探索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始终冲在革命、斗争和建设的前列,成为党的得力助手。在不同历史时期,共青团都充分发挥其政治宣传功能。它团结青年,教育青年,为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革命者和建设人才。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是处于不断调整、改进中。新世纪以来,社会更加开放,人们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共青团面临组织弱化的困境。于此,共青团亟须学习新的宣传理念,改进政治宣传工作,推动团的全面改革,提高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本研究对共青团政治宣传演进过程进行了详实研究,其中: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缘起、海内外研究现状、核心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等几方面内容。第一章研究了中国共青团与《中国青年报》的历史与现状。本章主要回顾了政治宣传与共青团的发展、共青团机关报刊的发展和中国青年报社的发展。重点探讨了共青团政治宣传与中国革命、建设之间的关系,并从共青团机关报、刊的创办过程与发展过程中梳理出其政治宣传工作的总体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是《中国青年报》所发表的社论总述:笔者梳理、统计并简要分析了《中国青年报》社论的总体情况。其主要包括对《中国青年报》历年社论数量与分布情况,《中国青年报》转载其他报、刊社论数量与分布情况,和《中国青年报》社论话题的数量与分布情况等的分析。第三章分析了《中国青年报》社论的特点。笔者梳理、分析、比较了建国头十七年时期、极“左”时期、1978—2000年、2000—2013年四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报》社论话题的分布特点、社论的内容特点和社论的语言风格特点等。第四章讨论了《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之间的关系。首先,本研究梳理分析了《中国青年报》直接转载中央党报和地方党报的情况。具体包括转载社论的数量、话题和发表的时间等。其次,笔者对比研究了针对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和党报社论的异同,具体包括事件的话题、社论语言风格等。第五章对共青团政治宣传工作做出了展望:总结共青团政治宣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政治宣传理论滞后、宣传主题单调、服务意识淡薄、宣传载体单一等。根据对共青团政治宣传发展演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本研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推进共青团政治宣传大众化;紧扣服务青年宗旨去推进共青团组织改革;充分依托新媒体技术,广泛开辟宣传渠道。结语部分,对本研究的结论作出概括。

王继先[5](2015)在《新闻人马星野研究》文中指出作为着名报人、新闻教育家、新闻学者及新闻管理者,马星野是研究20世纪中国新闻史绕不过去(或不应绕过去)的重要人物之一。自1931年由国民党“中央政校”保送到美国密苏里大学研修新闻,1934年回国任教于政校开始,马星野就成了“国民党体制内新闻人”。作为体制内新闻人和“保守派中的开明分子”(李金铨语),他的一生始终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相伴随。他尽其一生所做的就是以折衷协调的方式,努力在矛盾对立面中找到交叉点和共同点,在体制允许的范围内以“圆融贯通”的中庸态度努力接近自己的理想,力求解决“三民主义”、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和中国传统儒家人生观、价值观之间的平衡问题,并努力将三者融合内化为自身所特有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本文对马星野人生道路与新闻人生涯的研究,展现了少年、青年和新闻人三个不同时期马星野的人生经历。认为马星野之所以选择“国民党体制内新闻人”这条人生道路,有历史、社会和个人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来源于诸如家世熏染,导师影响,时代环境、个人对理想的追求及对社会现实尤其是国民党统治的顺从等多种因素。对马星野新闻教育实践的研究,把他14年人生经历划分为“试验新兵”、“全职园丁”、“兼职导师”三个阶段分别进行叙述,首次提出了国民党新闻教育的“政校模式”和由此形成的“政校(政大)新闻帮”这两个概念,指出“政校模式”新闻教育所具有的以模仿“密苏里模式”专业主义新闻教育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儒家精神和“三民主义”要求而形成的特征;对马星野新闻业务和管理实践的研究,系统梳理叙述了马星野在《中央日报》、“中央社”的新闻业务实践以及任职国民党“中宣部”新闻事业处、国民党“中央第四组”、国民党“中央新闻党部”、“中国新闻学会”、“大众传播教育协会”等机构和组织里44年的管理实践经历,指出在时代和社会大环境背景下,国民党体制内新闻人的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想和中国传统儒家人文情怀最终必然受制于国民党统治需求这一现实的归宿;对马星野新闻思想的研究,提出了马星野新闻思想的“三民主义”与西方专业主义两个来源,并以之为贯穿其新闻思想的主线,厘清了其新闻思想“产生”、“发展”、“延拓”的“三阶段”脉络,归纳出其新闻思想在各阶段的侧重内容,即“产生期的西方理论指导下的专业主义新闻思想”、“发展期的‘国家民族至上’的‘三民主义’新闻思想”和“延拓期的‘蒋公语录’精神阐释下的现代大众传播思想”,既体现了马星野新闻思想在各阶段必然存在的差异性,也体现了马星野新闻思想随时代和个人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成熟的连续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马星野以“三民主义”为政治指导,以西方新闻专业主义为实用方法的新闻事业思想的局限;对马售闻人个性风格的研究,凝练出作为国民党体制内新闻人重要代表的马星野所具有的“以‘三民主义’为政治导向,以西方新闻专业主义为方法,以中国传统儒家精神追求为核心”的“马氏风格”内涵及承载这种风格的“中体西用”、“矛盾协调”方式的形成动因、具体体现和导致的“得”“失”。马星野在20世纪的中国新闻史上虽然不是推动或制约当时新闻业发展或变化的主流动力,但因其特定的社会角色使他成为这段时期新闻史发展历程,尤其是民国时期新闻史研究中绕不过去的重要人物。因为他不仅代表“他”自已,而且代表了与他人生经历、人生哲学、理想追求及实现方式都有相近或相似之处的那个“国民党体制内新闻人”群体。对“国民党体制内新闻人”群体的重要代表马星野在20世纪中国新闻史尤其是民国时期新闻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及历史地位予以历史、客观、辩证的评价,是本研究所努力追求的目标。

姜翠英[6](2013)在《媒介新生态下地市级党报发展路径探究 ——以《咸宁日报》为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播媒介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社会转型的历史场域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因素改变着传播媒介的生态环境。时下,一方面中国政治民主化程度提高、经济日益开放,市场规律的调控更加明显;另一方面新媒体风头强劲,打破了原有的媒介市场格局,影响力逐步提升,为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中国媒介市场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格局,长期依靠财政拨款的党报不再具有竞争力优势、市场萎缩、影响力减弱。《咸宁日报》作为湖北省咸宁市市委机关报,担负着宣传当地政府重大方针政策和引导舆论的重大责任。这种处于中国党报系统中“三级办报”最基层,也是与群众联系最密切的一部分,在媒介新生态下,由于受到自身城市规模小、经济基础薄弱、观念滞后等方面的局限,他们的发展可谓步履维艰,媒介白热化竞争的情境下,新闻报道形式和版面编排难以满足受众需求;报社内部经营管理模式老化;地方广告份额缩减,并难以扩大;数字化、产业化发展速度缓慢,报业集团组建困难等。近年来《咸宁日报》积极的面向受众,变革新闻生产,舆论引导的影响力显着提升;及时接受新事物,拓展数字化媒体;立足本土,实施品牌策略,收获了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勇敢的面对市场竞争,发展产业,壮大实力;改革内部管理机制,提高效率。在与时俱进中,《咸宁日报》创新发展,积极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韩雪颖[7](2013)在《《辽宁日报》大众化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二十一世纪被称之为“信息时代”,传媒产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我国社会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省级党报作为我国报业体系的核心部分,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省级党报在担负为党和政府传达声音使命、兼顾不同行业、兼顾城乡发展的同时,也经受着来自市场的考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随着我国传媒产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省级党报也逐渐由机关报向市场化运做转变,尤其是在取消党报行政征订制度之后,我国的省级党报为了适应市场化进程,通过以党报为核心,合并或创建子报的形式,成立报业集团参与市场竞争。因此,省级党报的大众化发展成为了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以《辽宁日报》为研究个案来了解目前我国地方党报的大众化发展情况。结合报纸大众化的含义、产生的历史条件、中西方发展比较等基本问题,概述报纸大众化的历史过程,梳理了历史上党报报人关于大众化新闻思想的发展,总结了《辽宁日报》大众化改革的动因,并阐述了辽报改革创新中对党报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对理论、体制、发行方面的创新发展。同时,选取一段时间的《辽宁日报》报纸作为研究样本,具体分析了辽报的版面等新闻报道内容,并与新闻界新近开展的“走转改”活动相结合研究,展现地方党报改革成果。最后,对于辽报大众化未来发展上需进一步提升的方面进行思考,概述辽报直属传媒集团未来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辽报在新闻内容、“数字化”之路、人才队伍建设等大众化改革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马瑞洁[8](2013)在《喉舌之困—国民党党媒制度与新闻宣传(1945-1949年)》文中指出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开始了它对中国的统治,也开始了党媒体系的全面构建。国民党秉承“宣传亦革命”的重要理念,将党媒视作本党之“喉舌”,动用国家权力为本党党媒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支持与政策优惠。又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三民主义”确定为衡量所有媒介声音是否正确、是否进步的标杆,建构起党国体制下的党媒制度。党媒制度是党国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党媒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所属政党的特性,也反映了政党在现实政治中的平衡与妥协。战后党媒制度变革围绕着宪政与政争两大主线展开,充分体现了国民党意识形态与组织形态中弱势独裁的矛盾性。国民党在废除新闻检查的同时,以经济或政治的隐秘手段介入媒介市场,帮助党媒占据舆论高地;在行政院下设立新闻局的同时,保留中宣部对国内新闻界的党化管理;对党媒进行企业化改革的同时,以党股官股垄断股权、以党员官员填充董监事会——这不仅使产权改造失去了意义,还为党媒领域的贪污舞弊提供了温床。在这套党媒制度下生存的党媒人,同样呈现出报人、党人、学人多元并生的复杂面相。在大厦将倾的最后关头,谋生与自保的现实需求成了大多数党媒人的第一选择。新闻宣传的典型个案表明,国民党党媒真正无法逾越的困难在于党媒性质本身的限定与现实危机间的差异,缺乏“造梦空间”和不得不面对的“执政成本”则是执政党党媒独有的困境。

窦锋昌[9](2013)在《报纸开放式新闻生产研究 ——以《广州日报》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新媒体的崛起,报业生态环境发生巨变。报纸信息传播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市场压力不断传导到报纸的内容生产领域。世界范围内的报业纷纷启动基于新闻生产内容的改革,从消息来源到采访写作、再到版面编辑、直至新闻发布的生产全流程产生了巨大变化,希望重塑网络时代传统新闻业的操作常规。基于此背景,本文主要以广州日报为例探索网络时代报纸新闻生产方式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变革,并建构网络时代报纸开放式新闻生产模式。研究的核心问题如下:网络时代,报纸新闻生产流程如何趋向开放式生产格局?开放式生产之下,新闻生产的四重逻辑如何发挥掣肘与互动作用?在开放式新闻生产模式背景下,传统的新闻学理论又该做出怎样的调适?在理论框架上,文章采用新闻生产社会学理论,把重点放在当下报纸新闻生产全流程的剖析上,考察新闻生产过程与组织内外部社会控制因素之间的掣肘与互动关系。同时,由于本研究聚焦于编辑部这个独特空间,会引入编辑部职业场控制的核心概念。新闻工作常规是决定新闻报道面目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也是透视新媒体技术逻辑如何渗透到报纸新闻生产流程的集中体现。本文的首要任务是发现网络时代报纸新闻工作常规的嬗变。文章先对广州日报的时政新闻操作常规、编辑常规以及专业新闻生产的变化做一个厚重描述,这些涵盖了广州日报新闻生产的主要领域,随后又聚焦新媒体逻辑对新闻生产内容平台、组织架构产生的影响和需求。报纸在长期的实践中建立了一套稳固的话语体系——在缜密的生产规范指引下设置公众议程,影响舆论进程,并在相对封闭的精英式的新闻生产系统中,主导着新闻定义的大权,属于“闭合式新闻生产”,但进入网络时代以后,这一切都变了,这种变化“静悄悄但强有力”,一种全新的开放式新闻生产模式正在形成中。在第六章中,笔者总结开放式新闻生产模式的特点和运作机制。开放式新闻生产模式具有消息源开放化、多元化,新闻采写编社会协作化、网友多路径介入新闻文本,新闻效果开放化,报纸新闻传播半径也无限延伸等多重面相。开放式新闻生产打破了传统报纸“内部循环”、“以我为主”的生产模式,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传播路径、面相、特点。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比较了报纸新闻生产的传统模式与开放式生产模式的差异。同时,开放式新闻生产也有其固有缺陷,主要表现在四个维度,新闻的主观性增强、虚假新闻产生的可能性增大、独家新闻减少、宣传管制强化。与此同时,记者的身份认同感出现危机。这些缺陷和危机来自于新闻生产四重逻辑的相互牵引和制约,特别是其中的宣传逻辑所发挥的负向作用尤为值得重视,在全链条开放的新闻生产中,宣传逻辑成为了限制开放式生产的一个主要角色。要突破这些限制,需要报纸在公共利益的维护以及新闻专业主义建设方面有所作为。最后,论文试图在模式总结的基础之上关照传统新闻学理论与传统新闻业的基本问题,对于新闻的定义、新闻从业者角色定位、新闻专业主义问题进行深化研究。笔者认为在开放式新闻生产体系下,专业机构需要流程再造,重构体系内采编关系,还要囊括专业机构外部拥有庞大社会信息节点的网络体系。同时,新媒体语境下,报纸新闻生产所呈现的多元化主体、社会化流程、多样化形态,也拓展了传统新闻学的基本理论,甚至在如何对新闻进行再定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周琳[10](2013)在《地方党报的创新之道——以《九江日报》为例》文中认为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面对众多媒体的激烈竞争,如何通过创新寻求发展是关系到地方党报生存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九江日报》为研究对象,对地方党报的发展现状及创新改革方向等进行了分析。

二、探索新路办好地方党报周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探索新路办好地方党报周刊(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党报的发展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一、坚守初心:在风雨历程中记录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美丽画卷
    (一)坚决服从党的领导,把受党指挥贯穿始终
    (二)坚决服务党的事业,把为党的事业服务贯穿始终
    (三)坚决弘扬主旋律,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贯穿始终
    (四)坚决走在最前列,把坚持“打先锋、站排头”贯穿始终
二、守正创新:在改革开放洪流中书写党报求新求变的历史篇章
    (一)1949—1978年:党报体系逐步建立并曲折发展
    (二)1978—992年:党报“拨乱反正”并走向辉煌
    (三)1992—2012年:党报深化改革并探索新路
    (四)2012—2019年:党报融合发展并走向蝶变
三、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再次扬帆远航
    (一)不忘初心,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面当好先行者
    (二)牢记使命,在推进党报事业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方面做好排头兵
    (三)改革创新,在深化党报改革增强发展活力方面争当领头雁
    (四)守正担当,在为党的事业服务和为人民群众服务方面勇当急先锋
结语

(2)探索新路 办好地方党报周末版——以《闽西日报·生活专刊》的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做活民生新闻提高公信力引导力
做好社区新闻增添亲和力
做强舆论监督提升影响力

(3)新媒体背景下《娄底日报》生存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2章 《娄底日报》发展现状
    2.1 《娄底日报》简介
    2.2 《娄底日报》发展基本情况
        2.2.1 组织架构
        2.2.2 人事结构与人事管理
        2.2.3 新闻采编
        2.2.4 广告与发行
        2.2.5 经营情况
    小结
第3章 《娄底日报》外部环境分析
    3.1 技术环境
    3.2 政治环境
    3.3 媒体环境
        3.3.1 纸媒停刊、缩版、合并
        3.3.2 广告创收与发行数量减少
        3.3.3 纸媒读者大量流失
    3.4 受众环境
        3.4.1 深阅读向碎片化和浅阅读转变
        3.4.2 单向阅读向双向或多向“互动阅读”转变
        3.4.3 传统文本阅读向“多媒体阅读”转变
    3.5 地域环境
        3.5.1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市级党报
        3.5.2 区域媒体的竞争和挤压
    小结
第4章 新媒体背景下《娄底日报》的转型
    4.1 搭建娄底日报社新媒体矩阵
        4.1.1 早期新媒体发展情况
        4.1.2 “两微一端”新媒体立体化传播格局
    4.2 打造区域内主流媒体
        4.2.1 打造娄底市民“第一信息纸”
        4.2.2 打造娄底市民“第一身边纸”
        4.2.3 打造娄底市民“第一观点纸”
        4.2.4 打造娄底市民“第一时尚纸”
    4.3 积极寻求战略合作
    4.4 塑造品牌核心竞争力
    小结
第5章 《娄底日报》新媒体转型存在的问题
    5.1 新媒体平台建设落后
        5.1.1 《娄底日报》微信公众号存在的问题
        5.1.2 《娄底日报》微博存在的问题
        5.1.3 “掌上娄底”APP存在的问题
        5.1.4 “娄底新新网”存在的问题
    5.2 新媒体素养和专业人才缺失
        5.2.1 基于“娄底日报人”新媒体素养调查
        5.2.2 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
    5.3 新媒体内容生产能力滞后
    5.4 基础设施建设包袱沉重
    5.5 经营收入来源单一化
    5.6 体制机制和党报属性局限
    小结
第6章 《娄底日报》发展对策
    6.1 树立新媒体发展思维和理念
    6.2 加快报业集团化体制机制改革
    6.3 重视技术革新和新媒体人才培养
    6.4 构建多向度盈利模式
        6.4.1 探索“报纸+电商”发展路径
        6.4.2 建设区域性文化产业集团
        6.4.3 借助外力资本发展自己
    6.5 提高新媒体平台运营质量
        6.5.1 加强平台互动,增加用户粘性
        6.5.2 建设平台用户数据库,分析用户行为
        6.5.3 增加新闻信息量,提供本土化信息服务
    6.6 创新新媒体新闻内容生产
        6.6.1 打破媒介壁垒,搭建全媒体内容生产平台
        6.6.2 新闻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
        6.6.3 创新新闻呈现方式,加强传播效果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致谢

(4)《中国青年报》(1951-2013)社论与中国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海外学者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界定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共青团与《中国青年报》
    第一节 政治宣传与共青团的发展
        一、政治宣传与革命运动
        二、共青团与中国革命和建设
        三、共青团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宣传
    第二节 中国共青团机关报刊的发展
        一、出版先进刊物与共青团机关刊物的创办
        二、共青团机关刊的演进与发展
        三、《中国青年报》的创刊与发展
    第三节 中国青年报社的发展简述
        一、中国青年报社的成立与发展
        二、中国青年报社的领导体制简述
第二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总述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历年社论数量与分布
        一、社论总量统计
        二、社论数量与分布
    第二节《中国青年报》转载社论数量与分布
        一、社论总转载量及其分布
        二、转载《人民日报》社论数量与分布
        三、转载其他报、刊社论数量与分布
    第三节 《中国青年报》社论话题与分布
        一、话题分类依据概述
        二、社论话题与分布
第三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的特点
    第一节 社论话题分布特点
        一、建国头十七年时期
        二、极“左”时期
        三、1978 年至2000年
        四、2000 年至2013年
    第二节 社论内容特点
        一、建国头十七年时期
        二、极“左”时期
        三、1978 年至2000年
        四、2000 年至2013年
    第三节 社论语言风格特点
        一、建国头十七年时期
        二、极“左”时期
        三、1978 年至2000年
        四、2000 年至2013年
第四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
    第一节 直接转载党报
        一、转载中央党报
        二、转载地方党报
    第二节 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的比较研究
        一、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的话题比较
        二、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的语言风格比较
第五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及共青团政治宣传工作的改进
    第一节 政治宣传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新形势下,共青团政治宣传理论滞后
        二、多元价值观时代,宣传主题单调
        三、服务青年意识淡薄
        四、宣传载体单一,与青年互动缺失
    第二节 政治宣传工作的改进建议
        一、积极开拓思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
        二、贴近青年,推进《中国青年报》社论政治宣传的大众化
        三、紧扣服务青年宗旨,引导共青团自身改革
        四、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广开政治宣传渠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1952年—1966年《中国青年报》社论标题及发表时间
附录二:1979年—2013年《中国青年报》社论标题及发表时间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新闻人马星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关键问题
    四、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
    五、创新及意义
第一章 马星野人生道路与新闻人生涯
    第一节 少年马星野:从平阳到温州
        一、书香诗礼传家训
        二、春风和气自清师
    第二节 青年马星野:从厦门到密苏里
        一、曲折的求学经历
        二、关于“星野”笔名的考证
    第三节 新闻人马星野:从南京到台北
        一、短暂的国民党体制外新闻人生涯
        二、漫长的国民党体制内新闻人生涯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马星野新闻教育实践研究
    第一节 马星野的新闻教育实践经历
        一、新闻教育实践的试验新兵(1934-1935)
        二、新闻教育实践的全职园丁(1935-1942)
        三、新闻教育实践的兼职导师(1942-1948)
    第二节 马星野与新闻教育的“政校模式”
        一、强调国民党体制内新闻人的道德培养
        二、严格选拔优秀教师和优质生源
        三、坚持课程设置的“四分法比例”
        四、贯彻“做中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第三节 马星野与“政校(政大)新闻帮”
        一、“政校(政大)新闻帮”概念的缘起
        二、“政校(政大)新闻帮”的基本状况
        三、“政校(政大)新闻帮”的成因与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马星野新闻业务和管理实践研究
    第一节 马星野与《中央日报》(1945-1952)
        一、马星野任职前的《中央日报》
        二、在南京的四年(1945-1949)
        三、在台北的三年(1949-1952)
    第二节 马星野与“中央通讯社”(1964-1985)
        一、马星野任职前的“中央社”
        二、对通讯社业务的早期认识和研究
        三、任职“中央社”的二十一年
    第三节 马星野的新闻行政管理
        一、任职国民党“中宣部”新闻事业处(1942-1945)
        二、任职国民党“中央第四组”(1954-1959)
        三、任职国民党“中央新闻党部”、“中国新闻学会”及“大众传播教育协会”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马星野新闻思想研究
    第一节 马星野新闻思想的主要渊源
        一、“三民主义”对马星野新闻思想的影响
        二、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对马星野新闻思想的影响
        三、“三民主义”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分工与融合
    第二节 马星野新闻思想的发展脉络
        一、马星野新闻思想的产生期(1934年9月之前)
        二、马星野新闻思想的发展期(1934年9月至1948年)
        三、马星野新闻思想的延拓期(1948年至1985年5月)
    第三节 马星野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产生期:西方新闻理论指导下的专业主义新闻思想
        二、发展期:“国家民族至上”的“三民主义”新闻思想
        三、延拓期:“蒋公语录”精神下阐释的现代大众传播思想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马星野新闻人个性风格研究
    第一节 中体西用与矛盾协调:“马氏风格”的内涵
        一、以“三民主义”为新闻人生涯的政治导向
        二、以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论为新闻人生涯的实践方法
        三、以中国传统儒家精神为新闻人生涯的价值核心
    第二节 “马氏风格”的动因、体现及得失
        一、“马氏风格”形成的动因
        二、“马氏风格”具体的体现
        三、“马氏风格”导致的“得”“失”
        本章小结
结语:对新闻人马星野的基本认识
附录·新闻人马星野年谱简编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6)媒介新生态下地市级党报发展路径探究 ——以《咸宁日报》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
        1.3.1 从微观层面探讨具体的新闻业务
        1.3.2 从宏观层面上探讨地市级党报面临的困境和发展对策
    1.4 概念界定
        1.4.1 媒介新生态
        1.4.2 新媒体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咸宁日报》所处地区媒介新生态透析
    2.1 《咸宁日报》所处的政策环境分析
        2.1.1 政策法规完善,文化体制改革深入
        2.1.2 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加快,新闻报道体制转变
    2.2 《咸宁日报》所处的经济环境分析
        2.2.1 经济体制改革,传媒市场日益开放
        2.2.2 地区经济实力增强,居民购买力提高
        2.2.3 区位优势显现,媒体发展后劲十足
        2.2.4 城镇化加快,房地产广告成为“新宠”
    2.3 《咸宁日报》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2.3.1 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并存
        2.3.2 居民素质提高,参与意识增强
        2.3.3 地域文化凸显,媒体品牌打造
    2.4 媒介技术环境变化—新媒体异军突起
第三章 媒介新生态下《成宁日报》的改革创新
    3.1 面向受众,变革新闻生产
        3.1.1 转变新闻报道形式,加大民生新闻和舆论监督的力度
        3.1.2 品牌经营策略:打造地域特色文化栏目
        3.1.3 加强媒体融合,“全覆盖式”报道
    3.2 创新内部管理机制,提高效率
    3.3 发展经营实体,壮大实力
        3.3.1 发展产业
        3.3.2 开拓广告业务
第四章 目前《咸宁日报》面临的发展困境
    4.1 报社整体经营管理模式老化
    4.2 新闻与宣传、市场之间冲突明显
    4.3 地区内媒体竞争激烈,广告份额缩减
    4.4 版面受限,急需全面扩版
第五章 同类地市级党报创新发展对策
    5.1 立足本土特色,打造亮点民生栏目
    5.2 依托地域文化,发展传媒产业
    5.3 寻求党报形态多样化,发展数字化媒体
    5.4 创新经营模式,走特色集团化道路
        5.4.1 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整合力
        5.4.2 明确产权关系,强化资本运作
        5.4.3 探索科学管理,培养人才
        5.4.4 尝试报业联合,提高竞争力
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辽宁日报》大众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ONTENTS
引言
    (一) 研究综述及发展趋势
        1. 研究综述
        2. 发展趋势
    (二) 研究方法及特色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特色
    (三) 选题意义
一、 报纸大众化的基本含义
    (一) 报纸大众化的基本特征
        1. 办报的三条基本原则
        2. 特定的文化心理结构和社会价值观念
        3. 报纸品格的多样化
    (二) 报刊大众化发展的历史条件
        1. 工业发展扩张规模
        2. 革命性发展的交通电讯技术
        3. 迅速发展的工商经济
        4. 民主的政治环境
    (三) 报纸大众化的发端——白话报
        1. 报刊大众化的发端——白话报
        2. 白话报的发展动力——传者推动
        3. 白话报的发展方向——政治化
二、 地方党报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一) 报纸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二) 历史上党报报人的大众化新闻思想
        1. 瞿秋白的大众新闻思想
        2. 邹韬奋的大众新闻思想
    (三) 《辽宁日报》大众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1. 第一次发展:1986 年至 1999 年
        2. 第二次发展:1999 年至 2001 年
        3. 第三次发展:2003 年开始
三、 《辽宁日报》大众化进程中的传承与创新
    (一) 现阶段《辽宁日报》大众化发展的动因
        1. 《辽宁日报》大众化发展外部环境的 PEST 分析
        2. 《辽宁日报》大众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3. 大众化发展是《辽宁日报》的战略选择
    (二) 《辽宁日报》大众化进程中的传承
        1. 按宣传规律、新闻规律办事
        2. 党委机关报的党报性质不变
        3. 抓大事的办事方针不变
        4. 保持党报报相持重、风格大气
    (三) 《辽宁日报》大众化进程中的创新
        1. 理论创新—《辽宁日报》发展的奠基石
        2. 体制创新—《辽宁日报》发展的突破口
        3. 发行创新—《辽宁日报》发展的助推器
四、 《辽宁日报》大众化进程中的实务运营
    (一) 《辽宁日报》旧式新闻组版概述
    (二) 新形势下《辽宁日报》大众化发展解析
        1. 《辽宁日报》新闻形式
        2. 《辽宁日报》版块分析
        3. 《辽宁日报》版面安排
        4. 《辽宁日报》稿件写作
        5. 《辽宁日报》标题制作
        6. 《辽宁日报》图片使用
        7. 《辽宁日报》版面设计
        8. 《辽宁日报》特色板块
        9. 《辽宁日报》言论分析
五、 《辽宁日报》大众化发展的思考
    (一) 报刊大众化发展成功理念借鉴
        1. 《人民日报》的大众化改革探索
        2. 美国报刊的大众化
    (二) 《辽宁日报》大众化的战略定位
        1. 辽报集团战略描述
        2. 辽报集团未来战略发展方向
    (三) 《辽宁日报》新闻大众化写作的思考
        1. 关于改进政务新闻报道的思考
        2. 关于非事件性新闻事件性写作的思考
        3. 关于国际、国内版同质化现象规避的思考
    (四) 《辽宁日报》“数字式”大众化发展的思考
        1. 近年来党报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与趋向
        2. 《辽宁日报》开展数字报业之路的探索实践
        3. 关于实施“数字化”之路的思考
    (五) 《辽宁日报》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1. 辽报人才队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 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六) 《辽宁日报》实践“走转改”的思考
        1. 党报在“走转改”中的优势
        2. 《辽宁日报》关于“走转改”的实践
        3. 关于如何更好开展“走转改”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8)喉舌之困—国民党党媒制度与新闻宣传(1945-194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党管媒体的制度形成
    第一节 国民党的战前党媒制度
    第二节 国民党党媒的战时新闻宣传
    第三节 战时新闻管制
    第四节 外宣制度与国际新闻宣传
第二章 派系辐射下的党媒体系
    第一节 早期政治性派系对党媒的影响
    第二节 CC等政治派系在党媒中的势力与制衡
    第三节 地方实力派对党媒的影响
第三章 “劫收”中党媒版图的扩张
    第一节 接收敌产与“劫收”闹剧
    第二节 从业登记与准入限制
    第三节 党媒布局与掌控民营报刊
第四章 从中宣部到新闻局
    第一节 兼跨党政的中央宣传部
    第二节 宣传部改隶行政院之议
    第三节 新闻局的成立与基本业务
第五章 战后新闻管理制度变革
    第一节 战时新闻检查制度的终结
    第二节 战后新闻管理制度的调整
    第三节 国民党新闻管理的制度分析
第六章 党媒体制的企业化变异
    第一节 政治与经济:党媒企业化决策的背后
    第二节 “股份制”:战后党媒企业化的进程
    第三节 事业还是企业:党媒企业化经营的制度评析
第七章 体制内生存的新闻从业者
    第一节 聘用与教育
    第二节 收入与待遇
    第三节 公会与组织
第八章 文人办报的政治操控
    第一节 《周论》的政治背景
    第二节 《周论》的实际立场
    第三节 理想与现实两橛
第九章 政协会议期间的新闻宣传战
    第一节 会前的争鸣
    第二节 头条新闻的比较
    第三节 社论中的较量
第十章 抢米风潮中的《中央日报》
    第一节 无可回避的经济危机
    第二节 政府与奸商——谁是罪魁?
    第三节 五二○学生运动的报道
结论:“弱势独裁”政党的党媒之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学术成果

(9)报纸开放式新闻生产研究 ——以《广州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媒体用户快速增长
        1.1.2 网络媒介进入Web 2.0阶段
        1.1.3 报纸新闻生产发生变革
    1.2 核心问题
        1.2.1 个案选择缘由
        1.2.2 研究的主要问题
    1.3 文献综述
        1.3.1 新旧媒体融合研究
        1.3.2 报纸新闻生产研究
        1.3.3 新闻生产方式变革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新闻生产社会学理论
        1.4.2 “深度访谈”法
        1.4.3 参与式观察法
    1.5 理论突破:“开放式新闻生产模式”的构建
        1.5.1 开放式新闻生产模式的提出
        1.5.2 新模式研究的理论价值
        1.5.3 研究计划
2 发现常规:时政新闻生产从“闭合”到“开放”
    2.1 跑线记者:网络时代的工作常规
        2.1.1 新闻线索获取方式的开放化
        2.1.2 新闻采访方式的“开放化”
        2.1.3 新闻写作方式的“开放化”
    2.2 报料记者:记者工作常规嬗变研究
        2.2.1 新闻线索来源推倒“专业围墙”
        2.2.2 网络报料下的选题呈现新特点
        2.2.3 网络报料提供“价值性参考”
        2.2.4 三个维度透视报料新闻文本
    2.3 网闻记者:新闻生产过程梳理
        2.3.1 网闻版的消息来源分析
        2.3.2 网闻选题确定的基本原则
        2.3.3 网闻采访中的便利与陷阱
        2.3.4 网闻写作要警惕新型“大词”
        小结:网络新闻生产的常规变化
    2.4 深度记者:新的困境与出路
        2.4.1 网络为深度报道提供无限可能性
        2.4.2 新局面下深度报道的三重困境
        2.4.3 网络情境下深度报道突围路径
    2.5 评论生产:新情境下的流程开放
        2.5.1 新情境下的广日评论操作
        2.5.2 报纸新闻生产中“观点纸”抬头
        2.5.3 网络拉近评论员与新闻现场的距离
        2.5.4 评论生产寻求两舆论场的平衡
        小结:网络时代评论生产的新趋势
3 编辑与版面:重塑网络时代的编辑常规
    3.1 报纸新生态与编辑新思路:从厚报到优报
        3.1.1 优报的“两重坐标系”
        3.1.2 优报的形式与内容
        3.1.3 优报对网络语言的取舍标度
    3.2 网络时代报纸版面的简洁化趋向
        3.2.1 版面形式服务于新闻内容生产
        3.2.2 克制“版面创作冲动”
        3.2.3 “报纸是用来阅读,而不是观看的
    3.3 “浅阅读+专题”,两种编辑原则的协调
        3.3.1 “浅阅读+专题”的含义
        3.3.2 艺术化生产方式的平静回归
        3.3.3 报纸开张小型化或者瘦型化
    3.4 报纸新闻编排借鉴网络设计元素
        3.4.1 “导读与索引”引领新时代报纸“变脸”
        3.4.2 借鉴网络新闻编排的特点
        3.4.3 “导读与索引”版的操作原则
    3.5 “第一纸”与“身边纸”的理念与实践
        3.5.1 新媒体冲击与“第一纸”诞生
        3.5.2 “身边新闻纸”的本地化理念
4 专业新闻:由平面到平台的嬗变
    4.1 网络时代的专版新闻生产
        4.1.1 分众化传播与专版的定位
        4.1.2 从平面到平台,从专版到周刊
        4.1.3 专业定位:行业的观察家,消费的金手指
        4.1.4 直接挑战网络的二维码尝试
    4.2 网络时代的娱乐新闻生产
        4.2.1 网络时代与娱乐新闻生产的嬗变
        4.2.2 娱乐新闻的编辑思路调整
        4.2.3 新媒体业态与娱乐新闻走向
    小结:报纸专业新闻向杂志化转型
5 机构重组与平台搭建:开放式新闻生产的运转框架
    5.1 国外报纸编辑部改造的一般共性
        5.1.1 编辑部重心向数字媒体平台靠拢
        5.1.2 七天24小时全天候的新闻操作机制
        5.1.3 新闻与技术的融合渗透于编辑部每个角落
        5.1.4 编辑部改造以数字化媒体为战略重点
    5.2 国内报纸在编辑部改造方面的三种模式
        5.2.1 小型通讯社模式的“全媒体采编系统”
        5.2.2 一报一网,一个编辑部两个发布终端
        5.2.3 结对运行,跨媒体联动,打破介质界限
    5.3 搭建多重数字化发布平台
        5.3.1 官方微博与官方网站
        5.3.2 报纸与网站的互动与互导
        5.3.3 新闻生产需更多数字化平台
        5.3.4 地铁报与社区报,报纸对抗网络的分众平台
6 模式再造:开放式新闻生产模式的建构
    6.1 技术逻辑视角下的新闻生产模式切换
        6.1.1 技术进步与媒介发展
        6.1.2 新模式形成的一般过程
        6.1.3 两种新闻生产模式
    6.2 开放式新闻生产的传播路径
        6.2.1 线索来源丰富,网络线索引发新闻事件
        6.2.2 传统媒体与网络互动,推动议程设置
        6.2.3 网络热点事件呈现出全新传播特点
    6.3 开放式新闻生产的六个面相
        6.3.1 新闻线索来源的“开放化”
        6.3.2 新闻采访的“开放化”
        6.3.3 新闻事件演变的“开放化”
        6.3.4 新闻写作的“开放化”
        6.3.5 新闻传播效果的“开放化”
        6.3.6 新闻发布平台的“开放化”
7 “结构性制约”:新闻四重逻辑下的开放式新闻生产
    7.1 开放式新闻生产的四个缺陷
        7.1.1 新闻的主观性和个人性显现
        7.1.2 虚假新闻产生的可能性增加
        7.1.3 独家新闻减少,新闻渐趋同质化
        7.1.4 制度性控制加强,舆论空间缩窄
    7.2 报业危机与记者身份认同危机
        7.2.1 中国报业危机:四个特殊因素的制约
        7.2.2 职业焦虑:生存压力与本领焦虑
        7.2.3 “阉割”话语:监管收紧记者心理压抑
        7.2.4 “为谁说话”:党报记者身份认同危机
    7.3 新闻四重逻辑视角下的模式之困
        7.3.1 新闻生产“四重逻辑”分析
        7.3.2 “四重逻辑”共同制约新闻生产开放体系
        7.3.3 开放式生产与新闻职业场控制
8 开放式新闻生产的突围路径
    8.1 开放式生产与公共利益的维护
        8.1.1 公共利益是新闻业不可退守的底线
        8.1.2 开放式生产模式对于公共利益的维护
    8.2 新情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再塑
        8.2.1 网络环境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
        8.2.2 新媒体为专业新闻生产提供新平台
        8.2.3 媒体记者的生存之道在于专业素养
    8.3 全环节改造新闻生产流程
        8.3.1 构建全新的新闻源监控网络
        8.3.2 记者要做信息的结点而非终端采集者
        8.3.3 专业采编重心转向求证和调查
        8.3.4 倾注全力强化本地新闻报道
        8.3.5 生产有品质有品牌的新闻
9 结语:开放式新闻生产下的新闻学理论
    9.1 开放式新闻生产模式的理论价值
        9.1.1 五种主要模式的概括
        9.1.2 五种模式的同与不同
        9.1.3 开放式新闻生产模式的解释力
    9.2 新闻再定义
        9.2.1 新闻内置话语权的均衡化
        9.2.2 新闻内含传受关系节点化
        9.2.3 新闻定义表达内涵延展
    9.3 留待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发表的论文
后记

(10)地方党报的创新之道——以《九江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九江日报》面临的竞争环境
二、权威与亲民相结合, 提升权威性、贴近性
三、依托本土做大做强
四、差异竞争彰显独特魅力
五、报网融合, 探索发展新路径

四、探索新路办好地方党报周刊(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党报的发展历程[J]. 孙成军,李欣美. 北方传媒研究, 2019(04)
  • [2]探索新路 办好地方党报周末版——以《闽西日报·生活专刊》的实践为例[J]. 傅利昌. 新闻战线, 2019(10)
  • [3]新媒体背景下《娄底日报》生存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D]. 聂斯汀. 湖南大学, 2018(01)
  • [4]《中国青年报》(1951-2013)社论与中国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研究[D]. 罗奥. 兰州交通大学, 2017(02)
  • [5]新闻人马星野研究[D]. 王继先.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2)
  • [6]媒介新生态下地市级党报发展路径探究 ——以《咸宁日报》为个案[D]. 姜翠英. 西北大学, 2013(S1)
  • [7]《辽宁日报》大众化发展研究[D]. 韩雪颖. 渤海大学, 2013(S2)
  • [8]喉舌之困—国民党党媒制度与新闻宣传(1945-1949年)[D]. 马瑞洁. 南开大学, 2013(07)
  • [9]报纸开放式新闻生产研究 ——以《广州日报》为例[D]. 窦锋昌. 武汉大学, 2013(06)
  • [10]地方党报的创新之道——以《九江日报》为例[J]. 周琳. 新闻世界, 2013(01)

标签:;  ;  ;  ;  ;  

探索办好地方党报和周刊的新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