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护士职业形象的美学伦理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梅露露[1](2021)在《新疆某综合性大学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与人文课程设置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调查分析新疆某综合性大学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情况、学生对人文课程的重要性及医学人文教育满意度评价,探讨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与医学人文教育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为优化学校医学人文课程设置,提高人文教育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法,运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人文关怀能力量表、人文课程设置重要性问卷及医学人文教育满意度问卷对新疆某综合性大学1487名医学生进行调查。采用典型抽样法,运用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调查表,对新疆某综合性大学及国内3所同类院校的医学生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医学人文课程设置的情况分析。SPSS 20.0进行统计学描述、t检验、秩和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1、新疆某综合性大学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总分为(189.49±19.80)分,低于国外常模标准(203.1-220.3分),低于国内常模标准(191.04±1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共有7个因子(年级、是否班干部、家人对您的关心、老师及同学对您的关心、参加社会活动次数、专业喜爱程度以及自身人文素养评价)进入回归方程Y=223.426-0.211X9-0.134X6+0.127X7-0.139X2-0.122X10-0.086X5-0.078X4。3、新疆某综合性大学人文课程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为(临床专业21.6%,护理专业28.3%),略低于同类院校平均水平(临床医学专业22.7%,护理专业28.5%),稳定在国外比例20-30%之间。人文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为临床医学专业1:0.27,护理专业1:0.32,低于国外平均标准1:0.8~1,低于国内平均标准1:0.48。4、新疆某综合性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专业的学生对人文课程设置重要性评价分别为(4.23±0.12)分、(4.26±0.10)分,介于重要与非常重要之间。排在前三位的课程门类主要集中在心理、伦理和沟通学等方面,排名较后的课程为体育类等。5、新疆某综合性大学医学生对学校医学人文教育总体满意度为(3.98±0.85)分,介于一般和满意之间。其中对学校人文教育师资队伍满意度高,对人文课程课时安排满意度较低。6、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总分与人文教育满意度总分呈正相关关系(r=0.335,P<0.01),各维度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123~0.790,P<0.01)。结论:1、新疆某综合性大学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得分低于国内外常模,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有待进一步提升。2、年级、是否班干部、家人的关心、老师及同学的关心、参加社会活动次数、专业喜爱程度以及自身人文素养评价等是人文关怀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3、新疆某综合性大学医学院人文课程的总学时比例相对于国内外均数较为合理。医学生对人文课程设置的重要性有很好的认知,对学校人文教育的满意度较好。但人文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失调。仍需进一步优化人文课程结构,推进医学教育改革。4、新疆某综合性大学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与人文教育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
刘丹,姚成立,苏楠超[2](2020)在《JCI标准下护士职业形象的塑造》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如何按照JCI标准改进、提升护士的职业形象。方法查找影响护士职业形象的主要问题,应用PDCA循环、根因分析(RCA)等管理工具,制订整改计划、方法及措施。观察全院护士伦理素质考核情况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JCI复审前期,护士伦理素质量化考核优秀占比达90.7%,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保持在高位状态,达96.0%。结论通过创建JCI标准认证医院,全面提升了护士伦理素质,塑造了良好的职业形象,丰富了优质护理服务内涵。
杨田静[3](2019)在《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研究》文中认为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要实现对学生“情感”的塑造与升华。教师作为音乐教育的主导性要素,要发挥其情绪力量以实现音乐教育的“情感”目标。而小学阶段,是学校音乐教育最为重要的基础性阶段,基于此,本研究以情绪劳动为视角,探究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构成与现状,进而促进小学音乐“情感”教学目标的实现。本研究以情绪劳动为视角,首次将情绪劳动引入到我国音乐教育的研究中。本研究采用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范式,通过对小学音乐教学本质的分析,厘清了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内涵及构成要素,探究了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现状及影响要素,为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实践提供了可行性的建议。本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研究:通过分析小学音乐教学和教师情绪劳动相关文献和理论,梳理教师情绪劳动的内涵框架及影响因素;第二部分是质性研究: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对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外显性情绪表达现状和内隐性情绪调节现状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探究;第三部分是量化研究:结合质性研究结果对小学音乐教师的情绪劳动及相关变量进行调查,分析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内隐性情绪调节现状及影响因素;第四部分是综合分析及策略研究:通过对质性、量化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与探讨,找到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影响因素为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提供可行性建议。结合对质性研究近19万字的文本分析和对904份调查问卷的量化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结论一:基于文献梳理与理论分析,厘清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概念,形成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结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预研究确定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调查的维度。结论二:通过课堂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水平显着高于我国中小学教师情绪劳动常模,正、负性情绪体验同时存在,教师的职业自我认同水平和个人成就感较好,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在情绪劳动过程中主要采用深层扮演的策略且情绪劳动知觉水平较好。小学音乐教师在外显性情绪表达中的言语表达、表情表达和体态表达方面呈现出了显着“情绪先行”的学科特征。结论三:通过对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与讨论,得出了小学音乐情绪劳动受到了来自教师自身、情绪表达规则和学校层面的交互影响。教师对音乐教学中情绪要素的理解、教师的职业自我认同和情绪状态都会对其情绪劳动产生影响。来自不同维度的情绪表达规则制约并影响着教师情绪劳动的认知和实践。学校方面的重视程度、资源支持、文化环境、评价机制等都从外部对小学音乐教师的情绪劳动造成了影响。结论四:提炼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价值为其情绪劳动提供可行性建议。小学音乐教师的情绪劳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对学生的音乐学习与个体发展,对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可通过提升教师情绪涵养、明确情绪表达规则、改善情绪劳动环境共同助力小学音乐教师的情绪劳动。
张义珍[4](2019)在《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中职口腔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以岗位胜任力理论为框架,通过专家访谈和小组讨论初步构建了口腔护士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并以此为依据,以中职课程改革为指导,探讨中职口腔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构建。方法采用文献回顾、专家访谈、小组讨论、Delphi法、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构建口腔护士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和中职口腔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方案。内容1、构建口腔护士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采用专家访谈和小组讨论初步构建口腔护士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通过Delphi法对问卷进行函询后,根据专家对指标的评分结果,对口腔护士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进行层次分析,计算其指标的权重值,形成最终的口腔护士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2、构建中职口腔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方案。在口腔护士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中职口腔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初稿,采用焦点小组访谈法对课程设置初稿进行修订,形成正式的德尔菲专家咨询问卷,通过Delphi法对课程设置方案进行筛选,从而确立最终的课程设置方案。结果1.初步构建了口腔护士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包含4项一级指标(知识、技能,能力、态度与特质),以及9项二级指标和39项三级指标。其中维度指标的权重值排序为:技能(0.309)、能力(0.270)、知识(0.239)、态度及特质(0.182)。2.初步构建的中职口腔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由“一条主线+两类证书+三大平台+六个模块”构成。其中一条主线指岗位胜任力贯穿于整个课程设置;两类证书指“1+x”证书,三大平台指依托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实践教育课程平台。六个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包含6门课程、人文修养课程模块包含3门课程;专业基础模块包含7门课程;专业核心模块包含11门课程;专业拓展模块包含4门课程;实践教育模块包含3门课程。结论1、本研究构建的口腔护士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既可以作为口腔护生胜任力的自评和他评,又可为口腔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学时分配、课程计划的指导及临床口腔护士的培训课程提供参考依据。2、构建的中职口腔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方案可以为口腔护理专业的高职、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提供思路,从而为口腔护理学二级学科的早日建立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陈宇[5](2019)在《校园青春电影中中学教师形象的演变研究》文中指出校园青春电影以在校中学生的成长故事、情感经历和校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影片中对于师生关系和教师角色的刻画直接影响着受众对教师形象的认知。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还是学生生活中的陪伴者和见证者,教师的引导和帮助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因此校园青春电影离不开对教师形象的塑造。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院线公映的38部大陆校园青春电影为样本,对电影中的教师形象的性别、年龄、外表、学历、道德等多个指标进行了编码和分类统计,归纳出了改革开放后校园青春电影中的中学教师在外表形象、生理形象、知识形象、道德形象、人格形象五个方面的演变。笔者将影片中的教师形象演变置于艺术生产理论的框架下,联系社会背景、教育环境、电影产业等外部客观因素来考察其变化的原因及背景。除了外部客观因素外,校园青春电影中的教师形象也受到导演主体性的影响。一方面不同时期导演们截然不同的生活体验会影响教师形象的再现,另一方面创作目的和原则的不同也会让导演在艺术构思的过程中注入某些想象和虚构的元素。需要引起电影从业者注意的是,目前校园青春电影在教师形象呈现方面仍然存在问题,主要有教师形象的过度边缘化和过度世俗化。针对这些情况,校园青春电影的创作者们需要把握艺术真实,坚守社会责任,对教师形象进行更加准确、理性的构建,让电影中的教师艺术形象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和观众的期待。
孙会欣,薛伟,刘娟,李银秀[6](2015)在《护理美学在护理文化建设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护理美学在护理文化建设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护理美学理论贯穿于护理的表层物质文化、中层制度文化和深层精神文化建设中,指导护理文化建设。结果:护理文化建设的内容如服务理念、工作流程、病房环境、人际氛围以及视觉形象等更加丰富,护士的素质修养和工作质量得以提高。结论:将美学理念在护理文化建设中加以应用和推广,使护理团队的美得以充分展示,能激发护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护理团队的竞争力和凝聚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护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赵茜,黄琼,詹莉,王娟[7](2012)在《护生对职业形象认知情况的调查》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护理专业本科、专科护生实习前对职业形象的认知情况。[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护理专业本科三年级、专科二年级220名护生进行调查。[结果]护生均认识到护士职业形象的重要性,但在职业形象的关注度上本科生明显高于专科生;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强调礼节礼貌、文明用语会妨碍操作速度方面本科、专科护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人文关怀和语言沟通方面本科生与专科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全方位地提升护生职业形象,使其更好地适应护理专业角色。
王文杰,高玉姣,江雪莲[8](2011)在《护理美学教育现状及临床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护理美学是研究护理领域美的现象与审美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近些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对护理美学的教育及临床应用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现综述如下。一、护理美学的发展南丁格尔开创了护理学科,创造了护士职业美;雷鹤等阐述了护理美学发展历程、拓展和升华,认为护理美学
王葵[9](2011)在《职业形象内涵的探讨 ——职业形象中的审美符号》文中研究表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马克思的美学观点。审美活动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过程,不仅审美主体本身的感觉的丰富性使得人类在这一过程中确证了自己,而且审美对象范围的扩大和延伸也确证了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因此,审美活动不仅成为了人类的一种自我需要,而且成为了人类与对象世界的一种相互构建。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审美对象不断的观照而升华了自己本质的力量。人们往往围绕着职业关系展开一系列社会交往活动,不仅自觉或不自觉展示着自己的职业形象,实现着自己的职业价值,同时为了确保生产关系中经济价值的有效实现,确保社会关系中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人们还选择性和创造性地塑造和优化自己的职业形象,在精神层面体现愉悦的审美情趣、职业的自豪和主观幸福之感。职业形象具体而言是指人们对某种职业的承担着的所有行为和表现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它是构成个人形象的基本因素。其内在因素包括职业承担者的责任感、职业道德、职业认知、职业心理特征和职业技能等精神形象,外显因素包括职业承担者在职业行为过程中的衣帽、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姿态动作等物质形象。职业形象是在职业活动中承担着内在精神展示和外在物质表现的一系列客观状况的显现,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有机结合,是精神形象和物质形象的有机统一。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塑造、展现着自己美的形象,美是人们形象追求的目标,形象具有美的本质。审美关系是以形象为依托,同样形象也是审美关系的“物态化”。建构审美关系的和塑造良好的形象是同一的,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人们在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以个体、群体及组织的物质形象为基础,以特定的符号系统在个人之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并通过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进行交流、传递感情、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调剂行为,从而建立在彼此相互联系基础上协同完成社会生产活动及其它社会活动。审美活动是一种心理活动,同时又是使用符号的活动。审美对象可以看作由特殊的符号构成的,就是审美符号,审美符号使用现实符号,同时又使现实符号转化为特殊的审美符号,审美符号是意向性符号,它是非自觉意识操作的符号,是作为内在的涵义被非自觉性意识所领悟的,通过审美的象征(转喻和隐喻),突破了现实存在的界限,把人引入真正的存在;审美符号是超越性符号,审美对象作为超越性意向符号的表达,具有感性意向的形式,蕴含着超越性的内容,构造着超越的意义世界,是对存在意义的直接体验,引导人们在总体上把握存在的意义。审美对象按照心理感受方式划分为表现美和再现美,或者说形式美与物象美。表现美主要是通过形式而表达审美意义,而再现美主要通过思想内容而表达审美意义。表现美是指通过情感表现而达到审美境界的审美对象,审美意识是偏于情感方面而不是认识方面,是对生存价值的直接把握形式。表现美具有非物象化、形式化特征,非物象化的组成包括色彩、线条、形状、音乐等。这些符号属于意向符号,意向是审美符号的性质,这些审美符号与人的情感相对应,可以表达人们的审美情感。职业形象就其表达形式而言是一种表现美,通过色彩、线条、形状等形式符号,遵循形式美的原则,直接把握对象的意义,通过意向性符号表达人们内心的思想感情。职业形象的审美形式表达为仪表形象、仪态形象,从静态的服饰、发型、妆扮,到动态的举手投足的手势及肢体符号表达,完成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及思想情感交流。通过审美活动的参与及审美情感的交流,进一步完善和升华了职业形象,成就人们职业境界——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形象。
陈文芳,王静新,蔡文智,邓凌,罗美玲[10](2010)在《护士职业形象提升策略的深度访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影响护士职业形象的因素,探讨提升护士职业形象的策略,为今后构建良好的护士职业形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现象学方法,对12名在读硕士研究生或硕士生导师,同时也是高级护理人员、高校护理教师进行访谈。访谈结束后,对照记录及录音形成文字文件,对所获得资料归纳整理,采用Colaizzi内容分析法分析。结果提升护士职业形象的途径有:有针对性地开设人文、礼仪、人际沟通等课程以提升护士职业形象;培养临床护理专家、专科护士;加强护士自身职业修养;政策及社会舆论导向发挥积极作用。结论护士职业形象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依托各种力量,护士、学校、医院都应该重视护士职业形象的培养。
二、护士职业形象的美学伦理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护士职业形象的美学伦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某综合性大学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与人文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3 技术路线图 |
2.4 质量控制 |
2.5 伦理原则 |
2.6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新疆某综合性大学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 |
3.1.1 一般资料 |
3.1.2 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现状 |
3.1.3 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影响因素 |
3.2 新疆某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 |
3.2.1 医学院人文课程设置现状 |
3.2.2 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情况比较 |
3.2.3 医学院人文课程设置重要性评分 |
3.2.4 医学院人文教育满意度现状 |
3.3 新疆某综合性大学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与人文教育满意度的相关性 |
第四章 讨论 |
4.1 新疆某综合性大学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分析 |
4.1.1 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总体情况分析 |
4.1.2 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4.2 新疆某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分析 |
4.2.1 医学院人文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
4.2.2 医学生对人文课程重要性评价分析 |
4.3 新疆某综合性大学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与人文教育满意度的相关分析 |
4.3.1 医学生人文教育满意度现状分析 |
4.3.2 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与人文教育满意度相关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与人文课程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2)JCI标准下护士职业形象的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影响护士职业形象的主要问题。 |
1.2.2塑造护士职业形象的解决对策。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JCI创建前、后期及复审前期全院护士伦理素质考核情况 |
2.2 JCI创建前、后期及复审前期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
3 讨论 |
3.1 护士职业形象的内涵及外延 |
3.2 塑造护士职业形象的意义及方法 |
3.3 提升护士职业形象的做法及体会 |
(3)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时代背景——国家对教师情绪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 |
(二)学理背景——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研究较为匮乏 |
(三)现实背景——小学音乐教学工作中大量的情绪需求 |
二、研究问题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一)本研究对混合研究方法的界定 |
(二)本研究的混合研究设计方案 |
四、研究创新与价值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价值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小学音乐教学的相关研究 |
一、小学音乐教学本体的相关研究 |
二、小学音乐教学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第二节 情绪劳动的相关研究 |
一、情绪劳动的概念及结构 |
二、情绪劳动的测量 |
三、情绪劳动的影响因素 |
第三节 教学中的教师情绪劳动研究 |
一、我国教师情绪劳动研究述评 |
二、国外教师情绪劳动研究述评 |
小结 |
一、研究方法:缺少质性、量化相结合的综合研究 |
二、研究对象:缺少对不同学科教师情绪劳动特点的研究 |
三、研究变量:缺少从不同侧面对教师情绪劳动的整体研究 |
四、策略研究:缺少策略及及情绪表达规则的探讨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选择 |
一、文献法 |
二、观察法 |
三、访谈法 |
四、问卷调查法 |
第三节 研究准备 |
一、抽样方法 |
二、样本选取 |
三、预研究过程 |
第三章 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研究的论域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研究的论域 |
一、研究对象及场域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哲学基础:教师情绪劳动的学科属性寻根 |
二、心理学基础:教师情绪劳动的心理学定位解析 |
三、社会学基础:教师情绪形成的社会学探究 |
第四章 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外显性情绪表达研究 |
第一节 小学音乐教师教学中情绪表达的课堂观察 |
一、课堂观察的实施过程 |
二、课堂观察的信效度检验 |
三、课堂观察的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小学音乐教师人际交往中情绪表达的访谈 |
一、访谈的实施过程 |
二、访谈的信效度说明 |
三、访谈的结果分析 |
第三节 调查的结果分析与讨论 |
一、小学音乐教师关于情绪劳动的理解 |
二、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外显性情绪表达特征 |
三、对音乐教学要素的理解差异带来的表达方式差异 |
四、情绪表达方式差异带来的课堂情绪氛围及教学效果差异 |
五、音乐教学工作中高强度的情绪需求带来的情绪消耗 |
第五章 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内隐性情绪调节研究 |
第一节 小学音乐教师内隐性情绪调节现状的问卷调查 |
一、问卷调查的实施过程 |
二、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
三、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内隐性情绪调节的访谈 |
一、访谈的实施过程 |
二、访谈的结果分析 |
第三节 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一、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内隐性情绪调节的特征突出 |
二、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个性差异显着 |
三、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预测变量与结果变量 |
四、尚未明确的小学音乐教师情绪表达规则 |
五、受到不同困境影响的情绪劳动实践 |
第六章 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影响因素及建议 |
第一节 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影响因素 |
一、教师的自身因素 |
二、情绪表达规则的条件因素 |
三、学校层面的资源因素 |
第二节 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价值 |
一、与音乐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契合 |
二、与人本主义学习观的契合 |
三、与音乐教育时代育人使命的契合 |
第三节 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建议 |
一、发挥内力——提升小学音乐教师情绪涵养 |
二、提供依据——明确小学音乐教师情绪表达规则 |
三、借助外力——改善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环境 |
研究结论及展望 |
一、研究之结论 |
二、研究之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课堂观察记录表(样表) |
附录二: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访谈提纲(第一阶段) |
附录三: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访谈提纲(第二阶段) |
附录四: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调查问卷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中职口腔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以社会发展为导向的专业建设需要 |
(二)基于护士岗位管理和护理学科发展的要求 |
(三)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步骤 |
(一)构建口腔护士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 |
(二)构建中职口腔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方案 |
四、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依据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岗位胜任力 |
(二)护士岗位胜任力 |
(三)中等职业教育 |
(四)口腔护理专业 |
(五)课程设置 |
二、口腔护理教育研究现状 |
(一)国外口腔护理教育研究现状 |
(二)国内口腔护理教育研究现状 |
三、职业教育的国内外对比研究及启示 |
(一)职业教育的国内外对比研究 |
(二)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
四、理论依据 |
(一)岗位胜任力模型 |
(二)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三)能力本位教育 |
第三章 口腔护士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口腔护士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
(一)口腔护士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二)口腔护士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 |
(三)拟定口腔护士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初稿 |
二、口腔护士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的专家咨询 |
(一)德尔菲法简介 |
(二)遴选问卷咨询专家 |
(三)专家咨询问卷的实施 |
(四)问卷的统计分析 |
三、口腔护士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的确立 |
(一)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的筛选 |
(二)口腔护士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的权重分析 |
四、讨论 |
(一)专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
(二)口腔护士岗位胜任力构成指标及权重分析 |
(三)构建岗位胜任力指标的意义 |
(四)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职口腔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构建 |
一、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中职口腔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初步构建 |
(一)中职口腔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
(二)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中职口腔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构建过程 |
二、中职口腔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确立 |
(一)焦点小组访谈 |
(二)德尔菲专家咨询 |
(三)课程设置的最终确立 |
三、讨论 |
(一)课程构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
(二)课程设置的特点分析 |
(三)课程设置实施的构思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性 |
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及科研情况 |
(5)校园青春电影中中学教师形象的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校园青春电影的概念厘清 |
五、研究对象 |
六、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一章 校园青春电影中的教师形象框架 |
第一节 校园青春电影中教师形象的概念界定 |
一、社会学教育学视角下的教师形象 |
二、校园青春电影中的教师形象界定 |
第二节 校园青春电影中教师形象的要素构成 |
一、生理形象 |
二、外表形象 |
三、知识形象 |
四、人格形象 |
五、道德形象 |
第二章 校园青春电影中教师形象的演变 |
第一节 生理形象:从中老年长者到中青年伙伴 |
第二节 外表形象:从朴素日常到个性凸显 |
第三节 知识形象:从普通园丁到文化精英 |
第四节 人格形象:从包容引导到宽严并济 |
第五节 道德形象:从两极分化到多元模糊 |
第三章 校园青春电影中教师形象演变的原因 |
第一节 教师形象演变的外部客观因素 |
一、社会背景的变化 |
二、教育环境的变化 |
三、电影产业的改革 |
第二节 电影中教师形象演变的内部主观因素 |
一、导演自身生活体验的影响 |
二、导演艺术构思的影响 |
第四章 校园青春电影中教师形象的演变趋势及问题建议 |
第一节 电影中教师形象的演变趋势总结 |
一、逐渐世俗化的教师形象 |
二、处于变化中的教师形象 |
第二节 电影中教师形象演变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形象过于边缘化 |
二、教师形象过于世俗化 |
第三节 对校园青春电影构建教师形象的建议 |
一、把握艺术真实:教师形象的准确构建 |
二、体现审美价值:教师形象的理性构建 |
结语 |
附录A |
附录B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护理美学在护理文化建设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护理文化建设与护理美学 |
1.1 护理美学 |
1.2 护理文化建设 |
2 物质文化层建设的美学 |
2.1 审美修养及培训 |
2.1.1 美学知识及人文知识培训 |
2.1.2 提高审美创造和审美感受 |
2.2 塑造职业仪表美 |
2.3 规范职业语言美 |
2.4 展示得体举止美 |
2.5 营造病房环境美 |
3 制度文化层建设的美学 |
3.1 护理质量科学美 |
3.2 人文服务理念美 |
3.3 制度建设和谐美 |
4 精神文化层建设的美学 |
4.1 提升文化建设的内涵美 |
4.2 打造护理文化品牌美 |
4.3 体现护理文化价值美 |
5 小结 |
(7)护生对职业形象认知情况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方法 |
1.2.1 调查内容 |
1.2.2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护生对职业形象的认识 |
2.2 护理实验操作时本专科护生职业形象比较 (见表2) |
3 讨论 |
3.1 本科、专科护生对职业形象的认识现状分析 |
3.2 护生在护理实验操作时的职业形象现状分析 |
3.3 护生对职业形象内涵及自身不足的认识现状分析 |
(9)职业形象内涵的探讨 ——职业形象中的审美符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职业形象审美关系的意义 |
一、建立审美关系优化职业形象有助于社会生产关系和谐 |
(一)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
(二) 职业形象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
(三) 职业形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 |
(四) 塑造良好职业形象有助于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 |
二、职业形象的内涵 |
(一) 职业形象包含外在的物质表现和内在的精神展示 |
(二) 物质形象与精神形象是形与神、体与用之间的关系 |
三、职业形象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 |
(一) 职业形象既是自主的又是为评价所制约的 |
(二) 职业形象的主体性表现 |
(三) 职业形象的客体性表现 |
四、符号系统是形象主客体间关系的纽带 |
第二章 审美符号的逻辑及审美的表达方式 |
一、符号概念及性质 |
(一) 人是符号的动物 |
(二) 符号的形式及基本性质 |
(三) 审美符号的性质 |
二、审美符号具有综合逻辑的形式 |
(一) 审美符号与现实符号是两种不同的逻辑体系 |
(二) 审美符号遵从美的规律 |
三、审美符号的表达方式 |
(一) 形态上的分类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
(二) 心理感受方式上分类表现美和再现美 |
(三) 接受器官上分为视觉美和听觉美 |
第三章 职业形象中审美内涵的解读 |
一、美即是生活 |
二、形象的场景性及其审美特点 |
三、职业形象的审美是合目的的形式之美 |
(一) 合目的性即为符号与意向合一,形式与内容的同一 |
(二) 职业形象的审美符号是意向性符号 |
(三) 隐喻关系是审美意向符号的逻辑表达 |
(四) 审美意向符号的隐喻关系在职业形象中的表现形式 |
四、职业形象的审美是合规则的形式美 |
(一) 形式美的概念 |
(二) 职业形象中形式美的表现形式 |
五、职业形象的审美是合情感的形式美 |
(一) 神情之美 |
(二) 品鉴表情 |
(三) 举止之美 |
第四章 塑造美的职业形象的指导原则 |
一、美的职业形象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
二、塑造美的职业形象的原则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护士职业形象提升策略的深度访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资料收集 |
1.2.2 资料分析 |
2 结果 |
2.1学校方面可以做的工作 |
2.2 医院能做的工作 |
2.3 护士自身的培养 |
2.4 政策及社会舆论导向的作用 |
3 讨论 |
3.1 护士职业形象的培养需依托各种力量 |
3.1.1 学校方面 |
3.1.2医院方面 |
3.1.3 政策及社会舆论导向方面 |
3.2护士职业形象的培养需加强护士自身的努力 |
四、护士职业形象的美学伦理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某综合性大学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与人文课程设置研究[D]. 梅露露.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2]JCI标准下护士职业形象的塑造[J]. 刘丹,姚成立,苏楠超.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14)
- [3]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研究[D]. 杨田静.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6)
- [4]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中职口腔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构建研究[D]. 张义珍. 河南大学, 2019(01)
- [5]校园青春电影中中学教师形象的演变研究[D]. 陈宇.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6]护理美学在护理文化建设中的应用[J]. 孙会欣,薛伟,刘娟,李银秀. 齐鲁护理杂志, 2015(16)
- [7]护生对职业形象认知情况的调查[J]. 赵茜,黄琼,詹莉,王娟. 护理研究, 2012(08)
- [8]护理美学教育现状及临床应用进展[J]. 王文杰,高玉姣,江雪莲.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35)
- [9]职业形象内涵的探讨 ——职业形象中的审美符号[D]. 王葵. 西南大学, 2011(09)
- [10]护士职业形象提升策略的深度访谈[J]. 陈文芳,王静新,蔡文智,邓凌,罗美玲. 护理学报,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