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2B:关系管理最重要──宏道(BroadVision)一对一企业解决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孙琦[1](2018)在《数据驱动下电商订单分配与配送联合优化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移动客户端和网络平台等硬件设施日益普及,促使信息获取方式越来越丰富,电商利用数据资源实现企业服务优化面临更多新挑战。数据爆炸式增长带动数据传递效率的提升与信息交换频率的加快,为电商订单分配与配送服务提供数据驱动下联合优化的可行性。近年来,关于订单分配与物流配送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数据驱动下电商订单分配与配送联合优化问题的研究较为鲜见。实际上,随着网络平台技术的发展,订单分配与配送服务的紧密性、实时性和交互性更加明显,如消费者数据和电商运营的关联度增加,仓库、车辆和运输等性能参数在配送过程中能够及时反馈到决策中心。依据田口优化理论,服务质量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本前提,服务能力是服务执行效果的基本保障,服务可持续性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管理优化目标,整个优化流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以服务质量、服务能力和服务可持续性作为立足点,实现数据驱动下电商订单分配与配送联合优化是十分必要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针对数据驱动下电商订单分配与配送联合优化问题进行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主要开展了以下四方面的研究工作:(1)针对联合优化问题,以田口优化理论为基础,延伸出数据驱动下电商订单分配与配送联合优化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田口优化理论包含三个递进式的优化维度,据此设计联合优化的递进式理论框架分析结构,丰富和发展了数据驱动联合优化问题决策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包括:①结合偏好理论,以消费者视角优化电商订单分配与配送质量作为联合优化的基本前提;②分析牛鞭效应理论,考虑电商订单分配与配送能力作为联合优化的基本保障;③讨论可持续性优化理论,作为电商订单分配与配送联合优化的基本目标。同时,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般性的理论研究框架,并为研究问题的分析与描述提供了理论指导。(2)针对数据驱动下电商订单分配与配送质量联合优化问题,进行了三个阶段的研究,分别为:①对收货方的服务质量偏好程度进行完整分类,依据数据特征划分为“无记忆”型收货方、“记忆”型收货方、收货方总体和“不确定”型收货方;②基于四种类型的收货方,分别构建了收货方偏好数据驱动下电商订单分配与配送质量联合优化模型;③给出四种类型规划求解空间的复杂度推导,得到成本为线性函数时“无记忆”型收货方的动态规划精确求解方法,以及其他三种类型收货方的NP-hard属性分析。与传统批量规划相比,数据驱动的方法设计弥补了个性化质量需求解决方案研究的不足,得到的研究结论及管理启示对于指导实践具有参考价值。(3)针对数据驱动下电商订单分配与配送能力联合优化问题,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研究:①从训练数据样本中选取相关特征,确保联合决策流程内数据信息分类的误差代价最小,以此降低联合决策过程的牛鞭效应;②引入撤单率构建服务能力决策模型,分析电商配送服务能力的自建与外包决策问题,从是否进行合作的角度给出了三种合作强度下的动态博弈模型;③按照三阶段动态博弈顺序逆向推导出三种情形下的子博弈均衡解,得到在线购买环境下自建与外包配送服务能力最优解集。撤单数据与物流配送数据联合构建的博弈模型,弥补了应对不确定性扰动下服务能力灵活性研究不足的缺陷,降低了电商和产品供应商的经济损失。(4)针对数据驱动下电商订单分配与配送可持续性联合优化问题,从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角度提出了电商订单分配与配送资源共享策略,分别为:①经济方面,根据订单信息、仓库信息、运输信息和车辆信息共享数据的匹配合理性、配送服务能力和服务时间窗构建配送资源共享数据驱动下成本优化模型;②环境方面,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设计多种减排因子,评估订单分配与配送资源共享数据驱动下碳排放绩效和碳排放分配评价指标;③社会方面,设计共享数据驱动下合理的收益共享系数,专享配送资源服务商与电商平台实现对服务资源的协调共享与稳定合作。研究表明,可持续性优化设计能够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的研究工作丰富了数据驱动优化的相关理论,为进一步开展更为复杂的数据驱动优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同时,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实现电商订单分配与配送系统联合优化模式,而且能够为电商企业的服务质量、服务能力和服务可持续性优化提供恰当决策,对推进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钟明帅[2](2012)在《四川电网工程招投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保证各种工程建设、物资采购行为的顺利进行,就产生了引入竞争机制的招投标管理交易方式。而如今,将计算机技术与企业传统的招投标管理结合起来,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处理各种复杂信息以降低招投标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提高工作效率,由此也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作为信息流通的重要渠道,Internet信息系统技术可以充分利用全社会的资源,较好地解决工程采购招投标管理中的难题。本文基于以上前提背景,从四川省电力公司招投标工作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基于J2EE平台上的MVC技术为设计思想,以BROADVISION ONE-TO-ONE电子商务平台为指导,构建了四川电网工程招投标管理系统的三层体系结构,设计并开发了相应的数据库系统和子系统结构,从而将招投标活动从计划报送到投标、开标、评标、定标等一系列招投标全过程的相关业务及工作流程计算机化,用计算机实现招投标活动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实现招投标过程中的招标信息发布、投标报名、唱标、评标、决标和查询等功能。对于作为招标方的四川省电力公司及其下属机构而言,四川电网工程招投标管理系统不仅加强了四川省电力公司招投标工作管理,规范了管理流程,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提高了采购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最大限度的实现了招投标的公开、公平、公正,减少了人为干扰,保证了评标结果客观、有效;而对于作为投标方的供应商而言,招投标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施不仅能够极大地降低其参与投标活动的成本,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加强了各个供应商的竞争意识,促使其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改善产品的性能。
杨帆[3](2011)在《基于开源框架I-CMS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本文分析了CMS–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产生的背景和国内外发展状况。国内外对CMS的发展都停留在单机模式上。分析了当内容资源分布在不同的物理位置,并且内容资源都相同的情况下,将内容进行集中管理,集中分发的可行性。结合当前业务发展的需求,提出并实现了一个集中式内容管理系统-Integration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I-CMS系统主要是对五种资源进行管理,它们分别是:keyword, realword,图片,音乐,emoticon。对keyword和realword的管理支持增加,删除,编辑等操作,并且这些操作都是异步的。对图片和音乐支持上传,编辑,删除等操作。系统还支持对这些资源进行细粒度的锁管理,事务管理和同步管理。事务管理与传统的事务管理不同,它是指资源在同步过程当中各个本地CMS中的数据必须保持一致。同步管理采用了同步脚本和合并操作的方法。即对同一个资源的多个操作,最后合并成一个操作,然后将多个资源的操作写入到一个同步脚本当中,这样既可以保证同步的正确性,也减少了通过过程中数据的传输,提高了同步的效率。系统还支持批量的导入导出的功能,即可以将图片和音乐批量的导入到系统中,减少管理人员在上传这些资源时的工作量。同时也可以将系统中的资源导出到本地,目前支持xls的格式。I-CMS系统支持在对用户按角色和部门进行管理,即不同部门的人对资源的权限是不一样的,不同角色的人能够看到内容和进行的操作也是不一样。这样,就可以实现不同的用户对资源管理的分工合作。
段志国[4](2010)在《绵阳市土地整理项目全程电子化招投标平台建设研究》文中提出电子化招投标是电子商务在网络经济快速发展后,在大型交易中的一个重要体系。该系统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信息手段取代传统交易活动中信息载体基于纸介质的存储、传递、统计与发布等环节,从而实现各类商品交易以及交易管理等活动的公平、高效与在线化。本文首先对电子化招投标的运作机理进行了剖析,分析了电子化招投标工程中的过程问题,并辅以绵阳市土地整理系统的实现为实现载体,对电子招投标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对于招投标过程中不同部分而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各个环节的设计与现在处理的模式与优化控制方式进行了详细比较分析,同时对系统的实现技术进行了分析与选取。其次对电子化招投标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最后基于绵阳市土地整理项目的具体需求情况,构建与实现了电子化招投标系统。绵阳市土地整理项目电子化招投标系统的构建与实现提高了招投标及项目实施的效率,促进了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同时加强了对招投标活动中个体或单位的合法权益的保障,确保了土地整理项目实施过程的透明性,为公民监督提供了技术支持与技术保障。电子化招投标系统基于网络平台构建,利用远程控制技术实现专家远程登陆手段实现全国联网异地评标,力求实现实名评标制、责任追踪制,以遏制传统招投标存在的暗箱操作,实现招投标领域的“阳光工程”。
郑毅[5](2010)在《基于互补品维度的战略联盟力学机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搭乘这辆经济快车,中国企业的发展也非常迅速。然而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企业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对于中国的中小企业来说,如何从日趋激烈的企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战略联盟的角度出发,将物理学中场的概念与管理学中价值网的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基于战略场理论的战略联盟力学机制,并通过内容分析法对IT领域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揭示了企业战略联盟的形成动机和表现机制。为企业发现外部存在的战略需求,以及利用这些外部战略需求来确定正确的战略方向和决策,在复杂的环境中借用外力实现非线性的增长,产生积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是场理论在战略联盟研究中的拓展,同时本文还构建了一种对战略联盟的力学机制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并将之应用于IT行业的案例分析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潘淮水[6](2009)在《基于顾客关系管理的直复营销企业整合营销管理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顾客是企业最重要的一项资产,是现代市场竞争的焦点。而拥有持续稳定忠诚的顾客是企业获取丰厚利润的保障,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支柱。随着竞争环境日益复杂和多变,顾客需求日趋多元化,企业需要有更有效率的方式来管理与顾客间的关系,顾客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成为企业关心的热门议题。因特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们的经营环境和营销观念,也带来了新的市场商机,它把无数的企业和个人连接起来,在企业、顾客、供应商之间架起了信息高速公路,形成了买卖双方全方位、多层次直接交流沟通的崭新营销环境,同时创造了庞大的市场机遇。直复营销便是顺应这种潮流和趋势的全新的营销观念和营销模式,它紧扣环境脉搏,以全新的营销手段,正在演绎着一场因特网时代的营销变革。随着因特网的成熟,促使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整个市场环境逐渐转变为以顾客为导向,企业经营者也开始关注到唯有真正了解顾客的需求,维系良好的顾客关系,才能提升企业竞争力和营销绩效。因而顾客关系管理也成为直复营销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直复营销企业在网络时代的顾客关系管理,很显然的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企业与顾客之间建立一种数字的、实时的、互动的交流管理系统。本论文主要运用顾客关系管理理论和直复营销理论为研究工具,并结合市场营销相关理论思想,构建基于顾客关系管理的直复营销企业营销管理模式。具体地说,本论文旨在直复营销企业营销管理模式中导入以顾客关系、顾客信任、顾客忠诚、顾客价值等为核心的顾客关系管理概念,并结合数据库营销、一对一营销、关系营销、网络营销等市场营销思想,最终构建基于顾客关系管理的直复营销企业整合营销管理模式。最后再分别选取国际跨国公司、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知名企业的实例,予以整理、比较和分析,以夯实本论文的研究成果,提高本论文的信度和效度。据此,本论文有以下五个具体结论:第一,探讨了顾客关系管理与直复营销的关系,从顾客满意、顾客信任和顾客忠诚三个方面构建了本论文的研究主线,本论文的整个行文都是围绕着这一主线进行设计、论述和论证的。第二,在CRM的理念框架下,引入与CRM一脉相承的关系营销、数据库营销、一对一营销和网络营销,其中关系营销贯穿于数据库营销、一对一营销和网络营销中,引入这些营销思想的目的都是为了论证本论文的中心目标——建立以顾客信任和顾客忠诚为核心的顾客关系。第三,构建了基于CRM的直复营销企业营销管理解决方案,并将其分解为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引入数据库营销思想,论证了核心目的是建立顾客信息数据库;(2)引入一对一营销思想,论证了核心目的是建立一对一的互动沟通平台;(3)引入网络营销思想,论证了网络是直复营销企业主要的渠道载体。第四,对基于CRM的直复营销企业营销管理解决方案进行了有效的整合,构建了基于CRM的直复营销企业营销管理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1)基于CRM的直复营销企业营销管理的技术保障;(2)从营销资源、营销渠道和营销知识三个层面对直复营销企业营销管理的资源进行了整合,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3)在CRM的理念框架下,以网络为主要载体,构建企业网络整合平台和营销管理解决方案整合模式。第五,通过对来自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三个典型跨国企业案例的分析探讨,在理念先行架构、理念分解架构与实践整合架构下,验证了顾客关系管理理论在直复营销企业营销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本论文的相关研究结论和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提高了本论文的效度和可信度。本论文紧扣直复营销的特点和应用环境,结合直复营销企业的相关实践经验,融合各种先进的理论思维,旨在改进直复营销执行的各种营销新思想,包括数据库营销、一对一营销、网络营销等,而且这些新思想并不是简单地堆砌在一起的,它们均以顾客关系管理为核心,均以顾客为导向,而且紧密相连、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数据库营销解决顾客需求不断满足的问题,一对一营销解决顾客一对一互动沟通平台的问题,网络营销解决企业经营和营销平台的问题。总之,本论文对直复营销做了十分细致的分析,对营销新思想做了充分细致的梳理,并以顾客关系管理为核心进行了有效的整合,构建了一系列的模式和框架,希望可为直复营销企业营销管理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郭迎春[7](2008)在《知识型电力客户关系管理研究》文中认为电力行业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技术的发展,行业内竞争逐渐加剧,供电企业必须采取“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战略,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供电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是大势所趋。虽然大部分供电企业都收集了大量的客户数据,但庞大的数据量和传统数据管理方法的缺陷使企业出现了“数据拥挤”的现象,这既不利于企业的管理,也不利于数据的有效利用,企业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客户为中心”。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论和应用做进一步的扩展和研究。将知识管理(KM)应用于客户关系管理(CRM),是近年来管理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知识管理为CRM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把知识挖掘和知识管理运用到电力客户关系管理是供电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如何将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技术整合到电力CRM,更好的为决策服务,还缺乏理论和技术的指导。本文将要在这方面作些探讨。本文提出的知识型电力CRM的本质就是将知识管理的理念与技术应用于电力CRM,把客户数据转化为有用的知识,支持企业经营决策,改善客户关系,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实现知识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的价值。论文根据供电企业的特点,运用调查法、总结法、实证法和专题研讨等方法,对本课题进行了研究。在总结和利用前人的有关KM及CRM应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供电企业的具体特点,首先分析了电力CRM的现状,提出了知识型电力CRM的概念和基本理论,然后总结了知识型电力CRM的基本技术及应用模式,探讨了将知识管理融入电力CRM的方法与模式,最后建立了一系列电力客户知识挖掘与管理的模型,并为成功实施知识型电力CRM提出了建议。论文建立的模型包括:基于聚类分析的知识型电力客户细分模型;基于决策树的知识型电力客户定位模型;基于案例推理的知识型电力客户服务系统模型;提出了基于满意度知识的供电企业客户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统计分析确定权重的知识型电力客户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了基于模式库的神经网络知识型短期电力负荷预测模型以及基于粒子群优化的支持向量机知识型中长期电力负荷预测模型。论文力求将现代管理理论、营销理论和知识挖掘、知识管理理论与技术相结合,对知识型电力CRM的理论与应用进行讨论和研究,以保证内容的实用性和可借鉴性,为供电企业实现以“以客户知识为中心”的经营战略提供依据和建议。
覃巍[8](2009)在《湖南航天信息公司CRM系统与ERP系统的整合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湖南航天信息有限公司(本文中简称:“公司”)为研究对象,在对公司CRM(客户关系管理)和ERP(企业资源计划)两个综合管理系统现状进行分析诊断的基础上,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合湖南航天信息有限公司的CRM系统和ERP系统整合的构建方案,提高公司的综合运营能力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并为全国其它兄弟省级公司提供思路参考。系统整合采用了企业应用整合(EAI)主流技术,把独立存在的各个系统有效合并,实现了公司所有环节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达成了数据链动。根据系统整合情况,参考国家相关现行的企业信息系统评测体系的要求,通过技术性和业务性两方面的评测指标的建立,把系统整合后的实际运行效果和运行情况进行了前后对比。结果表明:系统进行整合之后,在对业务需求的满足上有全方位的提高。特别是在组织机构建设和资源环境配置保障、员工主观能动性和工作效率改善等方面的改变比较明显展性、可移植性、特别是数据库的共享和交互能力上都有质的飞跃。
王红蕾[9](2007)在《农业中小企业ASP平台建设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是克服农业弱质特性,提升农业产业地位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农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技术、人力、管理等方面还处于弱势地位,难以依靠自己有限的资金来购买、建设及维护专业的信息化系统。而ASP(应用服务提供商)这一新型的网络服务模式,是我国中小企业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为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现途径。本文基于这一背景,结合国内企业的实际需求,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对ASP服务模式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ASP平台结构及基于ASP的农业资源建模及其优化配置技术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为了翔实的了解目前国内ASP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首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国内约110家企业及18家ASP业者围绕ASP服务各个方面的问题展开调查。应用SPSS分析软件,采用叙述性统计、单一项目t检定及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三种方法对问卷数据结果分项进行分析。(2)针对调查结果,较全面的总结出制约ASP模式服务发展的因素,得出六点结论;针对ASP发展遇到的问题及制约ASP模式服务发展的因素,从ASP市场定位、服务、收费、宣传、政策等五个方面归纳出未来建设ASP平台的详细建议共计15条。(3)为避免ASP平台建设的泛化性,同时明确农业ASP平台的定位,提出平台中特色服务即农业资源管理的配置优化模型。将AHP方法引入到资源优化配置问题中,并根据层次分析方法(AHP)的具体算法建立了一种解决配置优化问题的决策过程模型。通过具体事例(奶源基地的选择)说明了评价的过程和方法。(4)结合国内已有ASP平台的发展模式,提出YL-ASP平台建设的运营模式即:基于新产业链的制造/软件/电信三联姻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并分析此种电信级ASP模式的优越性。(5)通过分析杨凌区企业信息化现状及构建ASP平台所需的关键技术,搭建了完整的YL-ASP平台模型,从系统安全方案、应用内容、商业运作系统、特色平台等四个方面给出详细分析。该平台的论证及研发将加速ASP服务模式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加快区域农业信息化进程。
蒋斌[10](2007)在《钢铁企业中ERP与CRM的结合》文中指出当今世界,大多数成功公司总是显示出识别、理解和迎合珍贵客户之需要和需求的能力。在高层管理人员看来,与主要客户建立长期关系是在活力日增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此,他们正驱使自己的公司或组织朝着以客户为中心的方向发展。这个有关识别主要客户,理解其复杂需要,并调整自己组织机构的能力来满足其需要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方法,便是客户关系管理(CRM)的基本所在。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由来已久。然而,随着网络经济、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对网络经济时代的CRM又赋予了新的内涵。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强调客户为中心,强调CRM不仅仅是能满足客户所有需要的技术。因为CRM不仅是一个系统,一个技术方解决方案,而更加是一种管理思想,这种观念的转变终将影响到CRM实施的全过程。CRM是一个前台系统,它包括市场、销售和服务三大领域,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策略,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对相关业务功能进行重新设计,并对相关工作流程进行重组,以达到留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提高客户利润贡献度的目的。从管理科学的角度来考察,CRM源于市场营销理论;从解决方案的角度考察,CRM是将市场营销的科学管理理念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集成在软件上面,得以在全球大规模地普及和应用。市场营销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已有将近百年的历史。近几十年来,市场营销的理论和方法极大地推动了西方国家工商业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经营观念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长足发展为市场营销管理理念的普及和应用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作为解决方案(Solution)的客户关系管理(CRM),集合了当今最新的信息技术,它们包括:Internet和电子商务、多媒体技术、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呼叫中心等等。作为一个应用软件的CRM,凝聚了市场营销的管理理念。市场营销、销售管理、客户关怀、服务和支持构成了CRM软件的基石。
二、B2B:关系管理最重要──宏道(BroadVision)一对一企业解决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2B:关系管理最重要──宏道(BroadVision)一对一企业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数据驱动下电商订单分配与配送联合优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电商利用数据资源实现企业服务优化面临的新挑战 |
1.1.2 订单分配与配送服务在数据驱动下具备联合优化可行性 |
1.1.3 数据驱动下电商订单分配与配送联合优化的必要性 |
1.2 问题提出 |
1.2.1 数据驱动下电商订单分配与配送质量联合优化问题 |
1.2.2 数据驱动下电商订单分配与配送能力联合优化问题 |
1.2.3 数据驱动下电商订单分配与配送可持续性联合优化问题 |
1.3 研究范围、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范围界定 |
1.3.2 研究目标 |
1.3.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本文章节的构成 |
1.6 创新性工作说明 |
1.7 数学符号及用语的说明 |
第2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1 文献检索情况 |
2.1.1 文献检索范围 |
2.1.2 相关检索文献梳理 |
2.1.3 学术趋势分析 |
2.2 订单分配与配送质量联合优化问题的研究 |
2.2.1 订单分配与配送问题的研究 |
2.2.2 数据驱动下服务质量优化问题的研究 |
2.2.3 数据驱动下质量评价与感知问题的研究 |
2.3 订单分配与配送能力联合优化问题的研究 |
2.3.1 数据驱动下服务系统的功能结构优化的研究 |
2.3.2 数据驱动下物流服务供应链设计优化的研究 |
2.3.3 借助第三方进行服务能力扩充的研究 |
2.4 订单分配与配送可持续性优化问题的研究 |
2.4.1 数据驱动下可持续性优化问题的研究 |
2.4.2 成本优化问题的研究 |
2.4.3 低碳优化问题的研究 |
2.4.4 资源共享问题的研究 |
2.5 数据驱动优化方法的研究 |
2.5.1 聚类方法的研究 |
2.5.2 运输与配送方案优化方法的研究 |
2.6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2.6.1 已有研究成果的主要贡献 |
2.6.2 己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 |
2.6.3 已有研究对本文的启示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
3.1 田口优化理论 |
3.1.1 田口优化的基本思想 |
3.1.2 田口方法的参数设计 |
3.1.3 田口方法的数据驱动属性 |
3.2 消费者偏好理论 |
3.2.1 消费者偏好的概念与分类 |
3.2.2 偏好驱动的决策框架 |
3.3 牛鞭效应理论 |
3.3.1 供应链管理中的牛鞭效应 |
3.3.2 牛鞭效应的扰动控制 |
3.4 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
3.4.1 可持续物流服务供应链管理 |
3.4.2 低碳供应链管理 |
3.4.3 共享经济发展模式 |
3.5 研究框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收货方偏好数据驱动下电商订单分配与配送质量联合优化模型 |
4.1 问题描述 |
4.2 质量敏感聚类过程与数据驱动过程刻画 |
4.2.1 质量敏感聚类过程 |
4.2.2 数据驱动过程 |
4.3 模型构建 |
4.3.1 传统配送服务资源规划模型 |
4.3.2 收货方的配送服务质量偏好类型 |
4.4 具有不同偏好收货方的数据特征 |
4.4.1 “无记忆”型收货方 |
4.4.2 “记忆”型收货方 |
4.4.3 “不确定”型收货方与收货方总体 |
4.5 数值与算例分析 |
4.6 管理启示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撤单数据驱动下电商订单分配与配送能力联合优化模型 |
5.1 问题描述 |
5.2 误差驱动的数据预处理 |
5.2.1 数据特征选取问题 |
5.2.2 两阶段法特征选取 |
5.3 撤单率驱动的电商配送服务能力博弈均衡模型 |
5.3.1 撤单数据驱动的模型描述 |
5.3.2 数据驱动下撤单率的度量 |
5.3.3 三种情形的均衡模型 |
5.4 计算实验与均衡演化分析 |
5.5 管理启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共享数据驱动下电商订单分配与配送可持续性联合优化模型 |
6.1 问题描述 |
6.2 基于可持续优化的三元结构数据驱动框架 |
6.2.1 逐层聚类结构 |
6.2.2 领域搜索 |
6.3 考虑经济效益的数据驱动下订单分配与配送联合优化模型 |
6.3.1 配送车辆与订单货物的异构匹配模型 |
6.3.2 取/送货物的配送系统集成优化模型 |
6.4 考虑环境效益的数据驱动下订单分配与配送联合优化模型 |
6.4.1 物流配送资源共享系统的碳减排模型 |
6.4.2 订单分配资源共享系统的碳配额模型 |
6.5 考虑社会效益的数据驱动下订单分配与配送联合优化模型 |
6.5.1 二级配送服务资源共享系统公平分配策略模型 |
6.5.2 三级配送服务资源共享系统公平分配策略模型 |
6.6 管理启示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
7.2 本文的主要贡献 |
7.3 本文的研究局限 |
7.4 未来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作者简介 |
(2)四川电网工程招投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 |
1.4 课题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电网工程招投标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2.1 性能需求分析 |
2.2 业务需求分析 |
2.3 本文研究相关的技术基础 |
2.3.1 MVC 模式和 STRUTS 框架 |
2.3.2 J2EE 技术 |
2.3.3 BROADVISION ONE-TO-ONE 电子商务平台 |
2.4 招投标流程图 |
2.5 四川电网招投标管理子系统用例图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招投标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四川电网工程招投标管理系统总体概述 |
3.2 四川电网工程招投标管理系统功能设计 |
3.2.1 系统设计原则 |
3.2.2 系统经营角色划分 |
3.2.3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
3.2.4 四川电网工程招投标管理系统功能概述 |
3.2.5 电网工程招投标系统结构 |
3.2.6 招投标子系统数据流程图 |
3.2.7 系统功能开发工具和运行环境配置 |
3.3 四川电网工程招投标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
3.3.1 系统主要的实体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
3.3.2 系统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
3.4 系统运行设计 |
3.4.1 系统实现的逻辑结构 |
3.5 电网工程招投标管理系统数据库维护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招投标子系统的实现 |
4.1 招投标管理子系统的实现 |
4.2 招投标管理子系统的初始化登录界面 |
4.2.1 采购方会员登录界面 |
4.2.2 供应商会员管理界面 |
4.2.3 供应商产品目录管理界面 |
4.3 招投标管理子系统的管理界面 |
4.3.1 招标公告信息管理界面 |
4.3.2 招标文件信息管理界面 |
4.4 四川电网工程招投标管理系统调试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基于开源框架I-CMS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介绍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5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平台及主要技术 |
2.1 spring |
2.1.1 spring 历史 |
2.1.2 spring 框架主要功能 |
2.1.3 IOC |
2.1.4 Spring 优缺点 |
2.2 ibatis |
2.2.1 ibatis 框架的主要类层次结构 |
2.2.2 ibatis 框架的设计策略 |
2.2.3 ibatis 框架的运行原理 |
2.3 WEB 前端技术 |
2.3.1 JAVASCRIPT |
2.3.2 AJAX |
2.3.3 DWR 技术 |
2.3.4 ExtJS 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I-CMS 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 系统需求总体描述 |
3.2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2.1 技术可行性 |
3.2.2 市场可行性 |
3.3 系统功能需求 |
3.3.1 人员角色管理 |
3.3.2 资源管理 |
3.3.3 资源同步 |
3.4 系统性能分析 |
3.5 系统运行环境 |
3.5.1 硬件环境 |
3.5.2 软件环境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I-CMS 系统的设计 |
4.1 系统的技术架构 |
4.2 系统功能设计 |
4.2.1 资源目录的管理 |
4.2.2 图片管理 |
4.2.3 音乐管理 |
4.2.4 Emoticon 管理 |
4.2.5 锁管理 |
4.2.6 事务管理 |
4.2.7 同步与版本管理 |
4.2.8 导入导出 |
4.3 数据库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I-CMS 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功能实现 |
5.2 系统接口实现 |
5.3 系统性能实现 |
5.4 系统功能模块展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绵阳市土地整理项目全程电子化招投标平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选题背景 |
1.2 论文研究现实意义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研究基础 |
2.1 绵阳市土地整理项目管理现状 |
2.2 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流程 |
2.3 招投标所涉及的领域以及特点 |
2.4 电子化招投标发展中的存在问题 |
2.5 电子化招投标系统设计要求 |
2.6 小结 |
第三章 系统实现技术层面分析 |
3.1 基于B/S 结构的电子招标系统架构 |
3.2 基于STRUTS 框架的招投标系统 |
3.2.1 MVC 模式和Struts 框架 |
3.2.2 Struts 的控制流 |
3.3 系统技术选取 |
3.3.1 MVC 模式的选取原因 |
3.3.2 JAVAEE 的选取原因 |
3.4 小结 |
第四章 电子招投标系统总体设计 |
4.1 常规土地整理项目流程分析 |
4.2 系统的设计与构架 |
4.2.1 系统流程分析 |
4.2.2 系统功能分析 |
4.3 数据库的设计 |
4.3.1 关系数据库的选择 |
4.3.2 数据库设计的相关步骤 |
4.3.3 数据库需求分析 |
4.3.4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
4.4 系统的概念模型设计 |
4.5 网上招标的安全设计 |
4.5.1 网上招投标的安全体系架构 |
4.5.2 网上招标的特殊安全需求 |
4.5.3 安全方案设计与实现 |
4.6 小结 |
第五章 电子招投标系统的实现 |
5.1 证书的生成与导入 |
5.2 电子化发布招标信息的实现 |
5.3 投标单位的注册、单位资质审查的实现 |
5.4 投标模块的实现 |
5.5 专家评议实现 |
5.5.1 随机生成专家库 |
5.5.2 随机生成专家库的算法实现 |
5.6 中标单位产生和合同管理 |
5.7 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基于互补品维度的战略联盟力学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提出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1.3.1 总体研究思路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2.1 价值网理论研究综述 |
2.1.1 价值链理论 |
2.1.2 价值网理论 |
2.1.3 价值网模型 |
2.2 战略联盟的研究综述 |
2.2.1 战略联盟的形式 |
2.2.2 战略联盟组织特点 |
2.2.3 战略联盟的形成动机 |
2.2.4 战略联盟研究概述 |
2.2.5 战略联盟的发展特点 |
2.3 场理论研究综述 |
2.3.1 场理论在各学科中的应用 |
2.3.2 物理经济学 |
2.3.3 引力模型 |
2.4 研究综述总结 |
第三章 理论模型 |
3.1 价值网模型的拓展 |
3.2 弹弓理论 |
3.3 战略势能 |
3.3.1 战略需求 |
3.3.2 势能及战略梯度 |
3.4 张力模型 |
3.4.1 张力势能与张力势 |
3.4.2 张力模型 |
3.4.3 模型变量经济学含义 |
第四章 基于互补品维度的战略联盟机制 |
4.1 互补品与战略联盟力学机制 |
4.1.1 互补品特性 |
4.1.2 弹弓企业与互补品的关系 |
4.2 互补品维度的力学机制分析 |
4.2.1 基于互补品维度的可量化指标 |
第五章 基于互补品维度的实证分析 |
5.1 实证方法的选取 |
5.2 实证数据获取 |
5.2.1 行业的选择 |
5.2.2 数据来源 |
5.2.3 指标选取 |
5.3 实证分析结果 |
5.3.1 数据样本情况 |
5.3.2 各维度的战略联盟概况 |
5.3.3 互补品维度下双向和单向联盟 |
5.3.4 互补品维度下战略联盟合作对象的选择 |
5.3.5 互补品维度下的战略联盟范围 |
5.3.6 互补品维度下战略联盟环节的选择 |
5.3.7 互补品维度下战略联盟内容的选择 |
5.3.8 互补品维度下战略联盟的形式选择 |
5.3.9 互补品维度下战略联盟的资源互补性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6.3 局限性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6)基于顾客关系管理的直复营销企业整合营销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其设计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方法设计思路 |
第三节 研究流程、逻辑框架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流程框架 |
三、研究逻辑框架 |
四、本论文创新成果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顾客关系管理理论 |
一、CRM产生背景和意义 |
二、CRM文献综述 |
三、顾客关系管理与市场营销理论 |
第二节 直复营销理论 |
一、直复营销理论概述 |
二、直复营销与传统营销及直销辨析 |
三、直复营销竞争优势与发展机遇 |
第三节 相关营销理论概述 |
一、关系营销理论概述 |
二、数据库营销理论 |
三、一对一营销理论 |
四、网络营销理论 |
第三章 基于 CRM的直复营销企业营销管理论证分析 |
第一节 顾客关系管理的核心要素 |
一、顾客满意 |
二、顾客信任 |
三、顾客忠诚 |
第二节 顾客关系管理与直复营销的关联分析 |
一、顾客满意与直复营销 |
二、顾客信任与直复营销 |
三、顾客忠诚与直复营销 |
第三节 基于 CRM的直复营销企业营销管理的解决思路 |
一、直复营销企业营销管理的主要问题 |
二、直复营销与数据库营销 |
三、直复营销与一对一营销 |
四、直复营销与网络营销 |
五、基于CRM的直复营销企业营销管理的解决思路模式 |
第四章 基于 CRM的直复营销企业营销管理解决方案 |
第一节 基于 CRM的直复营销企业数据库营销管理 |
一、CRM与数据库营销的关系 |
二、直复营销企业营销数据库建设 |
三、直复营销企业的数据库营销管理 |
第二节 基于 CRM的直复营销企业一对一营销管理 |
一、一对一营销与关系营销 |
二、一对一营销的核心问题与核心理念 |
三、直复营销企业的一对一营销管理 |
第三节 基于 CRM的直复营销企业网络营销管理 |
一、基于CRM的网络营销的策略分析 |
二、网络营销的信用建设分析 |
三、基于CRM的直复营销企业网络营销管理 |
第五章 基于CRM的直复营销企业营销管理解决方案的保障机制 |
第一节 直复营销企业营销管理方案整合的技术保障 |
一、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企业组织结构 |
二、建立并管理顾客数据库 |
三、一对一网络互动沟通平台 |
第二节 基于 CRM的直复营销企业营销管理资源的整合 |
一、直复营销企业营销资源整合 |
二、直复营销企业营销渠道整合 |
三、直复营销企业营销知识整合 |
第三节 基于 CRM的直复营销企业营销管理整合模式 |
一、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的整合 |
二、关系营销与网络营销的整合 |
三、数据库营销、一对一营销与网络营销的整合 |
四、基于CRM的直复营销企业营销管理网络整合平台 |
五、基于CRM的直复营销企业营销管理解决方案整合模式 |
第六章 直复营销企业应用实例探讨 |
第一节 跨国企业实例—戴尔公司 |
一、背景介绍 |
二、戴尔营销模式分析 |
三、戴尔营销模式与本论文成果的关联 |
第二节 中国大陆企业实例—阿里巴巴公司 |
一、背景介绍 |
二、阿里巴巴营销模式分析 |
三、阿里巴巴营销模式与本论文成果的关联 |
第三节 中国台湾企业实例—永丰金控公司 |
一、背景介绍 |
二、永丰金控营销模式分析 |
三、永丰金控营销模式与本论文成果的关联 |
第四节 案例总结与归纳 |
一、案例综述 |
二、案例分析总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研究内容总体概括 |
二、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本论文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一、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
二、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7)知识型电力客户关系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1 知识管理的意义 |
1.1.2 客户关系管理的意义 |
1.1.3 基于知识管理的客户关系管理研究的意义 |
1.1.4 知识型电力客户关系管理研究的意义 |
1.2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框架结构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知识管理概述 |
2.1.1 知识管理的定义与内涵 |
2.1.2 知识管理的过程 |
2.1.3 知识管理的策略和模式 |
2.2 客户关系管理概述 |
2.2.1 CRM 的定义与内涵 |
2.2.2 对CRM 的基本认识 |
2.2.3 CRM 的业务流程与功能 |
2.3 知识型客户关系管理概述 |
2.3.1 CRM 与KM 的联结 |
2.3.2 知识型客户关系管理的定义 |
2.3.3 KCRM 的特征 |
2.3.4 知识型客户关系管理的战略地位 |
2.4 供电企业客户关系管理概述 |
2.4.1 供电行业客户关系管理的特点 |
2.4.2 供电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涵义 |
2.4.3 知识型电力CRM 的提出 |
第三章 知识型电力客户关系管理分析 |
3.1 电力CRM 现状 |
3.1.1 电力客户的界定 |
3.1.2 电力客户关系管理新观念 |
3.1.3 电力CRM 的发展 |
3.2 知识型电力客户关系管理概述 |
3.2.1 知识型电力CRM 的涵义 |
3.2.2 实施知识型电力CRM 的目的及意义 |
3.2.3 实施知识型电力CRM 的战略规划 |
3.3 知识型电力客户关系管理应用概述 |
3.3.1 知识型电力CRM 的应用领域 |
3.3.2 知识型电力CRM 的应用模式 |
3.3.3 知识型电力CRM 架构及实施步骤 |
第四章 知识型电力客户关系管理技术及系统研究 |
4.1 知识型电力CRM 技术概述 |
4.1.1 一般知识管理技术 |
4.1.2 知识型电力CRM 技术 |
4.1.3 电力客户知识库 |
4.1.4 电力客户知识地图 |
4.1.5 供电企业知识门户 |
4.1.6 隐性知识管理技术 |
4.2 知识型电力CRM 业务规划 |
4.2.1 知识型电力CRM 战略 |
4.2.2 知识型电力CRM 业务规划 |
4.3 知识型电力CRM 系统框架 |
4.3.1 知识型电力CRM 系统的设计思想 |
4.3.2 系统的流程与结构 |
4.3.3 系统的功能与模块 |
4.3.4 知识型电力CRM 系统的实施 |
4.4 电力客户知识管理 |
4.4.1 知识型电力CRM 中的客户知识 |
4.4.2 电力客户知识管理的概念 |
4.4.3 电力客户知识管理的内容 |
4.4.4 电力客户知识管理的流程 |
4.4.5 电力客户知识管理体系 |
4.4.6 实施电力CKM 的策略 |
第五章 知识型电力客户关系管理模型研究 |
5.1 基于层次聚类的知识型电力客户细分模型 |
5.1.1 聚类与层次聚类 |
5.1.2 知识型电力客户细分模型 |
5.1.3 客户细分知识分析与应用 |
5.2 基于决策树的知识型电力客户定位模型 |
5.2.1 决策树生成的基本过程 |
5.2.2 决策树分类的ID3 算法 |
5.2.3 基于决策树的知识型电力客户定位模型 |
5.2.4 客户定位知识分析与应用 |
5.3 基于案例推理的知识型电力客户服务模型 |
5.3.1 CBR 基本原理 |
5.3.2 基于CBR 的知识型电力客户服务模型 |
5.3.3 客户服务模型知识分析与应用 |
5.4 基于统计分析确定权重的知识型电力客户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 |
5.4.1 影响电力客户满意度的因素 |
5.4.2 知识型电力客户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 |
5.4.3 基于决策树与统计分析的指标权重的确定 |
5.4.4 知识型电力客户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5.4.5 知识分析及模型应用 |
5.4.6 基于知识的电力客户满意度解决方案 |
5.4.7 小结 |
5.5 基于模式库的知识型短期负荷预测 |
5.5.1 分类和回归树(CART) |
5.5.2 构建日负荷模式库 |
5.5.3 基于模式库的知识型日负荷预测模型 |
5.5.4 日负荷知识获取与应用 |
5.5.5 小结 |
5.6 基于粒子群支持向量机的知识型中长期电力负荷预测 |
5.6.1 支持向量机回归方法 |
5.6.2 粒子群算法基本原理 |
5.6.3 基于PSO 优化的SVM 回归估计模型 |
5.6.4 基于PSO-SVM 的知识型月负荷预测 |
5.6.5 知识分析与应用 |
第六章 结论及未来展望 |
6.1 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及学术论文发表 |
(8)湖南航天信息公司CRM系统与ERP系统的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理论综述 |
1.2.1 ERP 的定义 |
1.2.2 CRM 的定义 |
1.2.3 ERP 与CRM 的关系 |
1.3 研究技术路线及方法 |
第2章 湖南航天信息有限公司CRM 与ERP 系统现状分析 |
2.1 公司基本情况与业务内容框架 |
2.1.1 公司历史发展情况概述 |
2.1.2 公司发展现阶段业务框架 |
2.1.3 公司战略发展规划概述 |
2.2 公司CRM 管理系统现状 |
2.2.1 客户服务管理系统运行现状 |
2.2.2 呼叫中心管理系统运行现状 |
2.2.3 CRM 管理系统主要组成模块及信息流向 |
2.2.4 CRM 客户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及外部关系 |
2.3 公司ERP 管理系统运行现状 |
2.3.1 (OA)网络协同办公系统管理系统运行现状 |
2.3.2 商品进销存管理系统运行现状 |
2.3.3 门户网站管理系统运行现状 |
2.3.4 ERP 管理系统主要组成模块及信息流向 |
2.4 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2.4.1 操作流程方面存在的问题 |
2.4.2 数据流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章 湖南航天信息有限公司CRM 与ERP 系统整合分析 |
3.1 企业应用整合(EAI) |
3.1.1 企业应用整合(EAI)的概念 |
3.1.2 企业应用整合(EAI)分层 |
3.1.3 企业应用整合(EAI)主流技术 |
3.2 公司战略发展规划提出的整合需求 |
3.2.1 公司面临的挑战 |
3.2.2 实施系统整合的推动力 |
3.3 CRM 与ERP 整合对公司管理调整需求 |
3.3.1 对管理方式和工作流程的调整要求 |
3.3.2 对管理软件系统和数据库的调整要求 |
3.4 整合方案研究 |
3.4.1 整合的业务方案设计 |
3.4.2 整合的技术方案设计 |
3.4.3 整合方案的实施规划 |
第4章 整合的保障与绩效评价 |
4.1 整合实施的风险 |
4.1.1 不是从企业全局角度提出需求所带来的风险 |
4.1.2 部门间协同配合不畅所带来的风险 |
4.1.3 员工理解认识不够带来的风险 |
4.1.4 没有专业的咨询队伍造成的风险 |
4.1.5 没有丰富的实施经验造成的风险 |
4.1.6 软件本身所带来的风险 |
4.2 整合实施的保障措施需求 |
4.2.1 确保公司外部需求与咨询支持到位 |
4.2.2 确保公司内部统一思想 |
4.2.3 建立高效权威的项目管理团队 |
4.2.4 完善公司的变革管理 |
4.2.5 提供充分的终端用户培训 |
4.3 整合绩效预测评价指标设计 |
4.3.1 整合绩效预测评价指标 |
4.3.2 整合绩效预测评估指标 |
4.4 整合后绩效成果与整合前阶段的比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农业中小企业ASP平台建设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背景与现状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与发展状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1.3.2 研究方法和途径 |
第2章 文献研究 |
2.1 企业信息化定义及特点 |
2.1.1 企业信息化定义 |
2.1.2 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
2.2 ASP 概念及特点 |
2.2.1 ASP 的概念 |
2.2.2 ASP 的特点 |
2.3 ASP 的成长与运作 |
2.3.1 ASP 成长的因素 |
2.3.2 ASP 服务参与者 |
2.3.3 影响ASP 的发展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ASP 面临问题及模式分析 |
3.1 研究对象 |
3.2 问卷架构与设计 |
3.2.1 问卷架构 |
3.2.2 问卷设计 |
3.3 统计方法 |
3.4 统计结果分析 |
3.4.1 基本资料 |
3.4.2 ASP 服务的供需现状 |
3.4.3 ASP 运作模式及收费方式 |
3.4.4 ASP 服务的考察因素 |
3.4.5 ASP 的服务能力与意愿 |
3.4.6 ASP 市场需求预测 |
3.5 分析结果与建议 |
3.5.1 分析结果 |
3.5.2 几点建议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农业资源优化与评价方法 |
4.1 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 |
4.1.1 资源评价理论 |
4.1.2 资源评价方法的选择 |
4.2 基于AHP 的农业资源评价算法 |
4.2.1 AHP 的基本原理 |
4.2.2 AHP 评价算法 |
4.2.3 算法实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YL-ASP 平台模型的构建 |
5.1 杨凌现状及企业概况 |
5.2 ASP 运营模式 |
5.3 ASP 平台框架 |
5.4 ASP 平台关键技术 |
5.4.1 基于Web 的应用服务启动门户技术 |
5.4.2 基于B/S 模式的J2EE 技术 |
5.5 YL-ASP 平台模型搭建 |
5.5.1 系统安全方案 |
5.5.2 应用内容 |
5.5.3 商业运作系统 |
5.5.4 特色平台 |
5.5.5 平台展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英文专用名词注释 |
附录2 调查问卷-问卷对象为企业界 |
附录3 调查问卷-问卷对象为ASP 业者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钢铁企业中ERP与CRM的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ERP 与CRM 定义 |
1.2.1 企业资源计划的定义 |
1.2.2 CRM 的定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钢铁企业信息化应用发展态势 |
2.1 钢铁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和任务 |
2.2 我国钢铁企业信息化——ERP 应用状况 |
2.3 国外专家对信息化建设的预测和建议 |
2.4 信息化后发优势的核心是标准化和集成化 |
2.5 钢铁企业信息化已引起中国政府部门和冶金行业的高度重视 |
第三章 客户关系管理概述 |
3.1 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论与发展 |
3.2 客户关系管理的主要功能 |
3.3 客户关系管理应用系统以及特点 |
第四章 ERP 与CRM 的整合 |
4.1 整合的概念 |
4.2 钢铁行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意义 |
4.3 ERP 与CRM 的关系 |
4.4 整合的内容 |
4.5 整合方法 |
4.6 如何保证ERP 与CRM 整合 |
4.6.1 建立基于ERP 的CRM 建设的业务流程 |
4.6.2 ERP 和CRM 软件系统的整合 |
第五章 钢铁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问题 |
5.1 企业资源计划与客户关系管理结合的必然性 |
5.2 钢铁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难点 |
5.3 钢铁企业对CRM 的需求 |
5.4 钢铁企业实施CRM 的注意事项 |
5.5 钢铁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建设发展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一、个人简历 |
二、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B2B:关系管理最重要──宏道(BroadVision)一对一企业解决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数据驱动下电商订单分配与配送联合优化问题研究[D]. 孙琦. 东北大学, 2018(12)
- [2]四川电网工程招投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钟明帅.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2)
- [3]基于开源框架I-CMS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杨帆.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6)
- [4]绵阳市土地整理项目全程电子化招投标平台建设研究[D]. 段志国.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3)
- [5]基于互补品维度的战略联盟力学机制分析[D]. 郑毅. 上海交通大学, 2010(03)
- [6]基于顾客关系管理的直复营销企业整合营销管理模式研究[D]. 潘淮水. 南开大学, 2009(07)
- [7]知识型电力客户关系管理研究[D]. 郭迎春.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8(11)
- [8]湖南航天信息公司CRM系统与ERP系统的整合研究[D]. 覃巍. 湖南大学, 2009(01)
- [9]农业中小企业ASP平台建设初步研究[D]. 王红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10]钢铁企业中ERP与CRM的结合[D]. 蒋斌. 电子科技大学,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