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南省工业产品销售区域分布状况(论文文献综述)
黄森[1](2020)在《河南西华县逍遥镇胡辣汤产业空间扩散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空间扩散问题一直是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等专业研究的热点,地区的餐饮行业是该地区商业和服务业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研究餐饮产业的空间扩散,不但能拓展区域经济学中,对餐饮产业进行区位选择的研究边界,也能够为餐饮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从而指出餐饮企业在不同阶段空间分布特点,对餐饮产业的空间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反映城市化进程和商业服务业空间扩散过程。民以食为天,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行业,其中河南省地方美食—逍遥镇胡辣汤,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却一直受到限制,没有很好的在全国发展形成规模。本文选择逍遥镇胡辣汤产业分析对象,结合来自国家企业信息信用系统、中国统计年鉴和实地调查收集整理的数据,运用ArcGIS将数据可视化,使用核密度分析法,研究逍遥镇胡辣汤产业空间分布现状及其空间演化特点,进而总结逍遥镇胡辣汤产业空间扩散模式和特点,并与大型餐饮企业产业的空间分布特点进行比较,分析逍遥镇胡辣汤产业空间扩散的影响因素,总结其空间扩散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表明,逍遥镇胡辣汤产业主要在河南省聚集,在全国的产业空间扩散呈现出的特点是局部集聚,多点分散,空间扩散的模式则呈现为接触扩散和跳跃扩散相混合的特点,并以河南省历年逍遥镇胡辣汤店面数量变化为基础,对逍遥镇胡辣汤产业空间扩散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店面的扩散受到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化率、商服地价、商业营业面积、文化传统、消费习惯、饮食习惯等因素影响,最后根据文章分析,指出逍遥镇胡辣汤产业发展和扩散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范晓玲[2](2020)在《YS服装公司河南营销渠道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营销渠道的重要性对于现在竞争白热化的服装行业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企业渠道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战略目标能否实现。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想要提升服装企业的营销收入和利润,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持续的市场竞争能力,就需要服装企业拥有高效、完善的营销渠道,从而不断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扩大市场份额。YS服装公司是河南省一家集设计、生产、加工、销售、电商于一体的中小型服装企业,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YS服装公司不断扩展营销渠道覆盖率,抢占市场,但同时渠道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以YS服装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营销渠道理论研究,归纳适用于YS服装公司营销渠道优化的研究成果,结合个人在渠道管理工作中的实践经验,进行YS公司河南营销渠道优化研究。首先对YS公司现状和营销渠道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了解YS公司概况,通过对YS公司高管访谈发现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其次根据YS公司营销渠道优化环境分析,充分了解YS公司河南市场营销渠道优化的宏观环境和竞争环境,运用SWOT分析方法总结出YS公司营河南营销渠道优化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风险。再次通过问卷调查法进行河南市场的客户需求调查,根据客户需求确定渠道产品定位、调整营销渠道结构以及营销渠道的优化管理。接下来,对YS公司河南营销渠道优化提出优化设计,设置YS公司河南营销渠道优化目标,对YS公司河南营销渠道的结构优化,对YS公司河南营销渠道产品优化,对YS公司河南营销渠道成员优化,对YS公司河南营销渠道关系进行优化。最后,为保障YS公司河南营销渠道优化设计的实施,从渠道成员选择与激励措施,以及线上线下渠道冲突与控制两方面提出营销渠道优化管理策略。通过对YS公司河南营销渠道进行优化研究,使YS公司全面铺开河南市场营销渠道,提高渠道营销能力,从而达到提升企业营销渠道效率的目标。
翟淑敏[3](2020)在《基于产业发展的河南省村庄分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已经连续17年发布了“三农”一号文件,从各层面解析“三农”发展问题,有利于打造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乡村发展新态势。村庄作为我国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必要载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平台,面对多元化的村庄类型,乡村振兴中将其进行了四种类型的划分并明确提出村庄发展模式不搞一刀切,鼓励村庄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因地制宜的优化主导产业,支持特色农业、乡村工业、贸易业与休闲服务业等村庄产业发展。对各类型村庄根据其村庄主导产业进行分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村庄从县域及村域层面寻求其影响因素,最后选取非农主导型典型案例村庄进行发展模式分析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对于准确定位河南省乡村振兴扶持对象、明确村庄自身定位、引导村庄个性发展、补充乡村规划理论知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5年与2018年河南省农村定点调研数据,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简称为LUCC数据)大背景下依据村庄是否有非农主导产业、非农主导产业的具体类型及外出务工比例将河南省样本村庄进行了逐级分层划分,最终划分为了农业主导型村庄与非农主导型村庄两种类型,其中,农业主导型村庄包括农业务工型村庄与农业非务工型村庄两类,非农主导型村庄包括工业务工型村庄、工业非务工型村庄、商业务工型村庄、商业非务工型村庄、工商务工型村庄与工商非务工型村庄六类。文章对各类型村庄进行空间分析与核密度分析,研究发现农业主导型村庄较多,其分布高峰呈现多核心状态,主要集聚在太行山脉倾斜平原的地区、东部与中部平原地区、偏北部黄河流域流经过的地区、南阳盆地与丘陵地区及南部信阳水田地区。非农主导型村庄较少,其分布高峰呈现空间极化现象,主要集聚在河南省西北部及河南省中部地区,河南省周边地市有零星分布。村庄的发展类型受到国家制度、区域政策环境、村庄自身地理环境、村庄内人的发展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对于农业主导型村庄与非农主导型村庄,本文将各细分村庄种类进行合并,将其划分为二元Logistic研究。从县域与村域两个维度出发,经过空模型、随机截距发展模型、固定斜率发展模型、随机斜率发展模型与多变量跨层交互多层发展模型的回归,找出影响村庄类型的显着因素。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空模型组内相关系数ICC的值为0.32,河南省村庄之间存在相当程度的组间异质性或组内同质性,在河南省村庄发展类型影响因素中约有32.3%的总变异是由样本村庄所在县域不同引起的,约有67.7%的总变异是由样本村庄自身引起的。(2)在县域层次中,单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城镇化率均显着正向影响了样本村庄类型为非农主导型的概率。单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越多、城镇化率越高的地区对于村庄非农产业的带动性越强,越能增加村庄为非农主导型的概率。(3)在村域层次中,过村公路最高等级、村长支持率、村庄内乡镇企业数均显着正向影响了样本村庄类型为非农主导型的概率。在村庄过村公路最高等级由县以下变为省道,由省道变为国道时,其村庄发展类型是非农主导型村庄的概率更大。村长在村庄中的支持率越高,其所在村庄越可能走向多元发展。村庄内乡镇企业越多,越能带动村庄内人员就业,发展村庄非农产业,增加村庄为非农主导型的概率。进县车费合计显着负向影响了样本村庄类型为非农主导型的概率,进县车费合计越多,证明村庄离县城越远,发展机会越少,村庄为非农主导型的概率越小。
毛攀[4](2020)在《种植户收入视角下草莓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以新郑市梨河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归根结底,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到2020年,实现农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是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领域必须要完成的硬任务之一。一直以来,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各地立足区域优势资源打造农村优质产业,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草莓逐渐成为新郑市梨河镇的特色产业,近年来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草莓种植户也越来越多,但种植户的收入尚未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本文着重分析草莓生产主体收入存在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以期为提高梨河镇草莓种植户的经营收入提供借鉴。研究思路为:以梨河镇草莓生产主体为研究对象,以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为支撑,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189份。根据调研数据分析影响草莓生产主体收入的因素及其存在的原因和关系,再用卡方检验验证其存在影响因素与草莓生产主体经营收入之间相关性,接着总结借鉴国内外草莓产业发展优势,最后提出梨河镇草莓种植户收入提升及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次研究主要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调查梨河镇草莓产业发展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第二部分总结问题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189份。通过实地调研,数据整理归纳着重分析梨河镇草莓生产主体的受教育程度、种植规模、种植方式、种植品种、化肥使用情况、草莓销售途径六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与草莓生产主体经营收入存在的关系。第三部分选取以上六个方面为变量,检验与种植户收入之间的相关性,检验得出六个因素与收入之间存在显着性p<0.05的关系,证明六个影响因素与收入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接着从北京昌平、中牟、日本、美国草莓种植四个方面,总结归纳其生产加工相融合的全产业链运营模式,严格的标准认证体系,强劲的科技力量支撑,有效的合作社和品牌化引导,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结合梨河镇区域特点借鉴其中发展优势。最后根据结论,从资金扶持、品牌化规模化建设、标准化产业化生产体系构建、引导种植户成立合作社、发展农村物流、农民职业培训等方面总结提高草莓生产主体收入的路径。首先引导有意愿的农户成立合作社,吸引有技术有经验的工作人员提供科技支撑,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品牌。之后可多元化筹措资金建立草莓加工企业和储藏冷库,既可以保证本区域草莓的加工储藏还可以承接其他加工业务,促进加工储藏企业可持续发展。最后政府应充分发挥信息渠道优势,促进草莓采摘观光业务发展,提高草莓种植户收益。
张宗建[5](2020)在《鲁西南地方戏曲影响下的戏曲民俗版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戏曲和民俗版画是中国传统民众生活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诸多的文化交融与碰撞,多地的民俗版画生产中便出现了大量表现戏曲故事的画面,这种作品则多被称为“戏曲民俗版画”。作为一种将戏曲文化与木刻版印相结合的民间艺术,自明代出现萌芽以来,经过清代的发展,逐渐成为极受民众欢迎的民间美术形式之一。鲁西南地区自宋元以来便是戏曲文化的繁盛之地,当地戏曲剧种、剧目众多,戏曲表演在民众日常生活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由此,地方戏曲自然地进入民间木刻版画艺人的视野,进而创造出大量表现戏曲内容的民俗图像。不过,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鲁西南地区所生产的此类戏曲图像,并非为年节期间装点家居使用,而是具有明确的实用性与生活性特征。无论生产还是使用,都跨越了“年”的阈限性质,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这也使本文的研究对象具有了文化功能上的特殊性。因此,本文使用“民俗版画”的概念视野,将其定义为“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并通过对鲁西南地区地域文化生态与地方历史的梳理,还原鲁西南民俗版画的生存语境,进而对其中戏曲题材的出现与兴盛加以诠释。同时,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在前人的学术研究中关注较少,仅有的研究也多围绕该地最具代表性的书本子民俗版画展开,很难完整的呈现这一民间艺术的完整面貌,这也使本研究具有了学术意义的稀缺性。笔者通过对近50个民俗版画作坊的田野考察及相关艺人、知情者的口述访谈,获取了大量珍贵的图像与口述资料。基于这些资料的充分利用,本文将尽可能的复原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在历史上的空间分布与时间跨度,并重述它在中国民俗版画史中的重要位置,进而对这一被学界忽视的民俗版画产地进行学术补白。另外,本研究主要从“文化融合”“文化区”“文化时空交流”等研究视野着手,探析地方戏曲文化与文化融合现象对民俗版画生产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指出鲁西南地区作为诸多民俗版画产区的地理交界处,所生产的一般类别民俗版画都具有明显的多地文化融合样态,而地方戏曲则为鲁西南民俗版画的生产带来了关键的文化元素,在此显示出一种特殊的风貌。即其不光接受了邻近区域民俗版画的制作技艺,同时融汇整合了鲁西南地域内的重要民间文化事项——地方戏曲,从而产生出风格独具的艺术特色。两者共同构筑了民俗版画的共性与个性特征,成为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得以存续的重要前提。可以说,鲁西南地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与区域内特定的民俗生活样态,使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产生与存续既是必然,亦显偶然。邻近地区众多民俗版画产地的存在使该地出现木刻印刷技艺成为必然,这种必然凸显了民间文化的交流与扩散行为。而将戏曲故事作为最主要的表现对象,并将其融入民众日常的生活用品中,更是区域内不同文化事项间互为融合的偶然。那么,从空间与时间的双重角度考量,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这一研究对象的产生与发展,便充分反映出民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特性,成为解释民间文化自发交融整合现象的重要案例。这也正是本文选取该文化事项作为研究对象的重要原因。最后,本文提出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通过文化的时空交流与融合所构建的“生活空间”与“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文化区”的概念,进一步解释鲁西南地方戏曲、戏曲民俗版画以及鲁西南民众生活间的关联与互通,并呈现出其在当地文化生态链形成中的重要意义。将“文化区”“文化融合”等概念引入该研究不仅能够对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独特性与区域性加以阐释,同时也使本研究具有了更为深远的研究意义,进而对当下各类民间美术乃至民间文化事项文化类型划分、产地区域分类的科学性提供学术借鉴。最终以此重释文化融合、文化交流、文化秩序、文化生态链等元素对民间文化事项发展兴衰的重要影响。
魏建飞[6](2020)在《网络关注度视角下的河南省村域经济空间差异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有序推进及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实施,乡村、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速度飞快,城乡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乡村、乡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上升到新台阶。乡村经济作为我国最底层的实体地域经济,对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具有不可缺少的基础支撑作用,可以说乡村兴则国家兴。然后由于不同地区所处的城镇化水平不一,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问题不一,使得不同乡镇地区之间产生了一系列发展不平衡问题。人文-经济地理学的核心主题之一是空间差异与区域协调,因此评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进而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成为地理研究者的一个重要视角。在“互联网+”的信息化背景下,运用大数据研究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文献不断出现,为窥探地理学空间差异问题提出了新的研究范式。在众多的数据源中,百度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其提供的大数据分析平台成为学者们研究的一个“新宠儿”。从地理学视角来看,微观视角下的研究更能反映区域内部的空间差异问题,能够透视出区域发展过程中的实质性问题,因此逐渐成为地理学者及经济学者关注的对象。河南省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缩影”地区,其乡村尺度下的经济空间差异在中西部地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因此研究河南省乡村经济差异对透视全国典型农区乡村发展差异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将百度搜索量作为测度指标,运用位序规模法则、泰尔指数、空间分类、空间插值分析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等分析了河南省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异格局及空间集聚状态,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从位序规模特征来看,各视角下拟合线呈现典型的位序规模分布特征,斜率均为负值且其绝对值小于1,但基于村域平均的市域视角下的斜率最低,这意味着该视角下的整体分散力量最强,分布较不集中。各曲线的拟合度均超过了0.7,表征拟合度较好,能较准确地反映各视角下的网络关注度。从散点图的分布特征来看,趋势线的末端散点较为密集,首端散点较为稀疏,表征高位序村点的关注度较高,整体网络关注度不均衡现象依然显着存在。第二,从泰尔指数分析来看,村域视角下的空间分异程度较其他空间尺度更加显着。郑州、洛阳、周口、商丘、驻马店均高于1.70,内部差异程度最大。开封、许昌、信阳、南阳、焦作、安阳、鹤壁的泰尔指数介于1.41~1.70之间,内部差异程度较大。平顶山、漯河、新乡、济源、濮阳和三门峡的泰尔指数介于1.00~1.40之间,内部差异程度较小。从分区内部差异看,郑汴区、商周区、洛三区较大,驻信南区、安鹤濮区次之,许平漯区、新焦济区较小。值得一说的是,县域视角下的泰尔指数要普遍低于市域和分区视角,这也体现了微观视角差异增大的复杂性。第三,空间分布特征。从村域视角的分异格局看,高水平区主要由中心城区、县城内部及其周边乡村组成且在空间上表现为“斑点状”分布;中等水平区多围绕在高水平区外围,少数为特色性很强的专业村集聚;低水平区广泛分布于研究区内部并形成基底衬托,呈现出低值连绵分布态势。县域、市域视角下的空间格局更为明显,高水平区与低水平区呈现明显的“西北-东南”分异特征,与传统指标反映的结果类似,这也表征微观视角下尺度细化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区域内部的网络关注度。从空间关联来看,村域视角下全局莫兰指数为0.0121并通过了显着性检验,这意味着河南省网络关注度存在正的空间关联现象并伴随着集聚现象的发生,主要以显着LL区为主,其他视角下的空间关联特征不如村域显着。从虚实指标反映出来的空间格局来看,其相关程度呈现出市域>县域>镇域,体现出微观视角下空间差异增大的客观预期。第四,与实体经济对比而言,基于“规模-结构-效益”方面构建的指标其空间格局与县域、镇域百度搜索量所反映的虚拟视角下的空间格局大体类似,高水平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低水平区在东南区域集聚,中等水平区零星分布在各市内。对比而言,镇域视角下的实体空间格局相比空间格局类似但有所差别,主要表现在百度搜索量能够更细致地反映区域内部网络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够进一步区分同一县市内不同乡镇经济水平的高低,从而有利于分析不同乡镇内部网络发展的不均衡情况。第五,从空间回归分析来看,虽然工业产值、从业人员、建成区面积占比等对其有一定的归因解释,但总体上解释乏力。从检索内容来看,基于百度搜索量的村域网络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基础、区域的资源禀赋、社会民生与生活百事、网络销售与品牌效应等。尽管上述的影响因子能够反映绝大数地区网络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原因,但仍不能全面反映网络关注度视角下的空间差异实际情况,因为百度搜索指数是多种复杂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而且大多数区域的影响因子环环相扣、重复交织,是链式发展产生的结果。
刘莉[7](2020)在《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机制及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绿色发展事关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是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应有的农业道路选择。有机肥替代化肥是实现化肥减量增效、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是生产环节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决策者,也是实施者,其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行为是考量有机肥替代化肥实施效果,优化有机肥替代化肥政策的微观基础,是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实施的关键。本文在厘清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内外部环境特征基础上,将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面临的内外部条件约束,与影响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最为直接的内生经济因素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构建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机制及效果研究理论框架。选择以苹果种植户为基本研究单元,分四个步骤对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机制及效果展开研究:首先,构建生产函数模型,根据利润最大化实现条件,测算有机肥与化肥的经济最优投入水平,研判当前生产实践中肥料施用偏离经济最优水平的程度,考察有机肥与化肥的替代难度。其次,考虑资源禀赋约束以及要素替代条件构建有机肥施用行为模型,识别影响有机肥施用决策的关键因素。第三,构建包含肥料投入方程、产量方程、收入方程、成本方程的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行为与行为效应的互动关系,揭示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行为逻辑。第四,分析有机肥替代化肥典型案例,对比不同肥料投入组合的实施效果与实现条件,从果农探索和政策推动视角探究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实现路径。主要研究结论:果农施肥存在不经济投入行为,化肥施用过量与有机肥施用不足是突出表现。有机肥施用量显着低于经济最优投入水平,有机肥增施空间较大。化肥施用主要表现为相对过量,化肥与有机肥实际投入比高于经济最佳投入比,相对于有机肥的施用水平,化肥过量施用。基于此,化肥施用量趋近经济最优的关键是提高有机肥施用水平。肥料施用过量与施用不足问题并存。相对而言,有机肥施用不足现象最为普遍,制约有机肥施用的主要因素是肥料价格、收入水平、风险偏好、认知水平、资源禀赋。从目标产量的实现情况来看,存在化肥过量施用,但实际产量仍低于目标产量的情形,继续增施化肥既不经济,且对产量目标改进无益,而增施有机肥有助于改进产量实现水平且具有一定的经济划算空间。肥料投入与产出互动效应显着。在当前施肥水平下,增施有机肥对产量有显着促进作用,而增施化肥则对产量无显着影响;化肥和商品有机肥投入是推高农业生产成本的重要来源,而施用农家肥则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要素价格、产量及成本投入水平是影响肥料投入决策的重要因素。产出表现既是投入决策的结果,也是投入决策的依据。农户根据产出表现,调整肥料投入方案直到投入产出达到满意的均衡状态,是农户肥料投入决策的行为逻辑。实证分析显示,有机肥与化肥呈不完全替代关系,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实践案例也表明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有利于肥料投入趋近经济最优,采用“农家肥+商品有机肥+化肥”的配施模式比较效益最优。根据理论与实践分析,增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经济合理性应是推动有机肥替代化肥实施的着力点,基于面临的内外部条件约束,采取政策引导与市场带动相结合的长效手段是构建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机制的关键。从有机肥替代化肥政策试点效果来看,灵活性较大的政策成效明显;当前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工作中存在补贴肥供需不匹配,政策目标未兼顾农户稳产增收需求,对实施效果的评估简单化等问题,亟需总结优化,形成有效推进科学施肥的工作机制。本文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机制及效果研究框架,为后续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系统的分析思路。基于实证研究,分析得出在苹果种植中,有机肥与化肥表现出不完全替代关系特征,拓展了有机肥与化肥关系内涵;提出对有机肥替代行为的考察应从衡量化肥减量延伸为有机肥增施,且在当前情形下,应更为关注有机肥增施,对优化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提供了有益思考。基于实地调研,总结出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实践模式,通过比较分析,对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实施效果与实施条件给出了本文的判断,提出采取政府引导与市场带动相结合的措施,增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经济合理性,为有效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提供了路径探索。
王琪[8](2020)在《YL粮食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YL粮食集团公司是河南省的大型国有粮食企业,主要从事粮食仓储、粮食购销和粮油深加工等业务,承担着河南省地方储备粮存储、优质粮油供应、食品安全服务的任务,是河南省粮食收购、市场供给、稳定粮价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力量。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集团公司出现了政策性补贴收入降低、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竞争等问题,企业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制定适应新形势发展的企业发展战略,发挥优势,补齐短板是YL粮食集团公司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YL粮食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为题展开研究,首先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在战略管理理论、粮食产业及其发展战略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其次运用战略管理分析工具PEST分析和五力模型,对YL粮食集团公司的经营环境进行分析;再次,运用SWOT分析法剖析公司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提出YL粮食集团公司粮食产业发展战略、实施途径;然后,对YL粮食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系统和战略控制进行探讨;最后,对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研究结果表明,YL粮食集团公司在粮食仓储资产,粮油贸易经营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存在同质化竞争,加工能力较弱的劣势。国家发展粮食核心区的战略,公司所处的区位优势为公司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外资粮食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国内其它粮食购销经营企业的竞争也给公司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为YL粮食集团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集团实施聚焦粮食主业,规模化发展,内涵式增长,集约化发展,外延式扩张,推动产业经营与资本运作双轮驱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现代农业、仓储物流、粮油深加工和金融四大业务板块,成为农业模式创新者、好粮油产品供应者,把YL粮食集团公司建设成中国粮食行业领先的综合性粮食集团公司。
高琰[9](2020)在《河南省地理标志农产品动态演变分析》文中认为地理标志不仅是一个农产品的特色标识,并且是知识产权这棵大树上的一个重要树干。河南省着名优质农产品众多,有着丰饶的地理标志资源,占据着施行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的优质基础。但就目前河南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发展进程来说,地理标志数量偏低,与其农业地位并不相符。不论是在地理标志项目的开拓方面,还是在农产品当下的市场份额和经营范畴等方面。于此同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消费者、生产者和经营者对地理标志方面还不甚了解,这对河南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发展及其产业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地理标志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与地域农产品品牌是三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地三者互相联系,相辅相成。论文主要从河南省农产品地理标志近年来的申请状况、保护状况出发,分析了河南省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现状对河南省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发展的影响,并对河南省地理标志农产品从农产品品种、河南省人口、河南省经济发展状况三个相关因素进行动态演变分析。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识河南省农产品的未来,应建立以地理标志农产品为核心的一整条产业链,形成农产品产地以地理标志农产品为中心的产业集群,通过有效的合作,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
张虎[10](2020)在《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中部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数字经济迅猛发展,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高地。高技术产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阵地,在国内却面临着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协调、结构同质化的难题。通过高技术产业合理集聚,推动产业、区域技术创新效率提升,这是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生态优先、集约发展大趋势下,绿色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间的有效平衡点。近年来中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ICT)在研发投入产出效率提升显着。绿色技术创新效率(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y,Gtie)反映出创新过程中对资源节约程度和对环境污染的减少程度。中部地区“承东启西”,是国家区域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地区,其Gtie的高低,密切关系到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效集约增长。本文基于空间视角,以中部地区为例深入研究差异化集聚模式对特定地区Gtie的空间溢出作用影响及可能存在的阶段性规律,合理定位产业集聚在区域Gtie提升中的功能,有利于制定合理的集聚政策。在产业集聚对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作用机制的分析框架下,本文首先梳理相关文献和研究现状,提炼出研究目的及内容,并提出基本假设。其次,从MAR、Jacobs及Porter外部性三种效应理论分析入手,阐释其所对应的专业化、多样化及竞争优势型集聚模式对区域Gtie的作用机制。最后,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基本假设。整体实证过程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首先计算出中部地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的专业化、多样化及竞争优势指数,通过时序图和空间四分位图,揭示出时空演变规律。此外,构建绿色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借助三阶段DEA模型,核算出无环境因素影响的Gtie,并通过Mamquist指数分析了动态演变趋势。第二部分,采用空间数据探索分析(ESDA)和空间自相关分析,识别出Gtie的关联方向及分布模式,并通过构建动态杜宾模型,分解出三类集聚模式在不同时期下对Gtie影响的直接效应(反馈)及间接效应(外溢),并通过替换权重矩阵进行稳健性检验,最后提炼出结论,并给出政策建议。本文研究发现:(1)中部地区专业化集聚水平稳步上升,而多样化、竞争优势型集聚度逐年下降,反映出产业同构化特征愈发严重和产业生态系统愈加单调化。(2)中部地区Gtie在整体上存在显着空间负相关特征,在先进省份的“虹吸效应”作用下,大量先进且成熟的绿色技术创新要素从落后地区逸散,使得中部地区Gtie呈现出显着的“高峰—洼地”的空间分布特征,而在路径依赖和系统惯性的作用下,Gtie在时间上存在累积沉淀效应。(3)竞争优势型集聚模式对本区Gtie影响呈现“倒U型”的空间反馈效应,而专业化、多样化集聚模式对区域Gtie影响呈现出“倒U型”空间溢出效应,反映出竞争优势型集聚对本区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显着高于另外两种集聚模式。三类集聚模式的交互项则显着抑制了Gtie,原因是缺乏合理引导与疏通的公共信息池和技术池,使得内部知识产生了明显的排斥与无序替代效应。据此,本文基于高技术产业集聚现状及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客观事实,从推进产业差异化集聚、引导市场有序竞争、鼓励共性绿色技术扩散交流、积极破除区域行政壁垒以及打造区域专属交通网络体系等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二、河南省工业产品销售区域分布状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南省工业产品销售区域分布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1)河南西华县逍遥镇胡辣汤产业空间扩散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 研究数据 |
1.5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企业区位选择理论 |
2.1.1 中心地理论 |
2.1.2 市场区位理论 |
2.2 空间扩散概念与内涵 |
2.2.1 点-轴迁移扩散模式 |
2.2.2 等级扩散模式 |
2.2.3 接触扩散模式 |
2.3 空间扩散的案例研究 |
2.3.1 有关非餐饮企业空间扩散研究 |
2.3.2 有关餐饮的空间扩散研究 |
2.4 文献研究评述 |
3 逍遥镇胡辣汤产业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扩散特征 |
3.1 逍遥镇胡辣汤产业发展和经营网点概况 |
3.1.1 逍遥胡辣汤产业整体发展概况 |
3.1.2 逍遥镇胡辣汤产业经营网点发展状况 |
3.2 逍遥镇胡辣汤产业空间分布格局 |
3.2.1 全国分布格局特征 |
3.2.2 中部地区分布格局特征 |
3.2.3 东部地区分布格局特征 |
3.2.4 西部地区分布格局特征 |
3.3 逍遥镇胡辣汤产业空间扩散特征 |
3.3.1 全国产业空间扩散特征 |
3.3.2 中部地区产业空间扩散特征 |
3.3.3 东部地区产业空间扩散特征 |
3.3.4 西部地区产业空间扩散特征 |
3.4 逍遥镇胡辣汤产业空间扩散模式与对比分析 |
3.4.1 扩散廊道 |
3.4.2 空间扩散模式 |
3.4.3 与大型连锁餐饮空间扩散的对比分析 |
4 逍遥镇胡辣汤产业典型商家空间扩散分析 |
4.1 典型商家案例选择及其发展概况 |
4.1.1 典型商家案例选择 |
4.1.2 典型商家发展概况 |
4.2 典型商家空间扩散分析 |
4.2.1 典型商家空间分布格局 |
4.2.2 空间扩散特征 |
5 逍遥镇胡辣汤产业空间扩散影响因素分析 |
5.1 影响因素分析 |
5.1.1 经济因素 |
5.1.2 城镇化因素 |
5.1.3 空间因素 |
5.1.4 文化传统因素 |
5.1.5 交通便捷因素 |
5.1.6 政府政策因素 |
5.2 实证分析 |
5.2.1 模型构建 |
5.2.2 结果分析 |
5.3 未来扩散预测 |
6 逍遥镇胡辣汤产业扩散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 |
6.1 逍遥镇胡辣汤产业空间扩散存在的问题 |
6.1.1 存在虚假店面现象 |
6.1.2 产业空间扩散不科学 |
6.1.3 企业宣传力度不强 |
6.1.4 店面卫生和食品安全存在问题 |
6.1.5 缺少经营管理人才 |
6.2 逍遥镇胡辣汤店面扩散优化建议 |
6.2.1 完善店面监管和惩罚制度 |
6.2.2 科学的进行店面空间扩散 |
6.2.3 加大宣传力度 |
6.2.4 强化店面卫生和食品安全管理 |
6.2.5 引进餐饮经营管理人才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YS服装公司河南营销渠道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2 YS公司概况及营销渠道的环境分析 |
2.1 YS公司简介 |
2.1.1 组织架构 |
2.1.2 产品概况 |
2.2 宏观环境分析 |
2.2.1 政治环境 |
2.2.2 经济环境 |
2.2.3 社会文化环境 |
2.2.4 技术环境 |
2.3 竞争环境分析 |
2.3.1 河南省服装行业概况 |
2.3.2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2.4 SWOT分析 |
3 YS公司河南营销渠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YS公司管理者访谈 |
3.1.1 访谈过程 |
3.1.2 访谈结论 |
3.2 YS公司河南营销渠道现状分析 |
3.2.1 YS公司营销渠道布局 |
3.2.2 YS公司营销渠道结构 |
3.2.3 YS公司营销渠道产品 |
3.2.4 YS公司营销渠道管理 |
3.3 YS公司河南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 |
3.3.1 营销渠道布局不合理 |
3.3.2 营销渠道结构各层级利润空间小 |
3.3.3 营销渠道服装产品定价不占优势 |
3.3.4 营销渠道管理不完善,线上线下冲突 |
4 YS公司河南营销渠道客户需求问卷调查 |
4.1 YS公司河南营销渠道客户需求调研 |
4.1.1 调查目的 |
4.1.2 调查过程 |
4.1.3 数据分析 |
4.2 YS公司河南营销渠道市场需求分析 |
5 YS公司河南营销渠道优化设计 |
5.1 YS公司河南营销渠道优化的目标 |
5.1.1 网点布局规模 |
5.1.2 实体网点选址 |
5.1.3 渠道合作伙伴的选择 |
5.1.4 店铺形象与产品定位 |
5.1.5 公司资金投入 |
5.1.6 线上渠道与线下渠道协调发展 |
5.2 YS公司河南营销渠道的结构优化 |
5.2.1 缩短渠道长度,减少中间商 |
5.2.2 设置YS郑州市办事处 |
5.3 YS公司河南营销渠道的成员优化 |
5.3.1 制衡经销商,全面支持加盟商 |
5.3.2 设置地市级区域经理 |
5.3.3 提高物流公司配送服务 |
5.4 YS公司河南营销渠道的产品优化 |
5.4.1 主推明地一族T恤,提高市场占有率 |
5.4.2 推广圣宇私人定制业务,提高竞争力 |
5.5 YS公司河南营销渠道关系优化 |
5.5.1 优化线上营销渠道,开设直播间 |
5.5.2 线上购买线下取货,方便客户 |
6 YS公司河南营销渠道优化管理 |
6.1 渠道成员选择标准与激励措施 |
6.1.1 确立合作伙伴利益保障机制 |
6.1.2 设置区域评比奖励,加强激励效果 |
6.2 线上线下渠道冲突与控制 |
6.2.1 加强线上线下沟通 |
6.2.2 统一渠道产品价格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 |
附录2 :问卷调查 |
致谢 |
(3)基于产业发展的河南省村庄分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内容 |
1.3.3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查阅法 |
1.4.2 实地考察法 |
1.4.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
2 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进展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村庄 |
2.1.2 村庄分类 |
2.1.3 村庄产业发展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业区位理论 |
2.2.2 自然资源禀赋论 |
2.3 相关研究进展 |
2.3.1 国内外乡村发展的研究进展 |
2.3.2 国内外村庄分类的研究进展 |
2.3.3 国内外村庄类型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2.3.4 文献评述 |
3 河南省村庄类型划分及空间分布研究 |
3.1 数据来源 |
3.2 河南省村庄分类研究 |
3.2.1 村庄分类基础指标体系 |
3.2.2 村庄分类依据及方法 |
3.2.3 村庄分类结果 |
3.3 各类型样本村庄空间分布 |
3.3.1 农业与非农主导型样本村庄空间分布 |
3.3.2 农业主导各类型样本村庄空间分布 |
3.3.3 非农主导各类型样本村庄空间分布 |
3.4 本章小结 |
4 样本村庄类型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多层模型探究村庄类型形成思路 |
4.2 数据来源 |
4.2.1 中国县域统计年鉴 |
4.2.2 农村定点调查村情数据 |
4.3 多层模型研究指标选取 |
4.3.1 县域层指标选取 |
4.3.2 村域层指标选取 |
4.4 各类型村庄形成的多层模型研究 |
4.4.1 多层模型介绍 |
4.4.2 多层模型回归分析 |
4.5 各类型村庄多层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案例研究 |
5.1 案例选取原则 |
5.2 案例村基本情况介绍 |
5.3 案例村发展模式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的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3 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6.3.1 创新点 |
6.3.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种植户收入视角下草莓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以新郑市梨河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产业发展 |
2.1.2 产业融合 |
2.1.3 草莓专业合作社 |
2.1.4 草莓生产主体 |
2.2 相关理论阐述 |
2.2.1 区域经济理论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3 梨河镇草莓产业发展现状 |
3.1 河南省草莓生产状况 |
3.2 郑州市草莓生产状况 |
3.3 郑州市草莓种植分布状况 |
3.4 梨河镇草莓种植现状 |
3.4.1 区位状况 |
3.4.2 区域内经济状况 |
3.4.3 梨河镇草莓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
3.4.4 梨河镇草莓种植品种概况 |
3.4.5 梨河镇草莓加工企业概况 |
3.4.6 2018年梨河镇草莓种植分布状况 |
3.4.7 梨河镇草莓生产主体种植方法 |
3.4.8 梨河镇草莓生产主体种植规模状况 |
3.4.9 梨河镇草莓生产主体收入分布状况 |
3.5 梨河镇草莓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
3.5.1 促进区域内农民增收 |
3.5.2 推动梨河镇产业结构升级 |
3.5.3 加快城乡之间资源流动 |
3.5.4 助力区域内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构建 |
4 梨河镇草莓生产主体种植收入的影响因素 |
4.1 种植户自身存在的影响因素 |
4.1.1 草莓生产主体老龄化现象明显 |
4.1.2 草莓生产主体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 |
4.2 种植及销售方面存在的影响因素 |
4.2.1 个体种植的方式市场竞争力弱 |
4.2.2 种植技术落后 |
4.2.3 化肥施用量多影响草莓质量 |
4.2.4 品种选择少且杂乱 |
4.2.5 种植规模小且投入成本高 |
4.2.6 销售模式单调 |
4.3 草莓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影响因素 |
4.3.1 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短板 |
4.3.2 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短 |
5 草莓种植户收入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5.1 假设推测 |
5.2 卡方检验相关原理及步骤 |
5.3 具体检验方法及结果 |
5.3.1 检验方法 |
5.3.2 检验结果 |
6 国内外草莓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
6.1 国外草莓产业发展优势借鉴 |
6.1.1 美国水果产业的优势借鉴 |
6.1.2 日本水果产业优势分析 |
6.2 国内草莓产业发展优势借鉴 |
6.2.1 北京昌平草莓产业发展优势借鉴 |
6.2.2 河南中牟草莓产业发展优势借鉴 |
6.3 发展优势总结 |
7 梨河镇草莓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以草莓品牌化建设带动生产主体增收 |
7.2 适度扩大规模,加快构建标准化、产业化生产体系 |
7.3 加快推进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工作,提高自主发展能力 |
7.4 引导草莓种植户成立合作社 |
7.5 填补相关扶持政策缺失 |
7.6 强化资金扶持 |
7.7 建设草莓产品加工企业,保障生产主体收益 |
7.8 加快打通农村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 |
7.9 完善仓储冷库等配套设施建设 |
7.10 推动草莓观光旅游事业发展,多元化提高农户收入 |
8 结论与不足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鲁西南地方戏曲影响下的戏曲民俗版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鲁西南地区概念的界定 |
1.2.2 民俗版画概念的界定 |
1.2.3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概念的界定 |
1.2.4 相关地方民俗词汇的概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
1.3.2 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1.5 主要创新之处 |
1.6 基本思路与方法 |
1.7 论文主要框架图 |
第2章 鲁西南地区的文化生态与民俗版画呈现 |
2.1 鲁西南地区的地域文化生态 |
2.1.1 鲁西南地区的自然环境 |
2.1.2 鲁西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变迁 |
2.1.3 民俗版画与鲁西南民众日常生活 |
2.2 鲁西南民俗版画的发展历程与地理分布 |
2.2.1 萌生期:鲁西南民俗版画的产生推论 |
2.2.2 兴盛期:清末民国的重要地域文化事项 |
2.2.3 转型期:冀鲁豫边区的新年画改造运动 |
2.2.4 衰落期:20 世纪中期以来的发展式微 |
2.2.5 鲁西南民俗版画的主要地理分布 |
2.3 鲁西南民俗版画的内容与形式 |
2.3.1 生活类民俗版画 |
2.3.2 仪式类民俗版画 |
2.3.3 神只类民俗版画 |
2.4 鲁西南民俗版画的制作技艺及对图像的影响 |
2.4.1 主要材料及工具 |
2.4.2 基本制作技艺及场所 |
2.4.3 材料工具及制作技艺对图像呈现的影响 |
第3章 地方戏曲与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图像的生成 |
3.1 鲁西南地方戏曲与民间生活 |
3.1.1 鲁西南地方戏曲概述 |
3.1.2 相关剧种及其文化特征 |
3.1.3 鲁西南地方戏曲展演的空间与场所 |
3.1.4 地方戏曲对鲁西南民间生活的影响 |
3.2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对地方戏曲的接受与呈现 |
3.2.1 戏曲文化传播与戏曲民俗版画 |
3.2.2 戏曲民俗版画呈现的载体 |
3.2.3 鲁西南民俗版画对地方戏曲的接受及影响 |
3.3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图像阐释 |
3.3.1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表现题材 |
3.3.2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造型 |
3.3.3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构图 |
3.3.4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色彩呈现 |
3.3.5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文本重构 |
3.4 鲁西南及邻近地域戏曲民俗版画的图像比较 |
3.4.1 区域内不同画店的图像比较及其融合影响考论 |
3.4.2 与豫北地区戏曲民俗版画的图像比较 |
3.4.3 与河南朱仙镇戏曲民俗版画的图像比较 |
3.4.4 与山东杨家埠戏曲民俗版画的图像比较 |
3.4.5 与临汾地区戏曲民俗版画的图像比较 |
3.4.6 多地图像元素的比较与分析 |
第4章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流传的生活空间与文化融合 |
4.1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流传的生活空间 |
4.1.1 私人空间:功能语境下的书本子民俗版画 |
4.1.2 特定空间:仪式语境下的罩方画 |
4.1.3 营作空间:戏曲民俗版画的制作与销售空间 |
4.2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文化融合 |
4.2.1 民间文化融合的效度及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反应 |
4.2.2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文化区的形成 |
4.2.3 鲁西南地方戏曲文化区与戏曲民俗版画文化区的重合及错位 |
4.3 当代生活交流方式的改变与戏曲民俗版画的式微 |
4.3.1 社会转型对民间文化秩序与生活交流方式的影响 |
4.3.2 文化媒介的转变: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文化区的弱化 |
4.3.3 文化生态链的断裂: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当代式微 |
第5章 民间文化的时空交流与戏曲民俗版画 |
5.1 戏曲民俗版画生发的文化基础 |
5.1.1 共性:民间文化语境下的戏曲民俗版画形塑 |
5.1.2 个性:文化区视野下的戏曲民俗版画独特呈现 |
5.2 戏曲民俗版画生发过程中的文化交流与整合 |
5.2.1 民间文化的交流与扩散 |
5.2.2 戏曲民俗版画的时空交流与扩散 |
5.2.3 戏曲民俗版画与地域文化的整合 |
5.3 戏曲与戏曲民俗版画的时空交流及其作用 |
5.3.1 戏曲文化与民间视觉艺术的文化融合 |
5.3.2 文化区视野下戏曲与戏曲民俗版画的时空交流 |
5.3.3 作为标志性文化的地方戏曲在区域文化中的统领作用 |
5.4 “非遗”保护视野下的戏曲民俗版画 |
5.4.1 当代文化语境下戏曲民俗版画的特殊性 |
5.4.2 戏曲民俗版画传承在“非遗”时代出现的相关问题 |
5.4.3 “非遗”视野下的戏曲民俗版画传承与保护路径探析 |
结语 |
附录A: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部分图录辑选 |
附录B:鲁西南民俗版画艺人录 |
附录C:鲁西南地区相关方言称谓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网络关注度视角下的河南省村域经济空间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区域、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区域 |
1.2.2 数据来源 |
1.2.3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文献述评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启示 |
3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 |
3.1.1 百度指数 |
3.1.2 百度搜索量 |
3.1.3 网络关注度 |
3.2 理论基础 |
4 河南省村域网络关注度空间格局分析 |
4.1 河南省村域网络关注度的位序-规模特征 |
4.1.1 河南省村域网络关注度的分尺度位序-规模特征 |
4.1.2 河南省村域网络关注度的分区位序-规模特征 |
4.1.3 河南省村域网络关注度的分市位序-规模特征 |
4.2 河南省村域网络关注度的空间差异程度 |
4.3 河南省村域网络关注度的空间分异格局 |
4.3.1 河南省村域网络关注度的整体空间分异格局 |
4.3.2 河南省村域网络关注度的分区空间分异格局 |
4.3.3 河南省镇域网络关注度的分区空间分异格局 |
4.4 河南省村域网络关注度的空间集聚状态 |
4.4.1 河南省村域网络关注度的整体空间集聚特征 |
4.4.2 河南省村域网络关注度的分区空间集聚特征 |
4.4.3 河南省镇域网络关注度的分区空间集聚特征 |
4.4.4 河南省市、县、镇视角下虚实指标空间对比 |
4.5 小结 |
5 河南省村域网络关注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基于实体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 |
5.2 基于实体经济指标的回归分析 |
5.3 基于海量数据的归因分析 |
5.4 小结 |
6 结论、创新之处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之处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机制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
1.2.1 农户技术采纳决策研究 |
1.2.2 有机肥替代化肥可行性研究 |
1.2.3 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行为研究 |
1.2.4 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行为效应研究 |
1.2.5 文献评述 |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研究对象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数据来源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5.3 数据来源 |
1.6 论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
2.1 理论基础 |
2.1.1 农户行为理论 |
2.1.2 农户技术选择理论 |
2.1.3 农户决策理论模型 |
2.2 研究框架 |
2.2.1 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行为内涵 |
2.2.2 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行为逻辑 |
2.2.3 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经济机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宏观环境:演变趋势及特征 |
3.1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政策环境 |
3.1.1 化肥管理政策从增量增产转向减量增效 |
3.1.2 有机肥增施成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着力点 |
3.2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产业环境 |
3.2.1 从供给不足到产能过剩,化肥产业面临去产能调结构 |
3.2.2 从停滞不前到恢复发展,有机肥产业供给能力亟待提升 |
3.3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社会环境 |
3.3.1 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趋势凸显 |
3.3.2 农村居民收入提高,非农收入推升农业用工成本 |
3.3.3 居民消费稳步增长,鲜食水果消费需求旺盛 |
3.4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施用环境 |
3.4.1 化肥施用量呈现下降趋势,施用强度仍处于较高水平 |
3.4.2 有机肥施用处于低水平状态,耕地有机质严重缺乏 |
3.4.3 果蔬类作物耗肥量大,单位面积施肥强度高 |
3.4.4 增产导向的偏施化肥模式向提质导向的养分平衡施肥模式转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微观环境:现实基础及特征 |
4.1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生产者环境 |
4.1.1 小农户依然是苹果种植的主力军 |
4.1.2 收入水平较高,种植苹果是果农主要收入来源 |
4.1.3 务农劳动力匮乏,用工成本攀升 |
4.1.4 认知水平提高,有机肥替代化肥具备认知基础 |
4.1.5 苹果经营呈现高风险特征,果农风险偏好度较高 |
4.2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投入产出环境 |
4.2.1 资本投入水平较高,肥料费用是生产成本的主要构成 |
4.2.2 肥料价格跨度较大,高端肥料价格不菲 |
4.2.3 单位面积施肥强度高,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正在普及 |
4.2.4 有机肥与化肥配比差异显着,存在一定替代空间 |
4.2.5 单产水平较高,优果率有待提升 |
4.2.6 苹果价格等级差异显着,优质优价特征初步显现 |
4.3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供给环境 |
4.3.1 农家肥肥源减少,可得性与可得量受限 |
4.3.2 商品肥料品牌众多,农资经销渠道是肥料供给的主要途径 |
4.3.3 农资商与农技部门是施肥技术的推广主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有机肥与化肥偏施状况实证分析 |
5.1 研究思路 |
5.2 研究假说 |
5.3 实证分析 |
5.3.1 模型设定 |
5.3.2 模型估计 |
5.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行为实证分析 |
6.1 研究思路 |
6.2 研究假说 |
6.3 实证分析 |
6.3.1 模型设定 |
6.3.2 模型估计 |
6.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行为效应实证分析 |
7.1 研究思路 |
7.2 研究假说 |
7.3 实证分析 |
7.3.1 模型设定 |
7.3.2 模型识别 |
7.3.3 模型估计 |
7.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7.5 本章小结 |
附表 |
第八章 有机肥替代化肥实践路径探索 |
8.1 果农探索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实践模式 |
8.1.1 模式一:成本经济型施肥模式 |
8.1.2 模式二:传统农家肥主导型施肥模式 |
8.1.3 模式三:广义种养结合型施肥模式 |
8.1.4 模式四:高产示范园型施肥模式 |
8.1.5 模式五:资本偏向型施肥模式 |
8.1.6 经验启示 |
8.2 政策推动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实施模式 |
8.2.1 “配肥方案+肥料产品”模式 |
8.2.2 “供肥企业+配额管理”模式 |
8.2.3 经验启示 |
8.3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全文结论 |
9.1 研究结论 |
9.1.1 主要结论 |
9.1.2 适用性讨论 |
9.2 政策建议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有机肥替代化肥农户调查问卷 |
附录B 生产函数形式的扩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YL粮食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战略研究 |
1.3.2 粮食企业战略研究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研究框架 |
2 概念界定与相关基础理论 |
2.1 粮食与粮食企业 |
2.1.1 粮食的内涵 |
2.1.2 粮食企业及其特点 |
2.2 发展战略管理过程与特征 |
2.2.1 发展战略管理过程 |
2.2.2 发展战略的基本特征 |
2.3 战略分析方法 |
2.3.1 PEST分析法 |
2.3.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2.3.3 SWOT分析法 |
3 YL粮食集团公司外部发展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与法律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
3.2.2 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能力 |
3.2.3 替代者的替代能力 |
3.2.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2.5 购买商的议价能力 |
4 YL粮食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 |
4.1 YL粮食集团公司现状 |
4.2 YL粮食集团公司SWOT分析 |
4.2.1 内部优势(Strength) |
4.2.2 内部劣势(Weakness) |
4.2.3 外部机会(Opportunity) |
4.2.4 外部威胁(Threat) |
4.3 YL粮食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选择和实施 |
4.3.1 YL粮食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选择 |
4.3.2 YL粮食集团公司发展战略 |
4.3.3 YL粮食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实施阶段和内容 |
5 YL粮食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保障与控制 |
5.1 YL粮食集团公司发展战略保障系统 |
5.1.1 加强资金保障 |
5.1.2 加强组织保障 |
5.1.3 加强人力资源保障 |
5.1.4 加强内部管理,做好风险管控 |
5.1.5 企业文化保障 |
5.2 YL粮食集团公司发展战略控制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河南省地理标志农产品动态演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第三章 河南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发展现状 |
3.1 河南省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请状况 |
3.2 河南省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现状 |
3.3 河南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销售状况及问题 |
第四章 河南省地理标志农产品动态演变相关因素分析 |
4.1 河南省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种演变分析 |
4.2 河南省地理标志农产品与河南省人口分布演变分析 |
4.3 河南省地理标志农产品与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状态演变分析 |
4.4 河南省地理标志农产品动态演变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促进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增强河南省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形象管理 |
5.2 促进以地理标志农产品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形成 |
5.3 河南省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方面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河南省地理标志农产品民众认知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中部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绿色技术创新内涵 |
1.2.2 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测算相关研究 |
1.2.3 产业集聚的环境效应相关研究 |
1.2.4 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 |
1.2.5 总结性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及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产业集聚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作用机制 |
2.1 概念界定 |
2.1.1 高技术产业集聚 |
2.1.2 区域绿色技术创新 |
2.2 相关支持理论 |
2.2.1 产业集聚的外部性理论 |
2.2.2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
2.3 产业集聚外部性的演变规律 |
2.4 .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作用机理 |
2.5 基于集聚外部性效应的作用机理 |
第3章 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和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测度分析 |
3.1 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方式 |
3.1.1 专业化集聚指数的测度 |
3.1.2 多样化集聚指数的测度 |
3.1.3 竞争优势型集聚指数的测度 |
3.2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集聚分析 |
3.2.1 差异化集聚模式下集聚程度时序分析 |
3.2.2 差异化集聚模式下集聚程度的区域分布图 |
3.3 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测算 |
3.3.1 三阶段DEA分析模型 |
3.3.2 非参数Mamquist指数法 |
3.3.3 变量设计与数据来源 |
3.3.4 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现状分析 |
第4章 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的空间效应分析 |
4.1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 模型构建及检验 |
4.2.1 平稳性检验 |
4.2.2 空间权重矩阵构建 |
4.2.3 空间自相关检验 |
4.2.4 空间面板模型构建与选择 |
4.3 实证估计结果及分析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合理推进产业差异化集聚,打造高效公共服务平台 |
5.2.2 强化绿色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稳步推进“社区园区”布局建设 |
5.2.3 破除区域行政壁垒困局,构建专属交通网络体系 |
5.3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
5.3.1 局限性 |
5.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 |
四、河南省工业产品销售区域分布状况(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西华县逍遥镇胡辣汤产业空间扩散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黄森.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2]YS服装公司河南营销渠道优化研究[D]. 范晓玲.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8)
- [3]基于产业发展的河南省村庄分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翟淑敏. 河南大学, 2020(02)
- [4]种植户收入视角下草莓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以新郑市梨河镇为例[D]. 毛攀.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8)
- [5]鲁西南地方戏曲影响下的戏曲民俗版画研究[D]. 张宗建. 天津大学, 2020(02)
- [6]网络关注度视角下的河南省村域经济空间差异研究[D]. 魏建飞. 河南大学, 2020(02)
- [7]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机制及效果研究[D]. 刘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8]YL粮食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王琪.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9]河南省地理标志农产品动态演变分析[D]. 高琰.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4)
- [10]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中部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研究[D]. 张虎.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