芫荽杀虫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及生物测定

芫荽杀虫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及生物测定

一、芫花杀虫活性组份的浸提、分离与生物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欧剑峰[1](2018)在《薇甘菊活性化学成分对双额岩小粪蝇驱避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Kunth)是菊科假泽兰属的多年生藤本植物,原产地南美洲,后入侵非洲、澳大利亚、东南亚和我国东南沿海,在我国的香港、台湾、深圳、东莞、珠海、广州、惠州、茂名等均有分布。薇甘菊是一种世界性的外来入侵杂草,由于它生长迅速,繁殖力强,适应力广,能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并善于缠绕其它植物并致其死亡,对环境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破坏,也称为“植物杀手”。目前,对于薇甘菊研究主要在防除方法与策略上,而有关薇甘菊利用的报道很少。植物源农药由于易分解、无残留、对环境友好的特点国内外对其的研究逐渐被重视。近年来,一种危害草菇的双额岩小粪蝇(Bifronsina bifrons Stenhammar)日益猖獗,给草菇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危害率达20~30%。在该害虫的防治上主要依靠化学防治,农药残留的问题不容乐观。本研究基于前人对鱼藤酮、荆芥油、印楝、川楝、苦楝、非洲山毛豆、万寿菊等植物源农药研究基础,利用薇甘菊驱避活性物质用于双额岩小粪蝇防治,以期实现草菇生产上农药减量化的目的。本文用固相微萃取法(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对薇甘菊叶进行萃取,并对提取物进行化学分析测定,对其单一的化学组分进行试验,利用生物测定试验筛选出有驱避活性的物质,在室内和田间(菇房)测定其驱避效果,进一步确定驱避物质,为双额岩小粪蝇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对薇甘菊叶进行萃取,经GC/MS气相质谱仪进行分析测定,气相色谱图共有30个峰,经检索分析,得到化合物30个。薇甘菊叶的主要化学成分为:β-荜澄茄烯20.72%、α-荜澄茄烯12.16%、β-罗勒烯11.76%、3-己烯-1-醇10.18%、石竹烯6.2%、正己醇4.76%、柠檬烯4.72%、α-可巴烯4.61%、倍半水芹烯3.34%、δ-杜松烯3.34%、1,2,3,4,4a,7-六氢-1,6-二甲基-4-(1-甲基乙基)-萘烷2.47%。2.生物测定试验表明,薇甘菊活性物质对双额岩小粪蝇具有一定的驱避作用。2.1 Y型嗅觉仪试验结果表明,薇甘菊叶挥发物对双额岩小粪蝇成虫具有显着的驱避效果,而且随着时间延长,驱避作用更为明显,20min后达到极显着水平。2.2薇甘菊的甲醇粗抽提物对双额岩小粪蝇成虫的1d驱避率为10.43%,且t检验达到显着水平。2.3薇甘菊挥发性单组份化合物中,经过对双额岩小粪蝇成虫进行室内生物活性的测定,8种单组份化合物表现出不同或相反的生物活性,α-松油醇和芳樟醇对双额岩小粪蝇成虫均具有显着的驱避效果,驱避率为63.28%和52.46%;α-松油醇和芳樟醇对双额岩小粪蝇成虫的田间试验均具有较高的驱避活性,在2%浓度下,α-松油醇的驱避率达77.87%,芳樟醇的驱避率达63.06%,且均达到极显着水平,随着α-松油醇和芳樟醇浓度的增加而驱避率增加。

张金云[2](2017)在《山核桃外果皮化感物质及其除草活性的改进》文中研究表明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 Sarg.)是我国特有的优质干果果树树种和木本油料植物。随着浙、皖两省山核桃栽种面积和产量的增加,其被弃置的外果皮经雨水淋溶造成的污染已成为产区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为了实现对山核桃外果皮的资源化利用并化解其带来的环境问题,本研究运用现代仪器分析与分离检测技术手段,以生物检定为导向,杂草种子和幼苗为受体,分析了山核桃外果皮水浸提液化感除草活性组份,解析了化感除草活性组份的主要化感除草活性物质,优化了主要化感除草活性物质工业化提取工艺条件,采用化学结构修饰方法改进了主要化感除草活性物质的除草活性,并揭示了化感除草活性物质化学结构与除草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为山核桃外果皮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山核桃外果皮水浸提物具有化感活性,且其4:6(水:乙醇)洗脱组份对杂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其主要化感除草活性物质为4,8-二羟基-1-四氢萘酮(4,8-dihydroxy-1-tetralone,简称4,8-DHT),且外消旋体4,8-DHT(Rac)手性对映异构体的S型化感除草活性强于Rac和R型。采用超声法从山核桃外果皮水浸提物中提取4,8-DHT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时间1 h,温度60℃,超声功率55 w,乙醇浓度50%。以4,8-DHT为先导化合物进行化学结构改造后获得目标产物5种,即:4-氧代-1,2,3,4-四氢萘-5-羟基-1-苯甲酸乙酯、8-(2,3-二羟基丙氧基)-4-羟基-1-四氢萘酮、8-羟基-4-(2,3-二羟基丙氧基)-1-四氢萘酮、8-(3-羟基丙氧基)-4-羟基-1-四氢萘酮、8-羟基-4-(3-羟基丙氧基)-1-四氢萘酮、8-羟基-4-(2,3-二羟基丙氧基)-1-四氢萘酮。其中前3种目标产物化感除草活性强于Rac和S型,具有开发为新型广谱型除草剂的潜力。化感除草活性物质的除草活性强弱与化感物质结构有关,苯环C-4和C-8号所含亲水性酚羟基除草活性比亲脂性酚羟基除草活性应要强,其空间结构中含亲水性酚羟基越多,除草活性越强。化感除草活性物质化学结构与其除草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丰富了化感除草活性理论。

李玉霞[3](2016)在《巴豆和结香茎皮的生物活性及其活性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巴豆Croton tiglium和结香Edgeworthia chrysantha是传统土农药,本文在部分活性跟踪的基础上,首次对巴豆茎皮和结香茎皮进行活性成分系统研究,以期明确其农用生物活性物质基础。经研究,巴豆茎皮对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的活性部位为流分bd85和bd75,对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的活性部位为流分bd85和bd75,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的活性部位为流分bd85和bd95,对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的活性部位为流分bd75、bd85和bd95。采用硅胶柱层析、D301R柱层析、MCI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层析和溶剂重结晶等分离方法,对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共得到了25个化合物,鉴定了24个。其中,包括1个新二萜类化合物ent-trachyloban-17-oic acid(1),其余化合物鉴定为:扶桑甾醇(2)、β-谷甾醇(3)、十六烷酸二十四烷酯(4)、豆甾醇(5)、二十八烷酸乙酯(6)、乌苏酸(7)、桦木酸(8)、3β-acetoxysitost-5-en-7-one(9)、(24S)-3β-hydroxy-5α-stigmastan-6-one(10)、7β-hydroxy-4,22-stigmastadien-3-one(11)、(22E,24S)-3β-hydroxy-5α-stigmastan-22-en-6-one(12)、28-羟基二十八酸(13)、3,4-di-hydro-4,4-dimethyl-2H-1-benzopyran(14)、stigmast-4-ene-3β,6β-diol(15)、5α,6β-dihy-droxysitosterol(17)、cerevisterol(18)、6,9-epoxy-ergosta-7,22-dien-3-ol(19)、(R)-2’-hy-droxy-N-[(2S,3S,4R)-1,3,4-trihy-droxypentacosan-2-yl]octadecanamide(20)、β-sitosteryl-3-O-β-glucopiranoside(21)、5,6-二氢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22)、acetoxy-sitost-5-en-7-one-3-O-β-D-glucopyranoside(23)、stigmasterol glucoside(24)、β-sitosteryl-3’-glucopyranoside-6’-O-palmitate(25)。本次从巴豆茎皮中分得的新化合物ent-trachy-loban-17-oic acid(1)是巴豆中首个出现的此类二萜结构。化合物2、4、5、6、7、8、9、10、11、12、13、14、15、17、18、19、20、21、22、23、24和25等22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结香茎皮对福寿螺P.canaliculata、白纹伊蚊A.albopictus和朱砂叶螨T.cinnabarinus表现显着的活性,对福寿螺P.canaliculata、白纹伊蚊A.albopictus的活性部位为乙酸乙酯部,对朱砂叶螨T.cinnabarinus的活性部位为乙酸乙酯部和氯仿部。采用常规方法对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共得到了16个化合物,鉴定了15个:β-谷甾醇(26),7-hydroxycoumarin(27),daphnoretin(28),7-hydroxy-3-[(2-oxo-2H-1-benzopyran-6-methoxyl-7-yl)oxy]-2H-1-benzopyran-2-one(29),β-sitosterol-3-O-β-D-glu-copyranoside(30),5,7-dimethoxycoumarin(31),edgeworoside C(33),tiliroside(34),edgeworin(35),edgeworthin(36),5,8-二羟基香豆素(37),22,23-dihydrospinasterol-3-O-β-D-gluco-side(38),edgeworoside A(39),edgeworoside C(40)和5,6,3"-trihydroxyl-edgeworo-side A(41)。其中,化合物7-Hydroxy-3-[(2-oxo-2H-1-benzopyran-6-methoxyl-7-yl)-oxy]-2H-1-benzopyran-2-one(29),edgeworthin(36),5,8-二羟基香豆素(37)和5,6,3"-trihydroxyl-edgeworoside A(41)首次在结香中发现。研究表明,巴豆茎皮中活性成分及活性如下:在0.05 mg/mL浓度下,化合物17和25对福寿螺P.canaliculata的24 h毒杀活性相当,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1.11%和70.00%;化合物17、18、19对白纹伊蚊A.albopictus 3龄幼虫毒杀活性显着;化合物2、3对朱砂叶螨T.cinnabarinus均表现出良好的触杀活性。结香茎皮中活性成分及活性如下:化合物28对福寿螺P.canaliculata的活性最好,0.05 mg/mL时致死率达到89.76%,化合物36与之差异不显着,二者是结香中重要的杀福寿螺P.canaliculata活性成分;化合物27、28、35以及36为杀白纹伊蚊A.albopictus活性成分;1.50 mg/mL时,化合物28和36杀死所有供试朱砂叶螨T.cinnabarinus,触杀效果明显,0.15 mg/mL时,化合物28和36的致死率仍高于60%。在杀螺、杀蚊和杀螨试验中,化合物27、28和36表现突出,因此进一步探讨了三者对果蝇神经细胞膜电生理的影响,发现化合物27、28和36对果蝇神经细胞膜电位和自发膜电活动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巴豆茎皮中富含的甾体类化合物和结香茎皮中富含的香豆素类化合物值得深入研究。此外,巴豆茎皮中发现的ent-trachylobane型二萜值得关注。

郑琦[4](2015)在《浓香型白酒微生物生物质代谢机制及其转化与利用》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白酒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是世界上6大蒸馏酒之一。按照香型可分类为浓香型、酱香型、清香型、米香型和其他香型白酒。其中以泸州老窖和五粮液为代表的浓香型白酒年产量占中国白酒的70%以上。浓香型白酒的酿造,窖泥是基础,窖泥微生态中的微生物多样性极为复杂,栖息着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不但影响着单位粮食的产酒量,而且微生物间相互作用,产生了白酒的香味成份类生物质,对白酒的品质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浓香型白酒在窖池中发酵后,通过蒸馏得到白酒,而蒸馏之后的残渣为酒糟。作为白酒产业的副产品,酒糟年产量可达2000万t以上。酒糟的主要成分为高粱和稻壳,因此酒糟中含有丰富的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白酒产业中生物质资源丰富,既有决定白酒品质的香味成份类生物质,又有酒糟中占主要成分的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如何有效的利用白酒产业中的生物质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以上思路,本研究从泸州老窖酒厂采集30年(PM30)和300年(PM300)窖泥及酒糟,通过16SrDNA分析窖泥中微生物的种类和丰度。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宏基因组和宏蛋白组技术分析白酒香味成份类生物质的代谢机制,寻找关键的基因与蛋白质,为下一步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或化学生物学手段提高白酒产量和品质提供理论基础。此外,利用分析化学相关的理论和技术探讨酒糟中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的进一步转化与利用途径,为白酒酒糟生物质的充分利用寻找有效的途径。从细菌多样性研究入手,以PM30和PM300为研究对象,利用下一代测序技术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窖泥中的细菌进行16S rDNA分析。结果表明,按3%的基因距离为阀值,PM30和PM300中分别有1062和1164个OTUs。2个样品中微生物均为厚壁菌门最多,在属水平上,梭菌属和乳酸菌属最为丰富,且2个样品中都鉴定出少量的甲烷杆菌属。梭菌属、乳酸菌属和甲烷杆菌属均为白酒酿造过程中重要的功能菌,PM300样品中甲烷杆菌属和梭菌属丰度高于PM30样品,但乳酸菌在PM30样品中丰度较PM300高。由稀释曲线和香龙指数可知,测序深度已达到了 60,000条,测序量基本已经覆盖样品中所有的物种,且PM300细菌多样性较PM30更为丰富。为充分发掘与白酒香味类生物质代谢相关的基因,进行了宏基因组分析,通过研究窖泥微生物的物种丰度和功能丰度,对2个样品的微生物进行物种注释和功能注释,并对样品进行代谢通路比较分析,以探索白酒香味类生物质的代谢转化机制。结果表明PM300中古菌丰度较高(约50%),尤其以甲烷菌为主(约30%)。而PM30中细菌丰度较高(约80%),其中乳酸菌的丰度高于其他细菌(约50%)。对样品进行功能注释,KEGG数据库注释结果为PM300和PM30均为参与膜运输的基因数目最多,分别为12218和8237条。由于丁酸盐代谢和甲烷代谢是白酒酿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代谢途径,因此通过KEGG数据库对2个样品中参与这2个代谢的基因进行注释。结果可知,虽然2个样品中都有基因参与这2个代谢途径,但PM300所注释到的基因数目较PM30多。2个样品在CAZy数据库和eggNOG数据库中所注释的结果也一致。在CAZy数据库中,PM300和PM30在功能未知蛋白上分别注释到了 12000和8750条基因,在eggNOG数据库中,PM300和PM30也在水解酶上分别注释到了 21000条和7000条基因,因此,PM300所注释到的基因数目较PM30多。通过代谢通路比较分析可知,PM300独有的 KEGG 直系同源组(KEGG orthologous groups,KOs)多于 PM30。且 2个样品共有的KOs中,300年样品中大部分KO数量多于30年样品。为充分发掘与白酒香味类生物质代谢相关的蛋白质,对窖泥微生物总蛋白进行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首先为提高蛋白质的提取浓度,通过4种不同的蛋白提取方法进行比较,并通过改进,建立了一种适合窖泥微生物总蛋白提取的方法。将总蛋白进行iTRAQ定量分析,鉴定到了 305个蛋白质组的135,930个蛋白。为了对白酒香味类生物质代谢机制进行分析,挑选了窖泥中主要功能菌的59个蛋白质进行深入分析。这59个蛋白质中有55个蛋白质在300年窖泥中表达量较高。这些蛋白质主要参与甲烷生成途径、丁酸合成途径和己酸合成途径,它们在PM300中表达量较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阐明300年酒窖所出产的白酒较30年酒窖出产白酒好的原因。基于以上研究,不仅对白酒香味生物质的代谢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而且为下一步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或化学生物学手段提高白酒品质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了对白酒产业中另一类主要生物质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进行转化与利用,对白酒酒糟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酒糟中含有大量的木质纤维素,可以为微生物的培养提供碳源。这不仅能降低微生物的培养成本,还能防止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对酒糟生物质转化的方法进行筛选。通过4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包括包括稀硫酸处理(0.5-2.0%v/v、50-121 ℃、1 h)、氢氧化钠处理(0.5-2.0%w/v、50-121 ℃、1 h)、氢氧化钙处理(0.2-4.0%w/v、50-121 0C、1 h)和热水处理(50-121 ℃、1 h)对酒糟生物质进行转化。处理后用纤维素酶和纤维二糖酶对固体残渣进行酶水解。结果表明,用2%的稀硫酸在121 ℃下处理1 h后,酒糟的还原糖产量最高(313.50 g/kg),其纤维素降解率也最高。且2%稀硫酸在121 ℃下处理1 h后的还原糖产量甚至高于其他处理方法加上酶水解后的还原糖产量。因此,选取一步稀硫酸处理法为酒糟生物质转化的最佳方法。为了有效的利用酒糟生物质,可以将其作为碳源对微生物进行发酵培养。通过16S rDNA分析发现窖池中存在着较多的芽胞杆菌。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为目前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微生物杀虫剂。因此,本研究尝试从酒糟和窖泥中分离Bt,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和杀虫活性鉴定,并利用酒糟浸提液对其进行发酵培养。结果表明,从采集的168个窖泥和酒糟样品中分离出1株Bt,通过PCR-RFLP分析发现该分离株含有cry1Ac基因。对该分离株进行蛋白质图谱分析可知,该菌株晶体蛋白大小为130 kD,由cry1基因编码。用该分离株对小菜蛾和致倦库蚊进行杀虫活性鉴定,发现该菌株对小菜蛾致死率可达80%,但对致倦库蚊无效。利用2%的稀硫酸在121 ℃下处理1 h的酒糟浸提液作为培养基,对Bt进行发酵培养。通过单因素试验证明,添加黄豆饼粉、CaC03、MnS04和K2HP04后Bt生物杀虫剂的产量有所提高。用Plackett-Burman设计、最陡爬坡试验和响应面设计对培养基进行优化后确定了酒糟发酵培养基的最优配方为:52%酒糟浸提液、27.3 g/L黄豆饼粉、0.83 g/L CaCO3、0.4 g/L MnS04、0.4 g/LK2HP04 和 0.4g/L 吐温 100,pH 7.2。优化后的培养基芽胞数(3.8×108/mL)是原始酒糟培养基(1.5×107/mL)的25倍。研究表明,酒糟生物质的转化与利用不仅是一种Bt制剂商业化生产的新方法,且能够有效的解决酒糟地累积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

吴礼鹏[5](2014)在《秦岭地区143种植物的农药活性筛选》文中研究表明由于病虫害的存在,农药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长期以来病虫害的防治主要依靠使用化学农药,虽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如高残留、污染环境、对非靶标生物不安全、害虫容易产生抗性等。因此,寻找化学农药的替代品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植物源农药以其低毒、低残留、对非靶标生物安全等优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虽然,近年来国内外工作者对植物源农药做了很多研究,但是,与化学农药相比,植物源农药的研究和开发还需要加强。而活性植物的筛选是植物源农药研究的基础工作。因此,本研究对采自于我国秦岭地区的143种植物进行了杀虫、抑菌和除草活性的筛选,以期发现具较高农药活性的植物,为开发新型植物源农药提供材料。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小叶碟添加法测定了 143种植物的丙酮提取物(浓度为1g干样/ml)对3龄粘虫(Mythimna separate)的拒食及毒杀活性,结果表明:143种植物丙酮提取物中,73种植物对粘虫有较好的毒杀和拒食活性(72h死亡率或48h拒食率>50%)。其中,八角枫、美国黑胡桃和芫花丙酮粗提物在O.1g干样/ml的剂量下,对3龄粘虫仍表现出较好的拒食和胃毒活性,它们在48 h的拒食中浓分别为33.180 g干样/ml、75.132 g干样/ml和72.893 g干样/ml,72 h的致死中浓分别为84.300 g干样/ml、89.059 g干样/ml和199.872 g干样/ml。2、采用饲料混药法,测定了 143种植物丙酮提取物(剂量为0.013g干样/g小麦)对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的种群抑制活性,结果表明:53种植物提取物表现出一定的种群抑制作用(64d种群抑制率>50%),其中,八角枫、木香薷、猪毛蒿、木姜子和陕西卫矛种群抑制率均高达100%。3、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 143种植物丙酮提取物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小麦赤霉病菌(FusaHum graminearuw 水稻纹枯病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和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在O.1g干样/mL的浓度下,有25种植物对4种病原菌中至少一种的抑制率超过80%。占供试样品总数的17.6%,其中金丝桃和八角枫对这4种病菌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金丝桃对4种病原菌的抑制率达到95%以上;八角枫对4种病原菌的抑制率达到90%以上,它们的抑制中浓分别介于0.3~2.7mg干样/ml之间和1.9~6.1 mg干样/ml之间。4、采用种子萌发法测定了 143种植物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Linn.)、黄瓜(Cucumis sativus Linn.)和生菜(Lactuca sativa estris L.)幼根和幼芽生长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在1g样品加入1Oml蒸馏水浸泡的浓度下,70%以上的植物样品对供试种子有很好的异株克生作用(3d后对种子幼根或幼芽的抑制率>70%);无患子、红雪果、华西枫杨、八角枫和黄瑞木,在15 d后,对3种植物的幼根及幼芽仍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在90%以上),无患子对3种植物的幼根及幼芽抑制活性均为100%,黄瑞木对3种植物的幼芽抑制活性为100%,对幼根的抑制活性在95%以上。综上可知,八角枫、美国黑胡桃、芫花、金丝桃、无患子、红雪果、华西枫杨和黄瑞木这8种植物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左佳妮[6](2014)在《粘虫中肠胰蛋白酶cDNA克隆、原核表达及杠柳新苷类化合物对其活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胰蛋白酶(EC3.4.21.4)属于丝氨酸家族,是昆虫中肠内的一种主要的碱性蛋白质水解酶。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杠柳新苷T和P在活体条件下能激活粘虫中肠胰蛋白酶,激活倍数高达3.78倍。但对分离纯化的粘虫中肠胰蛋白酶没有明显激活作用,且无浓度依赖性,为了进一步证实杠柳新苷T和P是否直接作用粘虫中肠胰蛋白酶,本文运用RACE技术克隆了粘虫中肠胰蛋白酶的基因,并对其核苷酸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以及预测的蛋白质高级结构进行了分析,在构建粘虫胰蛋白酶的原核表达载体基础上,研究了杠柳新苷类化合物对表达纯化的粘虫中肠胰蛋白酶活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粘虫中肠胰蛋自酶基因全长cDNA序列在对多种夜蛾科昆虫的胰蛋白酶基因进行了多重比对后设计了3条特异性中间片段引物,以来自粘虫中肠的mRNA为模扳扩增得到了粘虫中肠胰蛋白酶中间片段的序列。根据得到的中间片段的序列设计了4条特异性3’ RACE引物和4条5’ RACE特异性引物,从而得到了粘虫中肠胰蛋白酶的3’端序列和5’端序列。分别从得到的3’端序列和5’端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粘虫中肠胰蛋白酶全长cDNA。从粘虫中肠总RNA中扩增得到的胰蛋白酶全序列为933bp,包括5’端非编码区(untranslation region,UTR)81bp,蛋白质编码区765bp,3’端非编码区88bp。2.粘虫中肠胰蛋白酶原基因推导氨基酸序列的分析粘虫中肠胰蛋白酶基因开放阅读框编码255个氨基酸,包括16个氨基酸的信号肽。所得序列具有丝氨酸蛋白酶的保守序列:(1)含有保守的His(H96)、Asp(D141)和Set(S238)活性三联体,并且在催化位点附近的Asp(D237)、Gly(G255)、Gly(G265)等也都很保守。(2)具有典型的保守的底物结合位点Asp(D232),该残基位于底物结合沟的底部,并通过电荷作用而稳定底物裂解位点的Lys或Arg残基,因而也决定着胰蛋白酶的专一性。(3)胰蛋白酶N末端的氨基酸序列lie-Val-Gly-Gly。(4)具有4个(二硫键。其基因基本结构和从其它昆虫中克隆的胰蛋白酶的基因结构一致。3.粘虫中肠胰蛋白酶基因的同源性分析粘虫中肠胰蛋白酶的氨基酸序列与许多昆虫的胰蛋白酶基因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尤其是底物作用位点和活性三联体是完全保守的。除此之外在底物作用位点附近的一些氧基酸残基也具有比较高的保守性,还有丝氮酸家族特有的组成3个二硫键的6个半胱氨酸残基在所有真核动物中都是保守的,脊椎动物中一般都有4个二硫键,这些位点的氨基酸残基也非常保守。4.粘虫中肠胰蛋白酶的原核表达将粘虫胰蛋白酶基因的开放读码框定向克隆到pET-28a载体上,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胰蛋白酶基因的编码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得以成功表达,分子量大约为27kD,经过纯化得到较纯的酶。5.杠柳新苷类化合物对原核表达胰蛋白酶活性的影响以BNpNA为特异性底物,测定了纯化后的原核表达的胰蛋白酶的活性分别为1.8375μmol/min﹒mg pro。无杀虫活性的杠柳新苷E对纯化后的粘虫类胰蛋白酶没有明显影响,也无浓度依赖性。高浓度的具杀虫活性的杠柳新苷P和T对表达纯化的粘虫类胰蛋白酶有激活作用,但也没有浓度依赖性。因此,我们认为杠柳新苷P和T对离体的的粘虫胰蛋白酶无明显激活作用,推测杠柳新苷类化合物经粘虫取食后,可能作用于胰蛋白酶的转录和翻译环节,通过影响胰蛋白酶的表达和分泌,使胰蛋白酶表现出高活性,进而影响其正常代谢致粘虫死亡。

吴松青[7](2014)在《苏云金杆菌与埃及伊蚊的互作机制及其菌糠增效培养基筛选》文中研究表明蚊虫是多种重要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全球每年有上百万人因感染蚊媒病而死亡。由于目前尚无疫苗和有效的预防药物来防治登革热,因此,须通过控制媒介蚊虫的数量以阻断蚊媒病的爆发流行。苏云金杆菌以色列亚种(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 israelnsis,简称Bti)可有效用于蚊虫防治,但相较于化学杀虫剂,其杀蚊活性相对较低,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等缺点阻碍了它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因此,如何提高Bti制剂的杀蚊活性并降低其生产成本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迄今,对蚊虫抵御Bti侵染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研究Bti和埃及伊蚊互作机制将有助于寻找提高Bti杀蚊活性的有效途径。基于以上思路,本研究从宿主对Bti侵染的应答机制和Bti的增效培养基原料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以宿主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显微技术和转录组测序的方法揭示埃及伊蚊对Bti的抵御机制,定向发掘埃及伊蚊体内Bti胁迫下诱导的功能性基因,并利用壳聚糖纳米微球介导的RNAi技术研究其功能,为开发增加Bti杀蚊活性的增效剂提供有效的筛选靶标。另一方面,以Bti菌株LLP29为研究对象,利用富含几丁质、壳聚糖和木质纤维素的食用菌栽培废料作为增效碳源,研究其用于培养高效杀蚊Bti的潜力,提高Bti制剂的杀蚊活性和持效性,为降低Bti的生产成本,寻找提高Bti杀虫效果的有效途径及针对性地改造和开发廉价高效生物灭蚊剂提供科学依据。为了揭示蚊虫对Bti侵染的应答机制,本研究以登革热重要媒介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高效杀蚊Bti菌株LLP29为研究对象,利用下一代测序技术通过Illumina/Solexa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应答过程的幼虫转录本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在侵染过程中有246个转录本的差异表达倍数在2以上,包括与免疫反应、细胞凋亡、解毒作用、受体竞争性结合蛋白、细胞增殖和围食膜几丁质合成代谢途径相关的基因。通过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简称GO)和途径富集分析,选取3个与应答机制相关途径的关键节点基因进行RNAi功能验证,分别为昆虫凝集素基因galectin、促有丝分裂激活蛋白激酶家族基因mapk-like 和细胞凋亡蛋白酶基因caspase-18。结果表明,galectin和mapk-like沉默的幼虫对Bti毒素的敏感性显着提高,而caspase-18沉默的幼虫则表现出Bti抗性。从毒理和应答方面推断出埃及伊蚊幼虫与Bti的互作机制,为下一步寻找提高Bti杀虫效果的有效途径提供理论基础。在差异表达的转录本中,有36个与细胞解毒酶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差异表达。因此,蚊虫对Bti的抗性可能与其体内的解毒机制有关。基于以上思路,本研究测定了 Bti胁迫下,埃及伊蚊体内各种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Bti侵染能显着增加埃及伊蚊体内淀粉酶(183.2%)、P450酶(177.5%)、Na+/K+-ATP酶(142.9 %)的活性,并降低其乙酰胆碱酯酶(91.4 %)、谷胱甘肽S-转移酶(88.6%)的活性,而对蛋白酶活性总量无显着影响。为下一步通过调控昆虫解毒酶活性来提高Bti杀虫活性,进而开发出更加高效的Bti制剂提供了理论基础。差异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埃及伊蚊幼虫可能通过对围食膜的快速修复来阻碍Bti的进一步侵染,防止Bti的侵染。由于Bti能够表达几丁质酶,且利用富含几丁质的培养原料发酵培养Bti,能够促进其几丁质酶的分泌,从而提高Bti产品的杀虫活性。基于以上思路,本研究利用富含几丁质和壳聚糖的菌糠作为主要碳源,探究其用于培养Bti的潜力。首先,分析了不同前处理方法对菌糠生物质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 %硫酸、121 ℃处理1h的条件下,其木质纤维素转化效率最高,还原糖的产量达到284.24 g/kg SMS,且芽孢产量也是最高。进而,利用菌糠浸提液(2 %硫酸,121 ℃, 1 h)作为主要碳源,通过单因素筛选、PB设计、最陡爬坡和响应面优化设计筛选出最佳的培养基配方:54%浸提液、31.9g/L 黄豆饼粉、0.88g/LCaCO3、0.4g/LMnSO4、0.5g/L K2HPO4和0.4 g/L吐温100。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培养基产生的芽孢数是原始菌糠培养基的27倍。为了探讨利用菌糠通过固态发酵培养高效廉价的Bti杀蚊制剂的可行性,对菌糠的总碳、总有机碳、氨基氮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作为一种廉价易得的农业废弃物,菌糠中碳源含量高而氮源含量相对较低,仅需通过补充适量的营养因子,就可以满足Bti生长所需的营养。根据上述分析结果,设计了含适量氮源和无机盐离子的四种培养基(T1-T4),对它们发酵后的毒力效价和芽孢产量等指标进行测定。进而选定最优培养基T4,对其固态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适发酵条件为:温度32℃,初始pH 6.0,含水量50%,粒度比1:3,接种量2%。将菌株LLP29按照最适培养基以及生长条件搪瓷盘浅盘培养后粉碎,以5100 ITU/mg标准品对照测定,其效价达到1487 ITU/mg,高于市售的Bti可湿性粉剂。本研究不仅为菌糠的再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而且可显着降低生物灭蚊剂的生产成本,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张晓宁[8](2013)在《博落回生物碱对麦蚜杀虫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麦蚜是麦类作物的主要害虫,主要依靠化学方法防治。由于麦蚜生活周期短,繁殖速度快,整个生长季节可以发生20余代,使得防治中施药量大,防治次数多,易造成害虫抗药性增强,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植物源杀虫剂可有效缓解上述问题,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在研发新型植物源杀虫剂方面投入大量精力。据报道,药用植物博落回提取物对多种害虫有显着杀虫活性,具有开发为植物源杀虫剂的潜力,其对麦蚜的生物活性研究很少报道,因此,探究博落回生物碱对麦蚜的生物活性对新型植物源杀虫剂的研发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室内生测的方法、研究了博落回总生物碱、血根碱盐酸盐、白屈菜红碱盐酸盐、10%血根碱可湿性粉剂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3种麦蚜的有翅成蚜及4龄若蚜的毒杀活性;采用拒食活性测定方法,研究了博落回总生物碱、血根碱盐酸盐、白屈菜红碱盐酸盐对3种麦蚜的拒食活性;采用饲毒法,研究了血根碱盐酸盐、白屈菜红碱盐酸盐对麦长管蚜有翅成蚜存活率的影响。得出如下结果:室内生测结果表明,博落回总生物碱、血根碱盐酸盐、白屈菜红碱盐酸盐及10%血根碱可湿性粉剂对3种麦蚜均有显着毒杀活性,且活性随浓度的增大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显着增强;4种药剂在4g/L浓度下对3种麦蚜有翅蚜的48h毒杀活性最高,且一致表现为:10%血根碱可湿性粉剂>白屈菜红碱盐酸盐>博落回总生物碱>血根碱盐酸盐;4g/L的10%血根碱可湿性粉剂溶液处理48h后,三种蚜虫4龄有翅若蚜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5.17%、78.16%和86.34%,有翅成蚜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5.29%、93.59%和94.81%,3种麦蚜4龄有翅若蚜的48h的LC50分别为2.5772g/L,0.8614g/L和0.4252g/L,有翅成蚜48h的LC50分别为:0.1514g/L、0.3992g/L和0.4142g/L;3种麦蚜中麦二叉蚜对药剂反应较敏感,在4g/L浓度下,博落回总生物碱、血根碱盐酸盐、白屈菜红碱盐酸盐处理48h,麦二叉蚜4龄有翅若蚜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0.24%、58.45%、60.24%,有翅成蚜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1.42%、62.74%、69.53%。拒食生物测定表明,博落回总生物碱、血根碱盐酸盐和白屈菜红碱盐酸盐对不同龄期3种麦蚜均有一定拒食活性;不同浓度和处理时间各药剂对3种麦蚜有翅蚜的拒食活性存在差异,且拒食活性与浓度和时间无显着线性关系;博落回总生物碱对麦长管蚜有翅成蚜表现出较好的拒食活性,浓度高于0.5g/L时,处理24h麦长管蚜有翅成蚜拒食率均高于50%。饲毒法结果显示,血根碱盐酸盐和白屈菜红碱盐酸盐对麦长管蚜有翅成蚜的存活率有显着影响;经血根碱盐酸盐浓度为125μg/mL的人工饲料饲喂,麦长管蚜有翅成蚜12h、24h、36h、48h、72h的存活率分别为:60.96%、40.78%、17.35%、3.48%和1.96%,而饲喂含相同量的白屈菜红碱碱盐酸盐的人工饲料后,存活率分别为:65.00%、49.63%、17.13%、3.61%和0。综上,博落回生物碱对3种麦蚜均有显着毒杀和拒食效果,血根碱盐酸盐和白屈菜碱盐酸盐对麦长管蚜有翅成蚜的存活率有显着影响。因此,博落回的几种生物碱具有良好的杀蚜剂开发前景,本文研究成果为其作用机理及制剂的研究奠定基础。

姚赛群[9](2011)在《红蓼种子杀虫活性成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蓼(Polygonum orientale L.)是一年生蓼科(PolygoFnaceae)蓼属(Polygonum)草本植物。红蓼种子可供药用,对治愈症瘕痞块,瘿瘤肿瘫,食积不消,胃脘胀痛有奇效。关于红蓼杀虫活性成分的研究在20世纪就开始了,但对红蓼种子的杀虫活性研究较少。为了充分利用红蓼资源,进一步探究其活性作用的物质基础,我们对红蓼种子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以生物活性跟踪法测定了红蓼种子萃取物对粘虫(Mythimn separate(Walker))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红蓼种子的杀虫活性成分存在于乙酸乙酯萃取物中,乙酸乙酯萃取物经硅胶柱层析分离后筛选出B2、B3、B5、B6、B15共5个触杀活性较高的组分。本论文对红蓼种子的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采用常规柱层析(CC)、制备薄层层析(PTLC)、重结晶等分离方法,从中共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他们分别是:化合物G1-G13,从组分B2中分离得到G1,G2,G3和G4;从组分B3中分离得到G5,G6,G7,G8,G9,G10,G11;从组分B5-B6中分离得到G12;B15分离得到G13。合理运用各种现代光谱、波谱技术(UV、1H-NMR、13C-NMR)等方法鉴定了其中9个化合物的结构,它们分别是:亚油酸、2,3-二羟基棕榈酸丙酯、十六烷酸乙酯、1,3-二亚麻酸甘油酯、壬醇、3-羟基-12-烯-齐墩果烷、豆甾-3α,23-三醇、棕榈醇和β-谷甾醇。并且发现一个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化合物,目前正处于申请专利筹备阶段。

周一万[10](2011)在《植物源农药制剂加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与传统的化学农药相比,植物源农药具有有效成分为天然物质,施用后较易分解为无毒物质,对环境无污染;组分多元化,有害生物较难产生抗药性;对非靶标生物安全等特点,是新型高效、无残留、无公害的“绿色农药”。对植物源农药的研究与开发也已经成为当今新农药创制的一个热点。我国科研工作者在农用活性的植物资源筛选、活性化合物分离及作用机理等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开发出了一系列植物源杀虫剂制剂产品并将其产业化。但是由于我国植物源农药制剂加工存在的一些关键性问题没能有效的解决,严重的阻碍了我国植物源农药的生产和应用。本论文通过对植物源农药制剂加工中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开展了如下研究:1.植物源农药指纹图谱研究利用气相色谱技术,建立了以植物精油为原药的植物源杀螨剂绿神1号的气相色谱指纹图谱。指纹图谱分析精密度试验各共有峰相对保留时间TR的RSD小于0.061%,各共有峰相对峰面积RSD小于2.29%,具有良好的精密度;重复性试验各共有峰相对保留时间RSD小于0.07%,相对峰面积RSD小于3.0%,试验方法重复性良好。供试品溶液在24h内分析稳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建立了以砂地柏种子乙醇提取物为原药的0.15%鬼臼毒素微乳剂的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精密度试验各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TR的RSD小于0.15%,各共有峰相对峰面积AS的RSD小于1.00%,方法精密度良好;重复性试验各共有峰相对保留时间TR的RSD小于0.20%,各共有峰相对峰面积AS的小于3.0%,试验方法重复性良好。供试品溶液溶液在24h内检测稳定。分别于热贮前和热贮后测定原药组成相同而助剂配方不同制剂的生物活性和指纹图谱,试验结果发现,尽管热贮前后制剂中含量较高的某一主效成分分解率合格,但助剂配方不同,热贮前后指纹图谱变化仍有所不同,制剂中某些组分热贮前后相对峰面积变化率过大,则制剂生物活性可能会显着降低。2.植物源农药增效剂研究以植物源农药除虫菊素、鱼藤酮、烟碱和川楝素为增效对象,筛选出了对多种植物源杀虫剂具有较好增效作用的增效剂组合(Silwet408:PBO=4:1)。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该增效剂对除虫菊素、鱼藤酮、烟碱和川楝素的增效比分别为5.1639、4.3645、2.4260和3.0879。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制剂中添加5%的该增效剂可提高除虫菊素、鱼藤酮、烟碱、川楝素和鬼臼毒素的田间防治效果10%左右,有较为显着的增效作用。3.植物源农药稳定剂研究筛选出了对除虫菊素、鱼藤酮和川楝素均有较好稳定作用的稳定剂TBHQ。将一定浓度的TBHQ加入到含有除虫菊素、鱼藤酮或川楝素的溶液当中,能分别延长这三种物质的光降解周期3.8倍、2.8倍和3.2倍。TBHQ对除虫菊素光分解的抑制作用与浓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处理浓度越大,对除虫菊素光分解的抑制作用越强。在川楝素乳油中添加2%TBHQ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川楝素在环境中的稳定性,其降解半衰期延长0.44天。4.植物源农药包合物制剂研究以饱和水溶液法制备了冬青油HP-β-CD包合物,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饱和水溶液法制备冬青油HP-β-CD包合物的较佳工艺条件:HP-β-CD和冬青油质量比10:1,包合时间为2 h,包合温度45℃。通过配方筛选试验确定了冬青油HP-β-CD包合物水剂的配方:40%冬青油HP-β-CD包合物+10%表面活性剂(农乳600:BY-125=1:1)+5%硫酸铵+水补足100%。按该配方配制的冬青油HP-β-CD包合物水剂各项指标合格。田间试验结果表明,40%冬青油HP-β-CD包合物水剂对菊小长管蚜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速效性要略低于乳油制剂,而其持效期优于乳油制剂。施药后第5天其防效达到最大为98.34%,施药后7 d药效仍能维持在90%以上。以饱和水溶液法制备了川楝素HP-β-CD包合物,明确了川楝素HP-β-CD包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HP-β-CD与川楝素的质量比为3:1,包合温度为60℃,包合反应时间为12小时。通过配方筛选试验确定了川楝素HP-β-CD包合物可溶性粉剂的配方组成:40%川楝素HP-β-CD包合物+3%润湿分散剂(NNO:DW200=5:2)+57%白炭黑。田间试验结果表明,40%川楝素HP-β-CD包合物可溶性粉剂对菜青虫有较好的田间防治效果,但速效性不强,制剂的持效期显着增加,制剂稀释1000倍常量喷雾药后7d的防效才达到最高97.58%,药后11d防效仍能维持在95%以上,这说明川楝素被环糊精包合后具有一定的缓释功能。5.植物精油微胶囊剂研究以冬青油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原位聚合法制备植物精油微胶囊剂的几个关键影响因素,得到其较佳工艺条件为:芯材:壁材=1:1,成囊促进剂剂为SMA:Tween80=1:1的混合物,用量为3.0%,乳化转速为800r/min、调酸转速400r/min,乳化和调酸温度为30℃,调酸时间90150分钟,调酸pH在2.0左右,固化温度65℃,固化时间90min,固化结束后将pH调至7.0。在此条件下制备的冬青油微胶囊平均粒径在7.5μm左右,微胶囊载药量40%左右,冬青油包封率在95%以上。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0%冬青油微胶囊悬浮剂对菊小长管蚜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和较长的持效期。施药后1天校正防效均在到90%以上,施药后第11天其防效仍然能够维持在90%以上。6.植物源农药环保乳油研究筛选出了适合于作为植物源杀虫剂环保乳油加工溶剂的植物精油组合(松节油:冬青油=6:4),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以所筛选出的植物精油为基础溶剂加工植物源杀虫剂乳油,可以显着提高其杀虫活性。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以本研究所筛选出的植物精油为溶剂配制的除虫菊素环保乳油、鱼藤酮环保乳油、烟碱环保乳油、川楝素环保乳油和鬼臼毒素环保乳油对烟蚜的田间防治效果均显着优于相应的以二甲苯为溶剂配制的相同含量的常规乳油;以植物精油为溶剂的2%鱼藤酮环保乳油稀释800倍药后7天对山楂叶螨的防治效果达到93.41%,对山楂叶螨的防治效果和速效性都显着优于以二甲苯为溶剂的2%鱼藤酮乳油。7.植物源农药微乳剂研究通过溶剂、乳化剂、助表面活性剂、水质等的筛选和透明温度范围调节等试验,成功配制出了砂地柏乙醇提取物浸膏含量为10%的鬼臼毒素微乳剂。制剂质量检测和室内、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该制剂性能稳定,各项技术指标符合微乳剂要求,所得微乳剂对小菜蛾的LC50为442.79mg/L;稀释200倍药后7d对菜青虫的防效达70.79%。本论文通过对植物源农药质量控制方法、增效剂、稳定剂以及不同活性物质的适宜剂型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明确了以色谱指纹图谱结合室内生物测定等技术手段对植物源农药制剂进行质量控制,合理的使用增效剂和稳定剂来提高植物源农药制剂的持效期和防治效果,根据原药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载体和环保安全的溶剂(如植物精油)将其加工成适宜剂型是植物源农药制剂加工技术的关键。

二、芫花杀虫活性组份的浸提、分离与生物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芫花杀虫活性组份的浸提、分离与生物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薇甘菊活性化学成分对双额岩小粪蝇驱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1.1 薇甘菊概况
    1.2 双额岩小粪蝇发生、生物学特性及为害防治
        1.2.1 双额岩小粪蝇发生与为害
        1.2.2 生物学特性
        1.2.3 双额小粪蝇防治现状
    1.3 害虫防治及植物源农药研究发展
        1.3.1 植物源杀虫研究
        1.3.2 植物源驱避作用研究
    1.4 薇甘菊植物源农药的研究开发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植物
        2.1.2 供试虫源
        2.1.3 供试单组份化合物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GC/MS测定
        2.3.2 Y型嗅觉仪试验方法
        2.3.3 薇甘菊甲醇抽提物田间(菇房)驱避试验方法
        2.3.4 羽化率法选择性试验单组份化合物对双额岩小粪蝇成虫的室内生物
        2.3.5 单组份化合物对双额岩小粪蝇成虫的田间(菇房)驱避试验方法
        2.3.6 数据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薇甘菊叶化学成分测定
    3.2 薇甘菊对双额岩小粪蝇嗅觉试验
    3.3 薇甘菊甲醇抽提物田间(菇房)试验
    3.4 薇甘菊挥发性单组份化合物对双额岩小粪蝇成虫的室内生物活性试验
    3.5 α-松油醇和芳樟醇对双额岩小粪蝇成虫的田间(菇房)驱避试验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薇甘菊叶的挥发物化学成分分析
        4.1.2 Y型管嗅觉驱避试验的进一步验证
        4.1.3 薇甘菊溶剂抽提物驱避作用的研究
        4.1.4 薇甘菊挥发性单组份化合物室内测定表现出不同生物活性
        4.1.5 α-松油醇和芳樟醇对双额岩小粪蝇成虫的驱避具有开发前景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山核桃外果皮化感物质及其除草活性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化感作用与化感物质
        1.2.2 化感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2.3 园艺植物的化感作用
        1.2.4 果树的化感作用
        1.2.5 山核桃化感作用
        1.2.6 化感作用除草的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山核桃外果皮化感作用的生物检定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
        2.1.2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提取物制备
        2.2.2 提取物大孔树脂分离
        2.2.3 提取物化感活性生物检定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山核桃外果皮水浸提物化感作用生物检定
        2.3.2 外果皮水浸物分离组份分离与化感活性检定
        2.3.3 外果皮水浸提物 4:6 洗脱组份对杂草的化感抑制效应检定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山核桃外果皮主要化感除草活性成分结构解析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
        3.1.2 主要仪器
    3.2 方法
        3.2.1 粗提取物的制备
        3.2.2 Diaion HP-20 柱层析初分离
        3.2.3 硅胶柱层析分离
        3.2.4 Sephadex LH-20 柱分离
        3.2.5 Pre-HPLC分离
        3.2.6 NMR 分析
        3.2.7 GC-MS解析与验证
    3.3 结果与分析
        3.3.1 Diaion HP-20 柱初分离
        3.3.2 硅胶柱层析分离
        3.3.3 Sephadex LH-20 柱分离
        3.3.4 Pre-HPLC分离
        3.3.5 NMR分析
        3.3.6 GC-MS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山核桃外果皮化感活性物质 4,8-DHT提取条件优化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
        4.1.2 主要仪器
    4.2 方法
        4.2.1 标准曲线溶液配置
        4.2.2 4,8-DHT标准曲线绘制
        4.2.3 4,8-DHT含量测定方法
        4.2.4 4,8-DHT提取含量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超声提取山核桃外果皮 4,8-DHT单因素试验
        4.3.2 4,8-DHT提取正交响应曲面的优化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4,8-DHT及其手性对映异构体化感除草活性生物检定
    5.1 材料与仪器
        5.1.1 材料
        5.1.2 主要仪器
    5.2 方法
        5.2.1 4,8-DHT手性对映体的制备分离
        5.2.2 除草活性生物检定
        5.2.3 生长抑制过程中酶活性测定
        5.2.4 生长抑制过程Pro含量测定
        5.2.5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4,8-DHT手性对映体的拆分
        5.3.2 4,8-DHT及其手性对映体对杂草种子萌发的化感抑制效应检定
        5.3.3 4,8-DHT及其手性对映体对杂草幼苗生长的化感抑制效应
        5.3.4 4,8-DHT及其手性对映体对杂草种子的化感综合抑制效应
        5.3.5 4,8-DHT及其手性对映体对杂草种子抗氧化酶活性
        5.3.6 4,8-DHT及其手性对映体对杂草种子Pro含量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4,8-DHT化学结构改造与化感除草活性改进
    6.1 材料与仪器
        6.1.1 材料
        6.1.2 主要仪器
    6.2 方法
        6.2.1 4,8-DHT化学结构改造
        6.2.2 结构改造物化感除草活性生物检定
        6.2.3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4,8-DHT化学结构改造
        6.3.2 结构改造物化感除草活性生物检定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化感物质化学结构与化感除草活性构效关系
    7.1 材料与仪器
        7.1.1 材料
        7.1.2 主要仪器
    7.2 方法
        7.2.1 杂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试验
        7.2.2 生长抑制过程中酶活性测定
        7.2.3 生长抑制过程MDA和Pro含量的测定
        7.2.4 数据处理
    7.3 结果与分析
        7.3.1 4,8-DHT及结构改造物对早熟禾种子表观生物学特征化感抑制效应检定
        7.3.2 4,8-DHT及结构改造物对测试受体早熟禾种子SOD活性的影响
        7.3.3 4,8-DHT及结构改造物对测试受体早熟禾种子POD活性的影响
        7.3.4 4,8-DHT及结构改造物对测试受体早熟禾种子CAT活性的影响
        7.3.5 4,8-DHT及结构改造物对测试受体早熟禾种子APX活性的影响
        7.3.6 4,8-DHT及结构改造物对测试受体早熟禾种子MDA含量的影响
        7.3.7 4,8-DHT及结构改造物对测试受体早熟禾种子Pro含量的影响
    7.4 讨论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巴豆和结香茎皮的生物活性及其活性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及其中英对照
1 前言
    1.1 大戟科植物的生物活性及活性成分
        1.1.1 巴豆属的生物活性成分研究现状
        1.1.2 巴豆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现状
    1.2 瑞香科植物的生物活性及活性成分
        1.2.1 结香属的生物活性成分研究现状
        1.2.2 结香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
        1.3.1 立题依据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供试软体动物
        2.1.3 供试昆虫
        2.1.4 供试细胞
        2.1.5 主要仪器设备
        2.1.6 主要试剂
        2.1.7 对照药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植物材料的制备
        2.2.2 植物材料化学成分分离
        2.2.3 化合物结构鉴定
        2.2.4 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2.2.4.1 福寿螺室内毒杀活性测定
        2.2.4.2 白纹伊蚊室内毒杀活性测定
        2.2.4.3 朱砂叶螨室内毒杀活性测定
        2.2.4.4 黄粉虫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2.2.4.5 离体昆虫细胞增殖抑制活性测定
        2.2.4.6 果蝇神经细胞膜毒性测定
        2.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巴豆茎皮的农药活性
        3.1.1 粗提物及流分对福寿螺的毒杀活性
        3.1.2 粗提物及流分对白纹伊蚊的毒杀活性
        3.1.3 粗提物及流分对朱砂叶螨的毒杀活性
        3.1.4 粗提物及流分对黄粉虫的生物活性
    3.2 巴豆茎皮的农药活性成分分离
        3.2.1 粗提物的D101柱色谱分离
        3.2.2 流分bd85化学成分分离
        3.2.3 流分bd75化学成分分离
        3.2.4 流分bd95化学成分分离
        3.2.5 bd75, bd85和bd95合并亚流分的分离
    3.3 巴豆茎皮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
        3.3.1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3.2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3.2.1 化合物2的理化和波谱数据及其结构
        3.3.2.2 化合物3的理化和波谱数据及其结构
        3.3.2.3 化合物4的理化和波谱数据及其结构
        3.3.2.4 化合物5和 3 的理化和波谱数据及其结构
        3.3.2.5 化合物6的理化和波谱数据及其结构
        3.3.2.6 化合物7的理化和波谱数据及其结构
        3.3.2.7 化合物8和 7 的理化和波谱数据及结构
        3.3.2.8 化合物 9~12 的理化和波谱数据及结构
        3.3.2.9 化合物13的理化和波谱数据及结构
        3.3.2.10 化合物14的理化和波谱数据及结构
        3.3.2.11 化合物15的理化和波谱数据及结构
        3.3.2.12 化合物16的理化和波谱数据及结构
        3.3.2.13 化合物17的理化和波谱数据及结构
        3.3.2.14 化合物18和 19 的理化和波谱数据及结构
        3.3.2.15 化合物20的理化和波谱数据及结构
        3.3.2.16 化合物21的理化和波谱数据及结构
        3.3.2.17 化合物22的理化和波谱数据及结构
        3.3.2.18 化合物23的理化和波谱数据及结构
        3.3.2.19 化合物24和 21 的理化和波谱数据及结构
        3.3.2.20 化合物25的理化和波谱数据及结构
    3.4 巴豆茎皮化学成分的农药活性测定
        3.4.1 化合物对福寿螺的毒杀活性
        3.4.2 化合物对白纹伊蚊的毒杀活性
        3.4.3 化合物对朱砂叶螨的毒杀活性
        3.4.4 化合物对黄粉虫的生物活性
        3.4.5 化合物对SL细胞增殖的抑制活性
        3.4.6 化合物对果蝇神经细胞膜电生理的影响
    3.5 结香茎皮的农药活性
        3.5.1 粗提物及萃取物对福寿螺的毒杀活性
        3.5.2 粗提物及萃取物对白纹伊蚊的毒杀活性
        3.5.3 粗提物及萃取物对朱砂叶螨的毒杀活性
    3.6 结香茎皮的农药活性成分分离
        3.6.1 结香茎皮乙醇粗提物的萃取分离
        3.6.2 结香茎皮石油醚部化学成分分离
        3.6.3 结香茎皮氯仿部化学成分分离
        3.6.4 结香茎皮乙酸乙酯部化学成分分离
    3.7 结香茎皮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
        3.7.1 化合物26的理化和波谱数据及结构
        3.7.2 化合物27的理化和波谱数据及结构
        3.7.3 化合物28的理化和波谱数据及结构
        3.7.4 化合物29的理化和波谱数据及结构
        3.7.5 化合物30的理化和波谱数据及结构
        3.7.6 化合物31的理化和波谱数据及结构
        3.7.7 化合物32的理化和波谱数据及结构
        3.7.8 化合物33的理化和波谱数据及结构
        3.7.9 化合物34的理化和波谱数据及结构
        3.7.10 化合物35的理化和波谱数据及结构
        3.7.11 化合物36的理化和波谱数据及结构
        3.7.12 化合物37的理化和波谱数据及结构
        3.7.13 化合物38的理化和波谱数据及结构
        3.7.14 化合物39的理化和波谱数据及结构
        3.7.15 化合物40的理化和波谱数据及结构
        3.7.16 化合物41的理化和波谱数据及结构
    3.8 结香化学成分的农药活性
        3.8.1 化合物对福寿螺的毒杀活性
        3.8.2 化合物对白纹伊蚊的毒杀活性
        3.8.3 化合物对朱砂叶螨的毒杀活性
        3.8.4 化合物对果蝇神经细胞膜电生理的影响
4 讨论
    4.1 巴豆茎皮的农药活性及其活性成分
        4.1.1 巴豆茎皮的农药活性成分
        4.1.2 Ent-trachylobane型二萜酸类化合物的农药活性
        4.1.3 甾体类化合物及其农药活性
    4.2 结香茎皮的农药活性及其活性成分
        4.2.1 结香茎皮的农药活性成分
        4.2.2 香豆素类化合物及其农药活性
        4.2.3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农药开发
        4.2.4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杀虫活性作用机理探讨
    4.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4.4 论文的创新之处
5 结论
    5.1 巴豆农药活性成分研究部分
    5.2 结香农药活性成分研究部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附录B 化合物图谱

(4)浓香型白酒微生物生物质代谢机制及其转化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前言
    1.1 中国白酒的发展
        1.1.1 起源
        1.1.2 成分和分类
        1.1.3 发展
        1.1.4 白酒酒糟和窖泥
    1.2 宏基因组学
        1.2.1 概念
        1.2.2 宏基因组文库
        1.2.2.1 样品总DNA的提取
        1.2.2.2 载体选择
        1.2.2.3 宿主细胞表达
        1.2.3 宏基因组文库的筛选方法
        1.2.4 宏基因组学的应用
        1.2.4.1 发现新基因
        1.2.4.2 生物活性物质的发现
        1.2.4.3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1.3 宏蛋白质组学与iTRAQ技术
        1.3.1 宏蛋白质组学
        1.3.2 研究策略
        1.3.2.1 样品的制备
        1.3.2.2 样品的分离
        1.3.2.3 蛋白鉴定
        1.3.3 iTRAQ技术
    1.4 Bt的分离
        1.4.1 Bt简介
        1.4.2 Bt分离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第2章 窖泥细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窖泥样品的采集
        2.1.2 酶与试剂
        2.1.3 窖泥总DNA的提取
        2.1.4 PCR扩增与纯化
        2.1.5 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
        2.1.6 OTU分析和物种注释
        2.1.7 样品复杂度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测序数据处理
        2.2.2 OTU分析及物种注释
        2.2.3 样品复杂度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白酒窖泥微生物宏基因组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采集
        3.1.2 酶与试剂
        3.1.3 建库测序流程
        3.1.3.1 窖泥总DNA的提取
        3.1.3.2 窖泥总DNA的检测
        3.1.3.3 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
        3.1.3.4 Illumina测序
        3.1.4 测序下机数据预处理
        3.1.5 物种注释
        3.1.6 功能注释及丰度分析
        3.1.7 代谢通路比较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数据预处理
        3.2.2 物种注释
        3.2.3 基因功能注释
        3.2.3.1 KEGG数据库注释
        3.2.3.2 eggNOG注释和CAZy注释
        3.2.4 代谢通路比较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白酒窖泥微生物总蛋白的提取和iTRAQ标记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窖泥样品的采集
        4.1.2 酶与试剂
        4.1.3 窖泥总蛋白的提取
        4.1.3.1 SDS提取法
        4.1.3.2 SDS-苯酚提取法
        4.1.3.3 NaOH提取法
        4.1.3.4 C/S-P-M提取法
        4.1.4 SDS-PAGE与蛋白浓度测定
        4.1.5 胰蛋白酶水解和iTRAQ同位素标记
        4.1.6 off-line 2D LC-MS/MS
        4.1.7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蛋白提取方法比较
        4.2.2 窖泥蛋白iTRAQ定量鉴定
        4.2.3 产甲烷菌蛋白表达差异
        4.2.4 丁酸梭菌和克氏梭菌蛋白表达差异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酒糟生物质转化Bt培养基的前处理条件筛选和配方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1.1 白酒酒糟和窖泥的采集
        5.1.1.2 培养基
        5.1.1.3 酶与试剂
        5.1.1.4 仪器
        5.1.1.5 供试虫源
        5.1.2 菌株分离及鉴定
        5.1.2.1 菌株分离
        5.1.2.2 Bt总DNA的提取与PCR-RFLP
        5.1.2.3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5.1.2.4 晶体蛋白的鉴定
        5.1.2.5 对昆虫的杀虫活性测定
        5.1.3 酒糟成份分析
        5.1.3.1 水分的测定
        5.1.3.2 灰分的测定
        5.1.3.3 热水提取物的测定
        5.1.3.4 苯醇提取物的测定
        5.1.3.5 纤维素、半纤维素和酸溶木质素的测定
        5.1.4 酒糟前处理
        5.1.5 酶水解
        5.1.6 HPLC测定
        5.1.6.1 样品的衍生化
        5.1.6.2 色谱条件
        5.1.7 浸提液发酵效果初筛
        5.1.8 酒糟液态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5.1.8.1 单因素试验
        5.1.8.2 Plackett-Burman设计
        5.1.8.3 最陡爬坡试验
        5.1.8.4 响应面分析(RSM)
        5.1.9 芽胞数与生物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菌株分离及其鉴定
        5.2.1.1 菌株分离
        5.2.1.2 基因型鉴定
        5.2.1.3 杀虫晶体蛋白SDS-PAGE分析
        5.2.1.4 生物测定
        5.2.2 利用酒糟培养苏云金芽胞杆菌的前处理研究
        5.2.2.1 酒糟成分分析
        5.2.2.2 稀硫酸前处理
        5.2.2.3 氢氧化钠前处理
        5.2.2.4 氢氧化钙前处理
        5.2.2.5 热水前处理
        5.2.2.6 酶水解
        5.2.2.7 酒糟前处理和酶水解产物的单糖组成
        5.2.2.8 不同前处理的芽胞产量
        5.2.3 利用酒糟浸提液制备苏云金芽胞杆菌及其培养基优化
        5.2.3.1 单因素试验选择最优氮源和金属离子
        5.2.4 Plackett-Burman设计
        5.2.5 最陡爬坡试验
        5.2.6 响应面分析
        5.2.7 最优配方的验证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iTRAQ与液相色谱-质谱鉴定产甲烷菌中的蛋白质
    附录2 iTRAQ与液相色谱-质谱鉴定丁酸梭菌中的蛋白质
    附录3 iTRAQ与液相色谱-质谱鉴定克氏梭菌中的蛋白质
    附录4 酒糟成份分析
致谢

(5)秦岭地区143种植物的农药活性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具杀虫活性植物筛选现状
        1.1.1 具杀虫活性植物筛选途径
        1.1.2 国内具杀虫活性植物筛选研究现状
        1.1.3 国外具杀虫活性植物筛选研究现状
    1.2 具抑菌活性植物资源筛选的现状
        1.2.1 具杀菌活性的植物资源
        1.2.2 国内外杀菌植物资源的研究现状
        1.2.3 杀菌剂的室内生物测定方法
    1.3 具除草活性植物资源筛选的现状
        1.3.1 化感植物与化感物质研究进展
        1.3.2 植物化感的应用与植物源除草剂
        1.3.3 植物源除草剂研究进展
    1.4 问题的提出及论文设计思路
第二章 143种植物杀虫活性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处理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143种植物丙酮提取物对3龄粘虫和玉米象的生测结果
        2.2.2 活性较好的13种植物丙酮提取物对粘虫和小菜蛾3龄幼虫的拒食及胃毒活性
        2.2.3 八角枫、美国黑胡桃和芫花对3龄粘虫的拒食及胃毒毒力测定
    2.3 讨论与小结
        2.3.1 讨论
        2.3.2 小结
第三章 143种植物抑菌活性筛选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143种植物丙酮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菌、小麦赤霉病菌、水稻纹枯病菌和辣椒疫霉病菌生测结果
        3.2.2 金丝桃和八角枫对番茄灰霉菌、小麦赤霉菌、水稻纹枯菌和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抑制的毒力测定
    3.3 讨论与小结
        3.3.1 讨论
        3.3.2 小结
第四章 143种植物除草活性筛选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植物样品
        4.1.2 供试作物种子
        4.1.3 除草活性的测定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143种植物样品对小麦种子、黄瓜种子和生菜的幼根和幼芽生长的抑制作用
        4.2.2 活性较好的无患子、红雪果、黄瑞木等11种植物的除草活性再验证
    4.3 讨论与小结
        4.3.1 讨论
        4.3.2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粘虫中肠胰蛋白酶cDNA克隆、原核表达及杠柳新苷类化合物对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作用于昆虫消化系统的杀虫剂的研究
        1.1.1 Bt 毒素
        1.1.2 二氢沉香呋喃类化合物
        1.1.3 氧肟酸类化合物
        1.1.4 鬼臼毒素类化合物
        1.1.5 其它作用于昆虫消化系统的化合物
    1.2 昆虫胰蛋白酶的性质及其应用
        1.2.1 胰蛋白酶的性质研究
        1.2.2 胰蛋白酶在昆虫防治方面的研究
    1.3 杠柳杀虫作用研究进展
        1.3.1 杠柳杀虫活性成分的分离
        1.3.2 杠柳杀虫活性成分作用机理研究
    1.4 论文设计思路
第二章 粘虫中肠胰蛋白酶的 cDNA 克隆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
        2.1.3 粘虫胰蛋白酶的中间片段扩增
        2.1.4 胰蛋白酶基因全长扩增
        2.1.5 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总 RNA 提取及基因克隆
        2.2.2 粘虫中肠胰蛋白酶 cDNA 序列分析
        2.2.3 粘虫中肠胰蛋白酶核酸序列比对和系统发生树分析
        2.2.4 粘虫中肠胰蛋白酶基因推导蛋白的基本参数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粘虫中肠胰蛋白酶的原核表达及活性检测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粘虫中肠胰蛋白酶基因片段的制备
        3.1.3 表达载体的构建
        3.1.4 目标蛋白诱导表达
        3.1.5 胰蛋白酶的纯化
    3.2 结果分析
        3.2.1 粘虫中肠胰蛋白酶基因片段制备
        3.2.2 双酶切制备表达载体和目标基因片段
        3.2.3 目标片段和表达载体(PET28a)连接检测
        3.2.5 粘虫胰蛋白酶的诱导表达及表达条件优化
        3.2.6 胰蛋白酶的分离纯化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胰蛋白酶活性检测及其杠柳新苷类化合物对其活性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供试药剂
        4.1.2 供试昆虫
        4.1.3 酶活测定方法
        4.1.4 蛋白含量的测定
    4.2 结果分析
        4.2.1 原核表达的胰蛋白酶活性测定
        4.2.2 杠柳新苷类化合物对胰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苏云金杆菌与埃及伊蚊的互作机制及其菌糠增效培养基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苏云金杆菌在蚊虫防治中的应用
    1.2 昆虫宿主对病原微生物的应答机制
        1.2.1 昆虫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机制
        1.2.2 宿主对Bt及Cry毒素应答机制
        1.2.3 蚊虫对Bt侵染的应答机制研究
    1.3 RNAi技术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1.3.1 RNA干扰的定义
        1.3.2 RNAi技术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1.3.3 影响RNAi沉默效果的因素
        1.3.4 dsRNA导入方法的比较
    1.4 菌糠的生物质转化研究
        1.4.1 纤维素原料的预处理
        1.4.1.1 物理法
        1.4.1.2 物理化学法
        1.4.1.3 化学预处理
        1.4.1.4 生物预处理
        1.4.2 水解作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埃及伊蚊抵御Bt侵染的转录组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株和蚊虫
        2.1.2 生物测定
        2.1.3 活体荧光观察
        2.1.4 埃及伊蚊石蜡切片观察
        2.1.5 RNA制备、cDNA文库构建以及测序
        2.1.6 RNA-seq测序数据分析
        2.1.7 RT-qPCR验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Bt菌株LLP29在埃及伊蚊幼虫体内的分布情况
        2.2.2 埃及伊蚊受Bt侵染后的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DGE)
        2.2.3 埃及伊蚊对Bt侵染的应答
        2.2.3.1 先天免疫
        2.2.3.2 解毒作用
        2.2.3.3 影响受体结合
        2.2.3.4 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
        2.2.3.5 围食膜几丁质合成代谢相关蛋白
    2.3 讨论
    2.4 小结
3 埃及伊蚊抵御Bt侵染过程关键基因的功能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1.1 供试载体和菌株
        3.1.1.2 供试蚊虫
        3.1.2 克隆载体的构建
        3.1.2.1 埃及伊蚊Total RNA的提取
        3.1.2.2 Total RNA反转录成cDNA
        3.1.2.3 引物设计
        3.1.2.4 PCR扩增目的基因
        3.1.2.5 PCR产物的回收
        3.1.2.6 pMD-18T克隆载体
        3.1.2.7 大肠杆菌JM109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3.1.2.8 转化和筛选
        3.1.2.9 碱裂解法提取大肠杆菌质粒DNA
        3.1.2.10 测序
        3.1.3 dsRNA表达载体的构建
        3.1.3.1 质粒DNA的提取
        3.1.3.2 质粒DNA双酶切
        3.1.3.3 酶切产物的回收
        3.1.3.4 pLitmus-28i表达载体的构建
        3.1.3.5 大肠杆菌HT115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3.1.3.6 转化、筛选及测序
        3.1.4 目的基因dsRNA的诱导表达及提取
        3.1.4.1 dsRNA的诱导表达
        3.1.4.2 dsRNA的提取
        3.1.5 dsRNA的包埋
        3.1.5.1 蚊子幼虫人工饲料配制
        3.1.5.2 壳聚糖/dsRNA纳米微粒的制备
        3.1.6 RNAi饲喂试验以及生物测定
        3.1.6.1 壳聚糖/dsRNA纳米微粒饲喂幼虫
        3.1.6.2 幼虫饲喂dsRNA后的Total RNA提取
        3.1.6.3 Total RNA的反转录
        3.1.6.4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3.1.6.5 生物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克隆载体的构建
        3.2.2 dsRNA表达载体的构建
        3.2.3 dsRNA的诱导表达及提取
        3.2.4 壳聚糖/dsRNA纳米微粒制备
        3.2.5 RT-qPCR分析沉默效果
        3.2.6 生物测定结果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4 埃及伊蚊抵御Bt侵染的生理生化响应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1.1 供试菌株和虫源
        4.1.1.2 化学试剂
        4.1.1.3 仪器设备
        4.1.2 粗酶液的制备
        4.1.2.1 酶液提取
        4.1.2.2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4.1.3 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4.1.4 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4.1.5 Na~+/K~+-ATP酶活性测定
        4.1.6 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测定
        4.1.7 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测定
        4.1.8 GSH和GSSG含量的测定
        4.1.9 细胞色素P450酶活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Bti侵染对埃及伊蚊幼虫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4.2.2 Bti侵染对埃及伊蚊幼虫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4.2.3 Bti侵染对埃及伊蚊幼虫Na+/K+-ATP酶活性的影响
        4.2.4 Bti侵染对埃及伊蚊幼虫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4.2.5 Bti侵染对埃及伊蚊幼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4.2.6 Bti侵染对埃及伊蚊幼虫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5 菌糠生物质转化Bt培养基的前处理条件筛选和配方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1.1 供试菌株
        5.1.1.2 菌糠
        5.1.1.3 化学试剂
        5.1.1.4 仪器
        5.1.2 菌糠的成份分析
        5.1.2.1 水分的测定
        5.1.2.2 灰分的测定
        5.1.2.3 热水提取物
        5.1.2.4 苯醇提取物
        5.1.2.5 纤维素酸、半纤维素、酸溶木质素和酸不溶木质素
        5.1.3 菌糠前处理
        5.1.4 酶水解
        5.1.5 还原糖的测定
        5.1.6 HPLC测定
        5.1.6.1 衍生物的制备
        5.1.6.2 色谱条件
        5.1.7 浸提液发酵效果初筛
        5.1.8 菌糠液态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5.1.8.1 单因素试验
        5.1.8.2 Plackett-Burman设计
        5.1.8.3 最陡爬坡试验
        5.1.8.4 响应面分析(RSM)
        5.1.9 芽孢数与生物测定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利用菌糠培养苏云金杆菌的前处理研究
        5.2.1.1 菌糠成分分析
        5.2.1.2 稀硫酸前处理
        5.2.1.3 氢氧化钠前处理
        5.2.1.4 氢氧化钙前处理
        5.2.1.5 热水前处理
        5.2.1.6 菌糠前处理水解产物的单糖组成
        5.2.1.7 酶水解
        5.2.1.8 不同前处理的芽孢产量
        5.2.2 利用菌糠浸提液制备苏云金杆菌及其培养基优化
        5.2.2.1 单因素试验选择最优的氮源和金属离子
        5.2.2.2 Plackett-Burman设计
        5.2.2.3 最陡爬坡试验
        5.2.2.4 响应面分析优化培养基组成
        5.2.2.5 最优配方的验证
    5.3 小结
6 菌糠固态培养基的制备及其效价成本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1.1 培养基
        6.1.1.2 试验菌株
        6.1.1.3 供试虫源
        6.1.1.4 供试菌糠
        6.1.2 菌糠营养成分分析
        6.1.2.1 有机质及热水提取物的测定
        6.1.2.2 纤维素与半纤维素测定
        6.1.2.3 可溶性碳(DOC)和微生物碳(MBC)的测定
        6.1.2.4 硝态氮、氨基氮和有效磷的测定
        6.1.3 固态补料发酵试验
        6.1.3.1 固态发酵条件
        6.1.3.2 发酵过程指标测定
        6.1.3.3 发酵后指标测定
        6.1.4 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6.1.4.1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6.1.4.2 初始pH值对发酵产物毒力的影响
        6.1.4.3 料水比对发酵产物毒力的影响
        6.1.4.4 粒度对发酵产物毒力的影响
        6.1.4.5 接种量对发酵产物毒力的影响
        6.1.5 放大培养
        6.1.6 Bt菌糠培养物的持效性测定
        6.1.7 统计分析
    6.2 结果与讨论
        6.2.1 菌糠营养成分分析
        6.2.2 固态补料发酵试验
        6.2.3 发酵条件优化
        6.2.3.1 温度对发酵产物毒力的影响
        6.2.3.2 初始pH值对发酵产物毒力的影响
        6.2.3.3 料水比对发酵产物毒力的影响
        6.2.3.4 粒度对发酵产物毒力的影响
        6.2.3.5 接种量对发酵产物毒力的影响
        6.2.4 放大培养物的效价测定和持效性分析
        6.2.5 发酵原料成本换算
    6.3 小结
7 全文小结与展望
    7.1 全文小结
    7.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RT-qPCR引物
    附表2 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其功能分类
    附录3 化学试剂及其配制
    附录4 测序结果及其比对分析
    附表5 菌糠成份分析方法
致谢
个人简介

(8)博落回生物碱对麦蚜杀虫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进展
        1.1.1 杀虫植物资源
        1.1.2 植物杀虫活性成分
        1.1.3 作用方式和作用机理
        1.1.3.1 毒杀作用
        1.1.3.2 拒食和忌避作用
        1.1.3.3 对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
        1.1.3.4 麻醉作用
        1.1.3.5 植物源杀虫剂作用机理
    1.2 博落回的研究进展
        1.2.1 博落回
        1.2.2 博落回杀虫活性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博落回生物总碱对 3 种麦蚜的生物活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药剂
        2.1.2 供试虫源
        2.1.3 博落回总生物碱对 3 种麦蚜的毒杀活性
        2.1.4 博落回总生物碱对 3 种麦蚜的拒食活性
        2.1.5 数据统计分析与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博落回总生物碱对 3 种麦蚜的毒杀活性
        2.2.2 博落回总生物碱对 3 种麦蚜的拒食活性
    2.3 结论与讨论
        2.3.1 博落回总生物碱对 3 种麦蚜的毒杀活性
        2.3.2 博落回总生物碱对 3 种麦蚜的拒食活性
第三章 血根碱盐酸盐对 3 种麦蚜的生物活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试剂
        3.1.2 供试昆虫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1.4 血根碱盐酸盐对 3 种麦蚜的毒杀活性
        3.1.5 血根碱盐酸盐对麦长管蚜存活率的影响
        3.1.6 拒食活性测定
        3.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血根碱盐酸盐对 3 种麦蚜的毒杀活性
        3.2.2 血根碱盐酸盐对 3 种麦蚜的拒食活性
        3.2.3 血根碱盐酸盐对麦长管蚜存活率的影响
    3.3 结论与讨论
        3.3.1 血根碱盐酸盐对 3 种麦蚜的毒杀活性
        3.3.2 血根碱盐酸盐对 3 种麦蚜的拒食活性
        3.3.3 血根碱盐酸盐对麦长管蚜存活率的影响
第四章 白屈菜红碱盐酸盐对 3 种麦蚜的生物活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试剂
        4.1.2 供试昆虫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1.4 白屈菜红碱盐酸盐对麦蚜的毒杀活性
        4.1.5 白屈菜红碱盐酸盐对麦蚜的拒食活性
        4.1.6 白屈菜红碱盐酸盐对麦长管蚜存活率的影响
        4.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白屈菜红碱盐酸盐对 3 种麦蚜的毒杀活性
        4.2.2 白屈菜红碱盐酸盐对 3 种麦蚜的拒食活性
        4.2.3 白屈菜红碱盐酸盐对麦长管蚜存活率的影响
    4.3 讨论与结论
        4.3.1 白屈菜红碱盐酸盐对 3 种麦蚜的毒杀活性
        4.3.2 白屈菜红碱盐酸盐对 3 种麦蚜的拒食活性
        4.3.3 白屈菜红碱盐酸盐对麦长管蚜存活率的影响
第五章 10% 血根碱可湿性粉剂对 3 种麦蚜的毒杀活性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主要试剂
        5.1.2 供试虫源
        5.1.3 主要仪器设备
        5.1.4 10% 血根碱可湿性粉剂对 3 种麦蚜的毒杀活性
        5.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10% 血根碱可湿性粉剂对 3 种麦蚜的毒杀活性
    5.3 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6.1 博落回总生物碱对 3 种麦蚜的生物活性
    6.2 血根碱盐酸盐对 3 种麦蚜的生物活性
    6.3 白屈菜红碱盐酸盐对 3 种麦蚜的生物活性
    6.4 10% 血根碱可湿性粉剂对 3 种麦蚜的毒杀活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红蓼种子杀虫活性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植物源杀虫剂研究进展
        1.1.1 杀虫植物资源研究概况
        1.1.1.1 楝科植物研究进展
        1.1.1.2 豆科植物研究进展
        1.1.1.3 卫矛科植物研究进展
        1.1.1.4 蓼科植物研究进展
        1.1.1.5 杜鹃花科研究进展
        1.1.1.6 其他科植物研究进展
        1.1.2 植物源农药活性成分提取分离研究进展
        1.1.2.1 植物源农药活性成分的提取
        1.1.2.2 植物源农药活性成分的分离
    2 红蓼种子的研究进展
        2.1 红蓼种子的形态
        2.2 红蓼种子化学成分的研究
        2.2.1 黄酮类
        2.2.2 脂肪油类
        2.2.3 鞣花酸类
        2.2.4 其他类
        2.3 红蓼种子在医药上的研究概况
        2.3.1 红蓼种子的药理研究
        2.3.1.1 红蓼种子的消积止痛作用
        2.3.1.2 红蓼种子的利尿作用
        2.3.1.3 红蓼种子的抗氧化作用
        2.3.1.4 红蓼种子的抗肿瘤作用
        2.3.1.5 红蓼种子的毒副作用
        2.3.1.6 红蓼种子的其他作用
        2.3.2 红蓼种子的临床研究
        2.3.2.1 红蓼种子临床研究中的单方应用
        2.3.2.2 红蓼种子临床研究中的复方应用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红蓼种子杀虫活性成分的研究方法
    1 试验材料
        1.1 植物材料
        1.2 供试昆虫
        1.3 试剂
        1.4 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红蓼种子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2.1.1 红蓼种子化学成分的提取
        2.1.2 红蓼种子化学成分的分离
        2.1.3 红蓼种子分离出的化合物的纯度检验
        2.1.4 红蓼种子分离出的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2 红蓼种子分离出的化学成分的杀虫活性测定
        2.2.1 供试溶液的配制方法
        2.2.1.1 萃取物的配制方法
        2.2.1.2 柱层析分离组分的配制方法
        2.3.1.3 化合物的配制方法
        2.2.1 杀虫活性测定方法
        2.2.2.1 浸虫法
        2.2.2.2 点滴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红蓼种子分离出的化合物
    2 红蓼种子分离出的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2.1 化合物G1 的结构解析
        2.1.1 G1 的理化性质
        2.1.2 G1 的~1H-NMR
        2.2 化合物G2 的结构解析
        2.2.1 G2 的~1H-NMR 解析
        2.3 化合物G3 的结构解析
        2.3.1 G3 的~1H-NMR 解析
        2.4 化合物G4 的结构解析
        2.4.1 G4 的~1H-NMR 解析
        2.5 化合物G5 结构解析
        2.5.1 G5 的~1H-NMR 解析
        2.6 化合物G6 结构解析
        2.6.1 G6 的理化性质
        2.6.2 G6 的~1H-NMR 解析
        2.6.3 G6 的~(13)C-NMR 解析
        2.7 化合物G9 结构解析
        2.7.1 G9 的~1H-NMR 解析
        2.8 化合物G11 构解析
        2.8.1 G11 的~1H-NMR 解析
        2.9 化合物G12 构解析
        2.9.1 G12 的理化性质
    3 红蓼种子提取物的杀虫活性测定结果
        3.1 四种萃取物A、B、C、D 对五龄粘虫的杀虫活性测定
        3.2 乙酸乙酯萃取物柱层析各组份对五龄粘虫的杀虫活性测定
        3.3 红蓼种子分离出的化合物对五龄粘虫的杀虫活性测定
第四章 问题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10)植物源农药制剂加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1.1.1 植物源杀虫剂研究进展
        1.1.2 植物源杀菌剂研究进展
        1.1.3 植物源除草剂
        1.1.4 植物源抗病毒剂研究
    1.2 农药剂型与制剂技术
        1.2.1 农药制剂及剂型的概念和意义
        1.2.2 农药制剂加工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农药剂型的发展方向
        1.2.4 植物源农药制剂加工研究现状
    1.3 我国植物源农药产品开发中的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设计思路
第二章 植物源农药制剂指纹图谱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1.2 植物源农药绿神1 号气相色谱指纹图谱方法的建立
        2.1.3 植物源农药0.15%鬼臼毒素微乳剂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方法的建立
        2.1.4 植物源农药指纹图谱在其制剂热贮稳定性试验中的应用
        2.1.5 药剂对红蜘蛛的室内毒力测定方法
        2.1.6 药剂对小菜蛾的室内毒力测定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植物源杀螨剂绿神1 号的气相色谱指纹图谱
        2.2.2 植物源杀螨剂绿神1 号指纹图谱分析稳定性试验结果
        2.2.3 植物源杀螨剂绿神1 号指纹图谱分析精密度试验结果
        2.2.4 植物源杀螨剂绿神1 号指纹图谱分析重复性试验结果
        2.2.5 植物源杀虫剂0.15%鬼臼毒素微乳剂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建立
        2.2.5 植物源杀虫剂0.15%鬼臼毒素微乳剂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稳定性试验结果
        2.2.6 植物源杀虫剂0.15%鬼臼毒素微乳剂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精密度试验结果
        2.2.7 植物源杀虫剂0.15%鬼臼毒素微乳剂液相色谱指纹图谱重复性试验结果
        2.2.8 植物源农药指纹图谱在其制剂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2.3 小结与讨论
        2.3.1 小结
        2.3.2 色谱指纹图谱是植物源农药制剂质量检测的较为合理和有效的方法
        2.3.3 指纹图谱技术可作为植物源农药制剂加工原材料质量控制的较为合理的检测方法
第三章 植物源农药增效剂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供试植物源杀虫剂及增效剂单剂对烟蚜的毒力测定结果
        3.2.2 八种增效剂对除虫菊素的增效作用
        3.2.3 八种增效剂对鱼藤酮的增效作用
        3.2.4 八种增效剂对烟碱的增效作用
        3.2.5 八种增效剂对川楝素的增效作用
        3.2.6 Silwet408 与PBO 不同比例混合对除虫菊素的增效作用
        3.2.7 混合增效剂对鱼藤酮、烟碱和川楝素的增效作用测定结果
        3.2.8 田间试验结果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植物源农药稳定剂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仪器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除虫菊素的光分解特性
        4.2.2 鱼藤酮的光分解特性
        4.2.3 川楝素的光分解特性
        4.2.4 溶剂对三种植物源农药光稳定性的影响
        4.2.5 9 种稳定剂对3 种植物源农药的稳定作用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植物源农药环糊精包合物制剂加工技术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仪器及试剂
        5.1.2 包合物制备方法
        5.1.3 植物源农药环糊精包合物制剂加工方法
        5.1.4 包合物制剂田间药效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冬青油HP-β-CD 包合工艺的正交试验结果
        5.2.2 川楝素在不同浓度HP-β-CD 溶液中的相溶解度实验结果
        5.2.3 投料比对川楝素HP-β-CD 合作用的影响
        5.2.4 温度对川楝素HP-β-CD 包合作用的影响
        5.2.5 包合反应时间对HP-β-CD 包合川楝素的影响
        5.2.6 川楝素HP-β-CD 包合物的制备工艺稳定性试验
        5.2.7 冬青油HP-β-CD 包合物水剂表面活性剂筛选结果
        5.2.8 冬青油HP-β-CD 包合物水剂抗冻剂筛选结果
        5.2.9 冬青油HP-β-CD 包合物水剂各项技术指标测定
        5.2.10 川楝素HP-β-CD 包合物可溶性粉剂填料筛选结果
        5.2.11 川楝素HP-β-CD 包合物可溶性粉剂润湿分散剂筛选结果
        5.2.12 川楝素HP-β-CD 包合物可溶性粉剂技术指标
        5.2.13 40%冬青油HP-β-CD 包合物水剂对菊小长管蚜的田间防治效果
        5.2.14 40%川楝素HP-β-CD 包合物可溶性粉剂防治菜青虫田间试验结果
    5.3 小结与讨论
        5.3.1 环糊精包合技术值得在植物源农药制剂加工中进一步研究
        5.3.2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是植物源农药包合物制剂加工配方选择的关键
        5.3.3 植物源农药包合物制剂适合于具有较好生物活性的植物精油和活性物质单体的制剂加工
        5.3.4 植物精油的环糊精包合物加工成水基制剂较为适宜,低挥发性的植物源农药活性物质单体的环糊精包合物加工成固体制剂较为适宜
第六章 植物精油微胶囊悬浮剂加工
    6.1 试验材料
    6.2 试验方法
        6.2.1 微胶囊悬浮剂的制备方法
        6.2.2 冬青油微胶囊成囊条件优化方法
        6.2.3 冬青油微胶囊性能表征
        6.2.4 20%冬青油微胶囊悬浮剂防治菊小长管蚜田间试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壁材与芯材的质量比对微胶囊的影响
        6.3.2 温度对微胶囊制备的影响
        6.3.4 pH 值对冬青油微胶囊制备的影响
        6.3.5 体系搅拌速度对微胶囊制备的影响
        6.3.6 成囊促进剂对冬青油微胶囊制备的影响
        6.3.7 冬青油制备工艺稳定性考察
        6.3.8 微胶囊的缓释性能测定结果
        6.3.9 20%冬青油微胶囊悬浮剂防治菊小长管蚜田间试验结果
    6.4 小结与讨论
        6.4.1 小结
        6.4.2 将植物精油加工成微胶囊悬浮剂,可提高其在环境中的稳定性,延长持效期
        6.4.3 具有缓释功能的剂型是植物精油制剂加工较为适宜的剂型
第七章 植物源杀虫剂环保乳油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供试植物精油与4 种植物源杀虫剂相容性试验结果
        7.2.2 供试植物精油对4 种植物源杀虫剂的增效作用测定结果
        7.2.3 植物精油混合溶剂对除虫菊素的增效作用测定结果
        7.2.4 田间试验结果
    7.3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砂地柏种子提取物微乳剂加工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试验材料
        8.1.2 试验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2.1 砂地柏种子乙醇提取物微乳剂配方筛选试验结果
        8.2.2 砂地柏种子乙醇提取物微乳剂的指纹图谱建立
        8.2.3 砂地柏种子乙醇提取物微乳剂质量检测结果
        8.2.4 砂地柏乙醇提取物微乳剂室内生物测定结果
        8.2.5 砂地柏种子乙醇提取物微乳剂防治菜青虫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8.3 小结与讨论
        8.3.1 小结
        8.3.2 助表面活性剂在微乳液的透明温度范围调整过程中作用突出
        8.3.3 微乳剂是植物源农药制剂加工环保化的一个重要剂型
第九章 全文总结
    9.1 主要试验结果
        9.1.1 色谱指纹图谱技术是植物源农药制剂质量检测的较为合理和有效的方法
        9.1.2 合理的使用增效剂可以显着的提高植物源农药制剂的生物活性
        9.1.3 通过在植物源农药制剂中添加稳定剂可以提高有效成分在环境中的稳定性,延长药剂持效期
        9.1.4 环糊精包合技术可以提高植物精油及植物源单体化合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延长其持效期,值得在植物源农药制剂加工中进一步研究
        9.1.5 将植物精油加工成微胶囊悬浮剂,可以提高其在田间的稳定性,延长持效期
        9.1.6 植物精油是植物源农药尤其是以植物粗提物为原料的乳油加工的理想溶剂
        9.1.7 研制出砂地柏乙醇提取物浸膏微乳剂
    9.2 主要结论
    9.3 本论文的创新点
    9.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芫花杀虫活性组份的浸提、分离与生物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薇甘菊活性化学成分对双额岩小粪蝇驱避作用研究[D]. 欧剑峰. 华南农业大学, 2018
  • [2]山核桃外果皮化感物质及其除草活性的改进[D]. 张金云. 新疆农业大学, 2017
  • [3]巴豆和结香茎皮的生物活性及其活性成分研究[D]. 李玉霞.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2)
  • [4]浓香型白酒微生物生物质代谢机制及其转化与利用[D]. 郑琦.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1)
  • [5]秦岭地区143种植物的农药活性筛选[D]. 吴礼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5)
  • [6]粘虫中肠胰蛋白酶cDNA克隆、原核表达及杠柳新苷类化合物对其活性的影响[D]. 左佳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7]苏云金杆菌与埃及伊蚊的互作机制及其菌糠增效培养基筛选[D]. 吴松青.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1)
  • [8]博落回生物碱对麦蚜杀虫活性研究[D]. 张晓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2)
  • [9]红蓼种子杀虫活性成分的研究[D]. 姚赛群. 甘肃农业大学, 2011(04)
  • [10]植物源农药制剂加工关键技术研究[D]. 周一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芫荽杀虫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及生物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