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棉、刺猬典型种的形态变异及酯酶同工酶分析

碱、棉、刺猬典型种的形态变异及酯酶同工酶分析

一、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和猬草属模式种的形态学变异和酯酶同工酶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宗瑜[1](2020)在《老芒麦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落粒相关基因QTL定位》文中指出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是禾本科披碱草属多年生优良牧草,具有草产量高、品质好、耐寒、耐旱等优良特性,广泛应用于我国高山草原的放牧、人工草地建植、生态环境恢复等。但老芒麦较高的落粒性大大降低了牧草种子产量,对新品种选育、推广利用带来不利影响。有关牧草落粒的遗传学基础,是国内外研究不多且亟待加强的研究领域。为此,本研究在开发老芒麦特异性EST-SSR标记、分析不同落粒种质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基础上,构建了老芒麦的遗传作图群体,并利用SLAF(specific length amplified fragment)技术构建了老芒麦首张遗传连锁图谱,相继结合QTL和GWAS(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分析方法定位了落粒候选基因。旨在为解析老芒麦落粒遗传机制、加快老芒麦落粒分子遗传改良和培育低落粒老芒麦新品种提供基础科学依据。获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进行了老芒麦特异性EST-SSR分子标记开发及通用性研究。从老芒麦转录组测序获得的6,685个unigene中,分析识别了8,871个潜在EST-SSR位点,进一步开发了200对EST-SSR分子标记。PCR扩增产物测序验证显示,等位基因的测序结果与原始引物SSR位点同源,有43.5%的标记在17个披碱草属物种间通用性良好。利用30对多态性标记对17个披碱草属95份种质的480个单株进行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分析显示,基于基因组构成和地理起源将参试披碱草属种质聚为三大类。本研究结果为披碱草属物种遗传多样性评价提供了引物来源。2、采用40对EST-SSR标记对36份老芒麦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价,并且在田间测定了老芒麦的落粒性。结果显示老芒麦分子遗传多样性和落粒性变异均较为丰富。筛选出落粒性状差异较大、遗传背景较远的高落粒基因型Y1005和低落粒基因型ZhN06作为亲本杂交构建F1群体。对F1群体的7份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表型变异分析,发现了落粒、叶片、茎节、穗长及芒长等性状表现出超亲杂种优势。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母本(ZhN06)与子代群体的共有条带多于父本(Y1005),显示其遗传力水平较高。通过分子标记鉴定和低落粒子代选择,将F1-7单株自交构建了包含200份单株的F2作图群体。3、利用SLAF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对F2群体测序,构建了首张老芒麦高密度遗传图谱,图谱总长1,866.35cM,14个连锁群含1,971个标记。连锁群长度范围在87.67cM(LG7)和183.45cM(LG1)之间,标记平均距离为1.66cM。比较基因组发现老芒麦与小麦和大麦分别有79%(1,556)和70%(1,380)的同源标记。连续三年观测了穗长、小花数、落粒率、芒长、种子宽、千粒重等种子相关性状,并进行了QTL鉴定,在14个连锁群上共检测到29个QTL位点,在第2、3、6和11号连锁群上共检测到6个落粒性QTL。通过与小麦和大麦基因组比对注释发现了30个落粒候选基因,这些基因分别与植物激素信号调控(15个)、转录因子(7个)、水解酶活性(6个)及木质素合成(2个)等相关。4、采用SLAF技术对包含213份种质的老芒麦关联群体进行了测序,结合落粒等15个表型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SNP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显示,老芒麦LD(linkage disequilibrium)衰减较快,衰减距离为0.291kb,供试材料亲缘关系较弱,适用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连续两年在田间对落粒率等关键表型性状观测表明,不同性状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平均变异系数为30.49%,其中落粒率遗传力为85.13%。关联分析共检测到41个与落粒相关的显着性位点,平均解释26.3%的表型变异。在这些位点上注释到14个落粒相关候选基因,主要与半乳糖醛酸酶、水解酶、细胞分裂素葡萄糖基转移酶等调控相关。此外,在种子和产量相关性状中分别检测到66个和1,715个显着性位点,分别注释到与种子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31个,与产量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110个。

李淑娟,刘艳霞[2](2017)在《基于POD同工酶的青藏高原三江源区鹅观草属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对采集自青藏高原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玉树鹅观草(Roegneria yushuensis)、短柄鹅观草(Roegneria brevipes Keng)、曲芒异芒草(Roegneria abolinii var.divaricans Nevski)、紫穂鹅观草(Roegneria purpurascens Keng)、毛穂鹅观草(Roegneria trichospicula)、肃草(Roegneria stricta Keng)等鹅观草属6个野生种10个居群进行过氧化物同工酶(POD)谱带特征分析,并以欧氏距离为遗传参数进行聚类分析,以揭示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鹅观草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为鹅观草属野生牧草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鹅观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丰富,不同种间POD同工酶酶谱特征及相似程度上均有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酶带迁移率和酶带的活性上,据此可以区分不同种质的差异。同一物种的不同居群间酶谱既具有较稳定的相似性,有的具有细微差异。10份鹅观草属种质资源在相似系数为0.48的水平上可以聚为三类,大部分地理区域临近的种质材料可以聚类在一起。

杨艳[3](2016)在《广义偃麦草属植物的核型与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文中提出小麦族(Triticeae Dumortier)是禾本科(Poaceae)植物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类群,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特别是北半球温带地区,约有350-450个种。偃麦草属是小麦族中一个多年生属,全世界约有40种,主要分布在南北半球的亚热带与暖温带地区。偃麦草属物种具有抗寒、抗旱、抗盐和抗病虫害等重要特征,是重要的改良小麦作物的遗传资源。偃麦草属(Elytrigia Desvaux)的分类历史非常不稳定,具有较大争议。1810年,偃麦草属是由Desvaux以Elytrigia reppens(L.)Nevski为模式种建立而成,是传统冰草属(Agropyron Gaertner)中具有根状茎的物种组成。在形态上,偃麦草属的物种具有匍匐状、多分枝的根状茎,长花药,颖披针形至线形,小穗单生于每节,异花授粉的多种特征。细胞遗传学研究表明偃麦草属物种存在二倍体(2n=2x=14)至十二倍体(2n=12x=84)染色体倍性的变化。传统偃麦草属物种的染色体组包括E、St、ESt、EStP、NsXmStH等,但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偃麦草属物种的范围越来越窄,仅包括含有Ee、Eb和St的多倍体类群。因此根据Love(1984)和Dewey(1984)划分属的原则,即具有相同染色体组的物种应划分在同一属,偃麦草属物种的起源、未知偃麦草属物种染色体组组成、系统地位、种间亲缘关系仍存在较大的争议。本研究运用细胞学、分子系统学和生物化学对偃麦草属植物的系统与进化进行了系统评价,探讨了该属植物的系统与进化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对偃麦草属的12个物种的核型进行了研究分析,核型公式分别是:Elytrigia bessarabica,2n=2x=14=14m;Et.libarnotica,2n=2x=14=2M+8m(2sat)+4sm;Et.gracillima,2n=2x=14=2M+10m+2sm;Et.caespitosa,2n=4x=28=2M+24m+2sm;Et.nodusa,2n=4x=28=2M+22m+4sm;Et.scirpea,2n=4x=28=2M+22m+4sm(2sat);Et.scythica,2n=4x=28=22m+6sm(2sat);Et.varnensis,2n=4x=28=28m;Et.elongatiformis,2n=6x=42=42m;Et.intermedia,2n=6x=42=32m+l0sm(2sat);Et.pycnantha,2n=6x=42=40m+2sm;Et.smithii,2n=8x=56=34m+22sm(4sat)。研究结果显示,二倍体物种的染色体组型是1A,多倍体物种的染色体组型是1B或2B,表明在不同种群和物种间核型特征(倍性、核型公式、随体的数目和位置)存在差异。其中,8个物种的核型为首次报道。同时,运用Stebbins的核型进化理论和分支系统学的编序、赋值方法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它们的进化水平,其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12个偃麦草属物种中,Et.bessaabica是最原始的,Et.smithii的核型是最进化的。2.利用trnL-F序列对偃麦草属的24个物种(Eb、Ee、EeEeSt、EbEeSt、EeSt、StSt、StH 和 EStP)、Agropyron(P)的 2 份材料、Australopyrum(W)的 2 份材料、Eremopyrwm(F)的2份材料、Hordeum(H)的2份材料、Psathyrostachys(Ns)的2份材料和Pseudoroegneria(St)的1份材料进行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1)偃麦草属物种聚成一支,它们的trnL-F序列同源性很高,亲缘关系较近;(2)偃麦草属中的多倍体物种,具有E、St等不同的母本来源;(3)Eremopyrum、Agropyron和Australopyr 物种聚成一支,它们的 trnL-F 序列同源性很高,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4)含E染色体组的二倍体偃麦草属物种为Et.caespitosa ssp.nodosa(PI547344)、Et.farcta、Et.pontica(PI547313)、Et.pycnantha、Et.scirpea和Et.scythic 提供母本来源;(5)同一物种或相同染色体组组成的物种存在不同的母本起源。3.利用nrITS序列对23个偃麦草属和12个近缘二倍体物种,共39份材料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偃麦草属中含有E、St和ESt染色体组的物种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2)含St染色体组二倍体物种出现了分化;(3)ESt染色体组物种中E染色体组来源于Lophopyrum中的Et.elongata;(4)二倍体物种Et.elongata表现出分化;(5)推断Et.pachynera的染色体组组成为SftH,应被组合到披碱草属中;(6)St与P、F染色体组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4.运用单拷贝核基因DMC1序列对24个偃麦草属物种,披碱草属物种2个,以及小麦族10个二倍体物种,共40份材料进行了系统发育重建。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1)偃麦草属模式种Et.repens含有StStH染色体组,与大麦属、拟鹅观草属和披碱草属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研究结果支持将Et.repens从偃麦草属组合到披碱草属中;(2)偃麦草属中已知染色体组组成的物种中,含有E染色体组的物种与冠毛麦草属亲缘关系密切,含有St染色体组的物种与拟鹅观草属亲缘关系密切,含有ESt染色体组的物种与毛麦草属亲缘关系密切,含有EStP染色体组的物种与沙滩麦属亲缘关系密切,均支持了按照染色体组组成划分属的原则;(3)推测了具有ESt染色体组组成物种的其染色体组来源,分别是冠毛麦草属和拟鹅观草属;(4)针对偃麦草属中,部分疑难物种的系统地位划分问题,Et.pachynera应该划分在披碱草属中,Et.pycnantha应划分在沙滩麦属中,Et.pontica应该划分在毛麦草属;(5)Lophopyrum(Ee)和Thinopyrum(Eb)具有相近的亲缘关系,但两者之间存在差异;(6)E染色体组在多倍体物种中存在分化现象。5.运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偃麦草属植物的24个物种的醇溶蛋白和谷蛋白进行了研究。24份材料均出现了不同的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图谱,共分离出醇溶蛋白带纹83条和谷蛋白带纹53条,多态性均达100%。该结果表明:(1)偃麦草属植物具有丰富的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多态性;(2)蛋白图谱可以作为鉴定偃麦草属植物的指纹图谱;(3)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图谱的聚类结果与细胞学、分子学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它们可以运用于偃麦草属植物种间遗传差异及亲缘关系研究。

周国栋,李志勇,李鸿雁,师文贵,李兴酉,刘磊,韩海波[4](2011)在《老芒麦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有着极其丰富的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种质资源,这对于今后研究老芒麦种质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对老芒麦种质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系统分类和遗传多样性方面,而老芒麦种质资源的育种和遗传完整性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是遗传完整性方面还未见报道。本研究主要综述了老芒麦种质资源的植物学和生物学特征、遗传多样性、育种等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老芒麦种质资源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老芒麦种质资源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李晓涛,严学兵,王成章,郭玉霞[5](2011)在《小麦族St基因组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小麦族St基因组植物包含着小麦族中一半以上物种,含有小麦育种中需要的大量抗病和抗逆基因,为麦类作物的改良和育种及提高牧草品质提供了很好的基因资源。从属间和属内关系看,小麦族中含有St基因组的植物的系统学关系存在争议。为了更好地了解小麦族St基因组植物分子进化地位,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小麦族St基因组植物系统发育关系研究中的存在问题、研究内容和方法的进展,目的是为理清小麦族St基因组植物复杂的分子系统学关系以及进一步揭示小麦族St基因组植物的杂交-分化和进化模式提供基础和新的线索。

闫伟红[6](2010)在《冰草属和鹅观草属部分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冰草属5种12份和鹅观草属7种27份种质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居群取样,从形态学、生理学、醇溶蛋白、同工酶、ISSR分子标记和生产性能等六个方面,对上述种质材料进行了综合研究和分析,结果如下:1.两属供试材料在形态特征上均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其中,种间变异大于种内变异。引起冰草属和鹅观草属形态变异主要有8个和9个性状。Shannon指数分析显示,光穗冰草和细茎冰草、肃草形态多样性指数最大,蒙古冰草、岷山鹅观草形态多样性指数最小;有5个种居群间形态多样性大于居群内形态多样性,有5个种与其相反;肃草地区内形态分化大于地区间形态分化,有8个种与其相反。欧氏距离聚类结果再次印证了两属植物传统分类的科学性。2.有6个生理因子影响冰草属和鹅观草属植物叶片的生理代谢功能,它们分别是丙二醛含量、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相对含水量、叶绿素b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丙二醛含量、电导率、脯氨酸含量、叶绿素a含量、相对含水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分蘖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不同物种生理代谢功能差异较大。同一物种不同材料间生理特性无显着差异。3.醇溶蛋白呈现多态性。冰草属和鹅观草属植物多态百分率分别为89.19%和92.50%。通过各遗传参数分析显示,冰草属种间遗传多样性大于种内遗传多样性,鹅观草属种间遗传多样性小于种内遗传多样性;冰草和岷山鹅观草遗传多样性最大,细茎冰草和黑药鹅观草遗传多样性最小;垂穗鹅观草地区间遗传分化小于地区内遗传分化,有5个种与其相反。4.过氧化物酶和酯酶谱带差异明显。冰草属和鹅观草属的多态性比例分别为90.00%和100.00%,其中,冰草属过氧化物酶的多态性小于酯酶,而鹅观草属正好相反。通过各遗传参数分析显示,种间遗传多样性大于种内遗传多样性;冰草和垂穗鹅观草遗传多样性最大,细茎冰草和直穗鹅观草遗传多样性最小;直穗鹅观草地区间遗传分化小于地区内遗传分化,有5个种与其相反。5.基因多样性丰富。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7条和21条随机引物从冰草属和鹅观草属供试材料中,分别检测出83条和177条多态性谱带,多态性比例分别为94.32%和92.17%。通过各遗传参数分析显示,冰草属种间遗传多样性大于种内遗传多样性,鹅观草属则相反;蒙古冰草和垂穗鹅观草遗传多样性最大,光穗冰草和黑药鹅观草遗传多样性最小;有5个种地区间遗传分化大于地区内遗传分化。6.生产性能差异明显。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11个和9个农艺性状与冰草属和鹅观草属产量密切相关。蒙古冰草和肃草草产量最高,冰草和直穗鹅观草种子产量最高,光穗冰草和岷山鹅观草草产量、种子产量均最低。抽穗期~开花期,不同物种生长速度有很大差异,是鉴定和评价最适宜时期。聚类结果不能完全反映两属内不同种间亲缘关系,但能揭示其生产能力的差异性。7.聚类分析显示,冰草属大部分材料基本能够聚在本种内,且聚类情况与地理来源相关。鹅观草属同种材料没有严格聚在一起,垂穗类和直穗类种质也未严格单独聚类,少部分材料聚类表现出地理同源性。从形态学、生理学、蛋白质水平和DNA分子水平获得的聚类结果基本吻合,生产性能与上述聚类结果不同。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标记水平,各多样性指数和遗传参数与原生态因子相关性不显着。8.在种间亲缘关系和系统演化上,从形态学、生理学、蛋白质水平和DNA分子水平上,推测沙生冰草很可能是冰草和蒙古冰草的天然杂交衍生种,验证光穗冰草是冰草的变种;推断小颖组垂穗鹅观草、岷山鹅观草为原始状态,长颖组肃草、多变鹅观草、直穗鹅观草为进化状态。9.根据Mantel检测结果,利用形态学、生理学、醇溶蛋白、ISSR标记和生产性能测定等研究方法,鉴定和评价冰草属种质材料,会得到比较好的效果。利用形态学、醇溶蛋白和ISSR标记等方法,鉴定和评价鹅观草属种质材料,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同工酶的鉴定结果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陈智华[7](2009)在《青藏高原野生垂穗披碱草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是多年生优质禾本科牧草,在青藏高原畜牧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野生垂穗披碱草为研究对象,选择了30个性状对54份野生垂穗披碱草种质进行形态学分析;利用醇溶蛋白指纹图谱法及SRAP、RAPD和SSR三种分子遗传标记研究60多份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获得了如下研究结果:1、本研究对采集自甘肃、四川、西藏、青海及新疆的54份材料进行形态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30个形态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0.1605,平均多样性指数为2.2118,显示青藏高原垂穗披碱草具有丰富的表型变异。将形态变异数据在NTsys-pc V2.1软件中基于欧式距离进行不加权成对群算术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可聚为植株低矮、中等、高大几种类型。经主向量分析,发现前8个主向量特征值较高,其分布能解释总变异的76.67%,其中株高、茎长、中部小穗长、底部小穗长、外颖长、外稃长、外稃宽、内稃宽这8个形态性状指标具有较高的特征向量值,它们基本可以揭示垂穗披碱草形态总体变异的趋势。2、对采集自中国甘肃、四川、西藏、青海和新疆的64份垂穗披碱草野生材料进行了醇溶蛋白多态性分析。64份材料分离出42条带,多态率达90.48%,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GS)的变化范围为0.320-1.000,平均GS值为0.631。说明供试材料具有较为丰富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对所有材料进行聚类分析,在GS值为0.69的水平上供试材料可聚为六类,基本上来自相同或相似生态地理环境的材料聚为一类。主向量分析(PCA)的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3、在SRAP分子标记研究中,20对引物共扩增出495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24.75条,其中多态带425条,平均每对引物为21.25条,多态率达85.39%;样本间遗传相似系数(GS)变化范围为0.374-0.997,平均值为0.745;说明供试垂穗披碱草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通过聚类分析和主向量分析发现,在GS值为0.77的水平上供试材料可聚成四类,来自相同或相似生态地理环境的材料聚为一类,表明供试材料呈现出较好的地域性分布规律。4、在RAPD分子标记研究中,20对RAPD引物共扩增出443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22.15条,其中多态带407条,平均每对引物20.35条,多态率达91.86%。样本间遗传相似系数(GS)变化范围为0.265-0.987,平均值为0.733,说明供试垂穗披碱草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经聚类分析和主向量分析发现,在GS值为0.75的水平上供试材料可聚成五个类,大部分来自相同或相似生态地理环境的材料聚为一类,表明供试材料的聚类和其生态地理环境间有一定的相关性。5、利用SSR标记对67份垂穗披碱草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其结果为:(1)筛选的11对小麦SSR引物共扩增出了225条带,其中224条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比率为99.1%。垂穗披碱草种质间遗传相似系数(GS)的变幅为0.192到0.872,平均值为0.596。(2)聚类分析将材料在GS=0.45的水平分成五类,材料间的遗传关系与地理来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主向量分析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3)本文分析了小麦SSR标记引物在垂穗披碱草中运用的可行性。6、对四种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其中醇溶蛋白与SRAP标记之间r=0.4787,p=0.001;醇溶蛋白与RAPD标记之间r=0.4373,p=0.001:醇溶蛋白与SSR标记之间r=0.2691,P=0.001;SRAP与RAPD标记之间r=0.8179,p=0.001;SSR与RAPD标记之间r=0.4306,P=0.001:SRAP与SSR标记之间r=0.4789, P=0.001。Mantel检测结果显示四种方法之间呈显着相关。综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垂穗披碱草种质资源在形态水平、醇溶蛋白水平以及DNA分子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其遗传变异和它们的形态以及生长的生态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本论文可以和垂穗披碱草种质资源在农艺学等方面的研究相结合,选育出生产性能优异、生态适应性较好、具有较高的研究潜力的种质资源,以满足牧草生产需要。

苗佳敏,钟金城,陈智华[8](2009)在《披碱草属种质资源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披碱草属种质资源的系统学分类、分布情况、遗传多样性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并提出了披碱草属种质资源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它的研究展望,以期为披碱草属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祁娟[9](2009)在《披碱草属(Elymus L.)植物野生种质资源生态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披碱草属(Elymus L.)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生境多样,适应性强,形态变异较为复杂。针对披碱草属植物形态多变适应性强的特点,本文以6种38份披碱草属野生种质材料为研究对象(以来自试验地周边天然草原的披碱草和老芒麦野生种质为对照),从地理分布、表型、生理生态、解剖结构以及分子水平等方面进行研究,力求揭示披碱草属植物生态适应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披碱草属植物野生种质材料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营养器官、穗部性状和种子性状均存在广泛的遗传分化。据主成分分析得出,株高、穗长、穗轴第一节间长、旗叶长、旗叶宽、外颖长、内稃长、颖宽、颖芒长、穗型、种子宽、千粒重、种子长、穗宽、穗节数和颖芒长等16个主要特征是确定优异种质和居群间形态分化的主要指标。不同表型性状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其中株高、旗叶长、旗叶宽、旗叶至穗基部长、颖芒长和千粒重的多样性指数较高,穗部特征性状指标的多样性指数较低。2.披碱草属植物野生种质材料在试验地气候条件下均能完成生育期,但不同种质材料在同一环境条件下生育期有明显差异。生长动态分析表明,株高于拔节期到抽穗期增幅较大,叶面积于分蘖期到拔节期增幅较大;不同种质材料牧草产量差异显着;大部分种质材料茎叶比在1.0-2.0之间;生产性能较好的种质材料有来自内蒙的圆柱披碱草(NMC32)、北京的麦宾草(BJT37)、青海的披碱草(QHD19)、山西的披碱草(SXD36)、新疆的披碱草(XJD11、XJD5和XJD15)、新疆老芒麦(XJS8)、新疆麦宾草(XJT2)和新疆的肥披碱草(XJE13);牧草产量与鲜干比、种子产量和旗叶长之间显着相关。3.在干旱胁迫下,所分析披碱草属种质材料株高、叶面积、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电导率、脯氨酸、SOD和POD含量明显上升。经抗旱隶属度综合分析,来自新疆的老芒麦(XJS17)、内蒙的披碱草(NMD30)、新疆的披碱草(XJD14和XJD11)属弱抗材料,来自内蒙的披碱草(NMD33)和新疆的麦宾草(XJT10)为不抗材料,其余材料抗旱性较强。对抗旱性影响显着的指标有叶片相对含水量、叶面积、相对电导率和叶绿素含量。4.披碱草属不同种质材料叶片解剖结构组成相似,但结构组织量化指标有明显差异。变异系数最大的为中脉厚(38.706%),其次为叶厚(33.843%),变异系数最小的为表皮细胞数(14.134%)。形态解剖结构变异作用较大的指标有:维管束高、维管束宽、叶厚、气孔长宽比、长细胞长、气孔数、上表皮厚、下表皮厚、中脉厚、气孔宽、导管宽、短细胞长及垂周壁形状。5.披碱草属模式种老芒麦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具有明显的“午休”现象,其他种也有类似现象。老芒麦净光合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PAR和大气CO2浓度Ca显着相关,与空气相对湿度RH和气温Ta相关性不显着。对蒸腾速率影响较大的因子是Ta,其次是Ca。6.醇溶蛋白电泳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共分离出56条谱带,多态性比例为92.801%,居群间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异范围为0.376-0.946,居群内和居群间的多样性所占比例分别为47.67%和52.33%;ISSR分子标记结果表明,利用筛选出的14个引物,共检测出165条谱带,其中具有多态性的谱带为142条,多态性条带比例为87.571%,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60.494%,居群内的遗传分化系数为39.57%。这两种结果均表明居群间的变异是该属植物的主要变异来源,并且内蒙和新疆居群遗传多样性较高。同一种类相同地理来源的材料首先聚在一起,但种间也有明显的交叉现象,说明居群间具有比较复杂的关系。总体研究结果表明,披碱草属植物种质材料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披碱草属植物解剖结构具有相似性;无论表型、形态结构、生理生态还是遗传结构与环境因子具有明显相关性;聚类分析表明,披碱草属植物种质材料具有趋同性适应特征;披碱草属植物在形态结构、生理生态特性、农艺性状所表现的适应性是比较一致。这些研究结果为科学地利用和保护披碱草属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史冀伟[10](2009)在《小麦野生近缘植物中间鹅观草(Roegneria sinica.var.media Keng)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组构成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根据《中国植物志》的分类系统,鹅观草属(Roegneria C.Koch)在全世界约130余种,是禾本科小麦族(Triticeae)中最大的属。我国有70余种,其中很多种为特有种。我国的鹅观草属具有抗逆、长穗、多粒等优良性状,可作为作物改良的丰富基因库。中间鹅观草(R. sinica. var. media Keng)隶属鹅观草属,为中国特有种,具有多年生、自花授粉的特性,主要分布于山西、甘肃、新疆等省(区)。或许由于中间鹅观草分布区域的限制,对其基因组构成、居群内与居群间的多样性研究罕见报道。此外,在2002年由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对分布于新疆地区的小麦族植物调查收集时,发现了一个可能具有光温敏不育性的中间鹅观草居群。因此,以居群为单元,在形态学、细胞学和DNA水平对中间鹅观草进行分析,对于阐明该物种的基因组结构、多样性程度以及制定科学的保护与利用策略,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采自新疆的3个中间鹅观草居群为单元,每一居群随机选取30个单株,通过对11个形态学性状、2n染色体数目及基因组构成、PMCs的染色体配对行为、SSR的多态性进行分析,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形态学性状的多样性分析表明,3个居群的总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991,遗传多样性主要集中于居群内(91.76%),而居群间的遗传变异(8.24%)相对较小;不同取样梯度下的遗传多样性指数随单株取样数目的增加呈现增大趋势,但当取样数目达到18株时,遗传多样性指数达到最高值。上述结果说明,对于小麦族自花授粉植物野外调查、收集时,应以居群为单位,而且每一居群至少应调查、收集18个单株,才能代表居群的遗传多样性。2、通过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对3个中间鹅观草居群体细胞的基因组构成和染色体结构变异情况分析表明,3个中间鹅观草居群均为四倍体(2n=4x=28)物种,并首次确定了中间鹅观草的基因组构成为StH;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发现了St与H染色体间自发易位,长短臂易位的类型多样,大部分为2对相互易位,个别为1对相互易位,居群Z2291的易位频率(36.67%)明显高于Z2293(6.67%)、Z2289(0%),易位类型也比其它两个居群丰富,居群Z2291具有更丰富的遗传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说明野生种在进化过程中不同基因组间能够进行一定的交流,而且个体间在基因组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3、PMCs的染色体配对行为观察发现,(1)2个中间鹅观草居群在染色体配对行为上存在差异,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居群Z2293和Z2289的平均染色体构型分别为0.67 I + 13.59 II (9.99环+3.59棒) + 0.0032 III+ 0.0424 IV和1.55 I + 13.20 II (8.93环+4.27棒) + 0.0027 III+ 0.0013 IV;居群Z2293中平均每个细胞中形成的II、环状II个数明显高于居群Z2289,而形成的I、棒状II明显低于居群Z2289,其中在H I、环状H/H II上存在极显着差异,居群Z2293的稳定性高于Z2289;变异主要集中在居群内(94.59%),Z2289居群内遗传多样性指数略高于Z2293。(2)St基因组和H基因组在各种构型上不存在显着差异,但是St基因组形成的II、环状II的数目高于H基因组,而棒状II、I低于H基因组,为St基因组和H基因组之间的差异性提供了证据;本实验中也观察到了异源染色体配对的现象,St基因组和H基因组之间可以配对形成的二价体、三价体和四价体,说明St基因组和H基因组之间具有一定同源性,能够发生基因交流。(3)自发易位株1-22出现了大量由St和H构成的四价体,该株平均染色体构型为0.23 I + 12.21 II (9.53环+2.67棒) + 0.05 III+ 0.86 IV,平均每个细胞形成四价体的数量为0.86。(4)在居群间和居群内个体间染色体配对行为上的差异,说明在对野生种资源的收集、保存以及以野生种为对象的起源演化、向小麦等栽培种转移野生种外源基因等进行研究时,以居群为单位进行研究能够获得更为广泛、科学的结论。4、SSR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中间鹅观草居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且80.51%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部,这与染色体配对行为多样性和形态多样性的结果一致;居群总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573,居群Z2291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0.607),这与形态性状结果不一致,在形态性状上变异最为丰富的是居群Z2289。5、在本实验中,无论是在形态学、细胞学,还是在DNA水平上都说明了中间鹅观草物种在居群间和居群内个体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因此对于野生种以居群为单位进行研究能够获得更为广泛、科学的结论;另一方面,染色体结构变异以及异源染色体之间能够配对说明野生种在进化过程中不同基因组间能够进行一定的交流。

二、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和猬草属模式种的形态学变异和酯酶同工酶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和猬草属模式种的形态学变异和酯酶同工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老芒麦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落粒相关基因QTL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遗传多样性及DNA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2.1.1 遗传多样性概述及研究方法
        2.1.2 DNA分子标记的类型
        2.1.3 DNA分子标记的应用
        2.1.4 披碱草属植物遗传进化研究
        2.1.5 老芒麦遗传多样性研究
    2.2 DNA测序技术原理及研究进展
    2.3 遗传图谱构建及QLT定位
        2.3.1 遗传作图原理与方法
        2.3.2 QTL作图原理与方法
        2.3.3 牧草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重要农艺性状QTL定位研究进展
    2.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4.1 关联分析的基础、优势和策略
        2.4.2 牧草重要农艺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2.5 落粒性状及禾本科牧草落粒研究进展
        2.5.1 植物器官脱落的解剖学基础
        2.5.2 植物器官脱落的生理基础
        2.5.3 落粒基因研究进展
        2.5.4 禾本科牧草落粒研究进展
    2.6 老芒麦育种研究概况
    2.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2.7.1 目的及意义
        2.7.2 技术路线
第三章 老芒麦EST-SSR分子标记开发与应用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材料
        3.2.2 EST-SSR分子标记识别
        3.2.3 DNA提取及浓度检测
        3.2.4 PCR扩增及凝胶电泳
        3.2.5 PCR扩增产物序列验证
        3.2.6 数据处理
    3.3 结果
        3.3.1 EST-SSR的频率及分布
        3.3.2 引物通用性及多态性分析
        3.3.3 PCR产物验证
        3.3.4 披碱草属遗传多样性分析
        3.3.5 披碱草属遗传结构和遗传进化分析
    3.4 讨论
        3.4.1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老芒麦EST-SSR分子标记开发
        3.4.2 披碱草属不同基因组材料的遗传进化关系
        3.4.3 种质资源保存策略
第四章 老芒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与作图群体构建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
        4.2.2 试验地概况
        4.2.3 表型观测项目及方法
        4.2.4 DNA提取及PCR扩增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
        4.3.1 老芒麦种质资源落粒性评价
        4.3.2 EST-SSR标记多态性及老芒麦遗传多样性分析
        4.3.3 遗传图谱作图亲本选择
        4.3.4 F_1群体构建及其遗传和表型变异评价
    4.4 讨论
        4.4.1 老芒麦遗传多样性
        4.4.2 老芒麦落粒性遗传改良
第五章 老芒麦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与落粒QTL定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材料
        5.2.2 试验地概况
        5.2.3 表型观测项目及方法
        5.2.4 基因组DNA提取、SLAF文库构建及高通量测序
        5.2.5 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
        5.2.6 落粒相关性状QTL分析
        5.2.7 候选基因挖掘
    5.3 结果
        5.3.1 测序数据统计与评价
        5.3.2 SLAF标签开发
        5.3.3 遗传图谱构建
        5.3.4 图谱质量评价
        5.3.5 F_2群体表型变异
        5.3.6 QTL作图及比较基因组分析
    5.4 讨论
        5.4.1 基于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技术构建首张老芒麦高密度遗传图谱
        5.4.2 老芒麦落粒性QLT位点检测
        5.4.3 老芒麦落粒候选基因挖掘
第六章 老芒麦落粒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供试材料
        6.2.2 试验地概况
        6.2.3 表型观测项目及方法
        6.2.4 基因组DNA提取、酶切建库、测序及SLAF标签开发
        6.2.5 遗传进化、亲缘关系及连锁不平衡分析
        6.2.6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6.2.7 候选基因
    6.3 结果
        6.3.1 实验建库评估及测序数据统计
        6.3.2 SLAF标签开发及SNP信息统计
        6.3.3 连锁不平衡和亲缘关系分析
        6.3.4 遗传进化分析
        6.3.5 表型性状评价及相关性分析
        6.3.6 关联分析
        6.3.6.1 老芒麦落粒性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挖掘
        6.3.6.2 老芒麦种子相关性状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挖掘
        6.3.6.3 老芒麦产量相关性状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挖掘
    6.4 讨论
        6.4.1 连锁不平衡与群体结构
        6.4.2 表型多样性与关联分析
        6.4.3 落粒候选基因挖掘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在学期间获得的荣誉
致谢

(2)基于POD同工酶的青藏高原三江源区鹅观草属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1.1 酶带及酶谱分布特征
    1.2 过氧化物同工酶酶谱相似系数聚类
2 讨论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酶提取液制备
    3.3 电泳
    3.4 染色和照相
    3.5 酶带分析及数据处理
作者贡献

(3)广义偃麦草属植物的核型与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偃麦草的形态特征与地理分布
        1.1 地理分布
        1.2 形态特征
    2 偃麦草属的分类简史
    3 偃麦草近缘属植物的分类
        3.1 拟鹅观草属
        3.2 冠毛麦草属
        3.3 毛麦属
        3.4 鹅观草属
        3.5 冰草属
        3.6 新麦草属
        3.7 披碱草属
    4 偃麦草属系统分类与进化研究进展
        4.1 核型
        4.2 染色体组组成
        4.3 母本供体
        4.4 分子系统学研究
        4.5 同工酶研究
    5 偃麦草属物种在育种上的应用
    6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
        6.1 核型分析
        6.2 分子系统学研究
        6.3 种子贮藏蛋白多样性研究
    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偃麦草属植物的核型与进化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核型分析
        3.2 散点图分析
    4 讨论
        4.1 偃麦草属物种的核型差异
        4.2 偃麦草属的核型进化
        4.3 基于细胞学数据分析偃麦草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
第三章 基于叶绿体trnL-F序列探讨偃麦草属物种的母本来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基因序列分析
        2.4 系统发育析
    3 结果
        3.1 trnL-F基因序列特点
        3.2 系统发育分析
    4 讨论
        4.1 偃麦草属与近缘属的系统亲缘关系
        4.2 偃麦草属物种的母本来源
第四章 基于nrDNA ITS序列探讨偃麦草属及其近缘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基因序列分析
        2.4 系统发育分析
    3 结果
        3.1 nrITS基因序列特点
        3.2 系统发育分析
    4 讨论
        4.1 偃麦草属种间的亲缘关系
        4.2 含St染色体组二倍体物种出现了分化
        4.3 含有ESt染色体组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
        4.4 推测物种Et. pachynera的染色体组组成
        4.5 偃麦草属多倍体物种与旱麦草属、冰草属的系统发育关系
第五章 偃麦草属植物DMC1基因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基因序列分析
        2.4 系统发育分析
    3 结果
        3.1 DMC1基因序列特点
        3.2 系统发育分析
    4 讨论
        4.1 偃麦草属及其近缘属的系统发育关系
        4.2 偃麦草属与冠麦草属、毛麦草属、拟鹅观草属和披碱草属的系统关系
        4.3 ESt染色体组物种的基因组来源的推测
        4.4 偃麦草属部分物种的染色体组组成
        4.5 Lophopyrum (E~e)和Thinopyrum(E~b)的系统关系
        4.6 E染色体组在多倍体物种中的分化
第六章 偃麦草属植物的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多态性研究及其系统学意义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多态性
        3.2 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图谱差异比较
        3.3 醇溶蛋白和谷蛋白遗传相似性系数分析
        3.4 醇溶蛋白和谷蛋白聚类分析
    4 讨论
        4.1 醇溶蛋白和谷蛋白鉴定偃麦草属植物的有效性
        4.2 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在探讨偃麦草属植物系统关系上的意义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老芒麦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老芒麦种质资源概况
    1.1 老芒麦种质资源分布和植物学特征
    1.2 老芒麦的生物学特征
    1.3 老芒麦的生态经济价值
2 老芒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2.1 形态学标记
    2.2 细胞学标记
    2.3 生化标记
    2.4 分子标记
3 老芒麦种质资源的育种概况
4 存在的问题和前景展望
    4.1 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2 前景展望

(5)小麦族St基因组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族St基因组植物分子系统学是解决分类学问题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
2 小麦族St基因组植物的生物系统学为分子系统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3 分子系统学为理清小麦族St基因组植物关系提供新的证据和思路
    3.1 多基因序列为小麦族St基因组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提供新的证据
    3.2 叶绿体基因、核基因及其用途
        3.2.1叶绿体trnL-trnF间隔区
        3.2.2 叶绿体matK基因
        3.2.3核糖体rDNA ITS (InternalTranscribedSpacer, ITS)
        3.2.4 低拷贝核基因rpb2
    3.3 开展St基因组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的合理性
4 不同研究所揭示小麦族St基因组植物的复杂的分子系统学关系
    4.1 物种的复杂性
    4.2 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4.2.1蛋白质水平
        4.2.2 传统分子标记水平
        4.2.3 基因序列水平
    4.3 小麦族St基因组植物分子系统发育关系所涉及的进化问题
        4.3.1 多倍体的形成
        4.3.2 二倍体、四倍体和六倍体进化关系和分化途径
        4.3.3 正确揭示该类群分子发育关系需要更多的研究资料
5 展望

(6)冰草属和鹅观草属部分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植物分类与地理分布
        1.1.1 冰草属植物分类与分布概况
        1.1.2 鹅观草属植物分类、分布概况
    1.2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
        1.2.1 冰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
        1.2.2 鹅观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
    1.3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植物系统演化研究进展
        1.3.1 冰草属植物系统演化研究
        1.3.2 鹅观草属植物系统演化研究
    1.4 冰草属植物和鹅观草属植物可利用性
        1.4.1 小麦育种所需外源优异基因的供体
        1.4.2 优质牧草和草坪用种
    1.5 遗传多样性与系统演化研究方法
        1.5.1 形态学研究
        1.5.2 细胞学研究
        1.5.3 生理生化标记
        1.5.4 分子标记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1.8 创新点
第二章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部分种质资源形态学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形态学基本统计分析
        2.3.2 形态学主成分分析
        2.3.3 形态学性状多样性指数比较
        2.3.4 形态学聚类分析
        2.3.5 形态学性状间及其与生态因子的相关分析
        2.3.6 基于形态性状的冰草属和鹅观草属部分种质比较分析
    2.4 讨论
        2.4.1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植物种质材料形态性状变异分析
        2.4.2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植物形态多样性分析
        2.4.3 基于形态学性状探讨冰草属和鹅观草属物种亲缘关系
    2.5 小结
第三章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部分种质资源生理特性分析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生理学因子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植物生理学特性因子差异性
        3.3.2 生理学特性因子间及其与生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3.3.3 主要生理学特性因子动态分析及与产量的相关性
        3.3.4 生理学特性因子的综合分析
        3.3.5 基于生理学特性因子的冰草属和鹅观草属部分种质比较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部分种质资源醇溶蛋白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溶液配置与主要仪器设备
        4.2.2 实验方法与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醇溶蛋白多态性分析
        4.3.2 醇溶蛋白各遗传参数比较分析
        4.3.3 醇溶蛋白聚类分析
        4.3.4 醇溶蛋白各遗传参数与生态因子相关分析
        4.3.5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部分种质醇溶蛋白比较分析
    4.4 讨论
        4.4.1 基于醇溶蛋白探讨物种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的可行性
        4.4.2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物种亲缘关系探讨
        4.4.3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部分种质资源同工酶酶谱研究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2.1 溶液配置与主要仪器设备
        5.2.2 实验方法与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同工酶酶谱特征分析
        5.3.2 基于同工酶酶谱的各遗传参数比较分析
        5.3.3 基于同工酶酶谱聚类分析
        5.3.4 同工酶各遗传参数与生态因子相关分析
        5.3.5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部分种质同工酶酶谱比较分析
    5.4 讨论
        5.4.1 基于同工酶探讨物种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的可行性
        5.4.2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分析
        5.4.3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物种亲缘关系探讨
    5.5 小结
第六章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部分种质资源ISSR 遗传分析
    6.1 实验材料
    6.2 实验方法
        6.2.1 溶液配置与主要仪器设备
        6.2.2 实验方法与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ISSR 扩增片段的多态性分析
        6.3.2 基于ISSR 标记的各遗传参数比较分析
        6.3.3 依据ISSR 标记的聚类分析
        6.3.4 ISSR 标记的各遗传参数与生态因子相关分析
        6.3.5 基于ISSR 标记的冰草属和鹅观草属部分种质遗传比较分析
    6.4 讨论
        6.4.1 ISSR 用于植物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可行性
        6.4.2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分析
        6.4.3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物种亲缘关系探讨
    6.5 小结
第七章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部分种质资源生产性能评价
    7.1 试验材料
    7.2 试验方法
        7.2.1 观测项目及方法
        7.2.2 数据统计与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植物生产性能指标差异性
        7.3.2 影响草产量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7.3.3 生产性能指标间及其与生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7.3.4 主要生产性能指标动态分析
        7.3.5 生产性能指标综合评价
        7.3.6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部分种质生产性能指标比较分析
    7.4 小结
第八章 评价方法的综合分析
    8.1 四种标记方法的差异性分析
        8.1.1 冰草属植物四种标记方法的差异性分析
        8.1.2 鹅观草属植物四种标记方法的差异性分析
    8.2 六种评价方法的相关性分析
        8.2.1 冰草属植物六种评价方法的相关性分析
        8.2.2 鹅观草属植物六种评价方法的相关性分析
    8.3 讨论
        8.3.1 冰草属与鹅观草属间遗传多样性分析
        8.3.2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亲缘关系探讨
第九章 全文结论
    9.1 结论
    9.2 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7)青藏高原野生垂穗披碱草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披碱草属的分类与地理分布
        1.1 披碱草属的分类
        1.2 披碱草属的地理分布
    2 遗传多样性概述
    3 披碱草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3.1 披碱草属种质资源的形态多样性
        3.2 披碱草属种质资源染色体水平遗传多样性
        3.3 披碱草属种质资源蛋白质水平遗传多样性
        3.4 披碱草属种质资源DNA水平遗传多样性
    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4.1 研究背景
        4.2 研究的目的意义
        4.3 研究内容
        4.3.1 青藏高原野生垂穗披碱草种质的表型变异研究
        4.3.2 青藏高原野生垂穗披碱草种质的蛋白遗传多样性研究
        4.3.3 青藏高原野生垂穗披碱草种质的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
    4.4 研究技术路线
    4.5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青藏高原野生垂穗披碱草种质的形态变异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播种及移栽
        2.3.2 形态学性状测量
        2.3.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形态变异和遗传多样性
        3.2 聚类分析
        3.3 主向量分析
    4 讨论
第三章 青藏高原野生垂穗披碱草种质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主要药品及试剂
        2.3 研究方法
        2.3.1 醇溶蛋白样品提取
        2.3.2 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3.3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垂穗披碱草的醇溶蛋白多态性
        3.2 垂穗披碱草的醇溶蛋白遗传相似性
        3.3 垂穗披碱草基于遗传相似系数的聚类分析
        3.4 垂穗披碱草基于遗传相似系数的主向量分析
    4 讨论
        4.1 垂穗披碱草种质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
        4.2 垂穗披碱草种质的分类和地理类群的遗传分化
第四章 青藏高原野生垂穗披碱草种质的SRAP遗传多样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主要药品及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基因DNA的提取及检测
        2.3.2 垂穗披碱草种质SRAP标记反应体系
        2.3.3 垂穗披碱草种质SRAP标记引物筛选
        2.3.4 SRAP扩增与电泳检测
        2.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垂穗披碱草种质的SRAP遗传多态性
        3.2 垂穗披碱草种质的SRAP遗传相似性
        3.3 垂穗披碱草种质基于遗传相似系数的聚类分析
        3.4 垂穗披碱草种质基于遗传相似系数的主向量分析
    4 讨论
        4.1 青藏高原垂穗披碱草种质的SRAP遗传多样性
        4.2 垂穗披碱草种质的分类和地理类群的遗传分化
        4.3 SRAP标记的特点及其在牧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第五章 青藏高原野生垂穗披碱草种质的RAPD遗传多样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主要药品及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2.3.2 垂穗披碱草种质RAPD标记反应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2.3.3 垂穗披碱草种质RAPD标记引物筛选
        2.3.4 RAPD扩增与电泳检测
        2.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垂穗披碱草的RAPD遗传多态性
        3.2 垂穗披碱草的RAPD遗传相似性
        3.3 垂穗披碱草基于遗传相似系数的聚类分析和主向量分析
    4 讨论
        4.1 青藏高原垂穗披碱草种质的RAPD遗传多样性
        4.2 青藏高原野生垂穗披碱草的分类
        4.3 RAPD标记在垂穗披碱草种质遗传多样性中的应用
第六章 青藏高原野生垂穗披碱草种质的SSR遗传多样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主要药品及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2.3.2 垂穗披碱草种质SSR标记反应体系
        2.3.3 垂穗披碱草种质SSR标记引物筛选
        2.3.4 SSR扩增与电泳检测
        2.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垂穗披碱草的SSR遗传多态性
        3.2 供试材料遗传多样性分析
        3.3 垂穗披碱草的聚类及主向量分析
        3.4 垂穗披碱草的主向量分析
    4 讨论
        4.1 垂穗披碱草的SSR遗传多样性
        4.2 垂穗披碱草的遗传变异与地理分化
第七章 醇溶蛋白、SRAP、RAPD和SSR标记之间的比较分析
    1 醇溶蛋白、SRAP、RAPD和SSR四种标记间的相关性
    2 醇溶蛋白、SRAP、RAPD和SSR四种标记的遗传多样性
    3 四种标记检测青藏高原垂穗披碱草遗传多样性的差异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披碱草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2.1 存在的问题
        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试验附图
附件1 主要试剂配制
附件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件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8)披碱草属种质资源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披碱草属分类
2 披碱草属分布
3 披碱草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3.1 形态学标记
    3.2 细胞学标记
    3.3 生化标记
    3.4 DNA分子标记
4 存在问题和展望[44]
    4.1 存在问题
    4.2 研究展望
        4.2.1 加强对披碱草属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护:
        4.2.3 加强披碱草属牧草遗传资源的利用:
        4.2.4 深入研究披碱草属模式种:
        4.2.5 加强合作与交流, 共享披碱草属种质遗传资源研究信息:

(9)披碱草属(Elymus L.)植物野生种质资源生态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文献综述
        1.1 披碱草属植物研究概况
        1.1.1 披碱草属植物形态特征
        1.1.2 披碱草属植物自然分布概况
        1.1.3 披碱草属植物分类概况
        1.1.4 披碱草属植物细胞学水平的研究
        1.1.5 披碱草属植物生化水平的研究
        1.1.6 披碱草属植物 DNA 分子水平的研究
        1.1.7 披碱草属植物生态特性
        1.2 植物生理生态特性及适应性研究
        1.2.1 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概况
        1.2.2 对适应性概念理解
        1.2.3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研究方法
    2 立题依据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4.1 研究内容
        4.1.1 披碱草属野生种质材料表型多样性
        4.1.2 披碱草属野生种质材料生产性能评价
        4.1.3 披碱草属野生种质材料抗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旱性综合评价
        4.1.4 披碱草属野生种质材料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4.1.5 披碱草属野生种质材料生态解剖学研究
        4.1.6 披碱草属野生种质材料醇溶蛋白研究
        4.1.7 披碱草属野生种质材料分子水平的研究
        4.2 研究技术路线
    5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披碱草属植物野生种质材料表型多样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数据计算和统计处理
        1.4.1 数据的标准化
        1.4.2 基本统计量的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披碱草属植物野生种质材料表型变异
        2.1.1 营养器官性状变异
        2.1.2 穗部性状变异
        2.1.3 种子性状变异
        2.2 披碱草属种质材料不同性状的表型多样性指数比较
        2.3 不同地理来源披碱属植物种质材料多样性指数比较
        2.4 披碱草属植物种质材料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
        2.5 披碱草属植物种质材料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
        2.6 披碱草属植物种质材料表型性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披碱草属植物野生种质材料生产性能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田间试验设计
        1.3 观测项目及方法
        1.3.1 物候期及生长速度观测
        1.3.2 产量测定
        1.3.3 茎叶比
        1.3.4 种子产量测定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1.4.1 灰色系统理论的计算方法
        1.4.2 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披碱草属植物不同种质材料物候期及其生长速度分析
        2.2 披碱草属植物不同种质材料株高及叶面积生长动态
        2.3 披碱草属植物不同种质材料产量分析
        2.4 披碱草属植物不同种质材料茎叶比及鲜干比
        2.5 披碱草属植物不同种质材料种子产量比较
        2.6 披碱草属植物种质材料产量与各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2.7 披碱草属植物不同种质材料产量与生态因子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披碱草属野生种质材料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旱性综合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3.1 土壤含水量
        1.3.2 叶片相对含水量
        1.3.3 脯氨酸含量
        1.3.4 POD 活性
        1.3.5 SOD 活性
        1.3.6 叶绿素含量测定
        1.3.7 电导率
        1.4 抗旱性隶属函数计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干旱胁迫对株高及叶面积抗旱指数影响
        2.2 土壤干旱胁迫对披碱草和老芒麦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2.3 干旱对叶片质膜相对透性的影响
        2.4 干旱对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2.5 干旱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6 干旱对酶活性的影响
        2.7 38 份材料抗旱性综合评价
        2.8 各项指标与其抗旱隶属度的相关性分析
        2.9 各材料抗旱隶属度与生态因子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披碱草属植物种质材料生态解剖结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披碱草属植物种质材料叶下表皮特征
        2.1.1 叶表皮气孔长、宽、气孔密度与气孔指数的比较
        2.1.2 叶下表皮长细胞与短细胞比较
        2.2 披碱草属植物叶横切面结构特征
        2.2.1 披碱草属不同材料叶片角质层比较
        2.2.2 披碱草属植物上下表皮厚度及叶片厚度比较
        2.2.3 披碱草属植物叶片主脉维管束及导管大小比较
        2.3 披碱草属植物种质材料叶片解剖特征因子分析
        2.4 披碱草属植物叶解剖结构与原生境生态因子之间关系
        2.5 披碱草属植物不同种质材料叶解剖结构与抗旱性
        2.6 基于解剖结构的披碱草属6 种植物聚类分析
        2.7 基于叶解剖结构的隶属度值与抗旱胁迫隶属度值比较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披碱草属种质材料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光合生理指标测定及方法
        1.2.2 产量测定
        1.2.3 比叶面积
        1.2.4 叶绿素测量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老芒麦光合生理生态日变化
        2.1.1 主要气象因子日变化分析
        2.1.2 老芒麦光合作用特征参数日变化
        2.2 披碱草属四种植物对模拟光辐射强度的响应
        2.2.1 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
        2.2.2 水分利用效率
        2.2.3 气孔导度
        2.2.4 胞间CO_2 浓度
        2.2.5 叶面饱和蒸汽压亏
        2.2.6 四种植物主要光合参数的比较
        2.2.7 光响应曲线
        2.3 38 份披碱草属植物最大净光合速率、比叶面积及光合色素
        2.4 38 份披碱草属种质材料最大净光合速率与产量及与产量有关的性状之间关系
        2.5 38 份披碱草属植物日动态中最大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与叶解剖结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七章 披碱草属植物种质材料种子醇溶蛋白多样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醇溶蛋白实验方法
        1.2.1 溶液的配制
        1.2.2 试验操作步骤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披碱草属植物种质材料醇溶蛋白谱带的多态性
        2.2 披碱草属植物种质材料的醇溶蛋白遗传相似系数分析
        2.3 基于 Nei—Li(Dice)遗传相似系数的聚类分析
        2.4 不同来源披碱草属材料遗传参数分析
        2.5 各地理群体的聚类分析
        2.6 遗传多样性指数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八章 ISSR 分子标记对披碱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方法
        1.1.1 试验材料
        1.1.2 试剂配制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1.4 随机引物及序列
        1.2 试验方法
        1.2.1 取样
        1.2.2 DNA 粗提
        1.2.3 DNA 纯化
        1.2.4 DNA 含量、纯度和完整性检测
        1.2.5 DNA 定量
        1.3 ISSR 分析
        1.3.1 PCR 扩增
        1.3.2 ISSR 扩增产物检测
        1.3.3 ISSR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部分材料DNA 完整性检测图谱
        2.2 不同ISSR 引物扩增片段的多态性分析
        2.3 披碱草属植物种质材料遗传参数分析
        2.4 披碱草属植物地理群体间的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
        2.5 遗传多样性指数与生态因子之间相关性分析
        2.6 依据ISSR 标记的聚类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九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展望
    1 研究取得主要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附录

(10)小麦野生近缘植物中间鹅观草(Roegneria sinica.var.media Keng)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组构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鹅观草属植物研究进展
        1.1.1 鹅观草属植物的分类地位
        1.1.2 鹅观草属植物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
        1.1.2.1 形态特征
        1.1.2.2 地理分布
        1.1.3 鹅观草属植物的细胞学研究进展
        1.1.3.1 核型分析
        1.1.3.2 带型分析
        1.1.3.3 染色体组组成研究进展
        1.1.4 鹅观草属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
        1.1.5 鹅观草属物种的优良特性及利用
        1.1.6 中间鹅观草概况
    1.2 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GISH)的研究概况
        1.2.1 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的基本原理
        1.2.2 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
        1.2.3 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的非放射性标记检测系统
        1.2.3.1 生物素
        1.2.3.2 羟基毛地黄苷素
        1.2.3.3 荧光素
        1.2.4 基因组原位杂交在植物中的应用
        1.2.4.1 对多倍体植物的研究
        1.2.4.2 杂种中来源不同的染色体组成分析
        1.2.4.3 物种之间同源性的确定
        1.2.4.4 染色体行为考察
        1.2.5 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展望
    1.3 本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中间鹅观草不同居群的形态多样性分析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不同取样梯度下遗传多样性指数比较
        2.2.2 中间鹅观草居群间和居群内遗传多样性分析
    2.3 讨论
        2.3.1 形态学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与取样策略
        2.3.2 遗传多样性与资源保护和利用
第三章 中间鹅观草基因组构成的GISH 分析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最佳探针与封阻比例的筛选
        3.2.2 中间鹅观草的基因组构成
        3.2.3 中间鹅观草居群染色体变异
    3.3 讨论
第四章 应用GISH 技术研究中间鹅观草PMCs 染色体配对行为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
        4.2.1 中间鹅观草居群间和居群内个体间染色体配对行为的差异性
        4.2.2 St 基因组和H 基因组染色体配对的差异性
        4.2.3 易位株的染色体配对行为
    4.3 讨论
        4.3.1 两个中间鹅观草居群染色体配对行为的多样性
        4.3.2 St 基因组和 H 基因组染色体配对行为的差异性
        4.3.3 染色体配对行为的生物学意义
第五章 中间鹅观草不同居群基于 SSR 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
        5.2.1 具有多态性SSR 标记筛选
        5.2.2 遗传多样性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6.1 中间鹅观草的基因组构成为 StH
    6.2 St 基因组与 H 基因组的同源性和差异性
    6.3 中间鹅观草的取样策略
    6.4 小麦 SSR 引物在中间鹅观草中具有通用性
    6.5 中间鹅观草的遗传多样性与资源保护和利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和猬草属模式种的形态学变异和酯酶同工酶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老芒麦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落粒相关基因QTL定位[D]. 张宗瑜. 兰州大学, 2020
  • [2]基于POD同工酶的青藏高原三江源区鹅观草属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J]. 李淑娟,刘艳霞. 分子植物育种, 2017(11)
  • [3]广义偃麦草属植物的核型与分子系统发育研究[D]. 杨艳. 四川农业大学, 2016(12)
  • [4]老芒麦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J]. 周国栋,李志勇,李鸿雁,师文贵,李兴酉,刘磊,韩海波. 草业科学, 2011(11)
  • [5]小麦族St基因组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J]. 李晓涛,严学兵,王成章,郭玉霞. 江苏农业科学, 2011(01)
  • [6]冰草属和鹅观草属部分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分析[D]. 闫伟红.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0)
  • [7]青藏高原野生垂穗披碱草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 陈智华. 四川农业大学, 2009(05)
  • [8]披碱草属种质资源研究现状[J]. 苗佳敏,钟金城,陈智华. 草业与畜牧, 2009(08)
  • [9]披碱草属(Elymus L.)植物野生种质资源生态适应性研究[D]. 祁娟. 甘肃农业大学, 2009(05)
  • [10]小麦野生近缘植物中间鹅观草(Roegneria sinica.var.media Keng)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组构成分析[D]. 史冀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0)

标签:;  ;  ;  ;  ;  

碱、棉、刺猬典型种的形态变异及酯酶同工酶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