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共部门引进ISO9000管理体系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滕明雨,黄晓静,朱燕云[1](2021)在《质量管理体系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提质发展探析》文中研究表明在"一带一路"和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下,农民专业合作社迫切需要提质发展。从世界各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经验来看,放眼海内外市场、走质量管理建设之路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可期方向,并且从组织本质、质量管理原则、应用的可行性几个维度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与ISO 9001的内在要求高度契合。虽然实践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还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但质量管理才是其质量提升最经济的方法。
陈伟杰[2](2020)在《卓越绩效模式在广东Z标签印制企业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文章通过研究广东Z标签印制企业(简称:Z企业)构建实施“卓越绩效模式”管理体系的全过程,阐述了“卓越绩效模式”的功能、优势、构建实施过程、构建实施效果和构建实施要点,并得出了两个研究结论。文章研究了“卓越绩效模式”的起源和发展,构建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对Z企业的意义和作用,在国内和国外的“卓越绩效模式”现有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方法,本文的创新点等。文章研究了“卓越绩效模式”的功能和方法和与ISO9000比较所存在的优势,说明“卓越绩效模式”不但可以兼容ISO9001,还可作为ISO9001的升级版,以及Z企业构建实施“卓越绩效模式”的必要性。文章通过对Z企业的初始经营情况和初始绩效水平进行调研和评估,分析出Z企业存在的问题。文章研究了Z企业按照“卓越绩效模式”的要求,具体构建和实施“卓越绩效模式”的全过程,并分为以下7部分来进行构建分析:企业概述的构建、领导的构建、战略的构建、顾客与市场的构建、资源的构建、过程管理的构建、测量分析与改进的构建。文章对Z企业“卓越绩效模式”的构建实施结果进行总结,对Z企业“卓越绩效模式”构建实施一年后和构建实施当年的财务绩效指标和企业综合绩效进行对比,揭示出“卓越绩效模式”构建实施效果是良好的。文章最后揭示了本文的两个研究结论,分别是:“构建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带来的四大转变”和“构建实施卓越绩效模式的四大关键”,并简述“卓越绩效模式”的不足和未来发展前景。
曹艳[3](2020)在《科普场馆公共服务质量管理优化研究 ——以上海科技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现代博物馆已然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重要的文化教育机构,同时也是公众游览休憩的重要场所。科普场馆肩负着向公众传播科普教育的使命,同时又作为地区或城市重要的旅游景点,始终吸引着大批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伴随着场馆服务类型的不断延伸发展、公共服务能级不断提升,场馆自身除了需要不断经受大客流考验,重视观众人身公共安全管理以外,科普场馆公共服务质量的管理也是尤为重要的。本文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依据,采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统计研究等方法,以上海科技馆为例,对科普场馆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的现状进行研究。本文认为科普场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服务场所,大多将工作重心集中在科研、教育和日常运行,往往忽略了如何整体性地规范公共服务质量管理,我国科普场馆公共服务管理普遍存在以下的问题:展示教育老旧落后、个性化的观众意见解决时间长、人员服务水平与一流场馆有差距、场馆信息内容和系统整体落后。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展示教育功能水平存在不足、投诉处理制度体系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人员培训缺乏系统性、场馆信息智慧化管理还显不足等。所以,为优化科普场馆公共服务质量管理,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采取以下对策:第一,制定战略规划提升展示教育质量:定期编制战略规划纲要,引入外协力量大力研发更新展品展项,创新联动跨领域合作打造一流展览,基于展示内容协同开发原创教育项目;第二,以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公众满意:健全标准化制度的建设,增设运行值班长加强现场处置解决协调能力,对高级别的投诉意见处理人员授予一定处置权,鼓励观众协作参与质量改进机制,整合平台资源完善移动公共服务体系,形成特殊案例和改进措施;第三,提升人员业务能力建立人才培养体系:落实服务质量日常监督,制定服务员基本工作要求,打造因岗适宜的人才培养渠道,建立分层分类的人才管理体系,增加技能津贴激励绩效产出;第四:全面建设智慧型场馆:有效运用大数据提升服务能力满足观众需求,通过物联网建设信息化安全智慧场馆,创新线上教育资源拓展智慧教育服务,以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全面提升管理效能。
张舜禹[4](2019)在《组织理论视阈下的地方政府创新工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方政府实务者在其组织生活中进行着创新,但他们并不完全明确“何谓创新”“如何创新”。尽管颇具政府创新经验的“创新者”时常将创新的成功归因于上级号召、问题倒逼、民众需要等偶然性因素,但事实上,创新同样也是作为一般公共组织的地方政府适应复杂嬗变情境、谋求组织生存发展的自觉选择。故创新是地方政府在偶然性因素影响下正常开展组织行为活动的必然趋势。基于此论断,我们应当把地方政府置于其作为创新场域局内人的主体位置,从地方政府组织的内在属性出发,观察创新活动的过程全景、把握创新行为的内在规律,探索出一套能够在我国地方政府创新语境下,为创新实践实时提供功能性支持的创新工具。上述努力在破除我国政府创新动力不足、持续性差、难于推广等现实困境的同时,补充了政府创新理论研究欠缺的整体性系统视角,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所谓“地方政府创新工具”,即地方政府基于创新目标要求和创新情境特点,在生成具有创新特征的决策与行为过程中,能够通过工具化利用实现功能性支持创新实践的要素或条件。那么,如何从地方政府的组织属性出发,探究生成与完善创新实践的内在机理?如何获取真正适用于地方政府的创新工具?组织理论揭示了组织将其可及的要素和条件进行工具化使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现象。由此,可以推断,以组织理论知识为源流提取符合地方政府组织行为规律的创新工具,是值得展开深度学理探索的努力方向。根据组织内在性质的不同,组织理论为观察组织现象提供了多元视点。将组织解释为封闭系统的观点强调,组织在面对变化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棘手问题时,倾向遵从理性-工具的行动逻辑,从耳熟能详或有口皆碑的流行组织方案中迅速找到并准确抉择解决思路。由此形成了组织面对复杂情境时习惯使用的“迷思”工具。将组织解读为自然系统的观点指明,组织通过保持结构敏感性,为实现既定目标和组织发展设计相匹配的组织形态,为实际需要提供动态的结构-功能支持。由此形成了组织在攻克自身发展障碍时倾向应用的“结构工具”。将组织理解为开放系统的观点认为,组织需要对“由自己的反应改变了的环境”做出反应,并循环往复地进行着情境-权变,由此形成的惯性思维、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使组织具备某种特定身份,成员基于对组织身份的文化认同会自觉输出符合身份要求的行为,由此形成了组织接受环境要求进行自我权变时偏好运用的“文化工具”。上述工具是基于组织依据其内在属性将其可资利用的要素和条件进行工具化使用,为组织发展提供功能性支持的内在机理而提出的。正是内在性质的相互叠加、彼此依托,使组织成为面向各种情境都能灵活应对的有机协作系统。依据组织行为基本规律获取的组织工具在地方政府创新语境中会否具有适用性?我国地方政府创新场域的基本特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适应或超越经济社会转型“危机”、破除或防备创新障碍等客观要求亟待地方政府开发适用于自身行为规律的创新工具。其实,在创新实践过程中,业已存在地方政府借助组织要素的可及性、灵活性与普适性的优点,将组织要素进行工具化使用的迹象。只是相关经验一直未得系统归纳,因此,地方政府对于获取创新工具具有强烈的迫切性。诚然,以源自西方的组织理论预判创新工具存在嵌入本土语境的局限,创新场域中错综复杂的联动关系、含混不清的嬗变情境也成为创新工具的使用适应地方情境的掣肘,但是,我国地方政府被赋予的主体性地位和自主性空间,顶层设计与上级部门对地方探索的高度支持等均为创新工具的操作使用提供了可行因素。为探究地方政府是否也依据其内在属性,通过组织要素的工具化使用,为创新实践提供动态的功能性支持,我们找到理论推断与现实镜像的对接窗口——“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该奖项的获奖案例构成的数据库记录了我国进入全面改革时代背景下近20年地方创新的最佳实践。以创新程度、参与程度、效益程度、重要程度、节约程度和推广程度作为评选依据,该奖项高度耦合了政府创新概念本身所蕴含的组织目标、创新能力、结果实效、情境适当、新颖创造、扬弃速率等基本特征要素。地方政府向评选委员会提交了详细记录成功个案从筹备发起到实施持续,再到扩散推广等完整创新进程的文字材料,获奖案例为我们观察地方政府在创新语境中是否亦使用了上述工具提供契机。通过文本分析178项创新案例的评选材料,纵向过程追踪三项创新个案,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在创新语境下也存在将上述要素进行工具化使用的现象。源自西方组织理论的“迷思”一词表达了从领导者的视角出发,他们通常基于组织生活经验,从其熟悉的组织方案中迅速找到问题解决对策的思维惯性。“迷思”具体指代组织在其所处的制度环境中能够接触到的流行组织方案。创新场域中的地方政府时常处于“无序”的治理情境中,因方案之于问题解决极强的实效性,“迷思”便具备了工具属性。地方政府创新事业突飞猛进的20年间,地方政府既存在向国际公共部门的汲取先进方案的现象,也存在采纳国内优秀创新方案的情况,日渐盛行的“行政审批局”改革模式就是其中一个实例。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将其接触到的流行组织方案进行情境化、合理化的吸纳,按照“迷思”的思维进行工具化使用并有效推进本地创新。宁夏银川市委市政府吸纳天津市滨海新区“建立政务服务局”模式的样板方案,在经历合理扬弃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国首家省会城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本文追踪了银川市实现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目标的全过程,研究发现,精准扬弃的合理化过程使“迷思”能够成功嵌入本地情境,是发挥“迷思”工具效用的关键。地方政府通过对方案的知识积累、确认方案对本地创新的嵌合度、重点考察方案背后的机制和技巧,以及自主开发、发展完善方案等途径,能够确保“迷思”吸纳的精确嵌合。同时,地方政府实时检视“迷思”的吸纳情况与本地合理化过程,能够及时避免嵌合“排异”导致“迷思”工具属性的失效和创新结果的失败。地方政府通过组织结构的分工与协作在垂直与水平两个向度上的变化形成了面向创新目标与嬗变情境的四种组织结构形态——设立任务型机构、增建新职能部门、多元主体协同合作、跨部门(组织)协作。通过对辽宁省纪委监察厅纠风室发起的“民心网”创新实践进行纵向过程追踪,分析发现,结构工具通过分工或协作在不同向度上内容与程度的调适所形成的“组织形态”,可以动态匹配创新目标、任务内容和情境变化,为地方政府提供最为恰切的结构形态,能够顺利发挥创新参与者的专业技术理性,从而助益创新。保持结构工具的形态敏捷性,从而动态匹配创新情境变化是正确应用结构工具的基本原则。在启用结构工具之前,地方政府应当准确预判组织形态变化对创新过程和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健全的机制设计、及时的制度跟进能够有效缓解组织结构形态的骤变或调适对地方政府功能正常运转造成的冲击。在结构工具启用后,健全与完善新组织形态下的“软件”保障,可以使创新实施者明确应当如何“作为”能够保证创新实践对情境变化的动态适应,且确保创新任务的稳步完成。文化因素会影响地方政府对创新的感知、认同和投入。地方领导者通过与创新参与者、实施者达成关于创新实践的社会契约,颁布植入文化建设指向的创新决策与制度安排,以及设计弘扬美好价值或文化理念的符号标识、口号标语等方法,激发了地方实务者的创新认同,亦获得了民众对创新的社会认同。通过追踪共青团贵州省委发动的“春晖行动”,还原创新领导者如何融合运用文化工具的实现方法,激发广泛认同,进而实现扶贫工作的社会化动员、组织化动员目标的完整过程,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因接受创新文化而树立的创新观念,起到了解放思想、激发创新动力的作用。此外,将创新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等文化内涵相结合,在丰富文化工具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增强文化工具的运用效果。同时,文化工具实现方法的挑选与运用是一项具有技巧性、艺术性的领导活动。但是,文化工具的方法应用不当或文化内涵冲突,可能会影响创新参与者的决策认同,削弱创新动力与士气。如果地方政府有关创新方案的文化解释、文化宣传挑战了社会共识,会使创新实践因无法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同而举步维艰。上述两点均可能导致创新“中止”的后果。地方政府的确符合组织一般规律,存在将组织要素进行工具化使用,实时给予创新实践功能性支持的组织现象。地方政府通过创新工具之间的融合使用、创新工具的不同实现手段之间的彼此联动,切实确保了创新实践的可行性、稳健性与持续性。因此,以地方政府实务者对使用创新工具的思维化、知识化、操作化为落脚点,从而串联:地方政府创新主体地位的立足点,地方政府内在组织属性的出发点,依据组织属性给予创新实践功能性支持的关键点,为仍处于发展完善初期的政府创新理论研究补充了一个整体性的系统视角。同时,优化创新工具操作使用的实践探索,也拓宽了增进创新实践成效的助推路径。
高聃[5](2019)在《IMO强制审核机制下L海事局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IMO成员国审核机制在2016年完成从自愿接受到强制实施的转变,我国制定并实施科学有效的海事履约机制以确保充分和完全地满足IMO强制性文件要求,就显得尤为迫切。在此大背景下,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借鉴IS09000质量管理理论全面推进海事履约机制建设,以期提高中国海事履约水平,顺利通过2021年IMO对我国的强制审核。L海事局等各直属海事机构按照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的要求,纷纷建立形式不同的履约管理体系。但是,海事履约机制的建立和实施并没有预想中顺利,原本用来衡量企业产品的标准应用到我国海事部门的效果却并不十分理想,L海事局的体系运行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亟需对其进行完善以让其在L海事局充分发挥作用。本文运用文献研究、访谈研究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对质量管理体系基础理论进行研究。通过观察L海事局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现状,查找出体系文件不够完善、资源支持不足、工作人员应对审核时准备不充分、内部审核未达到应有效果、体系执行力度不够等五个方面的实际问题,并分析出领导层面重视不足、全员参与意识薄弱、人才储备欠缺、内部审核科学性有待提升、信息化程度不高和与旧有工作方式协调性不够五个方面的原因。这些问题极大影响了L海事局体系运行效果,亟需进行解决。本文借鉴了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政府部门以及镇江、福建、广东、深圳等海事局在建立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经验,从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加大资源投入、提高全员质量管理能力和意识、提升内部审核实效以及加强质量管理与原有工作方式的协调性五个方面寻求突破,以期为L海事局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提高其履职能力和履约水平,以便在IMO强制审核中有较好表现。
李程[6](2018)在《公益性事业单位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X航标处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航海保障作为水上交通运输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对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全方位适应以滨海新区为龙头的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发挥海事服务的功能,以提高公众满意度为目标增强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成为了海事部门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在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的背景下,以提升海事公共服务能力为研究目标,对公益性事业单位X航标处通过引入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工作现状进行了总结,对X航标处探索质量管理体系构建过程、运行情况和实施效果等方面内容做了详细的描述。通过问卷调查法,采用内部规范化管理调查和社会满意度调查两种方式由内向外地查找其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局限与不足,并提出进行质量改进的必要性。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运用因果图充分发散思维,深入挖掘原因,并对如何做好服务质量改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文以X航标处为切入点,分析了公益性事业单位服务质量管理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利用质量改进工具就如何提高服务质量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引入质量管理及质量改进流程寻找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的着力点,将政策的落实及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融入到工作中,推动形成顺畅高效的工作机制。但本文仅从微观层面开展研究,在如何加快推进公共部门质量管理和质量改进的宏观战略的理论研究还缺乏探索。
孙艳珍[7](2017)在《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ISO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担负着防控国门、造福民生、调节产品供需等重任,其工作质量的优秀与否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关联。因此,做好全局的质量管理是其重量级课题之一。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世界上使用的最普遍的当代管理模式之一,其所体现的适用性、普及性、科学性得到了强烈认可。经过多年的实践,宁波局积极引入了ISO质量管理体系。充分运用ISO9000于检验检疫工作中需要一个长期的吸收、融合过程,因此,本文抛砖引玉,以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为研究对象。第一部分介绍了本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第二部分论述了政府质量管理和ISO质量管理体系及其相关理论的情况。第三部分叙述了宁波局建设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历程,具体指出了其在文件管理、资源整合、岗位胜任、严控差错方面突显出了不俗的特色,并且在建设中达到了统一管理标准和模式、提升检验检疫工作效率和服务、约束行为和纪律、防控国门安全风险等多项显着的成效。第四部分则是分析了宁波局在ISO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认识层面、制度层面和运行层面存在的各类问题。认识层面集中于各级管理者和职工们的思想上所存在的成见。制度层面从法律制度、体制机制和制度规范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运行层面从应用能力、部门协调之间、审核状况、体系建设改进情况和各系统配合之间等角度进行剖析。第五部分便提议了相应的对策倡议。先要正确认识ISO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再是要完备质量管理的制度建设,比照问题所在分别要求完善大质检框架、改良法律制度和建立规范性组织架构。最后是强化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管理,亦一一针对运行层面的问题进行的建议,要求全员参与、信息化建设、审核完善、各体系融合和加强本土化建设。
兰海军[8](2016)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文中提出旅游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改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既是旅游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快建设旅游强国的必然要求,更是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深入研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有助于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理论成熟成型,丰富公共服务管理学科体系;有助于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稳定供给并持续改进,夯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基础。本文选择厦门为例,源于其系全国最重要旅游城市之一,解剖既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典型示范意义。本文以游客满意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服务质量理论为内核,综合运用文献、比较、案例、访谈、问卷、统计等方法,研究如何通过确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机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持续改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本文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第一,从实践层面梳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进展。分别考察境内外典型旅游城市实践,梳理出境内旅游城市发展的共性问题,并观察厦门市实践。第二,从理论层面建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框架。厘清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等核心概念,梳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责任主体;借鉴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实践,结合旅游公共服务具体环境,建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理论框架。第三,从操作层面阐述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首先是确立质量目标。在现有软硬件基础上,采用ISA法调查游客真实感知,测量期望与感知差距,全面摸清旅游服务质量“短板”。通过I-S等级计算,找出优先改进项、次优改进项,确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阶段性目标。其次是监测质量运行。通过改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宣传贯彻,统一内部思想、营造社会氛围。借助“信息化监测、联动化治理、标准化确认、奖惩化控制”机制,全面监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再次是评价服务质量。采用SERVQUAL框架,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具体化,对应开发一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厦门评价并计算出阶段性质量改进的工作重点。最后是持续改进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厦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必须以游客满意为目标,基于旅游服务应用优化智慧厦门顶层设计,修筑质量改进“营养池”;丰富完善厦门质量奖体系,培壮质量改进“胡萝卜”;强化部门协同治理,锻造质量改进“大棒”,构建“三位一体、恩威并举”的服务质量改进运行框架。第四,从推广层面探索公共服务质量改进一般性操作指南。将各环节研究成果和具体操作步骤与厦门经验相结合,抽象化为通用性的操作指南。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一是尝试构建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理论和运行框架;二是尝试开发了一套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量化了服务质量改进的阶段性目标;三是尝试梳理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的一般化操作指南。受能力、精力等条件限制,最初调查问卷数据多来源于思明区,未来将进一步拓宽研究区域范围,尽量缩小实然与应然的差距。未来将进一步优化评价指标体系,跟进研究以厦门本岛为核心建构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全面优化提升其适用性。
朱守信[9](2016)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质量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中心,教学质量也是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基石。高校办学质量能否得到持续改进,取决于高校内部质量管理活动及体系的完备性与有效性,如何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进行评价则成为撬动整个质量杠杆的“支点”。在组织质量变革驱动下,质量开始跳出传统产品和服务范畴转向组织运行层面,其意味着质量评价的重心需要从质量扩展到质量管理活动,提升高校办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质量管理活动的成熟度水平。当前高等教育已驶入“评估时代”,借助成熟度方法变革质量评价思维和范式具有重要价值意义。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通常是一种外部主导的政府行为,背后体现的是一种绩效质量观,其本质是对高校办学质量结果的问责,因而不可避免地产生同质化和路径依赖等问题。成熟度评价着眼于高校质量管理活动过程,主要评价高校内部质量管理行为和措施的完善程度,把高校质量管理能力的内生性建构作为目标方向。相对于传统质量评价,成熟度评价将重心放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纵向提升上,强调基于校本管理的自我评价,以其柔性质化评价方式适用于不同层次类型高校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因此成熟度评价能够更好地遵循高校自主自觉的发展原则,服务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改进完善,在保证高校办学质量方面体现出更强的辅助性和建设性。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是成熟度评价的核心对象,必须借助一个完整的概念模型才能建立体系和实施评价。本文采用质性研究中文本分析方法,对美国国家质量奖三所获奖高校申报材料进行开放式、主轴式和选择性三级编码,同时结合专家意见以及国内高校办学质量报告内容,提取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关键要素与结构特征,构建了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基本模型及其指标体系。整个成熟度评价模型由支撑系统、主体系统和过程系统三个系统构成,其中支撑系统包括组织领导、测量与分析改进、战略管理三个关键过程域;主体系统包括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两个关键过程域;过程系统包括专业管理、课程管理、教学管理、学习管理、实践管理五个关键过程域。在成熟度评价模型基础上,本研究结合相关文献、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编制了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调查问卷。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证实了成熟度评价模型三个系统和十个关键过程域的结构划分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来自华东地区四省市十五所高校的413份大样本问卷数据显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作为一个组织管理水平的概念,在不同层次、类型和地区高校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结构方程模型(SEM)路径分析结果表明,教学质量管理支撑系统中组织领导、测量与分析改进成熟度对主体系统、过程系统各要素成熟度均产生正向影响,战略管理成熟度对主体系统成熟度未产生影响,对过程系统只产生部分影响;主体系统中教师管理成熟度对过程系统各要素产生正向影响,而学生管理对过程系统未产生影响;专业管理在支撑系统、主体系统对过程系统其他要素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为了更加细致地反映高校教学质量管理问题与现状,本研究在成熟度调查问卷基础上开发了更为精细化和操作化的成熟度评价量表。整个量表设计遵循了主动完善和动态改进的指导理念,采用判断题与问答题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且经过三轮专家论证完成对量表的修订。我们以上海交通大学10所院系为案例对象,展示如何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开展成熟度评价,以及如何借助象限分析模型确定质量改进的优先矩阵,为高校具体实施成熟度评价提供参考。案例评价结果显示,各院系在教学质量管理不同维度上表现出较大差异性,各个维度并没有呈现均衡发展,表明教学质量管理在高校内部也需要区别对待。成熟度评价量表能够帮助高校及院系明确质量管理水平现状,识别薄弱环节和关键过程,可以作为诊断和改进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有效工具。教学质量管理是一个多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必须匹配相关的工作架构、组织治理和运行机制才能获得结构保障和动力基础,进而在具体实践中不断迈向成熟。因此,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应当从宏观系统框架着眼,立足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以微观运行机制改进为突破,才能全方位保障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效实施。具体来说,高校需要建立PDCA改进循环,形成质量管理系统模式,积极实施自我评估;落实以院系为实体的质量管理结构,明确质量治理的主体和参与机制;同时加强院校研究能力,推进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
贾耀[10](2016)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政府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政府部门从事着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工作质量的好坏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对政府的评价息息相关。当前研究和探讨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阳光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促进社会整体的协调发展是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政府系统中引入ISO9000质管理体系,是提高政府部门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探索。本文梳理了ISO9000质管理体系的产生和核心理念,回顾和探讨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公共管理中应用的理论研究及实践精华,分析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引入政府系统的可行性及必要性,结合邢台市政府办公室的岗位职责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具体的实践步骤和措施是:坚持顶层设计,作为单位的“一把手”工程来抓;全员动员,教育培训全体员工,提高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明确目标,量身打造符合自身实际的质量方针和目标;编制体系文件,确保职责到位。内外审核,通过内部审核、外部审核认证等多种形式保证服务质量得到有效监督。持续改进,依据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不断进行改进完善。通过对质量管理体系在实践中运行的可行性、合理性、有效性分析,论文得出的结论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规范政府系统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政府系统管理流程可通过体系进行优化;第二,质量管理体系为政府系统提供的服务确定了明确的标准,可有效明确职责、增强干部职工服务意识、建立完备的服务监督机制,使政府工作运转提质提效,进而确保服务质量得到提高。
二、公共部门引进ISO9000管理体系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共部门引进ISO9000管理体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质量管理体系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提质发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合作社质量提升呼唤新思路 |
二、国外合作社的经验启示:企业化质量管理与国际市场竞争 |
(一)加拿大合作社 |
(二)法国合作社 |
(三)丹麦合作社 |
(四)西班牙合作社 |
(五)美国合作社 |
(六)国外合作社的启示 |
1.合作社借助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嵌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
2.瞄准全球市场。 |
3.合作社现代企业化管理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共生共荣。 |
三、国际质量管理标准典范—ISO 9000族标准的潜在收益 |
四、合作社推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
(一) 合作社本质层面 |
(二) ISO 9000质量管理七原则层面 |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Customer focus)。 |
2.领导作用(Leadership)。 |
3.全员参与(Involvement of people)。 |
4.过程方法(Process approach)。 |
5.改进(Improvement)。 |
6.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Factual approach to decision making)。 |
7.和供方的共赢关系(Mutually beneficial supplier relationship)。 |
(三)可行性和必要性层面 |
1.可行性。 |
2.必要性。 |
五、合作社推行质量管理体系的现实困境 |
(一)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语境势强 |
(二)合作社领导及成员的质量意识尚未构建完成 |
(三)缺乏建设经验 |
六、讨论 |
(2)卓越绩效模式在广东Z标签印制企业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Z企业构建卓越绩效模式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结构和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Z企业构建卓越绩效模式的必要性 |
2.1 卓越绩效模式功能概述 |
2.2 卓越绩效模式与ISO9000的比较优势 |
2.3 Z企业构建卓越绩效模式的必要性 |
第3章 Z企业的经营情况调查和存在问题 |
3.1 经营情况调查 |
3.2 存在问题 |
第4章 Z企业卓越绩效模式的构建 |
4.1 企业概述的构建 |
4.2 领导的构建 |
4.3 战略的构建 |
4.4 顾客与市场的构建 |
4.5 资源的构建 |
4.6 过程管理的构建 |
4.7 测量、分析与改进的构建 |
第5章 Z企业卓越绩效模式的构建效果对比 |
5.1 构建结果 |
5.2 构建前后的效果对比 |
第6章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3)科普场馆公共服务质量管理优化研究 ——以上海科技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及不足之处 |
1.5.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5.2 本文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概述 |
2.1 科普场馆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的内涵 |
2.1.1 科普场馆的含义 |
2.1.2 公共服务的含义 |
2.1.3 公共服务质量的含义 |
2.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
2.3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对科普场馆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的启示 |
2.3.1 科普场馆的公共服务质量需紧跟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
2.3.2 科普场馆的公共服务质量管理应实现全面标准化 |
2.3.3 科普场馆的公共服务质量评价要将观众意见放在第一位 |
第3章 我国科普场馆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的现状及取得的成果 |
3.1 我国科普场馆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的现状 |
3.2 我国公共服务质量管理过程环节的研究 |
3.2.1 公共服务标准化研究 |
3.2.1.1 公共服务标准的含义 |
3.2.1.2 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发展 |
3.2.2 公共服务质量评价 |
第4章 上海科技馆公共服务质量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
4.1 上海科技馆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的概况 |
4.1.1 上海科技馆概况 |
4.1.2 上海科技馆公共服务质量管理部门 |
4.1.3 上海科技馆公共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
4.1.4 旅游服务标准化创建试点 |
4.1.5 上海科技馆观众调查基本情况 |
4.1.6 上海科技馆投诉意见处理 |
4.1.6.1 上海科技馆投诉意见处理概况 |
4.1.6.2 上海科技馆投诉意见处理流程 |
4.1.6.3 2017年上海科技馆观众意见分析 |
4.2 上海科技馆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
4.2.1 展示教育老旧落后 |
4.2.2 个性化的观众意见解决时间长 |
4.2.3 人员服务水平与一流场馆有差距 |
4.2.4 场馆信息内容和系统整体落后 |
4.3 上海科技馆公共服务质量管理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
4.3.1 展示教育功能水平存在不足 |
4.3.2 投诉处理制度体系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 |
4.3.2.1 平行部门间跨部门统筹协调处理有难度 |
4.3.2.2 及时的补偿解决措施不到位 |
4.3.2.3 统一的处理措施相关制度缺乏灵活性 |
4.3.3 人员培训缺乏系统性 |
4.3.4 场馆信息智慧化管理还显不足 |
第5章 优化科普场馆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的对策建议 |
5.1 制定战略规划提升展示教育质量 |
5.1.1 定期编制战略规划纲要 |
5.1.2 引入外协力量大力研发更新展品展项 |
5.1.3 创新联动跨领域合作打造一流展览 |
5.1.4 基于展示内容协同开发原创教育项目 |
5.2 以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公众满意 |
5.2.1 健全标准化制度的建设 |
5.2.2 增设运行值班长加强现场处置解决协调能力 |
5.2.3 对高级别的投诉意见处理人员授予一定处置权 |
5.2.4 鼓励观众协作参与质量改进机制 |
5.2.5 整合平台资源完善移动公共服务体系 |
5.2.6 形成特殊服务案例和改进措施 |
5.2.6.1 加强学生团队服务配套制度设施 |
5.2.6.2 视力障碍残疾人参观优惠政策 |
5.2.6.3 场馆限流等特殊退票 |
5.2.6.4 因特殊原因未能成功完成展项预约 |
5.3 提升人员业务能力建立人才培养体系 |
5.3.1 落实服务质量日常监管 |
5.3.2 制定服务员基本工作要求 |
5.3.3 打造因岗制宜的人才培养渠道 |
5.3.4 建立分层分类的人才管理体系 |
5.3.5 增加技能津贴激励绩效产出 |
5.4 全面建设智慧型场馆 |
5.4.1 有效运用大数据提升服务能力满足观众需求 |
5.4.2 通过物联网建设信息化安全智慧场馆 |
5.4.3 创新线上教育资源拓展智慧教育服务 |
5.4.4 以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全面提升管理效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组织理论视阈下的地方政府创新工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相关背景与选题意义 |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目标 |
二、文献述评 |
(一)经典范式与代表观点 |
(二)文献评析与研究展望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数据 |
(一)基本思路与结构安排 |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构建地方政府创新工具的组织理论基础 |
一、地方政府创新工具的基本概念 |
(一)地方政府创新的概念内涵与特征要素 |
(二)地方政府创新工具的概念界定与关键节点 |
二、地方政府创新工具研究的理论源流 |
(一)理性-工具:封闭系统观点下的组织理论 |
(二)结构-功能:自然系统观点下的组织理论 |
(三)情境-权变:开放系统观点下的组织理论 |
三、地方政府创新工具的分析框架 |
(一)地方政府创新的生成机理分析 |
(二)地方政府创新工具的理论建构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地方政府创新工具的适用性分析 |
一、地方政府获取创新工具的迫切性 |
(一)地方政府动态适应性的自觉选择 |
(二)地方政府组织要素的工具化走向 |
二、地方场域适用创新工具的约束性 |
(一)创新工具嵌入本土语境的局限 |
(二)创新工具适应地方情境的掣肘 |
三、地方政府使用创新工具的可行性 |
(一)探索地方政府创新工具的条件与动力 |
(二)地方政府创新工具逻辑框架的操作化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方政府创新的“迷思”工具 |
一、“迷思”及其工具化的原理解析 |
(一)“迷思”工具的内涵与由来 |
(二)“迷思”工具的原理与功用 |
(三)“迷思”工具的实现手段 |
二、地方政府创新语境中“迷思”工具的使用说明 |
(一)基于文本描述的“迷思”工具内容梳理 |
(二)基于个案还原的“迷思”工具使用过程追踪 |
三、以“迷思”工具助推地方政府创新实践 |
(一)确保“迷思”吸纳的精确嵌合 |
(二)避免“迷思”排异的创新失效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方政府创新的结构工具 |
一、结构及其工具化的原理解析 |
(一)结构工具的内涵与由来 |
(二)结构工具的原理与功用 |
(三)结构工具的基本形态 |
二、地方政府创新语境中结构工具的应用说明 |
(一)基于文本描述的结构工具形态梳理 |
(二)基于个案还原的结构工具应用过程追踪 |
三、以结构工具助推地方政府创新实践 |
(一)保持形态设计的动态匹配 |
(二)规避形态错位的创新风险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方政府创新的文化工具 |
一、文化及其工具化的原理解析 |
(一)文化工具的内涵与由来 |
(二)文化工具的原理与功用 |
(三)文化工具的实现方法 |
二、地方政府创新语境中文化工具的运用说明 |
(一)基于文本描述的文化工具方法梳理 |
(二)基于个案还原的文化工具运用过程追踪 |
三、以文化工具助推地方政府创新实践 |
(一)保证方法运用的认同激发 |
(二)预防方法失灵的创新中止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国外各类公共部门创新奖项的评价标准汇编 |
附录二:国内各类公共组织创新奖项的评价标准汇编 |
附录三:历届获得“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奖项名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5)IMO强制审核机制下L海事局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IMO强制审核机制 |
2.1.2 质量管理体系 |
2.1.3 海事质量管理体系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2.2.2 企业型政府理论 |
2.2.3 无缝隙政府理论 |
3 IMO强制审核机制下L海事局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分析 |
3.1 L海事局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基本情况 |
3.1.1 L海事局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 |
3.1.2 L海事局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步骤 |
3.1.3 L海事局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理念 |
3.1.4 L海事局质量管理体系的架构 |
3.2 L海事局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
3.2.1 体系文件不够完善 |
3.2.2 资源支持不足 |
3.2.3 工作人员应对审核时准备不充分 |
3.2.4 内部审核未达到应有效果 |
3.2.5 体系执行力度不够 |
3.3 L海事局质量管理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领导层面重视不足 |
3.3.2 全员参与意识薄弱 |
3.3.3 人才储备仍有欠缺 |
3.3.4 内部审核科学性有待提升 |
3.3.5 信息化程度不高 |
3.3.6 与旧有工作方式协调性不够 |
4 国外与国内政府机构、海事机构以及海事相关机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政府机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经验 |
4.1.1 美国:注重营造浓厚的质量管理氛围 |
4.1.2 日本:认证和审核制度较为成熟 |
4.1.3 马来西亚:开展精准培训并简化工作流程 |
4.2 国内其他海事机构、海事相关机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经验 |
4.2.1 镇江海事局:海事履约要求覆盖度高 |
4.2.2 福建海事局:体系文件与红头文件能够较好融合 |
4.2.3 广东海事局:审核方式较为丰富 |
4.2.4 深圳海事局:信息化程度高 |
4.2.5 大连海事大学:资源投入充足、内部审核科学且质量意识得以内化 |
4.3 经验启示 |
4.3.1 应树立良好的质量意识 |
4.3.2 应建立完善的体系文件 |
4.3.3 应运用科学的审核方式 |
4.3.4 应成立专业化的机构和队伍 |
4.3.5 应实施减少重复性劳动的措施 |
5 IMO强制审核机制下L海事局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建议 |
5.1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
5.1.1 梳理政府义务条款和国内法律法规 |
5.1.2 全面修订体系文件 |
5.1.3 设立体系文件调整需求监控流程 |
5.2 加大资源投入 |
5.2.1 重设体系运行维护机构 |
5.2.2 加大资金投入 |
5.2.3 建立信息化体系管理平台 |
5.3 提高领导层和全员质量管理能力和意识 |
5.3.1 提升领导层和全员质量管理意识 |
5.3.2 培养履约和质量管理人才队伍 |
5.3.3 建立健全奖惩机制 |
5.4 提升内部审核实效 |
5.4.1 建立高素质的内部审核员队伍 |
5.4.2 合理安排内部审核计划 |
5.4.3 合理处置不符合项 |
5.4.4 探索制定内部审核标准 |
5.5 加强质量管理与原有工作方式的协调性 |
5.5.1 提高体系与红头文件的协调性 |
5.5.2 加强体系与目标管理的融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公益性事业单位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X航标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2.1 对于国家层面的意义 |
1.2.2 对于海事事业的意义 |
1.2.3 对于理论层面的意义 |
1.3 理论研究综述 |
1.3.1 服务型政府的研究 |
1.3.2 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 |
1.3.3 质量改进的研究 |
1.3.4 质量改进方法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综述法 |
1.4.2 案例分析法 |
1.4.3 问卷调查法 |
1.4.4 比较研究法 |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事业单位概念 |
2.1.1 事业单位 |
2.1.2 公益性事业单位 |
2.1.3 海事事业单位 |
2.1.4 航标的公共服务属性 |
2.2 质量管理理论 |
2.2.1 政府服务质量 |
2.2.2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
2.2.3 质量改进 |
2.2.4 质量改进工具 |
第3章 公共部门质量管理的应用现状 |
3.1 国外公共部门质量管理应用现状 |
3.1.1 英国卫生服务领域 |
3.1.2 日本公共服务领域 |
3.2 我国公共部门质量管理应用现状 |
3.2.1 广东省江门市政府 |
3.2.2 交通运输部沧州海事局 |
3.2.3 雅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3.2.4 对比及分析 |
第4章 X航标处服务质量管理现状 |
4.1 X航标处基本情况介绍 |
4.1.1 X航标处主要职责 |
4.1.2 X航标处人员队伍构成 |
4.1.3 X航标处管辖范围 |
4.1.4 X航标处航标作业情况 |
4.1.5 X航标处执行法规标准情况 |
4.2 X航标处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及应用情况 |
4.2.1 X航标处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情况 |
4.2.2 X航标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 |
4.2.3 X航标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效果 |
第5章 X航标处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1 内部调查发现的问题 |
5.1.1 纠正和预防方面存在缺陷 |
5.1.2 体系控制缺乏过程控制 |
5.1.3 质量管理人员工作量大 |
5.1.4 质量改进方法不当 |
5.1.5 质量联络员能力不足 |
5.1.6 部分体系文件可操作性差 |
5.1.7 党群建设质量管理体系覆盖性不强 |
5.2 外部调查发现的问题 |
5.2.1 信息服务不够精准 |
5.2.2 沟通渠道不够拓展 |
5.2.3 航标助航效能有待提高 |
5.2.4 应急反应能力不够迅速 |
5.3 X航标处质量管理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原因探究 |
5.3.1 绘制因果图 |
5.3.2“顾客”满意的意识还有欠缺 |
5.3.3 缺乏专业人才队伍 |
5.3.4 对管理过程有效监控的认识不足 |
5.3.5 缺乏风险防控意识 |
5.3.6 文件与工作贴合不紧密 |
5.3.7 质量管理能力不足 |
5.3.8 体系覆盖性不强 |
5.3.9 现有航标管理助航水平不高 |
第6章 X航标处服务质量改进建议 |
6.1 增强自上而下的服务意识 |
6.2 成立独立的质量管理部门 |
6.3 引入质量管理外部审核机制 |
6.4 转换IS09001:2015 版本的质量管理体系 |
6.5 坚持主动的持续改进 |
6.6 增加质量管理专业技能培训 |
6.7 做好受控文件的体系转化 |
6.8 创新优化航标服务模式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7)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ISO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外、国内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2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
2.1 政府质量管理 |
2.1.1 政府质量管理的概念 |
2.1.2 政府质量管理的原则 |
2.1.3 政府质量管理的特点 |
2.2 ISO质量管理体系 |
2.2.1 ISO质量管理体系的起源 |
2.2.2 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 |
2.2.3 ISO质量管理体系在政府应用的现状 |
2.3 ISO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相关理论 |
2.3.1 过程方法理论 |
2.3.2 PDCA理论 |
2.3.3 基于风险的思维 |
3 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成效与特点 |
3.1 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与ISO质量管理体系 |
3.1.1 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概况 |
3.1.2 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历程 |
3.2 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ISO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成效 |
3.2.1 统一管理标准和模式 |
3.2.2 提升检验检疫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
3.2.3 约束行为和纪律 |
3.2.4 防控国门安全风险 |
3.3 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ISO质量管理体系特点 |
3.3.1 文件管理动态性 |
3.3.2 资源整合系统性 |
3.3.3 岗位胜任操作性 |
3.3.4 严控差错导向性 |
4 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ISO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
4.1 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识层面存在的问题 |
4.1.1 中低层管理者实施体系积极性不高 |
4.1.2 政府官员固有的意识问题 |
4.2 ISO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制度层面存在的问题 |
4.2.1 法律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
4.2.2 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
4.2.3 规范性文件存在的问题 |
4.3 ISO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运行层面存在的问题 |
4.3.1 应用能力与体系要求不符 |
4.3.2 部门与部门间协调不顺 |
4.3.3 内审和管理评审流于形式 |
4.3.4 持续改进动力不足 |
4.3.5 原有工作机制与质量管理体系存在冲突 |
5 完善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ISO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
5.1 正确认识政府质量管理体系作用 |
5.1.1 政府改革的需要 |
5.1.2 建立有预见的政府的需要 |
5.2 完善质量管理的制度建设 |
5.2.1 完善法律制度 |
5.2.2 完善大质检框架 |
5.2.3 建立规范性组织架构 |
5.3 强化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管理 |
5.3.1 实现全员参与质量管理 |
5.3.2 运用流程再造理论实现体系信息化建设 |
5.3.3 把内审管理评审与日常管理手段相结合 |
5.3.4 把绩效考核与ISO质量管理体系有机融合 |
5.3.5 加强体系本土化建设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立题旨意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实践进展 |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兴起的动因 |
一、注重质量是各国发展的普遍路径 |
二、驱动质量是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追求 |
三、提升质量是游客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期盼 |
第二节 境内外典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实践 |
一、境外典型城市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
二、境内典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
三、境内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共性问题 |
第三节 厦门旅游服务业与公共服务质量现状 |
一、厦门旅游服务业发展概况 |
二、厦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现状 |
第三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管理框架 |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相关概念辨析 |
一、公共服务 |
二、旅游公共服务 |
三、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主体认定 |
一、旅游公共服务的体系 |
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划分及责任认定 |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改进框架 |
一、质量管理通用框架 |
二、公共服务质量管理一般框架 |
三、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管理框架 |
第四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的确立 |
第一节 总体服务质量目标设定 |
一、研究方法与框架 |
二、调查对象特征 |
第二节 旅游服务质量的目标体系 |
一、总体目标 |
二、分项目标 |
三、旅游服务质量目标变迁 |
第三节 质量目标确立过程及顺序 |
一、质量确立目标过程 |
二、质量目标确立顺序 |
第五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监测 |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前期准备 |
一、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宣传贯彻 |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的任务分解 |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全面运行 |
一、信息化推动旅游大数据监测 |
二、联动化夯实跨部门服务质量治理 |
三、标准化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稳定 |
四、奖惩并举控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后期控制 |
一、监测后期控制阶段的现状 |
二、监测后期保障中的问题 |
第六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评价 |
第一节 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概述 |
一、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方法与框架 |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样本特征 |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
一、总体旅游服务质量评价 |
二、具体旅游项目服务质量评价 |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检验及改进 |
一、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检验 |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建议 |
第七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 |
第一节 环境层面——优化智慧旅游平台 |
一、优化顶层设计 |
二、优化技术支撑 |
三、优化应用体系 |
四、提升全域智慧服务 |
第二节 激励层面——内化质量创新动力 |
一、强化质量导向 |
二、强化质量提升 |
三、强化质量奖励 |
第三节 机制层面—强化部门协同治理 |
一、构建“大旅游”协同发展机制 |
二、夯实“大数据”共享供给平台 |
三、构建“多部门”协同服务机制 |
四、构建“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 |
结论 |
一、基本结论 |
二、存在不足 |
附录一 厦门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厦门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问题及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问题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质量管理相关研究 |
2.1.1 质量与质量管理经典理论 |
2.1.2 质量管理的发展演进 |
2.1.3 质量管理的构成要素及维度 |
2.2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研究 |
2.2.1 教学质量概念 |
2.2.2 教学质量保障 |
2.2.3 教学质量评估 |
2.2.4 教学质量管理 |
2.3 成熟度模型及研究 |
2.3.1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 |
2.3.2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 |
2.3.3 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 |
2.4 已有研究评述 |
第三章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理论阐释 |
3.1 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历史叙事 |
3.1.1 高校教学质量运动与问责 |
3.1.2 教学质量评价的绩效结果导向 |
3.1.3 教学质量评价的外部路径依赖 |
3.2 组织质量:成熟度评价的理论基础 |
3.2.1 质量概念含义的变迁 |
3.2.2 组织质量的实践属性 |
3.2.3 组织质量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 |
3.3 成熟度评价理论内涵 |
3.3.1 成熟度评价概念框架 |
3.3.2 成熟度评价标准及层级结构 |
3.3.3 成熟度评价基本特征 |
3.3.4 成熟度评价的价值功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的构建 |
4.1 研究设计 |
4.1.1 评价模型构建 |
4.1.2 文本分析与编码 |
4.1.3 理论抽样 |
4.2 研究对象与资料描述 |
4.3 三级编码过程 |
4.3.1 开放式编码 |
4.3.2 主轴编码 |
4.3.3 选择性编码 |
4.4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4.4.1 文本编码结果评价 |
4.4.2 成熟度评价模型的补充修订 |
4.4.3 与已有质量评价指标的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成熟度评价模型的实证检验与分析 |
5.1 研究设计 |
5.1.1 成熟度评价问卷编制 |
5.1.2 研究样本与数据收集 |
5.1.3 分析方法 |
5.2 预测试:探索性因子分析 |
5.2.1 教学质量管理支撑系统 |
5.2.2 教学质量管理主体系统 |
5.2.3 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系统 |
5.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3.1 大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
5.3.2 结构拟合效度检验 |
5.3.3 成熟度评价模型差异性分析 |
5.4 路径分析与假设检验 |
5.4.1 控制变量分析 |
5.4.2 质量管理支撑系统对主体系统的影响 |
5.4.3 质量管理主体系统对过程系统的影响 |
5.4.4 质量管理支撑系统对过程系统的影响 |
5.4.5 中介效应分析 |
5.5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的实践研究 |
6.1 研究设计 |
6.1.1 成熟度评价量表开发 |
6.1.2 研究方法:基于广义模糊综合评价法 |
6.1.3 研究对象及评价流程 |
6.2 成熟度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6.2.1 层次分析法过程原理 |
6.2.2 专家打分及权重确定 |
6.3 案例对象的成熟度评价 |
6.3.1 院系自我评价 |
6.3.2 专家评价过程 |
6.3.3 成熟度等级确定 |
6.4 成熟度评价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提升策略与路径 |
7.1 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架构 |
7.1.1 PDCA质量改进循环 |
7.1.2 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框架 |
7.1.3 实施质量自评 |
7.2 教学质量管理组织保障 |
7.2.1 “校—院”两级质量管理结构 |
7.2.2 教学质量管理与大学治理 |
7.3 教学质量管理运行机制 |
7.3.1 院校研究机制 |
7.3.2 组织学习机制 |
7.3.3 知识管理机制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全文总结 |
8.2 研究贡献与创新点 |
8.3 研究局限与不足 |
8.4 后期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开放式编码列表 |
附录 Ⅱ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调查问卷 |
附录 Ⅲ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量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政府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文献综述范围确定 |
1.2.2 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
1.2.3 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1.3 研究内容和范围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章节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理论基础、政府系统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2.1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理论基础 |
2.1.1 质量、质量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 |
2.1.2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产生的背景和含义 |
2.1.3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不同版本简介 |
2.1.4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与全面质量管理的关系 |
2.1.5 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 |
2.1.6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所含的基本术语 |
2.1.7 质量管理体系的八项基本原则 |
2.2 推动政府系统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因素分析 |
2.3 政府系统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
2.4 政府系统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可行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政府质量管理分析 |
3.1 政府的内涵与特性 |
3.2 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体系运用于政府系统的实质内涵 |
3.3 政府系统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的重要意义 |
3.4 政府系统具备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现实条件 |
3.5 政府系统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基本步骤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邢台市政府办公室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过程分析 |
4.1 背景分析 |
4.1.1 历史与现实 |
4.1.2 邢台市政府办公室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现实因素分析 |
4.2 邢台市政府办公室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建立 |
4.2.1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总体原则 |
4.2.2 建立、实施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所开展的活动 |
4.2.3 准备阶段 |
4.2.4 人员培训阶段 |
4.2.5 质量管理体系设计阶段 |
4.2.6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写阶段 |
4.3 邢台市政府办公室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实施阶段 |
4.4 邢台市政府办公室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审核认证阶段 |
4.5 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市政府办公室管理工作 |
4.5.1 采取的措施 |
4.5.2 实施效果分析 |
4.5.3 持续改进并不断强化机关标准化管理的措施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公共部门引进ISO9000管理体系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质量管理体系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提质发展探析[J]. 滕明雨,黄晓静,朱燕云.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1(05)
- [2]卓越绩效模式在广东Z标签印制企业的应用研究[D]. 陈伟杰. 长江大学, 2020(02)
- [3]科普场馆公共服务质量管理优化研究 ——以上海科技馆为例[D]. 曹艳.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3)
- [4]组织理论视阈下的地方政府创新工具研究[D]. 张舜禹. 吉林大学, 2019(10)
- [5]IMO强制审核机制下L海事局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研究[D]. 高聃.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
- [6]公益性事业单位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X航标处为例[D]. 李程. 天津大学, 2018(07)
- [7]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ISO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 孙艳珍. 宁波大学, 2017(02)
- [8]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D]. 兰海军. 厦门大学, 2016(01)
- [9]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D]. 朱守信.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10]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政府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贾耀. 燕山大学, 2016(03)
标签:卓越绩效模式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论文; 过程管理论文; 质量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