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校班级管理中的养成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徐雪晴[1](2020)在《幼儿师范学校学生习惯养成的班级管理策略研究 ——以宿州幼儿师范学校为例》文中指出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作为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使命。然而,随着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生源质量的下降,幼师学生表现出了一些不良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影响了职业素养的提升。为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促进其健康发展,本文以安徽省宿州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幼师学生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特点,深入分析了学生行为习惯问题产生的原因,对幼师班主任进行了访谈调查,了解了班级管理中习惯养成工作的情况,结合行动研究,提出了幼师学生习惯养成的班级管理策略。本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阐明问题的缘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正文的第一部分提出,幼师学生的习惯养成不容小觑,学生习惯养成对幼师学生个体的长远发展、班集体的和谐发展、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和幼教事业发展十分有价值。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宿州幼儿师范学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幼师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表现较为突出,但会随着学生年龄增长有所改善;文明礼仪习惯和道德行为表现相对较好;课堂学习习惯整体上优于课外,但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会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发生反向变化;不同性别和生源地的幼师学生在各方面的行为习惯表现中,略有不同的特点。正文第三部分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分析了幼师学生习惯养成问题的复杂成因,家庭环境和不当的教养方式、学校管理不善、网络和不良社会风气、幼师学生自身的特征,都对学生不良习惯有一定的影响。正文的第四部分结合幼师班主任访谈,分析了班主任对习惯养成的认识和相关班级管理工作概况:工作经验丰富的班主任更重视学生的习惯养成,并将其渗透在班级各项管理工作中;得益于班级制度建设和班委会工作、班会活动,班级学生的习惯总体上积极发展,但一些行为习惯问题易反复、班内小团体不良影响、缺乏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对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支持,是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难点。正文的第五部分介绍了以培养幼师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为目标开展的班级管理行动研究的情况。最后,结合教育实践工作,正文的第六部分提出了幼师学生习惯养成的班级管理策略:全面分析、了解幼师学生的情况,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深化师生互动和交流;通过班级物质环境的创设、班级规章制度的健全和班级主题活动的组织,提高学生对良好习惯的认同度,优化班级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班风;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树立学生成为优秀幼儿教师的职业理想信念,重塑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榜样和同伴影响力,发挥学生管理的作用,完善班级管理组织体系;强化班主任、家庭、幼师学校的协同,借团队之力育人;幼师班主任以身作则,坚定教育信念,不断学习和反思,探索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及时预防、纠正学生行为习惯的偏差。
徐健[2](2020)在《内地新疆中职班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研究 ——以广州市某职业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国家从2011年开始举办内地新疆中职班(简称内职班),根据新疆发展需要,选拔及组织初中毕业生到国家经济较发达地区接受职业教育,为新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和德技兼备人才,从而实现国家稳定、边疆发展、各民族和和美美、共同进步发展的目标。内职班学生不远千里到外地求学,长期离开家乡亲人,陌生的环境使到学生们有诸多的不适应,在学习、生活、实习中容易被民族分裂、极端宗教和暴力恐怖思想所毒害,导致他们文化传承消散、历史观念模糊、道路信心不足、价值信仰动摇等问题,极大地侵蚀和冲击内职班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因此本文从内职班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出发,梳理内职班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结构和实施路径,以广州市某职业学校为例调查分析内职班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现实状况,以此探寻加强内职班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的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方法。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是引言,介绍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梳理了国家认同教育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是内职班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概述。首先分析了内职班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相关概念涵义,接着阐述了内职班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主要内容及其结构层次:国家疆域认同教育是基础,中华民族认同教育是核心,政治制度认同教育是关键;最后,总结了内职班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实施的三个路径:文化教育、民族融合和政治参与,通过教育实施,形成了“认知上的赞同性认同——情感上的归属性认同——信仰上的价值观认同”由浅入深的心理认同。第三章是实证调查分析。以广州市某职业学校为例,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跟踪访谈、心理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内职班民族学生国家认同和国家认同教育的基本情况,分别指出了其中的积极方面、存在问题及原因。第四章是针对教育现状提出了加强内职班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方法和对策。从立体内容、渠道载体和特色化活动三个方面加强内职班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首先在教育内容上,以历史文化教育加强学生的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以制度认同教育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以行为养成教育让学生的价值信仰得到指导和升华。第二,拓展国家认同教育的渠道,开发教育新模式:改善“三混”工作、深化党员导师制和开发互联网教育资源。第三,通过校企合作、精准帮扶、反分裂斗争增强国家认同教育的实践成效,促使民族学生坚决反对民族分裂、极端宗教和暴力恐怖思想,坚定国家统一、和平发展的信念。
张德荣[3](2020)在《中职生自主管理现状调查与改进策略研究 ——以江苏省D中等职业学校为例》文中认为互联网+、工业4.0的新时代,学生管理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教育者管理观念的转变、管理方法的革新和管理模式的优化上。中职生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并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外,更需要规划人生、自我控制等方面的自主管理能力。学生自主管理是对学生组织和学生本人充分授权,从而激发学生组织和个人学习、生活、交往、工作自觉性和创造性的管理方式。自主管理充分注重中职学生的潜能的发挥与个性的张扬,注重中职学生的个人目标与中职校培养目标的统一。本文的研究通过分析目前中职生自主管理的现状,结合人本主义理论、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维克托.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从理论层面进行梳理和分析自主管理的现状并提出改进策略。本文研究选取中职生自主管理现状及对策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江苏省D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主管理的实际情况调查,主要分析了师生对自主管理的认识和学生自我认知、自主学习、交往、生活、情绪、时间等维度的自主管理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职生自主管理中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即管理者观念落后;管理方法陈旧,未形成教育合力;组织架构和制度不够系统、不够明晰;中职生自主管理能力欠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制约中职生自主管理水平的因素有外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学校环境、社区环境、家庭环境属于外部制约因素,而中职生自身素质、自主管理意识与能力则属于内部因素。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等进行研究。前期主要采用文献法进行资源信息积累、梳理和充分的理论分析,为后续深度研究奠定基础。中后期主要围绕江苏省D中等职业学校自主管理情况对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对问卷资料进行科学量化分析并进行分类整理。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其专业化的五条对策,即改变管理理念,发挥学生管理的主体性;改善管理方法,激发自主管理潜能;完善管理制度;保障中职生自主管理;家校合作、校企合作,形成自主管理合力;提升中职生素质,激发中职生自主管理潜能。学生自主管理要通过机制完善、人格培育、过程渗透、情感润泽等途径加以促进,通过行为激励、榜样示范、同伴互助、自我省察等方式加以内化,坚持他律与自律相结合、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凸显人本关怀,为学生提供价值引导和行为导向,寻求管理中效率逻辑与情感逻辑的动态平衡,达到知行合一、情理交融的管理育人效果。
袁小珍[4](2019)在《基于“8S管理”理念的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9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领域的重要目标和趋势,然而,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社会各界对优秀毕业生的需求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较低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素质和技能,使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各行业的需求。从当前中职学校现状立足,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以此切实加强对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及能力,使其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笔者提出将“8S”管理融入班级管理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教育调查研究、数理统计研究等方法,对基于“8S管理”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目的、方法等内容,然后分析了“8S”管理及中职生核心素养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中职学生、教师和企业等角度,对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及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通过分析发现,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水平较低、学生严重缺乏社会参与核心素养、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核心素养缺乏应有的重视、学校对学生评价方式、方法不够均衡科学、教师过于注重文化基础知识的传授;而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需求与中职学生核心素养之间存在突出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中职生核心素养现状与企业对中职生核心素养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和错位,契合度偏低。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基于“8S管理”的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从以发展中职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目标确定课程体系内容、做好教学保障、开展8S管理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多元评价等方面来进行。最后,笔者结合自身从事中职学校教学岗位的经历,从强化教学管理,拓展生产性实训途径,实施多元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基于“8S”管理的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课程体系的实施路径,并通过招聘企业的再调查,对中职学校实施“8S”管理的成效进行了评价。
金海[5](2019)在《中职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 ——以芜湖Z中职校为例》文中指出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承载着中等教育学生培养的载体功能。职业教育在国家不断投入和政策倾斜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各中职校的不断发展,也加剧了不同中职校之间的竞争,特别在生源和专业设立方面存在较大的竞争。基于企业用人单位需求和中职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建立中职校学生职业素养标准体系,培养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性、技能型人才”是中职校的关键所在。本研究以芜湖Z中职校商务日语专业为例,从学校、企业和学生三个角度,通过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中职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发现中职校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存在问题,比如学生方面:职业素养思想意识不强,行动滞缓;学生对职业情感淡薄,没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尚未养成;学校方面:职业素养课程开设流于形式,在最初开展该项教育的时候没有清晰的目标、教育内容不能与社会接轨、所使用方法不注重创新和与时俱进、不能吸引优质的师资力量、教育评估过于简单等。同时,结合企业对入职后员工的中职校学历职业素养评价,从中职校学生未来找工作的角度对其职业素养教育进行分析。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根据芜湖Z中职校商务日语专业在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探索成果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第一,针对学生自身加强职业素养教育的理解,树立职业目标,重视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第二,针对学校要明确职业素养教育的目标,建立合理的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调整课程设置建立素养教育课程;丰富初始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和时间等。第三,创新职业素养教育方法。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鼓励教师学生下企业,强化职业培训和面对面仿真培训等。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训专业“双师型”教师,建立专业课教师定期下企业挂职锻炼制度或雇佣兼职教师等。第五,对职业素养教育评价体系的持续改进。
赵明蕊[6](2019)在《中职学生日常行为量化考核平台的应用研究 ——以西宁市大通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文中指出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已成为我国技能型劳动力人才的主力军,中等职业教育对当地的现代化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更新频率的不断加快,运用科技的手段推动中职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势在必行。从文献研究中发现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学生日常行为评价方面的研究很少。本文试图以西宁市大通职业技术学校为例,通过对该校中职学生日常行为量化考核平台的分析、应用情况调查,探究这种过程性评价方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首先,分析了平台的运行方式和考核内容,并拟定学生和教师调查问卷;其次,通过分析学生和教师的中职学生日常行为量化考核平台运行现状的调查问卷结果,分析教师和学生对平台的感受、平台评价的内容、平台评价对中职教育的作用以及平台的优缺点;再次,为了调查结果的完整,在设计调查问卷之外还做了深入访谈,并对访谈结果进行了合理和有效的分析,访谈的对象涉及校领导、学生管理部门教师、信息中心教师、班主任及学生等各方面人员;最后,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总结考核平台在运行过程中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作用,以及实际实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平台有效运行的策略及建议。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更好地将中职学生日常行为量化考核平台应用到中职学生评价中去,使中职学生日常行为量化考核平台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全员育人的环境,改进学校对中职学生的评价方式,激励中职学生健康成长。
曾霞[7](2019)在《重庆市初中班级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及对策 ——以重庆市渝北区H中学为例》文中提出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普通中学同样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而中学阶段对于学生一生发展进程中那是相当关键,学习积极性的培养效果以及学习成绩都会受到班级管理的质量影响,良好的班级管理水平能够促进普通初中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健康的成长。反之,如果班级管理出现问题,班级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成长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从目前初中班级管理内容、方法来看,其初中班级管理现状发展不太好。因此本研究准备从两个方面入手,理论和实践。为科学有效地实施初中班级管理提供一些参考。本研究全文主要共分为四个部分进行阐述分析:第一部分,主要探讨初中班级管理的相关理论,介绍和阐述班级管理的概念、主体、内容、方法,并建构出班级管理的理论框架,为下一部分班级管理的实践调查及问题的分析与提出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以重庆渝北区H中学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方法对重庆渝北区H中学的学生和教师进行抽样调查,同时对老师和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全面了解初中班级管理的实际情况,分析重庆渝北区H中学班级管理现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问题:第一,班级管理主体单一化;第二,班级管理内容片面化;第三,班级管理方法简单化。第三部分,主要根据重庆渝北区H中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班级管理主体、班级内容、班级管理方法三个方面问题分析其原因。第四部分,针对第二、三部分初中班级管理的存在问题与成因,提出相应解决问题的对策,第一,班级管理主体方面的对策:(1)形成教育合力;(2)加强对班主任工作培训;(3)加强培养学生干部。第二,在班级管理内容方面的对策:(1)丰富班级管理内容;(2)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在班级管理方法方面的对策:(1)多种访求并用;(2)建立良好师生共同管理环境;(3)建立公正班级管理机制;第四,有机结合批评与表扬。本研究从班级管理理论角度出发,分析重庆市渝北区H中学班级管理的实际工作,对初中班级在整个班级管理中存在现状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应问题的解决对策,可以促进和指导初中阶段班级管理实践。
吴蒋平[8](2017)在《刍议职校班主任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学生素质的培养是职校教育的第一要务,学生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养成教育的实施。因此,班主任作为班级直接管理者,养成教育就摆在首要位置。本文阐明养成教育对于职校生培养的意义及具体做法;针对当前职校生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立足学校大环境与完善班级小环境,来实施养成教育;以及思考养成教育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李丽红,王莉丽[9](2014)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班级是学校职业教育的基本单位。本文分析了当前职校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对以就业为导向的班级文化建设进行了研究实践。
朱国君[10](2014)在《成长记录袋在中职校班级管理中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管理目标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国家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要达成这一目标,切实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从基础的教育管理入手。班级管理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最基本单元,其教育管理的时效性直接体现出一个学校的整体的教育管理水平。因此,本文以探索和创新中职校班级管理方式为切入点,运用文献分析方法,研究了成长记录袋的理论和国内外成长记录袋发展简史。立足于成长记录袋本身所具有的内容的多样性和过程化的特点,本文提出将成长记录袋运用于中职校班级管理的观点。在分析成长记录袋运用于中职校班级管理的理论依据和实施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案例分析等方法验证了成长记录袋运用于中职校班级管理的可行性。成长记录袋不仅能成为促进学生、老师、家长之间的交流和评价的桥梁,而且为促进教学反馈、形成自主管理搭建平台,在中职校班级管理向过程化、精细化发展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职校班级管理中的养成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职校班级管理中的养成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幼儿师范学校学生习惯养成的班级管理策略研究 ——以宿州幼儿师范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概念界定 |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幼师学生习惯养成的价值 |
(一)促进学生个体长远发展 |
(二)促进班集体的和谐发展 |
(三)促进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 |
(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
(五)促进幼教事业的发展 |
二、幼师学生习惯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对象 |
(二)问卷的编制和发放 |
(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
(四)幼师学生的习惯问题 |
三、幼师学生不良习惯形成的成因分析 |
(一)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
(二)学校教育中的问题 |
(三)社会因素 |
(四)学生自身因素 |
四、幼师学校班级管理中的习惯养成工作访谈分析 |
(一)访谈对象 |
(二)访谈内容和结果分析 |
五、通过班级管理改进幼师学生习惯的行动研究 |
(一)行动研究的设计 |
(二)行动研究的实施过程 |
(三)行动研究的结果与反思 |
六、幼师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班级管理策略 |
(一)分析了解幼师学生,深化师生互动 |
(二)通过班级制度和班级活动,优化班级环境 |
(三)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重塑学习习惯 |
(四)发挥学生管理的作用,建立班级管理体系 |
(五)强化队伍协同,发挥育人团队的力量 |
(六)班主任以身作则,不断学习和反思 |
结束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内地新疆中职班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研究 ——以广州市某职业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内职班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概述 |
2.1 内职班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概念 |
2.1.1 国家认同的基本概念 |
2.1.2 国家认同教育的基本概念 |
2.1.3 内职班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基本概念 |
2.2 内职班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结构 |
2.2.1 国家疆域认同教育是基础 |
2.2.2 中华民族认同教育是核心 |
2.2.3 政治制度认同教育是关键 |
2.3 内职班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施路径 |
2.3.1 通过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形成认知上的赞同性认同 |
2.3.2 通过中华民族融合教育形成情感上的归属性认同 |
2.3.3 通过政治参与体验教育形成信仰上的价值观认同 |
第三章 内职班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现状及分析 |
3.1 调查基本情况概述 |
3.1.1 调查目的及问卷设计 |
3.1.2 调查问卷的分发与回收 |
3.2 内职班民族学生国家认同及国家认同教育的积极方面 |
3.2.1 民族学生国家认同的积极状况 |
3.2.2 民族学生认同教育的积极措施 |
3.3 内职班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 |
3.3.1 民族文化元素被忽视,思想政治课教学需完善 |
3.3.2 不重视历史课程教育,学生难以形成历史认同 |
3.3.3 忽略学生的辨析过程,制度认同教育成效不足 |
3.3.4 缺少必要的社会实践,价值观念引导难以深入 |
第四章 加强内职班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对策 |
4.1 完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夯实培育全过程 |
4.1.1 加强历史文化教育,培育文化认同 |
4.1.2 加强制度认同教育,提高道路自信 |
4.1.3 加强行为养成教育,坚持价值引导 |
4.2 拓展国家认同教育渠道,开发教育新模式 |
4.2.1 完善“三混”工作,打造民族交融模式 |
4.2.2 深化党员导师工作制,打造政党认同模式 |
4.2.3 开发优质网络资源,打造“互联网+”模式 |
4.3 开展特色化活动,提升国家认同教育成效 |
4.3.1 校企融合,加强协同育人合作机制 |
4.3.2 精准援助,推进民族学生帮扶力度 |
4.3.3 结合反分裂斗争,坚定祖国统一信念 |
案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新疆内职班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
致谢 |
(3)中职生自主管理现状调查与改进策略研究 ——以江苏省D中等职业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 |
1.2.2 国内文献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中职生自主管理的基本内涵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中职生 |
2.1.2 自主管理 |
2.1.3 中职生自主管理 |
2.2 中职生自主管理的基本内涵 |
2.2.1 自主管理是基于信任的民主管理 |
2.2.2 自主管理是自我完善的行为管理 |
2.2.3 自主管理是充分授权的动态管理 |
2.3 中职生自主管理的具体意义 |
2.3.1 提升中职生核心素养 |
2.3.2 构建良好学习环境 |
2.3.3 激发中职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幸福感 |
2.4 中职生自主管理的理论基础 |
2.4.1 人本主义理论 |
2.4.2 期望理论 |
第3章 中职生自主管理现状调查 |
3.1 江苏省D中等职业学校概况 |
3.1.1 总体情况简介 |
3.1.2 管理情况与制度建设简介 |
3.2 调查设计 |
3.2.1 调查目的 |
3.2.2 调查内容 |
3.2.3 调查对象 |
3.2.4 调查方法 |
3.3 调查结果 |
3.3.1 师生对自主管理的认识 |
3.3.2 学生自我认知情况 |
3.3.3 学习自主管理情况 |
3.3.4 交往活动自主管理情况 |
3.3.5 情绪自主管理情况 |
3.3.6 生活自主管理情况 |
3.3.7 时间自主管理情况 |
第4章 中职生自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中职生自主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管理理念层面: 因循守旧重管轻育 |
4.1.2 管理实践层面: 方法滞后合力不足 |
4.1.3 管理机制层面: 组织不健全制度不完善 |
4.1.4 管理对象层面: 自主管理能力欠佳 |
4.2 中职生自主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
4.2.1 囿于传统管理思想 |
4.2.2 管理方法缺乏创新 |
4.2.3 管理机制保障不力 |
4.2.4 学生自主管理意识与能力弱 |
第5章 改进中职生自主管理的途径与策略 |
5.1 改变管理观念,发挥学生管理的主体性 |
5.1.1 提供自主管理的平台,改变管理方式 |
5.1.2 提高学生德育活动、学习行为的参与度 |
5.2 改善管理方法,激发自主管理潜能 |
5.2.1 提高学生班级管理、实训管理的参与度 |
5.2.2 提高学生社团活动的参与度 |
5.3 完善管理制度,保障学生自主管理 |
5.3.1 激活管理机制,指导学生开展自主管理 |
5.3.2 以激励措施引导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 |
5.4 多方合作,形成自主管理合力 |
5.4.1 家校合作,指导学生开展自主管理 |
5.4.2 校企合作,引导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 |
5.4.3 校内合作,促进学生自主管理 |
5.5 提升学生素质,激发自主管理潜能 |
5.5.1 明确人生方向,激发自主管理意识 |
5.5.2 加强时间管理,规范自主管理行为 |
5.5.3 加强情绪管理,培养积极向上品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基于“8S管理”理念的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关于“8S管理”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基础理论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8S”管理 |
二、中职学生核心素养 |
第二节 “8S”管理与素养之间的关系 |
一、“8S”管理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
二、职业素养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
第三节 相关研究理论 |
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
二、人力资本理论 |
三、养成教育理论 |
第三章 中职生核心素养培育现状及企业评价与需求调查 |
第一节 研究的设计与过程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方法与工具 |
第二节 研究实施过程 |
一、问卷信效度分析 |
二、调查过程 |
三、调查数据的处理 |
第三节 调查结果分析 |
一、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调查结果 |
二、企业对中职生核心素养评价与需求调查结果 |
第四节 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需求与中职生核心素养现状之间的矛盾分析 |
一、中职生职业素养结构不合理 |
二、中职生职业关键能力水平不高 |
三、中职生职业道德人格有待完善 |
第四章 基于“8S”管理的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的建构 |
第一节 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目标 |
第二节 核心素养培养体系内容 |
一、第一课堂的构建 |
二、第二课堂的构建 |
第三节 核心素养培养体系路径 |
一、第一课堂培养方案 |
二、第二课堂培养方案 |
三、班级管理方案 |
四、教学保障制度 |
五、评价与反馈机制 |
第五章 基于“8S”管理的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的实施和效果评价 |
第一节 基于“8S”管理的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的实施 |
一、实施范围 |
二、实施路径 |
第二节 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的实施效果评价 |
一、实施效果调查设计 |
二、实施效果调查结果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一、本文所构建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的缺陷 |
二、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的发展趋势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职生核心素养状况调查(学生问卷) |
附录2 :中职生核心素养状况调查(企业问卷) |
附录3 :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5)中职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 ——以芜湖Z中职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问题提出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的目的 |
2、研究的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1、关于学生职业素养内涵方面的研究现状 |
2、关于学生职业素养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现状 |
3、关于中职校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原因研究现状 |
4、关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的研究现状 |
(四)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研究的思路 |
2、研究的方法 |
一、中职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理性思考 |
(一) 概念界定 |
1、职业教育 |
2、职业素养 |
3、商务日语职业素养 |
4、培养模式 |
(二) 中职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
1、社会需求的特殊性分析 |
2、学生的特殊性分析 |
(二) 理论依据 |
1、素质冰山理论 |
2、职业周期理论 |
二、中职校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 调查设计 |
1、调查对象 |
2、调查内容 |
3、调查方法 |
(二) 调查结果 |
1、对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认知情况调查 |
2、商务日语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情况调查 |
3、商务日语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情况调查 |
4、商务日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行为习惯培养情况调查 |
5、商务日语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情况调查 |
6、开展职业素养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制度建设 |
7、开展职业素养培养的成效评价 |
(三) 培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1、培养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2、原因分析 |
三、中职校商务日语专业职业素养培养管理策略 |
(一) 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 |
1、强化学生生涯目标规划 |
2、强化学生交际能力和集体意识培养 |
3、强化学生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
(二) 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 |
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带教水平 |
2、加强实训场地的建设 |
3、强化专业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 |
(三) 加强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
1、加强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
2、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
3、强化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
4、强化职业培养途径和手段的拓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教师座谈提纲 |
附录二: 中职校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三: 中职校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教师) |
附录四: 用人单位对中职校生关于职业素养评价的调查问卷 |
(6)中职学生日常行为量化考核平台的应用研究 ——以西宁市大通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中职学生日常行为 |
1.4.2 中职学生日常行为量化考核 |
1.5 论文的结构 |
2 大通职校中职学生日常行为量化考核平台的设计分析 |
2.1 考核平台的应用背景 |
2.2 考核平台中的指标(标准)的设计 |
2.3 中职学生日常行为量化考核平台的系统设计 |
2.4 平台考核学生的流程 |
3 中职学生日常行为量化考核平台的应用调查 |
3.1 调查问卷及访谈概述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问卷及访谈设计 |
3.1.3 调查对象 |
3.2 学生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3.2.1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
3.2.2 学生对平台的感受分析 |
3.2.3 平台的评价内容分析 |
3.2.4 平台评价的作用分析 |
3.3 教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3.3.1 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
3.3.2 教师对平台的感受分析 |
3.3.3 教师使用平台情况分析 |
3.3.4 教师对平台评价内容的分析 |
3.3.5 教师对平台评价的作用分析 |
3.3.6 教师对平台的优势及不足分析 |
3.4 学生访谈内容及分析 |
3.4.1 学生对平台优点的看法 |
3.4.2 学生对平台缺点的看法 |
3.4.3 学生对平台改进的看法 |
3.5 教师访谈内容及分析 |
3.5.1 教师对平台优点的看法 |
3.5.2 教师对平台不足及改进看法 |
4 中职学生日常行为量化考核平台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
4.1 中职学生日常行为量化考核平台对中职教育的作用 |
4.2 中职学生日常行为量化考核平台存在的问题 |
4.2.1 考核平台结构设计不合理的问题 |
4.2.2 考核平台相配套的机制不完善的问题 |
5 中职学生日常行为量化考核平台的建议 |
5.1 对中职学生日常行为量化考核平台的设计建议 |
5.2 确保中职生日常行为量化考核平台有效运行的必要措施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进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大通职校学生日常行为量化考核标准 |
附录Ⅱ 中职学生日常行为量化考核平台使用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Ⅲ 中职学生日常行为量化考核平台使用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Ⅳ 中职学生日常行为量化考核平台实施现状访谈提纲(学生版) |
附录Ⅴ 中职学生日常行为量化考核平台实施现状访谈提纲(教师版) |
(7)重庆市初中班级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及对策 ——以重庆市渝北区H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我国基础教育实施新课改不断推动班级管理的变革 |
1.1.2 班级管理的质量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
1.2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班级管理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班级管理研究综述 |
1.3.3 小结 |
1.4 概念的界定 |
1.4.1 班级 |
1.4.2 管理 |
1.4.3 班级管理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2 班级管理的理论探讨 |
2.1 班级管理内涵概述 |
2.1.1 班级管理概念 |
2.1.2 班级管理的特征 |
2.2 班级管理的必要性 |
2.2.1 加强班级管理,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 |
2.2.2 加强班级管理,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 |
2.2.3 加强班级管理,有助于增长师生才干 |
2.3 班级管理主体 |
2.3.1 班级管理主体的概述 |
2.3.2 班级管理主体的要求 |
2.4 班级管理内容 |
2.4.1 班级管理内容的概述 |
2.4.2 班级管理内容的要求 |
2.5 班级管理方法 |
2.5.1 班级管理方法的概述 |
2.5.2 班级管理方法的要求 |
3 重庆市渝北区H中学班级管理的实证调查 |
3.1 初中生班级管理现状调查设计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和内容 |
3.1.3 调查步骤和方法 |
3.2 初中班级管理现状调查结果 |
3.2.1 重庆市渝北区H中学班级管理问卷调查结果 |
3.2.2 重庆市渝北区H中学班级管理访谈结果 |
3.3 重庆市渝北区H中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班级管理主体方面的问题 |
3.3.2 班级管理内容方面的问题 |
3.3.3 班级管理方法方面的问题 |
4 重庆市渝北区H中学班级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
4.1 班级管理主体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
4.1.1 教师教育观念滞后 |
4.1.2 班主任缺乏系统的培训 |
4.1.3 学生干部无法把握班级管理工作的重点 |
4.2 班级管理内容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应试教育教育理念过深 |
4.2.2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
4.2.3 班主任忽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
4.3 班级管理方法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
4.3.1 班级管理的方法单一 |
4.3.2 班主任思想落后,运用批评教育方式不当 |
4.3.3 精英观念的影响 |
4.3.4 班主任素质的影响 |
5 重庆市渝北区H中学班级管理问题的对策探析 |
5.1 解决班级管理主体方面问题的对策 |
5.1.1 形成教育合力 |
5.1.2 加强对班主任工作培训 |
5.1.3 加强培养学生干部 |
5.2 解决班级管理内容方面问题的对策 |
5.2.1 丰富班级管理内容 |
5.2.2 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
5.2.3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5.3 解决班级管理方法方面问题的对策 |
5.3.1 多种方法并用 |
5.3.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共同管理环境 |
5.3.3 建立公正班级管理机制 |
5.3.4 有机结合批评与表扬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初中班级管理调查问卷 |
附录B: 初中班级管理访谈大纲 |
致谢 |
(8)刍议职校班主任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职校生开展“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
1. 帮助学生完善人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
2. 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习惯,为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
3.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自理、自律能力的形成 |
4. 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为学生顺利就业铺平道路 |
二、职校生开展“养成教育”的途径 |
1. 立足学校大环境,开展养成教育 |
2. 教师是“养成教育”的实施者,应相互配合做好学生专业培养工作 |
3. 优化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德育沃土 |
4. 完善班级小环境,开展养成教育 |
(1)制定班规,“养成教育”有法可依。 |
(2)开展活动,丰富养成教育。 |
(3)评价激励,深化落实养成教育。 |
三、关于职校生开展“养成教育”的几点思考 |
1. 兼顾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被动性 |
2. 要体现教育内容的具体化 |
3. 确保教育计划的系统有序性 |
(9)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当前职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
1.1 文化建设目标与就业目标脱节 |
1.2 班级文化建设参与主体相对单一 |
1.3 班级文化建设中学生参与普遍被动 |
2 以就业为导向进行班级文化建设 |
2.1 立足就业, 构建班级文化建设目标 |
2.2 多主体参与, 师生和谐共建 |
2.3 提升教师职业素质, 强化职业指导 |
2.4 拓宽视野, 促进班级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融合 |
3 结束语 |
(10)成长记录袋在中职校班级管理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 成长记录袋的理论和历史 |
一、成长记录袋的理论 |
二、成长记录袋的历史 |
第二章 成长记录袋运用于中职校班级管理的理论依据和实施原则 |
一、成长记录袋运用于中职校班级管理的理论依据 |
二、成长记录袋运用于中职校班级管理的实施原则 |
第三章 成长记录袋运用中职校于班级管理的实践过程 |
一、建立成长记录袋的指导思想和准备工作 |
二、明确制作成长记录袋的目标和内容要求 |
三、初步确定成长记录袋的操作方法 |
四、试行过程和方法调整 |
第四章 成长记录袋运用于中职校班级管理的案例分析及效果反馈 |
一、成长记录袋运用于中职校班级管理的案例和分析 |
二、成长记录袋运用于中职校班级管理的效果反馈 |
第五章 成长记录袋运用于中职校班级管理的评价与思考 |
一、对成长记录袋运用于中职校班级管理的评价 |
二、对成长记录袋运用于中职校班级管理的思考 |
结语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职校班级管理中的养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幼儿师范学校学生习惯养成的班级管理策略研究 ——以宿州幼儿师范学校为例[D]. 徐雪晴. 西南大学, 2020(05)
- [2]内地新疆中职班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研究 ——以广州市某职业学校为例[D]. 徐健. 广州大学, 2020(07)
- [3]中职生自主管理现状调查与改进策略研究 ——以江苏省D中等职业学校为例[D]. 张德荣. 扬州大学, 2020(05)
- [4]基于“8S管理”理念的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 袁小珍.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5]中职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 ——以芜湖Z中职校为例[D]. 金海. 扬州大学, 2019(02)
- [6]中职学生日常行为量化考核平台的应用研究 ——以西宁市大通职业技术学校为例[D]. 赵明蕊.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7]重庆市初中班级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及对策 ——以重庆市渝北区H中学为例[D]. 曾霞. 重庆师范大学, 2019(01)
- [8]刍议职校班主任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 吴蒋平.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 2017(03)
- [9]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J]. 李丽红,王莉丽. 科技视界, 2014(18)
- [10]成长记录袋在中职校班级管理中的实践研究[D]. 朱国君.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