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煤灰的深度开发利用及经济环境效益分析

粉煤灰的深度开发利用及经济环境效益分析

一、粉煤灰深度开发利用及经济环境效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唐志华,呼和涛力,郭华芳,熊祖鸿,鲁敏,陈勇[1](2021)在《宁夏工业固废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化工产业是宁夏的支柱产业,"西电东送"火电基地、国家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和煤化工产业基地等大型基地的建设,使得宁夏工业固废的产排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导致宁夏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率逐年降低,工业固废处置已成为制约宁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分析宁夏工业固废排放特征、化学成分、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技术,提出了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发展方向、阶段目标、技术路线图、重点任务及政策建议,为宁夏工业固废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提供战略支撑。

许凡[2](2021)在《气流床气化飞灰/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煤化工行业的高速发展,推进了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随之带来了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如何有效地解决煤气化飞灰等工业固废造成的环境问题已成为煤化工企业关注的焦点。无机填料被广泛地应用于有机聚合物材料中,使原材料的综合性能得以提升,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生产成本高、环境效益低以及消耗额外矿石资源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填料产品。为开发煤气化飞灰综合利用的新途径,本文选取Shell粉煤气化装置产飞灰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作为聚氨酯材料的填料,利用粒度分析仪、XRF、XRD、SEM-EDX等分析测试手段分析了气化飞灰的理化性质,考察了气化飞灰作为聚合物填料的可行性,探讨了粉煤气化飞灰聚氨酯泡沫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及工艺优化;通过FTIR、DSC等分析手段揭示了填料与基体之间的复合机理,深入研究了该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并评价了在实际生产中的环境效益,并得出以下结论:气化飞灰粒径较小且分布均匀,主要分布在2μm左右,有利于在基体中形成完整的嵌入结构;表面含有未燃尽的炭,可以改善与高分子聚合物基体的相似相容性;大量非晶态物质的存在,使得其作为填料可在基体中表现出较高的活性;主体为球形形貌,无锋利的棱角,作为填料不会破坏基体的高分子结构;硅铝含量高,作为填料有助于提升材料的机械性能,所以将气化飞灰作为填料应用于聚氨酯复合材料具有较强的可行性。硅烷偶联剂表面改性技术适合作为气化飞灰的预处理手段,当改性剂添加量为填料量的2.0wt%时,改性后的飞灰与基体的相容性最佳。本文采取一步合成法制备了聚氨酯复合材料,并进行工艺优化。研究发现,制备过程中的最佳搅拌速率范围为2000~2500转/min,以此避免基体的不充分反应同时防止打旋现象的发生。通过对气化飞灰与聚氨酯基体复合机理研究表明,二者主要以物理方式结合,同时也伴随着少量化学反应生成新的Si-O-Al键;气化飞灰在复合材料中起到了成核作用,提高了原材料的结晶度。通过对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的研究和实际生产环境效益的预测发现,气化飞灰作为聚氨酯材料的填料有助于提升材料的力学抗压缩性能、防潮性能、物理稳定性以及热稳定性,同时在实际生产中表现出优良的环境效益,气化飞灰掺配量每增加3.50wt%,其每千克的生产过程所消耗的能量随之减少3.03MJ·kg-1,CO2排放量随之减少0.13kg·kg-1。图[23]表[18]参[102]

宋沂邈[3](2021)在《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会计信息计量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规划相关要点,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并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前提。该目标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为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来了更艰巨的挑战。“十四五”规划提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仍然处于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需以减污降碳为主线,推动绿色低碳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助推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生态环境保护一方面应从防控污染物排放入手,切实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强度,一方面应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引导污染物以自然消纳的方式进行合理传导。面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政府和企业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应对环境问题带来的挑战,实现经济发展效率和绿色生产力水平的内在统一。基于上述背景,会计界开始思考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环境会计信息计量及应用方法以辅助环境监管,并助力企业实现绿色转型。研究环境会计,对构建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建立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以及实现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立足环境管制,以投入产出为依据,围绕环境会计信息计量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部分内容:第一,研究环境管制与环境会计的制度背景。研究立足环境管制信息需求,对环境会计信息供给现状进行研究。发现环境管制与环境会计都是以投入产出关系为逻辑,对各自目标达成与否进行评价。二者关于产出目标的不同,是造成环境会计要素分类、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环境绩效评价与环境管制不适应性的本质原因。因此,本研究以投入产出为依据,立足环境管制,对环境会计的信息计量及应用体系进行设计,以提高环境会计与环境管制的适应性。第二,基于投入产出关系,从实物、价值和综合三个维度构建环境会计要素内容。在实物维度,企业内部存在当期消耗等于当期产出的投入产出关系。依据投入产出关系,将实物维度要素划分为消耗要素、产品要素、正产出要素和负产出要素;将价值维度要素划分为投入要素、产出要素、消耗要素和权益要素;对实物维度环境会计要素进行再分类,构造环境增益(减益)要素和环境综合要素。环境会计要素体系的构建,完善了我国环境会计理论框架体系,极大丰富了环境信息的表现形式,有效解决了面向环境管制的环境信息供给不足的问题。第三,针对投入产出环境会计要素,构思多维环境会计要素计量属性及计量方法。针对实物计量属性,基于真实性原则,采用实物盘存法计量消耗要素,继而基于重要性原则,依据投入产出关系,用消耗要素、产出要素推算负产出要素。针对价值计量属性,依据投入产出关系,分别设计消耗要素、产出要素和权益要素价值计量模型。针对能值计量属性,采用能值分析法对实物维度要素进行能值转化,继而根据定义设计环境增益(减益)要素能值计量模型,以及环境综合要素能值计量模型。以一家燃煤电厂为研究对象,对三个维度的要素计量方法展开应用。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会计要素计量方法,突破了环境会计要素的非货币计量瓶颈,提高了环境信息的质量。第四,针对投入产出环境会计要素计量内容,设计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与内容。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象划分为政府环境管制部门和社会公众。基于环境管制全生命周期评价需求,构建环境信息披露准入模式、管控模式和管制退出模式。在三种模式下分别设计向政府环境管制部门的管制包专递内容,以及面向社会公众的对外公开信息披露内容。以一家燃煤电厂为研究对象,对运行管控模式下的信息披露内容设计展开应用。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与内容,对独立环境会计报告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五,针对环境管制主体如何应用投入产出环境信息提供政策建议。针对环境准入环节,建议对预计负产出总量和预计重点管控元素逃逸率设置上限,超过上限者不可准入。针对运行管控环节,首先建议对运行期内负产出总量以及重点管控元素逃逸率设置上限;继而建议在上述要求达标的基础上利用可持续发展指数对企业整体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针对环境退出环节,建议以重点管控元素是否实现彻底消纳作为环境退出的判定依据,直至消纳完毕方可退出。以十三家发电企业为研究对象,对运行管控环节下的环境评价方法展开应用。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了以实物要素为基础、价值要素为补充、综合要素为协调的环境会计信息计量体系,并配套设计要素计量方法与信息披露方法,最终为环境管制主体如何利用上述信息进行评价提供政策建议。

张星辰[4](2021)在《纳米固化剂材料研发及固土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基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需求,针对黄土高原及广大无砂石料地区工程建设面临的砂石料开采环境成本高、弃土弃渣难以利用且传统土壤固化材料固土性能亟待提升的问题,为了充分利用当地水土资源,同时减少因开山取石、挖河淘沙等对环境的危害,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新型纳米土壤固化剂N-MBER。通过室内力学试验与野外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等观测手段,明晰了纳米土壤固化剂性能优化的影响机制,揭示了纳米固化剂对土体力学性能及界面结构的作用机理,提出了纳米固化土单轴压缩本构关系及模型方程,构建了基于土壤惰性矿物激活与离子再造的纳米固化剂固土理论,研发了新型纳米固化剂材料及土体重构技术在不同坡沟生态工程中的施工技术,为纳米土壤固化剂的深入研发及在无砂石料地区的应用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1、纳米材料对土壤固化剂的性能影响及N-MBER纳米固化剂开发。针对土壤固化剂在强度和耐久性等方面的缺陷及纳米材料的性能优势,通过分析纳米改性后的土壤固化剂强度变化规律、影响因素以及微观颗粒形态,探讨了不同纳米二氧化硅掺量和养护龄期下的纳米固化剂、普通固化剂及P.O.32.5水泥的胶砂强度提升规律,建立了纳米改性固化剂胶砂抗压强度与掺量和龄期的复合幂指函数模型,明确了纳米固化剂在微观几何形态上对土体颗粒界面的胶凝机制,开发了一种新型纳米土壤固化剂N-MBER,其配方优化后的纳米二氧化硅掺量为2.5%。胶砂试验结果表明该掺量下的纳米固化剂强度较普通固化剂可提升15%以上,较P.O.32.5水泥可提升约50%。2、揭示了纳米固化剂对土体力学性能及界面结构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纳米固化剂的掺量和龄期与固化土的力学性能显着相关,其中掺量与纳米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呈指数函数关系;在力学性能方面,纳米固化土各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较普通固化土和P.O.32.5水泥土可提升10%~30%;在微观界面结构方面,通过对比纳米固化土、普通固化土及水泥土的吸水率、干密度和颗粒形态随养护龄期的变化规律,揭示了纳米固化剂对土体力学性能和界面结构的影响机理。通过上述研究,明确了纳米固化剂加固后的土体在微观界面结构及宏观力学性能方面的演变机制,为进一步研究纳米固化土在受力条件下的应力-应变本构关系提供了基础。3、建立了纳米固化土单轴受压条件下的弹塑性本构模型。通过分析典型纳米固化土构件单轴压缩破坏过程,明晰了纳米固化土受力变形的三个阶段,即早期的材料内部孔隙闭合阶段,峰值应力前的线弹性变形阶段和峰值应力过后的材料破型阶段;通过模型筛选和参数计算,提出了纳米固化土单轴压缩应力-应变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并对模型精度进行了验证;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构建的纳米固化土弹塑性本构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材料在单轴压缩受力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变化规律。上述结果为定量计算纳米固化土在一维压缩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关系提供了依据,为研究纳米固化土各向异性多轴受力本构模型的研究提供了参考。4、构建了基于惰性矿物激活与离子再造的纳米固化剂固土理论。研究了纳米二氧化硅在固化剂水化过程中对其水化活性及离子组成和分布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纳米二氧化硅能利用其火山灰催化活性强,颗粒小且流动性高等特点,通过激活土壤惰性矿物和化学离子再造,强化网状胶结,使材料的基本结构单元无分散,相界面紧密接触。同时能激发土体铝酸盐矿物潜在的活性,在相界面和土体单元内部形成牢固的多晶粘土聚集体,从而改善土体颗粒相界面接触的本质,产生较高的强度和水稳定性。研究发现纳米二氧化硅在早期水化过程中对氢氧化钙晶体的细化率可达50%以上,纳米固化剂对土壤胶体中不同形状的水化硅酸钙凝胶数量提升可达30%。通过上述研究构建了纳米固化剂加固土的基本理论,即“基于土壤惰性矿物活性再生与离子再造的相界面重构理论”,该理论的提出可为纳米固化剂的进一步研发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5、提出了纳米固化剂在典型工程中的施工技术。本研究在团队研发的土壤固化剂成果基础上,利用开发的纳米固化剂及其土体重构技术在不同土质地区进行了典型工程的实践应用,结果表明:采用纳米固化土材料修建的工程比同等成本下的水泥土工程强度提升20%以上;在同等工程强度条件下,采用纳米固化土的修建成本可节省30%以上;纳米固化土的具有就地取材、施工简单且对环境无污染等优势,可以作为主体工程修建淤地坝拦挡墙、道路、蓄水池等设施,同时兼顾节约成本和环境保护。修建的纳米固化土工程及设施对生产建设和生态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在黄土高原等缺砂少石地区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尹奎[5](2020)在《提高XFY公司粉煤灰储存经济效益综合方案研究》文中提出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环保的任务越来越重,粉煤灰综合利用行业如何在不给环境污染增加负担的情况下,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就成为企业经营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内大多数粉煤灰销售公司,采用直接销售的方法,在市场需求的情况下,从燃煤电厂,用物料运输车辆直接将粉煤灰销售给如水泥厂、搅拌站等终端客户,赚取粉煤灰的中间差价和物料运输车辆运费。当市场不需求或需求不足的情况下,燃煤电厂粉煤灰基本为露天临时堆放,极易造成环境污染。为此,淡季粉煤灰的去向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在粉煤灰销售的淡季,对粉煤灰的储存方式以及储存带来的增量经济效益,就成为粉煤灰经销公司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当前粉煤灰储存经营大部分采取散装储存、临时露天储存、袋装储存等储存方式。本文针对XFY公司经营的郑州YZ能源公司2*300MW燃煤电厂,每年淡季生产出约20万吨粉煤灰,如不能得到有效储存,将严重影响周边环境的现实问题。根据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的要求,XFY公司对粉煤灰资源化利用储存模式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对储存项目建设市场范围、市场供应量、市场需求进行预测,市场情况进行了全方位深入分析,结合XFY公司目前营销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采用案例分析、调查问卷等方法,并明确提出对淡季粉煤灰进行有效增量储存。为此,对粉煤灰的特性、粉煤灰淡旺季价格、粉煤灰存货商品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投建2*20000吨、2*25000吨粉煤灰螺旋钢板仓,实现了对粉煤灰资源社会化、功能化、有序化、增量效益化的有效利用。

吴飞[6](2020)在《基于免烧成球法的水泥稳定碎石炉渣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生活垃圾焚烧法的推广,我国每年都会产生较多的焚烧炉渣废弃物,若采用填埋处理,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而且产生不少填埋费用。目前我国对于炉渣的资源化利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将其用于道路基层的研究也在深入,但由于炉渣内部疏松多孔,承载能力低,直接用作集料会影响混合料的性能。本研究在对炉渣技术性质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免烧成球工艺以炉渣为原材料制备具有一定强度的炉渣球团粗集料,再和适量炉渣细集料一起掺入到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中,对其路用性能、环境安全特性及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首先,分别采用宏观和微观检测技术对炉渣的化学组成、粒径分布、物理及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炉渣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活性较低,符合道路集料的基本条件,但其压碎值大于现行规范的技术要求,不宜用作粗集料。其次,以0~2.36mm粒径炉渣、粉煤灰、水泥、碱性激发剂和水为原材料,设计四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通过7d无侧限抗压强度测试和极差分析,同时考虑成本因素,确定了免烧炉渣球团的最佳配合比;分别从成球机运行参数、加水方式和养护方式三个方面入手,对炉渣球团的免烧成球制备工艺进行了探索,并对28d龄期的炉渣球团的技术性能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炉渣,炉渣球团的强度有所改善,其压碎值已达到二级及以下等级公路基层集料的技术要求。然后,以28d龄期炉渣球团为粗集料、炉渣为细集料掺入到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中,设计不同炉渣球团掺量的5组混合料组成方案,通过重型击实试验和7d无侧限抗压强度测试确定配合比,并对其力学及干缩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炉渣的掺入和炉渣球团集料掺量的增加,水泥稳定碎石炉渣的7d、28d无侧限抗压强度、90d劈裂强度均逐渐下降,但总掺量为45%时7d无侧限抗压强度满足现行规范对二级及以下等级公路重交通和中等、轻交通路面基层混合料的要求;随着炉渣的掺入和炉渣球团集料掺量的增加,水泥稳定碎石炉渣的干缩应变、干缩系数呈上升趋势,应对炉渣和炉渣球团集料的总掺量有所控制。最后,采用重金属浸出试验对水泥稳定碎石炉渣的环境安全特性进行了评价,并对其经济和环境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过水泥的固化,炉渣和炉渣球团集料总掺量为45%的水泥稳定碎石炉渣中重金属毒性浸出值远低于炉渣,满足V类地表水标准,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极小;炉渣和免烧炉渣球团的掺入能够降低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生产成本,也能节省天然集料,经济和环境效益得到改善。该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提高垃圾焚烧炉渣在道路基层中的资源化利用率,还能够节约土地资源,有利于环境保护,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陈筱悦[7](2020)在《页岩气油基岩屑制备陶粒的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页岩气的大量开采使得油基岩屑的堆存量持续增加,其表面覆盖的大量油类污染物易燃且难以在环境中降解。为降低油基岩屑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威胁,现已研究出多种无害化处理方式,但均难以实现有效的资源化利用,应用途径严重受限,如何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是当下面临的重要挑战。陶粒因具有质轻、高强、低吸水率的特性在建筑、路基、桥梁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鲜有学者对油基岩屑在陶粒方面的制备进行研究。本论文在深度脱附处理油基岩屑的特性分析基础上,利用该油基岩屑和粉煤灰进行免烧陶粒及烧结陶粒的制备,并以五水硼砂为助熔剂制备低能耗的低温烧结陶粒,为实现油基岩屑的资源化处理,拓展油基岩屑在陶粒方面的研究及工业化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基础。本论文在免烧陶粒制备部分,探讨了不同原料配比下水玻璃掺量对免烧陶粒筒压强度、吸水率及密度的影响,结合XRD、红外及扫描电镜等手段分析免烧陶粒的微观结构,确定免烧陶粒的制备工艺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当粉煤灰与油基岩屑的配比为4:6,每500 g混合粉体水玻璃掺量为75 g时,获得的免烧陶粒筒压强度为5.1 MPa,吸水率为8.57%,表观密度为1993.0 kg·m-3,堆积密度为870.5 kg·m-3,相比其他原料配比及水玻璃掺量下的免烧陶粒,该免烧陶粒强度高、吸水率低、密度小,物理性能较为优异。矿物相、分子结构及微观结构分析表明,水玻璃会使粉体处于碱性环境中,破坏粉煤灰中的玻璃体,释放出硅铝活性物质,加快地聚合物反应及水化反应进程,且不同原料配比下的优选陶粒均有无定型凝胶产生,但相比之下,优选参数下的免烧陶粒中未被激发的玻璃微珠更少,无定型凝胶分布更紧密均匀。在烧结陶粒制备部分,本论文探讨了烧结温度及烧结时间对陶粒物理性能的影响,结合XRD对陶粒的矿物相结构的分析,确定了最佳烧结制度。研究结果表明:适当的烧结温度及烧结时间有助于结晶相的形成及增强,有效提高陶粒的筒压强度,且高温下产生的气孔有助于获得较低的密度,然而超过一定限值,陶粒容易产生粘性烧结,内部出现不均匀大孔,对强度产生不利影响,成型度差。综合考虑,确定油基岩屑烧结陶粒的最佳制备条件为烧结温度1145°C,烧结时间30 min,所获得的陶粒表面为光滑致密的釉质层,内部分布有均匀气孔,且有辉石、透辉石、霞石陶瓷相及长石类矿物等结晶相生成,密度小且机械性能优异。其表观密度为1853.9 kg·m-3,堆积密度为850.2kg·m-3,筒压强度为8.6 MPa,吸水率为3.77%,符合国标GB/T17431.1-2010中对于800等级下高强陶粒的要求。在五水硼砂-油基岩屑低温烧结陶粒的制备研究中,以五水硼砂作为助熔剂,对陶粒的烧结温度进行探讨,结合XRD等手段分析低温烧结陶粒的矿物相结构变化,明确最佳烧结温度参数及五水硼砂对陶粒烧结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五水硼砂对烧结陶粒的烧结温度影响较大,添加五水硼砂后,烧结温度在875°C即可获得密度等级为800等级,筒压强度为8.9 MPa,吸水率为8.92%的低温烧结陶粒,满足国标GB/T17431.1-2010对800等级下高强陶粒的标准限值。五水硼砂中含有大量的B2O3和Na2O,可以降低样品的软化温度,使陶粒在较低的温度下产生低粘度液相,有效降低烧结温度,实现低温烧结陶粒的制备。该样品内部分布有霞石、透辉石及钙长石等物相,有助于陶粒的强度发展。将油基岩屑转化为免烧及烧结陶粒可降低二次污染,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将其应用于建筑、路基等多个领域可提高油基岩屑的处理速度,具有潜在的经济、环境及社会效益。

李宇峰[8](2020)在《地聚物基复合污泥固化剂制备及其应用于污泥资源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污泥是污水处理后产生的浮渣和沉淀物,具有产生量大、易发臭、脱水难等特点,需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来避免二次污染。污泥固化/稳定化是污泥处置的常见方法,主要是利用污泥固化剂将污染物固化封存。目前污泥固化剂主要以水泥胶凝材料为主,存在固化后抗压强度低、资源化利用率低、后期减容和二次污染问题。地聚物以“绿色水泥”着称,具有强度高、耐腐蚀等优点,被认为是最好的水泥替代品。本文以绿色节能、废物资源化利用和高效为导向,创新地对地聚物在污泥固化与污泥资源化利用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包括地聚物制备、地聚物基复合污泥固化剂制备和污泥固化工艺、海绵城市污泥透水砖制备试验,结果如下:地聚物的制备试验结果表明,以火山石、偏高岭土和碱激发剂为原料,正交测试获得地聚物的最佳配比为灰碱比1.5、碱激发剂模数1.5、火山石20%、水灰比0.4。标准养护3天抗压强度达9MPa,中长期增幅不大显现早强、速凝和长期稳定性能方便污泥固化,火山石增加反应活性利于早强。XRD分析表明地聚物内部结构为无定形胶凝结构形态且无新晶态物质生成;FTIR分析表明存在Si-O-Si和Al-O-Si的不对称非均匀伸缩振动且向低吸收峰波数范围偏移,说明发生了地聚物反应;SEM形貌表征表明地聚物内部为类似珊瑚礁、不均匀小层状和片状物包裹成致密的层状空间结构。地聚物基复合物污泥固化剂的制备和污泥固化工艺试验结果表明,以力学性能为指标进行正交试验获得地聚物基复合物污泥固化剂的最佳配比:40%地聚物胶凝剂、15%生石灰促凝剂、10%牙科石膏产品增强剂、25%煤渣骨架材料、0.3%纳米Si O2添加剂。污泥最佳掺比为62.5%,固化养护3天污泥固化体抗压强度最大为3.72MPa,养护28天抗压强度最大为15.16MPa,满足资源化利用强度要求并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规范》(GB/HJ-2010)和《城镇污水厂污泥处置混合填埋用泥质》(GB/T23485-2009)。分别对污泥固化体进行力学稳定性测试、含水率测试、重金属毒性测试、抗浸出性能测试、污泥增容比测试、静置腐败测试和传统污泥固化剂对比实验表明地聚物基复合物污泥固化剂固化污泥是可行的并具有优良性能。污泥固化机制共有5个反应阶段。确定固化工艺二(液相碱激发剂凝固研磨成粉末+固化剂固相材料(混合1)+污泥(混合2))作为最佳现场固化工艺,固化费用为689.55元/吨。资源化利用污泥制备海绵城市污泥透水砖试验结果表明,原材料最佳配比为54.6%污泥、32.8%地聚物基复合物污泥固化剂、10.9%建筑垃圾细骨料、1.7%发泡剂,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干压成型制坯(30MPa)、蒸汽养护(110℃,20h)、鼓风干燥(75℃,5h)。常温养护7天可获得抗压强度30MPa、透水系数大于1.0×10-2cm/s的污泥透水砖,达到《透水路面砖和透水路面板》(GB/T25993―2010)B级透水系数以上,单块成本为0.82元。

伍浩良[9](2019)在《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和高性能ECC竖向屏障材料研发及阻隔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2018YFC1803100、2018YFC18023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51278100)、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BE2017715)、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No.201606090130)、东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基金(No.YBJJ1735)和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No.KYLX160242)等课题为依托,采用室内试验、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计算等方法,开展了新型竖向屏障材料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和ECC的研发,并研究其在典型污染液作用下防渗截污性能的系统性研究。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发了新型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竖向屏障材料,揭示了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竖向屏障的工程特性和水化机理。通过室内试验表明: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竖向屏障和易性能良好;其养护28天满足100kPa的强度设计需求;在自来水和污染液作用下的渗透系数均能满足1×10-8m/s的防渗要求;在硫酸钠污染液浸泡作用下,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竖向屏障强度增长;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较水泥-膨润土竖向屏障材料在能耗、CO2排放和价格分别降低8%-79%、84%-85%和15%-17%。通过热反应动力学分析和系列微观测试技术,阐明了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竖向屏障的水化特征和污染物的反应机理。结果证明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隔离屏障的水化产物主要为水化硅酸钙(C-S-H)和类水滑石(Ht)。(2)研发了新型ECC竖向屏障材料,查明了氧化镁和天然砂两种材料对ECC宏观力学和微观力学的影响。宏观力学结果表明:提高氧化镁掺量降低ECC抗压强度和渗透系数,在氧化镁掺量为6%时的ECC获得最大拉伸能力和拉伸强度;增加天然砂的球度S和圆度R削弱抗压强度、拉伸能力、拉伸强度和渗透系数。微观力学结果揭示了,较高的氧化镁掺量可削弱基质强度、基质断裂韧性和拉伸模量,增大基质/纤维界面区,进而削弱最大纤维桥接应力开裂尖端韧性;较小的圆度R和球度S可增大纤维的桥接作用力、尖端断裂韧性和残余能,进而提高极限拉伸强度。掺有6%氧化镁的ECC的力学特性和经济环境效益高于ECC和天然砂ECC。(3)探明了新型的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和ECC竖向屏障材料的耐久特性。干湿循环试验测试表明,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竖向屏障在干湿循环作用下质量损失大于水泥基的隔屏障;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竖向屏障在第4级循环开始出现轻微裂缝;到第6级循环结束时试样表皮开始出现少量脱落。提高膨润土掺量降低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隔离屏障的耐久特性,而增加高炉矿渣和氧化镁掺量有利于提高其耐久特性。ECC在自来水干湿循环作用下抗压强度和质量增长,而在尾矿废液作用下抗压强度和质量削弱;经过自来水和尾矿废液循环后的ECC试样的拉伸量均降低,降低量为30%-35%;尾矿废液抑制了ECC的自愈合速度,而提高氧化镁掺量可提高自愈合速度。自愈合产物主要为水化硅酸钙(C-S-H)、碳酸钙(CaCO3)、钙矾石(AFt)和类水滑石(Ht)。(4)获取了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和ECC竖向屏障材料阻隔典型Pb-Zn污染液和尾矿废液溶质运移参数。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隔离屏障在Pb污染液中的有效扩散系数D*介于8.8×10-10-9.3×10-10 m2/s之间,阻滞因子Rd为10.0-10.7,相应的分配系数kp介于0.0031-0.0034 mL/g;而Zn污染液中的有效扩散系数D*介于6.7×10-10-7.2×10-10 m2/s之间,阻滞因子Rd为10.6-10.9,相应的分配系数Kp介于0.0033-0.0034 mL/kg。ECC的有效扩散系数D*和分配系数Kp值分别为1.0×10-10 m2/s和0.19 mL/g,而氧化镁ECC的有效扩散系数D*和分配系数Kp值分别为5.38×10-11 m2/s和0.186 mL/g。(5)通过现场实体工程应用,验证了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隔离屏障的防渗和力学及环境安全性能。通过原位土的室内结果,揭示了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竖向屏障的pH、无侧限抗压强度、渗透系数分别为10.5-10.8、400-680kPa、3.8×10-8-3.2×10-7cm/s。通过原位试验结果证明了: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隔离屏障的pH和抗压强度均低于水泥土隔离屏障,而渗透系数低于水泥土隔离屏障2-3个数量级;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隔离屏障的重金属和有机物固定率高于水泥土隔离屏障。

蒋春博[10](2019)在《生物滞留系统填料改良及径流调控研究》文中认为面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所引发的“水多、水少、水脏”等社会和环境问题,亟需对城市雨水径流加以有效控制及利用,进而发挥雨水在构建可持续排水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雨水系统的构建是今后研究的重点。生物滞留池是典型的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但运行效率不稳定、设计方法缺乏、长期调控效果不明等问题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填料或介质是决定生物滞留系统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但对生物滞留系统填料改良及其污染物净化机理的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探索与研究。本研究采用模拟配水试验、实际降雨监测,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典型现场工程应用相结合的方法,对生物滞留系统填料改良及径流调控理论与技术进行研究。通过批次实验与迷你柱实验,综合考虑生物滞留设施混合填料的吸附能力、渗透性、持水性、寿命、成本等关键因素,采用多目标决策的方法建立层次结构模型,配制综合效能较好的改良生物滞留填料,并确定其性能参数;通过小试(土柱)模拟配水试验,考虑填料、植物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定量分析生物滞留系统对雨水径流的调控效果与作用机理;结合中试与模型模拟,确定生物滞留系统设计的适宜方法,考虑的主要参数包括填料特性、水力负荷和污染负荷、淹没区高度、蓄水层深度等;通过典型低影响开发设施雨汛期监测与成本-效益分析,检验设施在西安地区的适用性。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吸附能力强,解吸率低,持水能力强,成本低,本地易获取的原则,提出了生物滞留填料改良的技术路线与方法。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阳离子交换量、比表面积等检测,确定了给水厂污泥(Water Treatment Residual,WTR)等10种改良剂的基本特性;通过批次实验确定了生物滞留传统填料(Bioretention Soil Media,BSM)和改良剂的混合比例;一维垂直入渗实验结果表明:改良填料的渗透能力超过220 mm/h,是原状土的3.4倍以上,改良填料持水能力是生物滞留传统填料的0.9~1.6倍,大多数高于生物滞留传统填料;通过批次和迷你柱实验获得了相对吸附容量最大和寿命最长的生物滞留改良填料,其中BSM+10%WTR 对可溶性活性磷(Soluble Reactive Phosphorus,SRP),BSM+10%绿沸石对铵态氮吸附容量相对最大,运行寿命相对最长。以渗透能力、持水能力、净化能力、寿命、成本等5个因素为基础,建立多目标决策层次结构模型,获得了改良填料综合性能:BSM+10%粉煤灰>BSM+10%绿沸石>BSM+10%WTR>BSM+10%麦饭石>BSM。(2)根据小试结果,以填料因子(Media factor,MF)和入渗率表征生物滞留填料的基本特性,同时考虑进水污染物浓度、汇流面积、设计重现期、降雨历时和雨前干燥期的影响,基于响应曲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采用多元二次回归方程分别建立了水量调控效果、污染物浓度去除效果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耦合关系模型(R2≥0.715),可用于预测生物滞留系统对雨水径流的调控效果。(3)通过25场次小试模拟降雨试验和四阶段填料特性检测,研究生物滞留设施填料中碳、氮、磷、重金属及酶活性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新建装置在一年的运行周期中,填料中污染物浓度较高时,填料中污染物浓度呈先降低,随着系统的运行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且系统运行稳定后,填料中氮磷含量呈现上层>中层>下层的趋势。生物滞留填料中污染物含量与脲酶、蛋白酶、脱氢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等酶活性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生物滞留系统中不同种类酶活性与污染物含量之间的相关性显着程度不一致,过氧化氢酶与所有污染物含量显着相关(P<0.01),而酸性磷酸酶与所有污染物含量相关性不显着。(4)将高效的改良剂与传统的生物滞留填料混合形成四种改良生物滞留填料,通过不同的填料组合(即分层/混合,不同的淹没区高度)构建10座生物滞留中试系统,明确中试尺度下污染物负荷削减率与水文/水力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当以粉煤灰(分层/混合)和WTR(分层/混合)为改良剂时,改良填料污染物去除效果高于其它填料(≥68%)。对于BSM+10%WTR生物滞留池,三个淹没区高度下的硝态氮去除率分别为54.0%、59.9%和62.1%,考虑到水量削减状况和前期研究结果,推荐淹没区高度为150 mm。根据中试结果,分别采用蓄水层高度法和完全水量平衡体积削减法设计了简易型和复杂型生物滞留单体设施的规模。(5)基于中试与HYDRUS-1D模型模拟,进行生物滞留设施关键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入流水量(V)、填料厚度(Hm)、经验参数(n)、饱和含水率(θs)和饱和导水率(Ks)为影响水分运移的敏感性参数,以入流水量(V)、入流浓度(C)、填料厚度(Hm)和填料等温吸附常数(Kd)为影响污染物运移的敏感性参数。通过模型的率定和验证,获得了可靠的生物滞留填料层水力、水质特性参数用于确定生物滞留填料厚度。两年一遇1h降雨量,汇流比20:1情况下,推荐BSM+10%WTR混合填料设计厚度宜≥50cm,BSM+10%粉煤灰混合填料设计厚度宜≥70 cm。(6)设计并建造两座雨水花园系统处理实际屋面径流,填料分别为生物滞留传统填料和BSM+10%WTR。其水量调控效果分别为:38.1~68.6%(中位数=53.4%)、56.5~88.1%(中位数=72.8%),BSM+10%WTR为填料的雨水花园比生物滞留传统填料的雨水花园水量削减率高出约20%。设施运行稳定后,与生物滞留传统填料的雨水花园比较,BSM+10%WTR为填料的雨水花园污染物浓度去除率提高了 6.2%~36.4%,负荷削减率提高了 10.2%~23.3%,且负荷削减率均在84%以上。(7)对四座典型生物滞留设施进行数十场次实际降雨过程监测,与纯种植土为填料的雨水花园相比,混合填料雨水花园和分层填料植生滞留槽通过设置内部储水区,减少汇水面积和增加填料层厚度来改善径流调控效果,中小雨降雨条件下(<25 mm)其水量削减率高于68.2%。纯种植土雨水花园,混合填料雨水花园和分层填料植生滞留槽概率统计结果表明:出水TN浓度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IV限值的概率分别为32.7%、42.3%和19.8%;出水TP浓度超越概率分别为18.5%、6.5%和8.9%;出水COD浓度超越概率分别为50.3%、47.4%和39.0%。设施的TN、TP和COD年污染负荷削减率基本上超过60%,但设施在运行初期COD和硝态氮出现较明显的淋溶现象。(8)根据西北地区水文特征,若研究区域对污染物的净化效果没有特殊要求,且土壤入渗性能大于10-6 m/s,填充本地黄土的生物滞留设施可以从源头上有效地调控径流雨水。对于LID设施建设面积有限或径流污染严重的地区,应对低影响开发设施填料或结构参数进行一定的改进。基于年降雨事件中不同降雨量级比例、土地利用类型、年降雨总量控制率和径流污染物负荷削减率,建立了低影响开发设施在区域尺度应用的规模预测方法。以西安市建成区为例(2017年建设用地面积625.3 km2),建筑区域分别使用纯种植土雨水花园和混合填料雨水花园,道路区域采用分层填料植生滞留槽时,到2030年,实现总径流控制率达到85%,污染物负荷削减率达到60%的目标,估算投入的总成本约为360亿元人民币。

二、粉煤灰深度开发利用及经济环境效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粉煤灰深度开发利用及经济环境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宁夏工业固废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宁夏工业固废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现状
    1.1 一般工业固废的种类
    1.2 一般工业固废成分分析
    1.3 一般工业固废排放、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情况
    1.4 一般工业固废处置与综合利用产业现状
    1.5 一般工业固废处置与综合利用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
2 国内外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国内外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现状
    2.2 国内外技术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3 宁夏一般工业固废处置与资源化发展战略建议
    3.1 宁夏一般工业固废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技术方向选择
    3.2 阶段发展目标及技术路线图
    3.3 重点任务及优先发展的重大工程
        3.3.1 重点任务建议
        3.3.2 重大工程建议
        (1)采空区工业固废回填工程。
        (2)高性能绿色建材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4 政策建议与保障措施
    4.1 政策建议
    4.2 保障措施
5 结语

(2)气流床气化飞灰/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说明清单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煤气化及气流床气化技术简述
    1.2 气流床气化飞灰概述
        1.2.1 气化飞灰的形成过程
        1.2.2 气化飞灰的基本性质
        1.2.3 飞灰的改性技术研究
    1.3 飞灰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1.4 聚氨酯泡沫材料的研究现状
        1.4.1 聚氨酯简述及应用
        1.4.2 无机填料在聚氨酯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1.5 本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2 气化飞灰填料理化性质对聚合物的影响研究
    2.1 概述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飞灰改性实验
        2.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4 实验方法与测试条件
    2.3 气化飞灰作为聚氨酯材料填充物的可行性分析
        2.3.1 灰化学组成分析
        2.3.2 粒径
        2.3.3 晶体矿物组成
        2.3.4 表观形貌及微区化学组成
    2.4 飞灰表面预处理工艺
        2.4.1 酸溶造孔改性技术
        2.4.2 硅烷偶联剂表面改性技术
        2.4.3 不同改性技术后的飞灰表面润湿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粉煤气化飞灰/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条件研究
    3.1 概述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配方
        3.2.2 气化飞灰的预处理工艺
        3.2.3 聚氨酯硬质泡沫复合材料的制备
        3.2.4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5 实验方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搅拌速率对复合材料制备成型的影响
        3.3.2 气化飞灰与聚氨酯基体复合机理分析
        3.3.3 复合材料结晶-熔融行为研究
        3.3.4 偶联剂改性对复合材料破坏载荷的影响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粉煤气化飞灰/聚氨酯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4.1 概述
    4.2 实验部分
        4.2.1 本章所用实验仪器及设备
        4.2.2 测试方法及标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4.3.2 复合材料的物理稳定性分析
        4.3.3 复合材料防潮性能分析
        4.3.4 热稳定性分析
        4.3.5 复合材料的环境效益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会计信息计量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论文研究思路与框架
    1.3 论文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技术路线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环境会计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环境会计理论基础
        2.1.1 管制经济学理论
        2.1.2 环境会计目标相关理论
        2.1.3 物质不灭理论
        2.1.4 劳动价值理论
        2.1.5 效用价值理论
        2.1.6 能值理论
    2.2 环境会计相关文献综述
        2.2.1 环境会计目标
        2.2.2 环境会计要素计量属性
        2.2.3 环境会计要素内容
        2.2.4 环境会计要素计量方法
        2.2.5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2.2.6 环境绩效评价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环境管制与环境会计制度背景
    3.1 环境管制制度背景与环境管制信息需求现状
        3.1.1 环境管制制度背景
        3.1.2 环境管制信息需求分析
    3.2 环境会计制度背景与环境会计信息供给现状
        3.2.1 环境会计制度背景
        3.2.2 环境会计信息供给现状—实例分析
    3.3 环境管制目标下环境信息供需不适应性分析
        3.3.1 环境会计要素与环境管制信息需求不适应
        3.3.2 环境信息披露与环境管制信息需求不适应
        3.3.3 环境绩效评价与环境管制信息需求不适应
    3.4 环境管制与环境会计的投入产出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投入产出的多维环境会计要素分析
    4.1 环境管制与环境会计的投入产出逻辑分析
    4.2 立足环境管制的环境会计目标构思
        4.2.1 环境会计总体目标
        4.2.2 环境会计具体目标
    4.3 基于投入产出的实物维度环境会计要素分析
        4.3.1 实物维度环境会计要素的信息质量特征
        4.3.2 实物维度要素设计基本假设
        4.3.3 实物维度环境会计要素分析
    4.4 基于投入产出的价值维度环境会计要素分析
    4.5 基于投入产出的综合维度环境会计要素分析
        4.5.1 综合维度环境会计要素基本假设
        4.5.2 综合维度环境会计要素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投入产出的多维环境会计要素计量方法
    5.1 基于投入产出的多维环境会计要素计量属性
    5.2 基于投入产出的实物维度要素计量方法
        5.2.1 实物维度要素内容
        5.2.2 基于实物盘存制的消耗要素计量方法
        5.2.3 基于投入产出守恒的负产出要素计量方法
    5.3 基于投入产出的价值维度要素计量方法
        5.3.1 投入要素赋值方法
        5.3.2 消耗要素价值计量方法
        5.3.3 产出要素的值计量方法
        5.3.4 权益要素价值计量方法
    5.4 基于投入产出的综合维度要素计量方法
        5.4.1 能值理论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5.4.2 综合维度要素计量方法
    5.5 环境会计要素计量应用案例
        5.5.1 案例背景
        5.5.2 实物维度要素计量方法应用
        5.5.3 价值维度要素计量方法应用
        5.5.4 综合维度要素计量方法应用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信息披露内容设计
    6.1 环境管制强度与物质流信息披露水平的关系研究
        6.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1.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3 变量设计
        6.1.4 实证模型设置
        6.1.5 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6.1.6 稳健性检验
        6.1.7 结论与启示
    6.2 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信息披露模式设计
    6.3 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信息披露内容设计
        6.3.1 准入模式与投入产出环境信息披露内容设计
        6.3.2 运行管控模式与投入产出环境信息披露内容设计
        6.3.3 管制退出模式与投入产出环境信息披露内容设计
    6.4 基于运行管控模式的燃煤电厂环境信息披露案例应用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评价政策建议
    7.1 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准入评价政策建议
        7.1.1 环境准入评价思路
        7.1.2 环境准入评价指标体系
    7.2 基于投入产出的运行管控评价政策建议
        7.2.1 运行管控评价设计思路
        7.2.2 运行管控评价指标体系
        7.2.3 运行管控评价政策应用案例
    7.3 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退出评价政策建议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4)纳米固化剂材料研发及固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固化剂研究进展
        1.2.2 纳米改性材料进展
        1.2.3 纳米材料加固土的进展
        1.2.4 水泥基类本构模型进展
        1.2.5 研究现状与不足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纳米改性剂
        2.1.2 土壤固化剂
        2.1.3 试验用土
        2.1.4 纳米固化土
    2.2 研究方法
        2.2.1 前期预备试验
        2.2.2 固化剂胶砂试验
        2.2.3 纳米固化土性能试验
        2.2.4 微观物理化学分析
第三章 纳米固化剂研发及性能优化试验研究
    3.1 纳米材料筛选
        3.1.1 纳米添加剂的初步筛选
        3.1.2 两种纳米添加剂性能对比
    3.2 试验方案及试样制备
        3.2.1 改性试验方案
        3.2.2 试件制备与养护
    3.3 纳米固化剂胶砂强度影响因素研究
        3.3.1 纳米固化剂抗折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3.3.2 纳米固化剂抗压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3.4 纳米固化剂性能优化方案对比
        3.4.1 纳米固化剂宏观力学性能对比
        3.4.2 纳米固化剂微观分形特征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纳米固化剂对土体力学性能及界面结构的影响
    4.1 试验方案及试样制备
        4.1.1 试验方案
        4.1.2 试样制备与养护
    4.2 纳米固化土力学性能影响因素
        4.2.1 养护龄期对固化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4.2.2 固化剂掺量对固化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4.3 不同固化土界面结构对强度的影响分析
        4.3.1 不同固化土的抗压强度对比
        4.3.2 吸水率和干密度对固化土强度的影响
        4.3.3 固化土界面结构组成及颗粒形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纳米固化剂固土机理研究
    5.1 纳米二氧化硅火山灰活性加速水化过程
    5.2 纳米固化剂改变土体化学离子的微观分布
    5.3 纳米固化剂重构土体的相界面结构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纳米固化土的本构模型研究
    6.1 单轴压缩破坏过程分析
    6.2 本构关系模型构建
        6.2.1 曲线无量纲处理
        6.2.2 模型的推导及优化
    6.3 本构模型参数确定
        6.3.1 不同模型参数计算
        6.3.2 模型拟合程度分析
    6.4 本构模型的试验验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纳米固化剂在坡沟防护工程中的技术应用
    7.1 黄土地区沟道土地整治防护工程技术应用
        7.1.1 研究区概况
        7.1.2 结构设计与材料配制
        7.1.3 施工及成型技术
    7.2 南方红壤区坡面及道路防护工程技术应用
        7.2.1 研究区概况
        7.2.2 红壤区土质特性
        7.2.3 结构优化与设计
        7.2.4 施工及成型技术
    7.3 纳米固化剂施工技术要点
    7.4 成本分析和环境效益
        7.4.1 工程成本分析
        7.4.2 环境效益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结论及创新点
        8.1.1 主要结论
        8.1.2 创新点
    8.2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提高XFY公司粉煤灰储存经济效益综合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我国对粉煤灰综合利用的现状
    1.3 国内外对粉煤灰的储存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独创或新颖之处
        1.4.3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粉煤灰储存的管理及相关效益提升研究概述
    2.1 粉煤灰储存及管理
        2.1.1 粉煤灰储存的概念
        2.1.2 粉煤灰储存的管理
        2.1.3 粉煤灰储存管理改善及效益提升
    2.2 粉煤灰储存经济效益提升常用方法
        2.2.1 以改善管理为导向的方法
        2.2.2 以改善经营为导向的方法
        2.2.3 以创新为导向的方法
    2.3 有关商品储存管理及效益提升研究
    2.4 有关商品储存经营管理及效益提升研究的评价
        2.4.1 有关商品储存经营管理及效益提升研究的不足
        2.4.2 本文研究的思路及方向
第三章 XFY公司粉煤灰储存经营管理现状
    3.1 XFY粉煤灰公司简介
        3.1.1 XFY粉煤灰公司成立的背景
    3.2 XFY公司粉煤灰储存管理概况
        3.2.1 XFY公司粉煤灰储存及类别
        3.2.2 XFY公司对粉煤灰的储存管理
    3.3 XFY公司粉煤灰经营概况
        3.3.1 XFY公司近几年粉煤灰销售情况分析
        3.3.2 公司近年粉煤灰成本情况分析
        3.3.3 公司近年资金情况分析
    3.4 XFY公司粉煤灰储存经营管理面临的问题
        3.4.1 面临的管理问题
        3.4.2 面临的经营问题
第四章 影响XFY公司储存经营效益的主要问题分析
    4.1 影响XFY公司储存经营效益的原因调查
        4.1.1 影响XFY公司效益因素的频数-强度调查表设计
        4.1.2 影响XFY公司经营效益因素的频数调查
        4.1.3 影响XFY公司经营效益因素的强度调查
    4.2 频数-强度指向下影响公司经营效益主要因素
        4.2.1 管理维度存在问题的主要因素分析
        4.2.2 经营维度存在问题的主要因素分析
        4.2.3 创新维度存在问题的主要因素分析
    4.3 三维度下XFY公司经营效益提升设想
        4.3.1 三维度下XFY公司经营效益改善的方向
        4.3.2 三维度下XFY公司经营效益提升的目标
第五章 提高XFY公司粉煤灰储存经营效益的不同方案
    5.1 以改善管理为重点的方案
        5.1.1 减少产品进出库的损耗
        5.1.2 改善产品的运输方式
        5.1.3 提高人员的作业效率
        5.1.4 改善管理可能产生的效益
    5.2 以改善经营为重点的方案
        5.2.1 试行储存的时间-成本管理
        5.2.2 优化资金占用及债务结构
        5.2.3 优化应收账款管理
        5.2.4 改善经营可能产生的效益
    5.3 以创新为重点的方案
        5.3.1 采用先进合理的储存方式
        5.3.2 产品分类以提供价值更高的品种
        5.3.3 开发新的市场和产品新的用途
        5.3.4 创新方案可能产生的效益
    5.4 三类方案的组合
        5.4.1 管理改善为主创新为辅的方案组合
        5.4.2 经营改善为主创新为辅的方案组合
        5.4.3 管理与经营方案组合
        5.4.4 创新方案为主管理改善和经营改善为辅的方案组合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论文不足之处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基于免烧成球法的水泥稳定碎石炉渣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灰渣性质研究现状
        1.2.2 垃圾焚烧炉渣在道路基层中的应用研究
        1.2.3 人造骨料的应用现状
        1.2.4 胶凝材料活性激发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生活垃圾焚烧炉渣的组成与性质分析
    2.1 炉渣的外观特征与组成分析
        2.1.1 外观特征与物质组成
        2.1.2 元素组成
        2.1.3 物相结构
    2.2 炉渣的粒径分布
    2.3 炉渣的物理力学性质分析
        2.3.1 物理性质
        2.3.2 力学性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免烧炉渣球团的配合比与制备工艺研究
    3.1 原材料
        3.1.1 炉渣
        3.1.2 粉煤灰
        3.1.3 水泥
        3.1.4 激发剂
    3.2 免烧炉渣球团配合比设计
        3.2.1 炉渣试件制备方法
        3.2.2 水泥掺量的确定
        3.2.3 激发剂的确定
        3.2.4 配合比设计
    3.3 免烧炉渣球团制备工艺研究
        3.3.1 制备环节分析
        3.3.2 制备步骤的确定
    3.4 免烧炉渣球团的技术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泥稳定碎石炉渣配合比设计与性能试验研究
    4.1 原材料
        4.1.1 天然集料
        4.1.2 炉渣集料
        4.1.3 水泥
        4.1.4 水
    4.2 水泥稳定碎石炉渣配合比设计
        4.2.1 级配类型选择
        4.2.2 集料筛分结果
        4.2.3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4.2.4 水泥剂量确定
    4.3 水泥稳定碎石炉渣性能试验研究
        4.3.1 力学性能分析
        4.3.2 收缩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泥稳定碎石炉渣环境安全及综合效益分析
    5.1 环境安全评价
        5.1.1 重金属浸出试验方法
        5.1.2 试验结果分析
    5.2 综合效益分析
        5.2.1 经济效益
        5.2.2 环境效益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页岩气油基岩屑制备陶粒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油基岩屑的处置现状
        1.2.2 免烧陶粒的研究现状
        1.2.3 烧结陶粒的研究现状
        1.2.4 低温烧结陶粒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2.油基岩屑特性分析
    2.1 研究方案
    2.2 原样油基岩屑基本特性
    2.3 油基岩屑预处理
    2.4 处理后油基岩屑的基本特性
    2.5 小结
3 油基岩屑免烧陶粒的制备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材料及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3 研究方案
        3.3.1 水玻璃模数调节
        3.3.2 油基岩屑免烧陶粒的制备
        3.3.3 堆积密度测试
        3.3.4 表观密度测试
        3.3.5 吸水率测试
        3.3.6 筒压强度测试
        3.3.7 矿物相分析
        3.3.8 红外分析
        3.3.9 微观形貌分析
    3.4 结果讨论与分析
        3.4.1 原料配比及水玻璃掺量优选
        3.4.2 矿物学分析
        3.4.3 红外分析
        3.4.4 表观及微观形貌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油基岩屑烧结陶粒的制备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材料及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
    4.3 研究方案
        4.3.1 油基岩屑烧结陶粒的制备
        4.3.2 差热-热重测试
        4.3.3 表观密度及堆积密度测试
        4.3.4 吸水率测试
        4.3.5 筒压强度测试
    4.4 结果讨论与分析
        4.4.1 差热-热重分析
        4.4.2 烧结温度对油基岩屑烧结陶粒性能的影响
        4.4.3 烧结时间对油基岩屑烧结陶粒性能的影响
        4.4.4 矿物学结构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五水硼砂-油基岩屑低温烧结陶粒的制备
    5.1 研究内容
    5.2 研究材料及设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设备
    5.3 研究方案
        5.3.1 五水硼砂-油基岩屑低温烧结陶粒的制备
    5.4 结果讨论与分析
        5.4.1 热重-差热分析
        5.4.2 烧结温度参数确定
        5.4.3 矿物学结构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陶粒制备工艺总结及效益分析
    6.1 陶粒制备工艺总结
        6.1.1 免烧陶粒
        6.1.2 烧结陶粒
    6.2 效益分析
        6.2.1 经济效益
        6.2.2 环境效益
        6.2.3 社会效益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地聚物基复合污泥固化剂制备及其应用于污泥资源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污泥处置研究现状
        1.2.1 国外污泥处置研究现状
        1.2.2 国内污泥处置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污泥固化剂研究现状
        1.3.1 污泥固化的有关理论
        1.3.2 国外污泥固化剂研究现状
        1.3.3 国内污泥固化剂研究现状
    1.4 地聚物技术研究现状
        1.4.1 地聚物的来源与定义
        1.4.2 地聚物的制备研究现状
        1.4.3 地聚物的合成反应机理研究现状
    1.5 污泥固化剂及地聚物研究存在的问题
        1.5.1 污泥固化剂研究
        1.5.2 地聚物研究
    1.6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标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1.7 课题特色与创新性
        1.7.1 课题特色
        1.7.2 课题创新点
第二章 试验材料、仪器和分析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第三章 火山石-偏高领土基地聚物胶凝材料的制备试验
    3.1 引言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目的与内容
        3.2.2 工艺流程
        3.2.3 试验方案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3.3.2 各组分添加量之间关系
    3.4 火山石-偏高领土基地聚物反应机理分析
        3.4.1 样品表征分析
        3.4.2 反应机理分析
        3.4.3 反应模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聚物基复合污泥固化剂的制备及其污泥固化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地聚物基复合污泥固化剂制备试验
        4.2.1 试验目的与内容
        4.2.2 工艺流程
        4.2.3 试验方案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4.3.2 污泥固化体力学稳定性能
        4.3.3 污泥固化体含水率
        4.3.4 重金属浸出毒性分析
        4.3.5 固化污泥增容比
        4.3.6 抗浸泡性能
        4.3.7 固化体静置腐败
        4.3.8 传统污泥固化剂固化抗压强度对比
    4.4 污泥固化工艺试验
        4.4.1 试验目的与内容
        4.4.2 工艺流程
        4.4.3 试验方案
        4.4.4 结果与讨论
    4.5 地聚物基复合污泥固化剂的固化机理探究
        4.5.1 样品表征分析
        4.5.2 反应机理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聚物基复合污泥固化剂应用于污泥资源化研究
    5.1 前言
    5.2 利用污泥制备海绵城市免烧污泥透水砖试验
        5.2.1 试验目的与内容
        5.2.2 工艺流程
        5.2.3 试验方案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各组分掺量对透水砖抗压强度与透水系数的影响
        5.3.2 各工艺参数对透水砖抗压强度与透水系数的影响
        5.3.3 污泥透水砖技术指标
        5.3.4 保水性
        5.3.5 抗冻性能
        5.3.6 抗腐蚀性能
    5.4 效益分析
        5.4.1 社会效益
        5.4.2 环境效益
        5.4.3 经济效益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和高性能ECC竖向屏障材料研发及阻隔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字母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地下水及土壤污染现状
        1.1.2 污染场地防治相关政策
        1.1.3 污染场地修复及风险管控技术分析
    1.2 竖向屏障历史及应用
        1.2.1 竖向屏障技术类型及工艺控制
        1.2.2 竖向屏障施工工艺及应用
        1.2.3 竖向屏障施工案例
        1.2.4 竖向屏障质量控制和工后监测
    1.3 竖向隔离屏障研究现状
        1.3.1 竖向屏障工程性质
        1.3.2 竖向屏障服役性能
    1.4 竖向屏障材料
        1.4.1 膨润土
        1.4.2 高炉矿渣
        1.4.3 高延性混凝土(ECC)
    1.5 现研究现状进一步分析与总结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论文结构和技术路线图
第2章 MSB和 ECC竖向屏障试验内容和试验方法
    2.1 MSB试验材料和制备
    2.2 MSB试验制备
    2.3 MSB试验内容及方案
        2.3.1 坍落度试验
        2.3.2 无侧限抗压试验
        2.3.3 柔性壁渗透试验
        2.3.4 干湿循环试验
        2.3.5 长期浸泡试验
        2.3.6 毒性浸出试验
        2.3.7 土柱化学渗透试验
        2.3.8 微观测试
        2.3.9 MSB试验内容小结
    2.4 ECC竖向屏障墙体材料成分和制备过程
    2.5 ECC竖向屏障试验内容及方案
        2.5.1 和易性试验
        2.5.2 单轴拉伸试验
        2.5.3 无侧限抗压试验
        2.5.4 渗透试验
        2.5.5 自愈合试验
        2.5.6 断裂韧性试验
        2.5.7 单纤维拔出试验
        2.5.8 微观分析试验
        2.5.9 ECC试验内容小结
第3章 MSB和 ECC竖向屏障研发
    3.1 MSB竖向屏障概述
        3.1.1 优选设计
        3.1.2 施工和易性
        3.1.3 无侧限抗压强度
        3.1.4 pH和干密度
        3.1.5 自来水渗透特性
        3.1.6 硫酸盐和重金属溶液渗透特性
        3.1.7 硫酸盐和重金属污染液浸泡
        3.1.8 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3.1.9 MSB竖向屏障讨论
    3.2 MSB竖向屏障微观机理分析
        3.2.1 热反应动力学分析
        3.2.2 X射线衍射分析
        3.2.3 扫描电镜
        3.2.4 能谱分析
        3.2.5 傅里叶红外分析
        3.2.6 压汞分析
        3.2.7 MSB竖向屏障机理分析
    3.3 ECC竖向屏障概述
        3.3.1 工程和易性
        3.3.2 抗压强度
        3.3.3 单轴拉伸特性
        3.3.4 渗透特性
        3.3.5 经济环境效应
        3.3.6 ECC性能评估
    3.4 ECC竖向屏障机理
        3.4.1 断裂韧性
        3.4.2 单纤维拔出
        3.4.3 微观力学分析
        3.4.4 MgO-ECC机理分析
        3.4.5 天然砂ECC机理分析
    3.5 本章内容小结
第4章 MSB和 ECC竖向屏障耐久特性
    4.1 MSB竖向屏障耐久特性
        4.1.1 质量损失
        4.1.2 表观评价
        4.1.3 无侧限抗压强度
        4.1.4 pH变化
        4.1.5 孔隙变化
        4.1.6 微观产物分析
    4.2 ECC竖向屏障体耐久特性
        4.2.1 强度变化
        4.2.2 质量变化
        4.2.3 拉伸量变化
        4.2.4 pH
        4.2.5 孔隙率变化
    4.3 ECC竖向屏障自愈合特性
        4.3.1 共振频率RF
        4.3.2 自愈合表征
        4.3.3 微观分析
    4.4 本章内容小结
第5章 MSB和 ECC竖向屏障溶质运移参数
    5.1 土柱化学渗透
        5.1.1 试验原理
        5.1.2 试验方案和配比
        5.1.3 DIW冲刷测试结果
        5.1.4 Pb-Zn溶液测试结果
        5.1.5 Pb-Zn稳定率
        5.1.6 渗透压力差
        5.1.7 化学膜效率系数
        5.1.8 运移参数
    5.2 ECC竖向屏障体运移参数
        5.2.1 裂缝分布
        5.2.2 渗透液pH和EC
        5.2.3 非开裂渗透
        5.2.4 开裂条件渗透
        5.2.5 渗透预测
        5.2.6 扩散试验
    5.3 本章内容小结
第6章 MSB竖向屏障现场试验
    6.1 污染场地概述
        6.1.1 场地概况
        6.1.2 场地污染历史
        6.1.3 场地污染修复前
    6.2 项目工程概况
        6.2.1 施工工艺
        6.2.2 现场取样
        6.2.3 土壤测试结果
    6.3 室内试验结果
        6.3.1 含水率
        6.3.2 pH
        6.3.3 无侧限抗压强度
        6.3.4 渗透系数
        6.3.5 重金属和有机物浸出
        6.3.6 重金属和有机物固定率
    6.4 现场试验结果
        6.4.1 含水率
        6.4.2 pH
        6.4.3 无侧限抗压强度
        6.4.4 渗透系数
        6.4.5 重金属和有机物浸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附录一 1975-2017年竖向隔离屏障应用统计
附录二 现场污染土重金属及有机物浓度
附录三 现场污染水测试结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及参与科研项目

(10)生物滞留系统填料改良及径流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影响开发系统
        1.2.2 生物滞留技术
        1.2.3 生物滞留池水文性能
        1.2.4 生物滞留池对雨水径流污染的调控效果
        1.2.5 生物滞留填料及其改良研究进展
        1.2.6 生物滞留池构型设计与模型模拟
        1.2.7 植物对生物滞留系统径流调控效果的影响
        1.2.8 生物滞留池运行寿命与成本效益分析
    1.3 存在问题及不足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方案
    2.1 研究区概况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总体思路
        2.2.2 填料及其特性的确定
        2.2.3 等温吸附试验
        2.2.4 吸附饱和与入渗能力试验
        2.2.5 小试研究
        2.2.6 中试研究
        2.2.7 现场监测
        2.2.8 监测与检测方法
3 生物滞留池填料改良
    3.1 生物滞留填料改良的设计框架
    3.2 研究区域土壤特性调查
    3.3 研究区高效生物滞留填料配制
        3.3.1 生物滞留传统填料的制备
        3.3.2 改良剂吸附特性研究
        3.3.3 改良填料配比及其性能参数的确定
        3.3.4 水力传导率的测定
        3.3.5 改良填料吸附容量和寿命计算
    3.4 改良填料效能评价
        3.4.1 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
        3.4.2 层次总排序与一致性检验
        3.4.3 改良填料效能评估
    3.5 本章小结
4 改良生物滞留系统径流调控效果与酶作用活性机制
    4.1 植物-填料-微生物综合作用下改良生物滞留池调控效果
        4.1.1 改良填料生物滞留池水量削减与浓度去除
        4.1.2 改良填料生物滞留池污染物负荷削减
        4.1.3 污染物在填料中的分布特征与净化机理
    4.2 生物滞留池径流调控效果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
        4.2.1 调控效果与外部影响因素的关系
        4.2.2 全因素与调控效果定量关系模型的建立
    4.3 改良填料中碳氮磷及重金属的时空变化特征
        4.3.1 碳氮磷及重金属含量随时间的变化特征
        4.3.2 碳氮磷及重金属垂向分布特征
    4.4 改良填料中碳氮磷含量与酶活性相关性分析
        4.4.1 酶活性随时间变化过程
        4.4.2 污染物含量与酶活性相关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生物滞留系统关键参数试验与模拟
    5.1 生物滞留系统水力特性
    5.2 生物滞留中试系统净化效果与浓度特征
        5.2.1 污染物浓度净化效果
        5.2.2 出流污染物浓度特征
    5.3 不同设计条件下综合污染物负荷削减率变化
    5.4 基于水量平衡法的生物滞留池关键参数计算
        5.4.1 生物滞留设施选型
        5.4.2 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系统规模
        5.4.3 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系统规模
    5.5 基于HYDRUS-1D的生物滞留池关键参数模拟
        5.5.1 模型原理
        5.5.2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5.5.3 参数敏感性分析
        5.5.4 模型率定与验证
        5.5.5 填料厚度情景模拟
    5.6 本章小结
6 典型低影响开发设施现场监测与效果评估
    6.1 改良雨水花园径流调控效果
        6.1.1 设施监测概况
        6.1.2 径流量调控效果
        6.1.3 污染物净化效果
    6.2 典型生物滞留设施监测概况
        6.2.1 监测体系构建
        6.2.2 单项设施监测概况
    6.3 典型生物滞留系统径流调控效果评估
        6.3.1 不同降雨量下水量调控效果
        6.3.2 典型生物滞留系统进水/出水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
    6.4 污染物负荷积累量与运行年限估算
        6.4.1 污染物年负荷量计算
        6.4.2 生物滞留系统运行年限估算
    6.5 典型生物滞留设施应用规模及成本估算
        6.5.1 成本估算方法的建立
        6.5.2 研究区域降雨量分布及城市建设用地面积预测
        6.5.3 建设规模及成本预测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粉煤灰深度开发利用及经济环境效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宁夏工业固废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战略研究[J]. 唐志华,呼和涛力,郭华芳,熊祖鸿,鲁敏,陈勇. 中国煤炭, 2021(06)
  • [2]气流床气化飞灰/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许凡.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3]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会计信息计量及应用研究[D]. 宋沂邈.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4]纳米固化剂材料研发及固土性能研究[D]. 张星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21
  • [5]提高XFY公司粉煤灰储存经济效益综合方案研究[D]. 尹奎. 广西大学, 2020(07)
  • [6]基于免烧成球法的水泥稳定碎石炉渣试验研究[D]. 吴飞. 扬州大学, 2020(04)
  • [7]页岩气油基岩屑制备陶粒的工艺研究[D]. 陈筱悦.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8]地聚物基复合污泥固化剂制备及其应用于污泥资源化研究[D]. 李宇峰.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9]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和高性能ECC竖向屏障材料研发及阻隔性能研究[D]. 伍浩良. 东南大学, 2019
  • [10]生物滞留系统填料改良及径流调控研究[D]. 蒋春博. 西安理工大学, 2019

标签:;  ;  ;  ;  ;  

粉煤灰的深度开发利用及经济环境效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