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生产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葡萄生产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一、葡萄生产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温麒楷[1](2021)在《烟台市蓬莱区葡萄产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烟台市蓬莱区位于胶东半岛北部海岸,作为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葡萄在当地被广泛种植。当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烟台张裕、中粮长城国内知名葡萄酒企业纷纷落户于此,业已形成富有蓬莱特色的葡萄酒工业集群,带动当地葡萄产业飞速发展,在葡萄生产的机械化,以及包装、储运、旅游等配套行业方面实现了较好发展。近年来,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当前蓬莱区葡萄产业发展陷入瓶颈期,亟需突破。选择该地区为对象进行相关研究,不但可以为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进一步突破提供思路,而且可以对国内相关地区、相关产业进行深层次的再发展提供一定参考。本文以烟台蓬莱区葡萄产业为研究对象,对相关理论进行了认真梳理,对有关研究论述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明确了研究方法和方向,对烟台市蓬莱区当地葡萄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析。在调研论证基础上,本文构建了蓬莱葡萄产业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并采取层次分析法对烟台市蓬莱区葡萄产业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显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蓬莱葡萄产业差距明显、需着重进行突破的几个方面分别为品牌管理、产品质量管理和多元化龙头企业等。经归结整理,蓬莱区葡萄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现代化的市场经营和管理模式还没有形成、产业化发展不完善不均衡、生产加工布局还不够科学合理、外部影响因素构建发展不够充分四个方面。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果,本文从市场经营、产业发展、生产加工、外部影响四个方面出发,以品牌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为着力点,对蓬莱区葡萄产业的发展给出了切合当前经济发展方向及蓬莱当地实际的对策,为蓬莱区葡萄产业针对性提升提供了借鉴,也为类似地区、类似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郑婉华[2](2021)在《现代农业背景下杨凌农村社区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以新集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当前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已经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变革发展的关键节点。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打破了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屏障,增强了三产横向产业联系,农业与工业、服务业及高科技产业相融合成为发展重要趋势。农村产业转型离不开农村空间提供的平台和物质支撑,因此,探索广泛而差异化的规划方法和手段,实现农村产业与空间的协同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本文将现代农业对于乡村空间的影响路径和适宜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村社区空间规划作为研究内容,从现代农业发展对空间的需求和农村社区建设对空间的需求两个角度出发,分析构建适宜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村社区空间规划理论。基于现代农业发展特征、现代农业发展对乡村空间规划的影响,参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特征进而综合得出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村社区空间规划框架。以杨凌区农村社区为研究对象,对现代农业发展大背景下其产业现状和乡村空间进行调查和研究,通过分析和总结选取新集社区为杨凌区农村社区典型研究对象,梳理其产业发展与空间建设历程,归纳每个阶段农业发展和空间的特征,总结社区产业发展和乡村空间的问题,提出基于以葡萄种植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以及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社区发展的新集农村社区空间规划的策略。本研究旨在为杨凌地区农村空间规划与发展提供更完善的策略,进而促进关中地区农村的发展。结论如下:(1)产业发展下的新集社区乡村空间演变过程及特征。随着新集社区的产业发展从传统农业到农工并存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新集社区空间经历了从以线性组团式生活空间为核心,外层分布生产空间的双层空间圈层结构变化为——“居住-工业-农田”的三层向心式集中布局再到——多中心式组团状布局。(2)基于现代农业发展对空间的影响和农村社区建设对空间的需求,综合构建出适宜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村社区空间规划框架。(3)构建适合新集社区产业发展和社区建设的“一中心、一带、多片区”空间规划策略。新集农村社区未来的的发展规划策略将是产业发展、社区建设与空间一体化发展。

邢亚[3](2021)在《昌黎县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昌黎县是秦皇岛地区的农业大县。“十三五”时期,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县工作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尤其是“十九大”以来,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依托“生态立农、科技支农、品牌兴农、质量助农”的发展思路,激活农村地区发展潜能,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升级,进入现代化发展新阶段。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瓶颈,如何充分利用优势破除瓶颈,是新时代发展现代农业的着力点、突破口。总体来看,昌黎县现代农业起步晚、水平较低、经验不足,理论研究有待加强。因此,研究昌黎县现代农业,对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归纳法、SWOT分析法等,对昌黎县现代农业的总体情况、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政府培训、产业化发展、机械化生产、品牌和市场建设等方面逐一调查、研究,努力找寻昌黎县现代农业发展成功的经验与其中的不足。在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详尽的分析后,结合国内外经验,提出以下对策建议:明晰发展路径,以“调优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节约自然资源”为目标,坚持现代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潜能,在生产要素合理流转和优化配置的同时加大财政投入与信贷支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打造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为统揽,加强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人才培养,强化科技支撑,通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计划等充实昌黎现代农业发展的宝贵资源;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链条延长、利益联结紧密的新业态,打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特色彰显的新农业;完善金融服务,增加资本投入,夯实昌黎现代农业新增长点的基础;推进品牌建设,以具有昌黎县地域特色、优质安全的绿色生态农产品应成为生产的目标,不断提升昌黎县农产品品牌的影响力;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农业资源,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不断推进昌黎县现代农业持续性高质量发展。

白思远[4](2021)在《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怀来县丰富的资源禀赋和独特的自然条件决定了葡萄产业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近年来,怀来县葡萄产业作为当地县域经济支柱产业,为当地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事业作出重要贡献。2018年底怀来葡萄产区成功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怀来县葡萄产业迈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目前,怀来县葡萄产业在地理区位、历史背景、地方品种、产品加工、产业链延伸等多方面均有竞争优势。近些年,各地葡萄产业发展迅速,规模增长很快,省内有河北省涿鹿县、饶阳县、威县产区迎头赶上,外有南方产区蓬勃发展,提升怀来县葡萄产业自身竞争力研究至关重要。通过对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能够有效厘清怀来县葡萄产业发展优势,发现产业发展短板,把握产业竞争力强弱项,判断未来发展方向,对怀来葡萄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和产业发展政策的提出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怀来县葡萄产业的发展历史、生产规模、品种结构及生产布局、葡萄加工产业状况、产品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其次以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禀赋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依托统计年鉴相关数据,遴选河北省内9个葡萄主产县,利用显示性指标和比较优势指标对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和评价,结果显示:2015-2017年,怀来县葡萄产业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0.94%、10.92%、8.48%,呈不断下降趋势,年均市场占有率为10.11%,在遴选的9个葡萄主产县中排名第2,市场竞争优势明显;2015-2017年资源禀赋系数分别为25.44、30.33、22.92,主产县中排名第2,生产竞争优势突出;从规模优势指数(SAI)、效率优势指数(EAI)以及综合优势指数(AAI)三个方面分析比较优势指数,其中,2017年怀来县葡萄产业规模优势指数为4.46、效率优势指数为1.60、综合优势指数3.57,怀来县的葡萄产业具有规模比较优势、效率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研究结果充分表明怀来县葡萄产业不仅规模效益日趋明显,资源禀赋优势突出,且具有明显的产业竞争力优势。本文基于钻石模型理论分析影响怀来县葡萄产业发展的相关因素,从生产要素供给、市场需求、产业经营主体、相关和支持产业、政府行为、产业发展机遇六大影响因素对产业竞争力发展做详细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一是壮大并加快标准化葡萄基地建设;二是强化销售流通、品牌宣传等产后配套服务;三是重视科技、人才对产业的支撑作用;四是加快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本文创新点是:(1)构建了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显示性指标、比较优势指数指标分析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对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进行了量化评价。(2)通过因素分析法结合波特钻石模型,对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提升怀来葡萄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吴冲[5](2020)在《空间生产视角下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演变及其机制研究 ——以陕西关中大遗址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繁荣的重要意义,而大遗址作为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对建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彰显城市与区域文脉、带动区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75%以上的大遗址位于城郊及郊野地区,这些大遗址区往往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条件差,加之文物保护制度对工、农业生产实施严格控制,导致了大遗址区村庄普遍性的贫困问题,并且由于资本投入与文保限制的空间差异产生了遗址区村庄的不均衡发展,进而引发大遗址区社会冲突矛盾加剧和遗址区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反思。在全面践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于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紧迫性。大遗址区作为一个空间相对独立、管理部门权职交错、保护与利用影响交织、利益相关者众多的复杂地域系统,对于大遗址区乡村社会问题研究需要跳出传统的“绝对空间”思维,从社会与空间相互影响的辩证逻辑中寻求答案。“空间生产”理论既有助于解决传统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研究中“社会-空间”相互割裂的问题,也能够将大遗址区社会分化与空间不均衡纳入同一框架内进行讨论。因此本研究结合大遗址区发展中的实际情况,基于空间生产理论建立具体化分析框架,通过“社会-空间”辩证法从空间实践与社会变迁的交互作用中探寻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演变规律,以社会生产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角度揭示社会空间演变机制。首先,本文将空间生产理论与大遗址区现实情况相结合,建立大遗址区空间生产理论框架。在界定大遗址区空间范围与特征的基础上,基于“三元论”对大遗址区的社会空间本体划定,并论证空间生产理论在大遗址区的适用性,重点从权力、资本视角探寻遗址区“社会-空间”的辩证逻辑。其次,宏观上总结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发展特征。首先分析关中大遗址的分布特征及其自然环境特征,论证自然环境对大遗址区乡村的影响。其次梳理关中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进程,分析展示利用工作对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的影响。最终总结关中大遗址区乡村发展的普遍性特征规律。一方面借鉴哈维的三次资本循环理论大致划分出关中大遗址区发展阶段,分析资本驱动下居民实现再生产的模式与途径。另一方面,探究在空间权力让渡与分化过程对村庄居民生产方式调整的影响。这一部分研究既为具体案例地研究提供广泛的素材与依据,也在实践层面论证了空间生产理论对大遗址区研究具备普遍适用性。然后,选取秦始皇陵、乾陵、桥陵、耀州窑、雍城五处大遗址区作为典型案例地研究,分析具体案例地村庄的社会空间演变规律与特征。空间上,以行政村为基本统计单元,从“人-地关系”、“人-人关系”两方面入手建立指标,采取生态因子分析法、社会空间分异指数明确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结构与分异特征。时间上,通过比对分析90年代、2000年、2010年、2018年四个时间段社会空间结构与分异状况,总结社会空间演变过程与特征,提炼出5种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演变模式。最后,在分析5种乡村社会空间演变模式中“人地关系”与“人人关系”变化特征规律基础上,进一步从资本视角分析保护利用影响下大遗址区空间资本累积过程,从权力视角解读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在各种制度性框架下居民为实现再生产而对自身生计模式调整过程,从资本与权力视角解析大遗址区社会空间生产的规律并总结社会空间演变机制,提出大遗址区乡村社会发展的优化建议。研究认为:(1)空间生产理论对于大遗址区研究具有普遍适用性,大遗址区乡村发展体现出哈维所说的三次资本循环特征,权力与资本所支配的“第三空间”影响着遗址区乡村物质环境转变与社会变迁。(2)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大多呈扇形同心圆圈层结构。并且根据其演变规律总结出旅游服务业发展型村庄、农业发展型村庄、传统农业村庄、工业化与城镇化带动村庄、采掘业控制型村庄等五种演变模式。(3)“人地关系”上,村庄聚落由原本单一的居住功能衍生出生产与消费职能,最终衍生出文化服务职能;“人人关系”上,早期村民自主生产或受雇于投资企业而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期乡村空间资本价值提升,居民与外来经营户形成房屋租赁合作关系,最后由于文化资本外溢,居民与旅行社、经营户产生广泛的业务往来。综上,本研究提出资本投入空间生产实践是社会空间演变的原始动力,社会生产关系的转变是社会空间演变的内生因素,政府权力对利益群体的引导与规范是社会空间演变的外部驱动。面对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分异、社会分层愈演愈烈的趋势,本文选取大遗址区乡村为研究案例,探寻社会弱势群体在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如何实现自身再生产过程。在人本视角拓展了大遗址保护利用的研究广度,也进一步丰富了空间生产的微观领域研究。对我国大遗址周边地区出现的社会问题进行解析,希望借此为实现大遗址区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田菁蔓[6](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镇远县金堡镇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在我国城镇化、现代化发展取得显着成效的同时,也产生了城乡差距较大、农村发展不充分、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等一系列问题。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事关国计民生,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大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民族地区农村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区域。但这些地方由于资源禀赋不足、交通不便、社会生产力较落后等一系列自然和历史原因,导致了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等情况。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实现情况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和全国乡村振兴的实现成效,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刻不容缓。虽然近几年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贵州省农村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对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金堡镇的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小见大,探讨了贵州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以期提出适合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研究思路如下:一是梳理了学术界关于我国农村产业发展的研究;二是阐释了论文内容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和分析实际问题,通过以上两点为论文写作奠定理论基础;第三是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金堡镇的产业发展为案例展开分析,探讨影响其产业发展的因素和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管窥目前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第四,在个案分析基础上,提炼出产业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诸如劳动力供需失衡、资金、技术、管理水平低、集体经济发展不足等。基于此,提出了乡村产业发展要加强基层党建引领;产业选择要因地制宜、凸显特色;产业体系建设要多元参与、各尽其能;产业模式要不断创新、强化管理等能冲破瓶颈,推动产业兴旺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能为贵州等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关文赫[7](2020)在《延边地区浆果种植园生产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浆果由于自身丰富的营养价值和极高的医疗保健功能,深受人们喜爱,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现如今全球浆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在逐年增加,据统计,2001-2017年间,世界浆果的栽培面积增加了 50%,其产量也增加了 70%。在这段时间里,我国浆果产业顺势发展,其中延边地区因自身优越的气候环境条件,使其对于发展浆果类产业有着巨大的潜力。延边地区浆果栽培主要以个人经营种植园的形式存在,但在实际生产中浆果类种植园并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影响种植园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本研究是对延边地区浆果种植园的栽培技术、品种结构、经营方式、加工销售等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出现阶段延边地区浆果种植园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目的在于解决延边地区浆果种植园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为今后其更好更快的发展奠定基础。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访谈法、调查问卷法、SWOT分析法、综合分析法。通过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下辖8个县级行政区进行调研,整理结果如下:延边地区耕地面积有限、规模不大,但草原、山林等特色资源丰富,对于发展浆果类产业具有极大的潜力。近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对浆果这类健康水果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促使延边地区的浆果生产在果树产业中的占比不断增大,浆果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2019年延边地区浆果栽培面积512.31 hm2,同比增长了 8%。产量为4711.67 t,比201 8增加471.17 t,同比增长11.1%,延边地区浆果种植园主栽树种有草莓、葡萄、蓝莓、树莓、软枣猕猴桃等。其中草莓种植园48家,葡萄种植园108家,蓝莓种植园158家,树莓种植园2家,软枣猕猴桃种植园10家。通过查阅资料,现场走访调研,总结出延边浆果生产存在如下问题:种植规模小,管理水平低;品种结构不合理,盲目抢早,品种短缺;基础设施陈旧,游客体验单一,缺少综合性种植园;市场开发滞后,缺少加工企业;浆果生产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低;资金投入大,政府扶持力度不够。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延边地区浆果生产的发展。根据延边地区浆果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解决对策:扩大种植规模,提高栽培管理水平;调整品种结构,选育优良品种;改善基础设施,丰富种植园休闲体验活动,增加全年供应的综合性种植园;寻找龙头企业,积极开拓市场;提高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加大扶持力度,带动产业发展。总之,延边地区拥有良好的土壤、水文、气候等条件,适宜发展浆果类特色产业,发挥延边地区的资源比较优势,将其转变为经济优势,有利于加快脱贫攻坚的步伐,促进农户增收致富。随着科技的进步,浆果类生产也更重视高新技术的运用,浆果的机械化生产指日可待。在不久的将来,在政府、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带领下,浆果生产组织化信息化程度会越来越高,用于浆果生产的科研经费投入也会更多,创新能力更强。种植园不再是一个载体,它更是集餐饮、旅游、“互联网+”以及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朝阳产业。

王志达[8](2020)在《产业融合视角下昌黎葡萄小镇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国务院从2009年至今,以文件的形式多次提及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旅游产业融合的领域和方向,为发展做好顶层设计。《2020年乡村产业工作要点》也指出要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创新推进主体融合,务实推进业态融合,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所谓分久必合,产业经历细分、划分界限后,环境、科技、需求也正在悄然发生着转变。在当今时代,产业、经济和技术相互关联且错综复杂,更趋向于多元化、多样化和多层次发展走向,以三次产业之间交叉渗透将会促进乡村旅游形成多种新型产业形态,使得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产品和服务不断迭代升级。首先,本文将乡村旅游与产业融合所涉及到相关概念与理论进行梳理,对国内外乡村旅游典型案例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并着重对乡村旅游中组织机构和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总结当前乡村旅游管理现状及经验启示;其次,在实地调查法和访谈法的基础上,对昌黎县基础现状进行简要介绍,使用SWOT分析法对昌黎葡萄小镇地理位置、资源环境、特色优势产品及现有旅游基础状况进行重点分析,对其优劣势以及机会威胁进行梳理归纳,发现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和不足,提出昌黎葡萄小镇乡村旅游在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的趋势和策略;再次,结合SWOT分析结果和产业融合理论以及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并以昌黎葡萄小镇的特色农产品、环境资源以及葡萄小镇的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有针对性提出乡村旅游与农业、工业、民宿业、文化产业、教育产业和康养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最后,在前文总结的基础上,认清乡村旅游的发展特征,考虑选取从几个主体来阐述昌黎葡萄小镇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彭涛[9](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湖南澧县葡萄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进一步推动“三农”工作全面发展,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补齐农村发展短板,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为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总要求中,“产业兴旺”被放在了首位。澧县是湖南省的农业大县,葡萄产业是其确定的农业“六大特色”产业之一,同时“澧县葡萄”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近年来,澧县在葡萄产业的发展上做了相当多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同时仍然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葡萄产业的发展也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更好的支持澧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澧县葡萄产业健康发展,本文在大量阅读国内外葡萄产业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参加农业部门座谈等方式进行了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归纳总结,结合农业产业化、特色农业、农业区位等理论,从区域分布、品种结构、从业人员、市场销售、产值效益和产业延伸六个方面分析了澧县葡萄产业的发展现状。并以澧县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利用SWOT模型对澧县葡萄产业进行了分析,得出澧县葡萄产业发展的优势是产业基础扎实、政府层面重视和有技术支撑,且果农积极性比较高;劣势主要表现在葡萄的采后处理能力不足、交通区位条件不明显、品牌建设力度不够以及葡萄品种结构不优和标准不高等问题;但同时发现澧县葡萄产业发展的机遇也非常明显,主要是有乡村振兴战略作支撑以及人们消费观念转变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挑战在于周边市场的激烈竞争和自然灾害风险影响及果农的盲目竞争。最后在借鉴国内外葡萄产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澧县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要求和澧县葡萄产业发展的实际,针对性提出了提升葡萄品质、强化品牌建设、优化品种结构、完善流通体系、推动融合发展和培育产业人才六个方面的对策建议。通过本文研究,希望能促进澧县葡萄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带动澧县的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梅宝[10](2020)在《张家口市葡萄产业融合经营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葡萄产业作为我国的优势特色林果产业,其发展在国际和国内市场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但近年来,产品缺乏特色、无加工优势、产业结构落后等发展问题频出,逐渐丧失了市场优势。中共中央为此提出农业三产融合、农业供给侧改革、产业振兴等方针战略,以加快产业融合体系构建,促进产业发展。基于该背景,文章意图通过研究产业经营模式对产业的影响,来推动产业发展。因此选择张家口市葡萄产业为研究对象,从其产业发展现状、特点及问题出发,分析影响经营模式行为选择的原因、因素。文章划分六章内容以达到研究目的。第一章包含文章选题依据、文献回顾、研究内容与方法等导论。第二章应用交易成本理论与规模经济理论分析产业融合经营模式的优势,作为其理论基础。第三章概述张家口市产业经营现状,归纳经营特征、模式与现存问题。第四章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和二元选择模型,分析产业融合经营效益与行为选择影响因素。第五章借鉴其它产区的经验,提出有效建议。第六章总结上述内容,提出不足和可扩展研究方向。据此,得出以下结论:交易成本、规模经济等理论分析证明产业融合经营模式能有效节约交易成本、实现规模效益;研究区产业发展特征及问题为选择、优化经营模式提供依据;成本效益分析、二元选择模型结论显示,产业融合经营模式能实现最优综合效益,尤其要优化产品耐贮性、生产规模等因素;借鉴其它案例并结合当前产业现状,优化对策建议。最后从“农企联合”、人才培养;经营结构调整、体制规范;政策制定、完善措施;强化品牌意识、发挥品牌效应;新品种研发等方面提出建议。

二、葡萄生产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葡萄生产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烟台市蓬莱区葡萄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葡萄产业发展研究现状
        (二)其他水果产业发展现状
        (三)影响农业产业发展相关因素的研究现状
        二 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 葡萄产业
        二 农业生产要素
        三 农业产品产业链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 比较优势理论
        二 核心能力理论
        三 战略品牌管理理论
        四 市场营销理论
第三章 烟台市蓬莱区葡萄产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基础条件
    第二节 产业发展
第四章 烟台市蓬莱区葡萄产业发展状况评估
    第一节 烟台市蓬莱区葡萄产业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 要素分析
        二 烟台市蓬莱区葡萄产业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二节 烟台市蓬莱区葡萄产业发展状况实证分析
        一 数据获取
        二 判断矩阵
        三 烟台市蓬莱区葡萄产业发展状况评价值计算
        四 烟台市蓬莱区葡萄产业发展状况评价分析
    第三节 实证分析下烟台市蓬莱区葡萄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 现代化的市场经营和管理模式还没有形成
        二 产业化发展不完善不均衡
        三 生产加工布局还不够科学合理
        四 外部影响因素构建发展不够充分
第五章 促进烟台市蓬莱区葡萄产业发展的建议
    第一节 市场经营层面
        一 打造覆盖产业链条的品牌集群
        二 构建覆盖全面的营销网络
        三 全面推动质量管理标准化
        四 加强储运管理能力
    第二节 产业发展层面
        一 做大葡萄产业链条,进行多元化布局
        二 立足市场需求,完善组织架构
        三 培植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第三节 生产加工层面
        一 调整优化葡萄生产布局
        二 建立果业生产标准
        三 推进种植园标准化生产
        四 提升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契合度
    第四节 外部影响层面
        一 持续挖掘构建葡萄文化
        二 营造规范和谐的市场环境
        三 努力争取多样化投资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烟台市蓬莱区葡萄产业发展状况调查问卷

(2)现代农业背景下杨凌农村社区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以新集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代农业发展对乡村空间提出新的需求
        1.1.2 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日益受到重视
        1.1.3 杨凌区农村社区急需规划建设发展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基本概念辨析
        1.3.1 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1.3.2 农村/社区/农村社区
        1.3.3 乡村空间
        1.3.4 乡村规划/乡村空间规划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现代农业
        2.1.2 农村社区
        2.1.3 乡村空间规划
    2.2 国外研究理论与实践
        2.2.1 现代农业
        2.2.2 农村社区
        2.2.3 乡村空间规划
    2.3 国内外研究总结
        2.3.1 既有研究成果
        2.3.2 既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3 适宜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村社区空间规划框架构建
    3.1 传统农业时期乡村空间特征
        3.1.1 传统农业特点
        3.1.2 影响因素
        3.1.3 乡村空间特征
    3.2 现代农业发展对乡村空间影响
        3.2.1 现代农业特征
        3.2.2 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村空间规划的影响
    3.3 农村社区发展对乡村空间影响
        3.3.1 新型农村社区特征
        3.3.2 农村社区对乡村空间的需求
    3.4 现代农业发展下农村社区空间规划框架
        3.4.1 产业发展规划
        3.4.2 功能布局规划
        3.4.3 交通系统规划
        3.4.4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4.5 生态景观规划
        3.4.6 住宅建设规划
    3.5 小结
4 传统农业背景下新集社区空间特征
    4.1 杨凌区农村社区发展及特征
        4.1.1 杨凌区总体概况
        4.1.2 杨凌区农村社区发展及特征
        4.1.3 典型农村社区案例选取
    4.2 新集社区概况
        4.2.1 地理区位
        4.2.2 自然资源
        4.2.3 经济社会
        4.2.4 产业分布
    4.3 新集社区发展历程
        4.3.1 新集社区发展建设历程
    4.4 新集社区传统农业时期空间特征(1982 年以前)
        4.4.1 产业特征
        4.4.2 空间特征
    4.5 小结
5 现代农业发展下新集社区空间演进
    5.1 现代农业发展阶段(1982-2007 年)
        5.1.1 产业发展
        5.1.2 空间特征
    5.2 现代农业提升阶段(2008-至今)
        5.2.1 产业发展
        5.2.2 空间特征
    5.3 现代农业发展与乡村空间演进的关系
        5.3.1 直接影响
        5.3.2 间接影响
    5.4 小结
6 现代农业背景下新集社区空间规划策略
    6.1 新集社区当前问题与困境
        6.1.1 产业发展问题
        6.1.2 空间问题
    6.2 规划思路
        6.2.1 规划理念
        6.2.2 规划目标
    6.3 新集社区空间规划策略
        6.3.1 产业发展规划
        6.3.2 空间布局规划
        6.3.3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6.3.4 道路与停车场规划
        6.3.5 绿地景观规划
        6.3.6 农村住宅建设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1.1 结论一:产业发展下新集社区乡村空间演变过程及特征
        7.1.2 结论二:基于现代农业发展对空间的影响和农村社区建设对空间的需求,综合构建出适宜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村社区空间规划框架
        7.1.3 结论三:构建适合新集社区产业发展和社区建设的“一中心、一带、多片区”空间规划策略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
    附录一:新集社区土地利用现状表
    附录二:调研问卷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昌黎县现代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3.3 文献述评
    1.4 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实地调查法
        1.5.3 归纳法
        1.5.4 SWOT分析法
    1.6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业
        2.1.2 现代农业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改造理论
        2.2.2 规模经济理论
        2.2.3 知识农业理论
第三章 昌黎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3.1 昌黎县概况
        3.1.1 自然条件
        3.1.2 经济社会条件
    3.2 昌黎县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3.2.1 总体情况
        3.2.2 基础设施建设
        3.2.3 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
        3.2.4 政府培训
        3.2.5 产业化发展
        3.2.6 机械化生产
        3.2.7 品牌和市场建设
第四章 昌黎县现代农业SWOT分析
    4.1 昌黎县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S)
        4.1.1 区位交通优势
        4.1.2 农业优势产业突出
        4.1.3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较为完善
        4.1.4 产业化水平提高
        4.1.5 品牌建设成果显着
    4.2 昌黎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劣势(W)
        4.2.1 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低
        4.2.2 政府投资不足
        4.2.3 土地资源受束凸显
        4.2.4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仍需加强
        4.2.5 农村劳动力减少、青壮年比例下降
        4.2.6 信贷担保体系不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缺失
    4.3 昌黎县发展现代农业的机遇(O)
        4.3.1 现代农业发展受到高度重视
        4.3.2 京律冀协同发展拓宽发展空间
        4.3.3 “互联网+”不断发展
        4.3.4 新发展格局的加快形成
    4.4 昌黎县发展现代农业的挑战(T)
        4.4.1 农产品同质化严重
        4.4.2 农产品价格和食品安全的挑战
        4.4.3 现代农业对农业生产要素要求更高
        4.4.4 现代农业发展存在高成本问题
        4.4.5 城镇化面临挑战
第五章 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5.1 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经验
        5.1.1 法国
        5.1.2 美国
        5.1.3 日本
    5.2 国内现代农业发展经验
        5.2.1 苏州市
        5.2.2 寿光市
    5.3 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
        5.3.1 注重科技创新,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
        5.3.2 建立标准化、专业化的分工体系
        5.3.3 注重顶层设计,加大农业投入
        5.3.4 发展绿色农业
第六章 昌黎县现代农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6.1 明晰发展路径
    6.2 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潜能
        6.2.1 加快农村产权制度建设
        6.2.2 加大财政投入与信贷支持
        6.2.3 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强做大
        6.2.4 集纳更多更优农业生产要素
    6.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6.3.1 加强水利建设
        6.3.2 完善电力、道路、网络设施
    6.4 注重人才培养,强化科技支撑
        6.4.1 开展提升劳动力素质工程
        6.4.2 注重科技人才培养
        6.4.3 强化科技支撑
    6.5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6.6 完善金融服务,增加资本投入
        6.6.1 完善金融服务
        6.6.2 增加资本投入
    6.7 推进品牌建设
        6.7.1 厚植品牌内涵
        6.7.2 延长品牌价值链
    6.8 坚持可持续发展
        6.8.1 保护农业资源
        6.8.2 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理论基础
        1.3.1 比较优势理论
        1.3.2 资源禀赋理论
        1.3.3 竞争优势理论(钻石模型理论)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1.6 创新点
2 怀来县葡萄产业发展现状
    2.1 河北省葡萄产业发展情况
        2.1.1 葡萄种植面积及产量
        2.1.2 葡萄生产布局
    2.2 怀来县葡萄产业发展历史
    2.3 生产规模情况
        2.3.1 近年来葡萄生产情况波动较大
        2.3.2 单产效率显着上升
    2.4 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
        2.4.1 鲜食品种结构情况
        2.4.2 酿酒品种结构情况
        2.4.3 生产布局
    2.5 怀来县葡萄加工发展现状
        2.5.1 加工企业情况
        2.5.2 产品加工情况
    2.6 葡萄产品品牌建设
        2.6.1 地域品牌效应明显
        2.6.2 品牌曝光度高
        2.6.3 品牌众多,权重分散
3 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3.1 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
    3.2 产业竞争力比较区域选择
    3.3 显示性指标分析
        3.3.1 产品市场占有率
        3.3.2 资源禀赋系数
    3.4 比较优势指数评价分析
        3.4.1 规模优势指数(SAI)
        3.4.2 效率优势指数(EAI)
        3.4.3 综合优势指数(AAI)
4 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4.1 生产要素供给
        4.1.1 自然资源和设施资源
        4.1.2 劳动力资源
        4.1.3 科技、信息资源
    4.2 市场需求
        4.2.1 市场需求前提
        4.2.2 市场需求情况
    4.3 经营主体状况
        4.3.1 专业合作社
        4.3.2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户
        4.3.3 龙头企业
    4.4 相关产业发展状况
        4.4.1 生产资料企业
        4.4.2 酒具加工企业
        4.4.3 物流运输业
        4.4.4 休闲旅游业
    4.5 政府行为
        4.5.1 政府政策措施
        4.5.2 政府财政支持
    4.6 产业发展机遇
5 结论和对策建议
    5.1 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壮大并加快标准化葡萄基地建设
        5.2.2 强化销售流通、品牌宣传等产后配套服务
        5.2.3 重视科技、人才对产业的支撑作用
        5.2.4 加快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 河北省怀来县农户葡萄种植情况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致谢

(5)空间生产视角下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演变及其机制研究 ——以陕西关中大遗址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主要概念界定
        1.1.1 大遗址与大遗址区
        1.1.2 大遗址保护与展示利用
        1.1.3 社会空间
        1.1.4 乡村与乡村社会空间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社会空间演变相关基础研究
        1.3.2 社会空间生产的相关研究
        1.3.3 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空间演变研究
        1.3.4 大遗址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研究
        1.3.5 相关研究述评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理论基础
        2.1.1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价值与影响相关理论
        2.1.2 乡村聚落发展的相关理论
        2.1.3 传统“社会-空间”二元对立分析理论
        2.1.4 空间生产理论及其相关延伸理论
    2.2 空间生产理论对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研究的适用性与独特性
        2.2.1 空间生产理论导向下大遗址区社会发展的时空观转变
        2.2.2 空间生产理论对于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研究的适用性
        2.2.3 空间生产理论应用于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研究的独特性
    2.3 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生产分析方法
        2.3.1 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生产的主体及其作用
        2.3.2 大遗址区乡村空间生产的“社会-空间”辩证逻辑
        2.3.3 “三元论”导向下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演变的分析方法
第三章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及其空间生产特征
    3.1 关中大遗址数量及展示利用情况在全国范围内的比较
        3.1.1 关中大遗址的数量与分布在全国范围的比较
        3.1.2 关中大遗址展示利用工作在全国范围的比较
    3.2 关中大遗址区自然环境因素与乡村社会经济发展
        3.2.1 关中地区自然环境与大遗址分布
        3.2.2 关中大遗址类型及选址产生的大遗址区自然条件差异
        3.2.3 大遗址区自然环境对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经济的影响
    3.3 关中大遗址保护利用因素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3.3.1 关中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进程与保护利用模式
        3.3.2 关中大遗址保护利用对乡村社会经济的影响
    3.4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生产特征
        3.4.1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资本循环特征
        3.4.2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管理制度变迁特征
        3.4.3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空间实践特征
        3.4.4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产业变化特征
    3.5 关中大遗址区类型划分与社会经济特征
        3.5.1 关中不同自然条件禀赋的大遗址区乡村经济社会特征
        3.5.2 关中不同影响力级别的大遗址区乡村经济社会特征
        3.5.3 关中不同发展阶段大遗址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特征
第四章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演变过程与特征
    4.1 案例地选取与数据获取
        4.1.1 典型案例地选取
        4.1.2 数据获取
    4.2 分析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
        4.2.1 分析方法与步骤
        4.2.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2.3 空间生产理论下的指标体系
    4.3 案例地大遗址保护利用及其大遗址区乡村概况
        4.3.1 秦始皇陵大遗址保护利用与遗址区乡村概况
        4.3.2 乾陵大遗址保护利用与遗址区乡村概况
        4.3.3 桥陵大遗址保护利用与遗址区乡村概况
        4.3.4 雍城大遗址保护利用与遗址区乡村概况
        4.3.5 耀州窑大遗址保护利用与遗址区乡村概况
    4.4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结构与分异
        4.4.1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主因子及其空间分布
        4.4.2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结构
        4.4.3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分异
    4.5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结构特征的提取
        4.5.1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的共性特征
        4.5.2 关中各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的差异性特征
    4.6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的演变与分异过程
        4.6.1 90年代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结构与分异
        4.6.2 2000年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结构与分异
        4.6.3 2010年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结构与分异
    4.7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的演变规律与演变模式
        4.7.1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主因子的变化
        4.7.2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分异指数的变化
        4.7.3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
        4.7.4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演变模式的提炼与比较
第五章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生产的影响因素
    5.1 人地关系: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生产方式的调整
        5.1.1 内圈层:旅游服务型村庄生产方式调整
        5.1.2 中圈层Ⅰ:农业发展型村庄生产方式调整
        5.1.3 中圈层Ⅱ:传统农业型村庄生产方式调整
        5.1.4 外圈层Ⅰ:工业化或城镇化村庄生产方式调整
        5.1.5 外圈层Ⅱ:采掘业控制型村庄生产方式调整
    5.2 人人关系: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生产关系的转变
        5.2.1 内圈层:旅游服务型村庄社会生产关系转变
        5.2.2 中圈层Ⅰ:农业发展型村庄社会生产关系转变
        5.2.3 中圈层Ⅱ:传统农业型村庄社会生产关系转变
        5.2.4 外圈层Ⅰ:工业化或城镇化村庄社会生产关系转变
        5.2.5 外圈层Ⅱ:采掘业控制型村庄社会生产关系转变
    5.3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生产过程中资本循环的逻辑解释
        5.3.1 大遗址区乡村农业相关的资本累积
        5.3.2 大遗址区乡村工业化或城镇化中的资本累积
        5.3.3 大遗址区乡村旅游服务业中的资本累积
    5.4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生产过程中权力关系变迁的逻辑解释
        5.4.1 大遗址区乡村空间生产主体的利益诉求
        5.4.2 三次资本循环中大遗址区利益主体权力的空间化
        5.4.3 三次资本循环中管理制度调整与空间主体利益关系的互馈
第六章 空间生产视角下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演变机制
    6.1 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演变的基本动因
        6.1.1 大遗址展示利用的溢出效应
        6.1.2 资本增殖性的内在驱动
    6.2 大遗址区空间生产主体对乡村社会空间的作用路径
        6.2.1 政府对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作用路径
        6.2.2 市场对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作用路径
        6.2.3 地方社区对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作用路径
    6.3 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演变的动力机制
        6.3.1 资本投入空间生产实践是原始动力
        6.3.2 居民生产关系调整转变是内生驱动
        6.3.3 权力对利益群体的引导与规范是外部动因
第七章 空间生产视角下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发展建议
    7.1 优化的原则与价值判断
        7.1.1 保护还是发展
        7.1.2 谁的乡村
        7.1.3 谁的遗址
    7.2 明确各利益主体的空间权力边界
        7.2.1 政府的职能定位与权力边界
        7.2.2 顺应资本循环规律的市场引入
        7.2.3 乡村社区发展权力的赋予
    7.3 空间公平正义的实现途径
        7.3.1 共建共享的空间实践
        7.3.2 开发利用共同参与的制度
        7.3.3 基于空间公平的补偿机制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村庄资料统计问卷
    附录二 :居民家庭统计问卷
    附录三 :文管部门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发表学术论文
    2.参与项目获奖情况
致谢

(6)乡村振兴背景下镇远县金堡镇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述
    三、适用本研究的相关理论阐释与讨论
        (一)国家治理理论
        (二)民族发展理论
        (三)乡村治理理论
    四、研究方法、思路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内涵
    三、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第二章 黔东南州镇远县金堡镇产业发展案例分析
    一、金堡镇产业发展状况
        (一)种植业发展情况
        (二)养殖业发展情况
        (三)规划中的产业
    二、金堡镇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配套资源缺乏
        (二)产业管理水平低
        (三)产业市场化程度低
        (四)集体经济发展不足
        (五)地方政府强推项目
第三章 冲破瓶颈 推动民族地区产业发展
    一、加强基层党建引领经济发展
    二、因地制宜选择凸显产业特色
    三、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内生动力
    四、创新发展模式强化产业管理
    五、多元力量参与畅通选产管销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7)延边地区浆果种植园生产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世界浆果发展现状
    1.2 国内浆果发展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内容、对象以及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分析法
        2.3.2 实地调研法
        2.3.3 访谈法
        2.3.4 调查问卷法
        2.3.5 SWOT分析法
        2.3.6 综合分析法
    2.4 技术路线
3 延边地区草莓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3.1 延边地区草莓生产现状
        3.1.1 栽培面积和产量
        3.1.2 栽培方式及品种结构
        3.1.3 流通模式
        3.1.4 经济效益分析
    3.2 延边地区草莓生产SWOT分析
        3.2.1 优势
        3.2.2 劣势
        3.2.3 机遇
        3.2.4 威胁
        3.2.5 SWOT矩阵分析
    3.3 对于延边地区草莓生产的发展对策
        3.3.1 提升种植户管理技术水平
        3.3.2 改善和更新设施,调整品种结构
        3.3.3 丰富种植园休闲体验活动
        3.3.4 加大对企业、种植户的扶持力度,有效利用电商平台
4 延边地区其他浆果生产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4.1 延边地区其他浆果生产现状
        4.1.1 栽培面积和产量
        4.1.2 品种结构
        4.1.3 栽培模式
        4.1.4 流通模式
        4.1.5 经济效益
        4.1.6 消费者调查统计
    4.2 延边地区发展浆果生产的优势
        4.2.1 自然、区位优势
        4.2.2 社会、经济优势
        4.2.3 政策支持
    4.3 延边地区其他浆果生产存在的问题
        4.3.1 种植规模小,管理水平低
        4.3.2 品种结构不合理,盲目抢早,品种短缺
        4.3.3 基础设施陈旧,游客体验单一,缺少综合性种植园
        4.3.4 市场开发滞后,缺少加工企业
        4.3.5 浆果生产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低
        4.3.6 资金投入大,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4.4 针对延边地区其他浆果生产的发展对策
        4.4.1 扩大种植规模,提高栽培管理水平
        4.4.2 调整品种结构,选育优良品种
        4.4.3 改善基础设施,丰富种植园休闲体验活动
        4.4.4 寻找龙头企业,积极开拓市场
        4.4.5 提高机械化、信息化水平
        4.4.6 加大扶持力度,带动产业发展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1.1 延边地区适宜浆果栽培
        5.1.2 延边地区浆果生产现状
        5.1.3 延边地区浆果生产存在的问题
        5.1.4 延边地区浆果生产的发展对策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产业融合视角下昌黎葡萄小镇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5.1 研究角度创新
        1.5.2 研究内容创新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乡村旅游
        2.1.2 产业融合
        2.1.3 旅游产业融合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产业融合理论
        2.2.2 互补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产业融合视角下国内外乡村旅游典型案例分析
    3.1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
        3.1.1 日本胜沼町葡萄农场
        3.1.2 荷兰阿莫斯特丹郁金香公园
        3.1.3 案例启示
    3.2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
        3.2.1 北京农业嘉年华昌平草莓节
        3.2.2 台湾175 东山咖啡公路
        3.2.3 案例启示
第四章 昌黎葡萄小镇乡村旅游与产业融合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1 昌黎县乡村旅游资源概述
        4.1.1 地理环境
        4.1.2 自然资源
        4.1.3 人文景观
        4.1.4 经济优势
    4.2 昌黎葡萄小镇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SWOT分析
        4.2.1 发展概况
        4.2.2 优势分析(Strength)
        4.2.3 劣势分析(Weakness)
        4.2.4 机会分析(Opportunity)
        4.2.5 威胁分析(Threat)
    4.3 昌黎葡萄小镇乡村旅游与产业融合发展主要存在问题
        4.3.1 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影响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趋势
        4.3.2 缺乏产业间结构性融合,文化资源利用不足
        4.3.3 运营宣传链条力度欠缺,导致品牌效应薄弱
        4.3.4 产业间工序性融合固化,相关衍生产品开发不足
        4.3.5 游客服务终端功能和业态单一,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4.4 昌黎葡萄小镇乡村旅游与产业融合分析总结
第五章 昌黎葡萄小镇乡村旅游与产业融合发展路径选择
    5.1 基础层融合路径
        5.1.1 “农业+乡村旅游”
        5.1.2 “工业+乡村旅游”
        5.1.3 “民宿业+乡村旅游”
    5.2 提升层融合路径
        5.2.1 “文化产业+乡村旅游”
        5.2.2 “教育产业+乡村旅游”
        5.2.3 “康养产业+乡村旅游”
第六章 基于产业融合的昌黎葡萄小镇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6.1 融合资本:强化政府引导,扩大融资渠道
    6.2 融通运营:利用网络推广,打通运营环节
    6.3 融汇资源:调控文化距离,发挥资源优势
    6.4 融洽人人:形成联盟机制,调和各方需求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之处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9)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湖南澧县葡萄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葡萄产业研究动态
        1.2.2 国外葡萄产业研究动态
        1.2.3 综合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存在的创新
        1.5.2 可能存在的不足
2 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乡村振兴战略
        2.1.2 葡萄产业
        2.1.3 产业发展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农业产业化理论
        2.2.2 特色农业理论
        2.2.3 农业区位理论
3 澧县葡萄产业发展基础及现状
    3.1 澧县葡萄产业发展基础
        3.1.1 自然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市场环境
    3.2 澧县葡萄产业发展现状
        3.2.1 区域分布
        3.2.2 品种结构
        3.2.3 从业人员
        3.2.4 市场销售
        3.2.5 产值效益
        3.2.6 产业延伸
4 澧县葡萄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葡萄品种结构不优
    4.2 从业人员后继不足
    4.3 产品流通体系不畅
    4.4 产业融合发展不够
5 乡村振兴背景下澧县葡萄产业SWOT分析研究
    5.1 澧县乡村振兴战略
        5.1.1 澧县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
        5.1.2 澧县乡村振兴战略具体实施意见
    5.2 澧县葡萄产业发展优势
        5.2.1 产业基础扎实
        5.2.2 澧县政府重视
        5.2.3 栽培技术支撑
        5.2.4 果农积极性高
    5.3 澧县葡萄产业发展劣势
        5.3.1 果品后续处理
        5.3.2 交通区位条件
        5.3.3 品牌建设力度
        5.3.4 葡萄品种品质
    5.4 澧县葡萄产业发展机遇
        5.4.1 乡村振兴重要支撑
        5.4.2 人们消费观念转变
        5.4.3 “互联网+”快速发展
    5.5 澧县葡萄产业发展挑战
        5.5.1 周边市场竞争
        5.5.2 自然灾害风险
        5.5.3 果农盲目竞争
    5.6 小结
6 国内外葡萄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6.1 国外葡萄产业发展经验
        6.1.1 美国葡萄产业发展经验
        6.1.2 意大利葡萄产业发展经验
        6.1.3 日本葡萄产业发展经验
    6.2 国内葡萄产业发展经验
        6.2.1 福建省福安市葡萄产业发展经验
        6.2.2 陕西省鄂邑区(户县)葡萄产业发展经验
        6.2.3 江苏省丁庄村葡萄产业发展经验
7 乡村振兴背景下澧县葡萄产业发展的对策
    7.1 推动葡萄生产提质
    7.2 强化葡萄品牌建设
    7.3 推进品种结构优化
    7.4 加快流通体系建设
    7.5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7.6 强化产业人才支撑
8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澧县葡萄产业发展情况调査
致谢

(10)张家口市葡萄产业融合经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研究文献
        1.2.1 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相关研究
        1.2.2 特色农业产业融合模式相关问题研究
        1.2.3 特色林果产业相关研究
        1.2.4 葡萄产业相关问题研究
        1.2.5 文献评价与本题研究视角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4 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葡萄产业融合经营理论分析
    2.1 葡萄产业融合经营交易成本理论分析
        2.1.1 产业融合经营降低交易成本
        2.1.2 葡萄产业融合经营降低交易成本
    2.2 葡萄产业融合经营规模经济理论分析
        2.2.1 规模经济理论概述
        2.2.2 葡萄产业融合经营实现规模经济
    2.3 葡萄产业经营多功能特征理论分析
        2.3.1 产业休闲和体验经济理论依据
        2.3.2 多功能相关理论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张家口市葡萄产业经营现状
    3.1 张家口市葡萄产业经营特征调查分析
        3.1.1 葡萄产业发展现状
        3.1.2 葡萄产业经营模式
    3.2 葡萄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 劳动力数量少,素质偏低
        3.2.2 缺乏品牌意识,难以发挥品牌效应
        3.2.3 生产经营方式传统,产业链条短
        3.2.4 缺乏政府引领,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3.2.5 地方法律法规不健全,产业保护力度弱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业效益评价及模式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4.1 葡萄产业经营模式效益评价
        4.1.1 不同经营模式成本比较分析
        4.1.2 不同经营模式经济效益比较分析
        4.1.3 葡萄产业经营模式综合效益评价
    4.2 葡萄产业融合经营影响因素分析
        4.2.1 葡萄产业融合经营影响因素定性分析
        4.2.2 葡萄产业融合经营影响因素计量经济模型模拟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葡萄产业经营经验借鉴
    5.1 国内葡萄产业经营经验借鉴
        5.1.1 宁夏葡萄产业经营特征
        5.1.2 新疆葡萄产业经营特征
        5.1.3 国内葡萄产业经营经验
    5.2 国外葡萄产业经营经验借鉴
        5.2.1 法国波尔多葡萄产业经营特征
        5.2.2 美国加州葡萄产业经营特征
        5.2.3 国外葡萄产业经营经验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葡萄产业经营对策
    (1)各级政府应该致力推动“农企联合”,培养优质后备军
    (2)主管部门引导农企合作推进产加游融合经营,规范经营体制
    (3)各级政府应该针对葡萄产业发展需求制定发展政策,完善保障措施
    (4)经营企业培育发挥品牌效应,辐射带动农户增收,强化农户品牌意识
    (5)企业应积极研发新品种,提高产品耐贮性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葡萄产业经营调查问卷
附录 B 调研报告
附录 C 计量经济模型模拟结果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四、葡萄生产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烟台市蓬莱区葡萄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 温麒楷. 烟台大学, 2021(02)
  • [2]现代农业背景下杨凌农村社区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以新集社区为例[D]. 郑婉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3]昌黎县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 邢亚.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4]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研究[D]. 白思远.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5]空间生产视角下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演变及其机制研究 ——以陕西关中大遗址区为例[D]. 吴冲. 西北大学, 2020(07)
  • [6]乡村振兴背景下镇远县金堡镇产业发展研究[D]. 田菁蔓. 贵州民族大学, 2020(07)
  • [7]延边地区浆果种植园生产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D]. 关文赫. 延边大学, 2020(05)
  • [8]产业融合视角下昌黎葡萄小镇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D]. 王志达. 天津农学院, 2020(07)
  • [9]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湖南澧县葡萄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彭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10]张家口市葡萄产业融合经营模式研究[D]. 梅宝.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标签:;  ;  ;  ;  ;  

葡萄生产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