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离子检测的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血浆中褪黑激素

选择离子检测的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血浆中褪黑激素

一、气相色谱-质谱选择离子检测法测定Melatonin的血药浓度(论文文献综述)

吕晨曦[1](2021)在《氰化物在动物体内的毒代动力学和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基于毒代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气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模型动物家兔动脉血中氰根、硫氰酸根和2-氨基噻唑啉-4-羧酸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推断出氰化物经消化道入体的时间。2.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和方法,初步研究氰化物经消化道入体后激活的代谢通路和产生的差异性代谢物。3..初步探究染毒家兔血样中促进2-亚氨基噻唑烷-4-羧酸转化为2-氨基噻唑啉-4-羧酸的外界条件。方法:1.氰化物中毒动物模型建立氰化物入体时间推断模型:健康家兔6只,雄性,适应环境1周后禁食12h,以1/2LD50剂量灌胃(LD50=5mg/m L,Chem IDplus,https://chem.nlm.nih.gov/),后以0、0.25、0.5、0.75、1、2、3、4、6、8、10、12、24小时不同时间点进行颈动脉取血,于-80℃条件下保存。氰化物代谢组学模型:健康Sprague-Dawley(SD)大鼠12只,雄性,体重约(220±20)g,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6只,适应性喂养一周左右。对照组大鼠禁食、禁水过夜后,眼眶取血500μL,置于含肝素钠的离心管中,于-80℃条件下保存。促进ITCA向ATCA转化条件的研究:模型组大鼠灌胃给予氰化钾溶液,剂量为5 mg/kg(LD50,Chem IDplus,https://chem.nlm.nih.gov/),20分钟后眼眶取血500μL,置于含肝素钠的离心管中,于-80℃条件下保存。健康家兔,先耳缘静脉取血作为空白血,再用2LD50剂量的氰化物灌胃,15min后颈动脉取血作为染毒血样,于-80℃条件下保存。2.样品前处理及检测方法血液样品衍生化后,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氰化物含量,经蛋白沉淀后,离子色谱电导检测器检测SCN-含量,经液液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LC-MS/MS)检测2-氨基噻唑啉-4-羧酸(ATCA)含量;血液样本经液液萃取,冷冻旋转浓缩仪旋干,甲醇复溶,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飞行时间质谱仪(LC-QTOF)检测;血液样本经液液萃取后,氮吹,甲醇复溶,LC-MS/MS检测ATCA含量。3.数据处理方法:DAS3.0药代动力学软件、SPSS20统计学软件、Profinder B.08.00、Mass Profiler Professional和SIMCA14.1。结果:1、氰化物入体时间推断以ATCA、CN-和SCN-浓度比值为自变量,时间为因变量,用多项式进行氰化钾入体时间推断方程如下:ATCA/SCN-y=283.67e-81.36x,R2=0.9608ATCA/CN-y=7.9994x3-23.365x2+23.603x-5.0549 R2=0.9851SCN-/CN-y=0.0003x3-0.0232x2+0.6276x-1.9197 R2=0.98262、氰化钾中毒大鼠血液的代谢组学研究使用Profinder B.08.00、Mass Profiler Professional软件和Metlin数据库,结合结合FC>2.0且P<0.05的条件最终得出对照组和模型组差异性代谢物共18种:磷脂酰乙醇胺、苏氨酸、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赖氨酸、(Z)-11-十八碳烯酸、谷氨酸、11-beta-hydroxyandrosterone-3-glucuronide、N-油酰基谷氨酸、组氨酸、色氨酸、植物鞘氨醇、木质素酸A、二氢尿嘧啶、血溶性磷脂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精氨酸、油酸和血栓素B2。利用Metabo Analyst对对照组与模型组之间的差异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分析,在KEGG数据库中,根据-log(P)>0.5且Pathway impact值大于0.05,共筛选出6条代谢通路:精氨酸生物合成通路、β-丙氨酸代谢通路、色氨酸代谢通路、组氨酸代谢通路、丙氨酸代谢通路、天冬氨酸代谢通路、谷氨酸代谢通路、精氨酸代谢通路和脯氨酸代谢通路。3、促进ITCA向ATCA转化条件的研究使用来自同一只家兔血液样本,考察三个组:室温(17℃)空白血组、室温(17℃)染毒组和室温(17℃)染毒p H=10(精确p H试纸)组,在48小时内的每个时间点下,ATCA的浓度均具有统计学差异(S-N-K多重检验且检验水准α=0.05)。在0 h下,空白血液组中ATCA的浓度为62.35±2.51ng/m L,2LD50组中ATCA浓度为629.88±8.06ng/m L,2LD50和p H=10组中ATCA浓度为669.41±14.96ng/m L。在3 h下,三组样本中ATCA浓度分别为61.09±7.50m L、512.27±1.56ng/m L和971.15±4.55ng/m L。在12h下,三组样本中ATCA浓度分别为72.20±3.42ng/m L、440.41±8.88ng/m L和814.60±3.97ng/m L。在16 h下,三组样本中ATCA浓度分别为79.80±3.90ng/m L、444.53±5.51ng/m L和613.39±4.75ng/m L。结论:1、初步探究了氰化物原体及其代谢物在染毒家兔体内的代谢规律,根据ATCA、CN-和SCN-两两间浓度比值推断氰化物24h内的入体时间。2、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和原理,初步推断了氰化钾入体后所影响的差异性代谢物并确定了其主要代谢通路。3、当外界温度为17℃且p H=10时,可以促进ITCA向ATCA的转化。当改变染毒血的外界条件后ATCA的增加量要远远高于处于相同条件下空白血中ATCA的增加量,可以为区分染毒血样和空白血样,从而鉴定是否是氰化物中毒。

郭亚文[2](2020)在《鸡肉、禽蛋中三种四环素类和两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同时检测的UPLC-FLD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旨在建立鸡肉、禽蛋(鸡全蛋、鸡蛋清、鸡蛋黄、鸭全蛋、鸭蛋清和鸭蛋黄)中三种四环素类和两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同时检测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UPLC-FLD)方法。本试验以海扬黄鸡和高邮鸭为试验素材,采用液-液萃取(LLE)结合固相萃取(SPE)技术提取目标物,建立并优化鸡肉和禽蛋中土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残留同时检测的UPLC-FLD方法。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并优化了利用液-液萃取结合固相萃取(LLE-SPE)技术对鸡肌肉中的土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残留同时提取的方法。即样品中加入乙腈-0.1 mol/L柠檬酸+100mmol/L氯化镁溶液(1:1,V/V,用氨水调pH值为5.0),涡旋、超声提取,离心去沉淀,收集上清液,重复提取1次,合并上清液,经Oasis PRiME HLB固相萃取小柱(60 mg/3 mL)净化,氮气吹干后加入初始流动相复溶。该提取方法回收率高,五种药物回收率均在87.33%以上。2.建立并优化了利用液-液萃取结合固相萃取(LLE-SPE)技术对禽蛋中的土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残留同时提取的方法。即样品中加入乙腈:水溶液(90:10,V/V),涡旋、超声提取,离心去沉淀,收集上清液,重复提取1次,合并上清液,经Oasis PRiME HLB固相萃取小柱(60 mg/3 mL)净化,氮气吹干后加入初始流动相复溶。该提取方法回收率高,五种药物回收率均在83.50%以上。3.建立并优化了鸡肌肉、禽蛋中土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残留同时检测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UPLC-FLD)方法。使用ACQUITY UPLC BEH C18柱(100 mm×2.1 mm,1.7μm)为色谱柱,以乙腈-0.1 mol/L丙二酸+50 mmol/L氯化镁溶液(用氨水调pH值至5.5)为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的方式分离目标物,流速为0.2 mL/min,柱温为35℃,双通道检测,土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均采用激发波长为416 nm、发射波长为518nm;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均采用激发波长为274 nm、发射波长为428 nm。研究结果表明:在空白鸡肌肉中土霉素和四环素添加浓度在定量限(LOQ)-500.0 μg/kg范围内、在空白禽蛋中土霉素和四环素添加浓度在定量限(LOQ)-1000.0 μg/kg范围内、在空白鸡肌肉和空白禽蛋中多西环素、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添加浓度在(LOQ)-300.0 μg/kg范围内,目标物的峰面积与其浓度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R2均高于0.999 0。土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在空白样品中添加浓度分别为LOQ、0.5最高残留限量(MRL)、1.0 MRL和2.0 MRL时,空白鸡肌肉中土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的回收率分别为87.33%-96.90%、87.98%-94.58%、87.70%-93.83%、87.68%-90.73%、90.30%-94.53%,日内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 2.30%-4.91%、2.06%-4.74%、3.03%-4.36%、2.34%-3.88%、2.1 7%-3.84%,日间 RSD分别为2.43%-5.13%、2.12%-4.90%、4.06%-4.79%、3.03%-4.08%、2.52%-4.48%,检测限(LOD)分别为 6.1 μg/kg、10.2 μg/kg、13.1 μg/kg、0.2 μg/kg、0.1 μg/kg,定量限(LOQ)分别为 20.4 μg/kg、35.2 μg/kg、39.4 μg/kg、0.6 μg/kg、0.4 μg/kg;空白禽蛋中土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的回收率分别为 85.30%-91.15%、84.10%-90.20%、83.50%-90.90%、85.53%-92.88%、86.15%-95.58%,日内 RSD 分别为 2.03%-4.52%、2.24%-4.91%、2.13%-3.98%、1.99%-4.70%、2.07%-4.67%,日间 RSD 分别为 2.32%-4.96%、2.57%-5.55%、2.37%-5.80%、2.10%-5.33%、2.81%-6.24%,LOD 分别为 5.2-7.7 μg/kg、8.9-11.8 μg/kg、9.6-13.4 μg/kg、0.2-0.5 μg/kg、0.1 μg/kg,LOQ 分别为 17.4-25.6 μg/kg、27.3-38.3 μg/kg、31.9-40.1 μg/kg、0.6-1.5 μg/kg、0.3-0.5μg/kg。该检测方法快速、高效、灵敏,为动物源性食品中土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残留同时检测提供了新的检测方法。

刘楚君[3](2020)在《禽组织、禽蛋及猪肉中青霉素G残留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旨在建立禽组织(鸡肌肉、鸡肝脏、鸡肾脏、鹅肌肉、鸭肌肉)、鸡蛋、鸭蛋(全蛋、蛋清、蛋黄)及猪肉中青霉素G残留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检测方法。本试验以海扬黄鸡、高邮鸭、扬州鹅和三元(杜×长×大)杂交猪为试验素材,采用加速溶剂萃取(ASE)和固相萃取(SPE)技术提取净化目标物,建立并优化禽组织、禽蛋和猪肉中青霉素G残留的GC-MS/MS检测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并优化了青霉素G和三甲基硅烷基重氮甲烷(TMSD)衍生反应的条件,并确定衍生产物。即量取1.0μg/mL青霉素G100 μL,加入400μLTMSD于2.0mL棕色离心管中,密封,置于30℃烘箱中避光反应30min,生成青霉素G衍生产物,即青霉素G三甲基硅甲酯。2.首次采用ASE提取禽组织、鸡蛋、鸭蛋(全蛋、蛋清、蛋黄)、猪肉中的青霉素G残留,并对ASE的参数(温度、时间、冲洗百分数)进行了优化,即在1500psi,30℃条件下,冲洗百分数40%,正己烷脱脂,0.2 M磷酸盐缓冲溶液(pH 8.0)提取禽组织及猪肉中的青霉素G残留,80%乙腈提取鸡蛋、鸭蛋(全蛋、蛋清、蛋黄)中的青霉素G,静态提取5min,提取2次。此方法提取效率高,样品基质影响小、重复性好,节省试剂,自动化。3.首次建立和优化禽组织、鸡蛋、鸭蛋(全蛋、蛋清、蛋黄)及猪肉中青霉素G残留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检测方法。采用EI模式,全扫描(Full SCAN)定性,Auto SRM结合外标法定量。结果如下:空白禽肉(鸡肌肉、鹅肌肉、鸭肌肉)、猪肉和禽蛋(鸡蛋、鸭蛋)中青霉素G的添加浓度在定量限(LOQ)~200.0μg/kg范围内,衍生产物定量离子对m/z 174.1>114.1*的峰面积与添加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R2≥0.9994;空白鸡肝脏和鸡肾脏中青霉素G的添加浓度在定量限(LOQ)~250.0 μg/kg范围内,衍生产物定量离子对m/z 174.1>114.1*的峰面积与添加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R2≥0.9993。空白样品中青霉素G添加浓度为LOQ、0.5 MRL、1.0 MRL和2.0 MRL时,禽组织和猪肉中青霉素G的添加回收率为80.67%~96.18%;日内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05%~4.52%、日间RSD为2.87%~5.36%;检测限(LOD)为1.50~4.10μg/kg(S/N≥3);定量限(LOQ)为4.50~8.20μg(S/N≥10)。鸡蛋、鸭蛋(全蛋、蛋清、蛋黄)中青霉素G的添加回收率为80.31%~94.50%;日内RSD 为 2.13%~4.82%、日间 RSD 为 2.74%~6.13%;LOD 为 1.70~3.20 μg/kg(S/N≥3)、LOQ 为 6.10~8.50 μg/kg(S/N≥10)。综上所述,本试验选择安全稳定的TMSD为衍生试剂;采用ASE提取方法,优化样品前处理过程,提高提取效率;建立禽组织、禽蛋及猪肉中青霉素G残留的GC-MS/MS方法,定性、定量准确,灵敏度高。方法学验证参数均满足中国农业农村部和欧盟兽药残留检测要求。

陈金[4](2020)在《基于唾液氯胺酮与血药浓度的关联性探索唾液用于毒驾管控的可行性》文中指出近年来因吸食氯胺酮(Ketamine,KET)后导致的驾驶肇事肇祸行为不断增多,如何进行系统化的检测已成为当前我国毒驾管控实施的难点。同时,血液检材因取样程序的复杂性限制了其在现场即时检测当中的应用。因此,课题以路面毒驾检测的现状为研究背景,提出以唾液检材替代血液检材用于路面毒驾管控的初步筛查工作中,并以此建立了系统化的毒驾管控方案。首先,研究建立了唾液KET及其代谢物去甲氯胺酮(Norketamine,NKET)的高效液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测方法,并将其作为确证的分析手段;其次,通过动物实验研究KET在唾液与血液中的代谢规律,同步对临床KET滥用者的血液及唾液进行定量分析,找出唾液KET、NKET浓度与血药代谢的关联性,探讨唾液作为检材的可行性;最后,在模拟路面毒驾检测的情境下,搭建并演练以唾液为检材,从初筛到认定的系统检测方案。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建立生物检材中KET及NKET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通过优化唾液的前处理条件、色谱条件以及质谱条件,建立的检材中KET、NKET的高效液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测法,并从定量线性范围,检出限,定量限,特异性,回收率,稳定性,临床样本验证等方面对所建立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显示,KET、NKET的检出限均为0.01ng/m L,定量限均为0.10 ng/m L。KET的日内精密度分别为2.80%和2.80%,日间精密度分别为1.61%和1.09%,回收率为97.64%~100.30%,基质干扰为-1.80%~1.24%;NKET日内精密度分别是4.11%和1.40%,日间精密度分别是1.78%和1.04%,回收率为98.06%~100.58%,基质干扰为1.70%~3.54%。并对10例临床唾液样本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度高、分析时间短、样品消耗低,适用于大批量样本的检验分析。2.建立KET的兔药代谢模型,同时收集并分析KET滥用患者的临床唾液及血液样本,分析唾液KET、NKET浓度与血药代谢的关联性,以探讨唾液检材替代血液检材的可行性。在24 h内雌兔KET、NKET的唾液药物浓度与血药浓度均具有良好的正向相关关系,但KET、NKET的唾液药物浓度与血药浓度的比值(S/P值)不同时间点的表现有较大差异;从临床样本研究中发现人体唾液KET、NKET与血药浓度的关联性与动物模型结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首先,21例临床唾液样本中的KET、NKET浓度与血药浓度均具有很好的正向相关关系。其中,KET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10;NKET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868;但研究发现不同人群的S/P值变异系数较大。由于唾液中KET、NKET浓度与血药浓度具有良好的正向相关关系,唾液中的氯胺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血液中氯胺酮。因此,唾液检材替代血液检材具有理论可行性。但由于S/P具体的数量关系难以确定,因而在采用唾液检材推断血药浓度时,还需谨慎考虑。3.研究模拟路边毒驾检测管控的需求,结合两种快速筛查方法,搭建并演练了两种唾液KET从初筛到实验室确认的检测方案。一种方案是胶体金法+LC-MS/MS法。该方案适用于需要当场获得检测结果的路面毒驾管控当中。执法人员使用胶体金法,对筛查结果为阳性的样品送检实验性进一步的检测验证;另一种方案是ELISA法+LCMS/MS法。该方案适用于以不漏检、尽可能排查所有潜在毒驾人员为前提的大批量路面样品筛查当中。执法人员将采集到的唾液样本送检实验室,实验室采用ELISA法对样本进行筛查,对于阳性可疑样本进行进一步的检测验证;两种方法均能够适用于毒驾认定的检测环节当中,能够有效地弥补当下我国毒驾管控系统中检测方案的空白。

张君[5](2020)在《基于HPLC-MS/MS方法的对乙酰氨基酚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开发建立一种灵敏特异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方法测定健康人血浆中对乙酰氨基酚浓度,并应用于两种对乙酰氨基酚制剂在健康受试者空腹状态下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以评估这两种制剂的生物等效性,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方法:人血浆样本中对乙醇氨基酚浓度的测定选用替硝唑为内标,血浆样品200μL以乙酸乙酯为溶剂进行液液萃取,上清液真空浓缩至干,加30%乙腈水溶液复溶后经Waters XBridge(?)C18柱等度洗脱分离再导入串联质谱,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监测模式下,以对乙酰氨基酚(m/z 152→110)和内标(mm/z 248→121)为选择性反应离子对,对血浆中APAP浓度进行定量。方法经验证后应用于19名健康受试者单剂量空腹口服两种对乙酰氨基酚片(规格:500 mg)的生物等效性研究,经Phoenix WinNonlin软件计算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最大血药浓度(Cmax)、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AUCo-∞)等以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经验证,所建立的HPLC-MS/MS方法特异性高,血浆基质等杂质不干扰对乙酰氨基酚和内标的检测。对乙酰氨基酚血浆浓度在0.1-8.0 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最低检测限为0.1 μg/mL,方法提取回收率为91.0%-98.7%。日内准确度为98.8%-111.3%(精密度CV≤9.03%),日间准确度94.9%-102.6%(精密度CV≤10.68%),方法准确度好,精密度高。生物等效性研究中,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分别为0.99h和0.89h;Cmax分别为7.53 ±1.91 μg/mL 和 8.09±2.00 μg/mL;AUC0-t 分别为 28.97±7.35 μg·h/mL 和 29.46±8.24 μg·h/mL,AUCo-∞ 分别为 30.41±7.59 μg·h/mL 和 3 1.29±9.10 μg·h/mL。Cmax、AUCo-t和AUC0-∞几何均值比的90%置信区间分别为83.50%-105.79%,94.25%-101.54%和93.24%-101.02%,均落在WHO以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生物等效接受标准80.00%-125.00%范围内。结论:所建立的HPLC-MS/MS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提取回收率高、基质效应小的特点,适用于人血浆中乙酰氨基酚浓度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在人体内吸收速度和程度相似,两种制剂生物等效。

孙照英[6](2019)在《桑叶中1-脱氧野尻霉素提取及其制备控释微丸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尿病为困扰医学界的难题,开发有效天然无毒副作用药物,是药学工作者努力的目标。1-脱氧野尻霉素(1-DNJ)存在于桑叶中,具有降低血糖作用。本研究内容为从桑叶中提取1-DNJ粗提物,进一步纯化得到高纯度1-DNJ。对高纯度的1-DNJ进行了动物药效学实验,验证高纯度1-DNJ具有降低血糖作用。用高纯度1-DNJ为原料,加入适宜辅料,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载药丸芯和流化床包衣法制备1-DNJ控释微丸。摸索控释微丸制备工艺,考察主要工艺参数。对控释微丸进行质量控制。对优化后的控释微丸检测质量方法学研究和验证。1-DNJ控释微丸在体外不同pH溶出介质的溶出介质中溶出曲线考察,预测口服控释微丸后在人体胃中pH1.2到肠道中逐渐变为pH6.8的不同pH环境中的溶出行为。在动物体内药动学研究,对提取1-DNJ纯化物与1-DNJ控释微丸在体内药动学对比研究,考察1-DNJ在体内控释效果。利用纤维素酶法酶解植物细胞壁,有利于有效成分溶解和溶出。本研究提取1-DNJ通过单因素考察,最终确定各个提取因素的最佳提取范围,在利用Box-Behnken设计中心组合法优化纤维素酶提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以1-DNJ提取收率作为响应面,进行分析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实验后的响应面法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和条件。由于1-DNJ为糖的类似物结构简单而特殊,并其他化学相似成分并存。因此适合分离纯化的方法较少,目前比较高效的纯化方法为采用离子交换法,因为1-脱氧野尻霉素的化学分子结构中含-NH,在植物中的酸性和中性环境中存在状态为正离子形式,所以本研究使用阳离子交换树脂法从粗提物中吸附1-DNJ,再选择适宜的洗脱溶剂进行洗脱,研究阳离子交换树脂中1-DNJ的吸附特征。将经过阳离子交换树脂中1-DNJ分离纯化后的1-DNJ再上阴离子交换树脂除掉其他无活性成分和其他无效杂质,最后采用超滤膜过滤的方法除去其他大分子物质,如一些大分子糖类和大分子蛋白质类等,从而达到分离和纯化的目的,最终得到高浓度1-DNJ。采用家兔作为实验动物进行了 1-DNJ提取纯化物药效学实验。本实验以麦芽糖和蔗糖做为底物,进行研究1-DNJ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效果。本研究采用挤出滚圆方法制备1-DNJ控释微丸载药丸芯,载药丸芯外层包隔离层以及控释薄膜衣采用流化床包衣方法。微丸的控释衣膜层能够使1-DNJ以恒定的速度缓慢释放,能够调控1-DNJ控释微丸在胃和小肠中的释放速率,从而使1-DNJ能持续缓慢稳定的发挥其降低血糖的药效作用。此外,在体外还进行了 1-DNJ溶出行为曲线实验,1-DNJ在pH1.2、pH4.5、pH6.8不同pH介质中释放速度均符合设计要求。由于1-DNJ化学分子中无发色基团,无法直接采用高效液相紫外法检测。对桑叶中提取和纯化的1-脱氧野尻霉素进行定性和定量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器检测法,通过使用芴甲氧酰氯柱前衍生法。1-DNJ控释微丸质量稳定性考察。加速实验:在条件为相对湿度为75±10%,温度为40±3℃,考察6个月。分别在0,1,2,3,6个月取样,考察微丸的性状、含量和溶出曲线。长期实验:条件为相对湿度60±10%,温度25±3℃,的条件下放置24个月,分别于第0,3,6,9,12,1 8,24个月末取样,考察微丸性状、含量和溶出曲线。进行了体内药动学实验研究,选择比格犬作为药动学试验动物,通过对比格犬血药浓度进行处理和研究。其中1-DNJ峰浓度Cmax(μg/L)和达到峰值时间tmax(h)均采用实际检测值。考察口服后最大血药浓度Cmax和血药浓度达到最大的时间Tmax值,对比1-DNJ控释微丸在体内的控释效果。计算生物利用度,考察1-DNJ控释微丸相对生物利用度。1-DNJ提取最佳条件为:提取液温度为56℃;物料液体质量浓度为0.76 kg/L;提取pH值为4.2和纤维素酶质量浓度为3.3 mg/mL。最终优化出最佳的阳离子交换树脂纯化1-DNJ工艺为;氨水浓度为0.5 mol/L,洗脱速度为1mL/min,上柱液浓度为1.5 mg/mL。纯化后1-DNJ百分含量为5.48%,再经过816氯型阴离子交换树脂纯化后1-DNJ的纯度达到了10.24%,最后经超滤处理,1-DNJ纯化高达到19.83%。说明1-脱氧野尻霉素经过一系列的纯化后,1-DNJ纯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1-DNJ对家兔小肠粘膜上的麦芽糖酶和蔗糖酶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1-DNJ纯度越高,其抑制效果也越强。使用挤出-滚圆法挤出转速300 r/min,滚圆转速900 r/min,滚圆时间10 min。流化床包衣工艺粘合剂聚维酮K30用量6%,致孔剂聚乙二醇6000用量25%,控释包衣材料羟丙基甲基纳米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酯包衣增重12%。制备微丸效率高,微丸的粒度分布均匀,表面光滑,圆整度好,辅料用量少,且载药量高,是一种比较先进的制备微丸方法。高效液相法检测1-DNJ含量经过线性、定量限、精密度、准确度、耐用性方法学验证,该方法检测准确度高。1-DNJ控释微丸经过加速和长期稳定性考察试验,微丸外观无变化,为白色微丸。微丸中1-DNJ含量和溶出曲线经过加速6个月和长期24个月后与0时相比没有发生变化。这说明微丸的稳定性良好,适合长期保存。药动学实验结果表明,1-DNJ控释微丸与未包衣微丸相比达到峰值时间tmax(h)显着延迟,达到了缓控释目的和效果。1-DNJ控释微丸具有比桑叶提取纯化物更好的缓释特性。1-DNJ控释微丸体内吸收和体外释放呈现良好的相关性。Tmax延迟有助于维持血浆浓度,增加1-DNJ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具有非常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张彩云[7](2019)在《葫芦茶苷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指出葫芦茶苷是从植物葫芦茶(Tadehagi triquetrum Linn.)分离、提纯出来的,全称为3,5-二羟基苯基-6-O-反式-对羟基肉桂酰基-β-D-葡萄吡喃糖苷。它是一种苯丙素苷的化合物。近年来研究发现葫芦茶苷具有降血糖及抗肝炎等生物活性,但对其在动物和人的体内研究,尤其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仍为空白。本课题首先从植物葫芦茶提取、分离、纯化、鉴定出葫芦茶苷,然后将其用于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建立专属、灵敏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用于测定大鼠血浆的葫芦茶苷原形及其主要代谢物,考察组织中葫芦茶苷的分布情况,以获得葫芦茶苷在SD大鼠的体内药动学行为,为中草药葫芦茶的进一步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实验建立了适用于检测SD大鼠血浆中的葫芦茶苷的LC-MS/MS法。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源),负离子化模式,扫描方式为多反应监测(MRM);用于定量的离子对m/z433.3→m/z125.2(葫芦茶苷)和m/z301.1→m/z151.0(内标,槲皮素)。液相条件:色谱柱为 SynergiTM Fusion-RP 80A C18(4 μm,2.10 mm i.d × 50 mm,美国Phenomenex公司);柱温为40℃;流动相为水(含0.1%甲酸)-甲醇(含0.1%甲酸);梯度洗脱;流速0.5 mL/min。经方法学验证,血浆中内源性物质不干扰葫芦茶苷及内标槲皮素的测定;葫芦茶苷在血浆中浓度范围1~2000 ng/mL内,线性良好(r>0.99);定量下限为1 ng/mL。准确度、精密度、基质效应、提取回收率、稳定性等良好,满足生物样品定量分析的要求。对SD大鼠灌胃给药和静脉给药后血浆中葫芦茶苷进行检测,应用DAS3.2.8软件处理,药动学结果显示:单次灌胃给葫芦茶苷25mg/kg 后,血浆中葫芦茶苷 t1/2z为(2.51±2.21)h,Tmax 为(0.25±0.08)h,Cmax 为(6.01±2.15)ng/mL;单次静脉给药5 mg/kg后,血浆中葫芦茶苷的t1/2z为(1.27±1.19)h,Tmax 为 0.08h,Cmax 为(109.77±4.29)ng/mL。然后建立测定组织中葫芦茶苷浓度的LC-MS/MS法:脑、心、肝、脾、肺、肾、胃、小肠、骨骼肌、体脂和睾丸的内源性物质不干扰测定;线性范围浓度为5~2000ng/mL(r>0.99);定量下限均为5 ng/mL;肝与肾组织的精密度、准确度、基质效应、提取回收率、稳定性均符合生物样品定量分析要求。静脉给药(5 mg/kg)后组织测定数据表明,葫芦茶苷主要分布在肾、心、脾、肺、肝、小肠和骨骼肌,给药2 h后点各组织未检出葫芦茶苷。最后建立用于测定血浆中葫芦茶苷代谢物对羟基桂皮酸的LC-MS/MS法:对羟基桂皮在血浆中浓度范围10~2000 ng/mL内,线性良好(r>0.99);定量下限10 ng/mL;精密度、准确度、提取回收率、稳定性等均符合生物样本定量分析要求。应用DAS3.2.8对血浆中对羟基桂皮酸浓度进行处理,得到其药代学结果:单次静脉给药5 mg/kg的t1/2z为(0.86±0.58)h,Tmax 为 0.08 h,Cmax 为(1536.45±193.93)ng/mL;单次灌胃给葫芦茶苷20、25 mg/kg后,血浆中对羟基桂皮酸的t1/2z为1.24~1.67 h,Tmax为1.15~1.25h,平均 Cmax 分别为 452.98、837.75 μg/mL,平均 AUC0-t 分别为 1138.75、2027.58 h·ng/mL,Cmax和AUC0-t均随着剂量增加而增大。实验结果:(1)从葫芦茶提取物中得到纯度大于95%的葫芦茶苷,可用于药代试验;(2)用于测定SD大鼠血浆中葫芦茶苷的LC-MS/MS方法准确可靠,稳定性良好,可重复;SD大鼠灌胃给予葫芦茶苷,血浆中只检测到少量的原形,葫芦茶苷血浆末端消除半衰期为(2.51±2.21)h;而静脉给药其半衰期为(1.27±1.27)h。(3)采用本法测定SD大鼠组织中葫芦茶苷,该法灵敏、准确可靠。葫芦茶苷主要分布在肺、肾、心、肝、脾、骨骼肌和小肠,脑几乎未检测到。给药后30min不同组织的分布浓度从高到低排列为肾、脾、肺、心、骨骼肌、肝、小肠;给药2 h后,各个组织均未检测到葫芦茶苷,说明该供试品在SD大鼠体内无蓄积。(4)应用LC-MS/MS法测定SD大鼠血浆中葫芦茶苷的代谢产物对羟基桂皮酸,方法可行,稳定性良好。灌胃(20、25 mg/kg)和尾静脉(5 mg/kg)给予葫芦茶苷后,对羟基桂皮酸在血浆的t1/2分别为(1.24~1.67)h和(0.86±0.58)h。单次灌胃给葫芦茶苷20~25mg/kg剂量范围,血浆中对羟基桂皮酸的Cmax和AUC0-t均随着剂量增加而增大。本课题建立LC-MS/MS检测方法及其葫芦茶苷的药代动力学结果,为葫芦茶及其苷的体内体外代谢等评价提供依据,为其进一步开发及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王雅娟[8](2019)在《禽组织、禽蛋及猪肉中大观霉素和林可霉素残留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旨在建立禽组织(鸡肌肉、鸡肾脏、鸡肝脏、鸭肌肉、鹅肌肉)、禽蛋(鸡蛋、鸭蛋、鹅蛋、鸽蛋和鹌鹑蛋)及猪肌肉中大观霉素和林可霉素残留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检测方法。本试验以京海黄鸡、高邮鸭、扬州鹅、家鸽、鹌鹑和三元(杜×长×大)杂交猪为试验素材,采用加速溶剂萃取(ASE)技术提取目标物,建立并优化禽组织、禽蛋和猪肌肉中大观霉素和林可霉素残留同时检测的GC-MS/MS检测方法。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优化了大观霉素和林可霉素与双(三甲基硅烷基)三氟乙酰胺(BSTFA)衍生反应的条件,即分别吸取1.0μg/mL大观霉素和林可霉素各100μL,40℃氮吹至干,加入200μL BSTFA和100L乙腈于10mL离心管中,密封,置于75℃烘箱中反应60 min,生成衍生产物大观霉素-硅醚和林可霉素-硅醚(spectinomycin-TMS and lincomycin-TMS)。2.建立并优化了利用加速溶剂萃取仪(ASE)同时提取禽组织、禽蛋及猪肌肉中大观霉素和林可霉素残留的方法。即在60℃C、1500 psi条件下,用正己烷脱脂,0.01M磷酸二氢钾缓冲液(pH 4.0)提取禽组织、禽蛋及猪肌肉中大观霉素和林可霉素残留,静态萃取5 min,萃取2次。该提取方法节省溶剂、样品基质影响小、萃取效率高、回收率高。3.建立并优化了禽组织、禽蛋及猪肌肉中同时检测大观霉素和林可霉素残留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检测方法。采用EI模式,全扫描(SCAN)定性,Auto SRM结合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在空白鸡肌肉、鸭肌肉、鹅肌肉、猪肌肉中添加大观霉素在定量限(LOQ)~600.0 μg/kg浓度范围内,定量离子对的色谱峰面积与其浓度呈线性相关,且线性关系良好,决定系数(R2)≥0.9992;空白鸡肝脏、鸡肾脏、禽蛋(全蛋、蛋清、蛋黄)中添加大观霉素在LOQ~2000.0μg/kg浓度范围内,定量离子对的色谱峰面积与其浓度呈线性相关,且线性关系良好,决定系数(R2)≥0.9991。空白鸡肝脏中添加林可霉素在定量限(LOQ)~1000.0μg/kg浓度范围内,定量离子对的色谱峰面积与其浓度呈线性相关,且线性关系良好,决定系数(R2)为0.9994;在空白鸡肾脏中添加林可霉素在LOQ~3000.0μg/kg浓度范围内,定量离子对的色谱峰面积与其浓度呈线性相关,且线性关系良好,决定系数(R2)为0.9995;空白鸡肌肉、鸭肌肉、鹅肌肉、猪肌肉、禽蛋(全蛋、蛋清、蛋黄)中添加林可霉素在定量限(LOQ)~200.0 μg/kg浓度范围内,定量离子对的色谱峰面积与其浓度呈线性相关,且线性关系良好,决定系数(R2)≥0.9992。当大观霉素、林可霉素在空白样品中添加浓度分别为LOQ、0.5 MRL、1.0 MRL和2.0 MRL时,禽组织和猪肌肉中大观霉素和林可霉素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79.72%~94.23%、78.86%~93.64%;日内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2.29%~5.45%、2.24%~4.89%;日间 RSD 分别为 3.46%~7.76%、2.55%~6.17%;检测限(LOD)分别为 2.5~4.4μg/kg、3.1~6.0μg/kg(5/论3);定量限(LOQ)分别为5.7~8.7μg/kg、6.2~10.0μg/kg(S≥10)。禽蛋(全蛋、蛋清、蛋黄)中大观霉素和林可霉素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0.37%~95.72%、80.01%~95.12%;日内 RSD 分别为 2.03%~5.23%、1.93%~5.99%;日间 RSD 分别为 2.23%~6.67%、3.05%~6.71%;LOD 分别为 2.3~4.0μg/kg、2.5~4.3 μg/kg(S/N≥3);LOQ 在 5.6-8.0μg/kg、5.9~9.5μg/kg(S/N≥10)。方法验证参数均满足中国农业农村部、EU和美国FDA兽药残留检测的要求,定量准确、快速、灵敏度高。

王明辉[9](2019)在《改进QuEChERS技术结合色谱—串联质谱分析金银花和菊花中的农药多残留》文中认为中草药的应用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金银花和菊花,作为两种常用大宗中药材,随之中医的不断发展,需求量日益增大,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但这两种药材在种植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造成减产,种植者往往通过施用农药保证其产量。有关金银花和菊花的农药残留问题近年来才引起各方关注,相关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影响我国金银花和菊花的进出口贸易,减缓中药材产业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步伐。因此开发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十分必要。本文采用改进的QuEChERS技术,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金银花和菊花两种基质中的134种农药进行分析,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主要研究内容,具体结果和结论如下:1、对传统QuEChERS技术进行改进,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和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测定菊花和金银花中134种农药残留的方法。样品用0.1%乙酸的乙腈提取,用磁性纳米材料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吸附固体物质促进分层来代替传统离心步骤,同时用复杂基质Sin-QuEChERS Nano净化柱进行净化。净化效果改善的同时,既节省了时间,又减少了因溶液转移而造成的目标物损失。2、对实验所建立的检测方法在金银花和菊花两种基质中进行方法验证,金银花基质检出限(LOD)在0.12μg/kg3.00μg/kg之间,定量限(LOQ)在0.40μg/kg10.00μg/kg;菊花基质检出限(LOD)在0.11μg/kg2.84μg/kgμg/kg之间,定量限(LOQ)在0.37μg/kg9.47μg/kg之间。线性相关系数R2≥0.990,线性关系良好;在两种基质中进行添加回收率实验和精密度测试。金银花和菊花在10μg/kg、50μg/kg、100μg/kg三个水平平均添加回收率范围分别在70.33%119.56%和71.10%114.5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14%14.68%和1.00%14.47%之间。3、采集泰安市各区县市售金银花和菊花,与国家标准《GB 23200.10-2016桑枝、金银花、枸杞子和荷叶中488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和《GB 23200.11-2016桑枝、金银花、枸杞子和荷叶中413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质谱法》中的方法进行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4、对两种基质266份实际样品进行134种农药残留检测,阳性样品检出率42.8%,共检出7种农药,均为农业生产中常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其中个别金银花样品吡虫啉(317.6μg/kg)和甲基硫菌灵(463.5μg/kg)检出较高残留量。

檀笑昕[10](2017)在《土壤中几种农药残留及生物材料中分子信使H2S和神经递质的卫生检测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在线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五种新烟碱类农药残留方法的建立目的:建立在线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检测土壤中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噻虫啉、烯啶虫胺五种新烟碱类农药残留的新方法。方法:土壤样品经二氯甲烷:乙腈(19:1,v/v)超声提取,离心后取上清液,氮吹浓缩后复溶进样,PEP固相萃取柱在线净化。使用双梯度液相色谱系统的右泵,以二乙胺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通过阀切换将保留在固相萃取柱上的待测物转移到分析柱(C18,4.6 mm 250mm,5μm)中进行二次分离,DAD检测器多波长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五种农药在0.012.00 m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在0.9999以上,检出限0.0050.010 mg/L(S/N=3)。五种农药在土壤样品中的检出限为0.010.02 mg/kg。八种土壤样品0.05、0.10、0.50mg/kg添加水平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72.54%111.28%,77.99%110.34%,72.7%119.42%,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9.64%。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且重现性好,可用于城市公共绿地土壤中五种新烟碱类农药的测定。第二部分在线净化-高效液相色谱双检测器法同时测定土壤中七种农兽药残留方法的建立目的:建立在线净化-双检测器-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检测土壤中磺胺脒、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烯啶虫胺、吡虫啉、噻虫啉、多菌灵7种农兽药残留的新方法。方法:土壤样品经提取液(甲醇:乙腈:二氯甲烷=5:4:1,v/v/v)提取,氮吹浓缩后直接进样,经在线固相萃取(SPE)柱在线净化,梯度洗脱经反相C18色谱柱分离,二极管阵列(DAD)检测器串联荧光(FLD)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12 min内即可完成7种农兽药的检测。结果:7种农药检出限为1.13.0×10-3 mg/kg(S/N=3),线性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均在0.9999以上。空白土壤样品在0.05、0.10、0.32 mg/kg添加水平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1.92%103.88%,相对标准偏差为0.07%5.67%。结论:该法操作简便、检测快速,准确度、灵敏度高,适用于土壤中7种农兽药残留的定性和定量。第三部分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血浆中硫化氢新方法的建立及应用目的:建立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鼠血浆中的内源性硫化氢含量的新方法,用以观察百草枯(PQ)中毒小鼠血浆中硫化氢(H2S)水平的变化,初步探讨大蒜素(DATS)作为H2S外源性供体对中毒小鼠进行干预治疗的可能。方法:健康ICR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第1组)、大蒜素对照组(第2组)、百草枯染毒组(第3组)和大蒜素干预组(第4组)。第3、4组小鼠灌胃给予PQ 35 mg/kg建立中毒模型。第2、4组在造模2h、26 h、50 h后,腹腔注射大蒜素25 mg/kg;第1、3组腹腔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于末次给药12 h后,麻醉、取血后离心分离血浆。采用传统荧光探针单溴二胺(MBB)的同分异构体MMB对待测血浆样品进行50°C避光衍生后,使用Acclaim 120 C18 Column(250 mm×4.6 mm,5μm)色谱柱进行梯度洗脱,测定小鼠血浆中内源性硫化氢的含量。结果:该方法的衍生产物在0.2300.0 nmol/m 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最低检测浓度为0.03 nmol/m L,血浆中高中低三水平的加样回收率为94.7%101.5%,RSD均不大于6.86%。动物实验中,第3组血浆中H2S含量较第1组明显减低(P<0.05);第4组血浆中H2S含量明显高于第3组(P<0.05)。结论:实验结果表明,与单纯染毒组对比,大蒜素干预后可以抑制百草枯中毒小鼠血浆中H2S含量的降低。但是尚需要大规模、长疗程的试验来证实大剂量给予大蒜素是否安全以及是否可以作为临床治疗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一种辅助方法。第四部分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研究大蒜素对百草枯中毒小鼠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目的:建立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方法,用于探讨大蒜素对百草枯中毒小鼠脑组织内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方法:1健康ICR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Con)组、大蒜素(DATS)组、百草枯染毒(PQ)组和大蒜素治疗(PQ+DATS)组,每组6只。PQ组灌胃PQ 35 mg/kg建立中毒模型,Con组和DATS组灌服同体积生理盐水。DATS组和PQ+DATS组小鼠于造模2 h、26 h和50 h后腹腔内各注射一次DATS(25 mg/kg),PQ组和正常组小鼠腹腔内注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造模12 h后处死小鼠。收集小鼠脑组织样品并称重,处理后进样。2色谱分析采用Acclaim 120 C18 Column(150 mm×2.1 mm,3μm)色谱柱,以离子对缓冲盐溶液-甲醇(93:7,v/v)为流动相,流速为0.27m L/min;电化学检测器检测,工作电压为450 m V。结果:1与正常组和DATS组比较,PQ组部分神经递质水平降低;DATS治疗后能够改变上述生化指标变化;与PQ组相比,PQ+DAS组神经递质含量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组织样品中5-HT、DA、5-HIAA、DOPAC和HVA低、中、高三水平加样回收率均在79.8%103.0%之间,RSD均不大于10%。结论:本方法检测脑组织中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灵敏、简便。实验表明,大蒜素对百草枯中毒后小鼠体内含量降低的神经递质有明显的上调作用。

二、气相色谱-质谱选择离子检测法测定Melatonin的血药浓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相色谱-质谱选择离子检测法测定Melatonin的血药浓度(论文提纲范文)

(1)氰化物在动物体内的毒代动力学和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氰化物的毒代动力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1.2 标准品与试剂
        1.3 标准液的配制
        1.4 仪器条件
        1.5 样本前处理方法
        1.6 动物模型的建立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色谱图
        2.2 氰化物及其代谢物的浓度变化
        2.3 氰化物及其代谢物的C-T拟合曲线
        2.4 氰化物及其代谢物的毒物动力学参数
        2.5 服药时间推断
    3 讨论
        3.1 毒物代谢动力学
        3.2 服药时间推断
    4 结论
第二部分 氰化物的代谢组学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1.2 试剂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氰化钾溶液的制备
        2.2 分组、给药及血样采集
        2.3 小鼠全血样本LC-Q-TOF分析
    3.代谢组学数据的获取、预处理和建模
        3.1 代谢组学数据获取
        3.2 数据预处理
        3.3 高维数据分析
        3.4 差异性代谢物的筛选及化合物的鉴定
    4 结果
        4.1 LC-Q-TOF检测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4.2 代谢物分析结果
        4.3 对照组和模型组的多元统计分析结果
        4.4 差异性代谢物的筛选
        4.5 代谢通路分析
    5 讨论
    6 结论
第三部分 初探促进ITCA转化为ATCA的条件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1.2 标准品与试剂
        1.3 标准品的配制
        1.4 仪器条件
        1.5 样本前处理方法
        1.6 动物模型的建立
        1.7 实验分组
        1.8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1.7.1”中各组的结果
        2.2 “1.7.2”中各组结果
    3 讨论
        3.1 最优外界条件筛选
        3.2 不同时间对ATCA浓度的影响
    4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氰化物的毒理机制及其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鸡肉、禽蛋中三种四环素类和两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同时检测的UPLC-FLD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土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的理化性质
        1.1.1 土霉素、四环素和多西环素的理化性质
        1.1.2 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的理化性质
    1.2 土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的作用机理、毒副作用及应用
        1.2.1 土霉素、四环素和多西环素的作用机理
        1.2.2 土霉素、四环素和多西环素的毒副作用
        1.2.3 土霉素、四环素和多西环素的应用
        1.2.4 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的作用机理
        1.2.5 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的毒副作用
        1.2.6 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的应用
    1.3 样品前处理技术
        1.3.1 液-液萃取技术
        1.3.2 固相萃取技术
        1.3.3 QuEChERS方法
        1.3.4 加速溶剂萃取技术
    1.4 残留检测方法
        1.4.1 免疫分析法
        1.4.1.1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1.4.1.2 免疫胶体金技术
        1.4.1.3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1.4.2 仪器检测法
        1.4.2.1 毛细管电泳法和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法
        1.4.2.2 薄层色谱法
        1.4.2.3 气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1.4.2.4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1.4.2.5 液相色谱法
        1.4.2.6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第2章 鸡肉中三种四环素类和两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同时检测的UPLC-FLD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剂与材料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2.1.3.1 标准储备液
        2.1.3.2 标准工作液
        2.1.3.3 提取溶剂
        2.1.3.4 流动相
        2.1.4 实验动物与样品采集
        2.1.5 样品前处理
        2.1.5.1 样品提取
        2.1.5.2 样品净化与浓缩
        2.1.5.3 样品复溶
        2.1.6 超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2.1.7 检测方法的考察
        2.1.7.1 基质标准曲线的绘制
        2.1.7.2 样品回收率的测定
        2.1.7.3 样品精密度的测定
        2.1.7.4 检测限与定量限的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的确定
        2.2.2 色谱图
        2.2.3 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和决定系数
        2.2.4 空白添加回收率和精密度
        2.2.5 检测限和定量限
    2.3 讨论
        2.3.1 标准品稳定性
        2.3.2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比较和选择
        2.3.3 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
        2.3.3.1 检测波长的确定
        2.3.3.2 流动相的选择
        2.3.3.3 色谱柱的选择
        2.3.3.4 其他色谱条件的确定
        2.3.4 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2.4 小结
第3章 禽蛋中三种四环素类和两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同时检测的UPLC-FLD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剂与材料
        3.1.2 主要仪器
        3.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3.1.3.1 标准储备液
        3.1.3.2 标准工作液
        3.1.3.3 提取溶剂
        3.1.3.4 流动相
        3.1.4 试验动物饲养与样品采集
        3.1.5 样品前处理
        3.1.5.1 样品提取
        3.1.5.2 样品净化与浓缩
        3.1.5.3 样品复溶
        3.1.6 超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3.1.7 检测方法的考察
        3.1.7.1 基质标准曲线的绘制
        3.1.7.2 样品回收率的测定
        3.1.7.3 样品精密度的测定
        3.1.7.4 检测限与定量限的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色谱图
        3.2.2 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和决定系数
        3.2.3 空白添加回收率和精密度
        3.2.4 检测限和定量限
    3.3 讨论
        3.3.1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比较和选择
        3.3.2 超高效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
        3.3.3 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3.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禽组织、禽蛋及猪肉中青霉素G残留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青霉素G的理化性质
    1.2 青霉素G的制备及用途
        1.2.1 青霉素G的制备
        1.2.2 青霉素G的应用
    1.3 青霉素G的药理学、毒理学研究
        1.3.1 青霉素G的作用机理
        1.3.2 药理学研究及耐药性
        1.3.3 毒理学研究
    1.4 样品的前处理技术
        1.4.1 液-液萃取技术
        1.4.2 固相萃取技术
        1.4.3 加速溶剂萃取技术
        1.4.4 其他萃取技术
        1.4.5 衍生化反应
        1.4.5.1 衍生化的原理和目的
        1.4.5.2 衍生化方式
    1.5 青霉素G检测方法的研究
        1.5.1 微生物法
        1.5.2 免疫分析法
        1.5.3 薄层色谱法
        1.5.4 液相色谱法
        1.5.5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1.5.6 气相色谱法
        1.5.7 气相色谱-质谱法
    1.6 GC-MS与GC-MS/MS概述
        1.6.1 GC-MS技术简介
        1.6.2 GC-MS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1.6.3 GC-MS/MS技术
        1.6.4 GC-MS/MS定量方法的建立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意义
第2章 禽组织及猪肉中青霉素G残留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剂与材料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2.1.3.1 标准品溶液
        2.1.3.2 磷酸盐缓冲溶液
        2.1.3.3 氢氧化钠溶液
        2.1.3.4 甲醇乙腈溶液
        2.1.3.5 80%乙腈
        2.1.4 动物饲养与样品采集
        2.1.5 衍生化方法的选择及优化
        2.1.5.1 TMSD用量的优化
        2.1.5.2 衍生温度的优化
        2.1.5.3 衍生时间的优化
        2.1.6 样品提取条件的优化
        2.1.6.1 ASE冲洗百分数的优化
        2.1.6.2 ASE提取温度的优化
        2.1.6.3 ASE静态提取时间的优化
        2.1.6.4 提取试剂pH值的优化
        2.1.7 样品的提取
        2.1.8 样品的净化与浓缩
        2.1.9 样品的复溶与衍生化
        2.1.10 检测方法的建立
        2.1.10.1 气相色谱条件
        2.1.10.2 质谱条件
        2.1.10.3 基质标准曲线的绘制
        2.1.10.4 样品回收率的测定
        2.1.10.5 样品精密度测定
        2.1.10.6 检测限与定量限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衍生条件的优化
        2.2.1.1 衍生试剂用量的优化
        2.2.1.2 衍生温度的优化
        2.2.1.3 衍生时间的优化
        2.2.1.4 衍生产物的确证
        2.2.1.5 母离子与子离子的确定
        2.2.1.6 衍生产物的稳定性
        2.2.2 样品提取条件的优化
        2.2.2.1 ASE冲洗百分数的优化
        2.2.2.2 ASE提取温度的优化
        2.2.2.3 ASE静态提取时间的优化
        2.2.2.4 提取试剂pH值的优化
        2.2.3 样品不同提取方法与试剂的比较
        2.2.4 色谱图
        2.2.5 基质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2.2.6 空白基质添加青霉素G的回收率和精密度
        2.2.7 青霉素G的检测限与定量限
        2.2.8 标准品的配制与稳定性
    2.3 讨论
        2.3.1 检测方法的选择与评价
        2.3.2 毛细管色谱柱的选择
        2.3.3 衍生化试剂的选择及衍生产物的稳定性
        2.3.3.1 衍生化试剂的选择
        2.3.3.2 衍生产物的稳定性
        2.3.4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选择及优化
        2.3.4.1 提取试剂和提取方法的选择与优化
        2.3.4.2 ASE提取方法的优化
        2.3.4.3 固相萃取柱的选择与优化
        2.3.5 GC-MS/MS参数的优化
        2.3.5.1 气相色谱参数的优化
        2.3.5.2 质谱参数的优化
    2.4 小结
第3章 禽蛋中青霉素G残留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剂与材料
        3.1.2 主要仪器
        3.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3.1.4 动物饲养与样品采集
        3.1.5 衍生方法的选择及优化
        3.1.6 样品提取条件的优化
        3.1.7 样品的提取
        3.1.8 样品的净化与浓缩
        3.1.9 样品的复溶与衍生化
        3.1.10 检测方法的建立
        3.1.10.1 气相色谱条件
        3.1.10.2 质谱条件
        3.1.10.3 基质标准曲线的绘制
        3.1.10.4 样品回收率的测定
        3.1.10.5 样品精密度测定
        3.1.10.6 检测限与定量限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提取方法与试剂的比较
        3.2.2 色谱图
        3.2.3 基质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3.2.4 空白基质添加青霉素G的回收率和精密度
        3.2.5 青霉素G的检测限与定量限
    3.3 讨论
        3.3.1 溶剂的选择
        3.3.2 提取方法与提取溶剂的选择
        3.3.3 方法的准确度与精密度
        3.3.4 方法的灵敏度
        3.3.5 基质效应的评价
        3.3.6 标准品配制与稳定性
    3.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唾液氯胺酮与血药浓度的关联性探索唾液用于毒驾管控的可行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毒驾概述
        1.1.2 氯胺酮概述
        1.1.3 氯胺酮对驾驶能力的影响
        1.1.4 唾液在毒驾当中的应用价值
    1.2 唾液中滥用毒(药)物的检测方法
        1.2.1 仪器分析法
        1.2.1.1 样品前处理
        1.2.1.2 气相色谱质谱法
        1.2.1.3 液相色谱质谱法
        1.2.2 快速检测法
        1.2.2.1 免疫分析法
        1.2.2.2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
    1.3 唾液药物浓度与血液药物浓度关联性的研究
        1.3.1 pH值对S/P值的影响
        1.3.2 唾液采集方式对S/P值的影响
        1.3.3 唾液采集装置对S/P值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唾液中氯胺酮及去甲氯胺酮LC-MS/MS法的建立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
    2.3 溶液配制
    2.4 主要实验器材
    2.5 唾液氯胺酮及去甲氯胺酮分析方法的建立
        2.5.1 唾液样品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2.5.2 质谱条件优化
        2.5.3 色谱条件优化
    2.6 分析方法的评价
        2.6.1 特异性
        2.6.2 检出限和定量限
        2.6.3 线性
        2.6.4 精密度和准确度
        2.6.5 提取回收率、基质效应和稳定性
        2.6.6 临床样本验证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唾液中氯胺酮浓度与血药浓度关联性的研究与分析
    3.1 引言
    3.2 主要材料
        3.2.1 动物及临床样本
        3.2.2 药品与试剂
        3.2.3 溶液配制
        3.2.4 实验器材
    3.3 实验方法
        3.3.1 雌兔唾液KET、NKET浓度与血药浓度关联性
        3.3.1.1 给药方案与样品采集
        3.3.1.2 样品分析
        3.3.1.3 标准曲线的制备
        3.3.1.4 数据处理
        3.3.2 临床唾液与血液KET、NKET关联性
        3.3.2.1 临床样品采集
        3.3.2.2 样本分析与数据处理
    3.4 实验结果
        3.4.1 雌兔给药后唾液KET、NKET浓度与血药浓度
        3.4.2 临床样本唾液KET、NKET浓度与血药浓度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唾液氯胺酮毒驾管控方案的建立与应用
    4.1 引言
    4.2 三种方法优缺性的对比
        4.2.1 主要实验器材
        4.2.2 样本来源
        4.2.3 三种方法检测方法
        4.2.4 数据处理
        4.2.4.1 三种方法的测定结果
        4.2.4.2 三种方法的阈值确定
        4.2.5 实验结果
        4.2.5.1 ELISA测定唾液KET的最佳阈值
        4.2.5.2 三种方法的可靠性分析
    4.3 执法方案的建立
        4.3.1 胶体金法法+LC-MS/MS法
        4.3.2 ELISA法+LC-MS/MS法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基于HPLC-MS/MS方法的对乙酰氨基酚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2. 对乙酰氨基酚血药浓度检测方法建立与验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药品和试剂
        2.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1.3 实验条件
        2.1.4 溶液配制
        2.1.5 血浆样品前处理
    2.2 方法学验证
        2.2.1 系统适应性
        2.2.2 选择性
        2.2.3 标准曲线和定量下限
        2.2.4 准确度和精密度
        2.2.5 残留效应
        2.2.6 稀释可靠性
        2.2.7 提取回收率和基质效应
        2.2.8 血浆样品稳定性
        2.2.9 溶液贮存稳定性
    2.3 讨论
3. 对乙酰氨基酚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药物
        3.1.2 受试者选择
        3.1.3 试验设计
        3.1.4 样品检测
        3.1.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平均血药浓度及药时曲线
        3.2.2 质控样品检测结果
        3.2.3 试验样品再分析结果
        3.2.4 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
        3.2.5 生物等效性评价
    3.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桑叶中1-脱氧野尻霉素提取及其制备控释微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桑叶及桑叶中有效成分概述
        1.2.2 糖尿病概述
        1.2.3 1-脱氧野尻霉素(1-DNJ)概述
        1.2.4 1-DNJ功效研究
        1.2.5 控释微丸研究概述
        1.2.6 制备微丸的药用辅料研究
        1.2.7 制备控释微丸工艺研究概述
        1.2.8 控释微丸药物释放机理研究概述
    1.3 本研究主要内容
        1.3.1 桑叶中1-DNJ提取及分离纯化
        1.3.2 从桑叶中提取纯化1-DNJ对家兔离体药效学实验
        1.3.3 制备1-DNJ控释微丸处方和工艺研究
        1.3.4 1-DNJ控释微丸质量评价及检测方法学建立和验证
        1.3.5 1-DNJ控释微丸在比格犬体内药物动力学及体内体外相关性研究
    1.4 实验方案
    1.5 创新点
2 桑叶中提取以及分离纯化1-DNJ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材料与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2.3 桑叶中提取1-DNJ实验方法
        2.3.1 从桑叶中提取1-DNJ工艺流程
        2.3.2 提取1-DNJ计算方法
        2.3.3 样品衍生化处理过程
        2.3.4 建立标准曲线
        2.3.5 提取率计算
        2.3.6 提取条件工艺单因素考察
        2.3.7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实验设计提取1-DNJ
        2.3.8 不同提取方法1-DNJ提取得率比较实验
        2.3.9 统计学数据分析
    2.4 桑叶提取物中1-DNJ分离纯化实验方法
        2.4.1 桑叶粗提物纯化1-DNJ工艺过程
        2.4.2 树脂预处理及装柱
        2.4.3 纯化1-DNJ工艺研究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1 单因素对桑叶中1-DNJ提取得率的影响
        2.5.2 响应面法优化提取条件
        2.5.3 纤维素酶法提取桑叶中1-DNJ最优条件确定
        2.5.4 桑叶提取物1-DNJ分离纯化实验结果
    2.6 本章小结
3 桑叶提取纯化物1-DNJ对家兔离体药效学研究
    3.1 引言
    3.2 仪器设备与材料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溶液配制
        3.3.2 桑叶提取纯化物制备
        3.3.3 家兔小肠粘膜中提取α-葡萄糖苷酶
        3.3.4 α-葡萄糖苷酶的活力检测方法
        3.3.5 家兔的小肠粘膜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试验方法
        3.3.6 家兔小肠翻转肠囊试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家兔小肠粘膜中α-葡萄糖苷酶液中的蛋白含量以及α-葡萄糖苷酶活力检测结果
        3.4.2 家兔小肠粘膜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其活性实验结果
        3.4.3 家兔小肠粘膜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其活性实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1-DNJ控释微丸处方和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材料与试剂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4.3 制备1-DNJ控释微丸实验方法
        4.3.1 原料与辅料相容性实验方法
        4.3.2 1-DNJ载药丸芯制备方法
        4.3.3 制备1-DNJ载药丸芯工艺因素考察方法
        4.3.4 载药丸芯溶出度考察方法
        4.3.5 制备1-DNJ控释微丸方法
        4.3.6 制备包衣微丸流化床包衣工艺优化
        4.3.7 装胶囊
        4.3.8 铝塑包装
        4.3.9 测定1-DNJ控释微丸物理性能
    4.4 制备1-DNJ控释微丸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原料与辅料相容性实验结果
        4.4.2 制备1-DNJ载药丸芯处方因素考察结果
        4.4.3 1-DNJ载药丸芯制备工艺因素考察结果
        4.4.4 1-DNJ控释微丸干燥过程考察结果
        4.4.5 1-DNJ载药丸芯溶出曲线考察结果
        4.4.6 挤出滚圆工艺重现性
        4.4.7 流化床法制备1-DNJ控释微丸工艺优化结果
        4.4.8 检测1-DNJ控释微丸物理性质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1-DNJ控释微丸质量评价和方法学建立及验证
    5.1 引言
    5.2 实验仪器、材料与试剂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5.3 1-DNJ控释微丸质量检测实验方法
        5.3.1 样品衍生化处理及1-DNJ含量检测方法
        5.3.2 3批1-DNJ控释微丸样品检测1-DNJ含量方法
        5.3.3 1-DNJ含量均匀度检测方法
        5.3.4 1-DNJ微丸的物理性质SEM微观形态研究方法
        5.3.5 体外不同pH值介质中1-DNJ控释微丸溶出曲线研究
        5.3.6 1-DNJ控释微丸中检测异丙醇残留溶剂
        5.3.7 1-DNJ控释微丸稳定性考察
        5.3.8 1-DNJ控释微丸释放机理研究
    5.4 1-DNJ控释微丸质量检测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1-DNJ含量检测方法学验证结果
        5.4.2 3批1-DNJ控释微丸样品1-DNJ含量检测结果
        5.4.3 1-DNJ含量均匀度检测结果
        5.4.4 1-DNJ微丸物理性质形态研究结果
        5.4.5 1-DNJ控释微丸不同pH值介质中体外溶出曲线研究结果
        5.4.6 1-DNJ控释微丸中检测异丙醇残留溶剂结果
        5.4.7 1-DNJ稳定性考察影响因素、加速和长期实验结果
        5.4.8 1-DNJ控释微丸释放1-DNJ机理研究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1-DNJ控释微丸在体内药动学及体内-体外相关性研究
    6.1 引言
    6.2 仪器设备与材料
        6.2.1 实验仪器
        6.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6.3 实验方法
        6.3.1 1-DNJ控释微丸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方法
        6.3.2 1-DNJ控释微丸体内-体外相关性研究
    6.4 动物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实验结果与讨论
        6.4.1 1-DNJ控释微丸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结果
        6.4.2 1-DNJ控释微丸体内-体外相关性研究结果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7)葫芦茶苷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糖尿病与中药降糖现状概述
        1.1.2 葫芦茶研究现状
        1.1.3 葫芦茶苷的药理活性
        1.1.4 中药生物样品预处理概述
        1.1.5 中药药动学试验血药浓度测定法的研究进展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2 葫芦茶苷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药材
        2.2.2 试剂
        2.2.3 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葫芦茶苷的提取与萃取
        2.3.2 葫芦茶苷分离与纯化
        2.3.3 葫芦茶苷的结构鉴定
    2.4 本章小结
3 葫芦茶苷在SD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试药及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动物
    3.3 实验方法
        3.3.1 溶液的配制
        3.3.2 血浆样品处理
        3.3.3 测定条件的选择
        3.3.4 方法学验证
        3.3.5 大鼠给药和血浆样品收集
        3.3.6 样品测定
        3.3.7 数据处理
    3.4 实验结果
        3.4.1 方法学考察结果
        3.4.2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葫芦茶苷在SD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试药及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动物
    4.3 实验方法
        4.3.1 溶液的配制
        4.3.2 组织样品处理
        4.3.3 测定条件的选择
        4.3.4 方法学验证
        4.3.5 大鼠给药和组织样本收集
        4.3.6 样品测定
        4.3.7 数据处理
    4.4 实验结果
        4.4.1 方法学验证结果
        4.4.2 组织分布测定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葫芦茶苷在SD大鼠体内的代谢物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试药及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动物
    5.3 实验方法
        5.3.1 对羟基桂皮酸(HYD)的药理活性研究
        5.3.2 溶液的配制
        5.3.3 血浆样品处理
        5.3.4 测定条件的选择
        5.3.5 代谢产物的鉴定
        5.3.6 方法学验证
        5.3.7 大鼠给药和血浆样品收集
        5.3.8 样品测定
        5.3.9 数据处理
    5.4 实验结果
        5.4.1 方法学结果
        5.4.2 对羟基桂皮酸测定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讨论
    6.1 葫芦茶苷血药浓度研究
    6.2 组织分布试验
    6.3 代谢物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英文缩写及符号说明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禽组织、禽蛋及猪肉中大观霉素和林可霉素残留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林可霉素及应用
        1.1 林可霉素的理化性质
        1.2 作用机理
        1.3 药理作用及其耐药性
        1.4 药物动力学
        1.5 林可霉素的应用
    2 大观霉素及应用
        2.1 大观霉素的理化性质
        2.2 作用机理
        2.3 药理作用及其耐药性
        2.4 药物动力学
        2.5 大观霉素应用
    3 样品前处理技术
        3.1 液-液萃取技术
        3.2 加速溶剂萃取技术
        3.3 固相萃取技术
        3.4 衍生化反应
        3.4.1 衍生化的原理与目的
        3.4.2 衍生化的方式
    4 林可霉素和大观霉素检测方法的研究
        4.1 免疫测定法
        4.2 微生物检定法(杯蝶法)
        4.3 分光光度法
        4.4 薄层色谱法
        4.5 液相色谱法
        4.6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4.7 气相色谱法
        4.8 气相色谱-质谱法
    5 GC-MS与GC-MS/MS概述
        5.1 GC-MS技术简介
        5.2 GC-MS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5.3 GC-MS/MS技术
        5.4 GC-MS/MS定量方法的建立
    6 研究目的和意义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禽组织、猪肉中大观霉素和林可霉素药物残留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材料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1.4 试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1.5 衍生方法的优化
        1.5.1 BSTFA用量的优化
        1.5.2 乙腈含量的优化
        1.5.3 衍生温度的优化
        1.5.4 衍生时间的优化
        1.6 样品提取方法的选择与提取条件优化
        1.6.1 ASE萃取温度的优化
        1.6.2 ASE冲洗百分数的优化
        1.6.3 提取溶剂pH值的优化
        1.6.4 离子对试剂的优化
        1.6.5 样品的提取
        1.7 样品净化与浓缩
        1.8 样品的衍生化与复溶
        1.9 检测方法的建立
        1.9.1 气相色谱与质谱条件
        1.9.2 基质标准曲线绘制
        1.9.3 样品回收率测定
        1.9.4 精密度测定
        1.9.5 检测限与定量限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衍生方法的优化
        2.1.1 衍生条件的优化
        2.1.2 衍生产物的确证
        2.1.3 母离子与子离子的确定
        2.1.4 衍生产物的稳定性
        2.2 提取方法和提取条件的优化
        2.2.1 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2.2.2 ASE萃取温度的优化
        2.2.3 ASE冲洗百分数的优化
        2.2.4 提取溶剂pH值的优化
        2.2.5 离子对试剂的优化
        2.3 色谱图
        2.4 基质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与决定系数的确定
        2.5 空白基质添加大观霉素、林可霉素的回收率和精密度
        2.6 检测限(LOD)与定量限(LOQ)
        2.7 标准品配制与稳定性
    3 讨论
        3.1 毛细管色谱柱的选择
        3.2 样品前处理的优化
        3.2.1 提取溶剂的选择和提取溶剂pH值的确定
        3.2.2 ASE提取温度的优化
        3.2.3 冲洗溶剂体积和静态萃取次数的优化
        3.2.4 固相萃取柱的选择
        3.2.5 离子对试剂的选择
        3.3 衍生试剂的选择与衍生产物的稳定性
        3.3.1 衍生试剂的选择
        3.3.2 衍生产物的稳定性
        3.4 GC-MS/MS参数的优化
        3.4.1 气相色谱参数的优化
        3.4.2 质谱参数的优化
        3.5 气相色谱检测方法的比较
    4 结论
第三章 禽蛋中大观霉素和林可霉素药物残留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材料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1.4 试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1.5 样品提取方法
        1.6 样品净化与浓缩
        1.7 样品的衍生化与复溶
        1.8 检测方法的建立
        1.8.1 气相色谱与质谱条件
        1.8.2 基质标准曲线绘制
        1.8.3 样品回收率测定
        1.8.4 精密度测定
        1.8.5 检测限与定量限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衍生产物的确证
        2.1.2 母离子与子离子的确定
        2.2 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2.3 色谱图
        2.4 基质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与决定系数的确定
        2.5 空白基质添加大观霉素、林可霉素的回收率和精密度
        2.6 检测限(LOD)与定量限(LOQ)
    3 讨论
        3.1 检测方法的选择与评价
        3.2 溶剂的选择
        3.3 方法的准确度与精密度
        3.4 方法的灵敏度
        3.5 基质效应的评价
        3.6 标准品配制与稳定性
        3.7 不同检测方法的比较
    4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发明专利情况

(9)改进QuEChERS技术结合色谱—串联质谱分析金银花和菊花中的农药多残留(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农药残留的样品前处理技术
        1.2.1 液液萃取
        1.2.2 分散液-液微萃取
        1.2.3 固相萃取
        1.2.4 固相微萃取
        1.2.5 磁性固相萃取
        1.2.6 加速溶剂萃取法(Accelerated solvent extraction,ASE)
        1.2.7 超临界流体萃取(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SFE)
        1.2.8 QuEChERS技术
    1.3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1.3.1 气相色谱法
        1.3.2 气相色谱-质谱技术
        1.3.3 液相色谱法
        1.3.4 液相色谱-质谱技术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设备
    2.2 化学试剂
    2.3 实验材料
        2.3.1 样品原料
        2.3.2 标准溶液的配制
        2.3.2.1 标准储备溶液
        2.3.2.2 混合标准溶液
        2.3.2.3 基质混合标准工作溶液
    2.4 磁性纳米粒子
    2.5 样品前处理方法
        2.5.1 GC-MS/MS前处理方法
        2.5.2 UPLC-MS/MS前处理方法
    2.6 仪器分析条件
        2.6.1 GC-MS/MS色谱分析条件
        2.6.2 GC-MS/MS质谱分析条件
        2.6.3 UPLC-MS/MS色谱分析条件
        2.6.4 UPLC-MS/MS质谱分析条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提取溶剂的选择
    3.2 萃取盐的优化
    3.3 净化方式的优化
    3.4 基质效应
    3.5 方法学验证
        3.5.1 GC-MS/MS线性范围、线性方程、线性相关系数、检出限和定量限
        3.5.2 UPLC-MS/MS线性范围、线性方程、线性相关系数、检出限和定量限
        3.5.3 GC-MS/MS准确度和精密度
        3.5.4 UPLC-MS/MS准确度和精密度
    3.6 实际样品的检测
4 讨论
    4.1 QuEChERS方法的改进
    4.2 实验方法与国家标准的对比
    4.3 实际样品的检测
    4.4 创新点
    4.5 进一步研究方向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土壤中几种农药残留及生物材料中分子信使H2S和神经递质的卫生检测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第一部分 在线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五种新烟碱类农药残留方法的建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在线净化-高效液相色谱双检测器法同时测定土壤中七种农兽药残留方法的建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血浆中硫化氢新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研究大蒜素对百草枯中毒小鼠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新烟碱类、苯并咪唑类和联吡啶类农药的色谱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气相色谱-质谱选择离子检测法测定Melatonin的血药浓度(论文参考文献)

  • [1]氰化物在动物体内的毒代动力学和代谢组学研究[D]. 吕晨曦.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鸡肉、禽蛋中三种四环素类和两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同时检测的UPLC-FLD的研究[D]. 郭亚文. 扬州大学, 2020
  • [3]禽组织、禽蛋及猪肉中青霉素G残留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的研究[D]. 刘楚君. 扬州大学, 2020
  • [4]基于唾液氯胺酮与血药浓度的关联性探索唾液用于毒驾管控的可行性[D]. 陈金.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4)
  • [5]基于HPLC-MS/MS方法的对乙酰氨基酚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D]. 张君. 浙江大学, 2020(12)
  • [6]桑叶中1-脱氧野尻霉素提取及其制备控释微丸的研究[D]. 孙照英. 东北林业大学, 2019
  • [7]葫芦茶苷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 张彩云.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9(01)
  • [8]禽组织、禽蛋及猪肉中大观霉素和林可霉素残留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的研究[D]. 王雅娟. 扬州大学, 2019
  • [9]改进QuEChERS技术结合色谱—串联质谱分析金银花和菊花中的农药多残留[D]. 王明辉.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10]土壤中几种农药残留及生物材料中分子信使H2S和神经递质的卫生检测新方法研究[D]. 檀笑昕. 河北医科大学, 2017(01)

标签:;  ;  ;  

选择离子检测的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血浆中褪黑激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