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益相关者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天琪[1](2019)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会计政策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公司治理中,会计政策选择作为一种信息披露的方式扮演着重要角色,会计政策选择已经不是单纯的一种技术规范,会计信息会受到不同的会计政策影响,进而影响着不同利益相关者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决策。会计政策选择无法达到绝对中立,也无法实现绝对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因此,利益相关者为实现自己的政治利益或经济利益,通常在不同的方面偏好不同的会计政策,从而影响会计政策的选择。本文首先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定义、不确定性、经济后果以及我国会计政策选择的现状进行系统阐述。接着全面分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基于各种利益主体对会计信息的不同需求,提出在现有的公司治理模式下,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这些利益主体从方式与程度上对其产生的影响,并选择了管理层、股东、债权人、政府和员工这五大群体作为对象,对理论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以我国2014-2018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的2414家公司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管理层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有较大的影响,由于管理层的工资薪酬和绩效主要取决于企业管理业绩,管理人员为使财务指标达到更优水平,获得更高的奖金,一般在选择会计政策时,会想方设法增加当期盈利水平。(2)股东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有较大的影响,若股票集中度较高会导致股东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能力下降,从而使得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质量降低。(3)债权人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有较大的影响,企业若维持和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就需要将偿债能力保持在正常的范围水平,甚至提高到较强水平,就可能会出现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操纵会计数据,来获取较高的融资额度的现象。(4)政府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影响较小,由于本文选取企业所得税缴纳情况作为衡量政府对会计政策选择影响的指标,国家近几年对高新技术产业及西部地区企业推行了较多优惠政策,以及国有控股企业占比较高,因此政府在纳税方面对会计政策选择影响较小。(5)员工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也有一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员工,较高的工资水平和盈利水平可以提高员工的信任度、工作能力和公司的信誉评价,从而促进企业未来长久的发展。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公司治理的建议,希望能够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尽可能避免企业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进而使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更加科学有效。
罗忠莲[2](2019)在《上市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战略定位是公司经营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对公司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近些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资源国际化的深入推进,世界各国资本市场面临的竞争环境日趋激烈,战略定位在公司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在公司开发核心竞争力和获取竞争优势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战略定位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日渐凸显。任何一个行业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都将逐渐积累沉淀出一种代表行业整体发展方向的行业常规战略模式,当公司在战略定位过程中偏离了行业常规战略方向而选择行业差异化战略模式时,战略差异问题将随之产生。换言之,公司战略差异度是指公司的战略定位偏离行业常规战略模式的程度,即公司选择的行业差异化战略相对于行业常规战略模式的偏离程度。值得注意的是,战略差异度对公司经营发展而言是一柄“双刃剑”,具有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特质,公司可能从中获得高收益的回报,也可能获得极低的收益,甚至因高风险而导致战略定位失败,使公司遭遇“滑铁卢”。鉴于战略差异度在公司经营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究公司战略差异度的经济后果。现有文献集中考察了公司战略差异度对经营业绩、融资活动以及分析师行为、审计师决策等方面的影响,成果丰硕,得出了有价值的结论。也有学者开始在战略这一重要场景中探究公司财务会计行为,其中,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即为重要话题之一。前人的研究从盈余质量、公司违规、财务欺诈、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盈余管理和会计稳健性等角度对该话题进行了直接或间接的考察,但仍存在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拓展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在影响机理以及两者关系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另一方面,以往文献只考察了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质量某个特征的影响。例如,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和会计稳健性的影响,但鲜见学者同时考察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质量多个特征的影响,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角度,全面系统地探究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效应、路径机理与影响机制的经验研究更缺乏。对上述问题展开探究,有利于进一步厘清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为政策制定者、监管者以及外部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提供经验证据参考。基于此,本文选取2007-2016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有的资本市场环境,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两大基本质量特征以及可比性、及时性两大提升性质量特征纳入会计信息质量实证研究框架,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角度,全面系统地探究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具体而言,本文首先梳理分析国内外关于公司战略差异度的经济后果、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以及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三方面的文献,把握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明确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其次,阐述公司战略差异度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内涵、衡量方法和理论基础。再次,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和及时性四大质量特征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最后,基于实证结果得出研究结论、启示、贡献与局限,并提出政策建议和未来展望。总体而言,本文得出了如下四方面的研究结论:第一,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同时采用横截面修正Jones模型估计的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会计收益与真实收益的均方误差衡量会计信息可靠性,考察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可靠性显着负相关,即公司战略差异度越大,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会计收益与真实收益之间均方误差越大,从而会计信息可靠性越低,说明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可靠性产生了显着的负面影响。(2)公司战略差异度可以通过增加非效率投资而影响会计信息可靠性,且主要通过增加投资不足程度而降低会计信息可靠性,即投资不足是公司战略差异度影响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中介路径。(3)高质量审计和分析师跟踪有效缓解了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负面影响,较高的环境不确定性加剧了这种负面影响。(4)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Heckman两阶段法和解释变量滞后一期进行内生性检验,以及变更关键变量衡量方法、变更样本范围,重新检验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可靠性关系,检验结果与主回归结果保持一致。第二,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影响。基于会计盈余持续性角度,采用会计盈余持续性衡量会计信息相关性,考察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相关性显着负相关,即公司战略差异度越大,会计盈余持续性越弱,从而会计信息相关性越弱,说明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相关性产生了显着的负面影响。(2)公司战略差异度可以通过增加经营风险而影响会计信息相关性,即经营风险是公司战略差异度影响会计信息相关性的中介路径。公司战略差异度与应计盈余持续性、现金流量持续性均显着负相关,且对应计盈余持续性影响更大,说明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盈余结构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3)高质量审计和分析师跟踪有效缓解了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负面影响,较高的环境不确定性加剧了这种负面影响。(4)采用固定效应回归和差分方程两种方法进行内生性检验,以及变更关键变量衡量方法和控制盈余管理方法,重新检验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相关性关系,检验结果与主回归结果保持一致。第三,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采用公司个体层面会计信息可比性测度方法计算会计信息可比性指标,考察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可比性显着负相关,即公司战略差异度越大,其会计信息可比性相较于同行业其他公司显着更低,说明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可比性产生了显着的负面影响。(2)公司战略差异度可以通过增加管理层代理成本而影响会计信息可比性,即管理层代理成本是公司战略差异度影响会计信息可比性的中介路径。(3)高质量审计和分析师跟踪有效缓解了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负面影响,较高的环境不确定性加剧了这种负面影响。(4)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Heckman两阶段法和解释变量滞后一期进行内生性检验,以及变更关键变量衡量方法、变更样本范围和进一步控制盈余管理方法,重新检验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可比性关系,检验结果与主回归结果保持一致。第四,公司战略差异度对年报披露及时性的影响。采用实际披露时滞法计算的年报实际披露时滞反向衡量年报披露及时性,考察公司战略差异度对年报披露及时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公司战略差异度与年报披露及时性显着负相关,即公司战略差异度越大,年报实际披露时滞越长,从而年报披露及时性越弱,说明公司战略差异度对年报披露及时性产生了显着的负面影响。(2)公司战略差异度可以通过增加审计报告时滞而影响年报披露及时性,即审计报告时滞是公司战略差异度影响年报披露及时性的中介路径。(3)高质量审计和分析师跟踪有效缓解了公司战略差异度对年报披露及时性的负面影响,较高的环境不确定性加剧了这种负面影响。(4)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Heckman两阶段法和解释变量滞后一期进行内生性检验,以及变更关键变量衡量方法、分位数回归法、进一步控制盈余管理和审计意见类型方法,重新检验公司战略差异度与年报披露及时性关系,检验结果与主回归结果保持一致。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如下四个层面的政策建议:第一,从政府层面而言,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当地上市公司发展特征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战略管理引导和战略管理政策宣传服务。同时,应考虑行业差异对公司战略管理的影响,分行业开展战略管理引导,并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遏制非正当竞争行为,为各行业公司创造良好的行业发展和公平竞争环境。第二,从监管层面而言,证监会等相关监管机构应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机制,重点监管战略差异度较大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同时,应进一步规范、引导和强化监管公司战略信息这一重要的非财务信息披露行为。例如,鼓励公司大力披露更详尽更完整的战略信息、对战略差异度较大公司的战略信息披露问题做出专门性规定、对不具有行业规范性和合法性的战略偏离行为加大处罚力度等,以避免或减少公司采取激进战略模式获取超额利润而损害公司价值和投资者利益,最终缓解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负面影响。第三,从公司层面而言,高层领导者在战略定位决策中应全面考虑公司内外部资源优势、能力条件、行业发展环境等因素,选择科学有效的战略模式,以避免或减少经理人基于私人利益最大化考虑而损害公司价值和投资者利益。同时,为缓解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负面影响,公司应提高外部审计质量,强化对管理层的外部监督,并积极改善信息环境,吸引更多的分析师跟踪数量,提高外部环境应变能力。第四,从投资层面而言,外部投资者应关注公司战略相关信息,充分发挥战略信息对投资决策的参考作用。同时,应理性地、辩证地认识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关系,在投资战略差异度较大的公司时,应尽量选择审计质量较高、分析师跟踪数量较多以及环境不确定性较低的公司进行投资。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从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可靠性关系而言,前人的研究考察了公司战略差异度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但并未考察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本文同时选取应计盈余管理和信息客观性两个指标衡量会计信息可靠性,验证了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并采用中介效应方法验证了非效率投资对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可靠性关系的中介作用,采用调节效应方法验证了高质量审计、分析师跟踪和环境不确定性对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可靠性关系的调节作用,揭示了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内在影响机理,补充和拓展了前人的相关研究。第二,从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相关性关系而言,前人的研究从股票定价角度进行了考察,但尚未从会计盈余持续性角度展开探究。本文从会计盈余持续性角度验证了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并采用中介效应方法验证了经营风险对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相关性关系的中介作用,验证了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盈余结构的影响差异,并采用调节效应方法验证了高质量审计、分析师跟踪和环境不确定性对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相关性关系的影响,弥补了现有相关研究的不足。第三,从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可比性关系而言,目前尚无文献考察两者之间关系。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首次验证了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将公司战略差异度、管理层代理成本与会计信息可比性纳入同一个研究框架,采用中介效应方法验证了管理层代理成本对两者关系的中介作用,采用调节效应方法验证了高质量审计、分析师跟踪和环境不确定性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从委托代理角度揭示了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内在影响机理,补充了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可比性关系的研究文献。第四,从公司战略差异度与年报披露及时性关系而言,目前尚无文献考察两者之间关系。本文采用年报实际披露时滞衡量年报披露及时性,首次验证了公司战略差异度对年报披露及时性的影响,将公司战略差异度、审计报告时滞与年报披露及时性纳入同一个研究框架,采用中介效应方法验证了审计报告时滞对两者关系的中介作用,采用调节效应方法验证了高质量审计、分析师跟踪和环境不确定性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拓展了公司战略差异度的经济后果与年报披露及时性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代亚妹[3](2018)在《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于会计政策的选择行为,其不仅对上市公司所提供财报的质量产生影响,同时还对各利益相关者做出决策产生影响,也会对证券市场的政策运行产生影响。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会计政策的选择是各个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之后得出的结论,其权衡的应是各个相关者的权益。但目前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经营范围的扩大、内容的多样,使得会计政策的选择规范也越多样丰富,发展的空间也不断的延伸。再加上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经济权益的差异,对政策的选择有不同的偏好,这将导致企业内控股股东和管理人员对会计政策选择有很大的决定权,使得其他一些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受到侵害,如:中小股东和债权人。通过分析此现状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差异,得出需通过优化管理人员和控股股东的行为以及增加保障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等一些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的行为,来完善会计政策的选择行为,从而促进我们国家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和运行。本文首先阐述了相关的理论,并界定了会计政策选择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定义,从而确定本文主要研究各利益相关者对政策的选择行为,包括管理人员、股东、政府、债权人、证券市场等等。然后通过分析各个相关者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偏好和矛盾,以及基于相关者对会计政策的影响因素提出假设,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实证结论。最后总结得出会计政策的选择主要有管理人员和控股股东把控和决定,而中小股东、债权人等一些相关者的权益却未得到保障的结论。针对此结论,本文提出优化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中小股东、债权人的权利提出建议,从而提高利益相关者参与会计政策选择程度、提升财务信息的质量以及优化我国资本市场运行发展。
闫榕[4](2015)在《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科研事业单位会计政策选择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的修订与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机制的建立,科研型事业单位尤其是教育科研事业单位的会计事项也从过去的简单记账和资金收付变得更为复杂。当在科研事业单位中出现针对同一个经济事项允许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时,其会计政策选择就有了必要性,文中对决定会计政策选择的结果的因素等问题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出教育科研事业单位选择会计政策的方法,并以教育科研事业单位的实际案例形式对该方法进行论证。科研型事业单位会计政策选择的结果取决于其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而该取值与利益相关者对科研型事业单位的社会公益服务性关注度和其对科研型事业单位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力是有关的。当科研型事业单位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取值偏高时,说明此时单位的利益相关者更关注单位的社会公益性,作为单位的会计人员,此时应考虑选择更符合社会公众利益和事业发展的会计政策。反之,当共同利益取值偏低时,说明此时单位的利益相关者更关心自身方面的小众利益,则应该选择更符合小众利益的会计政策以满足科研型事业单位利益相关者的真正利益需求。但从科研型事业单位公益性的本质角度分析,过多地选取满足小众利益的会计政策必将有损其单位的公益性,因此应对其利益相关者对社会公益的关注度或对利益相关者参与单位管理决策的影响力进行修订,以提高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的取值,从而优化科研型事业单位会计政策的选择结果。
孟楠[5](2015)在《会计政策选择对盈余稳健性的影响研究 ——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会计政策是企业财务核算的原则和基础,不同的会计政策会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经济事项的复杂性使得企业面临着众多性质各异的会计业务,为确保同一业务在不同情况下的合理反映,准则制定者在制定会计政策的时候留给企业一定的可选空间,由此产生了会计政策选择问题。选择空间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为管理者操纵盈余提供了机会,他们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干预损失和收益的确认,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之一,盈余稳健性也必然会受到管理者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影响。本文在对会计政策选择和盈余稳健性相关文献和理论系统回顾的基础上,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取2007-2013年间711家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以固定资产折旧、存货发出计价和坏账准备计提政策为例,同时运用盈余-股票报酬方法和应计-现金流方法对单一会计政策和组合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稳健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了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对盈余稳健性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07-2013年间普遍存在盈余稳健性,并且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对盈余稳健性有一定影响。具体而言:在固定资产折旧政策中,加速折旧法比直线法更有利于稳健性的提升;存货发出计价方法中,先进先出法较之加权平均法会降低盈余稳健性;坏账准备计提方法中,余额百分比法对稳健性的抵减作用不明显。而在考察上述会计政策组合对盈余稳健性的联合影响时,固定资产折旧政策选择对稳健性的影响程度得到提升,但存货发出政策和坏账准备政策的影响却被削弱。研究结果表明,为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的时候,要把盈余稳健性作为一项判断标准,同时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政策的实施效果,而应将其置于会计政策组合中进行考察。本文关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对盈余稳健性的影响研究,丰富了会计政策选择和盈余稳健性的相关理论,对上市公司优化会计政策选择,提升盈余稳健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超[6](2014)在《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会计职业判断立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避免,会计造假事件也在“全球一体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从美国的安然事件到日本的奥林巴斯丑闻,再到如今中国的万福生科造假事件,个个触目惊心,引起了会计界对会计职业判断的重新思考。从一系列的会计造假事件中,我们看到的确是会计职业判断作为会计信息的处理和生成工具出了问题——会计职业判断主体违背了当初与企业签订契约时所做出的客观公正反映企业经济交易或者事项的承诺,而操纵会计职业判断这一行为的“舵手”就是会计职业判断的立场,因此本文以会计职业判断的立场作为研究起点。对于会计职业判断的立场,以往研究侧重于以委托代理理论作为工具进行理论分析,也有学者回归到人性假设——经济人或道德人的假设来分析会计职业判断的立场,本文区别于以往研究,运用对立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系统而全面的对利益相关者和会计职业判断的相关概念、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会计职业判断立场的理论基础、会计职业判断立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将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会计职业判断立场及其影响因素和实现会计公正立场的保护机制作为文章的框架展开全文。企业是不同利益相关者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相互之间签订契约的集合,契约签订各方本应该是平等的地位,但是由于利益相关者付出资源的数量及稀缺性的差异产生的不同的契约角色,他们所各自认同的会计职业判断的立场也是各不相同,本文在综述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基础上,从哲学上个体的角度阐述几类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所认可的会计职业判断立场,在此基础上回归到哲学整体的角度,分析并得出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会计职业判断立场是最终实现会计公正的立场,本文最后一部分为了建立对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会计职业判断的公正立场的保护机制,分别从对管理当局这一特殊的判断主体的监管、对会计人员这一传统的判断主体的激励和企业内部监管机构中利益相关者利益平衡机制方面提出三点建议。本文除了用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分析会计职业判断立场之外,认为会计人员并不是会计职业判断的唯一主体,应该将管理层作为更高一级的会计职业判断主体。然而由于笔者时间和能力有限,本文也存在一定的研究局限性,希望以后研究能更加全面考虑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会计职业判断立场的影响因素。
胡玉可[7](2014)在《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林业生物资产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当今生态环境建设中林业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得到凸显,以及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和推进,我国相关林业企业的数量也得到快速增长,企业的规模也逐步扩大,林业会计相关信息的缺乏和质量的低下越来越无法适应林业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亟待通过规范化的体系加以健全和完善。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目前林业企业尤其是林业上市公司迫切需要解决的林业生物资产会计体系重构与会计信息披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论文的研究对于林业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融资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一方面可以实现企业资金的趋利性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为综合评价林业企业的财务业绩提供条件。全文的核心内容有四部分。(1)依托研究背景和理论基础,对林业生物资产利益相关者进行了界定和需求识别分析,重点分析了基于社会人假设的利益相关者信息需求;并结合我国林业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会计的现状与问题及2012年度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林业生物资产会计信息披露情况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总结出现有林业生物资产会计存在会计核算单一、会计核算对象不够系统、披露信息欠规范、内在价值和变化不能反映等主要问题。(2)探讨了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林业生物资产的会计行为影响因素,并从林业生物资产会计的利益目标及其协调机制出发,进行了利益相关者的林业生物资产会计行为博弈分析,揭示了利益相关者在林业生物资产的会计行为中具有侵占他人利益的动机;同时,以沪深两市A股2007年到2012年的林业上市公司年报为基础,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股东、经营者、会计人、政府对林业生物资产会计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政府与风险负相关,股东、经营者、会计人与林业生物资产会计风险正相关,同时四者对林业生物资产会计风险的影响程度不同。(3)为规避风险,研究了林业生物资产会计理论完善的必要性及重点领域,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要求重新设计了林业生物资产的会计目标,拓展了林业生物资产的会计假设、会计计量原则等,论述了林业生物资产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的完善对策,创新性地界定了“郁闭”的会计概念,针对林业生物资产中的林木资产、林业各种补助款及林地资产等主要的特殊业务,提出了进行具体会计实务处理的建议性方法。(4)探索了利益相关者的林业生物资产会计实施的保障制度,提出了强调利益相关者参与、加强环境立法、强化环境经济政策,细化林业生物资产会计准则、强化会计规范内部协调机制等是制度保证的重要内涵。本文的研究创新在于从利益相关者对林业生物资产的需求出发,对生物资产会计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研究与完善,提出了更加明确、更具操作性的林木资产费用化与资产化区分标准——“郁闭”的会计概念,对林业生物资产涉及的主要特殊业务的会计实务处理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张智霞[8](2013)在《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综述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影响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和决策。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对我国近10年来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我国会计政策选择研究提供参考。
温琳[9](2013)在《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视角下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会计政策选择研究一直以来是会计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虽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在企业越来越关注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现实状况下,以及利益相关者会计理论的提出和不断发展的理论背景下,从利益相关者角度研究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的回顾后,发现整个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领域呈现重实证研究,轻规范研究的局面。实证研究方法的采用虽然极大的丰富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领域,但是也面临着自身仍然无法很好解决的问题,例如多种选择、多种动机问题。大部分研究成果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作为研究的支撑,很少有研究试图从综合的视角构建一套完整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理论体系。因此,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同时采用案例研究、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作为研究补充,试图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构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理论框架。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依托于企业理论的发展。企业本质上是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的结果,而会计本质上是一种以货币计量为主的对经济活动的价值形态进行反映和控制,进而维护和协调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的管理系统。从企业的经营边界、资源边界、主体边界到会计的对象边界、资产边界、权益边界的转换器就是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一种行为,是行为主体采用一定的行为方式对会计政策选择客体所开展的活动过程,它依存于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并受制于会计政策选择的内部动因和外部环境。因此,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理论框架至少应该包括客体、主体、外部环境、目标、内部动因、行为偏好。①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客体是会计政策,而会计政策应是会计领域的规则,包括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正式会计规则和以会计惯例为核心的非正式会计规则两部分。宏观会计政策和微观会计政策的关系更适合用交集的关系而不是子集的关系来诠释。企业对于会计政策的最初选择其实发生在内部利益相关者通过集体选择达成组织契约之时,组织契约的具体内容间接地决定了企业可以选择的正式会计规则的空间范围。而对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客体的具体范围的界定,一方面不能盲目的向外扩展,另一方面也不能仅仅局限在“硬的”会计选择中。②控制权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最终控制权、经营控制权和作业控制权。内部利益相关者享有源于剩余分享权和最终控制权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权,管理者享有源于经营控制权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权,会计人员享有源于作业控制权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权。这三类主体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即政府、债权人、供应商、顾客、非会计类普通员工、审计人员构成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外部环境。③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目标是企业作为会计政策选择主体时期望达到的境地或者结果,其有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基本目标应该定位于“权益保护观”,具体目标应定位为追求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外部性的最小化,其“外部性的最小化”应该是外部性承受者集合中每一类利益相关者承受的外部性的绝对值之和的最小化。④作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主体的内部利益相关者、管理者、会计人员,在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动因驱动下会产生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偏好,甚至在同一类利益相关者内部也会出现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偏好。例如投入资源种类、分享剩余收益形式、最终控制权大小存在差异的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以及CFO和以CEO为主的其他高管之间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偏好并不完全相同。企业除了受内部动因驱动会产生一定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偏好外,在政府、债权人、供应商、顾客、非会计类普通员工、审计人员构成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也会产生特定的行为偏好。在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构建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理论框架后,本文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得了部分结论的证据支持。
刘伶[10](2013)在《相关者利益均衡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盈余管理是管理层通过调整财务报告的盈余结果来影响利益相关者决策的管理活动,公司相关者为了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在与公司的经营合作决策中会激励或约束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而哪些相关者会激励或约束盈余管理的过度现象?如何通过相关者的利益均衡降低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是否存在有效路径可以解决盈余管理对相关者利益获得的不利影响?这些都是需要理论与实践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从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会计行为的角度出发,分析相关者对盈余管理的激励或约束影响,研究相关者的利益均衡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提出解决盈余管理对利益相关者不利影响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保护与均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而降低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全文共分七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为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第三章研究盈余管理的计量与相关者利益获得的衡量问题;第四章分析了相关者对盈余管理的激励与约束影响,并对相关者进行分类;第五章分析了相关者的利益均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在建立“利益熵”的基础上,纳入宏观经济与公司异质性影响因素,检验了“利益熵”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第六章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利益相关者.盈余管理”(Stakeholder-Earnings Management,简称SEM)的因果关系模型,分析了SEM系统中激励型、约束型、综合型利益相关者和相关者利益均衡与盈余管理的协同演化路径,提出提高SEM系统效率的政策建议;第七章为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展望。本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构建盈余管理的相关者分类模型,明确了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的三类相关者,即激励型利益相关者、约束型利益相关者与综合型利益相关者。本文以2007-2011年间A股上市公司700家财务数据为样本,建立盈余管理与相关者利益获得情况的回归模型,并将高管、独立董事、股东、供应商划分为激励型利益相关者,董事、债权人划分为约束型利益相关者,监事与分销商划分为综合型利益相关者;并通过逐步回归研究发现高管、董事、股东与债权人四者是盈余管理的主要影响者。(2)构建盈余管理的“利益熵”评价模型,揭示了相关者的利益均衡对盈余管理的约束作用。本文运用熵理论建立了盈余管理的“利益熵”评价模型,并在回归模型中纳入影响盈余管理的宏观经济与公司异质性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利益熵”越大相关者的利益越均衡,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小;公司规模与盈余管理负相关,公司实际控制人、公司负债水平、公司盈利能力、审计意见、市盈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率(M2)与盈余管理正相关;而且公司异质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要强于宏观经济影响因素。(3)构建“利益相关者-盈余管理”(SEM)因果关系模型,剖析了SEM系统中激励型、约束型、综合型利益相关者和相关者利益均衡与盈余管理的协同演化路径。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在分析利益相关者结构与盈余管理结构的基础上,明确了SEM系统的定义与边界。通过建立SEM系统的资产负债子系统、利润子系统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子系统因果关系模型,分析了不同类型利益相关者和相关者利益均衡与盈余管理的协同演化路径,提出提高SEM系统效率的政策建议。
二、利益相关者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益相关者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会计政策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论文框架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分析与文献综述 |
2.1 会计政策与会计政策选择 |
2.1.1 会计政策 |
2.1.2 会计政策选择 |
2.1.3 会计政策选择的不确定性 |
2.1.4 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 |
2.1.5 会计政策选择的现状 |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1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分类 |
2.2.2 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的内容 |
2.2.3 利益相关者参与会计政策选择的必要性 |
2.3 利益相关者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
2.3.1 管理层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
2.3.2 股东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
2.3.3 债权人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
2.3.4 政府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
2.3.5 员工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
2.4 文献综述 |
2.4.1 会计政策选择研究综述 |
2.4.2 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综述 |
2.4.3 利益相关者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研究综述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利益相关主体的会计信息需求与研究假设 |
3.1.1 经营者的会计信息需求与研究假设 |
3.1.2 股东的会计信息需求与研究假设 |
3.1.3 债权人的会计信息需求与研究假设 |
3.1.4 政府的会计信息需求与研究假设 |
3.1.5 员工的会计信息需求与研究假设 |
3.2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取 |
3.3 变量定义 |
3.4 模型构建 |
第4章 实证分析 |
4.1 描述性分析 |
4.2 相关性分析 |
4.3 回归分析 |
4.3.1 企业的经营状况对会计政策选择影响的回归分析 |
4.3.2 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对会计政策选择影响的回归分析 |
4.3.3 政府税收对会计政策选择影响的回归分析 |
4.3.4 职工薪酬对会计政策选择影响的回归分析 |
4.3.5 国有控股对会计政策选择影响的回归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会计政策与会计政策选择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完善会计法规体系 |
5.2.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协调相关利益者的利益 |
5.2.3 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增加会计政策选择的透明度 |
5.2.4 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健全企业外部约束机制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2)上市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公司战略差异度的经济后果相关文献 |
一、公司战略差异度与经营业绩 |
二、公司战略差异度与融资活动 |
三、公司战略差异度与分析师行为 |
四、公司战略差异度与审计师决策 |
五、公司战略差异度的其他经济后果 |
第二节 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相关文献 |
一、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因素 |
二、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影响因素 |
三、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因素 |
四、年报披露及时性的影响因素 |
第三节 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相关文献 |
第四节 文献述评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理论概述 |
第一节 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内涵 |
一、公司战略差异度的基本内涵 |
二、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内涵 |
第二节 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质量的衡量方法 |
一、公司战略差异度的衡量方法 |
二、会计信息质量的衡量方法 |
第三节 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理论基础 |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
二、委托代理理论 |
三、理性经济人假说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研究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筛选与数据来源 |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
第四节 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单变量分析 |
三、相关性分析 |
四、主回归分析 |
五、稳健性检验 |
六、进一步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影响研究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筛选与数据来源 |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
第四节 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单变量分析 |
三、相关性分析 |
四、主回归分析 |
五、稳健性检验 |
六、进一步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研究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筛选与数据来源 |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
第四节 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单变量分析 |
三、相关性分析 |
四、主回归分析 |
五、稳健性检验 |
六、进一步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公司战略差异度对年报披露及时性的影响研究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筛选与数据来源 |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
第四节 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单变量分析 |
三、相关性分析 |
四、主回归分析 |
五、稳健性检验 |
六、进一步研究 |
本章小结 |
研究总结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研究启示与建议 |
三、研究贡献与局限 |
四、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一节 会计政策选择的相关理论 |
一、会计政策 |
二、会计政策选择 |
三、会计政策选择的理论基础 |
第二节 利益相关者的相关理论 |
一、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分类标准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观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利益相关者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分析 |
第一节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会计政策选择的理论目标 |
第二节 各利益相关者的会计政策选择偏好分析 |
一、管理人员的偏好分析 |
二、股东的偏好分析 |
三、政府的偏好分析 |
四、债权人的偏好分析 |
五、职工的偏好 |
第三节 各利益相关者选择偏好的冲突和经济后果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一节 薪酬契约 |
第二节 经营状况 |
第三节 政治成本 |
第四节 债务契约 |
第五节 证券监督 |
第六节 审计监督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样本选取与模型建立 |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
第二节 实证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模型的综合检验 |
三、多元回归分析 |
第三节 实证结论 |
一、管理者对会计政策选择有显着影响 |
二、经营状况对会计政策选择有显着影响 |
三、政治成本对会计政策选择有显着影响 |
四、债权人对会计政策选择无显着影响 |
五、ST对会计政策选择有显着影响 |
六、审计意见对会计政策选择没有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第一节 结论总结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一、完善管理人员薪酬与激励机制 |
二、完善监事会制度 |
三、加强协调相关利益者的利益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科研事业单位会计政策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及研究背景 |
1.1.1 会计政策选择影响会计报告成果 |
1.1.2 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政策选择状况 |
1.1.3 科研型事业单位会计政策选择与企业的不同 |
1.1.4 研究科研型事业单位会计政策决策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1.1 国外对宏观层面会计政策择优决策的研究 |
1.2.1.2 国外对微观层面会计政策择优决策的研究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综述小结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事业单位、利益相关者及会计计量政策 |
2.1 事业单位及其社会公共服务性质 |
2.2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等概念界定 |
2.2.1 利益相关者概念界定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 |
2.2.2 科研型事业单位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
2.3 科研型事业单位的会计政策 |
2.3.1 宏观层面的会计政策即事业单位的法定会计规则体系 |
2.3.2 微观层面的会计政策即事业单位的自定会计策略 |
第3章 构建科研型事业单位会计政策择优模型 |
3.1 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的分析 |
3.1.1 社会公益性关注程度因素 |
3.1.2 对会计政策选决策的“影响力”因素 |
3.2 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取值的测定 |
第4章 科研型事业单位利益相关群体决策因素分析 |
4.1 国家政府 |
4.1.1 政府对科研型事业单位社会服务的公益关注度分析 |
4.1.2 政府对科研型事业单位会计政策决策的影响力分析 |
4.1.3 政府对科研型事业单位会计政策决策产生作用的方式 |
4.2 主管部门 |
4.2.1 主管部门对科研型事业单位社会服务的公益关注度分析 |
4.2.2 主管部门对科研型事业单位会计政策决策的影响力分析 |
4.2.3 主管部门对科研型事业单位会计政策决策产生作用的方式 |
4.3 单位负责人 |
4.3.1 事业单位负责人对社会服务的公益关注度分析 |
4.3.2 事业单位负责人对会计政策决策的影响力分析 |
4.3.3 事业单位负责人对会计政策决策产生作用的方式 |
4.4 单位职工 |
4.4.1 职工对科研型事业单位社会服务的公益关注度分析 |
4.4.2 职工对科研型事业单位会计政策决策的影响力分析 |
4.4.3 职工对科研型事业单位会计政策决策产生作用的方式 |
4.5 债权人 |
4.5.1 债权人对科研型事业单位社会服务的公益关注度分析 |
4.5.2 债权人对科研型事业单位会计政策决策的影响力分析 |
4.5.3 债权人对科研型事业单位会计政策决策产生作用的方式 |
第5章 教育科研事业单位利益相关者会计政策选择案例分析 |
第6章 结论 |
6.1 对科研型事业单位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取值模型的论证 |
6.2 对科研型事业单位利益相关者理论下会计政策选择的几点建议 |
6.2.1 加快科研型事业机构和单位分类改革的步伐 |
6.2.2 加强事业单位化债工作的开展并加大事业单位债务风险的管控 |
6.2.3 进一步培养科研型事业单位职工的社会公益服务价值观 |
6.2.4 重视运用审计等手段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评价和监督 |
6.3 本篇论文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会计政策选择对盈余稳健性的影响研究 ——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盈余稳健性备受关注 |
1.1.2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日益重要 |
1.1.3 稳健性与会计政策选择息息相关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会计政策选择基本理论 |
2.1.1 会计政策 |
2.1.2 会计政策选择 |
2.1.3 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动因 |
2.1.4 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 |
2.2 盈余稳健性相关理论 |
2.2.1 盈余稳健性的含义及特点 |
2.2.2 盈余稳健性产生的原因 |
2.2.3 盈余稳健性的计量 |
2.2.4 盈余稳健性的经济后果 |
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三章 会计政策选择对盈余稳健性影响的理论分析 |
3.1 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稳健性 |
3.2 会计政策的选取及假设的提出 |
3.2.1 固定资产折旧政策选择与盈余稳健性 |
3.2.2 存货发出计价方法选择与盈余稳健性 |
3.2.3 坏账准备计提方法选择与盈余稳健性 |
第四章 会计政策选择对盈余稳健性影响的实证设计 |
4.1 样本选取、数据来源及变量的定义 |
4.1.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4.1.2 变量定义 |
4.2 模型构建 |
第五章 会计政策选择对盈余稳健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 |
5.2 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稳健性的回归分析 |
5.2.1 盈余稳健性存在性检验 |
5.2.2 会计政策选择对盈余稳健性的影响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实证研究结论 |
6.1.2 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中存在的问题 |
6.2 优化会计政策选择的建议 |
6.2.1 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对稳健会计信息的需求 |
6.2.2 努力提升管理者和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
6.2.3 将盈余稳健性纳入会计政策评价体系 |
6.2.4 注重相关会计政策的协同实施效果,从全局出发 |
6.2.5 加强对会计政策选择和披露的内外部监管 |
6.3 论文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会计职业判断立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述评 |
1.2.1 利益相关者相关文献回顾 |
1.2.2 会计政策选择立场相关文献回顾 |
1.2.3 文献评述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4 研究方法 |
2 关键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论文所及的关键概念 |
2.1.1 利益相关者 |
2.1.2 会计职业判断 |
2.2 理论基础 |
2.2.1 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理论 |
2.2.2 企业契约理论 |
3 会计职业判断立场的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
3.1 会计职业判断立场的现状 |
3.1.1 会计职业判断动机的现状 |
3.1.2 会计职业判断立场的现状 |
3.2 会计职业判断立场的问题分析 |
3.2.1 长期以来被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忽视 |
3.2.2 过分偏向特定的委托代理关系,并未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 |
3.2.3 忽视管理层的决定性作用 |
4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会计职业判断立场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主体因素 |
4.1.1 主体的职业道德水平 |
4.1.2 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
4.2 非主体因素 |
4.2.1 宏观环境因素 |
4.2.2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博弈能力 |
5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会计职业判断公正立场及其保护机制的建立 |
5.1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会计职业判断的立场 |
5.2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会计职业判断公正立场保护机制的建立 |
5.2.1 完善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会计职业判断的支持环境 |
5.2.2 完善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会计职业判断主体的监管和激励机制 |
5.2.3 完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平衡机制 |
6 主要观点、不足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观点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林业生物资产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生物资产 |
2.1.2 林业生物资产 |
2.1.3 利益相关者 |
2.2 理论基础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2 广义的公司治理理论 |
2.2.3 林业经营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4 相关会计理论 |
3 林业生物资产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及需求识别分析 |
3.1 股东的需求识别分析 |
3.2 经营者的需求识别分析 |
3.3 债权人的需求识别分析 |
3.4 会计人的需求识别分析 |
3.5 政府的需求识别分析 |
3.6 供应商、消费者、社区的需求识别分析 |
4 我国林业企业生物资产会计现状与问题 |
4.1 我国林业企业生物资产的会计制度或办法 |
4.2 我国上市公司林业生物资产的状况 |
4.2.1 样本选择 |
4.2.2 林业生物资产会计确认、计量的现状 |
4.2.3 林业生物资产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
4.3 我国林业生物资产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 |
4.3.1 现有的会计制度理论基础单一 |
4.3.2 核算对象的设置不够系统 |
4.3.3 林业生物资产会计确认欠规范 |
4.3.4 部分披露的林业生物资产会计信息可比性不强 |
4.3.5 未能反映林业生物资产的内在价值及其变动 |
4.3.6 未能反映林业生物资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
5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林业生物资产会计行为分析 |
5.1 林业生物资产会计中利益目标及其协调机制 |
5.2 林业生物资产会计行为博弈分析 |
5.2.1 企业层面的林业生物资产会计行为博弈分析 |
5.2.2 政府层面的林业生物资产会计行为博弈分析 |
6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林业生物资产会计风险行为实证分析 |
6.1 模型设定 |
6.2 研究假设 |
6.2.1 股东 |
6.2.2 经营者 |
6.2.3 会计人 |
6.2.4 政府 |
6.3 样本选择与变量定义 |
6.3.1 样本数据来源 |
6.3.2 因变量的界定 |
6.3.3 自变量设计 |
6.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6.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4.2 相关性分析 |
6.4.3 模型拟合优度 |
6.4.4 模型预测准确度检验 |
6.4.5 回归分析结果 |
6.4.6 假设验证 |
6.5 小结 |
7 改良与完善林业生物资产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关键内容设计 |
7.1 林业生物资产理论改良与完善 |
7.1.1 林业生物资产的会计目标改良 |
7.1.2 林业生物资产会计假设改良 |
7.1.3 林业生物资产会计确认的完善 |
7.1.4 林业生物资产计量原则的完善 |
7.2 林业生物资产会计实务完善 |
7.2.1 林木资产的会计具体业务完善 |
7.2.2 各种林业补贴资金的会计具体业务处理的完善 |
7.2.3 林地资产的会计具体业务的完善 |
7.3 林业生物资产的信息披露的改良 |
7.3.1 强制性披露内容与要求的改良 |
7.3.2 自愿性披露内容与要求的改良 |
8 保障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林业生物资产会计实施的制度安排 |
8.1 制度安排的基本思路 |
8.2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林业生物资产会计的制度措施 |
8.2.1 加强环境立法工作,提高利益相关者的生态环境意识 |
8.2.2 强化林业生物资产会计执行标准 |
8.2.3 创造良好的市场评价环境 |
8.2.4 促进利益相关者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 |
8.2.5 强化利益相关者的会计规范内部协调机制 |
9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创新点 |
9.3 本文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8)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综述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的会计政策选择规范研究 |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的会计政策选择基础理论 |
(二)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会计政策选择效率性的应用对策 |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的会计政策选择其他研究 |
(四)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会计政策选择的实践运用 |
三、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9)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视角下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贡献 |
2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文献回顾与述评 |
2.1 国内文献回顾 |
2.1.1 国内规范研究文献回顾 |
2.1.2 国内实证研究文献回顾 |
2.2 国外文献回顾 |
2.3 文献述评 |
3 企业、会计、会计政策选择 |
3.1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的理论基础——企业的本质及边界 |
3.1.1 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本质及边界 |
3.1.2 基于契约的企业本质及边界 |
3.1.3 基于战略的企业本质及边界 |
3.1.4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集体选择理论的企业本质及边界 |
3.2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的理论起点——会计的本质及边界 |
3.2.1 会计的本质 |
3.2.2 会计的边界 |
3.3 从企业边界到会计边界的转换器——企业会计政策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4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客体和主体 |
4.1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客体 |
4.1.1 会计政策的涵义 |
4.1.2 会计政策的多样性特征 |
4.1.3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客体范围 |
4.1.4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客体范围的主要影响因素 |
4.2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主体 |
4.2.1 控制权的进一步探索 |
4.2.2 内部利益相关者享有源于剩余分享权和最终控制权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权 |
4.2.3 管理者享有源于经营控制权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权 |
4.2.4 会计人员享有源于作业控制权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权 |
4.3 本章小结 |
5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外部环境、目标和动因 |
5.1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外部环境 |
5.1.1 社会公共资源的拥有者——政府 |
5.1.2 财物资源的拥有者——债权人 |
5.1.3 关系资源的拥有者——供应商和顾客 |
5.1.4 人力资源的拥有者——非会计类普通员工 |
5.1.5 一类特殊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影响环境——审计人员 |
5.2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 |
5.2.1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目标的涵义 |
5.2.2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基本目标 |
5.2.3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具体目标 |
5.3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动因 |
5.4 本章小结 |
6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行为偏好 |
6.1 内部动因驱动下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偏好 |
6.1.1 内部利益相关者会计政策选择的行为偏好 |
6.1.2 管理者会计政策选择的行为偏好 |
6.1.3 会计人员会计政策选择的行为偏好 |
6.2 外部环境影响下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偏好 |
6.2.1 政府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偏好的影响 |
6.2.2 债权人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偏好的影响 |
6.2.3 供应商、顾客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偏好的影响 |
6.2.4 非会计类普通员工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偏好的影响 |
6.2.5 审计人员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偏好的影响 |
6.3 本章小结 |
7 问卷调查与分析 |
8 结语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相关者利益均衡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ONTENTS |
图表目录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
2.1 利益相关者研究综述 |
2.1.1 利益相关者研究的阶段性与学科分布 |
2.1.2 利益相关者的研究主题与方法 |
2.1.3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分类 |
2.1.4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 |
2.2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
2.2.1 盈余管理研究的阶段性与学科分布 |
2.2.2 盈余管理的研究主题与方法 |
2.2.3 盈余管理的涵义 |
2.2.4 盈余管理的动机 |
2.2.5 盈余管理的激励与约束因素 |
2.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3 盈余管理和相关者利益的计量研究 |
3.1 盈余管理的计量 |
3.1.1 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 |
3.1.2 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设定 |
3.1.3 盈余管理计量样本的确定 |
3.2 盈余管理的计量结果 |
3.3 相关者利益的计量 |
3.3.1 相关者利益的计量指标 |
3.3.2 相关者利益的变量定义 |
3.4 相关者利益的计量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4 影响盈余管理的利益相关者分类研究 |
4.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4.1.1 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
4.1.2 相关者的利益实现方式 |
4.1.3 相关者利益实现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
4.2 盈余管理与相关者利益实现的实证分析 |
4.2.1 研究变量及模型的设计 |
4.2.2 相关性检验与模型的修正 |
4.2.3 实证研究结果 |
4.2.4 稳健性检验 |
4.3 影响盈余管理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分析 |
4.4 影响盈余管理的相关者类型划分 |
4.4.1 利益相关者分类标准-激励与约束理论 |
4.4.2 利益相关者类型划分 |
4.4.3 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治理 |
4.5 本章小结 |
5 相关者利益均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
5.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5.1.1 熵与利益相关者 |
5.1.2 相关者利益均衡与盈余管理 |
5.2 盈余管理的“利益熵”评价模型构建 |
5.3 “利益熵”与盈余管理的实证分析 |
5.3.1 研究变量及模型的设计 |
5.3.2 研究样本与描述性统计 |
5.3.3 相关性分析 |
5.3.4 实证研究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相关者利益实现与盈余管理的演化路径研究 |
6.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6.1.1 盈余管理的系统性 |
6.1.2 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 |
6.2 “利益相关者-盈余管理”(SEM)系统的结构解析 |
6.2.1 利益相关者的结构框架分析 |
6.2.2 盈余管理的结构框架分析 |
6.2.3 SEM系统的定义与边界设定 |
6.3 SEM系统的因果关系模型构建 |
6.3.1 资产负债子系统的因果关系模型 |
6.3.2 利润子系统的因果关系模型 |
6.3.3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子系统的因果关系模型 |
6.4 SEM系统的演化路径分析 |
6.4.1 激励型利益相关者与盈余管理的协同演化路径 |
6.4.2 约束型利益相关者与盈余管理的协同演化路径 |
6.4.3 综合型利益相关者与盈余管理的协同演化路径 |
6.4.4 相关者利益均衡与盈余管理的协同演化路径 |
6.4.5 SEM系统的关键协同演化路径 |
6.5 提高SEM系统效率的建议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利益相关者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会计政策选择研究[D]. 周天琪. 山东建筑大学, 2019(03)
- [2]上市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D]. 罗忠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3]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研究[D]. 代亚妹. 黑龙江大学, 2018(09)
- [4]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科研事业单位会计政策选择研究[D]. 闫榕. 云南大学, 2015(09)
- [5]会计政策选择对盈余稳健性的影响研究 ——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D]. 孟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4)
- [6]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会计职业判断立场研究[D]. 李超.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1)
- [7]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林业生物资产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D]. 胡玉可.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2)
- [8]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综述与展望[J]. 张智霞. 财会通讯, 2013(33)
- [9]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视角下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D]. 温琳. 中国海洋大学, 2013(12)
- [10]相关者利益均衡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关系研究[D]. 刘伶.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