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缺损修复后壁层腹膜组织形态学观察

胆管缺损修复后壁层腹膜组织形态学观察

一、壁腹膜修复胆管缺损后的组织形态学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金杰,胡霖霖,沈海萍,张恒春,陈庆民,范东[1](2020)在《腹膜组织的外科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减少患者的相关不良应激反应和并发症越来越成为临床医生所关注的重点,因此加速康复外科应运而生。运用具有腹膜的组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有利于减少相关并发症,最终达到加快康复进程,减少医疗支出的目的。本文就各种腹膜组织的临床应用做一综述,忘对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纳钊,张小文,董克刚,邹浩,方辉,魏东[2](2015)在《大网膜脂肪对胆管瘢痕狭窄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电灼损伤胆管致胆管瘢痕狭窄动物模型,观察大网膜脂肪组织对胆管瘢痕狭窄的作用.方法25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A、B、C 3组,胆管电灼损伤处未用大网膜包裹A组、大网膜包裹B组及假手术C组,术后30 d通过观察胆管瘢痕大体形态和HE染色光镜下大网膜脂肪对胆管瘢痕狭窄的作用.结果 A B 2组胆管在大体形态上均可见损伤处形成狭窄,狭窄以上胆管扩张,而C组胆管无改变;A B 2组在HE染色光镜下观察均见胆管壁增厚,胶原纤维明显增生,纤维排列紊乱,其中B组还可见数个脂肪细胞进入致密的胆管瘢痕胶原纤维组织中并被其包绕,且脂肪组织和胆管瘢痕组织能很好的相互融合在一起.结论大网膜脂肪组织对胆管瘢痕狭窄有融合、封堵的作用,为大网膜脂肪组织防治胆管瘢痕狭窄提供了实验依据.

吴学军[3](2012)在《同侧髂骨翼重建内踝的临床解剖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髂骨翼是否适合于内踝缺损重建及其方法。方法基础部分:应用20例人体冻干胫、髂骨,并根据同人同侧进行配对。首先测量内踝横向、纵向的弧长、弦长及厚度,然后根据内踝的纵向弧长,分别在髂骨翼上端的前、中、后部的横向方向上选取相等弧长的髂骨,并分别测量其弦长后,与内踝的纵向弦长进行比较;同法,根据内踝的横向弧长,分别在髂骨翼上端的前、中、后的纵向方向上选取相等弧长的髂骨,并分别测量其弦长后,与内踝的横向弦长进行比较;在所选髂骨块的中部测量髂骨块的厚度,并与内踝的厚度进行比较。对测量结果应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并进行t检验。临床部分:对3例内踝缺损患者采用髂骨皮瓣进行内踝重建结果髂骨翼上端前、中、后部横向弦长与内踝纵向弦长相似;髂骨翼上端前、中、后部纵向弦长与内踝横向弦长相似;髂骨翼前部厚度与内踝厚度相似,髂骨翼中、后部的厚度比内踝厚度大。内踝横、纵向的弧长与弦长相似,髂骨翼的横向弧长与弦长相似。髂骨翼前、中、后部所取骨块与内踝的解剖形态相似。3例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髂骨翼上端前、中、后部所取骨块均可用于内踝缺损的重建,但是,应该首选其前部。本研究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但临床资料少,尚需要临床实践的不断积累。

向昕,曾建平,王殿军,王敬,黄晓强,董家鸿[4](2011)在《采用带血管蒂胃瓣修复良性胆管狭窄》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利用带血管蒂胃瓣组织修复良性胆管狭窄术后胃瓣形态学和组织学改变及疗效。方法选择10例良性胆管狭窄行带血管蒂胃瓣修复手术的病例,术后胆道镜检查结合病理和影像检查。结果术后3个月胆道镜检查显示移植胃瓣黏膜形态无明显变化,病理学检查提示有轻度炎症。影像学检查显示肝外胆道形态及功能正常。随访6个月至3年,除1例因肝十二指肠韧带转移性腺癌再次手术外,其余9例术后优良率100%。结论利用带血管蒂的胃瓣修复术可作为治疗良性胆管狭窄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之一。

徐启明[5](2011)在《基质金属蛋白酶-3及其组织抑制物-1在兔腰椎间骨缺损及生长板中的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背景软骨内骨化是一种骨组织沿软骨模板进行生长的过程,它发生于骨骼发育过程、骨折愈合和骨生长板的骨形成过程中,并涉及从富含Ⅱ型胶原纤维及聚集蛋白聚糖的无血管软骨区向富含Ⅰ型胶原纤维和矿物质的血管丰富的骨组织的转变。在软骨内成骨过程中,软骨细胞的前体间充质细胞分化为软骨细胞,随后软骨细胞增殖并成为肥大的成熟软骨细胞。肥大的软骨开始钙化,软骨基质降解并出现血管长入,肥大软骨细胞开始凋亡,随后骨质开始沉积于钙化的软骨小梁中。虽然越来越多的研究涉及软骨内骨化基质,但其中各个部分的确切关系仍未明确。骨的愈合是一个涉及类骨质降解和基质矿化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起着重要的作用。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性受到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s)的调节,TIMPs通过形成非共价键结合的双分子复合物及阻止MMPs前体结合的方式使MMPs失活。TIMPs和MMPs在骨的发生和重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个软骨成骨的很好的模型,因为它模拟了骨骼发育过程中的生长步骤。骨缺损的修复不仅是一个软骨和骨快速生成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细胞外基质广泛降解的过程。骨生长板中MMP-3及TIMP-1的表达情况对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MMP-3及TIMP-1的表达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本研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MMP-3及TIMP-1在兔腰椎骨骺中的表达随着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观察MMP-3及TIMP-1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表达的变化,从而判断不同骨材料介导的骨修复的成骨能力的区别。2研究目的观察MMP-3及TIMP-1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表达的变化,从而判断不同骨材料介导的骨修复的成骨能力的区别。3实验方法新西兰白兔30只,通过经腹前路手术显露下腰椎,利用牙科磨钻建立兔腰5/6、腰6/7、腰7/骶1椎间缺损的模型。腰5/6椎间缺损区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阴性对照组;腰6/7椎间缺损区植入可注射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作为实验组;腰7/骶1椎间缺损区植入已临床使用的固体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作为阳性对照组。随机选取动物,分别在术后4周、8周、10周、12周、16周、20周处死动物,取腰椎标本,制作每只动物腰5/6、腰6/7、腰7/骶1椎间区域的组织切片,用兔MMP-3抗体、TIMP-1抗体等一抗进行处理,再用上述抗体的相应的二抗抗体进行处理,并做显色处理,得出组织块中特定区域中MMP-3和TIMP-1的表达情况。4实验结果在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中,骨缺损的修复主要通过软骨内成骨方式进行修复。在修复过程中,软骨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其中随着时间的推移,MMP-3及TIMP-1的表达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前者的峰值出现在术后12周,后者的峰值出现在术后16周。在峰值到达前,用可注射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人工骨材料填充的实验组椎间骨缺损的MMP-3及TIMP-1的表达程度高于用固体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人工骨材料填充的阳性对照组椎间骨缺损中的MMP-3及TIMP-1的表达程度。5结论可注射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人工骨材料介导的骨修复比固体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人工骨材料介导的骨修复具有更高的成骨能力。

纳钊[6](2011)在《大网膜脂肪对胆管瘢痕狭窄及胆肠吻合口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日本大耳兔电灼损伤胆管致胆管瘢痕狭窄动物模型及胆囊空肠吻合动物模型,并观察大网膜脂肪组织防治胆管瘢痕狭窄及胆囊空肠吻合口狭窄的作用。方法第一部分10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电灼胆管组(n=5)和电灼皮肤及解剖组(n=5),术后肉眼观察胆管及皮肤电灼损伤的范围及程度,并处死动物仔细解剖肝胆系统。第二部分25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电灼损伤胆管组(A组n=10),电灼损伤胆管,大网膜包裹干预组(B组n=10)和假手术组(C组n=5),术后观察动物的一般情况及生存率,术后30天通过MRI影像学、大体形态和HE染色光镜下观察胆管瘢痕狭窄情况及大网膜脂肪的干预作用。25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胆囊空肠吻合组(D组n=10),胆囊空肠吻合,大网膜包裹干预组(E组n=10)和假手术组(F组n=5),术后观察动物的一般情况及生存率,术后60天通过大体形态和HE染色光镜下观察胆囊空肠吻合口的情况及大网膜脂肪的干预作用。结果第一部分在相同电灼时间0.5S下,5W以下功率电灼效果不明显;25W以上功率电灼损伤范围大,程度深,易致胆管坏死和发生胆漏;1OW至20W功率电灼效果较为理想;日本大耳兔的肝脏分为四叶,各肝叶有独立的胆管,其中三叶肝脏的胆管向下汇合成一支胆管,再与第四叶肝脏的胆管汇合成胆总管,各肝叶胆管及胆总管均较细小,约0.5mm~2mm,胆总管较短,胆囊相对较大,约2.5cm×1cm×lcm。第二部分无大网膜包裹组(A组)有1只动物发生胆漏,大网膜包裹干预组(B组)和假手术组(C组)无胆漏发生;A组和B组在MRI影像学和大体形态上均可见损伤处形成狭窄,狭窄以上胆管扩张,而C组胆管无改变;A组及B组在HE染色光镜下观察均见胆管壁增厚,胶原纤维增生明显,纤维排列紊乱,其中B组还可见数个脂肪细胞进入胶原纤维组织中,被致密的胶原纤维包绕,脂肪组织和胆管瘢痕胶原纤维组织能很好的相互融合。胆囊空肠吻合无大网膜包裹组(D组)有1只动物发生吻合口漏,大网膜包裹干预组(E组)和假手术组(F组)无吻合口漏发生;D组和E组在大体形态上均可见胆囊萎缩,胆囊壁增厚,胆囊空肠吻合口狭窄及食物返流入胆囊内,而F组无改变;D组及E组在HE染色光镜下观察均见胆囊空肠吻合口纤维化增生,纤维排列紊乱,胆囊上皮腺体增生,胆囊壁肌层增厚,其中E组还可见数个脂肪细胞进入胶原纤维组织中,被致密的胶原纤维包绕,脂肪组织和吻合口胶原纤维组织能很好的相互融合。结论1.日本大耳兔各肝叶有独立的胆管,损伤一叶胆管对其余肝叶肝功能影响较小,适合建立电灼损伤胆管致胆管瘢痕狭窄动物模型;2.日本大耳兔胆囊相对较大,其直径与人胆管狭窄后扩张的胆管直径相似,适合建立胆囊空肠吻合动物模型;3.电灼日本大耳兔胆管的适合功率为10W至20W,时间约0.5S;4.电灼损伤胆管致胆管瘢痕狭窄动物模型建立成功,可用于胆管损伤瘢痕狭窄的实验研究;5.胆囊空肠吻合动物模型建立成功,可用于胆肠吻合术后并发症的研究;6.大网膜脂肪组织对胆管瘢痕狭窄及胆囊空肠吻合口有融合、封堵的作用,为大网膜脂肪组织防治胆管瘢痕狭窄和胆肠吻合口狭窄提供了实验依据。

俞一尘[7](2011)在《内支架法自体组织修补胆管缺损的体外和动物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模拟内支架环境下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体外实验研究研究目的在体外模拟内支架自体材料胆道吻合的胆道环境,观察作为胆道瘢痕修复重要元素的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情况。研究方法利用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模拟体内的胆汁环境,利用显微镜观察、MTT法测量不同环境下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双标记流式细胞术分析其成纤维细胞凋亡率来研究胆管瘢痕愈合过程中胆汁的作用。实验组胆汁环境用加入1%的胆汁建立,对照组加入等量培养液。结果显微镜观察胆汁环境培养48小时后实验组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多于对照组;胆汁培养48小时及72小时后不同浓度的成纤维细胞的OD570值较对照组升高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双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在胆汁环境中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低,比较可见具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内支架胆道对端吻合的术式隔绝了胆汁环境对吻合口的刺激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因胆汁刺激引起的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导致的胆道瘢痕过度愈合,为下一步的动物实验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部分内支架法自体组织修补胆管缺损的动物实验研究研究目的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内支架法自体组织修补胆管缺损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研究方法利用已有的可降解胆道支架,选取巴马小型猪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头。动物手术构建胆总管缺损的模型,实验组采用内支架法自体组织修补胆管缺损:将设计的可降解支架与胆管两端捆绑连接,支架中部保留1.0cm的胆管缺损并用自体大网膜修补;对照组采用胆管对端吻合术。术后观察实验动物黄疸和胆漏情况;术后2周,1月,3月每个实验组各处死5头实验动物,分别比较实验动物自身术前和术后2周,1月,3月炎症指标(CBC, CRP)、肝酶(ALT、AST、ALP)和血总胆红素的变化;观察两实验组大体标本、肝脏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吻合口病理形态学改变:包括HE染色、Masson染色和α-SMA、TGF-β1、b-FGF免疫组化染色;术后1月及3月两实验组随机抽取实验动物行胆道造影;测定术后2周,1月,3月时吻合口的羟脯氨酸含量;利用相对定量RT-PCR检测术后2周,1月,3月时吻合口α-SMA、TGF-β1、b-FGF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两实验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黄疸及胆漏发生。两实验组炎症指标(CBC、CRP)的检测中,除对照组术后2周及3月白细胞计数升高具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结果无显着差异;肝功能及总胆红素检测提示除对照组术后3月ALT、AST、ALP升高较术前具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3月、对照组术后1月、3月总胆红素升高较术前具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结果无显着差异(P>0.05)。实验组术后2周及1月可及手术用可降解支架在位,吻合口局部轻度水肿充血,术后3月支架已降解消失,吻合口充血水肿已基本消退。对照组术后2周及1月吻合口局部轻度水肿充血,术后3月可见近端胆管轻度扩张,吻合口略狭窄。实验组动物术后1月及3月胆道造影提示:吻合处无造影剂渗漏,肝内胆管显影未见扩张,胆总管引流通畅,十二指肠显影佳。对照组可见胆管下段通畅,十二指肠显影良好,但部分实验动物(术后1月组:1头/5头,术后3月组:1头/5头)肝内外胆管有不同程度的扩张。HE染色结果见术后2周可见吻合口水肿伴较多炎症细胞浸润,以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为主,粘膜下固有层胶原纤维增生,可见小血管增生,实验组较对照组增生的胶原较少;术后1月可见吻合口水肿已消退,炎性浸润较前有减轻,粘膜下胶原增生明显伴有纤维化,纤维结构紊乱,新生胆管上皮生长伴有腺体增生,实验组较对照组粘膜下纤维化和血管增生情况轻;术后3月可见吻合口新生胆管上皮生长,粘膜下胶原增厚明显伴有纤维化,但纤维结构紊乱情况较1月时好转,腺体增生减少,实验组较对照组胶原增生情况轻。术后各时间点肝脏HE染色均未见明显淤胆情况发现。Masson染色见术后1月胶原纤维增生伴有纤维化,排列较为紊乱,实验组较对照组胶原增生程度轻,排列相对有序;术后3月胶原纤维增生伴有纤维化明显,排列紊乱情况较前好转,实验组较对照组胶原增生程度轻,排列相对有序。α-SMA免疫组化阳性评分术后1月及3月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评分随时间推移有增高趋势,TGF-β1免疫组化阳性评分术后2周时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评分随时间推移有下降趋势,b-FGF免疫组化阳性评分术后1月时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评分随时间推移先上升后有下降趋势,术后1月时评分最高。术后2周时测定羟脯氨酸的含量实验组和对照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月和3月时实验组和对照组间比较具统计学差异(P<0.05)。RT-PCR结果显示术后2周时实验组较对照组b-FGF、TGF-β1 mRNA表达增加,α-SMA mRNA表达减少;术后1月时实验组较对照组b-FGF mRNA表达增加,TGF-β1、α-SMA mRNA表达减少;术后3月时实验组较对照组b-FGF、TGF-β1 mRNA表达相似,α-SMA mRNA表达减少。结论利用大网膜作自体材料的内支架法胆道对端吻合术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可行的胆道重建方式。动物实验研究显示利用大网膜作自体材料的内支架法胆道对端吻合术较直接的胆道对端吻合术在近期预防胆道瘢痕过度愈合上具有优势,操作简单可行,但支架的降解周期可能需适当延长,仍需大样本远期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论证完善。

韩江,储文军,王炜,朱建华,陈益鸣,唐强,钟萍,高文玉,高苏平,汪运节,郭海军,张伟,顾岩[8](2010)在《自体腹膜管修复胆总管缺失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自体腹膜管修复胆总管缺失的可行性。方法取健康雄性成年普通家兔20只,分为A、B两组,两组都建立胆总管缺损模型,切取壁层腹膜制成腹膜管,分别与胆管上、下断端行端端吻合,腹膜管外包带蒂大网膜。术后观察实验动物活动、饮食、巩膜有无黄染及二便等一般情况。A组和B组分别于修复术后4周和12周再次开腹,切取修复区胆管行HE光镜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查,观察局部组织的愈合、胆管上皮的爬行情况。结果动物存活情况:2只实验兔分别于修复术后第9 d和第15 d死亡,其余18只实验兔均健康存活至再次手术。大体标本观察:修复段胆管质地柔韧,管腔无狭窄。探查肝脏表面光滑,质韧。光镜观察:腹膜管大部分腔面覆盖着单层柱状上皮,中外层为增生纤维组织,散在淋巴细胞、浆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并见较完整的毛细血管。结论自体腹膜管修复缺损胆总管后,使用带蒂大网膜包裹,腹膜管的成活率高,胆管上皮可逐渐由两端向对侧移行覆盖腹膜管腔面。

胡海[9](2009)在《支架法修复胆道缺损的动物实验和初步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支架法修复胆道缺损的动物实验研究目的探索支架法修复胆道缺损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材料和方法利用医用硅胶管设计了一种简易的胆道支架模型。以巴马小型猪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头。构建胆总管缺损1.0cm的动物模型为实验组1;构建胆总管缺损2.0cm的动物模型为实验组2。两实验组行支架法恢复胆道连续性:将设计的支架与胆管两端捆绑连接,同时允许支架中间1.0cm或者2.0cm的胆管缺损。术后观察动物黄疸和胆漏情况;术后1,3,6月每个实验组各处死5头动物,分别比较动物自身术前和术后1,3,6月肝酶(ALT、AST、ALP)和血总胆红素的变化,观察两实验组大体标本、肝脏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新生胆管组织以及新生胆管组织旁的正常胆管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包括HE染色、Masson染色和α-SMA免疫组化;术后6月两实验组随机抽取动物经胆囊行胆管造影。结果两实验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两实验组动物术后无黄疸。实验组1动物术后无胆漏发生,术后因应激性溃疡大出血动物死亡1例(7%,1/15);实验组2术后因胆漏动物死亡1例(7%,1/15)。两实验组动物肝酶(ALT、AST、ALP)和血总胆红素自身术前和术后1,3,6月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1月,两实验组新生胆管已覆盖支架上胆总管缺损部分,但存在充血水肿;镜下可见散在不规则的新生胆管上皮细胞,伴有杯状细胞,同时可见大量腺体;胶原纤维增生、排列紊乱。术后3月,两实验组新生胆管充血水肿消退;镜下可见新生胆管上皮细胞开始逐渐形成规则的单层粘膜,仍可见杯状细胞和增生的腺体;胶原纤维增生明显、排列紊乱。术后6月,两实验组新生胆管外观与正常胆管相同;镜下可见新生胆管上皮细胞排列为整齐的单层粘膜,与正常胆管上皮细胞形态、排列方式相似,仍可见杯状细胞和增生腺体;胶原纤维增生明显、排列紊乱,部分排列相对有序。实验组2相同时间点的胶原纤维增生表现同实验组1,但排列更加紊乱。术后1,3,6月两实验组肝脏切片镜下未见淤胆和炎性细胞浸润。两实验组术后1月分别与术后3月以及6月相比,α-SMA阳性表达评分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6月α-SMA阳性表达评分明显低于术后3月(P<0.05)。正常胆管组织镜下仅观察到少量的腺体、未见杯状细胞;胶原纤维层较薄,纤维排列整齐有序。两实验组动物术后6月经胆囊造影提示:胆管和支架捆绑处无造影剂渗漏,肝内胆管显影未见扩张,胆总管引流通畅,十二指肠显影佳。结论在保护胆管血供、实现无张力修复的前提下,整段缺损2.0cm以内的胆总管具有再生形成新生胆管的能力。支架法修复胆道2.0cm以内的缺损是一种操作简易、安全可行的胆道重建方法。第二部分支架法延期修复胆道损伤的动物实验并临床应用1例目的探索支架法延期修复胆道损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以巴马小型猪为实验对象,制成5例胆管损伤后胆漏动物模型。在胆漏动物模型建立48小时后实施支架法重建胆道连续性。术后观察动物胆漏情况;比较重建胆道时和术后1月动物的肝酶(ALT、AST、ALP)和血总胆红素的变化情况;术后1月动物经胆囊行胆管造影。回顾性分析胆管急性炎症期行支架法重建胆道的临床病例1例。结果5例胆漏动物模型建立后均顺利完成手术。ALT、AST和血总胆红素术后1月比重建胆道时明显降低(P<0.05);ALP术后1月和重建胆道时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无胆漏发生,术后1月胆道造影胆管和支架捆绑处未见造影剂渗漏。1例胆管急性炎症期的患者成功切除胆道肿瘤后行支架法重建胆总管连续性,术后黄疸明显减退,术后半月经T管造影胆管和支架捆绑处未见造影剂渗漏。结论动物实验和初步临床研究显示支架法延期修复胆道损伤简便、可行,但需动物实验和临床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陈超[10](2008)在《带蒂壁层腹膜瓣翻转修补肝外胆管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动物实验通过带蒂壁层腹膜瓣翻转修补肝外胆管损伤,观察自体带蒂壁层腹膜修复肝外胆管的组织形态学及不同组织的相容性变化。探讨自体带蒂壁层腹膜瓣修补肝外胆管损伤的可行性,为临床胆管损伤处理探索新的手术方式。方法:选择20只健康雄性日本大耳兔,体重2.2~2.5kg,制作实验模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经开腹手术,常规行胆囊切除术及胆管结扎造成不全梗阻后,关腹;第二阶段,胆管不全梗阻后第3天,再次开腹手术切除部分胆管管壁,长度约0. 5~0.8cm,宽约周径的1/3~2/3,模拟人体建立胆总管缺损模型。在胆总管损伤右外侧水平,即时分离一适当长度,宽度稍大于胆总管缺损的壁层腹膜瓣,血管蒂保留在近胆管侧,翻转腹膜,浆膜面对胆管腔,连续缝合于胆管缺损边缘。术中及术后第一天给予静滴青霉素钠20万单位,预防感染。术后观察实验动物活动、饮食、巩膜有无黄染及二便等一般情况。分别于首次手术前,胆总管不全梗阻后3天,胆总管缺损修复术后7、15、30及80d在空腹情况下经耳缘静脉采血2.5ml测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TiL)、总胆汁酸(TBA)、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于修复术后1、2、3、5和12w分别取4只实验兔,切取修复区胆管、蒂腹膜及肝组织行HE光镜检查及修复段胆管行免疫组化检查,观察局部组织的愈合、成纤维细胞、免疫细胞、胆管黏膜与植被的腹膜的相容性及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动物存活情况:2只实验兔分别于修复术后第9d和第15d死亡,其余18只实验兔均健康存活。血生化指标监测:AST及ALT术前正常值为25.65±1.30U/L、44.58±3.37U/L,在胆总管不全梗阻3d后,AST及ALT分别为33.58±2.76U/L,58.23±6.30U/L,经t检验,差异有显着性(P<0.05)。在修复术后第7天,AST及ALT分别为24.20±1.59 U/L、43.93±3.98 U/L,与术前相比,经t检验,无显着性差异(P>0.05)。胆总管不全梗阻3d后TBiL,DTiL及TBA分别为14.8±2.62umol/L、5.58±0.57 umol/L、4.93±0.76 umol/L,与术前(5.45±1.39umol/L、1.65±0.39 umol/L、2.25±0.42umol/L)相比,经t检验,差异有显着性(P<0.05)。在修复术后第7d,数值均明显下降,与胆管不全梗阻3d后的指标相比,经t检验,差异有显着性(P<0.05)。与术前正常指标相比,经t检验,差异无显着性(P>0.05)。在修复术后期,各血清生化指标无明显变化,保持在正常范围。标本大体观察:修复后2w,胆管修补段被邻近大网膜和纤维组织包裹,胆管缺损腹膜修补处腹膜片仍清晰可见,其腔面染有胆汁,修复区近段胆管轻度水肿,无再明显扩张。修复术后5 w,蒂腹膜被增生结缔组织包裹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修复段移植腹膜片隐约可见,腔膜面只能凭中央凹陷区确认,周边为移行过来的胆管黏膜。修复术后12 w,修复区除了缝线存留外,移植腹膜片已难以辨认,其腔面被胆管黏膜覆盖,表面光滑无隆起,修复段胆管质地柔韧,管腔无狭窄。探查肝脏表面光滑,质韧。光镜观察:修复术后第1 w,肝组织,肝细胞周围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轻度肿胀。修复术后第2w,肝细胞肿胀明显减轻,周围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胆管缺损边缘与腹膜间已有纤维性连接,腹膜边缘可见胆管上皮生长趋势,并有巨噬细胞、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及多型核白细胞浸润。修复术后第3w,肝细胞结构逐渐恢复正常,毛细胆管及枯否细胞内未见胆红素积聚。移植腹膜腔面有单层柱状上皮向心性生长趋势。腹膜片中外层主要为增生纤维组织,散在淋巴细胞、浆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少量巨噬细胞,部分有毛细血管。修复术后第5w,移植腹膜补片大部分腔面覆盖着单层柱状上皮和腺体,中外层为增生纤维组织和平滑肌组织,仍散在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并见较完整的毛细血管。修复术后第12w,移植腹膜几乎完全为胶原纤维所代替,腔面完全为单层柱状上皮和腺体所覆盖,中外层纤维组织排列致密。修复区胆管组织TGF-β1表达情况:TGF-β1在修复术后2周w表达+++,阳性细胞数63.8±5.2,与正常胆管(阳性细胞数:17.8±3.9)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 <0. 05)。5w表达++,阳性细胞数40.5±6.1,与正常胆管相比,差异有显着性变。12w表达+,阳性细胞数18.3±2.7,与正常胆管相比差异无显着性(P > 0. 05)。结论:实验结果证实带蒂壁层腹膜翻转后,与胆管壁浆膜的连续薄层缝合,腹膜的成活率高,易位适应能力强。经组织微检结果显示,与胆管黏膜的相容性和适应性良好,胆管黏膜上皮可逐渐由四周向心性植被移植的腹膜表面。纤维细胞排列整齐,瘢痕生长平缓。腹膜具有来源广泛、表面细胞分化程度低易存活、抗感染等特点,是理想的自体缺损修复材料。本实验发现,自体带蒂壁层腹膜瓣修补肝外胆管缺损,手术简单易行,取材方便,适应胆道生理。肝外胆管缺损修复术后期,修复区胆管组织TGF-β1低表达,提示胆管瘢痕形成平缓,是一种理想的肝外胆管损伤修复方式。

二、壁腹膜修复胆管缺损后的组织形态学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壁腹膜修复胆管缺损后的组织形态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腹膜组织的外科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由来和分类
2 腹膜的作用
3 腹膜形成的各种结构
    3.1 大网膜
        3.1.1 腹部外科应用
        3.1.2 非腹部外科应用
    3.2 小肠系膜
    3.3 肝圆韧带
    3.4 胃肠道浆膜
    3.5 胆囊浆膜
    3.6 壁腹膜
4 总结与展望

(2)大网膜脂肪对胆管瘢痕狭窄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分组
    1.2 主要实验仪器和材料
    1.3 实验方法
    1.4 术后观察指标
        1.4.1 一般情况
        1.4.2 大体形态观察
        1.4.3 病理学观察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大体形态观察
        2.2.1 A组
        2.2.2 B组
        2.2.3 C组
    2.3 病理学观察
        2.3.1 A组
        2.3.2 B组
        2.3.3 C组
3 讨论

(3)同侧髂骨翼重建内踝的临床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解剖基础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1.1.2 方法
        1.1.2.1 研究方法的依据
        1.1.2.2 内踝的测量方法
        1.1.2.3 髂骨测量部位选取方法
        1.1.2.4 髂骨各部位所取骨块横向的测量方法
        1.2.2.5 髂骨各部位所取骨块纵向的测量方法
        1.1.3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内踝及髂骨前、中、后部各径向的厚度、弧长、弦长的测量结果
        1.2.2 内踝纵向弦长、厚度与髂骨前、中、后部的横向弦长、厚度的比较结果
        1.2.3 内踝横向弦长与髂骨前、中、后部纵向的弦长的比较结果
    1.3 讨论
        1.3.1 内踝缺损重建的必要性
        1.3.2 关于骨移植重建内踝的骨材料选择
        1.3.3 内踝重建供区选择的研究
        1.3.4 内踝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1.3.5 髂骨翼重建内踝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应用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1.1 一般资料
        2.1.2 手术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3.1 手术时机的选择
        2.3.2 手术方式的选择
        2.3.3 围手术期注意事项
        2.3.4 髂骨翼重建内踝的并发症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5)基质金属蛋白酶-3及其组织抑制物-1在兔腰椎间骨缺损及生长板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1 骨生长板的系统与局部调控
    综述2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软骨内成骨过程中基质重建的作用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骨髓区域实验结果
    4 骨髓区域实验讨论
    5 骨缺损区域实验结果
    6 骨缺损区域实验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大网膜脂肪对胆管瘢痕狭窄及胆肠吻合口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日本大耳兔肝胆系统的解剖和实验条件的探索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胆管电灼损伤致胆管瘢痕狭窄动物模型和胆囊空肠吻合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大网膜脂肪对胆管瘢痕狭窄和胆肠吻合口作用的实验研究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7)内支架法自体组织修补胆管缺损的体外和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目录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8)自体腹膜管修复胆总管缺失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及分组
    1.2 模型制作
    1.3 术后观察
2 结果
    2.1 动物存活情况
    2.2 标本大体观察
    2.3 光镜观察
    2.4 免疫组化结果
3 讨论

(9)支架法修复胆道缺损的动物实验和初步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1 动物实验
    2 临床病例报道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10)带蒂壁层腹膜瓣翻转修补肝外胆管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论文 带蒂壁层腹膜瓣翻转修补肝外胆管损伤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外胆管损伤修复技术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壁腹膜修复胆管缺损后的组织形态学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膜组织的外科应用[J]. 金杰,胡霖霖,沈海萍,张恒春,陈庆民,范东. 中国临床研究, 2020(02)
  • [2]大网膜脂肪对胆管瘢痕狭窄作用的实验研究[J]. 纳钊,张小文,董克刚,邹浩,方辉,魏东.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5(05)
  • [3]同侧髂骨翼重建内踝的临床解剖学研究[D]. 吴学军. 福建医科大学, 2012(01)
  • [4]采用带血管蒂胃瓣修复良性胆管狭窄[J]. 向昕,曾建平,王殿军,王敬,黄晓强,董家鸿.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1(12)
  • [5]基质金属蛋白酶-3及其组织抑制物-1在兔腰椎间骨缺损及生长板中的表达[D]. 徐启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6]大网膜脂肪对胆管瘢痕狭窄及胆肠吻合口作用的实验研究[D]. 纳钊. 昆明医学院, 2011(10)
  • [7]内支架法自体组织修补胆管缺损的体外和动物实验研究[D]. 俞一尘. 浙江大学, 2011(12)
  • [8]自体腹膜管修复胆总管缺失的实验研究[J]. 韩江,储文军,王炜,朱建华,陈益鸣,唐强,钟萍,高文玉,高苏平,汪运节,郭海军,张伟,顾岩.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0(05)
  • [9]支架法修复胆道缺损的动物实验和初步临床研究[D]. 胡海. 浙江大学, 2009(11)
  • [10]带蒂壁层腹膜瓣翻转修补肝外胆管损伤的实验研究[D]. 陈超. 河北医科大学, 2008(01)

标签:;  ;  ;  ;  ;  

胆管缺损修复后壁层腹膜组织形态学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