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打造中国首个企业网格

IBM打造中国首个企业网格

一、IBM建立中国第一个企业网格(论文文献综述)

刘春燕[1](2021)在《基于XGBoost的员工流失预测研究 ——以IBM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已经稳稳地扎实了脚步,科技快速发展,信息不断变迁,千里送信的情节已经不复存在,周遭的一切仿佛是按下了快捷键,正在不停地萌生、发展再消失。而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企业也如同瞬息万变的天气,在按下快捷键的经济市场中出现、成长、没落和消失。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员工与企业的关系,一方面,企业为员工提供着各种各样的工作和岗位,让员工拥有许多的选择性和可能性;另一方面,员工作为企业流动的血液,也在时刻操控着企业的千变万幻,员工的工作也随着企业的变化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事实上,企业和员工是一种相互牵制的关系。对于企业来说,员工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鉴于员工流失对企业造成人才流失、信息技术泄露以及导致人心涣散的隐患,如何进行员工流失的预测和解决有必要成为企业管理员工的得力方法之一。由于员工流失是二分类问题,普通的单一机器算法对于流失这种极度不平衡的数据处理有较大的困难,比如说支持向量机、决策树和Logistics回归等。因此本文使用集成学习中基于Bagging的最具有代表性的随机森林和基于Boosting的最强大的XGBoost,使用IBM公司的真实数据构建预测模型,并通过评估模型,挑选出最适合其中流失数据的模型。之后提出预测模型具体的应用方案:招聘要求、流失预警、员工个人流失方案,从而能为读者散发思维,供企业具体的实践以参考。

于魁[2](2021)在《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的隐私保护数据挖掘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5G移动通信、智能手机、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能够满足用户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资源的需求。面对日益增长的信息服务需求和海量的用户行为数据,通常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发现用户的潜在价值与行为规律,推动健康医疗,智能交通,大数据征信等领域的发展。在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数据中含有丰富的位置轨迹,消费信用,兴趣点等个人隐私信息。这些信息被过度收集和访问时,会增加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隐私保护数据挖掘技术(Privacy Preserving Data Mining,PPDM)能够满足数据挖掘与隐私保护的需求,是一种改进数据挖掘算法性能的优化技术。PPDM技术通过隐藏用户不能公开的信息内容,使原始数据不被窥探或攻击,确保用户数据的隐私性,并且经过隐私保护方法处理后,不改变数据的统计特征,满足挖掘算法对数据可用性的需求。本文针对用户行为的事务项目、事务序列、移动位置、上下文开展隐私保护数据挖掘的创新性研究,工作内容如下:(1)针对用户事务项集频繁模式的隐私保护数据挖掘问题,提出了基于FP-Tree的隐私保护频繁项集挖掘算法DPFIS。该算法分为数据预处理和频繁模式挖掘两个阶段。在数据预处理阶段,为了提高数据的读取效率,保护事务项集的隐私安全,利用FP-Tree结构,建立满足差分隐私保护的频繁模式树DPFP-Tree访问结构。在频繁模式挖掘阶段,为了降低噪声对数据的干扰,优化事务项支持度和项集长度的干扰噪声分配机制,利用打分函数的评分值控制指数噪声的添加量。采用相对阈值长度分裂方法,降低事务项集长度截断误差的影响,提升了挖掘结果的准确度;综合频繁项集挖掘实验结果的评价指,标F-score和RE分别提高了 14%和17%。(2)针对用户事务序列频繁模式的隐私保护数据挖掘问题,提出了基于FS-Trie的隐私保护频繁序列挖掘算法DPFSC。针对候选频繁序列集合的冗余问题,利用前缀树结构,建立满足差分隐私保护的频繁序列前缀树FS-Trie访问结构。为了降低子树分枝高度,设计序列长度打分函数,优化隐私预算分配方案,裁剪超出最优高度的子树分枝。为了保持DPFS-Trie中签到序列项的连贯性,采用面向前缀树分枝的“裁剪-拼接”策略,补偿序列截断造成的信息缺失,提升序列频繁模式挖掘结果的准确度。综合频繁序列挖掘实验结果的评价指标,F-score和RE分别提高了 11%和15%。(3)针对用户移动行为的位置隐私保护数据挖掘问题,提出了基于排队论的隐私保护人流量预测方法EM-PMM。针对位置服务质量的提升与个人位置隐私保护难协调的问题,采用Geohash技术设计一种网格模糊化的位置隐私保护方案。为了解决用户的移动造成人流量预测难的问题,针对目标区域的服务资源配置,设计用户移动状态模型。此外,利用最大期望法训练服从泊松分布的EM-PMM模型参数,估计目标区域内人员流动数量。基于排队论的移动状态模型对人流量的预测效果优于对比算法。综合实验结果指标,New-flows的RMSE和RE分别提升了 4.5%和2.3%,End-flows的RMSE和RE分别提升了 3.1%和 2.7%。(4)针对用户参与社交活动的上下文隐私保护群组活动推荐问题,提出了基于上下文主题模型的隐私保护群组活动推荐算法DP-SCTM。该算法融合时间、空间、内容和社会关系因素,满足用户对群组活动即时参与的需求,缓解数据稀疏和冷启动的问题。为了保护用户上下文隐私,设计满足差分隐私保护的上下文主题模型,在Gibbs采样过程中添加噪声干扰模型的训练结果。此外,为了解决用户参与群组活动中上下文隐私保护问题,优化隐私预算分配方案,控制模型参数迭代训练结果,调整用户画像排名和活动候选项目列表的发布内容。基于上下文隐私保护的主题模型对群组活动的推荐效果优于对比算法。综合实验结果指标,Precision和Recall值分别提升了 16%和18%。

刘绍勇[3](2020)在《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品牌因其在市场营销与传播方面的优势,正在跨越商业与产品领域广泛应用于众多生产与服务领域,很多品牌都通过视觉识别设计系统来体现自身的理念和个性,一个品牌的颜值则从视觉形象识别开始。视觉识别设计系统是品牌形象最直观的视觉表达形式,作为最广泛的视觉语言,它涵盖了品牌每一个与受众接触点的设计,为品牌形象的构建提供了一个更宽阔、更立体的空间。因此,视觉识别设计已为品牌战略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它是展示品牌文化和传播品牌信息价值的最重要载体,在品牌形象塑造和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面对美学经济条件下的消费市场,品牌的视觉识别设计所要谋求的不再是“认识”而是“认知”、“认可”,在审美营销条件下,美学在设计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美学的作用提升了视觉识别设计的表现力、识别力,能够让品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与受众完全沟通交流,并因此最大限度的获得竞争力与传播力。构建一套完美有效的视觉识别系统已成为一个品牌增加附加值,并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近些年在我国,虽然视觉识别设计在社会实践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可喜的成绩,但对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研究则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积极倡导在营销与传播中进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从品牌与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关系层面看,品牌与设计美学的相关理论是研究基础,视觉识别是研究对象,而设计美学是研究的视角。何为视觉识别设计美?视觉识别设计美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创造视觉识别设计的美,以及视觉识别设计美的如何应用?如何提高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在品牌塑造和传播信息价值方面的作用等等,是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必须研究的命题。绪论部分是对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并对相关概念作进一步解析和说明;第二章在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框架搭建上,着重从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构成、视觉识别设计的审美属性及其美学价值方面进行阐述;第三章回溯了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主要梳理艺术风格流派对视觉识别设计的影响,视觉识别设计产生的历史渊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并分析了影响视觉识别设计发展的演进因素;第四章主要从视觉识别设计的审美基础要素入手,分别阐述了图形、色彩和文字等设计要素美以及规范美的表达;第五章着重探讨了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应用,概括总结出视觉识别设计审美的判断依据,提炼出原创与多维表现传达的个性美、系统性与灵活应用构筑的整体美、持久性和多元文化呈现的时代美等三方面的创新观点,并列举设计案例进行具体论述和解读。结论与展望部分对本文研究所得的成果观点以及现实意义进行了总结,并对本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设想做出说明。本文是笔者基于自身20多年的设计实践积累与感悟出发,以视觉识别设计与美学的关系为切入点,全方位探究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生成机制,提出具有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价值的命题。希望能为视觉识别设计找寻新的设计方法和思路,为品牌形象建设及视觉识别设计带来新的思考。

周波[4](2019)在《基于未来智慧城市愿景的城市家具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世纪以来,信息化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促使城市进入智慧城市发展阶段,我国城市也迎来转型提升的重大机遇。在历史挑战面前,城市家具智能化不足、文化匮乏、人性化缺失等发展现状已难以适应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以及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户外活动需求,城市家具已经到了急需变革的发展阶段。未来城市是怎么样的形态?未来城市家具又是什么样?我们如何面对当下城市家具的境遇?面对严峻的现实,传统设计理念与思路已难以应对今天城市发生的变化,也无法应答明天城市家具发展的诉求,更无法响应未来城市家具变化的趋势。本文以未来城市愿景与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家具设计为研究主题,通过对5G、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新兴技术发展的状况及其对城市的影响;西方以及国内未来城市理论的总结;国内外智慧城市实践的归纳;中国城市2035年总体规划蓝图的研究综合分析并建构我国未来城市发展愿景。同时结合我国城市家具现状与发展趋势剖析,总结出未来城市家具分阶段的发展愿景,即到2050年,高级智能机器人智慧城市家具和2035年的智能城市家具两个发展阶段。在城市家具愿景构建的基础上,本文重点研究当下的城市家具智能化、智慧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智慧城市家具的概念并建构了智慧城市家具设计研究体系和理论模型,并论述其要素构成、内涵意义等内容。本文基于城市现代化的愿景,提出了城市家具现代化的概念,并指出城市家具现代化就是城市家具的智慧化。在设计理论体系的应用方面,本文主张在“人、事、物、技、文、场、境”等研究要素的系统框架内,以人车出行系统为限定条件,以未来城市街道空间为场所界面,研究城市家具与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以此形成智慧城市家具应用体系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模型。针对近阶段和远期城市家具发展,分别提出了“智慧家具带”和“智慧微枢纽”的设计策略:近期“智慧街道”的营造须以共享单车为核心模块的“智慧家具带”建设为核心内容,远期通过“智慧微枢纽”这样的新型机器人城市家具来扮演“智慧街道”以及“智慧社区”的公共服务微型中心的角色。最后,本文分别以“技术智能”和“设计智慧”两个角度的实践案例来验证智慧城市家具设计体系应用的可行性。目前,此类智慧城市家具研究文献稀少,本文希望为该领域的研究学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赵冉[5](2019)在《重力场内流体—纤维流固耦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由喷气织机气流引纬运动提出流体-纤维耦合的动力学问题,以探究计及重力场的流体与柔性体耦合的动力行为及其内在规律为研究目的,基于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浸入边界法(Immersed Boundary Method,IBM)和动量交换原理(Momentum Exchange,ME)结合的ME-IBM-LBM理论,采用有限差分法(Finite Difference Method,FDM)对二维空间里受重力场影响的单根柔性纤维在均匀流场中的运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别探究了纤维一端固定和两端自由释放模型中单根柔性纤维在多场耦合作用下的动态响应。结合数值模拟和实验测试组合的方法,通过对不同实验条件下纱线运动状态的记录、后处理、分析,发现实验结果和数值仿真结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纺织领域中的气流引纬等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且为柔性体方向的流固耦合研究提供一种更精确、合理的数值模拟方法。本文具体工作为:(1)采用ME-IBM-LBM方法对经典的圆柱绕流算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雷诺数分别为20、40和100条件下流场的流动状态,计算得到升力系数Ce、阻力系数Cd与循环长度Lc等相似性准则参数,并与已有文献中的对应数值进行对比发现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本文流固耦合方法的可靠性。(2)针对纤维一端固定模型,本文基于ME-IBM-LBM理论和FDM方法,首次对重力场内流体-纤维进行双向流固耦合仿真,以流场入口流速U0、纤维的线密度M和长度Lx为设计变量,模拟了纤维末端点振幅随时间的变化特性,研究了 U0、M、Lx三个变量对多场耦合模型中纤维达到平衡状态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U0、Lx、M条件下,一端固定柔性纤维运动在多场耦合作用下有稳态与非稳态两种基本运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符。根据模拟数据分析,发现纤维可在以下三种多场耦合模型中呈现稳态运动:(1)若U0=0.02、Lx=30,M应小于0.2;(2)若M=0.25、U0=0.02,Lx应小于 26;(3)若 M=0.3、Lx=36,U0应大于 0.06。(3)针对纤维两端自由释放模型,采用等速加元法模拟纤维等速释放条件,设置释放速度Vr为0.05U、0.01U、0.2U,分别对纤维密度为0.2、0.3、0.5的耦合模型进行了三种释放速度的数值模拟。由仿真结果可发现:第一,在一定条件范围内,随着纤维释放速度的增加,纤维飞行速度增加,末端振幅也随之增大,纤维有效飞行距离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第二,纤维质量跟线密度大小呈正比关系,线密度增大导致纤维质量增加,波动频率下降,且纤维末端点下降速率增大,纤维有效飞行距离也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现象。(4)以喷气织机气流引纬机构为设备基础并建立实验平台,以规格为50s/1、30s/1、20s/1的纱线为实验对象,分别对纱线一端固定和等速释放模型进行了气流引纬实验。通过MATLAB和相关图像处理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后处理,并与数值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发现理论分析中纤维在多场耦合模型中的动态特性与实际实验测试中纱线的运动现象基本吻合,从而验证了本文数值模拟结论的准确性。

许欢[6](2009)在《面向服务的土地资源空间信息多级语义网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土地资源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由各种多元异构问题引起的“信息孤岛”现象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土地资源信息全面共享的最大障碍。近年来,网络服务技术的成熟以及网格服务(Grid Services)技术体系的形成,为解决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与实现地理信息服务(GIS Services)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本文将地理信息共享与互操作技术、网格技术和土地信息管理方法与技术三者相结合,选取了基于开放地理空间联盟(OGC)技术集成网格技术的途径,提出了面向土地资源管理的土地资源网络服务模型,并在该模型基础上构架了土地资源多级语义网格,最后,实现了按省、市、县三级划分的土地资源语义网格原型平台。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当前GIS与网格技术集成的两种途径。鉴于传统途径,即在已有网格平台上搭建GIS功能的方法,在设计思路、采用的技术手段、遵循的标准规范、适合的应用场景等方面对区域管理领域的不适宜性,选取了基于OGC技术集成网格技术的途径。该技术途径目前在国内仅限于理论探讨,在国内外尚无在土地管理等区域管理领域的实践尝试。为此,本文深入剖析了在区域管理领域实现该技术途径所涉及的各种问题。2、从语法角度探讨网络环境下地理信息服务的框架结构和实现技术,在借鉴OGC网络服务体系结构和面向服务体系架构(SOA)参考架构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土地资源服务的分类体系,提出了面向土地资源管理的土地资源网络服务模型,重点分析了模型的框架结构,并结合地理空间开放源码项目,给出了模型的解决方案。3、从语义角度尝试解决土地资源的语义异构问题。在对信息科学中的本体理论和本体工程方法进行较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资源混合本体的结构,提出了本体开发和应用的一般技术路线,并通过解决三个具体问题,建立了本体应用的三种模式。4、在土地资源网络服务模型的基础上,从土地资源网格的内涵着手,结合网格理论和网格技术,设计了基于网格服务的土地资源多级语义平台,研究了该平台的体系结构、网格服务的分级模式和网格结点的部署策略。5、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和部署了按照省、市、县三级划分的土地资源语义网格平台,并经过大数据量的测试,在实践中进行试用。研究表明,本文选取的OGC技术集成网格技术的途径是正确的;提出的面向土地资源管理的土地资源网络服务模型是可行的;所构架的土地资源多级语义网格具有实用性;本研究所实现的按省、市、县三级划分的土地资源语义网格原型平台,达到预期目标。本文提出的方法,为提高土地资源共享与互操作水平,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新途径。

刘琦琳[7](2009)在《智慧改变地球》文中提出从互联网到物联网,让科技真正更深刻的渗透并融入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主体中来,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可能,能而有慧,让智慧引导地球,才是Smarter Planet的主旨。

董海波[8](2008)在《美国A公司竞争战略分析》文中指出竞争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当前软件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A公司是一家规模庞大、享有盛誉的跨国软件公司,但是由于公司所面临的竞争环境与以前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软件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业务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新的更强的竞争对手IBM与微软公司进入这一领域等竞争环境的变化,A公司开始面临着新的严峻的挑战。原有的在关系数据库领域局部领先的模式已不能适应A公司的发展战略。本文试图分析适合A公司的发展战略。论文通过运用外部环境(PEST)方法分析了A公司的外部环境、运用迈克.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与竞争结构。然后从企业资源、价值链、核心竞争力、SWOT等方面入手分析了A公司的自身战略能力,并认为该公司应采取进一步完善全球资源配置、调整价值链结构、提升核心技术和产品、深度聚焦目标市场等措施,制定出适合于A公司的差异化战略和强化市场领导者战略以及以扩张为目的的并购战略,本文对A公司及其它软件公司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陈志圣[9](2008)在《基于网格理论的供应链信息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世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革新,企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竞争的网络经济时代。在当前的商业环境中,Internet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已成为企业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基础平台,传统的供应链也已经向基于Internet的供应链发展,供应链的协同已经成为新的供应链管理战略。20世纪90年代初,根据Internet上主机大量增加但利用率不高的状况,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FS)将其四个超级计算中心构筑成一个元计算机,由此诞生了网格的思想。网格被誉为“下一代的Internet”,它不是Internet和Web的替代者,而是它们的发展。网格是把整个Internet整合成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的全面共享。目前,网格的建设已经成为IT领域的热点,欧美以及中国每年在其上的投资都数以亿计。Internet对于供应链的协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其发展产物的网格也将在供应链的协同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根据Gartner的预测,在2006年底之前网格运算对盈利企业的主要用途会是用来处理计算密集的工作负荷,例如复杂的商业和财务分析。之后,网格将会跨越企业边界支持企业之间的协作,并最终将全面支持公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服务。网格环境下供应链的IT环境将会得到怎样发展,如何利用网格来促进供应链中的信息协调,如何在网格环境中构建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当前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理论前沿课题。现有的研究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理论分析体系和可以指导供应链成员在网格环境中构建信息系统来实现协同管理的机制方法,本文将从网格的商业应用趋势、应用策略、系统模型、对供应链管理的作用的角度对基于网格的供应链信息系统的构建进行深入的研究,为供应链成员在网格环境中实施信息系统建设并利用其进行协同管理提供较好的解决方案。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对供应链管理理论、网格理论以及网格在供应链中应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分析了网格对于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协调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第三部分研究了网格供应链信息系统的构建策略以及具体系统模型;第四部分研究了在网格信息系统的基础之上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交互;第五部分分析了网格技术对于供应链管理以及信息协调所产生的影响。在第一部分中指出了信息技术在提高供应链的竞争优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网格作为信息技术不断革新的产物将会对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信息协调产生的促进作用。接着对供应链管理、网格理论、网格在商业中应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意义。在第二部分中,首先分析了供应链中各种活动的协调机制,然后着重分析了供应链中的信息协调的发展和作用,最后分析了网格将会如何影响供应链的商务环境,并且描绘了网格在商业应用中的整个发展蓝图以及当前所处的位置。第三部分首先研究了当前网格技术最新的标准——OGSA、WSRF,这些标准是网格得以在商业环境中进行应用的关键所在,它也是本文的技术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构建基于网格的供应链信息系统的三层虚拟化策略(第4章),并依据该策略设计了基于网格供应链信息系统的模型。然后,分析了该模型中的信息基础设施、应用层的设计、安全性、QoS、可行性等问题(第5章)。第四部分研究了在网格信息系统的基础之上供应链成员之间如何通过工作流管理对应用层的Web服务进行组合与控制,实现供应链中的业务流程,并且针对网格的特点设计了一个两层的工作流控制系统。同时,还分析了如何利用网格信息系统模型中应用层的Web服务实现企业与企业之间B2B的数据交换,并提出了基于时间Petri网的分析方法(第6章)。第五部分分析了网格信息系统对于供应链管理中,在信息管理方面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的解决所起到的作用,主要包括企业信息孤岛的整合,通过对VMI、CPFR的支持来弱化牛鞭效应,对于供应链管理以及信息系统柔性的支持等(第7章)。最后,总结了研究工作,并且就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刘峰[10](2007)在《基于网格服务的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平台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步入二十一世纪后,加速推进我国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我国地理空间信息产业的共享和应用,是由数字化测绘向信息化测绘迈进的当务之急,以资源全面共享和一体化管理为宗旨的网格技术为解决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和服务模式开辟了新的技术途径。近年来,“服务”成为实现网络环境中进行资源封装与整合的焦点概念,随着Web服务技术的逐步推广,Web服务己成为实现“服务”的首选技术,通过基于业务流程的服务组合实现服务资源的进一步共享与整合,以提供更强大更完整的业务服务。新的网格体系结构——Web服务资源框架的推出,使得网格服务与Web服务趋于融合,实现二者的标准与规范全面兼容与统一,使用网格服务将复杂的地理空间信息处理过程进行封装,按照统一标准描述服务接口,部署在网络/网格环境中,通过访问网格服务获得所需的地理空间信息,本文采用网格服务及服务组合技术作为构建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平台的基本手段。目前Web服务组合的相关研究已经展开,但缺乏有效的服务组合框架模型及相应模型分析技术,组合建模与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完善;另外当前有关地理空间网格服务分类不能满足基于业务流程的服务组合需求,应该从功能和语义粒度两方面进行扩展分类;本文针对以上不足展开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SOA架构和分层服务模型设计并提出了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平台体系结构分层模型——GIS-LM(Geospatial Information Sharing Layered Model),该模型按功能要求和分层服务模型思想从下至上共分六层,依次为基础资源层、数据共享层、基本软件层、基础服务层、网格服务组合层、应用服务层,各层均采用网格服务进行封装实现,并由企业服务总线(ESB)集成各类网格服务,并从逻辑功能上将其按网格资源层、网格服务层及网格应用层进行区分,GIS-LM强调面向服务架构的集成,是实现基于网格服务的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平台的基本框架。(2)建立基于工作流网(WFNet)的地理空间服务组合模型——ServiceWF。该模型将WFNet应用于服务组合的业务流程逻辑描述,用变迁来表示网格服务,库所来表示服务组合规则或组合逻辑判断,充分保证了该模型对流程描述的正确性。同时提出了ServicewF模型的四类基本服务组合关系:顺序组合、并行组合、条件选择组合和重复组合,这是进行服务组合的基本逻辑规则,实际组合时可以交叉及重复使用这四种基本组合关系,以满足功能复杂的地理空间服务组合需求。(3)研究总结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分类现状,按照地理空间信息处理任务及功能语义粒度对网格服务进行详细的划分,并对各服务代表的具体地理空间信息处理语义进行了功能描述。(4)应用WS-BPEL描述语言实现了基于业务流程的服务组合。提出三种基于业务流程的网格服务组合的实现方式:服务组合模板、组合模板生成器和服务模板设计器,并分析各自适用范围。(5)基于Oracle ADF应用开发框架和Java EE5.0规范进行网格服务组合支撑试验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构建了试验原型。

二、IBM建立中国第一个企业网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BM建立中国第一个企业网格(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XGBoost的员工流失预测研究 ——以IBM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于员工流失的理论研究
        1.2.2 有关于预测模型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探究
    2.1 算法原理
        2.1.1 决策树
        2.1.2 Bagging和随机森林
        2.1.3 XGBoost算法
    2.2 模型的评估与选择
        2.2.1 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score
        2.2.2 混淆矩阵
        2.2.3 ROC曲线和AUC
3 业务分析以及数据处理
    3.1 IBM基本状况
        3.1.1 组织结构
        3.1.2 员工管理
        3.1.3 员工流失与挽留
    3.2 数据预处理与描述性统计
        3.2.1 数据集简介与质量检查
        3.2.2 数值型数据分析
        3.2.3 非数值型数据分析
        3.2.4 特征交叉性分析
    3.3 特征工程
        3.3.1 数值型数据处理
        3.3.2 类别型数据处理
    3.4 处理不平衡数据
4 模型的构建和评估
    4.1 员工流失的随机森林模型
    4.2 员工流失的XGBoost模型
    4.3 模型的选择
5 模型的延伸应用
    5.1 模型在源头上预防流失
    5.2 预警系统的构建
    5.3 针对员工流失的个人方案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其他数值型变量密度直方图
附录B 其他非数值型变量密度直方图
附录C 特征值分布图
致谢

(2)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的隐私保护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问题与挑战
    1.3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与贡献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用户行为的研究
        2.1.1 通信网络运营商的用户行为研究
        2.1.2 互联网运营商的用户行为研究
        2.1.3 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研究
    2.2 隐私保护数据挖掘PPDM
        2.2.1 面向频繁模式问题的隐私保护数据挖掘研究
        2.2.2 面向聚类问题的隐私保护数据挖掘研究
        2.2.3 面向分类预测问题的隐私保护数据挖掘研究
        2.2.4 面向推荐问题的隐私保护数据挖掘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FP-Tree的隐私保护频繁项集挖掘方法
    3.1 引言
    3.2 问题定义
        3.2.1 问题场景描述
        3.2.2 挑战性问题
    3.3 用户事务的差分隐私保护
        3.3.1 ε分配机制的优化
        3.3.2 输出结果的一致性约束
    3.4 基于DPFP-Tree的隐私保护频繁项集挖掘方法
        3.4.1 相对阈值分裂方法
        3.4.2 DPFIS算法
        3.4.3 算法分析
    3.5 实验与分析
        3.5.1 实验数据集
        3.5.2 实验设置
        3.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FS-Trie的隐私保护频繁序列挖掘方法
    4.1 引言
    4.2 问题描述
        4.2.1 问题场景描述
        4.2.2 挑战性问题
    4.3 用户行为的事务序列数据隐私保护
        4.3.1 事务序列的FS-Trie
        4.3.2 基于差分隐私保护的DPFS-Trie
        4.3.3 基于聚类的序列长度限制方法
    4.4 基于DPFS-Trie的隐私保护频繁序列挖掘方法
        4.4.1 DPFSC算法
        4.4.2 算法分析
    4.5 实验与分析
        4.5.1 实验数据集
        4.5.2 实验设置
        4.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排队论的隐私保护人流量预测方法
    5.1 引言
    5.2 问题定义
        5.2.1 问题场景描述
        5.2.2 挑战性问题
    5.3 用户位置的隐私保护
        5.3.1 地理坐标的Geohash编码
        5.3.2 Geohash网格的人流量统计
    5.4 用户流动性的分类与预测
        5.4.1 用户流动性分类
        5.4.2 用户流动性建模
        5.4.3 用户流动数量预测
    5.5 实验与分析
        5.5.1 实验数据集
        5.5.2 实验设置
        5.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上下文主题模型的隐私保护群组活动推荐方法
    6.1 引言
    6.2 问题定义
        6.2.1 问题场景描述
        6.2.2 挑战性问题
    6.3 群组活动推荐模型SCTM
        6.3.1 上下文感知的主题模型
        6.3.2 联合概率分布模型
        6.3.3 Gibbs采样过程
        6.3.4 参数估计
        6.3.5 群组活动推荐
    6.4 满足差分隐私保护的DP-SCTM
        6.4.1 隐私预算ε分配
        6.4.2 DP-Gibbs采样
        6.4.3 用户画像的差分隐私保护
        6.4.4 推荐列表的差分隐私保护
        6.4.5 算法可用性分析
    6.5 实验与分析
        6.5.1 实验数据集
        6.5.2 实验设置
        6.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工作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3)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及意义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研究进路及方法
    1.4 概念辨析
        1.4.1 品牌形象
        1.4.2 视觉识别设计
        1.4.3 区别与联系
第2章 视觉识别设计美学框架
    2.1 视觉识别设计美学构成
        2.1.1 学科归属及定义
        2.1.2 理论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2.1.3 历史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2.1.4 实践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2.2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属性
        2.2.1 信息传达的功能美
        2.2.2 感知效应的形式美
        2.2.3 媒介感官的体验美
    2.3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价值
        2.3.1 经营价值
        2.3.2 消费价值
        2.3.3 传播价值
第3章 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与演进
    3.1 艺术流派与设计风格的变迁
        3.1.1 现代艺术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3.1.2 国际主义平面设计
        3.1.3 纽约平面设计派
        3.1.4 后现代主义风格
    3.2 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渊源
        3.2.1 欧美视觉识别设计史述
        3.2.2 日本CI设计模式的形成
        3.2.3 中国视觉识别设计历史与现状
    3.3 视觉识别设计的演进要素
        3.3.1 技术进步与媒介变革
        3.3.2 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
        3.3.3 风格与审美观念更迭
第4章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基础要素
    4.1 视觉识别设计的开发
        4.1.1 视觉识别设计目的
        4.1.2 品牌形象与视觉识别构成
        4.1.3 设计概念的设定
    4.2 视觉识别设计的要素美
        4.2.1 图形的视觉语言美
        4.2.2 色彩的情感认知美
        4.2.3 文字的视觉表征美
    4.3 视觉识别设计的规范美
        4.3.1 形态缜密与多样美
        4.3.2 要素组合秩序之美
        4.3.3 标准化应用与管理
第5章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判断基准
    5.1 原创性与多维表现传达个性美
        5.1.1 追求创新精神
        5.1.2 差异化的体现
        5.1.3 多维视觉表达
    5.2 系统性与灵活应用构筑整体美
        5.2.1 系统构成的整体性
        5.2.2 系统化思维与整体设计
        5.2.3 适用性的表达
        5.2.4 灵活应用与多样统一
    5.3 持久性与多元文化体现时代美
        5.3.1 时尚性与持久性
        5.3.2 设计提升与更新
        5.3.3 多元文化的交融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未来智慧城市愿景的城市家具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未来智慧城市发展的客观需求
        二、城市形象和生活品质提升的需求
        三、城市家具自我更新的需求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历史
        三、问题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标和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意义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意义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概念认知
    第一节 智慧城市研究
        一、智慧城市界定
        二、智慧城市沿革
        三、智慧城市内涵
        四、未来城市概述
    第二节 城市家具研究
        一、城市家具界定
        二、城市家具概述
        三、城市家具现状
第二章 新技术与未来智慧城市
    第一节 5G与未来智慧城市
        一、5G基本概述
        二、5G与物联网
        三、5G与智慧城市
    第二节 人工智能与未来智慧城市
        一、人工智能基本概况
        二、人工智能与智慧城市
        三、人工智能与智能交通
    第三节 城市大脑是城市级人工智能应用
        一、城市大脑发展概况
        二、城市大脑的交通应用
        三、城市大脑的开创意义
    第四节 智能机器人与未来智慧城市
        一、智能机器人技术概述
        二、智能机器人的智慧城市应用
        三、智能机器人的城市家具应用
第三章 未来智慧城市愿景
    第一节 未来城市理论研究
        一、未来城市理论启蒙
        二、未来城市理论发展
        三、未来城市理论高潮
        四、国内未来城市理论
        五、未来城市最新研究
    第二节 智慧城市实践研究
        一、IBM的智慧城市实践
        二、新加坡和韩国的智慧城市实践
        三、国内智慧城市实践
    第三节 未来城市愿景
        一、未来城市研究思辨
        二、我国智慧城市问题
        三、国家城市发展规划
        四、未来智慧城市愿景
第四章 未来城市家具愿景
    第一节 城市家具新气象
        一、智能城市家具概念分析
        二、智能城市家具分类研究
        三、智能城市家具案例赏析
    第二节 未来城市家具愿景
        一、城市家具的生存现状
        二、未来城市与未来城市家具
        三、未来城市家具愿景
    第三节 人工智能城市家具愿景
        一、机器人城市家具愿景
        二、“无人”城市家具愿景
        三、“共享”城市家具愿景
第五章 智慧城市家具设计系统
    第一节 “人”--行为主体研究
        一、“人”的系统定位
        二、人类学与设计人类学
        三、受众人群的身心因素
        四、社会弱势群体研究
    第二节 “事”--人车出行系统
        一、人车出行系统概述
        二、人车出行系统分类
        三、人车出行系统分析
        四、未来人车出行愿景
    第三节 “场”--城市街道空间
        一、街道空间基本概述
        二、街道空间分类研究
        三、街道空间要素分析
        四、未来街道空间形态
    第四节 “物”--智慧城市家具
        一、智慧城市家具概念界定
        二、城市家具现代化理念剖析
        三、智慧城市家具设计体系理论模型
    第五节 造“境”--智慧城市家具设计体系应用研究
        一、造“境”--未来城市美学研究
        二、智慧城市家具设计体系应用模型
        三、智慧城市家具设计体系策略研究
        四、共享单车“智慧家具带”设计策略
        五、智能集约化“智慧路灯杆”设计策略
        六、无人共享化“智慧微枢纽”设计策略
第六章 智慧城市家具设计实践
    第一节 智能自行车城市级分布式能源共享系统
        一、公共自行车面临的困境
        二、新型跨界系统破解困局
        三、系统构成与要素建构
        四、新型跨界系统研究展望
    第二节 地埋式垃圾箱系统研究
        一、需求分析与切入点
        二、垃圾收运系统简析
        三、基础调研与设计要素
        四、具体方案设计实践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来源索引
专业能力展示
致谢

(5)重力场内流体—纤维流固耦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1 流固耦合现象
        1.1.2 喷气织机及其流固耦合问题
    1.2 喷气织机引纬系统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柔性体流固耦合研究现状
        1.3.2 流固耦合数值方法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流固耦合数值分析方法
    2.1 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BM)
        2.1.1 格子玻尔兹曼方程(LBE)
        2.1.2 碰撞模型和平衡分布函数
        2.1.3 LBM边界处理
        2.1.4 格子单位和物理单位的转换
    2.2 纤维运动数学模型
    2.3 浸入边界方法(IBM)
        2.3.1 IBM的原理
        2.3.2 ME-IBM-LBM方法
    2.4 流固耦合求解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值方法验证及数值模拟
    3.1 算例验证
        3.1.1 圆柱绕流
        3.1.2 算例参数定义
        3.1.3 算例设置
        3.1.4 模拟结果与分析
    3.2 矩形障碍流分析
        3.2.1 数学模型
        3.2.2 矩形障碍流流场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力场内纤维-流体多场耦合分析
    4.1 一端固定纤维多场模型
        4.1.1 一端固定数学模型
        4.1.2 多场耦合中纤维运动状态
        4.1.3 多场耦合分析
    4.2 自由端纤维多场模型
        4.2.1 自由端数学模型
        4.2.2 自由端模型数值分析
        4.2.3 相关参数对算法稳定性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纤维在重力场和气流作用下的运动实验
    5.1 实验理论和方法
    5.2 一端固定纱线的气流引纬实验
    5.3 等速释放纱线的气流引纬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6)面向服务的土地资源空间信息多级语义网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索引
表索引
1 绪论
    1.1 地理信息共享与互操作综述
        1.1.1 共享与互操作的概念
        1.1.2 GIS互操作综述
        1.1.3 GIS语义互操作
    1.2 网格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1.2.1 网格技术的概念
        1.2.2 网格技术的特征
        1.2.3 网格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1.3 土地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3.1 土地资源的概念
        1.3.2 土地资源信息化发展现状
        1.3.3 土地资源信息化存在问题
    1.4 GIS与网格技术集成研究进展
        1.4.1 SIG与网格 GIS
        1.4.2 SIG研究方法
    1.5 GIS与网格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应用
    1.6 研究目的、内容和特色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特色
    1.7 论文的组织思路和章节安排
2 面向服务的地理空间网格基础理论及其支撑技术
    2.1 GIS共享与互操作
        2.1.1 GIS互操作发展
        2.1.2 GIS语法互操作
        2.1.3 GIS语义互操作
    2.2 网格与网格 GIS体系结构
        2.2.1 网格体系结构
        2.2.2 网格 GIS体系结构
    2.3 面向服务体系架构
        2.3.1 网络服务综述
        2.3.2 SOA综述
        2.3.3 SOA架构模型
        2.3.4 SOA支撑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面向网络服务的土地资源网络服务模型
    3.1 OGC网络服务体系结构
        3.1.1 OGC网络服务层次结构
        3.1.2 OGC网络服务框架组成
        3.1.3 OGC网络服务互操作堆栈
        3.1.4 OGC网络服务互操作架构
    3.2 基于开放源码的解决方案
        3.2.1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
        3.2.2 开放源码项目简介
        3.2.3 OpenGeo体系结构
    3.3 SOA参考架构
        3.3.1 参考架构综述
        3.3.2 IBM SOA解决方案堆栈
        3.3.3 CFA SOA技术参考架构
    3.4 土地资源网络服务模型
        3.4.1 地理信息服务分类标准
        3.4.2 土地资源网络服务分类
        3.4.3 土地资源服务模型体系结构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混合本体的土地资源语义互操作模式
    4.1 本体分类及使用途径
        4.1.1 本体的分类方法
        4.1.2 本体的使用途径
    4.2 本体构造原则与方法
        4.2.1 本体构造原则
        4.2.2 本体构造方法
    4.3 本体描述语言与工具
        4.3.1 本体描述语言
        4.3.2 本体构建工具
    4.4 土地资源本体应用模式
        4.4.1 基于知识类的本体推理——宗地编号亲缘关系的构建
        4.4.2 基于规则库的本体推理——土地利用新旧分类的转换
        4.4.3 基于混合法的本体推理——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升级
    4.5 本章小结
5 面向网格服务的土地资源多级语义网格平台设计
    5.1 土地资源网格的内涵
        5.1.1 地理科学视角
        5.1.2 社会科学视角
        5.1.3 计算科学视角
    5.2 土地资源多级语义网格平台设计
        5.2.1 LR-MSG体系结构
        5.2.2 LR-MSG服务分级模式
        5.2.3 LR-MSG网格结点部署策略
    5.3 网格服务的实现技术
        5.3.1 网络服务资源框架的基本原理
        5.3.2 网络服务资源框架的支撑工具
        5.3.3 网格服务实现示例
    5.4 本章小结
6 土地资源省、市、县三级语义网格原型平台实现
    6.1 系统设计
        6.1.1 系统体系结构
        6.1.2 系统功能设计
    6.2 系统运行环境
        6.2.1 试验数据
        6.2.2 试验环境
    6.3 系统运行示例
        6.3.1 网格系统管理子系统
        6.3.2 网格资源管理子系统
        6.3.3 地理空间网格通用客户端
        6.3.4 土地业务集成子系统
    6.4 系统性能测试
        6.4.1 测试环境
        6.4.2 测试结果
        6.4.3 测试结论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内容
    7.2 创新特色
    7.3 未来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8)美国A公司竞争战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A 公司背景介绍和行业概况
    1.1 A 公司简介
        1.1.1 A 公司的创立与发展
        1.1.2 A 公司的产品简介
        1.1.3 A 公司目前现状
    1.2 行业概况
        1.2.1 软件产业的发展历程
        1.2.2 软件行业现状
第2章 A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PEST)
    2.1 政治体制环境分析
        2.1.1 知识产权战略
        2.1.2 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竞争体制
    2.2 经济环境分析
    2.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2.4 科技环境分析
        2.4.1 美国的研发体系
        2.4.2 美国的高等教育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产业环境分析
    3.1 关系型数据库产业的生命周期
    3.2 关系型数据库的产业结构分析
        3.2.1 潜在加入者的威胁
        3.2.2 现有竞争者分析
        3.2.3 替代品的压力
        3.2.4 供应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3.2.5 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
    3.3 市场结构分析
    3.4 产业关键战略要素评价矩阵分析
    3.5 关系型数据库行业特性小结
第4章 A 公司的自身战略能力分析
    4.1 企业资源分析
        4.1.1 有形资源
        4.1.2 无形资源
        4.1.3 人力资源
    4.2 管理能力
        4.2.1 人力资源管理
        4.2.2 CRM 管理
        4.2.3 渠道与合作伙伴管理
        4.2.4 营销管理
    4.3 价值链分析
    4.4 核心竞争力分析
        4.4.1 核心产品与特性
        4.4.2 核心技术
        4.4.3 核心业务
        4.4.4 核心能力
    4.5 公司SWOT 分析
    4.6 TOWS 矩阵分析
第5章 A 公司战略制订与实施
    5.1 差异化战略
        5.1.1 目标客户确定
        5.1.2 客户核心价值确定
        5.1.3 产品差异的建立
    5.2 动态竞争战略
        5.2.1 竞争对手分析
        5.2.2 强化市场主导者战略
    5.3 采取并购方式进行扩张的战略
        5.3.1 A 公司并购的现实动因
        5.3.2 扩张的目标市场
        5.3.3 全面迎接未来的挑战
第6章 寄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基于网格理论的供应链信息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
        1.1.2 信息技术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武器
    1.2 问题的提出
        1.2.1 供应链中信息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1.2.2 供应链信息系统在网格环境下的新阶段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本文的研究目标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研究框架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供应链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2.1.1 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概述
        2.1.2 国内外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综述
    2.2 网格理论研究综述
        2.2.1 网格理论概述
        2.2.2 网格的基本架构
        2.2.3 网格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2.3 网格技术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综述
        2.3.1 网格计算的基础架构——Oracle 10g
        2.3.2 IBM网格计算策略
        2.3.3 网格在信息系统中应用的理论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网格对于供应链跨组织协调的影响及其前景分析
    3.1 引言
    3.2 供应链活动的协调机制
        3.2.1 供应链协调机制的模式
        3.2.2 供应链协调机制的决定因素
        3.2.3 供应链协调机制的成本因素
        3.2.4 供应链协调机制的环境因素
    3.3 供应链中的信息协调
        3.3.1 供应链中信息协调的发展过程
        3.3.2 供应链信息系统在组织间协调的作用
        3.3.3 供应链信息协调的价值分析
    3.4 网格技术对于供应链信息协调的影响
        3.4.1 网格环境中的商务协同
        3.4.2 网格技术对企业内部的影响
        3.4.3 网格技术对供应链信息协调的支持
        3.4.4 网格技术在信息协调中的应用趋势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网格技术及其在供应链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Open Grid Service Architecture,OGSA)
        4.2.1 OGSA的基本思想
        4.2.2 OGSA的框架结构
    4.3 开放网格服务基础设施(Open Grid Service Instrument,OGSI)
        4.3.1 OGSI的层次结构
        4.3.2 OGSI中网格服务的交互模型
        4.3.3 OGSI存在的缺陷
    4.4 Web服务资源框架与Web服务通知
        4.4.1 Web Services
        4.4.2 WS-Resource与隐式模式
        4.4.3 WSRF的概念和结构
        4.4.4 WS-Resource的生命周期
        4.4.5 WS-Notification
        4.4.6 OGSI与WSRF以及WS-Notification比较
        4.4.7 WSRF与OGSA的关系
    4.5 网格与SOA
        4.5.1 网格对SOA的影响
        4.5.2 SOA对网格的影响
    4.6 网格在供应链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4.6.1 设计网格应用程序时考虑的因素
        4.6.2 基于网格的信息系统的构建策略
        4.6.3 网格对于供应链信息系统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网格的供应链信息系统的框架
    5.1 引言
    5.2 基于网格的供应链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
    5.3 网格信息系统的信息基础设施
        5.3.1 构建信息基础设施的关键因素
        5.3.2 信息基础设施的虚拟化结构
        5.3.3 基于OCSA-DAI的数据虚拟化实现
    5.4 Web服务资源的交互模式
        5.4.1 Web服务资源的创建以及操作
        5.4.2 Web服务资源通知机制的实现
    5.5 应用层的基本结构设计
        5.5.1 利用ESB实现Web Service的封装
        5.5.2 利用ESB与BSC的结合来实现业务流程
    5.6 信息系统的安全策略
    5.7 信息系统的服务质量(QoS)保证
        5.7.1 网格QoS的基本要求
        5.7.2 网格QoS控制模型
        5.7.3 网格QoS关键技术
    5.8 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5.8.1 实现技术可行性
        5.8.2 功能适用性
        5.8.3 遗留系统(Legacy System)处理可行性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网格的供应链信息系统间的交互
    6.1 引言
    6.2 基于网格的供应链信息平台的结构
        6.2.1 网格技术在信息系统集成中的优势
        6.2.2 基于网格的供应链信息平台的基本结构
        6.2.3 基于网格的供应链信息平台的特性
        6.2.4 网格供应链信息平台的层次结构
    6.3 基于网格的供应链系统的工作流管理
        6.3.1 工作流概述
        6.3.2 供应链中的跨组织工作流
        6.3.3 基于网格的跨组织工作流管理特性
        6.3.4 应用层的工作流管理系统
        6.3.5 网格中间件层的工作流管理系统
    6.4 网格信息系统对于B2B合作的数据支持
        6.4.1 B2B合作的信息基础——EDI
        6.4.2 网格环境中EDI的替代者——RosettaNet
        6.4.3 基于RosettaNet的Web Service实现
    6.5 网格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水平分析
        6.5.1 时间Petri网及其对于供应链的建模
        6.5.2 业务流程中的信息传递速度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网格信息系统对于供应链协调的支持
    7.1 引言
    7.2 基于网格的企业应用集成的实现
        7.2.1 信息孤岛与应用系统整合
        7.2.2 基于网格与SOA的EAI实现
    7.3 基于网格的信息系统对于牛鞭效应的弱化
        7.3.1 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概述
        7.3.2 网格信息系统对于VMI的支持
        7.3.3 网格信息系统对于CPFR的支持
    7.4 基于网格信息系统的供应链柔性分析
        7.4.1 SCM的柔性及信息系统的柔性
        7.4.2 基于网格的供应链信息系统的柔性
        7.4.3 基于网格的供应链信息系统对于SCM柔性的支持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基于网格服务的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平台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技术的发展
        1.1.1 国外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技术的研究现状
        1.1.2 我国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技术的研究现状
        1.1.3 目前主要的地理空间信息共享解决方案
    1.2 由GI-System 到GI-Service的发展必然
    1.3 地理空间网格服务的发展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构成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构成
第2章 网格服务相关理论与支撑技术
    2.1 网格服务相关理论
        2.1.1 网格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2.1.2 空间信息网格
        2.1.3 网格体系结构的发展
        2.1.4 网格服务及研究进展
        2.1.5 网格服务与地理空间信息共享
    2.2 网格服务支撑技术
        2.2.1 Web服务
        2.2.2 OGC地理空间Web服务
        2.2.3 ArcWeb服务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网格服务的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平台体系结构设计
    3.1 面向服务架构
        3.1.1 面向服务架构的发展
        3.1.2 SOA技术框架与基本特性
        3.1.3 SOA架构的技术特点
        3.1.4 SOA参考架构
        3.1.5 为什么采用SOA?
    3.2 分层服务模型体系结构设计
    3.3 基于网格服务的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平台体系结构设计
        3.3.1 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平台逻辑框架
        3.3.2 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平台技术框架
        3.3.3 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平台体系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工作流网的网格服务组合模型研究
    4.1 面向服务基础理论
        4.1.1 服务的定义
        4.1.2 服务组合技术研究
        4.1.3 服务链技术
    4.2 服务组合技术研究
        4.2.1 目前的服务组合研究相关项目
        4.2.2 服务组合现状
        4.2.3 服务组合当前研究现状分析
    4.3 基于工作流网的网格服务组合建模
        4.3.1 基于工作流网的建模与分析
        4.3.2 Petri网基本定义
        4.3.3 工作流网的基本概念及基本路由
        4.3.4 基于WF_Net的地理空间网格服务组合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理空间网格服务分类与管理
    5.1 地理空间网格服务分类
        5.1.1 ISO/TC211与OGC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分类
        5.1.2 服务粒度划分控制
        5.1.3 基于任务的地理空间网格服务的划分
    5.2 基于业务流程的网格服务组合
        5.2.1 服务业务流程描述规范的发展
        5.2.2 BPEL业务流程组成
        5.2.3 BPEL业务流程逻辑结构与ServiceWF模型的组合关系映射
        5.2.4 基于业务流程的地理空间网格服务组合实现
    5.3 基于业务流程的网格服务组合的实现方式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服务组合支撑平台原型系统实现
    6.1 Oracle ADF开发框架介绍
    6.2 服务组合支撑系统的实现
        6.2.1 系统组成
        6.2.2 服务运行环境
        6.2.3 服务组合支撑平台
        6.2.4 应用实例介绍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文章与科研情况
详细摘要

四、IBM建立中国第一个企业网格(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XGBoost的员工流失预测研究 ——以IBM公司为例[D]. 刘春燕.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2]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的隐私保护数据挖掘研究[D]. 于魁.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D]. 刘绍勇. 吉林大学, 2020(08)
  • [4]基于未来智慧城市愿景的城市家具设计研究[D]. 周波.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1)
  • [5]重力场内流体—纤维流固耦合研究[D]. 赵冉. 苏州大学, 2019(04)
  • [6]面向服务的土地资源空间信息多级语义网格研究[D]. 许欢. 浙江大学, 2009(12)
  • [7]智慧改变地球[J]. 刘琦琳. 互联网周刊, 2009(06)
  • [8]美国A公司竞争战略分析[D]. 董海波.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2)
  • [9]基于网格理论的供应链信息系统的研究[D]. 陈志圣. 同济大学, 2008(10)
  • [10]基于网格服务的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平台关键技术研究[D]. 刘峰. 山东科技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IBM打造中国首个企业网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