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医院家庭病床发展特点

三甲医院家庭病床发展特点

一、家庭病床在三级甲等医院中发展的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吴耿[1](2021)在《佛山市N区分级诊疗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朴晶竹[2](2020)在《基于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调研的药师能力提升思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现代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理念为切入点,以临床医疗核心主体-医、药、护、患为研究对象,开展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情况及服务需求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我国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医药护患不同的服务需求、中药临床药师培训需求,提出改进中药临床药师药学服务水平的思考及建议,以促进中药临床合理用药,为中药临床药学的健康发展提供数据依托和政策建议。方法: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如下:(1)文献研究法:检索相关的文献资料,梳理近年国家相关部门对医院中药临床药学发展与改革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对当前中药临床药学学科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为后续调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专家咨询法:咨询临床药学及中药临床药学、医学统计学、中药合理用药方面的专家及医院领导,充分吸收专家及领导的合理建议,制定研究方案及调研体系框架,并修改完善调研问卷相关细节。(3)问卷调研法:基于文献分析、政策梳理、问卷设计、专家论证、预调研等工作,以医、药、护、患为研究对象,围绕其一般情况、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开展情况及评价、中药临床药学服务需求及中药临床药师培训需求等内容展开调研。医药护问卷以网络问卷星调研的形式发放回收,患者问卷以现场调研的形式发放回收,并将问卷信息录入至Excel 2010,建立Access数据库。(4)数据分析方法:将调研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SPSS软件建立数据库并以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回收医药护问卷2469份,其中有效问卷2469份,问卷有效率100%;回收患者问卷1272份,其中有效问卷1125份,问卷有效率88.44%;回收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学员问卷505份,其中有效问卷505份,问卷有效率100%;三套问卷共回收4246份,其中有效问卷4099份。调研发现:(1)中药临床药师专业技能有限,人员配置不足。我国中药临床药师学历普遍较高,但毕业专业以中药学为主,且大多没有经过正规中药临床药师培训而直接从业,缺乏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相关知识与思维及临床实践技能,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能力有限。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师配备不足,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量,并且根据地区、医院类型和等级呈现不均衡。②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工作有待加强,缺乏中医药特色。由于中药临床药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滞后,公众对中药临床药师认知度不足,我国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药学服务内容单一、服务层次较低,中药特色临床药学服务工作也有待加强,并且根据地区、医院类型和等级呈现不均衡。(3)医药护患对中药临床药师认可度高,药学服务需求各有不同。医药护患对中药临床药师的药学服务需求度高,期望中药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医疗为其提供指导与帮助。医药护患不同主体对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需求不同,并且根据不同科室呈现差异性。(4)中药临床药师培训方法与模式尚待规范。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刚刚起步,目前培训效果有所显现,但仍存在较多问题,个别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有待加强,带教组设置有待规范,培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待丰富,临床实践安排不足,没有突出中医药特色等。结论:本研究立足于现代药学服务理念,结合我国中药临床药学发展的相关背景对医、药、护、患展开问卷调研,调研问卷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信息量大,结果具有参考价值,确保了我国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现状及需求调研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基于调研提出的思考与建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以为提升中药临床药师药学服务水平提供指导,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真实的数据资料和理论依据。

王书平[3](2019)在《基于微观模拟模型的卫生资源配置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卫生资源规划是政府调节资源配置、实现卫生公平高效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卫生资源规划的核心是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卫生资源规划工作,这些工作对于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现有卫生资源规划缺少合理的理论框架和模型,从而带来卫生资源配置跟着卫生管理者的感觉走,脱离居民的实际需求。这也导致卫生服务体系中存在着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和卫生服务提供不能满足健康需求等问题。如何利用卫生资源规划更好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促进“健康中国”建设,仍然需要在规划制定的科学性、规划实施的有效性等方面做出更大努力。健康需求是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对健康需求总量和结构进行更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的工作意义重大。现有相关研究表明需求预测方法主要是三类,分别有趋势外推法、回归模型方法和微观模拟模型。趋势外推法很少涉及未来健康需求影响因素,并且也因需要长时间的数据而影响预测效果。回归模型方法不能考虑参数之间互相影响关系。微观模拟模型能在个体层面上整合需求影响因素的有效信息,能够有效克服趋势外推法和回归模型方法的缺点,能够较为准确的预测未来需求的总量及结构。现有卫生资源配置研究主要是基于供方资源现状及趋势分析,这些研究对居民健康需求的研究不足,因而影响了卫生资源配置与居民健康需求的衔接,不利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也不利于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侧的改革和“健康中国”的建设。因此如何在需方的基础进行卫生资源配置是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化的研究领域。未来大量与卫生相关的宏观环境将会发生很大改变,如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政策、生育政策、医保政策及分级诊疗政策等也会调整完善。个体的微观因素也在发生改变,如年龄、教育、婚姻等。这些宏观政策层面的因素和个体层面的因素的改变都会影响着居民需求总量和结构。本研究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量化这些宏观政策层面的因素和微观个体层面的因素给居民需求总量和结构带来的影响;为了满足居民健康需求总量与结构的变化,确保居民需求与卫生资源有效衔接,应该如何配置不同类型的卫生资源总量及结构;基于当前卫生资源现状,不同类型卫生资源调整的策略有哪些。回答好上述三个问题,旨在为我国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供相关核心信息和参考。研究目的本研究的总目标是预测2020-2030年健康需求总量及结构,为合理制定卫生资源规划提供核心信息,从而满足居民健康需求和促进居民健康水平提高。具体研究目的:(1)分析辽宁省居民健康需求和卫生服务体系的现状;(2)构建健康需求的微观模拟模型;(3)利用微观模拟模型预测辽宁省2020-2030年健康需求总量及结构;(4)基于微观模拟模型预测出需求总量及结构的基础上,预估辽宁省2020-2030年卫生资源总量及结构;(5)基于当前卫生资源现状,量化不同类型卫生资源调整策略措施及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资料来源主要分为三部分现场调查数据:主要包括居民家庭卫生服务调查、医生工作效率调查和患者合理流向调查数据。居民家庭卫生服务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随机选取辽宁省内9区和6县,每个区(县)选取4-6个街道/乡镇,每个街道/乡镇选取2个居委会/村,每个居委会/村选择60-70户居民,共计选择78个街道/乡镇、158个居委会/村、9434户和27477个居民。医生工作效率调查采用典型抽样方法,选取5个地市,每个城市选择1家省办/市办医院和1家县办医院,共选取3家省办医院、3家市办医院和5家县办医院。省办医院/市办医院按照工号随机选取调查当天在岗职工20%医生,县办医院抽取调查当天在岗全部医生,共调查2984名医生。患者合理流向调查是从参与医生效率调研医院按照省办医院、市办医院和县办医院每类随机抽取2家,共计6家医院。病例抽取是按照分阶段随机抽取,首先随机化抽取4个季度中一个季度,其次,利用随机函数抽取5%的病案号,共选择4619个病例。本研究分析方法主要采用的是微观模拟模型,即模型构建分为四步,第一,明确出模型中主要参数与结果指标。第二,利用相关数据来获取主要参数的未来变化概率函数。第三,在现有2014年卫生服务调查数据基础上,确定主要参数与结果之间关联函数,然后利用主要参数的变化概率函数与关联函数预测2015-2030年的结果指标数值,并用通过R语言编程实现。第四,利用2015-2017年现有统计年鉴数据及辽宁省慢性病调查数据进行模型校验。其次,该研究利用时间序列模型、混合logit回归模型和列联表函数来明确微观模拟模型中主要参数的未来变化概率函数。并且还利用Logistic回归、Possion回归、负二项回归来确定微观模拟模型中主要参数与结果指标之间关联函数。最后,该研究利用卫生服务需求法把模型预测出需求的总量与结构转化为卫生资源总量与结构。研究结果1.构建微观模拟模型。根据微观模拟模型目的和研究概念框架明确出模型中主要参数和主要结果指标。基于其它调查数据库、各类统计年鉴中数据和宏观政策的目标数据,利用多种方法计算出主要参数2014-2029年概率变化函数或者概率变化具体数值。在2014年辽宁省卫生服务调查个体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抽样权重,扩大样本数量。对比抽样样本与扩大样本之间居民两周患病率和年住院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基于2014年数据利用多种方法建立主要参数与主要结果指标之间关联函数。在构建关联函数时,利用90%的样本数据,剩余10%的样本用于关联函数校验,并且明确出关联函数的预测临界值和准确性。然后利用主要参数概率变化函数更新主要参数,把更新后的2015-2030参数数值带入到主要参数与结果指标之间关联性函数,根据关联函数的临界值,确定个体结果事件是否发生,最后计算出2015-2030年结果指标。利用2015-2017年的慢性病调查数据结果和统计年鉴数据对模型进行校验。校验的结果显示模拟数据与校验数据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综上所述,构建的微观模拟模型在预测需求时是有效的。2.利用构建出的微观模拟模型,预测出2020-2030年需求的总量。根据模型中死亡率两种不同的参数获取方式和主要参数与结果指标的两种不同的关联函数,构建出四种不同模拟情景。按照四种不同情景下,模型分别预测出2020-2030年居民两周就诊率和年住院率总量和分城乡、分年龄组的两周就诊率和年住院率。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城乡居民两周就诊率分别为15.2%-17.6%、15.6%-19.0%和17.1-21.1%。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城乡居民年住院率分别为 1 2.9%-15.1%、14.6%-18.8%和 18.7%-20.6%。3.需求结构按照患者就诊现状保持不变、患者向基层机构分流和患者向大医院聚集等情景计算。患者就诊现状保持不变的患者流向情景分别为情景1和情景2,其分别来源于2014年需方调查和2017年供方提供患者就诊现状。需求结构合理的患者流向情景分别为情景3和情景4,情景3是在情景2基础上患者由大医院向基层下转1 0%;情景4是指2009年供方患者就诊现状,并在其基础上患者由大医院向基层下转10%。需求结构进一步恶化的患者流向情景分别为情景5和情景6,情景5是指在情景2基础上患者由基层向上大医院上转5%,情景6是指在情景2的基础上患者由基层向大医院上转10%。4.千人口床位数和执业(助理)医师数总量在2020-2030年间呈现出增长趋势,与现状相比,床位数与执业(助理)医师数呈现处相反趋势。以需求向基层机构分流患者流向情景为例。对于需求结构合理的患者流向情景下,2020年每千人口床位数和执业(助理)医师分别为4.04-5.49张和2.34-4.05人、2025年分别为 4.38-6.48 张和 2.27-4.42 人、2030 年分别为 5.11-6.92 张和 2.684.95 人。床位数和执业(助理)医师的结构以患者流向情景3为例展示。2030年每千人口基层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执业(助理)医师数分别为0.98-1.16张和1.58-1.82人;每千人口县办医院床位数和执业(助理)医师数分别为1.24-1.37张和0.45-0.52人;每千人口市办医院床位数和执业(助理)医师数分别为1.30-1.54张和0.61-0.68人;每千人口省办医院床位数和执业(助理)医师数分别为0.56-0.66张和0.33-0.38人。5.与现状相比,2030年需要减少每千人口床位数为0.39-1.75张,减少量占比约为5%-20%;而需要增加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22-1.17人,增加量占比约为10%-40%。在同一门诊/住院情景下,患者合理流向情景下需要减少床位数的数量最小,而在此情景下需要增加执业(助理)医师数的数量是最大的。6.就不同类型机构的床位数与执业(助理)医师来说,患者流向的情景对其影响比较大,在不同患者流向情景下呈现出的趋势各不相同。以2030年患者流向情景3为例展示。2030年,需要增加基层机构床位数和和增加基层机构、县办医院和市办医院的执业(助理)医师数。需要减少每千人口市办医院和省办医院床位数和减少省办医院的执业(助理)医师数。2030年,需要增加每千人口基层机构床位数和执业(助理)医师数,增加量分别为0.11-0.36张和0.87-1.09人。2030年需要增加每千人口县办医院执业(助理)医师数,增加量为0.05-0.13人。对于市办医院来说,2030年需要减少每千人口床位数,减少量为0.33-0.57张,需要增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增加量为0.03-0.13人。需要减少省办医院床位数和执业(助理)医师数,减少量分别为0.10-0.20张和0.01-0.05人。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1)辽宁省居民2020-2030年两周就诊率和年住院率呈现出上升趋势;(2)辽宁省2020-2030床位数的主要任务是控制总量和调整结构,而执业(助理)医师的主要任务是增加总量和调整结构;(3)患者向基层分流带来的资源的调整有利于分级诊疗政策有效实施,也是未来卫生政策发展的方向。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通过量化不同级别医院功能的考核指标来确保医院功能定位落实;(2)发挥财政投入在引导医院落实功能定位中作用;(3)发挥医保在促进患者合理流向中的作用;(4)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能力,促进分级诊疗政策的落实;(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转型为家庭病床和医养结合病床;(6)加强不同层级医院间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间的合作。研究的创新(1)目前大部分国内卫生资源配置研究都是基于供方数据为基础。本论文是国内较少的基于需方的健康需求来配置卫生资源,首先构建微观模拟模型预测居民未来的健康需求,然后利用卫生服务需求法把健康需求转为卫生资源。(2)本研究是国内首次较系统在卫生资源配置领域应用微观模拟模型。国外微观模拟模型应用表明该模型能够解决卫生资源配置过程中核心技术,即能够利用基于需方个体数据预测居民未来的需求总量和结构。该模型在预测需求过程中能够对需求的因素进行多层次、多因素、非线性的动态整合,并且能够在个体基础上有效整合个体层面需求影响因素和宏观政策层面需求相关的影响因素。(3)本研究测算出患者合理流向的情景下卫生资源配置总量及不同类型卫生资源配置数量,促进分级诊疗政策的有效实施。同时也为卫生资源规划的实施提供可以操作性的指标和规划的考核提供了细化指标。研究不足和展望(1)受到资料限制,微观模拟模型的个别参数获取概率函数利用的数据来源于全国或全省相关资料。这些参数变化概率函数不能更好反映出每个地市、城乡、不同年龄人群之间差异。未来在辽宁省开展这些参数的相关调查,从而获取该参数相应的概率函数变化函数。(2)本研究在基于微观模拟模型的需求基础上,利用卫生服务需求法把需求转化为资源时,需要利用各类卫生资源的效率指标,但是效率指标获取方式主要为结合卫生资源效率的变化趋势、现状和专家咨询等,因此卫生资源效率指标相对比较主观。

陈俊伶[4](2019)在《广东省某市三级综合医院医生门诊工作量测算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在分析广东省某市三级综合医院医生门诊工作量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各临床专家咨询,借助模型测算相关科室各类医生的门诊适宜工作量标准,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医生门诊接诊量标准提供参考,为后续分级诊疗的开展以及医务人员绩效考核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文献调查法:总结我国医生工作量标准。2.采用专家咨询法:首先明确心内科、骨科、妇科、儿内科这四个科室的诊治范围,再将各科室的门诊诊断信息按临床分类相似、诊治难度、医生所花费的时间相近的的原则进行合并,建立各科室病种框架,并通过专家咨询结果和三点估算法计算得到各病种的适宜诊治时间。3.数理统计方法:建立模型,分别测算医生门诊全天工作量和每小时工作量现状,采用两水平线性回归模型和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分析医生门诊工作量的影响因素;通过适宜工作量预测模型测算符合各专科特点(病种框架及其适宜诊治间)的医生门诊适宜工作量值,并借助旋风图对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1.医生门诊全天工作量两水平线性回归中的空模型结果发现数据具有嵌套结构特征,在医院科室水平存在聚集性;多水平结果显示,医生的职称对门诊全天工作量有影响。2.医生每小时门诊工作量:应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发现上午和下午每小时工作量差异有显着性,上午和下午每小时工作量分别用两水平线性回归中的空模型发现数据均具有嵌套结构特征,在医院科室水平存在聚集性;加入水平1变量后,结果显示医生的职称对上午和下午半天每小时工作量均有影响。3.适宜工作量:根据影响因素分析结构分科室、分职称预测医生适宜工作量,通过专家咨询确定得到各科室病种框架及各病种适宜诊治时间,并由此测算得到医生门诊适宜工作量的预测值。各科室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每小时工作量标准区间分别为:心内科6-10、6-11、6-12人次/小时,骨科2-4、3-5、3-5人次/小时,妇科4-7、4-7、4-7人次/小时,儿内科7-12、7-12、7-12人次/小时。敏感性分析中,各科室病种适宜诊治时间对适宜工作量影响最大的几类病种,心内科:原发性高血压病、冠心病、胸痛胸闷胸部不适、高脂血症等,骨科:颈肩腰腿痛、软组织劳损、脊柱骨关节病、骨关节炎等,妇科:阴道炎/妇科检查、AUB(异常子宫出血)、人工流产等,儿科:上呼吸道疾病、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结论】制定三级医院医生门诊标准量有现实意义并需要重新测算。选择“每名医生每小时工作量”作为医生门诊工作量的衡量单位比“每医生日均工作量”更科学合理。不同科室医生工作量不同,制定工作量标准需区分科室。医生上午和下午工作量有差异,上午大于下午。医生职称会影响医生门诊工作量的大小,而由于现实差异小,分职称建立的适宜工作量值差异性不大。三级医院应实行符合专科特点(病种框架及其适宜诊治间)的医生门诊适宜工作量标准,由卫生行政部门确定各个专科医生工作量的上限,而医院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医生工作量标准的区间范围,再由医生根据自身过往经验确定半天工作量标准。适宜诊治时间对适宜工作量影响最大的病种大类中常见病和多发病占比大,分级诊疗的推进会改变三级医院病种构成,影响门诊工作量标准,需要根据三级医院的功能定位制定“病种负面清单”,未来医生门诊适宜工作量标准应剔除负面清单上的病种后定期更新测算。

王曼丽[5](2018)在《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及其绩效改进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明晰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界定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绩效形成机制及绩效内涵,构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绩效评价模型,并用此模型对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开展绩效评价实证,探索其绩效改进面临的问题和环境因素,提出适合我国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发展的绩效改进策略,为我国医疗联合体绩效管理提供一定参考。【方法】1.现场调查法对湖北省枝江市、宜城市、天津市、深圳市的10家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进行现场调研,搜集卫生统计报表、重点疾病病案首页医疗联合体相关政策等资料;对医务人员(核心医院539人、基层医疗机构311人)和患者(门诊患者345人,住院患者278人)开展工作满意度和医疗服务体验调查。2.定性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利用Pubmed、Web of Science等英文数据库和CNKI、万方等中国期刊网等数据库搜集国内外关于医疗联合体绩效的文献,以了解医疗联合体绩效研究现状和趋势;(2)个人深入访谈:基于扎根理论设计访谈提纲,对10家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所在区域的卫生管理人员、医疗机构绩效管理人员、医疗联合体专家等共43人开展访谈,以了解样本绩效发展现况;(3)专家咨询法:通过制定《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对15名相关专家开展两轮咨询,用于筛选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4)专家评分法:通过选取18位医疗联合体专家对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及其子目标打分,构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选择7位专家对绩效评价指标进行评分,检验该指标体系的内容效度;选择13专家对绩效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分,初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5)扎根理论:借助扎根理论原则,运用Nvivo10软件对43份访谈记录进行分析,用于界定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及绩效内涵;(6)内容分析法:通过对43份访谈记录开展内容分析,归纳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问题集合;(7)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的角度,探索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面临的环境因素;(8)利益相关者分析:用于了解样本绩效改进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及利益博弈。3.定量分析方法(1)样本选择方法:通过典型抽样获取10家实证样本;通过理论、目的、滚雪球抽样开展对43位知情人的个人深入访谈;(2)数理统计方法: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分析10家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资源配置和服务提供现状;利用熵值法优化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运用功效系数法分别对5家县域和5家市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绩效开展综合评价。【结果】1.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概念和特征界定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是指为了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上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以所有权和产权为纽带,通过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技术等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依托重组、直管、托管、兼并等形式,在实施法人治理管理制度之下,建成的上下层级医疗机构之间的纵向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它具有统一性、集团性、协同性三个重要特征。2.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构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可以概括为医疗服务需方、供方、管方和其他方的目标集合,其中需方是运行目标体系的主要目标维度(该维度与运行目标之间的重要性和紧密性的均值为4.71),医疗卫生环境改善(4.88)、医疗资源配置优化和运行效率提高(4.79)、医疗服务体验良好(4.67)是运行目标子目标中排名前三的目标条目。3.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理论框架构建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共获取43份访谈稿,其中34份(90%)用于理论构建,剩余9份(20%)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在利用Nvivo10对访谈稿三级编码后,本研究构建了理论饱和、包含5个理论假设的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理论框架,即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的形成是前提条件(政府行政命令、基层医疗机构需求、上级医疗机构能力和意愿、居民需求、市场竞争)、行动策略(管理制度建设、资源共享、医疗服务协同)和维持条件(医保配套改革、政府配套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共同作用的结果。4.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内涵界定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内涵理论框架包括7个绩效层面(卫生服务可及性、卫生服务可负担性、卫生服务数量、卫生服务质量、卫生服务效率、卫生服务效果、卫生服务效益)、19个绩效点(医疗服务量、其他服务量、物质可负担性、精神可负担性、时间可及、地理可及、服务可及、期望寿命、健康素养、健康水平、学术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结果质量、过程质量、结构质量、医务人员工作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其他效率)、1个理论框架政策目标、6个相关理论假设。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是指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为了实现提高医疗服务提供质量和效率、改善医疗服务利用现状、优化医疗卫生环境以及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等目标,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通过完善内外部管理制度建设和人、财、物、信息等医疗资源共享等措施,结合其自身医疗服务提供和管理行为,在一定的时间之后,所带来的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卫生服务可负担性、卫生服务数量、卫生服务质量、卫生服务效率、卫生服务效果、卫生服务效益层面的综合变化及变化程度。5.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概念框架包含卫生服务可及性、可负担性、数量、质量、效率、效果、效益7个维度。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6个维度24个一级指标,其克朗巴哈α信度系数为0.758,各个指标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均在0.78以上、体系水平的内容效度为0.96,熵值法优化的指标权重分布中,x4、x8、x9三个指标的权重最高。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包含运行目标、绩效评价主体(政府相关部门)、绩效评价对象(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工具(6个维度24个二级指标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报表、政策、问卷等数据资料搜集和一年一次考评)、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反馈沟通、目标促进、工具完善、激励机制构建)等多个方面。6.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实证10家样本调研中,共回收上级医院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问卷539份,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问卷311份;回收门诊患者体验问卷345份,住院患者体验问卷278份。10家样本均在2010后建立,均为“二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的地域模式。县域A1和市区D2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综合功效系数在两区域中最高,分别为3.3660和3.1723。A1和D2的共性特征为上级医院均具有建立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条件;政府有作为;区域信息化建设相对较佳;其他原因如A1的重点人群示范管理等。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面临的绩效改进问题为:(1)前提条件问题:政府不支持、不放权;基层医疗机构和上级医院的不愿意和能力不足;居民理念差、不认知;市场竞争不合理;社会经济水平低、疾病谱复杂等;(2)行动策略问题:整合模式选择不合理、业务管理不统一、内部规章制度不完善、功能定位模糊、绩效考核缺乏;人事制度不全、人事激励机制缺乏、信息化滞后、文化冲突、科室无合作;(3)维持条件问题:医保政策健全、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粗糙以及其他人事、财政、药品、价格等配套政策不完善等。7.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策略研究结果(1)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对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监督和绩效管理;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和制度;改革医保制度;引导居民合理就医;(2)上级医院要完善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分级诊疗标准;完善人员共享激励机制建设等;(3)基层医疗机构则需要着重发展全科,同时加强和上级医院的重点和特色专科以及各类服务协同,同时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4)非成员医疗机构则需要通过合理竞争实现与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的共同进步;(5)居民则需要主动关注医疗联合体相关信息、转变就医观念、提高自身健康素养、科学表达医疗服务需求。【结论】1.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运行目标是医疗服务需方、供方、管方等多方目标的整合,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理论和实践的开展应以目标为导向。2.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包含运行目标、绩效评价主体、绩效评价对象、绩效评价工具、绩效评价工作开展、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多方面内容。该模型科学性较强,可以为我国各地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3.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是一个多利益方博弈的过程。政府、上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其他非成员医疗机构以及居民应该共同行动,促进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绩效改进。【创新与不足】1.研究的创新性本研究把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作为研究对象,注重探索其运行目标和绩效内涵、开发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工具和模型,在研究视角和思路上具有一定的新意;本文综合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不仅构建了科学实用的绩效评价模型,还据此模型的应用结果,提出了适合我国医疗联合体绩效运行特征的绩效改进策略,在研究结果层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2.研究的不足因样本所在总体较少,本研究仅选择10家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作为研究对象,在样本的代表性层面上有一定欠缺;因可操作性限制,本研究没有进行不同类型医疗联合体之间的绩效比较研究,也没有进行医疗联合体建设前后的绩效比较;基于结果视角评价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在评价指标选取、评价模型构建等方面可能较难顾及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结构和过程特征。

李梦斐[6](2017)在《我国“医联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卫生服务整合是提升卫生系统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我国,卫生服务的整合主要是医疗机构之间的整合,表现为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以资产或技术等要素为纽带,从横、纵两种方向,通过协作、兼并、重组等不同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卫生服务提供和管理的联合体。2013年,随着"医联体"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我国开始了医疗资源整合的新一轮探索。"医联体"的界定,"医联体"的优势和问题,"医联体"未来应如何发展等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问题。一、研究目的1.梳理我国"医联体"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总结医疗资源整合的相关理论、对比医疗资源整合在国内外发展的异同、界定"医联体"的概念、分析"医联体"的典型案例等,为实证研究和结论与建议奠定基础。2.对代表性的"医联体"展开实证研究。分别以广度和深度为侧重,展开两个实证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不同模式"医联体"在建设中的共性问题以及基层医疗机构在"医联体"中的优势及问题。3.在理论基础上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得出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根据SWOT分析法的相关理论,从当前我国"医联体"发展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ies)与挑战(Threats)四个方面进行总结,并根据不同的要素组合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重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在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思想指导下,根据研究的目的与特点,确立以质性研究为主导,定量研究相辅助的思路。本研究在理论基础的构建中,通过文献复习的内容分析法,严格按确定研究内容、进行文献检索、确定分析单元、制定分析类目、单元编码统计、分析信度检验的六个步骤,对所选的420篇文献进行编码分析,编码结果通过信度检验。在实证研究中,依照质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的要求,借助访谈提纲及问卷,收集访谈资料、数据资料及其它材料。对于质性资料,严格按照质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研究法对于资料分析的要求,借助Word和Excel对资料进行一级编码、二级编码及三级编码,最终归纳出模型。在研究的每一个环节,注重对信度和效度的把握,并根据研究方法的要求,通过文献资料和定量资料对一级编码的结果进行了检验。对于实证研究中的定量资料,均使用epidata3.1软件进行录入,并使用SPSS17.0进行规范数据分析。在理论基础上,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根据SWOT分析法的相关理论,从当前我国"医联体"发展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ies)与挑战(Threats)四个方面进行总结,并根据不同的要素组合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三、研究结果1梳理了我国"医联体"的理论基础(1)总结并分析了医疗资源整合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本研究在文献复习的基础上,总结了医疗资源整合的动因和基本要素。并对国内外医疗资源整合的实践进行了总结和对比分析。医疗资源整合的动因主要包括资源结构性矛盾及政府的政策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竞争压力的加剧,疾病谱的改变与人们需求的增加等宏观动因,以及医疗机构之间优势互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微观动因。医疗资源整合的基本要素包括整合纽带(资产纽带、非资产纽带)、整合方式(涉及资产的:资产重组、连锁经营、院办院管、股份制合作等,不涉及资产的:帮扶协作、委托代管、新集团化等)、治理结构(董事会(理事会)模式、管委会模式等)、成员构成、合作内容等。对于医疗资源整合的探索,在上世纪6、70年代就在美国展开,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以兼并和重组等方式进行的医疗集团的建设,英国和德国也采取了类似的举措。国外学者通过对医疗资源整合的研究发现,医疗资源整合降低了管理成本并促进了医疗机构间技术的交流,医院之间在协作诊疗的过程中提升了治疗效果,但整合也带来了医疗费用上涨、规模不经济、保险更加昂贵等问题。我国的医疗资源整合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为止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处于萌芽阶段,仅形成了医院之间联合的雏形;20世纪90年代处于兴起阶段,一些早期的医疗集团,已经开始通过托管、共建等方式建立起来;21世纪初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各类的医院集团开始在全国各地涌现;2013年,"医联体"的概念正式提出,各地纷纷进入了探索这种新型医院集团的新阶段。本研究从社会、整合模式、整合参与者、患者、实践过程等五个角度,对中外的医疗资源整合进行了对比。发现西方国家的医疗资源整合偏向于以控制医疗费用为主,并出现了医院与医疗保险公司进行整合的实践,而中国的医疗资源整合更多的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为主。中西方的医疗资源整合都存在资产整合与非资产整合并存的现象,并且呈现出从最初以应对市场竞争,实现互利共赢为目的向对居民进行全面健康管理为目标转变的趋势,而且发展中遇到了经验不足、组织变革、文化冲突等共性问题。(2)界定了 "医联体"的概念并进行了典型案例分析"医联体"是医疗联合体的简称。目前对于"医联体"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本研究认为:"医联体"的概念随着其不断发展而处于变化和丰富的过程中。就目前而言,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定义:"医联体"应当是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组成的,以医疗资源整合为目的的卫生服务提供和居民健康管理的统一体。目的:通过不同层级医疗机构间的联合,将优质资源下沉到基层,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实力,并借助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密切联系,促进双向转诊的实现。内涵:"医联体"是新型的医院集团,它与医院集团同为医疗机构之间的整合,但更强调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特别是大医院与基层之间的结合。因此"整合至少包含两个层级的医疗机构"应当是判断"医联体"的标志。外延:"医联体"的发展方向是健康责任体,旨在对居民进行全面的健康管理。在对"医联体"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本研究主要选取了比较有特点的安徽省马鞍山市市立医疗集团(管办分开、法人实体的医疗集团的代表),江苏镇江康复医疗集团和江滨医疗集团(同一地域两家不同类型医疗集团并存的代表),南京鼓楼医院集团(传统医院集团向"医联体"转型的代表)及北京世纪坛医院医疗联合体(以"新集团化"方式整合的"医联体"的代表)。旨在通过案例的描述和分析,了解不同类型医院集团的发展历程、特点、优势与弊端等。2.对代表性的"医联体"进行了实证研究(1)山东省"医联体"建设情况分析该研究是本研究的实证研究之一。旨在从类型的广度上对"医联体"进行深入的了解,并以省际范围为单位,概括地域内不同类型"医联体"所存在的共性问题。该研究在对山东省社会经济及卫生事业发展情况和山东省"医联体"建设的相关政策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通过访谈和收集相关资料的方式,收集山东省医疗资源整合的总体情况及五家代表性的"医联体":山东省立医院集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医疗联合体、滕-山医疗联合体、"高康"医疗集团和"密康"医疗集团的相关资料,对上述"医联体"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构建出山东省"医联体"建设存在问题的SMPM模型(体制型障碍(Obstacles of System)机制型障碍(Obstacles of Mechanism)、政策型障碍(Obstacles of Policy)、管理型障碍(Obstacles of Management)。分析结果显示:体制型障碍是其它障碍的根源,主要包括:基层资源匮乏和整合不触动原有体制。机制型障碍和政策型障碍相互影响,机制型障碍包括:医护人员心态不平衡、缺乏联合主动性、付出和回报不对等等。政策型障碍包括:医保未起到激励作用、双向转诊落实缺乏制度保证、缺乏管理和评价制度等。在上述三种障碍下产生管理型障碍,包括:信息化建设困难、患者信任危机、机构间文化冲突、对健康管理缺乏重视、统一管理困难、服务同质化难实现等。(2)深圳市南山区"医联体"改革研究该研究是本研究的另一个实证研究,着眼于从研究的深度出发,把"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这一重要成员在联合体中的发展情况及遇到的问题作为深入挖掘的重点。通过对深圳市南山区三家具有代表性的"医联体"进行实地调研,对以资产为纽带的"3+1"及"2+1"模式的"医联体"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对定量资料的收集和处理,对三家"医联体"的资源配置与利用情况(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经营状况、人力资源因素、技术支持因素)和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及患者需求满足情况(包括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及社区首诊的开展情况、后勤保障与集中送检和患者满意度)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并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分别构建出南山区"医联体"特点及优势的SPFR模型及南山区"医联体"存在问题的3M模型。从制度(System)、人事(Personnel)、财务(Financial)、和资源共享(Resources Sharing)四个层面分析了南山区"医联体"的特点和优势。从宏观(Macro)、中观(Medium)、微观(Micro)三个层面分析了南山区"医联体"存在的问题。最后,本研究根据深圳市南山区"医联体"的发展特点,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在医疗资源整合的视角下,提出并命名了"一体两制"(即在不改变社康中心与核心医院隶属关系的基础上加强一体化管理)的改革方案,主要包括:(1)社康中心全额事业单位转变,减轻对核心医院的经济依赖;(2)设立社康中心独立账户,落实收支两条线制度;(3)鼓励"医联体"与社区居民签约,实行医保预付制;(4)实行两级考核机制,注重基层医疗机构的职能落实;(5)细化双向转诊标准,明确"医联体"内各级机构责任;(6)完善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医联体"内信息沟通等六项内容。四、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研究在理论基础上,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根据SWOT分析法的相关理论,从当前我国"医联体"发展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ies)与挑战(Threats)四个方面进行f总结。优势主要包括:带动成员机构的发展和资源配置与利用更加合理;劣势主要包括:产权障碍、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及对基层成员的重视不足;机会主要包括:"医联体"的建设得到政策的倡导与支持和相关改革正在新医改中逐步推进;挑战主要包括:政府主导未能与市场紧密结合和配套制度建设任重道远。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要素组合,提出了四个建议:(1)OS开拓型建议——加强对基层能力的建设:旨在针对目前"医联体"的建设中对基层医疗机构重视不足的问题,建议发挥"医联体"促进优质资源下沉的自有优势,在建设中重点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能力的建设,成为重构我国就诊秩序的重要途径,通过重视基层机构公共卫生职能的落实,使"医联体"逐渐向区域健康管理体转变。(2)TS抗争型建议——以利益为纽带向紧密联合推进:针对目前"医联体"中各成员机构产权不一致等问题带来的障碍,建议在"医联体"的建设中,发挥资源共享等优势,各成员单位首先以利益为纽带,求同存异,并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完善相应制度。(3)OW争取型建议——在制度变革中打破整合障碍:目前,去行政化改革、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全科队伍建设等政策的逐步推进为"医联体"打破成员间的产权障碍创造了有利条件,当这些政策在医院中逐步成熟,就可以借鉴到"医联体"当中,为"医联体"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的建设创造条件。(4)TW保守型建议——以目的为导向创新整合形式:当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都处于不利因素时,建议从"医联体"促进资源下沉的核心内涵出发,因地制宜,创新医疗资源整合形式。

张菁芳[7](2016)在《三甲医院财务信息化的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信息化产业,其触角延伸到各行各业。而教育、医疗等国计民生,是维护国民生活水平的基本行业,其信息化水平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从医疗看,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近年来连续发布一系列推行卫生行业信息化相关文件,涵盖58项卫生行业标准,涉及到电子病历共享文档、电子病历与医院信息平台、电子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2016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强调,医改需要在完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应用,这表明对医疗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已经上升到顶层设计。而具体到医院管理维度,医院的管理核心即人、财、物的统筹管控,尤其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来实现科学管理。以某三甲医院为样本进行医院财务信息化的绩效评价研究对正确认识财务信息化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和推动医院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某三甲医院财务信息化的绩效评价进行研究,分别用7个章节的内容来逐步探索,从而构建一个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并针对评价的结果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方案。第一部分为引言。提出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根据研究的实践背景和理论背景,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通过查阅资料和专家访谈,针对目前已有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医院绩效评价体系、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表述和对比总结。提出目前国内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相对企业以实现经济效益为目的,医院更强调社会效益,所以采用企业的信息化绩效评估是不合理的。(2)目前的研究注重宏观绩效,落实到具体的财务信息化研究还很欠缺。(3)指标权重一般采用专家咨询法,主观意向差别较大。(4)定量研究不足。以上问题对研究提供了同业及同性质的参照,从而设计出该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综述三甲医院财务信息化理论基础;利用平衡计分卡、德尔菲法进行指标设计;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后形成三甲医院财务信息化的绩效评价数学模型,用一致性检验对数学模型进行验证;最后通过数学模型对三甲医院财务信息化进行绩效评价;在了解三甲医院财务信息化绩效情况下提出提升三甲医院财务信息化绩效的策略。第二部分主要诠释了研究所涉及到的主要概念和相关理论。具体包括:三甲医院财务信息化、三甲医院、财务信息化、绩效管理、绩效管理的内涵、绩效管理的流程、绩效管理的目的及意义、评价方式、平衡计分卡的主要内容和理论渊源、平衡计分卡的发展历程、平衡计分卡的产生背景、战略记分卡、战略管理模式与平衡计分卡的战略管理框架。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财务信息化在三甲医院的具体体现。包括内容体现和战略举例两个方面。其中的内容体现,对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一家医院财务信息化绩效评价样本选取及战略的优劣势分析,采用了SWOT分析方法,科学地提出了研究的战略选择。第四部分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医院在信息化,尤其是财务信息化对医疗效益的直接影响。分别列举了:(1)通过数学模型对几种疾病的费用预测案例;(2)财务信息化中的自助机项目——门诊收费信息化对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提高医院财务效率等方面的影响分析;(3)医院信息化投入对医疗效益的影响。在方法学上对样本的选取、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方面加以确认。第五部分主要通过重点介绍专家咨询法来构建出研究体系指标。专家咨询法是该研究的主要方法,也是贯穿整个研究步骤的重点研究手段。在业界专家方面对样本选取、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上都得到了专业的确认。通过德尔菲法的3轮咨询,从开放式问题逐步转向具体的指标确定,逐渐得出可靠的结果。最终得出数据采集表、平衡计分卡方案以及在清楚梳理研究思路的基础上,形成评价数学模型的目标层内容、4个准则层、10个子准则层和31个方案层。第六部分是三甲医院财务信息化绩效研究数学模型的构建主体。提出了三甲医院―四维度‖财务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11位专家对各指标的打分结果,并对专家权重打分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通过计算机模拟对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一方面比较层次分析法与均值法的差异,通过计算机模拟产生31个指标的打分(1-10分),检验得出两种方法的总评分分别为7.858,5.903;另一方面比较排序前5位指标对评标体系的影响,通过计算机随机模拟产生3所三甲医院对前5位指标的打分按优、良、差3个等级进行打分,不区分其他指标打分等级,得到3所医院的打分分别为7.858,6.486,4.769。因此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的三甲医院―四维度‖财务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可信度和实用性,从而为医院财务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第七部分是提升财务信息化绩效的策略及展望。一方面根据第七部分得到的权重结果,应该着重加大三甲医院安全可靠性测评、财务信息化投入力度两个主要方面的建设,并提出可以通过加强安全可靠性测评、提高财务信息化投入占全院信息化投入和医疗毛收入百分比、加强兼容性测评、关注信息资料管理等方面提高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另一方面对提升财务信息化绩效提出从财务管理系统规划至构建医院财务信息化标准体系等一系列策略及展望。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甲医院——西南地区某大学附属医院为样本,以时间为节点,纵向比较近7年财务信息化的变化,在实施调查研究的方法上,主要采用的是德尔菲法,通过对专家的多轮采访调查,对数据采集表的反复修改,同时还对财务软件用户、医院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最终得出准确的与财务信息化紧密相关的数据。使用平衡计分卡对数据采集表进行分层概括,建立数学模型,并对数据采集表进行权重分析,清晰地反映出数据与主题的联系。通过对样本医院财务信息化的评价,可以发现随着医院财务信息化的不断更新变化,提高了医院的整体工作效率,为医院的绩效管理提供了依据,也为完善和丰富医院信息化绩效研究作出一定贡献。

贾婷[8](2016)在《三级甲等综合性军队中心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以“三维质量结构”理论为基础,通过运用质性研究、专家咨询等研究方法,构建出基于军队医院平战时任务特点,包含野战医疗队及维和二级医院卫勤保障任务的军队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三级甲等综合性军队中心医院护理质量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研究方法第一步,采用目的性抽样法,对19名临床护士和12名住院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提取研究结果中与临床护理质量评价相关的内容,为建立规范、高效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军队中心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体系)提供参考。第二步,通过现象学分析法,便利抽取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军队中心医院中参加国际维和卫勤保障任务的护理人员,针对维和二级医院护理质量现状进行深入访谈,选取结果中与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任务指标相关的内容,构建出军队维和二级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草案。第三步,运用德尔菲法,选取山东及河南省19所三级综合性军队医院中30名护理管理专家进行咨询,对初步形成的指标进行两轮专家咨询。采用Excel2007和SPSS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专家咨询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协调程度等,对其权威性及代表性进行检验。研究结果(1)军队医院护患双方对护理质量评价认识的质性研究:提炼出2个与指标体系相关的主题。(1)质量评价利弊:大部分临床护士与患者认为质量考评有助于患者获益,且能提升护士自身水平,使护士受益,但质量考评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导致临床护士与患者出现负性情绪。(2)护理质量内涵:护理质量评价应关注患者的健康结局与感受,护理管理者在强化专业技术检查的同时,还应注重体现人文管理。此研究关注护理质量标准的执行者和受益者对护理质量考评的认识和感受,突出质量控制过程的人文属性,为建立规范、高效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军队中心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人文导向。(2)维和二级医院护理质量评价现状的质性研究:概括出与维和二级医院护理质量管理相关的主题3个:组织管理、病区管理、技术管理;亚主题9个:组织结构、制度规范、教育演练、环境安全、物资管控、文化交流与沟通、护理安全、消毒隔离、职业防护。本研究为构建规范化的维和二级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提供科学依据,且为军队医院建立不同展开模式下(野战医疗队/所、野战方舱医院、医院船等)的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任务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提供参考和借鉴。(3)三级甲等综合性军队中心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该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临床护理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包含3个一级指标、27个二级指标、81个三级指标;第二部分是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任务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其中野战医疗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包含5个一级指标和28个二级指标,维和二级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包含5个一级指标和33个二级指标。(2)第一轮专家积极系数为96.67%,权威系数0.875,第二轮专家积极系数96.55%,两轮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经过卡方检验,P<0.05,符合统计学要求。专家选择合理,结果可信度较高。研究结论本研究经质性研究和专家咨询构建出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军队中心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集中意见,研究结果可为军队医院提升护理质量管理和评价效能提供可靠依据,为军队医院规范多样化军事行动遂行卫勤保障任务中护理管理、增强伴随保障能力提供有益借鉴,为制定军队护理工作发展规划、完善军队医院护理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可用信息。

辛昱辰[9](2015)在《政府财政补偿投入对城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体制以及科学教育体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都作了相应的调整及改革,并且都取得了显着的进步,但是相对于医疗卫生体制方面的改革却较为薄弱。尽管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物质资源越来越丰富,对卫生领域的投入力度也越来越大,但是在医疗卫生领域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和矛盾。西安市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科研产业基地,不论是在高等教育、国防工业还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上都在全国的整体经济布局中起着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重要作用。同时,西安也是我国开展西部大开发建设的重要前沿基地,对我国开发建设整个西部地区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近年来,随着西安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西安市对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力度也逐年增大,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度和满意度的标准也随之增加。但是,如何解决居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以及如何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率的问题越来越多地被大众给予关注,并且认为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对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力度不够造成。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提出不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要切实关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和增长幅度要逐年增高,并且增长幅度要大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投入比重。因此,政府增加对卫生领域的投入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和政策执行。但是,政府增加对医疗卫生领域的财政投入是否就能够改变并且提高医疗卫生的服务效率?政府增加财政投入与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效率提升是否具有关联性?政府增加财政投入对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效率影响有多大?政府增加对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是否就能够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以及医疗卫生服务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假如对这些问题没有清晰的认识和研究,只是一味地增加政府财政投入不仅不能解决当前面临的看病难、看病贵、服务效率低下的问题,甚至还会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因此,对政府财政投入医疗卫生领域进行研究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对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城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效率为研究视角,以政府财政补偿投入为切入点,以西安市的相关卫生数据为依据,研究政府财政补偿投入对城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效率的影响,以期对如何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率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在具体的研究中,首先对研究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以及对政府财政补偿投入医疗卫生领域的理论进行分析,包括政府财政补偿医疗卫生的理论基础、原因分析和综合补偿分析。其次从历史沿革的角度展现了政府财政补偿投入医疗卫生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产生的问题,从大的历史背景下为研究分析西安市财政补偿投入医疗卫生领域做出铺垫。最后以西安市城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为研究分析对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三级综合医院、二级综合医院以及城市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具体的研究分析对象,以五年相关卫生数据为研究基础,采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和OLS回归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对西安市城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效率进行测算分析和影响效率的实证分析。研究范围覆盖了城市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够基本反映出西安市城市公立医疗卫生服务的整体状况。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表现为政府财政补偿投入对城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效率有一定的相关性和影响关系。以西安市数据分析显示为其中政府财政补偿投入对城市公立医院的服务效率具有相关性影响,但对服务效率的产出不具有决定性影响作用,不能得出财政补偿投入越多服务效率越高的结论,但是财政补偿投入作为能够影响公立医院服务效率产出的重要因素其作用和影响是不可或缺的。同样,政府财政补偿投入对城市社区卫生机构的服务效率也具有相关性影响,但不同的是政府财政补偿投入对城市社区卫生机构的服务效率不仅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对城市社区卫生机构的服务效率产出具有决定性影响。同时,政府财政补偿投入对城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效率影响还客观地反映出西安市医疗卫生服务中出现的看病难、看病贵以及服务效率低下的问题,包括医疗卫生结构布局和资源配置的不合理造成医疗卫生服务看病难;卫生总费用投入不足以及政府财政补偿机制的不健全造成医疗卫生服务看病贵;卫生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造成医疗卫生服务效率低下。

李凤芹[10](2014)在《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日新月异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人均期望寿命不断提高。但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也带来一系列亟待解决问题。医疗卫生服务是养老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我国几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大提出“人人共享改革成果”的战略目标,政府购买社区养老中的医疗卫生服务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必然选择。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本论文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问题。研究成果对于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发挥财政资金最大效益,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规范和推进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行为,为政府制定“十三五”规划及相关改革与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论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在中国快速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医疗卫生问题,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分析了政府经济学、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共卫生产品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论文从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特点、问题及养老改革历程出发,分析了中国城镇社区养老取得的成就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了中国城镇社区养老的改革发展态势,指出社区养老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方式。论文深入研究了国内外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在分析中国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改革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国际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进行了比较,研究了西欧、美国、日本、俄罗斯和中东欧、巴西及古巴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的相关经验,指出其对我国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启示。论文对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必要性、目的、原则、承接主体、内容和方式做了论述。从老年人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和中国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供给能力不足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必要性;从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惠及百姓、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和促进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发展研究了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目的;指出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原则是坚持公正和公平的原则、公开和竞争的原则、科学和规范的原则与稳步和有序的原则。分析了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承接主体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以科学规划引领卫生机构设置、以政策吸引更多优秀医务人才服务于基层、多措并举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快速发展壮大等方面提出了大力发展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承接主体的建议;研究了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其内容主要是基本医疗服务、社区健康教育、社区疾病预防、社区保健服务、社区康复服务、精神心理疏导和中医中药服务等;其方式主要是:医疗保险定点机构、合同外包、代金券、授权、免费药物、认证、培训等。在论述建立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总费用测算模型必要性的基础上,论文从广度上对中国政府购买社区养老中的医疗卫生服务项目进行分类,建立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总费用测算模型,为政府购买社区养老中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定量方法。本模型的建立,便于政府各部门进行购买社区养老中医疗卫生服务项目的实际操作,使有限的资金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同时也便于推动政府购买医疗服务的公开透明。论文以北京市某区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情况为例,对该模型进行实践应用。在对该区政府购买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模型对政府购买社区养老医疗卫生服务所需费用进行测算,并与实际支出进行比较,深入分析了政府购买社区养老医疗卫生服务的成效。通过北京市某区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有效转变了政府职能,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百姓满意度在北京市调查中多年位居前列。论文提出了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制度设计与对策建议。提出了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十三五”发展目标和2020-2050中长期发展目标。对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进行了制度设计。提出要建立需求调查机制、信息公开制度、招投标机制和退出机制;健全和完善财政保障制度、绩效考核评估机制与监督机制。通过制度建设保障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公开、公平、竞争、有序。在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做好顶层设计,理清改革路径;完善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做好医改相关工作;积极构建完善的老年健康保险体系;建立以健康养老为目标的统一信息管理平台;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作用等对策建议,对我国制定“十三五”规划和进一步做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有重要参考意义。

二、家庭病床在三级甲等医院中发展的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庭病床在三级甲等医院中发展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调研的药师能力提升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临床中药学学科发展基本情况研究
        1 临床中药学的起源
        2 临床中药学学科内涵与特征
        3 临床中药学教育现状
        4 临床中药学发展中的问题思考
    综述二、中药药学服务临床现状研究
        1 中药药学服务内容及现状
        2 中药药学服务工作中的问题思考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调研方案设计
    第一节 构建调研指标框架体系
    第二节 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现状与需求调研问卷设计
第二章 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现状与需求分析
    第一节 医药护调研结果分析
        1 医药护的一般情况
        2 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 医药护中药临床药学服务需求
        4 中药临床药师培训需求
        5 医药护对中药临床药师职业的态度
    第二节 患者调研结果分析
        1 患者的一般情况
        2 患者对中药临床药师的认知情况
        3 患者中药临床药学服务接受情况及满意度
        4 患者中药临床药学服务需求
    第三节 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学员调研结果分析
        1 学员的一般情况
        2 基地培训现状
        3 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4 培训需求
        5 培训能力评估
        6 培训后工作现状
    第四节 讨论
第三章 提升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水平的思考
    1 加强中药临床药学人才队伍建设
    2 拓展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内容
    3 明确医药护患药学服务需求
    4 强化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能力培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基于微观模拟模型的卫生资源配置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1.5 结构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卫生资源配置相关理论及应用
    2.2 国内外卫生资源规划相关研究
    2.3 居民健康需求的影响因素及预测相关研究
    2.4 卫生资源配置方法及应用
    2.5 微观模拟模型在卫生资源配置领域应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3.1 理论基础
    3.2 概念框架
    3.3 技术路线
    3.4 资料来源与抽样方法
    3.5 分析方法
    3.6 质量控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辽宁省居民健康需求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现状
    4.1 辽宁省居民健康需求的现状
    4.2 辽宁省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
    4.3 辽宁省医疗卫生资源的现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观模拟模型的构建及2020-2030年需求预测
    5.1 微观模拟模型构建
    5.2 辽宁省2020-2030年居民需求总量预测
    5.3 辽宁省2020-2030患者就诊机构分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辽宁省2020-2030年卫生资源总量与结构的预测
    6.1 辽宁省2020-2030年不同类型机构资源效率
    6.2 基于微观模拟的辽宁省2020-2030年卫生资源预测
    6.3 辽宁省2020-2030年资源目标实现差距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讨论与政策建议
    7.1 方法学讨论
    7.2 居民需求变化为资源调整提供依据
    7.3 2020-2030年床位数和执业(助理)医师数总量调整策略
    7.4 实现患者合理流向下资源的调整有利于分级诊疗政策的有效实施
    7.5 患者就诊继续向大医院聚集导致资源的调整
    7.6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章小结
研究中的创新点和不足
    1. 研究的创新
    2. 研究不足和展望
附录
    1. 微观模拟模型参数更新概率
    2. R语言实现的程序展示
    3. 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广东省某市三级综合医院医生门诊工作量测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医生工作量测算的背景和意义
        1.1.2 制定门诊工作量标准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医生工作量定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2 医生工作量测算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3 医生门诊工作量的相关参考值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资料来源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医生门诊工作量现状
        2.1.1 门诊全天工作量
        2.1.2 每小时门诊工作量
    2.2 医生门诊工作量影响因素分析
        2.2.1 医生门诊全天工作量的多水平模型结果
        2.2.2 医生每小时门诊工作量的多水平模型结果
    2.3 医生门诊适宜工作量预测
        2.3.1 病种框架及其适宜诊治时长
        2.3.2 适宜工作量预测
        2.3.3 适宜工作量敏感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讨论及建议
    3.1 讨论
        3.1.1 门诊工作量标准重新测算的意义
        3.1.2 门诊工作量衡量单位比较分析
        3.1.3 门诊工作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1.4 门诊工作量标准预测方法分析
        3.1.5 门诊适宜工作量结果分析
    3.2 对策与建议
        3.2.1 卫生行政部门起指导性作用,制定门诊工作量标准
        3.2.2 以“每名医生每小时工作量”作为医生门诊工作衡量单位
        3.2.3 分专科制定医生工作量标准
        3.2.4 建立三级医院门诊“病种负面清单”,并定期重测工作量标准
        3.2.5 落实相关配套措施
4 结论
5 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综述 基于RBRVS测算医生工作量及薪酬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各科室诊治范围外疾病(剔除的门诊诊断)
附件3 各科室病种适宜诊治时间专家咨询调查表
附件4 医师门诊工作量现状异常值

(5)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及其绩效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案
        1.3.1 资料来源
        1.3.2 研究方法
        1.3.3 质量控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3.5 论文结构框架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医疗联合体相关概念界定
        2.1.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内涵界定
        2.1.3 绩效评价和绩效改进策略相关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纳入
        2.2.1 公共政策分析理论
        2.2.2 目标导向理论
        2.2.3 绩效评价和绩效改进相关理论基础
        2.2.4 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及其绩效改进相关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分析及发展现状研究
    3.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相关政策分析
        3.1.1 国家级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政策分析
        3.1.2 地区级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政策分析
    3.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政策目标内容分析
    3.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构建
        3.3.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初建
        3.3.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的专家论证
    3.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发展现状研究
        3.4.1 各地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发展现状分析
        3.4.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的必要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及绩效内涵界定
    4.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概述
        4.1.1 扎根理论原理分析
        4.1.2 扎根理论分析步骤
    4.2 研究设计和样本选择
        4.2.1 研究设计
        4.2.2 资料收集和整理
    4.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理论框架构建
        4.3.1 三级编码过程分析
        4.3.2 理论饱和度检验
    4.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内涵及其特征界定
        4.4.1 系统绩效概念及其本质分析
        4.4.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内涵界定
        4.4.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概念及特征释义
    4.5 本章小结
5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5.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政策背景和目标导向概述
    5.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概念框架选择
        5.2.1 国内外常用绩效评价概念框架概述
        5.2.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概念框架确定
    5.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5.3.1 绩效评价指标的筛选
        5.3.2 绩效评价指标的方向分析和内涵解释
        5.3.3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5.3.4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5.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主体选择
        5.4.1 以医院内部管理部门为主体的绩效评价
        5.4.2 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绩效评价
        5.4.3 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体的绩效评价
    5.5 绩效评价实施方式和评价结果应用的可能性分析
        5.5.1 绩效评价指标数据资料搜集
        5.5.2 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可能性分析
    5.6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建立
        5.6.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结构图
        5.6.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释义
    5.7 本章小结
6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6.1 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基本情况
        6.1.1 样本地区基本情况
        6.1.2 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基本情况
    6.2 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
        6.2.1 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6.2.2 县域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综合评价
        6.2.3 市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综合评价
        6.2.4 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6.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问题集构建
        6.3.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问题分析
        6.3.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问题集构建
    6.4 本章小结
7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策略研究
    7.1 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概念模型构建
    7.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的组织分析
        7.2.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的SWOT分析
        7.2.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7.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分析结果归纳
        7.3.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结果归纳
        7.3.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和界定结果归纳
        7.3.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结果归纳
        7.3.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实证研究结果归纳
    7.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策略分析
        7.4.1 政府方绩效改进策略
        7.4.2 上级医院方绩效改进策略
        7.4.3 基层医疗机构方绩效改进策略
        7.4.4 非成员医疗机构方绩效改进策略
        7.4.5 居民方绩效改进策略
    7.5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保障措施分析
        7.5.1 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7.5.2 落实多部门合作
        7.5.3 积极宣传引导
        7.5.4 制定并完善考核办法,建立配套监督反馈机制
        7.5.5 积极推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果与结论
    8.1 研究结果
        8.1.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概念和特征界定结果
        8.1.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政策分析和目标体系构建结果
        8.1.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构建结果
        8.1.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内涵界定结果
        8.1.5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结果
        8.1.6 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综合评价结果
        8.1.7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面临问题分析结果
        8.1.8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概念框架构建结果
        8.1.9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SWOT分析结果
        8.1.10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利益相关者博弈结果
        8.1.1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策略提出结果
    8.2 研究结论
9 总结与展望
    9.1 研究的创新性
        9.1.1 研究视角、思路和方法利用的创新
        9.1.2 研究结果层面的创新
    9.2 研究的不足
    9.3 研究展望
        9.3.1 研究样本的扩展
        9.3.2 研究思路的扩展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评价及改进策略访谈提纲
    附件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
    附件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上级医院补充调查表
    附件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基层医疗机构补充调查表
    附件5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核心医院医务人员满意度问卷
    附件6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基层医务人员满意度问卷
    附件7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门诊患者就医体验调查问卷
    附件8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住院患者就医体验调查问卷
    附件9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第一轮专家咨询名单
    附件10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第二轮专家咨询名单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6)我国“医联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目的
    四、技术路线
    五、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资料来源与方法
    一、本研究的方法学指导思想
    二、资料收集方法
        (一) 文献资料的收集方法
        (二) 实证资料的收集方法
    三、资料分析方法
        (一) 内容分析法
        (二) 质性研究方法
        (三) 数据分析方法
        (四) SWOT分析法
第三章 医疗资源整合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一、医疗资源整合的动因
        (一) 宏观动因
        (二) 微观动因
    二、医疗资源整合的基本要素
        (一) 整合纽带
        (二) 整合方式
        (三) 治理结构
        (四) 成员构成
        (五) 合作内容
    三、国外医疗资源整合的探索
        (一) 国外医疗资源整合的实践
        (二) 国外学者对医疗资源整合的分析
    四、我国医疗资源整合的实践
        (一) 萌芽阶段(20世纪80年代)
        (二) 兴起阶段(20世纪90年代)
        (三) 快速发展阶段(21世纪初-2013年之前)
        (四) 发展的新阶段(201 3年至今)
    五、国内外医疗资源整合对比分析
        (一) 社会角度
        (二) 整合模式角度
        (三) 整合的参与者角度
        (四) 患者角度
        (五) 实践过程角度
第四章 "医联体"的概念界定与典型案例分析
    一、"医联体"的概念界定
        (一) "医联体"的定义
        (二) "医联体"的目的
        (三) "医联体"的内涵
        (四) "医联体"的外延
    二、"医联体"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 安徽省马鞍山市市立医疗集团
        (二) 江苏镇江康复医疗集团和江滨医疗集团
        (三) 南京鼓楼医院集团
        (四) 北京世纪坛医院医疗联合体
第五章 山东省"医联体"建设情况分析
    一、山东省社会经济与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二、近年来山东省关于"医联体"建设的相关政策
    三、山东省"医联体"发展现状
        (一) 山东省立医院集团
        (二)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医疗联合体
        (三) 滕-山医疗联合体
        (四) "高康"医疗集团和"密康"医疗集团
        (五) 小结
    四、基于扎根理论的山东省"医联体"建设存在问题的SMPM模型构建
        (一) 一级编码
        (二) 二级编码
        (三) 三级编码
        (四) 分析
第六章 深圳市南山区"医联体"改革研究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一) 深圳市南山区社会经济情况
        (二) 南山区卫生资源分布情况
        (三) 南山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情况
        (四) 三家"医联体"社康中心工作人员基本情况
        (五) 参与调查的患者基本情况
    二、南山区三家"医联体"发展情况的定量分析
        (一) 资源配置与利用情况
        (二) 卫生服务提供及患者需求满足情况
    三、基于扎根理论的南山区"医联体"特点及优势的SPFR模型构连
        (一) 一级编码
        (二) 二级编码
        (三) 三级编码
    四、南山区"医联体"特点及优势分析
        (一) 制度层面
        (二) 人事层面
        (三) 财务层面
        (四) 资源共享层面
    五、基于扎根理论的南山区"医联体"存在问题的3M模型构建
        (一) 一级编码
        (二) 二级编码
        (三) 三级编码
    六、南山区"医联体"存在问题分析
        (一) 宏观层面
        (二) 中观层面
        (三) 微观层面
    七、南山区"医联体"的"一体两制"改革构想
        (一) "一体两制"的含义
        (二) 制度设计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本研究的结论
        (一) 我国"医联体"发展的优势(Strengths)
        (二) 我国"医联体"发展的劣势(Weakness)
        (三) 我国"医联体"发展的机会(Opportunities)
        (四) 我国"医联体"发展的挑战(Threats)
    二、政策建议
        (一) OS开拓型建议:加强对基层能力的建设
        (二) TS抗争型建议:以利益为纽带向紧密联合推进
        (三) OW争取型建议:在制度变革中打破整合障碍
        (四) TW保守型建议:以目的为导向创新整合形式
    三、小结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附录 (本研究使用的访谈提纲及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附表

(7)三甲医院财务信息化的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第一节 三甲医院财务信息化
    第二节 绩效管理
    第三节 财务信息化的绩效
    第四节 评价方式
    第五节 本研究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的思考
第三章 三甲医院财务信息化现况案例
    第一节 三甲医院财务信息化的绩效评价样本选取
    第二节 三甲医院财务信息化战略选择
    第三节 三甲医院财务信息化情况调查实施方案
    第四节 三甲医院财务信息化样本研究的启示
第四章 三甲医院财务信息化对医院管理的影响初步分析
    第一节 医疗费用的现状及短期预测
    第二节 门诊财务信息化对提升就医体验的影响分析
    第三节 医院信息化投入对医疗效益的影响研究
    第四节 三甲医院财务信息化战略研究的启示
第五章 三甲医院财务信息化绩效研究指标体系构建
    第一节 开放式专家访谈纲要
    第二节 咨询过程及结果
    第三节 三甲医院财务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讨论和启示
第六章 评价模型构建与验证
    第一节 权重确定的方法
    第二节 评价模型的构建
    第三节 权重及模型构建的结果
    第四节 计算机模拟检验
    第五节 结果分析
    第六节 三甲医院财务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的启示
第七章 提升三甲医院财务信息化的策略
    第一节 结论分析
    第二节 提升三甲医院财务信息化绩效的策略
    第三节 三甲医院财务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展望
全文总结
    第一节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节 问题与展望——财务信息化绩效评价的理想模式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三甲医院财务信息化的绩效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三甲医院财务信息化水平评估数据采集表》
附件 2:《德尔菲法专家指标确定调查表》
附件 3:《三甲医院财务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权重分配咨询问卷》

(8)三级甲等综合性军队中心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军队医院护患双方对护理质量评价认识的质性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维和二级医院护理质量评价现状的质性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三级甲等综合性军队中心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研究设计
    研究结果
    讨论
总结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政府财政补偿投入对城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背景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的内容
        1.3.3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4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1 国外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改革的研究
        2.1.2 国外卫生筹资机制与卫生费用控制的研究
        2.1.3 国外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效率的研究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国内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现状的研究
        2.2.2 国内医疗卫生筹资与卫生总费用的研究
        2.2.3 国内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效率的方法研究
    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
    3.1 概念界定及定义延伸
        3.1.1 卫生概念的相关界定
        3.1.2 城市医疗卫生的定义及扩展
    3.2. 政府财政补偿投入医疗卫生的理论分析
        3.2.1 政府财政补偿医疗卫生的理论基础
        3.2.2 政府财政补偿医疗卫生的原因分析
        3.2.3 政府财政对医疗卫生服务的综合补偿分析
    3.3. 国外医疗卫生补偿机制的模式与发展
        3.3.1 国外医疗卫生补偿机制的模式
        3.3.2 国外政府财政补偿的支付方式及特点
        3.3.3 国外卫生服务支付制度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 政府财政补偿城市医疗卫生的历史沿革
    4.1 政府主导时期(1949--1978)
        4.1.1 体制特征
        4.1.2 取得的成效
        4.1.3 存在的问题
    4.2 市场主导时期(1979—1993)
        4.2.1 体制特征
        4.2.2 取得的成效
        4.2.3 存在的问题
    4.3 政府规制市场时期(1994—2008)
        4.3.1 体制特征
        4.3.2 取得的成就
        4.3.3 存在的问题
    4.4 政府回归服务时期(2009年以后)
第五章 西安市城市公立医疗卫生服务现状与财政补偿分析
    5.1 西安市城市公立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
        5.1.1 西安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状况
        5.1.2 西安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进程
        5.1.3 西安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资源配置与结构布局
        5.1.4 西安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与调控
    5.2 西安市城市公立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主体及财政补偿分析
        5.2.1 西安市城市公立医院概括与财政补偿投入
        5.2.2 西安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概括与财政补偿投入
第六章 西安市财政补偿投入对城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西安市城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效率的实证分析
        6.1.1 城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效率的评价方法与指标设定
        6.1.2 数据描述与变量解释
        6.1.3 城市公立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效率测算及分析
        6.1.4 小结
    6.2 政府财政补偿投入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6.2.1 研究方法与指标设定
        6.2.2 研究模型与数据描述
        6.2.3 回归结果与解释
        6.2.4 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会影响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发展进程
        7.1.2 医疗卫生结构在布局和资源配置上的不合理会造成医疗卫生服务效率的整体偏低
        7.1.3 卫生总费用的投入不足会影响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政府财政补偿机制的不健全会降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整体服务效率
        7.1.4 卫生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的不健全会影响医疗卫生服务效率的产出
    7.2 政策建议
        7.2.1 合理配置卫生资源,调整卫生结构布局
        7.2.2 加大对卫生费用的投入力度,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财政补偿机制
        7.2.3 健全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体制,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
    7.3 研究贡献与不足
        7.3.1 研究贡献
        7.3.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表目次 图目次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政府经济学理论
    一、政府干预
    二、政府失灵
    三、政府经济学对本研究的理论指导意义
第二节 新公共管理理论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本研究的理论指导意义
第三节 新公共服务理论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本研究的理论指导意义
第四节 公共卫生产品理论
    一、公共产品概述
    二、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
    三、公共卫生产品理论的基本内容
    四、公共卫生产品理论对本研究的理论指导意义
第五节 委托代理理论
    一、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委托代理理论对本研究的理论指导意义 第二章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必要性及改革与发展趋势
第一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必要性分析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引发的问题
    四、中国养老的主要方式
第二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改革与发展趋势
    一、中国城镇社区养老改革历程
    二、中国城镇社区养老改革取得的成绩
    三、中国城镇社区养老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中国城镇社区养老未来发展趋势 第三章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改革分析
第一节 中国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趋势
    一、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和特点
    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三、中国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历程与发展趋势
    四、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中国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作用
第二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现状
    一、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意义
    二、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内容
    三、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成效
    四、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第一节 西欧、美国、日本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情况及其启示
    一、欧美全科医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西欧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情况及其启示
    三、美国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情况及其启示
    四、日本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情况及其启示
第二节 中东欧和俄罗斯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情况及其启示
    一、中东欧和俄罗斯社区养老中医疗卫生服务相关情况及内容
    二、中东欧和俄罗斯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情况
    三、中东欧和俄罗斯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第三节 巴西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情况及其启示
    一、巴西社区养老中的医疗卫生服务内容
    二、巴西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情况
    三、巴西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第四节 古巴社区养老中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情况及其启示
    一、古巴卫生发展历程与成就
    二、古巴社区养老中的医疗卫生服务内容
    三、古巴政府医疗卫生服务支出情况
    四、古巴社区养老中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情况对我国的启示 第五章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必要性、目的和原则
第一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必要性
    一、老年人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增加
    二、中国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供给能力不足
第二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目的
    一、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惠及百姓
    二、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
    三、促进社会力量举办医疗卫生机构发展
第三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原则
    一、坚持公正和公平的原则
    二、坚持公开和竞争的原则
    三、坚持科学和规范的原则
    四、坚持稳步和有序的原则 第六章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承接主体、内容和方式
第一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承接主体
    一、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承接主体的现状
    二、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承接主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大力发展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承接主体的建议
第二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医疗服务
    二、社区健康教育
    三、社区疾病预防
    四、社区保健服务
    五、社区康复服务
    六、精神心理疏导
    七、中医中药服务
第三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方式
    一、医疗保险定点资格
    二、合同外包
    三、代金券
    四、授权
    五、免费药物
    六、认证
    七、培训 第七章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总费用测算模型与实践
第一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总费用测算模型的建立
    一、建立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总费用测算模型的必要性
    二、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总费用测算模型的建立
    三、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总费用测算模型的优点
第二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总费用测算模型在北京市某区的实践
    一、北京市某区老年人口状况
    二、北京市某区社区卫生服务现状
    三、北京市某区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及应用模型费用测算情况
    四、北京市某区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成效 第八章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制度设计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一、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
    二、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中长期发展目标
第二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制度设计
    一、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与市场的关系
    二、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相关制度
    三、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制度运行流程
第三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对策建议
    一、做好顶层设计,理清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改革路径
    二、完善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为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三、做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相关医改对策建议
    四、积极构建完善的老年健康保险体系
    五、建立以健康养老为目标的统一信息管理平台
    六、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养老相关医疗卫生工作
    七、政府以专项补贴的形式为老年人购买医疗卫生服务
    八、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需注意避免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四、家庭病床在三级甲等医院中发展的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佛山市N区分级诊疗体系优化研究[D]. 吴耿. 兰州大学, 2021
  • [2]基于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调研的药师能力提升思考[D]. 朴晶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基于微观模拟模型的卫生资源配置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D]. 王书平. 山东大学, 2019(03)
  • [4]广东省某市三级综合医院医生门诊工作量测算研究[D]. 陈俊伶.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5]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及其绩效改进策略研究[D]. 王曼丽.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3)
  • [6]我国“医联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李梦斐. 山东大学, 2017(08)
  • [7]三甲医院财务信息化的绩效评价研究[D]. 张菁芳. 第三军医大学, 2016(11)
  • [8]三级甲等综合性军队中心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 贾婷. 泰山医学院, 2016(06)
  • [9]政府财政补偿投入对城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效率的影响研究[D]. 辛昱辰. 西北大学, 2015(01)
  • [10]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研究[D]. 李凤芹. 武汉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三甲医院家庭病床发展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