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县级农业广播学校办学模式探讨

民族地区县级农业广播学校办学模式探讨

一、民族地区县级农广校办学模式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胡永万[1](2022)在《接续奋斗 再谱农民教育培训事业新篇章——在2021年全国农民教育培训暨农广校校长工作视频会上的讲话》文中研究说明一、坚持学思践悟,把握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规律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六中全会精神,从党的百年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深刻把握党领导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规律,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王官燕[2](2021)在《县级职教中心发挥农民培训职能的困境与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士芳[3](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秦皇岛市农村职业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基。农村职业教育是构成中国教育完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中国教育事业具有重大的意义,更是助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秦皇岛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取得了明显成绩。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到城市中,农村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空心化现象,农村职业院校面临着巨大的招生压力,致使近些年来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比较滞后。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一个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根本问题,必须对“三农”问题的全面有效解决予以高度重视,将其视作全党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基本原则,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这为我国农业农村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整体方向,同时还为农村职业教育繁荣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本篇论文立足于乡村振兴的社会背景下,选择对目前秦皇岛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情况予以研究分析。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走访,了解了秦皇岛市涉农专业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情况。本文重点分析了当前秦皇岛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社会认可度低,学生数量质量难以保障,师资队伍水平低下,专业设置偏离区域经济发展现实需求,校企合作深度不足以及合作模式单一、经费投入不足等。以上各种问题的存在,显然正在严重阻碍着秦皇岛市农村职业教育的快速繁荣发展,因此必须提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旨在改变农村职业教育现状。本文搜集了大量有关课题研究的调研资料并予以梳理分析,并立足于秦皇岛市农业农村实际发展情况,参考借鉴现有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成功经验,基于秦皇岛市乡村振兴的社会背景,提出一系列农村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建议对策: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专业设置对接区域发展,广泛开展校地合作,完善政策法规,增加资金投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以助力乡村振兴等。此外,本文还建议重视加强秦皇岛市农村职业教育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积极承担起各项社会服务责任。

李珍珍[4](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研究》文中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以及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需要而做出的战略抉择。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发展契机。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精准对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服务“三农”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经过了40多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如政府提供了一系列政策关怀、建立了专门的教育机构网络、举办了一些项目工程、形成了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办学模式,但不可否认,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法律政策体系不健全、区域发展不均衡、学历教育目标定位异化、非学历培训有效供给不足、农村职教经费投入不足以及体制机制运行不畅通等等。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如何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实现,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致力于推进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本文主要从五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总体概述。首先,阐释了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其次,论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新使命。第三部分: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现实基础。从政策层面、教育机构网络、项目工程、组织形式和办学模式四个方面分析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现实基础。第四部分: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一是制度建设不健全;二是区域发展不均衡;三是职业学校目标定位的异化;四是非学历培训供需脱节;五是资源配置不到位;六是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七是社会化参与机制尚未建立;八是评价机制欠完善。第五部分: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推进策略。主要从八个方面提出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策略: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制度建设;二是服务于乡村振兴,以各类人才为目标导向;三是加强学历教育改革,体现特色化;四是加强非学历培训改革,提高有效供给;五是加强资源建设,提供资源保障;六是建立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统筹协调机制,完善管理体制;七是调动社会多方力量服务于农村职业教育,推进公共治理;八是加强质量监控,健全评价机制。

蒋方美[5](2020)在《乡村振兴下新型农民学院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路径研究 ——以浙江省新型农民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型农民学院是指地方高校整合多方资源,使政府、院校、行业企业、基地、农民学员共同参与的平台型学院,采用专业落地、产学研相结合等措施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并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地方经济社会又反哺新型农民学院的发展和建设,从而培养高技能农业人才,进一步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本文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以丽水农民学院、湖州农民学院和金华农民学院为特定研究对象,运用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结合它们的办学实际和特点,较为深入的剖析、探究他们的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为促进新型农民学院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建议和指导。本文具体结构和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为绪论。主要由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设计和研究重难点创新点五个部分组成。第二章为概念界说和理论诠释,对人力资本理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进行诠释,明晰乡村振兴、新型农民学院、运行机制等核心概念。第三章为乡村振兴下新型农民学院的现实考量,运用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对丽水农民学院、湖州农民学院、金华农民学院进行分析,了解新型农民学院的办学现状。第四章为新型农民学院的运行机制分析,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对新型农民学院的构成主体进行分析,构建新型农民学院的运行机制。第五章为新型农民学院发展路径,从政府、新型农民学院、社会等多个层面,提出适切发展路径。第六章对本文进行概括和总结,结合研究存在的不足,对未来的深化研究进行展望。

熊典典[6](2020)在《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中的地方政府履职研究 ——以四川省华蓥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视,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指导政策,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承接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载体,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地方政府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掌舵人,要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就需要对其进行积极的指导、规划和协调,势必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当前国内外对地方政府尤其是县级地方政府在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中的政府履职问题相对较少,需要加强对这一区域的研究。本文以四川省华蓥职业技术学校(县级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对《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关于实施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和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示范(特色)专业建设计划的通知》等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进行研究,与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如教育部门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联系,获取了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转型发展的相关数据和政策文件,收集准确详实的数据材料。结合公共产品理论、职业教育等理论,综合分析出地方政府在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履职所产生的新问题。全文共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阐述本文研究的主体,分析国内外目前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过程中的地方政府履职,并介绍本文研究过程中所应用的方法及技术路线。第二部分是获取研究主体相关资料及政策文件,并将获取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以前期整理的文献资料作为依据,分析国内中等职业学校及四川省华蓥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现况。结合四川省华蓥职业技术学校进行个案调查,分析学校的发展困境。第四部分是解析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中的地方政府履职的成功案例,通过对四川省华蓥职业技术学校现状及地方政府履职现状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在推动四川省华蓥职业技术学校发展过程中,履职存在统筹不到位、财政投入不足、协调不到位和教师保障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成因。第五部分是从地方政府职能研究的角度,从统筹规划、协调组织、资金投入、政策保障四方面,提出促进地方政府在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过程中履职的思路与对策建议。第六部分是本文希望通过对四川省华蓥职业技术学校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的研究,能够提高地方政府对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重视程度,为促进县级中等职业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姚宇[7](2019)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 ——基于江苏的经验》文中提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要实现乡村产业、生态、文化、组织、人才五个方面的振兴,离不开高素质的现代农业劳动者。而新型职业农民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理应成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领头羊,为此,应大力培育适应乡村振兴需要的职业农民。本研究以干中学理论、福斯特农村职业教育思想和人力资本理论为支撑。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对乡村振兴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契合进行宏观审视。乡村振兴对农业农村农民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职业农民在现代农业产业建设、乡村生态保护、推进移风易俗、建设乡村治理新体系和脱贫致富等方面具有着重要作用。2016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总量达91.4万,培育投入资金不断增加,培育形式不断丰富,培育范围逐步扩大。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也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具体来说,在培训主体方面,部分基层政府对培育不够重视;在培训资金方面,多元化投资体制有待完善;在培训对象方面,农民参与培训的动力不足,缺少长效激励机制;在培训过程方面,培育模式需要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进行针对性调整;在培训教师方面,教师总数较少、建设滞后;在培训考核方面,后续反馈跟踪难度大,培训效果难以保障。江苏省职业农民的数量居全国首列,且受培训程度高达30%,作为职业农民培育整体推进试点省,江苏省2009年首创“半农半读”中职教育职业农民培育模式,为乡村建设培育了有学历、能留下、有作用的职业农民。本研究将江苏“半农半读”培育模式作为成功案例分析,结合江苏的先进经验,提出应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的新挑战与对策建议,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培养高素质现代农业从业者。

拓拥军[8](2019)在《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理论观点、战略思想和工作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宏伟计划的实现,必然要求有大量的乡村本土人才。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作为培养乡村本土人才的重要机构必然会因“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但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虽然在历史上有过辉煌时期,但发展不稳定。特别是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受地域影响比较大,更需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发展模式。因此,深入研究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问题对于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早日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调查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在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本文的核心概念后,从发展时期、发展模式、主要特点等方面对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各阶段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发达国家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经验,指出当前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即国家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要下达相关政策为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推广宣传做好铺垫,鼓励农民开展农村、农业创业教育,同时职前教育要紧跟时代发展逐渐转变到职后教育,并借助网络技术构建平台网站,国家制定农业绿色证书制度,规定农业职业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要具备国家认可的相关证书;并围绕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现今使用的发展模式,针对我国西部、中部和东部三大地区创新性地比较研究了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即西部不发达地区采用“三方互动”和“区域网络化”发展模式、中部欠发达地区采用“因层制宜”和“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东部发达地区采用“联合办学”和“远程开放型”发展模式。

张王勇[9](2019)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是指在中央政府支援政策的指导下,有关中央国家机关、内地省市和高等学校等机构通过提供资金、选派干部和教师、捐赠物资、培训干部和教师等方式,帮助西藏高等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政策性行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是“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方针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央政府统筹西藏与全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治理方式。从1958年西藏高等教育创建至今,中央政府始终重视和关心西藏高等教育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和支援措施,帮助西藏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支援政策及其实施贯穿于西藏高等教育从创建、发展到跨越的历史变迁中,并依据不同阶段的社会环境和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诉求不断地进行调整与改革,经过60余年的发展,支援政策及其实施逐渐制度化和规范化,成为了西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外部动力。系统梳理60年来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演变历程,总结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历史经验,揭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与特征,探索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当前和今后进一步创新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内容,提高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系统梳理了 60年来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变迁过程,即依据支援西藏高等教育的政策制定背景、政策主要内容、支援形式及政策实施特征,将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探索阶段(1958—1979年)。这一阶段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动员特色,即通过中央政府的政治动员,内地省市和高校选派了大量毕业生和教师进藏支教,帮助西藏公学解决师资匮乏问题。同时在70年代中期,国家在支援筹建西藏师范学院的过程中开始探索对口支援模式。二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调整阶段(1980—2000年)。这一阶段中央政府不断创新支援形式,丰富支援内容,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体系初步成形。针对西藏高等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师资短缺、专业建设滞后等问题,中央国家机关开始加强对西藏高等教育的专项经费支持力度,教育部继续组织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并由以内地省市对口支援转向以内地高校直接对口支援,支援任务也从解决西藏高校师资短缺逐渐拓展至帮助西藏高校建设新专业、科研合作和培训教师等,中央组织部也开启了选派内地高校干部支援西藏高校政策。三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拓展阶段(2001年至今)。在延续上一阶段支援模式的基础上,支援工作向纵深发展,政策内容更为丰富,支援方式更加多样,支援政策及其实施体系趋于完善和成熟。在中央政府“科教兴藏”、“人才强藏”等战略的指导下,中央国家机关的专项经费支持政策及其实施逐渐制度化;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实施机制进一步完善,团队式对口支援制度基本形成,支援内容既包括以改善办学条件为主的硬件建设,也包括以提高管理水平、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为主的软件建设,支援方式逐渐拓展至捐助物资、互派干部、进行科研合作、培训教师、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和学术交流等;中央组织部推进实施高校干部援藏政策的力度不断强化,干部选派人数逐批次增加,政策及其实施的范围覆盖至西藏所有本专科院校;同时,相关内地省市也组织开展了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工作。本研究认为,60年来在中央政府支援政策的指导下,通过中央国家机关、内地省市和高校对相关政策的有效实施,西藏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教学能力显着提升,西藏高校与内地省市和高校的联系日益紧密,双方合作交流日渐频繁。但是,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在制定、实施和评价等环节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如政策设计重视短期效应,缺乏长远规划,导致政策执行主体频繁更替,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制定中注重政治逻辑,忽视市场逻辑和教育逻辑,导致政策实施政治动员色彩较重,政策实施的主体动力不足,人员选派以管理干部为主而非专业技术人员为主;政策实施的决策机构繁多,部门林立,职责不明,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协调,政策规定不尽一致,阻滞了支援政策的顺利实施,降低了支援政策的有效性;政策及其实施的监督和评估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政策实施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导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变形、扭曲和走样。针对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中央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尤其要提高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一是加强政策的顶层设计,政策制定要坚持长期性、稳定性原则,将中央政策的支持、西藏高校的努力和内地高校的支援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推动西藏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二是政策实施主体要改变政策理念,增强政策执行的主动性,政策实施过程中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严格选派管理干部和教师,把提升西藏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核心。三是加强对支援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中央政府要制定统一的政策评估标准,通过科学有效的监督检查和督导评估,促进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李富,卢宝华,刘仁坤[10](2014)在《我国远程教育地方学习中心建设模式研究——基于绥棱电大学习中心“多元为体”办学模式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一些地方政府对县域的相关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包括电大在内的职教中心,不仅从事远程高等学历教育,同时,还承担职业教育、社区教育、技工教育、短期培训等。它突破了单一的学历教育的办学模式,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无论在办学形式、办学类型、投资方式、人才培养、功能和作用上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本案例的研究就是以绥棱电大分校在向开放大学学习中心转型为对象,分析其构成要素、功能和作用,为类似学校提供可复制的学习中心构建模式。

二、民族地区县级农广校办学模式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族地区县级农广校办学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接续奋斗 再谱农民教育培训事业新篇章——在2021年全国农民教育培训暨农广校校长工作视频会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坚持学思践悟,把握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规律
二、主动担当作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取得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发展机制不断完善。
    (二)狠抓体系建设,办学链条逐步健全。
    (三)夯实工作基础,质量效果有效提升。
    (四)聚焦主责主业,教育培训成效显着。
三、全面履职尽责,加快农民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
四、加强自身建设,推进农广校体系持续发展

(3)乡村振兴背景下秦皇岛市农村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职业教育
        2.1.2 农村职业教育
        2.1.3 农民职业培训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教育公平理论
        2.2.3 农业产业化理论
第三章 秦皇岛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3.1 秦皇岛市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3.2 秦皇岛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3.2.1 学校学生情况
        3.2.2 专业设置情况
        3.2.3 教师队伍情况
        3.2.4 教学设施及校企合作情况
        3.2.5 承担社会服务情况
第四章 秦皇岛市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招生难且生源质量差
        4.1.1 招生难度比较大
        4.1.2 生源数量及质量逐年下降
    4.2 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4.2.1 教师的实践与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4.2.2 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
    4.3 传统的办学模式和专业设置脱离区域经济发展实际
        4.3.1 专业设置与与区域经济衔接不紧密
        4.3.2 办学模式没有注重市场需求
    4.4 相关经费投入比重过低,教学设施落后
        4.4.1 职业教育经费单一
        4.4.2 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需要加强
    4.5 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校企合作层次低
        4.5.1 教学目标不明确
        4.5.2 校企合作的机制有待加强
    4.6 承担社会服务工作不足
        4.6.1 社会服务的意识需要加强
        4.6.2 乡村振兴人才储备不足
第五章 国内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借鉴
    5.1 国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经验
        5.1.1 韩国的“校企合作”模式
        5.1.2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5.1.3 美国职业教育的模式
    5.2 国内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经验
        5.2.1 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平度样板”
        5.2.2 陕西渭南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典型创新模式
    5.3 对秦皇岛市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启示
第六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秦皇岛市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6.1 转变发展方式,坚持以人为本
        6.1.1 转变职业教育发展方式
        6.1.2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6.1.3 学校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吸引力
    6.2 打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服务乡村振兴
        6.2.1 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6.2.2 完善激励机制和评估评价体系
        6.2.3 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6.3 专业设置对接区域发展实际,推动乡村振兴
        6.3.1 科学规划课程体系培养实用人才
        6.3.2 加强涉农专业建设
        6.3.3 充分发挥农村科技服务站的作用
    6.4 统筹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6.4.1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6.4.2 利用股份制吸引民间资本,创新投资途径
        6.4.3 增加金融机构的参与和学校的校产投入
    6.5 创新合作模式、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6.5.1 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6.5.2 丰富合作模式,深化合作层次
    6.6 广泛开展校地合作,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6.6.1 与当地政府合作
        6.6.2 与涉农服务机构合作
第七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总体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相关理论基础
    2.2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新使命
        2.2.1 激活农村经济活力,促进农业产业振兴
        2.2.2 提高农村人才素质,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2.2.3 对接精准扶贫,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2.2.4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第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现实基础
    3.1 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
        3.1.1 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扶持
        3.1.2 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
        3.1.3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3.1.4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3.1.5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
    3.2 建立了专门的教育机构网络
        3.2.1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3.2.2 县级职教中心
        3.2.3 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3.2.4 农业中等专业学校
        3.2.5 涉农院校及农业科研院所
        3.2.6 农业技术推广站
        3.2.7 农民专业合作社
    3.3 举办了一些项目工程
        3.3.1 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程
        3.3.2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3.3.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3.4 形成了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办学模式
        3.4.1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3.4.2 集团化办学模式
        3.4.3 城乡联合办学模式
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4.1 农村职业教育制度建设不健全
        4.1.1 农村职教法律供给不足
        4.1.2 农村职教政策体系不完善
    4.2 农村职业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
        4.2.1 东西部基础设施配备不均衡
        4.2.2 东西部师资水平不均衡
        4.2.3 东西部经费投入不均衡
    4.3 职业学校目标定位的异化
        4.3.1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不科学
        4.3.2 职业学校呈现“普教化”倾向
    4.4 非学历培训供需脱节
        4.4.1 培训内容不完善
        4.4.2 培训方式单一化
    4.5 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不到位
        4.5.1 专业师资力量匮乏
        4.5.2 经费投入不足
        4.5.3 基础设施建设不达标
    4.6 农村职业教育的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
    4.7 农村职业教育社会化参与机制尚未建立
    4.8 农村职业教育评价机制欠完善
        4.8.1 评价标准尚未建立
        4.8.2 评价方法不科学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策略
    5.1 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制度建设
        5.1.1 加强立法建设,推进法治化运行
        5.1.2 服务乡村振兴,完善政策体系支撑
    5.2 服务于乡村振兴,以各类人才为目标导向
        5.2.1 服务于乡村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5.2.2 服务于乡村振兴,培养乡村精英人才
        5.2.3 服务于乡村振兴,培养农村电商人才
        5.2.4 服务于乡村振兴,培养乡土文化人才
    5.3 加强学历教育改革,体现特色化
        5.3.1 加强涉农专业集群建设
        5.3.2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5.4 加强非学历培训改革,提高有效供给
        5.4.1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进行多向度培训
        5.4.2 基于市场细分进行分类培训
        5.4.3 拓展多样化的培训方式
        5.4.4 创新农民职业化培育制度机制
    5.5 加强资源建设,提供资源保障
        5.5.1 重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5.5.2 加大经费投入
        5.5.3 强化基础服务能力建设
    5.6 建立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统筹协调机制,完善管理体制
    5.7 调动社会多方力量服务于农村职业教育,推进公共治理
    5.8 加强质量监控,健全评价机制
        5.8.1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体系
        5.8.2 健全评价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乡村振兴下新型农民学院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路径研究 ——以浙江省新型农民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1.2 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诉求
        1.1.3 新型农民学院的价值日益彰显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
        1.4.1 访谈法
        1.4.2 个案研究法
        1.4.3 文献研究法
        1.4.4 比较研究法
    1.5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5.3 创新点
    1.6 研究设计
        1.6.1 技术路线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概念界说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说
        2.1.1 乡村振兴
        2.1.2 新型农民学院
        2.1.3 运行机制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行动者网络理论
第三章 乡村振兴下新型农民学院的现实考量——基于个案的分析
    3.1 湖州农民学院
        3.1.1 管理模式
        3.1.2 师资队伍
        3.1.3 人才培养
    3.2 丽水农民学院
        3.2.1 管理模式
        3.2.2 师资队伍
        3.2.3 人才培养
    3.3 金华农民学院
        3.3.1 管理模式
        3.3.2 师资队伍
        3.3.3 人才培养
第四章 新型农民学院的运行机制
    4.1 新型农民学院的构成主体
    4.2 新型农民学院的网络关系
    4.3 新型农民学院的运行机制
        4.3.1 确定必经之点
        4.3.2 问题呈现
        4.3.3 利益赋予
        4.3.4 征召与动员
        4.3.5 简化与重置
第五章 乡村振兴下新型农民学院的发展路径
    5.1 跨界融合:吸收更多行动者
    5.2 增强归属感:注重行动者之间的联系
    5.3 加强资源建设:增强新型农民学院的内生力
    5.4 加强指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5.5 转变观念:发挥非人类行动者作用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中的地方政府履职研究 ——以四川省华蓥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个案调研法
        1.3.3 访谈法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中等职业学校
        2.1.2 地方政府
        2.1.3 政府职能
        2.1.4 地方政府职能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职业教育理论
        2.2.3 政府职能理论
第3章 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现况
    3.1 国内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现状
    3.2 四川省华蓥职业技术学校发展现状
        3.2.1 华蓥市概况
        3.2.2 学校总体概况
        3.2.3 学校发展困境
第4章 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中的地方政府履职现状
    4.1 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中的地方政府履职案例
        4.1.1 案例一
        4.1.2 案例二
        4.1.3 案例三
        4.1.4 案例启示
    4.2 四川省华蓥职业技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地方政府履职现状
        4.2.1 贯彻落实相关政策
        4.2.2 投入发展建设资金
        4.2.3 协调企业联合办学
        4.2.4 优化职业教育资源
        4.2.5 支持教育信息化建设
    4.3 地方政府推动四川省华蓥职业技术学校发展过程中履职存在问题
        4.3.1 地方政府统筹不到位
        4.3.2 对中职财政投入不足
        4.3.3 校企合作协调不到位
        4.3.4 师资保障制度不健全
    4.4 地方政府推动四川省华蓥职业技术学校发展过程中履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4.1 地方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存在交叉
        4.4.2 地方政府对中职教育重视不足
        4.4.3 地方政府对教育投入不均衡
        4.4.4 地方政府对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滞后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优化地方政府职能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做好统筹规划
        5.1.1 整合职业教育资源
        5.1.2 与本地经济同步规划
    5.2 增加财政扶持
        5.2.1 增加经费投入
        5.2.2 实行专款专项
    5.3 协调校企合作
        5.3.1 引导协调企业进行校企合作
        5.3.2 建立校企合作中介服务组织
        5.3.3 完善校企合作监督激励机制
    5.4 完善教师保障制度
        5.4.1 完善中职教师职称评定制度
        5.4.2 完善中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 ——基于江苏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乡村振兴战略
        1.3.2 新型职业农民
        1.3.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1.4 理论基础
        1.4.1 “干中学”理论
        1.4.2 福斯特的农村职业教育思想
        1.4.3 人力资本理论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
        1.6.2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关于乡村建设的研究
        2.1.1 国外相关研究
        2.1.2 国内相关研究
    2.2 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
        2.2.1 国外相关研究
        2.2.2 国内相关研究
    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2.3.1 乡村建设研究述评
        2.3.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宏观审视
    3.1 乡村振兴视域下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必要性
        3.1.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3.1.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缓解“农民荒”
        3.1.3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3.2 乡村振兴背景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
        3.2.1 产业兴旺:职业农民发展农村新产业,有利于提供乡村振兴新动能
        3.2.2 生态宜居:职业农民注重生态保护,有利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3.2.3 乡风文明:职业农民具有榜样作用,有利于实现移风易俗
        3.2.4 治理有效:职业农民参与农村民主自治,有利于建设乡村治理新体系
        3.2.5 生活富裕:职业农民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有利于产业扶贫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机遇、挑战
    4.1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
        4.1.1 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情况
        4.1.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
    4.2 乡村振兴战略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带来的机遇
        4.2.1 政府高度重视职业农民的培养
        4.2.2 宏观经济运行良好,保障了职业农民发展
        4.2.3 农业经营规模扩大,农业专业人才需求增加
        4.2.4 乡村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培育投入不断增加
        4.2.5 职业农民的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对农民的吸引力增加
    4.3 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的挑战
        4.3.1 培训主体的挑战:基层政府对培育不够重视
        4.3.2 培训资金的挑战:政府主导的多元投资培训体系尚未形成
        4.3.3 培训对象的挑战:农业职业培训动力不足,缺少长效激励
        4.3.4 培训过程的挑战: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
        4.3.5 培训师资的挑战:师资队伍总量少、建设滞后
        4.3.6 培训考核的挑战:后续反馈难度大,难以保证培训效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应对策略:培育职业农民推进乡村振兴的案例研究——以江苏“半农半读”模式为例
    5.1 江苏“半农半读”培育模式的案例研究
        5.1.1 研究设计
        5.1.2 调查结果
    5.2 应对挑战:“半农半读”培育模式的创新做法
        5.2.1 培训组织管理:行政推动,联合办学
        5.2.2 培训资金管理:财政支持,保障办学
        5.2.3 培训招生管理:注重宣传,多渠道招生
        5.2.4 培育过程创新:产学结合,彰显特色
        5.2.5 培训师资建设:完善聘用,鼓励继续教育
        5.2.6 培训评价管理:分解任务,强化考核
    5.3 “半农半读”培育模式对于乡村振兴战略下创新职业农民培育的启示
        5.3.1 围绕产业科学设置专业
        5.3.2 教学安排注重产学结合
        5.3.3 实训活动满足农民需求
        5.3.4 学习小组增添产业发展后劲
        5.3.5 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规范制度体系,实现标准化办学
    5.4 “半农半读”培育模式对于乡村振兴战略下培育职业农民的借鉴意义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培育职业农民的对策建议
    6.1 提高培育组织工作效率
        6.1.1 强化“一主多元”的培育体系
        6.1.2 明确职责分工,加大培育工作推进力度
    6.2 加大培育资金投入
        6.2.1 建立和完善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资金投入体系
        6.2.2 落实职业农民扶持政策
    6.3 多渠道吸引生源
        6.3.1 提升优惠政策宣传的强度
        6.3.2 建立职业农民培训激励机制
        6.3.3 推广“半农半读”的方式,在干中学
        6.3.4 精准化招生,保障生源质量
    6.4 创新培育模式
        6.4.1 专业设置产业化,围绕产业开展培训,打造农业产业发展新引擎
        6.4.2 加强调研工作,满足培训需求
        6.4.3 综合设计培训内容,强调产学结合
        6.4.4 建立学习小组,加强培训跟踪服务
        6.4.5 构建培训规范体系,推进培训标准化
        6.4.6 因地制宜,开发个性化教材
    6.5 加强师资建设
        6.5.1 加强对入库教师的任用、培养和管理
        6.5.2 组建学科组,实施职业农民教育师资培训计划
        6.5.3 加强教师绩效考核
    6.6 完善培训考核
        6.6.1 对毕业学员实行分级认定
        6.6.2 签订责任协议,加强指导考核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现有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研究可能存在的创新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业职业教育
        2.1.2 中等农业职业教育
        2.1.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2.2 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
        2.2.1 农业经济理论
        2.2.2 人力资本理论
        2.2.3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2.2.4 乡村教育理论
        2.2.5 福斯特职业教育思想
3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模式的发展历程
    3.1 古代农业职业教育模式的初步发展
    3.2 近代农业职业教育模式
    3.3 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职业教育模式
        3.3.1 恢复发展期农业职业教育模式(1949—1957)
        3.3.2 高速发展及困难期农业职业教育模式(1958—1965)
        3.3.3 停滞期农业职业教育模式(1966—1977)
        3.3.4 稳定、发展、提高期农业职业教育模式(1978—1991)
        3.3.5 改革发展期农业职业教育模式(1992—1997)
        3.3.6 调整期农业职业教育模式(1999—2011)
        3.3.7 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3.4 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教发展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3.4.1 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经验
        3.4.2 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研究经验
        3.4.3 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启示
4 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现状
    4.1 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办学的主要模式
        4.1.1 反贫困发展模式
        4.1.2 “科教农”结合模式
        4.1.3 职业教育“集团型”模式
    4.2 我国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功能定位
        4.2.1 建构服务乡村振兴
        4.2.2 农业技术推广
        4.2.3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
        4.2.4 培养现代农业所需的人才
    4.3 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现状
        4.3.1 现阶段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特点
        4.3.2 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现存问题及原因
5 发达国家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比较和启示
    5.1 德国“双元制”模式
        5.1.1 “双元制”模式内容
        5.1.2 “双元制”模式特点
    5.2 美“服务社区”模式
        5.2.1 “服务社区”模式内容
        5.2.2 “服务社区”模式特点
    5.3 英国“能力导向”模式
        5.3.1 “能力导向”模式内容
        5.3.2 “能力导向”模式特点
    5.4 法国“集权管理”模式
        5.4.1 “集权管理”模式内容
        5.4.2 “集权管理”模式特点
    5.5 发达国家农村中等农业职教发展模式比较与启示
        5.5.1 引以美国之“服务社区”模式为鉴来确立办学目标
        5.5.2 引以英国之“能力导向”模式为鉴来设置课程
        5.5.3 引以法国之“集权管理”模式为鉴来执行政策措施
        5.5.4 引以德国之“双元制”培养模式为鉴来培训职业教师
6 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与对策建议
    6.1 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思路
    6.2 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
        6.2.1 东部发达地区:“联合办学”&“远程开放型”发展模式
        6.2.2 中部欠发达地区:“因层制宜”&“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6.2.3 西部不发达地区:“三方互动”&“区域网络化”发展模式
    6.3 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
        6.3.1 多方面筹募财力加大对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模式研究的投入力度..
        6.3.2 创新农村中等农业职教培训形式,开展模块教育模式
        6.3.3 不断加强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以用于师资队伍建设..
        6.3.4 借助政府法律法规来保障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研究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史料来源与研究现状
        (一) 史料来源
        (二) 研究现状
    三、核心概念与研究阶段界定
        (一) 核心概念界定
        (二) 研究阶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一、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理论依据
        (一) 实现民族平等与共同发展是制定支援政策的主要目标
        (二)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制定支援政策的内在要求
    二、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现实依据
        (一) 西藏高等教育特殊的地位要求中央政府给予重视
        (二) 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性需要中央政府的帮扶
第三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探索阶段(1958—1979)
    一、探索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帮扶民族地区创建高等教育
        (二) 和平解放时期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教育进行帮扶
        (三) 西藏高等学校在创建过程面临着师资匮乏问题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一) 动员内地大学生长期支援西藏公学
        (二) 上海市选派教师支援西藏师范学院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一) 进藏建藏成为早期援藏工作的主导思想
        (二) 政策实施体现出浓厚的政治动员色彩
        (三) 开始探索对口支援模式
    四、探索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 推动了西藏高等教育快速起步
        (二) 帮助西藏初步建立起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三) 打开了西藏高校与内地的交流合作关系
第四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调整阶段(1980—2000)
    一、调整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一) 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帮扶
        (二) 加快发展西藏高等教育成为中央西藏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 西藏高等教育加快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一) 中央国家机关制定特殊政策帮扶西藏高等教育
        (二) 教育部继续组织内地省市和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三) 中央组织部组织内地高校选派干部支援西藏高校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一)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体系初步成形
        (二) 对口支援政策实施机制趋于合理
        (三) 支援政策制定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
    四、调整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 西藏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二) 西藏高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
        (三) 西藏高校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四) 西藏高校自我发展意识增强
第五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拓展阶段(2001至今)
    一、拓展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一) 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民族高等教育的帮扶
        (二) 中央对西藏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三) 实现西藏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一) 中央国家机关加大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帮扶
        (二) 中央组织部的高校干部援藏政策不断加强
        (三) 教育部组织内地高校强力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四) 相关内地省市组织开展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一) 支援政策体系趋于成熟
        (二) 支援政策实施机制不断健全
        (三) 配套政策措施逐步完善
        (四) 对口支援逐渐向对口合作转移
    四、拓展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 西藏高校树立起了现代化办学理念
        (二) 西藏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三) 西藏高校办学规模和层次稳步提高
        (四) 西藏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着提升
        (五) 西藏高校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增强
第六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动因与特征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动因
        (一) 外部动力因素
        (二) 内部动力因素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特征——以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为例
        (一) 路径依赖是公共政策变迁的主要特征
        (二) 路径依赖下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的变迁过程
        (三) 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
第七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绩效与问题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绩效评估
        (一) 推动了西藏高等教育的全面快速发展
        (二) 提升了支援高校的综合办学能力
        (三) 促进了全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和边疆安全稳定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 政策制定多头管理与政策资源配置不足
        (二) 部分执行主体动力不足及政策执行失真
        (三) 政策监控和评估缺乏制度规范
第八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创新面临的挑战
        (一) 加快内涵建设是当前西藏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
        (二) 支援政策目标、任务与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策略
        (一) 加强各政策部门的协调与配套政策制定
        (二) 增强政策执行主体自觉性及执行力度
        (三) 健全政策监控和评估工作机制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10)我国远程教育地方学习中心建设模式研究——基于绥棱电大学习中心“多元为体”办学模式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多元为体学习中心构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构建多元化学习中心是远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多元为体办学模式的构建
    1. 多元为体办学模式构建的背景
    2. 多元为体模式的构成要素
四、多元为体学习中心功能和作用
五、启示

四、民族地区县级农广校办学模式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接续奋斗 再谱农民教育培训事业新篇章——在2021年全国农民教育培训暨农广校校长工作视频会上的讲话[J]. 胡永万. 农民科技培训, 2022(02)
  • [2]县级职教中心发挥农民培训职能的困境与路径研究[D]. 王官燕. 西南大学, 2021
  • [3]乡村振兴背景下秦皇岛市农村职业教育研究[D]. 张士芳.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4]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研究[D]. 李珍珍. 山西大学, 2020(01)
  • [5]乡村振兴下新型农民学院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路径研究 ——以浙江省新型农民学院为例[D]. 蒋方美. 河北大学, 2020(08)
  • [6]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中的地方政府履职研究 ——以四川省华蓥职业技术学校为例[D]. 熊典典. 西南大学, 2020(01)
  • [7]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 ——基于江苏的经验[D]. 姚宇.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8]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D]. 拓拥军.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9]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D]. 张王勇.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10]我国远程教育地方学习中心建设模式研究——基于绥棱电大学习中心“多元为体”办学模式的案例分析[J]. 李富,卢宝华,刘仁坤.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4(04)

标签:;  ;  ;  ;  ;  

民族地区县级农业广播学校办学模式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