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和青少年耐力素质的可训练性

儿童和青少年耐力素质的可训练性

一、儿童、少年耐力性素质的可训练性(论文文献综述)

汤娟[1](2021)在《广州体育学院乒乓球主项课程专项身体素质教学内容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刘旭[2](2021)在《关于青春期前儿童力量可训练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肌肉功能与力量是所有体能素质的基础。一方面,体能考核已成为当下运动员必需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体育强国”的目标也明确要求体能训练从小抓起。现阶段,关于儿童力量训练的研究极为匮乏,考虑到儿童群体的特殊性,这一研究空缺亟待填补。本研究的目的为:1)探讨7-9岁儿童力量素质的可训练性;2)探讨7-9岁儿童肌肉功能(即肌肉力量,肌肉功率和肌肉耐力)的改善能否带动提升其他素质提升;3)确定7-9岁儿童进行力量训练的安全性;4)为儿童青少年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提供可能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在上海市杨浦区业余体育学校内选取了45名小学组男子篮球项目运动员作为受试对象(干预组n=24人,对照组n=23人)。干预组接受14周的力量训练干预(7周增强式训练与7周的药球训练),对照组则保持体校日常训练,仅参与三次身体素质测试。增强式训练阶段包括原地起跳类动作、落地类动作、单腿跳跃动作、俯卧撑与平板支撑动作;药球训练阶段包括药球胸前对传、药球砸地、药球砸地传球和药球负重踩台阶。身体素质测试包括人体测量学、上下肢/躯干肌肉功能、速度、柔韧性和灵敏。研究结果:(1)上肢功能表现指标的变化。在7周增强式训练后,干预组的握力、俯卧撑、胸前药球投掷和仰卧起坐均出现显着提升(p<0.01),效应量均为中等和大效应(分别为d=0.48、2.51、0.61、和1.92),对照组未达显着性或效应量仅为微小或小效应。在7周药球训练后,干预组的握力、胸前药球投掷和仰卧起坐均出现显着提升(p<0.05),效应量均为中等和大效应(分别为d=0.78、0.77和0.85)。俯卧撑变化虽达到显着性(p<0.05),但效应量仅为小效应,表明变化不具备实际意义,对照组未达显着性或效应量仅为微小或小效应。(2)下肢功能表现指标的变化。在7周增强式训练后,干预组的CMJ、深蹲跳和立定跳远出现显着提升(p<0.001),效应量均为大效应(分别为d=0.99、0.97和1.22,对照组未达显着性或效应量仅为微小或小效应。在7周药球训练后,干预组的CMJ、深蹲跳和立定跳远变化均达到显着性(p<0.05),但仅立定跳远的效应量达到了“中等”效应(d=0.48),对照组未达显着性或效应量仅为微小或小效应。(5)速度、灵敏和柔韧指标的变化。在20米冲刺表现上,在增强式训练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均出现显着变化(均为p<0.001),干预组的效应量为0.53,为“中等”效应,对照组为0.35,为“小”效应。在药球训练后,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变化均达到显着性(p<0.05),但效应量分别为0.12和0.34,对应“微小”和“小”,表明两组均未出现具有实际意义的变化。在505测试表现上,两阶段训练后,虽然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变化均达到显着性,但效应量均属于“微小”效应,表明均未出现具有实际意义的变化。两组受试者的柔韧素质在干预各阶段均无显着变化。研究结论:(1)7-9岁儿童的力量素质具有高度可训练性,力量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其肌肉力量,肌肉功率与肌肉耐力。(2)14周训练干预未能显着提升7-9岁儿童的冲刺,灵敏和柔韧素质(3)力量训练对7-9岁儿童而言是可以安全的,且训练收益较易维持。

罗心[3](2021)在《臀肌力量训练对少儿艺术体操运动员爆发力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近年来,随着艺术体操的不断发展,爆发力在竞技能力中显得尤其重要,主要是在跳跃动作的表现上,艺术体操运动员在成套中的跳跃质量与爆发力息息相关。近年来提到爆发力的训练都离不开臀肌力量的训练,在篮球、排球以及花样游泳中的研究更是趋于成熟,但是在艺术体操的训练中对于臀肌力量的训练内容十分单一。在少儿艺术体操的训练中臀肌力量的训练更是少之又少,运动员在少儿阶段的训练水平会直接影响成年之后的竞技水平,因此为了艺术体操在国内能够更好的发展,对于少儿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训练研究显得更加重要。研究方法:本文运用实验法对成都市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艺术体操队8-11岁40名运动员,平均年龄8.9岁;平均身高139.92cm;平均体重28.64kg;平均在训年限2.75年,进行身体形态、爆发力的测试。并整合、逻辑分析所得数据,试图发现艺术体操项目中爆发力和臀肌力量训练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针对文献资料与专家访谈所整理出来的臀肌力量训练方法来设计出适合少儿艺术体操运动员臀肌力量的训练方法。为提高我国少儿艺术体操运动员爆发力的训练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思路。研究结果:1.通过实验分析,在爆发力测试中,实验组在实验前、后所测得的数据除30秒扶把后踢腿之外,其余测试指标均有显着差异。而对照组实验前、后在50m冲刺、30秒鹿跳接环上呈非常显着性差异,30秒鹿跳上呈显着性差异,其余项目均无显着差异。说明实验设计臀部力量训练可以有效提高爆发力。2.该研究发现,1’过绳小跳、30秒跪姿后踢腿、原地纵跳、30秒跨跳、30秒水平后踢腿与竞赛成绩存在正相关,得分越高竞赛成绩也越高。3.本实验设计的臀肌力量训练尽可能孤立的训练到臀部不带动大腿或者腰部的过多参与,实验前后实验组的纵向对比充分说明了本实验臀肌力量训练的合理性以及可行性。研究结论:1.结合迷你带的臀肌训练在少儿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训练中提升臀肌力量。2.臀肌力量的提高可以提高少儿运动员的爆发力。3.少儿艺术体操运动员的爆发力的提高对少儿艺术体操运动员的竞技表现有帮助。

曹云杰[4](2020)在《我国儿童青少年自由式摔跤项目训练方案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当前,竞技体育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摔跤项目作为奥运会基础大项,逐渐成为各国金牌竞争的重点。而体育强国,强在少年。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冬奥会场馆和观摩运动员训练时强调“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诚然,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也是体育人才储存的后备力量,其训练模式、方法与手段等直接影响着我国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性,由此合理安排儿童青少年进行科学、系统地训练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我国青少年摔跤运动员的训练方案设计中多以一般身体训练为主,缺乏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成为我国自由式摔跤项目发展的掣肘。本文以儿童青少年自由式摔跤训练方案设计为研究对象,以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等,结合儿童青少年训练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充分考虑摔跤的项目规律,从训练学及教育学的角度对我国儿童青少年自由式摔跤运动员训练方案的设计进行研究,在内容选择时通过两轮专家问卷对训练方案指标进行筛选,随后统计分析两轮调查问卷,最终确定训练方案的指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与建议:1)儿童青少年自由式摔跤项目训练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训练方案设计应以自由式摔跤项目特征及儿童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规律、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特征及与功能性训练特征为依据,遵循训练的坚持多年系统训练原则、竞技能力优先发展原则及训练动作标准化原则。在对儿童青少年进行训练时还应遵循其神经肌肉系统训练的专项化、趣味性及娱乐性,既能提高儿童青少年的训练兴趣有可以满足其训练内容与负荷安排。2)运用访谈法和两轮专家问卷确定儿童青少年自由式摔跤项目训练方案指标内容,包括4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随后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权重法计算出各项指标权重,分析发现:儿童青少年自由式摔跤项目训练方案设计方案的一级指标中“力量训练”最为重要,其次为“耐力训练”、“速度灵敏训练”及“技能训练”。在二级指标中,最重要的训练是“匀速跑训练”,其次是“有氧技巧跑训练”、“方形场地训练”。说明儿童青少年自由式摔跤项目在训练时更需要力量训练,主要是由于力量是一切运动的基础。同时结合一、二级指标权重可以发现,专家认为儿童青少年自由式摔跤项目的训练更应重视力量训练、耐力训练及速度灵敏训练。3)儿童青少年自由式摔跤项目的训练是一个渐进式的递进过程,其方案的设计应以基础训练阶段、一般性训练阶段和专项化训练阶段划分,以9-11岁、12-14岁、15-17岁的年龄阶段为结构点进行划分;其训练安排应按照不同阶段和不同年龄人群训练发展的任务和目标为划分点;其训练方法和手段等内容应根据项目特征及儿童青少年发育规律而具体制定。建议:1)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训练工作的基础作用。2)积极回归竞技体育的教育功能。3)严格控制青少年训练的负荷量度。

杨志亭[5](2020)在《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及评价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短道速滑是我国冬季运动项目在奥运会上夺取金牌的重点项目,尤其是在我国取得了2022年第24届冬奥会的举办权之后,其任务更显艰巨。近年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技、战术水平发展较快,已经接近世界先进国家运动员水平,但他们却由于体能不足原因,常在世界大赛的最后时刻功亏一篑。体能不足主要是体能训练效率较低问题。我国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训练效率低,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对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缺乏精准的了解,缺少对运动员体能特征进行评价的标准,导致无法实施具有针对性的训练,使体能训练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探析我国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尝试制定适合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评价标准,以加强对运动员体能监控能力体系建设,增强运动员体能训练效果,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进行了如下研究。首先,运用文献资料法,从理论上论证了短道速滑运动员的体能及体能特征的内涵与外延,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69项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测试初选指标;其次,运用德尔菲法,对初选测试指标进行了2轮专家筛选,最终得到了30项测试指标;第三,在吉林省、黑龙江省冬管中心随机抽取了70名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30名运动健将、40名一级运动员)为测试对象,并对其进行体能特征指标测试;第四,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参加测试的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指标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整体项目体能特征指标,并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第五,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以参加测试运动员具体项目(500米、1000米、1500米等奥运项目)的运动成绩为因变量,以因子分析法得到的整体项目体能特征指标测试结果为自变量,从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三个方面对测试指标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了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具体项目体能特征指标,并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标准;最后,构建了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模型。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综合运用测试法、因子分析法、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优秀运动员体能特征评价标准是可行的、有效的。2、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整体项目体能特征主要表现为:身体充实度大、体脂率低、臀部肌肉发达等身体形态特征,较强的无氧代谢供能与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快速消除疲劳能力等生理机能特征,强大的蹲屈滑行无氧耐力与两腿交替蹬伸的爆发力、较快的滑行速度、良好的单腿支撑平衡能力、快速调整身体姿势能力等运动素质特征;其中蹲屈滑行无氧耐力、无氧代谢供能能力、身体充实度等特征对其运动成绩影响较大。3、我国优秀男子500米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为:身体充实度大、臀部肌肉发达、磷酸原系统与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强、蹲屈姿势无氧耐力强、两腿连续蹬伸爆发力强、综合力量大、灵敏柔韧性好等特征,其中蹲屈姿势无氧耐力、两腿连续蹬伸爆发力、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等特征对其运动成绩影响较大。4、我国优秀男子1000米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为:身体充实度大、体脂率低、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强、疲劳恢复能力强、蹲屈姿势无氧耐力强、移动速度快、综合力量大、灵敏柔韧性好等特征,其中蹲屈姿势无氧耐力、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移动速度等特征对其运动成绩影响较大。5、我国优秀男子1500米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为:身体充度实大、体脂率低、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强、有氧氧化系统供能能力强、蹲屈姿势无氧耐力好、移动速度快、综合力量大、灵敏柔韧性好等特征,其中蹲屈姿势无氧耐力、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移动速度等特征对其运动成绩影响较大。

张芳莲[6](2018)在《青少年高尔夫身体素质敏感期训练探析》文中认为为了提高青少年高尔夫球员的成绩和为未来高尔夫职业生涯打下基础,对青少年高尔夫球员身体素质训练进行了分析,青少年高尔夫球员在不同时期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不一样,要加强青少年球员的力量素质、速度素质、灵敏素质、协调素质、柔韧和耐力素质的敏感期进行训练,储备好高尔夫球运动身体体能,为成为优秀的高尔夫职业选手打下坚实的基础。

毕晓天[7](2018)在《网球运动员长期培养模型(LTAD)核心要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网球运动的发展进程中,青少年网球人才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作用,如何让培养更加科学有效的进行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往网球人才培养主要关注专项技术层面,基本运动素质训练不够重视,同时易忽视其他方面对运动员长期发展的影响。运动员长期培养模型(LTAD)基于“全人全程发展”的理念,强调长期发展中各种影响因素的整合。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证研究法、专家访谈法,以网球运动员长期培养模型的核心要素为研究对象,即“十年现象”、“专项化时机”和“训练机会之窗”,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论证其合理性以及指导意义,为探索适合我国青少年网球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经研究表明,受人体发育规律、训练规律、认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十年现象”在网球运动员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这表明人才培养是一个综合能力积累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技术、运动素质、文化、心理、情绪等综合发展,以达到“全人全程”发展的目标。不同运动项目的“专项化时机”需要结合项目自身的特点而确定,网球运动是适宜“早期接触、后期专项化”的项目。在网球运动员应尽早启蒙并注重兴趣的培养,同时尽可能多地参与不同种类的运动,以全面发展各项基本运动素质,为日后的专项化训练打下坚实基础。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基本运动素质的发展存在窗口期,抓住各项运动素质的“训练机会之窗”,有利于提高训练效果,最大程度发掘运动潜能。

胡飞[8](2017)在《国家青少年女篮内线队员力量构成要素及评价与训练》文中提出力量训练是体能训练的基础,青少年时期则是向成年运动员过渡的关键阶段。以往对青少年体能的研究面比较广,但针对一个项目、一个位置、一项身体素质的追踪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以国家青少年女篮内线队员力量训练为切入点,进行两年多的追踪,采用问卷调查法、层次分析法、测试法、个案法对国家青少年女篮内线队员的力量构成要素进行探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诊断,并在实践中对力量训练手段、力量训练内容的阶段安排、个体化力量训练等方面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从身体形态、能量代谢特点、训练经验、运动伤病、技术运用特征5个方面对国家青少年女篮内线队员进行分析,为制定运动员的力量评价指标及训练计划提供重要依据;(2)青少年女篮内线队员力量构成要素包括:稳定性力量、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快速力量耐力;各种力量要素对篮球内线队员的贡献率为:稳定性力量>最大力量>快速力量耐力>快速力量;(3)通过专家问卷、相关性分析、层次分析、力量水平测试等方法筛选出4项一级指标及11项二级指标,构建了国家青少年女篮内线队员力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4)设计整理出针对国家青少年女篮内线队员力量训练手段体系,注重与内线队员专项动作模式结合,强调内线队员易伤关节稳定性力量的训练;(5)备战U17女篮世青赛,根据比赛任务将8个月的备战期划分为积累期、转换期、实现期、再生期进行力量训练内容的安排,循序渐进地发展女篮内线队员的力量素质;(6)选取4名国家青少年女篮主力内线队员,通过对运动员个体进行力量评价和薄弱环节分析,制定针对性的力量训练计划,提升运动员技术表现和促进运动员伤后恢复。

勇浩宇[9](2017)在《5-6年级小学生体适能培训课程构建》文中提出体适能是衡量人体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我国发展体育政策的实施以及国民生活观念的转变,中小学生的体适能培训俱乐部应运而生,相关俱乐部在增强我国青少年、儿童体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还存在这些不足,如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体适能培训课程模式不够完善;组织教学内容多围绕身体练习,忽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没有和学校体育课程、学生家长良好结合起来等等。为此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教学实验法,针对5-6年级小学生体适能培训课程进行研究,设计5-6年级小学生体适能培训课程方案,并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对课程方案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以生理学、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借鉴国外体适能实践的经验,通过对Coach T俱乐部的情境分析,开发设计了5-6年级小学生体适能培训课程方案。2该课程方案具有从学生(及家长)的学习需求出发、课程内容指向性明确、学习环境以开放的体育空间为主、小班教学和以游戏为重要练习手段的特征。3改课程方案的目标是由运动参与目标、体适能目标、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目标三部分组成;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到速度素质、协调性、灵敏性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和柔韧素质。4该课程的教学原则采用SPORT原则,即Specificity特殊性原则、Progression渐进性原则、Overload一定负荷原则、Regularity用进废退原则、Train and Maintain持续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动机,设计了小队长机制,合理设计练习负荷,教学手段以游戏和竞赛为主,教学组织以小班教学为主,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5在增强学生体适能方面,5-6年级小学生体适能培训课程中协调性、灵敏性素质的课程内容和耐力素质的课程内容可以显着地提升5-6年级小学生这两项身体素质水平。其余三项素质的课程内容对5-6年级小学生相应身体素质水平有一定效果,但不显着。在培养小学生心理品质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方面,5-6年级小学生体适能培训课程具有较明显的正向干预效果。

廖婷[10](2016)在《青少年功能性力量训练体系构建及训练方法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功能性力量训练起源于欧洲理疗与康复研究与实践,凭借对人体关节的灵活性与稳定性、神经肌肉控制、肌肉力量与耐力等的改善效果,迅速风靡欧洲大众健身市场,并被引入运动训练中以提高竞技运动表现。青少年时期是人体运动系统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强烈的身体功能全面性发展诉求与功能性力量训练的本质特征不谋而合。区别于竞技专项动作功能性的发挥,青少年功能性力量训练注重的应是身体运动系统功能整体性的最佳发展。目前,我国的青少年功能性力量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对功能性训练的提出背景和发展现状的相关研究较多,在某一竞技运动项目中引入功能性训练内容的研究也不少,但具体针对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状况进行细致研究,以功能性视角发现我国青少年体质存在的典型问题,寻找最佳突破点与最佳时机,并针对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进行功能性训练体系设计与实证研究还未有报道。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理论分析法、实验研究法与数理统计法,在借鉴国外功能性力量训练研究优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的实际情况,尝试构建一套符合我国青少年体育运动领域的、系统的、有效的促进青少年身体素质发展及预防损伤的青少年功能性力量训练体系。本研究主要围绕青少年功能性力量训练的体系构建与实践检验而展开,其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以探索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方法学为目的,从对国内外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现状的梳理与剖析,剥离出我国青少年体育运动指导中对骨骼肌系统力量能力发展的严重不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症结。本研究通过对国际先进的青少年力量训练现状、趋势与动向的把控与分析,提出青少年功能性力量训练的全新定义:以力量训练为手段,在全面分析青少年身体运动系统的功能性发展基础上,正确均衡地促进机体神经、骨骼、肌肉等系统功能有效发挥,实现青少年身体素质科学、全面、安全、有序、可持续发展。青少年功能性力量训练的应用效果,应不仅仅体现在巅峰运动表现培养与获得,还需使青少年避免不当身体发展及慢性运动损伤。(2)以运动解剖与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神经肌肉理论为结构性理论基础、以运动技能学和训练学位功能性理论基础;以青少年运动系统功能发展和身体素质发展序列分析为现实需求,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渐进的、整合的、并符合青少年长期发展的青少年功能性力量训练体系。该体系由功能动作训练(灵活性与稳定性、功能动作模式)和神经肌肉功能训练(与健康相关的功能性力量和与竞技相关的功能性力量)组成了一个阶梯状的逐级发展序列。下层能力的充分发展是上层能力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并同时设置底层发展缓冲区,以最大程度地预防运动损伤。在青少年的不同发展时期或针对不同青少年的发展特征与弱点,四板块二阶段层次递进与板块交替,促进青少年神经骨骼肌肉系统整合性力量输出能力的全面且最大化发展,实现与健康相关的体质要素和与竞技相关的体质要素的适宜衔接。(3)为检验青少年功能性力量训练方法在青少年体质健康领域的实践效果,本研究对12-14岁处于基础训练期的青少年进行了跨越两学期(初一下半学期、初二上半学期)的青少年功能性力量训练方法的应用研究。本研究对12-13岁普通中学生进行了青少年功能性力量训练体系中第一阶段的青少年功能动作训练方法的实验研究,发现并诊断出青少年功能动作问题主要凸显在高低肩、八字脚、旋前变形综合症、核心稳定性不足及动态动作中的躯干前倾。虽总分略高于损伤风险阈值,但仍值得警惕。并通过针对性青少年功能动作训练实验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实证了功能动作训练对青少年功能动作能力的改善效果;对13-14岁普通中学生进行了青少年功能性力量训练体系中第二阶段的青少年神经肌肉功能训练方法的实验研究。在第一阶段青少年功能动作训练方法实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通过12周3阶段的神经肌肉功能训练教学实验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探讨了青少年神经骨骼肌肉功能渐进式发展阶段序列与设计策略,实证了青少年神经肌肉功能训练方法对速度、力量、柔韧、耐力各项身体素质的促进作用,并通过改善核心区肌肉耐力,实现预防青少年腰部慢性疾病与损伤。

二、儿童、少年耐力性素质的可训练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童、少年耐力性素质的可训练性(论文提纲范文)

(2)关于青春期前儿童力量可训练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文献综述
    2.1 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的自然发展
        2.1.1 肌肉力量和肌肉体积
        2.1.2 速度素质
        2.1.3 耐力素质
        2.1.4 柔韧性和灵活性
        2.1.5 动作技能能力
    2.2 运动员长期发展模型(LTAD)
        2.2.1 运动员长期发展模型LTAD
        2.2.2 青少年身体发展模型YPD模型
    2.3 力量训练的相关术语解释
        2.3.1 抗阻训练
        2.3.2 自重训练
        2.3.3 增强式训练
    2.4 力量对其他素质表现的意义
        2.4.1 力量对力-时特征参数的意义
        2.4.2 力量对一般运动表现的影响
    2.5 儿童对力量训练的可训练性
        2.5.1 力量的提升
        2.5.2 瘦体重的变化
        2.5.3 动作技能能力的提升
        2.5.4 骨骼健康
    2.6 抗阻训练的安全性
    2.7 儿童抗阻训练研究的现状
        2.7.1 自重训练
        2.7.2 增强式训练
        2.7.3 低龄儿童的增强式训练研究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抽样及分组
    3.2 方法
        3.2.1 实验设计
        3.2.2 实验流程
        3.2.3 训练干预的安排
        3.2.4 训练动作
        3.2.5 身体素质测试的流程、设备和意义
        3.2.6 数理统计
4.实验结果
    4.1 人体测量学指标和发育程度
    4.2 第一阶段干预后身体素质与表现指标的变化
        4.2.1 上肢肌肉功能和躯干耐力
        4.2.2 下肢肌肉功能
        4.2.3 速度素质
        4.2.4 灵敏素质
        4.2.5 柔韧素质
    4.3 第二阶段干预后身体素质与表现指标的变化
        4.3.1 上肢肌肉功能和躯干耐力
        4.3.2 下肢肌肉功能
        4.3.3 速度素质
        4.3.4 灵敏素质
        4.3.5 柔韧素质
5.讨论
    5.1 力量训练对上肢肌肉功能表现的影响
        5.1.1 力量训练对最大力量的影响
        5.1.2 力量训练对肌肉耐力表现的影响
        5.1.3 力量训练肌肉功率表现的影响
        5.1.4 力量训练对躯干耐力的影响
    5.2 力量训练对下肢功率表现的影响
    5.3 力量训练对速度素质与灵敏表现的影响
    5.4 力量训练对受试者柔韧性的影响
    5.5 力量训练的安全性
6.结论
    6.1 结论
    6.2 局限性、未来研究的方向
7.参考文献
致谢

(3)臀肌力量训练对少儿艺术体操运动员爆发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少儿的年龄界定
    2.2 力量与爆发力的关系
    2.3 少儿艺术体操训练研究现状
    2.4 少儿艺术体操臀肌力量训练研究现状
        2.4.1 国内艺术体操运动员臀肌力量训练研究现状
        2.4.2 国外少儿艺术体操运动员臀肌力量训练研究现状
    2.5 少儿艺术体操运动员爆发力研究现状
        2.5.1 国内少儿艺术体操运动员爆发力研究现状
        2.5.2 国外少儿艺术体操运动员爆发力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思路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专家访谈法
        3.3.3 数理统计法
        3.3.4 逻辑分析法
        3.3.5 实验法
4 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对象对象的基本情况
    4.2 实验前后爆发力测试结果
        4.2.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结果
        4.2.2 实验前、后实验组测试结果
        4.2.3 实验前、后对照组测试结果
        4.2.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结果
        4.2.5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测试结果
        4.2.6 实验后测试指标与竞赛成绩相关性结果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我国儿童青少年自由式摔跤项目训练方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儿童青少年训练的相关研究
        1.2.2 儿童青少年自由式摔跤训练的研究现状
        1.2.3 现状与不足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3 创新点与技术路线图
        2.3.1 研究创新点
        2.3.2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过程与分析
    3.1 自由式摔跤儿童青少年训练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
        3.1.1 自由式摔跤运动理论需求特征
        3.1.2 儿童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与运动训练的关系特点
        3.1.3 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训练方案设计
    3.2 儿童青少年自由式摔跤训练方案设计原则
        3.2.1 坚持多年系统训练原则
        3.2.2 竞技能力优先发展原则
        3.2.3 训练动作标准化原则
    3.3 儿童青少年自由式摔跤训练方案的构成要素分析
        3.3.1 要素指标构建
        3.3.2 第一轮专家调查结果与分析
        3.3.3 第二轮专家调查结果与分析
        3.3.4 儿童青少年自由式摔跤项目训练指标权重
    3.4 儿童青少年自由式摔跤训练总体方案
        3.4.1 以年龄为基础的训练阶段划分与内容选择
        3.4.2 以项目特征为基础的训练内容构成
4 研究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4.2 研究建议
    4.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致谢

(5)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及评价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短道速滑是我国冬奥会夺取金牌的重点项目
        1.1.2 体能对现代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作用凸显
        1.1.3 对体能特征准确了解是实施科学训练的前提
        1.1.4 对体能特征科学评价是规划体能训练过程的基础
        1.1.5 现有的短道速滑体能特征评价研究已满足不了项目发展需求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任务
    1.5 创新之处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思路
        1.6.2 技术路线
2.文献综述
    2.1 关于体能概念研究的综述
        2.1.1 体能概念的起源与演化
        2.1.2 国外体能概念的研究
        2.1.3 国内体能概念的研究
        2.1.4 对体能概念的辨析
    2.2 关于体能特征与运动项目特征关系研究的综述
        2.2.1 体能与技术的关系
        2.2.2 体能与战术的关系
    2.3 关于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研究的综述
        2.3.1 身体形态特征的研究
        2.3.2 生理机能特征的研究
        2.3.3 运动素质特征的研究
    2.4 关于体能评价研究的综述
        2.4.1 体能指标的确定
        2.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2.4.3 评价标准的制定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德尔菲法
        3.2.4 测试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理论分析
        4.1.1 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规则分析
        4.1.2 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技术分析
        4.1.3 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战术分析
        4.1.4 短道速滑整体项目体能特征与具体项目体能特征关系分析
    4.2 整体项目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4.2.1 整体项目体能特征指标的确定
        4.2.2 整体项目体能特征
        4.2.3 短道速滑整体项目体能特征评价标准的制定
        4.2.4 对整体项目体能特征评价结果的分析
    4.3 具体项目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4.3.1 男子500米运动员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4.3.2 男子1000米运动员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4.3.3 男子1500米运动员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4.4 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模型的构建
        4.4.1 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整体项目体能特征模型
        4.4.2 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具体项目体能特征模型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青少年高尔夫身体素质敏感期训练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不同身体素质敏感发展期
    1.1 力量素质
    1.2 灵敏素质
    1.3 速度素质
    1.4 耐力素质
    1.5 柔韧素质
    1.6 协调素质
2 结语

(7)网球运动员长期培养模型(LTAD)核心要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竞技网球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
        1.3.2 我国竞技网球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
        1.3.3 运动员长期发展模型相关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证研究法
        2.2.3 专家访谈法
3 分析与讨论
    3.1 运动员长期培养模型(LTAD)
        3.1.1 LTAD模型(广义)概述
        3.1.2 网球LTAD模型概述
        3.1.3 网球LTAD模型的核心要素
    3.2 网球LTAD模型核心要素之“十年现象”
        3.2.1 “十年现象”在体育领域中的体现
        3.2.2 “十年现象”中“全人全程发展”理念的体现
        3.2.3 “十年现象”在网球项目中的体现
        3.2.4 “十年现象”对我国网球人才培养的启示
    3.3 网球LTAD模型核心要素之“专项化时机”
        3.3.1 “专项化时机”的争论
        3.3.2 “专项化时机”在网球项目中的体现
        3.3.3 “专项化时机”对我国网球人才培养的启示
    3.4 网球LTAD模型核心要素之“训练机会之窗”
        3.4.1 “训练机会之窗”的概念
        3.4.2 “训练机会之窗”在网球项目中的体现
        3.4.3 “训练机会之窗”对我国网球人才培养的启示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国家青少年女篮内线队员力量构成要素及评价与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依据
        1.2.1 力量素质是篮球内线队员技术发挥的保障
        1.2.2 力量训练能够预防内线伤病
        1.2.3 敏感期进行系统的力量训练能提高训练的效果
        1.2.4 我国青少年女子内线队员力量训练尚无系统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
    1.6 名词界定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篮球比赛及场上位置特征研究
        2.1.2 篮球队员核心(躯干)力量训练研究
        2.1.3 Plyometrics训练(超等长训练)研究
        2.1.4 篮球运动员力量评价与测试的研究
        2.1.5 篮球运动员力量训练手段研究
    2.2 研究贡献和不足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追踪法
        3.2.4 测试法
        3.2.5 个案分析法
        3.2.6 层次分析法
    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4 结果与分析
    4.1 国家青少年女篮内线队员基本特征
        4.1.1 身体形态
        4.1.2 能量代谢
        4.1.3 训练经验
        4.1.4 运动伤病
        4.1.5 技术运用
    4.2 国家青少年女篮内线队员力量构成要素
        4.2.1 力量分类研究
        4.2.2 所需力量类型
    4.3 国家青少年女篮内线队员力量评价与诊断
        4.3.1 评价目的
        4.3.2 指标体系建立
        4.3.3 评价与诊断
    4.4 国家青少年女篮内线队员力量训练实践
        4.4.1 力量训练的科学依据
        4.4.2 力量训练手段
        4.4.3 力量训练内容阶段安排
        4.4.4 个体化力量训练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5-6年级小学生体适能培训课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1.1 46 号文件的出台,刺激体育产业飞速发展
        1.1.2 中小学生体育发展主体多元化
        1.1.3 我国学生体质测试结果不容乐观
        1.1.4 我国的小学生体适能培训课程结构尚不健全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对教育、培训和体育培训的概念解读
    2.2 体质和体适能
        2.2.1 概念
        2.2.2 体质和体适能的研究内容和测试内容比较
    2.3 国内外学生体适能的相关研究
        2.3.1 学生体适能与健康的相关研究
        2.3.2 美国学生体适能课程的相关研究
        2.3.3 国内学生体适能发展的相关研究
    2.4 关于小学生运动敏感期的研究
    2.5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个案研究法
        3.2.4 实验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5-6 年级小学生体适能培训课程设计的基础
        4.1.1 体适能培训课程理论基础
        4.1.2 来自国外的经验与启示
        4.1.3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
        4.1.4 对Coach T体适能俱乐部的情境分析
    4.2 5-6 年级小学生体适能培训课程方案设计
        4.2.1 5-6 年级小学生体适能培训课程方案特征
        4.2.2 5-6 年级小学生体适能培训课程指导思想
        4.2.3 5-6 年级小学生体适能培训课程目标
        4.2.4 5-6 年级小学生体适能培训课程内容
    4.3 5-6 年级小学生体适能培训课程教学设计
        4.3.1 5-6 年级小学生体适能培训课程教学基本原则
        4.3.2 5-6 年级小学生体适能培训课程教学组织
        4.3.3 5-6 年级小学生体适能培训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4.3.4 5-6 年级小学生体适能培训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4.4 5-6 年级小学生体适能培训课程评价
        4.4.1 体适能评价
        4.4.2 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评价
        4.4.3 家长满意度访谈
    4.5 反思与课程推广
        4.5.1 反思
        4.5.2 可推广的经验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5.2.1 本研究的局限
        5.2.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青少年功能性力量训练体系构建及训练方法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选题依据
    (一)研究背景
        1.增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是关乎国富民强的重大课题
        2.强化青少年骨骼肌力量是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重要方面
        3.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体能训练方法学研究极端匮乏
        4.科学实施的力量训练是青少年安全有效运动的基础保障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梳理成果,破除误区
        2.分析需求,把握特征
        3.构建体系,丰富内容
        4.检验效果,发挥功能
二、文献综述
    (一)功能性力量训练研究
        1.起源研究
        2.相关概念辨析
        3.评价研究
        4.训练体系研究
    (二)青少年功能性力量训练的相关研究
        1.价值研究
        2.运动干预研究
        3.功能动作研究
        4.训练方法研究
    (三)评价与思考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1.理论研究对象
        2.实验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专家咨询与研讨法
        3.问卷调查法
        4.理论分析法
        5.实验研究法
        6.数理统计法
    (三)研究的技术路线
四、青少年功能性力量训练体系的构建
    (一)科学依据
        1.理论基础
        2.现实需求分析
    (二)概念与定位
        1.概念
        2.定位
    (三)内容体系
        1.界定
        2.结构
    (四)方法体系
        1.界定
        2.结构
    (五)评价体系
        1.界定
        2.结构
    (六)运行机制
        1.周期整合机制
        2.变量调控机制
        3.实践保障机制
    (七)小结
五、青少年功能性力量训练方法的应用研究
    (一)实验的目的与意义
    (二)实验设计
    (三)实验对象的分析与确定
        1.形态机能特征
        2.身体素质水平
        3.综合健康情况
    (四)青少年功能动作训练方法的应用研究
        1.实验假设
        2.实验方法与流程
        3.实验结果与分析
        4.实验结论
    (五)青少年神经肌肉功能训练方法的应用研究
        1.实验假设
        2.实验方法与流程
        3.实验结果与分析
        4.实验结论
    (六)小结
六、结论
七、研究的主要学术贡献、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的主要学术贡献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四、儿童、少年耐力性素质的可训练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体育学院乒乓球主项课程专项身体素质教学内容的研究[D]. 汤娟.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2]关于青春期前儿童力量可训练性的研究[D]. 刘旭.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3]臀肌力量训练对少儿艺术体操运动员爆发力的影响研究[D]. 罗心.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8)
  • [4]我国儿童青少年自由式摔跤项目训练方案设计研究[D]. 曹云杰.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5]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及评价标准研究[D]. 杨志亭.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青少年高尔夫身体素质敏感期训练探析[J]. 张芳莲. 当代体育科技, 2018(21)
  • [7]网球运动员长期培养模型(LTAD)核心要素的研究[D]. 毕晓天. 南京体育学院, 2018(02)
  • [8]国家青少年女篮内线队员力量构成要素及评价与训练[D]. 胡飞. 北京体育大学, 2017(06)
  • [9]5-6年级小学生体适能培训课程构建[D]. 勇浩宇. 北京体育大学, 2017(02)
  • [10]青少年功能性力量训练体系构建及训练方法的应用研究[D]. 廖婷. 武汉体育学院, 2016(05)

标签:;  ;  ;  ;  ;  

儿童和青少年耐力素质的可训练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