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混合判断矩阵排序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菲儿,李俊宏[1](2021)在《群组决策下混合判断矩阵的评价模型》文中指出考虑到并非所有指标都具有互反或互补特性,而专家评价时较易给出同时具有互反、互补及区间特点的区间混合判断矩阵,因此引入群组决策理论来弱化单个专家的主观性,从而构建群组决策下区间混合判断矩阵的评价模型,用于求解指标的排序向量。其中,基于聚类理论和矩阵的一致性,将专家权重分为类间和类内权重计算,这样就能兼顾群组专家赋值的完整性和个体主观性。最后将模型应用到爆破工程中进行安全评价,获得了爆破施工安全的影响因素排列顺序。实例表明该模型有效、可行,对类似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谢婉莹[2](2020)在《基于三类概率型语言信息的决策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新兴的通过定量与定性的方式展示决策信息的决策工具扩展形式,概率语言术语集,概率不确定语言术语集,对偶概率语言术语集的出现引人注目,本文基于丰富不确定决策理论的角度,对这三类概率型语言信息的决策理论和方法进行如下创新性研究:(1)把层次分析法扩展到概率语言环境里,提升层次分析法处理决策问题的能力。首先重新定义了概率语言判断矩阵,提出了新的一致性指标,然后提出了新的检验和增进概率语言判断矩阵一致性的方法。其次,集成单个的概率语言判断矩阵为群判断矩阵,并确定群判断矩阵的优先顺序。再次,结合优先顺序和决策矩阵得到方案的排序,并通过对雄安新区的绩效评估及决策结果的比较分析,证明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2)提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不完全概率语言偏好关系。首先基于决策者选择的语言标度的不同,把不完全概率语言偏好关系分为两类:加型偏好关系和乘型偏好关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不完全概率语言偏好关系提出了对应的修复算法。其次,根据转换函数把得到的完全的偏好关系转换为统一的形式,以便实现信息的集成。再次,检查和增进统一形式偏好关系的一致性,确定方案的排序,并通过对中国新四大发明表现的评估验证决策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3)构建了概率不确定语言偏好关系和标准化的概率不确定语言偏好关系。首先定义了距离测度和相似度测量共识度。然后介绍了两种不同的共识过程:一种是基于单个概率不确定语言偏好和群概率不确定语言偏好之间的距离测度的共识过程;另一种是基于单个概率不确定语言偏好间相似度的共识过程。其次,基于提出的可能度确定选择过程。再次,提出两种不同的算法解决有关虚拟现实产业选择合作公司的群决策问题,并验证两种算法的有效性。(4)给出了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和不完全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首先,基于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元素构成,分两方面修复不完全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修复不确定乘型语言变量和修复对应的概率。然后,研究了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一致性。其次,基于新提出的可能度公式对网络舆情的管理方式进行评价,确定最优方式。(5)从认知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个角度,提出了对偶概率语言术语集。首先,给出了对偶概率语言相关系数。然后,基于研究目标之间重要程度的差异,给出了对偶概率语言术语集的熵计算综合权重向量。其次,提出了加权对偶概率语言相关系数作为选择人工智能项目的基准。再次,给出了对偶概率语言贴近系数确定方案排序和比较分析。(6)提出了对偶概率乘型语言术语集。首先,定义了对偶概率乘型语言术语集之间的可比度。然后,给出了对偶概率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概念。其次,定义了对偶概率乘型语言偏好关系之间的可比度,研究了群对偶概率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共识性。再次,基于定义的可比度,提出了扩展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扩展的An Acronym in Portuguese of Interactive and Multi-criteria Decision Making(TODIM)法,扩展的Vlse Kriter-ijumska Optimizacija I Kompromisno Resenje(VIKOR)法。最后,通过一个选择云企业合作伙伴的案例对三种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
李海涛[3](2019)在《不确定环境下旱灾风险调控群决策方法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旱灾呈现进一步加剧趋势,已成为制约各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受旱灾影响严重,但当前阶段抗旱减灾体系总体上仍较为滞后。在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下,我国抗旱减灾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旱灾风险管理新理念、新思路已得到我国各界人士的关注与研究。本文立足旱灾风险调控决策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紧跟风险管理与群决策理论方法的研究前沿,按照理论分析、方法构建、案例实证的思路开展研究。提出多主体参与的旱灾风险调控群决策研究框架,构建群决策信息提取和集结的随机EMD方法;进而针对旱灾风险调控决策中的一般性问题,建立基于不确定语言信息、不确定混合信息以及不确定随机动态信息的旱灾风险调控群决策方法;选取河南省农业旱灾风险调控典型问题实证分析,形成方法应用模式。研究成果对揭示旱灾风险调控决策不确定性并构建量化分析模型具有理论意义,对丰富和发展群决策理论方法体系具有推动作用,对政府科学调控和综合应对旱灾风险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主要工作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1)提出多参与主体的旱灾风险调控群决策研究框架,分析了群决策中的不确定性特征。通过分析旱灾风险系统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机理,指出风险的不确定性和系统的复杂性是旱灾风险调控面临的决策环境;基于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系统协同发展理念,提出了多主体协同参与的旱灾风险调控群决策研究框架,分析了开展旱灾风险调控群决策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旱灾风险调控群决策中的不确定性特征:一是反映旱灾风险系统内在本质的随机性等不确定性;二是反映由于人类认识不足、信息缺失或知识缺乏而导致群决策信息不确定性;三是反映群决策过程与方法的不确定性。(2)融合随机模拟与滤波分析方法,提出了群决策信息提取和集结的随机EMD(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方法。分析指出传统群决策方法大多须对专家赋权实现群决策信息集结,但赋权方法存在主观性大、无统一衡量标准等问题;分析了群决策信息的差异性、无序性、不确定性特征,基于群决策信息包含主观成分与客观成分、客观成分对决策起决定性作用的基本假设,融合Monte Carlo随机模拟与EMD方法优势设计MC-EMD算法,实现群决策信息的自适应提取与集结,提高群决策结果客观性和可靠性;运用大数定律讨论了方法的收敛性与物理意义;结合数值算例对比分析了方法的可行性与优越性。(3)提出了不确定语言信息下旱灾风险调控群决策方法。针对群决策信息为不确定语言变量的情形,运用群决策信息提取和集结的随机EMD方法,提出了基于不确定语言信息的旱灾风险调控群决策方法。梳理了现有的语言评估标度,设计了多粒度语言信息一致化处理规则;为充分利用群决策信息,基于LHA(Linguistic Hybrid Averaging)算子、数值覆盖与灰信息表征方法、模糊正态分布隶属函数,分别构建了不确定语言群决策信息融合的LHA法、三参数区间灰数法与正态分布随机变量法;应用示例对比分析验证了上述方法均可行有效,可为旱灾风险调控多领域专家方案论证提供支持。(4)提出了不确定混合信息下旱灾风险调控群决策方法。针对群决策信息呈现多元不确定表征方式混合特征,运用群决策信息提取和集结的随机EMD方法,提出了基于不确定混合信息的旱灾风险调控群决策方法。设计了基于社会调查的混合决策信息采集办法,总结了常用的不确定偏好信息表征方式,提出了一致化为归一化效用值的转换方法;基于云模型和Monte Carlo模拟思想,提出了不确定混合群决策信息的正态云融合方法,以弥补随机抽样决策信息不完全、信息处理中决策信息丢失以及多次决策结论非一致等不足;应用示例验证了方法的合理有效性,可为面向公众参与的旱灾风险调控方案决策提供支持。(5)提出了不确定随机动态旱灾风险调控群决策方法。针对旱灾风险发展演变的随机性与决策者心理行为复杂性,根据群决策信息提取和集结的随机EMD方法,构建了基于参照点依赖与不确定混合信息的不确定随机动态旱灾风险调控群决策方法。提出了该类群决策问题的一般框架;依据TRP(Tri-reference Point)基本思想,提出将群体理想点、预期点和临界点设置为风险型群决策参照点,综合利用了累积前景理论、Markov链以及Orness测度等理论优势,提出了风险型动态群决策信息融合方法;应用示例验证了方法的科学有效性,可为旱灾风险调控方案的多阶段动态群决策提供支持。(6)河南省农业旱灾风险调控群决策实证分析。构建了多元截面数据灰色变化率关联分析模型,识别河南省农业旱灾脆弱性关键驱动因子;针对河南省雨养农业区和灌溉农业区防控与化解农业旱灾风险中的突出问题,构建了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模式的区域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群决策信息采集的评价问卷与调研提纲,分别以陕州区和滑县为例,运用本文理论成果解决了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择优投放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模式优选问题,形成方法应用模式,可为一般区域政府决策部门提高旱灾风险调控效率、增强公共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水平提供支持。
汪平西[4](2019)在《城市旧居住区更新的综合评价与规划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空间向外扩张的压力持续增加;但在中央政府“18亿亩耕地红线”的刚性要求下,城市空间增长方式必将逐渐从“外延扩张型”转向“内涵增长型”。在此时代背景下,旧城更新将成为未来我国城市空间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举措;相应地,旧居住区更新必然成为这一转型过程中的重要议题。针对以往旧居住区更新理论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拟将评价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引入到旧居住区更新研究中,搭建了层次化的旧居住区更新综合评价框架;从使用者需求和价值取向的视角,构建了旧居住区更新前和更新后的指标体系与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旧居住区更新的规划路径。首先,本文对我国旧居住区更新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我国旧居住区更新的主要特征、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其次,本文阐述了旧居住区更新综合评价的概念与内涵,并以评价学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旧居住区更新的综合评价框架。再次,本文重点研究了旧居住区更新的现状调查与评价、更新使用后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并分别以南京市秦淮区三个旧居住区和合肥市西园新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最后,以“评价”为基础分别从整体层面、物质空间层面和社会空间层面提出了旧居住区更新的规划路径。本文主要创新点总结如下:(1)本文将评价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引入到旧居住区更新评价研究中,构建了层次化的旧居住区更新综合评价框架。(2)针对现有旧居住区更新事前、事后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模型分析、模糊评价等量化方法研究旧居住区更新,进而为旧居住区更新前后的问题诊断、更新时序选择、更新策略制定等提供必要的判定依据。(3)本文以“评价”为基础,提出了旧居住区更新的规划路径。全文约21万字,各类图表172幅。
刘攀,张奎,许鸿亮,王鹏彪,张少雄,孙龙[5](2019)在《边坡加固方案优化线性目标规划模型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边坡的加固往往存在多个可选方案,一个理想的方案是既要技术可行又要投资最少,这需要对边坡可能的加固备选方案进行优化选择。为此,这里基于区间一致性混合判断矩阵原理,建立了边坡加固方案优化的线性目标规划模型,通过求解该模型得到区间混合判断矩阵的权向量,并利用已有的区间数,通过比较的可能度公式求得边坡加固方案的排序向量,进而对边坡加固策方案优化。以云南华丽高速公路K130路堑高边坡工程加固为例,详细分析了该优化模型的实际应用。
郝永花[6](2018)在《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与风险的研究及其在项目选择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多属性决策是现代决策科学、系统科学和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理论与方法已经广泛应用到经济、管理、工程、军事和社会等诸多领域。在传统的多属性决策方法中,往往要求备选方案有明确的属性值,而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和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使得多属性决策问题往往伴随着不确定性。所以,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很难获取准确的属性值,而常常以模糊信息或语言化信息给出。虽然一般模糊数在处理不确定信息时,已表现出较好的性质,而我们知道直觉模糊集是模糊集的推广,模糊集是直觉模糊集的特殊情形,且直觉模糊集同时考虑了隶属度与非隶属度两方面的信息,使得它具有较强的表达不确定信息的能力。当一个决策者面临决策问题时,有时只能给出决策信息的大致区间,此时直觉模糊集在处理这类信息时,依然有困难。另外,有决策就会有风险,如果项目决策失误,则带来的风险损失是严重的。因此,本文研究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与风险,将得到的这些方法应用到项目的决策和风险分析中,为决策者的决策和风险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其研究内容归纳如下:(1)为了对区间直觉模糊数排序,本文定义区间直觉模糊数的排序函数。对组合有序加权算术平均(COWA)算子和组合有序加权几何平均(COWG)算子进行推广,得到区间直觉模糊组合有序加权算术平均(IIFCOWA)算子和区间直觉模糊组合有序加权几何平均(IIFCOWG)算子。基于IIFCOWA算子或IIFCOWG算子,给出属性值为区间直觉模糊数的多属性决策方法。(2)为了比较梯形直觉模糊数,本文给出梯形直觉模糊数的可能度概念。对导出有序加权算术平均(IOWA)算子和导出有序加权几何平均(IOWG)算子进行推广,得到梯形直觉模糊导出有序加权算术平均(TIFIOWA)算子和梯形直觉模糊导出有序加权几何平均(TIFIOWG)算子。基于TIFIOWA算子或TIFIOWG算子,给出属性值是梯形直觉模糊数的多属性决策方法。(3)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求权重或讨论决策风险时,经常用到模糊互补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本文基于模糊蕴涵给出模糊互补判断矩阵一致性程度的定义,讨论该矩阵的一致性程度与一些运算后的矩阵的一致性程度间的关系,为决策者度量模糊互补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提供新思路。(4)在模糊环境下,结合决策者的风险态度,基于混合熵和lp距离,给出一种新的风险度量方法,该方法为决策者防范和控制决策风险提供理论依据。(5)基于区间梯形模糊数对模糊风险分析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区间梯形模糊数相似度的一种新的度量方法,得到该相似度的一些相关性质。结合区间梯形模糊数表示的语言术语,运用本文提出的相似度评估模糊风险。利用本文给出的这些方法对项目进行分析和决策。设项目方案的四个属性: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和营销能力,它们的评价属性值分别用区间直觉模糊数或梯形直觉模糊数刻画时,利用第三章和第四章给出的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进行决策。此外,讨论某项目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生产风险、管理风险和政策风险这六种风险,其风险值用区间梯形模糊数的语言术语来刻画,并运用第五章给出的区间梯形模糊数的相似度,最终选出项目中风险最低的项目。
潘丽华[7](2017)在《不确定性多属性决策方法的若干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属性决策作为现代决策领域的重要分支,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一组(有限个)备选方案进行排序并选择.在层次分析法中,决策者(专家)对备选方案进行两两比较,给出判断矩阵.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决策者往往很难用一个准确的数值表示其判断,因此判断矩阵的元素采用区间数、三角模糊数等来进行刻画就更为合理.从而形成了以模糊数排序、模糊数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分析等重要研究内容的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本文针对不确定性多属性决策方法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1)区间数排序方法研究.证明了现有的基于可能度公式的两种区间数排序方法是等价的.基于区间数本身的不确定性,给出态度函数,利用积分的思想得到一个一般的区间数排序的可能度公式,发现已有的公式是该公式的特殊情形.给出了区间数互补判断矩阵的弱传递性一般定义.(2)发展了高校科研项目评估方法.针对同一专家给出不同偏好信息的情形,运用转换公式将互反判断矩阵与混合判断矩阵都转化为模糊互补判断矩阵,再利用最小方差法导出其排序向量.采用集结算子对专家给出的判断信息进行集结,建立了多属性群体决策分析模型.对于判断信息为三角模糊数的情形,基于Saaty经典层次分析法中的特征向量法,给出三角模糊数互反判断矩阵的满意一致性定义,提出一种基于三角模糊数互反判断矩阵的方案排序新方法.(3)给出了虚拟企业伙伴选择问题的一种新方法.考虑决策者在对方案进行两两比较时具有随机性,提出区间数互反判断矩阵的近似一致性概念,利用区间数互反判断矩阵的互反性及近似一致性概念,给出了构造出满足近似一致的区间数互反判断矩阵的方法.
张云[8](2014)在《基于残缺偏好关系的群决策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在群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常常以各种形式的偏好关系来表示其对方案的偏好信息。按照某一准则,决策者两两比较n个方案,并给出完整的偏好关系,需要至少比较判断n(n-1)/2次。当n较大时,完成所有判断的工作量较大,决策者给出偏好结果时容易出现失误。另一方面,决策者可能对某些比较把握不足或对较敏感的问题不愿直接表达偏好,而难以给出完整的偏好关系。出于上述两方面原因,实际的群决策过程必须考虑信息不完整的偏好关系,即残缺偏好关系。研究偏好关系在信息残缺情况下的修补、排序及群集结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残缺模糊偏好关系两种经典修补方法的应用条件及两种新的偏好关系在残缺情况下的群决策方法,具体如下:1.研究了残缺模糊偏好关系两种经典修补方法(迭代法和优化法)的应用条件。对于迭代法,通过证明指出文献中给出的应用条件,即存在n-1个已知非主对角偏好值组成的集合(n为方案数),在这个集合中,每个方案至少被比较过一次,是有问题的,而提出一个新的定理;并给出了一个迭代方法应用的充要条件,在这个充要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便于实际检验迭代方法可行性的图方法,给出实例验证了该检验方法;还提出了迭代修补方法不可用的唯一情况。对于优化法,给出了一个相对于文献更宽松的应用条件,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条件;还提出了该修补方法不可用的唯一情况。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迭代法与优化法修补残缺模糊偏好关系的新策略。2.研究了基于残缺直觉语言偏好关系的群决策方法。以二元语义表达模型为基础,定义了直觉语言偏好关系、残缺直觉语言偏好关系,及用于对直觉模糊语言值进行大小比较的分值函数与精确性函数,描述了直觉语言偏好关系的几种主要转化属性。然后给出残缺直觉语言偏好关系的优化修补模型,与基于残缺直觉语言偏好关系的偏好信息群集结方法。通过实例表明优化修补模型及群集结方法的有效性,并通过比较分析直觉语言偏好关系与普通语言偏好关系,显示了直觉语言偏好关系所具有的优点。3.研究了基于残缺混合偏好关系的群决策方法。提出一类新型混合偏好关系,在对该类型偏好关系进行一致化处理的基础上,研究了该类型偏好关系在残缺情况下的修补方法,及该类型偏好关系在残缺情况下的群集结方法。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所给出方法是有效的,并通过比较分析本文给出的混合偏好关系方案排序方法与文献中的方案排序方法,指出了本文排序方法的优点。
许晓瑞,李建[9](2014)在《基于最大满意度的区间混合判断矩阵排序方法》文中认为区间混合判断矩阵对表达决策者的判断信息很有帮助,然而区间混合判断矩阵尚未引起学者的足够重视.定义了一致性乘型区间混合判断矩阵和一致性加型区间混合判断矩阵,并基于最大满意度的思想,提出了求解区间混合判断矩阵的乘型和加型最大满意度模型和一致性指标,分析讨论了最大满意度模型的优点,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和适用性,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沈斌,王天东[10](2014)在《基于模糊互补判断矩阵的广义混合最小二乘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基于模糊判断矩阵完全一致性的概念,提出了基于模糊判断矩阵的广义混合最小二乘法,对该方法的若干性质进行了分析,介绍了相关的迭代算法,通过算例对该排序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证明。
二、混合判断矩阵排序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混合判断矩阵排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群组决策下混合判断矩阵的评价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区间混合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
2 乘型区间混合判断矩阵模型 |
3 加型区间混合判断矩阵模型 |
4 群组决策中的权重 |
4.1 类间权重 |
4.2 类内权重 |
5 模型应用 |
6 结 论 |
(2)基于三类概率型语言信息的决策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1 概率语言环境下的决策问题 |
1.2.2 概率不确定语言环境下的决策问题 |
1.2.3 对偶概率语言环境下的决策问题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结构安排 |
1.5 论文创新工作说明 |
第二章 研究现状 |
2.1 基于概率型语言信息基本测度的研究现状 |
2.2 基于概率型语言信息决策方法的研究现状 |
2.3 基于概率型语言信息偏好关系的研究现状 |
2.4 基于概率型语言信息群共识的研究现状 |
2.5 基于概率型语言信息决策问题的应用 |
第三章 概率语言层次分析法及其在雄安新区绩效评估中的应用 |
3.1 基础知识 |
3.1.1 基本术语 |
3.1.2 层次分析法的一般过程 |
3.2 概率语言判断矩阵 |
3.2.1 概率语言判断矩阵的定义 |
3.2.2 概率语言判断矩阵群决策问题的基本描述 |
3.3 基于概率语言判断矩阵的决策过程 |
3.3.1 概率语言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
3.3.2 群概率语言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
3.3.3 概率语言判断矩阵的优先顺序 |
3.4 算例分析 |
3.4.1 概率语言层次分析法的应用过程 |
3.4.2 比较分析 |
3.5 结论 |
第四章 不完全混合概率语言环境下中国新四大发明的影响力分析 |
4.1 基础知识 |
4.2 不完全的概率语言偏好关系 |
4.2.1 不完全加型概率语言偏好关系和修复算法 |
4.2.2 不完全乘型概率语言偏好关系和修复算法 |
4.3 确定方案的优先顺序 |
4.3.1 不完全混合概率语言多准则决策问题的基本描述 |
4.3.2 一致性检查和增进方法 |
4.3.3 不完全混合概率语言多准则决策的基本过程 |
4.4 算例分析 |
4.4.1 计算过程 |
4.4.2 比较分析 |
4.5 结论 |
第五章 概率不确定语言环境下的共识性及其在虚拟现实产业上的应用 |
5.1 基础知识 |
5.2 概率不确定语言术语集之间的一些测度 |
5.2.1 概率不确定语言术语集之间的距离测度 |
5.2.2 概率不确定语言术语集之间的可能度 |
5.3 概率不确定语言偏好关系的共识性 |
5.3.1 概率不确定语言偏好关系 |
5.3.2 基于距离测度的共识过程 |
5.3.3 基于相似度的共识过程 |
5.3.4 基于可能度的选择过程 |
5.4 算例分析 |
5.4.1 计算过程 |
5.4.2 比较分析 |
5.5 结论 |
第六章 不完全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修复和对网络舆情管理方式的评价 |
6.1 基础知识 |
6.2 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 |
6.2.1 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术语集之间的可能度 |
6.2.2 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 |
6.2.3 不完全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 |
6.3 不完全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修复 |
6.3.1 不完全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具体修复过程 |
6.3.2 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一致性 |
6.3.3 基于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群决策过程 |
6.4 算例分析 |
6.4.1 计算过程 |
6.4.2 比较分析 |
6.5 结论 |
第七章 对偶概率语言加权相关系数及其在人工智能项目上的应用 |
7.1 基础知识 |
7.1.1 基本术语 |
7.1.2 距离测度 |
7.2 对偶概率语言术语集之间的相关系数 |
7.2.1 对偶概率语言术语集之间的相关系数 |
7.2.2 对偶概率语言术语集之间的加权相关系数 |
7.3 基于对偶概率语言加权相关系数的多属性决策 |
7.3.1 对偶概率语言环境下的多属性决策问题的基本描述 |
7.3.2 对偶概率语言术语集的熵 |
7.3.3 确定权重 |
7.3.4 基于对偶概率语言加权相关系数的多属性决策过程 |
7.4 算例分析 |
7.4.1 计算过程 |
7.4.2 贴进度系数比较分析 |
7.4.3 概率语言决策矩阵比较分析 |
7.5 结论 |
第八章 基于对偶概率乘型语言术语集间可比度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及其在云企业的应用 |
8.1 基础知识 |
8.2 对偶概率乘型语言偏好关系 |
8.2.1 对偶概率乘型语言偏好关系 |
8.2.2 对偶概率乘型语言偏好关系之间的可比度 |
8.3 对偶概率乘型语言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
8.3.1 确定准则的权重 |
8.3.2 扩展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
8.3.3 基于对偶概率乘型语言偏好的多准则决策过程 |
8.4 算例分析 |
8.4.1 计算过程 |
8.4.2 与扩展的TODIM方法比较 |
8.4.3 与扩展的VIKOR方法比较 |
8.4.4 参数ξ的敏感度分析 |
8.5 结论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9.1 全文总结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3)不确定环境下旱灾风险调控群决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研究与评述 |
1.2.1 旱灾风险调控相关研究 |
1.2.2 群决策理论与方法相关研究 |
1.2.3 经验模态分解方法相关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主要内容与论文结构 |
1.3.1 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旱灾风险调控群决策中的不确定性特征分析 |
2.1 旱灾与旱灾风险 |
2.1.1 旱灾 |
2.1.2 旱灾风险 |
2.2 旱灾风险调控群决策 |
2.2.1 旱灾风险调控 |
2.2.2 旱灾风险调控决策 |
2.2.3 多参与主体的旱灾风险调控群决策 |
2.3 旱灾风险调控群决策中的不确定性特征 |
2.3.1 旱灾风险系统自身的不确定性 |
2.3.2 群决策信息的不确定性 |
2.3.3 决策过程与方法的不确定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群决策信息提取和集结的随机EMD方法 |
3.1 传统群决策方法存在的问题 |
3.2 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基本原理 |
3.2.1 方法概述 |
3.2.2 基本原理 |
3.3 基于随机EMD的群决策基本思想 |
3.3.1 群决策信息序列的成分分析 |
3.3.2 群决策信息序列的无序性分析 |
3.3.3 基于随机EMD的群决策算法设计 |
3.4 数值算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确定语言信息下旱灾风险调控群决策方法 |
4.1 决策问题与方法基础 |
4.1.1 决策问题描述 |
4.1.2 语言评估标度及相关概念 |
4.2 决策方法原理 |
4.2.1 多粒度语言信息一致化处理 |
4.2.2 群决策语言信息LHA集结 |
4.2.3 三参数区间灰数信息集结 |
4.2.4 正态分布随机变量信息集结 |
4.2.5 一般决策过程 |
4.3 应用示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不确定混合信息下旱灾风险调控群决策方法 |
5.1 决策问题与信息预处理 |
5.1.1 决策问题描述 |
5.1.2 信息获取与预处理 |
5.2 决策方法原理 |
5.2.1 常用不确定决策信息表征 |
5.2.2 不确定混合信息一致化处理 |
5.2.3 不确定混合信息随机EMD集结 |
5.2.4 不确定混合信息正态云集结 |
5.2.5 一般决策过程 |
5.3 应用示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不确定随机动态旱灾风险调控群决策方法 |
6.1 决策问题与方法基础 |
6.1.1 决策问题描述 |
6.1.2 决策方法基础 |
6.2 决策方法原理 |
6.2.1 群决策信息采集规则 |
6.2.2 阶段群决策信息集结 |
6.2.3 动态群决策信息集结 |
6.2.4 一般决策过程 |
6.3 应用示例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河南省农业旱灾风险调控群决策实证分析 |
7.1 河南省农业干旱特点及灾害概况 |
7.2 河南省农业旱灾脆弱性关键驱动因子识别 |
7.2.1 河南省农业旱灾脆弱性驱动因子识别原理 |
7.2.2 多元截面数据变化率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
7.2.3 关键驱动因子识别结果与成因分析 |
7.3 雨养农业区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择优投放群决策实证 |
7.3.1 河南省农业保险与雨养农业区概况 |
7.3.2 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择优投放群决策—以陕州区为例 |
7.3.3 河南省雨养农业区加快发展农业保险的建议 |
7.4 灌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模式优选群决策实证 |
7.4.1 河南省灌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现状 |
7.4.2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模式优选群决策—以滑县为例 |
7.4.3 河南省灌区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模式的建议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4)城市旧居住区更新的综合评价与规划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1.3 概念界定 |
0.2 国内外旧城更新研究述评 |
0.2.1 样本选取与样本描述 |
0.2.2 国内旧城更新研究进展 |
0.2.3 国外旧城更新研究进展 |
0.2.4 国内外旧城更新研究反思 |
0.2.5 国内外研究总结 |
0.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0.3.1 研究目标 |
0.3.2 研究内容 |
0.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0.4.1 研究方法 |
0.4.2 研究框架 |
第一章 中国城市旧居住区更新的现状与问题 |
1.1 我国旧居住区更新的发展历程 |
1.1.1 计划经济时期的旧居住区更新(1949~1978 年) |
1.1.2 改革开放初期的旧居住区更新(1978~1998 年) |
1.1.3 市场经济时期的旧居住区更新(1998~2010 年) |
1.1.4 旧居住区更新的价值转向(2010 年以后) |
1.2 我国旧居住区更新的主要特征 |
1.2.1 更新趋于全面、综合、整体、系统、可持续发展 |
1.2.2 更新目标受经济因素影响,强调社会效益的发挥 |
1.2.3 更新方式因更新主体不同而存在差异 |
1.2.4 更新参与体现为多方利益的博弈 |
1.3 我国旧居住区更新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矛盾 |
1.3.1 鉴于开发商、政府和居民三个利益群体的矛盾 |
1.3.2 出于传统与现代认知的冲突 |
1.3.3 基于大规模拆迁与小范围更替方式的纠结 |
1.4 我国旧居住区更新产生问题的原因 |
1.4.1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健全 |
1.4.2 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缺失 |
1.4.3 城市更新规划编制方法滞后 |
1.4.4 城市更新决策机制的不完善 |
1.4.5 公众参与机制的不健全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旧居住区更新相关理论基础 |
2.1 更新的动因:对社会、经济、政治因素变化的分析 |
2.1.1 需求理论:对社会因素变化的分析 |
2.1.2 租隙理论:对经济因素变化的分析 |
2.1.3 新自由主义政策论:对政治因素变化的分析 |
2.2 更新的目标:人类对可持续住区的追求 |
2.2.1 居住环境的可持续性内涵辨析 |
2.2.2 人与环境和谐共生居住模式的提出 |
2.3 更新的评判标准:对旧居住区更新的衡量 |
2.3.1 国外旧居住区更新的评判标准 |
2.3.2 国内旧居住区更新的评判标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旧居住区更新的评价理论与体系构建 |
3.1 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3.1.1 概念阐述:评价、综合评价与评价体系 |
3.1.2 评价流程:评价的基本流程与步骤 |
3.1.3 评价方法:相关综合评价方法汇总 |
3.1.4 评价主体:居民、政府、规划师、市场 |
3.2 旧居住区更新评价的内容与意义 |
3.2.1 旧居住区更新评价的内涵 |
3.2.2 旧居住区更新评价的内容 |
3.2.3 实施旧居住区更新评价的意义 |
3.3 旧居住区更新评价的技术方法 |
3.3.1 访谈 |
3.3.2 实地观察 |
3.3.3 问卷调查 |
3.3.4 文献研究 |
3.3.5 认知地图 |
3.3.6 数据分析 |
3.4 体系建构:旧居住区更新的综合评价体系 |
3.4.1 评价程序:旧居住区更新评价的流程分解 |
3.4.2 评价标准:制定原则、制定依据与相关参照标准 |
3.4.3 指标体系:设置原则、构建过程与体系建构 |
3.4.4 权重设置:权值评价与层次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旧居住区更新现状调查与评价 |
4.1 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4.1.1 概念阐述:现状调查的内涵 |
4.1.2 理论基础: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引入 |
4.1.3 流程架构:现状调查与评价的流程整合 |
4.2 体系构建:旧居住区更新现状综合评价体系 |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与思路 |
4.2.2 旧居住区现状评价的主要因素 |
4.2.3 现状调查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4.3 权重设置: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4.3.1 权重方法的选择 |
4.3.2 层次分析法计算流程 |
4.4 模型建构:旧居住区更新现状评价模型 |
4.5 实证研究:以南京市秦淮区旧居住区现状调查与评价为例 |
4.5.1 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选择 |
4.5.2 调查问卷与数据采集 |
4.5.3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4.5.4 现状综合评价及其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城市旧居住区更新使用后评价 |
5.1 使用后评价(POE)概念解析 |
5.1.1 使用后评价的内涵与特征 |
5.1.2 使用后评价的类型与层次 |
5.1.3 使用后评价的功能与意义 |
5.1.4 使用后评价在旧居住区更新中的意义 |
5.2 使用后评价在旧居住区更新中的应用 |
5.2.1 概念解析:旧居住区更新使用后评价内涵 |
5.2.2 流程解析:旧居住区更新使用后评价流程 |
5.3 旧居住区更新使用后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
5.3.1 文献回顾 |
5.3.2 旧居住区更新使用后评价指标体系 |
5.3.3 旧居住区更新使用后评价指标体系特征 |
5.4 旧居住区更新使用后评价标准与量化方法 |
5.4.1 评价标准的确定 |
5.4.2 层次分析法与权重设置 |
5.4.3 模糊综合评价的原理与方法 |
5.5 实证研究:以合肥市西园新村更新使用后评价为例 |
5.5.1 西园新村概况 |
5.5.2 研究设计 |
5.5.3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5.5.4 指标权重计算 |
5.5.5 模糊综合评价 |
5.5.6 问题分析与总结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城市旧居住区更新的规划路径 |
6.1 城市旧居住区更新的总体思路 |
6.1.1 确定合理的更新单元 |
6.1.2 正确处理旧居住区建筑实体的存留 |
6.1.3 保持旧居住区空间的异质性 |
6.2 物质空间更新规划路径 |
6.2.1 土地开发强度控制 |
6.2.2 旧居住区功能优化 |
6.2.3 道路系统组织架构 |
6.2.4 公共空间重构 |
6.3 社会空间更新规划路径 |
6.3.1 居住区同质与异质的理性思辨 |
6.3.2 居住区人口构成及其空间分布相关研究 |
6.3.3 有机混合的空间模式分析和模型建构 |
6.3.4 混合住区人口构成及空间分布调整策略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本文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后记 |
(6)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与风险的研究及其在项目选择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基于区间直觉模糊数的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研究综述 |
1.3.2 基于梯形直觉模糊数的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研究综述 |
1.3.3 基于模糊理论的决策风险度量方法研究综述 |
1.3.4 基于区间梯形模糊数的模糊风险分析研究综述 |
1.3.5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论文的重点和难点及创新点 |
1.6.1 论文的重点和难点 |
1.6.2 论文的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模糊数学相关理论 |
2.1.1 模糊数 |
2.1.2 模糊关系 |
2.1.3 模糊多属性决策 |
2.2 模糊风险分析相关理论 |
2.2.1 风险 |
2.2.2 决策风险 |
2.2.3 模糊风险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区间直觉模糊数的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 |
3.1 区间直觉模糊数的排序 |
3.2 IIFCOWA算子和IIFCOWG算子 |
3.2.1 COWA算子和COWG算子 |
3.2.2 COWA算子和COWG算子的推广 |
3.3 基于IIFCOWA算子或IIFCOWG算子的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梯形直觉模糊数的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 |
4.1 梯形直觉模糊数的比较及可能度 |
4.1.1 梯形直觉模糊数的比较 |
4.1.2 梯形直觉模糊数的可能度 |
4.2 TIFIOWA算子和TIFIOWG算子 |
4.2.1 IOWA算子和IOWG算子 |
4.2.2 IOWA算子和IOWG算子的推广 |
4.3 基于TIFIOWA算子或TIFIOWG算子的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模糊理论的决策风险研究 |
5.1 模糊互补判断矩阵的一致性程度 |
5.1.1 模糊蕴涵的概念 |
5.1.2 基于模糊蕴涵的模糊互补判断矩阵一致性程度 |
5.2 决策风险的度量方法 |
5.2.1 混合熵和pl距离的概念 |
5.2.2 基于混合熵和pl距离的风险度量法 |
5.2.3 算例分析 |
5.3 基于区间梯形模糊数的模糊风险分析方法 |
5.3.1 广义梯形模糊数的相关概念 |
5.3.2 区间梯形模糊数的相似度 |
5.3.3 基于区间梯形模糊数的模糊风险分析方法 |
5.4 本章小结 |
6 在项目选择中的应用示例 |
6.1 问题描述 |
6.2 具体分析 |
6.3 求解过程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不确定性多属性决策方法的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目前研究现状分析 |
1.2.1 模糊层次分析法 |
1.2.2 高校科研项目评估 |
1.2.3 虚拟企业伙伴选择 |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层次分析法 |
2.2 模糊集基础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区间数排序的可能度公式 |
3.1 基础知识 |
3.1.1 基本概念 |
3.1.2 已有的可能度公式 |
3.2 广义的可能度公式 |
3.3 比较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校科研项目评估的多属性决策问题 |
4.1 混合偏好信息下高校科研项目评估的群体决策方法 |
4.1.1 科研项目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 |
4.1.2 几类判断矩阵 |
4.1.3 基于WAA算子和CWAA算子的多属性决策方法 |
4.1.4 实例分析 |
4.2 基于FAHP的高校科研项目评估方法 |
4.2.1 三角模糊数互反判断矩阵及一致性分析 |
4.2.2 新算法及其在高校科研项目评估中的应用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虚拟企业伙伴选择问题新方法 |
5.1 带排序的区间数互反判断矩阵及其近似一致性定义 |
5.2 虚拟企业伙伴选择的一种新方法 |
5.3 算法与实例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基于残缺偏好关系的群决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群决策的研究内容 |
1.1.2 研究残缺偏好关系的必要性 |
1.1.3 研究新型偏好关系的客观需求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偏好关系形式发展现状 |
1.2.2 残缺偏好关系的修补方法研究现状 |
1.2.3 偏好关系排序及群集结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4 残缺偏好关系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1.4.1 本文研究思路与主要贡献 |
1.4.2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问题描述 |
2.2 几种常用偏好关系及其一致性转换属性 |
2.3 主要集结排序方法 |
2.3.1 加权算术平均算子介绍 |
2.3.2 占优度与非占优度排序方法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残缺模糊偏好关系两种修补方法的应用条件研究 |
3.1 引言 |
3.2 两种修补方法 |
3.2.1 迭代修补方法 |
3.2.2 优化修补方法 |
3.2.3 两种方法的比较 |
3.3 迭代修补方法的应用条件研究 |
3.3.1 迭代修补方法的应用条件与不可用条件 |
3.3.2 迭代修补方法应用的充要条件与图检验方法 |
3.4 优化修补方法的应用条件研究 |
3.5 残缺模糊偏好关系的重构策略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残缺直觉语言偏好关系的群决策方法 |
4.1 引言 |
4.2 直觉模糊语言值与直觉语言偏好关系 |
4.3 直觉语言偏好关系的转换属性 |
4.4 残缺直觉语言偏好关系的修补 |
4.5 基于残缺直觉语言偏好关系的群决策方法 |
4.5.1 群决策方法描述 |
4.5.2 加权算术平均算子的重要属性 |
4.6 应用算例 |
4.6.1 群决策方法在装备论证中的应用 |
4.6.2 两种修补方法的比较 |
4.7 两种偏好关系的比较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残缺混合偏好关系的群决策方法 |
5.1 引言 |
5.2 混合偏好关系的概念 |
5.3 不同偏好信息的一致化 |
5.3.1 不同偏好信息的一致化方法 |
5.3.2 模糊集合转化函数的合理性分析 |
5.4 残缺混合偏好关系的修补 |
5.5 基于残缺混合偏好关系的群决策方法 |
5.5.1 群决策方法描述 |
5.5.2 加权算术平均算子的重要属性 |
5.6 应用算例 |
5.7 排序方法比较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9)基于最大满意度的区间混合判断矩阵排序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基础知识 |
3区间混合判断矩阵的MSM模型 |
3.1基于乘型区间混合判断矩阵的MSM模型 |
3.2基于加型区间混合判断矩阵的MSM模型 |
4算例 |
(10)基于模糊互补判断矩阵的广义混合最小二乘法(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预备知识 |
2基于模糊互补判断矩阵的排序方法 |
3排序向量求解算法设计 |
4算例 |
5结束语 |
四、混合判断矩阵排序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群组决策下混合判断矩阵的评价模型[J]. 刘菲儿,李俊宏. 水力发电, 2021(07)
- [2]基于三类概率型语言信息的决策方法及应用研究[D]. 谢婉莹. 东南大学, 2020
- [3]不确定环境下旱灾风险调控群决策方法研究[D]. 李海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
- [4]城市旧居住区更新的综合评价与规划路径研究[D]. 汪平西. 东南大学, 2019(05)
- [5]边坡加固方案优化线性目标规划模型及其应用研究[A]. 刘攀,张奎,许鸿亮,王鹏彪,张少雄,孙龙. 第十一届边坡工程技术大会论文集, 2019
- [6]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与风险的研究及其在项目选择中的应用[D]. 郝永花. 太原理工大学, 2018(08)
- [7]不确定性多属性决策方法的若干问题研究[D]. 潘丽华. 广西大学, 2017(02)
- [8]基于残缺偏好关系的群决策方法研究[D]. 张云.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4(02)
- [9]基于最大满意度的区间混合判断矩阵排序方法[J]. 许晓瑞,李建.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4(04)
- [10]基于模糊互补判断矩阵的广义混合最小二乘法[J]. 沈斌,王天东. 统计与决策,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