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园奇作与联想世界——读郭沫若两首诗

诗园奇作与联想世界——读郭沫若两首诗

一、诗苑奇葩 联想世界——读郭沫若诗两首(论文文献综述)

易纾曼[1](2020)在《胡风旧体诗词创作论》文中研究指明在现今学术界的研究视野中,胡风新文学家和文艺理论家的身份一直被强调,而作为旧体诗人的胡风却鲜少有人关注。本论文旨在讨论胡风的旧体诗词创作论。根据胡风的人生经历、文艺思想与旧体诗词文本,来探讨其间歇式地、爆发式地、“否定”式地创作旧体诗词的动因,梳理其旧体诗词的主要思想意蕴,发掘其旧体诗词背后的古今演变渊源。本论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根据胡风的成长经历和思想立场来探讨其创作旧体诗词的动因。一方面胡风少年时代的旧学修习经历是其创作旧体诗词的根本动因;另一方面则根据胡风的创作时期分开来谈,抗战时期他以五四文学为中心、不完全否定旧形式的民族形式立场是其小规模创作旧体诗词的主要动因,而狱中时期强烈的情感抒发需要与旧形式的诱惑则是其大规模创作旧体诗词的主要动因。第二部分探讨的是胡风旧体诗词的思想意蕴,以时间和写作主题为线索,结合诗人的创作心理与经历,分为五个部分来谈:抗战风云、狱里狱外、怀旧忆友、监外酬唱、以古讽今。第三部分采用古今演变的研究方法,探究胡风旧体诗词的艺术风格渊源与创作心理渊源:第一是胡风创造的“连环对”体诗歌一定程度上从中国传统诗歌中汲取了营养,第二是其旧体诗——尤其是七律,在意象、语体、章法结构和精神意识等方面有着对鲁迅旧体诗的借鉴和传承,第三是其在创作中呈现出了现代知识分子情怀与儒家政治文化心理、传统退隐意识交织在一起的多面诗人形象。本论文从作家创作动因、旧体诗词主题意蕴及古今演变探源三个角度,对胡风的旧体诗词创作进行了系统性的整合,从而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胡风旧体诗词创作论。

吕姝焱[2](2019)在《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文中研究指明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的诗歌创作,是笔者对特定时间、特定地域、特定人群的诗歌活动和诗学理念的梳理与讨论。吴蔚光、孙原湘相继主持了乾嘉之际的虞山诗坛,此时性灵诗风最受推崇。道光九年(1829)孙原湘去世,这标志着虞山诗坛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虞邑诗人创作了大量表现社会民生苦难及自身不幸遭际的诗歌。同治、光绪与宣统三朝,同光体风靡诗坛,虞邑诗人仍然坚守清初“虞山诗派”的诗学传统。特别是在光绪末年,张鸿等人组织了吴下西昆派,他们以诗笔表现波澜壮阔的社会与时代。受“诗界革命”和“革命诗潮”的影响,此期的虞邑诗人也有从事新诗创作者,更有加入革命团体的革命诗人。民国时期,虞邑的宗唐派诗人开始向其他诗派寻求新路,但他们不忘汲取清初“虞山诗派”的诗史精神,以诗歌关注社会时事与民生疾苦。虞邑文人十分重视乡邦文化,他们从中汲取营养助益地域诗学的发展。虞邑诗人对凝结着钱谦益精神的红豆特别关注,他们创作了大量红豆题材的诗歌。藏书、读书、文学创作更是相互促进,他们将藏书活动引入诗歌,充实了诗歌题材。糅合了诗、书、画艺术之长的题画诗,则丰富了本邑诗学图景。有清以来,虞邑地域文化繁盛,这为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的出现提供了重要保障。晚清虞山地区涌现出以席佩兰、归懋仪、屈秉筠为首的众多才媛,她们与才子夫婿联吟唱和,并承担起教育子嗣的重任,这为文学世家的延续作出了巨大贡献。常熟的士绅贵族也多设有义庄、义田,这为家族教育提供了充裕的经济支持。母教与义庄的兴盛直接推动了虞山地区科举事业的发展,由此造就了众多科举世家。举业兴盛的家族,其文学创作也往往可以取得丰硕成就。家集和乡镇诗歌选本是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交互与呈现的重要载体,文学世家以保存家族文脉、传承地域文化为己任。得益于对虞邑乡贤的感召、旧学知识的累积和发达报刊业,清末民初虞邑文人的结社酬唱活动特别频繁。它们勾连起家族内部、家族之间、虞邑与其它地区的诗歌交往活动,并为丰富和传播虞邑诗学做出贡献。晚清民国的虞山诗坛涌现出许多极具代表性、影响巨大的文学世家。孙原湘引领了虞邑的性灵诗风,他是虞山乾嘉诗坛向晚清诗坛过渡的关键。清末民初,孙原湘的裔孙孙雄在经学、诗文创作、选诗等领域均有建树,孙雄在承继家学的同时,也能够结合时代的变化,对家族诗学作出适时调整。杨氏家族的学诗过程有明显的宗宋倾向,杨沂孙在咸同时期创作了大量忧时悯乱的作品。杨圻诗学盛唐,这与其家族诗学异趣,也在清末民国的诗坛独树一帜。翁心存雅好苏轼而独崇唐诗,“结道光前宗唐之局”。翁同龢推崇苏轼、黄庭坚,诗歌重典实、尚真挚,显赫的政治地位更是助力他成为清末虞山诗坛的盟主。清初钱谦益、二冯、钱陆灿等人领衔的“虞山诗派”,其诗论主张在清末民初再次兴盛。汪氏、钱氏与单氏家族是追效钱氏诗学的代表。钱氏家族直承钱谦益兼采众长而去门户之见的诗学思想。汪氏家族与单氏家族则通过学习钱陆灿、钱良择、陈祖范、王应奎等人的诗学思想,上承钱谦益“学人之诗”的传统。庞氏、张氏家族是宗二冯诗学的典范,庞树典、庞树阶以及张鸿均学习李商隐,他们是清末吴下西昆派的主要力量。宗氏家族学诗兼采众长而自出机杼,诗歌反映时变,颇能代表虞山地域诗学的诗史精神。民国时期的宗威将诗歌融入大学课堂,影响了一批批青年学子的旧体诗词创作。

许敏霏[3](2016)在《2015年新诗期刊研究论文索引》文中研究指明【说明】个别文章在发表时文字或标点不甚规范或有错误,但为了与发表时的原貌保持一致,故不做修改。一月1.《安静的"偏见"与知性的"钟摆"——读冯晏近期诗作》,霍俊明,《文艺评论》,2015年第1期,第106—108页。2.《北岛诗歌中的传统因子》,杜丽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第110—113页。3.《边地风景体验与西南联大诗歌》,马绍玺,《文学评论》,2015

朱绵[4](2015)在《施蛰存对中国现代新诗的贡献》文中研究指明施蛰存在20世纪30年代以新感觉派心理剖析小说着称于文坛,其小说在评论界获得了较多的关注与研究,但施蛰存作为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创作者和翻译家对中国现代新诗的贡献还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本文从施蛰存的诗性人生、诗学观点、新诗创作、诗歌翻译四个方面进行系统地论述,以凸显他对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派诗歌以及对中国现代新诗做出的巨大贡献。第一部分:概述施蛰存的诗性人生。施蛰存不以诗名,却颇有诗心,整个人生与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诗性人生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早期深厚的教育背景孕育了施蛰存敏感而温婉的诗人气质;丰富的新诗编辑活动,包括组织文学团体、参编或主编多种文学刊物,特别是在《现代》杂志开辟诗歌专栏、发表新诗作品、组织撰写诗论、培养青年诗人等奠定了他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富有特色的新诗创作和新诗翻译是其作为诗人的重要实绩,即使是着称于文坛的新感觉派小说创作中也融入了新诗的艺术因素。总之,丰富的诗歌活动成就了他作为诗人的诗性人生。第二部分:阐释施蛰存的诗学观点。施蛰存新诗理论不多也未成体系,但却发表过对现代派诗歌具有理论纲领作用的诗论,对现代派诗歌的内容、语言、形式、韵律、节奏都做了明确的指示,特别是对现代派诗歌的内容和韵律有着深刻的认识。此外,施蛰存对于解读现代诗歌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如读诗要达到“仿佛得之”的观点、诗与散文的区别等。总之,这些诗学主张和解诗观点对我们理解诗歌很有价值和帮助。第三部分:论述施蛰存的新诗创作。首先梳理施蛰存新诗创作历程以及新诗创作各阶段思想情感的嬗变。接着着重分析施蛰存新诗独具的艺术特色,其精湛的意象抒情艺术,女性化的心理分析,自然简朴的现代语言,不拘一格的散文美感,新感觉派小说因子,在诗坛独树一帜。然后梳理施蛰存新诗创作的渊源以及对当时及后来新诗产生的巨大影响。施蛰存新诗接受晚唐五代诗歌、英美意象派以及与其他创作体裁互动的影响,他的新诗创作对当时现代派诗歌及后来朦胧派新诗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当然,由于创作时间较短且诗作数量有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新诗创作的成就。第四部分:探讨施蛰存的诗歌翻译。施蛰存一生译作颇丰,其诗歌翻译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翻译实践中,他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诗歌翻译观点,如诗歌的语言美是难以翻译的、诗歌翻译几乎是再创作、诗歌翻译要忠实于原文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施蛰存的诗歌翻译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特色,如在译本的选择上偏爱情感浓郁、诗体自由、语言简朴之作,在翻译的形式上喜欢运用朴素语言准确传达原作诗意、利用注释形式尽量保留民族文化、借助序跋附记全面介绍翻译对象。施蛰存的诗歌翻译对于催生自己的新诗创作、促进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发展、促进中西文化交流,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罗晨曦[5](2013)在《《天上的街市》教学内容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上的街市》是郭沫若先生的早期诗作,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其借丰富新奇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了美妙而奇特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想要摆脱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的一种情感。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是初中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新诗,《天上的街市》中诗人大胆的想象,奇特的构思,正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当然,其也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本文梳理了具有代表性的11个课例,拟就其在课堂教学中"实际教了哪些内容"做一个相对全面的综述和评议。

杨玉英[6](2010)在《英语世界的郭沫若研究范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第一手研究成果的细读,本文对英语世界的郭沫若研究范式进行了系统梳理。尽管英语世界的郭沫若文本研究范式、比较文学研究范式、实证性研究范式、价值学研究范式、心理分析范式以及意识形态研究范式较之国内的郭沫若研究成果无论在研究的量与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研究的视角与方法上都有一定的差距,尚需加大研究的力度,尽快融入国际郭沫若研究的整体框架中,但英语世界的郭沫若研究者所采用的现代和后现代理论研究方法和切入的角度也有令人意想不到之处。希望通过对英语世界的郭沫若研究范式进行分析和梳理,听到一些来自异域"他者"不同的声音,促进国内与海外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互动,促使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对自己的文化与学术研究进行反思。

刘晓凤[7](2003)在《诗苑奇葩 联想世界——读郭沫若诗两首》文中提出 诗歌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可以升华人的理想……千百年来,诗歌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总是被人们吟唱诵读,诗苑中的许多奇花异葩,成为教学的模本。

方涛[8](1993)在《对诗人郭沫若及《女神》的价值思考》文中提出 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至今,文学批评界毫不吝惜地把数不胜数的桂冠加冕于郭沫若的头上。这其中既有出于门户之见的同人的大力吹捧,冯乃超在横扫了当时文坛所有作家的成就之后说:“我们若要寻一个实有反抗精神的作家,就是郭沫若”,“在中国新诗的劳作上,是成就最高、贡献最大的人。”周扬更把郭沫若奉为中国的歌德、中国的泰山之神;也有后来做了浪

二、诗苑奇葩 联想世界——读郭沫若诗两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诗苑奇葩 联想世界——读郭沫若诗两首(论文提纲范文)

(1)胡风旧体诗词创作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价值
        (一) 发掘胡风旧体诗词的价值
        (二) 丰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建构
    二、研究现状评述
        (一)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研究
        (二) 对胡风新诗创作的研究
        (三) 对胡风旧体诗词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胡风旧体诗词创作动因分析
    第一节 胡风早年的旧学修习
    第二节 胡风的“民族形式”立场
    第三节 政治受难与旧形式的诱惑
第二章 胡风旧体诗词思想意蕴管窥
    第一节 抗战风云:“几人欢笑几人悲,莽莽河山半劫灰”
    第二节 狱里狱外:“廿载心花成镜影,春光荡漾上囚衣”
    第三节 怀旧忆友:“广邀智者成亲者,共跨南端到北端”
    第四节 监外酬唱:“心交万里不愁遥,耻笑雎鸠占鹊巢”
    第五节 以古讽今:“传情今鲁迅,授愿古曹沾”
第三章 胡风旧体诗词古今演变探源
    第一节 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借鉴
    第二节 鲁迅旧体诗传统的追寻
    第三节 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诗人情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原因及意义
    二、课题名称的范畴界定及学理依据
    三、本课题的学术研究回顾
    四、既往研究成果的反思
    五、研究内容概述
上编 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的形成
    第一章 晚清民国虞山诗人的诗学思想演进
        第一节 道咸时期虞山诗坛:“性灵”风落潮与“虞山诗派”回春
        一、延续、修正孙原湘的性情说
        二、承继清初虞山诗派
        三、虞山诗人对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战争的现实书写
        第二节 同光宣时期虞山诗人对宗宋祧唐及宗唐诗学传统的坚守
        一、承继钱谦益宗宋祧唐的诗学思想
        二、与同光体异趣的宗宋诗人
        三、同治、光绪、宣统时期虞山宗唐诗风
        四、光宣时期虞山诗坛的新诗接受者及革命诗人
        第三节 民国时期虞山诗人的诗史精神与诗学宗向新变
        一、虞邑诗人对钱谦益的尊崇
        二、宗唐诗人的诗学变化及革命诗人的诗风转变
        三、虞山诗人保存国粹的努力
        四、虞山诗人重视乡邦文化建设
    第二章 乡邦文化与晚清民国虞山地域诗学的发展
        第一节 虞山文人诗歌中的“红豆”意象——兼谈钱谦益在虞山后学中的接受进程
        一、芙蓉庄红豆与虞山文人的“红豆”情结
        二、虞山红豆诗歌的多样内涵
        三、民国时期虞邑文人引领的红豆研究热潮
        四、钱谦益在虞山后学中的接受过程
        第二节 藏书、读书与虞山文人的诗歌创作
        一、虞山藏书流派的形成及其特色
        二、藏书、读书、诗歌创作的相互促进
        第三节 诗画互动关系与虞山文人题画诗创作
        一、虞山画派的艺术特色及诗画的互动关系
        二、以人物情事为主的题画诗
        三、虞邑题画诗创作的家族性
        四、以画理阐诗学
    第三章 才媛、义庄、科举与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的形成
        第一节 才媛与文学世家网络的形成、延续
        一、文学夫妻
        二、母教与家学的传承
        第二节 义庄、家训与家族教育
        一、义庄为家族教育提供经济支撑
        二、家训为家族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第三节 科举与诗书之家
        一、科举:世家望族形成与维持的正途
        二、科举仕宦对诗歌创作既促进又制约的双重关系
        三、科举家族对晚清民国虞山地域诗学的贡献和影响
    第四章 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的交互与呈现
        第一节 常熟家集的编刊及其文化意蕴——以对家集序跋为中心的考察
        一、晚清民国常熟家集的存目及其时间分布
        二、家集:家谱的另一种呈现形态
        三、晚清民国常熟家集的形态
        四、家集的主要内容:诗歌与试艺
        五、家集中的女性
        第二节 常熟乡镇诗歌选本的存目、编选及其诗学特色
        一、常熟乡镇诗歌选本的存目
        二、常熟乡镇诗歌选本的编选
        三、常熟乡镇诗歌选本的选诗特征
        第三节 结社酬唱活动盛况
        一、晚清民国虞山地区诗社简况
        二、晚清民国虞山地域文士联吟酬唱活动
        三、晚清民国虞山文士结社酬唱之风兴盛原因、特色及对地域诗学的贡献
下编 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专题研究
    第五章 虞山诗坛“性灵诗风”的风靡与消解——以孙氏家族为考察对象
        第一节 孙原湘与晚清虞山诗坛的演进
        一、虞邑文化与孙原湘诗学理念的形成
        二、孙原湘与吴蔚光诗歌创作理路的异同
        三、“性灵之风”与嘉道时期的虞山诗坛
        四、清末民初性灵诗风的消解
        第二节 孙雄诗学思想中的家学渊源——兼谈《道咸同光四朝诗史·甲集》的编刊及选诗理念
        一、性情·诗史·忠孝——孙雄于孙原湘诗学思想的继承
        二、《道咸同光四朝诗史·甲集》的刊印
        三、由《四朝诗史·甲集》论及孙雄的选诗理念
    第六章 杨氏家族的诗艺传承与诗学宗向变化
        第一节 晚清民国虞山杨氏家族行传、着述
        第二节 杨氏家族的诗艺传承——兼论杨沂孙诗作中的劫后记忆
        一、杨景仁:诗学陶、苏,诗风本色无雕琢
        二、杨希钰:诗近陶、苏、陆,诗风率直
        三、杨沂孙诗歌内容与诗学宗向
        第三节 清末民国杨氏家族诗学代表——力振唐音的杨圻
        一、杨圻研究综述及上图藏《江山万里楼诗钞》誊清稿本发掘
        二、杨圻宗唐趣尚
        三、杨圻诗学风格的转变
    第七章 翁氏家族的隆起及其在清末虞山诗坛地位的确立
        第一节 晚清民国常熟翁氏家族的生平及着述
        第二节 翁心存早年的学习经历及其诗歌创作
        一、家庭教育与幕府生涯——翁心存早年的学习经历
        二、翁心存的诗歌创作
        三、翁心存对子女及虞邑后学的教育与提携
        第三节 从消遣到遮蔽:翁同龢诗歌创作的心理变迁
        一、翁同龢诗集的刊印及文献缺失
        二、“君亦能诗耶”:翁同龢居京时期的诗歌创作
        三、古籍的鉴赏、收藏活动与翁同龢的诗歌创作
        四、翁同龢晚年诗歌中的“庙堂”想象
    第八章 晚清民国虞山诗坛的“唐宋兼采”——以汪氏、钱氏、单氏家族为中心
        第一节 汪氏家族的学韩风尚
        一、汪氏家族的“状元诗人”
        二、汪佑南
        第二节 兼采众长、关注民生:虞山钱氏家族的诗学及诗艺
        一、钱氏家族的世袭及对钱谦益的追忆
        二、钱氏家族的诗歌创作
        三、钱育仁领导下的虞社
        第三节 晚清民国虞山单氏家族诗学研究
        一、诗法少陵与昌黎:康乾时期的单氏诗人
        二、兼采众家:晚清的单学傅与单良玉
        三、《海虞诗话》的编纂及其编选特色
    第九章 虞山文学世家的西昆风尚——以庞氏、张氏家族为中心
        第一节 庞氏家族的崛起及庞树阶“不专事色相”的西昆诗风
        一、庞氏家族成员的生平及着述
        二、积学励行与“贻安堂”庞氏的崛起
        三、虽尚西昆然更崇本色——庞氏家族的诗学实践与新变
        第二节 张氏家族的诗风演进与张鸿掀起的清末虞山西昆热潮
        一、张燮的藏书与写诗
        二、张定鋆
        三、伉俪情深的张蓉镜与姚畹真
        四、吴下西昆的旗帜——张鸿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第三节 清末民初吴下西昆的诗风演进、诗歌理念及其诗学成就
        一、“西砖酬唱”与清末吴下西昆诗风的兴起
        二、吴下西昆的诗歌理念及其兴盛原因
        三、以史入诗、以诗鉴史——吴下西昆的诗学特色及其艺术上的得失
    第十章 宗氏家族兼采众长与自抒机杼诗学路径的形成——兼论民国教授诗人宗威、宗白华
        第一节 虞山宗氏家族的源流世系与诗文着述
        第二节 承继家学与转益多师:晚清宗氏家族的诗歌创作
        一、吾家多闺秀,俱各擅文辞
        二、承继家学与转益多师
        三、宗氏家族的诗学主张
        第三节 传道授业、竞艳诗坛——民国宗威、宗白华的诗歌创作
        一、宗威的诗歌活动
        二、宗白华的旧体诗创作及其诗学思想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4)施蛰存对中国现代新诗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施蛰存的诗性人生
    第一节 教育背景孕育了诗人气质
    第二节 编辑事业推进了新诗发展
    第三节 文学创作实现了诗人野心
第二章 施蛰存的诗学观点
    第一节 诗歌现代化的理论纲领
    第二节 抒写现代人的现代情绪
    第三节 运用现代辞藻排列现代诗形
    第四节“仿佛得之”的解诗主张
第三章 施蛰存的新诗创作
    第一节 施蛰存新诗创作概况
    第二节 施蛰存新诗艺术特色
        一、意象抒情的表现手法
        二、女性化的心理分析
        三、自然简朴的现代语言
        四、不拘一格的散文美感
        五、新感觉派的小说因子
    第三节 施蛰存新诗创作渊源
    第四节 施蛰存新诗价值评议
        一、施蛰存新诗的价值
        二、施蛰存新诗的缺憾
第四章 施蛰存的诗歌翻译
    第一节 施蛰存诗歌翻译概述
    第二节 施蛰存诗歌翻译观点
        一、诗歌语言美难以翻译
        二、诗歌翻译几乎是再创作
        三、诗歌翻译要忠实于原文
    第三节 施蛰存诗歌译本选择
        一、译作选择的特点
        二、译作选择的原因
    第四节 施蛰存诗歌翻译特色
        一、运用简朴语言准确传达原作诗意
        二、利用注释形式尽量保留民族文化
        三、借助序跋附记全面介绍翻译对象
    第五节 施蛰存诗歌翻译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对诗人郭沫若及《女神》的价值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上篇
下篇

四、诗苑奇葩 联想世界——读郭沫若诗两首(论文参考文献)

  • [1]胡风旧体诗词创作论[D]. 易纾曼.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2]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D]. 吕姝焱.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3]2015年新诗期刊研究论文索引[J]. 许敏霏.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6(01)
  • [4]施蛰存对中国现代新诗的贡献[D]. 朱绵. 青海师范大学, 2015(06)
  • [5]《天上的街市》教学内容述评[J]. 罗晨曦. 青年文学家, 2013(20)
  • [6]英语世界的郭沫若研究范式[A]. 杨玉英. 郭沫若文献史料国际学术研讨会暨IGMA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10
  • [7]诗苑奇葩 联想世界——读郭沫若诗两首[J]. 刘晓凤. 中学生读写, 2003(01)
  • [8]对诗人郭沫若及《女神》的价值思考[J]. 方涛. 海南师院学报, 1993(02)

标签:;  ;  ;  ;  ;  

诗园奇作与联想世界——读郭沫若两首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