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纹圆盘鲍鱼唾液腺的光镜和电镜观察

波纹圆盘鲍鱼唾液腺的光镜和电镜观察

一、皱纹盘鲍唾液腺的光镜和电镜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之发[1](2020)在《长蛸脑结构及oct-GnRH基因的克隆与表达》文中提出围绕长蛸开展了五个方面的研究:实验研究了12种试剂对长蛸的麻醉作用;利用石蜡组织切片技术观察长蛸的中枢神经系统各神经叶的显微结构;利用石蜡组织切片和透射电镜技术对长蛸视叶区的内分泌器官视腺进行显微和超显微观察;利用RACE技术对长蛸生殖调控关键神经肽oct-GnRH基因克隆cDNA全长及分析;利用qRT-PCR技术检测oct-GnRH基因在长蛸的24个组织中的表达及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在实验浓度下硫酸镁、丁香酚、MS-222、氯化锰、利多卡因、盐酸普鲁卡因、乙二醇苯醚、薄荷醇、苯佐卡因和三氯叔丁醇对长蛸无麻醉作用。将长蛸的麻醉程度分为5个时期,复苏过程分为4个时期。长蛸在15~35 g/L浓度氯化镁和10~40 m L/L浓度乙醇中能够达到第4期麻醉,此时期适于观察和操作。在一定浓度中,随着浓度的增加麻醉时间逐渐缩短,复苏时间逐渐增加。10 m L/L乙醇和20 g/L氯化镁对长蛸的麻醉和复苏总时间最短,分别为26 min和40 min。实验证明,乙醇和氯化镁均可作为长蛸的麻醉剂,在麻醉效率方面乙醇好于氯化镁。2.根据所处位置将脑分为三部分:食道上神经团、食道下神经团以及位于食道上下神经团两侧的视叶区。食道上神经团包含垂直叶、上额叶、下额叶、前基底叶和后基底叶,食道下神经团包含腕叶、足叶、巨细胞叶、色素细胞叶、内脏叶、外套内脏叶和血管舒缩叶,视叶区包含视神经、视叶、视腺、嗅叶、脑脚叶和视神经束。视腺位于视神经束区上,外有一层结缔组织包裹,与嗅叶和脑脚叶相邻;内部可观察到大量分泌细胞,细胞核较大,直径范围:4~8μm;分泌细胞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及高尔基体分泌的分泌小泡与大泡。长蛸视腺结构特征与曼氏无针乌贼和真蛸的高度相似。3.oct-GnRH基因的cDNA全长为853bp,开放阅读框(ORF)长270bp(包含终止密码子),5?UTR为153bp,3?UTR为430 bp,编码的89个氨基酸具有BEN结构域和Pox-A3L结构域。分析了oct-GnRH基因的编码氨基酸序列与其他软体动物门的同源性,长蛸oct-GnRH与蛸属中真蛸的氨基酸同源性最高,其次为头足纲的曼氏无针乌贼和剑尖枪乌贼。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oct-GnRH基因与蛸属中真蛸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头足纲的曼氏无针乌贼和剑尖枪乌贼,软体动物门中的腹足纲和瓣鳃纲物种亲缘关系较远。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oct-GnRH在成年长蛸24个组织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oct-GnRH基因在18个组织中有表达,6个组织中无表达,oct-GnRH基因在食道上神经团和食道下神经团表达量较高,其中食道下神经团表达量最高,雌性个体表达量高于雄性个体。本研究首次在长蛸脑中克隆到oct-GnRH基因,其组织分布与表达水平表明oct-GnRH可能是长蛸生殖发育调控的关键神经肽,本研究结果可为长蛸生殖发育调控机制和实现工厂化养殖技术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王茜[2](2018)在《脉红螺唾液腺转录组部分未注释序列的功能预测》文中认为本文以脉红螺进食四个时期的唾液腺转录组数据为分析材料,选取其中在多个数据库中未被注释的序列,用相关生物学软件分析预测了序列的蛋白质功能和结构,以期为这些蛋白质的功能鉴定提供参考依据。取脉红螺饥饿阶段(S1)、捕食阶段(S2)、进食阶段(S3)及消化吸收阶段(S4)的唾液腺进行转录组测序,得到序列信息,以S1时期作为本底表达水平,将S2、S3、S4分别与S1进行比对,根据差异性表达标准,筛选出两样本差异性表达显着、且在Nr、Nt、Swissprot等数据库中均未被注释的序列作为研究序列,得到三组可分析序列(S1-S2、S1-S3、Sl-S4),共2925条。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工具对这些序列进行筛选和预测分析,最终得到23条具有编码蛋白质能力的转录本序列,并对这些序列编码的蛋白质进行了功能和结构的预测。具体分析过程如下:从转录组中筛选出无注释信息且差异性表达的序列,用TransDecoder软件分析,得到其蛋白质编码区序列(codingsequence,CDS)和编码后的氨基酸序列。在2925条序列中,S1-S2读出406个有效CDS,S1-S3中读出257个CDS,S1-S4中读出337个CDS。需要指出的是,样本间的CDS有重复,有的是转录本序列在各样本间都存在差异表达,有的则是来自同一 Cluster不同Contig,但识别出的CDS重叠。用InterProScan5软件判断氨基酸序列的结构域和家族信息。对于长度小于150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序列,仅使用InterProScan5软件进行分析;对于长度大于150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序列,在InterProScan5基础上,采用在线预测工具进行蛋白质功能预测,其中S1-S2序列用Argot2、SIFTER、GoFDR、FFPred进行分析,S1-S3、S1-S4 序列用 Argot2、SIFTER、FFPred、ESG 和 PFP 进行分析。综合各个预测工具的功能预测结果,在S1-S2、S1-S3、S1-S4样本间,分别对10条、8条、5条有意义的蛋白质序列做功能整合分析,并用PSIPRED软件预测了蛋白质平面二级结构,用BioSerf软件预测了蛋白质3D立体二级结构。

高胜涛,苏岩,袁渊,陈冬明,付宪冬,王志坚[3](2016)在《菲牛蛭消化系统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利用解剖、HE和AB-PAS染色技术研究了菲牛蛭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及组织化学特征。结果表明,菲牛蛭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单细胞唾液腺组成。消化管包括口、咽、食道、嗉囊、肠、直肠和肛门。口开孔于前吸盘腹中部,口腔内有3片呈三角形排列的颚片,颚片由辐射肌和横纹肌构成,其脊上具单列细齿,可切开寄主皮肤。单细胞唾液腺开口于颚片两侧的乳突上,可分泌蛭素;咽呈短球形,由黏膜层、肌层和外膜构成,肌层发达;食道短而窄,黏膜层见少量杯状细胞和大量嗜酸性颗粒;嗉囊两侧有10对侧盲囊,最后一对侧盲囊最长且延伸至肛门两侧;肠部尚无明显分化,可细分为肠和直肠。肠前段腔内有多个盲囊状的细管,形成"肠内盲囊",黏膜层具较多腺细胞,黏膜下层发达,具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细胞;直肠肠腔明显大于肠的肠腔,褶皱高度明显比肠的低,上皮细胞间可见少量杯状细胞。AB-PAS染色结果显示菲牛蛭消化管黏液细胞有4种类型:Ⅰ型被染成红色,Ⅱ型被染成蓝色,Ⅲ型染成紫红色,Ⅳ型染成蓝紫色。口腔部黏液细胞分布以Ⅳ型和Ⅲ型为主,少量Ⅱ型与Ⅰ型黏液细胞,咽部以Ⅲ型为主,食道、嗉囊、肠前部以及直肠壁均无酸性和中性黏液细胞存在,肠中后部以Ⅰ型为主,肛门壁存在大量的Ⅱ型黏液细胞。讨论了菲牛蛭消化管结构特点与食性的关系等问题,发现肠是菲牛蛭整个消化管最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场所,且消化管特殊的结构特征决定了菲牛蛭主要以血液作为食物来源。

高胜涛[4](2016)在《菲牛蛭消化系统组织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具有很高药用价值和养殖潜力的菲牛蛭Poecilobdella manillensis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菲牛蛭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以及消化系统内消化酶与碱性磷酸酶的分布、理化性质,并测定了不同养殖水温对菲牛蛭幼蛭生长的影响,从而为菲牛蛭自然资源的保护、人工养殖的推广、人工饵料的配置提供一些理论的依据,同时也可以加深对菲牛蛭基础生物学知识和消化生理的认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菲牛蛭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单细胞唾液腺组成。消化管包括口、咽、食道、嗉囊、肠、直肠和肛门。(1)口开孔于前吸盘腹中部,口腔内有3片呈三角形排列的颚片,颚片由辐射肌和横纹肌构成,其脊上具单列细齿,可切开寄主皮肤。单细胞唾液腺开口于颚片两侧的乳突上,可分泌蛭素;(2)咽呈短球形,由黏膜层、肌层和外膜构成,肌层发达;(3)食道短而窄,黏膜层见少量杯状细胞和大量嗜酸性颗粒;(4)嗉囊两侧有10对侧盲囊,最后一对侧盲囊最长且延伸至肛门两侧;(5)肠部尚无明显分化,可细分为肠和直肠。肠前段腔内有多个盲囊状的细管,形成“肠内盲囊”,黏膜层具较多腺细胞,黏膜下层发达,具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细胞;(6)直肠肠腔明显大于肠的肠腔,褶皱高度明显比肠的低,上皮细胞间可见少量杯状细胞。2、AB-PAS染色结果显示菲牛蛭消化管黏液细胞有4种类型:Ⅰ型被染成红色,Ⅱ型被染成蓝色,Ⅲ型染成紫红色,Ⅳ型染成蓝紫色。口腔部黏液细胞分布以Ⅳ型和Ⅲ型为主,少量Ⅱ型与Ⅰ型黏液细胞,咽部以Ⅲ型为主,食道、嗉囊、肠前部以及直肠壁均无酸性和中性黏液细胞存在,肠中后部以Ⅰ型为主,肛门壁存在大量的Ⅱ型黏液细胞。3、菲牛蛭消化酶及碱性磷酸酶分布与活性具体结果:(1)无论在饱食或饥饿状态,菲牛蛭食道内消化酶活性显着低于其他部位(P<0.05),碱性磷酸酶活性大小顺序均为肠>嗉囊>直肠。(2)饱食状态下,三种消化酶活性大小顺序均为肠>直肠>嗉囊,其中肠中蛋白酶活性是直肠的3.98倍,是嗉囊的23.29倍。(3)饥饿状态下,蛋白酶与脂肪酶活性大小顺序为肠>直肠>嗉囊,淀粉酶则为嗉囊>肠>直肠,肠与嗉囊中脂肪酶活性>蛋白酶。(4)蛋白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强,在32℃时达最大值。淀粉酶和脂肪酶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淀粉酶最适温度为26℃左右,脂肪酶为29℃左右。菲牛蛭各消化酶活性总体为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5)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AKP最适pH值分别为7.5,6.57.0,7.58.0和8.59.0。(6)酶组织化学显示,嗉囊和肠上皮细胞中存在较强的AKP活性。4、养殖水温在29℃组和32℃组时,两组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显着大于其他组(17℃、20℃、23℃、26℃、35℃)(P<0.05)。养殖水温在2632℃时,菲牛蛭存活率均达86%以上。将特定生长率与养殖温度拟合回归表明,两者存在明显的二次函数关系(P<0.05),回归方程:y=-0.0142x2+0.8464x-8.7751(R2=0.9328)。由特定生长率的线性回归方程可得,其最适养殖温度为30.4℃。5、运用Grimelius银染法对菲牛蛭消化管内嗜银细胞的分布和形态学进行观察,并根据嗜银细胞的分布特点统计其分布密度,结果表明:消化管除食道外各部位均有嗜银细胞分布,细胞染棕黑色或黑色;嗜银细胞基本位于上皮细胞之间和上皮细胞基部,主要呈圆形、椭圆形、锥体形和长条形等多种形态;部分细胞胞突明显,细胞内可见黑色分泌颗粒。嗜银细胞分布密度为颚片最高,嗉囊次之,直肠最低,食道内未检测出嗜银细胞。消化管各段嗜银细胞的形态特征和分布规律与其食性和消化生理活动密切相关。

邢慧芳[5](2013)在《镉对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woodiana)主要组织器官的毒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采用急性毒性实验方法,从生物化学水平,研究了镉(Cd2+)对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woodiana)鳃、消化腺、内脏团、外套膜和足五个组织的毒性影响。实验设置五个Cd2+浓度组(4.22mg/L、8.43mg/L、16.82mg/L、33.7mg/L和67.45mg/L)和1个空白对照组,分别处理24h、48h、72h和96h后测定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抗氧化酶活力及MDA含量四个生化指标。采用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从形态学水平,观察了67.45mg/L镉浓度下处理24h、48h、72h和96h后背角无齿蚌五个组织的损伤情况。结果显示:(1)随着Cd2+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鳃组织抗氧化酶SOD、CAT和GPX的活力均表现出“诱导-抑制”的规律性变化趋势。各处理组SOD活性组较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MDA含量呈现升高的趋势,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消化腺SOD活力呈现“诱导-抑制”的规律性变化,表现出快速的反应机制,与消化腺相比,内脏团组织对镉的胁迫表现迟钝,各处理组SOD活力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两组织均出现因镉诱导产生的SOD低于消耗的SOD,高浓度的镉污染过度消耗了SOD的现象;两组织中MDA含量呈现升高的趋势,脂质过氧化损伤严重。外套膜和足组织抗氧化酶SOD、CAT和GPX的活力均呈现“抑制-诱导-抑制”的规律性变化趋势,对于镉的胁迫,呈现缓慢的反应。外套膜组织中SOD受损程度较足组织中SOD严重,48h时外套膜组织出现了过度消耗SOD的现象。随着Cd2+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MDA含量呈现升高的趋势,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2)对镉的胁迫,背角无齿蚌消化腺、内脏团和外套膜SOD活性均出现伪抑制现象。(3)经Cd2+处理后,随镉处理时间的延长,鳃组织损伤呈现时间-效应关系;消化腺出现大面积组织凋亡;内脏团被大量杆状细菌感染;外套膜和足组织均未出现明显损伤。结论:(1)背角无齿蚌各组织应对镉胁迫具有组织差异性,从抗氧化指标的变化趋势来看,五个组织的灵敏程度依次为:鳃、消化腺、内脏团、外套膜和足。(2)背角无齿蚌各组织中Zn2+和Mn2+的含量差异甚大,大量Cd2+通过置换Cu,Zn-SOD和Mn-SOD中的金属离子,改变SOD原有的构象时,Zn2+和Mn2+含量多的组织会出现过度消耗SOD的现象。从机制上来看,背角无齿蚌各组织SOD、CAT和GPX作为水生态环境中镉的监测指标,其准确性还待商榷。(3)高浓度镉处理后,组织抗氧化系统遭到破坏,超出了自我恢复能力,致使组织脂质过氧化损伤加重,甚至发生出现大量组织坏死。

罗安[6](2012)在《鲍类组织学与超微结构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鲍鱼新品种的开发和病理学的研究都必须以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研究为基础。本文就国内外对鲍足、外套膜、触角、鳃、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等组织器官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研究进行综述。

陆伟进[7](2012)在《曼氏无针乌贼消化系统组织细胞学和酶化学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是重要的海洋头足类经济动物,隶属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十腕目、乌贼科。本文对其消化系统进行了解剖学、组织学、组织酶化学和细胞学的相关研究,结果如下:通过解剖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表明:曼氏无针乌贼的消化系统由口球、食道、唾液腺、肝脏、胰脏、胃、盲囊、肠和墨囊组成。口球具有口喙,分别通过发达的肌肉与食道相连,食道内壁褶皱较多,内壁纤毛细胞丰富;食道中部靠近肝脏处有一对膨大的唾液腺,似黄豆状。胃较圆,呈D型,胃壁肌肉层非常厚,纤毛细胞丰富。肠较长,分直肠和小肠,肠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和肌层构成;粘膜层主要有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粘膜下层肌纤维丰富,毛细血管较少;肌层较薄。肝脏由无数肝小叶汇集而成,每一肝小叶由内部的腺细胞和外缘的胚细胞围成。胰脏有一颗颗黄色小颗粒组成,细胞主要有胚细胞和分泌细胞。盲囊位于胃部后端,腔内有链状一样横亘其中的嵴,细胞类型主要是杯状细胞。墨囊消化功能退化。食道、盲囊、肝、胰和肠的护膜含蛋白质。盲囊、小肠、直肠和食道的粘液细胞的胞质,唾液腺、肝脏和胰脏分泌细胞的胞质和护膜含较多粘多糖。采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成体曼氏无针乌贼的消化系统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曼氏无针乌贼食道中细胞有分泌细胞、上皮粘液细胞,还观察到吞噬细胞,分泌细胞中细胞器丰富,肌纤维明显,通常为单核,偶见双核细胞。唾液腺中仅观察到唾液腺分泌细胞,膜系统发达。胃中仅发现胃分泌型细胞,线粒体十分丰富,并且出现了特殊的线粒体集群现象即线粒体泡,双核细胞较多。盲囊主要有吸收细胞、微绒毛细胞、分泌细胞组成,最为显着的特点是杯状的吸收细胞成直线状排列,在分泌细胞中脂滴和糖原颗粒十分明显。肠主要有肠上皮粘液细胞、微绒毛细胞、吸收细胞、分泌细胞组成,细胞内有丰富的脂类物质和糖类物质,细胞核中有单核仁和双核仁,甚至是三核仁。细胞器均较丰富,尤其是内质网特别发达,还出现了圆形封闭内质网。脏胰脏细胞主要有分泌细胞、纤毛细胞组成,细胞以分泌细胞居多,内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内质网、以及脂滴,多见双核细胞。采用酶学分析方法研究曼氏无针乌贼成体和幼体的胃、盲肠、肠、胰脏和肝脏五个主要消化器官的胃蛋自酶、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等4种主要消化酶活性,并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成体中胃蛋白酶比活力依次为:胃(6.0714)﹥肝(2.6291)﹥胰(0.8859)﹥盲囊(0.2995)﹥肠(0.1288),幼体中胃蛋白酶比活力依次为:胃(5.3088)﹥肝(2.5339)﹥胰(1.0315)﹥盲囊(0.2984)﹥肠(0.1495);成体中胰蛋白酶比活力依次为:胰(1388.3529)﹥盲囊(1351.4501)﹥胃(403.6705)﹥肠(261.8600)﹥肝(212.3160),幼体中胰蛋白酶比活力依次为:盲囊(1117.0775)﹥胰(1103.8025)﹥肠(256.6668)﹥胃(220.8994)﹥肝(149.6912);成体中淀粉酶比活力依次为:成体:胰(0.1232)﹥肝(0.0905)﹥盲囊(0.0752)﹥胃(0.0355)﹥肠(0.0073),幼体中淀粉酶比活力依次为:胰(0.1233)﹥盲囊(0.1088)﹥肝(0.1007)﹥胃(0.0462)﹥肠(0.0119);成体中脂肪酶比活力依次为:肝(274.6931)﹥盲囊(79.0587)﹥胃(53.1819)﹥肠(14.8246)﹥胰(11.4550),幼体脂肪酶比活力依次为:肝(102.0174)﹥胃(41.5069)﹥盲囊(38.4770)﹥胰(9.5125)﹥肠(1.9724)。且胃中胰蛋白酶成体约为幼体的1.8倍,脂肪酶成体约为幼体的2倍,肝脏中的脂肪酶成体约为幼体的2.7倍,盲囊中淀粉酶幼体约为成体的1.5倍。

丁鉴锋[8](2011)在《皱纹盘鲍溶菌酶及两种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克隆与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皱纹盘鲍是鲍科动物中最具经济价值的种类之一,也是我国北方一种重要的海水养殖贝类。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爆发大规模的养殖鲍死亡事件,对我国鲍养殖产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严重威胁到了鲍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从鲍自身的免疫机制入手,尤其是免疫相关基因及其机制研究,深入分析了解鲍异常死亡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其疾病防治的有效方法,对皱纹盘鲍的健康养殖十分重要。动物免疫机制包括免疫识别、信号传导和免疫应答三部分,免疫应答是整个免疫防御系统的关键。研究发现,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和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在无脊椎动物,特别是节肢动物的免疫应答中更是起着核心作用,它们的协同作用不但与信号转导和级联放大有关,还可导致特异性防御机制的激活。在无脊椎动物免疫过程中,除了免疫系统激活产生的免疫效应因子能够对侵入生物体内的各种致病的病原进行免疫杀灭作用以外,其体内的存在的溶菌酶是先天性免疫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防御病害方面所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本文通过RACE方法获得了皱纹盘鲍C型溶菌酶基因的cDNA全长并对其进行了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皱纹盘鲍HdLysC全长cDNA为586个碱基,其中开放阅读框为441个碱基,编码147个氨基酸,与无脊椎C型溶菌酶相似度在21.4到30.8%之间,与脊椎动物中C型溶菌酶的相似度在20.1到30.9%之间。在基因结构上,鲍HdLysC基因结构更接近脊椎动物。采用qRT-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方法分析HdLysC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HdLysC基因在外套膜中表达水平最高,其次外肌肉、鳃和消化腺,而在血淋巴中的表达水平最低。鳗弧菌Vibrio angullarum感染后皱纹盘鲍鳃组织中HdLysC基因mRNA表达量表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通过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对HdLysC基因进行了体外重组表达,并对纯化的重组蛋白进行了抗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重组HdLysC蛋白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都表现出一定的抗菌能力,其中对实验中使用的鳗弧菌(V.anguillarum)表现出了较强的抗菌活性。其次,采用RACE方法获得了皱纹盘鲍两种蛋白酶抑制因子cDNA全长。其中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全长1049个碱基,其中开放阅读框(ORF)为813个碱基,编码271个氨基酸,HdCpi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中具有cystatins家族的典型特征:即三个与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区反应的主要位点,N端的甘氨酸位点(Gly64)、Gln-X-Val-X-Gly标签序列(Q202VVAG206)和C端的色氨酸(W254)位点。丝氨酸蛋白酶cDNA全长为1446个碱基,其中开放阅读框为1230个碱基,编码410个氨基酸,其氨基酸序列结构与Serpin家族的特点相似。采用qRT-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方法分析两种蛋白酶抑制因子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鳗弧菌Vibrio angullarum感染后鳃组织的感染情况,结果表明两种基因在所有检测的组织包括外套膜、鳃、消化腺、血淋巴和肌肉中都有表达,并且HdSpi在消化腺中的表达要远远的高于其他组织。弧菌刺激后鳃组织中的两种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基因的表达量都有升高的过程。另外,采用Genome-walking的方法得到了三种基因的近端启动子序列并对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发现三种基因的启动子序列中都发现了Oct-1, Oct-2.1, Sp1, WT1, AP-1和AP-2alph等被证明了与动物免疫和癌症发生有关的转录因子因子结合位点,进一步证实了这三种基因与鲍免疫之间的相关性。最后,采用流式细胞仪对不同温度(8℃、14℃、20℃和26℃)下长期饲养的皱纹盘鲍的细胞免疫参数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各温度条件下饲养鲍的血细胞总数、细胞死亡率,以及不同类型血细胞百分比没有显着的差异,但20℃条件下饲养鲍的血细胞吞噬活性最强,8℃条件饲养的鲍呼吸爆发现在高于其他的组。对CAT、HdLyC、HdCpi和HdSpi免疫基因的表达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不同温度条件下鲍体内这些基因的表达量没有显着差异;受到细菌刺激后,这些基因不同温度下呈现出了不同的表达规律,进一步证实了鲍的免疫能力与温度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岳欣[9](2011)在《文蛤弧菌病的病原分析、免疫应答及抗性选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蛤(Meretrix meretrix)是我国沿海重要的经济贝类,是我国沿海开发滩涂、发展贝类养殖的理想对象,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较高的经济价值。与其他养殖贝类一样,文蛤养殖产业也正在面临着病害带来的负面影响,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开展贝类抗性品种的培育,是应对养殖病害、实现健康养殖的重要途径。从病原致病机理和宿主免疫防御机制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能够为贝类抗性选育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本研究通过对从2007年江苏沿海文蛤病害中所取文蛤样品的细菌分离、鉴定以及致病力分析发现,菌株MM21(副溶血弧菌)及MM5(类弗尼斯弧菌)能够引起文蛤较高的致死率,通过观察感染文蛤各组织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及细胞病理学变化发现,菌株MM21和MM5能够引起文蛤肝胰腺、鳃、外套膜等组织的病理学损伤,如脂滴增多、代谢紊乱、分泌加剧、颗粒沉积以及感染弧菌的入侵等。致病性以及致病机理的研究证明,弧菌属细菌是文蛤的重要致病菌,尤其是副溶血弧菌能够引起文蛤的高致死率。从宿主免疫角度出发,分别分析了弧菌感染后文蛤中免疫直接效应因子i型溶菌酶以及免疫间接效应因子热休克蛋白70的免疫应答变化。结果显示,弧菌刺激后文蛤肝胰腺和鳃中i型溶菌酶的mRNA表达量以及蛋白表达量都显着上升,另外文蛤i型溶菌酶重组蛋白对弧菌具有抗菌活性,进一步证明i型溶菌酶在文蛤抗弧菌免疫中发挥作用;同样地,弧菌刺激后文蛤肝胰腺和鳃中热休克蛋白70的mRNA表达量以及蛋白表达量也显着上升,说明热休克蛋白参与文蛤抗弧菌免疫。因此,i型溶菌酶以及热休克蛋白70能够作为反映文蛤健康状况的参数并作为候选分子标记应用于弧菌抗性文蛤品系的选育。选择抗弧菌作为育种目标,采用攻毒实验结合群体内选育的方法进行了抗性文蛤品系的选择育种,获得了抗性文蛤的亲本群体并繁育了抗性文蛤的F1子代。以致死率为表型指标的评估显示,抗性文蛤F1子代的弧菌致死率显着低于对照群体,说明抗性文蛤F1子代获得了对弧菌增加的抗性。利用已获得的弧菌抗性文蛤遗传材料对i型溶菌酶基因中存在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了研究,对不同SNP与抗性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在所检测的i型溶菌酶SNP中,10个SNP位点与文蛤抗性呈显着相关,不同基因型的文蛤平均体重存在显着差异,抗性群体相较对照群体具有独特的优势单倍型。另外这10个SNP位点与文蛤体重具有相关性。以上分析说明,i型溶菌酶中的SNP标记与文蛤抗弧菌性状相关,能够作为文蛤抗弧菌的潜在分子标记应用于弧菌抗性文蛤的选育。

郭恩棉[10](2009)在《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消化系统组织结构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应用组织切片方法来研究褶皱臂尾轮虫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特点。[方法]运用连续石蜡切片及HE染色技术,用光学显微镜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消化系统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褶皱臂尾轮虫消化管管壁结构比较简单,没有结缔组织纤维膜或浆膜,上皮的游离端往往着生有长而密集的纤毛。除了在口沟部位有类似于骨骼肌的肌肉分布以外,其他各段都没有肌肉层,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结论]石蜡切片技术可作为判断轮虫生理生长状态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皱纹盘鲍唾液腺的光镜和电镜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皱纹盘鲍唾液腺的光镜和电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长蛸脑结构及oct-GnRH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头足类脑部结构与功能研究综述
    1 脑部结构
        1.1 食道上神经团
        1.1.1 垂直叶
        1.1.2 上额叶
        1.1.3 下额叶
        1.1.4 前基底叶
        1.1.5 后基底叶
        1.2 食道下神经团
        1.2.1 腕叶
        1.2.2 足叶
        1.2.3 巨细胞叶
        1.2.4 色素细胞叶
        1.2.5 外套内脏叶
        1.2.6 内脏叶
        1.2.7 血管舒缩叶
        1.3 视叶区
        1.3.1 视神经
        1.3.2 视叶
        1.3.3 视腺
        1.3.4 嗅叶
        1.3.5 脑脚叶
        1.3.6 视神经束
    2 脑部功能
        2.1 食道上神经团
        2.1.1 垂直叶
        2.1.2 上额叶
        2.1.3 下额叶
        2.1.4 前基底叶
        2.1.5 后基底叶
        2.2 食道下神经团
        2.2.1 腕叶
        2.2.2 足叶
        2.2.3 巨细胞叶
        2.2.4 色素细胞叶
        2.2.5 外套内脏叶
        2.2.6 内脏叶
        2.2.7 血管舒缩叶
        2.3 视叶区
        2.3.1 视神经
        2.3.2 视叶
        2.3.3 视腺
        2.3.4 嗅叶
        2.3.5 脑脚叶
        2.3.6 视神经束
第二章 12种麻醉剂对长蛸的麻醉效果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样本
        1.2 实验海水
        1.3 麻醉剂与麻醉方法
        1.4 实验器材
        1.5 麻醉剂的配制
        1.6 麻醉效果测定
        1.7 麻醉与复苏分期测定
        1.8 最终麻醉程度测定
        1.9 麻醉及复苏时间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麻醉剂对长蛸的麻醉效果
        2.2 麻醉程度及复苏过程的分期
        2.3 长蛸在乙醇和氯化镁溶液中最终麻醉程度
        2.4 麻醉及复苏时间测定
    3 讨论
        3.1 麻醉剂的选择
        3.2 麻醉与复苏过程
        3.3 最终麻醉状态
第三章 长蛸脑显微结构及视腺超微结构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样本
        1.2 脑形态观察
        1.3 脑显微结构
        1.3.1 组织固定
        1.3.2 石蜡切片制作
        1.4 视腺超微结构
        1.4.1 组织固定
        1.4.2 电镜超薄切片制作
    2 结果与分析
        2.1 长蛸脑部结构
        2.1.1 食道上神经团(supraoesophageal mass)
        2.1.2 食道下神经团(suboesophageal mass)
        2.1.3 视叶区
        2.2 长蛸的视腺结构
        2.2.1 视腺显微结构
        2.2.2 视腺超显微结构
    3 讨论
        3.1 脑部结构的对比
        3.2 脑部相关功能
        3.2.1 学习与记忆
        3.2.2 运动
        3.2.3 感觉
        3.2.4 分泌
        3.3 长蛸、曼氏无针乌贼和真蛸视腺的对比
        3.4 视腺功能
第四章 长蛸oct-GnRH基因的克隆及特异性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1.1 组织样品制备
        1.2 试剂与试剂盒
        1.3 总RNA提取及cDNA合成
        1.4 oct-GnRH基因核心序列克隆
        1.5 oct-GnRH基因全长克隆
        1.6 oct-GnRH基因序列分析
        1.7 实时荧光定量PCR
    2 结果与分析
        2.1 oct-GnRH基因序列分析
        2.2 氨基酸序列种间比对
        2.3 系统进化树
        2.4 长蛸GnRH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2)脉红螺唾液腺转录组部分未注释序列的功能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信息学
    1.2 转录组学
    1.3 基因注释
    1.4 脉红螺摄食过程
    1.5 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未注释序列来源及分析方法
    2.1 材料与序列筛选
        2.1.1 材料
        2.1.2 未注释序列的筛选
    2.2 分析方法
        2.2.1 预测未注释序列的CDS区
        2.2.2 预测未注释序列的蛋白质结构域
        2.2.3 预测未注释序列的蛋白质功能
        2.2.4 预测未注释序列的蛋白质二级结构
第三章 未注释序列分析结果
    3.1 未注释序列的筛选
    3.2 未注释序列的CDS区识别
    3.3 未注释序列的蛋白质结构域分析
        3.3.1 S1-S2样本间序列的InterProScan分析
        3.3.2 S1-S3样本间序列的InterProScan分析
        3.3.3 S1-S4样本间序列的InterProScan分析
    3.4 未注释序列的蛋白质功能分析
        3.4.1 S1-S2样本间序列的蛋白质功能分析
        3.4.2 S1-S3样本间序列的蛋白质功能分析
        3.4.3 S1-S4样本间序列的蛋白质功能分析
        3.4.4 蛋白质功能预测总结
    3.5 未注释序列的蛋白质二级结构
第四章 讨论
    4.1 分析预测方法的选择
    4.2 本文总结及展望
附录
    附录一 CDS区可视化处理
    附录二 预测的蛋白二级结构平面图
    附录三 蛋白预测信息汇总
        附表一 S1-S2蛋白预测信息汇总
        附表二 S1-S3蛋白预测信息汇总
        附表三 S1-S4蛋白预测信息汇总
    附录四 测序后获得的转录本序列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4)菲牛蛭消化系统组织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菲牛蛭的研究概况
    1.2 蛭类消化系统形态与组织学的研究
    1.3 消化道黏液细胞的研究
        1.3.1 黏液细胞的类型
        1.3.2 黏液细胞的形成过程
        1.3.3 黏液细胞的功能
    1.4 水蛭消化酶概况
        1.4.1 消化酶研究进展
        1.4.2 消化酶的影响因素
        1.4.3 对消化酶研究中存在问题的探讨
    1.5 碱性磷酸酶(AKP)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菲牛蛭消化系统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
    前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
        2.2.2 消化系统的显微结构
        2.2.3 消化系统的组织化学特征
    2.3 讨论
        2.3.1 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特征与食性的关系
        2.3.2 消化系统的黏液物质在进食过程中的作用
第3章 菲牛蛭消化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研究
    前言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酶活性分布试验设计
        3.1.3 AKP组织化学
        3.1.4 试验温度和pH值设计
        3.1.5 酶活力测定
        3.1.6 养殖水温对菲牛蛭生长影响验证组试验设计
        3.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
        3.2.1 消化酶及AKP活性的分布
        3.2.2 AKP在消化管各部位的分布
        3.2.3 养殖温度对消化酶及AKP活性的影响
        3.2.4 p H值对消化酶及AKP活性的影响
        3.2.5 养殖水温对菲牛蛭生长的影响
    3.3 讨论
        3.3.1 消化酶及AKP在各消化器官中的分布
        3.3.2 温度对消化酶及AKP活性的影响
        3.3.3 p H值对消化酶及AKP活性的影响
        3.3.4 养殖水温对菲牛蛭生长的影响
第4章 嗜银细胞在菲牛蛭消化管中的形态与分布
    前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改良型Grimelius银染法
        4.1.3 观察和细胞计数
        4.1.4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消化管嗜银细胞的组织学分布和形态特征
        4.2.2 消化管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
    4.3 讨论
        4.3.1 菲牛蛭消化管嗜银细胞形态与功能
        4.3.2 菲牛蛭消化管嗜银细胞分布规律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实践情况

(5)镉对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woodiana)主要组织器官的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镉的毒性机理及其对水生动物体毒性作用的研究进展
        1.1 镉的毒性机理
        1.2 镉对水生动物体抗氧化系统损伤的研究进展
        1.3 镉对水生动物体组织损伤的研究进展
    2 背角无齿蚌的生物学特征及研究进展
        2.1 背角无齿蚌的生物学特征
        2.2 背角无齿蚌的研究进展
    3 本论文的意义及研究思路
        3.1 本论文的意义
        3.2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镉对背角无齿蚌鳃组织的毒性研究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试剂及药品
        1.1.3 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设计
        1.2.2 样品制备
        1.2.3 抗氧化酶活力、MDA及蛋白含量测定原理
        1.2.4 光镜样本的制备与观察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镉对背角无齿蚌鳃组织SOD、CAT、GPX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2.2 镉对背角无齿蚌鳃组织结构的影响
    3 讨论
    Abstract
第三章 镉对背角无齿蚌消化腺和内脏团组织的毒性研究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设计
        1.2.2 样品制备
        1.2.3 抗氧化酶活力、MDA及蛋白含量测定原理
        1.2.4 光镜样本的制备与观察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镉对背角无齿蚌消化腺组织SOD、CAT、GPX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2.2 镉对背角无齿蚌内脏团组织SOD、CAT、GPX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2.3 镉对背角无齿蚌消化腺组织结构的影响
        2.4 镉对背角无齿蚌内脏团组织结构的影响
    3 讨论
    Abstract
第四章 镉对背角无齿蚌外套膜和足组织的毒性研究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设计
        1.2.2 样品制备
        1.2.3 抗氧化酶活力、MDA及蛋白含量测定原理
        1.2.4 光镜样本的制备与观察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镉对背角无齿蚌外套膜组织SOD、CAT、GPX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2.2 镉对背角无齿蚌足组织SOD、CAT、GPX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2.3 镉对背角无齿蚌外套膜组织结构的影响
        2.4 镉对背角无齿蚌足组织结构的影响
    3 讨论
    Abstract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个人简况

(6)鲍类组织学与超微结构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足
二、外套膜
三、触角
四、鳃
五、消化系统
六、循环系统和排泄系统
七、生殖系统

(7)曼氏无针乌贼消化系统组织细胞学和酶化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论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综述
    1.1 资源分布状况
    1.2 研究现状
    1.3 水产动物消化系统结构特点
        1.3.1 鱼类
        1.3.2 瓣鳃类和腹足类
        1.3.3 头足类
    1.4 水产动物消化酶的研究现状
        1.4.1 蛋白酶
        1.4.2 淀粉酶
        1.4.3 脂肪酶
    1.5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6 本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2 消化系统的解剖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解剖学特征
        2.2.2 组织学特征
        2.2.3 组织化学特征
    2.3 讨论
        2.3.1 消化道的特点与比较
        2.3.2 消化腺的特点与比较
3 消化系统超微结构的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食道
        3.2.2 唾液腺
        3.2.3 胃
        3.2.4 肝脏
        3.2.5 胰脏
        3.2.6 盲囊
        3.2.7 肠
    3.3 讨论
        3.3.1 细胞类型与特点
        3.3.2 线粒体的特点与比较
        3.3.3 膜系统的特点与比较
4 消化系统消化酶活力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
        4.2.1 胃蛋白酶
        4.2.2 胰蛋白酶
        4.2.3 淀粉酶
        4.2.4 脂肪酶
    4.3 讨论
        4.3.1 食性与消化酶的关系
        4.3.2 生长与酶活力的关系
5 小结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8)皱纹盘鲍溶菌酶及两种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克隆与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无脊椎动物免疫的研究进展
        1.1.1 无脊椎动物信号识别
        1.1.2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1.1.3 模式识别受体
        1.1.4 免疫信号的调整和放大
        1.1.5 无脊椎动物特异性免疫的研究
    1.2 皱纹盘鲍免疫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
        1.2.1 皱纹盘鲍的细胞免疫
        1.2.2 体液免疫
    1.3 鲍大规模死亡事件的相关研究
        1.3.1 鲍的病原
        1.3.2 影响鲍免疫能力相关因子的研究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1 本研究的目的
        1.4.2 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及组织收集
        2.1.2 温度影响实验样品及处理
        2.1.3 主要化学试剂
        2.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1.5 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鲍总RNA 的提取
        2.2.2 鲍DNA 的提取
        2.2.3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4 琼脂糖凝胶纯化 PCR 产物
        2.2.5 PCR 产物连接和转化
        2.2.6 目的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2.7 实时定量 PCR 法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
        2.2.8 染色体步移技术
第三章 皱纹盘鲍溶菌酶的克隆表达及其重组产物的活性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皱纹盘鲍C 型溶菌酶cDNA 全长克隆
        3.2.2 皱纹盘鲍C 型溶菌酶基因全长克隆
        3.2.3 溶菌酶表达的实时定量PCR 检测
        3.2.4 目的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3.2.5 原核表达重组质粒构建
        3.2.6 重组蛋白的表达与检测
        3.2.7 重组蛋白的纯化
        3.2.8 重组蛋白的复性
        3.2.9 重组蛋白的浓度测定
        3.2.10 溶菌酶酶活测定
    3.3 结果
        3.3.1 皱纹盘鲍HdLysC 基因的cDNA 序列和推导氨基酸序列分析
        3.3.2 HdLysC 的基因组结构和启动子序列分析
        3.3.3 皱纹盘鲍HdLysC 基因的分子进化研究
        3.3.4 HdLysC 基因的mRNA 在皱纹盘鲍体内的组织特异性表达
        3.3.5 HdLysC 基因在鳗弧菌刺激后的表达规律分析
        3.3.6 HdLysC 基因表达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3.3.7 重组HdLysC 蛋白的活性测定
    3.4 讨论
第四章 皱纹盘鲍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克隆与表达研究
    4.1 研究背景
        4.1.1 抗原呈递作用
        4.1.2 cystatin 与细胞因子分泌
        4.1.3 cystatin 与一氧化氮合成
        4.1.4 cystatin 的免疫调节作用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皱纹盘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基因全长克隆
        4.2.2 皱纹盘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基因全长克隆
        4.2.3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表达的实时定量PCR 检测
        4.2.4 温度对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4.2.5 目的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皱纹盘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cDNA 序列和推导氨基酸序列分析
        4.3.2 皱纹盘鲍HdCpi 启动子序列分析
        4.3.3 皱纹盘鲍HdCpi 基因的分子进化研究
        4.3.4 皱纹盘鲍HdCpi 基因体内组织特异性表达
        4.3.5 HdCpi 基因在鳗弧菌刺激后的表达规律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皱纹盘鲍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克隆与表达研究
    5.1 研究背景
        5.1.1 Kazal 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
        5.1.2 Kunitz 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5.1.3 Serpin 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5.1.4 α2-巨球蛋白(α2-macroglobulin)
        5.1.5 Pacifastin 型蛋白酶抑制剂
    5.2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在无脊椎动物免疫体系中的作用
        5.2.1 对抗病原体蛋白酶
        5.2.2 调节内源性蛋白酶活性
        5.2.3 血淋巴凝结
        5.2.4 酚氧化酶原激活
        5.2.5 参与机体胚胎发育及抗菌蛋白的诱导表达过程
    5.3 材料与方法
        5.3.1 皱纹盘鲍HdSpi 基因全长克隆
        5.3.2 皱纹盘鲍HdSpi 基因启动子序列的克隆
        5.3.3 皱纹盘鲍HdSpi 基因表达的实时定量PCR 检测
        5.3.4 目的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5.4 结果
        5.4.1 皱纹盘鲍HdSpi 基因cDNA 序列和推导氨基酸序列分析
        5.4.2 皱纹盘鲍HdSpi 基因启动子序列分析
        5.4.3 皱纹盘鲍HdSpi 基因的分子进化研究
        5.4.4 皱纹盘鲍HdSpi 基因体内组织特异性表达
        5.4.5 鳗弧菌刺激后皱纹盘鲍HdSpi 基因的表达规律分析
    5.5 讨论
第六章 温度对皱纹盘鲍免疫能力的影响研究
    6.1 研究背景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样品处理
        6.2.2 鲍血淋巴细胞免疫学指标
        6.2.3 流式细胞仪指标测定
        6.2.4 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
        6.2.5 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6.3 实验结果
        6.3.1 不同温度条件下皱纹盘鲍血细胞指标
        6.3.2 不同温度条件下皱纹盘鲍血细胞吞噬能力
        6.3.3 不同温度条件下皱纹盘鲍血细胞呼吸爆发能力
        6.3.4 不同温度条件下皱纹盘鲍鳃组织过氧化氢酶表达比较
        6.3.5 不同温度条件下皱纹盘鲍鳃组织溶菌酶表达比较
        6.3.6 不同温度条件下皱纹盘鲍鳃组织HdSpi 表达比较
        6.3.7 不同温度条件下皱纹盘鲍组织 HdCpi 表达比较
        6.3.8 不同温度条件下皱纹盘鲍细菌刺激后组织过氧化氢酶表达比较
        6.3.9 不同温度条件下弧菌刺激后皱纹盘鲍鳃组织 HdLys 表达比较
        6.3.10 不同温度条件下弧菌刺激后皱纹盘鲍鳃组织 HdCpi 表达比较
        6.3.11 不同温度条件下弧菌刺激后皱纹盘鲍鳃组织 HdSpi 表达比较
    6.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9)文蛤弧菌病的病原分析、免疫应答及抗性选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养殖贝类主要疾病——弧菌病
        1.2.1 贝类弧菌病的文献报道
        1.2.2 弧菌的种类与鉴定手段
        1.2.2.1 弧菌的生化鉴定
        1.2.2.2 弧菌的分子鉴定
        1.2.3 弧菌的流行病学与致病机理
    1.3. 贝类的免疫应答
        1.3.1 直接效应免疫相关基因——溶菌酶
        1.3.1.1 溶菌酶的种类与功能
        1.3.1.2 i 型溶菌酶
        1.3.2 间接效应免疫相关基因——热休克蛋白
        1.3.2.1 热休克蛋白的种类与功能
        1.3.2.2 热休克蛋白70
    1.4 贝类的抗性选育
        1.4.1 贝类抗性选育的原理
        1.4.1.1 数量遗传学的兴起
        1.4.1.2 贝类抗性选育的可行性
        1.4.1.3 贝类抗病指标的选择
        1.4.2 贝类抗性选育的方法
        1.4.2.1 表型选择与基因型选择
        1.4.2.2 品系选育与家系选育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文蛤致病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机理分析
    2.1 引言
    2.2 文蛤致病菌副溶血弧菌的分离、鉴定、致病力与致病机理分析
        2.2.1 材料与方法
        2.2.1.1 患病文蛤体内细菌的分离与形态学分析
        2.2.1.2 细菌的分子鉴定
        2.2.1.3 细菌的生化鉴定与抗生素敏感检测
        2.2.1.4 细菌致病力的初步筛查分析
        2.2.1.5 毒力最强菌株的定量毒力检验
        2.2.1.6 感染文蛤的细胞病理学观察
        2.2.1.7 毒力基因toxR,tlh,tdh 的检测
        2.2.1.8 统计分析
        2.2.2 结果
        2.2.2.1 细菌的分离及其毒力初步筛查分析
        2.2.2.2 菌株MM21 的鉴定
        2.2.2.3 菌株MM21 的定量毒力分析
        2.2.2.4 感染MM21 后文蛤的细胞病理学变化
        2.2.3 讨论
    2.3 文蛤致病菌类弗尼斯弧菌的分离、鉴定、致病力与致病机理分析
        2.3.1 材料与方法
        2.3.1.1 患病文蛤体内细菌的分离与致病力分析
        2.3.1.2 细菌的分子鉴定
        2.3.1.3 细菌的生化鉴定
        2.3.1.4 细菌的毒力检测
        2.3.1.5 感染文蛤的细胞病理学观察
        2.3.1.6 感染文蛤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2.3.1.7 统计分析
        2.3.2 结果
        2.3.2.1 菌株MM5 的形态特征
        2.3.2.2 MM5 的分子鉴定结果
        2.3.2.3 MM5 的生化鉴定结果
        2.3.2.4 MM5 的毒力测试
        2.3.2.5 感染MM5 文蛤的细胞病理学变化
        2.3.2.6 MM5 引起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2.3.3 讨论
第三章 文蛤免疫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宿主免疫应答中的功能分析
    3.1 引言
    3.2 文蛤溶菌酶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3.2.1 材料与方法
        3.2.1.1 感染实验与样品采集
        3.2.1.2 文蛤溶菌酶cDNA 全长的克隆
        3.2.1.3 序列特性分析
        3.2.1.4 文蛤溶菌酶的原核重组表达
        3.2.1.5 重组蛋白的质谱鉴定
        3.2.1.6 重组蛋白的溶菌酶活性分析
        3.2.1.7 重组蛋白的抗菌活性分析
        3.2.1.8 文蛤溶菌酶转录本的半定量检测
        3.2.1.9 文蛤溶菌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3.2.1.10 文蛤溶菌酶蛋白的半定量检测
        3.2.1.11 统计分析
        3.2.2 结果
        3.2.2.1 文蛤溶菌酶的序列分析
        3.2.2.2 文蛤溶菌酶重组蛋白的获得和鉴定
        3.2.2.3 文蛤溶菌酶重组蛋白的活性分析
        3.2.2.4 文蛤溶菌酶的组织分布
        3.2.2.5 弧菌感染引起的文蛤溶菌酶的表达变化
        3.2.3 讨论
    3.3 文蛤热休克蛋白70 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3.3.1 材料与方法
        3.3.1.1 感染实验与样品采集
        3.3.1.2 文蛤热休克蛋白70 cDNA 全长的克隆
        3.3.1.3 序列特性分析
        3.3.1.4 文蛤热休克蛋白70 转录本的定量检测
        3.3.1.5 文蛤热休克蛋白70 蛋白的定量检测
        3.3.1.6 统计分析
        3.3.2 结果
        3.3.2.1 文蛤热休克蛋白70 的序列分析
        3.3.2.2 弧菌感染引起的文蛤热休克蛋白70 mRNA 的空间表达变化
        3.3.2.3 弧菌感染引起的文蛤热休克蛋白70 mRNA 的时间表达变化
        3.3.2.4 弧菌感染引起的文蛤热休克蛋白70 蛋白的空间表达变化
        3.3.3 讨论
第四章 弧菌抗性文蛤群体的选育及溶菌酶SNP 在选育群体中的分析
    4.1 引言
    4.2 弧菌抗性文蛤群体的培育
        4.2.1 材料与方法
        4.2.1.1 文蛤亲本的弧菌感染实验
        4.2.1.2 文蛤的催产与受精
        4.2.1.3 文蛤幼虫与稚贝的培育
        4.2.1.4 文蛤F1 子代的弧菌感染实验
        4.2.1.5 统计分析
        4.2.2 结果
        4.2.2.1 弧菌抗性文蛤亲本(09-P)及其F1 子代(09RP)的获得
        4.2.2.2 09RP 的弧菌抗性确认
        4.2.3 讨论
    4.3 文蛤溶菌酶SNP 与弧菌抗性及生长的相关性分析
        4.3.1 材料与方法
        4.3.1.1 检测所用文蛤群体
        4.3.1.2 DNA 提取与体重测量
        4.3.1.3 溶菌酶gDNA 片段的PCR 扩增与测序
        4.3.1.4 SNP 检测与分型
        4.3.1.5 数据分析
        4.3.2 结果
        4.3.2.1 检测到的溶菌酶SNP
        4.3.2.2 溶菌酶SNP 与弧菌抗性的相关性分析
        4.3.2.3 溶菌酶SNP 与生长的相关性分析
        4.3.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及申请的专利
致谢

(10)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消化系统组织结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口
    2.2 咀嚼囊
    2.3 食道
    2.4 胃
    2.5 肠
3 讨论
    3.1 制片技术探讨
        3.1.1 先麻醉, 再固定。
        3.1.2 先整体染色, 再脱水透明。
        3.1.3 调整脱水、透明及透蜡时间。
    3.2 褶皱臂尾轮虫消化道特点
    3.3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四、皱纹盘鲍唾液腺的光镜和电镜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长蛸脑结构及oct-GnRH基因的克隆与表达[D]. 朱之发.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2]脉红螺唾液腺转录组部分未注释序列的功能预测[D]. 王茜. 山东大学, 2018(01)
  • [3]菲牛蛭消化系统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J]. 高胜涛,苏岩,袁渊,陈冬明,付宪冬,王志坚. 水生生物学报, 2016(03)
  • [4]菲牛蛭消化系统组织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研究[D]. 高胜涛. 西南大学, 2016(02)
  • [5]镉对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woodiana)主要组织器官的毒性研究[D]. 邢慧芳. 山西大学, 2013(S2)
  • [6]鲍类组织学与超微结构的研究进展[J]. 罗安. 职业, 2012(03)
  • [7]曼氏无针乌贼消化系统组织细胞学和酶化学的研究[D]. 陆伟进. 宁波大学, 2012(03)
  • [8]皱纹盘鲍溶菌酶及两种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克隆与表达[D]. 丁鉴锋.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1(08)
  • [9]文蛤弧菌病的病原分析、免疫应答及抗性选育研究[D]. 岳欣.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1(08)
  • [10]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消化系统组织结构的研究[J]. 郭恩棉. 安徽农业科学, 2009(21)

标签:;  ;  ;  ;  ;  

波纹圆盘鲍鱼唾液腺的光镜和电镜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