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用菌菌种的保藏(论文文献综述)
卫彩红,吴翠云,王新建[1](2021)在《新疆食用菌产业发展及技术应用现状》文中研究说明从新疆食用菌资源种类及分布、食用菌的产量及产值、食用菌生产经营模式以及科研力量4个方面介绍新疆食用菌产业的概况,并从食用菌的菌种保藏技术、栽培技术、保鲜、储藏加工技术、有机副产物等方面具体介绍了新疆食用菌产业技术研发和应用现状。
聂鑫[2](2021)在《微生物专利的侵权判定研究 ——以“上海丰科诉天津绿圣蓬源”案为例》文中指出据了解,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现代生物技术领域内新的科技增长点和战略必争高地。美国政府在2016年5月宣布启动“国家微生物组计划”,加强微生物健康医疗方面的研究;我国早在2006年就出台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并着手微生物农业肥料等方面的研究,初步建立起一套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制度体系。从长远发展来看,关于微生物专利的系统性研究,尤其是关于微生物的侵权判定研究,不仅将有力保障我国微生物产业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也将更好维护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微生物专利与其它类型的专利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国对微生物专利的研究较少,对微生物专利的侵权判定进行系统性研究,有助于规范微生物专利的侵权判定制度。新修订《专利法》进一步加强了专利的保护力度。明确微生物专利的保护范围,界定同类型专利的保护边界,将成为微生物专利促进科技发展、平衡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的关键所在。本文从我国微生物专利侵权首案出发,系统研究了微生物专利侵权判定的现状和困境,根据微生物技术的发展速度和我国专利制度的价值追求,提出完善我国微生物专利侵权判定的建议。90年代修订的专利法规定了微生物本身可以获得专利保护,微生物专利在申请中必须提交保藏号,在微生物专利诉讼中,需针对微生物材料保藏号所确定的保护范围进行侵权判定。本文首先对微生物专利进行了历史性的考察,并就其现状进行了多角度分析,总结其特征;其次研究了微生物专利侵权判定的现状,我国微生物专利侵权首案,总结出侵权判定的难点在于微生物专利保护范围以及不同微生物间鉴定方法的确定;最后针对微生物专利侵权判定现状和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提出明确微生物专利侵权的归责原则、明确微生物专利的相同或等同侵权标准和提高专利的撰写质量等完善微生物专利侵权判定的建议。对微生物专利的侵权判定研究,不仅保护了相关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加强了专利的保护力度,还鼓励社会公众进行科技创新,促进微生物技术的发展。
岳万松,华蓉,刘绍雄,李雪松,杨珍福,罗孝坤[3](2020)在《影响食用菌菌种质量的因素及提高菌种质量的方法》文中提出食用菌菌种相当于作物生产中的种子,菌种质量的优劣对食用菌的高产和优质起关键作用。在大规模的菌种生产中,经常会出现品种退化、菌种老化、杂菌污染等问题,影响菌种的稳定性和均一性,严重阻碍了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菌种质量历来都受到食用菌行业内企业及科研人员的重视。本文就菌种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提高其质量的方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菌种质量控制提供参考资料。
姜宁,李玉,周峰,李正鹏,章炉军,于海龙,李巧珍,董浩然[4](2020)在《一种香菇菌种保藏方法初探》文中提出以香菇单、双核体菌株为材料,小米粒作为培养基质,探索一种香菇菌种保藏新方法。待保藏菌种在小米粒基质上培养后,4℃保藏效果最好,保藏6个月,双核体菌株的萌发率为100%,单核体菌株的萌发率为100%;保藏12个月,双核体菌株的萌发率为95%,单核体菌株的萌发率为85%。该方法可以有效降低保藏菌种的成本,并且操作简单,占用保藏空间小,保藏效果良好。
于群[5](2020)在《蛹虫草退化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菌种退化严重影响蛹虫草集约化生产的稳定性和蛹虫草产业的健康发展。蛹虫草菌株多次继代培养后会出现退化现象,通常表现为清除活性氧能力下降。为了研究菌种退化表征及退化程度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本试验以蛹虫草麦粒保藏菌种分离培养出的蛹虫草正常菌株W5,半退化菌株W5-1和退化菌株W5-2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退化程度的菌株形态、亚细胞结构、活性氧(ROS)代谢相关抗氧化酶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以期探究退化菌株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活性氧累积和清除能力与其表征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通过克隆蛹虫草W5,W5-1与W5-2的ITS序列,对比分析发现三株菌株ITS序列相似性达到98.66%,同源性较高,表明试验菌株分离自同一菌株,三者对比具有生物学意义。(2)退化蛹虫草菌落的生长发育速度有显着时空变化,半退化和退化菌株的菌落呈淡黄色,边缘呈白色,气生菌丝旺盛徒长,无法看到明显节律环;退化菌株培养前期生长速度极显着低于正常菌株和半退化菌株,培养后期,退化菌株和正常菌株生长速度极显着高于半退化菌株。(3)在宏观表征上,半退化和退化菌株表现为生长缓慢,培养周期变长,子实体产量、质量降低,整齐度下降,畸形。(4)在微观表征上,随着菌株退化程度加剧,其亚细胞结构和细胞器发生明显变化。菌丝外观结构上,正常菌丝挺直饱满,细胞壁表面光滑,半退化菌株中有部分菌丝饱满,但也会出现菌丝纤细并伴随扭曲的现象,细胞壁变薄,表面较粗糙,有凹陷小坑,退化菌株中大量纤细菌丝扭曲严重,隔膜分布不均匀,细胞壁缢裂,干瘪皱缩;细胞内部,正常菌株细胞质充盈,细胞核数量较多,线粒体数量较少。不同退化程度菌株细胞,部分细胞膜边缘不规整,胞内有较多大液泡,甚至相互融合形成大量空腔,细胞核数量减少,线粒体变小,脊变形,数量增多,菌丝尖端活性氧累积明显。(5)通过对抗氧化酶促体系中的8种抗氧化酶(SOD、CAT、POD、APX、GPX、GR、DHAR、MDHAR)活性进行测定,发现正常菌株的SOD、GR、DHAR的酶活性均极显着大于半退化和退化菌株,正常菌株的MDHAR的活性要显着大于退化菌株。而GR、DHAR、MDHAR均属于ASA-GSH循环的关键酶,因此推测蛹虫草菌种退化与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的循环再生有关,为蛹虫草菌种退化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个观点。(6)通过对SOD、GR、DHAR、MDHAR、菌丝细胞壁厚度和菌丝直径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GR活性与其余5种变量都具有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相关性,SOD活性与除细胞壁厚度外的4种变量都呈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相关性,所以认为GR和SOD活性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菌丝退化程度,建议作为鉴定蛹虫草菌种退化的指标。
曹莉[6](2020)在《蛹虫草菌种分离及保藏方法对蛹虫草生长发育及生物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文中提出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多孢分离法2种菌种分离方式进行蛹虫草菌种制备,采用甘油-琼脂半凝胶法、甘油-营养琼脂半凝胶法、斜面低温保藏法、鲜牛奶法共4种保藏方法进行菌种保藏。通过观察蛹虫草液体菌种、子实体形态,测定子实体产量及其生物活性成分虫草多糖、虫草酸含量,研究蛹虫草菌种分离及保藏方法对蛹虫草生长发育及生物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组织分离法、多孢分离法均可成功制备蛹虫草菌种,组织分离法制备的菌种性状更稳定、品质更好。(2)蛹虫草子实体生长30d(天)时为组织分离法制备菌种的最佳分离时期,斜面低温保藏法为最佳保藏方法,在甘油-琼脂半凝胶中添加牛肉膏、蛋白胨等营养物质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蛹虫草菌种品质的下降。该时期制备的菌种培养的液体菌出菌快、菌球匀实、数量多,液体菌培养的子实体转色快且深、长势健壮,出草率高,产量达20.71-21.86g/盒。(3)蛹虫草子实体生长40d时为多孢分离法制备菌种的最佳分离时期,斜面低温保藏法为最佳保藏方法,在甘油-琼脂半凝胶中添加牛肉膏、蛋白胨等营养物质对蛹虫草菌种品质下降的延缓作用不明显。该时期制备的菌种培养的液体菌较为理想,液体菌培养的蛹虫草较其它时期出草率高、畸形少、产量达20.44-20.64g/盒。(4)组织分离法制备的菌种培养的子实体虫草多糖、虫草酸含量变化小,分别为4.54-6.18%、0.203-0.381%,菌种保藏方法及分离时期对组织分离法制备的菌种培养的子实体的虫草多糖、虫草酸含量无显着影响。(5)多孢分离法制备的菌种培养的子实体虫草多糖、虫草酸含量变化较大,分别为3.54%-7.83%、0.066-0.448%,斜面低温保藏法保藏的菌种培养的子实体虫草多糖含量显着高于其它保藏方法,菌种保藏方法对多孢分离法制备的菌种培养的子实体的虫草多糖含量影响显着。
朱华玲,班立桐,黄亮,王玉,杨红澎,孙宁[7](2019)在《几种真姬菇菌种保藏方法的保藏效果对比》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菌种保藏方法与保藏效果是菌种质量的前提和保证。随着真姬菇Hypsizygus marmoreus栽培规模和产量的逐年递增,选择最佳的菌种保藏方法也越来越迫切。【目的】对真姬菇菌种的常见保藏方法及保藏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寻找简便、高效、廉价的真姬菇菌种保藏方法。【方法】通过对比菌丝生长率、菌丝脱氢酶活性以及菌丝对色度培养基的脱色率等指标参数来评价保藏方法的保藏效果。【结果】通过对三大类27种真姬菇菌种保藏方法 3个月保藏效果的对比分析发现,三大类菌种保藏方法中保藏效果最好的是水溶液保藏法,其中以0.1%PEG6000水溶液保藏效果最佳;其次为木屑保藏法,其中以盐水浸泡过的杨木木屑保藏效果最好;斜面保藏法效果最差。正常保藏实验的效果好于加速保藏实验。【结论】与当前真姬菇菌种保藏的常规方法相对比,本实验所采用的菌种保藏方法大大拓宽了菌种保藏方法的种类与范围,提高了菌种保藏的效果。
王瑞娟,尚晓冬,杨慧,刘建雨,张丹,徐珍,宋春艳,章炉军[8](2019)在《不同保藏方法对金针菇“上研1号”栽培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针对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菌种在保藏中难以保持遗传性能相对稳定的问题,以金针菇新品种"上研1号"为供试菌株,采用继代培养法(C)、液体石蜡法(P)、液氮法(N)和蒸馏水法(W)保藏两年后,观测活化菌丝的生长、液体菌种性能及工厂化栽培性状,比较不同保藏方法对金针菇栽培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液氮法保藏处理和继代培养保藏处理中,活化菌丝生长速度快,菌落浓白、均一;液体菌种成球度、菌球大小和密度等方面均表现优异,液体菌种终止pH在5.9~6.0之间;菌丝分支能力强,锁状联合明显且数量较多。在工厂化栽培中,液氮法保藏处理子实体整齐度好、产量高(每瓶372.67 g);液氮法和继代培养法保藏处理的A级商品菇比例相近,商品性状优良。液氮法与继代培养法保藏处理在两年内均可维持金针菇新品种的栽培特性,但液氮保藏法操作更为便捷,是保藏金针菇品种的稳定、可靠、省力的方法。
廖浩锋,周振辉,陈东梅,谢晓丹,陈多扬,何纯旺,张智[9](2019)在《食用菌工厂化栽培中菌种扩繁的质量控制浅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食用菌工厂化栽培中,优质菌种是影响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对高活力菌种的需求和菌种扩繁模式,从食用菌的菌种退化、种性确认、母种培养、菌种保藏等方面阐述了菌种的质量控制要点,以期为菌种生产提供参考。
刘远超,梁晓薇,莫伟鹏,卓丽君,胡惠萍,黄龙花,谢意珍[10](2018)在《食用菌菌种保藏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食用菌菌种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菌种质量直接影响着食用菌子实体的产量和品质,因此菌种保藏历来都受到食用菌生产及科研人员的重视。目前食用菌菌种保藏方法,常用的有控制温度的继代培养低温保藏法和超低温(液氮)保藏法,现已将分子生物学技术运用于菌种保藏研究,对菌种保藏方法和进展进行了综述。
二、食用菌菌种的保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用菌菌种的保藏(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食用菌产业发展及技术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疆食用菌产业概况 |
1.1 新疆食用菌资源种类及分布 |
1.1.1 天山及阿尔泰林区 |
1.1.2 山地草原区 |
1.1.3 荒漠及半荒漠区 |
2.2 新疆食用菌的产量及产值 |
2.3 新疆食用菌的生产经营模式 |
2.4 新疆食用菌的科研力量 |
3 新疆食用菌菌种保藏技术研究进展 |
3.1 我国食用菌菌种的保藏方法 |
3.2 新疆食用菌菌种保藏的常用方法 |
4 新疆食用菌栽培相关技术研究进展 |
4.1 历史起源 |
4.2 人工栽培品种及产地 |
4.3 菌种育种常用方法 |
4.4 栽培原料的选择 |
4.5 食用菌栽培料灭菌模式 |
4.6 接种室消毒方法 |
4.7 接种方式 |
4.8 栽培生产模式 |
5 新疆食用菌保鲜、贮藏、加工技术现状 |
5.1 保鲜技术 |
5.1.1 低温保鲜 |
5.1.2 化学保鲜 |
5.1.3 生物保鲜 |
5.1.4 气调保鲜 |
5.1.5 涂膜保鲜 |
5.1.6 辐射保鲜 |
5.1.7 臭氧保鲜 |
5.2 加工技术及产品 |
5.2.1 加工技术 |
5.2.2 深加工产品 |
6 新疆食用菌有机副产物-菌渣利用情况 |
6.1 有机副产物的成分 |
6.2 有机副产物的利用 |
6.2.1 农作物基肥 |
6.2.2 栽培基质 |
6.2.3 燃料 |
6.2.4 饲料添加剂 |
6.2.5 吸附剂 |
7 结论 |
(2)微生物专利的侵权判定研究 ——以“上海丰科诉天津绿圣蓬源”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微生物专利的现状和特征 |
第一节 微生物的定义及资源现状 |
一、微生物的定义 |
二、微生物的资源现状 |
第二节 微生物专利的特征 |
一、微生物专利的现状 |
二、微生物专利的特征 |
第二章 微生物专利侵权判定的现状考察 |
第一节 微生物技术的可专利性 |
一、微生物新品种保护规定 |
二、微生物技术专利保护 |
第二节 我国微生物专利的侵权判定现状 |
一、首例微生物专利侵权案情简介 |
二、首例微生物专利侵权案争议焦点 |
第三节 微生物专利侵权判定的困境 |
一、微生物专利保护范围的确定 |
二、微生物专利间鉴定方法的确定 |
第四节 确定专利保护范围的方法和原则 |
一、确定专利保护范围的方法 |
二、确定专利保护范围的原则 |
第三章 完善微生物专利侵权判定的建议 |
第一节 明确微生物专利侵权的归责原则 |
一、一般专利侵权的归责原则 |
二、微生物专利侵权的归责原则 |
第二节 明确微生物专利相同侵权或等同侵权的标准 |
一、司法实践的鉴定方法保守 |
二、明确相同侵权或等同侵权标准 |
第三节 提高专利申请书的撰写质量 |
一、权利要求书书写清楚 |
二、明确微生物专利的技术特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影响食用菌菌种质量的因素及提高菌种质量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食用菌菌种质量的因素 |
1.1 遗传因素 |
1.2 生长条件 |
1.2.1 营养因素 |
1.2.2 培养环境 |
1.3 其它因素 |
2 提高食用菌菌种质量的处理方法 |
2.1 创造适宜的生长条件 |
2.1.1 适宜的营养条件 |
2.1.2 适宜的培养环境 |
2.2 适宜的菌种保藏方法 |
2.3 控制菌种传代次数 |
2.4 其他方法 |
3 存在问题与展望 |
(4)一种香菇菌种保藏方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菌株 |
1.2 小米粒培养基质制备 |
1.3 保藏菌株培养 |
1.4 试验方法及处理 |
1.5 观察记录及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方法保藏处理对菌种萌发的影响 |
2.2 不同方法保藏处理对菌种菌丝生长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5)蛹虫草退化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符号缩略词表 |
1 前言 |
1.1 蛹虫草退化菌株的表现 |
1.2 防止蛹虫草菌种退化的措施 |
1.3 活性氧(ROS)的产生及作用 |
1.4 活性氧的清除机制 |
1.5 问题与展望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供试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 |
2.2.2 供试菌株ITS序列的克隆 |
2.2.3 供试菌株生物学特性差异调查 |
2.2.4 供试菌株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退化程度菌株ITS序列的克隆及对比分析 |
3.1.1 不同退化程度菌株DNA的提取及ITS序列的扩增 |
3.1.2 不同退化程度菌株ITS序列的克隆 |
3.1.3 不同退化程度菌株ITS序列的对比分析 |
3.2 蛹虫草正常、半退化及退化菌株发菌期和子实体生长发育期对比 |
3.2.1 不同退化程度菌株子实体、菌落、液体菌种生长状态对比 |
3.2.2 不同退化程度菌株生长发育规律对比 |
3.3 不同退化程度菌株的亚细胞结构对比 |
3.3.1 不同退化程度菌株菌丝细胞表征对比 |
3.3.2 不同退化程度菌株液泡状态对比 |
3.3.3 不同退化程度菌株细胞核状态对比 |
3.3.4 不同退化程度菌株线粒体状态对比 |
3.4 不同退化程度菌株菌丝尖端活性氧含量比较 |
3.5 不同退化程度菌株抗氧化酶活性比较 |
3.6 抗氧化酶活性与退化表征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不同退化程度菌株的同源性分析 |
4.1.2 蛹虫草退化菌株菌落、菌丝及子实体生长发育时空变化显着 |
4.1.3 蛹虫草退化菌株亚细胞结构变化显着 |
4.1.4 蛹虫草退化菌株抗氧化酶促体系活性变化显着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蛹虫草菌种分离及保藏方法对蛹虫草生长发育及生物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蛹虫草概述 |
1.1.1 野生蛹虫草概述 |
1.1.2 人工培育蛹虫草概述 |
1.2 菌种保藏 |
1.2.1 菌种保藏方法 |
1.2.2 菌种保藏条件及保藏效果 |
1.2.3 蛹虫草菌种分离 |
1.3 蛹虫草人工培育 |
1.3.1 谷物培养基 |
1.3.2 蚕蛹培养基 |
1.4 蛹虫草主要生物活性成分 |
1.4.1 虫草多糖 |
1.4.2 虫草酸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2.1 蛹虫草菌种分离 |
2.2.2 培养基制备 |
2.2.3 菌种保藏法 |
2.2.4 蛹虫草菌种活化及接菌、培养 |
2.2.5 蛹虫草子实体鲜重测量 |
2.2.6 蛹虫草子实体多糖提取、测定 |
2.2.7 蛹虫草子实体虫草酸提取、测定 |
2.2.8 数据处理与统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组织分离法制备菌种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1 保藏方法对蛹虫草菌种培养的液体菌形态变化的影响 |
3.1.2 保藏方法对蛹虫草菌种培养的子实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3 保藏方法对蛹虫草菌种培养的子实体产量的影响 |
3.1.4 保藏方法对蛹虫草菌种培养的子实体生物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
3.2 多孢分离法制备菌种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1 保藏方法对蛹虫草菌种培养的液体菌形态变化的影响 |
3.2.2 保藏方法对蛹虫草菌种培养的子实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3 保藏方法对蛹虫草菌种培养的子实体产量的影响 |
3.2.4 保藏方法对蛹虫草菌种培养的子实体生物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蛹虫草菌种分离方式及分离部位 |
4.2 蛹虫草液体菌种形态与培养基营养配比 |
4.3 蛹虫草菌种保藏 |
4.3.1 蛹虫草菌种保藏方法 |
4.3.2 蛹虫草菌种保藏效果 |
4.4 蛹虫草生物活性成分含量 |
4.5 蛹虫草子实体形态及产量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几种真姬菇菌种保藏方法的保藏效果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保藏方法 |
1.2.1 斜面保藏法 |
1.2.2 木屑保藏法 |
1.2.3 水溶液保藏法 |
1.3 菌种保藏效果检测 |
1.3.1 菌丝生长速率 |
1.3.2 菌丝脱氢酶活性 |
1.3.3 LBL培养基脱色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水溶液保藏法保藏效果的对比分析 |
2.2 木屑保藏法保藏效果的对比分析 |
2.3 三大类保藏方法中最优保藏方法的对比分析 |
2.4 保藏效果评价指标参数的差异性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9)食用菌工厂化栽培中菌种扩繁的质量控制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食用菌菌种繁育模式 |
2 菌种扩繁的质量控制 |
2.1 防范食用菌菌种退化的措施 |
2.2 菌种的种性确认 |
2.3 食用菌母种培养 |
2.4 菌种保藏 |
3 结语 |
(10)食用菌菌种保藏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食用菌菌种保藏方法的基本情况 |
2 国内外食用菌菌种保藏方法的研究进展 |
3 分子生物学技术基础上的菌种保藏研究趋势 |
4 结语 |
四、食用菌菌种的保藏(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食用菌产业发展及技术应用现状[J]. 卫彩红,吴翠云,王新建. 中国食用菌, 2021(08)
- [2]微生物专利的侵权判定研究 ——以“上海丰科诉天津绿圣蓬源”案为例[D]. 聂鑫. 兰州大学, 2021(02)
- [3]影响食用菌菌种质量的因素及提高菌种质量的方法[J]. 岳万松,华蓉,刘绍雄,李雪松,杨珍福,罗孝坤. 耕作与栽培, 2020(06)
- [4]一种香菇菌种保藏方法初探[J]. 姜宁,李玉,周峰,李正鹏,章炉军,于海龙,李巧珍,董浩然. 食用菌, 2020(05)
- [5]蛹虫草退化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 于群.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6]蛹虫草菌种分离及保藏方法对蛹虫草生长发育及生物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D]. 曹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7]几种真姬菇菌种保藏方法的保藏效果对比[J]. 朱华玲,班立桐,黄亮,王玉,杨红澎,孙宁. 微生物学通报, 2019(09)
- [8]不同保藏方法对金针菇“上研1号”栽培特性的影响[J]. 王瑞娟,尚晓冬,杨慧,刘建雨,张丹,徐珍,宋春艳,章炉军. 食用菌学报, 2019(01)
- [9]食用菌工厂化栽培中菌种扩繁的质量控制浅析[J]. 廖浩锋,周振辉,陈东梅,谢晓丹,陈多扬,何纯旺,张智. 中国食用菌, 2019(01)
- [10]食用菌菌种保藏方法的研究进展[J]. 刘远超,梁晓薇,莫伟鹏,卓丽君,胡惠萍,黄龙花,谢意珍. 中国食用菌,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