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津最后的老字号(论文文献综述)
王浩[1](2021)在《基于“津味儿”文化的天津老字号包装设计研究 ——以起士林巧克力包装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王智洋[2](2021)在《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保存有大量文物古迹、地方文脉并能较为完整体现出传统生活状态的历史街区,逐渐成为当下人们的关注焦点。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历史街区展开的相关改建工作,经历了由过往旧城改造中的拆旧建新与仿古热潮,向小尺度、微循环、渐进式有机更新的认知与实践转变。虽然其的主要模式与演化路径不断发展演进,但客观现实中政策规划、法律法规的缺失与商业要素的无序繁殖,依然在此过程中引发了地方文化消逝、群体认同淡化、商业开发同质化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过往我国的历史街区改建遵循的多是一种“物质-精神”二元对立认知;其在将工作重心聚焦于历史街区物质形态与精神面貌的同时,却忽视了街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具有实用性、经验性、延续性特征的社会人文内涵。作为一种供人居住生活的空间形态,我国的历史街区具有着由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三重维度共同构成的空间结构属性;而当代城市更新背景下对之展开的文化建构,则是一种贯穿于其空间营建、空间叙事、空间消费环节的综合性空间生产活动。首先,对文物古迹外在形态风貌的修缮保护、对遗存布景等叙事景观的还原、与以物质为载体的消费活动,共同构成了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的物质空间维度。其次,精神空间维度的文化建构既是对历史街区中情感观念、集体认同、地方风俗等抽象要素的维系和延续,也包含着对隐藏于街区空间中的各种人文叙事文本的当代重置,并由此使之与当今大众的审美、怀旧、娱乐、教育等消费诉求相契合。最后,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文化建构在历史街区的社会空间维度进一步交汇,并分别体现为对活态文化遗产的融合与传承、对社会生活状态的空间叙事再现,以及以体验性社会参与为基础的空间消费等不同层面。同时,由封闭的围合状态、生产逻辑的强势地位、传统地缘亲缘关系的隐退、原住民人口的大量迁出等引发的历史街区公共属性淡化、人际关联衰退、情感内核消散和消费精英化趋势等问题,在本质上均是一种空间异化现象。因此,空间视阈下展开的当代中国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理应处于一种辩证统一的状态之中。相关的实践工作不但要在历史街区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空间维度的融合交织中,凸显其的活态性、属人性本质与多层次、多环节的原真性内涵;也需在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元话语的互动、博弈与协调中,推动其相互补充、彼此制约并以此达成空间权益的动态平衡。
贾宗勇[3](2021)在《国内老字号企业的品牌管理研究 ——以瑞蚨祥品牌为例》文中提出中华老字号(China Time-honored Brand)的产品、技术或服务代代相传,具有强大的传统文化背景和中国人民深厚的文化遗产,在社会中很受欢迎,是形成了良好声誉的品牌。这个品牌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老字号品牌的管理也旨在保护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本文针对老字号品牌,描述了老字号的管理和发展背景,并提出了监管老字号品牌的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它们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中华老字号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多都有着光辉的过去。其中很多品牌曾驰名中外,文化底蕴丰厚。但是,伴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一部分老字号品牌埋没在历史的发展潮流中,被人们渐渐淡忘,丧失了竞争优势。保护和发展老字号引起了公众的注意。因此,必须尽快解决持续扩大的影响和加强老字号品牌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本文在探索中华老字号历史和品牌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瑞蚨祥品牌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探讨,研究其历史沿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旨在发现瑞蚨祥品牌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结合其他品牌的管理经验,通过对瑞蚨祥品牌管理的可行模式的研究,找到适合瑞蚨祥品牌发展的品牌管理模式,同时举一反三,针对中国老字号品牌的品牌管理列出具体可行的建议,从而进一步提升其竞争能力。正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和比较分析法两种科学研究方法,针对国内的老字号品牌管理进行系统研究,在国内老字号品牌的研究现状,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及今后的发展机会的基础上,对具体的研究对象——瑞蚨祥品牌进行SWOT分析,从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方面全面考虑,制定长久可行的战略规划。同时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暴漏出的的内部实际问题和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以保障人力、环境和金融方面高效运转。同时通过收集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文件和数据,通过研究和讨论,对比分析,发现了瑞蚨祥品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摒除“糟粕”,留其“精华”,在不断探索道路,寻找适合瑞蚨祥品牌以及“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的品牌管理模式。老字号品牌——这个历史悠久的品牌,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者,是文明发展的推动者。它们脱颖而出,有着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消费群体观念的变化,其传统已经成为负担时,我们必须找到方法来进行品牌创新,避免无形资产的损失,不断发扬历史悠久的品牌,不断提高品牌的管理水平,提高悠久的品牌的价值,再现品牌荣耀。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老字号一定能够长期持久的发展,更能够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找到所占据的位置,重现昨日辉煌。
宋子昕[4](2021)在《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文中研究说明所谓浴堂是指供人洁身沐浴之场所。浴堂的发展在古时与宗教仪式及庶民文化联系颇深。进入20世纪,北京的公共浴堂发生了重大变革,其社会功能、经营模式、行业组织、使用设备、顾客群体与以往相比截然相异。这一时期,北京代浴堂的发展沿革可以简单划分为五个阶段:1900——1911年,北京浴堂快速发展阶段;1912——1927,北京浴堂繁盛阶段;1927——1937,北京浴堂沉浮阶段;1937——1949,北京浴堂衰落阶段;1949——1952,北京浴堂回暖恢复阶段。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的演变与城市现代化进程推进、社会经济起伏、卫生观念普及、民众生活习惯变迁联系紧密,浴堂在这一时期可以被视为这样一个空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并存于其中,国家、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浴堂从业者、浴堂消费者皆对其有着基于自身需求的建构。因此研究北京浴堂可以管窥20世纪上半叶北京城市中公共场所及小商业的发展模式及行业依托。对北京浴堂进行自下而上的微观考察能够从另一个维度上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北京社会,获知近代北京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及文化环境。以浴堂这一社会基层单位为切入点,分析其中不同群体的活动亦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微观层面的个体经验、实践与宏观社会进程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浴堂行业的发展得益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以来,自来水、电气设备、日化产品等现代产物在北京的浴堂中普及开来,现代技术改变了浴堂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浴堂的资本组织形式、产权结构、经营手段也相应调整。在浴堂广泛使用现代设施的时候,其运营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各浴堂不得不开源节流,甚至无视政府颁布的诸项规定。浴堂与政府不断地协调互动又常发生冲突,这点在社会经济困难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二者产生矛盾的根源在于双方对浴堂不同功能的侧重:政府注重浴堂的卫生功能,浴堂则偏重于追求更多的利润。现代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调整,雇佣制度的变化、顾客消费核心需求的转移,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这些变化改变了浴堂业的生产体系,亦影响了浴堂伙计的生存实践。具体而言,社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浴堂的消费群体与消费需求,这直接导致浴堂经营模式的变化——服务质量成为决定浴堂收益的重要指征。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浴堂行业构建了工资制度,以行业内伙计的生存为条件,强迫他们提高服务水准。在此约束之下,伙计为了生存,不得不市侩殷勤以赚取更多小费,形成了浴堂业独有的服务方式、工作态度与营生技巧,他们的生存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浴堂的行业体制。浴堂经营者为了逐利,浴堂伙计为了生存,出于维护各自利益,浴堂同业公会与浴堂职业工会便应运而生。不同于传统的行会,北京浴堂同业公会是在行业资本化的趋势之下,以各店家共同的经济利益为基础而设立,其主体是各店铺的经营者,为了保障自身的经济收益,他们尽可能地降低伙计数量,延长其工作时间。因此同业公会的存在使得浴堂内部劳资双方的矛盾更加尖锐。在此情形下,浴堂伙计为了生存,便合力抵抗资方压迫,开始组建浴堂职业工会。职业工会的出现增强了工人店伙群体在浴堂行业中的地位,改善了工人的生活待遇,平衡了资方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开展,市民卫生意识的提高使得浴堂成为20世纪上半叶北京市重要的公共场所。与此同时,国家也试图凭借对城市的卫生改良将自己的权力传达到基层,浴堂既是政府施政的对象,又是政策实施的场所。但国家权力通过城市改良、卫生行政来介入城市基层事务的意图并非顺水推舟,政府虽然针对浴堂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定,着力建设平民及女性浴所,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这些政策及规定常受到来自浴堂经营者、从业者及顾客的巨大阻力。浴堂的卫生改良并不单纯是公共健康问题,浴堂并非像政府想象的那样,能够顺利成为既卫生廉价,又能“批量生产”干净整洁、遵纪守法市民的公共场所,其中还包含有浴堂经营状况、民众消费观念、行政机关经费等诸多变量。在推行现代化政策、改良城市面貌的过程中,城市移民人口大量增加,居民成分复杂,这使得城市肮脏、拥挤、贫困,充斥着犯罪、不良行为。暗娼、偷窃、赌博、毒品等问题同样在浴堂中滋生。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治理力度不可谓不大,甚至还常会有矫枉过正的现象发生,但北京浴堂盗窃、嫖娼等案件依旧频频发生。社会问题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而非问题本身。现代社会意识、公共道德、现代劳动薪酬制度与时人传统惯习之间的矛盾是社会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此外殖民者的文化介入等因素对其亦有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之际,作为社会体制得以存续的介质,日常生活逐渐受到国家、政府及社会进步人士的关注,成为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场域,以及国家权力支配、组织的重要对象。对人们沐浴经验的改造是这一趋势的范例,改造方式是将沐浴行为与现代的社会价值观念关联,将浴堂、浴室及沐浴行为赋予平等、自由、健美、文明等现代意义,并通过重复单调的日常生活内化于人们的意识中,以为世人所接受。其实现途径是制造闲暇时间与构建消费观念,前者意图将沐浴规律化、惯习化、日常生活化,后者旨在通过引导人们对沐浴的需求来传递现代日常生活的价值观。但这种尝试在实施层面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分歧。浴堂中并非自由平等,其中阶级分明,闲暇会带来如“有闲阶级”、“不劳而获”等不被时人称道的世风,消费则培养起人们崇奢心理。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非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本意与预期的情形,这些歧义自然也会体现在浴堂中。浴堂中充斥着政府与浴堂店家、资方与劳方、店伙与顾客、国家权力与个体实践之间的对抗,不过这些对抗并非总是发挥着消极作用,其也会改变执政者们的政策,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形成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政府所制定的每一个政策,浴堂店家、伙计、顾客对政策的每一次回应,政府与社会进步人士对这些回应的反思与治理,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环节。中国的现代化并非是单方面受西方经验的影响,其自身亦有腾挪的空间。
马斌斌,陈兴鹏,陈芳婷,陈艳碧,丁博文鹏[5](2020)在《中华老字号企业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以全国1128家中华老字号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平均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不均衡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热点分析等经济地理分析模型,借助ArcGIS软件,对中华老字号的空间分布密度、区域分异特征、均衡态势、空间自相关性进行了计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就中华老字号的行业类型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揭示了其空异间分异格局与特征。最后,运用地理联系率、矢量数据缓冲区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揭示了其内在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中华老字号的空间分异呈现2个高密度区、1个次级高密度区和多个高集聚区,核心-边缘结构较为明显,老字号企业主要集中在近现代以来经济基础较好、市场开放程度较高的华北、东部沿海地区,多以沿海开放口岸、省会城市、主干路网为核心,呈寄生状集聚。②中华老字号企业在空间上并非随机性分布,而是呈现显着的空间自相关性。老字号企业在全国的分布呈现"集聚化,纺锤状"的分异格局,极化现象较为突出。③中华老字号企业的冷、热点区由长江中下游平原向南北依次呈现为"热点区-次热点区-次冷点区-冷点区"的梯度分异格局。④酒类、医药类、餐饮服务类老字号企业分布呈现"地区集聚化,行业集群化"格局,其他类型老字号企业在全国各地区的分布则呈现"地域均衡化,行业多元化"特征。⑤中华老字号的空间分异格局、类型结构特征是资源禀赋与发展基础、地域传统与社会变迁、经济发展与消费市场、文化旅游与消费需求等生产与消费多元因素共同作用及影响的结果。基于此,从中华老字号空间管理、统筹发展、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传承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
艾新宇[6](2020)在《近代九江市民社会生活研究(1861-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861年九江开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九江城市的发展轨迹,也推动了当地市民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进程。九江市民的日常生活、精神信仰、学校教育和医疗卫生等社会生活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以衣食住行为主的日常生活领域。首先体现在衣着类型和衣着用料等方面,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了“洋布”,土布的市场受到挤压;衣着代表社会阶层的等级思想观念,受到猛烈冲击;简朴的穿着观念,逐渐向时尚转变。其次体现在以稻米为主食的饮食方面,出现了“洋米”,成为一些市民的喜好。再次体现在市民民居的建筑上,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层出不群,如改良的四合院、独院花园别墅、公寓别墅,以及商住店铺中西合璧的建筑等。最后体现在市民出行方面,城墙被拆除,新式交通管理机构的建立;轮船、火车、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相应出现的航运、铁路、公路及街巷交通的建设布局更加科学和高效,甚至出现了交通安全管理和交通事故预防及处理机制。以宗教信仰为代表的精神生活领域。市民的宗教信仰中,基督教的比重不断上升,伊斯兰教徒的数量也在增加,传统的佛教、道教信仰受到一定的冲击。由此也引发了近代九江社会的一神与多神信仰的并在,以及等级观念与平等思想、现实主义与来世认知、儒家伦理与宗教慈善、传统秩序与宗教活动的妥协与冲突。以学校、医院为中心的教育卫生领域。原有的私塾、书院及官办学校受到强大挑战,从幼儿、小学、中学、大学到师范、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新式学校、新型教育体系,在不同的时局下一波三折地发展起来,教会学校、女子学校从无到有,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西医医疗、医疗教育及公共卫生为主干的医疗卫生事业兴起,市民开始可以享受到新式医疗管理体系和医疗方针下的医疗服务。与此同时,传统时期的九江社会对市民的影响仍然在各领域不同程度上存在。在衣着领域,以冠容、服饰、鞋袜的衣着类型和麻质、棉质、丝绸质地的衣着用料仍然存在着。在饮食方面,以大米饭、糯米饭、红薯丝米饭为主的主食,以筵席、小吃和夜宵为主的菜肴,以茶酒汤为主的饮料,仍然是主要的饮食习惯。传统的饮食习俗和禁忌,也仍然在发挥影响。在住房方面,建筑习俗上以起手、上梁和过屋为内容的规范,也在近代留存了下来。在交通领域,航运、公路和街巷交通的新建设,也是和传统的贸易航线、行走路线有着继承的关系。佛教、道教仍然有众多的信徒,以祖先神、水神、土地神、财神以及各行各业的祭祀神灵,仍然得到保留,有些甚至在与“洋教”的博弈中,比以往更为强势。在教育卫生领域,传统的学堂特别是中医中药,仍然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任何已经成为习惯的事物的改变,一定是受到外来力量的冲击,但也一定会在改变形式的同时,保留一些核心的内容。近代九江市民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中出现的种种变化受到西方影响颇大,这是变;也能领略到在这一时期的种种变化大多数是和传统时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不变。也正是在变与不变中构成了近代九江市民的社会生活。
段瑶[7](2020)在《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研究》文中指出民国时期是中成药制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重要时期,在中成药发展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传统中药堂作为中成药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数量众多,其中的佼佼者凭借代表性中成药脱颖而出,成为整个中成药业的代表和缩影。彼时传统的中药堂仍以前店后场为主要制售模式,一方面传承传统中成药的组方配伍、炮制技术以及制药方法,另一方面一些着名的中药堂吸纳西方先进技术创制新的剂型,或是尝试引入简单的机械设备来代替人力、提升效率,这些均是现代中成药制药的萌芽。民国时期留下的中药堂药目、档案、报刊、广告、仿单、以及药包材等内容十分丰富,它们不仅有文物的价值,更是民国时期中药堂及其代表性成药相关文献的重要载体,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中药堂、中成药,乃至整个中成药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目前关于民国时期中药堂及其代表性成药的研究多集中在探讨中药堂经营之道,如经营理念、营销策略等,但对其生存下来的核心竞争力——代表性中成药研究不足;一些研究虽涉及药堂的代表性中成药,但多数未系统探讨其源流、传承等,有待深入。本研究拟通过对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相关史料、档案等进行系统整理,以文献为线索,纵横比较分析,并结合古代医籍厘清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形成和发展的源流;在民国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大背景视野下,深入探讨民国时期中药堂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为当前中成药发展提供积极有益的借鉴。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传统文献学、文献计量学、口述史与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同时参考历史学研究方法,通过搜集整理相关文献,梳理着名中药堂发展历程,探求其代表性中成药的源流,同时探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民国时期中成药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对象为民国时期北京、天津、苏州、杭州、上海、广州、佛山七地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的相关文献。文献搜集包括网络与实地调研。网络资料收集以民国、中成药业、国药业、中药堂名称(根据不同中药堂名称)、中成药名(根据不同中成药名称)为关键词,查询相关文献网站、数据库、档案网站以及相关报刊网站。实地调研则前往北京、天津、苏州、杭州、上海、广州、佛山等地图书馆及档案馆,调研民国时期中成药业、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相关文献及档案资料。走访以上七地着名药堂祖铺及其博物馆,采访相关工作人员。将收集到的中药堂药目、档案、报刊、广告、仿单、以及药包材等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借助以上诸种文献资料,梳理着名中药堂民国时期的发展状况及其代表性中成药源流。在全面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民国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探讨民国时期中成药业形成体系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对现代中成药发展的借鉴。论文正文分为九部分:第一部分为“概述”,对研究时间、地域范围进行界定,对“成药”及“中药”、“国药”等概念加以辨析,同时介绍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历代成药发展概述”,梳理成药起源及民国以前历代成药发展概况,总结不同历史时期成药发展的特点及中医药学术进步对成药发展的影响。第三至第八部分选择有地域代表性和覆盖性且经济繁荣、成药业发达的华北、华东、华南地区的北京、天津、苏州、杭州、上海、广州、佛山七座城市着名中药堂如同仁堂、长春堂、永安堂、延龄堂皮赞公老药铺、达仁堂、隆顺榕成记药庄、雷允上诵芬堂、胡庆余堂、姜衍泽堂、童涵春堂、蔡同德堂、陈李济杏和堂、潘高寿药行、梁仲弘蜡丸馆、冯了性药铺、流泽堂源吉林号、梁家园药号等共计16家,及其代表性成药“凉开三宝”、乌鸡白凤丸、避瘟散、阿魏化痞膏、灵宝如意丹、虎骨酒、全鹿丸、药露、沉香舒郁九宝丹、加味藿香正气丸、六神丸、鳖甲煎丸、宝珍膏、人参再造丸、光明水眼药、虎骨木瓜酒、追风苏和丸、陈皮、川贝枇杷露、抱龙丸、冯了性药酒、源吉林甘和茶、梁家园少林膏药等共计20余种。每一地区首先总述该地中成药业发展状况,然后遴选当地最着名中药堂2~3家,从其创办与发展、经营特色与理念、规模入手加以论述,从各药堂辗转流传至今的第一手药目文献出发,分析各药堂成药的品种数量、功效主治和治疗疾病的分布,并与其他药堂药目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不同药堂的成药特色,或将同一药堂不同版本进行比较,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选择各药堂不同剂型代表性成药若干种,重点介绍其组成用量、功效主治、剂型特色、源流考证、后世发展及临床应用情况。第九部分为讨论,分析民国时期中成药业发达地区代表性中药堂特点与中成药特色、中药堂与代表性中成药的关系、影响中药堂发展的因素以及对现代中成药业的借鉴等内容。具体而言,民国时期中药堂数量较之清代有所增长,规模也有所扩大,中成药加工生产分工更加细化,开始出现机械化代替纯手工生产,产品也开始大量行销外省及海外各地;成药则种类数量繁多,涵盖丸、散、膏药、膏滋、丹、胶、露、油、酒等多种剂型,主治涉及内、外、妇、儿、五官、伤等科,覆盖常见病疾病谱,满足临床使用。且着名中药堂代表性成药具有时代地域特色,如同仁堂作为御药供奉,强调品质,成药以温和调养的补益之品如乌鸡白凤丸和应对急症的急救药品凉开三宝为代表;民国时期传染病多发,江南多湿热,故而治疗时邪疠毒,烂喉丹痧,喉风喉痈的六神丸应时而生;此外还有各种用于治疗风湿痹症、滋补壮阳的内服药酒,以及外用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的膏药和南方特有清热败火的凉茶,都是各中药堂的特色中成药。中药堂凭借优质的中成药提升影响力、获得利益,而中成药又借助中药堂的影响力得以广泛传播。之所以中药堂和成药在民国时期呈现以上发展态势,和民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特别是中西方文化交汇,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理念的激烈碰撞,以及西方医药业的冲击。此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战争的影响,民国时期国内战事频发,各行各业都受到极大冲击,虽然许多老字号、大品牌在战争的间歇期都曾有过短暂的快速扩充,飞速发展,但是到了民国末期多因为内战影响而几近凋敝。建国后,许多老字号保存了其原有的品牌和特色产品,在今天仍然换发着活力,但也有不少一度辉煌的老字号和其代表性中成药湮没于时代的洪流中。通过上述九部分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三点结论:一、民国时期的中成药业发展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这些因素中既有积极的,亦有负面的。在诸多因素影响下,相较于清代,尤其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前,中成药业整体呈现发展趋势。无论药堂数量还是规模均较之前有所增加,一些着名药堂制售的成药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提升了其影响力。二、尽管受到西医药的巨大冲击,种类繁多、剂型丰富、基本覆盖了常见病疾病谱的中成药与中药汤剂共同承担着祛除疾病、保障健康的重任,在维护民众身体健康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其地位不可替代。三、民国是传统中成药制药向现代中成药制药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中成药既传承与发展了传统成药的组方配伍、炮制技术、制药方法等内容的精华,同时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亦吸纳西方先进技术,尝试着自我革新,为新中国成立后现代中成药制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中成药发展体现的守正融合创新态势是其在激烈生存环境及竞争下焕发活力且延续至今的关键所在,为中成药在当今如何借力时代发展的东风提供思路线索。民国时期着名的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是整个中成药业的缩影,在民国这一连接古代与现代的特殊历史时期,它传承了历代积淀下来的成药精华,同时不断探索创新,与时俱进。当今现代医药科技迅猛发展,中成药依然广泛运用于临床,在中医药领域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其发展日新月异。然而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同在,如何解决发展中的诸多瓶颈问题,令人深思,民国时期中成药业及其成药的深入探寻研究可为之提供有力借鉴。
何文婷[8](2020)在《地域文化体验视角下四条旧城步行商业街调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增量”转“存量”的快速推进、电商消费的剧烈冲击、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许多处于旧城中的步行商业街面临着环境品质恶化、经营质量下降等重重困境。而人们对一座城市的文化归属感、空间体验及精神文化等需求的提高,旧城步行商业街作为一个地区自然物质、社会生活和精神制度文化的核心载体,地域文化体验或许可以成为旧城步行商业街发展的突破口,也将成为步行商业街研究的新议题。本文聚焦珠三角地区丰富独特的地域文化内容,思考如何让多元化及个性化的地域文化体验特色融入到步行商业街设计中。从具有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的珠三角旧城步行商业街出发,针对四条步行商业街进行实地调研和地域文化体验感知调查分析,总结现状特征与问题并进行体验品质提升思考,希望为今后珠三角步行商业街地域文化体验品质提升提供有意义的理论参考价值。本文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从背景缘由及研究对象出发,首先归纳关于人的体验、地域文化发展的相关理论依据;其次探讨国内外旧城步行商业街的发展历程、现实困境及发展趋势;最后探讨研究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第二部分主要探讨“地域文化”、“体验”与步行商业街之间的关系,首先对珠三角地区地域文化背景进行梳理,总结出珠三角地域文化特征并归纳出其表现形式;然后梳理出五类地域文化体验要素及地域文化体验系统模型。第三部分为调查分析部分,首先聚焦于珠三角地区旧城步行商业街的发展情况及特点,并从中筛选出四条典型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步行商业街,进行地域文化体验感知问卷调查及实地调研设计;然后将地域文化体验感知问卷的数据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得出体验媒介与地域文化体验要素之间的关系,总结了四条旧城步行商业街在实地调研中的地域文化体验媒介特征,深化了步行商业街地域文化体验的空间认知。第四部分为地域文化体验品质提升思考,在前三章基础上针对珠三角地区旧城步行商业街的未来发展,及提升五大地域文化体验的感知需求,在文化主题定位、街道空间、建筑形制、景观设施、商业服务、文化活动五类体验媒介上提出相应地域文化体验品质提升的方法。
李琴[9](2020)在《宏济堂中医药老字号的文化价值》文中指出宏济堂中医药老字号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中医药老字号之一,自1907年创办至今,已经走过113年的历史。百年来,它见证了从晚清到民国再到新中国的政权变化与中国近现代化的历程,目睹了济南百余年来的发展,也感受了中医药百余年来的的波折命运。可以说,宏济堂中医药老字号是近现代历史、文化、经济、中医药等多因素发展历程的亲历者与活化石。本文运用了多学科交叉法、文献与调研结合、比较法以及归纳法等研究方法。采用了新的研究视角,并将研究落脚点的范围扩大,不仅关注老字号尤其是中医药老字号的文化价值及其背后的因素,而且将研究范围延伸到中医药老字号整体与中医药行业。全文将宏济堂的文化价值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作为中医药老字号企业,对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构成了宏济堂的中医药文化的脉络与内涵。作为中医药店铺,宏济堂具有中医药蕴含的阴阳五行、气等传统文化,也具备中医药脉诊、针灸、制药等传统技艺,其百年发展史是中医药近现代百年命运与历史的缩影。其次,作为中医药老字号店铺,宏济堂百年沉浮命运背后体现出的经验与不足,构成其经营管理文化的内容。作为出身于北京同仁堂乐氏家族的“后代创业者”,宏济堂的发展离不开同仁堂及北京乐氏家族的影响:乐氏家族数代行医的经验、药方,乐家老铺的招牌信誉,同仁堂的员工、店铺经营理念与经验对宏济堂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同时,宏济堂在经营管理上也有其可取之经验,表现为超前的经营眼光、高超的管理技术、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巧妙的宣传方式等,这些都为宏济堂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宏济堂将创新与传承相结合的经验,也为新时代中医药老字号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但由于历史因素造成的厂店分离的格局一直延续至今,宏济堂未在新时期改善厂店分而并立的现状,而是走上各自的整合道路,甚至为各自利益对簿公堂,从而对宏济堂后续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再次,作为历经百年的老字号,宏济堂见证了近代百年的中国与济南的变迁,是这段历史重要的活化石,其历史文化价值值得重视并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作为中医药行业的店铺,宏济堂经历了中医药晚近发展的跌宕命运。一方面,国力上西强中弱局面的形成,使得处于近代化转型期的国民政府在政治与文化上全面学习西方。在医疗卫生体制上,国民政府全盘照抄西方制度,实行扬西医抑中医的政策。政府对于西医的支持与认可、对于中医的否认与抑制,使得中医药的发展举步维艰,中医日渐式微。在中西医势力的对比上,从中强西弱、中医在朝西医在野的局势转变为西强中弱、西医在朝中医在野的局面。另一方面,宏济堂对于济南城市历史的见证,对于民族的时代记忆尤其是济南记忆的承载,与其建筑、民俗等内容,能成为城市史、生活史、民俗史、建筑史的研究对象。这些是宏济堂作为历史活化石的史料与史学价值之一。最后,宏济堂作为位居济南的儒商代表,其经营管理与百年发展离不开对于儒家文化的坚守,对于儒商精神的践行。自建立至现在,如同许多老字号企业一般,宏济堂坚持对儒家仁、信、义、智等核心思想的践行。对于宏济堂中医药老字号文化价值的研究,在当下复兴传统文化与振兴中医药的大环境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能为仍相对式微的中医药、中医药行业及中医药老字号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与经验,而且能为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发扬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此外,作为经营百余年的老字号企业,其经营管理方面的独到与不足,也能为现代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经验与教训。
王学坤[10](2020)在《清代民国太谷药业字号经营研究 ——以广升远信稿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清以来山西商人的经营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太谷作为山西金融重镇、经济中心之一,自古就有“金太谷”之称。其中药材行作为太谷“十大行”之一,专营药材购销业务。广升远作为太谷众多药材行中历史之久、规模之大的典型代表,同时,又是“广帮”中实力较雄厚的字号之一,探究其经营实态和经营模式,对认识太谷药材行业的经营状态、晋商的经营模式和范围有着一定的学术价值。本文依据《晋商史料集成》中《民国三十五年广升远来信书稿》为主要史料,以太谷药业字号广升远及其经营流程为考察对象,通过解读史料,梳理广升远药材贩卖的过程和经营特点。书信是商业交流的有效途径,且真实反映商业信息,广升远一百多封信稿是北京、天津、广州等地的分号写给总号,其内容涉及日常汇报买卖情况和价格涨落等。本文对史料的格式和内容简单介绍,并总结药商信稿的特点和归纳史料的研究价值。广升远的机构设置分为三级,由高至低依次为:太谷总号、一级分号和二级派驻点,各级的职责不一样。太谷总号,即谷铺,可对各地人员和资金调度直接安排;一级分号是有权力和谷铺直接书信往来,有权力调配当地的资金和货物;二级派驻点对临近一级分号负责。将广升远所经营售卖的商品按不同标准划分为三类,按药材来源地分为大路货和洋货,按生药的珍贵程度分为粗货和细货,按药材的加工程度分为生药和成药。从购买贩运和销售贩卖两个角度论述广升远各分号的业务情况和分号之间的业务往来,其中包括分号当地的药材购买和贩卖情况、购买的药材运输所选择的运输工具和路线、各分号间对于资金需求量大的地区的资金调配、以及各分号对总号所需药材的采购。广升远在资金充足实力强大的时期广设分庄、扩大经营,注重批发业和重视品牌建设,再加之严格的号规,使得广升远在“广帮”中脱颖而出,并且“远字牌”的定坤丹、龟龄集也深受海内外喜爱。
二、天津最后的老字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津最后的老字号(论文提纲范文)
(2)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中国历史街区的变迁、现状及当下问题 |
第一节 历史街区概念的内涵、外延与辨析 |
一、历史街区概念的产生及演进 |
二、对历史街区概念的辨析与定位 |
第二节 我国过往历史街区工作实践的阶段性特征 |
一、1949-1957:对历史街区议题的初步认知 |
二、1958-1976:城市化建设停滞时期的历史街区工作 |
三、1978-1989:政府主导下对城市老旧地带的福利性改造升级 |
四、20 世纪90 年代:对城市展开的大规模拆旧建新浪潮 |
五、21 世初期至今:对历史街区的小尺度、渐进式有机改建 |
第三节 我国历史街区改建工作的主要模式、路径与当下困境 |
一、我国历史街区工作的常规模式和演化路径 |
二、当下我国历史街区改建工作存在的主要困境 |
第二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视角 |
第一节 历史街区改建:从传统旧城改造到当代文化建构 |
一、传统旧城改造背景下历史街区改建活动的缺陷 |
二、当代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属性 |
第二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重维度 |
一、“物质-精神”二元空间观下的过往历史街区改建工作 |
二、“空间三元辩证法”下历史街区的多重空间维度 |
三、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空间的历史街区 |
第三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重环节 |
一、当代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生产属性 |
二、空间营建:对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融合 |
三、空间叙事:对历史街区过往之事的还原、重置与再现 |
四、空间消费:对社会转型中大众消费新兴诉求的契合与满足 |
第三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物质空间维度 |
第一节 对街区空间中物质文化遗产的修缮与保护 |
一、历史街区中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与特征 |
二、历史街区物质文化遗产修缮保护的途径与方法 |
三、历史街区物质文化遗产修缮保护的原则与目标 |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物质性景观的空间叙事还原 |
一、历史街区物质空间维度的自然与人工叙事文本 |
二、宏观:对整体肌理的空间叙事还原 |
三、中观:对建筑遗存的空间叙事还原 |
四、微观:对布景设施的空间叙事还原 |
第三节 以物质为载体的历史街区空间消费 |
一、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形式 |
二、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场所 |
三、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特征 |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物质形制的封闭与失序 |
一、“围合”状态下历史街区空间公共属性的消散 |
二、生产逻辑与象征性符号主宰下的空间消费 |
第四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精神空间维度 |
第一节 对街区空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维系与延续 |
一、历史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型与特征 |
二、历史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主题营建 |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精神场景的空间叙事重置 |
一、历史街区精神空间维度的人文叙事文本 |
二、从单一人文叙事文本到复合空间叙事场景 |
三、对历史街区空间叙事中人文叙事场景的当代重置 |
第三节 历史街区空间消费中的多重精神诉求 |
一、审美与怀旧 |
二、休闲与娱乐 |
三、历史与文化教育 |
四、遁世逃避 |
五、品味展示与认同获取 |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精神特质的消逝 |
一、由传统地缘、亲缘关系向业缘关系转变所引发的精神破坏 |
二、“非地方”状态下历史街区精神维度的同质化问题 |
第五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社会空间维度 |
第一节 对历史街区空间中活态文化遗产的融合与传承 |
一、历史街区中活态文化遗产在社会演进中的融合 |
二、历史街区中活态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 |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社会生活状态的空间叙事再现 |
一、历史街区社会空间维度的生活性叙事文本 |
二、对历史街区社会中宏大事件与民间活动的当代再现 |
三、时空叙事中的铺排、拼贴与并置 |
第三节 以体验性社会参与为基础的历史街区空间消费 |
一、体验性空间消费的社会维度 |
二、异托邦空间:时空情境穿越中的异质消费体验 |
三、阈限空间:从仪式走向世俗的节庆消费体验 |
四、“后台”空间:集体社会交往中的互动消费体验 |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社会功能与结构的变异 |
一、“绅士化”进程中的空间功能置换与人口结构改变 |
二、社会差异背景下的精英化倾向与消费区隔 |
第六章 空间视阈下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辩证统一 |
第一节 历史街区改建中的空间异化 |
一、物质形态与精神内涵的异化 |
二、人的社会行为实践的异化 |
三、由物质、精神和社会实践异化所引发的空间异化 |
第二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三重维度的辩证统一 |
一、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活态性与属人性本质 |
二、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层次、多环节原真性内涵 |
第三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多元话语的辩证统一 |
一、政治话语:从主导者向中介人的角色转型 |
二、经济话语:于大众诉求和经济逻辑之间的平衡 |
三、社会与文化话语:文化治理下的广泛社会参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国内老字号企业的品牌管理研究 ——以瑞蚨祥品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目标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目标 |
1.4 小结 |
第2章 品牌管理相关理论 |
2.1 品牌的概念及内涵 |
2.1.1 国内外学者对“品牌”内涵的阐述 |
2.1.2 品牌价值的定义 |
2.1.3 品牌管理基本概念 |
2.2 “中华老字号”的内涵与标识 |
2.2.1 “中华老字号”的内涵 |
2.2.2 “中华老字号”品牌标识 |
2.3 品牌管理的相关理论 |
2.3.1 品牌理论 |
2.3.2 品牌价值的相关理论 |
2.3.3 品牌管理的相关理论 |
2.4 小结 |
第3章 瑞蚨祥品牌管理现状 |
3.1 瑞蚨祥品牌的生存现状 |
3.1.1 瑞蚨祥品牌的历史沿革 |
3.1.2 瑞蚨祥品牌的现状 |
3.2 瑞蚨祥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 |
3.2.1 影响瑞蚨祥品牌发展的外部因素 |
3.2.2 影响瑞蚨祥品牌发展的内部因素 |
3.3 小结 |
第4章 瑞蚨祥品牌的SWOT分析 |
4.1 瑞蚨祥品牌的优势、劣势以及机遇与挑战 |
4.1.1 瑞蚨祥品牌的优势 |
4.1.2 瑞蚨祥品牌的劣势 |
4.1.3 瑞蚨祥品牌的机遇 |
4.1.4 瑞蚨祥品牌的挑战 |
4.2 小结 |
第5章 新时代老字号品牌管理创新的实施路径 |
5.1 品牌管理模式创新 |
5.1.1 民族性—发挥品牌文化内涵 |
5.1.2 时代性—紧跟时代步伐 |
5.1.3 创新性—产品、服务研发创新 |
5.1.4 健全品牌保护机制 |
5.1.5 适合自身的品牌管理模式 |
5.2 制定科学而前瞻的品牌战略 |
5.2.1 适度的规模化战略 |
5.2.2 谨慎的多元化战略 |
5.2.3 积极的国际化战略 |
5.3 为品牌管理创新提供可靠保障 |
5.3.1 环境保障 |
5.3.2 人才保障 |
5.3.3 财务保障 |
5.4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和旨趣 |
二、学术回顾 |
三、概念界定与文献来源 |
四、研究方法与文章框架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城市空间与浴堂生态 |
第一节 北京浴堂的发展概述 |
一、元明清时期的北京浴堂 |
二、新式浴堂的发展及繁荣(1900——1926) |
三、北京浴堂行业的由盛及衰(1926——1952) |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兴起的社会条件 |
一、沐浴的文明化 |
二、沐浴的知识化 |
第三节 浴堂与北京城区商业格局 |
小结 |
第二章 浴堂的经营与管理 |
第一节 浴堂的资本与流水 |
一、浴堂的资本模式 |
二、浴堂的产权结构 |
三、浴堂的营业流水 |
第二节 浴堂的日常开支 |
一、电力与通讯 |
二、毛巾与肥皂 |
三、燃料 |
四、自来水 |
五、铺底与房租 |
六、纳税与认捐 |
第三节 收费标准与价格起伏 |
一、价格的分化与浮动 |
二、影响价格的因素 |
三、恶性通胀时代的澡价调控 |
第四节 浴堂经营与管理策略 |
一、浴堂的管理体制 |
二、浴堂的营业方式 |
三、浴堂的经营之道 |
小结 |
第三章 浴堂的从业者及社会团体 |
第一节 浴堂从业者的工作与生活 |
一、浴堂从业者的工作职责 |
二、浴堂从业者的身份与社会来源 |
三、北京浴堂伙计的工作日常 |
四、北京浴堂伙计的收入与生活状况 |
第二节 北京浴堂伙计的价值观念及社会形象 |
第三节 北京浴堂同业公会 |
一、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成立始末及历史沿革 |
二、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组织情况 |
三、浴堂同业公会的功能 |
四、政府在浴堂同业公会中的权力渗透 |
第四节 北京浴堂职业工会 |
一、浴堂职业工会产生的社会要素 |
二、浴堂职业工会成立风波 |
三、浴堂职业工会成立后的劳资纠纷 |
第五节 浴堂中的地下活动 |
一、浴堂中开展地下工作的优势 |
二、北平市和平解放之际浴堂业的地下工作 |
小结 |
第四章 公共卫生、卫生行政与北京浴堂业 |
第一节 公共卫生与城市改良 |
一、北京的卫生环境与市民沐浴观念 |
二、浴堂卫生规章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国民政府对北平浴堂业的管理 |
一、北平市政府对浴堂卫生的监督与稽查 |
二、北平市政府对违章浴堂的惩处 |
三、政府对浴堂卫生管理不力的原因分析 |
第三节 市政体系中的浴堂 |
一、浴堂与城市沟渠排水系统 |
二、防疫、公共卫生与浴堂 |
第四节 女性及平民浴堂 |
一、女性浴所的设立 |
二、平民浴堂的创办 |
小结 |
第五章 浴堂中的社会问题 |
第一节 浴堂的公共安全 |
一、晕堂 |
二、火灾与触电 |
三、建筑安全 |
第二节 浴堂中的盗窃犯罪 |
一、盗窃案件频发的社会背景 |
二、浴堂中偷窃案件的地缘因素 |
三、浴堂中偷窃案件的犯罪方式与窃贼身份 |
四、浴堂中偷窃犯罪的治理 |
第三节 浴堂中的风化问题 |
一、浴堂中的混浴现象 |
二、女浴堂中的男性工役 |
三、政府对浴堂社会风化问题的治理 |
小结 |
第六章 浴堂与日常生活 |
第一节 沐浴社会价值的重塑 |
一、沐浴内涵的转释 |
二、沐浴的日常生活化过程 |
第二节 沐浴的日常生活化建构 |
一、作为惠工设施的职工浴堂 |
二、作为规训手段的学生浴间 |
三、作为现代日常生活基本单元的家庭浴室 |
四、以消费构建现代生活的公共浴堂 |
第三节 公共浴堂与沐浴之现代释义的争论 |
一、浴堂消费模式与平等观念的矛盾 |
二、日常生活构建过程中的分歧 |
三、闲暇与国家权力之间的抵牾 |
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中华老字号企业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2.1 研究方法 |
2.1.1 平均最邻近指数 |
2.1.2 核密度分析 |
2.1.3 不均衡指数 |
2.1.4 空间自相关分析 |
2.1.5 局域关联指数Getis-Ord Gi* |
2.1.6 地理联系率 |
2.2 数据来源 |
3 中华老字号企业行业类型结构特征 |
4 中华老字号企业空间分异特征 |
4.1 空间分布密度 |
4.2 区域分异特征 |
4.3 空间自相关分析 |
4.3.1 全局自相关 |
4.3.2 局部自相关 |
4.4 各类型中华老字号空间分异特征 |
5 影响因素分析 |
5.1 生产因素 |
5.1.1 资源禀赋与发展基础 |
5.1.2 地域传统与社会变迁 |
5.2 消费因素 |
5.2.1 经济发展与消费市场 |
5.2.2 文化旅游与消费需求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6)近代九江市民社会生活研究(1861-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其意义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章 近代九江市民的日常生活 |
第一节 近代九江市民衣着生活的变与不变 |
第二节 近代九江市民饮食变迁 |
第三节 近代九江市民民居建筑的变迁 |
第四节 近代九江城市交通的变迁 |
第三章 近代九江市民的精神信仰 |
第一节 宗教信仰 |
第二节 众神信仰 |
第三节 西方冲击下精神信仰的特点 |
第四章 近代九江学校教育的发展 |
第一节 近代九江教育体制的更迭 |
第二节 九江学校教育的近代化历程 |
第三节 近代九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
第五章 近代九江医疗卫生的发展 |
第一节 近代九江医疗体制的更迭 |
第二节 近代九江医疗卫生的发展历程 |
第三节 近代九江医疗卫生发展的特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7)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概述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1.1.1 “成药”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2 “中药”、“国药”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3 小结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资料搜集方法 |
1.3.3 资料整理与分析方法 |
2 历代成药发展概述 |
3 北京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
3.1 北京中成药业概况 |
3.2 同仁堂 |
3.2.1 创办与发展 |
3.2.2 同仁堂药目 |
3.2.3 同仁堂代表性中成药 |
3.3 长春堂 |
3.3.1 创办与发展 |
3.3.2 长春堂代表性中成药 |
3.4 其他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
3.4.1 永安堂与化痞膏 |
3.4.2 延龄堂皮赞公与灵宝如意丹 |
3.5 小结 |
4 天津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
4.1 天津中成药业概况 |
4.2 达仁堂 |
4.2.1 创办与发展 |
4.2.2 达仁堂药目 |
4.2.3 达仁堂代表性中成药 |
4.3 隆顺榕成记药庄 |
4.3.1 创办与发展 |
4.3.2 隆顺榕参茸庄药目 |
4.3.3 隆顺榕成记药庄代表性中成药 |
4.4 小结 |
5 苏杭地区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
5.1 苏杭地区中成药业概况 |
5.2 苏州雷允上诵芬堂 |
5.2.1 创办与发展 |
5.2.2 雷允上诵芬堂药目 |
5.2.3 雷允上诵芬堂代表性中成药 |
5.3 杭州胡庆余堂 |
5.3.1 创办与发展 |
5.3.2 胡庆余堂药目 |
5.3.3 胡庆余堂代表性中成药 |
5.4 小结 |
6 上海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
6.1 上海中成药业概况 |
6.2 姜衍泽堂 |
6.2.1 创办与发展 |
6.2.2 姜衍泽堂药目 |
6.2.3 姜衍泽堂代表性中成药 |
6.3 童涵春堂 |
6.3.1 创办与发展 |
6.3.2 童涵春堂代表性中成药 |
6.4 蔡同德堂 |
6.4.1 创办与发展 |
6.4.2 蔡同德堂药目 |
6.4.3 蔡同德堂代表性中成药 |
6.5 小结 |
7 广州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
7.1 广州中成药业概况 |
7.2 陈李济杏和堂 |
7.2.1 创办与发展 |
7.2.2 陈李济代表性中成药 |
7.3 潘高寿药行 |
7.3.1 创办与发展 |
7.3.2 潘高寿药行代表性中成药 |
7.4 小结 |
8 佛山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
8.1 佛山中成药业概况 |
8.2 梁仲弘蜡丸馆 |
8.2.1 创办与发展 |
8.2.2 梁仲弘蜡丸馆代表性中成药 |
8.3 冯了性药铺 |
8.3.1 创办与发展 |
8.3.2 仿单中的冯了性药酒 |
8.4 流泽堂源吉林 |
8.4.1 创办与发展 |
8.4.2 凉茶发展沿革 |
8.4.3 流泽堂源吉林甘和茶 |
8.5 梁家园药号 |
8.5.1 创办与发展 |
8.5.2 梁家园少林膏药 |
8.6 小结 |
9 讨论 |
9.1 民国时期中药堂特点 |
9.2 民国时期中成药特点 |
9.3 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与其代表性中成药相互促进发展 |
9.4 民国时期影响中药堂发展的因素 |
9.5 反思 |
10 结论 |
11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地域文化体验视角下四条旧城步行商业街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与背景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经济升级:全球体验经济时代到来 |
1.1.3 消费转型:社会文化消费需求转型 |
1.1.4 政策导向:建设全国高品位步行街 |
1.1.5 文化背景:发扬传承岭南地域文化 |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综述 |
1.2.1 关于地域文化的国内外研究 |
1.2.2 关于体验的国内外研究 |
1.2.3 关于步行商业街的国内外研究 |
1.2.4 国内外步行商业街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1.2.5 国内外旧城步行商业街案例分析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理论意义 |
1.3.3 实际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对象及范围 |
1.4.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地域文化体验视角下旧城步行商业街体验要素研究 |
2.1 基本概念 |
2.1.1 旧城步行商业街 |
2.1.2 地域文化体验 |
2.2 珠三角地区的地域文化背景分析 |
2.2.1 影响地域文化表达的因素 |
2.2.2 岭南及珠三角的地域文化构成 |
2.2.3 珠三角地区体验的地域文化特征及表现形式 |
2.3 地域文化体验要素 |
2.3.1 感官体验 |
2.3.2 情感体验 |
2.3.3 思考体验 |
2.3.4 行动体验 |
2.3.5 关联体验 |
2.4 旧城步行商业街的地域文化体验系统模型构建 |
2.4.1 体验与旧城步行商业街的关系 |
2.4.2 地域文化体验系统模型 |
2.4.3 旧城步行商业街的地域文化体验媒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域文化体验视角下珠三角四条旧城步行商业街调查分析 |
3.1 调研设计 |
3.1.1 客体对象特征调研设计 |
3.1.2 地域文化体验主观感知的问卷设计 |
3.2 对象背景调研 |
3.2.1 佛山岭南天地步行商业街:岭南传统民居文化记忆 |
3.2.2 澳门议事亭前地步行商业街:中西方多元文化兼容 |
3.2.3 广州上下九路步行商业街:西关商廊市井文化延续 |
3.2.4 中山孙文西路步行商业街:近现代粤商文化复兴 |
3.3 地域文化体验感知问卷的数据统计分析 |
3.3.1 人口统计特征对比分析 |
3.3.2 活动特征对比 |
3.3.3 地域文化体验要素感知对比分析 |
3.3.4 地域文化体验媒介评价对比分析 |
3.3.5 地域文化体验感知内容的相关性分析 |
3.4 街道空间的布局解构 |
3.4.1 城市空间格局 |
3.4.2 交通到达组织 |
3.4.3 街道空间结构 |
3.5 建筑形制与界面分析 |
3.5.1 街道整体界面 |
3.5.2 界面与环境渗透 |
3.5.3 商廊建筑类型 |
3.5.4 细部建构特色 |
3.6 景观设施的营造探析 |
3.6.1 街道景观 |
3.6.2 基础设施 |
3.7 商业服务的调查统计 |
3.7.1 业态分布 |
3.7.2 经营特色 |
3.8 文化活动的过程追踪 |
3.8.1 生活性事件组织 |
3.8.2 文化性事件策划 |
3.9 四条旧城步行商业街地域文化体验调查总结 |
3.9.1 地域文化体验实地调查与问卷结果对比 |
3.9.2 实地现状问题汇总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珠三角旧城步行商业街地域文化体验品质提升与思考 |
4.1 构建珠三角文化主题,开启关联体验 |
4.1.1 以历史文脉认同为主 |
4.1.2 以时代特色适应为辅 |
4.1.3 以珠三角商业文化发展为目标 |
4.2 生成街巷空间序列,持续行动体验 |
4.2.1 以商廊入口为起点 |
4.2.2 以路径空间为骨架 |
4.2.3 以节点空间为舞台 |
4.3 塑造岭南建筑特色,激发感官体验 |
4.3.1 继承珠三角传统建筑文化 |
4.3.2 抽取岭南建筑的空间原型 |
4.4 营造商街景观情境,提升情感体验 |
4.4.1 商业街景观营造 |
4.4.2 艺术人文设施 |
4.5 活用地域文化遗存,启迪思考体验 |
4.5.1 延续与活化物质文化遗存 |
4.5.2 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存 |
4.6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地域文化体验视角下珠三角旧城步行商业街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件: 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
(9)宏济堂中医药老字号的文化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不足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五节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
第一章 宏济堂老字号的中医药文化脉络 |
第一节 中医药的千年历史 |
第二节 宏济堂的百年起伏 |
第三节 宏济堂对中医药理念与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
第四节 申遗政策下中医药与中医药老字号的发展 |
第二章 宏济堂老字号的经营管理文化 |
第一节 宏济堂与同仁堂的同脉连枝关系 |
第二节 宏济堂的经营管理与其百年浮沉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医药及中医药老字号的机遇与挑战 |
第三章 宏济堂老字号的历史文化色彩 |
第一节 宏济堂是晚清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缩影 |
第二节 宏济堂是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见证者 |
第三节 宏济堂是济南城市社会变迁的剪影 |
第四节 宏济堂是济南建筑民俗文化的载体 |
第四章 宏济堂老字号的传统文化底蕴 |
第一节 儒之仁:宏业济民之理念 |
第二节 儒之信:不敢减省之传统 |
第三节 儒之义:家国民族之情怀 |
第四节 儒之智:与时俱进之慧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清代民国太谷药业字号经营研究 ——以广升远信稿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 学术史回顾及展望 |
2.1 关于药都、药市的研究 |
2.2 关于药材、药材贸易的研究 |
2.3 关于药肆、药铺的研究 |
2.4 关于信稿资料使用的研究 |
2.5 关于广升远的研究 |
2.6 关于医疗史的研究 |
3 研究方法与难点、创新点 |
3.1 研究方法 |
3.2 研究难点 |
3.3 创新点 |
第一章 明清药业概述 |
1.1 全国药材市场概述 |
1.1.1 祁州药市 |
1.1.2 河南省内药材市场 |
1.1.3 樟树药市 |
1.1.4 亳州药市 |
1.1.5 四川省内药材市场 |
1.2 太谷药材业概述 |
第二章 《民国三十五年远记来信书稿》 |
2.1 《来信书稿》的内容、格式介绍 |
2.2 药商信稿的特点 |
2.3 研究价值 |
第三章 广升远字号的发展历程 |
3.1 广升远的开设与发展 |
3.2 广升远的分号设置 |
3.3 经营的商品种类 |
第四章 广升远药材经营的流程 |
4.1 购买贩运环节 |
4.1.1 广州、香港两地药材的购买及运输 |
4.1.2 北京、天津地区 |
4.1.3 济南地区 |
4.1.4 西安地区 |
4.1.5 禹州地区 |
4.2 销售贩卖环节 |
4.2.1 北京地区 |
4.2.2 天津地区 |
4.2.3 济南地区 |
4.2.4 西安地区 |
4.2.5 禹州地区 |
4.3 药材贩运的特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天津最后的老字号(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津味儿”文化的天津老字号包装设计研究 ——以起士林巧克力包装设计为例[D]. 王浩. 天津美术学院, 2021
- [2]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D]. 王智洋. 南京艺术学院, 2021(01)
- [3]国内老字号企业的品牌管理研究 ——以瑞蚨祥品牌为例[D]. 贾宗勇.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4]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D]. 宋子昕.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中华老字号企业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J]. 马斌斌,陈兴鹏,陈芳婷,陈艳碧,丁博文鹏. 地理研究, 2020(10)
- [6]近代九江市民社会生活研究(1861-1949)[D]. 艾新宇. 江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研究[D]. 段瑶.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8]地域文化体验视角下四条旧城步行商业街调查研究[D]. 何文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宏济堂中医药老字号的文化价值[D]. 李琴. 山东大学, 2020(11)
- [10]清代民国太谷药业字号经营研究 ——以广升远信稿为中心[D]. 王学坤. 河北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