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3年中国水产养殖病害监测报告(上)(论文文献综述)
巫爱军,赵楠,李浩,彭程,赵桂华[1](2020)在《一种中草药配合饲料对小龙虾的防病效果》文中研究说明小龙虾(Procambarus clarkii Girard 1852)又被称为克氏原螯虾,是我省的主要淡水养殖种类。由于价格逐年升高,各地出现了小龙虾养殖热潮,一些农业公司和个人纷纷投入小龙虾养殖领域,在没有技术支持和养殖经验的前提下,盲目采用高密度养殖模式,致使小龙虾生长缓慢,免疫力弱,诱发小龙虾病害的暴发,病死率高,产量始终在低位徘徊。
张颖雪,苏洁,樊景凤,叶仕根[2](2020)在《海水养殖贝类弧菌病流行暴发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海水贝类养殖作为各国水产养殖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常遭受严重的病害影响。贝类弧菌病作为影响最严重的细菌性疾病,制约着贝类养殖业的发展。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海水养殖贝类弧菌病病原种类及其流行暴发,分析了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和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等主要病原弧菌的耐药性状况,并着重介绍了与弧菌病发生相关的关键环境因子及其影响,同时对贝类弧菌病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和展望,以期为今后贝类养殖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陆军,董娟,冯子慧,宋妙龙[3](2017)在《中华绒螯蟹病害应急预警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开发河蟹生态养殖病害应急预警系统,通过对河蟹病害的流行和发生进行监测,专家系统将病害的各种特征、迹象以及防范的措施等信息及时发送至示范区的养殖户,实现河蟹病害预警。应急预警系统保护养殖水体环境,在源头上保证了中华绒螯蟹的品质。
吴金石[4](2016)在《水产养殖病害测报概况及展望》文中认为水产养殖病害是水产养殖生产发展和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准确的病害测报对疫病防控工作至关重要。文章从我国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工作的开展历程、测报依据、测报工作内容、测报体系与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综述,对病害测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并作了病害测报的前景展望。
黄倢,曾令兵,董宣,梁艳,谢国驷,张庆利[5](2016)在《水产生物安保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我国水产养殖疫病防控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对我国水产生物安保需求形势形成基本判断。针对水产养殖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凝练出水产生物安保的战略目标、基本原则和战略重点,并提出了"以生物安保为指导调整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政策""积极与国际接轨提升我国水生动物卫生管理水平"和"尽快实施一批水产生物安保科技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建议;指出应认清生物安保属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地位,是行业执政能力的反映,应以生物安保为核心引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技术升级与结构调整,并尽快重点抓好国家级和省级原良种场的生物安保,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竹攸汀[6](2016)在《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免疫效应因子的抗菌功能研究》文中认为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动物亚门(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是我国东部沿海湖泊河流流域的重要经济物种,并得到广泛养殖。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养殖密度的提高,各种由细菌、真菌、螺原体或不明原因所引起的疾病不断出现,对当地养殖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我国蟹类养殖品种中病害最为严重。对于中华绒螯蟹免疫系统和免疫防御机制的理解是提高其抗病能力和研发药物的基础,因此,对该物种固有免疫机制的研究刻不容缓。为了保护自身不受外来物体的侵袭,生物体发展出了强大的免疫系统,并可分为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和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截止目前的证据表明,适应性免疫系统仅存在于脊椎动物中,而固有免疫系统则在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中均存在。作为机体的第一道防线,固有免疫可以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这两种方式来抵御外来病原的感染。在体液免疫中,无脊椎动物通过溶于血淋巴或位于细胞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病原表面包括肽聚糖(peptidoglycan, PGN)、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和葡聚糖(β-glucan, GLU)在内的多种病原模式分子(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PAMP),并激活相应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继而调控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 AMP)的表达。为了深入研究中华绒螯蟹的免疫功能,本研究首先建立了一种新型的该蟹血细胞原代培养技术。该培养方法使用L-15培养基,在不添加血清和CO2的情况下,可以在280C条件下稳定培养血细胞达到30天。为了验证所培养血细胞是否具有免疫活性,首先检测了EsDWD1、EsLecG和EsTol12这三种免疫相关基因在不同PAMP刺激后的mRNA表达量变化,其次观察了所培养血细胞在不同浓度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刺激下的黑化情况,最后检测了MAPK信号通路中JNK、ERK和p38这三个信号分子的磷酸化情况。结果表明,该培养条件下的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具有较好的免疫活性,为其在免疫功能研究中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已有研究表明,果蝇中不同的模式识别蛋白具有结合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并诱导产生特异性的抗菌肽以应对不同类型病原的现象,且该现象也在某些甲壳动物中被证实。然而,中华绒螯蟹中是也否具有该现象,且特异性的免疫效应因子有哪些却仍然不明。为了更为深入地了解中华绒螯蟹血细胞说分泌的免疫效应因子是否具有病原特异性,同时为了避免其它免疫相关组织如肝胰腺分泌蛋白的干扰,我们在血细胞原代培养的基础上,通过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iTRAQ),对副溶血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革兰氏阳性菌)刺激后血细胞所分泌的胞外蛋白进行绝对定量和相对定量分析,并从中筛选得到了在几种重要的免疫效应因子。其中包括凝血因子转谷氨酰胺酶(transglutaminase, TGase)和C型凝集素蛋白(C-type lectin, CTLD containing protein)。在之后的研究中,我们将深入研究这两种蛋白的免疫功能。转谷氨酰胺酶(TGase)是一种重要的凝血因子,同时在固有免疫中还具有直接抗菌功能,然而除了凝血功能外,其在中华绒螯蟹中是否还具有其它免疫功能尚未可知。由于在iTRAQ分析的结果中TGase出现了明显的上调,因此非常有必要研究其免疫功能。本研究首先克隆得到了cDNA全长达3248 bp的TGase (EsTGase),该基因包含一个长度达到2274 bp且编码757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ORF)。其编码区含有2个transglut功能域和一个TGase/protease-like同源功能域,并含有一个KGD (Lys-Gly-Asp) motif。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蛋白在进化上非常保守,可能是一种独特且古老的蛋白。EsTGase在血细胞中表达最为丰富,在免疫刺激后,EsTGase的表达量显着上调,与iTRAQ的结果相符,表明了其可能具备的免疫功能。通过RNA干扰技术(RNAi)将EsTGase敲降后发现,抗菌肽及免疫效应因子的表达量出现显着下调,且血细胞培养液中的细菌CFU数量显着上升,表明该蛋白可以通过调控抗菌肽来实现其免疫功能。作为一类模式识别蛋白(pattern recognition protein, PRP),C型凝集素(CTL)在固有免疫中具有识别并消除病原的重要作用。在iTRAQ的分析结果中,CTL是另一类在病原刺激后出现显着上升的蛋白。本研究在血细胞转录组数据的基础上筛选并首先克隆得到了一个CTL基因EsLecH,发现该CTL能结合不同病原并直接抑制其增值的同时,还能通过JNK信号通路调控抗菌肽的表达以实现其另一方面的免疫功能。EsLecH蛋白具有一个信号肽和单一的糖类识别功能域。该基因在不同组织中均有较高表达,且在免疫刺激后表达量显着上调。通过获得该基因的重组蛋白后的实验表明,EsLecH蛋白可以与不同的微生物结合,但其结合能力并不相同;Ca2+能显着增强该蛋白对细菌的结合能力,但该结合能力却不是Ca2+依赖的;该蛋白能明显抑制与其结合能力较强细菌的增值。此外,敲降EsLecH后能显着下调抗菌肽和JNK的磷酸化程度;在敲降JNK后,抗菌肽的表达同样显着下降,且不会随着EsLecH重组蛋白的加入而上升,表明EsLecH可以通过.JNK信号通路调控抗菌肽的表达。
王薇[7](2015)在《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畜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畜牧养殖数量最大的国家,畜牧业也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复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关系国家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是农村农业工作的重要内容。2012年5月2日,《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发布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指导全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综合性规划,是我国动物疫病防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进入了规划引领、科学防治的新阶段。本论文在此背景下,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依据《规划》的基本理念,研究影响我国动物疫情政府防控能力的基本要素,对于我国制定合理的防控政策、创新防控组织体系建设、防控技术推广以及促进、社会防控资源整合有着很强的迫切性和现实性。本文在公共管理学、危机管理学、农业推广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下,综合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风险理论、脆弱性分析、动物卫生经济学理论以及系统管理理论对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规划》提出的四个能力建设的基本保障,提出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的四大基础要素:法制规范、组织体制、科技支撑和条件保障。分章对此四大基本要素在我国建设的基本概况、存在的基本问题、问题引发的原因、国外的基本经验及做法以及可能的改进方向和做法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提升我国政府提高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能力。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文献探讨和实证昀方法对动物疫情防控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与结论。首先,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其中需要改变观念,从动物卫生安全的高度看待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立法;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碎片化;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动物卫生风险评估机制。其次,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需要从专业性出发设立常规性指挥机构;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合式组织结构;以政府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参与共治。再次,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需要做到接轨国际标准,加强科技支撑基础条件建设;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科技支撑沟通平台建设;注重社会需求,完善科技支撑能力评价机制;重视技术应用,科学研究与防控实践相结合。最后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需要在条件保障上重心前移,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建立多元化的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合理安排重大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及通过案例的实地调查和大量的统计数据来进行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可能在两方面具有创新:一是基本研究思路的创新性。文章突破单纯的从畜牧兽医学的角度来探讨动物疫情防控问题,而是从人类社会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的管理行为如何削弱或消减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发生的风险。二是计量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本项目采用回归分析对现阶段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的基本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找出目前影响防控能力的关键性要素,对我国短期内的防控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林哲寅[8](2014)在《出口速冻鲍鱼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鲍鱼被称作海洋生物中的软黄金,其味鲜美,细嫩可口,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近年来由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及中国鲍鱼养殖、加工技术的发展,使得鲍鱼加工品出口呈现增长之势,但当前由于养殖技术的问题及鲍鱼出口的技术贸易壁垒也制约着中国鲍鱼出口的发展。因此通过研究和探索可以应用在鲍鱼养殖及生产过程中行之有效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对于保证鲍鱼质量安全是十分重要的。目前鲍鱼主要出口加工方式为速冻加工,为确保速冻鲍鱼产品的质量安全,打破速冻鲍鱼出口的贸易壁垒,本文以中国鲍鱼重要的养殖、加工地区之一的福建省东山县为蓝本,通过考察了解该地区的速冻鲍鱼从养殖到加工的相关情况,并把国际食品行业公认具有先进水平的风险分析、良好农业规范(GA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原理及良好操作规范(GMP)、卫生操作规程(SSOP)等相关理论有机结合,应用到速冻鲍鱼从养殖到工厂化速冻加工的过程当中,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关键技术。作为速冻鲍鱼安全生产关键技术,通过参照良好农业规范(GAP)等的有关原理建立起一套适合于鲍鱼的养殖的良好养殖规范,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养殖HACCP计划,有效控制由于养殖环境、养殖用药等所带来的危害,为速冻鲍鱼加工提供合格可靠的原料;在捕捞后的加工过程中有效运行GMP及SSOP体系的有关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实施HACCP计划的生产加工模式,有效控制病原性微生物以及加工环境的污染等给速冻鲍鱼带来的产品质量问题,从而确保出口速冻鲍鱼的产品质量,实现速冻鲍鱼“从原料到餐桌”的全过程都得到有效控制的安全生产关键技术。为验证速冻鲍鱼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的实施成效,通过对福建省东山县的福建东亚水产股份有限公司实施安全生产关键技术以来,养殖的原料鲍鱼的质量情况、速冻鲍鱼生产车间和食品接触面的微生物污染状况及成品速冻鲍鱼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企业的鲍鱼原料符合出口要求,速冻鲍鱼的生产车间卫生得到良好的控制,速冻鲍鱼成品质量安全可靠,验证了操作性前提方案的有效性。另外,通过官方的或第三方的检查或审核,也验证了所建立的安全生产关键技术是科学、有效的。
李梅芳[9](2014)在《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病原菌的快速鉴定及其抗感染中药预防免疫》文中提出目的用多重PCR法鉴别香鱼假单胞菌;探索香鱼假单胞菌表面抗原的免疫活性;筛选出对香鱼假单胞菌具有抑菌作用的中草药;以合适的途径对大黄鱼进行给药,检测大黄鱼免疫学因子和抗病能力的变化情况,建立中草药对大黄鱼香鱼假单胞菌病的防治技术。方法①设计并合成3对特异性引物,进行多重PCR。②制备香鱼假单胞菌的主要表面抗原包括脂多糖、外膜蛋白、生物膜多糖和灭活全菌疫苗,注射免疫大黄鱼;免疫28天后,检测试验鱼血清抗体效价、白细胞吞噬活性和溶菌酶活性,免疫28天和35天后通过人工攻击试验检测免疫保护率。③通过纸片琼脂扩散法进行体外抑菌实验,筛选出对香鱼假单胞菌具有抑菌作用的中草药。④制备中草药药物饵料,投喂大黄鱼进行非特异免疫;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的活性;检测中草药体内抑菌作用。结果①多重PCR反应后,香鱼假单胞菌致病菌株出现3条目的基因片段。②所有免疫组都激发了显着的体液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但在人工攻击后均未起到有效的免疫保护作用。③筛选出了五倍子、黄芩、党参等对香鱼假单胞菌具有明显抑菌作用的6种中草药。④喂养不同中草药28天后,黄芩组、黄芪组和党参组表现了一定水平的保护力。说明中草药对香鱼假单胞菌具有一定的免疫作用。结论①实验所建立的多重PCR具有可行性,可应用于香鱼假单胞菌的快速鉴定。②免疫组具有一定的免疫反应,证实了采用疫苗法来预防鱼类香鱼假单胞菌病的可行性。③提示了中草药添加剂能够有效提高大黄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为中草药在大黄鱼养殖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
郑天伦,孔蕾,朱凝瑜[10](2014)在《2003-2012年浙江省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基于近10年来浙江省水产养殖病害测报数据,对浙江省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病特点以及时间、地区、品种分布规律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发病原因以及相应的防治对策,并提出了今后水产养殖病害测报的研究方向。
二、2003年中国水产养殖病害监测报告(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中国水产养殖病害监测报告(上)(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中草药配合饲料对小龙虾的防病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龙虾病原及发病条件 |
1.1 病原种类 |
1.2 发病条件 |
2 中草药配合饲料及应用 |
2.1 中草药的功能与特点 |
2.2 促生长作用 |
2.3 抗菌和治疗作用 |
2.4 提高抗应激能力 |
2.5 具有诱食和提高摄食率的作用 |
3 中草药饲料研发 |
4 养殖效益分析 |
4.1 句容市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基地 |
4.2 胡开富养殖基地 |
5 小结 |
(2)海水养殖贝类弧菌病流行暴发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贝类病原弧菌种类及其流行现状 |
2 主要病原弧菌耐药性 |
2.1 副溶血弧菌 |
2.2 溶藻弧菌 |
2.3 创伤弧菌 |
2.4 其他弧菌 |
3 环境因子对贝类弧菌病发生的影响 |
3.1 温度 |
3.2 盐度 |
3.3 酸碱度(pH) |
4 展望 |
(3)中华绒螯蟹病害应急预警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建设目标 |
2 病害应急预警系统构建 |
3 权限管理和平台信息管理 |
3.1 系统权限管理 |
3.2 平台信息管理 |
4 结束语 |
(4)水产养殖病害测报概况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害测报工作开展历程 |
2 病害测报工作依据 |
2.1 病害测报服务机构 |
2.2 病害测报工作方案与规范 |
2.2.1 病害测报工作方案 |
2.2.2 病害测报工作规范 |
2.3 病害测报方法 |
2.4 病害测报内容 |
2.4.1 水温 |
2.4.2 水质监测指标 |
1)溶解氧(DO) |
2)p H值 |
3)氨氮(NH4+-N) |
4)亚硝酸盐(NO2-) |
5)硫化氢(H2S) |
2.4.3 病原体 |
1)病毒细菌感染 |
2)寄生虫侵袭 |
2.4.4 养殖水生动物抗病力下降 |
2.4.5 养殖密度过大引发的养殖病害 |
2.4.6 极端气候对水产养殖的危害 |
1)寒潮暴雪强冷天气 |
2)暴雨、山洪暴发对山区库区水域、池塘养殖的危害 |
3)台风、暴雨对库区网箱养殖的危害 |
4)台风对沿海地区海水养殖的危害 |
2.5 疾病诊断 |
3 病害测报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
3.1 病害测报人员与测报、咨询机构职责 |
3.2 病害测报(动物疫病防疫)体系建设 |
3.3 病害测报信息化建设 |
3.4 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种类 |
3.5 水产养殖动物发病特点 |
1)发病品种多 |
2)疾病种类多 |
3)综合发病多 |
4)病因不明多 |
5)发病季节变化 |
6)疾病感染对象发生变化 |
3.6 水产养殖动物发病流行特征 |
1)季节性 |
2)地域分布 |
3)易感动物 |
3.7 养殖病害预测预报 |
4 病害测报工作存在和面临的问题 |
4.1 病害测报规范 |
4.2 县级病害测报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
4.3 县级站病害测报技术人员及工作经费不足 |
4.4 县级病害测报实验室诊断技术人员缺乏 |
5 展望 |
(5)水产生物安保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我国水产生物安保的发展现状和“十三五”发展趋势分析 |
(一)发展现状 |
1. 水产养殖病害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 |
2. 病原多样性及其风险未受重视 |
3. 疫病防控管理与生产需求脱节 |
4. 水产健康养殖需要引入生物安保的整体性理念 |
5. 水产种业忽视生物安保导致整个水产养殖业面临风险 |
6. 水产诊疗制剂的生产和应用亟待提升和规范 |
(二)“十三五”水产生物安保发展趋势 |
1. 水产养殖业集约化发展需要生物安保 |
2. 水产种业的发展需要生物安保 |
3. 生物安保引领水产诊疗制剂发展 |
4. 智能化和信息化对生物安保的促进 |
5. 生物安保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合作 |
三、水产生物安保“十三五”发展战略构想 |
(一)战略目标 |
(二)基本原则 |
1. 坚持健康养殖,生物安保原则 |
2. 坚持整体防控,政府主导原则 |
3. 坚持基础防控,种苗为先原则 |
(三)战略重点 |
1. 制订水产生物安保计划 |
2. 推动生物安保体系研究 |
3. 尽早建立水产种业生物安保 |
4. 逐步推进养殖场生物安保 |
5. 加快升级水产诊疗技术产业 |
6. 搭建智能化水产生物安保网络 |
四、提升我国水产生物安保水平的重大政策建议 |
(一)以生物安保为指导调整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政策 |
1. 明确生物安保属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地位 |
2. 认识生物安保实施效果是行业执政能力的反映 |
3. 以生物安保为核心引领养殖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 |
4. 重点抓好国家级和省级原良种场的生物安保 |
(二)积极与国际接轨提升我国水生动物卫生管理水平 |
(三)尽快实施一批水产生物安保科技重点研发计划 |
1. 水产疫病流行病学研究和系统性长期监测计划 |
2. 水产生物安保理论创新与技术研发计划 |
3. 生物安保需求下的水产诊疗制剂研发和应用 |
4. 智能化水产生物安保网络研发计划 |
(6)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免疫效应因子的抗菌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免疫系统 |
1.1 引言 |
1.2 细胞免疫 |
1.3 体液免疫 |
第二节 无脊椎动物免疫的分子机制 |
2.1 引言 |
2.2 基因表达调控 |
2.3 Toll信号通路 |
2.4 Imd信号通路 |
2.5 Toll通路和Imd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 |
2.6 MAPK信号通路 |
第三节 研究意义及实验方案 |
3.1 研究意义 |
3.2 研究方案 |
第二章 具有免疫活性的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原代培养技术的建立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及样品收集 |
2.2 血淋巴收集及血细胞培养 |
2.3 PAMP及细菌免疫刺激及样品收集 |
2.4 总RNA提取和cDNA一链合成 |
2.5 荧光定量PCR检测 |
2.6 Western blot检测 |
2.7 数据分析 |
第三节 结果 |
3.1 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培养及FBS的影响 |
3.2 免疫刺激后EsDWD1、EsLecG和EsToll2基因的时间表达 |
3.3 培养的血细胞在免疫刺激后的黑化反应 |
3.4 免疫刺激后的JNK、ERK和p38磷酸化 |
第四节 讨论 |
第三章 基于iTRAQ的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差异免疫诱导分析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及血细胞培养 |
2.2 细菌准备及免疫刺激 |
2.3 蛋白准备及SDS-PAGE电泳 |
2.4 酶解和肽段定量 |
2.5 肽段标记及SCX分级 |
2.6 LC-MS/MS质谱检测 |
2.7 质谱数据分析 |
第三节 结果 |
3.1 总蛋白定量 |
3.2 SDS-PAGE电泳 |
3.3 肽段离子得分分布 |
3.4 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
3.5 肽段序列长度分布 |
3.6 蛋白质丰度比 |
3.7 蛋白质丰度比分布 |
3.8 蛋白质鉴定及蛋白注释 |
3.9 差异免疫诱导的蛋白质鉴定及分析 |
第四节 讨论 |
第四章 转谷氨酰胺酶的免疫调控功能研究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及样品收集 |
2.2 总RNA提取和cDNA一链合成 |
2.3 EsTGase cDNA全长克隆 |
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5 EsTGase的组织表达分析 |
2.6 细菌免疫刺激后血细胞中EsTGase的表达谱分析 |
2.7 EsTGase的活性分析 |
2.8 EsTGase的体外干扰 |
2.9 EsTGase干扰后免疫基因的表达分析 |
2.10 EsTGase干扰后的细菌计数 |
2.11 统计学数据分析 |
第三节 结果 |
3.1 EsTGase的克隆及鉴定 |
3.2 EsTGase的系统进化分析 |
3.3 EsTGase的组织表达分析 |
3.4 血细胞免疫刺激后EsTGase的表达谱分析 |
3.5 血细胞免疫刺激后EsTGase的蛋白活性分析 |
3.6 EsTGase干扰后对免疫相关基因的影响 |
3.7 EsTGase干扰后对细菌增殖的影响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章 C型凝集素家族分子EsLecH的免疫功能研究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及样品收集 |
2.2 总RNA提取以及一链cDNA合成 |
2.3 EsLecH cDNA全长的克隆 |
2.4 EsLecH的组织表达分析 |
2.5 免疫刺激后血细胞中EsLecH的表达谱分析 |
2.6 EsLecH重组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 |
2.7 重组蛋白的纯化与获得 |
2.8 细菌结合试验 |
2.9 细菌生长抑制试验 |
2.10 体外RNA干扰 |
2.11 抗菌肽的表达和JNK磷酸化检测 |
2.1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13 数据分析 |
第三节 结果 |
3.1 EsLecH cDNA全长的克隆及鉴定 |
3.2 EsLecH的组织表达分析 |
3.3 免疫刺激后EsLecH在血细胞中的表达分析 |
3.4 EsLecH重组蛋白(rEsLecH)的表达与纯化 |
3.5 EsLecH的微生物结合能力 |
3.6 EsLecH的抑菌活性 |
3.7 EsLecH和JNK磷酸化对抗菌肽表达的调控 |
3.8 EsLecH通过JNK调控抗菌肽的表达 |
第四节 讨论 |
研究结论 |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危机防控能力研究 |
1.2.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研究 |
1.2.3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研究 |
1.2.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
1.4 本文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公共危机 |
2.1.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 |
2.1.3 危机防控能力 |
2.1.4 能力建设及其基础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2.2.2 风险管理与脆弱性研究 |
2.2.3 动物卫生经济学 |
2.2.4 系统管理理论 |
第3章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能力建设基础及其形成 |
3.1 能力基础之一: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
3.2 能力基础之二:管理体制建设情况 |
3.3 能力基础之三:科技研发支持情况 |
3.4 能力基础之四:条件保障建设情况 |
3.5 综合能力形成:应急响应实施情况 |
第4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
4.1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
4.1.1 我国动物卫生法律体系建设概况 |
4.1.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法规建设情况 |
4.2 我国动物疫情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
4.2.1 立法文本及内容自身存在的问题 |
4.2.2 法律文本与实践工作存在脱节 |
4.2.3 应急法律体系的操作性存在欠缺 |
4.3 其他国家动物疫情防疫法律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
4.3.1 美国:1+N系统化动物卫生法律体系 |
4.3.2 澳大利亚:风险监控为主的动物疫情防控立法 |
4.3.3 加拿大:体系健全覆盖面广的疫情防控立法 |
4.3.4 欧盟:规范化、人性化的动物卫生立法体系 |
4.4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的改进方向 |
4.4.1 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立法碎片零散 |
4.4.2 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
4.4.3 改变动物疫病防控观念,做好系统规范立法 |
第5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制建设 |
5.1 构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理论基础 |
5.1.1 应急管理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
5.1.2 公共危机组织结构的特点 |
5.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现状 |
5.3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的问题及原因 |
5.3.1 动物疫情常态应急机构尚未建立 |
5.3.2 危机管理指挥联动系统尚且缺乏 |
5.3.3 官方组织缺乏与社会力量的整合 |
5.3.4 重大动物疫情区域合作机制缺乏 |
5.4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系的改进 |
5.4.1 专业性、常规性指挥机构的设立 |
5.4.2 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式组织结构 |
5.4.3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相协调 |
第6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
6.1 动物疫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现状 |
6.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科研机构发展现状 |
6.1.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研发情况 |
6.1.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运用情况 |
6.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问题 |
6.2.1 防控科技人力资本待遇较低、队伍不稳 |
6.2.2 防控技术研究投资不足、应用水平偏低 |
6.2.3 防控科研项目立项及管理处于无序状态 |
6.2.4 科技成果鉴定评价机制忽视了实践需求 |
6.2.5 科研成果推广缓慢,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
6.3 制约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
6.3.1 缺乏与时俱进的科学劳动价值评价机制 |
6.3.2 缺乏全面、完整、连续的经费资助机制 |
6.3.3 缺乏国家层面统一的科技管理服务平台 |
6.3.4 缺乏科技需求方主导的制度化评价机制 |
6.3.5 缺乏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成果转化机制 |
6.4 我国动物疫情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途径 |
6.4.1 优化薪酬结构,尊重科技人才价值 |
6.4.2 改善投资机制,加强基础条件建设 |
6.4.3 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管理平台建设 |
6.4.4 注重社会需求,完善鉴定评价机制 |
6.4.5 重视技术应用,科研与防控相结合 |
第7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条件保障建设 |
7.1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政策概述 |
7.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政策的历史演变 |
7.1.2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基本理念的形成 |
7.2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的问题 |
7.2.1 财政支持总量尚显不足 |
7.2.2 财政支出结构不够合理 |
7.2.3 财政支持的持续性不够 |
7.3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7.3.1 财政投入理念存在差距 |
7.3.2 财政分摊机制并未健全 |
7.3.3 财政支出方式过于单一 |
7.4 美国和澳大利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的基本经验 |
7.4.1 财政支持总量充足力度较大 |
7.4.2 财政支出结构动态均衡变化 |
7.4.3 多元主体共同平衡分摊费用 |
7.4.4 疫病消灭计划占据较大比重 |
7.5 改进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的建议 |
7.5.1 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危机防控财政支持 |
7.5.2 建立多元化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 |
7.5.3 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 |
7.5.4 合理安排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 |
第8章 政府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 |
8.1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应急响应的理论框架 |
8.2 Matlab回归分析理论模型 |
8.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的实证研究 |
8.4 提升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的路径选择 |
第9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 |
9.2 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 |
9.3 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 |
9.4 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 |
第10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10.1 防控能力建设基础的综合性研究 |
10.2 防控能力基础条件的精细化研究 |
10.3 防控能力建设效果的全面性评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8)出口速冻鲍鱼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2 速冻鲍鱼安全生产控制技术概述 |
2.1 速冻鲍鱼安全生产控制技术 |
2.2 相关安全生产控制理论 |
3 国内外安全生产技术发展现状 |
3.1 国外安全生产技术现状 |
4 国内安全生产技术现状 |
4.1 国内水产养殖安全生产技术现状 |
4.2 国内加工水产品安全生产技术现状 |
5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思路 |
5.1 研究目标、内容 |
5.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5.3、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福建省东山县鲍鱼养殖及速冻加工现状分析 |
1 福建省东山县自然条件分析 |
1.1 福建省东山县空气质量分析 |
1.2 福建省东山县海水水质分析 |
1.3 福建省东山县气候条件条件分析 |
2 福建省东山县社会环境分析 |
2.1 福建省东山县鲍鱼养殖情况分析 |
2.2 福建省东山县水产品加工情况概述 |
3 福建省东山县速冻鲍鱼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出口速冻鲍鱼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
1 出口速冻鲍鱼养殖及加工过程风险分析 |
1.1 风险评估 |
1.2 风险管理措施 |
2 鲍鱼养殖安全生产关键控制技术 |
2.1 鲍鱼养殖概述 |
2.2 鲍鱼养殖良好操作规范 |
2.3 鲍鱼养殖HACCP体系建立与实施 |
3 速冻鲍鱼生产加工过程安全生产控制技术 |
3.1 速冻鲍鱼生产良好操作规范 |
3.2 速冻鲍鱼加工卫生操作规范 |
3.3、速冻鲍鱼HACCP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
第四章 出口速冻鲍鱼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的效果分析 |
1 福建东亚水产股份有限公司概述 |
2 公司的主要做法 |
2.1 科学决策,全盘布局 |
2.2 严把鲍鱼原料养殖关 |
2.3 严把速冻鲍鱼生产关 |
3 速冻鲍鱼安全生产技术的验证 |
3.1 对养殖鲍鱼成品的验证 |
3.2 车间卫生环境验证 |
4 福建东亚水产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安全生产技术获得的效益 |
附件1 福建东亚水产股份有限公司出口鲍鱼自检自控方案 |
附件2 福建东亚水产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许可证 |
附件3 福建东亚水产股份有限公司出口备案证书 |
附件4 福建东亚水产股份有限公司水产养殖场检验检疫备案证书 |
附件5 福建东亚水产股份有限公司HACCP验证证书 |
附件6 福建东亚水产股份有限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
附件7 福建东亚水产股份有限公司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
附件8 福建东亚水产股份有限公司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
附件9 福建东亚水产股份有限公司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病原菌的快速鉴定及其抗感染中药预防免疫(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实验一、多重PCR鉴定香鱼假单胞菌 |
(一)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菌株 |
2. 实验试剂 |
3. 实验仪器 |
4. 实验方法 |
(二) 试验结果 |
1. CTAB法提取细菌DNA结果 |
2. 多重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
3. 多重PCR的特异性检测 |
4. 多重PCR敏感性检测 |
(三) 分析与讨论 |
(四) 小结 |
实验二、香鱼假单胞菌表面抗原和灭活全菌苗对大黄鱼的免疫效果 |
(一)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用鱼 |
2. 菌株与试剂 |
3. 抗原的准备 |
4. 实验方法 |
(二) 实验结果 |
1. 白细胞的吞噬活性和血清溶菌酶的测定 |
2. 抗体效价的测定 |
3. 人工攻毒实验和免疫保护率的检测 |
4. 病鱼组织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
(三) 分析与讨论 |
1. 各表面抗原和全菌疫苗免疫效果 |
2. 香鱼假单胞菌在细胞内的生存和复制 |
(四) 小结 |
实验三、筛选对香鱼假单胞菌具有抑制作用的中药 |
(一)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二) 实验结果 |
1. 中草药对鱼类病菌的初筛结果 |
2. 中草药对实验菌株的抑菌作用 |
3. 各种中草药的MIC和MBC |
(三) 分析讨论 |
1. 对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的认识 |
2. 中草药对病原菌抑制作用效果 |
(四) 小结 |
实验四、中药投喂对大黄鱼免疫活性的影响 |
(一)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中草药药物饵料的制备 |
2. 试验鱼的暂养 |
3. 菌株与试剂 |
4. 实验方法 |
(二) 实验结果 |
1. 白细胞吞噬活性 |
2. 溶菌酶活性 |
3. SOD活性 |
4. CAT活性 |
5. 人工攻击试验结果 |
(三) 讨论与分析 |
(四)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10)2003-2012年浙江省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测报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 1 总体情况 |
2. 1. 1 发病品种多,疾病种类多 |
2. 1. 2 综合发病多,病因不明多 |
2. 1. 3 其他病害多,气候影响大 |
2. 2 时间分布 |
2. 2. 1 年度分布特征 |
2. 2. 2 月度分布特征 |
2. 3 地区分布 |
2. 4 品种分布 |
2. 5 病因分析 |
2. 5. 1 养殖环境日趋恶化 |
2. 5. 2 部分养殖对象种质退化 |
2. 5. 3 病害防控水平不高 |
2. 5. 4 恶劣、突变气候的影响 |
3 防治对策 |
3. 1 加强检疫,严把苗种质量关 |
3. 2 选育、推广优质苗种 |
3. 3 加强病害基础研究 |
3. 4 推广健康养殖模式 |
4 今后研究方向 |
4. 1 建立数学模型,实现精准测报 |
4. 2 开发检测技术,加强早期诊断 |
四、2003年中国水产养殖病害监测报告(上)(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中草药配合饲料对小龙虾的防病效果[J]. 巫爱军,赵楠,李浩,彭程,赵桂华. 水产养殖, 2020(12)
- [2]海水养殖贝类弧菌病流行暴发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张颖雪,苏洁,樊景凤,叶仕根. 海洋环境科学, 2020(03)
- [3]中华绒螯蟹病害应急预警系统设计[J]. 陆军,董娟,冯子慧,宋妙龙. 电脑与信息技术, 2017(03)
- [4]水产养殖病害测报概况及展望[J]. 吴金石. 渔业研究, 2016(06)
- [5]水产生物安保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J]. 黄倢,曾令兵,董宣,梁艳,谢国驷,张庆利. 中国工程科学, 2016(03)
- [6]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免疫效应因子的抗菌功能研究[D]. 竹攸汀.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 [7]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D]. 王薇.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8]出口速冻鲍鱼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 林哲寅.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9]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病原菌的快速鉴定及其抗感染中药预防免疫[D]. 李梅芳.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4(04)
- [10]2003-2012年浙江省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分析[J]. 郑天伦,孔蕾,朱凝瑜. 浙江农业科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