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颅内动脉脑血流动力学研究

高血压患者颅内动脉脑血流动力学研究

一、高血压病颅内动脉脑血流动力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1](2021)在《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治疗的效用》文中指出目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在我国多发,根据AIS患者的发病时间及颅脑影像学检查结果,可以选择机械取栓这一血管再通治疗手段对其进行救治,机械取栓治疗后颅内外血管的连续监测对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预后、预防卒中再发作至关重要。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无创、价廉、易操作,与既往TCD研究相比,我们选择的研究人群为早期不能判断预后的患者,期望得出可利用TCD检查指标评估此类AIS机械取栓患者远期预后的结论,同时研究各监测指标与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以期在日后临床工作中更有针对性的关注TCD监测指标变化情况,为脑血管疾病提供客观的治疗及评估依据。方法:选择分析2019年06月至2020年06月在山东省烟台毓璜顶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且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3例序贯入组,排除7例施行外科去骨瓣减压手术患者,排除13例术后病情显着恶化、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最后纳入患者53例,男性29例,女性24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基线资料,临床资料涵盖患者入院及治疗后90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治疗后72小时内症状性脑出血发生情况;基线资料涵盖患者住院当时年龄、性别、既往或目前是否存在高血压病、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心房颤动病史,是否有吸烟史、饮酒史。利用TCD检查并记录两组患者机械取栓治疗后大脑中动脉第1天、第7天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the 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the 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同时记录脑缺血溶栓血流(thrombolysis in brain ischemia,TIBI)分级、侧支代偿情况,并计算责任血管搏动指数(pulse index,PI),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45%为预后改善,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45%为预后不良,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了解上述指标与AIS机械取栓患者病情预后的相关性。将PI值分为三组(≤1.1、1.1~1.2、≥1.2),研究PI值与症状性脑出血之间的相关性。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资料进行统计学描述。结果:(1)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第1天大脑中动脉EDV、第7天大脑中动脉EDV、TIBI分级、PI、高脂血症、吸烟与AIS机械取栓患者90天时病情预后明显相关(P<0.05)。(2)AIS机械取栓患者24小时TIBI分级2~5级与90天时预后改善明显相关(P<0.05,OR=12.911,95%CI 2.685-62.089)。(3)PI值越高,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越高(P<0.05)。结论:通过TCD测量所得EDV、TIBI分级、PI值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患者90天时预后明显相关,24小时TIBI分级可作为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EDV增快、TIBI分级高、PI值低提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患者预后改善。

裴晗蕾[2](2021)在《脑白质病变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及其与TCD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WML)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并分析WML程度和认知障碍的相关性。进一步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TCD)探讨WML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其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5月-2020年5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且完成认知功能检测的WML患者156例,均行神经心理量表评分、头颅MRI及TCD检查。依据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分为认知正常(cognitive normal,CN)组51例和认知障碍(cognitive impairment,CI)组105例。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血液化验指标、影像学资料等;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对单项认知功能进行评估;采用TCD对研究对象颅内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评估。采用t/χ2检验、秩和检验、Logistic回归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究WML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性。将研究对象依据Fazekas评分分为A(轻度1-2分)、B(中度3-4分)、C(重度5-6分)三组,采用χ2检验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究WML严重程度与认知水平之间的关系。应用t/Z检验探究WML患者认知功能与TCD血流动力学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1.CI组与CN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饮酒史、高血压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年龄、高血压病可能是WML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050(1.009-1.093)、2.322(1.069-5.044);血液指标中CI组的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较高、FBG水平较低(P<0.05);年龄和Hcy与MMSE、Mo CA评分呈负相关关系;2.A、B、C三组间MMSE、Mo CA评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命名能力、注意力、语言能力、抽象能力、延迟回忆及定向能力等认知域评分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MMSE、Mo CA及各认知域评分与Fazekas评分均呈负相关关系;3.CI组的ACAPI、MCAPI高于CN组(P<0.05)。MMSE、Mo CA总分、注意力、延迟回忆均与ACAPI和MCAPI为负相关关系,定向力与ACAPI呈负相关关系。结论:1.WML患者的年龄、性别与饮酒史与其认知障碍的发生相关。WML患者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为年龄、高血压病。WML患者的FBG、Hcy水平可能与其认知障碍程度相关。对上述危险因素的控制可能有助于延缓WML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生。2.WML程度越重,认知功能障碍程度越严重。3.WML伴认知障碍的患者ACAPI、MCAPI均高于不伴有认知障碍的患者,且其值越高,认知障碍程度越重。

智永怡[3](2021)在《不同剂量他汀治疗对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分析及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不同剂量他汀治疗对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分析及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期间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患者作为拟纳入对象,其中纳入标准为满足单侧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指征,并且自主意愿参与本研究者共计100人。随机分为中等强度治疗组(50例)和高强度治疗组(50例)。入院后均予以指南推荐的一般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并且对诸如高血压等常见慢性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完善健患两侧脑血流自动调节的监测并记录相应的相位差及增益进行比较。中等强度治疗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治疗剂量为单次口服20mg,每晚1次,持续半年。高强度治疗组:将阿托伐他汀剂量提高一倍,即单次口服40mg,同样持续半年,每晚1次。在治疗14天以后对上述中度和高强度治疗组的患者进行包括肝功及肌酸激酶在内的多种指标监测,最终共有93例研究对象完成本次临床研究,其中有7名(7%)研究对象因化验指标明显异常(和)或出现肌痛不能耐受脱组,其中中等强度治疗组2名,高强度治疗组5名。在进入终选的患者依次对比其接受治疗前后的半年时间内的血脂水平、炎症程度,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6个月后患侧动态脑血流监测以及观察期内各时间点的NIHSS评分、m Rs评分进行分析比较,评估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对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以此来评估患者预后并分析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与预后的关系,为缺血性卒中提供新的治疗指导。结果:(1)患者的基本信息:进入中等强度治疗组和高强度治疗组的患者在包括年龄、高血压病、冠心病、肝肾功能、肌酸激酶、血脂水平、炎症反应程度等基本信息和监测指标上没有表现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P>0.05)。(2)对比分析:对于两组接受治疗的患者而言,其患者相位差在治疗前后与健侧的相位差都表现出显着差异,但二者增益(P>0.05)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3)疗效观察:a:经过半年的治疗以后,中等强度治疗组和高强度治疗组的患者在TC、TG、LDL-C、hs-CRP等指标上都有显着性降低,HDL-C均较前升高,且高强度治疗组比中等强化治疗组降脂及抗炎作用效果更强,上述效果具有显着性(P<0.01);b:对于中等强度治疗组的患者,其相位差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而逐渐缓慢增加,并且这种增加趋势具有显着性意义(P<0.01);对于高强度治疗组患者而言,治疗3个月后的相位差显着性高于治疗前的相位差,并且也显着性高于治疗3个月后的中等强度治疗组患者的相位差(P<0.01),但在治疗6个月后相位差趋于平稳甚至有回落,与中等强度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的相位差无显着性差异(P>0.05)。虽然在中等强度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后的增益存在差异但其余组内或组间的增益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c:对比中等强度治疗组和高强度治疗组在3个月和6个月的NIHSS、m Rs评分发现,两者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治疗3个月后,高强度治疗组的评分下降趋势比中强度治疗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P<0.05);d:d CA相对保留的患者(相位差>40°)与d CA明显受损的患者相比,其治疗前NIHSS评分、m Rs评分均显着性减小,表示神经功能损伤较轻,而在治疗后d CA相对保留的患者(相位差>40°)预后疗效更显着;(4)两组患者均无死亡、脑出血等情况,高强度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中等强度治疗组。结论:1.治疗前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患侧d CA明显受损而健侧d CA保留。2.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在药物治疗前患侧d CA明显受损,在中等强度和高强度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后患侧d CA功能均较前有恢复,其中高强度治疗组在短期内比中等强度治疗组效果更显着。3.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中选择短期使用高强度剂量他汀类药物后减量至中等强度剂量继续维持治疗,不仅对改善患侧d CA功能起到最佳效果,同时还能够对不良事件的发生起到有效抑制作用,即实现药物安全性的显着提高,并且为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4.相对保留的d CA功能,造成的神经功能损伤较轻,且预示着预后较好,而d CA明显受损时,神经功能损伤严重,预示着预后较差,在临床治疗方面应尽早恢复dCA功能,为患者预后提供保障,提高生活质量。

谷家美[4](2020)在《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在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造成的脑血管病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并且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致残率。本研究主要探讨动脉自旋标记(ASL)技术在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序贯性收集于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172例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入院72h内行磁共振成像(MRI)常规扫描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及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CT血管造影(CTA)、ASL技术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评价并记录患者的基本人口学及临床资料、血管严重狭窄/闭塞位置及程度、脑血流量(CBF)。根据有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根据DWI有无新发梗死灶及症状持续时间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依据缺血性脑卒中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3分为预后不良组。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患者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及缺血性脑卒中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通过Spearman相关进一步分析狭窄侧CBF(PLD=2.5s)与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卒中后14天NIHSS评分、梗死体积、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共172例患者最终被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22例,女性50例;年龄31-92岁,平均(63.33±10.63)岁。172例患者中,129例有症状,43例无症状,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患者相比,尿酸较低,狭窄侧与正常侧CBF(PLD=1.5s及2.5s)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狭窄侧CBF(PLD=1.5s)(OR=1.048,95%CI:1.002-1.096,P=0.039)是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患者出现症状的独立保护因素。129例有症状组患者中,109例为缺血性脑卒中组,20例为TIA组。缺血性脑卒中组与TIA组患者相比,空腹血糖较高,入院舒张压较低,狭窄侧CBF(PLD=2.5s)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舒张压(OR=1.071,95%CI:1.023-1.122,P=0.003)、狭窄侧CBF(PLD=2.5s)(OR=1.035,95%CI:1.004-1.066,P=0.027)是有症状的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保护因素。10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34例预后不良,75例预后良好,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尿酸较低,基线NIHSS评分与卒中后14天NIHSS评分较高,脑梗死体积较大,狭窄侧与正常侧CBF(PLD=1.5s及2.5s)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收缩压(OR=0.966,95%CI:0.938-0.994,P=0.018)是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尿酸(OR=1.008,95%CI:1.001-1.015,P=0.038)、狭窄侧CBF(PLD=2.5s)(OR=1.142,95%CI:1.034-1.261,P=0.009)是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狭窄侧CBF(PLD=2.5s)分别与卒中后14天NIHSS评分(相关系数为0.752,P<0.001)、梗死体积(相关系数为-0.302,P=0.001)、预后(相关系数为0.459,P<0.001)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的狭窄侧CBF(PLD=2.5s)对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显示预测的c统计量为0.786(95%CI:0.691-0.881,P<0.001)。结论:(1)狭窄侧CBF(PLD=1.5s)是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患者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独立保护因素。(2)入院舒张压、狭窄侧CBF(PLD=2.5s)是有症状的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保护因素。(3)入院收缩压、尿酸、狭窄侧CBF(PLD=2.5s)是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4)通过ASL技术测得的CBF对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患者出现症状、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及缺血性脑卒中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ASL技术在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患者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曹丽芝[5](2020)在《经颅多普勒超声及颈部血管超声对神经内科眩晕及头晕患者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和颈部血管超声(carotid artery ultrasound,CA)检查研究眩晕及头晕患者的脑血流速度变化及脑血管异常发生情况,为疾病的正确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19年9月因主诉“眩晕”或“头晕”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454例患者。其中主诉为眩晕者219例、主诉头晕者23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基线资料特征及TCD、CA对眩晕及头晕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1)入组454例眩晕及头晕患者中,男性患者311例(68.5%),女性患者143例(31.5%)。眩晕患者和头晕患者性别分布情况无差异(c2=1.462,P=0.227>0.05)。(2)年龄最大89岁,最小25岁,平均年龄为59.14岁。患者年龄<40岁的有23例(5.0%),4060岁的有216例(47.6%),>60岁的有215例(47.4%)。眩晕患者和头晕患者年龄分布情况无差异(P=0.744>0.05)。(3)诱发性前庭综合征38例(8.4%),自发性前庭综合征416例(91.6%)。眩晕患者和头晕患者诱发性前庭综合征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6.766,P=0.009<0.05)。(4)眩晕或头晕症状持续时间<1分钟的有16例(3.5%),持续数分钟的有101例(22.3%),持续数小时的有183例(40.3%),持续时间>24小时的有154例(33.9%)。眩晕患者和头晕患者症状持续时间分布情况无差异(P=0.538>0.05)。(5)伴随症状发生率从高到低为:恶心227例(50.0%)、呕吐167例(36.8%)、走路不稳109例(24.0%)、共济失调102例(22.5%)、肢体麻木78例(17.2%)、眼震67例(14.8%)、头痛67例(14.8%)、耳鸣32例(7.0%)、听力下降10例(2.2%)、视物黑朦5例(1.1%)。眩晕患者和头晕患者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眼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既往史及合并疾病发生率从高到低为:高血压病297例(65.4%)、高脂血症230例(50.7%)、嗜烟史213例(46.9%)、糖尿病115例(25.3%)、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11例(24.4%)、嗜酒史100例(22.0%)、脑梗死94例(20.7%)、冠心病57例(12.6%)、房颤14例(3.1%)。眩晕患者和头晕患者高血压病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5.369,P=0.021<0.05)。(7)与血流速度正常值相比:40岁以下的眩晕及头晕患者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RA)、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增快,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的PSV减慢;40-60岁的眩晕及头晕患者MCA、ACA的PSV增快,PCA、VA、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的PSV减慢;60岁以上的眩晕及头晕患者MCA、ACA、PCA、BA的PSV增快,VA的PSV减慢。眩晕组及头晕组相比:40岁以下的眩晕患者和头晕患者PCA、VA、BA的P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以上的眩晕患者和头晕患者PCA的P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有颈部动脉斑块者366例(80.6%);有脑血管狭窄者283例(62.3%),其中单纯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60例(13.2%)、单纯颈动脉系统狭窄67例(14.8%)、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均狭窄156例(34.4%);椎基底动脉狭窄223例(49.1%),MCA狭窄170例(37.4%),颈内动脉狭窄85例(18.7%),ACA狭窄49例(10.8%),PCA狭窄47例(10.4%),锁骨下动脉狭窄42例(9.3%),颈外动脉狭窄20例(4.4%),颈总动脉狭窄12例(2.6%);颈动脉内中膜不均匀增厚183例(40.3%),一侧VA发育优势62例(13.7%),一侧VA先天发育不良32例(7.0%),VA走行变异16例(3.5%),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12例(2.6%),ACA先天发育不良3例(0.7%),双侧VA发育纤细1例(0.2%);我们将椎基底动脉狭窄、一侧VA发育优势、PCA狭窄、锁骨下动脉狭窄、一侧VA先天发育不良、VA走行变异、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双侧VA发育纤细统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异常,存在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异常者266例(58.6%)。眩晕患者和头晕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单纯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MCA狭窄、单纯颈动脉系统狭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科眩晕/头晕患者以自发性发作性前庭综合征为主,最常见的伴随症状是恶心、呕吐,眩晕患者共济失调、眼震的发生率高于头晕患者。眩晕/头晕患者的脑血流速度变化主要表现为颈动脉系统的PSV增快,椎基底动脉系统的PSV减低;眩晕患者与头晕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存在差异。脑血管狭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异常是眩晕/头晕的重要发病原因;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单纯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发生率高于头晕患者,头晕患者单纯颈动脉系统狭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发生率高于眩晕患者。

王晓蕾[6](2020)在《多模态MRI对慢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术后灌注恢复情况定量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使用多模态磁共振技术,包括磁共振时间飞跃血管成像(time of 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TOF-MRA)、3D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D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区域性动脉自旋标记成像(territory arterial spin labeling,T-ASL)等技术,对慢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再通术前及术后血流灌注恢复状况进行定量评估,并探讨基于磁共振成像的侧支循环与血管再通术后灌注恢复之间的关系。方法:招募了2018年1月-2020年1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共20例经高分辨率磁共振(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和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确诊的慢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狭窄程度≥70%),在我院行血管再通术,术后成功实现血运重建。所有患者在血管再通术前5日内和血管再通后7日内接受磁共振时间飞跃血管成像(time of 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TOF-MRA)、3D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D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区域性动脉自旋标记成像(territory arterial spin labeling,T-ASL)等检查。使用基于术前T-ASL图像的灌注容量(perfusion volume,PV)剪影、基于术前3D-ASL图像的ATA评分、rCBF值,和基于术前MRA图像的ACA-PCoA评分、Willis环血管的直径和变异程度等,分别评价患者术前的侧支循环情况,与患者术后血流灌注恢复情况间的相关性。分析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并按以下方式处理患者的图像数据:(1)使用Matlab软件,对术前及术后患侧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健侧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Vertebral-Basilar artery,VBA)T-ASL灌注区域分别进行半自动勾画分割,计算再通术前及术后健侧ICA、患侧ICA及VBA的灌注容量比(perfusion volume ratio,PV ratio);(2)在GE AW 4.5工作站上,使用Functool工具,根据ASPECT两个层面,获取术前及术后3D-ASL图像上PLD=2.5s大脑前/中/后动脉供血区域的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数值,并计算rCBF及ΔrCBF;(3)请两名放射学医师分别在同一名患者3D-ASL PLD=1.5s和PLD=2.5s图像上进行双盲ATA评分,评分不一致时通过协商获得结果;(4)将患者图像传输至GE AW 4.5工作站上,使用SUB工具,获得3D-ASL PLD=2.5s和PLD=1.5s的灌注图像剪影,并使用数学分数数据软件Matlab(The MathWorks,Inc.)对其进行半自动勾画分割,并计算灌注剪影容量比;(5)通过TOF-MRA序列评估患者Willis环的完整性和变异程度,并使用Sante DICOM Viewer软件测量双侧大脑前动脉A1段(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1 segment,ACA A1)、前交通动脉(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ACoA)、双侧大脑后动脉P1段(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 P1)、后交通动脉(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A)的直径(单位:mm),同一段血管测量2次求平均值,并同时获得ACA-PCoA评分。结果:1、使用T-ASL检测慢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术后血流灌注恢复情况是可行的,其术前及术后灌注容量比有明显差异(P<0.05);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rCBF值,术后与术前有明显差异(P<0.05)。2、在ATA评分方面,ATA分值与ΔPVip ratio呈正相关,相关性显着(P<0.01),与ΔPVco ratio呈正相关,相关性显着(P<0.05)。3、在术前剪影容量比(PVsub)方面,术前PVsub的值与ΔPVip ratio呈正相关,相关性显着(P<0.01)。4、ACA-PCoA分组与ΔPV无相关性,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ΔrCBF组间差异明显(P<0.05)。5、ACoA组ΔPV、患侧及健侧PCoA组ΔPV、ΔrCBF,在开放组与未开放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6、Willis环血管直径与侧支循环代偿有一定相关性:健侧ACA A1段血管直径与术前及术后PVco ratio呈相关性(P<0.05);ACoA血管直径与术前PVcoo ratio及ΔPVco ratio呈明显相关(P<0.05);患侧PCA P1段血管直径与术前PVvbaba ratio呈相关性(P<0.05)。结论:多模态磁共振技术对评估慢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血管及颅内灌注情况具有较好临床价值。慢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形成良好的侧支循环,对血管再通术后患侧血管灌注区域的恢复及相应灌注区域内的脑血流量数值恢复正常具有相关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根据患者术前多模态磁共振技术的检查结果,预估患者术后血流灌注的恢复情况。

金戈[7](2020)在《颈部动脉迂曲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背景:颈动脉和椎动脉颅外段的粥样硬化性狭窄或动脉夹层是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常可导致同侧大脑半球和幕下小脑、脑干等部位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急性缺血性卒中(AIS)。颈部大动脉闭塞在侧支循环代偿不良的情况下往往会发生大面积缺血梗死,在未接受静脉溶栓或血管内治疗的情况下通常预后不良。相对而言,尽管血管迂曲同样是颈部动脉临床上常见的血管形态改变,但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夹层等病变相比,其与ICVD的关系则存在较多的疑问。颈动脉和椎动脉颅外段迂曲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均不清楚,虽然大多数研究认为血管迂曲可能与年龄增大(衰老)、性别及高血压病等有关,但在诸多学术界较为关心的问题(如血管迂曲与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存在怎样的关系,是否为TIA或AIS的危险因素或病因等)上存在较大的争议,部分国内和国外的研究结果也存在明显的分歧。此外,血管迂曲对AIS疾病严重程度和临床预后具有怎样的影响更是缺乏相关学术报道。在卒中防治工作日益严峻的我国,有必要通过血管迂曲新的测量手段验证颈动脉和椎动脉颅外段迂曲与ICVD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其对AIS的临床预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卒中发生部位或范围、发病年龄等多个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探讨其在ICVD疾病进程中可能参与的作用,为今后临床卒中防治工作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第一部分颈部动脉迂曲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目的:颈内动脉颅外段(EICA)和椎动脉颅外段(EVA)迂曲是否为ICVD的危险因素或病因目前存在较大的争议,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也尚无定论。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颈部动脉迂曲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ICVD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8月在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完成头颈部血管造影检查的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缺血事件性质分为前循环ICVD组、后循环ICVD组和无缺血对照组;根据头颈部动脉狭窄程度分为重度狭窄组、轻中度狭窄组和无狭窄对照组。分别测量并计算EICA和EVA的迂曲指数(TI)。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EICA迂曲与和前循环ICVD、EVA迂曲与和后循环ICVD以及血管迂曲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探讨颈部动脉迂曲是否为ICVD或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323例患者。前循环ICVD共102例,其中AIS有92例,TIA有10例。后循环ICVD共有163例,其中AIS有30例,TIA有133例。对照组共有58例。单因素分析显示EICA TI值(P=0.008)和EVA TI值(P=0.001)分别在前循环ICVD和后循环ICVD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二分类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EICA TI值(OR=1.036,95%CI 1.007-1.066;P=0.014)和EVA TI值(OR=1.073,95%CI 1.018-1.131;P=0.009)分别是前循环ICVD和后循环ICVD的独立危险因素。重度狭窄组、轻中度狭窄组和无狭窄组分别有57、120和146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01)、性别(P=0.017)、高血压病(P<0.001)、高脂血症(P=0.034)和糖尿病(P=0.001)在3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冠心病(P=0.716)、吸烟(P=0.610)、饮酒(P=0.132)、EICA TI值(P=0.086)和EVA TI值(P=0.326)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EICA TI值(OR=1.002,95%CI 0.986-1.018;P=0.808)和EVA TI值(OR=0.994,95%CI 0.964-1.025;P=0.714)均不是头颈部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表明ICA和VA颅外段迂曲分别是前循环和后循环ICVD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尚无确切依据证实血管迂曲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存在独立的相关性。第二部分颈动脉颅外段迂曲与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临床预后的关系目的:颈动脉颅外段迂曲可导致AIS机械取栓术的再通率下降,但其与未能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AIS患者预后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颈动脉颅外段(ECA)和EICA迂曲程度的增加对这类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3月至2018年11月行头颈部CTA检查的前循环AIS患者临床资料,分别测量EICA和ECA的迂曲指数(TI),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估卒中后90天的临床预后。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和ROC曲线来确定EICA和ECA TI值分别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03例前循环AIS患者,其中140例(68.97%)具有良好预后(m RS<3),63例(31.03%)为预后不良(m RS≥3)。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Ⅰ中校正了年龄、房颤、梗死位置、血管闭塞部位、卒中后抗栓和他汀类药物治疗后,EICA TI值(OR=1.038,95%CI 1.010-1.067;P=0.007)和ECA TI值(OR=1.052,95%CI 1.010-1.096;P=0.015)均为导致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模型Ⅱ在校正年龄、性别和基线NIHSS评分后,EICA TI值(OR=1.038,95%CI 1.008-1.068;P=0.012)和ECA TI值(OR=1.066,95%CI 1.024-1.109;P=0.002)仍然显示与不良预后存在独立相关性。ROC曲线所示EICA TI值的AUC为0.601(95%CI 0.516-0.686;P=0.021),预测AIS不良预后的最佳临界值为14.5,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61.9%和60.7%(约登指数为0.223)。而ECA TI值的AUC为0.623(95%CI 0.538-0.708;P=0.005),最佳临界值为12.5,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55.6%和68.3%(约登指数为0.239)。结论:EICA和ECA迂曲程度的增加是导致前循环AIS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当EICA迂曲指数≥14.5或ECA迂曲指数≥12.5时,可能导致前循环AIS患者预后不良。在预测不良预后上,ECA迂曲指数较EICA更有优势,可考虑使用ECA的迂曲指数作为首选预测指标。第三部分颈动脉颅外段迂曲对首次前循环卒中神经功能缺损、梗死范围和发病年龄的影响目的:本课题第二部分研究发现颈动脉颅外段迂曲的增加是导致前循环AIS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EICA和ECA迂曲对首次发病的前循环AI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发病年龄、梗死部位或范围的影响以探讨其在AI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3月至2018年11月首次发病的前循环AIS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头颈部CTA分别测量EICA和ECA的迂曲指数(TI),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ICA和ECA TI值分别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的关系。使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EICA和ECA TI值与首次发病年龄和梗死病灶部位或范围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75例首次发病的前循环AIS患者,其中92例(52.6%)为轻型卒中(NIHSS评分≤3),83例(47.4%)呈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3)。单因素分析可见年龄、房颤、梗死位于左侧及双侧大脑半球、血管闭塞部位在两组中具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见年龄(OR=1.037,95%CI 1.006-1.069;P=0.019)、梗死位于左侧大脑半球(OR=2.462,95%CI 1.240-4.888;P=0.010)、颈动脉主干闭塞(OR=9.950,95%CI 1.874-52.825;P=0.007)、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OR=36.925,95%CI 4.612-295.651;P=0.001)、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OR=3.628,95%CI 1.047-12.566;P=0.042)为导致入院时病情严重的独立危险因素,而EICA TI值和ECA TI值均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独立性相关(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可见单侧EICA和ECA迂曲均与同侧发生前循环卒中无明显相关(P>0.05)。EICA TI值(r S=0.163,P=0.032)和ECA TI值(r S=0.262,P<0.001)与卒中首次发病年龄呈正相关。结论:EICA和ECA迂曲程度不是导致前循环AIS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也与梗死发生部位或范围无明显相关,但是与卒中首次发病年龄呈正相关。EICA和ECA迂曲并不能导致前循环AIS首次发病年龄提前。

申林[8](2020)在《大脑中动脉狭窄与基底节出血及血流灌注改变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基底节出血是我国的高发疾病,约占所有脑出血的80%。脑出血的病因包括高血压病、淀粉样血管病、不明原因、脑结构病变、药物相关和系统性疾病。其中,不明原因脑出血占所有脑出血的21%。近二十年来,脑出血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但脑出血的发病率却没有下降。找到不明原因脑出血的病因将有助于减少脑出血发病率。颅内动脉狭窄(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ICAS)的相关研究提供了脑出血可能病因的线索。研究发现19.2%的脑出血合并存在ICAS、存在缺血性卒中病史的病例发生脑出血的风险更高。这些结果提示ICAS可能与脑出血相关。我国是ICAS的高发国家,46.6%的缺血性卒中病例存在ICAS。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是ICAS最常见的部位,占所有ICAS的63%。MCA又是基底节的主要供血动脉。MCA狭窄是否与基底节出血相关?为回答此问题,本研究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新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血管病病例,分析MCA狭窄与基底节出血的关系。方法: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新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973例病例纳入统计分析。其中,基底节出血115例、基底节和MCA皮层供血区急性梗死350例、基底节和MCA皮层供血区陈旧性梗死161例、正常病例347例。ICAS使用WASID(warfarin-aspirin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disease trial)测量方法。ECAS使用NASCET(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测量方法。狭窄程度>30%定义为狭窄,<50%定义为轻度狭窄、5070%定义为中度狭窄、>70%定义为重度狭窄。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纳入MCA狭窄、ICAS(除MCA以外的颅内动脉)、颅外动脉狭窄(ex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ECAS)、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回归模型分析MCA狭窄和基底节出血的关系。结果: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CA狭窄与基底节出血存在显着相关,并且与MCA狭窄程度呈非线性关系(轻度狭窄:P=0.011,OR=2.929,95%CI=1.2786.709;中度狭窄,P=0.003,OR=9.899,95%CI=2.17145.143;重度狭窄:P=0.040,OR=5.070,95%CI=1.07923.827)。当MCA狭窄程度小于70%时,随着MCA狭窄程度的增加,基底节出血风险随之升高。当MCA狭窄程度大于70%时,基底节出血风险反而减少。结论:MCA狭窄与基底节出血存在显着相关,并且与MCA狭窄程度呈非线性关系,可能与MCA狭窄影响穿支动脉血流灌注有关。背景与目的: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后基底节血流灌注将发生改变,如何改变尚不清楚。有研究发现MCA狭窄后基底节血流灌注减少,表现为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减少、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减少。当侧枝代偿良好时,CBV可正常或轻度升高、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延长。然而MCA狭窄后基底节血流灌注可能是动态变化的。一项MCA狭窄后血流灌注的短期随访研究发现,基底节血流灌注可能出现减少、不变和升高。基底节血流灌注的这些改变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缺血性卒中相关研究发现,可能与MCA狭窄后基底节血流灌注改变有关的因素包括MCA狭窄程度、狭窄长度、狭窄位置(MCA近端至狭窄处长度)、管腔病变位置(后上壁或前下壁)、病灶性质(壁内血肿、斑块内血肿、单纯斑块)、直径(近端、远端)、总长度、脑血管自主调节和侧枝代偿。本研究使用CT灌注(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成像方法,测量MCA狭窄基底节血流灌注数据,研究MCA狭窄后基底节血流灌注改变的表现形式以及与相关因素的可能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在新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血管病病例。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存在MCA狭窄并完成CTP检查的病例,最终172例病例纳入统计分析。使用CTP测量基底节(包括尾状核头、壳核、苍白球、丘脑四个部位)的血流灌注数据(CBF、CBV、MTT和TTD)。使用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测量MCA狭窄率、狭窄长度、近端至狭窄处长度、近端直径、远端直径、总长度。使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检查,测量MCA狭窄病灶所处的管腔部位(前壁、上壁、后壁和下壁)和病灶性质(T1和T2相信号)。Logistic回归分析基底节血流灌注与上述因素的关系。结果:研究结果发现MCA狭窄后基底节血流灌注存在四种主要的表现形式:CBF和CBV升高、CBF和CBV下降、CBF和CBV不变、CBF下降CBV不变,共占所有表现形式的7080%,其中CBF和CBV升高占2030%。这四种主要的CBF和CBV联合表现形式与MCA狭窄程度、狭窄长度、近端至狭窄处长度、近端直径、远端直径、总长度、病灶性质、管腔病变位置无显着相关。苍白球MTT延长与MCA闭塞或次全闭塞存在显着相关、苍白球TTD延长与MCA闭塞或次全闭塞和斑块内血肿存在显着相关、壳核TTD延长与MCA闭塞或次全闭塞存在显着相关、尾状核头与丘脑的MTT和TTD与上述相关因素无显着相关。结论:MCA狭窄后基底节血流灌注可出现四种主要的表现形式:CBF和CBV升高、CBF和CBV下降、CBF和CBV不变、CBF下降CBV不变,其中CBF和CBV升高占2030%。CBF和CBV升高是否可能与基底节出血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MCA狭窄后基底节血流灌注可能是穿支动脉血流灌注、脑血管自主调节机制和侧枝代偿机制三种因素的动态平衡,与MCA狭窄程度、狭窄长度、近端至狭窄处长度、近端直径、远端直径、总长度、病灶性质、管腔病变位置无显着相关。基于MCA狭窄后基底节血流灌注的表现形式,我们构建了新的血流灌注理论模型,便于临床理解MCA狭窄后基底节血流灌注的改变。背景与目的: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将改变基底节血流灌注。获取基底节血流灌注改变的数据有助于治疗策略的制定。目前基底节血流灌注需进行昂贵的CT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或核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然而,大多数基层医院并不具备这些检查手段。因此,构建基于CT平扫的基底节血流灌注预测工具将有助于基层医院获得基底节血流灌注数据,提高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近年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快速发展,不断应用于医学各个领域,促进医学诊疗方式的改变,为构建基于CT平扫的MCA狭窄后基底节血流灌注预测工具提供了技术支持。本研究使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构建基于CT平扫的MCA狭窄后基底节血流灌注预测工具,初步探索AI的临床应用。方法:本研究纳入在新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血管病病例。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存在MCA狭窄并完成CTP检查的病例,最终158例成像质量良好的病例纳入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根据CTP数据,标记CT平扫上基底节(尾状核头、壳核、苍白球、丘脑)的灌注情况(正常或异常)。使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Resnet-34并加载Image Net预训练模型,将CT平扫的训练数据集输入模型进行训练,CT平扫的测试数据集输入模型进行测试,最终构建MCA狭窄后基底节血流灌注的预测工具。结果:模型预测MCA狭窄后基底节血流灌注(正常或异常)的准确率约为60%,尚达不到临床应用的水平。结论:使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基于CT平扫构建MCA狭窄后基底节血流灌注的预测工具,其预测准确率尚达不到临床应用水平。需要更大的样本量和更高质量的影像数据来提高预测准确率,完善MCA狭窄后基底节血流灌注预测工具。

宋事竑[9](2020)在《颅内外血管搭桥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病术后新发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背景:颅内外(Extracranial-intracranial,EC-IC)血管搭桥术是一种改善脑组织血供的手术方式,采用颅外健康的动脉血管和颅内缺少血供的血管进行吻合。该术式常用于闭塞性脑血管病如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大血管狭窄/闭塞以及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不同于MMD的手术治疗,该术式在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大血管狭窄/闭塞如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颅内段或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闭塞的应用上尚有争议。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闭塞性脑血管病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效果不佳,仍有频繁短暂性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甚至发生脑梗死,而这部分患者可通过EC-IC血管搭桥术直接改善脑组织血供,从而获益。虽然目前该手术方式已十分成熟,术后患者的症状改善率也较高,但是施行EC-IC血管搭桥治疗后仍有一定比例的并发症发生,如高灌注综合征、脑梗死、TIA、头皮切口愈合不良等,其中脑梗死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甚至导致死亡。本研究旨在探讨EC-IC血管搭桥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病术后新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减少EC-IC血管搭桥术后新发脑梗死的概率。目的:探讨EC-IC血管搭桥治疗闭塞性脑血管术后新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参考相关文献以及结合临床工作实际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减少EC-IC血管搭桥术后新发脑梗死的概率。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9年09月期间572例次接受EC-IC血管搭桥术的MMD患者以及62例次接受该手术的ICA颅内段或MCA狭窄/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围手术期内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病合并情况、手术方式、术后是否应用阿司匹林等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从而找出EC-IC血管搭桥术后新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探讨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1.MMD患者血管搭桥术后围手术期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5.42%(31/57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在年龄、术前收缩压均值、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MMD类型、合并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狭窄/闭塞、术前处于急性脑梗期、术前一个月内TIA频发、术后未应用阿司匹林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梗死型MMD、合并高血压病史、合并PCA狭窄/闭塞、左侧血管搭桥、术前处于急性脑梗期、术前一个月内TIA频发、术后未应用阿司匹林为MMD患者血管搭桥术后新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大血管狭窄/闭塞患者血管搭桥术后围手术期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12.9%(8/6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在术前收缩压均值、合并高血压病史、术后未应用阿司匹林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收缩压过高、术后未应用阿司匹林为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大血管狭窄/闭塞患者血管搭桥术后新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梗死型MMD、患者合并高血压病史、合并PCA狭窄/闭塞、左侧血管搭桥、术前处于急性脑梗期、术前一个月内TIA频发、术后未应用阿司匹林为MMD患者血管搭桥术后新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2.术前收缩压过高、术后未应用阿司匹林为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大血管狭窄/闭塞患者血管搭桥术后新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柳雅洁[10](2020)在《经颅多普勒超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血管再通患者的术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分析其对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临床预后及术后颅内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经神经内科医生确诊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1.所有患者在治疗时间窗内行机械取栓术,术后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证明血管再通。2.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入组患者机械取栓术后术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根据所得的术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进行分组,PSV>140cm/s的患者定为高流速组,PSV≤140cm/s的患者定为正常流速组。3.记录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心房颤动、高血脂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既往卒中或TIA病史),临床资料(机械取栓术前及术后血压、责任血管、发病-穿刺时间、发病-再通时间、血管再通至TCD检查时间),机械取栓术情况(机械取栓术后m TICI分级、取栓次数、是否接受了支架成形治疗、是否桥接静脉溶栓、术后24h头颅CT结果),比较两组间差异。4.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两组患者机械取栓术前、术后24小时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应用改良Rankin评分(m RS)评估两组患者机械取栓治疗3个月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间差异;记录两组症状好转、症状恶化、90天预后良好及死亡例数,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45例患者病例资料完整,并均在机械取栓术后90天完成随访。1.预后良好率约为53.33%,症状改善率为64.44%。2.高流速组的高脂血症例数占比50%,正常流速组的高脂血症例数占比17.24%,组间差别明显,P<0.05。3.高流速组的糖尿病例数占比43.75%,正常流速组的糖尿病例数占比13.79%,组间有差异,P<0.05。4.高流速组的机械取栓术后收缩压为139.00±17.500mm Hg,高于正常流速组的125.31±19.718mm Hg,P<0.05。5.高流速组中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为43.75%,高于正常流速组的13.79%,P<0.05。6.高流速组患者机械取栓术后24h NIHSS评分为15.62±4.801,而正常流速组患者为11.76±4.771,P<0.05;高流速组术前与术后24h NIHSS评分差值为3.94±5.053,正常流速组术前与术后24h NIHSS评分差值为7.76±5.132,P<0.05;高流速组术后90天m RS评分为3.06±1.482,正常流速组为1.97±1.401,有明显差异,P<0.05。7.高流速组症状改善例数占比43.75%,正常流速组症状改善例数占比75.86%,两组间比较P<0.05;高流速组的预后良好率为31.25%,正常流速组为65.52%,两组间比较P<0.05。结论1.TCD是机械取栓术后监测脑血流动力学的一种有效床旁检查方法。2.糖尿病、高血脂以及机械取栓术后较高的收缩压是导致机械取栓术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快可能的危险因素。3.在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治疗血管再通后,术侧较高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可提示神经功能恢复程度较差、颅内出血和术后90天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加。

二、高血压病颅内动脉脑血流动力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血压病颅内动脉脑血流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治疗的效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实验设计原则
    2.实验资料
    3.实验方法
    4.统计学处理
结果
    1.实验数据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2.脑血管侧支代偿情况比较
    3.症状性脑出血情况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再通治疗的效用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2)脑白质病变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及其与TCD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经颅多普勒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不同剂量他汀治疗对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分析及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他汀治疗对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在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资料采集
        2.2 实验室检验指标
        2.3 影像资料收集
        2.3.1 检查方法
        2.3.2 图像处理
        2.4 定义及分组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基本情况
    2 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临床资料及影像参数比较
    3 影响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患者出现症状的多因素分析
    4 缺血性脑卒中组与TIA组临床资料及影像参数比较
    5 影响有症状的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多因素分析
    6 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参数比较
    7 影响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8 狭窄侧CBF(PLD=2.5s)与基线NIHSS评分、卒中后14天NIHSS评分、梗死体积、预后相关性的分析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缩略词表
致谢

(5)经颅多普勒超声及颈部血管超声对神经内科眩晕及头晕患者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Triage-TiTrATE-Test诊断法
    2.2 急性前庭综合征
        2.2.1 诱发性急性前庭综合征
        2.2.2 自发性急性前庭综合征
        2.2.3 HINTS试验
    2.3 诱发性发作性前庭综合征
        2.3.1 BPPV
        2.3.2 CPPV
    2.4 自发性发作性前庭综合征
    2.5 慢性前庭综合征
    2.6 小结
第3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入组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入组患者基本情况
        3.2.2 临床基本资料收集
    3.3 统计学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性别
    4.2 年龄
    4.3 眩晕及头晕患者现病史特点
        4.3.1 有无诱因
        4.3.2 眩晕或头晕症状持续时间
        4.3.3 伴随症状
    4.4 既往史及合并疾病
    4.5 TCD脑血流速度
    4.6 TCD、CA示脑血管异常发生情况及分布
第5章 讨论
    5.1 眩晕及头晕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
    5.2 眩晕及头晕患者现病史特点分析
    5.3 眩晕及头晕患者既往史及合并疾病发生率分析
    5.4 眩晕及头晕患者辅助检查结果分析
        5.4.1 TCD脑血流速度分析
        5.4.2 TCD、CA示脑血管异常发生及分布情况分析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多模态MRI对慢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术后灌注恢复情况定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2.1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
    2.2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治疗
    2.3 侧支循环对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诊断价值
        2.3.1 侧支循环对颈内动脉闭塞的代偿
        2.3.2 侧支循环对颈内动脉闭塞术后的代偿功能
    2.4 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对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诊断价值
        2.4.1 动脉自旋标记成像技术
        2.4.2 区域动脉自旋标记成像技术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纳入及排除标准
        3.2.1 纳入标准
        3.2.2 排除标准
    3.3 检查方法
    3.4 资料收集与数据处理
        3.4.1 患者一般资料
        3.4.2 图像处理
    3.5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临床资料的统计结果
    4.2 再通成功患者血流灌注恢复情况
    4.3 用ATA评分评估患者术后灌注恢复情况
    4.4 用PVsub ratio评估患者术后灌注恢复情况
    4.5 用ACA-PCOA评分评估灌注恢复情况
    4.6 Willis环组成血管直径
第5章 讨论
    5.1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5.2 动脉自旋标记技术评估闭塞再通后颅内血流灌注恢复情况.
        5.2.1 ATA评分评估闭塞再通后颅内血流灌注恢复情况
        5.2.2 PV_(sub)评估闭塞再通后颅内血流灌注恢复情况
    5.3 TOF-MRA评估闭塞再通后颅内血流灌注恢复情况
        5.3.1 ACA-PCo A评分评估闭塞再通后颅内血流灌注恢复情况
        5.3.2 Willis环组成血管直径评估闭塞再通后颅内血流灌注恢复情况
    5.4 本研究不足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颈部动脉迂曲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颈部动脉迂曲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颈动脉颅外段迂曲与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临床预后的关系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颈动脉颅外段迂曲对首次前循环卒中神经功能缺损、梗死范围和发病年龄的影响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颈部动脉形态学异常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大脑中动脉狭窄与基底节出血及血流灌注改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部分 大脑中动脉狭窄与基底节出血关系的探讨
    前言
    1.1 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第二部分 大脑中动脉狭窄基底节血流灌注改变的探讨
    前言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部分 大脑中动脉狭窄基底节血流灌注预测:人工智能的初步探索
    前言
    3.1 方法与结果
    3.2 讨论
    3.3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脑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及影像技术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简介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颅内外血管搭桥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病术后新发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概述
第一部分 颅内外血管搭桥治疗烟雾病术后新发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单因素分析
        3.3 多因素分析
        3.4 典型病例
    4 结论
第二部分 颅内外血管搭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大血管狭窄/闭塞术后新发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单因素分析
        3.3 多因素分析
        3.4 典型病例
    4 结论
讨论
结论与不足
    结论
    本研究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10)经颅多普勒超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四、高血压病颅内动脉脑血流动力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治疗的效用[D]. 王雪. 青岛大学, 2021(02)
  • [2]脑白质病变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及其与TCD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相关性研究[D]. 裴晗蕾.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不同剂量他汀治疗对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分析及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的影响[D]. 智永怡.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2)
  • [4]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在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患者中的应用价值[D]. 谷家美. 青岛大学, 2020(01)
  • [5]经颅多普勒超声及颈部血管超声对神经内科眩晕及头晕患者的诊断价值[D]. 曹丽芝. 吉林大学, 2020(08)
  • [6]多模态MRI对慢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术后灌注恢复情况定量评价[D]. 王晓蕾. 吉林大学, 2020(08)
  • [7]颈部动脉迂曲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临床研究[D]. 金戈.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8]大脑中动脉狭窄与基底节出血及血流灌注改变的探讨[D]. 申林.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9]颅内外血管搭桥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病术后新发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D]. 宋事竑. 南昌大学, 2020(08)
  • [10]经颅多普勒超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的应用研究[D]. 柳雅洁.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高血压患者颅内动脉脑血流动力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