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全国中国画展

2002年全国中国画展

一、2002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论文文献综述)

闫智开[1](2021)在《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研究》文中提出现实主义在20世纪中国美术创作领域占据主要位置,现实主义所强调的真实性、典型性逼真的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实践生活与现实景观,由此产生诸多贴近现实生活、反映社会风貌的艺术作品。而在20世纪中国画史中,现实主义无疑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过程中的重要课题。它一方面要求将受传统文人画影响下的注重自我、远离现实的情感表现,转换为一种关注现实生活、面对大众的入世心态;另一方面,即在绘画语言的表现上,由关注“神”和“韵”的意象造型理念逐渐融合了西方的写实手法,借此发展、提高了中国画表现现实、塑造型体的能力。王盛烈作为当代着名现实主义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美术活动家,他从多方面入手,积极参与并推动新时期现实主义中国画的艺术创作与发展,并以实际行动引领、壮大了建国以来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以现实主义为旗帜的关东画派,改变了东北地域性画派在美术史上的新格局。王盛烈运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创作出众多来源于生活,高度真实的典型形象,在现实主义中国画人物画创作实践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论文以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尤其针对其中国画人物画艺术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相关作品进行客观分析、研究,结合其创作时期所身处的社会背景、地域环境、个人经历等,形成对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较为系统、深入的理解,并通过研究,阐述现实主义在当今艺术语境中的新意义。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绪论作为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研究的对象、研究意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第一章,从客观历史轨迹出发,即王盛烈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结合其主观动因,考察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生平史实。第三部分为第二章和第三章,围绕其现实主义中国画人物画作品展开研究,以其代表作《八女投江》为研究切入点,全面梳理、归纳其现实主义中国画人物画创作的题材类型,阐述其艺术创作的内在动因,进而深入到对其现实主义中国画艺术表现形式的探讨。第四部分为第四章,廓清王盛烈各个时期所参与的美术实践活动,探析他作为美术教育家和美术活动家对现实主义中国画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与影响。第五部分为第五章,结合以上四部分的分析研究,对王盛烈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创作形成客观、系统的认知,阐释其艺术主张并从中获得有益于发展当今现实主义中国画的启示,明确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对当今的美术创作仍具有切实的借鉴意义。

赵子婵[2](2020)在《当代中国人物画发展的探究 ——以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人物画作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全国美展在中国当代美术发展过程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反映了不同阶段中国美术创作的高度以及发展过程中主流审美的变迁,对中国美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以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人物画作品的时代性为切入点,通过对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的形式语言、审美取向、艺术风格的探索,绘画内容的题材、构图、笔墨等表现手法的梳理与分析,论述中国人物画创作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具体表现,时代作品反映时代精神,绘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映射出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的包容性和多元性,从而证实时代对中国人物画发展的巨大影响和价值导向,并进行的深层次思考与探索。本文主要以全国美展中国人物画作品的具体分析梳理来论述当代中国人物画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绘画风格的演变。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当代中国人物画发展的历史演变、时代背景、地域特征及民族风情进行梳理论证,着重探讨中国人物画发展的演变过程和时代特征;第二部分通过对当代中国人物画题材的拓展、表现形式的探究、艺术风格的多元发展及审美取向的变迁进行研究,探讨艺术语言的转变在中国人物画创作中的具体体现,从而为今后中国人物画创作提供理论支持与艺术指导。第三部分通过全国美展对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产生的多种因素与影响、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进行概括,进而解决与反思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不足之处,进而产生推动作用与积极动力。第四部分是对当代人物画创作的展望与总结,对绘画艺术的思考,以及对未来当代中国人物画发展方向的美好期望。

李昀蹊[3](2020)在《画如其人——胡爱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胡爱玲,湖南黔阳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怀化市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2019年9月参加中国美院"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资助项目:中国画写意人物画青年人才培养"。中国画作品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2017"壮美内蒙古亮丽风景线"第十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吉祥草原·丹青鹿城——2016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梦·2017艺术草原全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逐梦·威海

徐亚男[4](2020)在《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期间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重建和挖掘中国美术现代性话语和精神品格最好的美学创造和体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由工业、科技、信息等混合而成的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发展局面,而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正是伴随着社会文化的现代性转型,所体现出的藏族文化、中原文化和受西方文化冲撞融合的当代文化彼此之间的相互交融对话,正历经着不同于任何时期的文化格局、主题内涵、形式语言、审美价值等传统资源的现代形态转换。艺术家不约而同地从“英雄史观”的“集体叙事”方式转向“平民史观”的“个体叙事”,形式语言风格也实现了从“一元”到“多元”的繁荣局面的转变,共同加速着中国美术创作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翻天覆地的位置变化。具体呈现出四个方面的本质特征:其一,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形成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治格局、东西方多元文化、藏族地域文化与相关美术基础设施共同推进的结果;其二,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主题内容是建立在多种文化资源的整合与现代审美方式的转换,进而建构出的具有本土文化内涵和主体性的现代艺术形态;其三,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内在形式语言演变不仅充当了中国美术现实主义美学的思想先锋,也印证着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内在审美需求重新择取养分而进行的现代性探索的结果;其四,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世界民族文化交融背景下形成的具有政治性、民族性、艺术性和当代性共存的代表“民族气派”和“国家形象”的美术现象。因此,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生发、演进、演变过程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章将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分为1978年——1989年的精神重建与技法探索时期、1990年——1999年的文化交流与观念表达时期、2000年——2018年的当代品格与本体建设时期这三个阶段。以中国/西方、传统/现代、内部/外部、民族/世界等多组视角展开论点,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作品产生的政治体制、文化定位、美术思潮、画家群体、形式语言、展览市场等内在和外在因素进行分析,准确定位出这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明显不同于任何时期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整体格局、风格面貌、发展形态与价值取向。进一步探索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审美意蕴、艺术语言、绘画观念的现代性话语形态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内在转型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中国美术创作在新时代的再出发提供丰富的经验和思路借鉴。第二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主题文化内涵进行建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以独特的青藏高原地域文化、藏民族人物精神气质、藏民族传统民族和民间文化区别于其他题材的绘画创作。这种厚重的藏文化内涵再次激活了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在现代性话语探索中的表达属性和涵纳力,并显示出任何时代不曾有的广泛性和内涵深度。一方面,艺术家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想象所衍生出的对“中华民族大团结”、“‘路’的隐喻——藏区新建设新成就”这两方面主题内容的阐述,进而分析藏民族与国家民族身份、民族政策、藏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艺术家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时代”这三组视角关系的全新思考,进而探索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所蕴含的多元和谐文化观的表达。具体可细化为: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解读、高原人形象——民族气质的体现、传统民族节日——民俗文化的深入、信仰与朝圣——宗教文化的解读这四个方面的主题内容,显示出藏族题材绘画不曾有的文化内涵演变。第三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形式语言内在构成的分析,是从改革开放之前艺术本体语言“一元”的“传统形态”向“多元”的“现代形态”局面的转变。通过对藏族题材各画种的现实主义的中国化探索的归类,以及对油画、中国画这两个创作面貌齐全、创作数量庞大的画种形式语言的细化演绎,阐述这四十年的藏族题材绘画在现实主义美学思想和创作观念下所进行的中国美术形态内部语言规律演变,探究这四十年的中国文化需求和艺术家的创作心理、观察方式、审美取向、艺术本体语言形态生发的内在逻辑。第四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价值和意义的研究。这四十年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通过民族想象与主题拓展、风格重构与多元图景呈现对中国当代美术史起到了革新价值的建构。在人文性的审美演绎上以对“天人合一”的观念思考和对人类精神世界的重建凸显出藏族题材绘画丰厚的文化含量和精神内涵。更以其作品强烈的民族思想、民族情感和民族审美意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重构了具有民族魂魄和时代精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形象。因此,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不仅是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不可缺少的里程碑,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家的现代化线性历史景观中重要的视觉文本。

毛雨寒[5](2019)在《新时代·新文艺·新作为——致敬书画新青年》文中认为1919年5月4日,对中国近代影响深远的"五四运动"发生。这个由青年学生发起的运动,全面展现了当时青年的担当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铸就了五四精神。2019年5月4日,时光走过一个世纪。百年前,五四运动闪耀长空,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百年后,"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五四精神如春风化雨,一代代青年用实际行动谱写着雄浑绚丽的青春之歌。

黄丽英[6](2019)在《苏百钧工笔花鸟画艺术语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唐代独立分科后的工笔花鸟画,经过五代徐熙和黄筌异体发展,以徐熙的野逸灵动和黄荃的富贵典雅的,在北宋和南宋期间抵达了光辉的艺术高度。但在元代因为兴起“水墨为上”的文人画,工笔花鸟画开始不受重视,一直在低谷徘徊。直到发展至近代,工笔花鸟画才一扫其萎靡的态势。古今的工笔花鸟画都注重骨法用笔、墨韵意境,西方绘画则侧重视觉效果、透视造型。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中西绘画相互碰撞、融合,苏百钧就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借外贯中,深挖传统,承古创新,抽取当代审美元素,采撷融汇,将工笔花鸟画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典雅清幽的艺术语言和闳约逸致的艺术修养,成为当代工笔花鸟画的领军人物之一。本文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方式,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参观国内博物馆和美术馆、多次观习苏百钧的个人大型画展、针对本文内容专访苏百钧老师等,以苏百钧大量的创作作品、专着资料以及古代画论为研究依据,对苏百钧工笔花鸟画艺术语言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从其艺术雏形、蓄力、成长、成熟四个时期认真梳理苏百钧工笔花鸟画艺术语言的形成与演变,进而分析因其艺术语言流变而形成的绘画特征,以及在其艺术语言影响下的审美取向。此外,本文结合苏百钧的画作横向从色彩、光影、图式结构的角度,纵向从空间布局、题材、绘画技法等方面深入分析其创新的艺术语言。归纳总结得出苏百钧对绘画艺术坚守传统、立足时代、不断创新、侧重情感和人文关怀的发展趋向。最后论述苏百钧高古而创新的艺术语言的当代价值,以及对岭南画派和笔者的影响。苏百钧的创新性语言为中国画的可持续性传承和发展赋予时代意象。本文通过深入分析苏百钧的艺术语言的形成与演变、特征和审美取向以及发展趋势,希望能让更多学子了解工笔花鸟画的艺术语言,为以后研究苏百钧和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学者提供理论资料,对研究当代工笔花鸟画、当代岭南工笔花鸟画的画者以及笔者产生一定的启示。

赵光凯[7](2019)在《十二届全国美展写意人物画作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十二届全国美展写意人物画作品中所包含的形式、文化背景与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文章共分为三部分,第一章主要通过对区域作品数量,作品中表现形式的概述。对作品数据的分析以及对作品的构图、笔墨语言、题材等表现性的艺术手法进行分析;第二章主要通过对十二届全国美展写意人物画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来探究从传统文化的作品到中西文化的交融再到“当代”文化的写意人物画作品,进行归纳总结,弘扬其中华民族文化;第三章主要通过十二届全国美展的写意人物画作品看青年画家,作品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对今后写意人物画创作的展望进行思索。十二届全国美展中的写意人物画作品发展方向以及存在的问题对其总结,从中探索作品对当代画家的影响。为此,本文立足于写意人物画的发展,以十二届全国美展中的写意人物画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作品的题材、形式、技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探究写意人物画的发展趋势。

陈焱[8](2018)在《寻道与古意——兼评曹新刚山水画的美学品格》文中认为曹新刚,字大元。1972年生于山东淄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画家。山东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美协齐鲁美术馆副馆长。淄博市青年美协副主席。淄博市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山东省青年美协主席团成员。山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画学会美国分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山水画艺委会委员。山东画院青年画院特聘画家。中国水墨画院特聘画家。《中国书

老根[9](2018)在《恬静淡然 自成语境》文中认为我和泽光兄认识十年了。最初是在2007年中国美协第三期高级研修班开学典礼上认识的。因为是同乡,往来便多了起来。随着交往的不断加深,我逐渐被泽光兄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绘画造诣所折服。泽光兄当过兵,打过仗。退伍后安置在我们当地的一家矿业公司,后来辞职专职绘画。泽光兄为人敦厚、平实;处事坦然、乐观,是一个典型的山东汉子。他为人豁达、豪爽,有着十足的文人情怀,他取号为半一我,我想一半是把有限的岁月勾兑成茶酒情

邵顺文[10](2017)在《美学新动力:翟明帅》文中提出青年画家翟明帅1982年出生,当代中国青年画家。2004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淮阴师范学院,系首都师范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明帅是我的挚友。我们的缘分起于明帅的作品集《蝶殇》。那是明帅的一本小说集。我有幸帮助明帅出版,彼此结下深厚友谊。在南京,在淮安,在宿迁,我们一起把酒言欢,畅饮阔谈,梦想人生,意气风发。

二、2002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论文提纲范文)

(1)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现实主义美术研究文献
        (二)生平研究文献
        (三)艺术作品研究文献
        (四)教育教学与社会活动相关文献
    三、研究创新点
        (一)发掘新史料补充现有研究文献
        (二)提出新观点、新内容
    四、研究方法
        (一)社会学方法
        (二)文献研究法
        (三)访问与调查
        (四)图像分析
第一章 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生成背景
    一、王盛烈的艺术生涯
        (一)绘画自修与日本留学时期
        (二)由“西”转“中”的创作衍变
        (三)现实主义中国画创作的坚守
    二、建国17 年现实主义中国画形成的历史铺垫
        (一)政治需求与美术创作相结合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两结合”
        (三)改良中国画
第二章 王盛烈的现实主义中国画创作题材
    一、历史的再现:爱国主义历史题材
        (一)《八女投江》的创作
        (二)对战争的哲思
    二、朴素的乡土情结:“大众美术”题材作品
        (一)为民写真:劳动者为题材的艺术创作
        (二)“写照”与“传神”:人物肖像画的表现
第三章 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特征
    一、造型与笔墨的兼容
    二、“明暗”与“线”的契合
    三、速写习作的积累
    四、中西绘画透视的自由运用
第四章 王盛烈推进现实主义美术的社会活动
    一、美术教育活动
        (一)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建立
        (二)美术执教
    二、画派活动
        (一)关东画派领军人
        (二)筹建“辽宁中国画研究会”
        (三)创办“同泽书画研究院”
    三、艺术活动
        (一)美术展览
        (二)学术活动
第五章 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观与启示
    一、王盛烈现实主义艺术观
        (一)艺术创作与社会责任紧密相连
        (二)对现实的关照,艺术为人民服务
        (三)创造“具有时代意义”的典型形象
    二、对发展当今现实主义中国画的启示
        (一)造型观的解放与笔墨语言的拓展
        (二)现实主义的回归与再创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王盛烈年表
附录二 八女投江相关史实考证
附录三 王盛烈绘画展览情况
附录四 王盛烈作品收藏情况
附录五 王盛烈绘画作品出版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当代中国人物画发展的探究 ——以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人物画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当代中国人物画发展的现状
    2.1 当代中国人物画发展的演变
    2.2 全国美展人物画部分作品解析
第3章 当代中国人物画艺术语言的传承和发展
    3.1 中国人物画题材的拓展
    3.2 中国人物画表现形式的探究
        3.2.1 人物画笔墨语言的转变
        3.2.2 人物画构图形式的多样
    3.3 中国人物画艺术风格的多元化发展
    3.4 当代中国人物画审美取向的变迁
第4章 全国美展对中国人物画创作产生的影响
    4.1 推动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意识的发展
        4.1.1 精品意识的提升
        4.1.2 责任意识的建立
    4.2 全国美展中国人物画存在的问题
        4.2.1 个性缺失和写意精神不足
        4.2.2 现代科技在创作中频繁运用
        4.2.3 过分制作与人文精神单薄化
第5章 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的展望
    5.1 坚守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崭新形态
    5.2 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书写时代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作品图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理论意义
    三、选题实际意义
    四、相关研究综述
    五、研究对象及其相关概念界定
    六、研究方法与手段
第一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分期评述
    第一节 精神重建与技法探索(1978-1989年)
        一、“精神家园”的重建
        二、形式语言探索的“试验田”
    第二节 文化研究与观念表达(1990-1999年)
        一、文化研究的深入
        二、机制转变和观念演化
    第三节 当代品格与本体建设(2000-2018年)
        一、当代品格的文化定位
        二、本体建设与视觉革命
第二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主题内涵
    第一节 民族大团结共同体意识的塑造与藏区新成就的歌颂
        一、中华民族大团结——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
        二、“路”的隐喻——藏区新建设新成就
    第二节 民族风情叙事与多元和谐的文化观表达
        一、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
        二、高原人形象——民族气质的凸显
        三、传统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研究
        四、信仰与朝圣——宗教文化的解读
第三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形式语言
    第一节 藏族题材绘画的现实主义内涵的中国化探索
        一、藏族题材绘画的现实主义内涵的演变
        二、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语言特征
    第二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油画创作的表现形式
        一、对西方油画传统的研究与中国化转换
        二、“油画民族化”命题的延续
    第三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中国画创作的形式语言
        一、藏族题材水墨画的扩展与演化
        二、藏族题材工笔画的复兴与重彩演化
第四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价值意义
    第一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对中国美术史的建构
        一、民族想象与主题拓展
        二、风格重构与图景呈现
    第二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人文诉求
        一、对“天人合一”观念的思考
        二、人类精神世界的重建
    第三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对国家形象的塑造
        一、对民族气派的生动阐述
        二、大国形象的对外塑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艺术家详情表
附录二 《美术》杂志中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收录情况(节选)
附录三 相关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6)苏百钧工笔花鸟画艺术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内研究综述
        1.4.2 国外研究综述
第二章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艺术语言的形成与演变
    2.1 艺术雏形时期:父辈言传身教
    2.2 艺术蓄力时期:独自艰苦钻研
    2.3 艺术成长时期:众师指点迷津
    2.4 艺术成熟时期:群雄脱颖而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艺术语言特征及审美取向
    3.1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艺术语言特征
        3.1.1 远承宋元,近师岭南
        3.1.2 搜妙创真
        3.1.3 骨法用笔
        3.1.4 写生三段论
        3.1.5 动静结合
    3.2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艺术语言的审美取向
        3.2.1 重意尚韵的意境之美
        3.2.2 冰壶玉衡的装饰之美
        3.2.3 静雅逸韵的笔墨之美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艺术语言的创新与发展趋向
    4.1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艺术语言的创新
        4.1.1 借西贯中创新的探索
        4.1.2 承古开今实践的尝试
    4.2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艺术语言的发展趋向
        4.2.1 坚守传统
        4.2.2 立足时代,不断创新
        4.2.3 归于平淡,侧重情感和人文关怀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苏百钧艺术语言的当代价值和对笔者的影响
    5.1 苏百钧艺术语言的当代价值
        5.1.1 理论意义
        5.1.2 实践意义
        5.1.3 苏百钧艺术语言对当代岭南工笔花鸟画的启示
    5.2 苏百钧艺术语言对笔者的影响
        5.2.1 对笔者创作实践的启示
        5.2.2 对笔者艺术观的陶染
    5.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1 :苏百钧采访稿
附录2 :苏百钧创作年表
附录3 :图片来源

(7)十二届全国美展写意人物画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十二届全国美展写意人物画作品分析
    一、区域作品数量分析
    二、作品中表现形式的分析
    三、内容题材的分析
第二章 十二届全国美展写意人物画作品的文化体现
    一、传统文化的写意人物画作品
    二、中西互融的文化理念
    三、“当代”文化的写意人物画作品
第三章 十二届全国美展写意人物画作品的思索
    一、从十二届全国美展写意人物画作品中看青年画家
    二、十二届全国美展写意人物画作品中存在的社会现象
    三、对今后写意人物画作品创作的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寻道与古意——兼评曹新刚山水画的美学品格(论文提纲范文)

一、寻道
二、古意

四、2002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研究[D]. 闫智开.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当代中国人物画发展的探究 ——以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人物画作品为例[D]. 赵子婵.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画如其人——胡爱玲[J]. 李昀蹊.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0(05)
  • [4]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研究[D]. 徐亚男.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5]新时代·新文艺·新作为——致敬书画新青年[J]. 毛雨寒. 现代艺术, 2019(05)
  • [6]苏百钧工笔花鸟画艺术语言研究[D]. 黄丽英.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7]十二届全国美展写意人物画作品研究[D]. 赵光凯. 西北民族大学, 2019(02)
  • [8]寻道与古意——兼评曹新刚山水画的美学品格[J]. 陈焱. 中国民族博览, 2018(05)
  • [9]恬静淡然 自成语境[J]. 老根. 南风, 2018(11)
  • [10]美学新动力:翟明帅[J]. 邵顺文. 东方文化周刊, 2017(48)

标签:;  ;  ;  ;  ;  

2002年全国中国画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