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质小麦为啥推广难(论文文献综述)
祝存存[1](2019)在《难以合作的合作社:农民的理性选择及行动逻辑 ——以河南省L村为例》文中提出我国合作社法自颁布以来,农民合作社发展势头迅猛,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农民合作起来对于提高农民收益,改善农民的境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农民通过合作,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对于村庄共同体的修复也意义重大。然而当前农民从整体上仍然处于高度分散的原子化状态,许多地方合作难以形成。那么农民难以合作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其中蕴涵着农民怎样的行动逻辑?充分认识农民的行动逻辑是研究农民合作问题的重要前提。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以农民理性为视角,探究和解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中,农民合作的行动逻辑以及难以合作的原因,进一步探讨农民作为理性人的行动逻辑是如何在农民合作中体现的,即农民是如何进行合作的,合作的动机和具体过程如何?其中,农民的理性思维是如何影响他们的选择和行动逻辑的,是笔者想要探讨的关键问题。通过调研,得出如下结论:1、农民合作社的生成有内因也有外因。外因是原子化的农民抵御风险能力差以及政府的大力扶植,而内因即乡村能人的带动、农民抵御风险的需要,其中内因的影响更加明显;2、降低交易成本、获取更多收益的理性考量是农民合作的首要动机,而对社长的人际信任和对村庄公权力的系统信任是L村农民合作的重要基础;3、L村的农民合作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保守型、进步型和审慎型,这几种农民合作类型背后的行为逻辑大致可以归为生存理性、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这三者不是非此即彼,互不相容的关系,小农既是一个追求利润者,又是维持生计需要的生产者;4、农民是对成本、利润和风险有自己考量的理性小农,出于风险规避、谋求生存发展、获取经济效益、提高社会地位等原因的交织和算计,L村农民合作社难以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农民合作难以形成;5、这种理性引导下的合作从长远来看是一种良性的合作,有利于形成以共同规则和平等协商为核心的农民合作的共同体。这种合作形式和利益共同体,比单纯依靠血缘、地缘或集体认同维系的传统共同体更加稳固和长久。
连煜阳[2](2019)在《新型肥料生产、销售和使用环节制约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农业发展方式亟需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向绿色生态可持续转变。2015年,原农业部提出实现“化肥零增长”的目标,发展绿色、高效、环保、优质的新型肥料成为促进化肥减施增效的有效途径。然而,新型肥料发展推广面临重重困境。为引导新型肥料市场有序发展,本项研究利用肥料生产企业、销售商和农户实地调研数据,运用计量经济模型,从新型肥料生产、销售和使用产业链视角,实证分析新型肥料推广难的制约因素,为推广新型肥料,减少化肥施用,促进农民节本增效提供科学分析结论和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生产环节,通过企业访谈,结果显示新型肥料生产工序复杂,环保设施增加成本;企业性质统一划分为化工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新型肥料品种层出不穷,标准落后不匹配,导致新型肥料生产成本高。此外,政府低价招标有机肥,弊病丛生,扰乱正常市场秩序,存在市场失灵,有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风险,降低企业生产优质新型肥料的积极性。销售环节,通过对肥料销售商的问卷调查,发现肥料经销商整体专业知识水平较低,经营门槛低;农户赊账行为多,增加经销商融资成本,新型肥料产品推广服务成本高。进一步对新型肥料销售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新型肥料销售价格低,销售商依靠降低价格、缩小利润空间拓展优质新型肥料消费市场,销售商销售推广优质新型肥料意愿不高。使用环节,通过农户微观调查数据,发现农户对新型肥料的施用意愿较弱,施用范围较小,利用Logit模型分析农户新型肥料施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发现参加施肥技术培训、政府农技人员提供施肥技术、肥料销售店离家距离近和是获得肥料补贴等因素均显着正向影响农户新型肥料施用行为。新型肥料价格和化肥价格对农户新型肥料施用行为的影响不显着。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认为,在现有市场条件下,发展新型肥料,实现化肥减施增效,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发挥经济激励作用,二是利用信息引导作用。经济激励方面,在电费、环保设备、税收等方面对新型肥料生产实行优惠政策,以此降低新型肥料生产成本;对使用新型肥料的农户进行肥料专项补贴,以此激励农户施用新型肥料。信息引导方面,重视对销售商与农户的施肥技术培训,完善培训内容,使销售商和农户了解化肥减施增效的政策背景,提高环保意识,提高经销商和农户对新型肥料的接受度和认知程度,引导其销售和施用新型肥料,逐步用新型肥料替代化肥。
蔡世舫[3](2011)在《皖麦50的选育及推广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皖麦50是宿州市农科所于1999年育成的450-500Kg/667m2高产抗倒小麦新品种,2004年3月经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8月通过国家审定。其育种目标是针对当时淮北主栽品种皖麦19易倒伏的缺点,对其进行改良,围绕高产与倒伏这一主要矛盾,育成高产(450-550Kg/667m2)、高抗倒伏、中熟、中后期耐早、抗病和易栽培的品种。皖麦50的主要特点是高产抗倒,产量三因素协调,后期耐旱,抗干热风,产量潜力大。经多年多点试验和大面积示范,表现高产稳产和具有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很快成为淮北地区主栽品种。但以往繁育基地生产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少,主要是农民繁育的积极性不高、种子质量提高困难较大和种子收购困难大等问题,致使小麦种子繁育成为各育、推单位比较棘手的问题。为此,如何实现产业化开发,保证皖麦50种子质量和育、繁、推各单位的利益,成为当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我国各大、中、小型种子企业对小麦产业都十分看重。为了提高种子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在实施种子产业化的过程中不断做大做强企业,各种子企业都在力争改变经营观念和完善经营策略,从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发展成为现代的规模化、大型化、品牌化,更加注重了宣传品牌和塑造自身形象。实力较强的种子企业大多成立有自己的科研机构,聘用有经验的科研人员从事新品种的选育工作,力图用自育新品种开拓市场。有的种子企业采取的形式是风险购买育种单位正在试验中的苗头新品系,投资一定费用参加各级试验、示范宣传和报审工作,一旦审定后即可独自快速开发。有的企业则是独家买断育种单位新审定品种的品种权自主安排开发,还有的种子企业实施小麦新品种权人的区域授权代理开发或联合互利开发,更多的种子企业是采取了上述几种形式兼顾。总之,种子企业在经营思路和市场运行模式上,在力求不断地创新和探讨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同时,对本区小麦新品种的迅速示范推广贡献了很多力量。但在现行管理体制下,我国种子市场还不够规范,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育种、繁殖、推广、加工等环节的衔接还不够紧密,育种成果不能很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许多品种因育种、繁种、推广等环节脱节,种出多门、各自为政,即使是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的品种,也未能在生产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与效益。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育、繁、推体系存在着松散性,产业化开发程度较低,严重影响了育种成果向农业生产的转化推广进度。针对目前我国小麦种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诸多弊端,宿州市农科所从2003年开始,与安徽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及部分国有大型农场和种子企业联合,按照“自愿平等、互利互惠、强强联合、优势互朴”的原则,进行强强联合,组装配套皖麦50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建立严格的四级种子生产程序以保证种子质量,围绕皖麦50建立庞大的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形成了较完整的育繁推一体化产业链,加速了科研成果转化。由于产业化体系较为完备,目前皖麦50推广势头良好,已成为全国12个主要推厂品种之一。以前在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应用过程中出有不少专家学者提炼总结经验,但将品种从试验设计到推广应用全过程进行总结的还鲜有人为,所以本文以皖麦50的选育与应用推广为例,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以期为广大小麦育种者在今后选育与推广上提供参考。
李继军[4](2005)在《邯郸棉田多熟种植制度调查及推广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棉花是邯郸市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历年植棉面积都在100万亩以上,种植制度以一熟为主。本文对邯郸市棉田多熟种植制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其推广问题进行了研究。棉田多熟种植与一熟种植相比,可以充分利用劳力、土地和光热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对稳定粮棉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意义重大。邯郸市完全可以实行棉田多熟种植,农民在这方面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邯郸市棉田多熟种植占的比例很小,但分布较广,类型多种多样。大部分农民选择投资较小,效益稳定的麦棉套种和油棉两熟种植模式。少部分市场销售能力强的农民选择投资较大,风险较大、高效益的棉花与瓜果蔬菜类作物套种模式。掌握不好栽培技术,棉田多熟种植投资、用工较大,存在市场风险,农业推广部门在向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和市场信息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是影响邯郸市推广棉田多熟种植的主要原因。 邯郸市农民急需棉田多熟种植栽培技术和市场信息,很多农民因掌握不好栽培技术而导致棉田多熟种植失败。邯郸市推广棉田多熟种植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只有政府在农业推广队伍建设,农村教育和培训,棉田多熟种植栽培技术研究及传播等方面投资,才能取得棉田由一熟向多熟耕作改制成功。
张秀霞[5](2000)在《优质小麦为啥推广难》文中研究说明
二、优质小麦为啥推广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质小麦为啥推广难(论文提纲范文)
(1)难以合作的合作社:农民的理性选择及行动逻辑 ——以河南省L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关于农民合作的研究综述 |
二、研究评述 |
第二章 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
第一节 理论视角与核心概念 |
一、理论视角 |
二、核心概念 |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章 L村农民合作组织的生成 |
第一节 L村及TX合作社概述 |
第二节 L村农民合作的动因 |
一、外因 |
二、内因 |
第四章 L村农民合作的行动逻辑 |
第一节 农民参与合作的动机 |
一、合作基础:人际信任与系统信任 |
二、首要动机:利益勾连唤起参与热情 |
第二节 L村不同类型农民合作的行动逻辑 |
一、保守型:生存理性主导 |
二、进步型:经济理性主导 |
三、审慎型:社会理性主导 |
第三节 合作终止:退社与农民契约精神 |
一、退社原因 |
二、退社成本 |
第五章 风险·利益·权衡——难以形成的合作 |
第一节 农民合作过程中的风险规避行为 |
一、冻害激发生存理性 |
二、麦种选择上的风险分担意识 |
三、对土地托管模式持疑 |
第二节 农民合作过程中的利益导向行为 |
一、预期利益未能满足后的退社 |
二、盈余分红机制的缺乏抑制农民合作意愿 |
三、缺乏规范约束下的农民买卖行为 |
四、非农化就业选择与合作参与不足 |
第三节 农民合作过程中的权衡算计行为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结论 |
一、农民合作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 |
二、利益追求和信任机制是农民合作的动机 |
三、农民基于理性的算计使得规模化的合作难以形成 |
第二节 农民理性的嵌入性 |
第三节 研究创新、研究不足及展望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二、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访谈对象目录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致谢 |
(2)新型肥料生产、销售和使用环节制约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存在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博弈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价格传导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中国化肥利用效率研究 |
2.3.2 农户施肥行为实证研究 |
2.3.3 化肥减施增效研究 |
2.3.4 综合述评 |
第三章 中国化肥生产和施用现状 |
3.1 化肥生产现状 |
3.2 化肥施用现状 |
3.2.1 化肥施用总量大 |
3.2.2 化肥施用省际间差异大 |
3.2.3 经济作物施肥强度大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型肥料生产环节分析 |
4.1 肥料生产企业调研基本情况 |
4.2 生产企业推广新型肥料的效果 |
4.3 新型肥料生产和推广受阻 |
4.3.1 生产成本高 |
4.3.2 需求量少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型肥料销售环节分析 |
5.1 肥料营销模式现状 |
5.1.1 肥料传统二级营销模式 |
5.1.2 肥料直营模式 |
5.2 销售环节调研概况 |
5.2.1 数据来源 |
5.2.2 受访经销商基本情况 |
5.3 新型肥料销售情况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型肥料使用环节分析 |
6.1 调研样本区概况 |
6.1.1 数据来源 |
6.1.2 农户基本概况 |
6.2 农户新型肥料施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6.2.1 研究假说 |
6.2.2 模型设定 |
6.2.3 模型结果与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2.1 生产环节 |
7.2.2 销售环节 |
7.2.3 使用环节 |
7.3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皖麦50的选育及推广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结果与讨论 |
2.1 育种目标 |
2.2 总体思路 |
2.3 技术方案 |
2.4 选育过程 |
2.5 选育结果 |
2.6 性能指标 |
2.6.1 产量 |
2.6.2 品质 |
2.6.3 抗病性 |
2.6.4 特征特性 |
2.7 皖麦50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
2.7.1 皖麦50播期和密度试验 |
2.7.2 皖麦50肥料和密度试验 |
2.8 皖麦50的开发与应用 |
3、结果与讨论 |
3.1 皖麦50育种技术总结 |
3.1.1 再度扩大群体法 |
3.1.2 杂交组合采取强强联合组配方式 |
3.2 皖麦50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
3.2.1 范围 |
3.2.2 产地选择 |
3.2.3 产量指标及品质指标 |
3.2.4 种植方式 |
3.2.5 栽培技术 |
3.2.6 收获、脱粒、贮藏 |
3.3 皖麦50四级种子生产程序和技术操作规程 |
3.3.1 小麦四级种子生产程序和技术操作规程提出的背景 |
3.3.2 皖麦50四级种子生产程序的技术操作规程 |
3.4 皖麦50推广体系建设总结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邯郸棉田多熟种植制度调查及推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的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设计和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章 邯郸市棉田多熟种植制度调查 |
2.1 邯郸市棉田多熟种植制度 |
2.2 邯郸市麦棉套种 |
2.3 邯郸市油棉两熟 |
2.4 邯郸市棉薯套种 |
2.5邯郸市棉蒜套种 |
2.6 邯郸市棉花与洋葱套种 |
2.7 邯郸市棉花与西瓜套种 |
第三章 邯郸市棉田多熟种植推广问题研究 |
3.1 农业推广共性问题 |
3.2 棉田多熟种植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
3.3解决办法 |
3.4 预测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优质小麦为啥推广难(论文参考文献)
- [1]难以合作的合作社:农民的理性选择及行动逻辑 ——以河南省L村为例[D]. 祝存存.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2]新型肥料生产、销售和使用环节制约因素研究[D]. 连煜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08)
- [3]皖麦50的选育及推广应用研究[D]. 蔡世舫. 安徽农业大学, 2011(07)
- [4]邯郸棉田多熟种植制度调查及推广问题研究[D]. 李继军.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
- [5]优质小麦为啥推广难[J]. 张秀霞. 河北农业,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