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实践与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于海鹏[1](2021)在《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文中认为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过去、现在、将来均如此。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至今农村经济依然比较落后和三农问题仍然很严峻。资金缺乏是困扰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难题,就目前中国的体制和小农经济形态来说,合作经济才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成功之路。发展好合作经济根源在于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中国农村拥有合作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村金融仍然是个老大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体制机制顶层设计上下功夫,鼓励开展农民合作金融试点,建立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体系”。农村合作金融道路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很多国家普遍存在且发展很成功的选择。河北是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祥地,建国以来河北地区乃至全中国一直为农村合作金融事业而探索,目的就是解决三农问题。但是,河北乃至全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事业发展一直很缓慢,农村合作金融背离合作制发展方向,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名不副实,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和新型农村合作金融都出现了异化,这并不能证明我国不需要合作金融和没有合作金融发展的条件,而是各种其他因素限制了其发展。河北省是农业大省,河北省三农问题关乎精准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农村合作金融问题已经成为河北乃至全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难点、热点,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势在必行。直到1996年,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农业银行脱钩,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走向独立发展道路,也标志着河北农村合作金融进入了独立发展的新阶段。农村合作基金会曾作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重要补充、填补了农村金融空白。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不断进行改革深化,从名称中删除了“合作”二字,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兴起。到2015年,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初步完成了股份制改革,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逐步走向商业化和股份制,成为向农村商业银行和股份制联社方向发展的走向异化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村金融体系中,商业性金融成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发展不足,合作性金融逐步消失。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兴起,非正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大量存在,形成了以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多样化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共同发展的局面。首先对农村合作金融进行了概念的界定,把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分为独立发展、探索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历史阶段,探讨了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历程,进行了正面和负面分析,分析了存在问题及原因和发展特点等问题。
何松龄[2](2020)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研究》文中提出相比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实践而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改革是明显滞后而又存在诸多问题的。在七十年的制度变迁过程中,政府通过一系列以“暂行规定”、“指导意见”为载体的制度供给行为初步建立起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制度体系,但这一体系并没能真正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塑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产权安排。受此影响,农村金融机构“脱农离小”的现象依然突出,农村金融机构组织治理长期混乱,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究其根源,是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制度供给抑制问题。一方面,健全农村金融支农体系迫切需要有效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作为支撑;而另一方面,当下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制度供给在实践中又难以真正地对这一迫切需求做出有效的回应。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制度供给与健全农村支农金融组织的产权制度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制度供需失衡。有鉴于此,本研究从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出发,以“理论框架—实证分析—对策研究”三层结构为研究框架,系统解读“什么是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存在何种问题,症结何在?”以及“如何推动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与创新?”的三重问题。全文除绪论外共有七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理论基础”。沿着“产权——金融产权——金融机构产权——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进路,本章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实情况引入企业产权理论与制度金融理论作为理论支撑,为研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提供跨学科的分析框架。本章认为现有研究将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机械地解读为“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的产权”,缺乏对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本质的把握,存在一定的误区。受制于此,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改革并没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到底什么是农村金融机构产权,还有待研究的重新解答。第二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框架”。遵循“功能——结构”的范式,本章重新界定了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与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从宏观与微观的双重层面对农村金融机构产权进行解构。本章认为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是在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满足农业、农村发展的金融需求的功能约束下,由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基于一定农村金融资源而享有的权利的总称。较之于一般的企业或金融机构产权,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在功能、主体、客体以及模式上有着明显的特征。在宏观维度上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指向农村金融机构的所有制形式,是农村金融机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法律形态;微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则是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的具体规则,反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二者共同塑造了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整体结构,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效率。第三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程、逻辑与经验”。本章从分析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演化语境入手,系统梳理了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七十年的演化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深刻阐释其内在的深层逻辑与改革经验。本章认为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演化形成了以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以所有权改革为主导的演进模式以及顶层设计缺位下的试错性改革思维的三重逻辑。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历史逻辑根源。在演化的过程中,我国形成了坚持推进市场化改革、坚持渐进性的改革方式、坚持存量改革与增量改革的协同推进以及坚持以实际问题为到导向的改革经验。第四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本章从对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制度安排现状的梳理和总结入手,系统分析了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在宏观与微观层面上的异化表现。本章认为在宏观层面上,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呈现出结构性的国有资本垄断与产权目标营利化的异化现象;在微观层面上,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主要表现为产权主体虚置、内部人控制、外部人控制、产权关系倒挂、产权约束机制失效。当下的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严重偏离了既定的制度供给目标,直接制约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功能的实现。第五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归因”。在前文的基础上,本章主要从制度供给的层面对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成因进行分析和论证。本章认为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是农村金融产权改革过程中制度供给缺位、错位、越位的共同结果。其根源在于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缺乏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准确把握、缺乏统一的制度供给目标三者共同导致的制度供给抑制的长期积累。第六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经验借鉴”。以历史为视角,本章对域外国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实践的历史经验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本章认为推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与创新需要在总结自身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充分借鉴域外国家实践的历史经验,重视法律制度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发展过程中的根本性作用,在制度设计中坚持合作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主导地位,明确国家作为产权主体在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的扶持性作用,强调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中的产权联结。第七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制度创新”。在前文的基础之上,本章就如何推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与创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章认为破解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关键在于从供给侧层面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结构性改革与制度创新。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以我国农村金融的现实需求为指引,明确改革的核心目标,树立优化配置、支农本位、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明确法制化的基本路径,坚持合作制的改革方向。在此基础之上,以制度创新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是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功能实现的必然要求,应当从构建以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制度、建立有序的农村金融机构国有股权退出制度、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治理制度、推动省联社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推动合作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法律重构五个方面予以落实。
舒凯彤[3](2019)在《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模式与路径选择》文中研究表明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核心,完善合理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是保障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持续增长的基本保障,是国家整体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战略制定的重要基础。如何构建起适应我国国情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就必须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发展模式与路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是指在不同的经济社会环境、不同的发展条件和背景下,农村金融的供给方、需求方以及国家层面以制度的形式做出相应的安排和调整,依据不同的金融发展方法配置信贷资金,以形成功能完备的农村金融市场和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最终形成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相对稳定的模式。在不断的摸索与探究中,我国的农村金融已经走过了40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显着的成果。但是,无论是在农村金融自身的发展模式还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这里边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原因,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找到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发展道路,是农村金融改革的当务之急。通过对中国现行农村金融发展状况的调查和分析,发现目前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变化的需要,不仅没有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反而束缚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仍不够健全,农村金融需求结构变迁导致供需结构出现的新的失衡,金融抑制现象长期并且目前仍然存在;从需求角度而言,农户自身的天然特性使其缺少高质量的资产和抵押品大大降低了其农村信贷资源的可获得性,农村金融市场容量扩张与金融基础支撑体系薄弱的矛盾仍然突出;而从供给角度讲,农村金融市场中信贷的供给主要依靠政府政策指导及行政手段进行推动,同时也缺少相应的农业保险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为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保驾护航。因此其承担缓解农村借贷资金紧张状况的能力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同时自身在风险管理等方面集聚了不少问题;完整的风险防控体系并未建立,不论是从普及范围还是普及质量上来看都是不达标的,作为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环节,理应肩负起更重要的责任。为了厘清这些问题,有必要对我国农村发展的历程进行系统的梳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政府主导模式(1978-1996年)、“三位一体”模式(1997-2004年)、商业化主导模式(2005-现在)。区别不同模式的关键在于满足金融需求的供给结构和资源配置方式所采取的主要手段,即如何平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信用主体模式、资产抵押模式和合作金融模式。将研究视角聚焦在金融交易层面,探讨何种金融模式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资金供需双方的需要。金融的最核心功能是资金的融通,引导资金流动到价值最大化的领域,价值不应仅仅包含经济价值,还应充分考虑到社会价值、环境价值等方面。而且因为我国的现实情况,农村金融还被赋予了更多重要的责任。不仅仅要促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致富,还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使农民生活的更有尊严。现阶段,农户和资金供给方就好比站在河的两岸远远相望,金融则是将二者连接起来的桥梁,实现农村信贷资金供需的平衡。可以看到,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机制尚未建立,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的变化,市场功能还不健全。究其产生的深层原因,可以归结为农村金融模式变迁的目标设定不明晰、农村金融模式创新的主体动力不足、农村金融模式演进的路径偏差。这些问题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农村金融信贷供需主体的失衡,形成了事实上的金融抑制。通过对我国农村信贷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农业生产总值和农村居民纯收入与农村信贷差额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农民纯收入越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越高,农村资金流出现象越严重;而国家财政支农力度和农村固定投入对优化农村信贷配给起到显着的正向作用,对信贷流出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资金供给上促进农村信贷配给效率的提高,即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投入不断强化了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农村金融市场功能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信贷抑制问题。以上结论为我国农村金融模式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政府力量的干预能够促进信贷配置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健全和完善了农村金融市场。但仅仅依靠政府的强制性行政手段从根本上扭曲了金融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弱化了市场机制在农村地区资金配置的作用,加剧了农村信贷市场的调节失灵。因此,将“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结合起来,以市场自发的力量对农村资金的流动进行调节,将是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可以借鉴国外已经成功的有益经验,美国波特切斯特乡村银行模式、孟加拉“格莱珉”模式和印度地区农村银行模式都有值得学习取经的地方。此外,互联网金融、农业供应链金融和新型合作金融模式等新兴金融理论也为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可能,互联网金融与生俱来的高效便利,农业供应链金融所特有的风险把控作用,新型合作金融模式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和较低的监督成本,都是我国农村金融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诚然,改革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必将经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农村金融模式的路径选择应主要从以下三个大方面着手:一是健全完备的农村金融体系,二是优化提升农村金融市场功能,三是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基础支撑。例如大力发展土地未来收益权抵押贷、对低息和贴息涉农贷款进行财政补助、加快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等;农村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优势,立足自身优势领域积极拓展农村市场。商业银行农村分行应当构建适应农村市场的运营体系,农村信用社则应致力于建立商业化的现代金融模式,村镇银行的未来是走出差别化的“社区银行”道路,新型规模经营主体将作为三者的有益补充;保险公司应该将眼光放的长远些,看到农业保险的巨大潜力和增长空间,寻求在政府的支持下稳步推进农业保险业务。农村联保互助小组、商业保险公司、农业再保险公司和保监会将共同构成我国的立体化农业保险体系,把政府和市场的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推动农业保险发展的合力。不可否认,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体制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合理的地方,但正是因为有不足才有进步的可能。在深入推进农村金融市场化的基础上,以政策完善为改革铺平道路,以农村金融机构为改革主力军,以农业保险体系为改革保驾护航,“三农”问题必将迎刃而解,实现农村发展、农业繁荣、农民富足的愿景,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查雪梅[4](2019)在《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改革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自成立以来,隶属过人民公社,并入过人民银行,也受过农业银行管理,1996年脱离农业银行,2003年至今则受农村信用社省联社管理。随着大部分农村信用社转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省联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农村信用社省联社今后怎么改事关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的长远健康发展,事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事关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对新一轮农村信用社省联社的改革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运用定性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分析了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改革对策。首先,对农村金融理论进行概述,并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改革的研究成果。其次,梳理了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历程,同时从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本级和其辖内行社两方面分析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发展现状,并对其改革效果进行评价。再次,具体分析了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行政管理色彩浓厚和服务功能有待加强两方面。然后,从国内外相关改革案例中,挑选出秦农农村商业银行和德国储蓄银行来进行详细分析,并从中得出经验和启示。随后,通过深入调研,从农村信用社省联社自身及其辖内行社未来发展需要两方面,剖析了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改革的动因,并对目前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改革的五种主要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结合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实际情况,针对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淡化行政管理、提高服务能力和相关配套改革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建议。本文建议在保持县级行社法人地位不变的前提下,选择金融控股集团的模式对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进行股份制改造,引进优质战略投资者,以资本管理代替行政管理,按照市场化原则,不断提高其服务能力。
陈冬[5](2019)在《Z农商行公司治理机制问题分析》文中认为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由农村信用社或农村合作银行改制而来,但大部分银行在治理结构上却仍然保留了省联社管理的体制。即省联社在资本金上基本上未有投入,但管理着银行的方方面面。这一体制在改革的初期是为了在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建立专业性的管理体系,但越来越不符合市场发展的需要。它不仅不符合公司治理的基本要求,而且导致了一系列代理问题,和国家进行农村商业银行改制建立产权关系明晰、治理结构完善的目标相距甚远。首先,本文在绪论的基础上,对公司治理理论进行了综述。其次,对本文研究主题涉及的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进程和现状进行了陈述分析,同时对省联社的成立和影响进行了介绍。再次,以Z农村商业银行为案例,对其成立历程和公司治理目标进行了简述,对公司治理和经营现状进行了详细陈述。最后,以省联社为独特视角,运用第二章介绍的理论,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对Z农村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发现,省联社通过隐性人事安排、主导激励约束机制等全面侵入到Z农村商业银行公司内部治理,已远远超越行业管理的外部治理角色。省联社及其授意安排的执行董事、高级管理层以及监事是陈旧行业管理体制下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同处一个利益链条,形成一个既得利益集团,最终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机制运行混乱。省联社作为行业管理组织,行政化倾向严重,受到的监督有限,同时对外部行政监管造成了障碍,结果使得农村商业银行外部治理机制运转不畅。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从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增强股东权利意识、转变省联社职能、调整监管政策、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和培育良好公司文化六个方面改善农村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启示与建议。
骆嘉慧[6](2019)在《我国农商行股东治理风险及控制研究 ——基于D农商行的案例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也随之不断深化。作为以服务县域经济为主的农村商业银行(下称“农商行”),在不断深化发展中已成了农村金融主力军。自2003年开始深化改革,以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为目标,持续推进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历经统一法人、股份合作制改造和股份制改革,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改制后的农商行,资本实力、业务规模、资产质量、经营效益都达到了新高度,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已经成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三农”经济不可或缺的金融机构,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阐述我国农商行的发展现状,结合工作实践,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上,以D农商行股东治理为典型案例,分析了其自2006年以来改制过程中,股东治理风险产生的原因,发现因大股东控制导致公司治理失效,进而产生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声誉风险。在分析D农商行公司治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本文进行深入思考,探索农商行应对股东治理风险及控制的合理对策,提出农商行应按照公司治理和监管要求严格股东准入管理,坚决打击各类规避股东资格审查行为,规范隐形股东和股权代持等现象。同时,通过引进优质股东,包括民营企业、战略投资者等,对股权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使股权逐步多元化,且能起到相互制衡作用的,科学合理的股权比例。此外,农商行应健全“三会一层”,使之成为既相互制衡,又高效运作,且相对稳定的公司治理格局以及公司治理机制。最后,农商行还需强化关联交易管理,按规定开展信息披露,接受内部员工、社会和公众的监督。
安春伟[7](2019)在《我国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中激励相容的法律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农村信用社经过十多年的深化改革,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基本上形成以股份制改革为主要模式的农村商业银行运行体制。在改革实践中,改革后的农村信用社面临着目标选择问题,是以追求盈利的商业化发展为目标,还是坚持服务“三农”的政策性目标,亦或是将盈利目标与服务“三农”目标有机统一、协调发展。对此,政府和学界均非常重视,并积极探索解决机制。由于农村信用社本身的历史属性、“三农”的特殊性、政策性要求以及改革后的商业化发展需要,改革后的农村信用社不应当单纯以某一目标为导向,政策性目标与商业化目标不是二选一的关系,而需要互利共生,实现二元目标协调发展。然而,受到法律制度不健全的制约,尤其是二元目标融合机制缺失,改革实践中往往出现政策性目标与商业化目标冲突。为了满足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的二元目标相容性发展诉求,需要适度限制盈利性、发展服务性,建立一套融合机制就显得十分必要。最大化发挥机制的效能,一方面要有科学的理论作为基础,另一方面要有法律制度提供保障。因此,要结合实证抽象出现有的机制设计,引入激励相容理论,构建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中二元目标相容的法律机制。基于上述思路,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该部分以我国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的情况为契入点,提出如何解决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确定文章的研究对象和理论框架,由此梳理了农信社股份制改革模式、改革目标、存在的法律问题以及激励相容机制理论方面研究现状的文献述评,是本次研究的前提。第二部分是简述我国农信社股份制改革,通过分析改革历程、改革模式和改革动因,进而得出改革的二元目标目标,是文章研究的基础。第三部分是我国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中导致二元目标冲突的的法律问题,主要从从法人治理机制不健全、监管制度不完善和服务“三农”法律保障不健全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我国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中激励相容机制的实践与表达,首先论述激励相容机制理论;其次论述改革中激励相容的法律制度的设计原则;再次以J农商行为例分析激励相容机制在J农商行改革中是如何实现的。第五部分是我国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中激励相容的法律机制优化,作为文章的最后一部分,通过前文的分析,分别从法人治理机制的法律完善、完善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监管规则、构建服务“三农”的法律制度保障、完善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的运行保障机制。文章的创新点,和大部分关于农村信用改革的研究方法不同,文章以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的二元目标为切入点,分析二者之间的冲突和相容,找出导致二元目标不相容的法律问题,引入激励相容机制。以J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为例,通过实证分析,证论证激励相容机制在改革中的可行性,采用经济理论与法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搭建分析研究框架,在该理论基础与实证相结合的思路下,提出我国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中建立激励相容的法律机制优化方案。
马敏排[8](2018)在《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农商行法律问题研究 ——以曲靖市农村信用社为视角》文中认为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以来,经历了多次变革,在不同时期不断调整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形态,以适应社会发展,在支持农民生产、生活,振兴乡村建设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村信用社较其他金融机构有其特殊性,我国四大国有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都是先有总行,再有分支行,因此,可以严格按照母子公司的治理模式进行治理,农村信用社为自下而上组建,先有乡镇信用社,再由县级联社统一法人,随后由县级联社出资组建市级、省级联社,而组建后的省、市联社在高管任免、薪酬制度、经营管理等方面反过来对县级联社享有领导权,资本上先有父后有子,管理上先有子后有父。省联社的定位也一直是省政府的派出机构,省联社一直按照“国企”来管理,高管由省政府任命,然而,农村信用社并没有国有资本成分;农村信用社营业执照上,性质是“集体所有制”,然而,从股本金结构来看,已经没有了“集体”的股份,股权与管理、企业性质不相匹配。农村信用社的历次改革均更注重对其组织形式的界定,而对其管理体制基本没有很好地探讨,管理上的混乱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农村信用社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监管指标不断恶化、案件风险频发等问题。改制组建农商行,再次成为了农村信用社的热词和大势所趋,目前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农商行已经进入关键时期。本文结合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及其县级信用社改革实际,从信用社法律定位、股权结构、管理体制、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改制后的农商行合理进行法律性质定位、明晰产权结构、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性,最终完善商业银行体制,激发农商行活力,促进农商行发展。
李纲[9](2016)在《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优化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其可持续健康地发展事关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农村信用社从2003年开始新一轮的改革试点工作,历经20多年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果。然而,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不完善、内外部约束机制不健全,是当前阻碍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河北省作为第二批试点改革的地区于2004年开始深化改革工作,2005年6月省联社挂牌成立以来,在最新一轮的改革中,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创造性地提出“双改”(农村商业银行改制、股份公司改制)思路,其中股份公司改制在全国开创了先河,改革的成效直接影响着农村信用社的未来发展。因此,对于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河北省农村信用社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研究和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通过归纳和分析国内外关于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研究的相关理论,并针对河北省农信社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对策方案。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现状,并对其在法人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通过综合分析和借鉴国内外农信社法人治理相关研究成果和治理经验,并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治理原则和优化方案。完善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的基本原则包括:健全的组织架构、清晰的职责边界、明确的决策规则和程序、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和合理的社会责任。具体的法人治理结构方案包括对省联社的深化改革、继续推进股份制改革、引入战略投资者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这些具体措施的探索,建立一套适合我省现阶段需求的,科学决策、高效执行、有效监督、相互制衡的有效的法人治理模式。
胡贻杰[10](2016)在《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转型商业银行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农村和农业的问题被称为三农问题,并引起高度重视。为了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必要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提升满足现代农村发展的金融服务水平。农村信用社一直以来深耕农村,立足县域,长期为农村经济体制转型做除卓越的贡献,在我国的农村金融结构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我国农村信用社进行过多次的改革,尤其是2003年的深化体制改革,其成绩斐然。实践证明进行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是农村信用社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以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转型商业银行为主要研究内容。首先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确保本文的研究是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及现状的基础上展开的,使得本文的研究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性,然后,针对我国农村信用社转型的必要性展开分析。接着对国内外的农村信用社转型的成功案例展开研究,总结其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江西农村信用社的实际状况,展开对其转型的探究,明确了其转型的模式、原则和目标,并研究了江西农村信用社实现转型的具体对策,希望可以为江西农村信用社的转型及转型后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实践与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实践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理论意义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点 |
四 研究对象的基本说明 |
第一章 农村合作金融概念的界定 |
第一节 合作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
一 现代合作思想的发展 |
二 现代合作经济的发展 |
第二节 合作金融概念的界定 |
第三节 现代中国的农村合作金融 |
第二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独立发展阶段 |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 |
一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背景 |
二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走向独立发展 |
三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独立发展阶段分析 |
第二节 农村合作基金会 |
一 农村合作基金会产生背景 |
二 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历程 |
三 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探索发展阶段 |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全面深化改革 |
一 正面分析 |
二 发展问题分析 |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 |
一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背景 |
二 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开展的资金互助 |
三 其他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快速发展阶段 |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改制 |
一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 |
二 河北省农村商业银行 |
三 石家庄汇融农村合作银行 |
四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正面分析 |
五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分析 |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 |
一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快速发展 |
二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整顿规范 |
第五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分析 |
第一节 正面分析 |
一 肩负了三农的历史责任和支持三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
二 推动了河北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
三 推动了城市化和工业化,为河北省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四 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储蓄动员 |
五 做出了很大的社会贡献 |
第二节 发展问题分析 |
一 正规农村合作金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
二 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畸形发展 |
三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难以承担三农历史重任 |
四 农村合作金融历史问题复杂 |
五 农村合作金融供给不足 |
第三节 发展特点分析 |
一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
二 政府在其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 |
三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占主要地位 |
四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特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产权:一个比较视角的认知 |
二、金融产权:产权理论在金融领域的延伸 |
三、金融机构产权:金融机构发展的制度基础 |
四、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亟待深入的关键领域 |
第二节 理论借鉴 |
一、企业产权理论 |
二、制度金融理论 |
第二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框架 |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的演进与本相 |
一、农村金融机构的演进 |
二、农村金融机构的本相 |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与特征 |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 |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特征 |
第三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结构 |
一、宏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
二、微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
第三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程、逻辑与经验 |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语境 |
一、从亲缘信用向契约信用的农村信用转型 |
二、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的“三农”落后 |
三、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要求 |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程 |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 |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 |
第三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史逻辑 |
一、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
二、以所有权改革为主的演进模式 |
三、顶层设计缺位下的试错性改革思维 |
第四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史经验 |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基本成效 |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经验总结 |
第四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 |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现状分析 |
一、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安排 |
二、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安排 |
三、合作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安排 |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表现 |
一、宏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 |
二、微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 |
第五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归因 |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制度成因 |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供给缺位 |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供给错位 |
三、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供给越位 |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异化的深层机理 |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中的法制缺失 |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中的供需失衡 |
三、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中的目标冲突 |
第六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发达国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演进 |
一、美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
二、法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
三、日本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
四、韩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演进 |
一、巴西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
二、印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
三、孟加拉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
第三节 域外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经验借鉴 |
一、重视法律制度的根本性作用 |
二、坚持合作制的基础性地位 |
三、重视国家的扶持性作用 |
四、优化机构间的产权联结 |
第七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制度创新 |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框架 |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指引 |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标 |
三、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原则 |
四、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路径 |
五、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方向 |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创新 |
一、构建以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制度 |
二、建立有序的农村金融机构国有股权退出制度 |
三、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治理制度 |
四、深化省联社管理体制改革 |
五、推动合作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法律重构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模式与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3 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和不足 |
第2章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演进的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演进的理论基础 |
2.1.1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
2.1.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2.1.3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2.1.4 制度变迁理论 |
2.2 关于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文献综述 |
2.2.1 农村金融改革历程研究 |
2.2.2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
2.2.3 农村金融对策研究 |
第3章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宏观政策体系 |
3.2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总体情况 |
3.2.1 农村信贷供需状况 |
3.2.2 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发展情况 |
3.2.3 农业保险发展情况 |
3.2.4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情况 |
3.2.5 农村基础服务覆盖情况 |
3.2.6 融资渠道与融资模式情况 |
3.3 中国农村金融模式存在的问题 |
3.3.1 农村金融市场机制不健全 |
3.3.2 农村金融供需失衡 |
3.3.3 农村金融市场功能不完备 |
3.4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困境的原因探析 |
3.4.1 农村金融改革目标设定不明晰 |
3.4.2 农村金融改革主体动力不足 |
3.4.3 农村金融改革路径偏差 |
第4章 中国农村金融宏观发展模式及演变路径 |
4.1 中国农村金融宏观发展模式的演进 |
4.1.1 政府主导模式(1978-1996 年) |
4.1.2 “三位一体”模式(1997—2004 年) |
4.1.3 市场化主导模式(2005—现在) |
4.2 中国农村金融宏观发展模式演进的主要特征 |
4.2.1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演进受农村经济改革驱动 |
4.2.2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演进驱动机制的强制性 |
4.2.3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变迁具有路径依赖特征 |
4.3 中国农村金融宏观发展模式演进环境与趋势 |
4.3.1 农村金融宏观发展模式演进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 |
4.3.2 农村金融宏观发展模式变迁的思路变化 |
4.3.3 农村金融宏观发展模式发展方向与路径 |
第5章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微观模式及路径 |
5.1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微观模式 |
5.1.1 信用主体模式 |
5.1.2 资产抵押模式 |
5.1.3 合作金融模式 |
5.2 中国农村金融微观模式的未来发展路径 |
5.2.1 供应链金融 |
5.2.2 互联网+农村金融 |
5.2.3 新型合作金融 |
第6章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模式与信贷配给的实证分析 |
6.1 农村信贷资金配给的理论分析 |
6.1.1 农村信贷资金配给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6.1.2 农村信贷资金配给的影响因素分析 |
6.2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对信贷资金配给影响的实证分析 |
6.2.1 变量选取、理论假设和模型构建 |
6.2.2 实证分析过程 |
6.3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对信贷资金配给影响的实证结论 |
第7章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借鉴 |
7.1 美国波特切斯特乡村银行模式 |
7.2 孟加拉“格莱珉”模式 |
7.3 印度地区农村银行模式 |
第8章 完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 |
8.1 健全完备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
8.1.1 优化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供给能力 |
8.1.2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
8.1.3 促进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健康良性发展 |
8.1.4 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 |
8.2 优化提升农村金融市场功能 |
8.2.1 围绕土地等抵押物创新 |
8.2.2 加快土地经营权等农村资产市场建设 |
8.2.3 持续加大涉农贷款的政策扶持力度 |
8.3 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基础支撑 |
8.3.1 建立健全完备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 |
8.3.2 探索有效的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 |
8.3.3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改革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三、本文的框架结构 |
四、本文特色与不足 |
第一章 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理论综述 |
一、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
二、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三、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第二章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发展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改革历程回顾 |
一、2003年以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历程回顾 |
二、2003年以来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回顾 |
第二节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基本情况 |
一、浙江省基本情况 |
二、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本级基本情况 |
三、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辖内行社基本情况 |
第三节 改革取得的成效 |
一、农村金融机构运行评价标准:覆盖面和可持续性 |
二、补贴依赖指数(SDI) |
三、改革前后辖内行社经营状况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主要问题分析 |
第一节 行政管理色彩浓厚 |
一、定位模糊、职责不清晰 |
二、产权与实际控制权倒置 |
第二节 服务功能有待加强 |
一、科技服务存在短板 |
二、理财平台功能匮乏 |
三、缺乏专业性人才 |
第四章 国内外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秦农农村商业银行 |
一、秦农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 |
二、秦农农村商业银行的启示 |
第二节 德国储蓄银行 |
一、德国储蓄银行发展模式 |
二、德国储蓄银行的启示 |
第五章 省联社改革的动因及主要模式分析 |
第一节 改革动因分析 |
一、辖内行社未来发展的需要 |
二、省联社自身发展的需要 |
第二节 改革模式分析 |
一、全省统一法人模式 |
二、金融控股集团模式 |
三、联合银行模式 |
四、金融服务公司模式 |
五、完善省联社模式 |
六、五种改革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淡化行政管理的建议 |
一、明确浙江省联社职能定位 |
二、按照金融控股集团的模式改造浙江省联社 |
第三节 提高服务能力的建议 |
一、补齐科技服务短板 |
二、拓展理财业务平台 |
三、引进复合型人才 |
第四节 相关配套改革的建议 |
一、加快相关牌照的申领实践 |
二、推进浙江农村金融立法 |
三、健全差异化金融监管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Z农商行公司治理机制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公司治理的概念 |
2.2 公司治理的基本框架 |
2.3 公司治理中的代理问题 |
2.3.1 委托代理的形成 |
2.3.2 股东与董事会 |
2.3.3 董事会与经理人 |
2.3.4 内部人控制 |
2.4 公司治理的分类 |
2.4.1 内部治理 |
2.4.2 外部治理 |
2.5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及法律依据 |
2.5.1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性 |
2.5.2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法律依据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3.1 起源和历程 |
3.1.1 在世界上的起源 |
3.1.2 在我国发展的三个阶段 |
3.2 发展现状 |
3.2.1 自身现状 |
3.2.2 在银行业中的地位 |
3.3 省联社的成立与影响 |
3.3.1 省联社性质不明确 |
3.3.2 定位与实践存在巨大差异 |
3.3.3 省联社行业管理与行政监管存在矛盾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Z农村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经营现状 |
4.1 成立历程 |
4.2 公司治理目标 |
4.3 公司治理现状 |
4.3.1 内部治理方面 |
4.3.2 外部治理方面 |
4.4 公司治理现状下的经营情况 |
4.4.1 总体情况 |
4.4.2 横向比较情况 |
4.4.3 纵向比较情况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Z农村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5.1 内部治理机制运行混乱 |
5.1.1 股东无力或不关心经营决策 |
5.1.2 省联社全面侵入内部治理 |
5.1.3 省联社行业管理加重代理问题 |
5.1.4 形成既得利益集团 |
5.2 外部治理机制运转不畅 |
5.2.1 省联社行业管理错位 |
5.2.2 行政监管作用未有效发挥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改善农村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启示与建议 |
6.1 推动农商行持续发展 |
6.2 增强股东权利意识 |
6.3 转变省联社职能 |
6.4 调整行政监管政策 |
6.5 提升内部管理水平 |
6.6 培育公司治理文化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全文总结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我国农商行股东治理风险及控制研究 ——基于D农商行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 |
1.3.2 国内研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主要贡献 |
第2章 股东治理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股东 |
2.1.2 股东治理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代理问题理论 |
2.2.2 公司治理理论 |
第3章 我国农商行股东治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
3.1 我国农商行股东治理历程 |
3.1.1 合作制阶段 |
3.1.2 多元化产权阶段 |
3.1.3 组建农商行阶段 |
3.2 我国农商行股东治理现状 |
3.2.1 股东结构逐步多元化 |
3.2.2 股东权利逐步完善 |
3.2.3 股东监管逐步规范 |
3.3 我国农商行股东治理存在问题 |
3.3.1 股东大会权力未能充分发挥 |
3.3.2 股东准入不严格 |
3.3.3 大股东行为不规范 |
3.3.4 股东关联交易问题严重 |
3.3.5 股权管理不到位 |
第4章 D农商行股东治理现状及风险控制分析 |
4.1 D农商行股东治理现状 |
4.1.1 D农商行股东构成 |
4.1.2 D农商行董事会构成 |
4.1.3 D农商行经营管理情况 |
4.2 D农商行股东存在问题及风险 |
4.2.1 D农商行股东存在问题 |
4.2.2 D农商行股东治理混乱带来的系列风险 |
4.3 D农商行股东治理的风险控制方案及举措 |
4.3.1 D农商行股东治理风险控制方案 |
4.3.2 D农商行股东治理举措 |
4.4 D农商行股东治理风险控制案例启示 |
4.4.1 优化股权结构 |
4.4.2 健全“三会一层” |
4.4.3 提升中小股东行权能力 |
4.4.4 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 |
第5章 我国农商行股东治理的风险控制政策建议 |
5.1 持续深化农商行管理体制改革 |
5.2 完善股东治理法规建设 |
5.3 健全股权管理机制 |
5.3.1 完善股权管理法律法规 |
5.3.2 开发股权信息管理系统 |
5.3.3 搭建股权流转平台 |
5.4 强化股东管理 |
5.4.1 强化股东资格审查 |
5.4.2 强化入股资金来源审查 |
5.4.3 强化股东行为的持续监管 |
5.5 强化关联交易管理 |
5.5.1 严格关联方认定 |
5.5.2 落实关联客户交易管理 |
5.5.3 加强关联交易监督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我国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中激励相容的法律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导论 |
0.1 问题的提出 |
0.2 文献综述 |
0.3 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
0.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我国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的历程与目标选择 |
1.1 我国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历程 |
1.2 我国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的二元目标 |
1.2.1 服务三农的政策性目标 |
1.2.2 追求盈利的商业化目标 |
1.2.3 二元目标的冲突与相容 |
2.我国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中导致二元目标不相容的法律问题 |
2.1 法人治理机制不健全 |
2.1.1 股东大会权力失效 |
2.1.2 董事会职责定位不明 |
2.1.3 监事会监督权力受限 |
2.2 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 |
2.2.1 政府监管制度紊乱 |
2.2.2 省联社管理权受阻 |
2.2.3 自律监管效能不足 |
2.3 服务三农法律制度不健全 |
2.3.1 金融支农法律保障缺失 |
2.3.2 三农金融风险转移法律制度不完善 |
2.3.3 三农贷款监管规则存在缺陷 |
3.我国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中激励相容机制的实践与表达 |
3.1 激励相容机制理论 |
3.2 激励相容的法律制度设计原则 |
3.2.1 平等原则 |
3.2.2 有效监管原则 |
3.2.3 倾斜保护原则 |
3.2.4 可持续发展原则 |
3.3 激励相容机制的实践与表达——以J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为例 |
3.3.1 简述J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 |
3.3.2 激励相容机制在J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中的实践与表达 |
4.我国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中激励相容的法律机制优化 |
4.1 完善法人治理机制 |
4.1.1 优化股权结构设计 |
4.1.2 提高监事会制度效能 |
4.2 健全经营监管体系 |
4.2.1 确立经营监管的指导思想 |
4.2.2 调整省联社管理职能 |
4.2.3 完善政府监管机制 |
4.3 构建服务三农的法律保障制度 |
4.3.1 完善金融支农法律制度 |
4.3.2 细化涉农专项贷款规定 |
4.4 完善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的运行保障机制 |
4.4.1 健全农村金融市场法律制度 |
4.4.2 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征信机制 |
4.4.3 完善农村金融担保制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农商行法律问题研究 ——以曲靖市农村信用社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论文选题背景及理由 |
1. 新的形势政策发展需要 |
2. 实践中凸显的问题需要理论研究支撑 |
3. 个人工作实际需要 |
(二)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 试图探讨农信社改制组建农商行中的矛盾解决方法 |
2. 化解风险,促进农村信用社长远发展 |
3. 适应农村金融市场发展需要 |
(三) 文献综述 |
一、我国农村信用社法律性质 |
(一) 合作金融的特征 |
(二) 我国农村信用社法律性质 |
1. 农村信用社互助性法律性质 |
2. 农村信用社自主性法律性质 |
3. 农村信用社灵活性法律性质 |
二、农村信用社发展面临的法律困境 |
(一) 产权制度不明晰 |
(二) 农村信用社“三性”削弱,法律定位不清晰 |
1. 互助性向营利性转变 |
2. 民主性向行政化转变 |
3. 灵活性向固有化转变 |
4. 利润分配脱离集体 |
(三) 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
1. 社员代表大会并未发挥作用 |
2. 理事会、监事会并未真正履职 |
3. 省、市、县三级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 |
(四) 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
三、农村信用社与已改制的农商行比较 |
(一) 股权结构比较 |
(二) 内部管理体制比较 |
(三) 经营指标比较 |
四、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商业银行法律建议 |
(一) 外部法律建议 |
1. 完善设立制度 |
2. 完善监管制度 |
(二) 内部法律建议 |
1. 通过股份制改革,合理进行法律性质定位 |
2. 厘清产权关系,进一步优化股权 |
3.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优化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文献评价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2 法人治理结构相关理论 |
2.1 法人治理的重要性 |
2.2 法人治理结构 |
2.2.1 内部治理 |
2.2.2 外部治理 |
2.3 法人治理的原则 |
2.3.1 法定原则 |
2.3.2 职责明确原则 |
2.3.3 协调运转原则 |
2.3.4 有效制衡原则 |
3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现状 |
3.1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概况及发展历程 |
3.1.1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概况 |
3.1.2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 |
3.2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现状 |
3.2.1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架构 |
3.2.2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概况 |
3.3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
3.3.1 产权关系模糊 |
3.3.2“三会一层”职责边界不够清晰 |
3.3.3 外部治理环境和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
3.3.4 管理体系与“依法治国”理念相背 |
4 国内外合作金融法人治理模式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
4.1 英美模式 |
4.1.1 英美合作金融法人治理模式 |
4.1.2 英美合作金融治理模式评价 |
4.2 德国模式 |
4.2.1 德国合作金融法人治理模式 |
4.2.2 德国合作治理模式评价 |
4.3 日本模式 |
4.3.1 日本合作金融法人治理模式 |
4.3.2 日本合作金融治理模式评价 |
4.4 国内城市商业银行模式 |
4.4.1 城商行发展模式 |
4.4.2 城商行治理模式评价 |
4.5 国内外合作金融法人治理给予我们的启示 |
5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优化方案设计 |
5.1 完善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原则 |
5.1.1 健全的组织架构 |
5.1.2 清晰的职责边界 |
5.1.3 明确的决策规则和程序 |
5.1.4 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 |
5.1.5 信息披露和透明度 |
5.1.6 合理的社会责任 |
5.2 完善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方案 |
5.2.1 深化省联社管理体制改革 |
5.2.2 推进股份制改革 |
5.2.3 引入战略投资者 |
5.2.4 完善法人治理 |
5.3 保障措施及政策建议 |
5.3.1 加大力度完成“双改”,成立省级农村商业银行 |
5.3.2 落实市场化思想 |
5.3.3 加强人事改革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10)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转型商业银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4.1 国内研究综述 |
1.4.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农村信用社的概念及特点 |
2.1.1 农村信用社的概念 |
2.1.2 农村信用社的特点 |
2.2 农村商业银行的概念及特点 |
2.2.1 农村商业银行的概念 |
2.2.2 农村商业银行的特点 |
2.3 农村信用社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比较 |
第3章 我国农村信用社进行商业银行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
3.1 各地农村信用社目前存在的问题 |
3.1.1 省联社管理体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 |
3.1.2 农村信用社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与内控体系不够完善 |
3.1.3 当前农村信用社科技水平与人力资本水平较弱 |
3.2 必要性分析 |
3.2.1 农信社改制农商行的理论依据 |
3.2.2 我国农村信用社进行商业银行改革的重要意义 |
第4章 国内外农村信用社的商业银行改革的实践与启示 |
4.1 国外农村信用社的商业银行改革 |
4.1.1 法国 |
4.1.2 德国 |
4.1.3 国外信用社改革的启示 |
4.2 国内农村信用社的商业银行改革 |
4.2.1 天津市农村信用社商业银行改革实践的启示 |
4.2.2 山西省农村信用社商业银行改革实践的启示 |
第5章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转型目标及模式研究 |
5.1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的简介 |
5.2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转型的原则 |
5.3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转型的目标 |
5.4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转型的模式 |
第6章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实现转型的对策研究 |
6.1 农信社转型的保障性措施 |
6.1.1 优化信贷资产质量 |
6.1.2 优化股权结构 |
6.1.3 增强人力资本投资与企业文化建设 |
6.1.4 加强自我完善,强化内部控制管理 |
6.1.5 改善配套的外部环境 |
6.1.6 政策支持,减少农商行支农成本 |
6.2 农村信用社转型的方案措施 |
6.2.1 优化市场发展层次,增加市场占有率 |
6.2.2 优化金融产品,筑牢农商行的市场基础 |
6.2.3 强化金融服务,提升客户服务认可率 |
6.2.4 强化综合管理,提高农商行的效能效益 |
第7章 研究结论 |
7.1 研究总结 |
7.2 创新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实践与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D]. 于海鹏.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研究[D]. 何松龄. 西南政法大学, 2020(07)
- [3]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模式与路径选择[D]. 舒凯彤. 吉林大学, 2019(02)
- [4]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改革对策研究[D]. 查雪梅. 厦门大学, 2019(02)
- [5]Z农商行公司治理机制问题分析[D]. 陈冬.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6]我国农商行股东治理风险及控制研究 ——基于D农商行的案例研究[D]. 骆嘉慧. 湖北工业大学, 2019(06)
- [7]我国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中激励相容的法律机制研究[D]. 安春伟.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8]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农商行法律问题研究 ——以曲靖市农村信用社为视角[D]. 马敏排. 云南大学, 2018(04)
- [9]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优化方案研究[D]. 李纲. 河北经贸大学, 2016(01)
- [10]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转型商业银行的研究[D]. 胡贻杰. 南昌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