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的证候特点

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的证候特点

一、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的证候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陈耀国[1](2021)在《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特征相关性探讨》文中提出目的归纳分析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评价成人ITP患者红外热像特点(目标区域的非均一水平与平均温度)与正常人红外热成像图差异,及其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旨在为成人ITP病情评估和指导精准化治疗提供新方法,为中医药诊治ITP提供可视化依据。方法1.收集2019年6月-2021年1月就诊于东直门医院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ITP患者,采集所有样本的临床基本信息和中医四诊资料,分析成人ITP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2.应用北京悦天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HIR—2000A型红外热成像仪对ITP组、正常对照组进行红外热成像图像采集,然后使用燕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洪文学教授团队研发的图像识别处理软件进行图像信息处理,最后统计分析非均一性水平、平均温度与血小板计数、出血评分、以及各中医证候之间红外热像图的差异性。结果1.一般情况: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ITP组患者共45例(其中血小板计数<30×109/L的患者为ITP A组,血小板计数≥30×109/L的患者为ITP B组),正常对照45例。ITP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30例,平均年龄为40.44±14.49岁,平均病程为24.07±20.94个月,中位数18.00个月。新诊断ITP患者为5例,持续性ITP患者为5例,慢性ITP患者为27例,重症ITP患者为2例,难治性ITP患者6例。血小板计数最高者为86×109/L,最低者为5×109/L,平均数为44.40×109/L,中位数为42.00×109/L。出血倾向评分0、1、2、3、4、5的患者分别为20、17、6、2、0、0例。出血事件共计25次,其中皮肤出血18次(72%),黏膜出血共7次(28%),无深部器官出血(无内脏、中枢神经系统等致命性出血)。本研究血小板计数与出血倾向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782,P<0.01)。2.中医证候:单一证候共计13例,占总病例数28.9%,按所占百分比高低排序依次为血热妄行证、气不摄血证、瘀血内阻证、阴虚火旺证(气不摄血证与瘀血内阻证占比相同);两证结合共计29例,占总病例数64.44%,按所占百分比高低排序依次为气不摄血证+瘀血内阻证、气不摄血证+阴虚火旺证、瘀血内阻证+血热妄行证;三证结合为1例,占总病例数6.67%,为气不摄血证+阴虚火旺证+瘀血内阻证。单证频次:单证出现频次最高的为气不摄血证(34次,75.56%),其它依次为瘀血内阻证(24次,53.33%)、阴虚火旺(16次,35.56%)、血热妄行证(6次,13.33%)。脏腑辨证:脾病证候出现占比最高,其他依次为肝病证候、肺病证候、心病证候、肾病证候,各脏腑证型频数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脾病证候发生频次明显高于其他脏腑辨证证候(x2=51.667,P<0.01)。3.红外热成像图目标区域非均一性水平:ITP组红外热成像图在10个所测量的目标区域的非均一性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即ITP组较正常对照组的红外热成像图均一性差。ITP A组在9个目标区域(上焦、中焦、下焦、额头、上肢近端、双手掌、下肢近端、下肢远端、脊柱区)的非均一性水平大于ITPB组。正常对照组三焦区域红外热图非均一性排序为:上焦>中焦>下焦,ITP组目标区域红外热图非均一性排序为中焦>上焦>下焦(P<0.05)。ITP组3个目标区域(上焦、中焦、下焦)非均一性水平与血小板计数经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检验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在上焦、中焦、下焦区域的非均一性水平与出血倾向评分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比较分析ITP组各证候间目标区域红外热成像图非均一性水平发现,血热妄行证非均一性水平最高,在其中5个目标区域(上焦、中焦、下焦、手掌、下肢远端)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瘀血内阻证非均一性水平最小,在其中3个区域(上焦、中焦、下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内阻证有2个区域(下肢近端、脊柱区)的非均一性较其他证候水平最大(P>0.05),气不摄血证有3个区域(额头、脊柱区)的非均一性较其他证型水平最小(P>0.05),阴虚火旺证有1个区域(下肢远端)的非均一性水平最小(P>0.05)。比较分析ITP组各脏腑证候间目标区域红外热成像图非均一性水平发现,肝病证候的ITP患者非均一性水平均较其他脏腑证候高,其中5个区域(上焦、中焦、下焦、额头、手掌)与部分证候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病证候在下肢近端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高,与肝病证候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心病证候在7个区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降低,其中5个区域(上焦、中焦、下焦、额头、上肢近端)与部分证候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病证候在手掌区域的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降低(P<0.05);肺病证候在上肢近端的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升高(P<0.05);肾病证候在脊柱区的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高(P<0.05)。4.红外热成像图目标区域平均温度:ITP组红外热成像图在所测量的目标区域的平均温度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其中在7个目标区域内(躯干、上焦、中焦、上肢近端、上肢远端、手掌、下肢远端)较正常对照组的非均一性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A组与ITPB组各区域平均温度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三焦区域平均温度排序为:下焦>中焦>上焦;ITP组为:上焦>中焦>下焦,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检验ITP患者红外热成像图目标区域平均温度与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评分的相关性,统计结果表明平均温度与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本研究所测量的目标区域内各中医证候、脏腑证候的平均温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火热、气虚和瘀血是成人ITP患者的三个重要病理因素,脾的脏腑功能失常是ITP的关键中医病机。2.成人ITP患者红外热成像图非均一性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评分、中医证候存在相关性,但本研究中所测量的目标区域内平均温度与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评分、中医证候不存在相关性。综上所述,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存在一定相关性,红外热成像技术未来或许能成为ITP的辅助检查和疗效评价工具之一。

周雨桐[2](2021)在《糖尿病肾病Ⅲ、Ⅳ期证候特征与益气活血方网络药理学疗效机制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依托课题:首都卫生发展专项项目—基于精准医疗模式的糖尿病中医防治与管理(首发2016-1-4151)本论文由文献综述、糖尿病肾病证候特征探讨和益气活血方网络药理学机制研究三部分组成。1文献综述对近10年国内外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了解现代医学对于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分期、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以及中医学对于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专方专药的认识,从而对糖尿病肾病有一个整体全面的了解。2糖尿病肾病证候特征探讨目的选择100例糖尿病肾病Ⅲ-Ⅳ期患者,对其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和中医证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糖尿病肾病Ⅲ-Ⅳ期证候特征,为今后临床用药奠定基础。方法病例来源为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病房住院的患者,根据其临床诊断选取糖尿病肾病Ⅲ-Ⅳ期患者100例,针对其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肾病病程、血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肌酐、尿素、尿微白蛋白、尿微白蛋白肌酐比、24小时尿蛋白定量、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以及相应的中医四诊症状进行研究,分析糖尿病肾病Ⅲ-Ⅳ期患者的证候特征。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到100例患者,其中男性60例(60.0%),女性40例(40.0%);Ⅲ期患者共75例,其中男性48例(64.0%),女性27例(36.0%);Ⅳ期患者共25例,其中男性12例(48.0%),女性13例(52.0%),两组间的性别组成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在本次研究收集100例患者中,年龄最大为79岁,最小为37岁;Ⅲ期患者患者组共75例,其中年龄最大为79岁,最小为37岁;Ⅳ期患者共25例,其中年龄最大为79岁,年龄最小为42岁。Ⅲ期患者与Ⅳ期患者年龄均集中在45-64及64岁以上这两个年龄段。在本次研究中,糖尿病肾病Ⅲ期患者DM病程为9.42±6.60年,糖尿病肾病Ⅳ期患者DM病程为13.21±7.15年,二者间具有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发现总胆固醇、尿微白蛋白肌酐比在糖尿病肾病Ⅲ期、Ⅳ期中存在统计学差异,且均为Ⅳ期高于Ⅲ期。气短懒言为糖尿病肾病Ⅲ、Ⅳ期最常见的症状,倦怠乏力、小便频有泡沫、心悸、自汗等气虚证的表现在两组间出现频率均较高,差别不显着。糖尿病肾病Ⅲ、Ⅳ期出现较多的舌质为:舌紫暗有瘀斑、舌暗、舌淡;糖尿病肾病Ⅲ期出现较多的舌质依次为:舌紫暗有瘀斑、舌暗、舌淡;糖尿病肾病Ⅳ期出现较多的舌质依次为:舌紫暗有瘀斑、舌暗、舌淡。糖尿病肾病Ⅲ、Ⅳ期出现较多的舌苔为:苔薄、苔少、苔白腻;糖尿病肾病Ⅲ期出现较多的舌苔依次为:苔薄白、苔少、苔白腻;糖尿病肾病Ⅳ期出现较多的舌质依次为:苔薄白、苔白腻、苔少。糖尿病肾病Ⅳ、Ⅳ期出现较多的脉象为:脉涩、脉弦滑、脉弦;糖尿病肾病Ⅲ期出现较多的脉象依次为:脉涩、脉弦滑、脉弦;糖尿病肾病Ⅳ期出现较多的脉象依次为:脉涩、脉弦滑、脉弦。糖尿病肾病Ⅳ、Ⅳ期最常见证候为气阴两虚兼瘀证,治疗以益气养阴活血为法,方选益气活血方,药物组成为黄芪、白僵蚕、川芎、杏仁、牛蒡子。结论糖尿病肾病Ⅲ、Ⅳ期在男女间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糖尿病肾病Ⅲ期与Ⅳ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集中在中老年人群中。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患者糖脂代谢紊乱加重,肾功能损害加重。在临床工作中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要定期监测总胆固醇、尿微白蛋白肌酐比等实验室指标,早发现、早治疗,防止疾病进展。气虚血瘀证是糖尿病肾病Ⅲ期、Ⅳ期的主要证型,具体可分为心气虚、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心肺气虚、心脾气虚、心肾气虚、肺脾气虚、肺肾气虚、脾肾气虚挟瘀证。其中肾气虚挟瘀证尿微白蛋白肌酐比水平较高,显着大于肺气虚挟瘀证。肾主藏精,为封藏之本,肾气虚、肾气不固,则肾失封藏,精微物质外泄。在心肾气虚挟瘀患者中,肌酐水平明显高于肺脾气虚挟瘀者。肾藏精,化生肾气能够推动调节脏腑气化,心肾相交,精神互用,君相安位,心肾气虚,气化减弱,气、血、精、津液新陈代谢紊乱,瘀浊内生,肌酐升高。3益气活血方网络药理学机制研究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方(黄芪、白僵蚕、川芎、杏仁、牛蒡子)中药治疗DKD的作用机制,为指导临床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中药综合数据库(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grated database,TCMID)中获取益气活血方有效成分。通过Swiss Target Predition、中草药有效成分蛋白靶点数据库(herbal ingredients targets database,HIT)获取益气活血方有效作用靶点,从治疗靶点数据库(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TTD)、DrugBank、DisGeNet 中收集 DKD 治疗靶点,将疾病和药物靶点进行映射后得到“益气活血方-DKD共同靶点数据集”,将其导入String(Version 11.0)数据库,获得潜在八点的作用关系,以“combined-score(综合评分)≥0.9”为筛选标准,将筛选选后的信息导入Cytoscape3.2.1软件,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运用Network Analyzer进行网络拓扑分析,以“Dggree(自由度)≥2倍中位数、Closeness centrality(接近中心性)≥中位数、Betweeness centrality(介数)≥中位数”为标准,对关键靶点进行筛选,构建“益气活血方-关键靶点-DKD”网络,根据degree值进行可视化。将关键靶点信息导入DAVID数据库,对其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分别用Excel 2007和omicshare tools绘制GO分析条图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气泡图。结果通过数据库和平台共检索到益气活血方5味中药的活性成分,其中通过TXMSP数据库中的获取的潜在活性成分依据“DL≥0.18”并且“OB≥30%”的标准进行筛选后,共有54个活性成分符合筛选标准,包括黄芪20个活性成分,川芎7个活性成分,苦杏仁19个活性成分,牛蒡子8个活性成分,白僵蚕通过TCMID数据库获取并经SwissADME验证找到10个活性成分。通过TCMSP与Uniprot数据库获取196个黄芪作用靶点、28个川芎作用靶点、70个苦杏仁作用靶点、99个牛蒡子作用靶点,经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获取466个白僵蚕作用靶点。从DrugBank、DisGeNet、GeneCards获取符合条件的Ⅲ、Ⅳ期糖尿病肾病作用靶点共计124个。益气活血方靶点和Ⅲ、Ⅳ期糖尿病肾病靶点进行映射后,得到124个潜在共同靶点;将124个潜在靶点导入String,“combindscore”>0.9的进行更新筛选后,得到节点45个,149对靶点相互作用关系。将从String获得的靶点结果,运用Cytoscape进行Network Analyzer分析,符合“Degree”大于等于中位数(6)、“BetweennessCentrality”大于等于中位数(0.007815)、“ClosenessCentrality”大于等于中位数(0.447917)筛选标准的益气活血方治疗早中期糖尿病肾病的关键靶点共19个。本次研究对19个益气活血方治疗早中期糖尿病肾病的关键靶点进行KEGG富集分析,共富集到81条通路,具有显着意义(P<0.01)通路的有64条。对19个益气活血方治疗早中期糖尿病肾病的关键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经过筛选,有意义(P<0.01)的生物学过程结果53个、细胞学组分结果6个、分子生物学功能结果11个。结论益气活血方是通过多药味、多靶点、多通路的协同作用发挥作用。益气活血方可能作用于STAT3、PIK3CA等靶点,同时本方发挥多环节、多途径的作用机制可能与 NF signaling 通路、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通路、HIF-1 signaling 通路相关,调控人体炎症反应、相关细胞凋亡及相关细胞因子的活性,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程。4本研究创新点、不足与展望糖尿病肾病是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它的起病隐匿,初期并无明显表现,病至晚期则不可逆,是引起终末期肾病以及死亡的主要病因,西医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对其进行治疗。探讨糖尿病肾病Ⅲ、Ⅳ期证候特征对于早期确诊糖尿病肾病、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重要意义。益气活血方是倪青教授针对糖尿病肾病Ⅲ-Ⅳ期气虚血瘀病机所创经验方,多年实践,效果显着。但是益气活血方成分多样,在体内作用过程复杂,作用机制尚缺乏系统的研究。近年来,网络药理学的发展使得可以运用公共数据库、网络可视化、网络分析预测等方法预测药物机制,对于临床药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由于条件有限,研究病例数较少,对于糖尿病肾病其他证型特征有待进一步研究。

谭丽[3](2021)在《中晚期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中晚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特征,通过观察PD DBS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常见中医症状的出现频率及中医证候要素分布频率,归纳DBS手术前后患者中医证素特征,初步探讨DBS手术前后中医证素演变特点及中医证候类型分布,为中医治疗PD DBS患者提供辨证依据,为建立临床适用的证候分类标准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2019年10月至2021年02月期间在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调控中心住院患者,对于符合入组要求的PD患者进行两个时间点(术前1周、术后2周)调查表的填写,包括一般资料及PD中医证候要素量表、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表)。将调查表中数据统一录入数据库,录入工作全部完成后统一再次核查。利用SPSS 20.0和R 4.0.3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一般采用X±S或M(max,min)表示,计数资料一般采用频数(构成比)表示,中医证候要素频率分布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中医证候要素积分、UPDRS表积分比较采用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UPDRS表积分与中医证素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并采用R4.0.3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各种检验的显着性水平均为双侧检验P<0.05。。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本研究收集有效病例80例,共160例次。术前男性34例(42.5%),女性患者46例(57.5%),年龄范围在21~78岁,中位年龄62.5岁;病程范围在3~25年,病程中位数为10年;H-Y分期范围为2.5~5.0期,中位值为4.0期,中期PD患者29例,晚期PD患者51例。2.中医证候要素分布频率:(1)DBS术前各证候要素出现频率从高到低为:髓减(97.50%)、肝风(96.25%)、阴虚(81.25%)、气虚(76.25%)、阳亢(75.00%)、肾虚(66.25%)、血虚(58.75%)、内热(57.50%)、脾虚(45:00%)、阳虚(43.75%)、气滞(43.75%)、血瘀(33.75%)、痰浊(6.25%);(2)DBS术后各证候要素出现频率依次为:阴虚(95.00%)、髓减(91.25%)、气虚(88.75%)、血瘀(81.25%)、血虚(78.75%)、阳亢(68.75%)、内热(62.50%)、肾虚(61.25%)、肝风(56.25%)、脾虚(46.25%)、气滞(42.50%)、阳虚(38.75%)、痰浊(30.00%);(3)DBS 术前与术后比较,气虚、血虚、阴虚、痰浊、血瘀、肝风六个证候要素的分布频率存在显着性差异(P均<0.05)。3.中医证候要素积分:(1)术前证候要素积分排在前三位的是髓减、肝风、阴虚证,术后证候要素积分排在前三位的是髓减、阴虚、气虚证;(2)术前与术后比较,血虚、髓减、阳亢、痰浊、血瘀、肝风六个证候要素积分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余中医证候要素积分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4.系统聚类分析:(1)DBS术前患者出现频率排在前10位的中医症状为:动作缓慢(91.25%)、筋脉拘挛(87.50%)、步行艰难(87.50%)、行走不稳(85.00%)、四肢乏力(83.75%)、肢体震颤(82.50%)、腰膝酸软(81.25%)、肢胫酸楚(80.00%)、倦怠乏力(78.75%)、性急易怒(76.25%);(2)DBS术后2周患者出现频率排在前10位的中医症状为:倦怠乏力(92.50%)、动作缓慢(88.75%)、四肢乏力(83.75%)、少气懒言(82.50%)、痛有定处(76.25%)、腰膝酸软(75.00%)、大便干燥(72.50%)、肢胫酸楚(72.50%)、肌肤甲错(71.25%)、性急易怒(76.25%);(3)聚类分析得出:DBS术前中医证候类型分为六类:肝肾不足兼心脾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肾虚髓减兼阴虚风动证、肝郁火旺证、湿热内蕴证、气虚血瘀证;(4)DBS术后患者中医证候类型分为六类:瘀血阻络证、阴虚内热兼肝郁脾虚证、气阴两虚兼肾虚髓减证、血虚风动证、阴阳两虚证、痰浊内蕴证。5.DBS术前、术后在药物关期时UPDRS Ⅱ评分分别为(21.30±6.47)分、(12.12±5.77)分,平均改善率为(43.38±19.12)%;DBS术前、术后在药物开期时UPDRS Ⅱ评分分别为(13.48±5.64)分、(8.36±4.37)分,平均改善率为(37.48±18.85)%;DBS术前、术后在药物关期时UPDRS Ⅲ评分分别为(42.69±12.71)分、(19.18±9.40)分,平均改善率为(53.99± 18.91)%;DBS 术前、术后在药物开期时UPDRS Ⅲ评分分别为(23.31±10.82)分、(14.33±7.56)分,平均改善率为(35.74±22.58)%。DBS术后患者无论在药物关期还是药物开期时UPDRS Ⅱ、UPDRS-Ⅲ较术前显着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6.DBS术前患者在药物关期时,UPDRS Ⅱ评分与内热证呈正向弱相关(r=0.312,P=0.005);DBS术前患者在药物关期时,UPDRS Ⅲ评分与内热、肝风证呈正弱相关(r=0.297、r=0.321,P均<0.05);DBS术后患者在药物关期时,UPDRS Ⅱ评分与阳亢证呈负相关(r=-0.243,P=0.03<0.05),与肝风证呈正相关(r=0.230,P=0.04<0.05);DBS术后患者在药物关期时,UPDRS Ⅲ评分与肾虚、气虚证呈正相关(r=0.262、r=0.290,P 均<0.05)。结论:1.中晚期PD患者术前中医证候要素以髓减、肝风、阴虚、气虚、阳亢、肾虚为主,术后中医证素以阴虚、髓减、气虚、血瘀、血虚、阳亢为主;2.DBS术前后中医证素演变特点:术后气虚、阴虚、血虚三类本虚证较前明显增加,血瘀、痰浊两类标实证较前显着增加;肝风证虽减犹存。3.DBS术前患者以运动障碍症状为主症,术后运动症状出现频率减少,以疲劳、便秘等非运动症状为主症;中晚期PD患者术前中医证候类型分为六类:肝肾不足兼心脾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肾虚髓减兼阴虚风动证、肝郁火旺证、湿热内蕴证、气虚血瘀证;DBS术后患者中医证候类型分为六类:瘀血阻络证、阴虚内热兼肝郁脾虚证、气阴两虚兼肾虚髓减证、血虚风动证、阴阳两虚证、痰浊内蕴证。4.相关性分析提示,DBS术前日常生活水平可能与内热证表现相关,术前运动功能可能与内热、肝风证表现相关,术后日常生活水平可能与阳亢、肝风证表现相关,术后运动功能可能与肾虚、气虚证表现相关。

敖玉涵[4](2021)在《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中医证治及方药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并总结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阶段的证候要素、证候特征与证候演变规律;探究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有效中医治法;阐明导师张明雪教授临床所用基本方“参芪瓜蒌薤白半夏汤”内各中药的有效成分及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疾病靶点,并对筛选出来的主要靶点及通路进行预测分析;为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从证候类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的临床诊病思维模式提供参考与借鉴。材料与方法:1.通过全国多中心、多地区(涵盖全国东北、西北、华北、东南、西南、华南六大地区)的大样本临床专家问卷调查,采用《冠心病合并病证候要素、证候特征及证候病机演变规律临床专家调查问卷(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部分)》,选择探索性因子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症状群)作为统计学手段,得出各阶段中医证候要素,根据应证组合规则确定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阶段的证候类型及特征,并总结各阶段的证候演变规律。2.以“中医疗法,中医治法,中西结合,冠心病合并心衰,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作为主题词,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检索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CNKI、CBM、万方、VIP数据库内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经剔除重复文献并阅读摘要和全文后,筛选出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后续的网状Meta分析,以获得中医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常用有效治法及治法之间的疗效差异。3.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通过TCMSP、Uniprot数据库检索并筛选“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中每味中药的活性成分,借助Cytoscape软件筛选出其中的关键作用靶点。采用Genecards、OMIM、Digsee、TTD和Drugbank数据库筛选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相关靶点。将二者的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中进行PPI分析以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在Cytoscape中使用Cytohubba插件得到枢纽基因,在Metascape数据库中对枢纽基因进行KEGG通路分析和GO富集分析,以探索潜在靶点可能具有的生物学功能及通路,从而获得“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关键活性分子与潜在的分子机制。最终,利用Auto Dock Tools1.5.6软件将得到的药物主要活性成分与筛选出的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1.经过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4个阶段逐一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各阶段证候要素,并根据应证组合原则得出每个阶段的证候类型及特征如下:(1)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心衰阶段包括两个中医证型:心脾两虚证,气虚冲逆证;(2)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阶段包括五个中医证型: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肝脾不调证,湿阻气结证,(肾)阳虚饮停证;(3)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临床阶段包括四个中医证型:宗气虚乏证,饮停阻络证,肾虚水泛证,寒饮阻络证;(4)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终末阶段包括两个中医证型:喘脱亡阳证,水气凌心证。其中各阶段内,气虚、阳虚贯穿始终,痰饮、瘀血是影响病情转归的重要证候要素。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阶段的证候演变规律如下:(1)进入前心衰阶段:患者初期心功能尚无明显异常,也无心衰的症状和体征,病性多以气虚为主,可因恣食肥甘厚味,或有烟酒嗜癖,或因外感寒邪,劳累体倦,或长日忧思、或郁怒伤肝而影响心、肝、脾的功能,自此步入心力衰竭前心衰期而见心脾两虚、气虚冲逆之证,但病情较轻,易于恢复;(2)由前心衰阶段-前临床阶段:如果在前心衰阶段未对患者实施干预,或患者未曾远离危险因素,病情可发生进展,逐渐由虚性病性发展为本虚标实之证,可见心中气血亏耗渐重,心脏结构已发生改变,气虚累及阴阳,并出现水湿、血瘀等实邪,叠加于原本气虚、气滞之上,使肾中元阳虚弱之象逐渐显露,心阳亏虚情况加重,表现为气阴两虚、气虚血瘀、湿阻气结、(肾)阳虚饮停之证,虽症状增多,牵涉脏腑功能广泛,但病情不至深重,适当干预仍能及时阻止疾病进展;(3)由前临床阶段-临床阶段:在前临床阶段的基础上,如若患者因冠心病或心力衰竭征象未显而未加重视,不予干预,则原有痰饮、水湿、气滞、瘀血等实邪可通过彼此之间相互作用迅速耗伤五脏气血,阻碍水液代谢、精微运化、气机摄纳,病机趋于复杂,进入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临床阶段,水饮、痰瘀搏结,气虚更甚,阴阳两虚,实邪难祛,可见宗气虚乏、饮停阻络、肾虚水泛、寒饮阻络之证,并向危重态势发展;(4)临床阶段-终末阶段:此为病情发展最深重或危重时期,患者生活质量极差,阳气殆尽,阴阳水火不相续接,坎离不济,金不从革,木不曲直,中土气机失于斡旋,病情深重,有时时欲脱之象,或至昏睡等浅昏迷症状,此阶段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受损严重,并可呈进行性加重,多器官受累缺血缺氧,故可见各器官功能衰竭甚至休克之症,病情深重,已难转圜。2.网状Meta分析共纳入61个RCT研究,样本量共计5827例,涉及益气+养阴、益气+利水、益气+活血、益气+温阳+利水、益气+温阳、益气+通脉共6种中医治法。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总有效率、左心室射血分数的治疗效果方面,益气+温阳+利水+常规治法为最优治疗方案,结合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此种治法可主治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肾)阳虚饮停证、临床期肾虚水泛证,以及终末期水气凌心证,因此对于本病中后期阶段患者,见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或症见胸痹、心悸、气喘、外周水肿等阳虚水饮内停之证,可使用益气温阳利水之法,有助于改善患者射血分数与临床症状;(2)对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NT-pro BNP的改善而言,益气+养阴+常规治法为最优治疗方案,结合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气阴两虚型亦多见于前临床期,常见肝肾阴虚、心肝血虚等阴虚之证,病情较轻,但又可因本虚生标实,出现痰瘀轻证,因此可对此类患者采用益气养阴之法,不仅可补气阴之分,巩固阴气凝敛之用,降低血浆NT-pro BNP水平以改善心功能,缩小心室容积,更寓“阴中求阳”,以防疾病向下一阶段进展出现阴阳皆虚之候;(3)益气+通脉+常规治法可最优增加病患的六分钟步行距离,结合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此治法所针对的证候可对应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气虚血瘀证、湿阻气结证、(肾)阳虚饮停证,临床期饮停阻络证、肾虚水泛证、寒饮阻络证,终末期水气凌心证,此时予以益气通脉之法,可纠正气虚之象,祛除瘀血、痰饮等痹阻经气之邪,恢复脉道畅通,提高患者运动耐量,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以上所得Meta分析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且符合网状Meta分析的预测排序,结果可靠。3.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表明,“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具有主要活性作用的关键蛋白有10个,分别为:槲皮素、β-谷甾醇、1,7-二羟基-3,9-二甲氧基紫檀烯、7-O-methylisomucronulatol、刺芒柄花素、黄芩苷、黄芩素、柚皮素、豆甾醇、卡文定碱,可能是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中各药物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主要活性成分。通过构建182个共有靶点基因的PPI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出前10个核心关键靶点分别为AKT1、TP53、JUN、STAT3、BCL2L1、CDKN1A、CDK2、IL10、CCND1、MYC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提示细胞凋亡、AGE-RAGE信号通路极有可能是本研究药物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关键信号通路。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药物所涉及的分子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调控激酶活性、干预配体-受体结合;细胞组分结果提示细胞膜、内质网、线粒体是核心靶点的组织分布和亚细胞分布区域;在生物学过程方面,处方主要影响人体对有毒物质、无机物、脂类、脂多糖的反应,同时在活性氧代谢过程起到一定作用,并能够影响细胞增殖、凋亡等生物过程。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药物活性成分与靶点受体蛋白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MMP9与刺芒柄花素结合效果最佳,其次按序为:MMP9与山奈酚、MAPK8与β-谷甾醇、MMP9与β-谷甾醇、VEGFA与刺芒柄花素。结论:1.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期病机复杂,证候繁多,诊治之时需根据疾病不同阶段抓住关键证型加以干预。疾病初期病情较浅,尤以本虚为主,但随病情进展而逐渐发生痰、水、瘀互结之证,难以转圜。前心衰期和前临床时期是本病的关键阶段,此时患者的症状不甚明显,亦或出现非心脏疾病证候,但临床施治时如能在此阶段高危人群中把握关键证候要素、证候特征,提纲挈领,在病机尚未形成时遏制态势发展,患者即可良好向愈,延缓疾病进展,有效改善预后及生活质量。2.基于网状Meta分析结果可知,益气温阳利水法、益气养阴法和益气通脉法均为临床常用治法,但三种治法各有侧重,基于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益气温阳利水法适用于本病中后期阶段患者,见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或症见胸痹、心悸、气喘、外周水肿等阳虚水饮内停之证;益气通脉法适用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以及终末期水气凌心证,见患者运动耐量下降、或见气虚、痰瘀痹阻之象;益气养阴法多用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此阶段病情较轻,此时加以干预可显着改善患者预后、延缓疾病进程,因此对于此阶段中经检查发现已进展为结构性心脏病但临床未产生明显心力衰竭症状,或者病情处于慢性缓解期的本病患者,应根据所见气阴两虚证候善用益气养阴法治疗,从而有效把握最佳治疗先机。3.基于网络药理学结果可知,导师临床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气阴两虚证所用基本方“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治疗特点,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可抗氧化应激、抑制炎性反应,调节血脂,改善心功能,防止心肌与组织细胞损伤;能通过干预细胞凋亡通路减少心肌细胞缺失,通过阻断AGE-RAGE通路延缓心肌纤维化进程。因此本方可通过上述机制有效逆转心室重构,纠正心室代偿性增大,恢复心肌组织顺应性、降低僵硬度,防止病情向疾病下一阶段进展,可作为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关键过渡阶段的良好基础方。此外,在临证之时,还应注意根据患者症状结合本基础方适当给予活血、化痰类中药,方可减轻患者痰瘀轻证,资助本方延缓疾病进程之功。4在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证候类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诊疗思维过程中应重视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法-参芪瓜蒌薤白半夏汤。本文通过多中心大样本临床专家调查问卷得出结论,气阴两虚证是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的临床常见证候,且为本病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接着采用网状Meta分析结果证实益气养阴法是本病临床常用中医治法,可通过改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NT-pro BNP水平来延缓疾病进程、扭转疾病转归,最后经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技术验证了导师临床所用治疗本病气阴两虚证基本方“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的活性成分能与疾病蛋白稳定结合,从而为本病的证候类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诊疗过程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徐筱青[5](2021)在《帕金森病自主神经损害中医证候特征及中药复方调节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D)自主神经损害发生频率及临床特点,总结PD自主神经损害中医证候要素特征;分析PD中医证候特征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探讨补肾平肝中药对A53T-α-synuclein转基因大鼠自主神经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研究一: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获取PD自主神经损害观察性研究;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对PD自主神经损害症状的发生频率进行Meta分析,整理、总结PD自主神经损害的临床评价方法。研究二: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收集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PD受试者191例,进行临床信息评价,具体项目包括:帕金森病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COPA-AUT)、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量表(NMSS)、多汗症严重程度量表(HDSS)、帕金森病证候要素量表(PD-PES-13)、体位性血压心率测量、残余尿超声、迷走神经超声。观察受试者自主神经损害临床表现,分析其随病程进展的变化特征,归纳与自主神经损害相关的中医证候要素。研究三: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研究二收集的88例受试者进行随访,基线后每6个月随访1次,共随访2次。分别于基线、6个月、12个月时记录以下信息:帕金森病用药情况、有无跌倒发生、SCOPA-AUT评分。将用药情况进行左旋多巴等效剂量换算,并使用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增加值判断疾病进展情况,从而探讨中医证候要素、自主神经功能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研究四:将A53T-α-synuclein转基因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中西药联合组,分别予蒸馏水、补肾平肝中药、补肾平肝中药联合美多芭灌胃,与普通SD大鼠蒸馏水灌胃进行对照。观察大鼠排便情况,评价自主神经功能改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黑质、纹状体、肠道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肠道多巴胺β羟化酶(DβH)的表达水平,比较组间差异。结果:1.从8716项PD自主神经损害原始研究中筛选出符合标准的98项(纳入受试者29011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PD自主神经损害表现以排泄功能紊乱较为突出,症状发生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夜尿(59.3%)、便秘(56.1%)、尿急(49.4%)、尿频(43.4%)等。2.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自主神经损害症状发生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夜尿(85.3%)、便秘(77.5%)、多汗(57.6%)、尿急(49.7%)、排尿不尽(44.5%)、尿频(39.8%)等。消化系统(r=0.307,P=0.000)、泌尿系统(r=0.309,P=0.000)及体温调节(r=0.258,P=0.000)自主神经功能评分与霍亚分级均呈正相关。证候要素分析结果显示,阴虚(B=0.071,P=0.011)、气虚(B=0.107,P=0.047)证候要素评分与循环系统自主神经功能评分呈正相关;阴虚(B=0.596,P=0.000)证候要素评分与消化系统自主神经功能评分呈正相关;肾虚(B=0.747,P=0.000)证候要素评分与泌尿系统自主神经功能评分呈正相关;气虚(B=0.228,P=0.000)、阴虚(B=0.180,P=0.000)证候要素评分与体温调节功能评分呈正相关。3.随访研究发现,6个月后左旋多巴等效剂量较基线增加了 27.46±82.56mg,14例受试者(15.9%)报告了跌倒事件;12个月后左旋多巴等效剂量较基线增加了67.70±118.09mg,18 例受试者(20.5%)报告了跌倒事件。阳亢(OR=3.333,95%CI:1.083-10.262)、脾虚(OR=2.600,95%CI:1.059-6.383)是 PD 药物增量的危险因素。随访终点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增加值与基线评估睡眠和疲劳的NMSS-2(B=4.453,P=0.015)呈正相关。随访期间SCOPA-AUT评分与基线比较无显着变化,提示自主神经症状相对稳定。4.药理学研究显示,正常对照组(P=0.039)、中药组(P=0.037)、中西药联合组(P=0.049)大鼠的排便量与模型组大鼠相比显着增加。正常对照组黑质、小肠、结肠三个部位ChAT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模型组(P=0.001,P=0.001,P=0.008);中药组结肠ChAT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P=0.045);中西药联合组小肠ChAT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P=0.045)。结论:1.PD最常见的自主神经损害症状为夜尿和便秘,这一趋势在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除循环系统外,其他自主神经系统症状的严重程度均随霍亚分级增加而升高。2.PD自主神经损害症状与阴虚、气虚、肾虚证候要素相关,PD疾病进展与阳亢、脾虚证候要素相关。3.补肾平肝中药可改善A53T-α-synuclein转基因大鼠排便功能,并提高肠道ChAT表达水平,其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贺雯雯[6](2021)在《冠心病伴抑郁状态的中医证候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现况调查及数据挖掘,探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甘肃省中医院心血管病科门诊及住院的冠心病伴抑郁状态患者的证候分布特征及组合规律,为冠心病伴抑郁状态患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连续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甘肃省中医院心血管病科门诊及住院的冠心病伴抑郁状态患者120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相关信息,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探索冠心病伴抑郁状态患者的证候分布及组合规律以及发病因素对中医证型的差异性。结果:1.120例冠心病伴抑郁状态患者的发病年龄集中在60-69岁,超重及肥胖患者占45.83%,合并高血压患者占52.5%,合并糖尿病患者占35.83%,合并心力衰竭占11.67%,病变支数以单支病变为主,轻度抑郁患者居多。2.经探索性因子分析归纳出冠心病伴抑郁状态患者的中医证候组合规律可以归纳为7种,痰浊(方差解释率12.024%)、寒凝(方差解释率11.876%)、气虚(方差解释率11.323%)、阴虚(方差解释率10.622%)、气滞(方差解释率9.385%)、血瘀(方差解释率9.249%)、阳虚(方差解释率8.939%)。3.痰浊、气滞、血瘀是冠心病伴抑郁状态的主要证候要素,证候组合有32种组合形式。4.将120例冠心病伴抑郁状态患者进行单一证型分类,其中寒凝证占16.67%,气虚证占9.17%,痰浊证占26.67%,血瘀证占10.83%,阳虚证占7.5%,阴虚证占11.67%,气滞证占17.5%。5.经Pearson X2检验,性别、年龄、BMI指数、吸烟、饮酒、合并症、病变支数、抑郁程度对证型具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冠心病伴抑郁状态患者的主要证候要素为痰浊、气滞、血瘀,主要的组合形式为单证和二证形式,单证以痰浊多见,二证以气虚痰浊、气滞血瘀最为常见。2.冠心病伴抑郁状态患者中,伴有不同合并症及危险因素的患者证候分布呈多样化。3.患者抑郁程度的不同其证候分布存在差异,主要证候演变规律为由虚致实,最终形成虚实夹杂病机。

赵晓玲[7](2020)在《初诊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证型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搜集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近7年来初诊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综合分析,研究初诊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胰岛功能状态及中医证型规律,深入了解这部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临床特点,为其早期发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查阅病例,从2013年1月1日到2019年11月30日期间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患者中,筛选出初诊糖尿病的患者,仔细统计患者的基本资料和观察指标,包括姓名、性别、发病年龄、糖尿病分型、有无糖尿病家族史、有无DR、合并病史(冠心病、脑梗死、高血压病、高血脂症、高尿酸血症)、中医证型、烟酒史、血压、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以及胰岛素释放试验结果、血脂四项、甲状腺功能有关指标(FT3、FT4、TSH)、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肝功能有关指标(ALT、AST)、肾功能相关指标(MALB、SCr、UA)、尿酮体(KET)、尿糖(GLU)等数据,采用稳态模型测定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和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S),根据患者有无DR进行分组,运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将患者按有无DR并发症分为初诊糖尿病不合并DR组(A组)和初诊糖尿病合并DR组(B组)。A组有45例,年龄在30—88岁,平均年龄为51.51±13.86岁;B组有34例,年龄在24—81岁,平均年龄为55.65±12.77岁。两组在发病年龄、性别、糖尿病分型、吸烟史、饮酒史、合并冠心病、脑梗死、高尿酸血症及高血脂症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糖尿病家族史方面明显高于A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从血压角度分析,A组与B组之间在舒张压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收缩压及高血压病病史方面有显着统计差异(P<0.05),考虑高血压与初诊糖尿病合并DR发病呈正相关,尤以收缩压升高为主。3.对OGT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HbA1c结果分析显示,A组HbA1c及各个时间点测得的血糖明显低于B组,在各时间点胰岛素分泌量明显高于B组,两组患者在血糖、HbA1c及胰岛素分泌量方面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HbA1c、血糖与DR发生呈正相关,胰岛素分泌量与DR呈负相关。通过HOMA稳态模型分析,B组胰岛素分泌指数明显低于A组,具有统计学差异,因此考虑初诊糖尿病即并发DR主要与胰岛素分泌减少相关。4.两组患者在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尿酸、FT4、TSH、肌酐、尿微量白蛋白各项指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在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FT3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FT3与DR发病呈负相关。5.从尿糖及尿酮体分析,A组患者中尿糖阴性者有27人(60%),其次是尿糖(+++)者有8人(17.78%);B组患者中尿糖阴性者有7人,仅占20.59%,尿糖(+++)者有24人,检出率最高约占70.59%,B组尿糖排泄明显高于A组。两组尿酮体阳性范围内的人数较少,统计学意义较小,不做具体分析。6.初诊糖尿病合并DR组患者中医证型统计分析,血行瘀滞证患者人数最多,有11例,占32.35%;其次是气阴两虚证患者有9例,占26.47%;阴阳两虚证患者人数最少,仅有1例,占2.94%。提示初诊糖尿病合并DR患者中医证型以血行瘀滞证、气阴两虚证为主。结论:1.通过临床统计分析,发现糖尿病初诊时即发生DR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为血压、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家族史、血糖、胰岛素分泌、糖化血红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FT3。2.通过HOMA稳态模型分析,发现糖尿病初诊时即发生DR组HOMA-%β明显低于不合并DR组,说明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降低与初诊糖尿病并发DR相关。3.初诊糖尿病合并DR患者中医证型分析,血行瘀滞证患者人数最多,占32.35%;其次是气阴两虚证占26.47%;阴阳两虚证患者人数最少,占2.94%。提示初诊糖尿病合并DR患者中医证型以血行瘀滞证、气阴两虚证为主,说明消渴目病的病机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共同致病。

冷玉琳[8](2020)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的文献及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在“降维升阶”的证候学研究思想指导下,探索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归纳总结疾病发生发展病机转化的关键证候要素,为临床辨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采用数据挖掘研究方法,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文献进行检索,提取中医四诊资料、证候要素、证候要素靶位等信息,进行数据规范化及统计分析,总结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2、临床研究:采用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在5个研究中心纳入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325例,及糖尿病本病期患者120例,采集其一般资料、四诊资料、颈动脉及下肢血管彩超、实验室检查(TC、TG、LDL-C、HDL-C、Cys-C、Hcy)等信息,进行中医证候要素辨证,运用描述性分析、Spearman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探索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不同病程阶段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结果:1、文献研究:(1)纳入2型糖尿病本病期文献287篇,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文献48篇,2型糖尿病本病期高频症状前十位依次是:口渴、乏力、多饮、多尿、尿频、大便秘结、多食易饥、腰膝酸软、咽干、少气懒言;大血管病变期高频症状前十位依次是:肢体疼痛、乏力、口渴、心悸、头晕、肢体麻木、大便秘结、小便短黄、畏寒肢冷、咽干。(2)2型糖尿病本病期高频证候要素前四位依次是:阴虚、气虚、实热、痰湿;大血管病变期高频证候要素前四位依次是:阴虚、血瘀、气虚、痰湿。(3)2型糖尿病本病期高频证候要素靶位前三位依次是:肾、脾、胃;大血管病变期高频证候要素靶位前三位依次是:脉、脾、肾。2、临床研究:(1)一般资料:2型糖尿病本病组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组间性别、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血管病变组平均年龄、糖尿病病程高于本病组(p<0.01)。对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分级后比较,随着年龄、病程增加,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严重程度逐渐增加(p<0.05)。(2)中医症状分析:本病组患者高频症状前十位依次是:口渴、尿频、多饮、多尿、腰膝酸软、体重减轻、乏力、健忘、多梦、多食易饥;大血管病变组患者高频症状前十位依次是:乏力、健忘、腰膝酸软、尿频、多梦、多饮、小便短黄、尿浊、失眠、口渴。(3)中医证候要素分析:(1)BMI、病程在各证候要素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平均年龄最高(p<0.05);实热证与阴虚证的性别分布差异有(p<0.05);(2)两组高频证候要素前两位均为气虚证、阴虚证,出现频率大于50%;痰湿证、血瘀证在大血管病变组的分布明显高于本病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3)进一步比较不同血管病变程度分级的证候要素分布,气虚证、阴虚证、痰湿证、血瘀证、实热证在各级间分布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阳虚证、血虚证、气滞证、实寒证在各级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证、阴虚证在0级~Ⅲ级中均为高频证候要素,痰湿证随疾病进展从0级~Ⅳ级频率依次增加,血瘀证频率整体呈上升趋势。(4)临床指标分析:(1)TC、HDL-C在不同血管病变程度分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L-C、TG、Cys-C、Hcy在不同分级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ys-C、Hcy随病情加重逐渐升高。(2)将证候要素与一般资料、临床指标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痰湿证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病、分级及Hcy水平具有相关性,血瘀证与患者年龄、病程及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病、病情分级具有相关性,实热证与男性性别具有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管损伤程度风险证候要素,痰湿证、血瘀证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的中医证候要素风险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进展并发大血管病变的过程中,气虚、阴虚是贯穿疾病始终的主要病机;疾病早期痰湿、血瘀之象已伏匿孳生,随着大血管病变发生、发展邪势鸱张,症状繁复,进行性损伤血管,痰湿、瘀血是大血管病变进程中的关键病理要素。临证应根据疾病进程中正邪强盛、邪气性质准确辨识、动态防治,进行扶正、驱邪序贯治疗,达到保护大血管的作用。

李婷[9](2020)在《帕金森病中医证候与临床分期、黑质变化及肠道菌群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临床不同分期、分型帕金森病(PD)患者中医证候特征,分析帕金森病不同中医证候与黑质改变、肠道菌群的关联,探索PD关键中医证候。方法:研究一:回顾“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防治策略研究”中筛查的帕金森病病例,纳入帕金森病中医证候诊断量表(PD-PES-13)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记录完整的连续无重复病例424例。根据H-Y分级定义疾病分期并进行分组,早期组147例,中期组250例,晚期组27例。比较三组受试者单一证候和复合证候分布的差异。将424例受试者根据伴随前驱期症状不同分为伴前驱期便秘组281例、不伴前驱期便秘组143例,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根据两组受试者病程、性别、年龄按1:1进行匹配,匹配出伴前驱期便秘组135例、不伴前驱期便秘组135例,分别比较两组间UPDR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单一证候及复合证候分布的差异。将424例受试者根据伴随前驱期症状不同分为不伴前驱期嗅觉减退组219例、伴前驱期嗅觉减退组205例,比较两组间UPDR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单一证候及复合证候分布的差异。研究二: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来自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帕金森病受试者141例,正常对照病例85例。采用SIEMENS超声诊断仪测试黑质强回声面积,应用量表评估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特征。以英国脑库帕金森病诊断标准为金标准,应用ROC曲线分析建立PD黑质强回声诊断切断值。分析PD组是否伴视幻觉与黑质强回声面积的相关性。分析PD组中医证候与黑质强回声的相关性。研究三: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纳入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PD受试者25人,健康对照受试者25人。采集粪便样本,应用16Sr RNA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菌群丰度。应用量表评估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特征。比较两组的肠道菌群差异;分析PD组肠道菌群相对丰度与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分布的相关性。结果:1、PD分期与中医证候的关系研究显示:随疾病进展,髓减、气虚、阴虚、内热出现频率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肝风出现频率早期、中期逐渐增加,晚期减少。两两比较,中期髓减、气虚、阴虚、肝风、肾虚证候出现频率均显着高于早期(髓减P<0.01,其余P<0.05)。晚期髓减证候出现频率显着高于早期(P<0.01)。复合证候分析显示,随疾病进展,阴虚髓减、气阴两虚、阴虚内热、气虚内热出现频率均呈逐渐升高趋势。两两比较,中期阴虚髓减、阴虚动风、气阴两虚证候出现频率均显着高于早期(P<0.01)。晚期阴虚髓减证候出现频率显着高于早期(P<0.01)。晚期阴虚内热证候出现频率显着高于早期(P<0.05)。PD临床分型分析结果显示:根据前驱期是否伴便秘进行分型,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性别、年龄、发病年龄、病程均无显着差异(P>0.05)。伴前驱期便秘组UPDRS、UPDRS-Ⅱ、UPDRS-Ⅲ、UPDRS-Ⅳ评分均显着高于非便秘组(P<0.05)。根据前驱期是否伴嗅觉减退进行分型,UPDRS总分及分项得分两组间无差异(P>0.05)。PD临床分型与中医证候的关系分析显示:伴前驱期便秘组脾虚、气虚、血虚、阴虚、阳亢、内热证候出现频率均显着高于非便秘组(P<0.01)。伴前驱期便秘组阴虚髓减、气阴两虚、阴虚动风、阴虚内热、气虚内热证候出现频率均显着高于非便秘组(P<0.01)。伴前驱期嗅觉减退组脾虚、气虚、血虚、阴虚、髓减、阳亢证候出现频率均显着高于非嗅觉减退组(P<0.05),前驱期伴嗅觉减退组阴虚髓减、气阴两虚证候出现频率均显着高于非嗅觉减退组(P<0.01),气虚内热证候出现频率显着高于非嗅觉减退组(P<0.05)。2.PD组141例受试者中111例完成黑质超声信号采集(男性72例,女性39例),85例正常对照受试者中61例完成黑质超声信息采集。PD组与对照组的ROC曲线结果显示,当SNL临界值为0.235cm2时,诊断PD性能最佳。在此临界值诊断PD的敏感性为70.3%,特异性为 77.0%,曲线下的面积是 0.775(95%CI:0.699-0.851,P<0.001)。根据此临界值,PD组78例受试者(70.27%)符合SNL≥0.235cm2;对照组14例受试者(22.95%)符合SNL≥0.235 cm2。PD伴视幻觉组SNL面积显着高于PD不伴视幻觉组(P=0.018)。PD伴视幻觉组NMSS分数和UPDRS-Ⅱ分数高于PD不伴视幻觉组(P=0.027,NMSS;P=0.036,UPDRS-Ⅱ)。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 SNL(OR=4.227,P=0.012)和 NMSS(OR=0.027,P=0.042)与PD是否伴随视幻觉相关。中医证候与黑质强回声面积相关性分析显示,髓减证组SN+比例(75.5%)显着高于非髓减证组(41.2%),(P<0.01)。髓减证组SNL面积大于非髓减证组(P<0.05)。髓减证分布与SNL呈正相关(P<0.05);以年龄、性别作为控制变量的黑质强回声区面积与中医证候积分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髓减证候积分与SNL呈正相关(P<0.05)。3.PD组与正常对照组的肠道菌群比较分析显示:PD组observed species指数、chao指数、ACE指数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LefSe 分析显示,Methanobacteria(甲烷杆菌)、Euryarchaeota(古菌门)、Archaea(古生菌)、Oscillospira(颤螺旋菌属)、Lactobacillaceae(乳杆菌)均是在 PD组对差异具有显着影响的物种。PD组肠道菌群相对丰度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与病程存在正相关(Pearson’s R=0.448,P=0.003),与便秘严重程度评估分数存在正相关(Pearson’s R=0.448,P=0.015),与双侧嗅觉测试分数负相关(Pearson’s R=-0.517,P=0.040)。PD组肠道菌群相对丰度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拟杆菌门相对丰度与肝风证存在显着相关性(Spearma’s R=0.432,P=0.031)。结论:1.PD中医证候阴虚髓减、气阴两虚、阴虚动风贯穿疾病全程,且随疾病进展逐渐增加。疾病晚期阴虚内热比例显着增加。2.前驱期伴便秘PD患者运动症状较不伴便秘患者更重,提示前驱期伴便秘的潜在机制可能是促进疾病进展加速的一个因素。3.伴前驱期便秘PD患者阴虚髓减、气阴两虚、阴虚动风、阴虚内热、气虚内热证候出现频率更高。4.PD黑质强回声面积切断值为0.235cm2时具有最佳诊断性能。PD伴视幻觉与黑质强回声面积存在显着正相关。中医证候髓减与黑质强回声面积存在显着正相关。5.古菌门的甲烷杆菌相对丰度升高可能与PD有关。粪便菌群中放线菌纲相对丰度与病程、便秘严重程度、嗅觉减退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粪便菌群中拟杆菌门相对丰度与中医证候肝风证具有相关性。

夏庭伟[10](2020)在《基于机器学习构建2型糖尿病并发肾脏病中西医多模态特征融合预测模型》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使用多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标准化的证型、舌图像获取途径。再与临床综合数据特征融合,构建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混合深度神经网络诊断预测模型。通过模型对比评估,探索中医证候与舌图像对疾病风险预测的实际意义。方法:1.数据采集:按照依据相应的诊断标准,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采集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根据证型诊断标准,采用“症状-证素-辨证指南-专家经验”的方式,分别标注所有患者证型作为原始数据。使用统一的图像采集装置,按照统一标准采集患者舌面图像。采集患者临床综合数据,包括一般信息、辅助检查指标等。依据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标准,将患者标注为非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2.数据预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集成,去除异常数据、重复数据和错误数据并将格式进行规范化,采用特征平均值对缺失值进行填补。对二分类变量采用独热编码(One-Hot),连续性变量进行归一化处理。采用主成分分析或探索性因子分析进行特征降维,应用经典的洗牌算法(Shuffle)将数据顺序打乱,使数据分布均匀,按照8:2的比例将数据分为训练集与测试集。3.证候分类模型构建:筛去频率<10%的症状条目。将剩余的中医四诊信息,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进行特征降维,获得公共因子结构。降维之后的公共因子,分别使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决策树(Decision Tree,DT)、多项式朴素贝叶斯(Multinomial Naive Bayes,MNB)、K最近邻(k-Nearest Neighbor,KNN)、bagging_K邻近、bagging_决策树、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自适应增强(Adaptive Boosting,adaboost)、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GBDT)、人工神经网络等多种机器算法,构建2型糖尿病证候分类模型,比较模型预测准确度,判断模型分类性能。4.舌图像自动分割模型构建:将患者舌面图像,使用基于python3.6的labellme软件对舌体区域进行标记。采用多任务卷积神经网络,构建舌体区域边界检测定位模型。采用医学图像分割算法attention U-net提取出图像中的舌体,以Ground-truth(真值)图像为标准,计算平均交并比(MIo U)91.05%、像素精确度(PA)等指标,评估舌体分割的结果。5.中西医多模态特征融合:纳入患者一般信息、辅助检查指标等,数据预处理与特征降维之后,采用上述相同的多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模型一。将证型数据按照分类变量进行One-hot处理之后,在前端与模型一的公共因子进行融合,采用上述多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模型二。在后端进一步按照0.2-0.4的权重,采用深度学习算法融合舌图像数据训练的单分类器模型,构建模型三。采用准确度、特异性、敏感性,对模型预测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一般信息特征分布: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868例,其中男性521例,占比60.02%;女性347例,占比39.98%。患者平均年龄56.2±11.84岁,以61-70年龄段人数最多。根据BMI分布,超重与肥胖占比达到52.99%。2.主要症状、证候分布:症状(不含舌脉)中,频率大于10%的症状共29项。所有脉象中,频率大于10%的症状共6项。证型分布中,气阴两虚证151例为最多,占比17.40%;其次为气阴两虚兼血瘀149例,占比17.17%。各证型在并发肾病与无肾病的病例内部,2型糖尿病无肾病较多的证型为气阴两虚19.94%、气阴两虚兼血瘀17.85%、肝肾阴虚15.76%;而并发肾病较多的证型为气阴两虚兼血瘀16.26%、肝肾阴虚兼血瘀14.63%、肝肾阴虚12.60%。3.证素分布:采集到的症状指标,筛去频率<10%症状条目后,剩下42项症状,采用探索性分析进行效果优于主成分分析。对42项症状指标进行降维处理,当提取15个公共因子的时候为最优,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7.5229%。15项公共因子所包含的病位证素频率从高到低分别为肝、肾、胃、心、脾,病性证素频率从高到低分别是热盛、阴虚、气虚、阳虚、瘀血、痰浊、血虚。4.证候分类预测模型:准确度分别为支持向量机62.65%,决策树61.18%,多项式朴素贝叶斯77.06%,K最近邻64.12%,bagging_K邻近74.12%,bagging_决策树68.53%,随机森林75.36%,自适应增强56.48%,梯度提升决策树79.06%,人工神经网络87.70%。5.舌图像分割模型:采用多任务卷积神经网络(MTCNN)构建级联CNNs的架构,为三种网络的组合(P-Net、R-Net、O-Net)。效果显示,边界检测平均精确度60%(AP60)为59.5%,交并比(Io U)为93.2%,明显优于VJ人脸检测算法、HOG方向梯度直方图算法、DPM可变形部件算法。舌边特征点定位平均错误率(MER)为2.5%,故障率(FR)2.9%,效果优于ASM主动形状模型算法、AAM主动外观模型算法、CPR级联形状回归模型算法。采用深度学习构建起舌图像分割模型,提取出图像中的舌体,算法分割精度Ground-truth(真值)得出平均交并比(MIo U)91.05%、像素精确度(PA)93.31%。6.中西医特征融合的疾病预测模型:对患者53项临床综合数据指标进行特征降维,主成分分析的效果总体是优于因子分析,当提取20个公共因子的时候为最优,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2.9351%。本研究所构建的模型一所采用算法中,准确度最高为人工神经网络81.16%,灵敏度最高为人工神经网络82.57%,特异度最高为人工神经网络84.80%。模型二所采用算法中,准确度最高为人工神经网络85.13%,灵敏度最高为人工神经网络83.07%,特异度最高为人工神经网络85.25%。模型三,准确度为88.46%,灵敏度79.36%,特异度91.51%。结论:1.2型糖尿病病位证素主要包括肝、肾、胃、心、脾,病性证素主要包括热盛、阴虚、气虚、阳虚、瘀血、痰浊、血虚。无肾病患者证型以气阴两虚、气阴两虚兼血瘀、肝肾阴虚为主,并发肾病的患者证型以气阴两虚兼血瘀、肝肾阴虚兼血瘀、肝肾阴虚为主。2.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特征降维,结合神经网络构建证候分类模型,可实现2型糖尿病证候标准化诊断。3.采用深度学习可构建舌图像自动分割模型,实现舌图像的客观化提取。4.在上述基础上,构建起融合临床综合数据、证型、舌图像数据的混合深度神经网络疾病预测方法,该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结合深度神经网络结构,具有较好预测性能。5.证型、舌图像对促进疾病预测模型的效率具有正向作用,对中西医多模态特征进行融合,可提高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预测模型的效率。

二、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的证候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的证候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特征相关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
        1 ITP的中医研究进展
        2 ITP的西医研究进展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红外热成像技术医学应用研究概况
        1 红外热成像技术概述
        2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应用
        3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领域应用
        4 结语和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1 资料来源
        2 ITP病例选择标准
        3 正常对照选择标准
    二、ITP患者病例资料收集
        1 中医辨证标准
        2 脏腑辨证标准
        3 西医分期标准
        4 出血倾向评分标准
    三、研究方案
        1 临床病例资料收集
        2 实验方法
    四、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统计
        2 中医证候统计
        3 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
    五、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出血评分系统与出血风险及其严重程度分析
        3 ITP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分析
        4 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六、结论
第三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医临床调查量表
附录2 受试者一般情况量表
附录3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出血倾向评分系统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糖尿病肾病Ⅲ、Ⅳ期证候特征与益气活血方网络药理学疗效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因病机
        2 中医辨治
        3 单味药及中药单体治疗
        4 中药专方治疗
        5 中医外治法
    二 糖尿病肾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1 DKD的发病机制
        2 DKD的分期
        3 DKD的诊断
        4 DKD的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一般情况
    3 实验室指标
    4 中医证候情况
    5 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
    6 讨论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益气活血方治疗糖尿病肾病Ⅲ-Ⅳ期的作用机制
    研究一 益气活血方化学成分检索和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研究二 益气活血方药物靶点和早中期糖尿病肾病靶点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研究三 益气活血方-关键靶点-早中期糖尿病肾病网络的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研究四 关键靶点生物功能注释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讨论
    1 益气活血方药物有效靶点与早中期糖尿病肾病靶点筛选
    2 益气活血方有效成分
    3 KEGG通路富集分析和GO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中晚期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帕金森病中医研究进展
        1. PD病因病机
        2. PD中医证候分布研究
        3. 中医药临床治疗研究
        4.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帕金森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临床表现
        3. 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及方案
        4. 数据管理
        5. 统计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DBS手术前后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
        3. DBS手术前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4. DBS手术前后患者UPDRS Ⅱ、UPDRS Ⅲ评分对比
        5. DBS手术患者UPDRSⅡ、UPDRSⅢ评分与中医证素的相关性
    第三节 讨论
        1. 一般情况分析
        2. DBS手术前后患者中医证素演变特点
        3. DBS手术前后患者中医证候类型分析
        4. DBS手术前后患者UPDRSⅡ、UPDRSⅢ评分对比分析
        5. DBS术前后患者UPDRSⅡ、UPDRSⅢ评分与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节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4)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中医证治及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的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中医证治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中医疗法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网状Meta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张明雪教授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经验的分子机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中医证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帕金森病自主神经损害中医证候特征及中药复方调节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帕金森病中医病机认识与证候研究现状
        1 中医古籍对颤证的认识
        2 帕金森病证候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帕金森病肠道起源学说与自主神经损害
        1 肠道起源学说的支持证据
        2 PD肠道起源学说的重要通路——自主神经
        3 PD动物模型自主神经通路相关蛋白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文献、临床及实验研究
    研究一 帕金森病自主神经损害临床特征与评价方法: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1 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帕金森病自主神经损害临床特征与中医证候特征观察
        1 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三 帕金森病疾病进展相关因素研究
        1 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四 补肾平肝中药对A53 T-α-synuclein转基因大鼠自主神经通路的影响
        1 目的
        2 材料及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冠心病伴抑郁状态的中医证候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
    1.中医对冠心病伴抑郁状态的探究
    2.现代医学对冠心病伴抑郁状态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表1
附表2 汉密顿抑郁量表
附表3 甘肃省中医院冠心病抑郁状态患者临床症状采集表
附表4 中医症状采集表

(7)初诊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证型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2 诊断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资料收集
        2.2 一般资料收集
        2.3 相关检查及化验资料收集
    3 统计学处理
    4 质量控制
结果
    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统计分析
    2.两组患者血压统计分析
    3.两组患者OGT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HbA1c统计分析
    4.两组患者HOMA稳态模型统计分析
    5.两组患者血脂、甲状腺功能及尿酸统计分析
    6.两组患者肝功能、肌酐及尿微量白蛋白统计分析
    7.两组患者尿糖及尿酮体统计分析
    8.初诊糖尿病并发DR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9.初诊糖尿病合并DR组患者中医证型统计分析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流行病学及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初诊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信息采集表
附录2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发表论文

(8)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的文献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病率高,危害巨大
        1.2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防控形势严峻,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疗效确切
        1.3 证候要素研究是明确疾病证候特征规律、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重要基础
        1.4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证候研究面临的问题
    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2.1 2型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病变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的文献研究
        2.2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第一部分 2型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病变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的文献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建立数据库
        1.5 数据预处理
        1.6 统计方法
        1.7 研究流程图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文献出版年计量分析
        2.3 基于文献的中医症状分布情况分析
        2.4 基于文献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情况分析
        2.5 基于文献的中医证候要素靶位分布情况分析
第二部分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1 研究设计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制定中医证候要素调查表
        3.2 观察指标
        3.3 样本量
        3.4 建立数据库
        3.5 数据预处理
        3.6 统计方法
        3.7 质量控制
        3.8 伦理审查
        3.9 技术路线图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分布情况
        4.2 中医症状分布情况
        4.3 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情况
        4.4 中医证候要素与临床指标相关性分析
        4.5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疾病进展风险因子分析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认识
    3 证候要素研究是探讨疾病证候特征规律的清晰有效研究方法
        3.1 证候是中医药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3.2 证候要素方法体系在临床辨证和证候研究中的优势
    4 本研究中临床研究的方案设计
        4.1 多中心、横断面研究是明确慢性疾病证候规律的优势方法
        4.2 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评价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有效手段
    5 研究结果及意义
        5.1 一般资料分析
        5.2 中医症状分析
        5.3 证候要素分布特征分析
        5.4 临床指标分析
    6 从证候要素分布特征探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证治规律
结论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证候临床研究的现状及思考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 中医证候要素调查表
    附件二 临床研究伦理审查批件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9)帕金森病中医证候与临床分期、黑质变化及肠道菌群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帕金森病中医证候研究现状
        1 帕金森病证候特征
        2 帕金森病证候与客观生物检测结果的相关性研究
        3 帕金森病临床中药试验性研究
        4 基于“伏邪温病”理论认识帕金森病前驱期症状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帕金森病“DUAL-HIT”假说研究现状
        1 α-Syn及其颅内传播途径
        2 动物实验研究中α-Syn通过迷走神经转移的证据
        3 朊病毒研究对α-syn传播途径的启示
        4 α-syn在外周器官的发现
        5 临床研究的相关证据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帕金森病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研究进展
        1 帕金森病患者肠道微生物变化
        2 肠道微生物影响帕金森病病理过程的可能机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帕金森病中医证候与临床分期、分型的关联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二 帕金森病经颅黑质超声诊断性能及其与证候的关联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三 帕金森病肠道菌群特点及其与证候的关联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基于机器学习构建2型糖尿病并发肾脏病中西医多模态特征融合预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的诊断难度高,构建预测模型具有较大辅助诊断价值
        1.2 中医强调“上工治未病”,证候、舌象被越来越多用于糖尿病并发症预测
        1.3 单模态单分类器准确度普遍偏低,多模态特征数据融合为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预测模型构建的新趋势
        1.4 标准化、客观化获取证候、舌图像数据,利于促进中西医多模态特征融合
        1.5 特征自动提取和有监督学习建模方法,利于从多模态数据构建模型
    2 研究思路
        2.1 基于机器学习的2型糖尿病证候分类模型构建
        2.2 基于深度学习的舌图像自动分割模型构建
        2.3 中西医多模态特征融合与模型构建
实验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中医证候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分组标准
        1.8 样本量估算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指标
        2.2 质量控制
        2.3 证候分类模型构建
        2.4 舌图像自动分割模型构建
        2.5 中西医多模态特征融合与模型构建
        2.6 机器学习
    3 结果
        3.1 一般信息特征分布
        3.2 症状分布
        3.3 证型分布
        3.4 证候分类模型构建
        3.5 舌图像自动分割模型构建
        3.6 中西医多模态特征融合与模型构建
讨论
    1 性别、年龄、BMI分布特征
    2 主要症状、证候分布
    3 2型糖尿病证候标准化诊断
    4 证型特征与舌图像特征对预测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均具有较大意义
    5 基于深度学习的舌图像分析有助于完善证型客观化诊断,舌象与疾病转归的直接关联有待深入研究
    6 采用多模态特征融合构建的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预测模型,可提高预测准确度
    7 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特征降维与神经网络构建证候分类模型,优于其它算法组合
    8 采用主成分分析特征降维与神经网络构建疾病预测模型,优于其它算法组合
结论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综述 机器学习在糖尿病并发症预测模型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件2:伦理审核批件
附件3:糖尿病中医辨证细则
附件4: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的证候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特征相关性探讨[D]. 陈耀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糖尿病肾病Ⅲ、Ⅳ期证候特征与益气活血方网络药理学疗效机制探讨[D]. 周雨桐.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中晚期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特征研究[D]. 谭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中医证治及方药研究[D]. 敖玉涵.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帕金森病自主神经损害中医证候特征及中药复方调节作用研究[D]. 徐筱青.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冠心病伴抑郁状态的中医证候特征研究[D]. 贺雯雯.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初诊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证型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的研究[D]. 赵晓玲.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的文献及临床研究[D]. 冷玉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
  • [9]帕金森病中医证候与临床分期、黑质变化及肠道菌群的关系[D]. 李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基于机器学习构建2型糖尿病并发肾脏病中西医多模态特征融合预测模型[D]. 夏庭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的证候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