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配套改革 联动发展 东营卫生谱新篇——山东省东营市医疗卫生改革巡礼(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平[1](2019)在《生态文明建设与人地系统优化的协同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革命以来全球资源环境问题尖锐,生态危机、资源危机、能源危机以及科技危机、伦理危机引发了人对人地关系、人人关系的反思,可持续发展理念应运而生,中国在践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对我国工业化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矛盾不断加剧的应对,也是对全球工业文明以来威胁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危机的反思,既有特殊性也有一般性。人地系统优化是解决“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地”的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关键,并通过“文化”这根纽带与生态文明建设发生显着的协同关系。论文以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地系统优化的协同为主线,理论上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地系统优化的协同机理,实证分析分别运用投影寻踪模型(PPM)和DEA模型评价中国30个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人地系统优化状态的基础上,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评价了二者的协同发展度。最后根据二者的协同发展分析,搭建二者的具体协同路径。研究的理论意义方面,丰富了地理学人地系统理论认知和优化路径;实践意义方面,以人地系统“三元”结构为视角,重构生态文明建设的五次产业体系,明确人地系统中“人”的担当和“地”的诉求;学科意义上,地理学研究核心人地系统的优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基础路径,体现人文—经济地理学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学科价值。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地系统优化的协同机理分析。从协同演变、空间协同、影响因素和不协同因素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二者的协同机理。人在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过程中的工具创造、组织和制度形式、形成的人地观,构成了文明的基本要素。时序上看,采集渔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个阶段人地互为作用的过程就是文明成果不断累积升华的过程,也是生态文化由隐性到显性的过程。空间上看,地球表层的空间差异奠定了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地系统优化的资源环境基础,在不同地域人地互为作用过程中孕育了不同的生态文化,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奠定文化基础。从影响因素看,自然地理条件、人的需求结构、文化价值取向和人的生产活动是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地系统优化协同的关键要素。人的“三观”失衡、经济发展的利益分配、生态文明制度的缺失和人性根源二律背反性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地系统优化协同发展的障碍。(2)生态文明视角下人地系统“三元”结构的重新认识。根据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地系统优化的协同关系和过程,对人地系统“二元”结构延伸,社会文化子系统成为一个独立于“人”和“地”的第三个子系统,分析了“三元”结构各自内容和两两关系,经济生态和生态经济、经济文化和文化经济、生态文化和文化生态三组关系提供了人地系统优化的路径。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分析了人地系统优化的本质,人地系统优化实质就是以较少的资源能源消耗获取较大的经济和社会福利,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也正是因为人地系统优化这个“因”,促成生态文明建设这个“果”。(3)中国人地系统的演变阶段与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下人地系统现状特征分析。梳理了中国不同时期人地系统特征的演变,中国的文明史与世界文明进程一样也是一部人地关系史,兼具一般性和特殊性,从自身独特的“人口—资源环境”国情特点、与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的全球资源环境基础不同,以及与发达国家生态文明的时间、内容和形式不同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其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在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下的人地系统特征有生态环境复合型问题累积突出、传统资源型产业比重高、国民生态观和发展观滞后、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约束不足、生产力布局和资源环境布局错位等。(4)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地系统优化的协同发展分析。一是二者的协同发展度分析,二是不同生态文明建设类型区域的人地系统特征分析。协同发展度的定量,期望看到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地系统优化的过程协同结果,但因为是两个复杂系统的协同,且人地系统本身存在巨大地域差异,即使协同度相同,区域类型差异仍然悬殊,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这个“果”的差异,划分出人地系统这个“因”的类型并定性分析,与协同发展度的定量评价结合。(5)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地系统优化的协同实现路径研究。从协同整体框架构建,到协同具体路径的实施,构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地系统优化的协同实现路径。整体架构思路是以生态文化理念为引领力、以“地”的供给能力为约束力、以“人”的需求力为能动力,以生态文明制度为保障力,综合考虑区域发展阶段和功能定位,以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的协调为目标,以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合力为推动,具体路径是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五次产业体系。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如下:(1)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地系统优化是上层建筑和基础路径的关系。生态文明是人地系统优化的上层建筑,而人地系统优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路径。人地系统不断优化的过程为文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形成生态文化,生态文化理念作用于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地系统优化的协同发展。所以,文化就是二者联系的桥梁,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地系统优化犹如DNA的两条脱氧核糖核酸链,在文化这个氢键的链接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螺旋上升。(2)人地系统是由经济(产业)、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三个子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三元”结构。传统人地系统包含“人”和“地”两个子系统,人地互为作用中产生文化,文化成果的积累升华就会形成文明,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这就是生态文化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隐性到显性、从朴素到辩证不断彰显的过程,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指导人作用于地的方式,生态文化指引下的人地系统将走向优化,因此,文化不可或缺地成为第三个子系统。(3)人地系统“三元”结构下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体系应在三次产业的基础上前后向延伸,前向增加第零产业——生态文化产业,生态文化理念指导下的第一、二、三产业也将是集约高效的,后向增加第四产业——生态修复产业,协助担当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角色,变线性发展方式为循环发展方式,这个过程中资源能源的利用率提高,同时,废弃物排放降到最低,单位投入下的经济、社会福利不断增加,人地系统不断优化,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4)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评价值和人地系统优化的效率值在空间上是耦合的,这是因为二者存在因果关系,即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高的地区是因为单位资源能源投入下的产出高,与人地系统优化协同发展,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低的地区往往效率值低。总体上,东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地系统优化的协同发展程度最高,北京、上海和广东三省市达到高级协同,西部地区最低,为中低级及以下协同,中部和东北地区总体上中级协同。(5)协同度定量评价还需结合不同地域类型的划分和定性分析,能透过协同度这个“果”分析其潜在的“因”。根据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可以划分为七种类型,分别是均衡发展型、经济社会发达型、生态环境滞后型、相对均衡型、生态环境优势型、经济社会滞后型和经济—生态环境滞后型。七类区域间人地关系特征呈现差异性,而区域内部有相对一致性。研究的创新点是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地系统优化的协同机理分析,从生态文明的视角丰富了人地系统“三元”认知结构,而“三元”认知结构又为生态文明建设产业体系的重构提供理论支撑。协同度定量评价结合不同类型人地系统特征分析,利于从地域分工视角进行生态文明重点建设。展望未来研究,人地系统理论内容有待深化丰富,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契合点有待进一步挖掘,结合地域文化构建生态文化产业体系、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智慧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地系统优化等内容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
陈海燕[2](2017)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政府作用研究 ——以个旧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高度依赖于地区资源的开发,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早期放任自由的开采加工模式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诸多问题。而且资源型城市大多都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因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而以“先矿后城”模式诞生和发展的,政府长期处于控制性地位。因此,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充当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是城市顺利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所以为了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促进城市的转型发展,需要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的政府作用进行研究。本文将较早进行转型探索的个旧市作为研究对象,对个旧市转型发展历程和成就以及政府作用的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加以分析,以期能提出如何更有效发挥政府作用的改进性意见。论文基于有效政府和新公共服务理论,将政府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个旧市政府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实践情况等进行了分析,在论文的最后部分,结合个旧市政府在城市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应对的困境和可利用的优势条件,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从四个角度提出了促进政府在转型工作中的作用得到更好发挥的对策与建议:转变政府的行政观念,建设服务型政府;改善产业结构,促城市转型;提高个旧市地方企业的竞争实力,破解融资难题;保障民生,兼顾生态文明建设。
都焕德[3](2012)在《诸城市农村社会工作人才资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写进党的重要文件。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实现这一历史任务、保持农村和谐稳定,离不开社会工作发展和社会工作人才资源开发建设。加强农村社会工作人才资源开发建设研究,对于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效服务“三农”,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方式、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山东省诸城市是较早提出农村社区化的地区之一,“三农”工作基础较好,在推进农村社区化的进程中,农村社会工作人才资源开发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面,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以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和有关法律法规、人才政策方针为理论基础,结合诸城市的实际情况,以实证研究为主,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运用文献调查、比较分析、问卷调查和专家咨询等方法,以农村社会工作人才资源开发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基于我国国情和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机制为重点,研究提出农村社会工作人才资源开发的思路规划和发展路径,同时,从建立健全组织领导、社会联动、人才培养选拔、人才评价激励、政策制度保障等机制方面,阐述加强农村社会工作人才资源开发的对策措施,为制定有关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策略和农村发展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际借鉴。
张建平[4](2011)在《山东省引进国外智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引进国外智力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措施。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引进国外人才智力,近年来,党和国家把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引智工作方向更加清晰、定位更加明确、职能作用更加凸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一系列重要精神和政策指导下,我国在促进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和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等方面,引智发挥了重要作用。引智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展开,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为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推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的国外人才和智力保障。山东是人力资源大省,省委、省政府提出人才强省的科学战略,当前正积极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引智工作大有可为。本课题深入研究国内外引智理论,学习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引智成功经验和做法,对于更好开发利用好国外人才智力予以启发和思考。分析引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对人才工作、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结合国家和山东引智的发展进程以及近年来山东引智工作现状,把握引智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提出今后山东省引智工作的对策和建议,更好服务山东省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本文采取理论和实践论证的研究方法。通过深入各市各部门考察,调研全省引智工作情况及成果资料。“十一五”期间,围绕国家、省确定的重点工作、中心任务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山东引智工作成效显着,前景广阔,但也面临问题和困难。今后一个时期将是山东省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引智工作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更好服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国家发展战略,有必要对全省引智工作的发展脉络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本文主体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介绍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学者关于引智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的地方。第二部分,引进国外智力的意义及山东省引智的国内背景和发展进程,介绍引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对国家人才工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引智在服务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深入改革扩大开放和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引智发展的国内背景和山东省引智的发展进程。第三部分,山东省引进国外智力发展的状况,从五个方面概括了近年来山东省引智工作取得的成就,指出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第四部分,世界发达国家智力引进的经验与启示,总结归纳了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引才引智的做法和特点,对促进国外人才智力的引进开发利用等方面予以启示。第五部分,山东省引智工作的对策建议,从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思路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山东引智工作的对策,建议实施一批重点引智项目,以促进山东引智事业实现新突破、新发展。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面对当前山东省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大局,为积极推动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国家发展战略,本文对山东省引进国外智力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分析,并根据相关理论和国内外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从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理清工作思路、实施高端紧缺人才引进等五个重大引智工程和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等十二类重点引智项目等三个方面提出了今后山东省引智工作的对策建议,为更好实施山东省“蓝黄”两区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提供强有力的国外人才智力支持。
刘玲[5](2009)在《基于保障乡村医生收入的门诊统筹模式可行性研究 ——以武汉市某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随着新农合家庭账户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门诊统筹模式因能扩大参合农民受益面、提高门诊基金使用率、增加卫生服务利用率等受到了广泛青睐。但目前门诊统筹模式还处于试行阶段,对这种模式的研究报道还有很多局限。此外,考虑到乡村医生是基层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来参与门诊统筹实施对保证该模式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意义。目的在保证乡村医生收入水平不降低的基础上,对门诊统筹模式的基金补偿、风险防范、组织管理等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对实行门诊统筹的配套条件进行相关探讨。方法课题采用典型抽样方法,对武汉市拟进行门诊统筹试点的某区一个街道进行调查。抽取了该街道门诊量较大、经济效益较好的3个村卫生室和该街道卫生院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法、问卷调查和访谈法进行现场资料收集,包括:收集3个样本村卫生室门诊处方,了解样本医疗机构门诊量、医疗服务收费、收支及运营等情况,查询新农合与样本医疗机构相关统计报表。结果与讨论1.当地家庭账户实施情况不理想:家庭账户模式下农民受益面窄而次均补偿费用高,存在参合农民一次性将账户内基金用完或门诊病人流向上级医院等现象,没有起到合理引流病人就医的作用。农民对卫生服务的利用率很低,账户基金存在一定结余。2.家庭账户模式下村医收入分析:采用村医自报、结合单张处方利润与工作量推算、根据村卫生室的药品购销量推算3种方法测算当地村医收入状况,测算结果表明,家庭账户模式下村医的月均收入为2800元左右,属于当地收入状况较好的人群。村医收入中药品收入所占的比例下降,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诊疗服务收入不合理增加,注射比例尤其是静脉注射比例过高,由此导致服务收费增加。3.门诊统筹实施方案可行性分析:(1)基础条件:试点街道村级设施建设完善、乡村医生设置相对合理,并在组织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具备实施门诊统筹的基础条件。(2)基金运行:在不考虑门诊人次增加的情况下,试点街道门诊统筹基金运行安全,并将出现30%左右的结余。但门诊统筹必然带来门诊量增加,按目前的基金分配方案门诊基金运行存在风险,风险大小随门诊量的增加而增大,基金缺口最高可达50万元。但门诊统筹基金缺口相对于该街道新农合基金甚至是住院基金结余来说只是九牛一毛,可考虑用住院基金来填充;若按大部分试点地区将新农合筹资总额的20%-40%作为门诊统筹基金,门诊统筹资金也将绰绰有余。(3)风险防范:试点街道采取了设定次均门诊补偿限额与年封顶线、基金透支风险共担、限制医生处方行为等措施,在强化医疗服务供方责任、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等方面加大力度,有利于门诊统筹模式运行风险的控制,防范基金透支风险。(4)村医收入保障方面:实行门诊统筹后村医的收入将明显降低,与家庭账户时相比每月收入减少1000元左右。如由政府出资弥补村医收入的差距,政府财政至少要投入20.30万元来保证门诊统筹模式下村医的收入不降低。但村卫生室未承担公共卫生工作基本职能,按2009年提出的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不低于15元的标准,村医回归公共卫生职能后其防保报酬足以弥补门诊统筹模式下减少的收入部分。(5)配套条件方面,要建立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系统以加强监管和及时反馈,门诊基金划拨比例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4.可能面临的问题:实施门诊统筹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门诊基金运行风险较大,定点医疗机构监管难度增加,道德损害、过度提供和逆向选择等问题。结论通过分析调查地区家庭账户的运行情况,本研究认为应该进行门诊统筹模式改革以改善门诊补偿现状。对乡村医生收入水平的保障,能够激励其参与门诊统筹实施而减小实施阻力和增加工作积极性。通过测算分析调查地区门诊统筹实施方案的基金补偿、风险防范、组织管理以及门诊统筹试点地区的实践经验,本研究认为当地进行门诊统筹模式试点具有可行性。政策建议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门诊统筹基金划拨比例;强化门诊统筹监管环节,包括对供需双方和经办机构的监管;加强网络建设,提高监管水平与管理能力;增加村医合理收入,以规范村医行医行为、稳定村医队伍。
姜翕芬,李云刚[6](2008)在《谋科学发展大计 谱小康社会新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又是一年全国人代会,年年人代会,年年会不同。今年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恰逢"奥运年"和"换届年",又是党的十七大召开后的第一次人代会。这次会议对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伟大旗帜,加快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本刊派记者随山东团在全国"两会"期间进行了为期18天的集中采访。从3月2日代表团起程到3月18日会议结束,本刊记者对山东团全国人大代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情况进行了全程跟踪。为便于把记者在本次人代会期间的所见所闻以及人大代表的所思所想全面准确、清晰鲜活地呈现给读者,本刊特以特稿、侧记、感言、花絮等形式予以刊发。
张立民,周白宇[7](2002)在《配套改革 联动发展 东营卫生谱新篇——山东省东营市医疗卫生改革巡礼》文中认为 "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加快黄河三角洲的建设和发展。"1999年6月,亲临山东省东营市视察工作的江泽民总书记为东营市人民欣然题词。几年来,它不仅鼓舞了东营人民的经济建设,也使医疗卫生战线上的工作者更坚定了发展的信心和决心。驻足渤海之滨、黄河三角洲上东营这座中心城市,在党中央对医疗卫生改革的正确指引下,东营卫生工作者发奋图强,努力工作,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破难攻坚,配套发展全市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营利性医疗机构分类核定工作基本完成。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是加强医疗机构管理的需要。对医疗机构进行分类核定是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基础。在东营,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准确把握政策,
二、配套改革 联动发展 东营卫生谱新篇——山东省东营市医疗卫生改革巡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配套改革 联动发展 东营卫生谱新篇——山东省东营市医疗卫生改革巡礼(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文明建设与人地系统优化的协同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点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述评 |
2.1 国外研究进展 |
2.1.1 生态文明研究 |
2.1.2 人地关系研究 |
2.1.3 生态文明与人地系统研究 |
2.2 国内研究进展 |
2.2.1 生态文明研究 |
2.2.2 人地关系研究 |
2.2.3 生态文明与人地系统研究 |
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3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3.1 基本概念 |
3.1.1 人地关系 |
3.1.2 人地系统优化 |
3.1.3 生态文明 |
3.1.4 生态文明建设 |
3.2 理论基础 |
3.2.1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
3.2.2 系统工程理论 |
3.2.3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理论 |
3.2.4 生态伦理理论 |
3.2.5 自然资本理论 |
4 生态文明建设与人地系统优化的协同机理 |
4.1 生态文明与人地系统的协同演变 |
4.1.1 采猎阶段人地互为作用形成敬畏自然的生存文化观 |
4.1.2 农业文明阶段人地互为作用形成的顺应自然的文明观 |
4.1.3 工业文明阶段人地互为作用形成的主宰自然的文明观 |
4.1.4 生态文明阶段人地互为作用形成的协调自然的生态文明观 |
4.2 生态文明建设与人地系统优化的空间协同 |
4.2.1 生态文明建设与人地关系协同的资源环境基础 |
4.2.2 不同类型人地系统孕育不同的生态文明 |
4.3 生态文明建设与人地系统优化协同的影响因素 |
4.3.1 自然地理条件 |
4.3.2 人的需求结构 |
4.3.3 文化价值取向 |
4.3.4 人的生产活动 |
4.4 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地系统优化的不协同因素识别 |
4.4.1 人的“三观”的失衡 |
4.4.2 经济发展的利益分配 |
4.4.3 生态文明制度的缺失 |
4.4.4 人性根源的双重属性 |
5 人地系统“三元”结构认知和优化路径 |
5.1 人地系统“三元”结构的划分 |
5.1.1 经济(产业)子系统 |
5.1.2 生态环境子系统 |
5.1.3 社会文化子系统 |
5.2 “三元”结构的相互关系和优化路径 |
5.2.1 经济(产业)和生态环境子系统 |
5.2.2 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子系统 |
5.2.3 经济(产业)和社会文化子系统 |
5.3 投入产出视角下人地系统优化分析 |
5.3.1 系统与投入产出的关系 |
5.3.2 人地系统的投入产出 |
6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人地系统优化协同的实证分析 |
6.1 中国人地系统演变阶段与现状特征 |
6.1.1 中国不同时期人地系统的演变阶段 |
6.1.2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下人地系统现状 |
6.2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与不同类型的人地系统特征分析 |
6.2.1 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与分析 |
6.2.2 不同类型区域的人地系统特征分析 |
6.3 中国省域人地系统优化状态评价与分析 |
6.3.1 基于投入产出视角的人地系统优化评价 |
6.3.2 人地系统优化状态的评价结果分析 |
6.4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人地系统优化的协同发展度分析 |
6.4.1 研究方法 |
6.4.2 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地系统优化的协同发展分析 |
7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地系统优化的协同实现路径 |
7.1 整体框架 |
7.1.1 原则与依据 |
7.1.2 架构思路 |
7.2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地系统优化协同的具体路径 |
7.2.1 生态伦理视角下的生态文化建设 |
7.2.2 “三元”结构下的产业体系优化 |
7.2.3 地域分工视角下的生态文明重点建设 |
7.2.4 以人为主导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观点与结论 |
8.1.1 主要观点 |
8.1.2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2)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政府作用研究 ——以个旧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选题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外研究概述 |
2. 国内研究概述 |
3. 个旧市转型发展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框架 |
(四)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概述 |
1. 相关概念厘定 |
(1) 资源型城市 |
(2) 资源型城市转型 |
(3) 政府 |
(4) 政府作用 |
(1) 有效政府理论 |
(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一、资源型城市政府的角色定位与发挥作用的一般途径 |
(一) 政府的角色定位 |
1. 政府发起和推动转型 |
2. 政府制定转型战略和规划 |
3. 政府制定和实施各种公共政策 |
4. 政府保障城市转型的资金 |
(二) 政府发挥作用的一般途径 |
1. 由高度集中管制向公共服务转变 |
2. 由单一型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 |
3. 由不计成本向低行政成本转变 |
4. 由追求财富增长向重视民生转变 |
二、个旧市政府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实践探析 |
(一) 个旧市基本概况 |
1. 个旧市政府在后续的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可利用的优势 |
2. 个旧市政府在后续的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须应对的困境 |
(二) 个旧市转型发展的历程及成就 |
1. 第一阶段:2001-2007年自主探索阶段 |
2. 第二阶段:2008-2015年探索突破阶段 |
(三) 个旧市政府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
1. 提升政府行政能力和效率,助推城市转型发展 |
2. 突破城市转型的产业瓶颈,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
3. 政策资金双管齐下,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
4.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
三、个旧市政府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个旧市政府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 政府职能结构失衡,存在“缺位”问题 |
2. 政府职能定位有偏差,存在“越位”问题 |
3. 政府组织行政能力低下,政务缺乏透明度 |
(二) 个旧市政府作用发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认识不足,服务理念薄弱 |
2. 政府的职能不清,财权与事权不匹配 |
3. 政府政务公开和绩效管理意识薄弱,缺乏系统的评估监督机制 |
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政府作用发挥的启示 |
(一) 辽宁阜新转型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
(二) 辽宁北票转型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
(三) 对个旧市政府发挥作用的启示 |
五、完善个旧市政府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作用发挥的对策与建议 |
(一) 转变行政观念,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
1. 切实转换政府的行政理念 |
2. 制定科学可行的转型发展规划和政策 |
3. 深化体制改革以营造良好的转型环境 |
(二) 着力整合优化产业结构,以产业转型升级促城市转型 |
1. 巩固传统优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
2. 以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为基础,夯实农业基础性地位 |
3. 以旅游业为支撑,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 |
(三) 提高个旧市企业的竞争力,破解转型发展的融资难题 |
1. 争取支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破解融资难题 |
2. 以创新促发展,提升个旧市企业的竞争力 |
(四) 以民生保障为核心,兼顾生态文明建设 |
1. 以城乡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基础,夯实转型硬实力 |
2. 发展社会事业,提升转型软实力 |
3. 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诸城市农村社会工作人才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基本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2 人才资源开发相关理论概述 |
2.1 农村社会工作人才的概念和特征 |
2.1.1 社会工作概念 |
2.1.2 农村社会工作概念 |
2.1.3 农村社会工作人才概念 |
2.1.4 农村社会工作人才特征 |
2.2 农村社会工作人才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 |
2.2.1 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理论 |
2.2.2 公共治理理论 |
2.2.3 社会管理与和谐社会理论 |
2.2.4 统筹发展理论 |
2.2.5 现代人力资源开发基本理论 |
2.3 新的形势任务为农村社会工作人才资源开发提出了新要求 |
3 诸城市农村社会工作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实践和问题 |
3.1 诸城市农村社会工作人才基本情况 |
3.1.1 诸城市农村社会工作人才工作的实践基础 |
3.1.2 诸城市农村社会工作人才情况概述 |
3.1.3 诸城市农村社会工作人才分类 |
3.1.4 诸城市农村社会工作人才结构 |
3.1.5 诸城市农村社会工作人才分布领域 |
3.2 诸城市农村社会工作人才资源开发的工作实践 |
3.2.1 诸城市农村社会工作人才资源开发的发展历程 |
3.2.2 诸城市农村社会工作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做法 |
3.2.2.1 整合资源,建设复合型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
3.2.2.2 多元投入,为农村社会工作人才资源开发提供保障 |
3.2.2.3 落实措施,提高农村社会工作人才服务能力 |
3.2.3 诸城市农村社会工作人才资源开发的工作成效 |
3.3 诸城市农村社会工作人才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
3.3.1 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社会认同感 |
3.3.2 人才总量不足,分布领域不平衡 |
3.3.3 教育培训滞后,服务能力不高 |
3.3.4 奖惩激励不到位,作用发挥不够 |
3.3.5 统筹整合不够,齐抓共管不力 |
4 诸城市农村社会工作人才资源开发的思路规划 |
4.1 农村社会工作人才资源开发的总体思路 |
4.2 农村社会工作人才资源开发遵循的原则 |
4.2.1 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相衔接 |
4.2.2 共性和个性相统一 |
4.2.3 当前和长远相结合 |
4.2.4 分类指导和稳步推进相协调 |
4.3 农村社会工作人才资源开发的目标任务 |
4.3.1 基本要求 |
4.3.2 任务目标 |
4.4 农村社会工作人才资源开发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5 诸城市农村社会工作人才资源开发的对策措施 |
5.1 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提升人才资源开发科学化水平 |
5.1.1 强化责任落实,加强组织领导 |
5.1.2 科学整合力量,形成工作合力 |
5.1.3 建立行业组织,强化规范管理 |
5.2 建立健全社会联动机制,提升人才资源开发系统化水平 |
5.2.1 搭建有效平台,活化工作载体 |
5.2.2 拓展工作领域,增加社会元素 |
5.3 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提升人才资源开发社会化水平 |
5.3.1 积极营造氛围,优化环境条件 |
5.3.2 引导公众参与,集聚社会力量 |
5.3.3 加强规范引导,推动工作集成发展 |
5.4 建立健全人才选拔机制,提升人才资源开发效能化水平 |
5.4.1 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做到选好人、用好人 |
5.4.2 优化队伍结构,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
5.4.3 提升业务能力,增强工作本领 |
5.5 建立健全教育培养机制,提升人才队伍建设专业化水平 |
5.5.1 突出学习内容 |
5.5.2 创新学习方式方法 |
5.5.3 完善学习保障措施 |
5.6 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提升人才队伍建设职业化水平 |
5.6.1 推行职业评价 |
5.6.2 合理设置岗位 |
5.6.3 强化激励引导 |
5.7 建立健全政策和制度保障机制,提升人才资源开发的制度化水平 |
5.7.1 加大经费投入,做好物质保障 |
5.7.2 强化监督约束,推动健康发展 |
5.7.3 发挥制度作用,促进统筹开发 |
6 结论 |
6.1 农村社会工作人才资源开发的结论 |
6.2 农村社会工作人才资源开发的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农业推广硕士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山东省引进国外智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引进国外智力的意义及山东省引智的国内背景和发展进程 |
2.1 引进国外智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2.1.1 引进国外智力对人才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
2.1.2 引进国外智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
2.2 山东省引进国外智力发展的国内背景 |
2.3 山东省引进国外智力的发展进程 |
第三章 山东省引进国外智力发展的状况 |
3.1 引智工作取得的成就 |
3.2 引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
第四章 世界发达国家智力引进的经验与启示 |
4.1 世界发达国家智力引进的经验 |
4.2 世界发达国家智力引进的特点 |
4.3 世界发达国家智力引进的启示 |
第五章 山东省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对策建议 |
5.1 明确引智工作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
5.2 理清引智工作基本思路 |
5.3 大力实施重大引智工程和重点引智项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基于保障乡村医生收入的门诊统筹模式可行性研究 ——以武汉市某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1. 甲区新农合实施情况 |
2. 乙街道新农合运行情况 |
2.1 基本情况 |
2.2 农民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
2.3 农民门诊疾病负担情况 |
3. 家庭帐户模式下医生收入水平分析 |
3.1 分析乡村医生收入水平的意义 |
3.2 乡村医生收入测算方法 |
4. 门诊统筹情况简介 |
5. 门诊统筹基金运行情况预测 |
5.1 门诊统筹补偿方案 |
5.2 确定门诊量 |
5.3 门诊统筹基金运行 |
6. 门诊统筹模式下村医收入分析 |
6.1 村医业务收入 |
6.2 公共卫生收入 |
6.3 政府财政补助 |
第四章 讨论 |
1. 甲区门诊统筹可行性分析 |
1.1 门诊统筹必要性分析 |
1.2 门诊统筹实施条件分析 |
1.3 门诊统筹运行风险分析 |
2. 实施门诊统筹后可能面临的问题 |
2.1 门诊统筹基金运行风险较大 |
2.2 定点医疗机构监管难度增加 |
2.3 道德损害、过度提供和逆向选择等问题 |
3. 局限与不足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件2 处方过录表 |
附件3 药品零售价格/进价调查表 |
附件4 新农合运行情况调查表 |
四、配套改革 联动发展 东营卫生谱新篇——山东省东营市医疗卫生改革巡礼(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文明建设与人地系统优化的协同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D]. 王亚平.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2]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政府作用研究 ——以个旧为个案[D]. 陈海燕. 云南大学, 2017(05)
- [3]诸城市农村社会工作人才资源开发研究[D]. 都焕德.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4)
- [4]山东省引进国外智力研究[D]. 张建平. 山东大学, 2011(04)
- [5]基于保障乡村医生收入的门诊统筹模式可行性研究 ——以武汉市某区为例[D]. 刘玲. 华中科技大学, 2009(02)
- [6]谋科学发展大计 谱小康社会新篇[J]. 姜翕芬,李云刚. 山东人大工作, 2008(04)
- [7]配套改革 联动发展 东营卫生谱新篇——山东省东营市医疗卫生改革巡礼[J]. 张立民,周白宇. 中国卫生,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