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衡施肥让现代农业“吃饱吃好”(论文文献综述)
高凤玲,于俊红,谢灵先,饶国良,徐守俊[1](2021)在《化肥减量增效实践与探讨——以广东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肥过量施用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农业绿色发展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广东省作为果蔬茶种植大省,农作物复种指数高、耕地基础地力低,造成了化肥使用量连年增长,单位面积施肥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近年广东省开展了土壤肥力评价、田间肥效试验、示范区建设等工作,同时深入调查农户施肥情况、开展宣传培训,集成了农艺施肥措施和农机精准施肥技术,优化了施肥方式和施肥结构,依托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专业化农化服务组织大力推广精准施肥和减量施肥,最终实现了农业种植过程中化肥高效、绿色施用,为快速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一系列的技术支撑和数据基础。
赵彬[2](2021)在《理性看待有机肥与化肥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和对环境的认知不断攀升,产生了对化肥的抵触心理,并希望有机肥能够替代化肥。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的产量不断提高,在这其中化肥的作用不容忽视。为了一次性给作物提供多种养分,节约劳动成本,现在市面上的复合肥均是含有氮磷钾三种养分。虽然无论是有机肥,还是化肥,都能够提供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但是化肥可以提供高浓度的速效养分,可以及时快速满足作物生长旺盛时期对养分的大量需求。如果停止施用化肥,土壤肥力会不断下降,作物的高产稳产会无以为继。因此,应理性看待有机肥与化肥的关系。
黄恒[3](2021)在《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侧深施肥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水稻栽培技术之一。深入研明侧深施肥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有利于完善水稻侧深施肥技术体系,并可为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本研究以江苏大面积示范应用的优质食味水稻品种南粳9108和南粳5718为材料,于2019-2020年在泰州兴化市钓鱼镇设置4种基于侧深施肥的氮肥运筹方式,即FM1(100%氮肥侧深施)、FM2(70%氮肥侧深施+30%氮肥分蘖期追施)、FM3(70%氮肥侧深施+30%氮肥穗期追施)、FM4(35%氮肥侧深施+35%氮肥分蘖期追施+30%氮肥穗期追施),并设置常规精确定量施氮(CFM)和不施氮处理(0N)处理,比较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群体生长率、氮素吸收利用及品质等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不同氮肥处理中以FM3产量最高,FM4次之,FM3与FM4的产量无显着差异。两年FM3和FM4的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在2019年达到差异显着水平。其中,FM3处理的两年稻谷平均产量比其他三个侧深施肥处理高2.37%~15.91%,比常规精确定量施肥CFM处理高8.23%~12.61%,两年的平均增产率分别为11.07%、8.31%。两品种FM2和FM1处理产量较CFM处理差异不显着。水稻群体茎蘖数生育前中期随着基蘖肥与侧深施肥数量(比例)的增加而增多,在生育后期则随着穗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提高,且均高于常规对照处理。在生育前中期水稻群体茎蘖数最高的处理为FM1处理,在后期水稻群体茎蘖数则表现为FM3与FM4处理差异不显着,但均显着高于其他侧深施氮处理及CFM处理。在5个施氮处理中一次性侧深施氮FM1处理的茎蘖成穗率最低,FM3、FM4与CFM的茎蘖成穗率相对较高且三个处理间差异不显着。在生育前中期水稻SPAD值表现为FM1和FM2差异不显着,但均显着高于其他侧深施氮处理及CFM处理,在成熟期则表现为处理FM3和FM4的SPAD差异不显着,但高于其他侧深施氮处理及CFM处理。4个侧深施氮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在各生育阶段均高于CFM处理。在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长率最高的处理均为FM1与FM2,且两处理间没有显着差异,均高于其他处理;在抽穗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长率最高的处理均为FM3与FM4,且两处理间没有显着差异,均高于其他处理。2.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在拔节期,水稻氮素积累量最高的处理为FM1与FM2,两处理间没有显着差异,但均高于其他处理;在抽穗期和成熟期,水稻氮素积累量最高的处理为FM3与FM4,两处理间没有显着差异,但均高于其他处理。在播种-拔节期,水稻阶段氮素积累量以及氮素吸收速率最高的处理为FM1与FM2,两处理间没有显着差异,但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在拔节-抽穗期和抽穗-成熟期,水稻阶段氮素积累量以及氮素吸收速率最高的处理为FM3与FM4,两处理间没有显着差异。在氮效率方面,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氮素谷物生产效率、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素偏生产力均以一次性侧深施氮处理最低,分次且穗期施氮的处理相对较高,百千克籽粒需氮量在各处理间无显着差异。不同施肥处理中,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氮素谷物生产效率、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与氮素偏生产力最高的处理均为FM3,其次为FM4处理,FM3与FM4处理间的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氮素谷物生产效率与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差异不显着,氮素偏生产力差异显着,且除FM3、FM4处理的氮素谷物生产效率与FM2处理、FM3、FM4处理的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与CFM处理没有显着差异外,FM3、FM4处理的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氮素谷物生产效率与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其中,FM3、FM4处理的氮素农学利用率分别比常规对照处理高37.54%、26.47%,氮素生理利用率分别高16.59%、14.56%,氮素吸收利用率分别高18.83%、14.82%,氮素谷物生产效率分别高2.03%、1.57%,氮素偏生产力分别高9.86%、5.78%。3.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品质的影响。不同侧深施氮处理及CFM处理的水稻糙米率与精米率的差异较小,整精米率则以CFM处理最高,南粳9108与南粳5718分别达61.95%和62.47%,其次依次为FM4、FM3、FM2与FM1处理,且各处理间差异达显着水平,但均显着低于CFM处理,较CFM处理降1.22%-6.93%。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以CFM处理最高,0N处理最低,不同侧深施氮处理籽粒长均值、宽均值和长宽比与CFM处理无显着差异,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低于常规对照CFM处理,分别降低了 3.07%~18.93%和0.38%~16.95%,且FM1、FM2与CFM间差异显着。不同施氮处理中,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均以FM3最高,其次为FM4处理,两处理间差异不显着,但均显着高于FM1、FM2及CFM处理,FM2与CFM处理间也没有显着差异,但显着高于FM1处理;食味值最高的处理是0N处理,施氮肥处理中以FM1处理最高,其中南粳9108与南粳5718两品种FM1的食味值分别达76.5与75.9,其显着高于常规对照CFM处理及其余三个侧深施肥处理FM2、FM3与FM4,常规对照CFM处理与FM2处理相当,但显着高于FM3与FM4处理。RVA谱总体表现为,峰值粘度、热浆粘度和崩解值随着穗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处理FM1的峰值粘度、热浆粘度和崩解值均高于CFM处理,处理FM2的峰值粘度、热浆粘度和崩解值与CFM处理无显着性差异,FM3和FM4的峰值粘度、热浆粘度和崩解值均低于CFM处理。综合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与品质性状等指标,“70%氮肥侧深施+30%氮肥穗期追施”的“一基一穗”侧深施肥法(FM3)与“35%氮肥侧深施+35%氮肥分蘖期追施+30%氮肥穗期追施”的“一基一蘖一穗”侧深施肥法(FM4),利于水稻高产高效生产;“70%氮肥侧深施+30%氮肥分蘖期施”的“一基一蘖”侧深施肥法(FM2),利于水稻稳产高效生产;“100%氮肥侧深施”的“一次性”侧深施肥法,利于水稻优质生产(FM1)。各地可根据水稻生产目标及要求,合理选择适宜的水稻侧深施肥方式。
赵秋倩[4](2021)在《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及其效应研究》文中提出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加速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质量兴农战略的重要命题。目前,农业生产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化学投入品的过量施用,不仅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地板”的抬升,而且容易引发农业污染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推进农药减量施用已经成为农业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内容,但是农药减量行动的开展依然面临重重困境。一方面农户家庭就业非农化现象严重,留守劳动力生产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农药减量施用的替代技术较为复杂,农药减量行动的技术支撑体系还不完整。因此,有必要从技术推广视角研究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切实破解农户农药减量施用中的劳动力困境与技术难题,达到技术要素助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效果。基于此,本文以蔬菜种植户为研究对象,在系统综述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创新扩散理论、技术推广框架理论和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等理论,构建了“技术推广类别(推广技术属性)——技术推广组织方式——技术推广渠道”的分析框架,系统研究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机理及其效应。利用山东省和陕西省957户蔬菜种植户的调查数据,对样本区域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现状和问题进行剖析,分别从技术推广的内容属性、组织方式、推广渠道三个维度,考察其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行为决策和行为实施的影响机理,并分析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的行为效应,旨在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实现和政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蔬菜生产中农户农药过量施用问题严重。从农户层面看,菜农过度依赖农药,对农药减量施用存在认知偏差;从村庄层面看,农户行为羊群效应明显,农药减施服务体系亟待完善;从政府层面看,基层农药减量治理悬浮,农药减量支持体系缺乏;从技术层面看,农药减量替代技术较为复杂,替代优势不明显。(2)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具有阶段差异。在行为意向阶段,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和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均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且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的边际效应值更高。在行为决策阶段,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的影响不显着。在行为实施阶段,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和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均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且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的边际效应值更高。(3)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异质性明显。在行为意向阶段,合作社和农技推广站均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农资经销商对其则具有显着负向影响,三者边际效应绝对值为农资经销商>合作社>农技推广站。在行为决策阶段,合作社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农资经销商对其有显着负向影响,农技推广站的影响不显着。在行为实施阶段,合作社和农技推广站均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有显着正向影响,而农资经销商对其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具有显着负向影响。(4)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且不同渠道之间存在替代、互补关系。在技术推广渠道影响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中,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及其下属的人际渠道数量和人际渠道质量、互联网渠道下的互联网浅层使用和互联网深层使用变量均对其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行为决策和行为实施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在行为意向阶段,互联网浅层使用、互联网深层使用均与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呈现替代关系。在行为决策和行为实施阶段,互联网浅层使用均对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具有显着的替代作用,互联网深层使用与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均呈现互补关系。(5)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具有经济效应、生态效应和食品安全效应。进行农药减量施用对蔬菜种植户的亩均年产出影响不显着,对蔬菜种植户亩均年净收益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可以提高蔬菜种植户亩均年收入1845.49元。蔬菜种植户进行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对农业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水平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6)典型案例分析中,合作社的推广示范、替代技术的推广、良好的产销体系,对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具有积极影响,且农药减量会带来经济、生态、食品安全多方面效益。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注重安全生产导向性,增强农户农药减量意识;推动技术属性与农户资源有效衔接,提升替代技术采纳效果;明晰技术推广组织功能,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多渠道融合,创新农户农药减量施用信息传播方式;正视农户分化现实,实施瞄准性农药减量行动支持。
汪恭礼[5](2021)在《中国粮食生产面临的困境及高质量发展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粮食事关国运民生,对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保障粮、棉、油、糖、肉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提升收储调控能力"。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随着新冠肺炎蔓延全球,多国宣布限制甚至禁止出口粮食,对我国粮食有效供给也是一个大考验。在当下复杂的形势下,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从我国粮食综合生产和保障能力现状分析来看,居民口粮国内自给充足,粮食储备完全能保障居民口粮供应需要,但粮食生产仍然面临劳动力结构性缺失、耕地质量下降、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下等现实困境。对此,本文提出培育粮食生产新型经营主体、提升耕地资源质量、提高比较优势和效益等路径来保障粮食生产能力,以确保国家粮食长期、持续稳定和安全。
张洪程,胡雅杰,杨建昌,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郭保卫,邢志鹏,胡群[6](2021)在《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文中认为水稻是我国最重要口粮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水稻生产正面临由传统小规模生产向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现代规模化生产方式转变,在此重要历史节点,回顾总结70年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历程与科技成就,对探索未来水稻栽培科技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70年来,我国水稻栽培科技界抓住水稻不同主产区大面积生产问题与关键技术瓶颈,深入开展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栽培措施等方面关系的研究,探索水稻生育调控、栽培优化决策和栽培管理等新途径与新方法,取得了一大批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重要栽培技术和理论,形成了一批重大栽培科技成果。笔者着重从叶龄模式栽培理论及技术、群体质量及其调控、精确定量栽培、轻简化栽培、机械化栽培、超高产栽培、优质栽培、绿色栽培、逆境栽培和区域化栽培等十个方面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稻栽培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并指出了未来中国水稻栽培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一是加强水稻绿色优质丰产协调规律与广适性栽培技术研究;二是加强多元专用稻优质栽培研究;三是加强水稻超高产提质协同规律及实用栽培研究;四是加强直播稻、再生稻稳定丰产优质机械化栽培研究;五是加强水稻智能化、无人化栽培研究。
徐北春[7](2020)在《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扩散及行为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同时,由于长期的高产导向,以高投入换取高产出成为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决策的逻辑起点。在这种决策逻辑下,农业资源过度开发,生产要素过度集约,生态环境问题凸显,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总体偏低,亟需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玉米是全省第一大作物。玉米的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代表全省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户是玉米生产的具体实践者,是各种农业资源和农用物资的直接利用者,其是否采纳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是玉米生产方式能否转型的关键。受诸多因素影响,吉林省玉米清洁生产至今仍未大规模实现,亟需从农户这一基本生产单元出发,研究其采纳和扩散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影响因素、行为规律和控制策略。本文以正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推广使用的“可降解地膜水肥一体化技术”为例,从农户异质性视角,在准确界定相关概念、综合评价分析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基础上,提出加快推进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的必要性,并从采纳意愿—采纳行为—技术内部扩散—国际经验借鉴—生产行为控制5个环节构建核心研究框架。其中,采纳意愿—采纳行为—技术内部扩散部分重点分析农业清洁生产系统内部要素的影响与作用机理,国际经验借鉴部分重点从政策法规和管理措施视角分析农业清洁生产外部系统施加的影响与作用机制,行为控制策略部分重点从控制行为熵变化的视角分析农业清洁生产系统内部和外部熵变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控制策略。重点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第一,系统梳理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供给情况和应用现状,指出当前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单项技术供给较为充足,但集成技术供给整体不足,技术扩散中还存在农民参与程度低、基层技术力量薄弱、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成本分担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视角,综合评价分析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结果显示当前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粮食主产省中处于中下游位置,部分指标处于粮食主产区甚至全国倒数水平。这说明当前吉林省农业生产方式既不环保又不经济,质量效益已成为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加快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刻不容缓。第二,基于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有效与非有效、理性与非理性的内在逻辑,在有效意愿、非有效意愿甄别和样本分析前提下,建立影响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的多元有序选择模型(ologit)。结果显示:农户家庭决策者受教育程度、资金投入能力、土地性质、土地规模和灌溉水的易获性、农户能力、购买社会化服务情况、对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非清洁生产行为的认知、对清洁生产技术使用成本收益的认知、农户风险态度和应对干旱的态度等变量,对农户采纳“可降解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意愿有显着影响。农户总体采纳意愿强度不高,一般意愿远高于强烈意愿。农户异质性特征对清洁生产技术采纳的一般意愿和强烈意愿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影响。第三,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农户异质性对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进而分析一般意愿、强烈意愿与采纳行为的转化关系,以及农户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农户家庭决策者受教育程度、资金投入能力、土地性质、灌溉水的易获性、农户能力、购买社会化服务情况、对清洁生产技术使用成本收益的认知和农户应对干旱的态度等变量,对农户采纳“可降解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行为有显着影响。农户对清洁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实施是意愿强度不断累积的结果。“无意愿”农户、“一般意愿”农户和“强烈意愿”农户实际采纳的概率依次提升,具有“强烈意愿”的农户意愿—行为转化效率最高。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和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存在差异性。第四,综合运用技术扩散理论、博弈论和系统工程理论,分析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由外及里扩散到农业农村并被早期采纳者采纳应用后,在农户内部的扩散机理、扩散效应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内部的技术扩散更多追求互惠和利他,单纯的经济目的不明显。农户基于血缘、亲缘、地缘等社会网络构建的技术扩散渠道,受扩散环境、扩散主体和扩散中介的影响。农户内部技术扩散存在动力机制、传导机制和运行机制。动力机制主要来源于扩散主体动力、扩散受体动力和扩散环境动力。传导机制主要包括技术传导、效益转移和学习效应。运行机制需要技术供给过程、交流过程和采纳过程的协同作用。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存在空间效应、时间效应和时空交互效应。空间效应包括近邻效应、等级效应和集聚效应,时间效应包括扩散时间差和技术势能差。时空交互越紧密,越有利于农户内部技术扩散。第五,从农药化肥规制、水污染防治、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三个视角,梳理分析美国、丹麦、日本三个国家关于农业清洁生产的相关政策和控制措施。借鉴三国经验,提出我国亟需完善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农药化肥管理体系,完善以产品质量为核心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完善统筹环保与农业生产的农药化肥施用体系;亟需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水污染综合防治法律法规,以严格的监管政策和组合措施确保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强农业水污染技术创新,引导公众尤其是农民积极参与;亟需健全农业清洁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功能和作用,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业清洁生产。第六,基于系统工程理论,指出农业清洁生产系统是由包括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子系统、农作物生产管理子系统、农产品销售子系统和农业生产服务子系统4个子系统组成的内部系统,以及政策法规子系统、科技服务子系统、农资供给子系统和城镇发展子系统等4个子系统组成的外部系统共同构成。各子系统内要素间相互作用和内外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同时存在,共同推动农业清洁生产系统不断演进。农业清洁生产系统具有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和随机涨落性4个特征,是典型的耗散结构系统。引入“行为熵”概念,结合前文研究结论,研判农业清洁生产系统行为熵类型及来源。针对熵流来源,从增加负熵流、降低正熵流视角,构建促进清洁生产技术采纳与扩散,推动农业清洁生产发展的农户行为控制策略。
何兰生[8](2020)在《粮食! 粮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也许我本质上还是农民,什么事都先想到吃饭问题。曾经为看到宴席上没吃几筷子的大鱼被倒掉而心疼不已,当时第一念头就是:老家的乡亲从来没吃过这么大的鱼。这情景十几年来一直在心头挥之不去。这次春节居家避疫,看朋友圈晒美食,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如果买不到这些美食怎么办?
李周[9](2020)在《发展合乎生态学要求的现代农业》文中研究指明在食物短缺年代,食物安全是生态安全的基础,只有实现了食物安全才有可能追求生态安全;越过食物短缺阶段后生态安全成为食物安全可持续的基础,没有生态安全就没有可持续的食物安全。我国现已进入第二阶段,该阶段的现代农业必须合乎生态学要求。本文第一部分论述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提、基本特征和推动力量。第二部分从农区重生产轻生态、耕地重利用轻养护和水资源重开发轻永续三个方面分析了农业生态安全的挑战和影响因素。第三部分从农区防护体系、资源保障体系、农业生产体系以及与之相关联的食物运输存储消费体系对合乎生态学要求的现代农业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李欣[10](2020)在《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生态溢价生成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绿色发展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之一。长久以来,我国高度重视耕地问题,因为其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资源。但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耕地和水资源的保护压力日趋增大,传统的过量投入化肥农药来追求高产量的农业生产方式也使得农村生态环境日益脆弱。2016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出台了《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在宏观层面上首次提出了耕地休耕这个概念,开展耕地轮作、休耕等相关探索。自此,我国在部分省份逐步开始实施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黑龙江省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也是全国最大优质粳稻主产区。近年来,土地硬化、酸化以及土地肥力的退化日益严重,导致黑龙江省部分水稻种植地区的土壤质量逐渐下降,为耕地资源的永续和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要求,2018年在现有休耕试点区域基础上新增黑龙江省作为水稻休耕试点。因此,黑龙江省实施水稻休耕制度势在必行。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发现,休耕制度生成生态溢价已经是不争的客观现实。休耕生态溢价是这一制度的最大制度红利,通过政府实行休耕行动计划,整合政策资源形成集中的休耕活动投入,其生态溢价成果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能够转化为经济剩余。本文运用农业可持续发展、供求均衡发展等理论,阐述了生态溢价决定因素、生成条件以及机理,指出生态溢价是一个生态系统平衡(均衡)状态溢出的生态价值,提出了休耕生态溢价需要设计核算体系以及核算方法,确保生态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平衡匹配关系。其次,水稻休耕制度生态溢价不仅是人与大自然之间冲突缓解的有效途径,也是利益相关者之间博弈均衡的结果。将休耕生态溢价作为一种博弈结果,显示其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农户和市场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对于水稻休耕生态溢价实现路径的影响与作用。引入贯序均衡分析框架,展现了水稻休耕制度生态溢价可能出现的完美均衡、适度均衡和持久均衡三种情形。正视水稻休耕生态溢价是一种不确定性结果的利益博弈,进入充分的博弈策略空间,考察政府休耕政策激励的公平性与休耕者可靠忠诚的策略博弈行为选择问题。基于信息不对称角度,讨论水稻休耕生态溢价激励结构的制度设计以及路径实现、选择和优化。引导利益主体充分博弈是促进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生成的有效路径。再次,为进一步了解休耕现状,采用调查问卷方式,针对土地肥力、农户经济收益、休耕意愿的收购价格等五个方面,构建倾向得分匹配模型(PSM)对样本进行休耕政策效果实证分析。用归纳总结和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了国内外国家和地区利益主体博弈实现休耕生态溢价路径的经验和做法,提出了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选取黑龙江省依靠市场化实行水稻休耕的五常市北大仓水稻科技有限公司,估算了其水稻休耕生态溢价以及分析了市场化实现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最后,提出了深化休耕制度改革,进一步释放生态溢价的对策与建议,即水稻休耕制度实施要注意差异化、政策经济补偿要公开透明化、让农民成为具有话语权的博弈主体,把休耕产生生态溢价活动转化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等等。土地休耕制度作为国际通行的生态环境保护土壤产能的有效安排,积极稳妥地推进水稻休耕制度为推动我国粮食安全和使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加速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强化农民增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平衡施肥让现代农业“吃饱吃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衡施肥让现代农业“吃饱吃好”(论文提纲范文)
(1)化肥减量增效实践与探讨——以广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广东省化肥施用存在的问题 |
二、实施化肥减量增效的必然性 |
三、广东实施化肥减量增效的实践应用 |
四、广东化肥减施取得的成效 |
五、展望与建议 |
(3)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进展 |
2.1 水稻侧深施肥技术介绍 |
2.2 侧深施肥技术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2.3 侧深施肥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
2.4 侧深施肥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2.5 侧深施肥对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
2.6 侧深施肥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2章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及供试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3.2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
3.3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SPAD值的影响 |
3.4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3.5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光合势的影响 |
3.6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主要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收获指数的影响 |
3.7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主要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和比例的影响 |
3.8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群体生长率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4.2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光合产物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3章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及供试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主要生育时期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
3.2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主要生育阶段氮素积累量和比例的影响 |
3.3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氮素阶段吸收速率的影响 |
3.4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氮效率的影响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4章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籽粒品质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及供试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籽粒加工品质的影响 |
3.2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籽粒外观品质的影响 |
3.3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稻米营养和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
3.4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淀粉RVA谱特性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籽粒加工与外观品质的影响 |
4.2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营养和食味品质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1. 主要研究结论 |
1.1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1.2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1.3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
1.4 水稻侧深施肥方式的合理选用 |
2. 本研究创新点 |
3. 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问题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4)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农药施用相关研究 |
1.3.2 蔬菜种植户农药施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1.3.3 技术推广相关研究 |
1.3.4 技术推广对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的研究 |
1.3.5 农户农药减量施用效果研究 |
1.3.6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
1.5.1 研究区域概况 |
1.5.2 数据来源 |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蔬菜种植户 |
2.1.2 技术推广 |
2.1.3 推广技术属性 |
2.1.4 技术推广渠道 |
2.1.5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 |
2.1.6 蔬菜生产中的农药减量施用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户行为理论 |
2.2.2 计划行为理论 |
2.2.3 技术扩散理论 |
2.2.4 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 |
2.2.5 技术推广框架理论 |
2.3 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机理及其效应分析 |
2.3.1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阶段划分 |
2.3.2 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机理分析 |
2.3.3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效应划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蔬菜生产特征与产业发展趋势 |
3.1.1 蔬菜生产特征 |
3.1.2 蔬菜产业发展趋势 |
3.2 蔬菜产业农药施用现状与农药减量施用政策演进 |
3.2.1 蔬菜产业农药施用现状 |
3.2.2 农药减量施用政策演进 |
3.3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现状 |
3.3.1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 |
3.3.2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 |
3.3.3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 |
3.3.4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效果 |
3.4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问题 |
3.4.1 农户层面:生产习惯使然,农户农药施用存在认知偏差 |
3.4.2 村庄层面:羊群行为效应明显,农药减施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
3.4.3 政府层面:基层农药减量治理悬浮,减量支持政策乏力 |
3.4.4 技术层面: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农药减量替代技术推广任重道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4.1 问题提出 |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2.1 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4.2.2 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4.3 变量选取与研究方法 |
4.3.1 变量选取及说明 |
4.3.2 研究方法 |
4.4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分析 |
4.4.1 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的影响 |
4.4.2 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的影响 |
4.5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
4.5.1 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的影响 |
4.5.2 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的影响 |
4.5.3 内在传导机制:推广技术采纳效果的中介作用 |
4.6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影响的实证分析 |
4.6.1 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影响 |
4.6.2 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影响 |
4.6.3 内在传导机制:推广技术采纳效果的中介作用 |
4.7 农户分化下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和行为实施分析 |
4.7.1 农户分化下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分析 |
4.7.2 农户分化下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5.1 问题提出 |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2.1 合作社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5.2.2 农资经销商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5.2.3 农技推广站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5.3 变量说明与研究方法 |
5.3.1 变量选取及说明 |
5.3.2 研究方法 |
5.4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分析 |
5.5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
5.6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影响的实证分析 |
5.7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的进一步讨论 |
5.7.1 内在传导机制:安全生产认知的中介作用 |
5.7.2 农户感知差异:制度信任的调节作用 |
5.8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进一步讨论 |
5.8.1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空间自相关判断 |
5.8.2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施行为实施影响的空间效应 |
5.8.3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示范效应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6.1 问题提出 |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2.1 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6.2.2 互联网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6.2.3 两种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交互影响 |
6.3 变量选取和研究方法 |
6.3.1 变量选取及说明 |
6.3.2 研究方法 |
6.4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分析 |
6.5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
6.6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影响的实证分析 |
6.7 两种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交互影响分析 |
6.8 老龄化背景下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与行为实施讨论 |
6.9 稳健性检验 |
6.10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效应分析 |
7.1 问题提出 |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7.3 变量选取与模型选择 |
7.3.1 .变量选取 |
7.3.2 模型选择 |
7.4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
7.4.1 t检验结果 |
7.4.2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决策方程估计 |
7.4.3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对蔬菜产出和收入影响估计 |
7.4.4 双重检验 |
7.5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生态效应的实证分析 |
7.6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食品安全效应的实证分析 |
7.7 稳健性检验 |
7.8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及其综合效果的案例分析 |
8.1 调研方法选择与案例选取 |
8.2 访谈设计与过程介绍 |
8.3 合作社主导型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及其综合效果 |
8.3.1 合作社主导型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 |
8.3.2 合作社主导型农户农药减量行动的综合效果 |
8.3.3 典型经验总结 |
8.4 家庭农场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及其综合效果 |
8.4.1 家庭农场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 |
8.4.2 家庭农场农药减量行动的综合效果 |
8.4.3 典型经验总结 |
8.5 普通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及其综合效果 |
8.5.1 普通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 |
8.5.2 普通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行动的综合效果 |
8.5.3 典型经验总结 |
8.6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潜力分析 |
8.7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1.1 蔬菜生产中农户过量施药问题严重 |
9.1.2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具有阶段差异 |
9.1.3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异质性明显 |
9.1.4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交互影响不可忽视 |
9.1.5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具有多维效应 |
9.2 政策建议 |
9.2.1 注重安全生产导向性,增强农户农药减量意识 |
9.2.2 推动技术属性与农户资源有效衔接,提升替代技术采纳效果 |
9.2.3 明晰技术推广组织功能,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 |
9.2.4 多渠道融合,创新农户农药减量施用信息传播方式 |
9.2.5 正视农户分化现实,实施瞄准性农药减量行动支持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中国粮食生产面临的困境及高质量发展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粮食综合生产和保障能力现状分析 |
(一)理性看待粮食“缺口”,切莫恐慌跟风囤粮 |
(二)粮食产量稳足态势,居民口粮国内自给充足 |
(三)从国际市场适度进口粮食,满足粮食需求结构升级 |
(四)粮食储备体系逐步健全,储备能力显着增强 |
二、中国粮食生产面临的现实困境 |
(一)农民工逐年增长,粮食生产劳动力结构性缺失 |
(二)耕地质量下降,影响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 |
(三)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下,种粮积极性受损 |
(四)农村土地分散经营,制约了粮食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
(五)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与粮食生产尚不能完全匹配 |
三、发展粮食生产的几点对策建议 |
(一)建立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计划,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劳动力 |
(二)强化耕地保护措施,保障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耕地有效供给的数量与质量 |
(三)提高比较优势和效益,实现高质量投入产出 |
(四)引导农村土地集中连片流转,实现粮食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
(五)加强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粮食生产高质量配置 |
(6)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栽培科技70年发展回顾 |
1.1 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
1.2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 |
1.3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 |
1.4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 |
1.5 第五阶段(21世纪以来) |
2 改革开放以来水稻栽培领域取得的若干科技成就 |
2.1 水稻叶龄模式栽培理论及技术 |
2.2 水稻群体质量及其调控 |
2.3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 |
2.4 水稻轻简化栽培 |
2.4.1 少免耕栽培与抛秧 |
2.4.2 直播栽培 |
2.4.3 再生稻栽培 |
2.5 水稻机械化栽培 |
2.6 水稻超高产栽培 |
2.7 水稻优质栽培 |
2.8 水稻绿色栽培 |
2.9 水稻逆境栽培 |
2.9.1 温度胁迫 |
2.9.2 水分胁迫 |
2.9.3 O3胁迫 |
2.9.4 盐分胁迫 |
2.1 0 水稻区域化栽培 |
2.1 0. 1 东北寒地粳稻栽培 |
2.1 0. 2 长三角地区粳稻栽培 |
2.1 0. 3 南方双季稻栽培 |
2.1 0. 4 西南高湿寡照稻区杂交稻栽培 |
3 未来水稻栽培领域的创新方向 |
3.1 绿色优质丰产协调规律与广适性栽培 |
3.2 多元专用稻优质栽培 |
3.3 超高产提质协同规律及实用栽培 |
3.4 直播稻、再生稻稳定丰产优质机械化栽培 |
3.5 智能化、无人化栽培 |
(7)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扩散及行为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评述 |
1.3.1 农业清洁生产文献综述 |
1.3.2 农业技术采纳文献综述 |
1.3.3 农业技术扩散文献综述 |
1.3.4 农户行为控制文献综述 |
1.3.5 相关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研究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清洁生产 |
2.1.2 农业清洁生产 |
2.1.3 农业技术扩散 |
2.1.4 农户异质性 |
2.2 范围与对象界定 |
2.2.1 研究范围 |
2.2.2 研究对象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农户行为理论 |
2.3.2 技术扩散理论 |
2.3.3 信息扩散理论 |
2.3.4 社会网络理论 |
2.3.5 系统工程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与分析 |
3.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供给与应用现状 |
3.1.1 单项技术供给较为充足 |
3.1.2 集成技术供给整体不足 |
3.1.3 清洁生产技术应用现状 |
3.2 基于生态效益的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 |
3.2.1 吉林省农业生态效益水平纵向演变 |
3.2.2 吉林省农业生态效益水平横向对比 |
3.2.3 吉林省农业生态效益水平分析 |
3.3 基于经济效益的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 |
3.3.1 吉林省农业经济效益水平纵向演变 |
3.3.2 吉林省农业经济效益水平横向对比 |
3.3.3 吉林省农业经济效益水平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分析 |
4.1 研究假说与模型设定 |
4.1.1 研究假说 |
4.1.2 模型设定 |
4.1.3 变量解释与赋值 |
4.2 数据来源与样本分析 |
4.2.1 数据来源 |
4.2.2 样本分析 |
4.3 实证结果与检验 |
4.3.1 模型结果分析与讨论 |
4.3.2 内生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分析 |
5.1 研究假说与模型设定 |
5.1.1 研究假说 |
5.1.2 模型设定 |
5.2 数据来源与样本分析 |
5.2.1 数据来源 |
5.2.2 样本分析 |
5.3 实证结果与检验 |
5.3.1 模型结果与分析 |
5.3.2 内生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 |
5.4 关于采纳意愿与行为的讨论 |
5.4.1 意愿强度与行为转化 |
5.4.2 意愿和行为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农户内部清洁生产技术扩散机制与效应分析 |
6.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要素分析 |
6.1.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主体 |
6.1.2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受体 |
6.1.3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渠道及其变动性 |
6.2 基于社会网络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机制 |
6.2.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动力机制 |
6.2.2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传导机制 |
6.2.3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运行机制 |
6.3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时空效应分析 |
6.3.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空间效应 |
6.3.2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时间效应 |
6.3.3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时空交互效应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清洁生产视角的农户行为控制经验借鉴 |
7.1 美国农药化肥规制经验及启示 |
7.1.1 美国农药管理政策及规制措施 |
7.1.2 美国化肥管理政策及规制措施 |
7.1.3 美国经验及启示 |
7.2 丹麦农业生产水污染防治经验及启示 |
7.2.1 丹麦农业生产水污染防治政策及措施 |
7.2.2 丹麦经验及启示 |
7.3 日本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的经验及启示 |
7.3.1 日本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政策和措施 |
7.3.2 日本经验及启示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基于清洁生产视角的农户行为控制策略 |
8.1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解析 |
8.2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判定 |
8.2.1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开放性 |
8.2.2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非平衡性 |
8.2.3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非线性 |
8.2.4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随机涨落性 |
8.3 基于熵变模型的农户行为控制策略分析 |
8.3.1 农户清洁生产行为熵变模型构建 |
8.3.2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行为熵的类型 |
8.3.3 农业清洁生产内部系统行为熵控制策略 |
8.3.4 农业清洁生产外部系统行为熵控制策略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农户调查问卷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生态溢价生成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耕地休耕制度 |
2.1.2 经济补偿 |
2.1.3 生态溢价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外部性理论 |
2.2.3 公共产品理论 |
2.2.4 供求均衡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现状及效果分析 |
3.1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现状 |
3.2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政策效果分析 |
3.2.1 倾向得分匹配模型的构建 |
3.2.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生成机理分析 |
4.1 生态溢价的生成条件 |
4.1.1 生态溢价的决定性因素 |
4.1.2 生态溢价的生成条件 |
4.2 生态溢价的生成机理分析 |
4.2.1 市场视角下的生态溢价生成分析 |
4.2.2 生态视角下的生态溢价生成分析 |
4.2.3 再生产视角下的生态溢价生成分析 |
4.3 生态溢价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
4.3.1 生态资本账户与休耕负债表 |
4.3.2 生态溢价的收益来源和成本追加 |
4.3.3 基于市场供求平衡关系下的生态溢价成本收益对应关系 |
4.4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生态溢价生成分析 |
4.4.1 黑龙江省水稻供给侧生态溢价分析 |
4.4.2 黑龙江省水稻需求侧生态溢价分析 |
4.4.3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生态溢价估算 |
4.5 本章小结 |
5 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分析 |
5.1 利益主体博弈的基础理论 |
5.1.1 局中人的博弈策略 |
5.1.2 效用函数优化原理 |
5.1.3 结果不确定性应对的主观概率分布 |
5.2 利益主体策略型博弈均衡的路径情景分析 |
5.2.1 序贯均衡在休耕制度生态溢价路径选择中的政策涵义 |
5.2.2 完美均衡路径情景 |
5.2.3 适度均衡路径情景 |
5.2.4 持久均衡路径情景 |
5.3 利益主体策略型博弈优化路径的合作选择 |
5.3.1 国家主导的激励兼容规则制定 |
5.3.2 市场选择的委托人知情化机制设计 |
5.3.3 利益主体温和的讨价还价 |
5.4 诸多利益主体博弈释放生态溢价的激励机制优化 |
5.5 利益主体博弈均衡生态溢价生成的路径分析 |
5.5.1 利益主体博弈促进生态溢价生成的路径实现 |
5.5.2 利益主体博弈促进生态溢价生成的路径选择 |
5.5.3 利益主体博弈促进生态溢价生成的路径优化 |
5.6 本章小结 |
6 国内外休耕生态溢价实现路径的借鉴与启示 |
6.1 国内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
6.1.1 生态脆弱区强制性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
6.1.2 粮食主产区自觉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
6.1.3 一般地区市场化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
6.1.4 中国台湾地区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
6.2 国外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
6.2.1 吸收法治化 |
6.2.2 引入利益补偿激励化 |
6.2.3 强化市场识别机制化 |
6.3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启示 |
6.3.1 确定激励政策与技术支持互动的实现路径 |
6.3.2 选择合理休耕规模的实现路径 |
6.3.3 引导试点地区农户参与的实现路径 |
6.3.4 寻求经济补偿为激励的实现路径 |
6.3.5 强化市场化运作的实现路径 |
6.4 本章小结 |
7 五常市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案例分析 |
7.1 案例研究的对象选择 |
7.2 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
7.2.1 设计分享机制保障实现生态溢价 |
7.2.2 突出过程补偿释放生态溢价 |
7.2.3 显示识别功能显现生态溢价 |
7.2.4 强化市场化交易增值生成生态溢价 |
7.3 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估算 |
7.3.1 基于高端价格角度的比较分析 |
7.3.2 基于补偿角度的比较分析 |
7.4 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路径优化分析 |
7.4.1 品牌战略支撑的生态溢价路径 |
7.4.2 高端市场交换的生态溢价路径 |
7.5 本章小结 |
8 水稻休耕实现生态溢价的对策建议 |
8.1 实行差异化休耕制度安排 |
8.1.1 生态脆弱区休耕强调法治化 |
8.1.2 粮食主产区休耕满足粮食安全产能减量化 |
8.1.3 一般地区休耕体现市场驱动化 |
8.2 制定透明公平的经济补偿政策 |
8.2.1 强调政策普惠性 |
8.2.2 体现政策兑现公平性 |
8.3 完善休耕生态农产品市场体系 |
8.3.1 明确休耕生态农产品市场定位 |
8.3.2 确定休耕农产品的生态价值 |
8.3.3 建立生态品牌的可追溯制度 |
8.4 完善以休耕农户为利益主体的配套机制 |
8.4.1 规范休耕土地流转 |
8.4.2 完善休耕政策法规设计 |
8.4.3 保障休耕技术的支持 |
8.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行为的调査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四、平衡施肥让现代农业“吃饱吃好”(论文参考文献)
- [1]化肥减量增效实践与探讨——以广东为例[J]. 高凤玲,于俊红,谢灵先,饶国良,徐守俊.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1(12)
- [2]理性看待有机肥与化肥的关系[J]. 赵彬. 农家参谋, 2021(22)
- [3]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品质的影响[D]. 黄恒. 扬州大学, 2021
- [4]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及其效应研究[D]. 赵秋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中国粮食生产面临的困境及高质量发展路径[J]. 汪恭礼.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3)
- [6]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J]. 张洪程,胡雅杰,杨建昌,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郭保卫,邢志鹏,胡群. 中国农业科学, 2021(07)
- [7]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扩散及行为控制策略研究[D]. 徐北春. 吉林大学, 2020(03)
- [8]粮食! 粮食![J]. 何兰生.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 2020(10)
- [9]发展合乎生态学要求的现代农业[J]. 李周. 农村经济, 2020(10)
- [10]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生态溢价生成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D]. 李欣.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