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亚低温干预对脑创伤大鼠肠道吸收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赵楚南,张景宇,戴双双,刘阳珷玥[1](2021)在《脑肠轴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创伤性脑损伤(TBI)及其并发症是目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为此大量研究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TBI的病理过程,以期发现新的治疗靶点。近年来,TBI的病理过程与脑肠轴内菌群、代谢产物、炎症因子、神经体液改变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不仅深入地揭示了TBI对脑肠轴的作用方式,也为进一步改善TBI救治率和恢复水平提供了新靶点。但脑肠轴精细而复杂的自我调节能力及TBI患者基础情况的异质性,极大地限制了相关研究成果的推广及临床转化。笔者就TBI对脑肠轴的影响及脑肠轴在TBI病理反应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深入了解脑肠轴与TBI的相互关系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陈鹏[2](2020)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颅脑创伤合并腹腔高压后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腹腔高压症(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IAH)指腹内压(intra-abdominal pressure,IAP)持续或反复病理性上升≥12mmHg。腹腔间隙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则是指IAP持续≥20mmHg,并伴有新的器官功能障碍或失调。IAH/ACS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IAH/ACS的病因主要是腹腔/盆腔原发性疾病或直接损伤,继发性IAH/ACS的病因主要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失血性休克、大面积烧伤等。继发性IAH/ACS大都具有低血容量需要大量液体复苏的特征,病理过程包括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因子释放,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液体渗漏、组织脏器水肿等。IAH/ACS不仅导致腹腔内脏器损害,还可导致胸腔、颅腔远处脏器损害,如导致颅内压升高引起继发性脑损伤,具体机制可能与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破坏有关。临床上常见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合并休克的多发伤患者,复苏后引起IAH/ACS,两者互相影响加重脑损伤,导致预后不佳。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它有助于血管形成、创伤愈合、组织修复、神经生长等。有研究发现在脑出血模型中,bFGF可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FGFRs)结合,上调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s,TJ)和粘附连接(adheren junctions,AJ)蛋白表达,保护血脑屏障,但具体机制不清楚。TBI合并IAH/ACS对血脑屏障的影响研究很少,本实验希望了解TBI合并IAH后对血脑屏障、颅内压的影响,探寻bFGF对损伤后血脑屏障的作用,并揭示其中的作用机制。我们拟使用“皮质控制损伤”模拟TBI及“失血性休克大量液体复苏联合腹腔注氮气模拟继发性IAH/ACS”的大鼠作为动物模型进行体内实验,以及体外培养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糖氧剥离诱导实验。具体包括以下研究:实验一,继发性IAH/ACS模型建立及对血脑屏障影响;实验二,TBI合并IAH对血脑屏障影响及bFGF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实验三,bFGF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糖氧剥离后渗透性及凋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此研究将有助于揭示TBI合并继发性IAH破坏血脑屏障,升高颅内压的过程,并为bFGF治疗血脑屏障损伤提供理论基础。主要实验方法与实验步骤:1.继发性IAH/ACS模型建立及对血脑屏障影响通过失血性休克大量液体复苏联合腹腔注氮气建立继发性IAH/ACS大鼠模型,观察不同腹内压(IAP12mmHg,20mmHg)对颅内压、脑组织大体形态,脑MRI,脑含水量,血脑屏障渗透性的影响,用Western blotting和PCR检测损伤后模型血脑屏障表达ZO-1、β-catenin、MMP2、IL-1β等指标,评估不同IAP对血脑屏障的损伤程度及其影响颅内压的病理过程。2.TBI合并IAH对血脑屏障影响及bFGF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在前述建立的继发性IAH基础上利用可控皮质打击法建立大鼠中型颅脑创伤模型。分为control组,combined(TBI+IAH)组,combined+bFGF组,combined+bFGF+PD173074组,combined+bFGF+PD98059组。观察各组损伤后对颅内压、脑含水量及血脑屏障渗透性的影响,用免疫荧光、Western blotting和PCR检测损伤后各组血脑屏障表达FGFR1/p-FGFR1、ZO-1、Claudin-5,Occludin、β-catenin、MMP9、MMP12、L-1β和TNF-α等指标。探讨bFGF对TBI合并IAH后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以及作用机制,包括结合的受体及激活下游信号通路,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参考。3.bFGF改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糖氧剥离(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reoxygenation,OGD/R)后渗透性及凋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利用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s)进行体外实验。分组为control组,OGD/R组,OGD/R+bFGF组,OGD/R+bFGF+PD173074组,OGD/R+bFGF+PD98059组。观察各组OGD/R对HBMECs渗透性、凋亡、活力的影响,用免疫荧光,Western blotting和PCR检测损伤后各组HBMECs表达FGFR1/p-FGFR1、FGFR2/p-FGFR2、ERK/p-ERK、ZO-1、Claudin-5、Occludin、β-catenin、MMP2、MMP9、BAX、Bcl-2和Caspase-3等指标,观察bFGF对HBMECs在OGD/R后的渗透性、凋亡、活力影响及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1.成功建立继发性IAH/ACS大鼠模型,发现IAH/ACS能引起血脑屏障损伤,导致颅内压升高。通过失血性休克大鼠大量液体复苏联合腹腔注氮气建立继发性IAH/ACS大鼠模型,ACS模型较IAH模型死亡率更高。IAH组与ACS组均引起颅内压增高,脑水肿及脑含水量增加,血脑屏障渗透性增加,血脑屏障表达特异TJ(ZO1)、AJ(β-catenin)下降,MMP2表达增强,引起血脑屏障破坏的炎症因子(IL-1β)增强。而导致颅内压增高及血脑屏障破坏方面两组间并无明显差异。2.bFGF可减轻TBI合并IAH后的血脑屏障破坏,降低颅内压,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与BMECs上FGFR1结合,激活下游ERK通路完成。TBI合并IAH导致颅内压增高,脑含水量及血脑屏障渗透性增加。构成血脑屏障的BMECs表达p-FGFR1,p-ERK发生改变。给予bFGF激活p-FGFR1及下游p-ERK,上调AJ(ZO-1、Claudin-5、Occludin)、TJ(β-catenin),下调MMP(MMP9、MMP12),IL-1β,从而降低脑含水量,血脑屏障渗透性及颅内压。给予FGFR1拮抗剂(PD173074),ERK拮抗剂(PD98059)可以逆转bFGF的保护作用。3.bFGF改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糖氧剥离(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reoxygenation,OGD/R)后渗透性及凋亡,机制是与HBMECs上FGFR1结合,激活下游ERK通路完成。在OGD/R损伤导致HBMECs渗透性和凋亡增强,而对活力影响不大。OGD/R后HBMECs表达p-FGFR1,p-ERK发生改变,而p-FGFR2无变化。给予bFGF激活p-FGFR1及下游p-ERK,上调AJ(ZO-1、Claudin-5、Occludin)、TJ(β-catenin),Bcl-2,下调MMP(MMP2、MMP9)、BAX、Caspase-3,从而降低HBMECs渗透性及凋亡细胞数。给予FGFR1拮抗剂(PD173074),ERK拮抗剂(PD98059)可以逆转bFGF的保护作用。结论:1.成功构建动物模型(大鼠),揭示了不同腹腔内压与颅内压的关系以及IAH/ACS可能通过血脑屏障破坏引起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的病理过程。以与人类基因同源性的大鼠为动物模型,具有体积小,操作简单,花费少,实验试剂易制备或获得,可用于继发性IAH/ACS病理生理的相关研究。2.TBI合并IAH导致血脑屏障破坏,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升高。bFGF能通过上调血脑屏障紧密连接,粘附连接相关蛋白,降低MMP及炎症因子而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及降低颅内压。其保护机制可能是通过与BMECs上FGFR1结合激活下游ERK信号通路发挥作用;3.体外培养HBMECs在OGD/R条件下渗透性及凋亡增强,bFGF通过与FGFR1结合激活ERK通路,上调AJ、TJ、MMP及凋亡蛋白(Bcl-2,BAX,Caspase-3),降低HBMECs的渗透性和减少凋亡数量,对HBMECs损伤有保护功能。
雷晋[3](2016)在《颅脑创伤血清生物标志物GFAP、UCH-L1表达及其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颅脑创伤因为发病率高、病情变化快、致死致残率高,是医疗卫生和社会经济学的重大难题。颅脑创伤导致脑组织和细胞缺血缺氧、水肿、炎症、神经递质失调和生理性屏障受损等一系列复杂的生理生化级联反应,引起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变性死亡,继而这些细胞内的特异成分和生化产物直接释放入脑组织间液和脑脊液,并通过受损的血脑屏障或其他可能途径进入血液,这些脑特异蛋白被称作生物标志物。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泛素C末端水解酶(UCH-L1)近年来分别被作为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损伤的标志物,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一些研究发现血清GFAP、UCH-L1可反映颅脑创伤后脑内损伤严重性和进展情况,与颅脑创伤病情严重程度有良好的相关性,并且稳定性、敏感度和特异度高于既往所发现的脑损伤生物标志物如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B蛋白等。因此,本课题研究从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的角度,评估血清GFAP、UCH-L1在颅脑创伤后的表达水平以及与颅脑创伤诊断预后的相关性,并以亚低温干预为手段,验证生物标志物对干预措施疗效的监测效果,从而为这些标志物在临床中应用提供参考价值。本课题分为四部分:一、大鼠液压脑损伤和常温及亚低温治疗模型的建立;二、大鼠血清GFAP、UCH-L1对低温干预疗效监测的研究;三、颅脑创伤后早期血清GFAP、UCH-L1对颅脑创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四、血清GFAP、UCH-L1在颅脑创伤临床RCT试验中的初步应用。第一部分大鼠液压脑损伤和常温及亚低温治疗模型的建立目的建立稳定可重复的大鼠液压脑损伤和常温及亚低温治疗模型,从组织学和神经行为学角度评价模型质量。方法雄性SD大鼠72只(体重:348-385g)随机分配至四组:损伤常温组(n=18),损伤亚低温组(n=18),假损伤常温组(n=18),假损伤亚低温组(n=18)。对损伤亚低温组的大鼠应用液压脑损伤打击仪以1.8-2.1 ATM的压力致伤,亚低温治疗使用冰浴降温的方式将大鼠脑温控制在33℃左右(波动于32.5℃至33.5℃),维持该温度4小时后在2小时的时间采用加热灯或加热垫复温至正常体温(36-37℃)。损伤常温组则在液压脑损伤后采用加热灯或加热垫使大鼠脑温维持在正常体温。假损伤常温组仅颅骨钻孔并埋置打击管,无液压损伤,无降温操作,体温维持在36-37℃。假损伤亚低温组大鼠进行颅骨钻孔并埋置打击管,无液压损伤,接受降温和复温处理。伤后24h,各组大鼠取3只进行脑组织大体形态观察,3只脑组织行病理HE染色,6只于伤后第1-7天行横梁行走试验检测运动功能改变,6只于伤后第11-15天行Morris水迷宫检测认知功能改变。结果损伤亚低温组和假损伤亚低温的大鼠在执行冰浴降温后体温迅速下降并达到目标温度(32.5-33.5℃),在维持低温的4小时和复温的2小时内大鼠各项生理参数稳定,与其他组大鼠无明显差异。伤后24小时大体观可见假损伤常温组和假损伤亚低温组未见明显大脑皮层异常改变,而在损伤常温组和损伤亚低温组可见硬膜下出血、脑挫裂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等改变,但亚低温组损伤程度明显较轻。HE染色进一步确认亚低温组的大鼠致伤灶周围皮层和海马区域损伤程度较常温组减轻。横梁行走试验和Morris水迷宫试验提示亚低温可明显改善脑损伤大鼠的运动和认知功能。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大鼠液压脑损伤常温和亚低温治疗的动物模型,结合组织学和行为学结果,亚低温可以提供脑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作用。第二部分大鼠血清GFAP、UCH-L1对低温干预疗效监测的研究目的检测亚低温对大鼠脑损伤后6h、24h血清GFAP、UCH-L1浓度和伤后24h脑组织胶质细胞和神经元数量的影响,并行相关性验证。方法采用前期成功制作的大鼠液压脑损伤常温及亚低温治疗模型,6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假损伤常温组,假损伤亚低温组,损伤常温组,损伤亚低温组(各组n=16)。各组大鼠在实验前埋置打击管后(基线)、伤后6h、伤后24h取全血500-800ul,并提取血清检测GFAP、UCH-L1浓度。伤后24h,各组大鼠中的8只取脑组织行石蜡切片GFAP免疫组化,对皮层和海马CA2/3区域的星形胶质细胞计数;另外8只脑组织行冰冻切片Fluoro-Jade B荧光染色,对皮层和海马CA2/3区域的变性神经元计数。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分别对伤后6h、24h血清GFAP浓度与伤后24h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做相关分析,并分别对伤后6h、24h血清UCH-L1浓度与伤后24h变性神经元数量做相关分析。结果亚低温对假损伤大鼠的血清GFAP、UCH-L1浓度无明显影响。亚低温可降低伤后6h、伤后24h血清GFAP浓度(P=0.0017和P=0.043),同时可降低伤后6h血清UCH-L1浓度(P=0.0013),可降低伤后24h血清UCH-L1浓度,但无统计学意义(P=0.162)。组织病理学显示亚低温可降低皮层和海马CA2/3区域受损胶质细胞和变性神经元的数量。相关分析结果提示伤后6h、伤后24h血清GFAP浓度均与脑内GFAP阳性细胞数量有明显相关性(伤后6h:R=-0.616,P=0.0002;伤后24h:R=-0.313,P=0.0132),伤后6h的相关程度最强。伤后6h血清UCH-L1浓度与脑内Fluoro-Jade B阳性细胞数量有相关性(R=0.365,P=0.0399),伤后24h的血清UCH-L1与脑内Fluoro-Jade B阳性细胞数量无明显相关性(R=0.272,P=0.132)。结论亚低温可降低血清GFAP、UCH-L1浓度,并可减轻脑内胶质细胞和神经元损伤。伤后6h的血清GFAP具有明显的干预措施疗效判别作用,可反应脑组织损伤和保护情况。血清GFAP在监测低温干预疗效的价值可能高于UCH-L1。第三部分颅脑创伤后早期血清GFAP、UCH-L1对颅脑创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目的评估颅脑创伤后早期(伤后4小时内)血清GFAP浓度对患者伤后6个月预后的预测能力。方法纳入2012年3月至2014年9月因重型颅脑创伤在上海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成年患者。纳入标准为:年龄>18周岁,性别不限,受伤时间为入院前4小时内且入院时GCS评分为3-8分。排除标准为:头部外伤合并其他系统器官的严重外伤、入院时生命体征不平稳和妊娠期妇女。此外,选取135例既往无颅脑创伤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抽取健康志愿者和患者入院时的外周静脉血3-5ml并提取血清检测GFAP、UCH-L1浓度。对颅脑创伤患者进行伤后6个月的随访,根据GOS评分分为死亡和存活、预后不良(死亡+植物生存+重度残疾)和预后良好(中度残疾+恢复良好)两类结局指标,并对血清GFAP、UCH-L1预测患者预后的准确性进行ROC分析。结果一共67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纳入研究,平均入院时间为伤后2.6小时,GCS评分中位值为6分。伤后6个月随访时发现患者死亡27例,死亡率40.3%;预后不良患者(死亡+植物生存+重度残疾)35例,预后不良率52.2%。与健康志愿者相比,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入院时血清GFAP、UCH-L1浓度明显升高(均P<0.001)。ROC分析结果提示,入院时血清GFAP、UCH-L1具有预后预测价值,GFAP对死亡的预测准确度AUC=0.761,对预后不良的预测准确度AUC=0.823,血清UCH-L1对死亡的预测AUC=0.722,对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AUC=0.728。这两种血清标志物对死亡或不良预后预测的能力均高于年龄(AUC=0.592和0.617)、GCS评分(AUC=0.702和0.711)和瞳孔反应(AUC=0.655和0.705)等临床指标。结论颅脑创伤早期的血清GFAP、UCH-L1具有预后预测价值,且预测能力高于年龄、GCS评分和瞳孔反应等临床指标。第四部分血清GFAP、UCH-L1在颅脑创伤临床RCT试验初步应用目的评估血清GFAP、UCH-L1用于颅脑创伤临床RCT试验中作为替代指标的可行性。方法LTH-1试验是由中国15家三级甲等医院协同开展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旨在评估长时程低温(34-35℃)治疗重型颅脑创伤(GCS 4-8分)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本研究选取上海仁济医院纳入并完成随访的14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收集入院时、入院后1-6天共计7天的外周静脉血并提取血清,检测GFAP、UCH-L1浓度,观察亚低温对患者血清GFAP、UCH-L1浓度的影响,并通过伤后6个月的随访数据初步了解长时程低温的疗效及血清GFAP、UCH-L1作为颅脑创伤临床RCT试验替代指标的可能性。结果自2013年11月12日至2015年9月2日,14例患者符合标准入组并完成随访,平均年龄42.25±10.3周岁,性别、入院GCS评分、致伤原因、瞳孔反应等指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在伤后6天的观察时间内,两组患者的血清GFAP、UCH-L1浓度均有所降低。对比入院时,伤后第6天亚低温组患者血清GFAP浓度降低程度较常温组更为明显(ΔGFAP:2.009(0.354-3.711)vs 1.08(0.193-2.366)ng/ml,P<0.01),亚低温组患者血清UCH-L1浓度降低较常温组更多(ΔUCH-L1:0.456(0.091-0.842)vs 0.175(0.041-0.552),P<0.05)。伤后6个月随访显示亚低温和常温对照组死亡率分别为28.6%和57.2%(P=0.28)、两组不良预后率分别为42.8%和71.4%(P=0.28),但由于样本量仅14例患者,造成统计学效能不足,待多中心300例样本量全部完成后才能确定长时程亚低温的疗效。结论长时程亚低温疗法可降低患者伤后6天的血清GFAP、UCH-L1浓度,其疗效有待多中心研究完成后做出评估。
邵雪非,程世翔,涂悦,许鹏程,张赛[4](2015)在《亚低温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胃肠动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亚低温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胃肠动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75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创伤组(TBI)、亚低温组(MIH)。应用电子脑皮质撞击仪(eCCI)建立大鼠TBI模型,随即亚低温干预4 h。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胃动力、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改变;动物处死后分别获取脑、胃、回盲部、距回盲部15 cm处小肠组织,HE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大鼠TBI后胃明显扩张,胃壁变薄,胃黏膜充血、水肿,部分黏膜上皮脱落,黏膜下层有出血,肠腔扩张胀气,肠黏膜出血坏死、绒毛脱落、中性粒细胞浸润,绒毛间隙增大,杯状细胞减少。胃黏膜充血血管计数和肠黏膜绒毛断裂数显示6 h TBI组与MIH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48 h和72 h MIH组与TBI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动力学检测显示各组胃运动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运动波幅值TBI和MIT组均高于Sha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后MIT组低于TB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测定显示6 h TBI组和MIH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48 h和72 h MIH组与TBI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BI对大鼠胃肠黏膜和胃肠动力皆有影响,MIH干预后短期效应不显但长期疗效显着。
李明,蔡华琦[5](2002)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2年第14卷关键词索引》文中研究说明
刘哲军,龚孝淑,戴腾昌[6](2002)在《亚低温干预对脑创伤大鼠肠道吸收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在脑创伤和亚低温干预后肠道吸收功能的改变。 方法 6 0只SD大鼠行胃造瘘手术后随机分为 3组 ,对照组为正常常温处理组 ,Ⅰ组为脑创伤常温处理组 ,Ⅱ组为脑创伤亚低温处理组 ,各组均于致伤后 (对照组为钻颅孔后 ) 6h、1,3,7d时经造瘘管注入15N -甘氨酸(15N -GLY)示踪剂 ,并测定血浆15N -GLY丰度以观察肠道吸收功能的改变。 结果 (1)Ⅰ组伤后 1周内肠道吸收功能明显下降 ,伤后 6h最低 ,血浆15N -GLY原子百分超 (APE)为 (1.0 3±0 .10 ) % ,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 (2 .14± 0 .14) % (P <0 .0 1) ;(2 )Ⅱ组肠道吸收功能呈现与Ⅰ组相似的改变趋势 ,伤后 6h血浆15N -GLYAPE为 (0 .86± 0 .13) % ,比Ⅰ组更低 (P <0 .0 5 )。 结论 脑创伤可使伤后早期肠道吸收功能明显降低 ,而亚低温治疗可进一步抑制肠道吸收功能
刘哲军,龚孝淑,江基尧,徐燕[7](2000)在《脑创伤及亚低温对大鼠肠道吸收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通过胃造瘘 -脑创伤模型 ,采用15氮 -甘氨酸 (15N -GLY)肠道示踪法 ,研究脑创伤及亚低温干预后肠道吸收功能的改变。结果 :①常温脑创伤组伤后一周内肠道吸收功能明显下降 ,伤后当天最低 ,血浆15N -GLYAPE为1.0 3%± 0 .1% ,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②亚低温干预后肠道吸收功能呈现与常温脑伤组相似的改变趋势 ,伤后当天血浆15N -GLYAPE为 0 .86 %± 0 .13% ,比常温脑伤组更低 (P <0 .0 5 )。结论 :脑创伤可使肠道吸收功能明显降低 ,亚低温可进一步抑制肠道吸收功能
蒋鸿雁[8](2021)在《大麻二酚(CBD)改善脑损伤血脑屏障渗透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索创伤性脑损伤(TBI)致伤后8 h、24 h、2d、3d、5 d、7 d大鼠脑组织含水量情况,确定脑水肿的高峰期;2.探索大麻二酚(CBD)梯度剂量(5 mg/kg、10 mg/kg、20 mg/kg、30 mg/kg)对TBI大鼠的干预作用,确定CBD最佳干预剂量;3.探索CBD最佳干预剂量对TBI大鼠血脑屏障(BBB)渗透性的改善作用。[方法](1)采用“改良Feeney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大鼠TBI模型”,随机分为TBI 致伤后 8h、24h、2d、3d、5d、7d 组,同时设置 Sham 组(n=3),通过计算干/湿重比值,确定脑水肿发生的高峰期。(2)脑水肿发生的高峰期确定为 TBI 后 24 h,设置 Sham 组、TBI+vehicle 组、TBI+CBD 5 mg/kg 组、TBI+CBD 10 mg/kg 组和 TBI+CBD 20 mg/kg 组(n=3)[CBD 30 mg/kg 因有致死情况而被剔除],通过行为学、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ELISA实验,探索CBD最佳干预剂量。(3)CBD最佳干预剂量确定为10 mg/kg,设置Sham组、TBI+vehicle组、TBI+CBD 10mg/kg组(n=3),通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伊文思蓝染色实验,探索CBD 10 mg/kg对TBI后BBB渗透性的改善作用。[结果]1 探索TBI后脑水肿高峰期干/湿重比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TBI致伤后随时间点推移(8 h、24 h、2 d、3 d、5 d、7 d)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呈现出上升趋势,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TBI后24 h的脑组织含水量达到高峰。2 探索CBD最佳干预剂量2.1 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1)与Sham组相比,TBI组大鼠mNSS评分明显增高(P<0.01);(2)与TBI组相比,不同剂量CBD干预组中,CBD 10 mg/kg组的mNSS评分最低(P<0.05)。2.2 ELISA实验(S100-β为脑损伤标记物)(1)与Sham组相比,TBI组S100-β含量明显增加(P<0.001);(2)与TBI组相比,不同剂量CBD干预组中,CBD 10 mg/kg组S100-β含量最低(P<0.001)。2.3干/湿重比(1)Sham组大鼠的左侧脑组织(损伤对侧)和右侧脑组织(损伤侧)含水量无明显变化;(2)TBI组损伤侧脑组织含水量较损伤对侧增加(P<0.05);(3)在大鼠右侧(损伤侧)脑组织中:①与Sham组相比,TBI组脑组织含水量增多(P<0.05);②与TBI组相比,不同剂量CBD干预组中,CBD 10mg/kg组脑组织含水量最低(P<0.05)。2.4 HE染色(大鼠损伤侧皮质区)(1)Sham组神经元形态正常,着色均匀,细胞结构完整,轮廓清晰,胞质丰富,胞核清晰、核大而圆、位于细胞中央,核仁明显;(2)与Sham组相比,TBI组神经元出现病理学变化,即细胞肿胀,细胞核深染,轮廓不清,胞质溶解,出现空泡;(3)与TBI组相比,CBD 5 mg/kg干预组仍有神经元胞体肿胀,细胞核深染,胞质溶解等病理学改变,CBD 10 mg/kg与CBD 20 mg/kg干预组神经元胞体仍有轻度肿胀。2.5 尼氏染色(大鼠损伤侧皮质区)(1)Sham组神经元形态正常,细胞轮廓清晰,尼氏体丰富,染色均匀,细胞核染成淡紫色、呈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核仁明显;(2)与Sham组相比,TBI组神经元的细胞核和核仁消失,胞体浓缩呈三角形,出现大量的固缩性坏死(P<0.01);(3)与TBI组相比,不同剂量CBD干预组中,CBD 10 mg/kg组的固缩性坏死神经元数量最少(P<0.01)。2.6 免疫荧光单标染色(大鼠损伤侧皮质区)(1)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1)GFAP阳性细胞的形态学变化:①Sham组GFAP阳性表达的星形胶质细胞胞体较小、突起呈细长状;②与Sham组相比,TBI组星形胶质细胞胞体变大、突起增多和变粗,呈激活状态;③与TBI组相比,不同剂量CBD干预组中,CBD 5 mg/kg组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状态出现减弱,CBD 10 mg/kg组星形胶质细胞激活状态减弱明显,CBD 20 mg/kg干预组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变化和CBD 10 mg/kg干预组近似。2)对GFAP阳性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①TBI组GFAP的荧光强度较Sham组增强(P<0.05);②与TBI组相比,不同剂量CBD干预组中,CBD 10 mg/kg组GFAP的荧光强度较TBI组明显减弱(P<0.05)。(2)水通道蛋白AQP4。1)AQP4阳性表达的形态学变化:①Sham组AQP4阳性表达在细胞膜上,呈中空小管状结构;②与Sham组相比,TBI组AQP4阳性表达的形态变化不大;③与TBI组相比,不同剂量CBD干预组中,AQP4阳性表达的形态仍呈中空小管状。2)对AQP4阳性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①TBI组AQP4的荧光强度较Sham组增强(P<0.05);②与TBI组相比,不同剂量CBD干预组中,CBD 10 mg/kg组AQP4的荧光强度较TBI组明显减弱(P<0.05)。2.7 Western blotting实验(大鼠损伤侧皮质区)(1)GFAP、AQP4、TNF-α和IL-1β的蛋白表达:①与Sham组相比,TBI组GFAP、TNF-α和IL-1β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AQP4的蛋白表达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TBI组相比,不同剂量CBD干预组中,除了 TNF-α的蛋白外,CBD 10 mg/kg组GFAP、AQP4和IL-1β的蛋白表达最低(P<0.05)。(2)Claudin-5 和 Occludin 的蛋白表达:①与 Sham 组相比,TBI 组 Claudin-5和Occludin的蛋白表达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②与TBI组相比,不同剂量CBD干预组中,Claudin-5和Occludin的蛋白表达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2.8 RT-PCR实验(大鼠损伤侧皮质区)(1)GFAP、AQP4、TNF-α 和 IL-1β 的 mRNA 表达:①与 Sham 组相比,TBI 组 GFAP、AQP4、TNF-α 和 IL-1β 的 mRNA 表达升高(P<0.05);②与 TBI组相比,不同剂量CBD干预组中,除了 TNF-α的mRNA外,CBD 10 mg/kg组GFAP、AQP4 和 IL-1β 的 mRNA 表达最低(P<0.05)。(2)Claudin-5 和 Occludin 的 mRNA 表达:①与 Sham 组相比,TBI 组 Claudin-5和Occludin的mRNA表达降低(P<0.05);②与TBI组相比,不同剂量CBD干预组中,CBD 10 mg/kg 组 Claudin-5 和 Occludin 的 mRNA 表达最高(P<0.05)。3 探索CBD对BBB渗透性的改善3.1 免疫荧光单标染色(大鼠损伤侧皮质区)(1)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1)GFAP阳性表达的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学变化:①Sham组星形胶质细胞胞体小、突起细长、突起末端的足板贴附在血管壁上;②与Sham组相比,TBI组星形胶质细胞呈激活状态,胞体大、突起增多、突起末端的足板肿胀,贴附在血管处有断裂;③与TBI组相比,CBD 10 mg/kg干预组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状态减弱。2)对GFAP阳性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①TBI组GFAP荧光强度较Sham组增强(P<0.05);②CBD 10 mg/kg干预组GFAP荧光强度较TBI组减弱(P<0.05)。(2)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1)Claudin-5阳性表达的形态学变化:①Sham组Claudin-5的阳性表达的形态多呈线条状;②与Sham组相比,TBI组Claudin-5阳性表达的线条状发生断裂,多呈点状;③与TBI组相比,CBD 10 mg/kg干预组Claudin-5阳性表达的形态有所恢复,接近正常的线条状。2)对Claudin-5阳性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发现:①TBI组Claudin-5荧光强度较Sham组明显减弱(P<0.01);②CBD 10 mg/kg干预组Claudin-5荧光强度较TBI组明显增加(P<0.05)。(3)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1)Occludin阳性表达的形态学变化:①Sham组Occludin的阳性表达出现在细胞之间呈线条状;②与Sham组相比,TBI组Occludin阳性表达的形态发生改变,线条状不再连续,呈断裂或点状;③与TBI组相比,CBD 10 mg/kg干预组Occludin阳性表达的形态有所恢复。2)对Occludin阳性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①TBI组Occludin荧光强度较Sham组明显减弱(P<0.01);②CBD 10 mg/kg干预组Occludin荧光强度较TBI组增加(P<0.05)。3.2 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大鼠损伤侧皮质区)(1)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1)GFAP阳性细胞的形态学变化:①在Sham组中,血管处GFAP 阳性表达的星形胶质细胞胞体小、突起细长、突起末端的足板贴附在血管壁上;②与Sham组相比,TBI组星形胶质细胞呈激活状态,胞体大,突起增多,突起末端的足板肿胀,贴附在血管处出现断裂;③与TBI组相比,CBD 10mg/kg干预组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状态减弱。(2)水通道蛋白AQP4。1)AQP4阳性表达的形态学变化:①Sham组AQP4阳性表达在细胞膜上,呈中空小管状结构;②与Sham组相比,TBI组AQP4阳性表达的形态变化不大;③与TBI组相比,CBD 10 mg/kg干预组AQP4阳性表达的形态仍呈中空小管状。(3)对GFAP与AQP4 阳性共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①在Sham组中,GFAP(绿色)与AQP4(红色)存在共表达(黄色);②TBI组GFAP与AQP4共表达荧光强度较Sham组增强(P<0.01);③CBD 10 mg/kg干预组GFAP与AQP4共表达荧光强度较TBI组减弱(P<0.05)。3.3 Western blotting实验(大鼠损伤侧皮质区)(1)GFAP、TNF-α和IL-1β的蛋白表达:①与Sham组相比,TBI组GFAP、TNF-α和IL-1β的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②与TBI组相比,CBD 10 mg/kg干预组GFAP、TNF-α和IL-1β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2)Claudin-5 和 Occludin 的蛋白表达:①与 Sham 组相比,TBI 组 Claudin-5和Occludin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②与TBI组相比,CBD 10 mg/kg干预组Claudin-5与Occludin的蛋白表达增加(P<0.05)。3.4 RT-PCR实验(大鼠损伤侧皮质区)(1)GFAP、TNF-α 和 IL-1β 的 mRNA 表达:①与 Sham 组相比,TBI 组GFAP、TNF-α和IL-1 β的mRNA表达显着增加(P<0.05);②与TBI组相比,CBD 10 mg/kg 干预组 GFAP、TNF-α 和 IL-1β 的 mRNA 表达明显下降(P<0.05)。(2)Claudin-5 和 Occludin 的 mRNA 表达:①与 Sham 组相比,TBI 组 Claudin-5的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Occludin的mRNA表达出现下降(P<0.05);②与 TBI 组相比,CBD 10 mg/kg 干预组 Claudin-5 和 Occludin 的 mRNA表达显着上升(P<0.05)。3.5伊文思蓝示踪(EB)染色(大鼠损伤侧皮质)(1)对脑组织外观观察:Control组未见蓝染;Sham组出现少许蓝染;TBI组蓝染明显;CBD 10 mg/kg干预组蓝染明显;(2)对损伤侧皮质区脑组织EB含量进行检测:①与Control组相比,Sham组的EB含量稍微有升高,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Sham组相比,TBI组的EB含量明显升高(P<0.01);③与TBI组相比,CBD 10 mg/kg干预组的EB含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1.TBI大鼠的脑水肿高峰期发生在TBI致伤后24 h;2.在CBD梯度剂量中,CBD 10 mg/kg为本实验的最佳干预剂量;3.CBD 10 mg/kg能改善TBI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减弱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和增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从而改善BBB结构完整性和渗透性,减轻TBI后继发性脑水肿。
陆件[9](2021)在《右美托咪定对窒息大鼠心肺复苏后神经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对窒息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大鼠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后体温及其神经功能的影响,并在ROSC后12 h和24 h后观察脑皮质和海马神经细胞形态学和相关生物学分子的表达变化,探讨Dex对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后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204只,随机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BC)、常规复苏组(N)、右美托咪定复苏组(D)、右美托咪定+拮抗剂复苏组(DT),除BC组6只大鼠外,其余三组均66只。除BC组外,其余三组根据观察时间点的不同在ROSC后再随机分二亚组,即ROSC后12 h和24 h组,每个亚组的样本量以最终存活到观察时间点的大鼠数量决定。建立窒息大鼠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模型,N组在CPR时使用常规给药方法(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和碳酸氢钠)复苏,D组于复苏前在使用常规复苏组药物的基础上腹腔注射Dex,DT组于复苏前在使用常规复苏组药物的基础上腹腔注射Dex和其拮抗剂育亨宾。在ROSC后,各复苏组均在恒温25℃条件下观察大鼠的体温变化。到达观察时间点(ROSC后12或24 h)时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NDS)。评分后迅速处死大鼠断头取脑获取脑海马和皮质组织,对海马和脑皮质组织进行病理和电镜观察。对脑皮质进行单细胞悬液制作,使用流式细胞(flow cytometer,FCM)技术检测神经细胞内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使用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技术检测海马神经细胞caspase-3表达的变化。利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ting)技术检测海马神经细胞热休克蛋白70(HSP70)、Bcl-2、Bax以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表达的变化。结果:复苏后大鼠在25℃恒温环境下,Dex干预后的D组大鼠体温与N组比较有显着性降低(P<0.05),使用了Dex拮抗剂育亨宾后DT组大鼠的体温与N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常规复苏后的N组大鼠NDS与BC组比较有显着性降低(P<0.05),Dex干预后的D组大鼠NDS与N组比较有显着性升高(P<0.05),而阻断了Dex作用后的DT组大鼠NDS与D组比较有显着性降低(P<0.05);N组大鼠的海马神经细胞损伤在光镜和电镜的观察下较BC组明显加重,D组的海马神经细胞损伤较N组有所减轻,DT组的海马神经细胞损伤较D组明显。使用常规复苏方法的N组大鼠脑皮质神经细胞内的ROS水平较BC组明显升高(P<0.05),Dex干预后的D组脑皮质神经细胞内的ROS水平较N组有所减少(P<0.05),而阻断了Dex作用后的DT组脑皮质神经细胞内的ROS水平较D组有所增加(P<0.05);N组caspase-3的表达与BC组比较有显着性增加(P<0.05),D组caspase-3的表达与N组比较有显着性降低(P<0.05),DT组caspase-3的表达与D组比较有显着性升高(P<0.05);N组Bax的表达与BC组比较有显着性增加(P<0.05),D组Bax的表达与N组比较有显着性降低(P<0.05),DT组Bax的表达与D组比较有显着性升高(P<0.05);N组Beclin1的表达与BC组比较有显着性增加(P<0.05),D组Beclin1的表达与N组比较有显着性降低(P<0.05),DT组Beclin1的表达与D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N组Bcl-2的表达与BC组比较有显着性降低(P<0.05),D复苏组Bcl-2的表达与N组比较有显着性增加(P<0.05),DT组Bcl-2的表达与D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N组HSP70的表达与BC组比较有显着性增加(P<0.05),D组HSP70的表达与N组比较有显着性增加(P<0.05),DT组HSP70的表达与D组比较有显着性降低(P<0.05)。结论:使用常规药物CPR时联合腹腔注射Dex对复苏后大鼠有明显的致低温作用,并能显着提高复苏大鼠的神经功能。其机制与Dex能减少复苏后大鼠脑皮质神经细胞内的ROS水平,减少脑海马caspase-3、Bax和增加HSP70等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以及调控Bcl-2-Beclin1复合体的自噬作用有关。
巴吐鲁呼[10](2019)在《R18多肽联合亚低温抑制细胞自噬对颅脑创伤后神经元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R18多肽联合亚低温通过抑制细胞自噬对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1)原代分离培养E18-19 SD大鼠皮质层神经元细胞并将细胞分组:对照组和谷氨酸诱导组。用免疫荧光对原代分离的神经元进行鉴定;用MTS检测细胞谷氨酸诱导72h后细胞的活力改变。采用落体打击的方法建立SD大鼠TBI模型,对照组不予以撞击。在模型建立72h和12d后剥离大鼠脑组织并采用Nissl染色来检测神经元细胞的损失;从模型建立后第一天开始采用钉板平衡木行走测试对大鼠的行为学进行检查;同时对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NSS);2)将细胞分为五组:分别为对照组、谷氨酸处理组、亚低温处理组(32.0?0.5℃)、R18多肽处理组以及亚低温联合R18多肽处理组。对照组不施加任何处理因素,谷氨酸处理组为用谷氨酸处理并诱导神经元细胞损伤组,亚低温处理组、R18多肽处理组以及亚低温联合R18多肽处理组为在谷氨酸诱导神经元细胞损伤时分别施加对应的处理因素组,同时,R18多肽设置四个浓度梯度(分别为0.2?M、0.5?M、1?M和2?M)。用MTS实验检测72h后各组的细胞活力;采用Fura-2 AM法测量各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内Beclin-1、LC3、caspase-3和Bcl-2蛋白表达的改变;RT-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内Beclin-1、LC3、caspase-3和Bcl-2 mRNA水平的改变;3)将SD大鼠分成5组,每组8只,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亚低温治疗组、R18多肽治疗组以及R18多肽联合亚低温治疗组。对照组为正常未造模的大鼠,模型组为未进行治疗的TBI模型鼠,亚低温治疗组、R18多肽治疗组以及R18多肽联合亚低温治疗组为建立TBI模型后分别施加治疗的大鼠,其中亚低温治疗是采用冰袋物理降温的方法保持大鼠全身亚低温,R18多肽治疗是在TBI模型建立30min后经右侧颈静脉注射人工重组的R18多肽(300nmol/kg)。治疗72h后,对各组大鼠进行mNSS评分;采用干/湿比重法测定脑组织中含水量。脑组织HE染色和Bielschowsky’s银染色:在治疗后72h,在对照组和TBI模型组中随机选取3只大鼠,麻醉后取脑组织进行HE染色,同时,取脑组织切片进行Bielschowsky’s银染色来评估轴索损伤。免疫组化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Beclin-1和LC3的表达;分离大鼠海马组织,并用Tunnel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免疫荧光显示Tubulin染色阳性,所分离的细胞为神经元细胞。经谷氨酸诱导后细胞活力明显下降(P<0.01),说明神经元细胞在谷氨酸诱导下发生了损伤。Nissl染色显示:TBI模型建立72h后TBI组脑组织神经元数量明显下降(5542/mm3vs 4124/mm3,P<0.01);12天后差距缩小(5613mm3 vs 5109mm3,P<0.01)。行为学检查显示:在TBI建立后12天内模型组大鼠在平衡木上的滑落次数高于对照组;行为学评分显示在TBI模型建立后3d后mNSS评分最高,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2)谷氨酸处理神经元细胞后,细胞的活力明显下降(P<0.01);与谷氨酸处理组相比,亚低温处理组和R18多肽处理组的细胞活力升高(P<0.05),并且,随着R18多肽浓度的升高,细胞活力也逐渐升高(P<0.05),R18多肽联合亚低温处理组细胞活力同样随着R18多肽浓度的升高而升高(P<0.05)。Fura-2 AM实时监测实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谷氨酸处理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显着升高,亚低温处理组、R18多肽处理组以及R18多肽联合亚低温处理组均降低了钙离子内流,且下降的程度为R18联合亚低温(29)R18多肽(29)亚低温,并且,随着R18多肽浓度的升高,钙离子内流下降的程度越大;荧光显微镜观察到的结果与实时监测的结果一致。谷氨酸诱导神经细胞损伤后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LC3表达升高,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表达升高,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下降;亚低温、R18多肽以及R18多肽联合亚低温降低了Beclin-1、LC3和caspase-3的表达和促进了Bcl-2的表达,且R18多肽联合亚低温处理比单独R18多肽处理以及亚低温处理的效果更明显;3)TBI模型后大鼠神经功能受损,mNSS评分升高(P<0.01),而TBI后采用亚低温和R18多肽进行治疗后神经功能得以恢复,mNSS评分降低(P<0.05),且R18多肽联合亚低温治疗组的mNSS评分最低(P<0.05)。TBI模型后大鼠脑组织中出现出血灶,细胞排列紊乱;对照组大鼠脑组织中胼胝体显得光滑,少突胶质细胞的细胞核排列规则且平行于轴突排列,而TBI后大鼠脑组织中胼胝体结构紊乱,少突胶质细胞的细胞核排列不规则且取向混乱。与对照组相比,TBI后大鼠脑组织中含水量显着升高(86.20?1.21%vs 71.12?1.32%,P<0.05),与TBI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80.34?0.91%)、R18多肽治疗组(76.23?0.87%)和R18多肽联合亚低温治疗组(73.02?1.09%)大鼠脑组织中含水量均降低(P<0.05)。IHC显示TBI后脑组织中Beclin-1和LC3表达均升高,与TBI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R18多肽治疗组以及R18多肽联合亚低温治疗组均降低了Beclin-1和LC3的表达,且联合治疗组的效果最明显。Tunnel凋亡检测实验表明TBI后海马组织中细胞凋亡显着升高(P<0.01),与TBI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R18多肽治疗组以及R18多肽联合亚低温治疗组均抑制了细胞凋亡(P<0.05),且联合治疗组的抑制效果最显着(P<0.01)。结论:亚低温和R18多肽联合治疗可以抑制谷氨酸诱导的神经元细胞损伤,可能是通过升高细胞活力、抑制钙离子内流以及抑制细胞自噬和细胞凋亡的过程来发挥保护作用的。亚低温和R18多肽联合治疗可以保护TBI模型大鼠颅脑免受创伤,可能是通过恢复神经功能、减轻脑水肿的程度、抑制神经元细胞自噬发挥保护作用的,且联合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独治疗。
二、亚低温干预对脑创伤大鼠肠道吸收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亚低温干预对脑创伤大鼠肠道吸收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颅脑创伤合并腹腔高压后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腹腔高压后破坏血脑屏障,引起颅内压增高的作用观察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颅脑创伤合并腹腔高压后对血脑屏障影响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改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糖氧剥离后渗透性及凋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腹腔高压对远处脏器影响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颅脑创伤和血脑屏障关系概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颅脑创伤血清生物标志物GFAP、UCH-L1表达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大鼠液压脑损伤和常温及亚低温治疗模型的建立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大鼠血清GFAP、UCH-L1 对低温干预疗效监测的研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颅脑创伤后早期血清GFAP、UCH-L1 对颅脑创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
引言 |
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血清GFAP、UCH-L1 在颅脑创伤临床RCT试验中的初步应用 |
引言 |
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 |
(5)《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2年第14卷关键词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A] |
[B] |
[C] |
[D]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P] |
[Q] |
[R] |
[S] |
[T] |
[V] |
[W] |
[X] |
[Y] |
[Z] |
(6)亚低温干预对脑创伤大鼠肠道吸收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结 果 |
讨 论 |
(8)大麻二酚(CBD)改善脑损伤血脑屏障渗透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大麻二酚在医学上的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右美托咪定对窒息大鼠心肺复苏后神经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右美托咪定对缺血缺氧后脑神经细胞凋亡和自噬影响的作用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10)R18多肽联合亚低温抑制细胞自噬对颅脑创伤后神经元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谷氨酸诱导神经元损伤及大鼠TBI模型的建立 |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仪器和设备 |
1.2 试剂耗材 |
1.3 实验方法和步骤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R18多肽联合亚低温通过抑制细胞自噬保护神经元细胞的研究 |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仪器和设备 |
1.2 试剂和耗材 |
1.3 试剂配制 |
1.4 实验方法与步骤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R18多肽联合亚低温通过抑制细胞自噬对大鼠颅脑创伤后神经元保护作用的研究 |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仪器和设备 |
1.2 试剂和耗材 |
1.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四、亚低温干预对脑创伤大鼠肠道吸收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脑肠轴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 赵楚南,张景宇,戴双双,刘阳珷玥. 中华创伤杂志, 2021(09)
- [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颅脑创伤合并腹腔高压后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陈鹏.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3]颅脑创伤血清生物标志物GFAP、UCH-L1表达及其意义[D]. 雷晋.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4]亚低温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胃肠动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J]. 邵雪非,程世翔,涂悦,许鹏程,张赛.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5(07)
- [5]《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2年第14卷关键词索引[J]. 李明,蔡华琦.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2(12)
- [6]亚低温干预对脑创伤大鼠肠道吸收功能的影响[J]. 刘哲军,龚孝淑,戴腾昌. 中华创伤杂志, 2002(01)
- [7]脑创伤及亚低温对大鼠肠道吸收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 刘哲军,龚孝淑,江基尧,徐燕. 中华护理杂志, 2000(05)
- [8]大麻二酚(CBD)改善脑损伤血脑屏障渗透性的研究[D]. 蒋鸿雁.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9]右美托咪定对窒息大鼠心肺复苏后神经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陆件. 苏州大学, 2021(06)
- [10]R18多肽联合亚低温抑制细胞自噬对颅脑创伤后神经元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 巴吐鲁呼.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