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向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集成平台的体系结构和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曹燕[1](2021)在《G通用航空公司供应商管理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通用航空产业(以下简称“通航产业”)具有供应商数量众多且地理位置遍及全球、采购零件种类繁多且批量较小等特征,因此,其供应商管理难度也相对较高。目前,国内通航产业处于发展初期,整体缺乏供应商管理意识,存在明显的供应商管理问题,不利于供应成本管理与风险控制,影响了通航企业竞争力的构建乃至整个通航产业的发展。本文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分类管理、选择评价、绩效管理、集成管理),以丰富的通航企业工作经验为依托,以国内通航产业的代表企业G通用航空公司(以下及正文简称“G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诊断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总结G公司的供应商管理现状,经理论与数据分析结果表明,G公司供应商管理存在供应商分类管理缺失、选择评价管理不足、绩效管理不科学、集成管理不成熟以及独立的供应商管理团队空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G公司供应商管理优化的可能方案,具体包括健全供应商分类机制、完善供应商选择评价体系、优化供应商绩效管理体系、探索供应商集成管理机制和构建供应商管理委员会五个方面。本文研究结论有利于深化对供应商管理理论的认识,为G公司探索建立了一套实践性较强的供应商管理方案,帮助其有效优化自身的供应商管理,对G公司乃至同类型企业的供应商管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周凌玥[2](2020)在《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在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过程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受限于劳动力工资成本增加、原材料价格上涨、发达国家技术封锁等因素,中国装备制造企业陷入价值链高端升级被锁定、低端市场竞争激烈且利润被压缩的双重困境,面临着价值增值能力提升及价值链升级的迫切需求。随着服务经济的发展,服务与制造出现了明显的融合和相互增强作用,服务化普遍被认为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但随着服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装备制造企业原有的价值来源、价值主体等价值逻辑发生变化,而新的价值逻辑尚处于摸索阶段,中国管理情景下,企业如何通过服务化优化、重构自身价值体系尚缺乏成熟的、可供借鉴的方式、方法。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处于“盲人摸象”的状态,导致部分装备制造企业出现了以服务化无法提升企业绩效为表征的“服务化困境”。因此,探究中国管理情景下,装备制造企业如何通过服务化重新优化、重构企业价值体系,有哪些成熟的、可供借鉴的方式、方法可以遵循,对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向良性方向演化,实现企业价值链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对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机理进行分析,并对整合模式的架构进行设计。在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基于服务化的价值链整合的核心动力及过程进行分析,并运用数值仿真分析揭示了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基于服务化的价值链整合,实现企业价值增值能力提升的过程。运用扎根理论与结构方程模型识别并验证了服务整合能力、企业网络资本、价值主张契合、企业资源编排是基于服务化的价值链整合过程中装备制造企业价值增值能力的驱动要素。在此基础上,基于“驱动要素结构—价值链演化状态—价值链整合模式”这一理论框架,设计了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流程延展式、战略环节辐射式、价值模块凝聚式、价值网络集成式四种价值链整合模式,并对四种模式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从模式分析、模式构建、模式运行三个方面分别对四种整合模式进行了具体设计。首先,揭示了四种整合模式的内涵与特征、模式框架、模式的价值增值过程;其次,分别设计了四种整合模式的构建过程。从用户需求分析、产品服务方案设计、价值流程延展策略三个方面设计了价值流程延展式整合模式的构建过程;从战略环节识别、不同战略环节的整合模式构成、整合模式实现策略三个方面设计了战略环节辐射式整合模式的构建过程;从价值模块分工、价值模块集成、界面规则构建三个方面设计了价值网络集成式整合模式的构建过程。从价值单元析出、价值单元协同与整合机制的构建、价值网络形成三个方面设计了价值网络集成式整合模式的构建过程。最后,对四种模式的运行进行分析。在模式运行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数理模型并求解,分别对模式运行稳定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的模式选择机制及保障策略。在设计价值链整合模式选择流程的基础上,从价值增值能力驱动要素评价指标体系、驱动要素结构判定、价值链整合模式选择三个方面构建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模式的选择机制;并从环境保障、组织保障两个方面提出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的保障策略;并以YQHQ公司为例,对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模式进行实例研究,验证本文研究结论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本文在服务化理论与价值理论的支撑下,依据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缺乏行之有效的基于服务化的价值链整合模式这一现状,探究装备制造企业如何通过服务化优化、重构企业价值体系,实现企业价值增值能力提升,对装备制造企业实现基于服务化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王波[3](2019)在《生活用纸企业生产和能源智能管理平台的工程设计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造纸是能源密集型工业,生活用纸的制造是造纸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直接与人民生活相关。随着生活用纸行业集中度的不断提高和“工业4.0”的提出,从工业数据中提取信息,结合优化算法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行业的智能生产和管理,能够提高生活用纸企业的生产管理效率,避免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分配过量,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从而获得环境和经济效益。本文以集团化生活用纸企业为对象,针对其生产过程的现状和特点,建立了生活用纸企业的智能管理平台和能源智能管理平台,并在生产智能管理平台引入了供应链管理系统,对生活用纸行业的供应链管理调度进行优化,并通过实践证明了平台和系统的实际应用价值。本研究总结了典型生活用纸生产过程中原纸生产过程以及后加工过程的特点和工艺流程以及自动化程度,对集团化生活用纸企业的生产过程的具体特征进行分析,包括当前存在的问题,为后续建立平台的需求分析提供依据。以上述特征为基础,研究采用硬件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结合的方式对生产智能管理平台和能源智能管理平台进行了设计,利用智能优化算法建立数据和优化模型,与工业实际模型结合互补,能够实现设备管理、能源管理、生产过程管理、预警、优化等多项功能。相关平台项目均已应用于多个造纸基地并通过了验收,累计实现节约能源成本约750万元,节约生产成本超过2000万元,并实现了良好的减排成效。部署于生产智能管理平台的供应链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多工厂多仓库的订单和产品发货的优化调度,该高级排产系统比人工排产的时间缩短6.8%,成本降低4.2%。
古贞,谭清美[4](2019)在《军民融合供应链集成化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基于供应链集成化管理理论与军民融合供应链理论,界定军民融合供应链集成化管理的概念,构建以管理集成为核心、要素集成和职能集成为支撑的军民融合供应链集成化管理概念模型,详细分析管理集成、要素集成和职能集成的内涵,探讨实施军民融合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基础和重点,为实施军民融合供应链集成化管理提供实践参考。
周晓毅[5](2017)在《面向PLM的服务型制造项目管理集成模式及应用》文中指出随着消费者消费方式的转变和互联网等基础技术的发展,个性化的产品定制变得越来越普遍。这使得传统制造企业开始关注制造环节以外的客户增值环节,即向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型制造转变。这种转变除了要求企业有更快的市场响应速度、更高效的研发手段和更加集成的信息系统,同时这也对传统的制造企业项目管理的信息集成和流程提出了挑战。在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服务型制造项目中,包含了不同阶段的不同类型的项目、项目过程、产品数据、制造过程数据、售后数据以及承载数据和业务的企业应用系统,这些数据和项目管理活动的内在关联性和数据一致性很难得到保证。通过对服务型制造中的项目、项目过程和项目活动等项目管理要素与产品生命周期中的产品数据、仿真数据和产品开发任务的关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服务型制造项目管理的集成模式。本文以服务型制造项目管理的集成模式为研究对象,首先指明了研究目的和立项的意义,并对国内外服务型制造研究情况、与项目管理的结合等应用进行了总结。然后就服务型制造和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先从大规模定制的内涵和特征入手,阐述了大规模定制与服务型制造在产品设计与柔性制造的内在联系。然后从解决的问题、交互的产物等角度指出服务型制造区别于传统制造业的特征,最后从项目需要、项目管理的过程、知识领域、目标和时间等维度阐述了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在第三章,首先分析了服务型制造转型在服务增值阶段的识别、顾客参与方式的定义、生产组织方式以及数据一致性等方面的痛点以及对项目管理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识别出了服务型制造项目管理在项目生命周期、过程管控、数据一致性和信息集成等四个方面的要素,并在要素输入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型制造项目管理在项目结构、项目文件、项目资源、项目过程和项目知识库等5个方面的集成框架。最后通过基于客户定制生产的工业电脑这一服务型制造的案例分析,为服务型制造项目管理在“项目-过程-数据-平台”的集成实践提供了参照意义。
陈捷娜[6](2014)在《基于集成论的产业集群管理理论与实务研究》文中提出产业集群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模式,与其它的“块状经济”相比,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等,具有独特的优势。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维护社会稳定,能够带来各种经济效应,包括:外部经济效应、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速度经济效应、知识经济效应等,尤其是生产或服务相同或同类产品的不同企业,或生产或服务同一产品价值链上的不同企业在地理上的聚集,能够对产品生产或服务的供方和需方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从而畅通了企业供、产、销通路,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然而,产业集群的种种效应或优势仅仅是一种可能性,而非必然性,连结可能性与必然性的关键在于科学的管理。实践表明,产业集群如果缺乏科学的管理,集群不经济就在所难免。本研究将围绕产业集群,应用集成管理相关思想和理论研究成果,探索和构建产业集群的管理理论,论文分为八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现状述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等。第二章:产业集群的基本理论。主要研究:块状经济发展与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概念、形成机理、特征、分类、密度、发展历史动因等。第三章:产业集群力场与管理。主要包括:产业集群管理问题的提出,场与集群力场,产业集群集成内力,产业集群管理。第四章: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与策略。主要研究:集群战略观念的创新,产业集群战略与策略支撑体系,并进行个案分析。第五章:产业集群组织结构模式。主要包括:产业集群组织结构化的动因分析,国内外产业集群组织理论研究现状分析,国内典型产业集群组织结构模式研究分析,产业集群协会构建。第六章:产业集群界面管理。主要探讨:产业集群界面与界面管理,产业集群界面的类型,产业集群界面矛盾的成因,产业集群界面矛盾的演化规律,产业集群界面矛盾运动过程的阶段划分、特征及主要原因分析,产业集群界面管理相关启示。第七章:产业集群治理结构模式。主要研究:结构和治理结构的概念,治理结构与管理结构的联系与区别,治理结构产生的机理,产业集群治理结构模型。第八章:产业集群运营管理。主要研究:基于产业集群协会集群层面的公共事务集成,基于虚拟组织集群企业和个人层面的资源集成。本研究综合应用经济学、管理学、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理论,在研究方向上强调“集成管理”的学科属性,在研究对象上聚焦“产业集群”的范畴,在研究技术上贯彻“探讨产业集群一般管理理论”的主线,旨在进一步丰富产业集群与集成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并为中国企业改革发展的相关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王建华[7](2013)在《供应链核心企业演化及导向目标匹配研究 ——基于集成场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在时间、成本等方面保持领先,核心企业会把自身拥有及其主导的关键资源(稀缺资源和瓶颈资源)更多的投入到核心业务中去,以不断强化其核心能力,持续保持其主导地位。供应链管理实践表明,如果各类节点企业能够更有效地获取供应链上的关键资源,将有助于增强企业实力,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本文从理论与实践融合角度,确定选题。基于集成场视角,在全面总结和分析供应链的内涵和结构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集成供应链的“点-链-体”结构理论,研究供应链核心企业演化以及全链规模生长演化过程,揭示点链演化机理和导向目标的内在联系。通过对点链关系网络和点链导向目标关联与匹配的实证研究,为各类链点在全链上的地位提升和规模扩大提供实现路径,为集成供应链理论发展和企业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在全面研究总结供应链、集成、场论、集成场、物流集成场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集成供应链的“点-链-体”结构理论,并以此为全文理论基础。运用自组织、价值链、商业生态学、博弈论、核心能力等理论,对点链演化的具体过程和内在规律进行多角度解析;运用系统动力学方程对全链规模生长演化进行定量分析;运用社会网络、灰色关联、神经网络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系统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经典供应链内涵揭示了供应链的集成本质。在集成场视角下,集成供应链实质是一类集成体主导的关系网链随时空动态演化过程。它是由链源发起并由链核主导集成,通过链线和链键关系,不同链阶的链点在时空范畴内相互作用,围绕基核发展形成供应链集成体,并以此形成的动态网链结构。供应链集成体是集成供应链的关键部分,决定着全链发展方向。供应链集成体是基核型集成体,通过链键作用,功能型集成体实质仍为基核型集成体。(2)集成供应链的核心是“点-链-体”结构,链阶存在由低阶向高阶提升的趋势。链点存在多链属性,链流与链势具有极性,存在叠加效应和平衡与非平衡对称原理,决定着全链资源的汇集和扩散以及链点升阶演化的路径。资源和链点具有向目标导向匹配的供应链集成体汇集的趋势,点链导向目标关联匹配是链点升阶演化和全链规模生长演化的有效路径。链核偏好以及竞合模式的异同影响着单双链规模生长演化的过程。(3)混合型集成应链实质是多目标导向型集成供应链。实证结果表明,集成供应链的点链网络特性解析了“点-链-体”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实践基础,点链演化及导向目标的关联匹配可有效应用于企业供应链实践。
刘诗会[8](2012)在《基于网络的易腐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改革开放30余年以来,我国通过自身积极探索与努力发展,调研和学习发达国家农业发展实情和经验,现今,我国农业的基本状况已经告别了改革开放初期农产品供给长期供应不足的年代,稳步进入总量基本平衡、年年有余的大好时期。不仅能够满足国内的正常需求,而且还能出口到世界各地,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但农民丰收喜庆的同时,却面临了新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农产品供给过剩,尤其是易腐农产品。时常会在新闻中看到粮食丰收了却没有了好价格,大面积的瓜果蔬菜因找不到渠道销售烂在菜地,新鲜牛奶倾倒入河里、肉类变质后焚烧处理等现象,农民辛苦一年的收成就此浪费。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全世界的信息、各种资源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得取得共享。制造业的迅猛发展给物流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当物流遇到了信息技术,全世界的贸易领域中引发了一场交易方式变革——电子商务时代。当务之急,构建一种高效、规范、畅通的市场信息流通管理机制,对农产品买卖交易已刻不容缓。当今,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已然成为农产品经济理论界和信息技术应用领域最热门话题。本文主要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首先,对易腐农产品进行简要介绍,进而对供应链管理理论和电子商务理论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分析我国易腐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的现状及主要存在的问题;其次,研究易腐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集成模式的相关理论、集成原理和关键技术,根据易腐农产品供应链的特征,分析和阐述基于网络的易腐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集成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通过融合网络信息技术,构建易腐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服务平台的模型,实现有效管理易腐农产品供应链,也为易腐农产品供应链的各个成员在当前环境中建设和实施信息平台、有效管理易腐农产品供应链提供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赖芨宇[9](2011)在《基于知识挖掘的企业管理集成系统研究》文中指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知识不仅是新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之一。而现代科技所表现出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特点,决定了任何单一组织都难以同时具备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知识转移、挖掘的方法与模型能有效利用智能计算原理来加快知识的发现、分类、提取、识别等过程,具有智能化、动态化、网络化等特点,在客户管理、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等知识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以智能知识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知识转移、挖掘、管理理论为基础,以提高知识发现、分类、提取、识别的效率与效果为目的,对知识管理的理论体系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与归纳,运用管理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内容与方法,对知识转移、挖掘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具体的管理应用实例建立具体的知识管理系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论文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简要描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并对整个论文架构进行扼要介绍。对知识与知识管理、知识转移、知识发现的含义、国内外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发展现状及其知识转移方法与模型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其次,根据知识发现和知识转移的目的和要求,利用背景理论和先验知识在知识表示与运行效率之间相均衡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个体免疫与群体进化机制于一体的一种高效的全局优化搜索算法,着重新知识的发现和对高级规则的预测,有利于进化群体的相对稳定和整体性能的提高,并可以在规则提取过程中保持较高的精确度。第三,针对客户知识管理系统中对知识发现与挖掘的目标与任务,结合数据挖掘技术与方法的特征与客户知识管理的特点,运用关联规则方法开发与研究了客户知识挖掘系统,并给出了具体算法与程序。第四,在霍尔三维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将ERP与KMS在方法论层面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企业资源计划的知识管理系统。通过对基于ERP和KMS的知识要素的动力学分析,对系统进行动态的模拟,以观察系统在不同的组织状态、不同的参数、不同的知识要素输入时所表现的行为和趋势,从而研究知识转移结构和动态行为,获得丰富的信息,为选择最优的或次优的方案提供有力工具。第五,在对风险知识发现、分类的基础上,将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在对供应链风险及其特征描述的基础上,分析了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将模糊优化与知识挖掘的方法相结合,建立供应链风险决策优化模型,以辅助供应链企业降低风险,提高抗风险能力。第六,从企业管理的目标以及知识需求的角度,阐述了ERP、SCM、CRM综合系统规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知识挖掘的角度提出了综合系统的基本框架和实施思路、技术难点与重点。并结合数据仓库技术从宏观的角度,建立ERP、SCM、CRM综合系统系统,以实现全面、实时的数据分析、处理、控制、决策管理。最后,对全文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指出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姚佐平[10](2006)在《汽车制造管理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后期以来,经济全球化浪潮发展迅猛,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环境正日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技术进步与生产组织的变革推动了生产活动的全球化,使之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世界汽车制造业结构调整、兼并重组的发展变化正是其生产活动全球化的缩影。汽车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为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以自身比较优势对接全球汽车制造业的转移与重组,实现本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在全球汽车制造业调整重组的进程中,中国汽车工业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在合资合作的过程中,如何借助外资力量做大规模,如何运用自身优势自主创新、创造符合本土的管理模式是汽车生产企业值得关注的问题。尽管中国汽车工业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借助国外的力量特别是技术资源取得了一个较大的飞跃,但是,就目前情况看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需要通过管理的创新,在管理原则、管理目标、评估体系,具体到制造工程管理、生产运作管理、车间管理等方面进行有益地探索,以解决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时代下汽车制造管理面临的严峻考验,将管理的创新创造性地运用于汽车制造的全过程,运用于汽车制造企业的管理实践之中,使得其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稳定地发展。本文在总结发达国家汽车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汽车企业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中国汽车制造企业的管理创新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系统地分析了汽车制造的总体特征和一般发展规律,深入研究了汽车制造管理创新的原理方法,通过实证展示了其具体应用,进而指出管理和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灵魂,中国汽车制造企业只有在学习先进的生产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不断推进管理创新,才能提高管理科学化、现代化水平,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本文的基本研究内容:1.以系统论、自组织论、管理集成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和系统方法,深入地研究了汽车制造管理创新的实质、机制、方法和规律,及其在现实中的运用。对与汽车制造现代管理相关的精益生产、并行工程、BPR、物流供应链管理、敏捷制造等先进生产理念进行了总结。2.在回顾汽车制造从简单生产、批量生产、大批量生产、精益生产四个阶段管理演变的过程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从制造工程管理、生产运行管理、车间管理三个层面提出了汽车制造管理的主要任务;并从质量体系、环保体系、职业安全与健康体系三个方面诠释了汽车制造管理创新的内涵;给出了制造质量、缩短制造周期、标准化、人员参与、持续改进的汽车制造管理的五项原则。3.将汽车制造工程(VME)纳入汽车制造管理范畴。分析了制造工程在汽车产品研发链中的作用,以及汽车研发的并行工程;同时系统阐述了汽车制造工程管理的内涵、职能和制造技术策略。4.对汽车生产运作管理创新(VPO)进行了深入分析。系统阐述了汽车生产运作管理的概念及其发展,分析了汽车生产管理的内涵、特征,系统归纳了汽车生产的制造需求体系、需求预测方法、生产作业控制、设备维修管理、零件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具体运作,提出了车间管理三角形理论和汽车制造管理的目标评估体系。5.以上汽通用五菱(SGMW)为例对汽车制造管理创新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对SGMW现状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论证了汽车企业开展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对SGMW的卓越制造系统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了汽车质量管理的“球体斜坡理论”和汽车企业管理“一盘四轮”的战略思想,最后对SGMW管理创新的方向和趋势提出了战略建议。本文深入、系统地研究汽车制造管理创新,既适应了汽车管理理论发展的需要,也反映了汽车管理实践的客观要求。通过对汽车制造管理创新的系统研究,有助于从具体产业的角度去丰富管理创新理论,对完善管理创新理论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对提高我国的汽车制造管理水平和能力,从而促进作为支柱产业的汽车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面向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集成平台的体系结构和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向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集成平台的体系结构和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G通用航空公司供应商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1.3.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供应商管理的相关概念 |
2.2 供应商管理理论概述 |
2.2.1 供应商管理理论的构成及发展 |
2.2.2 供应商管理理论的具体内容 |
第3章 G公司供应商管理现状分析 |
3.1 G公司简介 |
3.2 G公司供应商现状 |
3.3 G公司供应商管理现状 |
3.3.1 供应商分类管理概况 |
3.3.2 供应商选择评价概况 |
3.3.3 供应商绩效管理概况 |
3.3.4 供应商集成管理概况 |
第4章 G公司供应商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供应商分类管理缺失 |
4.2 供应商选择评价管理不足 |
4.3 供应商绩效管理不科学 |
4.4 供应商集成管理不成熟 |
4.5 独立的供应商管理团队空缺 |
第5章 G公司供应商管理优化方案 |
5.1 健全供应商分类机制 |
5.1.1 G公司供应商分类管理的目的 |
5.1.2 G公司供应商分类方案 |
5.1.3 G公司供应商分类管理建议 |
5.2 完善供应商选择评价体系 |
5.2.1 G公司选择评价关键指标 |
5.2.2 G公司完善选择评价指标 |
5.3 优化供应商绩效管理体系 |
5.3.1 G公司供应商绩效管理指标 |
5.3.2 G公司供应商分级管理设置 |
5.3.3 G公司供应商绩效定性评价优化 |
5.4 探索供应商集成管理机制 |
5.4.1 G公司的信息共享机制 |
5.4.2 G公司的数据共享机制 |
5.5 构建供应商管理委员会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与产业展望 |
6.2.1 研究局限 |
6.2.2 产业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供应商自我评价表 |
附录2:质量合同 |
附录3:现场审查表 |
致谢 |
(2)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研究 |
1.3.2 服务化与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研究 |
1.3.3 基于服务化的企业价值链整合研究 |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机理分析 |
2.1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模式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内涵 |
2.1.2 装备制造企业服务化内涵及特征 |
2.1.3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内涵及基本要素 |
2.2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核心动力分析 |
2.2.1 装备制造企业服务化过程分析 |
2.2.2 服务化与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逻辑 |
2.2.3 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逻辑与价值链整合核心动力 |
2.3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过程分析 |
2.3.1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过程理论分析 |
2.3.2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过程模型构建 |
2.3.3 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过程与价值增值能力变化仿真分析 |
2.4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增值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2.4.1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增值能力影响因素识别 |
2.4.2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增值能力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2.4.3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增值能力影响因素模型检验 |
2.4.4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增值能力影响因素作用强度分析 |
2.5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机理模型 |
2.6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模式架构设计 |
2.6.1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模式设计思路 |
2.6.2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模式构成 |
2.6.3 基于服务化的价值链整合模式间关系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流程延展式整合模式 |
3.1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流程延展式整合模式分析 |
3.1.1 价值流程延展式整合模式内涵界定与特征 |
3.1.2 价值流程延展式整合模式框架 |
3.1.3 价值流程延展式整合模式价值增值过程 |
3.2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流程延展式整合模式构建 |
3.2.1 装备制造企业用户服务需求分析 |
3.2.2 基于用户服务需求的产品服务方案设计 |
3.2.3 基于产品服务方案的价值流程延展策略 |
3.3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流程延展式整合模式运行 |
3.3.1 价值流程延展式整合模式运行过程分析 |
3.3.2 价值流程延展式整合模式运行的网络均衡模型构建 |
3.3.3 价值流程延展式整合模式运行的模型求解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战略环节辐射式整合模式 |
4.1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战略环节辐射式整合模式分析 |
4.1.1 战略环节辐射式整合模式内涵界定与特征 |
4.1.2 战略环节辐射式整合模式框架 |
4.1.3 战略环节辐射式整合模式价值增值过程 |
4.2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战略环节辐射式整合模式构建 |
4.2.1 装备制造企业战略环节识别 |
4.2.2 基于不同战略环节的整合模式构成 |
4.2.3 战略环节辐射式整合模式实现策略 |
4.3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战略环节辐射式整合模式运行 |
4.3.1 战略环节辐射式整合模式运行过程分析 |
4.3.2 战略环节辐射式整合模式运行的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
4.3.3 战略环节辐射式整合模式运行的模型的求解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模块凝聚式整合模式 |
5.1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模块凝聚式整合模式分析 |
5.1.1 价值模块凝聚式整合模式内涵界定与特征 |
5.1.2 价值模块凝聚式整合模式框架 |
5.1.3 价值模块凝聚式整合模式价值增值过程 |
5.2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模块凝聚式整合模式构建 |
5.2.1 模块化分工 |
5.2.2 模块化集成 |
5.2.3 界面规则构建 |
5.3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模块凝聚式整合模式运行 |
5.3.1 价值模块凝聚式整合模式运行过程分析 |
5.3.2 价值模块凝聚式整合模式运行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
5.3.3 价值模块凝聚式整合模式运行的模型求解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网络集成式整合模式 |
6.1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网络集成式整合模式分析 |
6.1.1 价值网络集成式整合模式内涵界定与特征 |
6.1.2 价值网络集成式整合模式框架 |
6.1.3 价值网络集成式整合模式价值增值过程 |
6.2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网络集成式整合模式构建 |
6.2.1 价值单元析出 |
6.2.2 价值单元协同与整合机制构建 |
6.2.3 价值网络形成 |
6.3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网络整合模式运行 |
6.3.1 价值网络集成式整合模式运行过程分析 |
6.3.2 价值网络集成式整合模式运行的复杂网络模型构建 |
6.3.3 价值网络集成式整合模式运行的模型演化及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的模式选择及保障策略 |
7.1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模式选择 |
7.1.1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模式选择流程 |
7.1.2 价值增值能力驱动要素的指标体系构建 |
7.1.3 驱动要素结构判定及整合模式选择 |
7.2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的保障策略 |
7.2.1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的组织文化保障 |
7.2.2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的人力资本保障 |
7.2.3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的沟通协调保障 |
7.2.4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的环境保障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实例分析 |
8.1 YQHQ公司基于服务化的价值链整合行为分析 |
8.2 YQHQ公司基于服务化的价值链整合模式选择 |
8.2.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与数据收集 |
8.2.2 驱动要素结构评定与整合模式选择 |
8.3 YQHQ公司价值模块凝聚式整合模式构建 |
8.3.1 YQHQ公司价值模块分工 |
8.3.2 YQHQ 公司价值模块集成 |
8.3.3 YQHQ公司界面规则构建 |
8.4 YQHQ公司价值模块凝聚式整合的模式运行与保障策略 |
8.4.1 YQHQ公司价值链整合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
8.4.2 YQHQ公司价值模块凝聚式整合的模式运行策略 |
8.4.3 YQHQ公司价值模块凝聚式整合的保障策略 |
8.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3)生活用纸企业生产和能源智能管理平台的工程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工业智能化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流程工业智能管理平台的研发与应用现状 |
1.2.2 流程工业生产管理平台的应用现状 |
1.2.3 流程工业能源管理平台的应用现状 |
1.2.4 流程工业供应链管理平台的应用现状 |
1.2.5 流程工业智能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拟解决的关键工程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集团化生活用纸企业生产过程特征和现状 |
2.1 典型的生活用纸生产过程 |
2.1.1 原纸生产过程的特点和工艺条件 |
2.1.2 后加工过程的特点和工艺条件 |
2.1.3 生活用纸生产过程自动化 |
2.2 集团化生活用纸企业的生产过程特征和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生产智能管理平台设计及工程应用 |
3.1 平台架构设计 |
3.1.1 多工厂管理架构 |
3.1.2 数据架构 |
3.2 平台功能设计 |
3.2.1 数据采集与设备监视 |
3.2.2 物料管理 |
3.2.3 设备效率管理 |
3.2.4 质量管理 |
3.2.5 生产信息统计 |
3.3 生产智能管理平台应用实践及其效果 |
3.3.1 设备状态监视 |
3.3.2 物料管理 |
3.3.3 设备效率监测 |
3.3.4 产品质量管理 |
3.3.5 生产信息管理 |
3.3.6 其他工程应用成果 |
3.3.7 项目验收 |
3.3.8 项目效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能源智能管理平台设计及工程应用 |
4.1 能源智能管理平台的工程设计及工程实施 |
4.1.1 主要建设内容与规模 |
4.1.2 技术路线与特点 |
4.1.3 系统功能与平台架构的设计 |
4.1.4 系统建设的评价指标 |
4.2 能源智能管理平台应用实践 |
4.2.1 工厂节能成效 |
4.2.2 项目验收 |
4.2.3 项目效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生产智能管理平台的供应链管理应用实践 |
5.1 新零售时代的供应链管理的机遇和挑战 |
5.1.1 新零售时代的供应链管理的机遇 |
5.1.2 新零售时代的供应链管理的挑战 |
5.1.3 生活用纸企业供应链的机遇分析 |
5.2 供应链管理平台的工程设计 |
5.2.1 进阶生产规划及排程(APS)系统设计 |
5.2.2 多仓库调度自动分单系统的工程设计 |
5.2.2.1 优化模型设计 |
5.2.2.2 系统应用效果对比 |
5.3 APS系统应用实践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面向PLM的服务型制造项目管理集成模式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大规模定制的相关理论 |
2.1.1 大规模定制的内涵与特征 |
2.1.2 大规模定制与产品族设计 |
2.1.3 大规模定制与柔性制造 |
2.2 服务型制造的相关理论 |
2.2.1 服务型制造的起源和内涵 |
2.2.2 传统制造业与服务型制造业的界定 |
2.3 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 |
2.3.1 项目与项目需要 |
2.3.2 制造型企业的项目分类 |
2.3.3 项目管理的维度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服务型制造项目管理的集成模式研究 |
3.1 服务型制造的项目管理需求分析 |
3.1.1 对项目管理需求的原动力 |
3.1.2 服务型制造所面临的问题 |
3.1.3 服务型制造企业对项目管理的要求 |
3.2 服务型制造项目管理的要素分析 |
3.2.1 服务型制造项目管理的“生命周期”要素 |
3.2.2 服务型制造项目管理的“过程”要素 |
3.2.3 服务型制造项目管理的“数据”要素 |
3.2.4 服务型制造项目管理的“集成”要素 |
3.3 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型制造项目管理的集成模式 |
3.3.1 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型制造项目管理的集成原理 |
3.3.2 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型制造项目管理的集成框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应用案例 |
4.1 案例背景介绍 |
4.1.1 项目概况 |
4.1.2 西门子项目管理体系PM@Siemens概况 |
4.2 基于案例的服务型制造要素分析 |
4.3 面向PLM的工业电脑定制项目管理集成应用 |
4.3.1 项目组织与项目进度计划 |
4.3.2 项目文档管理的集成 |
4.3.3 项目-过程-数据-平台的集成 |
4.4 项目成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论文取得的成果 |
5.2 研究不足 |
5.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基于集成论的产业集群管理理论与实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
1.2.2 集成管理研究综述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目标、方法、技术路线、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4 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产业集群的基本理论 |
2.1 “块状经济”发展与产业集群 |
2.2 产业集群的概念 |
2.3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
2.3.1 基于集成理论的产业集群形成机理 |
2.3.2 其它理论视角的产业集群形成机理评析 |
2.3.3 案例研究——基于集成论的福州QK汽车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研究 |
2.4 产业集群的一般特征 |
2.5 产业集群的分类 |
2.6 产业集群的密度 |
2.7 产业集群发展的历史动因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产业集群力场与管理 |
3.1 产业集群管理问题的提出 |
3.2 场与集群力场 |
3.2.1 场 |
3.2.2 场理论 |
3.2.3 集群力场 |
3.3 产业集群集成内力 |
3.4 产业集群的管理 |
3.4.1 集群环境E(t) |
3.4.2 集群质量∑Qi(t) |
3.4.3 群外集成单元质量q(t) |
3.4.4 心理距离d(t)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与策略 |
4.1 集群战略观念的创新 |
4.2 产业集群战略与策略支撑体系 |
4.2.1 整合增效战略 |
4.2.2 泛系统策略 |
4.2.3 虚拟策略 |
4.2.4 协同旋进策略 |
4.3 案例研究——以福州CS拖鞋产业集群为例 |
4.3.1 福州CS拖鞋产业集群概况 |
4.3.2 福州CS拖鞋产业集群战略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
4.3.3 福州CS拖鞋产业集群战略与策略建议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产业集群组织结构模式 |
5.1 产业集群组织结构化的动因 |
5.2 产业集群组织结构模式研究现状及评析 |
5.2.1 国外产业集群组织结构模式研究现状及评析 |
5.2.2 国内产业集群组织结构模式研究现状及评述 |
5.3 典型产业集群组织模式评析 |
5.3.1 “三层网络”结构 |
5.3.2 “控制中心”模式 |
5.3.3 “蜂巢型”结构 |
5.3.4 产业集群组织结构模式研究评析 |
5.4 产业集群协会的组织结构模式构建 |
5.4.1 行业协会实践与研究的启示 |
5.4.2 产业集群协会的工作系统职能分析 |
5.4.3 产业集群协会的组织结构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产业集群界面管理 |
6.1 产业集群界面与界面管理 |
6.2 产业集群界面的类型 |
6.3 产业集群界面矛盾的成因 |
6.4 产业集群界面矛盾的运动规律 |
6.5 产业集群界面矛盾运动过程的阶段划分、特征及原因分析 |
6.6 产业集群界面管理的几点启示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产业集群治理结构模式 |
7.1 治理结构 |
7.2 治理结构的相关研究 |
7.3 治理结构产生的机理 |
7.4 治理结构的概念模型 |
7.4.1 恒温箱自控系统的结构原理及启示 |
7.4.2 治理结构模型 |
7.5 产业集群治理结构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产业集群运营管理 |
8.1 集群层面 |
8.1.1 集群企业行为管理 |
8.1.2 集群区位品牌培育与推广 |
8.1.3 集群技术标准的制定 |
8.1.4 专业培训服务与人才储备交流 |
8.1.5 联合开发集群共同市场 |
8.1.6 代行政府的部分职能 |
8.1.7 群内企业信用担保 |
8.1.8 群内企业界面管理 |
8.2 企业和个人层面 |
8.2.1 产业集群与虚拟组织 |
8.2.2 虚拟组织研究评析 |
8.2.3 虚拟组织的概念与分类 |
8.2.4 虚拟组织的特征 |
8.2.5 虚拟组织运营的过程 |
8.2.6 虚拟组织运营管理关键 |
8.3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9.1 全文总结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7)供应链核心企业演化及导向目标匹配研究 ——基于集成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文献综述 |
1.3.1 文献概况 |
1.3.2 供应链核心企业识别及其演化的研究现状 |
1.3.3 场、集成与集成场理论的研究现状 |
1.3.4 集成供应链的研究现状 |
1.3.5 目标导向型供应链的研究现状 |
1.3.6 多类型混合集成供应链的研究现状 |
1.3.7 供应链模式及匹配的研究现状 |
1.3.8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4.3 研究方法 |
1.5 主要贡献与创新 |
第二章 基于集成场的集成供应链理论研究 |
2.1 集成与集成场 |
2.1.1 基于集成场视角的说明 |
2.1.2 集成的界定 |
2.1.3 集成要素 |
2.1.4 集成原理 |
2.1.5 场与集成场的界定 |
2.1.6 集成场要素 |
2.1.7 集成、集成场与集成化 |
2.2 供应链及集成供应链 |
2.2.1 供应链的界定 |
2.2.3 集成供应链界定 |
2.2.4 集成供应链的主要类型 |
2.3 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内涵 |
2.3.1 核心企业的界定 |
2.3.2 链核在供应链中的作用 |
2.3.3 成为链核的条件 |
2.3.4 典型链核类型 |
2.4 集成供应链的“点-链-体”结构及其要素 |
2.4.1 集成供应链的“点-链-体”结构分析 |
2.4.2 集成供应链中“点”的分析 |
2.4.3 集成供应链中“键”的分析 |
2.4.4 集成供应链中“体”的分析 |
2.4.5 集成供应链中“流”的分析 |
2.4.6 集成供应链中“势”的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链核形成机理及演化过程研究 |
3.1 集成及集成场与集成供应链系统演化的关系 |
3.2 几类典型链核的形成过程分析 |
3.3 链点演化与链键形成过程 |
3.3.1 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链核演化过程 |
3.3.2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链核演化过程 |
3.3.3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链核演化过程 |
3.3.4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链核演化过程 |
3.3.5 基于博弈论的链核主导型链线与链键形成过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链核主导下全链规模生长演化过程研究 |
4.1 全链规模生长演化机理分析 |
4.1.1 全链规模生长演化的特征分析 |
4.1.2 全链规模生长演化的动因与方向 |
4.2 单链规模生长演化过程研究 |
4.2.1 无偏好型链核主导的单链规模生长演化过程 |
4.2.2 有偏好型链核主导的单链规模生长演化过程 |
4.3 竞合模式下双链规模生长演化过程研究 |
4.3.1 竞争模式下无偏好型链核主导的双链规模生长演化过程 |
4.3.2 竞争模式下偏好型链核主导的双链规模生长演化过程 |
4.3.3 合作模式下双链规模生长演化过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点链演化与全链导向目标关系分析及实证研究 |
5.1 链核与目标导向型全链关系分析 |
5.1.1 链核与全链导向目标的常见类型归纳 |
5.1.2 目标导向型全链的主要类型 |
5.1.3 链核对全链导向目标形成的影响 |
5.2 点链演化对全链导向目标的影响 |
5.2.1 点链演化的总结 |
5.2.2 点链演化与全链导向目标的协同过程 |
5.2.3 链点目标与全链导向目标的关系分析 |
5.3 链点势的计算思路与过程 |
5.3.1 链点主导力差值计算过程 |
5.3.2 点势模型构建及点势关系矩阵的计算过程 |
5.4 基于点势的点链关系网络实证研究 |
5.4.1 社会网络分析的要点 |
5.4.2 点链关系网络实证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点链导向目标关联匹配的实证研究 |
6.1 点链运作指标选择及关联方法选用 |
6.1.1 调查指标选择与关联方法选用 |
6.1.2 调查情况说明 |
6.2 链核已知下点链导向目标关联的实证研究 |
6.2.1 点链导向目标灰色关联分析及计算过程 |
6.2.2 几类典型点链导向目标的关联分析 |
6.3 链核未知下点链导向目标匹配的实证研究 |
6.3.1 应用 BP 神经网络模型实证点链导向目标匹配的说明 |
6.3.2 点链导向目标匹配的 BP 神经网络模型训练及结果分析 |
6.3.3 点链导向目标匹配的具体算例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2. 本文的创新点 |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调查问卷 |
附录 2 供应链企业部分指标的原始数据 |
附录 3 主要计算过程与结果数据 |
附录 4 BP 神经网络模型数据处理原程序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基于网络的易腐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问题提出 |
1.2.1 我国传统的易腐农产品供应链成本分析 |
1.2.2 我国易腐农产品供应链信息与资源共享问题 |
1.3 国内外发展和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思路及论文组织框架 |
1.4.1 论文主要研究思路 |
1.4.2 论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基于网络的易腐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模式综述 |
2.2 网格技术理论研究综述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易腐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集成模式与理论 |
3.1 易腐农产品以及其供应链的特征 |
3.1.1 易腐农产品的概念 |
3.1.2 易腐农产品供应链的特征 |
3.1.3 易腐农产品供应链的一般模式 |
3.2 基于网络的易腐农产品供应链集成模式 |
3.3 基于网络的易腐农产品供应链集成管理理论 |
3.3.1 供应链集成理论 |
3.3.2 易腐农产品供应链集成模式 |
3.3.3 信息共享与易腐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集成模式的关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网络的易腐农产品供应链集成原理研究 |
4.1 易腐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供应链集成模式 |
4.2 基于网络的易腐农产品供应链在批发市场的集成模型 |
4.3 易腐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集成的电子商务模型 |
4.4 基于网络的易腐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集成模式的优点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易腐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服务平台的关键技术 |
5.1 网格技术 |
5.2 开放式网格及服务 |
5.3 网络服务与技术 |
5.3.1 Web服务 |
5.3.2 Web服务技术 |
5.4 网格技术构建在易腐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服务平台中的特点 |
5.4.1 网格(Grid)的优势 |
5.4.2 网格技术构建易腐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平台可行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易腐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 |
6.1 基于网络的易腐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建模 |
6.2 基于网络的易腐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基本架构 |
6.2.1 需考虑因素 |
6.2.2 基本架构设计 |
6.2.3 基本架构解析 |
6.3 作业模式和层次模型 |
6.3.1 易腐农产品供应链作业模式和层次模型设计 |
6.3.2 基本功能解析 |
6.4 基于网络信息流的管理模式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9)基于知识挖掘的企业管理集成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知识转移 |
1.1.2 知识转移、挖掘研究与应用存在的不足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主要研究内容 |
1.3.4 创新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知识挖掘与知识管理研究综述 |
2.1 引言 |
2.2 知识与知识管理 |
2.2.1 知识 |
2.2.2 知识管理 |
2.2.3 知识管理的应用与发展 |
2.3 知识发现 |
2.3.1 知识发现的定义 |
2.3.2 知识发现的功能 |
2.3.3 知识发现的应用 |
2.4 知识转移 |
2.4.1 国内外知识转移研究现状 |
2.4.2 知识转移的定义 |
2.4.3 知识转移的研究领域 |
2.4.4 知识转移的几种模型 |
2.4.5 知识转移模型的比较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广义规则推理的知识发现算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知识的表示方法 |
3.2.1 属性的兼容性 |
3.2.2 规则的表示 |
3.2.3 背景知识的表示 |
3.3 免疫进化规划算法及其收敛性 |
3.3.1 免疫进化规划算法 |
3.3.2 免疫进化规划算法的收敛性 |
3.3.3 免疫疫苗与免疫算子的构造 |
3.3.4 适应度函数 |
3.4 基于EAI数据挖掘方法的仿真研究 |
3.4.1 数据处理 |
3.4.2 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关联规则的客户知识管理与挖掘模型研究 |
4.1 引言 |
4.2 关联分析 |
4.2.1 关联规则的含义及作用 |
4.2.2 关联规则的优缺点 |
4.3 关联规则方法在客户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
4.3.1 数据挖掘与客户关系管理的关系 |
4.3.2 数据挖掘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 |
4.3.3 用关联规则挖掘知识 |
4.4 关联规则挖掘过程模型 |
4.4.1 定义问题 |
4.4.2 建立数据挖掘库 |
4.4.3 分析数据 |
4.4.4 准备数据 |
4.4.5 数据筛选 |
4.4.6 公式选择 |
4.4.7 规则生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ERP和KMS的知识转移模型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ERP与KMS比较分析 |
5.2.1 ERP概念层次和逻辑层次 |
5.2.2 KMS的概念层次和逻辑层次 |
5.2.3 基于ERP的KMS逻辑模型 |
5.3 基于ERP的KMS逻辑模型与知识管理系统实现 |
5.3.1 知识链与知识管理系统 |
5.3.2 基于ERP的KMS |
5.3.3 ERP管理思想与知识流 |
5.3.4 ERP系统与知识管理系统 |
5.4 基于ERP和KMS的知识管理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
5.4.1 系统动力学基本原理 |
5.4.2 基于ERP和KMS的知识管理系统动力学分析的内容与步骤 |
5.4.3 基于ERP和KMS的知识管理要素因果关系和流程图 |
5.5 基于ERP和KMS的知识管理系统的职能与内容 |
5.5.1 职能 |
5.5.2 任务 |
5.5.3 内容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知识挖掘的供应链风险决策优化模型研究 |
6.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6.2 供应链风险与知识管理 |
6.2.1 风险与供应链风险 |
6.2.2 供应链的风险要素与风险管理 |
6.2.3 知识挖掘在供应链风险管理的作用与任务 |
6.3 基于知识挖掘的供应链风险决策模型研究 |
6.3.1 风险决策 |
6.3.2 基于知识挖掘的供应链风险控制与决策的要求 |
6.3.3 基于知识挖掘的供应链风险决策模型研究 |
6.4 基于知识挖掘的供应链风险管理决策实例分析 |
6.4.1 目标集、风险因素集、备选方案集的建立 |
6.4.2 各目标下的相对优属度矩阵的建立 |
6.4.3 合成相对优属度矩阵的建立 |
6.4.4 供应链风险决策方案评判与选择 |
6.4.5 供应链风险因素的灵敏度分析与知识挖掘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知识挖掘的企业综合管理系统构架 |
7.1 企业管理集成系统规划的可行性分析 |
7.1.1 企业管理集成系统规划的必要性 |
7.1.2 企业管理集成系统规划的可行性 |
7.2 基于知识挖掘的企业管理集成系统规划的技术难点 |
7.2.1 基于知识挖掘的SCM、CRM应用 |
7.2.2 基于知识挖掘的SCM、CRM系统软件技术研究 |
7.2.3 基于知识挖掘的SCM、CRM与ERP集成技术研究 |
7.2.4 基于知识挖掘的SCM、CRM应用系统软件开发研究 |
7.3 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企业管理集成系统研究 |
7.3.1 系统构建的设想 |
7.3.2 系统架构 |
7.3.3 系统流程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参加的项目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汽车制造管理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管理创新理论基础 |
2.1 现代管理理论 |
2.2 管理创新论 |
2.3 管理集成论 |
2.4 自组织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汽车制造的发展沿革与管理架构创新 |
3.1 单件小批生产方式 |
3.2 大量流水线生产方式 |
3.3 精益生产方式 |
3.4 全球化的制造管理体系 |
3.5 中国汽车制造管理的演进 |
3.6 汽车制造管理架构创新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汽车制造工程(VME)管理创新 |
4.1 汽车制造工程(VME)管理的内涵 |
4.2 汽车制造工程管理创新的源泉与表现形式 |
4.3 汽车研发流程与并行工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汽车生产运作(VPO)管理创新 |
5.1 生产运作管理的发展 |
5.2 VPO管理的基本内涵 |
5.3 新产品生产启动 |
5.4 作业计划与控制 |
5.5 设备维修管理 |
5.6 零件控制与物流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车间管理三角形及其原理 |
6.1 车间管理三角形概述 |
6.2 车间业务计划 |
6.3 车间精益生产的组织 |
6.4 团队一体化 |
6.5 车间管理博弈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汽车质量特征与质量管理 |
7.1 汽车质量特征 |
7.2 汽车质量的管理集成 |
7.3 车身质量控制 |
7.4 质量持续改进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汽车制造管理目标评估体系 |
8.1 汽车制造管理评估模型 |
8.2 精益生产五项原则评估 |
8.3 记分卡建立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汽车制造管理创新实证研究 |
9.1 从国企到国际化企业的历程 |
9.2 卓越制造系统的发展 |
9.3 SGMW未来10—15年战略设想 |
9.4 本章小结 |
第10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面向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集成平台的体系结构和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G通用航空公司供应商管理优化研究[D]. 曹燕.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模式研究[D]. 周凌玥.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1)
- [3]生活用纸企业生产和能源智能管理平台的工程设计及应用[D]. 王波.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4]军民融合供应链集成化管理研究[J]. 古贞,谭清美. 科技管理研究, 2019(11)
- [5]面向PLM的服务型制造项目管理集成模式及应用[D]. 周晓毅.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7)
- [6]基于集成论的产业集群管理理论与实务研究[D]. 陈捷娜. 福州大学, 2014(10)
- [7]供应链核心企业演化及导向目标匹配研究 ——基于集成场视角[D]. 王建华. 长安大学, 2013(07)
- [8]基于网络的易腐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D]. 刘诗会. 湖南农业大学, 2012(01)
- [9]基于知识挖掘的企业管理集成系统研究[D]. 赖芨宇. 东华大学, 2011(07)
- [10]汽车制造管理创新研究[D]. 姚佐平. 武汉理工大学,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