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镜头的特点和拍摄

运动镜头的特点和拍摄

一、运动镜头的特点和拍摄(论文文献综述)

杨洋[1](2021)在《交错式渐进结构人物纪录片叙事分析 ——纪录片《太极木兰》作品阐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在号召全民健身的背景下,中国进入落实健康中国和建设体育强国的加速时期。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居家隔离期间,大众的健康意识普遍增强,特别是对于中老年人群体身体素质的提升更加重视。在诸多的健身项目当中,太极作为门槛相对较低的健身项目,适用于中老年人。太极拳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发展我国太极拳体育事业的重要力量,在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提升全民的生活质量,树立终身体育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纪录片主要是一部关注太极拳社会体育指导员退休生活和过往太极拳学习与公益教学经历为主题的体育人物纪录片,本片以河北省石家庄市太极拳社会体育指导员何兰芝作为拍摄对象,通过对她日常教学工作和退休养老生活的记录之外,并对其年轻时学习与教授太极拳的经历进行回顾和讲述,借助影像来反映太极民间推广所存在的困境和太极拳对于中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影响,从而探析出太极拳在当代中老年人群体中的体育价值与社会功能。通过本纪录片的创作,重点挖掘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展现太极拳在社会推广的现实困境,从而强调出太极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坚守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是讲述太极拳对于中老年人体魄健康、社交方式、心态性格等多方面生活状态的现实意义。

王霄[2](2021)在《蒙古族题材电影叙事的商业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蒙古族题材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九十年代至今的蒙古族题材电影,无论从创作阶段,还是从拍摄方式上,都呈现出一定的商业性特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处在市场化经济大环境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逐渐从政治意识形态工具转变为具有商业性质的电影,同时具备了艺术性与商业性。从电影叙事学的角度来讲,商业电影中的几大叙事策略也逐渐被创作者运用在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创作与生产中来,如偏重于电影叙事情感效果的认同叙事、戏剧化叙事、道德化叙事、欲望叙事、准神话叙事;侧重电影感官刺激效果的奇观叙事策略等。这些叙事策略被用在蒙古族题材电影各个创作阶段,同时满足了观众观影快感,以及精神文化娱乐消费需求,使得这类电影具备了一定的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本论文通过叙事方式的结构化安排、视听语言中展现出来的独具特色的民族色彩、以及近二十多年蒙古族题材电影主题的凝聚几方面来阐述,从电影叙事学角度去分析几大商业化叙事策略在上述三个方面如何运用在近年来的蒙古族题材电影创作中,来阐述近二十多年来蒙古族题材电影叙事的商业化策略。

张庭玮[3](2021)在《中国体育纪录片中生命意义的探寻与构建 ——兼论个人毕业作品《花毽传情》》文中提出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而不断发展的中国体育纪录片,聚焦新中国的体育事业,以弘扬中华民族体育精神和生命力量为己任,纪录了一幕幕为国争光的精彩瞬间,讲述了一代代奋力拼搏的体育健儿和默默无闻的体育工作者的感人故事,用一个个体育人物对生命意义不懈追求的精神力量影响人、激励人、引领人,使人在影像的纪录中感悟到身体的真、生命的善和人性的美。本研究以中国经典体育纪录片对体育人物生命意义的探索和构建为主题,总结体育纪录片如何更好地以人为核心,在人的生物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等不同层级上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发掘体育运动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文章结合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范围广、内容碎片化、互动性强等特点,探究中国体育纪录片的创新发展方向,为我国体育纪录片的创作提供有价值的思考。第一章对中国体育纪录片进行历时性研究和社会价值探讨,以共和国的成长为背景,在分阶段讨论中国体育纪录片发展历程的同时,分析中国体育纪录片的类型、特点及社会影响,为深入剖析中国体育纪录片对体育精神和生命价值的塑造奠定基础。第二章对中国体育纪录片的主题类别和叙事方式进行研究,发掘中国体育纪录片所蕴含的力量之美和生命之美。同时,论述个人毕业作品《花毽传情》的主题建构和叙事方式,阐述个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认识。第三章研究中国体育纪录片的视听语言表达,通过对纪录片中视觉语言、听觉语言的分析,探讨影视语言运用与体育人物生命意义构建的关系。同时,兼谈个人毕业作品《花毽传情》中视听语言运用与人物形象、主题意蕴塑造之间的关系。

姜建伊[4](2021)在《西技东魂: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教法的叙事研究》文中提出影视教育教法研究是影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问题,旨在提升影视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学术性。民族志影像是将影像视为书写工具的摄制活动,是影视学和人类学的交叉领域,旨在通过影像,留存少数民族文化,记录社会变迁、反映社会问题的重要学术探究活动。本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梳理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的缘起、发展和建立系统教学教法的过程,探究其教育教法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典型教师的教学智慧,从而为影视教育提供具体生动的教学个案,推动云南影视教育和全国影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发展。本文由七个部分组成:导论,提出“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教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如何展开的?”这一核心问题,从教育叙事研究方法、教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方法、民族志影像教育教法研究等方面,梳理相关文献,建构分析框架。第一章,采用口述史研究的“时间、事件、人物”等关键概念,描绘民族志影像在云南的缘起、及其教育实践的发展。第二章,以云南本土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如何将民族志影像的实践经验与民族志影像教育相结合,培养出云南第一代和第二代民族志影像学生的教学实践过程,总结归纳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教法的理论经验和实践智慧。第三章,以外国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如何将英国、德国的民族志影视教育的问题意识、感官训练和合作拍摄等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手法,引入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并将其与云南少数民族社会结合,培养云南本土学生的教学实践过程,总结归纳外国民族志影像教育教法的理论经验和实践智慧。第四章,以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的“影视人类学”课程为个案,通过参与观察的方法,描述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分析其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操作模式。第五章,从建构主义的“教育是师生合作,挖掘学生的教育潜力,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学生”出发,分析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的“合作式影像生产与影片文化共感”的教学智慧和实践教学理念。结语,回到叙事教育有的理论框架,讨论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操作模式和教学系统的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为我国影像教育提供学理和现实案例。

曾铃杰[5](2021)在《新媒体语境下人文纪录片的创作探新 ——以毕业作品《远方》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人文纪录片为研究对象,立足新媒体时代背景,对人文纪录片新的创作手法进行了探索。分别从人文纪录片创作的选题、叙事和视听语言三个层面进行了梳理和思考,从新的角度进一步了解此类纪录片在当下环境的创作境遇。新媒体语境带来了纪录片发展新时代,多种类型纪录片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迅速发展,创作呈现井喷趋势。人文纪录片在众多类型纪录片中如何体现其新时代的特征和价值,如何通过更新创作手段来提高影片质量,如何创作出符合大众需求的作品,值得我们进行探讨和分析。通过论述旨在提炼新媒体背景下人文纪录片创作的新技巧,分析新的创作手法成效,为之后人文纪录片创作提供一点思路和参考。绪论部分,笔者对新媒体语境人文纪录片创作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简要概括了笔者毕业作品《远方》的内容。第一章,笔者对新媒体、人文纪录片进行了概念界定,随后结合新媒体语境对人文纪录片创作的影响,从优劣势两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二章,笔者从新媒体语境对人文纪录片选题层面进行了探新,剖析了IP选题、自主选题和计划选题分别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第三章,从新的叙事创作手法出发,发现叙事视角、叙事时序、声音叙事融合了新媒体语境下人文纪录片多元、整合、变形等特征,创造出的新的叙事技巧。第四章,聚焦新的视听语言创作手法,为迎合新媒体创作环境,人文纪录片在视听语言方面通过加快剪辑频率、缩短影片时间、引入vlog影像风格实现创作新体验。最后笔者总结了新媒体语境对人文纪录片创作的影响,并做出展望。以上创作探新都是结合人文纪录片经典案例和自身创作作品来分析。

姬燕岭[6](2020)在《运动镜头在人物纪录片《影子人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电视电影技术的不断革新,国内涌现出各种类型的优秀纪录片,人物纪录片作为纪录片里的一个重要的分类,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个体生活在社会里,只有人这个社会的个体中才能挖掘出人类最为纯粹的想法。运动镜头作为电影电视中经常使用的常用手法,却在人物纪录片中的应用不如其他类型纪录片广泛,所以运动镜头在人物纪录片中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从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论述了笔者立题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通过运动镜头的概述论述了运动镜头的界定和视角分类同时总结出运动镜头是对时间空间记录的重要载体和人物纪录片剧情节奏把控的调节器以及有效检验人物纪录片真实性的关键所在;第三章人物纪录片中运动镜头的分析,对人物纪录片中的运用实例进行整理得出长镜头在拍摄上运动镜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运动镜头对于满足观众心里诉求和表现周边环境上要优于固定镜头,手持拍摄能有效的增强运动镜头纪实性;第四章人物纪录片《影子人生》中运动镜头的创作实践,从影片中运动镜头的应用、多种拍摄手法辅助运动镜头、运动镜头的剪辑三个方面,说明了运动镜头能够改变纪录片的视觉呈现和提升画面的质感以及影片内涵得到有效的提升;第五章结论对本论文的整体工作进行总结梳理,从实践创作入手来验证论题的实际意义并从中发现自己在研究中不足之处和笔者对于运动镜头未来的展望得到运动镜头在人物纪录片中广泛应用的同时提高其拍摄手法的多样性来满足不同情境下运动镜头的拍摄需求。通过研究人物纪录片中运动镜头的应用改变了原本剧情的平铺直叙,画面固定的人物纪录片定位,对人物纪录片的创作起到一定积极的探索,从而推动运动镜头的广泛应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论文使用图表1个,插图84张,参考文献50篇。

马悦[7](2020)在《非遗纪录片中传承人故事的影像化表达研究 ——以《传承》(第三季)为例》文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智慧与文化的结晶,是独属于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堪称人类历史文明的“活化石”,源远流长的历史为我国沉淀了无数非遗瑰宝,中华民族的气节与秉性深藏其中。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社会现代化和数字文化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保护不当,正逐渐在历史洪流中失去自己独特的光辉,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纪录片是一种视听结合的表达形式,能够有效塑造空间、表达时间,这样的艺术形式可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间延续性和空间广泛性两种特点予以记载。通过镜头语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以一种全面、立体的样式得到表达,兼具真实性与可看性,从而达到传播与保护的作用。非遗精神通过纪录片,对当代人文主义和价值观念进行着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提升,非遗精神的核心——传承人,却因为其“平凡人、普通事”的特点被人遗忘,但恰恰是他们所代表的匠人匠心,才正是非遗所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价值的本质。伴随着我国地位的不断提升,非遗纪录片逐渐成为我国展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如何通过画面塑造非遗传承人的形象,真实地呈现最接地气的中国故事,更加具备可供研究的意义。笔者结合文献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对《传承》(第三季)这部非遗纪录片进行剖析,探究如何通过非遗纪录片这种传播形式更好地塑造非遗传承人的形象、讲述他们的故事、传递他们的情感。本文以四个章节展开讨论:第一章,从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创新之处五个部分探讨本文选题的由来,明确非遗纪录片中传承人故事的影像化表达这一论题的必要性。第二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化保护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纪录片在非遗数字化保护中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及在此过程中传承人缺位带来的影响。第三章,具体分析纪录片如何通过不同的影像手法展现传承人故事,从主题与画面两个部分展开叙述,分别讨论各个画面构成要素对表达主题思想、传递人物情感的作用。第四章,对新媒体视域下非遗纪录片的发展模式进行展望,探索非遗纪录片的全新创作特色,探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以一种碎片化、日常化的形式展现传承人的故事与非遗的技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提供助力,并做出启发性的总结。

赵鑫昊[8](2020)在《纪录片中影视技术对影像叙事的影响研究 ——以伊文思纪录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纪录片生产中,技术永远是内容的基石,没有技术支撑内容也就无从谈起。摄影机、胶卷、镜头等基础物质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纪录片的表现形式和叙事样态,但是在当今纪录片研究中却对技术鲜有提及,研究往往是从视觉文本、叙事结构角度出发,忽略掉更为基础的技术层面。本研究尝试从技术角度出发,以伊文思纪录片作品为研究对象,将纪录片剪辑拆分成片段,按照单镜头时间、镜头类别、镜头运动进行统计整理,将技术革新时间线和纪录片叙事变革时间线重合比对,比较技术革新是如何影响着纪录片叙事样态发展,从技术发展的角度去理解纪录片变迁,从而探寻技术与纪录片发展中更深层次的联系。

崔黎明[9](2020)在《基于儿童心理的幼儿题材纪录片创作研究》文中指出幼儿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曾说过孩子的教育应尽量放在三岁前进行,因为三岁决定孩子的一生,由此可见幼儿期是奠定孩子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健全的心理基础的关键时期。并且幼儿期的孩子们在外表上可爱讨喜,性格上天真烂漫,行为上活泼好动,能够在镜头前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这都促使我们去用镜头记录幼儿的成长过程。但目前我国纪录片对于孩子的研究基本上都是针对3-14的儿童,对于1-3岁的幼儿研究较少,并且这些纪录片多是出于纪录片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等方面去进行拍摄,没有更多的关注到孩子们内心的世界,忽视了对于“童心”的挖掘和表现。因此基于儿童心理对幼儿题材纪录片创作进行研究就显得非常具有价值。本研究主要围绕幼儿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展开,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个案研究法,辅之以儿童发展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心理学为指导,在对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以儿童发展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对幼儿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进行研究,同时结合笔者毕业作品的创作经验,从创作的前期策划阶段、创作的拍摄阶段、创作的后期制作阶段三个不同阶段对幼儿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过程和创作特点,以及基于幼儿的心理特点如何进行创作研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首先是前期策划阶段注重探寻幼儿生活、幼儿的心理特点、如何与幼儿沟通以及如何挖掘幼儿题材纪录片的故事性,其次是创作的拍摄阶段要注意拍摄设备的选择、角度、运动镜头、虚构手段、以及拍摄者参与这几方面,最后在创作的后期制作阶段要注重如何将每个镜头形成小故事最终连接成为一个完整的纪录片。于是笔者分别从叙事结构运用、长镜头与蒙太奇的综合运用、节奏的把握这几方面入手。该论文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幼儿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能够对幼儿题材纪录片的创作与未来发展起到一定的有利影响。

李昕彤[10](2020)在《改革开放40年中国体育故事片叙事研究》文中认为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体育故事片得到了繁荣发展,体育故事片素材基本来源于体育运动,是故事片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体育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体育故事片兼具传播体育思想、体育精神、个人励志等魅力的同时也带给受众绚丽多彩的视听语言享受效果。但与美国体育故事片相比依旧存在差距,并且中国作为体育大国却与中国体育故事片产业的发展现状不相称,面对这样的差距和尴尬的处境。通过剖释改革开放40年这一时间段中国体育故事片的叙事特征并为体育故事片在叙事学方面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依据。本研究以1978-2018年中国体育故事片为研究对象,将电影叙事学作为理论支撑,采用文献分析、影像分析、内容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首先,明确体育故事片相关概念。其次,从叙事内容、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语言四个指标分期梳理51部影片呈现的叙事特色。然后,根据四个指标分析总结出40年中国体育故事片叙事流变特征。最后,提出中国体育故事片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探索性建议。研究发现,40年中国体育故事片叙事特征包括:整体而言中国体育故事片的发展趋势良好,影片数量呈上升趋势;体育项目丰富性,从多种角度诠释和宣传中国体育精神内涵,其中国人对足球体育运动关注度最高;叙事主题划分成五种类型,奥运主题故事片扎堆出现,故事片中多以男性运动员和教练员为主人公,对病残、妇女和青少年儿童人士的关注较多,刻画出运动员积极向上、坚持不懈、青春活力的人物特征和教练员敬业奉献、猛志常在、兢兢业业的人物形象特征;叙事视角分为视野开阔的全知视角和视野局限的限制视角;叙事结构分为经典的因果式线性和时空交错的交织式对比叙事结构,故事线索多元化,分为单线、双线和多线交叉叙事线索;镜头和音乐为体育故事片服务,营造非凡视听感受。40年中国体育故事片叙事流变轨迹包括:叙事内容方面的流变,主题类型流变:“意志坚定最终圆梦”到“逆境中的自我救赎”再到“参与奥运,追梦奥运”。故事面貌流变:从国家语境走向生命叙事。人物流变:从“工具性的人”转变成“主体性的人”。叙事视角方面的流变,全知全能叙事视角占据着主流的地位,权利限制视角也受到重视。叙事结构方面的流变,经典的因果式线性叙事结构占据主流地位,多元化时期有所突破出现了采用交织式对比叙事结构。叙事语言的流变,镜头流变特征:初现纪实化风格——纪实色彩浓厚,初具现代感——拍摄手法多变,科技感十足。音乐流变特征:民歌、管弦乐器——多采用流行乐曲——音乐选择广泛和多元。

二、运动镜头的特点和拍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动镜头的特点和拍摄(论文提纲范文)

(1)交错式渐进结构人物纪录片叙事分析 ——纪录片《太极木兰》作品阐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方法
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
    2.1 太极拳
        2.1.1 太极拳推广的社会发展现状
        2.1.2 太极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现状
        2.1.3 太极养生与太极文化
    2.2 体育类纪录片
        2.2.1 体育纪录片的概念界定
        2.2.2 体育类纪录片的发展现状
        2.2.3 体育人物类纪录片创作手法相关研究
        2.2.4 优质太极题材纪录片范例解析
    2.3 纪录片叙事结构
        2.3.1 纪录片叙事结构分类
        2.3.2 纪录片交错式叙事结构
        2.3.3 纪录片渐进式叙事结构
    2.4 小结
3 作品简介
    3.1 作品梗概
    3.2 片名含义
    3.3 中心思想
4 纪录片叙事背景和人物选择
    4.1 纪录片的叙事背景
    4.2 纪录片叙事人物选择
5 纪录片叙事结构和叙事理念分析
    5.1 纪录片叙事结构
        5.1.1 交错式渐进结构叙事:双线索交叉叙事
        5.1.2 阶梯渐进式结构叙事:多样丰富的表现效果
    5.2 纪录片“真实性”叙事理念
        5.2.1 无主观干扰记录
        5.2.2 融入采访
        5.2.3 图像叙事
6 纪录片声画叙事分析
    6.1 纪录片中解说旁白叙事功能分析
    6.2 纪录片中配乐叙事功能分析
    6.3 纪录片中镜头语言叙事功能分析
7 纪录片《太极木兰》创作历程
    7.1 前期准备
        7.1.1 确定选题
        7.1.2 器材准备
        7.1.3 前期调研
        7.1.4 制定拍摄计划
    7.2 中期拍摄困境和解决方案
        7.2.1 纪录片中期拍摄困境
        7.2.2 纪录片中期拍摄解决方案
        7.2.3 纪录片中期拍摄工作计划
    7.3 后期剪辑
        7.3.1 纪录片素材整理
        7.3.2 纪录片剪辑框架与流程
        7.3.3 纪录片剪辑脚本
        7.3.4 纪录片旁白脚本
8 创作总结
    8.1 实践总结
        8.1.1 前期调研的不充分
        8.1.2 拍摄经验的不足
        8.1.3 后期剪辑经验的不足
    8.2 作品的贡献及不足之处
        8.2.1 作品的贡献
        8.2.2 作品的不足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2)蒙古族题材电影叙事的商业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蒙古族题材电影研究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中华民族”、“民族”、“少数民族”概念的梳理
        二、 “少数民族电影”、“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概念的相关辨析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蒙古族题材电影研究文献数据分析
        二、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相关研究文献简要分析
        三、蒙古族题材电影不同角度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叙事方式的结构化安排
    第一节 蒙古族题材电影商业性探索
    第二节 经典商业叙事结构的运用
    第三节 叙述者与视点
        一、全知视角的叙事方式
        二、第一人称“我”者叙述
第二章 民族色彩中视听语言的提炼
    第一节 镜头语言商业化运用
    第二节 民族特色声音元素应用
        一、蒙古族特色的民歌和民族配乐
        二、音响的使用
    第三节 独特的“草原”叙事
        一、草原叙事概述
        二、叙事空间与空间叙事之间的关系
        三、草原意象叙事应用
        四、“马”:鲜明的视听元素
第三章 主题叙事模式化与商业化叙事创新结合
    第一节 亲情的温暖与守护
    第二节 家庭的裂变与抉择
    第三节 史诗题材的搬演
    第四节 哲理性主题的探索
第四章 蒙古族题材电影发展困境与突破之路
    第一节 蒙古族题材电影近年来的发展困境
    第二节 蒙古族题材电影的突破之路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中国体育纪录片中生命意义的探寻与构建 ——兼论个人毕业作品《花毽传情》(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体育纪录片发展的历时和共时
    第一节 中国体育事业的倾情纪录
        一、萌芽时期(1949年--1965年)
        二、曲折时期(1966年--1976年)
        三、发展时期(1977年--2000年)
        四、多元时期(2001年至今)
    第二节 中国体育事业的影像表达
        一、中国体育纪录片的类型
        二、中国体育纪录片的特点
        三、中国体育纪录片的社会影响
第二章 探寻生命之美的主题和叙事
    第一节 中国体育纪录片的主题类别
        一、展现民族精神和力量
        二、彰显体育文化和价值
        三、再现人物命运与抗争
        四、讲述业内趣闻与故事
        五、表现团队合作与共赢
    第二节 中国体育纪录片的叙事方式
        一、断代史诗式叙事方式
        二、层层递进式叙事方式
        三、伞状放射式叙事方式
        四、板块衔接式叙事方式
第三章 构建生命意义的影像和声音
    第一节 塑造生命形象的视觉语言
        一、光线渲染的生命内涵
        二、色彩强调的生命活力
        三、景别构建的生命存在
        四、镜头调度的生命空间
    第二节 传递生命意蕴的听觉语言
        一、真实的心声——人物采访
        二、意义的强调——解说词
        三、情感的推动——音乐
        四、美好的和声——环境声
    第三节 呈现生命意义的视听语言剪辑
        一、提炼故事,突出主题
        二、注重镜头组接,巧用蒙太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西技东魂: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教法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问题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叙事研究:教育学研究的新方法
        二、影视教育研究:教学设计的构建与生成
        三、民族志影像及其教育研究:民族文化的呈现与社会问题的探究
    第三节 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
        一、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云南民族志影像教学的发端、基础和建设
    第一节 发端:“北吴南杨”的社会学与民族学调查
        一、“北吴”的乡村研究
        二、“南杨”的文化历史研究
        三、影像:作为人类学研究工具出现
    第二节 民族志影像的基础:民族学调查与纪录片摄制
        一、“西南学”的跨学科方法实践
        二、民族纪实片的拍摄实践(1957-1981)
        三、影视人类学拍摄实践(1980-)
    第三节 民族志影像教育的实践和发展
        一、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的“星星之火”
        二、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机构的建立
        三、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的师资建设
第二章 云南本土教师“怎么教”
    第一节 从理论中学习
        一、影视人类学的教学积累
        二、影视人类学的教学理念
        三、影视人类学早期教学实践
    第二节 在田野中学习
        一、拍摄目标:影片的文化解释
        二、拍摄实践:长期的田野调查
        三、教学方法:人类学视角的拍摄成果
    第三节 边学边教
        一、教学内容:素材融汇于心
        二、教学方法:重视田野
        三、授课:理论和实践并重
第三章 外国教师“怎么教”
    第一节 保罗·亨利:理论与实践的双线教学
        一、实践经验:印第安本土研究
        二、教学理念:分阶段培养
        三、教学实践:参与式观察
    第二节 芭芭拉·艾菲:感觉人类学的教学实践
        一、实践经验:卡什纳华人田野
        二、教学内容:“主题讨论”教学
        三、教学方法:田野合作法
    第三节 其他教师:快速成片和影像库教学
        一、人类学影片教学
        二、中国台湾地区的影像库教学
        三、菲律宾的一分钟短片法
第四章 云南民族志影像的教学体系
    第一节 教学理念:师徒传承
        一、培养能够实践的人才
        二、人类学视野下影像拍摄的“起点”与“终点”
        三、教师的拍摄反思
    第二节 教学方法:人类学理论与影视学技术的结合
        一、选题探索
        二、拍摄技法
        三、“看作业”的案例讲解
    第三节 实践教学
        一、进入田野
        二、作业反馈
        三、教学分析
第五章 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的经验和智慧
    第一节 教学理念的传承
        一、选题的合作碰撞
        二、拍摄基础:人类学理论的学习
        三、田野调查实践与“四个成片”的拍摄
    第二节 教学方法的整合和创新
        一、讲故事的课堂
        二、放在身边的田野实践
        三、教学中的文化视角
    第三节 教育拓展:“乡村之眼”的教学实践
        一、乡村影像的“眼”
        二、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的关系
        三、影像理论的成长
第六章 结语:学习国外到云南经验
参考文献
学术成果
致谢

(5)新媒体语境下人文纪录片的创作探新 ——以毕业作品《远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及目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不足及发展趋势
    四、毕业作品《远方》简介
第一章 新媒体语境下人文纪录片概述
    第一节 新媒体概念界定
    第二节 人文纪录片概念界定
    第三节 新媒体语境对人文纪录片创作的影响
        一、传播渠道多样性拓宽创作空间
        二、传播受众年轻化激发主体多元
        三、传播模式变革与创作手法革新互为推手
第二章 新媒体语境下人文纪录片的选题探新
    第一节 IP选题扩大经济效益
        一、原创IP选题塑造品牌意识
        二、传统IP选题讲述品牌故事
    第二节 自主选题深化社会效益
        一、自主选题聚焦新兴文化
        二、自主选题关注边缘群体
    第三节 计划选题实现效益兼优
        一、计划选题的年轻化趋势
        二、计划选题的商业模式探寻
第三章 新媒体语境下人文纪录片的叙事探新
    第一节 多元视角赋予叙事动态性
        一、vlog视角的身份合一
        二、叙事视角的多元融合
    第二节 省略与整合重塑叙事时间
        一、时间省略提升叙事效率
        二、多重时序整合碎片内容
    第三节 独白和网络词汇引发声音叙事的变革
        一、独白还原声音叙事的真实性
        二、网络词汇引发声音叙事的共鸣性
第四章 新媒体语境下人文纪录片的视听语言探新
    第一节 新媒体语境重塑剪辑风格
        一、镜头时长变短:丰富单个画面信息量
        二、剪辑频率加快:打破沉闷的观影体验
    第二节 VLOG影像引领创作新风尚
        一、拍摄方式的创新
        二、画面造型的创新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导演阐述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6)运动镜头在人物纪录片《影子人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运动镜头的概述
    2.1 运动镜头的界定
    2.2 运动镜头的类型
        2.2.1 运动镜头分类
        2.2.2 运动镜头视角分类
    2.3 运动镜头的特性
        2.3.1 运动镜头的艺术性和多样性
        2.3.2 运动镜头的主观性和指向性
        2.3.3 运动镜头完整性和时空统一性
第3章 人物纪录片中运动镜头的分析
    3.1 纪实性运动长镜头还原真实
    3.2 运动镜头满足观众心理诉求
        3.2.1 运动镜头的动态美
        3.2.2 运动镜头的流畅性
    3.3 运动镜头表现周边环境
        3.3.1 拉镜头和摇镜头的塑造感
        3.3.2 跟镜头的代入感
    3.4 手持拍摄增强运动镜头纪实性
        3.4.1 改变创作手法的灵活性
        3.4.2 抖动效果和虚焦真实性
        3.4.3 取景自由增加现实感
第4章 运动镜头在人物纪录片《影子人生》中的创作实践
    4.1 运动镜头的应用
        4.1.1 选用纪实性长镜头增加真实感
        4.1.2 运用第一视角运动镜头增加代入感
        4.1.3 运用跟镜头展现丰富的人物角度
        4.1.4 运动镜头的空镜头使用
    4.2 运用多种拍摄手法融入运动镜头
        4.2.1 运用升格镜头来辅助运动镜头展现感情长度
        4.2.2 通过延时摄影增加运动感效果
        4.2.3 利用抖动效果增加真实感
    4.3 《影子人生》中运动镜头的剪辑处理
第5章 结论
    5.1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
    5.2 不足之处
    5.3 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人物纪录片《影子人生》作品策划案
附录 B 人物纪录片《影子人生》拍摄总结
附录 C 人物纪录片《影子人生》解说词
附录 D 人物纪录片《影子人生》作品分镜展示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非遗纪录片中传承人故事的影像化表达研究 ——以《传承》(第三季)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纪录片是非遗数字化保护的重要载体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2.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变化
        2.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境
        2.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特点
        2.1.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异变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保护
        2.2.1 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
        2.2.2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
        2.2.3 非遗纪录片中的传承人
        2.2.4 纪录片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
第三章 影像画面的艺术审美
    3.1 形式为内容服务
        3.1.1 如何讲好传承人故事
        3.1.2 《传承》(第三季)的创作特点
    3.2 画面分析
        3.2.1 关于景别
        3.2.2 关于角度
        3.2.3 关于构图
        3.2.4 关于光线——影像的灵魂和生命
        3.2.5 关于运动镜头
        3.2.6 特殊的拍摄手法——展示特殊情节
        3.2.7 字幕
第四章 新媒体视域下的非遗纪录片
    4.1 短视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4.1.1 短视频的发展现状
        4.1.2 非遗内容在短视频平台的发展现状
    4.2 “短视频+微纪录片”的制作新特色
        4.2.1 竖向构图、小屏幕构图
        4.2.2 画面景深小、景别小
        4.2.3 画面静态化、转场特效化
        4.2.4 单镜头时长短、画面风格更鲜明
        4.2.5 生动有趣的字幕
    4.3 非遗纪录片创作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纪录片中影视技术对影像叙事的影响研究 ——以伊文思纪录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纪录片研究现状
        1.2.2 伊文思纪录片
        1.2.3 纪录片的物质技术研究
        1.2.4 电影胶卷技术梳理
    1.3 研究核心概念
        1.3.1 画面景别
        1.3.2 镜头运动
    1.4 研究问题和方法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伊文思纪录片中摄像机的应用
    2.1 KINAMO摄影机应用
        2.1.1 Kinamo摄影机的诞生
        2.1.2 伊文思与Kinamo摄影机
    2.2 EYEMO摄影机应用
        2.2.1 Eyemo摄影机的诞生
        2.2.2 伊文思与Eyemo摄影机
    2.3 ARRIFLEX、éCLAIR摄影机应用
        2.3.1 Arriflex、éclair摄影机的诞生
        2.3.2 16mm摄影机中的伊文思纪录片
第三章 伊文思纪录片中叙事与剪辑
    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3.2 戏剧性的诗意化叙事
        3.2.1 《桥》、《雨》纪录片镜头组成结构
        3.2.2 《桥》、《雨》纪录片镜头组成技术分析
    3.3 半纪录片时代
        3.3.1 早期纪录片拍摄的限制
        3.3.2 伊文思三部纪录片镜头组成技术分析
    3.4 拥抱真实电影
        3.4.1 伊文思的叙事转向
        3.4.2 《17 度纬线》、《球的故事》纪录片镜头组成技术分析
    3.5 伊文思纪录片影像技术流变
        3.5.1 镜头时长、景别变化与叙事
        3.5.2 运动镜头变化与叙事
第四章 纪录片影像中生产场域的再思考
    4.1 被忽视的技术研究
    4.2 物质技术对纪录片创作的影响
        4.2.1 从 35mm到 16mm的纪录片创作
        4.2.2 胶卷感光度对纪录片创作的影响
        4.2.3 摄影机对纪录片创作的影响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9)基于儿童心理的幼儿题材纪录片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幼儿题材纪录片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儿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一、幼儿期动作和活动的发展
        二、幼儿期言语的发展
        三、幼儿期思维的发展
        四、幼儿期注意的发展
第二章 基于儿童心理的幼儿题材纪录片创作的前期策划阶段
    第一节 熟悉幼儿生活
    第二节 把握幼儿的心理特点
    第三节 基于儿童心理与被摄对象深入沟通
    第四节 幼儿题材纪录片故事性的挖掘
第三章 基于儿童心理的幼儿题材纪录片创作的拍摄阶段
    第一节 拍摄设备的选择
    第二节 拍摄者参与的意义
    第三节 换个角度看世界
    第四节 运动镜头的把握
    第五节 虚构手段的应用
第四章 基于儿童心理的幼儿题材纪录片创作的后期制作阶段
    第一节 多线性交叉叙事结构的运用
    第二节 长镜头与蒙太奇的综合运用
    第三节 纪录片与幼儿节奏的统一
结语
视频或作品下载地址
参考文献
附录 《成长日志》创作回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改革开放40年中国体育故事片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中国体育故事片概念研究
        1.2.2 中国体育故事片叙事历史分期
        1.2.3 电影叙事学研究
        1.2.4 中国体育故事片叙事研究
        1.2.4.1 体育故事片叙事指标研究
        1.2.4.2 体育故事片叙事内容研究
        1.2.4.3 体育故事片叙事元素研究
        1.2.5 中国体育故事片现状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内容分析法
        2.2.3 案例分析法
        2.2.4 影像分析法
    2.3 研究思路
3 分析与讨论
    3.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支撑
        3.1.1 中国体育故事片
        3.1.2 电影叙事学
    3.2 中国体育故事片的发展历程
    3.3 中国体育故事片叙事研究
        3.3.1 改革开放时期(1978-1989)中国体育故事片叙事研究:宏大叙事
        3.3.1.1 叙事内容:书写时代体育强国梦
        3.3.1.2 叙事视角:全知视野开阔和限制悬念遐想
        3.3.1.3 叙事结构:因果式单线索使视线不发生转移
        3.3.1.4 叙事语言:强调银幕真实性和纪实性
        3.3.2 转型时期(1990-2000)中国体育故事片叙事研究:凸显人文情怀
        3.3.2.1 叙事内容:高举人文关怀之光
        3.3.2.2 叙事视角:全知满足轻松观影之感
        3.3.2.3 叙事结构:因果式双线索增加故事饱满度
        3.3.2.4 叙事语言:纪实色彩浓厚,初具现代感
        3.3.3 多元化时期(2001-2018)中国体育故事片叙事研究:创作多元化
        3.3.3.1 叙事内容:凸显奥运精神
        3.3.3.2 叙事视角:全知满足好奇心和限制满足耐人寻味
        3.3.3.3 叙事结构:因果式多线索增加内在逻辑,交织式时空错乱
        3.3.3.4 叙事语言:拍摄手法与音乐运用多元化
    3.4 中国体育故事片叙事流变特点研究
        3.4.1 叙事内容流变特征:国家语境——生命叙事
        3.4.2 叙事视角流变特征:全知占据主流——限制受到重视
        3.4.3 叙事结构流变特征:因果式占主流——交织式对比
        3.4.4 叙事语言流变特征:纪实化风格——多元化风格
    3.5 中国体育故事片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
        3.5.1 中国体育故事片存在问题
        3.5.1.1 叙事内容:主题内容简单直白,情节雷同,缺乏创新
        3.5.1.2 叙事视角:全知视角封闭呆板,探索空间局限,难有代入感
        3.5.1.3 叙事结构:结构单一枯燥,丧失悬念,固定化结局
        3.5.1.4 叙事语言:对体育本身拍摄技巧关注不够,降低视听效果
        3.5.2 中国体育故事片的发展策略
        3.5.2.1 叙事内容:突破陈旧思维,讲好中国体育故事
        3.5.2.2 叙事视角:多采取融合的叙事视角
        3.5.2.3 叙事结构:突破千篇一律结构创作,增加趣味和悬念
        3.5.2.4 叙事语言:关注对体育本身拍摄技巧,更好呈现体育魅力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四、运动镜头的特点和拍摄(论文参考文献)

  • [1]交错式渐进结构人物纪录片叙事分析 ——纪录片《太极木兰》作品阐述[D]. 杨洋.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2)
  • [2]蒙古族题材电影叙事的商业化策略研究[D]. 王霄.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中国体育纪录片中生命意义的探寻与构建 ——兼论个人毕业作品《花毽传情》[D]. 张庭玮.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4]西技东魂: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教法的叙事研究[D]. 姜建伊.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新媒体语境下人文纪录片的创作探新 ——以毕业作品《远方》为例[D]. 曾铃杰.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运动镜头在人物纪录片《影子人生》中的应用研究[D]. 姬燕岭. 西安工程大学, 2020(01)
  • [7]非遗纪录片中传承人故事的影像化表达研究 ——以《传承》(第三季)为例[D]. 马悦. 山西大学, 2020(01)
  • [8]纪录片中影视技术对影像叙事的影响研究 ——以伊文思纪录片为例[D]. 赵鑫昊. 南京大学, 2020(04)
  • [9]基于儿童心理的幼儿题材纪录片创作研究[D]. 崔黎明.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10]改革开放40年中国体育故事片叙事研究[D]. 李昕彤. 沈阳体育学院, 2020(12)

标签:;  ;  ;  ;  ;  

运动镜头的特点和拍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