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0年天等县玉米锈病暴发(论文文献综述)
田耀加,王秋燕,吴蓓,叶伟忠,陈红弟[1](2021)在《鲜食玉米抗南方锈病种质资源鉴定筛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不同鲜食玉米种质资源对南方锈病的抗性表现,为抗病品种选育提供材料及理论依据。【方法】结合田间自然感病与人工接种感病目测鉴定调查,开展自交系对南方锈病的抗性分析。【结果】不同鲜食玉米自交系对南方锈病的抗性存在显着差异,在710份材料田间自然感病鉴定中,1.11%表现高抗水平,8.34%表现为抗病水平;中抗和感病水平的材料最多,占77.75%,其余材料表现为高感水平。结合人工接种鉴定,筛选得到5份高抗南方锈病的自交系,包括3份糯玉米材料、1份甜玉米材料和1份甜加糯玉米材料。对抗病自交系09N1-1-1初步遗传分析显示,其后代F2和BC1F1群体抗感分离结果符合3∶1(χ2值2.473,P=0.116)和1∶1(χ2值0.084,P=0.772)分离比例,表明自交系09N1-1-1对南方锈病的抗性可能由显性单基因控制。【结论】研究表明,现有鲜食玉米存在高抗南方锈病的资源,筛选利用抗病种质对当前品种选育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路璐[2](2020)在《玉米抗南方锈病基因挖掘和精细定位》文中研究说明玉米(Zea mays L.)是我国重要的粮饲作物,玉米的安全生产关乎我国粮食生产的安全。玉米南方锈病是由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引起的气传性病害,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感病品种的推广,现在我国热带、亚热带和黄淮海玉米产区均有广泛的分布,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玉米南方锈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筛选抗南方锈病的玉米种质、发掘和鉴定南方锈病抗病基因和抗性QTL是进行抗病品种培育的基础。本研究对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抗南方锈病鉴定与评价。以抗南方锈病自交系齐319和感病自交系掖478衍生的重组自交系和染色体片段置换系为材料,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进行QTL定位和精细定位。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玉米种质资源抗南方锈病鉴定与评价:对337份国外引进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田间人工接种和抗性鉴定,从中筛选出对南方锈病表现抗病(R)、中抗(MR)、感病(S)和高感(HS)的材料各57、105、95和77份,表明上述引进种质中含有较为丰富的抗性资源,为玉米抗南方锈病育种提供基础材料。2、重组自交家系结合高密度连锁图谱进行抗南方锈病QTL定位:对以自交系掖478为母本、齐319为父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的300个家系和亲本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共开发88,268个SNP位点,最终筛选出4183个在亲本间具有多态性的SNP,将其锚定在物理图谱上,构建的覆盖玉米10条染色体的高密度图谱,用于RIL群体的QTL定位。结合2年表型鉴定的结果,在玉米3、5、6、9、10号染色体上共鉴定出5个抗病QTL位点,可解释表型总变异的2.84%~24.15%,位于第6号染色体上的qSCR6.01效应值最高,是一个稳定的主效抗病基因,物理位置为75.30~78.25 Mb(B73 RefGen_v3)。3、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和分子标记的筛选:根据齐319和掖478间丰富的遗传变异,从MAIZE GDB数据库公用引物和两亲本全基因组重测序信息中,筛选出在亲本间具有多态性的201对均匀分布在10条染色体上的标记,包括55对InDel标记和146对SSR标记。以掖478为轮回亲本,齐319为非轮回亲本,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最终构建基于201对分子标记,覆盖玉米10条染色体的198个染色体片段导入系群体(BC5F3)。群体中各置换系背景回复率均在96%以上,消除遗传背景产生的影响。4、染色体片段置换系抗南方锈病QTL qSCR6.01精细定位:选取覆盖第6号染色体的6个置换系用于表型鉴定和定位,结果显示CL183的抗性水平与感病亲本之间存在极显着差异(P=0.0038),为携带qSCR6.01的置换系,置换片段位于umc1133~Y6q80标记之间。利用CL183和Ye478的杂交F2代进一步进行精细定位,最终将目标片段定位在标记Y6q78和Y6q79之间,物理距离为78.9 Mb到79.6 Mb。在该物理区间内共存在12个基因,其中GRMZM2G041822为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家族蛋白表达相关的基因,可作为玉米抗南方锈病候选基因。qSCR6.01是在第6号染色体上首次鉴定的抗南方锈病主效QTL,将为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重要的基因资源和遗传信息。
田耀加,黄亮华,张晶,王秋燕,陈红弟[3](2018)在《广州地区鲜食玉米南方锈病发生及其综合防治》文中提出综述了南方锈病发病现状,并根据广州地区锈病发病特点,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为锈病防控及鲜食玉米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陈文娟[4](2018)在《玉米抗南方锈病种质遗传多样性及抗性基因定位研究》文中提出玉米(Zea mays L.)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农作物。玉米南方锈病是由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引起的世界性气流传播病害,其发生与气候条件紧密相关,尤其与台风的活动路径关系较为密切,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和爆发性,在生产实践中很难进行有效防控。种植和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南方锈病最安全、经济有效的措施,但目前生产上绝大数的主栽品种感南方锈病,因此选育抗性品种或对现有优良品种进行抗性改良,是玉米育种的一个重要目标。优异的抗性种质资源是进行抗病育种的重要物质基础。为避免抗源单一而造成未来抗性丧失的风险,需筛选不同背景来源且具有稳定抗性的优异种质资源,并进行抗病基因挖掘与定位。本课题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第一,抗南方锈病种质资源的筛选。20132015年间,在广西南宁和北京昌平对903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抗南方锈病的鉴定与评价,并利用SSR标记对筛选出的部分具有稳定抗性的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903份种质中,8份自交系在广西南宁和北京昌平均对南方锈病表现高抗(HR),占总鉴定种质的0.88%;29份材料表现为抗病(R),占比3.2%,包括27份自交系和2份农家种;中抗种质(MR)100份,占比11.1%;感病(S)和高感(HS)种质分别为181和585份,占鉴定材料的20.0%和64.8%。由此可见,玉米资源中高抗南方锈病的种质较为匮乏,在不同地点均表现高抗的材料是难得的抗源。不同地理来源的玉米种质对南方锈病的抗性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抗性资源较为丰富的是源自内蒙古和山西的种质。第二,南方锈病抗性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42对多态性SSR引物在50份抗锈病材料中,共扩增出141条带,多态性条带139个,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8.58%。平均等位基因数(Na)1.98,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1.59,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H)0.34,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0.78,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I)0.51;通过UPGMA聚类分析,50份抗病材料被划分到2大类群中,其中第1类群包含5个亚群,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为抗病育种中抗源的选择和利用提供参考信息。第三,玉米抗南方锈病QTL定位。以感病自交系黄早四为母本,抗病自交系W456为父本,构建F2群体。采用人工接种鉴定的方法对两个亲本、F1、F2群体及对照品种进行表型鉴定和遗传分析,推断W456对南方锈病的抗性是由隐性基因控制。利用218个SSR标记,分析240个F2单株的基因型,构建含有200个SSR位点的遗传连锁图,形成10个连锁群,连锁图总长度3331cM,标记间平均距离16.6cM。使用QTL IciMapping V4.1软件中的完备区间作图法对玉米南方锈病抗病QTL进行分析。结果检测到6个控制南方锈病的QTL位点:qSCR3、qSCR7、qSCR8-1、qSCR8-2、qSCR9和qSCR10,分别位于3、7、8、9和10号染色体上,其中8号染色体上有两个位点,邻近标记分别为umc2105和umc1729、umc1066和bnlg2271、umc1904和umc1984、umc1984和bnlg1651、umc1957和bnlg1401、umc2034和umc1291,标记区间在519 cM之间。单个QTL的表型贡献率在2.61%24.19%之间,共可以解释表型变异的62.3%,其中3个QTL贡献率大于10%,位于10号染色体上的QTL贡献率最大,可解释表型变异的24.19%,并将其定位区间进一步缩小到2.51 cM内,与两侧标记的距离分别是2.15cM和0.36cM。初步定位得到10号染色体上存在抗南方锈病的主效QTL位点,可为抗病品种的培育提供参考。第四,玉米抗南方锈病基因定位。本研究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黄早四×5364 F2群体中抗南方锈病相关遗传变异,结果共得到2个与抗病性状相关的侯选区域,总长度为14.96 Mb,关联区域内共注释到抗性相关基因1,415个,其中非同义突变SNP位点基因395个,移码突变基因114个,位于4号和10号染色体上。功能富集分析发现,与细胞进程相关的基因有145个,占总注释基因数的42.27%,推断其中可能存在抗病相关遗传变异。本研究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直接筛选与抗病相关的遗传变异,并对关联基因进行生物学分析,对揭示南方锈病抗性遗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田耀加,赵守光,张晶,黄亮华,王秋燕,陈红弟[5](2016)在《鲜食玉米南方锈病发生动态及药剂防控》文中认为田间条件下采用目测法调查了由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引起的南方锈病在广州鲜食玉米产区的发生动态,并测试了锈病对鲜食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几种药剂对南方锈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南方锈病在鲜食玉米生产期间持续危害,7月份和11月份发生最严重,发病率近100%。锈病危害直接造成鲜食玉米果穗净重降低,重度危害(危害严重度>50%)比轻度危害(危害严重度<30%)折合每667m2产量减少47.6kg。化学药剂对南方锈病具有抑制作用,其中125g/L氟环唑SC和250g/L吡唑醚菌酯EC的防治效果最好,处理后锈病危害严重度比对照分别降低63.04%和57.21%,可挽回产量损失8%以上。
田耀加,赵守光,张晶,黄亮华,王秋燕,陈红弟[6](2016)在《南方锈病在鲜食玉米上的发生动态及其发生程度与产量的相关性》文中提出采用田间调查的方法分析南方锈病在广州鲜食玉米产区的发生动态,并以鲜食玉米籽粒百粒重作为重要指标分析南方锈病为害程度与鲜食玉米产量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鲜食玉米生长期南方锈病可全年发生,并在7月和11月形成两个发病高峰;南方锈病为害可显着降低鲜食玉米百粒重,回归分析表明,鲜食玉米百粒重与南方锈病为害严重度呈显着负相关,回归方程为y=-0.031x+31.924,当南方锈病为害严重度每升高10%,则鲜食玉米籽粒百粒重将减少约0.3g。
杜青,吕巨智,程伟东,李石初,唐照磊,王玉萍[7](2016)在《玉米自交系对南方锈病的抗性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文中认为选用4个玉米自交系作为父本,11个玉米自交系作为母本,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组配44个杂交组合,调查南方锈病抗性水平进行配合力效应分析,并估算遗传参数,为玉米自交系的抗锈改良和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1个母本玉米自交系的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差异显着,GCA负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S313、CML161、CML451、南959、FM528、D001、万姆、ZH01、ZH03、ZH02、WH0218。4个父本玉米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差异显着,GCA负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桂39722、桂兆18421、郑58、昌7-2。进一步对遗传参数的分析表明,自交系对玉米南方锈病抗性的广义遗传力为52.54%,狭义遗传力为47.44%,该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同时存在一定的非加性效应,性状表现受环境影响较大。
田耀加,赵守光,张晶,王秋燕,黄亮华,陈红弟[8](2014)在《中国玉米锈病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目前玉米锈病已上升为中国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总结了玉米锈病的病害特征,以及该病在中国玉米产区的为害现状和病害流行因素,系统综述了中国玉米抗病机制及抗病品种改良研究;分析提出玉米锈病综合防控措施,指出种植抗性品种是玉米锈病防治的根本措施。最后,认为玉米锈病发生为害逐年严重,亟需选育抗锈病玉米尤其是鲜食玉米品种,为锈病防治及玉米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田耀加,赵守光,张晶,黄亮华,陈红弟,王秋燕[9](2013)在《广州地区鲜食玉米锈病发生动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2年8—12月,田间自然条件下采用5点取样法调查了锈病在秋播鲜食玉米田的发生动态,并探讨了锈病发生与鲜食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的关系。结果表明:锈病于9月中旬鲜食玉米苗期起开始发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时期内呈逐渐上升趋势,至12月锈病发病率达到90%以上;田间鲜食玉米扬花散粉期是锈病侵染为害敏感期,病害为害程度在该生育时期急剧上升,发病率和病情严重度显着高于苗期和拔节期;锈病在当地秋播鲜食玉米发生为害严重,田间管理应加强玉米扬花期锈病防治。
赵增[10](2013)在《多穗型青贮玉米科多8号制种技术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科多8号是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选育的青饲青贮玉米专用品种,深受北方农牧市场的欢迎。但由于制种生产比较效益较低等原因,群众没有制种积极性。文章结合多年来制种工作的经验和近年进行的一些试验研究,从播种期、父母本安排、去雄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并提出高效制种模式。
二、2000年天等县玉米锈病暴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天等县玉米锈病暴发(论文提纲范文)
(1)鲜食玉米抗南方锈病种质资源鉴定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自然感病鉴定 |
1.2.2 人工接种感病鉴定 |
1.2.3 抗病遗传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自然感病条件下鲜食玉米抗性材料筛选 |
2.2 接种条件下鲜食玉米自交系材料抗性鉴定 |
2.3 鲜食玉米抗病基因遗传模式 |
3 讨论 |
4 结论 |
(2)玉米抗南方锈病基因挖掘和精细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玉米南方锈病研究进展 |
1.1.1 玉米锈病 |
1.1.2 玉米南方锈病生理小种和遗传多样性 |
1.1.3 玉米南方锈病病理和生物学特征 |
1.1.4 玉米南方锈病发生及危害 |
1.1.5 玉米种质资源抗南方锈病筛选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
1.1.6 玉米抗南方锈病基因研究进展 |
1.1.7 玉米南方锈病防治 |
1.2 QTL定位 |
1.2.1 QTL作图群体 |
1.2.2 分子标记 |
1.2.3 QTL定位方法及软件 |
1.3 重组自交系研究进展 |
1.3.1 重组自交系的构建 |
1.3.2 作物重组自交系研究进展 |
1.4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研究进展 |
1.4.1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的构建 |
1.4.2 作物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玉米种质资源对南方锈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材料种植 |
2.1.3 接种及表型鉴定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种质资源对南方锈病的抗性 |
2.2.2 美国和俄罗斯种质资源对南方锈病的抗性分析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利用玉米重组自交系进行抗南方锈病QTL定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选择 |
3.1.2 材料种植和取样 |
3.1.3 接种及表型鉴定 |
3.1.4 抗南方锈病QTL定位数据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RIL群体分子标记的筛选 |
3.2.2 RIL群体表型数据分析 |
3.2.3 RIL群体抗南方锈病QTL初步定位结果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玉米抗南方锈病主效QTL精细定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选择 |
4.1.2 材料种植和取样 |
4.1.3 接种及表型鉴定 |
4.1.4 DNA提取及扩增 |
4.1.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4.1.6 利用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进行精细定位 |
4.1.7 候选基因的预测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CSSL群体分子标记的筛选和加密 |
4.2.2 CSSL群体评价 |
4.2.3 CSSL群体抗南方锈病检测 |
4.2.4 导入片段确定 |
4.2.5 CSSL群体抗南方锈病基因精细定位 |
4.2.6 候选基因的筛选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5.1 玉米抗南方锈病种质资源的鉴定 |
5.2 玉米抗南方锈病QTL定位 |
5.3 qSCR6.01精细定位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广州地区鲜食玉米南方锈病发生及其综合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南方锈病为害现状 |
2 广州鲜食玉米锈病发生特点 |
3 鲜食玉米南方锈病综合防治措施 |
3.1 选种抗性品种 |
3.2 调节播种时间 |
3.3 实行轮作与间作 |
3.4 控制种植密度 |
3.5 加强田间管理 |
3.6 合理施用肥料 |
3.7 科学药剂防治 |
(4)玉米抗南方锈病种质遗传多样性及抗性基因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玉米南方锈病研究概况 |
1.1.1 玉米锈病 |
1.1.2 玉米南方锈病的发生和危害 |
1.1.3 玉米南方锈病的病理病症分析 |
1.1.4 玉米南方锈病生理小种 |
1.1.5 玉米南方锈病的综合防治 |
1.2 玉米抗南方锈病种质资源的筛选 |
1.3 遗传多样性 |
1.3.1 杂种优势群和杂交优势模式 |
1.3.2 SSR分子标记 |
1.4 玉米南方锈病抗病基因的遗传研究 |
1.4.1 质量性状研究 |
1.4.2 数量性状研究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玉米抗南方锈病种质资源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玉米种质资源对南方锈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
2.2.2 不同地理来源的玉米种质对玉米南方锈病的抗性水平 |
2.3 讨论 |
第三章 玉米抗南方锈病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DNA检测结果 |
3.2.2 引物的多态性分析 |
3.2.3 抗性材料的遗传多样性 |
3.3 讨论 |
第四章 玉米抗南方锈病QTL定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抗南方锈病表型鉴定结果 |
4.2.2 SSR标记连锁图谱的构建 |
4.2.3 抗病性QTL定位分析 |
4.3 讨论 |
第五章 玉米自交系5364抗南方锈病基因定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2.1 田间表型调查结果 |
5.2.2 全基因组重测序 |
5.2.3 玉米抗南方锈病性状关联分析 |
5.2.4 玉米抗南方锈病基因候选区域的功能注释 |
5.3 讨论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6.1 通过田间接种鉴定,获得了8份自交系在广西南宁和北京昌平均对玉米南方锈病表现为稳定高抗 |
6.2 确定了50份抗南方锈病种质资源的遗传分群,为抗病种质的科学有效利用奠定了基础 |
6.3 利用黄早四×W456F_2群体进行南方锈病抗性QTL定位,共得到6个与抗病性相关的QTL |
6.4 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玉米南方锈病抗性相关基因,得到2个与抗病性状相关的侯选区域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鲜食玉米南方锈病发生动态及药剂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鲜食玉米南方锈病田间发生动态调查 |
1.2 南方锈病危害动态分析及药剂防治效果测定 |
1.2.1 田间布局及药剂防治处理 |
1.2.2 南方锈病危害对鲜食玉米产量的影响 |
1.2.3 药剂处理对南方锈病的防治效果测定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鲜食玉米南方锈病田间发生动态 |
2.2 南方锈病危害对鲜食玉米产量的影响 |
2.3 药剂对南方锈病的防治效果 |
3 讨论与结论 |
(6)南方锈病在鲜食玉米上的发生动态及其发生程度与产量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南方锈病在鲜食玉米上发生动态的调查 |
1.2 不同南方锈病为害程度下鲜食玉米的产量测定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南方锈病发生动态 |
2.2 南方锈病发生程度与鲜食玉米产量性状的相关性 |
3 结论与讨论 |
(7)玉米自交系对南方锈病的抗性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 1 试验材料 |
1. 2 试验方法 |
1. 3 田间接种鉴定方法 |
1. 4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 1 玉米南方锈病抗病性配合力方差分析 |
2. 2 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
2. 3 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
2. 4 遗传参数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8)中国玉米锈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玉米锈病类型及其发生为害特征 |
2中国玉米锈病发生为害情况 |
3玉米锈病发病机理及其流行学 |
4玉米对锈病的抗病机制 |
5玉米抗锈病遗传研究 |
6中国抗锈病玉米资源筛选及品种改良 |
7玉米锈病防治策略 |
7.1选用抗病品种 |
7.2改变耕作制度 |
7.3加强田间管理 |
7.4做好锈病监控 |
7.5化学防治 |
8展望 |
(9)广州地区鲜食玉米锈病发生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田及鲜食玉米布局概况 |
1.3 试验调查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鲜食玉米锈病发生动态 |
2.2 锈病发生与鲜食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的关系 |
3 讨论 |
(10)多穗型青贮玉米科多8号制种技术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制种模式的主要做法 |
2 传统制种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 产量不高 |
2.2 种子质量较差 |
2.3 制种工作量大 |
3 传统制种模式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3.1 播种期安排在7月中下旬, 制约科多8号的产量与质量 |
3.1.1 传统的播种季节 |
3.1.2 传统的播种季节容易发生玉米锈病 |
3.1.3 传统的播种季节增加了母本去雄、授粉的难度 |
3.1.4 传统的播种季节生产出来的种子精选的难度很大 |
3.2 传统的父本播种方式减少了制种产量, 增加工作量 |
3.2.1 一期父本与母本同期播种, 有时发生花期不遇 |
3.2.2 父母本隔行种植制约制种产量 |
3.2.3 父母本隔行种植增加了父本播种工作量 |
3.3 传统的母本去雄方法费工费时 |
4 高效制种模式的做法 |
4.1 适当推迟母本播种期 |
4.2 科学安排父本种植 |
4.2.1 独立设置花粉采粉区 |
4.2.2 提高父母本种植比例 |
4.2.3 增加父本种植期数, 由原来的三期改为四期 |
4.2.4 根据科多8号父本的特性, 适当提高父本的种植密度 |
4.3 带叶摸苞去雄 |
5 高效制种技术的效果 |
四、2000年天等县玉米锈病暴发(论文参考文献)
- [1]鲜食玉米抗南方锈病种质资源鉴定筛选[J]. 田耀加,王秋燕,吴蓓,叶伟忠,陈红弟. 广东农业科学, 2021
- [2]玉米抗南方锈病基因挖掘和精细定位[D]. 路璐.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3]广州地区鲜食玉米南方锈病发生及其综合防治[J]. 田耀加,黄亮华,张晶,王秋燕,陈红弟. 种子科技, 2018(11)
- [4]玉米抗南方锈病种质遗传多样性及抗性基因定位研究[D]. 陈文娟. 河南师范大学, 2018(01)
- [5]鲜食玉米南方锈病发生动态及药剂防控[J]. 田耀加,赵守光,张晶,黄亮华,王秋燕,陈红弟. 植物保护, 2016(06)
- [6]南方锈病在鲜食玉米上的发生动态及其发生程度与产量的相关性[J]. 田耀加,赵守光,张晶,黄亮华,王秋燕,陈红弟. 中国蔬菜, 2016(07)
- [7]玉米自交系对南方锈病的抗性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J]. 杜青,吕巨智,程伟东,李石初,唐照磊,王玉萍. 西南农业学报, 2016(02)
- [8]中国玉米锈病研究进展[J]. 田耀加,赵守光,张晶,王秋燕,黄亮华,陈红弟. 中国农学通报, 2014(04)
- [9]广州地区鲜食玉米锈病发生动态[J]. 田耀加,赵守光,张晶,黄亮华,陈红弟,王秋燕. 生态学杂志, 2013(11)
- [10]多穗型青贮玉米科多8号制种技术比较[J]. 赵增. 广西农学报,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