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资源的管理与应用——URP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乐毅,谭晓妹[1](2015)在《韩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模式特点浅析——以韩国高等科学技术学院、首尔大学、延世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校发展战略目标,韩国高等科学技术学院、首尔大学、延世大学均聚焦本科教育,实施了系统的管理和培养模式改革,在课程设置、学制、教学规程、学分制、课程与教学管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在韩国首开先河的培养模式创新举措;建构了重基础和实践性的本科课程结构及严格的学业质量标准和毕业要求;实施了以培养本科生基本素养、研究和创新能力为本的特色课程计划;制定了明确的本科生培养目标与能力标准,大力推行通识教育。
陈懿炜[2](2015)在《云计算环境下一站式教务管理系统的研究——以开放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成人教育教务管理系统经过30多年的发展,新老系统层出,但功能重复,数据不能通用,系统稳定性差,导致教务人员工作效率下降,压力巨大。通过对一站式教务体系和云计算服务的研究,以开放大学为例,构建基于云计算的教务管理系统,达到数据安全共享、系统稳定、可扩充的目的;最大程度提高教务人员工作效能。
官明辉[3](2014)在《基于大学资源计划理论的资产共享研究——以福州大学城为例》文中认为福州大学城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但大学城高校资产共享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存在各高校内部规划与建设各自为政、设施重复建设、资产共享程度低等问题。因此,我们应依据大学资源计划理论,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与资产共享交易平台,扩大高校资产共享范围,改革高校评估考核指标,学习并推广先进共享经验,提高后勤服务的科技含量与集约化水平,构建便捷的大学城内外交通体系等一系列对策,充分实现大学城资产共享的目的。
王锋[4](2014)在《教育生态视域下江苏高教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高等教育生态的视角,运用高等教育生态学基本理论,对江苏高等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优化江苏高等教育发展的措施。第一章介绍了研究的总体情况。主要包括研究内容、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重点论述了高等教育要面对周围环境变化引起的挑战,必须不断改革创新,提高自身活力,更好地与周围环境协调发展。第二章总结了高等教育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高等教育生态学是教育生态学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运用。主要内容包括高等教育的生态环境,生态结构,生态功能,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行为生态,生态系统演化,生态发展的检测与评估等。高等教育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是研究江苏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第三章考察了江苏高等教育生态的定位和发展历史。江苏省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以“文化大革命”十年为转折点,把江苏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初步发展阶段、曲折发展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通过回顾1949年至2013年江苏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从历史的角度总结蕴藏其中的教育生态规律,为制定发展战略提供历史经验方面的指导。第四章分析了江苏高等教育生态的问题和发展目标。根据国家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分析江苏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明确今后高等教育生态发展的基本思路,解读从2010年至2020年高等教育生态发展的总体目标。第五章至第九章,以实现江苏高等教育发展总体目标为导向,提出了江苏高等教育生态发展的五项战略措施。一是增强江苏高等教育生态的自身活力。高等教育自身活力是实现江苏从“教育大省”发展为“教育强省”的内在动力。为实现这个转变,必须转变教育主管部门职能,简政放权,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建立政府宏观管理、高校自主办学、社会积极参与的生态体制。不断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加大高等教育投入,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的中心地位,重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改善江苏高等教育生态的外部环境。外部生态环境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从教育生态主体和周围环境的角度,分析了江苏高等教育和自然环境、人口资源、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情况,提出了改善江苏高等教育外部生态环境的措施。三是调整江苏高等教育生态的总体布局。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原因,江苏各地区之间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区域的角度,分析了江苏高等教育生态总体分布特点,分别对苏南地区、苏中地区、苏北地区的高等教育作了比较,就调整江苏高等教育生态布局提出了对策。四是优化江苏高等教育生态的层次结构。教育主管部门负责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和管理。从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职教育、成人教育、国际教育等不同教育层次,分析了江苏高等教育生态层次结构的特点,着重探讨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统计的方法和作用,提出了优化江苏高等教育生态层次结构的措施。五是实现江苏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江苏高等教育生态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从“高校资源计划”的视角,提出控制教育生态承载规模的措施,保持适度发展;从知识产生、加工、传播、应用的视角,提出完善知识传播体系的措施;从重视教师主体地位的视角,提出延长教师学术生命周期的措施。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背景下,对江苏高等教育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第十章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指出本研究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结论,以及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和主要不足。江苏高等教育正处于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利用高等教育生态学基本理论提出的发展战略,对于促进江苏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邬小磊[5](2014)在《高校教务管理平台比较研究 ——以内蒙古两所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我国高校的校园数字化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基于信息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的普及和应用,很多高等院校已经提出了以“大学资源计划(URP)”为指导思想,并且实施了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并以此作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建设方针,总结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研究开发了比较先进成熟的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平台。本文以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背景,对校园数字化建设情况进行了阐述;针对校园数字化建设的核心部分大学资源计划(URP)的基本定义和特征,通过研究我国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文献,阐述了大学资源计划(URP)教务管理系统平台的基本组成和功能,论证了高校教务管理平台在高等院校日常教学管理及教务管理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结合两所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例,对目前具有代表性的两种高校教务管理平台从设计理念、功能模块和教育管理理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依据教务管理平台开发技术、系统架构模式和目前软硬件基本条件,总结了高校教务管理平台发展趋势,指出了目前高校教务管理平台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徐光,杜建斌[6](2013)在《建设师范院校数字化校园URP系统的项目规划》文中提出为全面提升数字化校园整体水平,使之真正能够作为提高教学质量、改善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势必要在改造网络硬件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全面整合各种孤立、分散的信息系统,建立一个统一数据资源、统一信息查询、统一身份认证之URP系统;并结合原山东教育学院计算机管理的实践情况,对建设数字化校园URP系统的项目规划进行了全面阐述。
王伟[7](2013)在《面向URP数字化校园的教学平台分析与设计》文中提出大学资源计划(URP)作为数字化校园的一种解决方案正逐渐被采纳并丰富完善,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建设方针。尽管数字化校园硬件平台建设的速度随社会信息化发展逐年提升,但应用相对滞后,究其原因在于配套软件开发跟不上。教师与学生这两个校园主体间交流互动渠道基本停留在面对面交流或者电话交流层面,对信息化技术及资源运用匮乏。数字化校园通过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交流互动的虚拟空间,使交流变得更加便捷有效。网上互动教学平台也就成为数字化校园应用极其重要的一环。本论文研究了面向URP数字化校园的教学互动平台分析、设计及其系统实现。本文主要贡献如下:1.比较了现有网上教学互动平台的特点与功能,研究了数字化校园、ERP技术、URP技术、云存储等相关技术,并分析了这些技术对于构建网上教学互动平台、进而实现数字化校园的作用。2.针对教学互动平台需求,在充分分析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面向URP数字化校园的教学互动平台设计方案。为适应平台对未来海量数据的需求,该方案采用了基于开源平台Hadoop的云存储系统。同时,为实现教学互动平台的安全管理,提出了一种基于SOA的统一用户认证方案。技术先进,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安全性和扩展性。3.以Web方式实现了一个面向URP数字化校园的教学互动平台基本框架。该框架包括公众应用系统、网络教室、本科生应用系统、研究生应用系统、教师应用系统、教务在线系统、研究生部系统、视频互动课堂、教学论坛等分系统,其中对公众应用系统、网络教室、本科生应用系统、教学论坛与视频互动课堂进行了编程实现。最后,以教学论坛和视频点播系统为代表分别进行了功能与性能测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林莉,葛继平,朱明灿[8](2012)在《整合资源计划环境下推进信息化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文中认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实现中国轨道交通技术装备现代化的历史重任。走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新型道路,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信息装备及技术"与"管理"的"双轮"协同驱动才能最大限度地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有助于促进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从分析URP(整合资源计划)管理模式入手,探索信息化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融合的作用机理,提出URP环境下推进信息化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的具体路径。
吴漫[9](2012)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研究——以贵州铜仁学院为个案》文中指出承接国家教育部教育信息十年发展规划,确立西部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引擎是实现信息化的理念,梳理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理论,从系统集成(CERNET成立)发展到数字校园的构建,上升至URP建设理论,实现从系统集成到应用集成,并且正向信息集成和社会集成迈进。探索铜仁学院新校园信息化构建的基本框架。
廖丽[10](2012)在《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URP评价实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在高校推行数字校园建设,已成为国内许多大学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数字校园建设主要包括在校园信息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应用系统、教育教学资源等方面,形成整体化的数字校园系统,在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办公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校园建设水平代表了高校整体实力的强弱和现代化的程度,也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在数字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必然产物。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在数字校园建设的不断实践和探索过程中,取得很多可喜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校园建设总体水平较低,网络资源的利用率低,信息资源开发落后,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等等,特别是高职类院校,这类问题尤为突出。学校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得寻求一个适合学校发展的数字校园建设模式,只有如此,才能够在信息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大学资源计划(University Resource Planning,简称URP)是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它是一种全新的信息资源整合方法和教育资源管理模式,代表着大学的信息化水平和综合实力。本文以国内外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为背景,通过介绍URP相关理论,讨论了URP的体系结构,URP规划的常用方法,URP数字校园建设水平的评价体系。结合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基于URP的数字校园系统模型,阐述了URP建设项目的内容及措施,利用综合模糊评价法对学院的数字化水平进行评价,最后对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现有的数字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对策研究。
二、大学资源的管理与应用——URP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资源的管理与应用——URP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韩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模式特点浅析——以韩国高等科学技术学院、首尔大学、延世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聚焦课程结构的调整,构建重基础 和实践性的课程体系及学业要求 |
二、探索基于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与全方 位育人理念的培养模式 |
三、实施以培养本科生基本素养和研究 能力为本的特色课程计划 |
四、制定明确的本科生培养目标与能力 标准,大力推行大学通识教育 |
五、启示与思考 |
(一)大学办学目标应聚焦本科教育,而培养 模式改革应围绕课程和教学展开 |
(二)韩国一流大学推行通识教育的共同经验 及借鉴意义 |
(三)本科生参与科研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 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是本科生跨学科培养 的必要条件 |
(2)云计算环境下一站式教务管理系统的研究——以开放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站式教务管理系统及云计算的应用 |
二、开放大学教育教务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三、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 |
(一)一站式 URP 教务体系的建立 |
(二)云计算与 URP 教务系统的融合 |
(3)基于大学资源计划理论的资产共享研究——以福州大学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资源计划理论的基础与现实意义 |
二、福州大学城建设现状及资产共享存在的问题 |
1. 大学城高校设施存在重复建设现象 |
2. 入驻大学城的高校内部规划与建设各自为政 |
3. 大学城高校资产共享程度低 |
4. 后勤服务管理落后于快速扩张的校园规模 |
三、大学城资产共享障碍形成的原因 |
1. 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决定了大学城高校资产的排他性 |
2. 教育评估机制决定了大学城高校资产的竞争性 |
3. 共享理念、方法与渠道宣传普及不到位 |
4. 距离与围墙成为资产共享的物理障碍 |
四、推进大学城资产共享的对策建议 |
1. 建立权威的校际协调机制 |
2. 建立统一的资产共享交易平台 |
3. 逐步扩大高校资产共享范围 |
4. 将资产共享列入高校考核指标体系 |
5. 学习并推广先进共享经验 |
6. 提高后勤管理服务的科技含量与集约化水平 |
7. 构建便捷的大学城内外交通体系 |
(4)教育生态视域下江苏高教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
第二章 高等教育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
2.1 高等教育生态环境 |
2.2 高等教育生态结构 |
2.3 高等教育生态功能 |
2.4 高等教育生态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
2.5 高等教育行为生态 |
2.6 高等教育生态系统演化 |
2.7 高等教育生态发展的检测与评估 |
第三章 江苏高等教育生态的定位和历史考察 |
3.1 江苏高等教育生态的定位 |
3.2 江苏高等教育生态的历史考察 |
第四章 江苏高等教育生态的问题和发展目标 |
4.1 江苏高等教育生态的问题 |
4.2 江苏高等教育生态的发展思路 |
4.3 江苏 2020 年高等教育发展主要目标 |
第五章 增强江苏高等教育生态的内在活力 |
5.1 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
5.2 建立生态化管理体制 |
5.3 加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 |
5.4 重视高校文化生态建设 |
5.5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第六章 改善江苏高等教育生态的外部环境 |
6.1 自然环境 |
6.2 人口资源 |
6.3 经济环境 |
6.4 政治环境 |
6.5 文化环境 |
第七章 调整江苏高等教育生态的总体布局 |
7.1 全省高校总体布局 |
7.2 苏南地区高校的分布 |
7.3 苏中地区高校的分布 |
7.4 苏北地区高校的分布 |
7.5 苏南、苏中、苏北地区高校的平衡发展 |
第八章 优化江苏高等教育生态的层次结构 |
8.1 教育主管部门职能的生态学分析 |
8.2 研究生教育的生态学分析 |
8.3 本科教育的生态学分析 |
8.4 高职教育的生态学分析 |
8.5 成人教育的生态学分析 |
8.6 国际教育的生态学分析 |
8.7 优化生态层次结构的措施 |
第九章 实现江苏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
9.1 实施高校资源计划 |
9.2 完善知识生态体系 |
9.3 延长学术生命周期 |
9.4 云计算和大数据在江苏高等教育的应用前景 |
第十章 结论 |
10.1 本研究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结论 |
10.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
10.3 本研究的主要不足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5)高校教务管理平台比较研究 ——以内蒙古两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高校教务管理平台研究综述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2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教育信息化相关概念解析 |
2.1.1 教育信息化由来 |
2.1.2 教育信息化的特点 |
2.1.3 教育信息化任务 |
2.2 数字化校园 |
2.3 URP 大学资源计划 |
2.3.1 URP 大学资源计划释义 |
2.3.2 URP 的组成及功能 |
2.3.3 URP 与 ERP 的联系 |
3 高校教务管理平台基本概念与研究 |
3.1 高校教务管理平台的概述 |
3.2 高校教务管理平台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
3.2.1 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的特点 |
3.2.2 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
3.3 高校教务管理平台的发展 |
3.3.1 高校教务管理平台发展阶段 |
3.3.2 高校教务管理平台发展趋势 |
3.4 高校教务管理平台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
3.4.1 对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
3.4.2 教务管理信息系统选择和应用不当 |
3.4.3 高校教务管理队伍信息素质还需提高 |
3.4.4 有些高校软硬件及网络基础配置不高 |
3.4.5 教务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安全性有待提高和完善 |
3.4.6 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经费短缺 |
4 比较研究国内现阶段应用较广的两种教务管理平台 |
4.1 两所高校基本情况概述 |
4.1.1 内蒙古高校 A 概况 |
4.1.2 内蒙古高校 B 概况 |
4.2 所研究的两种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概述 |
4.2.1 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联合研发的 URP 高校教务管理系统 |
4.2.2 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开发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 |
4.3 比较分析两种高校教务管理平台的设计理念 |
4.3.1 面向用户比较 |
4.3.2 平台架构比较 |
4.3.3 平台网络拓扑结构比较 |
4.4 比较分析两种教务管理平台的功能模块 |
4.4.1 管理员端功能模块比较 |
4.4.2 教学秘书角色功能模块比较 |
4.4.3 教师用户角色功能模块比较 |
4.4.4 学生用户角色功能模块比较 |
4.5 比较分析两种教务管理平台的教育管理理念 |
4.5.1 “URP 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教育管理理念的体现 |
4.5.2 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研发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教育管理理念的体现 |
4.5.3 两种教务管理平台的教育管理理念比较分析总结 |
4.6 两种教务管理平台比较研究总结及建议 |
4.6.1 “URP 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安全、稳定、功能强大但其局限性大、不够灵活 |
4.6.2 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研发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功能灵活、个性化但安全方面及服务支持方面有待提高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6)建设师范院校数字化校园URP系统的项目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设目标及必要性 |
二、各项任务的具体建设计划 |
(一) 搭建一个良好的数字化校园运行平台 |
(二) 促进全院管理部门功能整合 |
(三) 搞好数字化校园管理制度建设 |
(7)面向URP数字化校园的教学平台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2 本文主要工作 |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综述 |
2.1 数字化校园 |
2.2 URP 技术 |
2.2.1 校园 ERP 的由来 |
2.2.2 URP 的组成 |
2.3 云存储技术 |
2.3.1 云存储体系结构 |
2.3.3 云存储发展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设计与分析 |
3.1 功能需求分析 |
3.2 系统方案设计 |
3.2.1 系统设计原则 |
3.2.2 基本系统架构 |
3.2.3 总体设计 |
3.2.4 开发平台选择 |
3.3 云存储系统方案 |
3.3.1 云存储帐号及权限管理 |
3.3.2 云存储服务器运维及监控 |
3.3.3 数据备份及保护 |
3.4 安全防护与统一用户认证 |
3.4.1 安全防护需求 |
3.4.2 面向服务的用户认证系统架构 |
3.4.2.1 功能模块 |
3.4.2.2 角色管理和认证 |
3.5 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
3.5.1 系统管理模块 |
3.5.2 本科生应用系统 |
3.5.3 网络教室 |
3.5.4 教学论坛 |
3.5.5 视频互动课堂 |
3.6 数据库系统设计 |
3.6.1 数据流程图 |
3.6.2 ER 图设计 |
3.6.3 主要数据表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实现 |
4.1 系统环境与技术指标 |
4.2 系统主界面 |
4.3 公众应用系统 |
4.4 网络教室 |
4.5 本科生应用系统 |
4.5.1 网上报名与入学成绩查询 |
4.5.2 学生选课与课程问题解答 |
4.5.3 学生信息管理 |
4.5.4 学位申请 |
4.6 视频互动课堂 |
4.6.1 视频上传及管理 |
4.6.2 课件与视频点播 |
4.6.3 电子作业及课件管理 |
4.6.4 用户管理 |
4.6.5 系统配置 |
4.7 教学论坛 |
4.7.1 发贴管理 |
4.7.2 用户管理 |
4.7.3 后台管理 |
4.8 安全防护与用户认证 |
4.8.1 安全防护配置 |
4.8.2 统一用户认证实现技术 |
4.8.2.1 身份认证与用户管理 |
4.8.2.2 单点登录 |
4.8.2.3 统一身份凭证 |
4.8.3 B/S 应用系统安全接入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教学论坛测试 |
5.1.1 测试环境 |
5.1.2 黑盒测试 |
5.1.3 白盒测试 |
5.1.4 模块接口测试 |
5.2 视频点播系统测试 |
5.2.1 测试环境 |
5.2.2 网络流量测量 |
5.2.3 测试结果说明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本文的主要贡献 |
6.2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整合资源计划环境下推进信息化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URP管理模式 |
1.1 URP管理模式的产生 |
1.2 从“ERP”到“URP”是企业协同管理的大趋势 |
2 促进信息化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融合的作用机理 |
2.1 融入协同创新理念 |
2.2 联盟价值链上下游联动 |
2.3 管理流程创新 |
3 URP环境下推进信息化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 |
3.1 通过组织架构调整释放信息化生命力 |
3.2 “借力引智”以化解人才瓶颈 |
3.3 改变运营模式以实现从产品经营到品牌经营的转变 |
3.4 构建协同管理数字网络平台 |
(9)高校信息化建设研究——以贵州铜仁学院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理论与规划发展 |
1. CERNET (The China Education and Research Network) 成立, 局域网建设单机版应用: |
2. 整合数字校园: |
3. URP (University Resource Planning, 大学资源计划) 建设理论: |
4. 统一信息资源规划, 信息组织构建理论: |
二、铜仁学院数字化校园总体规划框架体系 |
1. 学院概况: |
2. 规划目的与原则: |
3. 规划步骤: |
4. 规划系统构架: |
(10)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URP评价实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数字化校园的内涵、特征及其主要内容 |
1.2.2 国内外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模式的演变历程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基于URP的数字校园建设方案的理论基础 |
2.1 URP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
2.2 URP的体系结构 |
2.3 URP规划常用的方法 |
2.4 URP建设的评价方法 |
2.4.1 模糊综合评价法 |
2.4.2 层次分析法 |
第3章 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运用URP评价实例研究 |
3.1 学院数字校园建设概述 |
3.2 学院数字校园的总体设计方案 |
3.3 学院URP的规划 |
3.4 项目建设内容及措施 |
3.5 评价学院URP建设 |
3.5.1 确定评价指标 |
3.5.2 建立评语等级集 |
3.5.3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3.5.4 建立模糊评价矩阵并计算 |
3.5.5 评价结果分析 |
3.6 基于URP的数字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
3.6.1 存在的问题 |
3.6.2 解决方案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进一步工作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职院校URP建设水平评价指标构成方案专家意见调查表 |
附录二 高职院校URP建设水平评价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大学资源的管理与应用——URP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韩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模式特点浅析——以韩国高等科学技术学院、首尔大学、延世大学为例[J]. 乐毅,谭晓妹. 比较教育研究, 2015(08)
- [2]云计算环境下一站式教务管理系统的研究——以开放大学为例[J]. 陈懿炜. 中国成人教育, 2015(03)
- [3]基于大学资源计划理论的资产共享研究——以福州大学城为例[J]. 官明辉. 闽江学院学报, 2014(06)
- [4]教育生态视域下江苏高教发展研究[D]. 王锋. 南京林业大学, 2014(04)
- [5]高校教务管理平台比较研究 ——以内蒙古两所高校为例[D]. 邬小磊.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4(01)
- [6]建设师范院校数字化校园URP系统的项目规划[J]. 徐光,杜建斌.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3(06)
- [7]面向URP数字化校园的教学平台分析与设计[D]. 王伟.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7)
- [8]整合资源计划环境下推进信息化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J]. 林莉,葛继平,朱明灿.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2(06)
- [9]高校信息化建设研究——以贵州铜仁学院为个案[J]. 吴漫. 经济研究导刊, 2012(16)
- [10]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URP评价实例研究[D]. 廖丽. 南昌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