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补肾活血方对脑缺血小鼠智能及大脑皮层胆碱能系统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朱晓婷[1](2021)在《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选题依据:阿尔茨海默病(AD)致残、致死率高,发病机制复杂,大脑内Aβ异常沉积是AD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变化及核心环节,前期研究已证实了解毒益智方具有抑制AD线虫头部Aβ斑块沉积及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随之开展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解毒益智方应用6个月后MMSE、MoCA、ADL评分变化明显优于口服尼莫地平片的对照组。黄连为解毒益智方中的君药,为该方的主要成分,在本方中发挥“解毒”的重要功效。经查阅国内外文献发现黄连中发挥“解毒”作用的主要物质为黄连多糖(CCP),因此设计体外细胞实验探究解毒益智方中的君药黄连的主要有效成分CCP对Aβ25-35损伤PC12的保护作用,为“毒损”的病机及“解毒”的治法提供理论依据,为后续研究提供研究基础。因前期开展的研究均是以单基因单细胞的生物为研究对象,不能很好地模拟AD的疾病特点,因此选用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作为研究对象,该小鼠很好的模拟了中枢神经系统Aβ异常沉积的状态,通过对小鼠的行为学研究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一步评价解毒益智方的治疗作用。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讨基于“补肾益髓、活血化痰解毒”法形成的解毒益智方其中君药的有效成分CCP对Aβ25-35损伤PC12的保护作用。通过行为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手段,对APP/PS1小鼠的认知功能、Aβ沉积、BACE1表达的相关蛋白、基因等方面进行检测和分析,探讨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的作用机制,为中药治疗AD的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研究证据。方法:1.本研究分别从体外实验、动物实验探究解毒益智方的作用机制。体外实验部分采用MTT还原法、Hoechst33258荧光染色等方法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进行线粒体活性、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的测定,探究CCP对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动物实验部分选用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5组,分别是模型组(APP/PS1组)、盐酸多奈哌齐组(Donepezil组)、解毒益智方低剂量组(JDYZFL组)、解毒益智方中剂量组(JDYZFM组)、解毒益智方高剂量组(JDYZFH组),每组16只小鼠,另选用16只C57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于每日早晨8:30进行灌胃治疗,各组每日灌胃药物及剂量分别是,正常组和模型组0.5%CMC溶液0.20g·kg-1·d-1;阳性对照组:盐酸多奈哌齐溶液0.30g·kg-1·d-1;解毒益智方高、中、低剂量组药物浓度依次为0.60g·kg-1·d-1,0.3g·kg-1·d-1,0.15g·kg-1·d-1。持续6个月治疗结束。2.以Aβ25-35损伤的PC12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细胞活力、LDH释放率、细胞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的水平等评价CCP的神经保护作用。3.通过水迷宫实验,记录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4.通过ELISE及免疫荧光法检测APP/PS1小鼠脑内Aβ水平的变化,观察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脑内Aβ沉积的影响。5.采用PCR方法检测脑组织SIRT1、NF-κB、BACE1基因量变化,并进一步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脑皮层内SIRT1、BACE1、NF-κB蛋白的变化,观察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脑内AMPK/SIRT1-PPARγ-PGC1α-BACE1转运蛋白通路SIRT1、BACE1、NF-κB的影响。结果:1.通过体外研究观察CCP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影响PC12细胞活力测定结果显示:PC12细胞经过浓度为5-50μM的Aβ25–35处理24h后,细胞活力随着Aβ25–35浓度的增加从24%下降至61%。当Aβ25–35在浓度范围为5至50μM时引起PC12细胞中LDH释放增加至对照组的约130-160%。在用不同浓度的CCP(5至200μg/ml)处理PC12细胞24h后,未观察到显着的细胞损失。通过Hoechst33258染色及FCM测定细胞凋亡结果显示:细胞核在荧光显微镜下具有显着的浓缩核和凋亡的细胞形成。与在未处理的PC12细胞中观察到的完整,圆形和相对大的细胞核相比,暴露于50μMAβ25–35 24h的细胞显示出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包括染色质浓缩,核碎裂和凋亡小体的出现。用CCP不同浓度(5,25,50,100,200μg/ml)处理后可有效逆转细胞凋亡,其中100μg/ml效果最明显,FCM分析显示单独暴露于50μMAβ25–35 24h导致58.88±6.12%的凋亡率,这与正常对照组中的7.21±0.82%的值显着不同(P<0.01)。加入100μg/ml的CCP后,细胞凋亡下降至12.51±1.32%。通过JC-1红色荧光与JC-1绿色荧光的比率的变化来检测Aβ诱导的线粒体功能障碍结果显示:当PC12细胞暴露于50μM的Aβ25–35中24h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着减弱了JC-1的红色荧光比例,提高了JC-1绿色荧光比例(P<0.01)。用CCP(100μg/ml)预处理Aβ25–35处理的PC12细胞显着抵消了Aβ25–35损伤引起的膜电位损失,JC-1从Aβ25–35处理的PC12细胞中的22.1%变为绿色荧光至84.3%,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0.05)。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色素C结果显示:经50μMAβ25–35处理PC12细胞24h后细胞色素C在细胞质中的蛋白质表达增加,而预先用CCP(100μg/ml)处理的PC12细胞显着减弱线粒体释放的胞质细胞色素C。2.观察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实验天数的后移,各组小鼠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均有所缩短,表明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各组小鼠对象限平台的定位记忆能力随之有所提升。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逃避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均明显延长,差异显着(P<0.01)。首次到达平台的时间明显延长,目标停留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显着(P<0.01)。与APP/PS1组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JDYZFM组逃避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有所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首次到达平台的时间缩短,目标停留次数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Donepezil组相比,JDYZFL组作用与其相当,JDYZFM组略优于Donepezi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治疗6个月的12月龄小鼠的定位航行实验及空间搜索实验结果优于干预治疗3个月的9月龄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Aβ沉积的影响。各组小鼠结果如下:与Control组比较,APP/PS1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极数量明显增多,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APP/PS1组相比,JDYZFL组、JDYZFM组及Donepezil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不同程度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Donepezil组比较,JDYZFM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免疫荧光法测得小鼠大脑皮层内Aβ表达发现,Control组只产生微量Aβ,而APP/PS1组Aβ表达量明显增高,经过用药干预后,12月龄干预组小鼠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较9月龄小鼠明显减少,免疫荧光标记从宏观上可以发现干预组Aβ沉积明显减少,APP/PS1组Aβ沉积明显增多。4.调控BACE1表达的相关因子结果(1)PCR检测结果各组小鼠进行的PCR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小鼠大脑皮层内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明显增高,SIRT1/GAPDH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APP/PS1组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及JDYZFM组小鼠海马体内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降低,SIRT1/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JDYZFH组在NF-κB/GAPDH表达上无统计学差异。与Donepezil组相比,JDYZFL组及JDYZFM组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结果证实药物干预组可通过提高SIRT1mRNA的含量降低NF-κBmRNA、BACE1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Aβ的产生而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各治疗组大脑皮层Aβ的表达均有所降低。连续灌胃6个月的各组小鼠与连续灌胃3个月的小鼠相比,除APP/PS1组及Control组,其他各组SIRT1mRNA的表达均有所提高,NF-κBmRNA、BACE1mRNA的表达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Westorn blot检测结果各组小鼠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小鼠大脑皮层SIRT1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NF-κB、BACE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APP/PS1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JDYZFM组BACE1、NF-κB表达降低,SIRT1蛋白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onepezil比较,JDYZFL组、JDYZFM组NF-κB蛋白表达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DYZFL组SIRT1、BACE1蛋白表达无显着差异,JDYZFM组SIRT1表达有所提高,BACE1蛋白表达量略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为期3个月及6个月的干预后,各治疗组大脑皮层Aβ的表达均有所降低。连续灌胃6个月的各组小鼠与连续灌胃3个月的小鼠相比,除APP/PS1组及Control组,其他各组SIRT1的蛋白表达均有所提高,NF-κB、BACE1蛋白的表达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CCP能够保护Aβ25-35损伤的PC12细胞,其机制可能与提高细胞活力、抑制细胞凋亡、减少LDH释放、阻断膜电位的丧失,并阻止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修复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2 JDYZF各剂量组可不同程度提高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定位航行实验及空间搜索实验的成绩,说明JDYZF可改善小鼠空间学习及记忆能力。3 JDYZF可不同程度降低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大脑皮层内Aβ的异常沉积。4 JDYZF抑制BACE1的异常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大脑内AMPK/SIRT1-PPARγ-PGC1α-BACE1信号通路的相关因子表达实现的。
姜海伟[2](2021)在《基于“毒损脑络”理论黄连解毒汤早期干预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通过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相关“毒邪”进行具体分类,了解各类毒邪的临床分布特征及总体特性,初步分析黄连解毒汤用于PSCI治疗的可行性。2.基于“毒损脑络”理论,通过黄连解毒汤早期干预PSCIND患者,分析其对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实验室指标、中医证候评分的疗效作用,并了解PSCI毒邪的动态变化特点。3.通过实验研究探讨黄连解毒汤干预PSCI的应用时机及部分相关机制,并进一步讨论“毒损脑络”理论对于PSCI病机的合理性。方法1.参考大数据分析结果及“SDSVD量表”中的症状要素,对入选的123例PSCI患者,参考“一般病证+严重、秽浊、迁延邪气”原则制定“PSCI中医毒邪症状要素表”并进行“毒邪”分类,并采用“SDSVD量表”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各类毒邪与各中医证型、非特异性症状、发病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CRP、NSE、D-D、FIB、Hcy)、TOSAT分型、影像学特征(侧支代偿、梗死部位、脑灌注)及认知功能等方面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并从毒邪相兼情况及热性症状存在情况,评价PSCI相关“毒邪”分类方法的临床基础,分析毒邪的共同特性。分布率的比较采用?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及Logistic回归分析。2.将60例PSCIN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行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31例加用黄连解毒汤,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1月、3月、6月的MMSE、Mo CA、NIHSS、ADL、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1月的CRP、NSE、D-D、FIB、Hcy值,对治疗后1月、6月的疗效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总结分析“毒邪”的动态变化特点。计数资料根据方差检验情况行t检验或秩和检验,疗效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3.将多发性脑梗死动物模型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24h模型对照组、7d模型对照组、24h黄连解毒汤组、7d黄连解毒汤组。给药28天后对比观察其水迷宫检测结果以了解其认知功能,光镜观察梗死及周围区病理,CD34标记MVD,WB法测Notch信号通路Notch1、Jagged2、Hes1、Stat3蛋白及VEGF蛋白含量,ELISA法检测IL-6、IL-1β、TNF-β、IL-4、IL-10表达情况。各组之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one-way ANOVA)分析。结果1.据“PSCI中医毒邪症状要素表”毒邪分类为热毒、痰毒、瘀毒、腑滞浊毒、正虚蕴毒。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各中医证型与各毒邪分布具有线性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热毒与无多次脑梗死、无高血压、有糖尿病、侧支代偿差、CRP升高、嗜睡相关;痰毒与卒中到PSCI时间短、高脂血症、侧支代偿差、NSE升高相关;瘀毒与有高血压、吸烟、饮酒、小血管或前循环大血管病变、D-D及FIB升高有关;腑滞浊毒与侧支代偿差、CRP升高、嗜睡有关;正虚蕴毒与卒中到PSCI时间短、Hcy升高有关。整体毒邪与侧支代偿差、卒中到PSCI时间短、CRP升高、Hcy升高有关。各类“毒邪”相互交织,热象存在率平均达79.60%,提示各类“毒邪”存在共性及整体统一性。2.黄连解毒汤治疗PSCIND,在MMSE及Mo CA评分方面治疗组起效更早,可显着提高ADL评分(p<0.05)。对热毒内盛、痰浊阻络、腑滞浊留、气血不足证候评分可在治疗早期产生更积极作用(p<0.05),可防阴虚阳亢证进一步加重。治疗组在CRP、NSE、D-D方面的改善作用更明显(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治疗后1月有效性与采用黄连解毒汤,降低热毒内盛评分及清除热毒相关,同时与CRP、NSE值降低、ADL值降低相关。治疗后6月有效性与采用黄连解毒汤、总体毒邪被清除ADL值降低有关。3.动物实验研究结果,在认知功能行为学方面24h及7d黄连解毒汤组定位航行及空间探索能力优于各模型对照组(p<0.05),24h黄连解毒汤组优于7d黄连解毒汤组(p<0.05)。24h黄连解毒汤组梗死及周围区存活细胞密度相对较高。各黄连解毒汤组在大脑皮层Notch1、Jagged2、Hes1、STAT3蛋白及IL-6、IL-1β、TNF-α、IL-4、IL-10表达改善作用均优于各模型对照组(p<0.05)。24h黄连解毒汤组在Hes1蛋白、IL-6、IL-4的表达优于7d黄连解毒汤组(p<0.05)。各黄连解毒汤组与对照模型组VEGF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24h黄连解毒汤组脑组织MVD显着优于7d黄连解毒汤组(p<0.05)。结论1.对毒邪的分类研究发现,各类毒邪在中医辨证分型、非特异性症状、TOSAT分型、实验室指标、影像学特征方面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趋向性和相关性。多数毒邪相互交织存在,多数存在热性症状,具有整体统一性,采用黄连解毒汤早期干预PSCI具有可行性。2.采用黄连解毒汤干预PSCICN患者可对患者血CRP、NSE、D-D等及中医证候评分产生积极影响,可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黄连解毒汤对其整体毒邪具有清除作用,不单纯局限于热毒。其毒邪动态变化特点进一步反应了毒邪的整体性,也反应了随着病情发展进行“辨证论治”的必要性。3.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尽早使用黄连解毒汤可减轻多发性脑梗死动脉模型大鼠的认知功能行为学损害,其部分机制是通过抑制Notch信号通路的激活、调节炎性因子及改善梗死周围区域微循环而实现的。“毒损脑络”理论反应了PSCI的病机特点,也反应了PSCI的“防”与“治”的整体一致性。
杨晶莹[3](2021)在《黄精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痴呆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通过本实验验证黄精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作用的可重复性及探讨该组方治疗AD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动物及分组:将140只SPF级、体重(26±2)g、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AD模型组,阳性药组(实验一为六味地黄丸,实验二为多奈哌齐),黄精丸组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相当给药丸剂量1.25、2.5、7.5 g·kg-1·d-1),每组10只;分为实验一、实验二两部分进行。2.AD造模及试验药物干预:实验一:给AD模型组、各试验药物组小鼠颈背部皮下注射无菌0.9%Na Cl溶液配制的1%D-半乳糖液(0.14 g.kg-1.d-1),假手术对照组小鼠相同部位给予等体积的无菌0.9%Na Cl溶液;连续注射4周后,AD模型组、各试验药物组小鼠右侧脑室一次性注射1μg Aβ1-42以制作小鼠AD模型,假手术对照组小鼠右侧脑室一次性注射0.1μL生理盐水作造模对照。AD模型制作进行14 d后,每天给各试验药物组小鼠灌予相应药物及剂量1次,假手术对照组及AD模型组各小鼠灌予等体积的无菌0.9%Na Cl溶液,持续28 d;正常对照组小鼠无特殊处置,仅日常饲养。实验二:给AD模型组及各试验药物组小鼠颈背部皮下注射无菌0.9%Na Cl溶液配制的1%D-半乳糖液(0.14g.kg-1.d-1),持续注射21 d以造成小鼠衰老;第22 d开始改为用2.0×10-3g·kg-1·d-1的东莨菪碱腹腔注射,持续14 d,以造成小鼠AD痴呆病变。每日给假手术对照组小鼠相同部位给予等体积的无菌0.9%Na Cl溶液注射1次。正常对照组小鼠不做注射处理。3.检测方法:采用跳台实验及水迷宫实验评价各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差异;HE染色和尼氏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大脑皮层及海马神经元的数量变化;比色法检测各组小鼠大脑海马组织和血清SOD、GSH-Px酶活性改变;ELISA检测各组小鼠大脑组织及血清IL-1β、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差异;ELISA及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大脑组织Aβ1-42蛋白表达变化;Brd U免疫组化及Brd U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齿状回(DG)区神经干细胞(NSCs)的增殖情况。结果:1.行为学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AD模型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显着下降,痴呆状态较明显(分别P<0.01);与AD模型组相比,黄精丸各剂量组小鼠的痴呆症状明显改善,学习记忆成绩显着提高,在1.25-7.5 g.kg-1.d-1剂量范围内,随黄精丸剂量增加,其药效作用越显着(P<0.05,P<0.01)。2.生化各指标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AD模型组小鼠的大脑组织和血清内SOD、GSH-Px酶活性明显降低,IL-1β、TNF-α炎症因子水平显着升高(分别P<0.01);与AD模型组相比,黄精丸各剂量组小鼠大脑组织和血清内SOD,GSH-Px活性增高,IL-1β、TNF-α水平下降,在1.25-7.5 g.kg-1.d-1剂量范围内,随黄精丸剂量增加,其药效作用越显着(P<0.05,P<0.01)。3.大脑组织Aβ1-42蛋白含量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AD模型组小鼠大脑组织Aβ1-42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AD模型组相比,黄精丸各剂量组小鼠大脑组织内Aβ1-42蛋白含量显着降低,在1.25-7.5 g.kg-1.d-1剂量范围内,随黄精丸剂量增加,其药效作用越显着(P<0.05,P<0.01)。4.大脑皮层、海马CA1、CA3区神经元数量计数结果:与正常组比较,AD模型组小鼠大脑皮层、海马CA1、CA3区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P<0.01);与AD模型组相比,黄精丸各剂量组小鼠大脑皮层、海马CA1、CA3区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加,在1.25-7.5 g.kg-1.d-1剂量范围内,随黄精丸剂量增加,其药效作用越显着(P<0.05,P<0.01)。5.海马DG区NSCs Brd U阳性细胞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AD模型组小鼠海马DG区NSCs Brd U阳性细胞数量减少(P<0.01);与AD模型组相比,黄精丸各剂量组小鼠大脑海马DG区NSCs Brd U阳性细胞数量增多,在1.25-7.5g.kg-1.d-1剂量范围内,随黄精丸剂量增加,其药效作用越显着(P<0.05,P<0.01)。结论:1.黄精丸具有良好的治疗AD作用,其药效功能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2.黄精丸防治AD的作用与其发挥抗氧化抗炎、缓解中枢神经氧化应激、减轻Aβ蛋白沉积,维护中枢神经内环境稳定以促进海马NSCs增殖等机制有关。
谢丽风[4](2020)在《针药联合治疗血管性痴呆(肾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及优化方案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血管性痴呆肾虚血瘀证的患者为观察对象,观察四种不同针药联合疗法之间的临床疗效,选出治疗VD的优化方案,为中西医结合防治血管性痴呆(肾虚血瘀证)提供依据。方法:观察病例数93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的设计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到甲组22例(西医治疗+针刺治疗)、乙组24例(西医治疗+针刺治疗+中药汤剂)、丙组23例(西医治疗+针刺治疗+中成药)、丁组24例(西医治疗+针刺治疗+中药汤剂+中成药)。四组均治疗8周。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均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及肾虚血瘀证候评分表((Syndrome of Chinese Medicine,SDSVD)评分,并记录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及隐血试验、凝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及试验期间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结果:(1)在认知能力方面:甲组、乙组、丙组、丁组改善认知功能总有效率分别为68.1%、79.1%、82.6%、87.5%;与甲组相比,乙组、丙组、丁组总效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乙组相比,丁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丙组相比,丁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四组患者治疗前后的MMSE总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在MMSE各因子方面,经治疗后,与甲组相比,乙组、丙组、丁组的定向力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乙组、丙组的记忆力、计算力、语言能力和视空间能力无显着性差异(P>0.05),丁组的记忆力、计算力、语言能力和视空间能力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在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甲组、乙组、丙组与丁组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的总有效率为54.5%、79.1%、78.2%、87.5%,与甲组相比,乙组、丙组、丁组的ADL总有效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乙组相比,丁组ADL总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与丙组相比,丁组ADL总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四组患者治疗前后的MMSE总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四组患者治疗前后ADL总评分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治疗后各组之间ADL各因子评分比较,经治疗后,与甲组相比,乙组、丙组、丁组的躯体性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甲组、乙组、丙组、丁组患者之间的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无显着差异性(P>0.05)(3)在肾虚血瘀证候评分方面:甲组、乙组、丙组与丁组的总有效率为59.1%、70.8%、73.9%、83.3%。经统计学分析后,与甲组相比,乙组、丙组、丁组的SDSVD总有效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乙组相比,丁组SDSVD总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与丙组相比,丁组SDSVD总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基于中医针刺加西医疗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肾虚血瘀证的血管性痴呆具有显着的临床效果,可显着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对记忆力和定向力功能的改善尤为明显;可显着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对躯体性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较为明显。与其他方案相比,丁组方案(西医治疗+针刺治疗+中药汤剂+中成药)更具有显着的临床效果,为最佳治疗方案,可有效的提高的患者的临床治疗作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后续的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程园园[5](2020)在《补肝益肾填髓方治疗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痴呆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肝肾阴虚型轻中度PDD的临床特点;评价补肝益肾填髓方治疗肝肾阴虚型轻中度PDD的临床疗效;观察氧化应激在肝肾阴虚型轻中度PDD中的作用,探讨相关理化指标的变化特点,揭示补肝益肾填髓方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PDD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1.应用认知领域评估工具揭示符合纳入病例标准的72例肝肾阴虚型轻中度PDD患者认知损害的特征。2.将上述72例肝肾阴虚型轻中度PD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另设30例健康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石杉碱甲,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肝益肾填髓方,治疗周期均为8周。同时测定正常健康人的氧化应激指标作对照。3.评价补肝益肾填髓方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评定量表(UPDRS、ADL)、神经心理学量表(MMSE、Mo CA、HDS-R)、氧化应激指标(SOD、GSH、CAT、MDA)变化。结果:1.72例肝肾阴虚型轻中度PDD患者认知损害领域比例依次为执行力(90.3%)、记忆力(84.7%)、注意力(66.7%)、视空间(61.1%)、语言(48.6%)。2.临床疗效:补肝益肾填髓方治疗肝肾阴虚型轻中度PDD的总有效率为91.67%,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差异(P<0.05),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提示辨证论治在肝肾阴虚型轻中度PDD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评定量表(UPDRS、ADL)积分、神经心理学量表(MMSE、Mo CA、HDS-R)积分较治疗前改善(P<0.01),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说明补肝益肾填髓方能有效改善肝肾阴虚型轻中度PDD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提高社会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3.理化指标:与正常健康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SOD、GSH、CAT水平下降,MDA含量升高(P<0.01)。与同组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的血清SOD、GSH、CAT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血清MDA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8周后,两组SOD、GSH、CAT、MDA水平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4.安全性指标: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其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比较,组间及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无发热、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对照组1例患者出现轻微头晕症状。结论:(1)肝肾阴虚型轻中度PDD患者认知受损领域以执行力和记忆力两方面更为常见。(2)补肝益肾填髓方对肝肾阴虚型轻中度PDD患者有明显改善作用。(3)补肝益肾填髓方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干预肝肾阴虚型轻中度PDD患者氧化应激状态有关。(4)补肝益肾填髓方联合石杉碱甲临床效用优于单用石杉碱甲,从而为肝肾阴虚型轻中度PDD临床干预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刘晓俊[6](2020)在《化瘀通络灸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小胶质细胞分泌因子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化瘀通络灸对VD大鼠海马CA1区小胶质细胞分泌的促炎因子TNF-α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探讨化瘀通络灸治疗VD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在造模前,先将4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出12只作为假手术组,用于对照;再取造模成功的VD大鼠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艾灸组、西药组及模型组,12只/组。造模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2-VO)复制VD大鼠模型,而假手术组只做双侧颈总动脉分离处理。其中艾灸组取百会、神庭及大椎进行悬灸,每日1次,1疗程/7天,每疗程结束后休息1d,共治疗3疗程;西药组采用吡拉西坦溶液灌胃,2次/日,一疗程/7天,共治疗3周;模型组及假手术组正常喂养,疗程同艾灸组;3疗程结束后对各组大鼠进行取材。采用Morris水迷宫进行测试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作为评价化瘀通络灸对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效应;采用HE染色法观察海马CA1区组织形态变化,用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A1区小胶质细胞分泌促炎性因子TNF-α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阳性标志物平均光密度表达的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A1区小胶质细胞分泌因子TNF-α与BDNF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1.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测试结果逃避潜伏期: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和西药组逃避潜伏期均显着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1)。第一次跨越平台时间及穿越平台次数: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第一次跨越平台时间明显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1),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第一次穿越平台的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1),穿越平台的次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1),西药组第一次穿越平台的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1),穿越平台的次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2.化瘀通络灸对VD大鼠海马CA1区病理形态的影响结果400倍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CA1区显示假手术组锥体细胞结构较完整,排列致密有序、层次分明,形状规则,核仁清晰,有轻微的细胞水肿,锥体细胞丢失不明显;模型组锥体细胞结构不完整,细胞减少甚至消失且形状不规则,细胞间隙增大变宽,存在较多的断裂带,排列无序,层次较差,细胞水肿,细胞核固缩深染,三角形深染物较多;与模型组相比较,艾灸组与西药组海马CA1区的锥体细胞排列较整齐,细胞间隙减小,断裂带减少,细胞数量增多,细胞质水肿减轻明显,细胞核固缩减少,深染程度降低,三角形染色物较少。3.海马CA1区中TNF-α/iba-1和BDNF/iba-1免疫荧光共表达结果。各组大鼠海马CA1区TNF-α/iba-1共表达(黄色荧光)阳性标志物平均光密度比较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较,模型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艾灸组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1),西药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海马CA1区BDNF/iba-1共表达(黄色荧光)阳性标志物平均光密度比较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较,模型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艾灸组与西药组阳性标志物均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海马CA1区TNF-a与BDNF蛋白表达结果各组大鼠海马CA1区TNF-α蛋白含量结果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与西药组TNF-α的蛋白含量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大鼠海马CA1区BDNF蛋白含量比较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较,模型组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与西药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化瘀通络灸对VD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有一定的改善作用。2.化瘀通络灸可能通过下调VD大鼠海马CA1区小胶质细胞分泌因子TNF-α蛋白的表达及上调分泌因子BDNF蛋白的表达,使VD大鼠海马CA1区组织水肿减轻,抑制其炎症反应,从而达到改善VD大鼠空间记忆能力的治疗效应。
刘旺华[7](2019)在《基于微观辨证探讨脑缺血后脾虚病机可能及健脾补土方干预》文中提出目的:采用文献调查法探讨脑缺血损伤后脾虚病机可能;从在体和离体两层次探讨健脾补土方(JPBTF)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细胞外基质(ECM)及整合素(INT)-黏着斑激酶(FAK)信号通路的干预作用及机理,反证脑缺血损伤后脾虚病机可能,为临床抗脑缺血损伤提供新的治法和切入点。方法:1.通过文献回顾性研究,检索近10年脑卒中急性期相关期刊文献,运用频次分析探讨缺血性脑卒中证素分布规律。2.以《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收录的着名医家治疗脑卒中的经验方为研究对象,运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用药规律。3.基于微观辨证和取象比类思想,将神经ECM微观结构与中医“脾土”功能之间的相似性进行类比,提出健脾补土法保护ECM抗脑缺血损伤的治法。在体实验中,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JPBTF小剂量组、JPBTF中剂量组、JPBTF大剂量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改良大鼠m-NSS法,脑组织病理形态采用HE染色法观察,血脑屏障采用电镜观察,血脑屏障通透性采用伊文思蓝渗出法检测,细胞外基质胶原(Col Ⅳ)、层粘连蛋白(LN)、纤维蛋白原(FN)、Caspase-3蛋白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胶原容积分数(CVF)采用Masson染色法检测,MMP-9 mRNA、MMP-2 mRNA表达用RT-PCR法检测,INTβ3、p-FAK、p-AKT、bcl-2蛋白表达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检测用TUNEL法。细胞实验中INT、ILK、FAK蛋白表达采用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结果:1.脑卒中急性期常见证型有13个证型,其中与“痰”有关的证有7个,累积频率占53.8%。与“瘀,”有关的证型有5个,累积频率占50.2%。与“气虚”有关的证型有3个,累积频率占22.9%。2.脑卒中急性期病位证素频次排前3的分别是脑、脾、肝;病性证素频次排前3的分别是痰、瘀血、气虚。3.脑卒中处方中频次排前10的单味药是白芍、牛膝、当归、半夏、茯苓、石菖蒲、胆南星、钩藤、黄芪、熟地。4.脑卒中处方中频次排前5位的药类依次是补虚药、平肝熄风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化痰药。5.高频使用药物聚类分析聚为6类:分别是涤痰汤加减、羚角钩藤汤加减、天麻枸杞菊花饮、镇肝熄风汤加减、六味地黄丸加减、补阳还五汤加减。6JPBTF各剂量能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神经功能症状(P<0.01),改善脑组织病理形态;JPBTF大、中剂量能保护血脑屏障完整性,减轻血脑屏障通透性,减少脑组织伊文思蓝的渗出(P<0.05);JPBTF各剂量能减轻神经细胞凋亡(P<0.05~0.01);JPBTF大、中剂量能减轻脑组织Col Ⅳ、LN、FN的降解和丢失(P<0.05~0.01);JPBTF各剂量能抑制ECM降解酶MMP-9、MMP-2的表达(P<0.05~0.01);JPBTF大、中剂量促进INT-FA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INTβ3、ILK、p-FAK、p-AKT、bcl-2 的表达(P<0.05~0.01);JPBTF 各剂量能降低脑组织 Caspase-3的表达(P<0.05~0.01)。结论:1.文献研究显示,病位证素除了脑,脾排在第一,病性证素痰排第一,气虚排第三。表明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以及脾失健运,酿湿生痰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理环节,脾虚是脑缺血后的一个重要的病机;通过对《当代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进行数据挖掘显示,健脾益气是治疗脑卒中的重要治法单元,为健脾补土法组方治疗脑卒中提供了理论支撑。2.健脾补土方能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脾虚状态、神经功能和脑组织病理形态,减轻ECM降解,抑制神经细胞失巢凋亡。3.健脾补土方可能通过保护ECM和干预INT-FAK信号通路减轻脑缺血神经损伤。4.基于微观辨证和取象比类思想将ECM与“脾土”类比建立的健脾补土法保护神经ECM抗脑缺血损伤具有可行性。
高玲[8](2019)在《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益髓解毒法对血管性痴呆大鼠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基于“脑髓”理论,从中风病“髓虚毒损”的病机关键入手,通过行为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手段,对VD大鼠的认知功能、海马病理及超微结构变化、海马组织PI3K/Akt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基因表达等方面进行检测和分析,探讨益髓解毒法对VD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神经元损伤和凋亡的作用及机制,为VD的中医病机认识和治疗提供新的作用靶点和实验证据。方法:1.将健康SPF级雄性SD大鼠,行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2-VO),复制VD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是血管性痴呆模型组(模型组)、盐酸多奈哌齐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益髓解毒高、中、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每组各15只,另选取15只只分离未结扎颈总动脉的大鼠作为假手术组。造模后第2d开始灌胃治疗,各组每日灌胃药物及剂量分别是,假手术组和模型组:0.9%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盐酸多奈哌齐溶液,0.052mg/kg;中药高、中、低剂量组:益髓解毒中药复方农本方颗粒溶液,22.22g/kg、11.11g/kg、5.56g/kg,等体积(1mL/100g)灌胃,持续30d治疗结束。2.Morris水迷宫对大鼠进行行为学功能监测,灌胃治疗结束后第1天开始水迷宫测试,通过定位航行实验和空间探索实验,分析益髓解毒法对VD大鼠学习和记忆功能的影响。3.通过对大鼠海马组织HE染色和海马组织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分析益髓解毒法对VD大鼠海马病理组织及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干预效果。4.应用Nissl染色和TUNEL(绿色荧光)细胞凋亡检测法,分析益髓解毒法对VD大鼠海马组织内尼氏体及神经元阳性细胞数量和海马组织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5.应用IHC法、Western-blot法、Rt-PCR法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因子PI3K、Akt、p-Akt、Caspase-9、Caspase-3、NF-κB、Bad的蛋白及mRNA表达的变化,分析益髓解毒法对VD大鼠海马组织PI3K/Akt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结果:1.行为学监测结果:在定位航行实验结果中,与假手术组比较,VD模型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中剂量组和阳性对照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空间探索实验中,与假手术比较,VD模型组大鼠首次到达平台的时间明显延长,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及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中药中剂量组大鼠首次到达平台的时间明显缩短,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及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P<0.01)。2.海马病理组织检测结果:HE染色结果:VD大鼠模型组海马组织CA1区的神经元结构欠完整,形态不规则,排列疏松而紊乱,细胞间质水肿明显,细胞核固缩深染,神经元与周围组织间隙增宽,神经元丢失明显。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中剂量组大鼠海马CA1区的神经元结构相对完整,形态较规则,层次较清晰,细胞间质水肿不及模型组明显,细胞核固缩减少,神经元与周围组织间隙缩小,神经元可见少量丢失。TEM结果:模型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核形态异常,异染色质增多,细胞器排列紊乱,线粒体结构不完整,有嵴和膜融合现象,空化严重,嵴出现断裂和缺失。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中剂量组:神经元结构较完整,胞膜溶解程度较轻,线粒体空化和扩张明显减轻。3.干预海马细胞损伤及凋亡结果:Nissl染色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VD模型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尼氏小体丢失明显,染色变浅,神经元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与中药中剂量组神经元胞体内尼氏小体染色明显,神经元阳性细胞数增多(P<0.05,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VD模型组大鼠海马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数明显多于假手术组,表明VD过程存在细胞凋亡;中药中剂量组可明显减少凋亡细胞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4.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的相关因子结果:IHC检测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VD模型组大鼠海马Akt、p-Akt蛋白表达明显减少,Caspase-9、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与中药中剂量组Akt、p-Akt蛋白表达明显增加,Caspase-9、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显着(P<0.05,P<0.01)。WB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VD模型组大鼠海马PI3K、Akt、p-Akt、NF-κB蛋白表达明显减少,Caspase-9、Caspase-3、Bad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P<0.01),两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中药中剂量组可明显上调PI3K、Akt、p-Akt、NF-κB蛋白表达,下调Caspase-9、Caspase-3、Bad蛋白表达。Rt-PCR结果显示: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PI3KmRNA、AktmRNA、NF-κBmRNA水平明显降低,Caspase-9mRNA、Caspase-3mRNA、Bad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中药中剂量组可明显上调PI3KmRNA、AktmRNA、NF-κBmRNA表达,下调Caspase-9mRNA、Caspase-3mRNA、BadmRNA表达。结论:1.益髓解毒法可明显改善VD大鼠的学习和记忆等认知功能。2.益髓解毒法可明显改善VD大鼠海马组织病理结构,保护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完整性,修复神经元损伤。3.益髓解毒法可明显增加VD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内尼氏小体的数量,修复神经受损功能,抗神经元细胞凋亡。4.益髓解毒法可明显上调大鼠海马组织内PI3K、Akt、p-Akt、NF-κB蛋白和基因表达,下调Caspase-9、Caspase-3、Bad蛋白和基因表达,这可能是益髓解毒法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以解毒之法解“神经毒”性,抗细胞凋亡,以益髓之法修复神经元损伤,实现脑保护,从而改善VD学习和认知功能,发挥保护VD的作用机制之一。
刘佳妮[9](2019)在《参麻益智方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白质的影响和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aD)是最常见的非变性病痴呆,目前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第二大痴呆疾病[1]。目前VaD诊断不足、缺乏有效治疗方案,人均预期寿命延长以及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脑卒中等危险因素使VaD患者人数持续上升。但VaD是可以防治的痴呆类型,具有可逆、早期干预预后较好的特点,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有效的诊断方法和药物进行诊断指导和治疗。研究表明,脑缺氧缺血引起的白质损伤是VaD的重要病理变化,脑白质的弥漫性改变伴髓鞘和轴突的丢失几乎是所有VaD亚型的共同特征,白质损伤与VaD认知能力下降密切相关,但目前其神经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参麻益智方是全国名老中医周文泉教授的经验方,以人参、天麻、鬼箭羽、川芎四味中药配伍,临床常用于治疗气虚血瘀阳亢型VaD,并取得了良好疗效,基于此,本实验通过研究参麻益智方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白质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明确该方对VaD脑缺血缺氧后的白质病变是否有改善作用,本文同时也对VaD的白质损伤与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破坏、氧化应激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探索有效的认知功能保护策略提供帮助。目的:观察参麻益智方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白质的影响,并对参麻益智方的作用机制及其与血脑屏障通透性、氧化应激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1.采用聚苯乙烯微球栓塞法建立大鼠多发脑梗死痴呆模型,将5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ontrol)、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多奈哌齐组(Donepezil)、参麻益智方低剂量组(SMYZ-L)、中剂量组(SMYZ-M)、高剂量组(SMYZ-H)。造模结束3天后,多奈哌齐组予0.5mg/kg药物灌胃,参麻益智方低、中和高剂量组分别予3.3g/kg、6.6g/kg及16.5g/kg药物灌胃,假手术组、模型组予等量蒸馏水灌胃。2.连续4周给药后,采用Morris水迷宫观测血管性痴呆大鼠的逃避潜伏期、穿台次数、原平台活动时间及路程的结果,评估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尼氏染色(Nissl)评估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学和尼氏小体的病理变化。3.卢卡斯快蓝染色(Luxol fast blue,LFB)观察胼胝体区髓鞘形态、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脑白质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以评估髓鞘脱失情况。WB检测海马组织内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缝隙连接CX43的蛋白表达,评估BBB功能。比色法检测海马组织过氧化氢酶(Catalase Micrococcus lysodeikticus,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性,微量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细胞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评估氧化应激水平。结果:1.行为学检测定位航行实验:同一天组间比较:与Sham组相比,Model组的潜伏期第二天开始明显高于Sham组,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多发梗死性VaD模型的Model组大鼠学习能力明显下降;与Model组比较,Donepezil组潜伏期第二天开始明显缩短(P<0.05),SMYZ-M、SMYZ-H组在第三天开始明显缩短(P<0.05)。组内比较:与组内第一天比较,所有组大鼠的潜伏期均有缩短,其中Control组、Model组在第二天开始潜伏期均明显缩短(P<0.05),Donepezil组和SMYZ-L、SMYZ-M、SMYZ-H组在训练第三天的潜伏期也明显缩短(P<0.05)。空间探索实验:与Control组相比,Sha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Sham组比较,Model组穿台次数减少,第一象限时间与路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odel组比较,SMYZ-L、SMYZ-H组的大鼠穿台次数显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onepezil组和SMYZ-M组第一象限活动路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组织病理形态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的病理形态变化。可见Control及Sham组细胞层次分明,排列整齐有序,细胞形态规则,尼氏体丰富,呈深蓝色的颗粒或斑块状:Model组与Control组相比,大鼠海马CA1区细胞间隙增大,排列散乱无序,细胞形态不规则,尼氏体崩解或丢失,颜色变浅且分布散乱;与Model组大鼠对比,Donepezil、SMYZ-L、SMYZ-M和SMYZ-H组海马CA1区细胞层数增加,排列较为紧密,病理形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胞浆内可见较多尼氏体,丢失不明显。3.胼胝体髓鞘形态和蛋白表达LFB染色可观察到,Control组大鼠胼胝体区髓鞘呈深蓝色,髓鞘染色呈条索状、髓鞘纤维排列致密;与Control组比较,Sham组髓鞘纤维排列稍散乱,髓鞘着色未变浅;Model组大鼠与Control组比较,胼胝体髓鞘着色变浅、结构疏松、胼胝体(Corpus callosum,CC)区域视野下数量较少。Donepezil及SMYZ干预后胼胝体区域髓鞘颜色变深,结构较紧密。WB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Sham组的MBP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Model组海马组织中MBP的表达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odel组相比,Donepezil组和SMYZ-H组的MBP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MYZ-L、SMYZ-M组具有改善作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BBB相关蛋白表达WB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Model组大鼠脑海马组织中Occludin、ZO-1的表达明显减少,Model组与Sham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onepezil和 SMYZ 干预可增加 Occludin、ZO-1 的表达,其中 Donepezil、SMYZ-H组与Model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ham组相比,Model组大鼠CX43表达明显增多(P<0.05),SMYZ-M、SMYZ-H组干预可明显减少CX43的表达,与Model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onepezil组和SMYZ-L组也可一定程度减少CX43的表达,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氧化应激水平比色法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Sham组CAT、GSH、SOD的活性及MDA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Sham组相比,Model组CAT、GSH、SOD活性明显下降,且MDA含量明显升高,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odel组相比,Donepezil、SMYZ-H组CAT活性明显升高(P<0.05),SMYZ-L、M组CAT活性相比于Model组具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MYZ-M和SMYZ-H组的GSH活性明显升高(P<0.05);SMYZ-M、SMYZ-H 组 SOD 的活性明显增高(P<0.05),Donepezil与 SMYZ-L组SOD活性相比于Model组具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onepezil、SMYZ-M、SMYZ-H组MDA含量明显降低,与Model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参麻益智方可明显提高血管性痴呆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一定程度改善组织细胞病理形态学特征,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二、参麻益智方可增加MBP表达,改善胼胝体髓鞘形态,具有脑白质保护作用;三、可降低屏障通透性,改善BBB功能障碍;四、可增强神经细胞清除自由基和活性氧的能力,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五、其改善白质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以下两个方面有关:(1)改善紧密连接和缝隙连接蛋白功能,保护屏障完整性而减轻BBB功能障碍,阻止炎性因子和血浆内有害物质渗漏入脑而改善神经细胞内环境、减少细胞凋亡,从而减轻白质损伤。(2)增强神经细胞清除自由基和活性氧的能力,缓解神经血管单元功能失调,减轻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介导的神经元损伤、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减轻脑深部白质微血管损害,从而减缓白质梗死的形成。参麻益智方改善白质损伤的作用机制作为减轻或预防VaD的新型神经保护方法的重点,具有潜在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
李怿霞[10](2019)在《益神方对血管性认知障碍海马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指明实验一两血管结扎术建立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模型及益神方对血管性认知障碍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影响目的:通过改良-两血管结扎(2-VO)法作为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模型造模方法,并观察造模后对大鼠认知行为功能的影响,并探讨益神方的治疗是否有效改善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方法:1.实验分组:正式实验前筛查排除视物不清及游泳障碍的大鼠,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sham组),模型2周组(M2w组),模型4周组(M4w组),模型6周组(M6w组),中药组(ZY组)。2.造模方法:改良-两血管结扎(2-VO)作为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模型造模方法,假手术组分离双侧颈总动脉后不进行结扎。3.给药方法:中药组给予益神方中药药液灌胃,其余组给予相同比重的纯净水,连续6周。4.行为学检测:假手术组,模型6周组及中药组分别于造模后的1周以及灌胃治疗6周后使用Morris水迷宫进行学习记忆行为测试。结果:1.造模后一周:在定位航行实验中,假手术组的大鼠从第一天开始到第四天找到逃逸平台的时间在不断减少。训练的第二天及第三天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6周组及中药组找到平台的时间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第四天有显着差异(P<0.01)。在空间搜索实验中,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6周组及中药组在原平台处滞留时间、穿越次数及运动总距离,有效区域滞留时间及运动总距离均减少,且有明显差异(P<0.01)。而中药组与模型6周组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6周后:在定位航行实验中,假手术组与中药组大鼠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找到平台的时间不断地缩短。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6周组从训练第2天到第4天的逃避潜伏期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6周组相比,经过中药6周治疗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有显着差异(P<0.01)。在空间搜索实验中,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在原平台处滞留时间、穿越次数及运动总距离,有效区域滞留时间及运动总距离均明显减少,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模型6周组相比,中药组的各项数据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两血管阻断法(2VO)永久性结扎模型能较好的模拟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造模后的行为学改变也符合临床表现,是较为可靠的血管性认知障碍动物模型。中药益神方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模型大鼠后,明显改善其空间学习能力及空间记忆能力。实验二益神方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目的:探讨血管性认知障碍对于海马神经元的损伤,益神方对于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TTC染色观察大鼠脑梗面积;HE染色法观察大鼠海马CA1及CA3区神经元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CA1、CA3区Neu N、m TOR阳性细胞百分比;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Bax、Bcl-2、m TOR蛋白水平。结果:TTC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未见明显的梗死区域。2-VO模型6周组大鼠大脑存在明显缺血区,而经过益神方6周治疗后的大鼠脑内未见明显梗死灶。HE染色法显示: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及CA3区神经元结构完整,椎体细胞排列整齐密集,细胞核完整。模型2周组、模型4周组及模型6周组大鼠大脑海马区均可见椎体细胞层排列松散、有凋亡小体,核固缩、出现空泡。中药组显着改善神经元形态,核固缩现象明显减少,椎体细胞排列较模型组紧密完整,细胞形态正常。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大鼠海马CA1及CA3区,与假手术相比,各模型组的Neu N阳性染色细胞百分比显着减少(P<0.01),中药组的Neu N阳性染色细胞百分比与模型6周组相比明显增多(P<0.01)。在海马CA1区,与假手术相比,各模型组的m TOR阳性染色细胞百分比显着增高(P<0.01),且随时间而递增。与模型6周组相比,中药组的m TOR阳性染色细胞百分比降低,有显着差异(P<0.01)。模型2周组的m TOR阳性染色细胞百分比相较模型6周组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海马CA3区,各模型组大鼠m TOR阳性染色细胞百分比显着增多,且有随天数增加而递增的趋势。与假手术相比,模型2周组m TOR阳性染色细胞百分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模型4周及模型6周组显着降低(P<0.01)。中药组阳性染色细胞百分比明显减少,与模型6周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6周组相比,模型后2周的m TOR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2周组、模型4周组、模型6周组大鼠海马中的Bcl-2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1),随天数增加而下降,与模型6周组相比,模型2周组明显增高(P<0.01);在中药治疗6周后,Bcl-2蛋白表达明显有增高趋势,与模型6周组相比,中药组大鼠海马的Bcl-2蛋白表达增多,有显着差异(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各模型组大鼠海马中的的Bax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0.01),模型组随周数增加呈现增多趋势,与模型6周组相比,模型2周组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药治疗6周后,Bax蛋白表达明显有下降趋势,与模型6周组相比,中药组大鼠海马的Bax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各模型组大鼠海马区的Bcl-2/Bax明显下降(P<0.01),模型组随天数增加而下降,但是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药治疗6周后,Bcl-2/Bax蛋白表达明显有增高趋势,与模型6周组相比,中药组大鼠海马Bcl-2/Bax明显增多(P<0.01)。在大鼠海马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2周组、模型4周组及模型6周组的m TOR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随天数增加,大鼠海马区的m TOR表达呈现增多趋势,与模型6周组相比,模型2周组的表达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益神方治疗6周后,中药组大鼠海马区的m TOR表达减少,与模型6周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大脑缺血缺氧导致VCI模型大鼠神经元细胞的凋亡和缺失,诱发凋亡相关因子生成,同时与神经元的构成、凋亡、自噬密切相关的m TOR通路在海马CA1、CA3区过表达,导致学习记忆能力的下降。而益神方可抑制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对m TOR信号通路的调控,最终起到改善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二、补肾活血方对脑缺血小鼠智能及大脑皮层胆碱能系统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补肾活血方对脑缺血小鼠智能及大脑皮层胆碱能系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AD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进展 |
1 中医学对痴呆的系统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中医学对痴呆病名由来及发展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痴呆病因病机的古代认识 |
1.3 中医学对痴呆辨证论治及相关研究的认识 |
1.4 中医学对痴呆治疗的古今认识 |
综述二 西医学对AD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AD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AD的概述及流行病学 |
1.2 现代医学对AD发病因素的认识及研究 |
1.3 现代医学对AD发病相关机制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AD治疗的认识 |
2.1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s) |
2.2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 |
2.3 甘露特纳胶囊 |
2.4 其他非药物治疗 |
3 问题与展望 |
综述三 Aβ在脑内异常沉积的机制 |
1.Aβ的产生、分布与清除、传递与运输的研究进展 |
1.1 Aβ的产生 |
2 Aβ的清除 |
2.1 细胞的清除作用 |
2.2 Aβ被降解酶的清除作用 |
2.3 中枢Aβ的清除途径 |
2.4 血液成分介导的Aβ清除 |
综述四 解毒益智方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 |
1 解毒益智方的创立 |
1.1 脑髓理论 |
1.2 髓虚毒损 |
1.3 补肾益髓,活血化痰解毒法 |
2 解毒益智方通过调节SIRT1/AMPK通路抑制BACE1表达改善Aβ的沉积 |
3 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应用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CCP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保护性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Aβ水平变化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BACE1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基于“毒损脑络”理论黄连解毒汤早期干预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对PSCI相关中医“毒邪”分类的研究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纳排标准 |
3.观察指标及研究方法 |
4.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入选患者中医证型及有关实验室指标的总体分布情况 |
2.各中医证型与所观察指标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
3.毒邪的分类与所观察指标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
4. 各中医证型与相应毒邪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 |
5. 各类毒邪相兼情况分布特征 |
6. 各类毒邪中热性症状存在情况 |
7. 各类毒邪与所观察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PSCI的中医证候学研究 |
2.对PSCI毒邪的分类定义 |
3.对PSCI中医证型及毒邪分类研究结果的解读及探讨 |
4.对于“素毒”与“新毒”的理解 |
5.PSCI毒邪的整体统一性及黄连解毒汤治疗的可行性 |
6.本研究需要进一步延伸的方向 |
第二部分:早期应用黄连解毒汤对PSCIND患者的疗效观察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纳排标准 |
3.分组情况及治疗方法 |
4.观察指标及研究方法 |
5.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黄连解毒汤对认知功能MMSE评分的影响 |
2.黄连解毒汤对认知功能MoCA评分的影响 |
3.黄连解毒汤对神经功能NIHSS评分的影响 |
4.黄连解毒汤对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的影响 |
5.黄连解毒汤对各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 |
6.黄连解毒汤对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
7.对治疗后1 月、6 月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
讨论 |
1.PSCI的治疗与“毒损脑络”学说 |
2.黄连解毒汤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
3.导师组有关黄连解毒汤在认知障碍方面的研究基础 |
4.对神经、认知功能及ADL评分的影响作用分析 |
5.对各中医证候评分及有关毒邪的动态影响作用分析 |
6.对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作用分析 |
7.本研究的意义及仍需解决的问题 |
第三部分:黄连解毒汤对脑梗死动物模型认知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
引言 |
实验动物与方法 |
1.实验动物 |
2.试剂及仪器 |
3.多发性脑梗死大鼠动物模型的制作 |
4.随机分组及给药 |
5.大鼠脑组织取材 |
6.指标检测及方法 |
7.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各组大鼠的行为学认知功能检测 |
2. 各组大鼠皮层组织 HE 染色病理检查 |
3. 各组大鼠脑组织梗死周围区 MVD 检测 |
4.各组大鼠脑皮层组织Notch信号通路及VEGF蛋白检测 |
5.各组大鼠脑皮层组织炎性相关因子的检测 |
讨论 |
1.对PSCI发生机制的认识及所观察指标的选择 |
2.黄连解毒汤对于脑缺血及PSCI影响的可能机制 |
3.对PSCI相关信号通路的选择 |
4.动物造模方法的选择 |
5.对实验分组方法的选择 |
6.对实验结果的解读及分析 |
7.本研究的意义及有待延伸的方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文献综述:“毒损脑络”学说与卒中后认知障碍 |
参考文献 |
附录2 血管性痴呆中医证候诊断量表(SDSVD) |
附录3 PSCI中医毒邪症状要素表 |
附录4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 |
附录5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 |
附录6 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量表 |
附录7 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 |
附录8 各组实验动物水迷宫活动轨迹图例 |
附录9 各组实验大鼠梗死区及梗死周围区 HE 染色病理结果 |
附录10 各组实验大鼠梗死区及梗死周围区微血管密度情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3)黄精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痴呆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黄精丸治疗AD小鼠的药效探讨及其对抗氧化、抗炎、抗Aβ蛋白的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1.2 试验药物 |
1.1.3 实验试剂 |
1.1.4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试验药液制备与使用剂量 |
1.2.2 动物造模与试验药物干预方法 |
1.2.3 各组小鼠行为学差异检测(跳台实验) |
1.2.4 取材及样本制备 |
1.2.5 各组小鼠大脑组织及血清抗氧化酶系活性及炎症因子水平差异检测 |
1.2.6 各组小鼠大脑Aβ蛋白含量差异检测 |
1.2.7 统计学处理 |
1.3 结果 |
1.3.1 黄精丸对AD小鼠学习、记忆等行为学成绩的影响 |
1.3.2 黄精丸对AD小鼠大脑组织抗氧化酶活性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
1.3.3 黄精丸对AD小鼠血清抗氧化酶活性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
1.3.4 黄精丸对AD小鼠大脑组织Aβ毒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1.4 小结 |
第二章 黄精丸治疗AD小鼠作用的药效可重复性探讨及其对AD小鼠大脑海马神经元数量、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影响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2.1.2 试验药物 |
2.1.3 实验试剂 |
2.1.4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试验药液制备与使用剂量 |
2.2.2 动物造模与试验药物干预方法 |
2.2.3 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 |
2.2.4 各组小鼠水迷宫行为学差异检测 |
2.2.5 取材及样本制备 |
2.2.6 各组小鼠大脑皮层及海马神经元变化检测 |
2.2.7 各组小鼠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区NSCs增殖差异检测 |
2.2.8 统计学处理 |
2.3 结果 |
2.3.1 黄精丸对AD小鼠学习、记忆等行为学成绩的影响 |
2.3.2 黄精丸对AD小鼠大脑神经元数量变化的影响 |
2.3.3 黄精丸对AD小鼠大脑海马DG区 NSCS增殖的影响 |
2.4 小结 |
讨论 |
1 黄精丸治疗AD的理论可行性讨论 |
2 黄精丸治疗AD疗效的可重复性讨论 |
3 黄精丸治疗AD作用机制讨论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黄精丸防治阿尔茨海默病刍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4)针药联合治疗血管性痴呆(肾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及优化方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 |
1 引言 |
1.1 文献回顾 |
1.1.1 中西医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
1.1.2 中西医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进展 |
1.1.3 西医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不足 |
1.1.4 中西医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前景 |
2 临床研究 |
2.1 临床病例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病例剔除、脱落及终止标准 |
2.2 分组与治疗方法 |
2.2.1 病例分组 |
2.2.2 治疗方案 |
2.3 临床观测指标及观测方法 |
2.3.1 治疗性观察指标 |
2.3.2 安全性评价指标 |
2.3.3 疗效评价标准 |
2.3.4 安全性分级 |
2.3.5 疗效分析 |
2.3.6 数据整理与统计 |
2.4 研究结果 |
2.4.1 一般资料 |
2.4.2 四种治疗方法对MMSE评分影响的差异 |
2.4.3 四种不同治疗方法对 SDSVD 评分影响的差异 |
2.4.4 小结 |
3 分析与讨论 |
3.1 “补肾、活血、祛瘀”针法治疗VD的立法依据 |
3.2 中药“苁蓉益智胶囊”治疗VD的立法依据 |
3.3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3.3.1 MMSE疗效分析 |
3.3.2 ADL疗效分析 |
3.3.3 MMSE和 ADL之间的关联性 |
3.3.4 SDSVD疗效分析 |
3.3.5 对改善VD患者的MMSE、ADL、SDSVD评分的分析 |
3.4 病例脱落原因说明 |
4 结论 |
5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血血管性痴呆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5)补肝益肾填髓方治疗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痴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1 引言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资料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脱落、剔除标准 |
2.6 治疗方法 |
3 指标观测 |
3.1 疗效性指标观测 |
3.2 神经功能评定量表 |
3.3 神经心理学量表 |
3.4 临床理化指标 |
3.5 安全性指标 |
4 数据处理 |
5 结果 |
6 讨论 |
6.1 西医对PDD的机制探讨 |
6.2 传统医学对PDD的认识 |
6.3 补肝益肾填髓方治疗肝肾阴虚型轻中度PDD的研究 |
6.4 临床观察指标的选择 |
6.5 补肝益肾填髓方治疗后相关结果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帕金森病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化瘀通络灸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小胶质细胞分泌因子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血管性痴呆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VD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2.1 肾精亏虚,髓海不足 |
1.2.2 心脾两虚,气血亏虚 |
1.2.3 痰浊阻窍,脑失清灵 |
1.2.4 瘀阻脑络,神明失养 |
1.3 中医治疗 |
1.3.1 中药治疗 |
1.3.2 针刺治疗 |
1.3.3 艾灸治疗 |
1.3.4 其它治疗 |
2 小结 |
综述二:激活型小胶质细胞的研究进展 |
1 小胶质细胞的认识 |
1.1 小胶质细胞的来源与分布 |
1.2 小胶质细胞的分型 |
1.3 小胶质细胞的分泌功能 |
1.3.1 M1型小胶质细胞分泌因子 |
1.3.2 M2型小胶质细胞分泌因子 |
2 针灸对小胶质细胞的影响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化瘀通络灸对VD大鼠空间记忆能力影响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VD模型分组 |
2.2 VD模型建立 |
2.3 VD模型成功的标准 |
2.4 处理方法 |
2.5 Morris水迷宫检测 |
2.6 数据分析 |
2.7 结果分析 |
2.7.1 术后3天定位航行试验及空间探索实验结果 |
2.7.2 3疗程后各组大鼠天定位航行试验及空间探索实验结果 |
2.8 结论 |
实验二 :化瘀通络灸对VD大鼠海马CA1区小胶质细胞分泌功能影响的研究 |
1 化瘀通络灸对VD大鼠海马CA1区影响的研究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主要试剂与器材 |
1.3 实验取材 |
1.4 方法 |
1.5 结果 |
1.6 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化瘀通络灸法 |
2小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iba-1 |
3 海马CA1区 |
4 TNF-α和BDNF表达结果讨论 |
5 本实验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7)基于微观辨证探讨脑缺血后脾虚病机可能及健脾补土方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基于文献的缺血性脑卒中证素分布规律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资料来源 |
1.2 检索策略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筛选方法 |
1.6 资料规范化处理 |
1.7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各证型分布情况 |
2.2 病位、病性证素分布规律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基于文献的缺血性脑卒中用药规律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资料规范化处理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脑卒中处方中药使用步页次分析 |
2.2 脑卒中处方药物类别分析 |
2.3 高频使用药物聚类分析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健脾补土方通过ECM和INT-FAK通路对脑缺血损伤的干预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健脾补土方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损伤的影响 |
1.1.1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和脑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
1.1.2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伊文思蓝渗出的影响 |
1.1.3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
1.1.4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ECM的影响 |
1.1.5 健脾补土方对调控ECM降解的酶类的影响 |
1.1.6 健脾补土方对INT-FAK信号通路INTβ3、p-FAK、p-AKT、bcl-2表达的影响 |
1.2 健脾补土方对体外神经元INT、ILK、FAK表达的影响 |
2 结果 |
2.1 健脾补土方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损伤的影响 |
2.1.1 动物一般情况及证候观察 |
2.1.2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
2.1.3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
2.1.4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
2.1.5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灌注损伤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
2.1.6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
2.1.7 健脾补土方对调控ECM降解的酶类的影响 |
2.1.8 健脾补土方对INT-FAK信号通路INTβ3、p-FAK、p-AKT、bcl-2表达的影响 |
2.2 健脾补土方对体外神经元INT、ILK、FAK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微观辨证 |
3.2 取象比类 |
3.3 基于微观辨证和取象比类思想的细胞外基质与“脾土”的类比 |
3.4 ”脾土”与脑生成的关系 |
3.5 “脾土”与脑的经络相通关系 |
3.6 “脾土”与脑主情志的关系 |
3.7 “脾土”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 |
3.8 脑卒中临床特点与“脾土”的关系 |
3.9 ECM和INT-FAK通路与脑缺血损伤的关系 |
3.10 中医药防治脑缺血性疾病研究概况 |
3.11 健脾补土方通过ECM和INT-FAK通路对脑缺血损伤的干预 |
3.12 健脾补土方立法选方理论探讨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业绩 |
综述 中医药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益髓解毒法对血管性痴呆大鼠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益髓解毒法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第二章 益髓解毒法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第三章 益髓解毒法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组织细胞损伤及凋亡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第四章 益髓解毒法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第五章 “髓虚毒损”中风病机思想对VD益髓解毒治疗大法的指导 |
1.课题研究的理论背景 |
2.髓虚毒损病机关键对血管性痴呆的理论指导 |
3.益髓解毒法治疗VD的理论依据及组方分析 |
4.益髓解毒法与VD细胞凋亡机制的关联分析 |
5.课题研究不足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9)参麻益智方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白质的影响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中英文索引 |
综述部分 |
一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认识及治疗进展 |
二 血管性痴呆的西医认识及治疗进展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药品制备 |
2.2 模型制备 |
2.3 分组与给药 |
2.4 行为学检测-Morris水迷宫 |
2.5 取材、染色 |
2.6 Western Blot法 |
2.7 比色法 |
2.8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行为学检测 |
2 脑组织病理形态学 |
3 胼胝体髓鞘形态 |
4 MBP蛋白表达 |
5 BBB相关蛋白表达 |
6 氧化应激水平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益神方对血管性认知障碍海马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引言 |
实验一 两血管结扎术建立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模型及益神方对血管性认知障碍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
1.1.3 实验仪器 |
1.1.4 主要溶液配置 |
1.2 实验方法 |
1.2.1 实验动物的分组及给药 |
1.2.2 实验动物模型的制备 |
1.2.3 行为学检测 |
1.2.4 实验技术路线图 |
1.2.5 统计学分析 |
2.实验结果 |
2.1 各组大鼠体重变化 |
2.2 各组大鼠生存率及术后状态 |
2.3 各组大鼠Morris水迷宫结果 |
2.3.1 造模后1 周各组大鼠Morris水迷宫结果 |
2.3.2 治疗6 周后各组大鼠Morris水迷宫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实验二 益神方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及药物 |
1.1.2 实验试剂 |
1.1.3 实验仪器 |
1.1.4 实验所需溶液配置 |
1.2 实验方法 |
1.2.1 实验动物组织取材 |
1.2.2 实验方法 |
1.2.3 实验技术路线图 |
1.2.4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TTC染色 |
2.2 H.E染色 |
2.3 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 |
2.3.1 各组大鼠海马区NEUN阳性细胞百分比 |
2.3.2 各组大鼠海马区mTOR阳性细胞百分比 |
2.4 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 |
2.4.1 各组大鼠Bax、Bcl-2 蛋白水平表达 |
2.4.2 各组大鼠mTOR蛋白水平表达 |
3.讨论 |
3.1 神经元细胞凋亡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关系 |
3.2 益神方对于血管性认知障碍模型大鼠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 |
3.3 mTOR蛋白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疾病的影响 |
3.4 益神方对血管性认知障碍模型大鼠mTOR蛋白的影响 |
4.小结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基于营养神经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生物分子学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已发表论文 |
附录三 :参与课题项目 |
四、补肾活血方对脑缺血小鼠智能及大脑皮层胆碱能系统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D]. 朱晓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毒损脑络”理论黄连解毒汤早期干预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姜海伟.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黄精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痴呆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杨晶莹.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针药联合治疗血管性痴呆(肾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及优化方案探讨[D]. 谢丽风.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5]补肝益肾填髓方治疗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痴呆的临床研究[D]. 程园园.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化瘀通络灸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小胶质细胞分泌因子的影响研究[D]. 刘晓俊.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基于微观辨证探讨脑缺血后脾虚病机可能及健脾补土方干预[D]. 刘旺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益髓解毒法对血管性痴呆大鼠作用机制的研究[D]. 高玲.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1)
- [9]参麻益智方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白质的影响和机制研究[D]. 刘佳妮.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10]益神方对血管性认知障碍海马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及机制[D]. 李怿霞.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