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国际标准及其制定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国际标准及其制定

一、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国际标准及其制定(论文文献综述)

杨欣[1](2020)在《《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文中认为贸易自由化的长期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全球关税降低,非关税壁垒得到有效控制,传统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力式微。全球市场最终形成,全球价值链不断整合升级的时代使得货物的跨境流动更加频繁。在此情形下国际贸易中的程序性事项对货物流通造成的阻滞逐渐引起关注。贸易便利化旨在为国际贸易活动创造简便、协调和透明的环境,从而形成贸易程序简化、文件简单化和信息透明化的新型贸易关系。推行贸易便利化、减少进出口和过境的时间成本和规费将带来全球红利几乎成为世界共识。此前其他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推行的贸易便利化措施存在局限性,《关税及贸易总协定》针对此问题的条款又过于简略。全球贸易环境的改变和现有国际法框架的局限呼唤一部约束力更为广泛的、更有针对性的条约,《贸易便利化协定》应运而生。经过世界贸易组织艰苦谈判与多方角逐,《贸易便利化协定》于2013年通过并最终于2017年2月正式生效。作为多哈回合目前仅有的实质性成果,其拥有不同于此前世界贸易组织其他协定的显着特征,专注于国际贸易中的“非效率性”问题,旨在克服国际贸易中的程序性障碍。《贸易便利化协定》的理论基础和条款内容值得深入研究,而针对其履行的研究则更具现实意义。本文针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问题进行研究,旨在从条约冲突与协调的角度探究其履行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其顺利履行。全文分为五章,首先对《贸易便利化协定》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继而探究《贸易便利化协定》与其他条约冲突的缘由、特征,再而研究《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具体表现及其协调路径,最终从中国与《贸易便利化协定》的关联出发提出中国的应对策略。全文按照此逻辑结构,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展开论证。本文第一章探讨了《贸易便利化协定》的基础理论,界定贸易便利化的概念,根据各国际组织对贸易便利化的定义及其侧重点归纳贸易便利化概念及其特征。厘清其与贸易自由化的关系,贸易便利化脱胎于贸易自由化,与之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在具体内容和国际实践上有与其有诸多不同之处,分析两者区别与联系有利于探讨贸易便利化独有特征并进一步探析《贸易便利化协定》独特之处。同时对贸易便利化的相关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及其与贸易便利化的内在联系进行阐述。此外,第一章还对《贸易便利化协定》对贸易便利化理论的运用进行了研究。《贸易便利化协定》作为贸易便利化理论的新发展,其内容体现出贸易便利化理论体系的内容。第二章从条约冲突与协调视角研究《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理论基础。通过条约冲突及协调理论的基础研究,提出协调《贸易便利化协定》与其他条约冲突的一般方式。同时,从宏观和具体两个角度指出《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缘由,从宏观来讲,主要是由于国际法的碎片化导致的。从具体原因来讲,进出口环节《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主要是由于贸易便利与贸易安全价值目标之间对立引发的。过境环节《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主要是由于贸易目标与非贸易目标的分歧导致的。在此基础上,指出《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特征,即冲突表现的多样性、冲突原因的复杂性以及协调方式的差异性。第三、四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通过理论阐述以及比较分析,集中研究《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具体表现及对应协调路径,根据国际贸易程序的主要环节,主要包含:《贸易便利化协定》进出口程序的便利化规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以及《贸易便利化协定》过境环节的规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其中,进出口程序的便利化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主要是由于《贸易便利化协定》所标榜的贸易便利的价值目标与其他条约中蕴含的贸易安全价值目标的冲突而引发。具体而言,主要包括《贸易便利化协定》与世界海关组织体系中的《SAFE框架》以及与世界贸易组织体系中《SPS协议》《TBT协议》之间的冲突。针对前者,主要运用比例原则以及通过国际组织进行协调,而对于后者,主要通过冲突条款优先原则、后法优于先法原则以及比例原则进行协调,同时发挥条约解释的作用。在过境环节,主要表现为《贸易便利化协定》的过境自由规定与《海洋法公约》第十部分过境自由以及《反假冒贸易协定》对过境货物知识产权执法措施之间的冲突。对于前者,应当运用后法优于先法原则以及比例原则进行协调,针对后者主要运用比例原则以及条约解释进行协调。本文第五章是中国对策研究部分,论述的是面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中国的应对策略。中国作为协定的缔约国,负有履行协定的义务,中国面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问题,在国内层面,应当促进国内立法与《贸易便利化协定》相协调,在国际层面,应当提高在相关条约修改上的话语权,促使相关条约的修改与《贸易便利化协定》相衔接。

李冬冬[2](2018)在《论《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对成员方规制权的制衡》文中提出如何协调贸易自由化和成员方规制权之间的冲突是WTO法理论和实践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本文旨在考察《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Agreement on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以下简称TBT协定)技术法规规则对成员方的规制权产生何种制衡效果,分析其利弊并提出对策。前言部分首先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然后总结选题的研究现状,最后界定本文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旨在阐明如何在WTO法和TBT协定的语境下理解成员方规制权。所谓规制权是指政府为实现某种公共利益或公共目标,根据相应法律法规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具体经济活动实施干预的权力;其内容包括规制主体、规制对象、规制目标、规制工具和规制过程。WTO法中的成员方规制权是指,在WTO法律规则之下,成员方在确定其规制主体、规制对象、规制目标、规制工具和规制程序方面所享有的权利或自由。TBT协定的根本宗旨就是通过非歧视、必要性和协调一致规则来实现贸易自由化;与此同时维护内置于各规则中的成员方规制权,实现二者的平衡。作为TBT协定的主要调整对象,技术法规属于命令——控制型规制工具,但TBT协定并未强制要求成员方在进行规制活动时必须选择技术法规,只是界定何种规制工具构成技术法规。从既有争端解决实践来看,技术法规的范围呈现出一定的扩张趋势,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境内规制措施会被认定为技术法规,进而受到TBT协定的严格约束;同时这一扩张趋势具有限制性和不确定性。第二章研究TBT协定第2.1条国民待遇规则对成员方规制权产生何种制衡效果,为此需要考察“同类产品”和“不低于待遇”的裁判标准。WTO既有争端解决实践关于“同类产品”和“不低于待遇”的裁判显示,上诉机构对于审查成员方选择的规制目标抱持谦抑审慎的立场,即除非相关涵盖协定有明文规定或指引,否则无需探究技术法规背后的规制目标。对于技术法规的实质内容,“不低于待遇”要求其具有正当性,防止其对“同类产品”构成任意或不合理的歧视。此外,由于技术法规受TBT协定和GATT1994同时管辖,二者适用法理之不同会导致成员方在不同协定下享有范围不同的规制权,对此争端解决机构应当在法律适用和解释方面做出一定的改进提升。第三章分析TBT协定第2.2条必要性规则对成员方规制权的制约。本章内容显示,对于成员方选择的单一或相互支持之规制目标,相关TBT争端的专家组和上诉机构予以较为充分尊重,但是“欧盟——海豹案”却倾向于否认成员方有权通过一项技术法规同时追求多重相互冲突之规制目标;此外,必要性规则要求成员方选择的规制目标必须具有正当性。对于成员方设定的适当保护水平(即技术法规对于实现规制目标的实际贡献程度),必要性规则予以充分尊重,并不横加干涉或质疑。对于技术法规之实质内容,必要性规则要求其具有最少贸易限制性。第四章研究TBT协定的协调一致规则对成员方规制权的制衡。协调一致规则主要要求技术法规的实质内容必须建立在相关“国际标准”的“基础”之上。TBT协定本身并未对国际标准的含义与范围做出界定,相关争端解决实践表明国际标准的制定至少应当具有一定的程序正当性;而“基础”一词则要求技术法规之实质内容与相关国际标准之间必须存在“非常强烈和密切的联系”。协调一致规则还对成员方施加了持续性审查义务,要求其必须根据新制定或经修改的国际标准审查修改既有技术法规之实质内容。国际标准的“相关性”要求其与技术法规必须具有相同的规制目标,而协调一致规则的例外规定则保证该规则不会损害成员方选择的规制目标及其设定的适当保护水平。在结论部分,笔者阐明WTO法/TBT协定语境下成员方规制权的含义,归纳TBT协定相关规则对成员方规制工具的形式选择权、规制目标的选择权、适当保护水平的设定权和规制工具的内容制定权产生的制衡效果,进而提出WTO争端解决机构和各成员方的应对之策。

许民强[3](2015)在《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事安全不仅构成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成为全球公共安全治理的重点领域之一。近百年来,国际社会经过不懈努力和追求,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国际海事安全法律规范体系,形成了以SOLAS公约、MARPOL公约、STCW公约等为“龙头”的并行的分公约体系和极地国际海事规则,各国也基于船旗国、沿岸国、港口国的管辖权制订和实施了保障本国海事安全的法律制度。但现实情况表明,减少或消除海事安全面临的风险仍是一项长期的迫切任务。频繁发生的海事安全事件或事故,固然有其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但与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不完善以及不严格遵守或执行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紧密相关。故此,文章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在界定“海事”、“海事安全”、“国际海事安全”等概念基础上,梳理与海事安全相关的国际习惯(法)、国际条约和发达国家(联盟)国内法,探讨海事安全国际习惯(法)的现代意蕴、国际海事安全条约体系的构成内容以及发达国家(联盟)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关注重点。第二部分分析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将其归结为五个方面,即创制主体“三轨并存”、法律适用存在冲突、过于倚重“高标准一低事故”技术性逻辑、专门性国际海事规则仍存不足和监管者缺少被监管机制,并提出如下完善建议:规制对象应集中在对船舶及其航行的管控能力、规制内容应着眼于“人的因素”、注重国际海事安全法律规范的彼此衔接和推进各国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统一。第三部分将研究视角回归我国,总结我国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现状与不足,分析我国海事安全面临的风险及我国对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时代诉求,提出完善我国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建议,即借鉴国际社会的相关做法、明确海事安全命规则的制定主体、合并与整合海事安全规章、完善海事安全法律制度快速修改机制和填补现行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迫切性缺口。

廖为渊[4](2015)在《嵌入式国际标准电子海图信息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得出的成果提供的支持IHOS-57嵌入式国际标准电子海图信息系统,可以为相关海事管理部门和船员提供标准、规范的嵌入式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信息平台,支持访问AIS通讯数据库获取船舶动态信息,它具有轻巧、快速和行动方便的优势,有利于推动电子海图在国内航行船舶的应用,提高航行安全水平,并且可在海事部门的船舶监管业务、航标设备巡检、边防安全、海上应急指挥系统和海域防灾减灾预警工程等领域得到推广应用,经济效益和产业化前景较好。

胡青[5](2011)在《基于公共通信网络的MIP-AIS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自人类从事海上活动以来,海上船舶安全航行一直是航海人员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海上航行安全保障技术发生了重要变化,无线电语音通信、雷达/ARPA导航、GNSS卫星导航、卫星通信、船舶自动识别系统、GMDSS系统等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些系统中,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是本世纪新兴的航行安全系统,自应用实施以来对船舶的避碰和安全航行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基于VHF通信频段和SOTDMA通信协议的AIS系统存在两个关键缺陷:一是系统容量的限制,二是VHF通信系统9.6kbps的传输带宽限制,无法适应目前沿海和内河船舶越来越多的信息传输需求,特别是未来e-Navigation战略发展的需要。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公网GPRS/CDMA/3G通信系统移动IP技术的自动识别技术,可以有效弥补通用AIS系统的不足,特别对内河和沿海小型船舶的自动识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的研究主要工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基于公网GPRS/CDMA/3G移动IP通信系统的MIP-AIS (Mobile IP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技术模型。研究了公网MIP-AIS系统船舶自动识别模型,设计了S-C (Ship-Center)、S-CA (Ship-Center Assisting)和S-S(Ship-Ship)三种识别模型,系统的解决了公网MIP-AIS中船舶在不同情况下对其识别范围内的其他船舶进行自动识别的方法。定义了公网MIP-AIS系统功能,分析了S-C识别模型、S-CA识别模型和S-S识别模型的适用特征。理论分析表明,S-C识别模型虽然实现简单,但对船舶识别中心负载压力过大,通信带宽要求很高,不适合海量终端同时在线服务,而S-CA识别模型和S-S识别模型的组合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2)三种自动识别搜索算法,分别是基于中心辅助的自动识别搜索算法(CAAISA, Center Assisting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earch Algorithm)、基于最优过渡识别节点辅助的自动识别搜索算法(ISAISA, base on Interim SIN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earch Algorithm)和迁移过程中船舶自动识别节点自组织搜索算法(SOAISA, Self Organization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earch Algorithm)可使公网MIP-AIS系统在不同情况下能够快速有效的识别和获取其识别范围内的其他船舶。详细设计了三种船舶自动识别搜索算法的关键函数、算法执行过程和适用的船舶分布拓扑结构,并从理论上分析了三种算法的执行效率。研究表明,该三种算法在公网MIP-AIS系统各个阶段的配合使用,有效提高了公网MIP-AIS系统船舶识别中心的服务效率。(3)公网MIP-AIS系统下信息交换技术。首先按照ISO/OSI七层架构设计体系,设计了公网MIP-AIS系统信息交换协议和船载终端设备上的MINI移动IP协议栈技术。设计了公网MIP-AIS系统船载终端设备初次入网阶段、掉线重新识别阶段和平稳迁移阶段中工作状态迁移过程及对应的信息交换协议。研究了公网MIP-AIS终端设备技术架构,给出了MINI移动IP协议栈状态迁移实现过程和优化方法,使其更适合低端公网MIP-AIS船载终端设备的应用,有效保障了公网MIP-AIS系统的信息交换实时性,并大大提高了船载终端设备的性价比。(4)基于PID控制算法的事务分配调度算法。针对公网MIP-AIS船舶识别中心海量事务处理分配调度难题,提出了基于PID控制算法的事务分配调度算法。该算法综合考虑了事务类型的处理复杂度和不同处理终端的熟练程度,有效平衡了公网MIP-AIS系统船舶识别中心各协作终端海量事务处理负载,并有效提高了事务处理效率。(5)开发了公网MIP-AIS系统船舶识别中心平台和公网MIP-AIS船载终端设备,实际应用证明了本研究提出公网MIP-AIS系统能够有效弥补通用AIS系统的不足,实现船舶之间自动识别。

李丽萍[6](2011)在《基于TDMA的船载自动识别系统通信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航运业发展迅速,海上交通日益繁忙,对航海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海上识别技术由于其自身局限性已难以适应现代航海的需求,因而,船载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简称AIS)便应运而生了,并从上世纪90年代正式提出到现在短短的十几年发展十分迅速。AIS工作在海上VHF频段,属于蜂窝移动通信范畴,其关键技术是自组织时分多址(STDMA)技术。作为一个无线通信系统,AIS的通信性能是AIS的研究及应用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AIS的发展、研究情况以及AIS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分析了主要影响AIS通信性能的性能指标。然后基于国际相关组织建立的国际标准,主要对AIS的吞吐性能及监测半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对AIS的自组织通信原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重点分析了发生通信冲突时对基站接收性能的影响,并将发生通信冲突发射台的数目扩展至多个,建立仿真模型进行计算机仿真,根据仿真结果分析了发生通信冲突时不同信道负载下的基站的接收性能及系统的吞吐性能。2.采用分区讨论的办法研究AIS系统的吞吐性能,即以接收台为中心,按照不同的通信特点,以不同的半径来划分其周围的区域,对各个区域的吞吐性能进行逐一的分析讨论。考虑到在实际中,基站的天线高度要远高于船台的天线高度,因而基站的覆盖范围往往要远大于船台的覆盖范围,因此,本文多考虑了一种外围区域的情况。通过讨论分析,建立了不同区域的吞吐率模型,并根据不同的船台覆盖半径对系统吞吐率进行了仿真计算,并根据仿真结果得出相应结论。3.通过电磁波传输损耗模型分析,得出基站路径损耗与噪声影响下的最大作用距离,并分析了最大作用距离与站台的可视覆盖范围及站台的监测半径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讨论,在传统计算方法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AIS监测半径的方法,新方法注重海面传播环境的特点,大大提高了计算模型的精度。

姚洪军[7](2010)在《论标准与专利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标准与专利在促进技术创新、推动创新成果的传播和应用、增进消费者福利等方面具有相同的作用。由于执行标准并不排斥经济上的成本,引入专利技术并不会使标准难以实施。为了履行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等国际条约的义务,我国政府在标准的制定中也必须允许专利技术的引入。标准与专利相结合,可以更先进,从而更好地椎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刘成勇[8](2009)在《船舶自动识别网络系统设计及其性能仿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应用,航海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步迈入了信息时代。在世界航运中,船舶技术正向着高速化、大型化发展,船舶数量不断增加,通航水域越来越拥挤,海损事故时有发生,对海上人命、财产安全以及海洋环境造成威胁。在不断研究船舶航行安全保障技术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船舶间的通信和相互识别是海上安全航行和船舶交通管理的前提条件。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AIS)作为一种新型的助航系统,同时也是船舶信息化的网络系统,可以实现船舶之间的通信和避碰,保障船舶的航行安全,减少水上交通事故的发生;此外,AIS系统还可以与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essel Traffic System, VTS)结合起来使用,有利于强化VTS的功能,加强覆盖水域内的船舶交通管理。目前,AIS系统已经开始在船舶上应用,为了更好地实现AIS的功能,充分发挥AIS的特点,需要与之同步的AIS岸台网络,对AIS岸台网络的建设提出了要求。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对AIS网络进行研究,并先后建立了岸台AIS网络。我国目前也已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和建设,在长江口和珠江口这两个地区分别建立了AIS岸台网络,并准备在整个沿海、内河水域建设无缝的AIS网络,充分发挥AIS的作用,提高对船舶的识别能力,实现对进出我国水域船舶的有效管理。自动识别系统(AIS)是航海、航空领域里一项较新的研究成果,在航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AIS技术的正确使用可以提高船舶航行的安全性和效率,解决船岸信息传输的难题,成为数字化水上交通的基础支撑。本文就AIS网络系统中一些科学和实际问题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本文对AIS的系统工作原理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了AIS网络的层次模型、数据传输协议、消息报文标准格式以及数据解析方法,着重探讨了SOTDMA协议的时隙选择算法及时隙预约冲突,这是进行AIS网络系统研究的基础。(2)在航海技术领域,对于AIS网络的还处于研究阶段,目前国内外建设的AIS网络仍局限于小型的子网系统。本文通过比较移动自组网与AIS网络的异同,利用无线网络中的理论研究方法以及仿真实验工具,对AIS网络展开研究,深入分析了AIS网络的性能。(3)根据国内AIS网络的规划建设情况,本文抽象提出了基于中心节点的AIS网络模型,提出了服务区的概念。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服务区及子网内节点的时隙状态表及时隙维护过程,提出了基于中心节点的无碰撞时隙选择算法。(4)在AIS网络性能的研究中,大部分文献从概率论的角度进行理论分析,假设的是理想条件,也有部分文献以有线网络(如TCP/IP中的WinSock编程)代替无线网络进行仿真实验,但差异性较大。本文利用NS-2仿真工具对AIS网络系统进行无线网络仿真建模,系统的相似度上有所改善,并且在WindowsXP和Cygwin平台上进行了仿真实验,根据实验的研究结果,进一步分析了AIS网络的性能。(5)智能交通系统(ITS)在航海上的应用是一个发展趋势,现有的ECDIS、GMDSS以及INMARSAT技术已经逐渐成熟,随着AIS网络技术的逐步完善,水上智能交通系统(MITS)也将孕育而生。本文提出了水上智能交通系统模型,分析了MITS的支撑技术平台和框架结构,提出了基于AIS网络的船舶动态监控系统设计框架,旨在为沿海港口AIS网络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提供参考。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672137、90304018)、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060497015)的资助研究。

荆晓刚[9](2008)在《基于AIS的港口引航生产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图像视频处理技术以及3S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海事交通管理数字化进程在我国悄然兴起,尤其在港口海事交通管理中,计算机技术正逐步取代传统的管理模式,计算机技术将各种离散的海事交通信息集成与一体,各种航运信息相互融合,相互参照,不仅提供高了海事交通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单就航运安全的角度讲,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现代航运管理系统,极大的促进了航运安全以及航运的效率。目前我国已开发出自己的电子海图系统(ECDIS),以及AIS产品,在海事信息管理系统中AIS是重要的信息源,因此,在开发海事信息管理系统中,重要的一步就是完成AIS信息与电子海图系统叠加,本文正是基于此项目的考虑,将AIS信息叠加显示在海图上,并将显示的信息用于港口引航管理。研究出一套具有即时监控管理引航船舶的智能引航(安全监控)管理系统。论文研究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围绕引航业务流程和港口引航对船舶安全航行的管理要求,对港口引航监控的实际需求及如何运用现有的各种信息技术来实现这些需求进行了全面的分析。2、AIS信息的解读和显示。AIS由显示(包括:ECDIS,ECS,ARPA,PC)、数据采集(GPS,HDG,COG)和通讯(VHF)三个单元组成。其中以通讯方式和协议最为复杂,本文深入研究AIS的通讯协议,以及AIS的数据格式,完成了对实时接受到的AIS信息在电子海图上显示的功能。3、构建引航业务数据库,以上海引航管理站为研究对象,对引航管理站的业务进行了疏理和综合,以ER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了上海引航管理站数据库。结合AIS动态信息,本系统不仅完成了AIS信息在海图上的动态实时显示,在数据库的支撑下,构建出符合同一信息在不同模块中相互关联的数据结构,实现了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同时,针对引航业务的特点,论文还对指定船舶实施实时跟踪功能进行研究,实现了各种报警功能,如港内限速功能。还对海图功能进行了适当的扩展,如手动添加禁航区等功能;碰撞报警,遇险报警,辅助决策,港口应急等功能在本系统中都有相应的考虑。港口引航是一个港口一个国家直接对外的部门,每天都接待不同国家的船舶,是外界了解一个港口的直接手段,引航效率的高低在某些程度上直接影响一个港口甚至一个国家的形象,在目前国际港口由第二代向第三代数字化港口转型的关键时机,研究海事交通信息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对开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信息系统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这也符合我国十一五规划要求海事交通管理发展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要求。

王平利[10](2007)在《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应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是以自组织时分多址(SOTDMA)为核心技术,可以用于水上交通联络和指挥的船—岸和船—船之间的通讯、导航系统。它弥补了传统雷达在获取目标属性、盲区观测、自动识别目标以及获取航行动向信息等方面的不足,对雷达监视起辅助作用。AIS系统可以与自动避碰系统、电子海图显示系统、航标遥控遥测系统和船位报告系统等系统结合,来帮助船舶有效导航,改善航行安全,增强对覆盖区船舶的识别和监控,为船舶航行提供新的观测手段,将海上通信带入计算机数字通信的网络时代。然而,这些系统的有效结合,必须以AIS数据信息为基础,但是AIS信息采用暗码发送,要利用这些信息并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必须首先对AIS数据信息进行校验和解码。因此,AIS数据信息的校验和解码是AIS应用的一项关键技术。文章在研究AIS通信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了AIS电文格式,对AIS信息数据的解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CRC校验的原理进行了阐述。最后,文章详细介绍了AIS数据解码软件的实现方法。本人已利用所开发的AIS信息解码程序对在AIS设备上实际采集的AIS信息数据进行了解码,验证了所采用的解码方法的正确性。

二、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国际标准及其制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国际标准及其制定(论文提纲范文)

(1)《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中外研究现状评析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贸易便利化协定》理论基础及新发展
    第一节 贸易便利化基础理论探究
        一、贸易便利化的基本涵义解析
        二、贸易便利化与贸易自由化的辨识
        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贸易便利化内在联系
    第二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对贸易便利化理论的运用
        一、《贸易便利化协定》对贸易自由化理论的运用
        二、全球价值链下的《贸易便利化协定》措施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缘由与特征
    第一节 条约的冲突与协调
        一、条约冲突的界定
        二、条约冲突协调途径
        三、《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类型
    第二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产生的缘由
        一、《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产生的宏观原因
        二、《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具体原因
    第三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特征
        一、《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表现的多样性
        二、《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原因的复杂性
        三、《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协调方式的差异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贸易便利化协定》关于进出口环节的便利化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安全与便利关系辨析
        一、贸易安全
        二、贸易安全与便利的对立统一关系
        三、贸易安全与便利是否存在优先问题
        四、妥善处理两者关系
    第二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进出口环节的条款与世界海关组织条约的冲突
        一、世界海关组织在《贸易便利化协定》中的参与
        二、《SAFE框架》与《贸易便利化协定》产生冲突的原因
        三、《贸易便利化协定》与《SAFE框架》的冲突
    第三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检验检疫协定的冲突
        一、“异化”的TBT、SPS措施与《贸易便利化协定》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
        二、《贸易便利化协定》与《TBT协议》《SPS协议》具体条款之间的冲突
    第四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进出口环节规定与相关条约的协调路径
        一、《贸易便利化协定》与世界海关组织安全规则之间的冲突协调
        二、协调《贸易便利化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进出口安全监管规则冲突的路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贸易便利化协定》关于过境环节的便利化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
    第一节 国际法中过境自由制度阐释
        一、过境自由国际习惯法属性分析
        二、过境自由属性辨析
        三、过境自由争议的实证研究
        四、《贸易便利化协定》与过境自由国际条约的承接
        五、过境自由国际法保障的发展趋势评析
    第二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与《海洋法公约》过境自由的冲突
        一、《海洋法公约》过境自由制度安排及其评析
        二、《贸易便利化协定》对《海洋法公约》过境自由制度继承
        三、《海洋法公约》与《贸易便利化协定》过境自由制度差异及对其桎梏
    第三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与《反假冒贸易协定》过境货物知识产权执法措施的冲突
        一、知识产权边境措施相关国际条约沿革
        二、《反假冒贸易协定》知识产权边境措施对《贸易便利化协定》的阻碍
    第四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过境程序规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协调路径
        一、《贸易便利化协定》与《海洋法公约》过境自由规则的冲突协调
        二、《贸易便利化协定》与《反假冒贸易协定》过境货物知识产权执法规定的冲突协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应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策略
    第一节 中国应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必要性
        一、应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是中国履约必由之路
        二、应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是发挥大国作用必要举措
    第二节 中国应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路径
        一、促进中国国内法与《贸易便利化协定》的衔接
        二、增加中国在相关国际条约修订工作的话语权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2)论《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对成员方规制权的制衡(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回顾与综述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四、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WTO法/TBT协定语境中的成员方规制权涵义
    第一节 规制与规制权的涵义
        一、规制的基本内涵
        二、规制权的性质与内容
    第二节 成员方规制权与WTO法的关系
        一、政府规制与自由贸易之间的内在冲突
        二、成员方规制权是国家经济主权的固有内容
        三、成员方规制权与内嵌自由主义理念相契合
        四、WTO涵盖协定的不完全性与成员方规制权行使边界的模糊性
    第三节 TBT协定的根本宗旨:维持贸易自由化与成员方规制权的平衡
        一、从“消极一体化”到“积极一体化”:TBT协定的贸易自由化理念
        二、从“例外”到“内置”:TBT协定的成员方规制权保护进路
    第四节 TBT协定的调整对象:技术法规的判定与范围
        一、技术法规判定的“三要素标准”
        二、技术法规范围之扩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民待遇规则对成员方规制权的制衡
    第一节 TBT协定第2.1条“同类产品”之判定与规制目标的相关性
        一、GATT时期第Ⅲ条“同类产品”的判定:BTA标准vs.目标效果标准
        二、WTO时期第Ⅲ条“同类产品”的判定:竞争导向型方法
        三、TBT协定第2.1条“同类产品”的判定:目标导向型方法vs.竞争导向型方法
    第二节 TBT协定第2.1条“不低于待遇”要求技术法规之内容具有正当性
        一、客观规制目标之考量:GATT1994第Ⅲ:2条第二句的法律适用
        二、不利影响标准:GATT1994第Ⅲ:4条“不低于待遇”之判定
        三、正当规制区分标准:TBT协定第2.1条“不低于待遇”之判定
    第三节 TBT协定与GATT1994国民待遇规则下成员方规制权之比较
        一、正当规制区分标准不适用于GATT1994第Ⅲ:4条
        二、正当规制区分标准与GATT1994第Ⅲ:4和ⅩⅩ条适用之差异
        三、缩小规制权差异之建议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必要性规则对成员方规制权的制衡
    第一节 TBT协定第2.2条必要性规则要求规制目标具有正当性
        一、规制目标的认定
        二、规制目标的正当性审查
    第二节 TBT协定第2.2条必要性规则要求技术法规之内容具有最少贸易限制性
        一、GATT1947/1994第ⅩⅩ条必要性规则的判定标准
        二、TBT协定第2.2条必要性规则的法律适用
        三、具有多重冲突目标技术法规的必要性审查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协调一致规则对成员方规制权的制衡
    第一节 协调一致规则的核心概念——“国际标准”
        一、欧美“国际标准”界定之分歧
        二、TBT争端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对“国际标准”之界定
        三、“美国——金枪鱼案(Ⅱ)”上诉机构裁决之影响
    第二节 协调一致规则具体内容对成员方规制权之影响
        一、适用前提
        二、主要义务
        三、例外规定
        四、安全港条款
        五、发展中成员方受益条款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3)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选题的来源
    Ⅱ已有文献评述
    Ⅲ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1章 国际海事安全概述
    1.1 国际海事安全的概念
        1.1.1 海事的概念
        1.1.2 海事安全的概念
        1.1.3 “国际海事安全”的概念
    1.2 国际海事安全面临的风险
        1.2.1 驾船和管船疏忽
        1.2.2 航运标准的差异
        1.2.3 航运领域制裁
    1.3 国际海事安全治理主体及其治理方式
        1.3.1 船旗国、沿海国和港口国
        1.3.2 区域协议(组织)
        1.3.3 国际海事组织(IMO)
        1.3.4 其他治理主体
    1.4 国际海事安全法律渊源
        1.4.1 国际海事安全习惯(法)
        1.4.2 国际海事安全条约
        1.4.3 国内海事安全法
第2章 海事安全习惯(法)的积淀及贡献
    2.1 海事安全习惯(法)的生成与演进过程
        2.1.1 中世纪以前海事安全习惯(法)
        2.1.2 中世纪海事安全习惯(法)
        2.1.3 近现代国际海事安全习惯(法)
    2.2 海事安全习惯(法)对国际海事安全条约的贡献
第3章 国际海事安全条约的演进及特点
    3.1 SOLAS公约体系
        3.1.1 SOLAS公约的制定及修改进程
        3.1.2 SOLAS议定书
        3.1.3 SOLAS修正案
    3.2 MARPOL公约体系
        3.2.1 船源油类污染管控公约
        3.2.2 船源其他形式污染管控公约
        3.2.3 船源污染防备、反应和合作公约
    3.3 STCW公约体系
        3.3.1 STCW78/95公约
        3.3.2 《马尼拉修正案》
    3.4 极地国际海事规则的生成背景与发展现状
        3.4.1 极地国际海事规则生成背景
        3.4.2 极地国际海事规则生成过程
        3.4.3 极地国际海事规则主要内容
    3.5 小结
        3.5.1 国际海事组织的作用在强化
        3.5.2 国际海事安全条约在国际法中具有鲜明的特点
第4章 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趋势、不足及对策
    4.1 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发展趋势
        4.1.1 保障内容更关注海洋环境安全
        4.1.2 调整范围更具广泛性
        4.1.3 更加注重目标导向和主动预防
    4.2 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
        4.2.1 创制主体“三轨并存”
        4.2.2 法律规范衔接性较差
        4.2.3 过于倚重“高标准一低事故”技术性逻辑
        4.2.4 专门性国际海事规则仍存不足
        4.2.5 监管者缺少被监管机制
    4.3 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建议
        4.3.1 推进各国各区域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统一
        4.3.2 注重国际海事安全法律规范的彼此衔接
        4.3.3 规制内容应着眼于“人的因素”
        4.3.4 完善专门性国际海事安全规则
        4.3.5 加强对海事安全监督主体的责任规定
第5章 发达国家(联盟)海事安全法规范研究
    5.1 欧盟
        5.1.1 以“指令”推进海事安全制度的实施与完善
        5.1.2 启动海事安全一揽子措施
        5.1.3 吸取事故启示和及时修改立法
    5.2 美国
        5.2.1 构建以反恐为重点的海事安全法律制度
        5.2.2 以国内海事安全法塑造国际海事规则
        5.2.3 基于国家利益导向的选择性多边主义立法
        5.2.4 兼具执法与立法职能的海岸警卫队制度
    5.3 加拿大
        5.3.1 高度重视极地海事环境立法
        5.3.2 高度关切危险物品运输安全
        5.3.3 构建服务型的海岸警卫队制度
    5.4 澳大利亚
        5.4.1 实施统一的国家商船安全制度体系
        5.4.2 赋予海事管理机构从属立法职能
        5.4.3 通过“海事通告”制度推进海事信息公开
    5.5 小结
第6章 我国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现状、不足及完善建议
    6.1 我国海事安全法律依存的时代背景
        6.1.1 我国海事安全法律制度面临的新挑战
        6.1.2 我国建设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6.2 我国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现状
        6.2.1 与海上航行安全相关的法律制度
        6.2.2 与海上航行的人为因素相关的法律制度
        6.2.3 与海事生态安全相关的法律制度
    6.3 我国海事安全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
        6.3.1 海事安全法律制度滞后
        6.3.2 海事安全规则的制定主体与执行主体没有明确分离
        6.3.3 国际海事安全条约的履约机制仍不完善
    6.4 我国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完善建议
        6.4.1 推进海事安全法典编纂工作
        6.4.2 明确海事安全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主体
        6.4.3 完善海事安全法律制度快速修改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现行有效规范性文件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废止规范性文件目录
致谢
作者简介

(4)嵌入式国际标准电子海图信息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研究目标
第2章 软件设计概述
    2.1 研究方法
        2.1.1 总体设计原则
        2.1.2 标准规范
    2.2 技术路线
        2.1.1 总体设计思路
        2.1.2 总体设计拓扑
        2.1.3 平台环境架构设计
    2.3 技术方案
        2.3.1 数据库建设
        2.3.2 数据库设计
        2.3.3 数据库组成
第3章 AIS岸基通讯接收系统
    3.1 AIS系统
        3.1.1 AIS概述
        3.1.2 AIS的目的和功能
        3.1.3 AIS系统的特点
    3.2 AIS岸基通讯接收系统
        3.2.1 AIS岸基通讯接收系统概述
        3.2.2 AIS岸基通讯接收系统数据接收与发送
        3.2.3 AIS岸基通讯接收系统功能设计
        3.2.4 AIS岸基通讯接收系统源代码核心类的设计
    3.3 基于无线局域网的AIS无线通讯设备
        3.3.1 从引航端口获取引航数据
        3.3.2 AIS无线传输系统的电路设计
第4章 移动 3G电子海图信息子系统
    4.1 电子海图相关概念
        4.1.1 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
        4.1.2 系统电子航海图
        4.1.3 电子海图
        4.1.4 电子航海图
    4.2 移动 3G电子海图信息子系统概述
    4.3 海图快速显示-基于ArcGIS Server架构的地图缓存
        4.3.1 创建海图文档
        4.3.2 发布地图服务
        4.3.3 创建属性
        4.3.4 在Web应用程序中使用地图服务
        4.3.5 离线缓存
        4.3.6 S57海图缓存测试
    4.4 电子海图操作功能
    4.5 船舶位置定位服务功能
    4.6 源代码核心类的设计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5)基于公共通信网络的MIP-AIS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上通信技术发展现状
        1.2.2 移动IP技术及其应用系统发展现状
        1.2.3 船舶自动识别技术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2章 公网MIP-AIS技术模型研究
    2.1 公网MIP-AIS自动识别模型
        2.1.1 公网MIP-AIS技术原理
        2.1.2 公网MIP-AIS模型基本概念定义
        2.1.3 公网MIP-AIS自动识别模型
    2.2 公网MIP-AIS系统特征分析和基本功能设计
        2.2.1 公网MIP-AIS特征分析
        2.2.2 公网MIP-AIS基本功能设计
    2.3 公网MIP-AIS自动识别搜索算法
        2.3.1 CAAISA船舶自动识别搜索算法
        2.3.2 ISAISA船舶自动识别搜索算法
        2.3.3 SOAISA船舶自动识别搜索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公网MIP-AIS技术性能分析
    3.1 公网MIP-AIS系统性能仿真模型设计
        3.1.1 公网MIP-AIS系统分析仿真模型的约束定义
        3.1.2 公网MIP-AIS系统仿真模型下IR内船舶自动识别节点数量定理
    3.2 公网MIP-AIS系统自动识别搜索算法性能分析
        3.2.1 CAAISA船舶自动识别搜索算法执行效率
        3.2.2 ISAISA船舶自动识别搜索算法性能研究
        3.2.3 SOAISA船舶自动识别搜索算法执行效率分析
    3.3 公网MIP-AIS系统带宽需求模型性能分析
        3.3.1 S-C识别模型或S-CA识别模型下数据传输带宽需求
        3.3.2 S-S识别模型下重新上线时船舶自动识别节点数据传输带宽需求
        3.3.3 S-S识别模型下船舶自动识别节点迁移过程中数据传输带宽需求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公网MIP-AIS系统信息交换技术研究
    4.1 公网MIP-AIS系统信息交换架构研究
        4.1.1 公网MIP-AIS系统通信框架
        4.1.2 公网MIP-AIS系统信息交换数据帧结构设计
    4.2 公网MIP-AIS系统信交换协议研究
        4.2.1 船舶自动识别节点初始入网阶段信息交换协议设计
        4.2.2 船舶自动识别节点掉线重新识别阶段信息交换协议设计
        4.2.3 船舶自动识别节点在平稳迁移阶段的信息交换协议设计
    4.3 公网MIP-AIS系统船载终端设备移动IP协议栈研究
        4.3.1 公网MIP-AIS船载终端总体设计
        4.3.2 移动IP协议栈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公网MIP-AIS船舶识别中心多事务处理优化算法研究
    5.1 公网MIP-AIS船舶识别中心海量事务多终端处理问题分析
        5.1.1 公网MIP-AIS船舶识别中心事务处理抽象模型
        5.1.2 公网MIP-AIS船舶识别中心海量事务多终端协作处理问题分析
    5.2 基于PID思想的多事务处理分配算法研究与分析
        5.2.1 PID控制基础理论
        5.2.2 基于PID思想的事务处理表述模型
        5.2.3 基于PID思想的事务分配处理数学算法
        5.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6)基于TDMA的船载自动识别系统通信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AIS 的发展过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船载自动识别系统的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2.1 AIS 系统的基本原理
        2.1.1 AIS 的系统组成
        2.1.2 AIS 的工作原理
    2.2 AIS 的通信原理
        2.2.1 AIS 的时分多址(TDMA)通信原理
        2.2.2 AIS 的自组织时分多址(STDMA)通信原理
        2.2.3 AIS 系统网络层次模型
    2.3 AIS 网络的性能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IS 系统的吞吐性能的研究
    3.1 AIS 电磁波传输损耗对系统吞吐性能的影响分析
    3.2 AIS 自组织通信吞吐性能分析
        3.2.1 STDMA 算法模型参数定义
        3.2.2 信道负载分析
        3.2.3 动态网络吞吐性能分析
    3.3 实际运行下的AIS 接收台接收性能分析
        3.3.1 基本概念
        3.3.2 通信冲突分析
        3.3.3 通信冲突下的接收台接收性能分析
        3.3.4 仿真及结果分析
    3.4 一般情况下AIS 网络的吞吐性能分析
        3.4.1 阿罗哈区域的吞吐性能
        3.4.2 识别区域的吞吐性能
        3.4.3 保护区域的吞吐性能
        3.4.4 外围区域的吞吐性能
        3.4.5 不同区域内的吞吐率模型及其参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IS 的监测半径的研究
    4.1 VHF 电磁波传播特性及监测半径的影响因素
    4.2 AIS 监测半径理论分析
        4.2.1 AIS 基站的可视覆盖范围
        4.2.2 损耗和噪声影响下的最大传输距离
    4.3 AIS 基站监测半径预测模型
        4.3.1 AIS 基站监测半径确定原则
        4.3.2 AIS 基站监测半径预测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论标准与专利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标准、专利的特征和作用以及两者间的相互影响
    (一)标准的特征和作用
    (二)专利的特征和作用
    (三)专利与标准的相互影响
二、标准与专利的法律关系
    (一)对国内法的考查
    (二)对国际法的考查
三、标准与专利的现实关系
    (一)对于标准自身生命力的考查
    (二)对于市场运作规则的考查

(8)船舶自动识别网络系统设计及其性能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技术原理
    2.1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简介
        2.1.1 AIS的产生与发展
        2.1.2 AIS的系统组成
        2.1.3 AIS的基本功能
        2.1.4 AIS的工作方式及特点
    2.2 AIS通信原理
        2.2.1 TDMA访问
        2.2.2 报文通信
        2.2.3 数据链路同步
        2.2.4 时隙选择方法
    2.3 SOTDMA协议
        2.3.1 技术特点
        2.3.2 协议参数
        2.3.3 自组织接入过程
    2.4 AIS的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NMEA协议的AIS数据解析
    3.1 NMEA协议
        3.1.1 NMEA0183协议
        3.1.2 NMEA2000协议
    3.2 AIS数据帧格式
    3.3 AIS数据解析
        3.3.1 用户接口
        3.3.2 硬件连接
        3.3.3 数据采集方法
        3.3.4 帧校验算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船舶自动识别网络及应用系统设计
    4.1 AIS网络的定位与布局
    4.2 AIS网络的系统结构
    4.3 AIS网络的组成
        4.3.1 岸基AIS系统
        4.3.2 AIS网络服务器
        4.3.3 网络互连设备
        4.3.4 网络传输技术
    4.4 基于AIS网络的水上智能交通系统
        4.4.1 智能交通系统ITS
        4.4.2 水上智能交通系统的概念
        4.4.3 MITS支撑平台
        4.4.4 MITS体系结构
        4.4.5 船载移动网络系统
        4.4.6 舶动态监控系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船舶自动识别网络性能仿真分析
    5.1 AIS网络参考模型
        5.1.1 物理层
        5.1.2 数据链路层
        5.1.3 网络层
        5.1.4 传输层
    5.2 AIS网络的性能指标
        5.2.1 网络吞吐量
        5.2.2 网络容量
        5.2.3 信道负载
        5.2.4 时隙冲突率
        5.2.5 报文传输时延
    5.3 AIS网络与移动自组网比较
    5.4 AIS网络仿真建模
        5.4.1 研究目标
        5.4.2 NS2仿真工具
        5.4.3 无线网络仿真
    5.5 AIS网络仿真实验
        5.5.1 网络仿真平台
        5.5.2 仿真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SOTDMA时隙预约冲突解决算法及仿真
    6.1 SOTDMA时隙预约及冲突分析
        6.1.1 时隙预约算法
        6.1.2 时隙预约冲突
        6.1.3 时隙冲突率分析
    6.2 基于中心节点的无碰撞时隙选择算法
        6.2.1 TDMA 时隙分配算法
        6.2.2 基于中心节点的AIS网络模型
        6.2.3 时隙选择算法
    6.3 仿真环境及实验分析
        6.3.1 仿真环境
        6.3.2 仿真实验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今后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9)基于AIS的港口引航生产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安排
第2章 引航管理与业务分析
    2.1 现状分析和主要评价
    2.2 系统功能分析
        2.2.1 船舶状态管理需求
        2.2.2 船舶安全管理需求
        2.2.3 船舶引航管理需求
        2.2.4 船舶监管管理需求
        2.2.5 分析和统计需求
        2.2.6 其他辅助功能需求
    2.3 业务流程分析
        2.3.1 国内船舶进出港管理流程
        2.3.2 涉外船舶进出港管理流程
        2.3.3 港口调度流程
        2.3.4 船舶引航流程
        2.3.5 船舶稽征收费流程
        2.3.6 统计流程
    2.4 数据流程
    2.5 系统性能需求
    2.6 系统安全需求
第3章 技术分析
    3.1 关键术语定义与说明
        3.1.1 ECDIS简介
        3.1.2 AIS简介
        3.1.3 AIS与ECDIS的关系
    3.2 系统平台模式
        3.2.1 C/S结构模式
        3.2.2 B/S结构模式
        3.2.3 C/S与B/S模式结合
        3.2.4 模式选择
    3.3 开发工具选择
第4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设计思路与设计原则
        4.2.1 系统设计思路
        4.2.2 系统设计原则
    4.2 系统总体架构与划分
    4.3 安全体系
        4.3.1 系统运行安全
        4.3.2 系统信息安全
    4.4 系统功能与数据规范设计
        4.4.1 数据规范体系结构
        4.4.2 数据结构描述规范
        4.4.3 编码规范
        4.4.4 数据模型
        4.4.5 数据规范维护
第5章 软件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总体结构
    5.2 设计路线
    5.3 功能设计
        5.3.1 引航生产查询
        5.3.2 引航船舶实时监控
        5.3.3 远程服务
        5.3.4 引航回放
    5.4 关键技术实现
        5.4.1 电子海图显示系统分析与设计
        5.4.2 AIS信息解析系统设计
第6章 系统实现与应用
    6.1 船舶安全监管系统
        6.1.1 功能与性能
        6.1.2 数据及其接口
    6.2 船舶状态监控系统
        6.2.1 功能与性能
        6.2.2 数据及其接口
    6.3 船舶引航管理系统
        6.3.1 功能与性能
        6.3.2 数据及其接口
    6.4 船舶分析和统计系统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社会与经济效益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研究生履历

(10)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应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1.3 研究本课题的目的
    1.4 研究本课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法
    1.5 取得的研究成果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2章 AIS的通信机制
    2.1 AIS系统的构成
        2.1.1 AIS设备的硬件
        2.1.2 AIS设备的软件
    2.2 AIS系统的主要功能
    2.3 AIS通信协议
    2.4 AIS的通信方式
    2.5 AIS数据格式
        2.5 1 AIS数据包格式
        2.5.2 数据包格式说明
第3章 AIS信息数据解析
    3.1 AIS电文简述
    3.2 AIS信息的采集及分析
        3.2.1 信息采集的硬件连接
        3.2.2 信息分析
    3.3 循环冗余校验
        3.3.1 循环冗余校验所涉及到的四个概念
        3.3.2 理论基础
        3.3.3 CRC中冗余码的产生方法
    3.4 AIS信息的解码
    3.5 AIS信息解码流程
第4章 AIS信息解码的软件实现方法
    4.1 实验所采用的设备
    4.2 编程采用的开发平台
    4.3 编程的具体方法
    4.4 程序的结果
    4.5 程序的功能
第5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国际标准及其制定(论文参考文献)

  • [1]《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D]. 杨欣.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2]论《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对成员方规制权的制衡[D]. 李冬冬. 厦门大学, 2018(07)
  • [3]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研究[D]. 许民强. 大连海事大学, 2015(12)
  • [4]嵌入式国际标准电子海图信息系统的研究[D]. 廖为渊. 集美大学, 2015(05)
  • [5]基于公共通信网络的MIP-AIS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胡青. 大连海事大学, 2011(07)
  • [6]基于TDMA的船载自动识别系统通信性能研究[D]. 李丽萍. 天津理工大学, 2011(01)
  • [7]论标准与专利的关系[J]. 姚洪军. 法治论丛, 2010(02)
  • [8]船舶自动识别网络系统设计及其性能仿真研究[D]. 刘成勇. 武汉理工大学, 2009(02)
  • [9]基于AIS的港口引航生产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D]. 荆晓刚. 大连海事大学, 2008(03)
  • [10]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应用关键技术研究[D]. 王平利.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国际标准及其制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