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再创辉煌——中科院文献信息系统发展概况与展望

继往开来,再创辉煌——中科院文献信息系统发展概况与展望

一、继往开来 再铸辉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发展概述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曲瑞[1](2021)在《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嵌入式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随着网络数据规模的不断扩大及新兴技术的不断出现,高校用户对图书馆有了更复杂、更具象的要求。文章针对大数据环境下高校用户对图书馆服务的便捷化、个性化、专业化、智慧化要求,提出了相应的服务策略,以期优化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

周晓英,陈燕方,张璐[2](2019)在《中国科技情报事业发展历程与发展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采用文献调研、网络调查等方法首先对我国科技情报事业发展的历史事件进行了全面梳理,提取了其中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事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背景分析、内容分析、归纳分析的方法对中国科技情报事业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规律进行研究。文章分析了重要事件的标志性意义,按照大约十年为一个发展阶段,简要阐述了中国科技情报事业60年发展历程,并对发展演变的5个方面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中国科技情报事业发展的5个方面的演变规律。

刘如,吴晨生,刘彦君,李辉,李梦辉[3](2019)在《中国科技情报工作的传承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深入研究我国科技情报工作的历史沿革和使命,旨在为我国科技情报工作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通过文献调研、实地走访以及历史研究法对我国科技情报机构的历史、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的梳理,总结我国科技情报机构的价值意义与功能特性,揭示出我国科技情报工作的根本使命和文化自觉。本文系统总结和思考了科技情报机构的历史发展、体制改革、工作内容,以尊重传承,发扬创新的宗旨,指出我国科技情报工作的未来之路。

张晓琴[4](2018)在《顾准经济思想研究》文中提出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历经40个春秋的改革开放,中国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奇迹”: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亿万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不能不重温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的重要论述,缅怀这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丰功伟绩。我们也不能不回眸最早研究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顾准、孙冶方等理论先驱的探索足迹。作为新中国提出市场经济理论第一人的顾准的理论贡献,更具有开拓性。新中国历经的磨难和顾准本人坎坷的人生经历,促使他对新中国成立后现实社会主义实践所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挫折,对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显现的弊端和矛盾进行深刻思考,面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现实社会主义实践的矛盾,顾准冲破计划经济教条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可以由市场价格的自由涨落来调节的观点,因而成为中国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第一人。凯恩斯在其经典着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最后一章留下了一段至理名言:“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们的思想,不论它们在对的时候还是在错的时候,都比一般所设想的要更有力量。的确,世界就是由它们统治着。认为自己不被知识分子左右的普通人,常常沦为一些三流经济学家的奴隶。掌权的狂人,将自己的意志充满了空间,他们的疯狂,正是借用无耻文人几年前的陈词滥调来彰显。我相信,相比于潜移默化的思想侵蚀,既得利益的权力被过度夸大了。……或迟或晚,对我们更加危险的是思想而不是既得利益”。本文梳理了顾准经济思想的四大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的商品经济思想、列宁的混合经济思想、斯大林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及西方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在理论溯源的基础上,研究了顾准经济思想的五大组成部分:顾准市场经济思想;顾准价格思想;顾准“糊口经济”思想;顾准“强国梦”思想及顾准现代化思想。顾准的经济思想产生于他受难时期,受难使人思考,思考使人受难,可以说顾准是“因罹难而思想”。他“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的坎坷经历,也映射到他的全部经济思想体系之中。顾准经济思想体系可以概括为“一体两翼二补充”。所谓“一体”是指顾准市场经济思想;所谓“两翼”是指顾准“强国梦”思想及顾准现代化思想;所谓“二补充”是指顾准价格思想及顾准“糊口经济”思想。顾准市场经济思想,集中体现在《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一文中。在计划经济全面启动,举国“跃进”的1957年,顾准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指出要市场化改革,应以市场价格的自由涨落来调节经济生产与经济流通,最终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即社会主义的生产也可以由市场规律自发调节的观点,是“中国经济学界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第一人”。顾准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核算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商品货币的根本原因、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和经济核算的矛盾统一体及社会主义价值规律通过经济计划调节全部经济生活三个方面。顾准价格思想,集中体现在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组织的“社会主义价格理论问题内部讨论会资料”之中。1963-1964年,薛暮桥陆续发表了三篇价格论文,其价格理论实际上是沿着马克思的价值理论走的,是成本价格理论,或者是供给决定价格的理论。在讨论薛暮桥(余霖)三篇文章的会议上,顾准撰写了关于价格问题的发言稿——《和余霖同志商榷价格政策中的几个问题》,再次阐明“需求因素在价格决定中的重要性”的观点,并主张以资金利润率作为价格制定基准。顾准“把需求看作价格决定的主要原因”,从而进一步研究写作了《粮价问题初探》。顾准经过对价格问题的研究,他认为,价格不光取决于成本、供给,而且决定于需求。既然价格既与供给有关,也有需求的因素,也就与市场的波动和变化有关。这是顾准在价格问题研究上的独特之处。顾准“糊口经济”思想,主要集中在《商城日记》中的记述。1959年3月至1960年1月共十个月,顾准同中国科学院的下放干部队伍一起在河南信阳的商城县进行劳动锻炼。《商城日记》详细记录了1959年10月至1960年1月期间顾准在商城劳动改造的所见所闻。此时间段正值我国1959-1961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院张曙光指出,对改革前的中国经济形态,顾准提出的“糊口经济”,切中中国经济,特别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本质和要害。不仅生动具体,惟妙惟肖,而且入木三分。顾准“强国梦”思想,主要体现在顾准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对我国经济发展进行的观察、研究与思考。尽管李慎之在《点燃自己照破黑暗的人》中点明,“顾准的本行是经济学,到死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员,他肯定在经济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他在这方面的思想记录大概都在“文革”抄家期间随他的笔记从抽水马桶中冲走了。”但是,在顾准日记及其他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仍然可以窥见,在“文革”期间,顾准也念念不忘中华民族的振兴,热烈期待着“我们自己的‘神武景气’的到来”。顾准“强国梦”思想主要体现在文革期间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构想、以经济发展为后盾的“中国世界中心”梦及坚信“天命中国雄飞世界”的梦想。顾准现代化思想,是他与胞弟陈敏之讨论“娜拉出走后怎样”即革命胜利后应该怎样的问题的延续与深入。顾准自觉把现代化置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上的意识,使顾准超越了意识形态,用“现代化”一词来论述、研究近现代中国、世界的发展与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顾准所谓的现代化和资本主义可以说是二位一体的,顾准是抱着现代化问题意识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历史地研究,指出了“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也是一种现代化方式”(顾准,1971),他提出,可以有资本主义道路的现代化,也可以有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还有五十年代以后“新兴国家”的特殊样式等。中国选择了通过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这是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顾准现代化思想也包含了“以经济为中心来建设中国”的思想及“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思想。最后,本文探讨了顾准及其经济思想在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其现实意义。顾准是新中国提出市场经济概念的第一人;顾准是新中国市场经济的启蒙者;顾准经济思想极大丰富了“文革”时代经济思想史内容。顾准经济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及建立具有深远影响。社会主义经济从单一僵化的计划经济历经“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到“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商品经济”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历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的转变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解答“娜拉出走后怎样”的必然逻辑。中国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40年来的改革开放实践也证明:不搞改革开放就没有出路。这个出路实际上就是走市场经济之路——它是中国通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顾准的经济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所处时代的局限性、研究环境的局限性及认知判断的局限性。

霍忠文,王忠军[5](2016)在《钩沉 碎思 喻理 冗辨——悦建业60年读《中国科技信息事业55年》札记》文中认为在我们这项事业建业60年之际,围绕着科技信息事业或科技情报事业是什么、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以及发展脉络、发展态势等问题,从管理与学术两个角度,品读《中国科技信息事业55年》,凝注史实、琢磨实践,从事业称谓、事业是否衰老、事业曾经辉煌,以及事业的服务与保障功能、事业的理论建设、事业的人文建设等方面,做些支离破碎的联想、瓜剖豆分的冗辨,以抒发对建业60年的情感,释然对建业60年的情怀。

黄洁清[6](2015)在《舟山市地方文献研究与数据库建设构想》文中指出地方文献具有区域性、非时效性、选择性、内容丰富性等特征,其内容可以分为官方公开出版或者印刷的地方文献、地方相关的文献、其他文献,这些文献的征集需遵循补充性、针对性、真实性原则,渠道包括通过挖掘、整理等方式收集,通过购买、交流、索取等方式获取,通过组织社会募捐等方式获取。利用方式则包括展示展览,专业的信息挖掘、归纳、整理与汇总等。国外大多注重发挥公共图书馆在地方文献研究中的作用,注重利用信息化渠道来开展地方文献相关工作,注重设立专门的基金支持地方文献研究工作,注重发挥政府和社会力量推动地方文献研究。国内方面,湖南、浙江、江苏等地方的地方文献工作经验都值得借鉴,借鉴这些经验,舟山在地方文献研究与数据库的构建中,要高起点规划地方文献工作,创新性推进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综合性的完善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工作,以此提高地方文献工作水平。舟山地方文献工作在文献整理、舟山群岛历史文献资源目录调查与归类、地方文献收集与保护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此外,舟山市图书馆已经开始建设“舟山地方文献特色数据库”,但总体来看依然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广度与深度不够,保护与利用不够,规划与合作不够等方面。当前,舟山地方文献研究出现了数字化、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等新趋势,顺势而为舟山可以按照明确数据库需求、选择合适的软件开发商、组织数据库开发并验收、数据库上线运行的基本流程,设置登陆模块、征集模块、编码模块、查询模块、在线阅读模块、在线交流模块、编辑打印模块、安全模块等模块,明确数据库构建的总体目标,中心任务开发出更为完善的地方文献数据库。推动舟山市地方文献研究及数据库建构,舟山需要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强化文献征集,加强培训提高地方文献研究管理水平,创新手段发挥信息化管理作用,健全制度妥善解决数据库构建中的版权等问题,这样才能推动地方文献研究迈上新的台阶。

付天松[7](2013)在《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图书馆学理论和图书馆工作,是学术性和实践性都很突出的一个领域。而图书馆学则既要有深厚的专业学术造诣,还要有勇于实践、善于探索的精神。图书馆学家的思想将会带动着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对于图书馆的学科发展和事业发展,更有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推动性。本文依据《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关于图书馆学家年代的划分情况,通过了解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的生平,基于中国知网、国家数字图书馆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平台检索出每位图书馆学家的论着及其被引情况,进而梳理出三代图书馆学家对学科理论和实践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曾曦[8](2010)在《法象明器 占施知来——先秦鼎文化考论》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青铜鼎形器入手,以先秦时期为背景,探索青铜鼎的设计发展进程及其相关的先秦物质、社会和精神文化内涵。全文重点研究四个方面的内容:一、青铜鼎的形式及其设计演进逻辑;二、先秦时期青铜鼎的生产方式,包括冶铜技术的发展与铸鼎技术的革新;三、先秦时期围绕青铜鼎的功能有关的人类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方式、社会礼制与宗教文化;四、通过对先秦青铜鼎这一典型器物之设计文化研究,探索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设计行为的相互关系;五、通过与中国古代设计文化的互读互释以及对设计哲学的深入思考,探讨传统文化的继承方式。青铜鼎形器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代表,也是较为特殊的一种青铜器,不论是对于作为食器的饮食功能而言或是作为礼器、祭器的社会功能或宗教功能而言,青铜鼎都是使用最广、地位最高的一种青铜器,因此在形制和纹饰方面的设计形式也较为复杂。商人尊神重鬼,所以青铜鼎作为祭器的功能排在首位,纹饰设计的发展是这一时期形式演进的重点,尤以动物纹图案的各种抽象变化最为明显。形制设计上的局部调整也多为突出青铜鼎庄重、浑厚、严肃的意象,表现了商人对祖先神灵的无限敬仰,同时这一时期的青铜鼎也是商代帝王借助人神关系来维护和巩固统治地位的工具。周人尊礼尚德,伦理思想在青铜鼎的形式设计中占据主导。由于周人的饮食文化替代了商人的饮酒文化,礼制思想替代了神制观念,所以青铜鼎作为饮食器具和礼器的功能排在首位,形制设计的发展是这一时期形式演进的重点,尤以器身、鼎足、立耳等结构的变化最为明显。因为饮食功能的需要,所以青铜鼎开始出现不同的形制分类;由于社会功能的需要,所以诞生了列鼎的形式。这一时期青铜器的形式设计不断表现出系统化、规范化的特征。至春秋战国时期,因为礼乐制度的瓦解,青铜鼎的形式设计不再趋于统一标准,而是随着地域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地方特征,形制设计上的迥异则更为突出。青铜鼎在形式上的演进是先秦人类生存方式不断发展的表现。其形式设计的变化决定于生产方式,来源于生活方式。此不仅是针对青铜鼎这一种器物设计发展演进的规律,更是从古至今人类的设计行为所不能违背的哲理。首先,青铜器的生产资料决定了生产技术的选择,而生产技术又决定了器物设计的方向,正是这种先秦社会区别于其它文明的生产方式之不断革新,使得青铜鼎的诞生与发展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生活方式的变化对青铜鼎的功能属性产生了巨大影响,功能的变化直接促使了设计形式的变革。所以,青铜鼎的设计决定于生产方式,来源于生活方式。设计行为介于生产与生活方式之间,是对二者关系平衡的协调,共同促成人类生存方式的进步与发展。透过对传统工艺典籍与思想经注的探寻,追溯古代设计文化的源头,从文化途径研究古代设计进程的规律,既不同于一般的中国传统设计史侧重于对设计历史发展的时空描述,也不同于工艺美术史着力于对“器”、“物”本身的关注,而是将人类对于青铜鼎形器的设计活动这一复杂庞大的历史进程作为一个事物发展的哲学系统,一方面研究它类似于艺术的感性与科学的理性之创造活动的缘由,另一方面将设计行为的发展放到先秦时期的社会物质、经济、制度、精神等人类之生产、生活方式因素中去审视,从文化途径的视野来关照古代设计演进的逻辑和过程,从中探索设计的本质与哲理,找寻当代设计对传统文化适应性的继承方式。

管会生[9](2009)在《百年兰大的计算机史话》文中研究表明一个世纪的风雨,一个百年的回眸,在经历了百年沧桑之后,2009年9月,兰州大学将迎来百年华诞。为回顾历史、弘扬传统,谨以此文献给我的母校,愿母校继往开来、再创辉煌!而百年兰大的计算机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中国计算机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一九五六年——兰州大学计算机事业的开创起步年我是1956年生人,很幸运与计算机有缘。因为1956

沈俊强[10](2009)在《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合作关系的研究 ——以“全民终身教育”为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的创始会员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它是UNESCO重要的会员国和合作伙伴。自1971年10月29日UNESCO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以来的三十余年里,中国与UNESCO的合作日益深入,在21世纪更是进入了一个继往开来的崭新阶段。而当代中国的和平崛起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如何通过发挥中国文化的软力量实现对世界事务的影响力的重大历史性课题。在此时期,探讨中国与UNESCO的教育合作关系,分析中国教育如何通过UNESCO这个平台走向世界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过去的三十余年里,尽管双方在教育领域有很多的合作项目和活动,然而对中国教育的整体发展来说,UNESCO的影响主要在于“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领域。这两个UNESCO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都要求对现有的教育体制进行变革,从这一点来看,可以统一为“全民终身教育”。本论文以“全民终身教育”为视角,回顾并展望中国与UNESCO的教育合作关系。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1章回顾了中国作为创始会员国以来与UNESCO合作的历程,以其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发生的时代背景勾勒出双方合作的整体面貌,并简要评论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在这种合作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影响力。在双方合作的历史进程和合作框架下,重点考察了中国与UNESCO在教育合作领域相互关心的主题:全民终身教育。第2章评述了当前中国与UNESCO合作的制度框架,重点指出现有的这些制度设计创造出了对双方来说都具有很大自主性的合作机制。继之讨论了中国与UNESCO教育合作关系的机理,并进一步地反思了这一合作机制对于双方教育合作的现实意义:UNESCO普适性的教育理念与中国本土的教育实践可以实现共赢。第3章考察全民终身教育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两方面“中国化“的问题,以探讨中国与UNESCO教育合作的深入程度——中国教育受到了哪些实质性的影响,并指出影响双方教育合作的因素。第4章总揽前三章的??,指出合作机制决定了合意的达成,而合意背后是两种话语系统的交锋和融合。从这一认识出发,分析对中国来说切合实际的国际教育合作的深层问题,并指出中国与UNESCO教育合作的前景取决于中国能否在本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提出具有普适性的教育理念,以形成中国可以向外传播的教育话语。本文最后的“结语”,指出中国与UNESCO的合作正遭遇到一个瓶颈,加深教育领域的合作,对于突破双方合作的瓶颈有重要意义。对于教育学者来说,首要的工作在于我们能否尽快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教育传统如何成为一种有影响力的话语?通过研究,在相关各章中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与UNESCO的合作关系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有了长足的发展;2.中国与UNESCO的教育合作机制的运作机理在于运用多边主义思考方式,将合作纳入全球行动中,定位于智力合作,通过相互认同开启合作之门,通过协商达成共识;3.中国在运用UNESCO的教育话语体系时实际上已经有了本土化的改造和发明。4.双方教育合作关系的未来取决于中国能否提供普适性的教育话语。

二、继往开来 再铸辉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发展概述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继往开来 再铸辉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发展概述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概念
    1.1 嵌入式学科服务
    1.2 大数据
2 大数据环境下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意义
    2.1 提升图书馆在高校中的地位
    2.2 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
3 大数据环境下用户对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新要求
    3.1 便捷化要求
    3.2 个性化要求
    3.3 专业化要求
    3.4 智慧化要求
4 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实现策略
    4.1 提高馆员的大数据素养
    4.2 建设个性化服务平台
    4.3 优化馆员配置
        4.3.1 提高馆员专业素养。
        4.3.2 引进专业化学科馆员。
    4.4 构建智慧化图书馆

(2)中国科技情报事业发展历程与发展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念分析与研究方法
    1.1 科技情报工作和科技情报事业的概念
    1.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 中国科技情报事业重要事件及其标志性意义分析
3 中国科技情报事业的60年发展历程
    3.1 1956-1965年为创立之初和确立方向的十年
    3.2 1966-1976年为基本停滞和勉强维持的十年
    3.3 1977-1985年为恢复重建和走向正轨的十年
    3.4 1986-1995年为调整改革和适应市场的十年
    3.5 1996-2005年为技术冲击和关注服务的十年
    3.6 2006-2015年为拓展服务和创新发展的十年
4 中国科技情报事业发展演变的特征分析
    4.1 应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需要而诞生和发展
    4.2 较完善的工作体系保证了工作目标的落实
    4.3 基础设施和基础条件建设满足了社会需求
        4.3.1 科技文献资源建设
        4.3.2 检索刊物体系建设
        4.3.3 文献数据库建设
        4.3.4 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建设
    4.4 信息技术推进了服务模式的变革
    4.5 国际交流与合作加速了情报事业的发展
5 中国科技情报事业发展演变规律研究
    5.1 从“情报-信息-多元范式的大情报”的演变
    5.2 从“机构服务”到“平台服务”的演变
    5.3 从“收集提供”到“分析挖掘”的演变
    5.4 从“文献资源”到“数字资源”再到“综合数字资源”演变
    5.5 从“资源服务”到“方案服务”的演变

(3)中国科技情报工作的传承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中国科技情报工作的历史沿革及主要工作任务
    2.1 中国科技情报工作的初建期:机构成立与组织完善 (1956—1978)
    2.2 中国科技情报工作的发展期:实现情报工作现代化与全国联机检索 (1979—1991)
    2.3 中国科技情报工作的调整期:数据资源建设与知识服务 (1992—2014)
    2.4 中国科技情报工作的转型期:智能服务与智库化转型 (2015年至今)
3 科技情报工作历史变迁的述评

(4)顾准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本文的不足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顾准着作的文献述评
    第二节 顾准人物及其思想的文献述评
    第三节 顾准经济思想的文献述评
第二章 顾准的探索历程
    第一节 顾准的生平简介
    第二节 顾准的探索研究
    第三节 顾准的哲学观及方法论
        一、顾准的哲学观
        二、顾准的方法论
第三章 顾准经济思想的理论溯源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商品经济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商品经济思想主要内容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肌体发展规律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
    第二节 列宁的混合经济思想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知转变
        二、列宁混合经济思想中市场机制调节的中介作用
    第三节 斯大林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
        一、斯大林商品经济思想的两个阶段
        二、斯大林计划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西方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
        一、凯恩斯的经济思想
        二、熊彼特的经济思想
第四章 顾准市场经济思想
    第一节 顾准市场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计划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二、中国经济学界对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大讨论
        三、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反思
        四、从价值规律到“市场取向”
    第二节 顾准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货币存在的原因
        二、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核算的重要性
        三、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三节 顾准与孙冶方的市场经济思想比较
        一、顾准对孙冶方的启发
        二、孙冶方的市场经济思想
        三、顾准与孙冶方的市场经济思想的异同
第五章 顾准价格思想
    第一节 需求因素在价格决定中的重要性
        一、消费品价格与需求因素
        二、生产资料价格与需求因素
    第二节 计划价格的合理基准
        一、计划价格的制定
        二、资金利润率定价原则
        三、资金税制度
        四、关于工农产品比价
    第三节 粮食价格问题
        一、粮食价格问题提出的背景
        二、维持“粮价不动”的观点
        三、关于“粮价调高”的思想
        四、关于“粮价不动”与“粮价调高”方案的比较
第六章 顾准“糊口经济”思想
    第一节 “糊口经济”的思想内涵
        一、“糊口经济”的概念阐释
        二、“糊口经济”的思想内涵
    第二节 顾准“糊口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糊口经济”中的工农业状况
        二、“糊口经济”的生产关系
        三、“糊口经济”的生产目的
        四、“糊口经济”中的人口规律
        五、改变“糊口经济”现状的办法
第七章 顾准“强国梦”思想
    第一节 顾准在“文革”期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构想
        一、经济发展速度
        二、经济发展与新技术
    第二节 顾准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评价
        一、南斯拉夫经济体制
        二、苏联经济体制
    第三节 顾准“强国梦”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顾准“强国梦”思想的基础
        二、“中国世界中心”梦
        三、“天命中国雄飞世界”的梦想
第八章 顾准现代化思想
    第一节 顾准对“现代化”的评述
        一、现代化的概念
        二、顾准对“现代化”的评述
    第二节 关于资本主义产生问题
        一、对资本主义的定义
        二、西方文明与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三节 关于“现代资本主义生命力的问题”
        一、内部制度变迁
        二、外部竞争压力
        三、“更广泛”的现代化思想
    第四节 顾准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设想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
        二、“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思想
第九章 顾准及顾准经济思想评价
    第一节 对顾准的评价
        一、新中国提出市场经济概念的第一人
        二、新中国市场经济的启蒙者
        三、极大丰富了“文革”时代经济思想史的内容
    第二节 对顾准经济思想的评价
        一、顾准市场经济思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
        二、顾准价格思想与中国价格改革
        三、顾准“糊口经济”思想的启发
        四、顾准“强国梦”思想与中国经济发展
        五、顾准现代化思想与当代中国现代化
    第三节 顾准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顾准的“预言”
        二、顾准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四节 顾准经济思想的局限性
        一、时代的局限性
        二、研究环境的局限性
        三、认知判断的局限性
第十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钩沉 碎思 喻理 冗辨——悦建业60年读《中国科技信息事业55年》札记(论文提纲范文)

1 关于《中国科技信息事业55年》
2 搁置称谓歧义
3 未现苍老
    3.1 按类索辨建业
    3.2 中国科技信息事业建业起点
    3.3 行业科技信息事业建业起点
        1)初建时机构名称冠有“图书馆”键词者:
        2)初建时机构名称冠有“编译室”键词者:
        3)初建时机构名称冠有“出版社”键词者:
        4)初建时机构名称冠有“研究所”键词者:
    3.4 未现苍老
4 冀再现辉煌
    4.1 事业发展阶段的划分
    4.2 第一次辉煌
    4.3 第二次辉煌
    4.4 把职业当成事业
    4.5 共建共享典范
        4.5.1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4.5.2 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
5 服务与保障
6 冀理论建设繁荣
7 关注从业者的心理特质
8 结束语

(6)舟山市地方文献研究与数据库建设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地方文献的传承价值有利于史料保存
        1.2.2 地方文献的情报价值有利于辅助决策
        1.2.3 地方文献的品牌价值有利于形象提升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地方文献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地方文献概念的界定及其收集利用
    2.1 地方文献概念界定
    2.2 地方文献的特征
        2.2.1 地方文献的区域性
        2.2.2 地方文献的非时效性
        2.2.3 地方文献的选择性
        2.2.4 地方文献的丰富性
    2.3 地方文献的主要内容
        2.3.1 官方公开出版或者印刷的地方文献
        2.3.2 地方相关的文献
        2.3.3 其他文献
    2.4 地方文献的收集
        2.4.1 地方文献收集分类方法
        2.4.2 地方文献收集的基本原则
        2.4.3 地方文献收集的基本途径
    2.5 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2.5.1 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主体与客体
        2.5.2 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原则与目标
        2.5.3 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途径
第三章 国内外地方文献研究及数据库构建的经验与启示
    3.1 国外地方文献研究经验总结
        3.1.1 注重发挥公共图书馆在地方文献研究中的作用
        3.1.2 注重利用信息化渠道来开展地方文献相关工作
        3.1.3 设立专门的基金支持地方文献研究工作
        3.1.4 注重发挥政府和社会力量推动地方文献研究
    3.2 国内地方文献研究与数据库构建的基本经验
        3.2.1 注重创新的湖南地方文献研究及数据库构建工作
        3.2.2 历史悠久的浙江地方文献研究及数据库构建工作
        3.2.3 规模大成果多的江苏地方文献研究及数据库构建工作
    3.3 国内外地方文献工作对舟山市的启示
        3.3.1 高起点规划地方文献工作
        3.3.2 创新性推进地方文献征集应用工作
        3.3.3 综合性的完善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
第四章 舟山市地方文献研究与数字化现状
    4.1 舟山市的基本情况
    4.2 舟山市地方文献研究的成效
    4.3 舟山地方文献研究的新趋势
        4.3.1 数字化趋势明显
        4.3.2 规模化趋势明显
        4.3.3 专业化趋势明显
        4.3.4 特色化趋势明显
    4.4 舟山地方文献研究与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4.4.1 广度与深度不够
        4.4.2 保护与利用不够
        4.4.3 规划与合作不够
第五章 舟山地方文献研究及数据库建设构想
    5.1 舟山市构建地方文献数据库的意义
    5.2 舟山市地方文献数据库完善的总体目标及中心任务
        5.2.1 舟山市地方文献数据库构建目标
        5.2.2 舟山市地方文献数据库的中心任务
    5.3 舟山市地方文献数据库开发的基本流程
        5.3.1 完成舟山地方文献分类目录和内容数字化
        5.3.2 明确数据库功能需求
        5.3.3 确定开发方法选择合适的软件开发商
        5.3.4 组织数据库开发并验收
        5.3.5 数据库上线运行
    5.4 舟山市地方文献数据库的总体框架及其功能模块
        5.4.1 登陆模块
        5.4.2 征集模块
        5.4.3 编码模块
        5.4.4 查询模块
        5.4.5 在线阅读模块
        5.4.6 在线交流模块
        5.4.7 编辑打印模块
        5.4.8 安全模块
    5.5 舟山市地方文献数据库开发技术方案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6.1 基本结论
    6.2 推动该舟山地方文献研究及数据库建构的建议
        6.2.1 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
        6.2.2 加大投入强化文献征集
        6.2.3 加强培训提高地方文献研究管理水平
        6.2.4 创新手段发挥信息化管理作用
        6.2.5 健全制度妥善解决数据库构建中的版权等问题
附件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2 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2.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2.1.1 沈祖荣的论着
        2.1.2 胡庆生的论着
        2.1.3 刘国钧的论着
        2.1.4 洪有丰的论着
        2.1.5 戴志骞的论着
        2.1.6 袁同礼的论着
        2.1.7 李小缘的论着
        2.1.8 杜定友的论着
        2.1.9 杨昭惁的论着
    2.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2.2.1 桂质柏的论着
        2.2.2 裘开明的论着
        2.2.3 马宗荣的论着
        2.2.4 查修的论着
        2.2.5 皮高品的论着
        2.2.6 周连宽的论着
        2.2.7 吕绍虞的论着
        2.2.8 张遵俭的论着
        2.2.9 严文郁的论着
        2.2.10 毛坤的论着
        2.2.11 汪应文的论着
        2.2.12 汪长炳的论着
        2.2.13 钱亚新的论着
        2.2.14 柳诒徵的论着
        2.2.15 万国鼎的论着
        2.2.16 王云五的论着
        2.2.17 王献唐的论着
        2.2.18 王重民的论着
        2.2.19 张秀民的论着
    2.3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2.3.1 彭斐章的论着
        2.3.2 佟曾功的论着
        2.3.3 鲍振西的论着
        2.3.4 赵世良的论着
        2.3.5 郑莉莉的论着
        2.3.6 赵琦的论着
        2.3.7 孙云畴的论着
        2.3.8 陈誉的论着
        2.3.9 周文骏的论着
        2.3.10 朱天俊的论着
        2.3.11 张琪玉的论着
        2.3.12 黄宗忠的论着
        2.3.13 谢灼华的论着
        2.3.14 白国应的论着
        2.3.15 陈光祚的着作
        2.3.16 倪波的论着
        2.3.17 金恩晖的论着
        2.3.18 吴慰慈的论着
        2.3.19 肖自力的论着
        2.3.20 谭祥金的论着
        2.3.21 杜克的论着
        2.3.22 黄俊贵的论着
        2.3.23 辛希孟的论着
        2.3.24 沈迪飞的论着
        2.3.25 张德芳的论着
        2.3.26 钟守真的论着
        2.3.27 侯汉清的论着
        2.3.28 徐引篪的论着
        2.3.29 左恭的论着
        2.3.30 胡耀辉的论着
        2.3.31 丁志刚的论着
        2.3.32 杨威理的论着
        2.3.33 阎立中的论着
        2.3.34 孟广均的论着
        2.3.35 黄长着的论着
        2.3.36 刘湘生的论着
    本章小结
3 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3.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3.1.1 沈祖荣论着的被引情况
        3.1.2 胡庆生论着的被引情况
        3.1.3 刘国钧论着的被引情况
        3.1.4 洪有丰论着的被引情况
        3.1.5 戴志骞论着的被引情况
        3.1.6 袁同礼论着的被引情况
        3.1.7 李小缘的论着被引情况
        3.1.8 杜定友论着的被引情况
        3.1.9 杨昭惁论着的被引情况
        3.1.10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3.1.1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3.1.12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3.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3.2.1 桂质柏论着的被引情况
        3.2.2 裘开明论着的被引情况
        3.2.3 马宗荣论着的被引情况
        3.2.4 查修论着的被引情况
        3.2.5 皮高品论着的被引情况
        3.2.6 周连宽论着的被引情况
        3.2.7 吕绍虞论着的被引情况
        3.2.8 张遵俭论着的被引情况
        3.2.9 严文郁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0 毛坤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1 汪应文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2 汪长炳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3 钱亚新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4 柳诒徵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5 万国鼎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6 王云五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7 王献唐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8 王重民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9 张秀民论着的被引情况
        3.2.20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3.2.21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3.2.2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3.3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3.3.1 彭斐章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 佟曾功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 鲍振西论着的被引情况
        3.3.4 赵世良论着的被引情况
        3.3.5 郑莉莉论着的被引情况
        3.3.6 赵琦论着的被引情况
        3.3.7 孙云畴论着的被引情况
        3.3.8 陈誉论着的被引情况
        3.3.9 周文骏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0 朱天俊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1 张琪玉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2 黄宗忠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3 谢灼华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4 白国应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5 陈光祚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6 倪波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7 金恩晖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8 吴慰慈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9 肖自力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0 谭祥金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1 杜克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2 黄俊贵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3 辛希孟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4 沈迪飞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5 张德芳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6 钟守真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7 侯汉清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8 徐引篪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9 左恭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0 胡耀辉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1 丁志刚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2 杨威理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3 阎立中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4 孟广均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5 黄长着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6 刘湘生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7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3.3.38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3.3.39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本章小结
4 总结
    4.1 三代图书馆学家思想的异同点
    4.2 三代图书馆学家对后人的启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法象明器 占施知来——先秦鼎文化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设计行业的落后
        1.1.2 设计理论、教育研究的匮乏与传统文化的消逝
        1.1.3 "源于实践"与"观念先行"间的徘徊
    1.2 研究内容
        1.2.1 设计与文化
        1.2.3 青铜文化与中国古代青铜器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现状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青铜鼎考略
    2.1 青铜鼎形器溯源
        2.1.1 古代青铜器略考
        2.1.2 青铜鼎的出现
        2.1.3 鼎形与鼎名考释
    2.2 青铜鼎的形制
        2.2.1 鼎的结构名称图说
        2.2.2 鼎的形制特征变化
    2.3 青铜鼎的纹饰
        2.3.1 关于纹理的基本界定
        2.3.2 铜鼎纹饰的内容
        2.3.3 铜鼎纹饰的雕琢技术
        2.3.4 铜鼎纹饰的分布类型
    2.4 青铜鼎的功能概述与类别归属
        2.4.1 铜鼎的功能属性
        2.4.2 鼎形器的类别归属
第3章 "纹""文"之别与"形""型"之变
    3.1 商代青铜鼎形器的形式研究
        3.1.1 商鼎的形制分析与比较
        3.1.2 形制演进考释
        3.1.3 商鼎的动物纹饰内容释疑
        3.1.4 商鼎的纹饰分布研究
        3.1.5 纹饰演进考释
    3.2 周代青铜鼎形器的形式研究
        3.2.1 周鼎的"型"式分类
        3.2.2 周鼎的"型"式演进特征
        3.2.3 文化的"求同存异"对周鼎形式演进的影响
    3.3 商周铜鼎在形式上的演进比较
        3.3.1 商鼎重于"纹"饰而周鼎力于"文"饰
        3.3.2 商鼎精于形"体"而周鼎善于型"变"
    3.4 汉代青铜鼎形器的形式略论
        3.4.1 汉代青铜鼎之遗风
        3.4.2 汉代青铜鼎之后裔
        3.4.3 器物形式的更迭与文化形式的传承
第4章 青铜鼎的生产方式
    4.1 青铜鼎的冶炼技术
        4.1.1 先秦冶铜术诞生的社会条件
        4.1.2 先秦冶铜术发展的技术条件
    4.2 青铜鼎的铸造技术
        4.2.1 "金锡美":青铜鼎的熔炼技术
        4.2.2 "刑范正":青铜鼎的模范制作
        4.2.3 "工冶巧"、"火齐得":青铜鼎的铸造方式
        4.2.4 案例分析:司母戊方鼎的铸造技术研究
    4.3 青铜鼎铸造技术的演进
        4.3.1 商代早期的铸鼎技术
        4.3.2 商代晚期的铸鼎技术
        4.3.3 西周的铸鼎技术
        4.3.4 春秋战国时期的铸鼎技术
        4.3.5 关于青铜鼎形器的复原实验分析
    4.4 乌尔王朝与先秦青铜生产方式的比较研究
        4.4.1 生产资料决定生产技术的选择
        4.4.2 生产技术决定器物设计形式与生产环境的差异
        4.4.3 先秦生产方式是青铜鼎形器诞生的必要条件
第5章 先秦时期的生活方式
    5.1 中国古代饮食与饮食器具文化
        5.1.1 "民以食为天"
        5.1.2 先秦饮食文化的特征
        5.1.3 先秦饮食器具文化
    5.2 鼎的使用与礼制文化
        5.2.1 商代鼎形器的使用方式考释
        5.2.2 周代鼎形器的使用方式解析
        5.2.3 礼制文化下的周代用鼎制度
    5.3 "文化论"中的"设计进化论"
        5.3.1 饮食文化中饮食方式的发展对器物设计形式演进的作用
        5.3.2 礼制文化中礼仪方式的发展对器物设计形式演进的作用
        5.3.3 从不同文化的"渗透"到生活方式的"交叉"
第6章 从先秦文化探索青铜鼎设计的进程
    6.1 从文化途径研究先秦设计进程的合理性
        6.1.1 人类的生存方式是设计发展的客观条件
        6.1.2 文化形态与生存方式的联系
        6.1.3 文化途径是研究设计行为的有效方法
    6.2 生产方式对设计的决定作用
        6.2.1 鼎形器的形制设计决定于生产技术(铸造技术)的变革
        6.2.2 鼎形器的纹饰设计取决于生产技术(模范雕琢技术)的改变
        6.2.3 鼎形器的设计与生产模式的关系
        6.2.4 先秦生产方式与器物设计的关系
    6.3 生活方式对设计的影响
        6.3.1 饮食方式的变化对器物设计的影响
        6.3.2 礼仪方式对器物设计的影响
        6.3.3 宗教文化对器物设计的影响
        6.3.4 先秦生活方式与器物设计的关系
第7章 结论
    7.1 先秦鼎文化的设计起始与启示
        7.1.1 设计文化自觉的起始
        7.1.2 技术理性先驱的起始
        7.1.3 人文精神传承的起始
    7.2 法象明器 占施知来
        7.2.1 法象明器:从生活方式中明晰设计的目的
        7.2.2 占施知来:从生产方式中探究设计的可行性
    7.3 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设计的关系辨析
        7.3.1 设计决定于生产方式,来源于生活方式
        7.3.2 从鼎文化探寻设计的平衡价值
        7.3.3 从生活方式的视野关照当代设计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表格来源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百年兰大的计算机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九五六年——兰州大学计算机事业的开创起步年
一九五八年——兰州大学的第一台计算机诞生
DJS121——兰大的第二代计算机
DJS130——兰大的第三代计算机
M340S——兰大的第四代计算机
兰州大学的计算机之最

(10)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合作关系的研究 ——以“全民终身教育”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2.已有研究的综述
        2.1 有关国际教育组织的研究
        2.2 有关中国与国际(教育)组织合作关系的研究
        2.3 有关UNESCO的研究
        2.4 有关全民终身教育的研究
    3.基本概念:合作,国际教育合作
    4.研究的视角及方法
        4.1 国际关系学的视角
        4.2 研究的四种写作方式
        4.3 论证方式:与文本对话
        4.4 "全民终身教育"
        4.5 篇章安排
第1章 中国与UNESCO合作的历史
    1.民国时期中国与UNESCO的合作
    2.新中国与UNESCO合作的历程
        2.1 新中国与UNESCO合作的基本情况
        2.2 新中国与UNESCO合作的几个阶段
        2.3 最近十年双方合作的概貌
        2.4 对双方合作基本态势的展望
    3.新中国与UNESCO教育合作的重点
        3.1 上世纪80年代的教育合作
        3.2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教育合作
        3.3 进入21世纪后的教育合作
第2章 中国与UNESCO教育合作的机制
    1.中国与UNESCO合作的制度
        1.1 一国一票制原则
        1.2 谁拥有合作的主动权?
    2.中国与UNESCO教育合作关系的机理
        2.1 运用多边主义思考方式(Multilateralism as the thought way)
        2.2 合作纳入全球行动中(Global programme as the framework)
        2.3 认同开启合作之门(Identity as the Key)
        2.4 通过协商达成共识(Consensus as an approach)
        2.5 定位于智力合作(Intellectual cooperation as the solution)
    3.中国与UNESCO教育合作机制的现实意义
第3章 中国与UNESCO教育合作的深度分析
    1.全民终身教育理念的中国式理解
        1.1 终身教育与学会生存
        1.2 基础教育、两基与全民教育
        1.3 阅读年鉴的印象:中国人教育话语系统中的终身教育
    2.全民终身教育制度的中国式实践
        2.1 国民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
        2.2 "学习社会"的中国化实践
        2.3 可持续发展与中国教育
    3.对中国与UNESCO教育合作的深度反思
第4章 中国与UNESCO合作的理论探讨
    1.合意、话语与软力量
    2.切合中国教育实际的国际教育合作
    3.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性难题
结束语:中国教育传统如何成为一种有影响力的话语?
    1.中国与UNESCO合作的瓶颈
    2.中国与UNESCO进一步的教育合作需要什么?
附录
    1.UNESCO成立过程
    2.蒋介石政府参加UNESCO历届大会的代表名录
    3.UNESCO系统中的主要教育机构
    4.世界教育危机
    5.全球全民教育
    6.认同的理论
    7.协商以致合意(consensus)
    8.两个合作备忘录的教育条款
    9.UNESCO主要相关教育文献中译本目录
    10.缩略词语表
    11.读博期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继往开来 再铸辉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发展概述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J]. 曲瑞.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1(05)
  • [2]中国科技情报事业发展历程与发展规律研究[J]. 周晓英,陈燕方,张璐. 科技情报研究, 2019(01)
  • [3]中国科技情报工作的传承与发展[J]. 刘如,吴晨生,刘彦君,李辉,李梦辉. 情报学报, 2019(01)
  • [4]顾准经济思想研究[D]. 张晓琴. 深圳大学, 2018(09)
  • [5]钩沉 碎思 喻理 冗辨——悦建业60年读《中国科技信息事业55年》札记[J]. 霍忠文,王忠军.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6(12)
  • [6]舟山市地方文献研究与数据库建设构想[D]. 黄洁清. 浙江海洋学院, 2015(09)
  • [7]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D]. 付天松. 黑龙江大学, 2013(S1)
  • [8]法象明器 占施知来——先秦鼎文化考论[D]. 曾曦. 武汉理工大学, 2010(11)
  • [9]百年兰大的计算机史话[J]. 管会生. 计算机教育, 2009(16)
  • [10]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合作关系的研究 ——以“全民终身教育”为视角[D]. 沈俊强. 华东师范大学, 2009(01)

标签:;  ;  ;  ;  ;  

继往开来,再创辉煌——中科院文献信息系统发展概况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