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外治慢性盆腔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外治慢性盆腔炎的研究进展

一、慢性盆腔炎的中医外治法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莫小宇[1](2021)在《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究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广东省中山市陈星海医院收治的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日期单双号分成两组,参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分别采取西药治疗、中医外治法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各项疾病症状改善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实验组比参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腹坠胀、盆腔肿块、腰骶疼痛、白带异常改善时间实验组比参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率实验组比参照组低,复发率实验组比参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盆腔炎在临床治疗中采用中医外治法能达到更理想的治疗效果,安全性高、复发率低。

杜雅斌[2](2021)在《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收集近10年(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发表的且符合纳入标准的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类文献并进行数据分析,利用相关统计软件挖掘出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用药组方规律,以期为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提供完善的文献资料。方法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检索近10年(2010年1月1日-2019年2月31日)公开发表的有关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类文献,根据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最终筛选出符合本次研究要求的文献,对文献中的相关信息进行逐一提取,并录入Epidate3.1软件中建立数据库,再将数据库中的数据规范化整理,对文献的基本情况进行计量学分析。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挖掘出药物基本信息(药物频次、药类、四气五味、药物归经、常用药物组合,核心药物组合及新方组合信息),并对以上相关信息做出基本探讨,从中总结出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用药组方规律。结果1、文献基本情况:根据检索策略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共检索到6242篇文献,依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最终筛选出188篇符合要求的文献,其中病例数共计17927例。经分析发现2017年文献发表量最多,共计30篇,约占文献总量的15.96%,2014年文献发表量最少,总计9篇,约占文献总量的4.79%。188篇文献中包含期刊文献172篇(91.49%),学位论文文献16篇(8.51%)。其中172篇期刊文献中核心期刊13种,约占期刊杂志总数(78种)的16.67%,非核心期刊65种,约占期刊杂志总数(78种)的83.33%。172篇文献中获得基金支持的文献共计18篇(9.57%)。发表文献数量最多的省份为山东省,共计19篇(10.11%),文献发表量按地区分布差异较大,总体呈南部地区多,北部地区少,东部地区多,西部地区少。2、治疗情况:188篇文献中的患者年龄主要分布在20-45岁(占总人数的64.5%)之间,对照组和治疗组(观察组或试验组)治疗时间以30天的文献最多,共计50篇,占文献总量的26.59%。在用药方面,治疗组(观察组或试验组)以单纯口服汤药或中成药,对照组治疗用药主要分为西药、中成药、中药汤剂、安慰剂组,其中西药最多,共计99篇,约占文献总量的52.6%。西药中使用次数最高的为甲硝唑联合左氧氟沙星,共计33篇,占西药组总数的33.33%。包含甲硝唑的西药比例最高,共计63篇,在西药中出现的频率为63.63%。中成药使用次数最高的药物为妇科千金片,共计37篇,占中成药中使用总数的44.04%。188篇文献中应用的疗效评价指标有3类,使用最多的为中医症状积分法,173篇(97.87%)文献中均有涉及。疗效观察指标有4种,应用最多的指标是临床症状与体征,涉及相关文献达184篇(97.87%)。治疗组有效率主要分布在90%-99.99%之间,约占文献总量的85.10%。对照组有效率主要分布在80%-89.99%之间,约占文献总量的47.34%。188篇文献中共计12篇出现不良反应,约占文献总量的6.83%,11篇文献出现复发情况,约占文献总量的12.5%。3、辨证分型情况:188篇文献中,经证型规范化处理后,得到19个证型,分别为湿热瘀结证63篇(33.51%)、气滞血瘀证45篇(23.94%)、寒湿凝滞证18篇(9.57%)、气虚血瘀证15篇(7.98%)、血瘀证10篇(5.32%)、瘀热互结证7篇(3.72%)、寒凝血瘀证6篇(3.19%)、湿瘀互结证3篇(3.19%)、湿热郁结证4篇(2.13%)、肝脾不和证2篇(1.06%)、阳虚血瘀证2篇(1.06%)、寒湿瘀结证2篇(1.06%)、血虚证2篇(1.06%)、肾虚肝郁证1篇(0.05%)、脾虚湿阻证1篇(0.05%)、气阴两虚证1篇(0.05%)、肝郁血虚证1篇(0.05%)、肝郁脾虚证1篇(0.05%)、热毒郁结证1篇(0.05%)。4、用药情况:在纳入的188文献中,共收集235味中药,药物使用累计频次为2142次,按照中药功效分类,清热类药物使用频次最多,总计444次,占总频次的20.73%。其次分别是活血化瘀类419次(19.56%)、补虚类390次(18.21%)、利水渗湿类236次(11.01%)、理气类206次(9.62%)。按照中药五味划分,苦味药应用的次数最多,共计1181次,占所有药味总次数的39.66%,其次分别为甘味药835次(28.04%)、辛味药810次(27.20%)。按照药物归经分析,归经频次最多的为肝经,共计1292次,约占所有药物归经总次数的25.81%。其次为脾经844次(16.86%)、心经724次(14.47%)、胃经(10.29%)。归入三焦经、小肠经、心包经的药物频次最少。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高频药物有当归、赤芍、桃仁、丹参、败酱草、薏苡仁、延胡索、香附、川芎、炙甘草等等。高频药物组合分别有“当归,川芎”、“当归,赤芍”、“赤芍,桃仁”、“赤芍,川芎”、“赤芍,丹参”、“败酱草,薏苡仁”。核心药物组合共计10味药(当归、香附、赤芍、丹参、桃仁、丹皮、败酱草、川芎、炙甘草、薏苡仁)。基于熵聚类分析后共得出7个新型方剂。结论近十年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类文献数量部分年份有小幅度波动,但总体上趋于相对稳定,发表的相关期刊较为分散,研究地区(省份)不均匀,主要特点是东南部地区多,西北部地区少,主要原因可能是西北部人才资源以及资金支持较少。当今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常见证型是湿热瘀结证、气滞血瘀证、寒湿凝滞证、气虚血瘀证。在用药方面主要以清热类、活血化瘀药类、补虚类药物为主。在治疗上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病机特点一致。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将235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共得出14对核心药物组合,7个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新方。对其进行规律分析,发现与该病的发病机理相吻合。

徐嘉新[3](2021)在《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盆腔炎性疾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方案》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在复杂真实的医疗环境下,总结我科盆腔炎性疾病住院患者的一般情况、辅助检查、诊疗经过及预后,客观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梳理出系统有效的治疗方案,为盆腔炎性疾病规范化治疗提供临床证据。研究方法:根据真实世界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逐一查阅2005年10月-2021年2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住院的诊断为盆腔炎性疾病的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姓名、年龄、婚育史、既往史、病程长短、中医证型),主诉及妇科检查情况(包括发热、下腹压痛、反跳痛、异常阴道分泌物、子宫压痛、宫颈举摆痛、附件增厚及压痛情况、是否触及包块),辅助检查(包括妇科B超、血常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住院期间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治愈、疾病进展、中转手术、遗留包块),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后录入Microsoft Excel,应用SPSS 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各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我科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梳理系统有效的治疗方案。研究结果:1.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1)年龄分布:最小17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为40.01±10.11岁。(2)病程最短4小时,最长30天,平均病程(5.89±5.23)天。(3)生殖道感染情况:303例患者中,有187例患者阴道感染,占61.72%,且均为单纯性感染,其中线索细胞阳性者112例(59.89%),解脲支原体阳性者35例(18.72%),念珠菌阳性者32例(17.11%),滴虫阳性者6例(3.21%),沙眼衣原体阳性者2例(1.07%)。(4)中医证型以湿热蕴结证多见(45.54%),其次为湿毒壅盛证(24.75%),热毒炽盛证(17.16%),瘀热内结证(12.54%)。(5)疾病类型:腹痛128例(42.24%),腹痛+发热31例(10.23%),腹痛+发热+包块144例(47.52%)。(6)不同疾病类型中医证型分布:腹痛组中湿热蕴结证98例(76.6%),瘀热内结证30例(23.4%)。腹痛+发热组中热毒炽盛证5例(16.1%),湿毒壅盛证15例(48.4%),湿热蕴结证9例(29.0%),瘀热内结证2例(6.5%)。腹痛+发热+包块组中热毒炽盛证47例(32.6%),湿毒壅盛证60例(41.7%),湿热蕴结证31例(21.5%),瘀热内结证6例(4.2%)。2.治疗方案303例患者中采用中西医治疗方案的有297例(98.02%),我院西医治疗主要以抗菌药物为主,根据抗生素应用指南及患者病情程度酌情给药。中医治疗遵循辨证论治原则,采用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或二者联合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3.中西医治疗方案在不同疾病类型中的临床疗效(1)腹痛组:三种治疗方案治愈率均为100%。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患者腹痛消失时间(4.79±1.19d)显着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和抗生素+中医外治法(14.50±0.71d、8.47±2.53d),抗生素+中医外治法患者腹痛消失时间显着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腹痛+发热组:三种治疗方案治愈率均为100%。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患者的腹痛消失时间(4.89±1.76d)、CRP复常时间(3.85±2.94d)、PCT复常时间(3.81±1.89d)均小于抗生素+中医外治法(9.67±2.52d、8.00±5.57d、6.33±0.5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腹痛+发热+包块组:三种治疗方案的患者治愈率分别为66.67%、57.69%、59.09%,疾病转归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患者腹痛消失时间(7.56±1.85d)、体温复常时间(3.26±1.36d)、WBC复常时间(6.57±2.08d)、PCT复常时间(4.92±3.76d)均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14.50±0.71d、7.00±1.41d、12.00±2.83d、12.00±2.83d)和抗生素+中医外治法(10.53±3.80d、4.80±1.72d、8.33±2.92d、8.13±5.1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中药外治组在腹痛消失时间、体温复常时间均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组,两组在WBC复常时间、PCT复常时间无统计学差异。(4)所有中西医治疗患者总体分析:三种治疗方案的患者治愈率分别为80.0%、76.09%、81.71%,疾病转归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组患者腹痛消失时间(5.64±2.00d)、体温复常时间(3.13±1.22d)、WBC复常时间(5.79±2.42d)、CRP复常时间(5.68±3.20d)、PCT复常时间(4.03±3.76d)均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14.50±0.58d、7.00±1.41d、12.00±2.83d、8.50±2.12d、12.00±2.83d)和抗生素+中医外治法(9.46±3.21d、4.44±1.72d、7.89±2.95d、8.28±4.01d、7.83±4.6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中医外治组患者腹痛消失时间、体温复常时间、WBC复常时间均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组,两组在CRP复常时间、PCT复常时间无统计学差异。4.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在不同疾病类型患者中疗效对比(1)腹痛组和腹痛+发热组治愈率(均为100%)显着高于腹痛+发热+包块组(59.1%),中转手术率、遗留包块率(均为0%)显着低于腹痛+发热+包块组(分别为26.4%、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腹痛组、腹痛+发热组患者的腹痛消失时间(4.79±1.19d、4.89±1.76d)均显着小于腹痛+发热+包块组(7.56±1.85d)。腹痛+发热组患者体温复常时间(2.81±0.68d)、WBC复常时间(3.93±2.16d)、CRP复常时间(3.85±2.94d)、PCT复常时间(3.81±1.89d)均小于腹痛+发热+包块组(3.26±1.36d、6.57±2.08d、6.45±3.00d、4.92±3.7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采用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疗效对比(1)腹痛组:两种中医证型的患者治愈率均为100%,疾病转归情况无统计学差异。湿热蕴结证患者腹痛消失时间(4.56±1.10d)小于瘀热内结证患者(5.08±1.29d)(P<0.05)。(2)腹痛+发热组:四种中医证型的患者治愈率均为100%,在疾病转归情况、腹痛消失时间(6.60±0.89d、4.92±1.88d、4.00±1.41d、4.00±1.41d)、体温复常时间(2.60±0.55d、2.75±0.62d、3.00±0.93d、3.00±0.00d)、WBC复常时间(5.80±1.10d、3.92±1.78d、3.00±1.83d、3.00±0.00d)、CRP复常时间(5.20±3.03d、3.67±2.93d、3.63±1.11d、3.53±1.51d)、PCT复常时间(4.60±2.88d、2.91±1.58d、2.32±1.37d、2.82±1.00d)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3)腹痛+发热+包块组:,热毒炽盛证(44.7%)的中转手术率与湿毒壅盛证(22.0%)、湿热蕴结证(12.0%)无统计学差异,但显着高于瘀热内结证(0%)(P=0.005)。热毒炽盛证(5.3%)、湿毒壅盛证(17.0%)、湿热蕴结证(12.0%)的遗留包块率无统计学差异,但均低于瘀热内结证(66.7%)(P>0.05)。热毒炽盛证患者腹痛消失时间(8.74±1.41d)、体温复常时间(4.21±1.62d)均大于湿毒壅盛证(分别为7.36±1.63d、2.92±1.08d)、湿热蕴结证(6.84±2.03d、2.89±0.99d)和瘀热内结证(6.00±1.41d、2.00±0.00d)(P<0.05)。(4)三种疾病类型患者中医证型总体分析:湿热蕴结证患者治愈率(94.8%)显着高于热毒炽盛证(55.8%)和湿毒壅盛证(69.8%)(P<0.05),湿热蕴结证与瘀热内结证(87.9%)无统计学差异。湿热蕴结证中转手术率(2.6%)和瘀热内结证(0%)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均显着低于热毒炽盛证(39.5%)(P<0.05)。热毒炽盛证患者腹痛消失时间(8.29±1.57d)显着大于湿毒壅盛证(6.57±2.05d)、湿热蕴结证(5.11±2.69d)和瘀热内结证(4.75±2.06d)(P<0.05)。湿毒壅盛证显着大于湿热蕴结和瘀热内结证(P<0.05),湿热蕴结和瘀热内结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热毒炽盛证患者体温复常时间(3.87±1.60d)大于瘀热内结证(2.50±0.58d),热毒炽盛证、湿热蕴结证、湿毒壅盛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湿热蕴结证、湿毒壅盛证、瘀热内结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热毒炽盛证患者PCT复常时间(6.21±3.78d)显着大于湿毒壅盛证(3.03±3.71d)和湿热蕴结证(3.52±2.12d)(P<0.05),热毒炽盛证与瘀热内结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湿毒壅盛证、湿热蕴结证、瘀热内结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1.PID发病人群以育龄期女性为主,多急性起病,频繁的宫腔操作、多育多产、阴道感染是本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故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房劳过度,加强健康宣教,减少性传播疾病的发生。2.本研究PID患者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抗生素的基础上根据辨证论治将中药口服和中医外治联合应用,对单纯腹痛和腹痛伴发热患者疗效显着,治愈率均可达100%,对于形成盆腔包块的患者治愈率可达59.1%。抗生素联合中药口服和中医外治能有效改善PID患者的临床症状,WBC、CRP、PCT等炎性指标恢复正常用时短,且对腹痛伴发热及盆腔包块患者中转手术率仅为26.4%。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做到及时发现症状、早期诊断并采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同时减少PID后遗症的发生。3.PID的常见中医证型包括热毒炽盛证、湿毒壅盛证、湿热蕴结证、瘀热内结证四型,疾病初期以湿热蕴结证多见。随着疾病进展,出现发热,伴或不伴炎性指标升高的患者以湿毒壅盛证居多,若病情持续进展,热势较高,伴炎性指标升高,或形成盆腔包块者多以湿毒壅盛证和热毒炽盛证为主。4.本研究中抗生素联合中药口服和中医外治法治疗湿热蕴结证和瘀热内结证疗效显着,且在疾病转归、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等方面均优于热毒炽盛证和湿毒壅盛证。

代文[4](2021)在《慢盆汤联合督脉灸治疗寒湿凝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临床观察慢盆汤配合督脉灸治疗寒湿凝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疗效性及安全性,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初步的探讨,从而为临床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寒湿凝滞证提供安全有效以及完善的方案。方法:本课题严格根据中医及西医对于本病的诊断制定标准来收集病例。收集来自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自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的妇科门诊与住院部的患者共72例。根据随机分组的方式,将符合相关标准的患者划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研究过程中共脱落9例,其中治疗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5例,实际入组63例,实验设计方案为:治疗组(32例)给与口服中药慢盆汤联合督脉灸治疗,对照组(31例)给与单纯口服中药慢盆汤治疗。在月经结束3天后开始治疗,14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3个治疗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综合疗效、中医症候、局部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的变化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在分别予以相应治疗后评价指标改变情况及临床治疗有效率。并记录治疗期间患者不良反应及处理。数据处理应用SPSS25.0软件,校验标准a=0.05,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综合疗效上,中药联合督脉灸能有效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总有效率达到87.5%,其疗效优于单纯中药疗法(有效率为74.19%)。2.在中医症候疗效对比上,慢盆汤联合督脉灸治疗组有效率达到90.63%,对照组有效率为67.74%,两组结果对比有显着差异性(P<0.01),说明治疗组的中医症候疗效明显较对照组。3.在改善中医症状上:在调治后,下腹胀痛或冷痛、腰骶酸胀、带下量多、形寒肢冷和经期腹痛上等中医症状上,慢盆汤联合督脉灸的治疗疗效优于对照组。4.在改善局部体征上:在对比治疗前后子宫、附件、韧带等情况,治疗后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慢盆汤联合督脉灸治疗组在治疗局部体征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5.在改善盆腔积液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差异性(P<0.05),说明慢盆汤联合督脉灸治疗组在改善盆腔积液方面疗效优于单纯口服慢盆汤对照组。结论:根据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寒湿凝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治疗组效果较对照组更优。本课题采用中药配合督脉灸,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与体征,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且实验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说明中药联合督脉灸治疗SPID安全性高、疗效明确,为临床治疗寒湿凝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有效治疗方案,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与推广应用。

周艳苹[5](2021)在《慢性盆腔炎的双敏腧穴分布规律及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统计分析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CPID)患者的双敏腧穴分布规律,并观察力敏针刺疗法、热敏灸疗法及力敏针刺联合热敏灸疗法治疗CPID的临床疗效差异,探索CPID患者双敏腧穴适宜的刺激方式。方法:本试验对15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CPID患者进行双敏腧穴探查,即对CPID患者进行力敏腧穴和热敏腧穴的探查,将探查到的腧穴的分布位置画图标记,将探查结果准确记录,统计分析后总结双敏腧穴的分布规律,并得出下一步临床治疗的双敏腧穴。再选取具有关元穴和三阴交穴这两个相同双敏腧穴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各30例。即A组采用力敏针刺疗法,针刺行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B组采用热敏灸疗法,艾灸至敏消量足即可;C组采用力敏针刺联合热敏灸疗法,先对患者进行力敏针刺操作,针刺行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得气后立即予热敏灸治疗。针刺留针30min,艾灸至敏消量足即可。三组疗程相同,均为1次/日,7次为1个疗程,共进行3个疗程,治疗避开经期。以综合积分为疗效观察指标对三组同步进行观察,并记录研究过程中的不良事件等。根据所收集的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比较三组疗效的差异。结果:1.通过对150例CPID患者的双敏腧穴探查可知,力敏腧穴分布频次前五的经脉为:任脉、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阳胆经;力敏腧穴频次排名前十的是关元、三阴交、次髎、子宫、风市、水道、腰阳关、阴陵泉、中极和子宫下1.5寸;力敏腧穴频次分布最多的部位是腹部,其次是下肢部、腰骶部、头面部和上肢部;热敏腧穴出现频次最多的是关元穴;共探查到4个双敏腧穴,分别为关元、三阴交、次髎和阴陵泉穴,其中关元穴的出现频次和重合率均最高;CPID患者双敏腧穴分布于T11、L5-S4、S2-4神经节段;CPID患者可同时出现2-4个相同双敏腧穴,出现2个相同双敏腧穴的频次最多,其中关元穴、三阴交穴同时出现的频次最多。2.(1)治疗前对三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流产次数及综合积分进行组间比较均P>0.05,可进行临床对比分析。(2)分别对三组综合积分进行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均P<0.01;对三组治疗前后综合积分差值评分比较P<0.05,且A组、B组与C组比较均P<0.01,A组与B组比较P>0.05。说明三组均能有效改善CPID的症状和局部体征,但A组与B组的改善程度无明显差异,C组改善程度明显更佳。(3)综合疗效的比较:A、B、C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2.0%、76.9%和92.3%。对三组进行比较P<0.05,且A组与B组比较P>0.05,A组、B组与C组比较均P<0.05。表明力敏针刺与热敏灸治疗CPID疗效相当,力敏针刺联合热敏灸疗法明显优于两者。结论:1.CPID患者的双敏腧穴主要分布于与疾病相关的经脉、神经节段和局部病变部位,证实双敏腧穴与疾病存在相关性。2.三组治疗方法均可以有效治疗CPID,在综合疗效上,疗效最突出的是力敏针刺联合热敏灸疗法;力敏针刺联合热敏灸是CPID患者双敏腧穴的适宜刺激方式,值得推广应用。

龚坚,严妍[6](2020)在《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常见方式主要包括中药足浴、推拿疗法、针灸疗法、中药热敷、中药保留灌肠、阴道侧穹隆封闭、脐中给药、中药离子导入。女性盆腔生殖器官以及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慢性炎症病变,称之为慢性盆腔炎。又或是急性盆腔炎未能及时治愈,或是机体虚弱,病程迁延导致。经过有效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或是治愈,但常由于病情反复,治疗周期较长,会对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陈英,周琦,李安吉,何婷,谢薇[7](2020)在《中药灌肠配合中医辨证施护对慢性盆腔炎病人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中药灌肠配合中医辨证施护对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2例慢性盆腔炎病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加用中药灌肠配合中医辨证施护。比较两组病人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价病人负性心理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68%,高于对照组的75.61%(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SDS评分及S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SF-36评分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灌肠配合中医辨证施护能够有效治疗慢性盆腔炎,有助于缓解病人负性情绪及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王楚然[8](2020)在《高氏盆炎方五号方对实验性慢性盆腔炎大鼠抗炎抗粘连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实验一(药效学实验:观察模型大鼠行为学,血清中IL-2、FGF-2、PCT、hs-CRP水平,子宫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子宫组织中细胞因子FGF-2的蛋白表达和基因表达)与实验二(镇痛实验:观察中药干预冰醋酸所致小鼠扭体情况的镇痛作用)综合评价高氏盆炎方五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及疼痛小鼠的干预作用、疗效及量效相关关系,并分析该方药的抗炎抗粘连及镇痛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一12周龄SD健康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生理盐水组、少腹逐瘀颗粒组、高氏盆炎方五号方高、中、低剂量组、人胎盘组织液组,每组10只。空白组自由食水,其他组采取苯酚凝胶加机械损伤法建立CPID模型。10天模型建立成功后7组均连续给药治疗20天。观察SD大鼠的行为学改变,20天处死后观察盆腔情况和光镜下子宫病理学变化,检测血清中IL-2、FGF-2、PCT、hs-CRP水平,检测子宫组织中细胞因子FGF-2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5.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二将6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高氏盆炎方五号方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少腹逐瘀颗粒组,人胎盘组织液组,每组10只,均给药7天,每天1次。末次给药1h后将0.6%醋酸每只小鼠腹腔注射0.2ml,诱导小鼠扭体反应并观察扭体次数。使用SPSS 25.0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大鼠行为学改变:生理盐水组:造模成功后出现精神状态不佳,体重较前下降,进食量较前明显减少,阴道分泌物较前增多。空白组大鼠:精神状态佳,各方面生理功能均正常。各个给药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大鼠精神状态均逐渐好转,进食量较前增多,体重呈缓慢增长趋势,阴道分泌物减少。高氏盆炎方五号方高、中剂量组大鼠较其他给药组有更明显的改善。2肉眼观察大鼠子宫组织形态:生理盐水组:左侧(患侧)子宫形态明显肿大,可见宫腔内有大量积液或积脓,与周围组织粘连;空白组、高氏盆炎方五号方高、中剂量组与人胎盘组织液组类似:子宫左右两侧无明显差异,周围组织无粘连;高氏盆炎方五号方低剂量组与少腹逐瘀颗粒组:左侧(患侧)子宫形态增粗肿胀情况轻于生理盐水组,部分可见宫腔粘连闭塞或少量积液,与周围组织轻微粘连。3光镜下观察大鼠子宫组织形态学变化:空白组:子宫各层界限清楚,未见炎性细胞浸润。高氏盆炎方五号方高、中剂量组与人胎盘组织液组类似于空白组。生理盐水组:宫腔扩张之处子宫壁变薄,增生明显之处子宫腔壁增厚,成纤维细胞增生,全层皆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高氏盆炎方五号方低剂量与少腹逐瘀颗粒组:宫腔扩张程度轻于生理盐水组,上皮细胞形态可见增生样变,较多炎性细胞浸润。4大鼠子宫肿胀度:高氏盆炎方五号方三个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改善显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氏盆炎方五号方高、中剂量组与少腹逐瘀颗粒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 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2、FGF-2、PCT、hs-CRP水平:高氏盆炎方五号方三个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IL-2水平升高,FGF-2、PCT、hs-CRP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少腹逐瘀颗粒组相比,高氏盆炎方五号方高、中剂量组IL-2水平升高,FGF-2、PCT、hs-CRP水平降低(P<0.05)。6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子宫中FGF-2蛋白表达:高氏盆炎方五号方三个剂量组FGF-2的蛋白表达较生理盐水组均明显降低(P<0.05),高氏盆炎方五号方高、中剂量组与少腹逐瘀颗粒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 RT-PCR法检测大鼠子宫中FGF-2基因表达:与生理盐水组相比,高氏盆炎方五号方三个给药组FGF-2基因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与少腹逐瘀颗粒组比较,高氏盆炎方五号方高、中剂量组FGF-2基因表达明显降低(P<0.05)。8镇痛实验结果:同模型组相比,高氏盆炎方五号方剂量三个组均能减少小鼠扭体次数,提高小鼠疼痛抑制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氏盆炎方五号方高、中剂量组与少腹逐瘀颗粒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氏盆炎方五号方具有抗炎抗粘连作用,能够有效治疗大鼠慢性盆腔炎。1可以改善炎症状态,抑制炎性渗出,促进炎症吸收,其机制可能与下调PCT、hsCRP水平有关;2增强机体抗炎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上调IL-2水平有关;3减少盆腔粘连,防止子宫纤维化,其抗粘连机制可能与下调FGF-2水平有关;4具有镇痛作用,并且疗效与药物剂量有相关性。图4幅;表10个;参98篇。

满耀中,刘承东[9](2020)在《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慢性盆腔炎是临床上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具有慢性、反复性等特点,给患者带来的沉重健康负担。目前西医以止痛消炎等药物治疗为主,具有见效快的特点,但副作用大、且容易反复。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历史悠久,效果显着,本文将予以总结。

赵珊[10](2020)在《芳香疗法结合雷火灸对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芳香疗法结合雷火灸对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治疗效果、焦虑情绪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更好地应用推广芳香疗法结合雷火灸的护理操作提供经验和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妇科门诊治疗的70例气滞血瘀证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过程中脱落2例,最终纳入68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在干预前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中医证候量化评分标准、体征评分标准、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中文版健康状况调查表(Short Form 36-item Health Survey,SF-36)对患者进行基线评估。对照组在常规基础上加用灌肠外治法,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采用芳香疗法结合雷火灸外治法干预,在干预结束一个月后再次采用中医证候量化评分、体征评分、SAS评分及SF-36评分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88.24%,对照组总有效率73.53%,两组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78,P=0.123>0.05)。2.两组患者中医证候量化评分比较:干预后两组中医证候量表总分及各项证候评分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中医证候进行组间比较,总分、下腹胀痛或刺痛、腰骶胀痛、胸胁胀痛、神疲乏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行经腹痛加重、月经不调、带下量多、性交痛得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体征评分比较:干预后两组体征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体征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得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SAS焦虑评分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SAS焦虑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SAS焦虑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SF-36健康状况调查表评分比较: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评分比较,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状况、精力状况、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2个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患者评分比较,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状况、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3个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间比较显示,除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总健康状况、社会功能维度外,观察组其他4个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本研究下,芳香疗法结合雷火灸能够减轻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下腹胀痛或刺痛及腰骶胀痛等临床主证,对胸胁胀痛、神疲乏力等次证具有较好疗效。2.在本研究下,芳香疗法结合雷火灸对改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的焦虑情绪有积极的意义,能够减轻患者不良情绪。3.在本研究下,芳香疗法结合雷火灸能够提高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躯体疼痛维度、精力状况维度、情感职能维度、精神健康维度的改善作用明显,但是对其他维度影响不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讨论。

二、慢性盆腔炎的中医外治法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盆腔炎的中医外治法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纳入标准[2]:
        (2)排除标准[3]: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2.2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
    2.3 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3个月复发率
3 讨论

(2)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检索策略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文献筛选
    1.6 建立数据库
    1.7 数据规范化处理
    1.8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文献基本情况分析
    2.2 病证情况分析
    2.3 药物使用情况
3.讨论
    3.1 文献基本情况分析与讨论
    3.2 SPID病症情况分析与讨论
    3.3 证型分布情况分析
    3.4 药物使用规律分析
    3.5 问题与展望
4.结论
    4.1 文献基本情况分析
    4.2 病证基本情况分析
    4.3 用药情况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综述 慢性盆腔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盆腔炎性疾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方法
        2.2 观察内容及方法
        2.3 疗效评定标准
    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结果
    1 临床特点
        1.1 年龄分布情况
        1.2 病程分布情况
        1.3 孕产次情况
        1.4 生殖道病原体感染情况
        1.5 中医证型分布
        1.6 疾病类型
        1.7 不同疾病类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2 治疗方案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3.1 腹痛组
        3.2 腹痛+发热组
        3.3 腹痛+发热+包块组
        3.4 三组患者疾病转归情况总体分析
        3.5 三组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复常时间总体分析
    4 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在不同疾病类型患者中疗效对比
        4.1 患者疾病转归情况
        4.2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复常情况
    5 采用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疗效对比
        5.1 不同疾病类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5.2 腹痛组
        5.3 腹痛+发热组
        5.4 腹痛+发热+包块组
        5.5 三组疾病类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疾病转归情况总体分析
        5.6 三组疾病类型治愈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复常情况总体分析
讨论
    1 盆腔炎性疾病概况
    2 真实世界研究
    3 患者临床特点
    4 PID的治疗方案
        4.1 西医治疗
        4.2 中医治疗
        4.3 不同中医证型疗效对比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医证候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慢盆汤联合督脉灸治疗寒湿凝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回顾
1 临床资料与标准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4 症状分度与计分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设计方案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基线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资料比较
    3.3 两组治疗后资料比较
    3.4 两组治疗前后资料比较
    3.5 安全性分析
讨论
    4.1 立法思想
    4.2 慢盆汤的组方用药分析:
    4.3 督脉灸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的作用研究
    4.4 临床结果的分析
    4.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5)慢性盆腔炎的双敏腧穴分布规律及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CPID患者的双敏腧穴分布规律研究
    1.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病情分级标准
        1.3 病例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剔除与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力敏腧穴探查
        2.2 热敏腧穴探查
        2.3 双敏腧穴的确定
        2.4 统计学处理
        2.5 技术路线图
    3.研究结果
        3.1 CPID患者力敏腧穴出现的位置和出现频次
        3.2 CPID患者力敏腧穴位置与经穴的关系
        3.3 CIPD患者力敏腧穴在各肢体部位分布情况
        3.4 CPID患者热敏腧穴出现频次
        3.5 CPID患者双敏腧穴出现频次及所属神经节段
        3.6 CPID患者相同双敏腧穴的出现频次
    4.小结
第二部分:CPID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1.研究资料
        1.1 病例分组
        1.2 盲法
        1.3 对照方法
        1.4 剔除与脱落标准
        1.5 意外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处理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治疗前准备
        2.1.2 操作方法
        2.2 观察指标
        2.2.1 一般资料
        2.2.2 疗效指标
        2.3 综合疗效评判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2.5 技术路线图
    3.研究结果
        3.1 剔除与脱落原因分析
        3.2 一般资料比较
        3.2.1 治疗前年龄比较
        3.2.2 治疗前病程比较
        3.2.3 治疗前流产次数比较
        3.2.4 治疗前综合积分比较
        3.3 疗效指标比较
        3.3.1 治疗前后综合积分差值比较
        3.3.2 综合疗效比较
    4.小结
    5.讨论
        5.1 西医对CPID的认识
        5.2 中医对CPID的认识
        5.3 敏化腧穴是影响针灸疗效的关键因素
        5.4 腧穴敏化研究
        5.4.1 腧穴敏化的表现形式
        5.4.2 腧穴敏化的特性
        5.5 研究结果分析
        5.5.1 双敏腧穴分布规律分析
        5.5.2 临床疗效分析
        5.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6)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外用药
2 中药热敷
3 中药灌肠治疗
4 针灸
5 推拿疗法
6 穴位敷贴疗法
7 联合疗法
8 结语

(7)中药灌肠配合中医辨证施护对慢性盆腔炎病人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1.3.2 观察组
    1.4 评价指标
        1.4.1 临床疗效
        1.4.2 负性情绪
        1.4.3 生活质量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8)高氏盆炎方五号方对实验性慢性盆腔炎大鼠抗炎抗粘连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高氏盆炎方五号方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药效学和疗效机制研究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条件
        1.1.3 实验主要药品
        1.1.4 实验主要器材
        1.1.5 实验主要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造模及分组
        1.2.2 给药及干预方法
        1.2.3 取材方法
        1.3 实验一技术路线图(大鼠药效学实验)
        1.4 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
        1.5 检测指标及方法
        1.6 统计学方法
        1.7 实验结果
        1.7.1 大鼠行为学变化
        1.7.2 子宫组织形态学变化
        1.7.3 大鼠子宫肿胀度
        1.7.4 ELASA法检测大鼠子宫中IL-2、FGF-2、PCT、hs-CRP的水平
        1.7.5 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子宫中FGF-2蛋白的表达水平
        1.7.6 RT-PCR法检测大鼠子宫中FGF-2 基因表达
    实验二 高氏盆炎方五号方镇痛实验研究
        1.8 实验材料
        1.8.1 实验动物
        1.8.2 实验条件
        1.8.3 实验药物
        1.9 实验方法
        1.10 实验二技术路线图(小鼠镇痛实验)
        1.11 统计学方法
        1.12 实验结果
    讨论
        1.13 中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1.14 西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1.15 高氏盆炎方五号方的立法及组方原则
        1.16 慢性盆腔炎实验动物及造模方法的确定
        1.16.1 实验动物的确定
        1.16.2 造模方法的确定
        1.17 阳性对照药的选用
        1.17.1 少腹逐瘀颗粒
        1.17.2 人胎盘组织液
        1.18 大鼠行为学在慢性盆腔炎药效学实验中的变化
        1.19 大鼠子宫组织在慢性盆腔炎药效学实验中的变化
        1.19.1 肉眼观察子宫组织及子宫肿胀度
        1.19.2 光镜学观察子宫组织及病理评分
        1.20 细胞因子在慢性盆腔炎药效学实验中的变化
        1.20.1 PCT、hs-CRP在慢性盆腔炎药效学实验中的变化
        1.20.2 IL-2在慢性盆腔炎药效学实验中的变化
        1.20.3 FGF-2在慢性盆腔炎药效学实验中的变化
        1.21 高氏盆炎方五号方对昆明小鼠的镇痛效果
        1.22 小结
本研究创新点和研究特色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中西医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进展
    2.1 研究背景
    2.2 诊断标准
        2.2.1 中医学诊断标准
        2.2.2 西医学诊断标准
    2.3 中医学关于慢性盆腔炎的认识和诊疗概况
        2.3.1 病因病机
        2.3.2 中医诊疗概况
    2.4 西医学关于慢性盆腔炎的认识和诊疗概况
        2.4.1 高危因素
        2.4.2 西医诊疗概况
    2.5 中西医综合治疗
    2.6 临床治疗难点
    2.7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9)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2 治 疗
    2.1 中医内治法
    2.2 中医外治法
3 小 结

(10)芳香疗法结合雷火灸对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现代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研究
    1.2 祖国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研究
    1.3 雷火灸治疗
    1.4 芳香疗法治疗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工具
    2.4 统计分析
    2.5 研究质量控制
    2.6 伦理原则
    2.7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脱落情况
    3.2 干预前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3.3 干预后两组各项评分比较
    3.4 干预前后两组各项评分比较
4 讨论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芳香疗法联和雷火灸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4.3 芳香疗法联和雷火灸对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
    4.4 芳香疗法结合雷火灸对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
    4.5 芳香疗法结合雷火灸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5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5.1 研究的局限性
    5.2 研究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医护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慢性盆腔炎的中医外治法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评价[J]. 莫小宇. 智慧健康, 2021(24)
  • [2]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D]. 杜雅斌.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盆腔炎性疾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方案[D]. 徐嘉新.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慢盆汤联合督脉灸治疗寒湿凝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研究[D]. 代文.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慢性盆腔炎的双敏腧穴分布规律及临床疗效研究[D]. 周艳苹.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研究进展[J]. 龚坚,严妍. 北方药学, 2020(10)
  • [7]中药灌肠配合中医辨证施护对慢性盆腔炎病人的疗效观察[J]. 陈英,周琦,李安吉,何婷,谢薇. 全科护理, 2020(26)
  • [8]高氏盆炎方五号方对实验性慢性盆腔炎大鼠抗炎抗粘连作用的研究[D]. 王楚然.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9]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研究进展[J]. 满耀中,刘承东.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20)
  • [10]芳香疗法结合雷火灸对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应用研究[D]. 赵珊.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中医药外治慢性盆腔炎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