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的市民基本满意

70%的市民基本满意

一、七成市民表示基本满意(论文文献综述)

宋子昕[1](2021)在《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文中研究说明所谓浴堂是指供人洁身沐浴之场所。浴堂的发展在古时与宗教仪式及庶民文化联系颇深。进入20世纪,北京的公共浴堂发生了重大变革,其社会功能、经营模式、行业组织、使用设备、顾客群体与以往相比截然相异。这一时期,北京代浴堂的发展沿革可以简单划分为五个阶段:1900——1911年,北京浴堂快速发展阶段;1912——1927,北京浴堂繁盛阶段;1927——1937,北京浴堂沉浮阶段;1937——1949,北京浴堂衰落阶段;1949——1952,北京浴堂回暖恢复阶段。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的演变与城市现代化进程推进、社会经济起伏、卫生观念普及、民众生活习惯变迁联系紧密,浴堂在这一时期可以被视为这样一个空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并存于其中,国家、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浴堂从业者、浴堂消费者皆对其有着基于自身需求的建构。因此研究北京浴堂可以管窥20世纪上半叶北京城市中公共场所及小商业的发展模式及行业依托。对北京浴堂进行自下而上的微观考察能够从另一个维度上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北京社会,获知近代北京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及文化环境。以浴堂这一社会基层单位为切入点,分析其中不同群体的活动亦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微观层面的个体经验、实践与宏观社会进程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浴堂行业的发展得益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以来,自来水、电气设备、日化产品等现代产物在北京的浴堂中普及开来,现代技术改变了浴堂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浴堂的资本组织形式、产权结构、经营手段也相应调整。在浴堂广泛使用现代设施的时候,其运营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各浴堂不得不开源节流,甚至无视政府颁布的诸项规定。浴堂与政府不断地协调互动又常发生冲突,这点在社会经济困难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二者产生矛盾的根源在于双方对浴堂不同功能的侧重:政府注重浴堂的卫生功能,浴堂则偏重于追求更多的利润。现代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调整,雇佣制度的变化、顾客消费核心需求的转移,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这些变化改变了浴堂业的生产体系,亦影响了浴堂伙计的生存实践。具体而言,社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浴堂的消费群体与消费需求,这直接导致浴堂经营模式的变化——服务质量成为决定浴堂收益的重要指征。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浴堂行业构建了工资制度,以行业内伙计的生存为条件,强迫他们提高服务水准。在此约束之下,伙计为了生存,不得不市侩殷勤以赚取更多小费,形成了浴堂业独有的服务方式、工作态度与营生技巧,他们的生存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浴堂的行业体制。浴堂经营者为了逐利,浴堂伙计为了生存,出于维护各自利益,浴堂同业公会与浴堂职业工会便应运而生。不同于传统的行会,北京浴堂同业公会是在行业资本化的趋势之下,以各店家共同的经济利益为基础而设立,其主体是各店铺的经营者,为了保障自身的经济收益,他们尽可能地降低伙计数量,延长其工作时间。因此同业公会的存在使得浴堂内部劳资双方的矛盾更加尖锐。在此情形下,浴堂伙计为了生存,便合力抵抗资方压迫,开始组建浴堂职业工会。职业工会的出现增强了工人店伙群体在浴堂行业中的地位,改善了工人的生活待遇,平衡了资方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开展,市民卫生意识的提高使得浴堂成为20世纪上半叶北京市重要的公共场所。与此同时,国家也试图凭借对城市的卫生改良将自己的权力传达到基层,浴堂既是政府施政的对象,又是政策实施的场所。但国家权力通过城市改良、卫生行政来介入城市基层事务的意图并非顺水推舟,政府虽然针对浴堂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定,着力建设平民及女性浴所,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这些政策及规定常受到来自浴堂经营者、从业者及顾客的巨大阻力。浴堂的卫生改良并不单纯是公共健康问题,浴堂并非像政府想象的那样,能够顺利成为既卫生廉价,又能“批量生产”干净整洁、遵纪守法市民的公共场所,其中还包含有浴堂经营状况、民众消费观念、行政机关经费等诸多变量。在推行现代化政策、改良城市面貌的过程中,城市移民人口大量增加,居民成分复杂,这使得城市肮脏、拥挤、贫困,充斥着犯罪、不良行为。暗娼、偷窃、赌博、毒品等问题同样在浴堂中滋生。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治理力度不可谓不大,甚至还常会有矫枉过正的现象发生,但北京浴堂盗窃、嫖娼等案件依旧频频发生。社会问题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而非问题本身。现代社会意识、公共道德、现代劳动薪酬制度与时人传统惯习之间的矛盾是社会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此外殖民者的文化介入等因素对其亦有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之际,作为社会体制得以存续的介质,日常生活逐渐受到国家、政府及社会进步人士的关注,成为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场域,以及国家权力支配、组织的重要对象。对人们沐浴经验的改造是这一趋势的范例,改造方式是将沐浴行为与现代的社会价值观念关联,将浴堂、浴室及沐浴行为赋予平等、自由、健美、文明等现代意义,并通过重复单调的日常生活内化于人们的意识中,以为世人所接受。其实现途径是制造闲暇时间与构建消费观念,前者意图将沐浴规律化、惯习化、日常生活化,后者旨在通过引导人们对沐浴的需求来传递现代日常生活的价值观。但这种尝试在实施层面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分歧。浴堂中并非自由平等,其中阶级分明,闲暇会带来如“有闲阶级”、“不劳而获”等不被时人称道的世风,消费则培养起人们崇奢心理。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非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本意与预期的情形,这些歧义自然也会体现在浴堂中。浴堂中充斥着政府与浴堂店家、资方与劳方、店伙与顾客、国家权力与个体实践之间的对抗,不过这些对抗并非总是发挥着消极作用,其也会改变执政者们的政策,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形成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政府所制定的每一个政策,浴堂店家、伙计、顾客对政策的每一次回应,政府与社会进步人士对这些回应的反思与治理,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环节。中国的现代化并非是单方面受西方经验的影响,其自身亦有腾挪的空间。

吴心喆[2](2020)在《民进党操作“光荣感”的策略、成效及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民进党有效运用"光荣感"来培养台湾民众的"本土意识"和"台湾认同"。在地方上,民进党籍县市长先通过提升城市容貌及吸引民众参与来获取高支持率,培养民众的在地认同,从而赢得选举。蔡英文在台湾地区领导人竞选中,为赢得年轻选票,提出"婚姻平权"等策略打造年轻选民的"光荣感";利用香港"反修例"事件,营造"芒果干",吸引国际媒体报道,强化年轻选民的"光荣感"。胜选后,蔡英文当局更进一步利用新冠肺炎疫情谋"独",同时利用对外捐赠口罩极力营造台湾协助世界的形象,通过强化对美合作,满足岛内民众希望被国际社会关注的心理,以达到其"反中仇中"和强化"台湾认同"的目的。

蔡卫莹[3](2020)在《永庆坊一期和泮塘五约街区微改造研究对比》文中研究指明在城市更新进程中,旧城,承载着城市历史的记忆,见证城市岁月变迁,城市经济的发展。广州在经历了大拆大建的全面改造阶段,历史文化保护与全面改造相互矛盾停滞阶段,2016年出台了《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正式提出“微改造”,标志着广州城市更新的探索进入了强调延续历史脉络的“微改造”阶段。本文选取了永庆坊一期和泮塘五约这两个在广州微改造探索阶段具有代表意义的项目作为研究对象。永庆坊作为广州第一个微改造试点项目,而泮塘五约则被认为是广州第一个公众参与的微改造项目,这两个项目均在广州微改造实践进程中均具有标志性意义。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问卷访谈及案例对比等方法对永庆坊一期与泮塘五约街区微改造进行深入调研,并从物质空间、改造后评价、实施过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在“微改造”实践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需要平衡的关注点,希望能够为后续广州市在推行微改造,特别是关于街巷空间的微改造项目提供具有参考意义的实践基础。首先本文对“微改造”发展历程、相关理论及广州市相关政策进行总结梳理;其次围绕功能、交通、公共空间环境改造、公共配套设施、建筑改造、空间与环境行为等方面对物质空间进行研究分析;再次围绕政策背景、改造开发模式、实施主体、阶段性控制成果、公众参与等方面展开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研究,并结合当地居民、游客、当地商户对项目满意度评价分析项目在物质空间改造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最后通过对两个项目综合对比分析,针对在物质空间改造、政策落实、开发模式、参与主体、实施过程、公众参与等六个方面产生的异同点进行分析,总结出微改造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改善建议。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阐述研究背景、提出研究对象及内容、说明研究方法、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构建论文框架。第二部分:对微改造、存量规划基本概念的阐述、梳理国内外城市更新相关理论及案例、整理永庆坊与泮塘最新学术研究、分析广州市城市更新及微改造相关政策,为文章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对永庆坊一期物质空间改造及实施过程进行梳理,通过问卷调研收集改造后满意度并进行汇总和分析。梳理永庆坊一期改造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第四部分:对泮塘五约物质空间改造及实施过程进行梳理,通过问卷调研收集改造后满意度并进行汇总和分析。梳理泮塘五约改造过程中问题及原因。第五部分:通过对永庆坊一期与泮塘五约物质空间、实施过程及满意度进行对比解析并作出客观评价,提出优化建议。

宋晨[4](2020)在《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更新改造策略研究 ——以合肥“海卉花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城市传统商业街区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它集中展示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以及经济特征,承载城市生活的多样性。但由于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以及城市规划政策的不断更新,城市商业业态与市民消费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导致一些城市传统商业街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再满足时代的需求而逐渐走向衰败。于是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更新改造研究在国际上受到多方关注,进而成为城市建设的前沿热点。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更新改造常常采取推倒重建的快速改造方式,但实践证明这将产生巨大的资源浪费、不可逆的生态环境破坏。虽然我国目前对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更新改造研究已经有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仍然存在“过度重视技术而忽略人文关怀”、“生硬套用国外改造模式而忽视我国实际国情”、“过于强调经济而缺乏可持续发展规划”等情况的发生。因此,基于以上现状,本文结合“轻改造”原则对城市传统商业街区更新改造这一课题展开研究。本文以合肥海卉花市街区的更新改造作为契机,对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更新改造策略进行研究,并对海卉花市商业街区这一真实案例展开假想更新改造研究。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发现问题,通过分析城市与传统商业街区之间的矛盾,引出城市传统商业街区更新改造对于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性。并对相关基础理论进行梳理,进而提出文章的研究目的、意义以及内容、方法。第二部分分析问题,通过查询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发展趋势及特征,对我国城市传统商业街区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其现状,并指出其更新改造的难点。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在前文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更新改造设计目标、原则,并结合“轻改造”理念,从业态、空间、建筑、环境以及运营方面提出更新改造策略。针对合肥海卉花市商业街区的现状,提出合肥海卉花市的假想改造设计方案,实现论文从理论研究到设计策略到实践研究的一步步转化。第四部分总结展望,对前文研究的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现状、以及改造策略内容进行总结,并且展望未来的更多的研究方向。我国城市建设正处在从量的发展到质的提升的重要阶段,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更新改造是每个城市都不可忽视的话题,“轻改造”更是与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国家基本发展战略保持一致。本文以“轻改造”为指导原则,以合肥海卉花市街区更新改造为契机,对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更新改造策略进行研究,旨在为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更新改造寻找新的解决途径,也希望为后续相关研究以及实践改造活动提供借鉴。图 59 表 2 参 77

李泽华[5](2020)在《青年白领科学健身素养特征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上海张江科学城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青年白领人群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由于他们工作和生活的特性,使得不少人有着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体育健身能够有效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这已经成为大众的共识。面对青年白领日益增长的健康问题,科学健身的价值越来越凸显。加强青年白领科学健身素养的培养,提高他们科学健身的能力,使科学健身成为他们健身生活的组成部分,就显得尤为重要。张江科学城聚集了大量青年白领人才,高度密集的园区空间布局和繁重的工作压力往往使科学城内青年白领处于紧张的工作生活节奏中,他们更需要通过健身来缓解压力和增进健康。通过研究了解张江科学城青年白领科学健身素养状况及特征,有助于提出有针对性提升青年白领科学健身素养水平的策略。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方法,了解张江科学城青年白领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基本情况,利用方差分析、卡方分析和相关分析归纳青年白领科学健身素养基本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青年白领科学健身素养的因素,得出如下结论:(1)张江科学城青年白领处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的比例为28.5%,相对较低,每周参加1-2次健身活动的青年白领最多,健身锻炼时间碎片化,以短时间中等强度的健身为主。在健身项目的选择上,张江科学城青年白领与上海市市民差异不大,偏爱付费体育健身场所和独自健身,体育消费能力明显高于普通市民。(2)张江科学城青年白领对科学健身知识的掌握情况相对较好,但尚存在一些健身知识误区,未婚青年白领科学健身知识得分均值要高于已婚者。(3)张江科学城青年白领在掌握健身技能方面具有健身技能掌握单一,男性优于女性,年轻者优于年长者,高学历者优于低学历者的特点。科学健身行为方面,张江科学城青年白领健身自主性和科学性有待提高,不同健康状况和不同健身次数的青年白领在健身行为上存在差异。(4)与上海市普通市民一样,张江科学城青年白领健身参加健身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体质保持健康,绝大多数青年白领都认识到健身活动的重要性,但“缺时间”和“惰性”是制约青年白领参加健身活动的最主要因素。(5)绝大多数张江科学城青年白领都认可参加健身活动带来的积极效果,但少部分青年白领对健身效果并不满意,不同健康状况和健身频次的青年白领在健身效果认同上存在差异。(6)张江科学城青年白领科学健身素养主观评价得分均值为69.1分,科学健身素养整体水平偏低。不同健康状况、健身次数、健身消费水平和健身技能掌握的青年白领在科学健身素养主观评价上存在差异。(7)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张江科学城青年白领科学健身素养主观评价的因素有年龄、月收入和婚姻状况。基于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提升青年白领科学健身素养的三点建议:一是开展楼宇体育健身活动,发挥体育健身社交功能,二是丰富园区体育赛事,促进青年白领体育生活化,三是开发新兴体育项目,提供高质量个性化体育健身服务。

张馨文[6](2020)在《内蒙古地区乡村旅游景观现状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来,乡村旅游业逐步蓬勃发展起来,这不仅解决一部分村民的劳动力问题,还有效提高当地经济水平。内蒙古地区有丰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条件,为内蒙古地区乡村旅游提供了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由于目前内蒙古对乡村旅游景观规划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处在一种实践远大于理论的阶段、各项目发展良莠不齐的现象。旅游景观的规范化和重视程度等问题亟需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完善。本文通过“理论基础一调研一发现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五个层次开展研宄、共有五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交代本文的研究背景以及对国内相关研究综述作简要的评述及概括。第二章对乡村旅游景观理论基础溯源做了相关概念的界定。简述了乡村旅游概念方面的主要定义的同时,对乡村旅游区景观规划做了解读。旨在在细致研究理论的基础上为更好的解决旅游区景观出现的问题做依据。第三章通过研究分析国内外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优秀案例,对内蒙古地区乡村旅游景观方面研究得到启示与借鉴。比如美国政府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大力支持和旅游营销工作即宣传力度、“乌镇戏剧节”的中华文化传承等等。第四章在对内蒙古区域概况做简要介绍后,通过运用实地调研和调查问卷两种方法,首先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在游客满意度和需求度两个维度做了详尽的调研、其次通过实地调研以两个内蒙古旅游区为例,实地发现问题、根据调研结果汇总归纳分析发现内蒙古乡村旅游方面独特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第五章针对相应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提供相对完善合理指导规划和总结。内蒙古是一个天然旅游区,乡村旅游以及农牧业资源丰富,如何更好的发挥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更系统、完善的把自然人文风光巧妙结合在一起显得尤为重要,对内蒙古乡村旅游区景观进行详细调研发现现存在的问题并做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游客到内蒙古地区旅游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体验;同时应加强内蒙古旅游地宣传力度,吸引更多游客欣赏大自然的美、领略内蒙古草原和石林等奇特景观。

王春静[7](2020)在《石家庄市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男性社工流失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深入推进,社会工作在改善民生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人们对社会工作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但是从供给方看,社会工作人才流失问题却非常严重,尤其是男性社工流失率居高不下,导致社会工作行业性别结构严重失衡。为促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快速发展,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社会工作的需求,在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前提下,更要解决好男性社工流失问题,加大对男性社工的吸引力度,增强男性社工的职业稳定性,吸纳更多的男性从事社会工作,促进社会工作行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针对男性社工流失问题,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石家庄市民办社工机构社工以及石家庄市六家重点民办社工机构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156人,访谈16人,访谈对象包括在职社工、流失男性社工、机构负责人和社工协会负责人。本研究通过对调查资料的深入分析,得出了男性社工职业稳定性差、流失问题较为严重的观点,归纳出了流失男性社工的主要特征:年龄在24岁至27岁者流失居多、本科学历者流失较多、未婚者流失较多、本市户籍者流失较多和无职业水平资格证者更容易流失等;分析了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落后、社会认可度低、传统性别分工观念强、机构管理方式不成熟、社工薪资待遇差等因素对男性社工流失的影响。在解决男性社工流失问题上,着重从重视社工队伍建设、加强社会工作制度建设、优化机构管理方式和增强职业认同感等方面,提出了稳定男性社工队伍、促进男性社工队伍壮大的对策建议。虽然本研究的样本仅限于石家庄市,但男性社工流失问题并非仅仅存在于石家庄市,而是一个颇具普遍性的问题,所以,本研究能够为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对促进社工队伍建设尤其是男性社工队伍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刘新国[8](2020)在《舆情视角下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探究 ——基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经验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推进国际化进程做出重要贡献。回顾我国的外语教育规划过程,尽管以自上而下的规划路径为主导,但社会调查和征求民意也是其中重要的规划活动;同时,外语教育规划也激发国人对外语教育的复杂的情感。然而,当前的研究很少探讨外语教育政策应如何回应公众意见和感受,提高公众的满意度。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公民的话语空间发生改变,公众意见表达异常活跃,社会舆情成为公共政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本研究以舆情为研究视角,探索外语教育政策的回应性。高考英语是我国重大的外语教育政策,外语教育规划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息息相关。本研究以高考英语的政策变迁为主线,并选取其中四个关键节点为经验案例,探究高考英语舆情与政策回应性的关系。本研究分析认为,政策回应性受制于制度语境、外部环境和由公众意见与媒介话语构成的社会舆情。为探究舆情与政策回应性的一般关系,本研究提出三个具体研究问题:(1)高考英语舆情特征如何?(2)高考英语舆情与政策回应性关系如何?(3)舆情与政策回应性关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本研究在理论视角上,借鉴政治学、公共政策学、新闻传播学相关的舆情-政策关系分析理论,以话语制度主义作为一种综合的理论视角审视高考外语政策变迁过程,构建出政策回应性的分析框架。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以质性研究为主,融合量化分析方法对三种来源数据进行分析:(1)政策文本、历史研究文献和智库研究报告;(2)慧科新闻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3)新浪微博,其中数据采用第三方爬虫软件采集获得。在研究路径上从总体和特定节点两个方面探究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论文共分七章。前三章阐述了研究现状和基础概念与理论,论文第四章从总体上考察了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制度文化语境。高考英语政策主要体现在科目地位、命题方式、考试内容和方式等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的高考英语政策变迁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稳定上升期、调整变化期和巩固发展期,政策的变化可视为对外部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和社会舆情的积极回应。论文第五章分析了高考英语舆情的总体特征。本章从报纸媒体、社交媒体和学术期刊三种媒体描述高考英语舆情的时空分布特征、舆情主题和热点事件。舆情分析表明,在高考英语政策调整变化时期,公众舆论对待英语的态度比较复杂,一方面认可英语作为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工具性特征,另一方面要求弱化高考英语的科目地位、减少高考英语考试的社会功能比较强烈。新一轮高考改革启动以来,社会舆论聚焦在一年两考和中外文化冲突方面,容易引发成社会热点事件。高考英语听力是最为频繁的高考突发性事件,地方政策回应方式不一,但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回应的重点是加强考试管理,稳妥推进高考英语听说考试。接下来的论文第六章通过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关键节点的探究高考英语舆情与政策回应性的关系。研究表明,尽管1999年以来国家高考制度改革政策突出高考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但是公众舆论的焦点在科目分值、计分方式和考试方式上。1984年第一次高考改革后高考英语确立了和语文、数学同等的统考科目地位和分值权重,并在实际中得到强化。新世纪以来公众对英语热开始反思,弱化英语的呼声比较强烈,2006年江苏省通过对民意的积极回应和协商,首次降低了高考英语分值。2013年北京高考改革迎合社会舆论,提出降低高考英语分值的方案,但是公众意见中专业话语发挥了重要影响,维持了高考英语地位。2017年以来为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新高考改革试点省份高考英语“一年两考”,虽然降低了高考英语听力事故的风险,但是测试技术的要求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能力成为“一年两考”的制约因素。论文第七章为启示和结论部分,将舆情的政策回应总结为四种模式,即主动咨询型、积极协商型、消极协商型和压力回应型,从三个方面提出回应性外语教育政策发展的可能路径,即正确认识观念性冲突、合理运用舆情调查、做好舆论环境建设。本论文的研究创新主要体现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应用三个方面:首先在理论基础上,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建构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的理论内涵,为外语教育规划探索符合现代治理理念的科学路径;其次是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将质性探究与媒介框架分析和政策叙事相结合,拓展了质性研究的内涵;最后是本研究的应用创新,政策回应性为当前的高考改革和外语教育规划提供新的分析视角。

毕伟[9](2020)在《BZ市创文公益广告项目绩效评价及优化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全国文明城市是目前国内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公益广告是让市民知晓、关心、融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参与改造环境、移风易俗,形成健康、科学、文明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其优劣好坏及传播效果,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及市民对创文的知晓率、支持率、参与率。本文以BZ市为例,对其创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实施公益广告项目的绩效进行实证研究,旨在为BZ市创建第六届文明城市的公益广告项目工作提供更广阔的思路,并为国内公益广告项目的运作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在梳理BZ市创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公益广告项目实施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公益广告项目绩效调查,了解到该市创文公益广告存在覆盖面不够,市民接受度、满意度、参与度不高等问题,继而对BZ市创文公益广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再调研,发现主要存在项目管理的能力水平欠缺、绩效考核不够精准严格、激励约束缺乏有效性、项目经费保障不力、市民参与缺乏平台等项目决策和实施方面的问题,由此提出提升项目决策和实施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构建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完善项目激励约束机制、拓展传播渠道和资金来源、吸引市民积极参与等优化对策。本研究还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公益广告涉及众多部门,应把效率维度、群众满意维度、群众参与维度和社会影响维度下的相关指标作为关键绩效指标。第二,我国当前的行政管理,虽经常借鉴项目管理的思路和方法开展工作,但大都没有建立健全项目管理体系,缺乏项目思维和项目管理方法,而是用行政思维和行政手段来推动项目工作,影响了项目的质量和效果。第三,绩效考核的关键在于运用,对企业要及时兑现落实弹性系数奖金,对政府部门要确保考核结果公平公正,对项目部工作人员要将作绩效评价的结果与其年度考核、岗位调整、职务晋升相结合。

王杰[10](2019)在《广州市生态城市的品牌塑造及其传播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针,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奠定了基础。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工业社会带来的城市急剧扩张,单纯以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物质利益满足作为价值追求,使得传统工业文明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给能力以及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直接威胁到了人民的生存和发展,迫切需要城市改变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推动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在城市层面上的和谐共生。本文首先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出发,分析了广州在当前面临特殊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下选择走广州特色生态城市发展道路的历史及现实的必然性,总结和归纳广州市在运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解决城市问题的管理制度中所构筑的国家中心城市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诉求;第二,本文从品牌塑造的角度出发,借助凯勒的品牌价值理论,对广州市生态城市品牌塑造实践进行分析,广州市在生态城市品牌形象塑造、推进生态治理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生态空间建设,塑造来“宜居宜业”的广州印象等方面创造了广州特色的生态城市品牌塑造经验;第三,本文从品牌传播的角度出发,对《广州日报》关于广州市生态城市品牌塑造实践中的污染治理行为、生态城市形象塑造行为、生态空间改造、生态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等进行的报道进行话语分析。研究发现,政府作为生态城市品牌建设的主体同时也在品牌传播活动中主导者话语权,媒介忠实地反映了政府的生态城市品牌塑造政策与实践,并在生态城市品牌传播塑造了对党执政合法性的认同;最后,在凯勒城市品牌价值理论的指导下,本文对广州市居民生态城市感知和城市品牌共鸣传播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以获得目前生态城市品牌建设效果,并对居民生态城市感知与城市品牌共鸣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政府的生态城市品牌塑造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居民对广州生态城市建设感知与生态城市品牌共鸣程度高,但也依然存在着居民在生态城市感知以及品牌共鸣中存在认知与行为偏差,以及生态城市品牌建设社会参与水平低等问题。

二、七成市民表示基本满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七成市民表示基本满意(论文提纲范文)

(1)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旨趣
    二、学术回顾
    三、概念界定与文献来源
    四、研究方法与文章框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城市空间与浴堂生态
    第一节 北京浴堂的发展概述
        一、元明清时期的北京浴堂
        二、新式浴堂的发展及繁荣(1900——1926)
        三、北京浴堂行业的由盛及衰(1926——1952)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兴起的社会条件
        一、沐浴的文明化
        二、沐浴的知识化
    第三节 浴堂与北京城区商业格局
    小结
第二章 浴堂的经营与管理
    第一节 浴堂的资本与流水
        一、浴堂的资本模式
        二、浴堂的产权结构
        三、浴堂的营业流水
    第二节 浴堂的日常开支
        一、电力与通讯
        二、毛巾与肥皂
        三、燃料
        四、自来水
        五、铺底与房租
        六、纳税与认捐
    第三节 收费标准与价格起伏
        一、价格的分化与浮动
        二、影响价格的因素
        三、恶性通胀时代的澡价调控
    第四节 浴堂经营与管理策略
        一、浴堂的管理体制
        二、浴堂的营业方式
        三、浴堂的经营之道
    小结
第三章 浴堂的从业者及社会团体
    第一节 浴堂从业者的工作与生活
        一、浴堂从业者的工作职责
        二、浴堂从业者的身份与社会来源
        三、北京浴堂伙计的工作日常
        四、北京浴堂伙计的收入与生活状况
    第二节 北京浴堂伙计的价值观念及社会形象
    第三节 北京浴堂同业公会
        一、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成立始末及历史沿革
        二、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组织情况
        三、浴堂同业公会的功能
        四、政府在浴堂同业公会中的权力渗透
    第四节 北京浴堂职业工会
        一、浴堂职业工会产生的社会要素
        二、浴堂职业工会成立风波
        三、浴堂职业工会成立后的劳资纠纷
    第五节 浴堂中的地下活动
        一、浴堂中开展地下工作的优势
        二、北平市和平解放之际浴堂业的地下工作
    小结
第四章 公共卫生、卫生行政与北京浴堂业
    第一节 公共卫生与城市改良
        一、北京的卫生环境与市民沐浴观念
        二、浴堂卫生规章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国民政府对北平浴堂业的管理
        一、北平市政府对浴堂卫生的监督与稽查
        二、北平市政府对违章浴堂的惩处
        三、政府对浴堂卫生管理不力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市政体系中的浴堂
        一、浴堂与城市沟渠排水系统
        二、防疫、公共卫生与浴堂
    第四节 女性及平民浴堂
        一、女性浴所的设立
        二、平民浴堂的创办
    小结
第五章 浴堂中的社会问题
    第一节 浴堂的公共安全
        一、晕堂
        二、火灾与触电
        三、建筑安全
    第二节 浴堂中的盗窃犯罪
        一、盗窃案件频发的社会背景
        二、浴堂中偷窃案件的地缘因素
        三、浴堂中偷窃案件的犯罪方式与窃贼身份
        四、浴堂中偷窃犯罪的治理
    第三节 浴堂中的风化问题
        一、浴堂中的混浴现象
        二、女浴堂中的男性工役
        三、政府对浴堂社会风化问题的治理
    小结
第六章 浴堂与日常生活
    第一节 沐浴社会价值的重塑
        一、沐浴内涵的转释
        二、沐浴的日常生活化过程
    第二节 沐浴的日常生活化建构
        一、作为惠工设施的职工浴堂
        二、作为规训手段的学生浴间
        三、作为现代日常生活基本单元的家庭浴室
        四、以消费构建现代生活的公共浴堂
    第三节 公共浴堂与沐浴之现代释义的争论
        一、浴堂消费模式与平等观念的矛盾
        二、日常生活构建过程中的分歧
        三、闲暇与国家权力之间的抵牾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3)永庆坊一期和泮塘五约街区微改造研究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1.2.1 研究对象及调研地的选择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
    2.1 基本概念
        2.1.1 微改造
        2.1.2 存量规划
    2.2 国外相关研究
    2.3 国内相关研究
    2.4 国内外实践经验
        2.4.1 日本冈山县高梁市“专家工作营”实践
        2.4.2 上海更新计划——灵活功能置换,将艺术引入社区
        2.4.3 厦门共同缔造工作坊实践
    2.5 广州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规划解读
        2.5.1 广州城市更新实践过程中相关政策
        2.5.2 广州颁布微改造相关政策
        2.5.3 《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2.5.4 《逢源大街‐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永庆坊一期微改造研究
    3.1 调研范围
    3.2 物质空间研究
        3.2.1 功能分析
        3.2.2 交通分析
        3.2.3 公共空间环境改造分析
        3.2.4 公共配套分析
        3.2.5 建筑改造分析
        3.2.6 空间与环境行为分析
    3.3 实施过程研究
        3.3.1 政策背景
        3.3.2 改造开发模式
        3.3.3 实施主体
        3.3.4 阶段性控制成果
        3.3.5 公众参与
    3.4 改造后满意度调研
        3.4.1 受访者总体情况描述
        3.4.2 受访者对物质空间评价
        3.4.3 受访者对公众参与评价
    3.5 小结
第四章 泮塘五约微改造研究
    4.1 调研范围
    4.2 物质空间研究
        4.2.1 功能分析
        4.2.2 交通分析
        4.2.3 公共空间环境改造分析
        4.2.4 公共配套分析
        4.2.5 建筑改造分析
        4.2.6 空间与环境行为分析
    4.3 实施过程研究
        4.3.1 政策背景
        4.3.2 改造开发模式
        4.3.3 实施主体
        4.3.4 阶段性控制成果
        4.3.5 公众参与
    4.4 改造后满意度调研
        4.4.1 受访者总体情况描述
        4.4.2 受访者对物质空间评价
        4.4.3 受访者对公众参与评价
    4.5 小结
第五章 永庆坊一期与泮塘五约微改造对比
    5.1 物质空间改造对比
    5.2 改造后满意度评价对比
    5.3 实施过程对比(详见表5‐3)
    5.4 微改造存在问题
    5.5 微改造对策研究
    5.6 本章小结
结语
    全文总结
    不足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更新改造策略研究 ——以合肥“海卉花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时代背景
        1.1.2 城市传统商业街区与城市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
        1.1.3 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精细化发展趋势
    1.2 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1.2.1 城市传统商业街区
        1.2.2 更新改造
        1.2.3 轻改造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更新改造理论研究综述
        1.3.2 国内更新改造理论研究综述
        1.3.3 国外更新改造案例研究综述
        1.3.4 国内更新改造案例研究综述
        1.3.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小结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的内容
        1.5.2 研究的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城市商业街区发展历程
    2.1 城市商业街区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
        2.1.1 西方城市商业街的历史溯源
        2.1.2 我国城市商业街的历史溯源
        2.1.3 商业街区的演变形式
    2.2 20世纪90年代及以后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主要特征
        2.2.1 业态特征
        2.2.2 空间特征
        2.2.3 文化特征
        2.2.4 环境特征
        2.2.5 交通特征
    2.3 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分类
        2.3.1 街区内部交通方式
        2.3.2 街区服务范围
        2.3.3 街区功能定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传统商业街区更新认知及现状分析
    3.1 城市传统商业街区更新改造要素分析及其发展历程
        3.1.1 城市传统商业街更新改造区要素分析
        3.1.2 城市传统商业街区更新改造的发展历程
    3.2 城市传统商业街区民意调研
        3.2.1 问卷调查的设置
        3.2.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3 我国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现状问题分析
        3.3.1 功能配置缺乏合理性
        3.3.2 特色空间千篇一律
        3.3.3 建筑风貌无序
        3.3.4 公共环境质量低下
        3.3.5 后期运营落后
    3.4 城市传统商业街区更新改造的难点
        3.4.1 以人为目标载体
        3.4.2 紧跟时代发展趋势
        3.4.3 场所精神的体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传统商业街区更新改造策略
    4.1 城市传统商业街区更新的目的
        4.1.1 延续城市传统文化
        4.1.2 激活城市经济实力
        4.1.3 提升城市知名度
    4.2 城市传统商业街区更新改造原则
        4.2.1 轻改造原则
        4.2.2 多样性原则
        4.2.3 以人为本原则
        4.2.4 参与性原则
        4.2.5 特色性原则
    4.3 城市传统商业街区更新改造策略研究
        4.3.1 合理功能业态分布
        4.3.2 丰富空间层次
        4.3.3 整体式建筑风貌
        4.3.4 综合环境景观
        4.3.5 灵活的运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卉花市城市传统商业街区更新改造研究
    5.1 海卉花市商业街区项目概况
        5.1.1 海卉花市项目背景
        5.1.2 海卉花市更新改造缘由
    5.2 海卉花市的优势以及发展潜力
        5.2.1 优势
        5.2.2 潜力
    5.3 海卉花市现状分析
        5.3.1 街区业态分布趋同化
        5.3.2“田”字形街区空间布局
        5.3.3 街区风貌个性模糊
        5.3.4 街区环境景观配备不足
        5.3.5 街区后期运营有待提高
    5.4 海卉花市更新改造策略
        5.4.1 突出花市特色,丰富功能多样性
        5.4.2 塑造复合型的街区空间形态
        5.4.3 注重街区建筑风貌塑造,摆脱封闭状态
        5.4.4 创造一体化环境景观系统
        5.4.5 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方式
    5.5 应用研究成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关于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调查问卷样本人群的基本数据
附录三 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调查问卷题目设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青年白领科学健身素养特征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上海张江科学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科学健身是大众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 应对青年白领的健康问题加强科学健身素养的培养是关键
        1.1.3 建设上海全球着名体育城市和科创中心城市青年白领是重要目标人群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青年白领
        2.1.2 科学健身素养
    2.2 有关科学健身素养研究
        2.2.1 科学健身方法研究
        2.2.2 科学健身素养现状研究
        2.2.3 科学健身素养评价方法研究
    2.3 有关青年白领体育健身研究
        2.3.1 青年白领参与体育健身的理论研究
        2.3.2 青年白领参与体育健身的现状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调查区域概况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问卷调查法
        3.3.3 数理统计法
        3.3.4 访谈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情况
        4.1.1 性别、户籍、婚姻情况
        4.1.2 年龄、学历、收入情况
        4.1.3 职业类别、从事行业情况
        4.1.4 健康状况自评情况
    4.2 青年白领科学健身素养特征分析
        4.2.1 青年白领健身参与特征分析
        4.2.2 青年白领科学健身知识特征分析
        4.2.3 青年白领科学健身行为与技能特征分析
        4.2.4 青年白领科学健身态度特征分析
        4.2.5 青年白领科学健身效果评价特征分析
        4.2.6 青年白领科学健身素养总体主观评价特征分析
    4.3 青年白领科学健身素养Logistic回归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5.2.1 开展楼宇体育健身活动,发挥体育健身社交功能
        5.2.2 丰富园区体育赛事,促进青年白领体育生活化
        5.2.3 开发新兴体育项目,提供高质量个性化体育健身服务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6)内蒙古地区乡村旅游景观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1.5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5.1 乡村旅游发展进程
        1.5.2 乡村旅游景观研究综述
第二章 理论概述
    2.1 基本概念
        2.1.1 乡村旅游区
        2.1.2 乡村旅游区景观及景观类型
        2.1.4 游客旅游感知及游客满意度
    2.2 乡村旅游区景观规划相关概念
        2.2.1 景观规划基础理论
        2.2.2 景观规划设计内涵
        2.2.3 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第三章 国内外案例分析
    3.1 国外案例分析
        3.1.1 美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历
        3.1.2 日本乡村旅游发展经验
    3.2 国内案例分析
        3.2.1 浙江乌镇乡村旅游景观规划
        3.2.2 辽宁营口乡村旅游发展经验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蒙古地区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调研分析
    4.1 内蒙古地区区域概况
    4.2 问卷调查与分析
        4.2.1 调查对象与背景
        4.2.2 满意度调研结果与分析
        4.2.3 需求度调研结果与分析
    4.3 实地调查与分析
        4.3.1 西乌旗游牧部洛景区
        4.3.2 阿斯哈图石林景区概况
        4.3.3 调研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对策与建议
    5.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7)石家庄市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男性社工流失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缺口较大
        1.1.2 我国民办社工机构社工流失问题严重
        1.1.3 我国男性社工数量极其紧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简要述评
    1.4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1.4.1 概念界定
        1.4.2 理论基础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石家庄市民办社工机构男性社工整体状况及流失问题
    2.1 石家庄市民办社工机构男性社工整体状况
        2.1.1 基本情况
        2.1.2 专业水平
        2.1.3 职业满意度
        2.1.4 离职意愿
    2.2 石家庄市民办社工机构男性社工流失问题
        2.2.1 男性社工数量较少却逐年减少
        2.2.2 男性社工流失率高于女性社工
    2.3 石家庄市民办社工机构流失男性社工基本特征
        2.3.1 年龄在24 岁至27 岁者流失居多
        2.3.2 本科学历者流失较多
        2.3.3 未婚者流失较多
        2.3.4 本市户籍者流失较多
        2.3.5 没有职业水平资格证者更容易流失
        2.3.6 工作时间在一年以内者流失较多
        2.3.7 一线岗位流失较多
第三章 石家庄市民办社工机构男性社工流失的影响因素
    3.1 个人因素
        3.1.1 心理预期偏差
        3.1.2 职业倦怠
        3.1.3 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
        3.1.4 专业能力不足
        3.1.5 家庭成员不理解
    3.2 机构因素
        3.2.1 薪资待遇低
        3.2.2 专业支持少
        3.2.3 组织文化落后
    3.3 社会环境因素
        3.3.1 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缓慢
        3.3.2 传统性别分工观念深刻影响
        3.3.3 社会认同度低
第四章 解决男性社工流失问题的对策建议
    4.1 增强男性社工的职业认同感
        4.1.1 坚定职业信念和信心
        4.1.2 注重职业形象
        4.1.3 消除职业性别刻板印象
    4.2 优化机构管理方式
        4.2.1 设立与绩效挂钩的薪酬管理制度
        4.2.2 推行激发男性社工积极性的晋升制度
        4.2.3 提供充分的专业支持
        4.2.4 挖掘和发挥男性社工的职业优势和潜力
    4.3 完善行业发展环境
        4.3.1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
        4.3.2 加强社会工作制度建设
        4.3.3 提高社会公众对社会工作认知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舆情视角下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探究 ——基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语言政策和规划学科的兴起
        1.1.2 外语教育规划中的认同与冲突
        1.1.3 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与高考英语
        1.1.4 政务舆情回应的建设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舆情研究概况
        2.2.1 舆情的概念内涵
        2.2.2 基于引文空间分析的教育舆情研究概况
        2.2.3 高考舆情研究
        2.2.4 语言舆情研究
        2.2.5 英文文献中关于公众意见的研究
    2.3 舆情和政策的关系研究
        2.3.1 舆情与政策结果的关系
        2.3.2 舆情与政策过程的关系
    2.4 政策回应性研究
        2.4.1 政策回应性的理论研究
        2.4.2 教育政策回应性的相关研究
    2.5 制度变迁的理论基础研究
        2.5.1 新制度主义理论
        2.5.2 话语制度主义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引言
    3.2 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
        3.2.1 关键概念定义
        3.2.2 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
    3.3 研究方法阐述
        3.3.1 质性研究路径
        3.3.2 研究方法
    3.4 数据采集和处理
        3.4.1 数据资源库
        3.4.2 媒体数据采集
        3.4.3 数据下载
        3.4.4 数据处理
    3.5 类目建构
    3.6 研究伦理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考英语政策变迁及制度语境
    4.1 引言
    4.2 英语科目地位变化
        4.2.1 稳定上升时期(1978-2001 年)
        4.2.2 调整变化期(2002-2013)
        4.2.3 巩固发展期(2014-)
    4.3 高考英语命题内容和方式的变化
        4.3.1 命题依据的变化
        4.3.2 高考英语统一和分省命题变化
        4.3.3 高考英语听说测试政策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考英语舆情的总体特征
    5.1 引言
    5.2 舆情的报纸媒体特征
        5.2.1 时空特征
        5.2.2 媒体分布特征
        5.2.3 新闻主题框架分析
        5.2.4 报纸媒体舆情热点事件
    5.3 舆情的社交媒体特征
        5.3.1 北京高考改革热门微博
        5.3.2 浙江加权赋分事件热门微博
    5.4 舆情的学术期刊话语
        5.4.1 《人民教育》关于第一次高考改革大讨论
        5.4.2 《外国语》高考外语改革论坛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考英语舆情的政策回应
    6.1 引言
    6.2 第一次高考改革舆情和政策回应
        6.2.1 改革前舆情
        6.2.2 回应前舆情话语分析
        6.2.3 政策回应性分析
        6.2.4 回应结果分析
    6.3 江苏新课程高考改革舆情和政策回应
        6.3.1 改革背景
        6.3.2 舆情特征分析
        6.3.3 回应前舆情话语分析
        6.3.4 回应过程舆情话语特征
        6.3.5 政策回应性结果分析
    6.4 北京高考综合改革舆情和政策回应
        6.4.1 改革背景
        6.4.2 舆情特征分析
        6.4.3 回应前舆情话语分析
        6.4.4 回应过程舆情话语特征
        6.4.5 政策回应性结果分析
    6.5 高考突发事件性舆情和政策回应
        6.5.1 高考外语听力的政策回应性
        6.5.2 浙江高考英语加权赋分事件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启示与结论
    7.1 引言
    7.2 高考英语舆情的政策回应模式
    7.3 回应性外语教育政策的发展路径
        7.3.1 正确认识观念性冲突
        7.3.2 合理运用舆情调查
        7.3.3 发挥舆论环境建设的作用
    7.4 研究总结
    7.5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于北京高考改革方案(2013)的热门微博
附录2 关于北京高考英语改革方案(2013 年)的话语提炼

(9)BZ市创文公益广告项目绩效评价及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1 文明城市建设
        1.3.2 公益广告项目
        1.3.3 政府性投资项目绩效评价
第二章 BZ市创文公益广告项目实施状况
    2.1 BZ市公益广告项目概况
    2.2 BZ市公益广告项目实施模式
    2.3 BZ市公益广告项目考核情况
第三章 BZ市创文公益广告项目绩效评价
    3.1 调查目的和设计思路
        3.1.1 项目绩效评价指标
        3.1.2 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3.2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3.3 调研结果分析
    3.4 项目绩效评价
        3.4.1 总体效果
        3.4.2 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BZ市创文公益广告问题产生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4.1 调查目的
    4.2 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
    4.3 调查数据分析
    4.4 项目问题产生的原因
        4.4.1 缺乏专业的项目管理人员
        4.4.2 绩效考核不够精准严格
        4.4.3 激励约束缺乏有效性
        4.4.4 项目经费保障不力
        4.4.5 市民参与缺乏平台
第五章 BZ市创文公益广告项目管理的优化方案
    5.1 提升项目管理团队的能力水平
    5.2 构建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
    5.3 完善项目激励约束机制
    5.4 拓展传播渠道和资金来源
    5.5 吸引市民积极参与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广州市生态城市的品牌塑造及其传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2 生态城市品牌的核心价值及其制度语境分析
    2.1 生态城市品牌建构对城市发展理念的创新
    2.2 生态城市品牌建构对管理制度体系的创新
    2.3 多元化主体参与的生态治理体系建设创新
3 品牌价值理论视阈下的广州生态城市品牌塑造战略
    3.1 城市品牌理论与CBBE品牌价值模型应用概述
    3.2 生态城市品牌显着性塑造:打造生态广州的城市名片
    3.3 生态城市品牌绩效塑造: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生态经济
    3.4 生态城市品牌印象塑造:“宜居宜业”实现改革成果全民共享
    3.5 小结
4 生态城市品牌传播分析
    4.1 生态城市品牌传播文本选择与资料收集及处理
    4.2 环保主体对广州市生态城市建设议题的建构作用
    4.3 生态城市品牌塑造主题的框架建构差异
    4.4 生态城市建设议题的阶段性实践
    4.5 小结
5 生态城市建设感知与城市品牌传播效果研究
    5.1 生态城市感知与城市品牌共鸣概念及假设
    5.2 广州市居民对生态城市品牌塑造感知问卷调查设计
    5.3 生态城市建设感知对城市品牌共鸣的影响
    5.4 广州市生态城市品牌感知现状分析
6 结语
    6.1 研究发现
    6.2 研究贡献与不足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致谢

四、七成市民表示基本满意(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D]. 宋子昕.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民进党操作“光荣感”的策略、成效及影响分析[J]. 吴心喆. 现代台湾研究, 2020(06)
  • [3]永庆坊一期和泮塘五约街区微改造研究对比[D]. 蔡卫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更新改造策略研究 ——以合肥“海卉花市”为例[D]. 宋晨.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5]青年白领科学健身素养特征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上海张江科学城为例[D]. 李泽华.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6]内蒙古地区乡村旅游景观现状研究[D]. 张馨文. 延边大学, 2020(05)
  • [7]石家庄市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男性社工流失问题研究[D]. 王春静. 河北大学, 2020(08)
  • [8]舆情视角下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探究 ——基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经验研究[D]. 刘新国.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7)
  • [9]BZ市创文公益广告项目绩效评价及优化路径研究[D]. 毕伟.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10]广州市生态城市的品牌塑造及其传播策略研究[D]. 王杰. 暨南大学, 2019(02)

标签:;  ;  ;  

70%的市民基本满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