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文生义与流俗词源(论文文献综述)
宋雨涵[1](2022)在《略论汉语流俗词源》文中指出词汇理解偏差是语言习得和使用中的常见错误之一,当这种偏差被语言系统所接受时,就会形成流俗词源。流俗词源的形成直接体现为原有词语在形音义等方面的讹变;作为词汇的组成部分,流俗词源有成语、俗语、外来语等不同的来源;流俗词源的形成原因则需要从语言本身、人类认知心理、语言文化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徐东海[2](2021)在《词源学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扩大词汇量是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是英语漫长复杂的发展史和它吸收的大量外来语给学习增加了障碍,而英语词源学有助于克服这些困难。从利用词源识记词汇、理解一词多义、掌握部分单词的发音,以及从词汇的词源角度进行文化教学等四个方面阐述了词源学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并提出要注意辨析流俗词源。
刘晓波[3](2019)在《现代汉语词语称名生成过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事物和概念缘何得名?概念是怎样变了名称的?语言是如何约定俗成的?从古至今,人们从未停止追问的脚步,称名研究是哲学研究和语言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称名是指赋予某一“所指”或“事物”以某种语言符号形式。词语称名生成过程是指为场景中的客观事物创造词语符号的过程,既包括认知过程也包括社会过程。研究词语称名生成过程实际上就是研究“一片如何凝结成一点”的过程,对于了解大脑运作机制和语言的本质、语言管理与规范、词典编撰、对外汉语教学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聚焦现代汉语词语称名生成过程,通过理论模式的构建和实证分析的双重模式探索汉语词语称名的规律。本研究工作如下: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现代汉语词语称名生成过程的研究缘起、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理论基础。文献综述部分主要从造词研究、译名研究、新词研究、称名研究几个方面梳理了相关研究,从而明确本研究的切入点和定位。论文的主要创新性研究成果集中于如下三个方面:首先,基于认知语言学、语义学和心理学理论建构了现代汉语词语称名生成认知过程模式—“两化六段论”。研究认为词语称名从无到有经历了“概念化”和“词化”两个阶段的认知加工过程。“概念化”是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加工过程,“词化”是对概念化的符号表征过程。“概念化”阶段细分为三个具体阶段:属性感知、认知识解、认知联想;词化”阶段也细分为三个具体阶段:语义结构、称名结构、语素赋予。本研究借鉴述谓结构理论,提出语义结构的构建就是论元结构化过程。17种“论元”以谓词为中心,组合成不同的论元结构,完成了词语称名语义结构的构建,把概念化的结果“一片”变成了“一些点”的组合。词语称名的空间局限性要求称名结构对语义结构进一步概括与抽象,从论元结构中包含的谓词、施事、受事、与事、对象、工具、方式、时间、场所、材料中择取1-3个组成称名结构,最终实现对客观事物的“一片”到称名的“一点”的抽象与概括。最后为称名结构中的“点”来赋予语素,实现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完成整个称名过程并最终获得一个词语称名。在词语称名生成的认知加工过程中,称名者为保障言语交际顺利进行遵守一定的称名原则。本研究提出三条称名原则:明晰性、经济性、表达力。做为称名行为的主体,其称名行为亦受到认知方式、语言系统、历史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两化六段论”词语生成认知过程模式把已有的研究整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符合逻辑的新的理论模式,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研究分析的框架。基于宏观社会语言学理论,本研究建立了词语称名生成社会过程中的约定俗成模式—“社会协商模式”。通过对词语称名在社会上获得接纳、约定俗成的规律进行分析,提出三种社会协商模式:威权模式、精英模式、草根模式,并以古今具体的文献史料来证实。这三种社会协商模式完整地涵盖了词语称名从个体言语行为成为社会语言行为的过程,为语言规划和语言管理提供了路径参考。应用现代汉语词语称名生成认知过程模式—“两化六段论”,对现代汉语中的职业称名进行了定量的实证研究。实证研究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调查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和《职业分类大典》中的职业称名,并对每一个词语进行了词语类型、称名结构、联想类型、释义的标注,建立了一个含有423个词语的小型语料库。通过对语料库的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在职业称名中出现的13种语义要素中,按照其数量多少的排序是“施事”、“动作谓词”、“受事”,这表明最重要的语义要素是谓词和域内论元,因为缺省原则,“动作谓词”排在“施事”之后。此外,在职业称名中,共出现45种称名结构,每一种称名结构的数量多少与对明晰性、经济性原则的遵守成正比:占比最大的称名结构其经济性和明晰性程度最高;占比较小的称名结构其经济性和明晰性程度要么单项很低要么双项均很低;经济性和明晰性程度中等的称名结构的占比也居于中间位置。研究还表明大部分词语都是形态语义新词,说明这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词语类型,产生途径一般是对事物本身属性的认知加工,少数源于认知联想。形态新词数量很少,且均为通过对已有词语的缩略产生,没有一例新造字。语义新词数量也很少,产生途径多源于各种认知联想,本研究中的语义新词之所以能够再次承担新义,是因为它们原来承担的语义项目较少,语义新词不是职业称名的主流词语类型。此处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字典编撰、语言规范提供学理参考。结论部分总结全文,概括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获得的研究结果,阐述了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最后是对将来研究的展望。本研究理论上有助于加深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在语言研究上有助于拓宽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汉语词汇学的研究范围,加强语言学不同分支的综合,在实践上可以为语言规范、词典编撰、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学理参考。本研究还可以揭示大脑的运作机制,为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研究贡献语言学科的力量。
袁耀辉[4](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唐均[5](2019)在《西夏语“狮子”词源考》文中研究表明西夏语"狮子"一词明显是个外来词,此前仅有美籍德裔学者劳费尔做过比较明确的词源推定。现在,根据原始汉藏语词根构拟、汉藏语借词、汉藏—阿尔泰语言接触以及东亚—印支语言共有的词根同义复合等多项原理,我们重新推断西夏语"狮子"语汇乃是由借自原始孟高棉语的原始汉藏语词根"虎"和借自梵文的藏文词根"狮子"第一音节同义复合而成,同缅语支的"狮子"术语差可构成同源关系,其间体现出鲜明的东南亚语言组分和结构特征来。
胡平[6](2018)在《交际双方启动的语义创新、传播及其变化》文中研究指明提要交际双方启动的语义演变,是一种基於语言使用的观点,包括"言者启动的语义演变"和"听者启动的语义演变"。两种语义演变都始於语义创新,在传播的过程中,语义创新历经筛选和固化,规约化爲语义变化。言者启动的语义演变,其机制是隐喻、主观化/交互主观化、主观化与隐喻兼用、主观化与转喻兼用,语义演变的结果可以是褒化、贬化和语法化;听者启动的语义演变,其实质是词语语义的重新分析,其机制是转喻,言者启动的语义演变,该语义演变的其结果可以是词义扩大、词义缩小、流俗词源和借词的语义变化。
罗朝明[7](2015)在《西方快乐体制的谱系 ——迈向一种现代性绽出理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追求快乐与幸福,在当代社会已然成为个人生活的终极性目标和国家治理的正当性基础。快乐与幸福之所以成为伦理义务和意识形态,与现代性筹划密不可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就是启蒙运动以降各种社会建设方案的共同目标所在。但是,有关最大幸福的现代性承诺,并未让置身现代性境况的人们体验到兑现之感。这从边沁源自“最大幸福原则”且旨在实现最大多数人之最大幸福目标的“圆形监狱原初构型”,却在现代性发展过程中演变成了福柯所谓的作为一种新兴政治解剖术与权力物理学之基础的“全景敞视主义”,甚而演变成了“压迫性的总体化监控社会”中就可见一斑。不无悖谬的是,虽然现代性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并未兑现其筹划与承诺的最大幸福,间或以最大幸福之名施行的却是极权主义宰制之实,但形形色色的快乐宣言与幸福宣传,不仅没有销声匿迹,反而在当今社会大行其道。为探究上述吊诡状况的来龙去脉,本文将允诺了最大幸福的现代性方案实际却演变成了规训和监控社会的过程,称为“现代性绽出进程”(the ecstatic process of modernity)。将作为最大幸福原则之哲学人类学假设的“生而趋乐避苦”之人类行为倾向,当成一种“求快乐之意愿”的“快乐意志”(will to pleasure),从而提出了“快乐意志与现代性绽出进程之关系”的研究主题。通过建构一种基于情感视角的“现代性绽出理论”(an ecstatic theory of modernity),本文确立了以“出离自身—回到自身”之基本节律为历时性线索、以快乐情感之基本情调开启的现身情态为共时性截面的研究框架,揭橥并具体剖析了现代性绽出进程中快乐体制的谱系。围绕着“伦理型快乐体制”、“技术型快乐体制”与“审美型快乐体制”所展开的讨论,使我们能够以新的眼光审视现代性本身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局限性,同时,也使我们尝试着理解情感在现代性条件下的处境和走向。本文的探索得出了如下研究结论:第一,现代性绽出进程,是一种历史地展开其自身“去存在”可能性的生存活动。这种“去存在”生存活动,源出于以“趋乐避苦”为其内在机制的“快乐意志”,而作为一种“求快乐之意愿”的快乐意志,在微观上是一种生理本能和自然倾向,在宏观上是一股激越涌动的集体情感潮流。作为集体情感潮流的快乐意志有其自身的情感活动韵律,这种情感活动韵律正是现代性绽出进程之“出离自身—回到自身”基本节律的根基所在。第二,快乐意志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现身样式。从根本上说,现代性绽出进程历经的伦理型快乐体制、技术型快乐体制与审美型快乐体制,只是快乐意志在此历程中的三种不同历史现身样式而已。尽管快乐意志每一次落入时间的历程都旨在实现其自身,但是,快乐意志能否实现自身并不取决于其本身,而是受制于社会历史情境的偶然性。不仅快乐意志藉以实现自身的方式与要素充满可能性,而且不同阶段的现身样式及其在此历程中的角色定位也是悬而未决的。因此,才会产生了在其主要快乐形态、角色定位、基本构型及其结构特征上都有所差异的不同快乐体制,才会出现旨在实现最大幸福的圆形监狱原初方案却在现代性绽出进程中实现成了现代监控社会乃至集权统治之实践形态的吊诡状况。第三,现代性绽出进程显现为上述三种快乐体制之嬗替更迭的谱系。在这个历程中,伦理型快乐体制的角色是包含着现代性绽出之诸“可能性种子”的“观念泵”,作为现代性绽出之实践形态的技术型快乐体制可谓在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复兴与改造了伊壁鸠鲁学派的学说,而审美型快乐体制作为现代性绽出的自我超越,既是对技术型快乐体制的超越也是对其未来“去存在”可能性的探索,这种超越与探索呈现出了向伦理型快乐体制之结构特征复归的趋势。在现代性绽出进程中,不同快乐体制的重要维度发生了转变:主要快乐形态呈现从伦理快乐、感官快乐到审美快乐的嬗递;快乐或快感的主要兴奋点经历了从沉思,感觉到情感的转变;快乐意志之“趋乐避苦”的内在机制,经历了从趋善避恶到趋利避害再到趋利就害的转变;快乐与幸福之关系,则经历了从快乐从属于幸福到追求幸福就等同于追求快乐的转变;快乐或幸福目的之实践主体,历经从个人到国家与政府再到个人的轮回;获得快乐的主要方式,经历了从个人德性修养到工业生产与市场营销再到个人审美趣味的变化。上述诸种转变体现了现代性绽出进程“出离自身—回到自身”的基本节律,也是这种基本节律之内在机制的作用使然。第四,现代性绽出进程“出离自身—回到自身”的基本节律,是不同快乐体制发生嬗替的内在机制所在。这种机制的作用方式是前一种快乐体制的基本构型和所致结果,在相反方向上塑造着下一种快乐体制之基本构型及其结构特征的形成趋向。在伦理型快乐体制的实践过程中遭到贬抑的“快乐即幸福”等学说,却在技术型快乐体制的形成过程中以不同方式得到了改造和复兴;审美型快乐体制可谓在扬弃技术型快乐体制之“利益驯服激情”与“权力驯服激情”的基本构型导致的过度商品化、过度组织化与过度统一化等方向上成其自身,就是这种内在机制之作用方式的充分体现。有必要指出的是,尽管现代性绽出的不同阶段被界定成不同快乐体制,但并不意味着特定快乐体制中不存在其他快乐体制的要素与特征,而只意味着特定历史阶段的关键要素与特征造就了特定快乐体制。技术型快乐体制中就不乏伦理快乐和审美快乐,但其主要快乐形态是以工业生产和市场营销的商品和服务激发与满足的感官快乐。总之,本文以历史眼光考察了快乐意志与现代性绽出的关系问题,从快乐体制谱系的角度审视了现代性的发生与发展过程,阐明了快乐始终贯穿于并与现代性成其自身之历史进程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现代性方案未能兑现幸福承诺,而幸福意识形态如今却甚嚣尘上,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资本利益、国家理性与快乐意志的复杂交互作用。如果说韦伯从新教入世禁欲主义与理性化、桑巴特从奢侈与贪欲、坎贝尔从浪漫主义伦理与消费主义精神等不同角度来诠释现代性的做法中存在共同基础的话,那么,快乐意志(或其否定)或许就是这种共同基础。现代性绽出理论正是一种从快乐意志出发理解与诠释现代性的尝试,其中有待于拓展的层面和可能的关联,将是我们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牛军伟[8](2015)在《俗词源视域下典型成语俗源演化语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语言社团中的主体成员一般会根据自我语感认知亦或语音的相似而望文生义,牵强附会地运用词语或解释词源,导致俗源化词义产生。通过北京大学CCL语料库(现代汉语)系统检索"空穴来风"等成语的俗源语境使用情况,认为影响俗词源典型成语语境使用的因素,至少包含语言使用者的语言驾驭能力、成语实际语境使用频率、语义特征凸显程度以及考察语料库文本样本的规模质量等。其中,语言使用者的语言驾驭能力的高低与俗词源典型成语的俗源演化率呈反比。通过观察部分成语其实际语境频率的变化,来考察深层结构语义和表层音位选择的交叉投射关系,进而考察其俗源演化的发展进程;印证成语所单独体现的语义特征由于具体使用者的个人体验而被重点选择激活,整个成语的整体构式语法特征则被减弱,偏误的语义凸显就成为这一类成语俗源演化的直接动因。
李应洪[9](2014)在《汉语流俗词源研究的认知心理学维度》文中认为就汉语流俗词源研究而言,语言形式维度单纯分析语言现象本身;社会文化维度突破语言形式局限,把语言研究引向人的生活。基于已有研究,本文初步尝试通过引入认知心理学相关思想来解释汉语流俗词源现象。研究表明,信息加工思想、认知图式观、认知过程论等能够进一步说明循音赋义、望文生义等汉语流俗词源的形成原因,有助于发掘民族文化和社会心理因素对语言发展演化的重要作用。
陈燕[10](2013)在《流俗词源的研究范围和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难以索解的词语,语言使用者根据自己熟悉的事物去曲解其词形和词义,从而形成流俗词源。流俗词源不仅发生于难解的技术用词和外来词,而且涉及到普通的本族词。我们可以把那些仅属语言使用者个人主观联想的临时流俗词源分立为蛋果词,把流俗词源的研究范围局限于那些已经为惯用法所接受的流俗词源。此外,流俗词源还可以纳入语言研究的其他相关领域,才能彰显其研究价值和意义。
二、望文生义与流俗词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望文生义与流俗词源(论文提纲范文)
(1)略论汉语流俗词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汉语流俗词源的形成 |
1.不改变形式而获得新的解释 |
2.改变形式而获得新的解释 |
三、汉语流俗词源的来源 |
1.外来语流俗词源 |
2.本族语中的流俗词源 |
四、汉语流俗词源研究的不同维度 |
1.流俗词源的文化研究维度 |
2.流俗词源的语言学研究维度 |
3.流俗词源的认知心理研究维度 |
五、结语 |
(2)词源学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词源学和英语的演进 |
二、词源学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应用 |
(一)利用词源识记词汇 |
(二)利用词源理解一词多义 |
(三)利用词源掌握部分单词的发音 |
(四)从词源角度用词汇进行文化教学 |
(3)现代汉语词语称名生成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问题 |
§1.3 理论基础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1.6 术语解析 |
§1.7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称名研究 |
§2.1.1 国外古代与现代哲学蕴含的称名学思想 |
§2.1.2 国外现代称名研究 |
§2.2 中国的称名研究 |
§2.2.1 中国古代哲学的称名学思想 |
§2.2.2 中国古代语言称名实践 |
§2.2.3 中国现代语言学的称名研究 |
第三章 现代汉语词语称名认知过程模式——两化六段式 |
§3.1 属性感知阶段 |
§3.2 认知识解阶段 |
§3.3 认知联想阶段 |
§3.4 语义结构阶段 |
§3.5 称名结构阶段 |
§3.6 语素赋予阶段 |
第四章 现代汉语词语称名原则及影响因素 |
§4.1 称名潜势 |
§4.2 称名降维 |
§4.3 称名原则 |
§4.3.1 明晰性原则 |
§4.3.2 经济性原则 |
§4.3.3 表达力原则 |
§4.4 影响因素 |
§4.4.1 认知方式的影响 |
§4.4.2 语言系统的影响 |
§4.4.3 社会文化的影响 |
第五章 现代汉语词语称名生成的社会协商模式 |
§5.1 威权模式 |
§5.2 精英模式 |
§5.3 草根模式 |
第六章 实证研究:现代汉语职业称名研究 |
§6.1 研究内容 |
§6.2 研究对象 |
§6.3 研究方法 |
§6.4 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
§6.4.1 现代汉语职业称名词语中论元角色及谓词类型研究 |
§6.4.2 现代汉语职业称名词语称名结构类型研究 |
§6.4.3 现代汉语职业称名词语类型研究 |
第七章 结论 |
§7.1 研究内容总结 |
§7.2 研究的创新性 |
§7.3 研究不足之处 |
§7.4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现代汉语职业称名语料库 |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2 选题缘起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相关说明 |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
2.7 小结 |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
3.4 小结 |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
4.1 俗语词概述 |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
4.5 小结 |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
5.8 小结 |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
6.3 小结 |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
7.3 小结 |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
8.1 语言学价值 |
8.2 文化学价值 |
8.3 小结 |
第九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西方快乐体制的谱系 ——迈向一种现代性绽出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幸福意识形态与现代性境况 |
第二节 问题提出: 快乐意志与现代性筹划 |
一、现代监控社会: 圆形监狱的实践形态 |
二、最大幸福原则: 圆形监狱的原初构型 |
三、快乐算术: 最大幸福原则的逻辑起点 |
第三节 方法论原则: 谱系学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理路的创建: 现代性绽出的节律与情调 |
第一节 “绽出”(Ekstase/ecstasy)概念的语义学探析 |
一、“绽出”概念的词源原义与通俗语义 |
二、适用性考察: “绽出”概念是否适用于理解历史进程 |
第二节 “出离自身—回到自身”: 现代性绽出的基本节律 |
一、集体情感的力量与韵律 |
二、社会生活的周期性更替 |
第三节 快乐情感: 现代性绽出的基本情调 |
一、情感何以成为基本情调 |
二、快乐情感作为基本情调 |
第三章 研究框架的搭建: 快乐体制的断代根据与线索 |
第一节 情感史的断代视角 |
第二节 快乐体制的划分根据 |
一、时间的社会创制与社会生活节律 |
二、时间样式的区分与统 |
第三节 快乐体制的划分与命名 |
一、不同快乐体制的时间边界 |
二、不同快乐体制的命名与相互关系 |
第四章 伦理型快乐体制: 现代性绽出的“观念泵” |
第一节 伦理型快乐体制的发生情境 |
一、幸福的基本母题与快乐话语的发生 |
二、个人德性修养与幸福目的的实现 |
第二节 伦理型快乐体制的快乐观念范式 |
一、快乐的定义问题与作为匮乏之补足的快乐 |
二、快乐即实现活动与快乐即实现活动之实现 |
三、快乐即无痛与快乐即灵魂冲动 |
第三节 伦理型快乐体制的结构特征 |
一、快乐之伦理价值定位的多样性 |
二、克己自主与自我实践: 快乐治理的个人中心主义 |
第五章 技术型快乐体制: 现代性绽出的实践形态 |
第一节 技术型快乐体制的存在论基础 |
一、唯名论革命与存在秩序的重构 |
二、人的发现与自由意志的兴起 |
三、感官感觉的正名与新工具的锻造 |
第二节 技术型快乐体制的基本构型与结构特征 |
一、快乐与幸福的等同: 追求感官快乐成为正当目的 |
二、从个人到政府: 快乐目的之实践主体的转变 |
三、工业生产与市场营销: 快乐获得的大众化与快乐的商品化 |
第六章 审美型快乐体制: 现代性绽出的自我超越 |
第一节 审美型快乐体制的角色定位 |
第二节 从感官快乐到审美快乐: 快乐形态的转变 |
第三节 审美型快乐体制的基本构型与结构特征 |
一、扬弃快乐的过度商品化 |
二、从政府到个人: 快乐目的之实践主体的轮回 |
三、复归快乐治理的个人中心主义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俗词源视域下典型成语俗源演化语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俗词源典型成语的语境使用结果 |
三、俗词源典型成语的语境使用分布趋势 |
四、俗词源典型词语的语境使用影响因素 |
(一)语言使用者的语言驾驭能力 |
(二)成语实际语境使用频率和语义特征凸 显程度 |
(三)所考察语料库文本样本的规模质量 |
五、结 语 |
(9)汉语流俗词源研究的认知心理学维度(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认知心理学及其相关研究 |
3 汉语流俗词源研究的两个维度 |
3.1 语言形式维度 |
3.2 社会文化维度 |
4 汉语流俗词源研究的认知心理学维度 |
5 结束语 |
(10)流俗词源的研究范围和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言 |
二、流俗词源的范围 |
三、研究流俗词源的意义 |
四、结语 |
四、望文生义与流俗词源(论文参考文献)
- [1]略论汉语流俗词源[J]. 宋雨涵.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01)
- [2]词源学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 徐东海.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1)
- [3]现代汉语词语称名生成过程研究[D]. 刘晓波. 吉林大学, 2019(02)
- [4]《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5]西夏语“狮子”词源考[J]. 唐均.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19(03)
- [6]交际双方启动的语义创新、传播及其变化[J]. 胡平.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18(00)
- [7]西方快乐体制的谱系 ——迈向一种现代性绽出理论[D]. 罗朝明. 南京大学, 2015(05)
- [8]俗词源视域下典型成语俗源演化语境研究[J]. 牛军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 [9]汉语流俗词源研究的认知心理学维度[J]. 李应洪. 外语学刊, 2014(04)
- [10]流俗词源的研究范围和意义[J]. 陈燕. 湖北社会科学,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