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稀土永磁产业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崔建高[1](2021)在《中国稀土产业对外贸易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全面回顾全球稀土产业发展历史基础上,利用GTA全球贸易大数据,建立评估模型,对2011-2020年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供应链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评估,对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对中国稀土依赖度进行了量化分析,对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去中国化"稀土产业链和供应链发展情况及中国稀土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巩固中国稀土产业优势,推动中国稀土产业有效应对"去中国化"挑战,保持全球领先优势的建议。
高岩[2](2020)在《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的B单位钕铁硼产品质量改进工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作为稀土产业大国,稀土资源已经上升到战略资源的地位,而稀土材料产业中占比最大的部分是钕铁硼永磁材料,永磁材料在军工、航天、电子器件中有广泛的应用。使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是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重要手段,对于稀土企业而言,高质量的产品对于增加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精益六西格玛项目在磁性材料行业也有应用,宁波韵升磁性材料公司曾对其磁钢片的低剩磁现象进行改善,取得较为显着的改进成果。本文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高效利用稀土资源的相结合的内在与外在意义出发,联系国内外关于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引入精益六西格玛质量管理概念。通过分析B单位的实际情况,指出被研究单位产品质量的三个问题:(1)产品质量状况不佳,被研究单位2018年度产品合格率仅为73%,远低于设计规划的95%;(2)产能利用不足,对比全国工业平均产能利用率76.5%而言,尚不足其一半,这是导致盈利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3)质量管理体系状况不佳,这是导致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案并实施:(1)结合六西格玛DMAIC流程工具,鱼骨图,相关性分析,过程能力分析等方法,找到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并进行改进与控制;(2)引入精益生产思想,对全流程进行初步的规划与安排,为释放产能做准备;(3)结合B单位自身的特点与情况,在项目实施前增加准备过程,进行了新的人员招聘与人员分工调整,贯彻项目理念,加强体系建设意识。在实施后通过流程的优化,过程控制优化,强化了被研究单位的质量体系建设。在精益六西格玛项目实施后,被研究单位2019年的产品的合格率大幅度提高,关键因素影响产品质量的缺陷率大幅下降,同时释放产能,使总产量显着增加,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B单位钕铁硼生产线的具体精益六西格玛项目的实施与分析,为中小单位生产线提供了一个质量改进的可行性方案。
邱麟惠[3](2020)在《中国稀土产业安全评估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稀土资源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对我国的工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未来对稀土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不断扩大,稀土资源开发利用导致资源不断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稀土产品附加值低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稀土产业的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系统梳理我国稀土产业发展概况,建立稀土产业安全评价体系,剖析我国稀土产业安全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首先,对产业安全评价和稀土产业研究现状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一是产业安全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为稀土产业安全评价提供了有益借鉴;二是稀土产业的文献主要集中于稀土产业发展现状及出路、稀土产品定价权以及国际贸易、稀土产业对环境的影响与治理,对稀土产业安全状况进行系统性分析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对稀土产业的安全状况做了进一步分析。从稀土产业供应安全、资源安全、市场安全以及环境安全4个维度系统分析我国稀土产业的安全现状,研究发现:我国稀土供需长期处于不均衡状态,供过于求;稀土产业结构不均衡,高端市场占有率偏低,稀土资源大量出口,量大价廉,未能发挥资源优势;稀土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治理落后。其次,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上,以及考虑稀土产业相关数据的可获取性,基于此构建了一组4个维度12个指标的稀土产业安全评价体系,通过比对各种评价分析方法的优劣,选择了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将熵权法和灰色关联模型应用于稀土产业安全评价的实证研究中,先是将稀土产业安全状况作为一个整体去考察,再进一步从4个维度分别去评估稀土产业的供应安全、资源安全、市场安全、环境安全状况,并且对其安全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稀土产业安全状况中,供应安全和市场安全对稀土产业安全的影响比较大,在研究期内供应安全和市场安全得分值相对偏低、且波动较大,资源安全和环境安全对稀土产业安全状况的影响较小,资源安全得分连续提升,稳中向好,但环境安全得分值相对偏低,总体来说我国稀土产业安全状况在不断提高。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政策建议,提升稀土资源供应能力、提高稀土产业创新能力、完善稀土市场管理制度、促进稀土产业环境安全,为全面提升稀土产业安全水平提供有效借鉴。
王艺皓[4](2020)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我国稀土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稀土资源是我国重要的不可再生的战略性资源,它有“工业黄金”、“工业维生素”之称,广泛应用于涉及消费类电子产品、航空航天、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医疗器械、汽车零部件、石油化工、军事工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传统制造业的性能提升。自2018年3月22日以来,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加剧,虽然曾一度因两国领导人达成共识而得以缓和,但美国从2019年5月10日起对价值2000亿进口中国产品征收关税从10%提高到25%,并拟对余下约3250多亿产品增收25%关税为标志,升级为全面贸易摩擦,特别是在今年年初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后中美贸易摩擦更加剧烈。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我国稀土产业的发展格外受到关注,被认为是我国手中的王牌。被提出可以用来对美国进行贸易反制。本文将深入分析国内外稀土形势,提出我国稀土产业的发展战略。本文首先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美国为什么要发起贸易摩擦及发展战略研究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其次,对国外稀土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分别对上游稀土矿石开采、中游稀土冶炼分离加工、下游稀土在不同行业产品中的应用进行全方位的介绍分析,可以对全球稀土产业发展及战略更加了解,与我国稀土产业可以形成全方位对比,更容易找到我国稀土产业的优势与劣势。接着运用PEST分析方法对我国稀土产业进行外部分析,分析出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方面稀土产业所面临的宏观外部环境。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我国稀土产业的内在状况及稀土贸易所面临的优势和劣势、存在的机遇与威胁。再次,通过上述分析后,总结出我国稀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我国稀土资源虽然储量丰富且巨大,但是在经过多年的资源过度开采、盗挖盗采、非法出口等因素储量下降快速,在多年的粗狂性的开采冶炼后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没有完整的资源战略储备机制,稀土发展不平衡,我国的发展停留在中上游的稀土开采冶炼分离及初级加工阶段,高附加值的、高科技的下游产业发展滞后等。最后用SPSS软件的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对稀土贸易的实证分析,发现验证影响我国稀土贸易的重要因素。通过理论分析和研究发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发展战略:稀土产业以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战略为核心,科学开采冶炼储备战略、生态及社会环境治理战略、结构调整战略、人才储备战略、稀土贸易地位战略为支撑的战略。为保障策略实施首先对我国稀土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科学规划并建立完善的储备机制,其次,加大稀土产业环境与非法现象的整理力度,再次,加强人才培养,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供给侧改革,最后提出我国稀土进出口贸易的地位提升的方式,和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可以起到的战略作用。使我国稀土产业可以健康的、高质量的、可持续的向稀土强国发展。
肖毅[5](2020)在《稀土永磁电机专利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连续三个五年计划中,我国都提出了要推广高效节能电机以及开发稀土永磁电机的要求,以此促进电机产业的全面升级,提高电机的能效水平,深化工业节能减排工作。通过鼓励永磁同步电机等用能设备开发和推广应用,淘汰低效电机、压缩机等用能设备,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强化重点用能设备节能管理,达到全面提升用能设备能效水平的目的。本论文通过专利信息分析、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稀土永磁电机的全球趋势走向、主要创新国家、专利技术分布、主要创新主体等方面进行分析;从稀土永磁电机专利的发展趋势、主要创新国家的申请情况、申请分布情况、布局情况、创新主体技术分布、法律状态等方面阐述稀土永磁电机在全球以及在华专利状况,从专利基本情况、专利布局情况、专利合作与运营、法律状态、专利优先权和简单同族方面对国内外主要创新主体进行对比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全球有关于稀土永磁电机的专利申请为7136件,其中中国申请人申请量为3054件,国外申请人申请量为4082件,中国、日本、美国、德国、韩国和法国是这一领域申请专利最多的国家,美国、中国、日本、德国和韩国是全球主要的专利布局国家,钕铁硼永磁体的制备和电机转子结构的设计是国内外申请的重点技术分支。有关稀土永磁电机技术的在华专利申请量为3348件。其中国内申请人申请2974件,国外申请人共申请374件。共有14个国家近50家企业来中国申请专利,中国已成为国外创新主体申请布局的主要目标国家。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专利申请总体上呈自东向西明显递减走势,华中和西部地区申请量较低,经济较发达地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更强,申请的专利数量也更多。从专利申请基本情况上看,中国创新主体是近五年最为活跃的技术创新企业,虽然国外创新主体在近五年的申请数量较少,但其技术创新实力更强;从专利区域布局上来看,中国、美国、德国、韩国是国外创新主体的重点专利布局国家,国内创新主体仅在国内进行专利布局;在技术分布方面,主要体现在国内创新主体在其他技术延伸上,缺乏在其他永磁体上的研发,除转子结构的设计上,中国创新主体在结构方面申请的专利技术则较少,远不如日本和德国创新主体;从专利合作运营方面,国内外创新主体大多以与旗下子公司合作或是子公司之间合作为主,国外创新主体少部分专利申请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甚至与中国的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申请。
陈斌[6](2020)在《晶界扩散对含Ce热变形磁体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Nd-Fe-B永磁材料快速增长的应用需求使得大量Nd、Pr、Dy、Tb等主要稀土原料被过度消耗,而高丰度稀土La、Ce等被大量积压,导致稀土资源利用严重不均衡。由于高丰度稀土Ce储量丰富和价格低等特点,将Ce引入Nd-Fe-B中制备含Ce磁体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随Ce含量升高磁体磁性能尤其是矫顽力严重恶化,因此如何增强高Ce含量磁体的矫顽力是目前的主要问题。考虑到纳米晶结构的热变形磁体具有高矫顽力的潜力以及晶界扩散技术作为有效改善矫顽力的手段。本文采用热压/热变形技术制备了性能优异的高Ce含量热变形磁体,并分别通过Pr-Cu和DyF3晶界扩散进一步提高矫顽力,分析讨论晶界扩散对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重点解释矫顽力增强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热压/热变形技术制备了磁性能优异的Ce含量达30 wt.%的热变形磁体,尤其是矫顽力超过14.0 kOe,可媲美38M牌号的商用烧结Nd-Fe-B磁体。3 wt.%Pr-Cu扩散后磁性能可媲美33H牌号的磁体,具有低成本高磁性能的优势。微观结构表明,Pr-Cu扩散后,形成连续且厚的非铁磁性或弱铁磁性晶界相,隔离相邻晶粒,减弱了晶粒间的交换耦合作用,并且抑制了片状主相晶粒尺寸和长宽比,有利于矫顽力的提高,同时织构变差且非磁性相体积比增加导致了剩磁与最大磁能积下降。根据稳定性分析,Pr-Cu扩散后,矫顽力温度稳定性得到改善,耐湿热腐蚀性变化不大。采用DyF3扩散后,含Ce热变形磁体矫顽力大幅度提高。热处理后,矫顽力进一步提高。DyF3扩散增强矫顽力的效果比Pr-Cu更明显。DyF3扩散后,同样能够形成连续且厚的晶界相并且抑制了片状晶粒尺寸和长宽比,有利于矫顽力的提高。热处理后,DyF3扩散效应增强促进形成更厚晶界相,是矫顽力再次增强的原因,但部分晶粒长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矫顽力的提升幅度。部分Dy扩散进入主相形成含Dy壳层结构,提高了主相各向异性场,是大幅度提高矫顽力的重要原因。DyF3扩散后,磁体织构变差、非磁性相体积比增加以及Dy进入主相降低饱和磁化强度是导致剩磁与最大磁能积下降的原因。通过磁畴结构分析,部分含Dy壳层的形成提高了主相的形核场,增厚的晶界相增强了钉扎作用,导致原来的“树枝状”磁畴转变为“散点状”磁畴。DyF3扩散后,矫顽力和剩磁温度稳定性得到改善,并且热处理后使矫顽力温度稳定性进一步提高。本文研究的高性能含Ce热变形磁体,不仅为中低端永磁应用领域发展了一种资源节约型磁体的制备方法,而且对高丰度永磁材料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郭晓燕[7](2020)在《国企混改并购整合方式对战略绩效的影响路径研究 ——基于包钢集团的案例分析》文中指出国企混改主要是通过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并购与整合,实现非公资本的参与以及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从而提升企业战略绩效。但是,国企混改并购整合方式的不同对于企业绩效来说存在较大影响,而目前理论界对于国企混改的并购整合方式缺乏明确的梳理,尤其是对混改的并购整合方式对公司战略绩效的影响还未进行探讨。在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并购整合方式相关理论、企业战略绩效评价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包钢集团为研究对象,运用平衡记分卡战略评价方法研究国企混改并购整合方式对于战略绩效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国企在混改中,共生式并购整合可以将上下游企业纳入集团延伸产业链,实现绿色发展,主要在财务与客户层面提升了企业的战略绩效;吸收式并购整合引入了社会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在财务、学习与成长以及内部运营三个层面影响了企业的绩效;伙伴式并购整合推动企业走向国际,推动交易由传统走向电子化,在客户、内部运营与财务方面提升了战略绩效;控制式并购整合方式使得企业获得资产用于研发投入,保证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从而在客户、财务、学习与成长三个层面提升企业战略绩效。最终,梳理出国企混改并购整合方式对企业战略绩效的影响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企混改应增强识别能力,精准了解自身需求,根据战略需求选择适合的并购整合方式的相关建议。
倪娜,杨丽梅[8](2019)在《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稀土永磁贸易国际格局研究》文中认为通过对比"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前后贸易格局的改变,可以直观地看到倡议所带来的影响及存在的不足。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12年和2017年稀土永磁材料的贸易数据进行中心性和核心-边缘结构等分析。研究发现,稀土永磁国际贸易的核心-边缘结构弱化,单个国家的影响力呈下降趋势,国家间永磁贸易关系稳健性提高。但倡议的实施依然存在阻力,中国仍需加强同欧洲国家的联系,同时做好"一带一路"物流服务,并着力培育高技术人才促进中国稀土永磁产业向纵深发展。
王旭[9](2019)在《日本稀土专利壁垒对中国稀土永磁材料出口的影响分析》文中提出拥有世界绝大多数稀土永磁材料核心专利的日本,凭借其掌握的专利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大规模专利交叉许可,对自身进行严密专利保护的同时,对中国稀土永磁企业构筑了牢固的专利壁垒。日本稀土专利壁垒迫使中国稀土永磁企业只能通过支付高额专利许可费或低于市价将产品转售中间商的方式将生产的稀土永磁材料出口到被申请过专利的国家。中国稀土永磁企业由于技术实力不足,或是缺乏对国外专利布局的正确认识,导致在面对专利壁垒时处处受人牵制、迟滞了中国稀土永磁企业在海外的发展。日本稀土专利壁垒是中国稀土永磁企业实现规模化扩张、进军国际高端市场的最大障碍。本文以日本稀土专利壁垒影响中国稀土永磁材料出口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依照专利壁垒发展的内在逻辑,在梳理中国稀土永磁企业遭遇专利壁垒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日本专利壁垒的形成机制和影响效应。结合现阶段中国稀土永磁企业遭遇专利壁垒的案例,总结稀土永磁企业应对专利壁垒付出的成本和收获收益,分析不同情况下中国稀土永磁企业的最优决策。选取有关数据构建线性回归模型,实证研究日本专利壁垒对中国稀土永磁材料出口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日本在世界范围内的稀土永磁专利申请量对中国稀土永磁材料的出口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中国稀土永磁专利申请数对中国稀土永磁材料出口有促进作用。但通过数据对比看出,中国稀土永磁专利在突破专利壁垒时作用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稀土永磁企业的专利技术水平低、对专利制度的掌握还不够成熟。在案例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为中国稀土永磁企业突破日本专利壁垒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促进稀土产业政策多元化;紧跟稀土永磁应用强国调整发展战略;促进稀土永磁关联产业联动发展;提升稀土永磁企业专利保护意识;在稀土永磁材料出口目的国提前进行专利布局;成立专门的稀土永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政府设置保护稀土专利产权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重视标准中的专利问题;加强稀土永磁材料源头创新基础研究工作。从整体上提高中国稀土永磁企业专利技术各方面水平,以规避中国稀土永磁企业所面临的专利壁垒。
颜光辉[10](2019)在《2:17型SmCo磁体晶界结构调控及其对磁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2:17型SmCo磁体具有高磁性能、高温度稳定性和强耐腐蚀性等优点,它不仅可以在温度较高的工况下使用,而且具有替代重稀土掺杂Nd-Fe-B磁体的潜力,是重要的磁性材料。2:17型SmCo磁体优异的磁性能主要来源于内部特殊的胞状组织结构。以往对其研究多关注于晶粒内部的胞状组织结构对磁体磁性能的影响。晶界区域对2:17型SmCo磁体的磁性能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关于晶界的研究相对较少,晶界区域对磁体磁性能的影响尚不完全清楚。本论文在研究磁体晶界组织结构对磁化和反磁化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CuO粉添加调控晶界组织结构的方法,系统研究了磁体微观结构、反磁化过程和磁性能的影响,探讨了磁畴壁钉扎作用及其与胞状结构之间的关联。本论文首先研究了磁体的晶界微观组织结构及其关联磁行为。发现贫Cu现象存在于晶界区域,导致该区域Sm(Co,Cu)5胞壁相的缺失,破坏了磁体胞状组织结构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通过原位磁光克尔观察,发现反磁化畴容易在磁体的贫Cu晶界区域形成并从晶界周围区域向晶粒内部扩展,因此导致SmCo磁体的磁滞回线表现出较低的矫顽力和较差的方形度。高分辨率的洛仑兹透射电镜观察,揭示了晶界区域与晶粒内部磁畴壁运动特点,阐述了磁体宏观磁化曲线的分段磁化特点与微观磁畴壁运动差异之间的关系。对晶界组织结构及其磁行为的研究,丰富了对SmCo磁体磁性能的认识,为调控SmCo磁体晶界组织结构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在贫Cu晶界的研究基础上,本论文利用CuO粉添加来调控Sm25Co48Fe20Cu5Zr2磁体的晶界组织结构。研究发现,在CuO粉添加后磁体晶界位置出现富Cu现象且晶界区域形成较完整的胞状组织结构。晶界胞状组织结构的改善使得反磁化畴不易在晶界位置萌生和扩展,并且晶界位置和晶粒内部的反磁化畴扩展互不影响。最终,借助CuO粉添加对磁体晶界组织结构的调控作用,当添加量为0.4 wt.%时,磁体的矫顽力从945 kA/m提高到1904 kA/m。通过对晶界组织结构调控及反磁化的研究,有望拓展SmCo磁体的组织结构调控方法,丰富对SmCo磁体反磁化过程的认识。为了加深对晶界组织结构、磁畴结构和磁性能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对此进行了微磁学模拟。研究表明,胞壁相的缺失将恶化磁畴壁的钉扎作用,进而降低矫顽力。同时,系统研究了胞内相和胞壁相之间磁晶各向异性常数曲线对磁畴壁钉扎场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胞内相和胞壁相的界面处可作为磁畴壁的钉扎中心;磁晶各向异性常数的上升斜率对钉扎场具有重要影响,上升斜率越大,钉扎场越大;胞壁相中间位置处磁晶各向异性常数的下降深度和宽度将引起钉扎场的非单调变化;而胞壁相的磁晶各向异性常数的降低,将导致钉扎场的降低。
二、中国稀土永磁产业的回顾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稀土永磁产业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稀土产业对外贸易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球及中国稀土产业的发展历史 |
(一)全球稀土产业的发展历史 |
1.核能开发开启了稀土研究热潮。 |
2.稀土应用是推动稀土产业发展的关键。 |
(二)中国稀土产业整体发展历程 |
1.第一阶段(1981年~1995年):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 |
2.第二阶段(1996年~2005年):附加值较高的单一稀土元素成为出口的主体。 |
3.第三阶段(2006年至今):铈铁合金、稀土永磁等稀土新材料成为出口的主体。 |
二、全球稀土贸易结构变迁及中国稀土产业对外贸易现状 |
(一)全球稀土贸易格局及结构变迁 |
1.全球稀土及制品情况。 |
2.全球稀土情况。 |
3.全球稀土制品情况。 |
(二)中国稀土产业在稀土对外贸易中的地位评估 |
1.中国稀土及制品情况。 |
2.中国稀土情况。 |
3.中国稀土制品情况。 |
(三)中国之外的稀土产业链和供应链已经形成 |
1.美国、日本、欧盟对中国稀土及制品依赖度。 |
2.以日本为核心的全球新的稀土产业链和供应链已经成型。 |
三、中国稀土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
(一)未能有效应对全球其他稀土矿开采形势,供需失衡明显 |
(二)中重稀土优势发挥不明显,部分稀土元素存在贱卖情况 |
(三)部分措施变相加快了“去中国化”进程 |
(四)稀土制品附加值不高的情况亟需重视 |
四、对中国稀土产业优化发展的建议 |
(一)树立“稀土不稀”的理念,逐步取消轻稀土矿总量控制机制 |
(二)建立中重稀土储备机制,调控中重稀土价格 |
(三)加快海外稀土矿布局,巩固中国全球稀土矿冶炼分离中心的地位 |
(四)培育稀土高端应用产业优势,严厉打击扰乱市场行为 |
(2)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的B单位钕铁硼产品质量改进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1.2.3 主要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概述与研究现状 |
2.1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
2.1.1 质量检验阶段 |
2.1.2 统计过程控制阶段 |
2.1.3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
2.2 现代质量管理方法的新探索阶段 |
2.2.1 精益生产 |
2.2.2 持续改善 |
2.2.3 六西格玛与DMAIC流程 |
2.2.4 精益六西格玛 |
2.3 精益六西格玛应用的国内外现状 |
2.3.1 国内研究现状 |
2.3.2 国外研究现状 |
2.4 稀土永磁体 |
2.4.1 稀土永磁体简介 |
2.4.2 烧结钕铁硼生产工艺 |
2.5 文献评述 |
3 精益六西格玛项目提出与其定义和测量 |
3.1 B单位情况及发展策略简介 |
3.2 B单位存在的质量问题 |
3.2.1 产品合格率较低 |
3.2.2 生产线产能利用率低 |
3.2.3 单位质量体系运行情况不佳 |
3.3 解决质量问题的规划 |
3.3.1 产品质量问题DMAIC流程的规划与准备 |
3.3.2 精益改进思路的引入 |
3.3.3 增加项目的准备阶段 |
3.4 精益六西格玛产品质量改进工程具体安排 |
3.4.1 精益六西格玛项目的目标确认 |
3.4.2 精益六西格玛项目的准备阶段 |
3.5 问题界定阶段 |
3.5.1 术语定义 |
3.5.2 项目范围界定 |
3.5.3 确定项目目标 |
3.6 测量阶段 |
3.6.1 钕铁硼毛坯的过程检验流程设计 |
3.6.2 数据测量及测量系统GR&R分析 |
3.6.3 数据收集计划 |
4 精益六西格玛项目的分析、改进与控制阶段 |
4.1 分析阶段 |
4.1.1 第一阶段产品生产的总体情况 |
4.1.2 粒度与收缩比的关系分析 |
4.1.3 牌号与粉末粒度、磁体收缩比关系的分析 |
4.1.4 外观形貌缺陷影响因素的分析 |
4.2 改进阶段 |
4.2.1 产品尺寸控制改进方案 |
4.2.2 形貌缺陷改进方法 |
4.2.3 改进成果小结 |
4.3 控制阶段 |
4.4 精益六西格玛质量改进工程的评价 |
4.4.1 年度生产情况分析 |
4.4.2 年度产品尺寸形貌控制分析 |
4.4.3 年度产品质量水平分析 |
5 结语 |
5.1 全文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3)中国稀土产业安全评估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的理论意义 |
1.1.3 选题的实践意义 |
1.2 研究思路 |
1.2.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研究理论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1.3 文献评述 |
2.2 基本概念 |
2.2.1 产业安全的概念 |
2.2.2 稀土产业安全的概念 |
2.3 理论基础 |
2.3.1 产业安全理论 |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三章 中国稀土产业安全现状分析 |
3.1 中国稀土产业概况 |
3.2 中国稀土供应安全 |
3.2.1 稀土供应概况 |
3.2.2 稀土需求概况 |
3.2.3 稀土供应安全存在的问题 |
3.3 中国稀土资源安全 |
3.3.1 稀土资源概况 |
3.3.2 稀土资源安全存在的问题 |
3.4 中国稀土市场安全 |
3.4.1 稀土市场概况 |
3.4.2 稀土市场安全存在的问题 |
3.5 中国稀土环境安全 |
3.5.1 稀土环境污染概况 |
3.5.2 稀土环境安全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中国稀土产业安全评价 |
4.1 中国稀土产业安全评价体系指标构建原则 |
4.2 中国稀土产业安全评价指标选取和说明 |
4.2.1 指标选取 |
4.2.2 指标说明 |
4.2.3 数据来源 |
4.3 中国稀土产业安全度计算 |
4.3.1 熵权法与灰色关联 |
4.3.2 指标权重 |
4.3.3 安全度测算 |
4.4 中国稀土产业安全实证分析 |
4.4.1 稀土产业安全分析 |
4.4.2 供应安全分析 |
4.4.3 资源安全分析 |
4.4.4 市场安全分析 |
4.4.5 环境安全分析 |
第五章 对策建议 |
5.1 提升稀土资源供应能力 |
5.2 提高稀土产业创新能力 |
5.3 完善稀土市场管理制度 |
5.4 促进稀土产业环境安全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我国稀土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的发展概况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国内外稀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2.1 稀土产业链发展现状 |
2.1.1 矿石资源开采 |
2.1.2 矿石的冶炼分离 |
2.1.3 稀土新材料及终端应用 |
2.2 稀土产业现状的战略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稀土产业现状分析 |
3.1 PEST分析法 |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SWOT分析法 |
3.2.1 主要优势 |
3.2.2 主要劣势 |
3.2.3 机遇 |
3.2.4 威胁 |
3.3 稀土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3.1 资源过度开采 |
3.3.2 生态环境破坏 |
3.3.3 稀土下游产业科技创新不足 |
3.3.4 稀土贸易地位不高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稀土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1 模型构建 |
4.2 指标解释及数据说明 |
4.3 我国稀土价格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3.1 多重共线诊断 |
4.3.2 主成分分析 |
4.3.3 主成分回归 |
4.4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稀土产业发展战略建议 |
5.1 我国稀土产业发展战略设计 |
5.1.1 指导思想 |
5.1.2 战略目标 |
5.1.3 战略选择 |
5.2 我国稀土战略管理策略实施保障 |
5.2.1 科学开采冶炼并完善储备机制 |
5.2.2 整治稀土产业环境破坏及非法现象 |
5.2.3 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创投入 |
5.2.4 提升我国稀土贸易中的地位 |
5.2.5 稀土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的战略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稀土永磁电机专利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稀土永磁电机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电机专利分析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3.4 数据检索与处理 |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1.5 稀土永磁电机技术分解表 |
2 全球稀土永磁电机专利分析 |
2.1 全球专利发展状况及申请趋势 |
2.2 全球创新区域分析 |
2.2.1 全球专利申请情况 |
2.2.2 主要创新国家专利申请分析 |
2.2.3 主要市场布局国技术来源分布分析 |
2.3 全球专利技术分布分析 |
2.3.1 国内外专利技术分布分析 |
2.3.2 主要创新国家专利技术分布 |
2.3.3 全球主要创新主体技术布局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在华稀土永磁电机专利分析 |
3.1 在华稀土永磁电机专利申请趋势 |
3.2 国外来华专利申请分布情况 |
3.3 国外来华申请专利技术分布 |
3.4 在华专利法律状态分析 |
3.5 国内稀土永磁电机专利省市分布 |
3.6 在华技术分布分析 |
3.6.1 国内省市技术分布 |
3.6.2 在华主要创新主体技术分布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国内外主要创新主体对比分析 |
4.1 主要创新主体专利申请基本情况 |
4.2 主要创新主体专利区域布局分析 |
4.3 主要创新主体专利技术分布分析 |
4.4 主要创新主体专利法律状态分析 |
4.5 主要创新主体专利合作及运营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差距及建议 |
5.1 结论 |
5.2 差距 |
5.3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晶界扩散对含Ce热变形磁体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稀土永磁材料简介 |
1.1.1 稀土永磁材料的发展 |
1.1.2 稀土永磁材料的磁参量 |
1.2 高丰度含Ce永磁材料的研究现状 |
1.3 热压/热变形磁体的制备技术 |
1.4 热变形磁体矫顽力机制及增强技术 |
1.4.1 热变形磁体矫顽力机制 |
1.4.2 热变形磁体矫顽力增强技术 |
1.5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
1.5.1 选题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2 实验方法 |
2.1 样品制备 |
2.1.1 扩散源制备 |
2.1.2 快淬磁粉制备 |
2.1.3 热压/热变形磁体制备 |
2.1.4 热处理过程 |
2.2 测试和表征方法 |
2.2.1 磁性能测试 |
2.2.2 微观结构表征 |
2.2.3 磁畴结构表征 |
2.2.4 耐腐性测试 |
3 Pr-Cu晶界扩散对含Ce热变形磁体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Pr-Cu晶界扩散对磁性能的影响 |
3.3.2 Pr-Cu晶界扩散对微观结构的影响 |
3.3.3 Pr-Cu晶界扩散对稳定性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DyF_3晶界扩散对含Ce热变形磁体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DyF_3晶界扩散对磁性能的影响 |
4.3.2 DyF_3晶界扩散对微观结构的影响 |
4.3.3 DyF_3晶界扩散对磁畴结构的影响 |
4.3.4 DyF_3晶界扩散对稳定性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国企混改并购整合方式对战略绩效的影响路径研究 ——基于包钢集团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文章架构 |
第二章 理论背景回顾与启示 |
2.1 理论背景回顾 |
2.1.1 并购整合方式分类 |
2.1.2 战略绩效评价理论 |
2.2 启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方法选取 |
3.3 案例选取 |
3.4 数据分析 |
3.5 指标选取 |
第四章 案例分析与讨论 |
4.1 共生式整合方式对战略绩效的影响路径 |
4.1.1 共生式并购整合过程 |
4.1.2 共生式整合方式对战略绩效的影响及其路径 |
4.2 吸收式整合方式对战略绩效的影响路径 |
4.2.1 吸收式并购整合过程 |
4.2.2 吸收式整合方式对战略绩效的影响及其路径 |
4.3 伙伴式整合方式对战略绩效的影响路径 |
4.3.1 伙伴式并购整合过程 |
4.3.2 伙伴式整合方式对战略绩效的影响及其路径 |
4.4 控制式整合方式对战略绩效的影响路径 |
4.4.1 控制式并购整合过程 |
4.4.2 控制式整合方式对战略绩效的影响及其路径 |
第五章 研究结论、理论贡献、实践启示与研究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理论贡献 |
5.3 实践启示 |
5.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稀土永磁贸易国际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模型与数据 |
1.1模型 |
1.2数据来源 |
2模型结果及分析 |
2.1中心性分析 |
2.1.1度数中心度 |
2.1.2中间中心度 |
2.2连续核心-边缘分析 |
2.3影响力分析 |
2.4 Lambda集合 |
3结论与建议 |
3.1结论 |
3.2建议 |
(9)日本稀土专利壁垒对中国稀土永磁材料出口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4 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 |
2.1.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1.3 比较优势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专利壁垒方面的研究 |
2.2.2 国内专利壁垒方面的研究 |
2.3 小结 |
3 中国稀土永磁行业遭遇专利壁垒现状和问题 |
3.1 中国稀土永磁行业现状 |
3.1.1 中国稀土永磁材料出口情况 |
3.1.2 中国稀土永磁材料专利情况 |
3.2 稀土永磁行业存在的问题 |
3.2.1 行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差、专利技术水平低 |
3.2.2 稀土永磁企业企业申请专利质量不高,核心专利技术缺失 |
3.2.3 企业海外专利布局缺乏力度,专利保护意识不强 |
3.3 日本发起诉讼案和中国企业应对情况 |
3.3.1 日本发起主要稀土永磁专利诉讼案概述 |
3.3.2 中国稀土永磁企业应对日本稀土专利壁垒情况 |
3.4 小结 |
4 日本稀土专利壁垒的形成机制和影响效应 |
4.1 日本稀土专利壁垒的形成机制 |
4.1.1 基础专利壁垒 |
4.1.2 增强基础专利壁垒的强度 |
4.1.3 扩大专利技术的适用范围 |
4.1.4 全球推广专利制度,扩大专利制度适用范围 |
4.1.5 国际贸易体系推动专利保护力度加强 |
4.1.6 统一专利审查程序和实质授权条件 |
4.2 日本稀土专利壁垒对稀土永磁材料出口的影响效应 |
4.2.1 日本稀土专利壁垒对稀土永磁材料出口量的影响效应 |
4.2.2 日本稀土专利壁垒对中国稀土永磁行业贸易条件的影响效应 |
4.2.3 日本稀土专利壁垒对中国稀土永磁行业福利的影响效应 |
4.2.4 日本稀土专利壁垒对中国稀土永磁行业长期促进效应 |
4.3 小结 |
5 中国稀土永磁企业应对日本稀土专利壁垒的成本收益分析 |
5.1 应对日本稀土专利壁垒付出的成本 |
5.2 应对日本稀土专利壁垒获得的收益 |
5.3 应对日本稀土专利壁垒的成本收益分析 |
5.3.1 企业胜诉概率较高 |
5.3.2 企业胜诉概率较低 |
5.3.3 企业胜败概率相当 |
5.4 小结 |
6 日本稀土专利壁垒影响中国稀土永磁材料出口的实证分析 |
6.1 实证模型 |
6.1.1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
6.1.2 模型设定 |
6.2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2.1 单位根检验 |
6.2.2 协整检验 |
6.2.3 回归分析 |
6.3 小结 |
7 规避日本稀土专利壁垒的对策建议 |
7.1 调整稀土永磁行业发展模式 |
7.1.1 促进稀土产业政策多元化 |
7.1.2 适度调整发展战略,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
7.1.3 促进稀土永磁关联产业联动发展 |
7.2 增强稀土永磁行业专利意识 |
7.2.1 提升稀土永磁行业专利保护意识 |
7.2.2 在稀土永磁材料出口目的国提前进行专利布局 |
7.2.3 成立专门的稀土永磁行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
7.3 提升稀土永磁企业专利技术水平 |
7.3.1 政府设置保护稀土专利产权相关部门 |
7.3.2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重视标准中的专利问题 |
7.3.3 加强稀土永磁材料源头创新和基础研究工作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10)2:17型SmCo磁体晶界结构调控及其对磁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永磁材料及其发展历程简介 |
1.2 2:17型SmCo磁体的微观组织结构和相成分概述 |
1.2.1 SmCo磁体的胞状组织结构 |
1.2.2 SmCo磁体的相组成及其晶体结构 |
1.3 2:17型SmCo磁体的矫顽力机理 |
1.4 2:17型SmCo磁体晶界组织结构的研究进展 |
1.5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选题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方法和研究手段 |
2.1 样品制备 |
2.1.1 成分设计 |
2.1.2 工艺实现 |
2.2 性能及结构表征 |
2.2.1 磁性参量表征 |
2.2.2 物相及微观结构表征 |
2.2.3 磁结构表征 |
2.2.4 其他测试 |
2.3 微磁学模拟 |
第3章 2:17型SmCo磁体的晶界组织结构调控及反磁化 |
3.1 引言 |
3.2 SmCo磁体的微观结构及其磁化和反磁化行为 |
3.2.1 磁体的磁性能和磁化特点 |
3.2.2 磁体的相组成和微观组织 |
3.2.3 晶界组织结构对磁体反磁化行为的影响 |
3.2.4 晶界组织结构对磁畴壁运动的影响 |
3.3 CuO粉添加对SmCo磁体晶界组织结构的调控 |
3.3.1 CuO粉添加对磁体磁性能的影响 |
3.3.2 CuO粉添加与磁体相组成和取向的关系 |
3.3.3 CuO粉添加对磁体微观组织结构的影响 |
3.3.4 晶界组织结构调控对反磁化过程的影响 |
3.3.5 晶界组织结构调控影响矫顽力的机理探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2:17型SmCo磁体的胞状结构对磁畴壁钉扎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胞状组织的成分起伏与磁晶各向异性常数的关系 |
4.2.1 胞状组织结构的成分起伏 |
4.2.2 Cu元素分布与磁晶各向异性常数的关系 |
4.3 磁晶各向异性常数分布对磁畴壁钉扎的影响 |
4.3.1 磁晶各向异性常数对钉扎场的影响 |
4.3.2 磁晶各向异性常数对钉扎类型的影响 |
4.4 胞状组织完整度对磁畴壁钉扎的影响 |
4.4.1 模型计算 |
4.4.2 结果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四、中国稀土永磁产业的回顾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稀土产业对外贸易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 崔建高. 海关与经贸研究, 2021(06)
- [2]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的B单位钕铁硼产品质量改进工程研究[D]. 高岩.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3]中国稀土产业安全评估与对策研究[D]. 邱麟惠.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4]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我国稀土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王艺皓.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5]稀土永磁电机专利分析研究[D]. 肖毅.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6]晶界扩散对含Ce热变形磁体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研究[D]. 陈斌. 中北大学, 2020(09)
- [7]国企混改并购整合方式对战略绩效的影响路径研究 ——基于包钢集团的案例分析[D]. 郭晓燕.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8]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稀土永磁贸易国际格局研究[J]. 倪娜,杨丽梅. 稀土, 2019(06)
- [9]日本稀土专利壁垒对中国稀土永磁材料出口的影响分析[D]. 王旭.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10]2:17型SmCo磁体晶界结构调控及其对磁性能影响的研究[D]. 颜光辉.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