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巧妙利用各种鱼类生活习性以鱼养鱼(论文文献综述)
胡可杰[1](2021)在《耕海牧渔: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居民渔业活动研究》文中提出福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境内峰岭耸峙,丘陵与山地面积约占全省的八成,极大制约了其陆上的发展。但是海洋为福建沿海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有蜿蜒曲折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港湾,加之适宜的自然环境,使得该地区渔业资源十分丰富。这些先天的自然因素决定了福建沿海民众的生存之道,是靠海吃海,向海洋讨生活,过着耕海牧渔的生活方式。明清时期福建海洋渔业蓬勃发展,海洋渔业经济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海洋渔业活动也日益深刻地影响着福建海洋社会的发展,并且延伸向内陆山区,影响着当地民众的社会生活,这是福建山海良性互动的表现。海洋渔业活动主要体现在海洋渔业捕捞活动、海洋渔业养殖活动、海洋渔业市场等方面,这是探究其时福建沿海民众海洋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窗口。海洋渔业捕捞是福建海洋渔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季节性渔业生产的特点。随着海洋科学技术、渔业捕捞方法等的发展,使得海洋渔业捕捞突破航行瓶颈,驶向远海。在明清时期海洋渔业养殖作为海洋渔业捕捞的辅助产业,是近海渔业生产的重要补充,其发展多反映福建沿海渔业市场的需求,这也是明清时期福建沿海民众在高压海禁政策下的折中办法。但是在养殖过程中事与愿违,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与利益之下的博弈,沿海民众的海洋渔业养殖活动是在曲折之中不断发展。海洋渔业市场是海洋渔业活动的贸易环节,是海洋渔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体现,海产品保质技术的发展,为远距离的海洋贸易成为可能,促进海洋渔业市场的发展。从而汇聚山海,是串联山海之链,促进了各地之间的交流与文化传播。对福建海洋渔业活动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认识明清时期福建海洋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而且有助于了解明清时期海洋渔业活动发展的艰难曲折过程。
李翰琳[2](2020)在《明代名物文献题录》文中研究说明灿烂的明代文化承前启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黄金时期之一,不管是在衣食住行,还是经济、文艺、民俗等各个方面,都有其无可替代的独特之处。名物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通过对明代名物文献的研究,我们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目前名物学研究,多是碎片化的专书或专词研究,尚没有针对名物文献的系统性专门题录问世。基于此,本文选取目录学和名物学相结合的新颖角度,广泛地收集明代名物文献,沿袭《中国古籍总目》的科学分类,以名物文献题录的形式揭示明代名物文献的丰富内容,包括:作者生平事迹、版本情况、序跋原文、书籍体例、内容、成书背景、考订真伪、补充逸闻轶事、品题是非等。论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阐明本文的写作缘由与研究意义、名物学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点。凡例部分对本文的编撰原则和体例进行了说明。正文部分将收集整理的106种明代名物文献,按其在《中国古籍总目》中的类别分归为经、史、子、集、丛5部,部下分类,类下分属。由于子部谱录类的器用之属和花木鸟兽之属所含文献种类繁杂,所以此两属下又再分小类。第一为经部,收录对各类经传进行名物诠释的专书,下分诗类、四书类、小学类。第二为史部,收录明代科学技术类名物文献与海外物产的名物文献,下分政书类、地理类。第三为子部,所涵盖明代名物文献种类最多,下分7类:兵家类收录有关兵器军械的名物文献。农家类下分综论之属、作物之属、园艺之属、牧养之属,收录有关农产品分类辨识与使用畜养的名物文献。医家类收录医用本草类名物文献。艺术类收录图文并茂的画谱类以及琴类名物文献。谱录类下分5属:汇编之属收录综合汇编的谱录类名物文献;器用之属包括有关器、杂物、文房、服饰、香类的名物文献;饮食之属收录与茶有关的名物文献;花木鸟兽之属包括花木鸟兽合编、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三小类;观赏之属收录有关观赏石品的名物文献。杂家类收录综汇闲适玩好之事物的名物文献。类书类收录名物专编之类书。第四为集部,仅收录屠本畯《离骚草木疏?》。第五为丛部,收录《总目》中未编入前四部,仅合录于各丛书子目的名物文献。最后是结语与索引。
洪树芳[3](2020)在《苍南县桥墩水库“洁水渔业”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早在2013年,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就提出,要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突破口倒逼经济转型升级,推进绿水青山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在苍南实践。本文所选用的研究样本——桥墩水库,是苍南县城及周边乡镇50多万人民群众饮用水的来源,随着库区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桥墩水库的水体因上游生活垃圾的大量排放以及旅游经济的发展带来游客剧增、大肆偷、钓水库鱼类的行为等造成水库的水质变坏。随着库区枯水期的到来,气温升高带来水体蓝藻的爆发可能,常常给水库水质面成严重的破坏。为此,桥墩水库曾经利用明矾等措施,以用来防止水体蓝藻的爆发,但是整体成效不乐观,不具有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为建立保护和改善桥墩水库水环境的有效路径,从2010年开始,桥墩水库管理处委托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水编制桥墩水库“洁水渔业”五年发展规划,并选择民营企业温州玉龙湖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合作伙伴,负责落实。通过几年努力,以鱼洁水的工程已初见成效,水体的水质由原来的四类水,变为稳定的二类水,符合群众饮用的安全标准。苍南环保局在洁水渔业实施过程中,对水库的水质进行不间断的每4小时动态检测一次,桥墩水库也因水质优良,2020年被评为浙江省最美水库。桥墩水库洁水渔业工程的实际承担者是民营企业温州玉龙湖公司,作为桥墩水库水体的治理主体,由于民营企业有其内在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诸多的困难与管理隐患,如洁水渔业以生态效益优先,导致常年入不敷出难以维续;缺乏执法权,对于频频发生的偷、钓等破坏行为束手无策;库区的整体治理规划和投入滞后,影响洁水的长期效应等;库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水质保护之间的矛盾;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群众对水资源保护缺乏主动性;汛期泄洪造成水库鱼类的大量流失,容易破坏水库的生态平衡等问题,导致水库水质面临不稳定的危险。本文笔者通过国内外水库治理的有效模式,尤其是国内已取得成效的模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出桥墩水库水体治理的共性和差异性,并借鉴成功的经验,对桥墩水库近些年来“洁水渔业”保护水资源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展开研究,通过实践的分析发现问题,并根据桥墩水库的具体情况,提出几大解决的路径,分别为思想路径:转变管理理念,增强管理的有效力度;宣传路径: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护水的共同理念;法治路径:依法洁水护水,采取合法的管理体制;双赢路径:扶持和监管同行,打造生态经济的双赢机制;长效路径:推进生态经济发展,建立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通过研究寻找解决桥墩水库的洁水渔业当前所存在的问题,并建立一个科学的洁水模式,保证水库水质的长期稳定、安全,解决苍南人民的饮水问题,并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从而真正落实“两山理论”在苍南实践和探索。
韩玉芬[4](2020)在《晚清民国时期湖州池塘养鱼技术考略——以菱湖地区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历史上,湖州是中国淡水养殖的中心区域之一。当地的池塘养鱼技术完整而系统、发达而有特色,在国内长期居于领先地位。湖州对中国淡水鱼养殖技术的贡献,集中在菱湖地区。晚清民国时期,关于湖州地区尤其是菱湖池塘养鱼的文献相当丰富,具体涉及到池塘建设与清整、鱼苗采集与培育、喂饲和投饵、鱼秧和成鱼的运载以及鱼病防治等各个方面。这些文献一方面总结湖州养鱼技术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指出当地养鱼业存在的问题。
姚巧娟[5](2019)在《江南传统园林禽鱼造景调研与实践 ——以鹤、金鱼为例》文中指出“囿”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源头之一,是圈养动物的场所,其中飞禽游鱼成为了中国古代园林中的重要造景要素,具有丰富而特殊的文化内涵。江南气候温润、河湖纵横,是大多数鸟类和鱼类理想的栖息地。自东晋人口南迁之后,江南经济得到发达,江南园林更是中国古代园林的杰出代表。禽鱼因借江南独特的环境在江南园林中形成了地域性禽鱼文化景观,氤氲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表现出不同的景观气质。本文以园林禽鱼为研究对象,并选取鹤、金鱼为典型研究案例,从历史、文化以及景观的角度,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归类,撷取江南禽鱼造景的历史脉络,分析其审美与文化内涵,并通过实地调研结合禽鱼造景实例分析,概括禽鱼景观模式,由此总结江南禽鱼造景的理法,最后分析目前禽鱼景观营造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来提出策略,并运用前文总结的理论基础对小有天园金鱼池进行复原设计,真正做到理论与设计的结合。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总结如下:通过梳理文献,将江南禽鱼造景的历史发展归纳为从生产功能到以审美游赏功能为主最后达到顶峰的脉络,历经先秦、两汉魏晋、唐宋、明清四个时期。通过禽鱼的园林营建、文学诗词、绘画图本、民俗民风、宗教信仰等将江南禽鱼景观的审美与文化特征概括为比德文化、隐逸文化、文雅文化、祥瑞文化。基于调研基础,以鹤景观、鱼池景观典型案例为对象,总结江南传统园林鹤造景有山野鹤景观和庭院鹤景观两种造景模式,金鱼造景有风景地鱼池、宅园鱼池和寺观鱼池三种造景模式。并由此概括出禽鱼造景在立意、相地、布局、理景方面的理法。以当下江南传统园林禽鱼造景与保护为出发点,分析现状问题,提出营造与保护策略,并以小有天园金鱼池为例进行复原设计,深刻阐述江南传统园林禽鱼造景在实践中的继承与发展。
李秋宇[6](2018)在《明清时期西江流域下游渔业史研究》文中提出渔业是中国南方社会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江流域下游地跨两广,历史上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蕴藏了丰富的渔业资源。优越的地理环境赋予了西江流域下游高的鱼产力以及鱼苗繁殖的独特的优越性。西江流域下游地区的鱼花捕捞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发展到明清时期,人们对鱼苗汛期预测;鱼花品质鉴定;捕捞鱼埠的设置;捕捞技术;鱼花的鉴别、分类、提纯;鱼苗的运输等都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与技术。随着西江流域商品贸易与交流,鱼花捕捞技术由从九江人垄断到传播于各地区,以至传入梧州。民国时期,西江流域鱼花生产达到巅峰,在全国产额中居前列。除了销往国内各省,还远销东南亚等地。明代设置河泊所管理渔民以及征纳渔课。到了明末,大量河泊所废除,渔政主要由地方官府监管。渔课的征收对象有渔户和疍民。渔课征收方式复杂多样。清代沿袭明代的渔政制度并加以改革。鱼苗税是渔税中的一项重要收入,从封川水口至高明,鱼埠数量众多,所征渔税在地方赋税中占有重要地位。明清时期在鱼苗税的基础上衍生出了鱼饷制度,促进了九江地区的鱼苗贩卖,形成了销售网络,但额输名目众多,积弊丛生。明代渔户和疍民同属贱籍,清初虽废除,但其社会经济地位却未改变。雍正年间,下旨准许疍民于水岸边村庄居住,与齐民一起编入保甲。但疍民生活仍十分艰辛。直到民国时期,广东省成立渔业代表大会,着各地区成立渔会组织,但实际效果甚微。
刘志鹏[7](2018)在《观赏鱼缸智能水质管理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喜爱观赏鱼的人越来越多。养鱼不但可以美化环境,而且可以调节生活情趣。水是鱼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水质的好坏和鱼类的生存密切相关。据了解,导致鱼类状态不佳或者快速死亡的原因大多数是由于饲养者经验不足,管理鱼缸不当,导致水质恶化造成的。因此,在观赏鱼缸日常管理方面,对水质的管理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养鱼过程中的一个难题。有效的水质管理能让鱼缸水质保持良好的状态,为鱼类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生存条件。现有的鱼缸水质管理产品缺乏有效的水质信息提示,产品检测操作较为繁琐,检测硬件与饲养环境不协调,产品设计不够完善。因此,研究观赏鱼缸水质管理系统的功能与水质管理信息的交互方式对于提升产品操作体验,协助用户解决养鱼水质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产品系统设计的思路为指导,以智能手机与相关水质检测传感器为载体,构建操作简便、易用的观赏鱼缸智能水质管理系统。并设计出相应的APP应用与之配套的产品硬件原型。本文首先梳理了水族行业相关产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并对观赏鱼缸水质管理产品进行功能分析,归纳出现有产品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为产品系统的构建提供研究方向。然后通过分析观赏鱼缸的使用场景以及该场景下人的行为,对养鱼爱好者群体进行定义,并运用访谈、问卷等方法进行用户需求研究。通过构建典型的用户模型、用户旅程图的方式提取用户的需求并输出产品设计机会。最后,将上述研究与设计实践结合,把设计机会转化为系统的功能体系,构建观赏鱼缸智能水质管理系统,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并进行产品的设计。本文设计方案包括智能硬件产品和手机应用软件两个部分。通过本课题关于观赏鱼缸水质管理方面的研究并结合产品设计实践,构建出新的产品交互方式,设计出简单易用的观赏鱼缸智能水质管理系统,帮助用户解决养鱼过程中的水质管理难题,提升用户养鱼体验,同时为今后此方面的设计提供参考。
史行洋[8](2018)在《10至13世纪中国渔业地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渔业(也称水产业)作为其中之一,是指采补以及养殖水中的动植物,加以必要的加工处理后,运销于市场获得收益的一种物质生产部门。依据作业水域分为淡水渔业和海洋渔业。本文讨论内容主要是指淡水渔业。鉴于这样的定义,渔业开始的时间实际上要比单纯捕捞水产品资源的行为要晚。根据目前研究结果表明,至少在旧石器时期,人类已开始食用淡水鱼。农业产生之前,古人类的生产方式主要是采集和渔猎,水生资源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物质资料来源。随着农业的出现与发展,人类食物资源逐渐稳定并多样化,其中当然也包括水产品。宋朝立国后,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国家,农业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各地区的社会、自然条件不同,作为经济活动之一的渔业,在宋代也开始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各个地区的渔业发展程度不一。本文主要依据历史文献资料的记载,对10至13世纪中国渔业地理进行初步研究,从北到南将其分为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三个大的部分。进而分别研究三个地区的渔业发展情况及其各个区域的特性,从而分析其产生这样布局的原因。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论述这一时期关于渔业发展的社会、自然条件。社会条件重点分析当时的渔业政策有利与否,自然条件主要说明当时全国的水环境概况。应该说,这一时期政府实行的政策对于渔业发展大体是持支持态度,对渔业资源也采取一些积极保护的措施;水环境总体来说南方优于北方,不过,北方水环境也还是较为优良的,横向比较而言,黄河下游地区的水环境优于豫西、关中、河东等地区。第二章,研究当时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渔业生产。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各个阶段不仅自然条件有着较大差异,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所以导致黄河流域渔业发展空间差异性非常明显。当时,上游大部分地区属于少数民族政权实际控制之下,渔业发展很不发达,甚至存在不吃鱼的风俗;中游地区渔业发展情况较好,主要是集中在关中盆地和洛阳盆地;渔业最为发达地区主要是在下游地区,特别是在京城开封一带,发展最为明显。各地土产进贡物品名单中也常常有水产品的身影,说明当时水产品已经占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地位。本文黄河流域以北地区主要是指东北及北部地区,在这一时期大多处在辽金政权控制之中,目前尚未在史料中发现渔业有较明显的存在或发展。第三章,研究当时长江流域的渔业生产状况。不论是从自然条件还是社会经济条件来讲,长江流域本身是全国水环境最好的区域。不过,应该注意的是,渔业资源丰富程度高低是与当时种植业发展呈负相关的关系的。而长江流域上中游各个地区经济开发进程不一,自然条件有着先天性的差异,所以在一定程度会使得整个流域内渔业发展状况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也就是“大同小不同”,而这一点在当时各个流域及各个地区都有着自己的特点。第四章,研究珠江流域的渔业发展状况。在两宋时期,岭南地区农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总的来说,由于珠江流域本身所处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珠江流域整体水环境良好,渔业也在进一步的发展之中,并且在沿海地区往往会形成专业渔民群体。第五章,总结。通过上述四章的讨论,可以初步了解当时不同流域的渔业发展状况,从整体来看,渔业发展程度较高,表现为出现了专门的渔业组织和渔业群体;从三个大的流域来看,各个区域有着明显差异性,不论是鱼类品种还是渔业生产类型;再从各个区域内部来看,小环境的不同,如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差异、自然环境的差异,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各地渔业发展水平的不同。历史地理学界对于历史种植业地理研究较多,对于专门研究渔业的论着寥寥无几。渔业史学界研究时段偏重于先秦、秦汉和明清时期,关于宋元时期全面系统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主要通过利用现存历史文献资料对10至13世纪中国渔业地理有一个初步研究,使得我们对这一时期的渔业生产有一个空间上和时间上的较为清晰的认识,希望可以对历史渔业地理和渔业史的研究能有一些裨益。
王小兰[9](2018)在《中国传统风景园林赏鱼景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赏鱼景点作为中国古代造园的一项重要传统要素,具有特殊的文化含义。传统赏鱼景点不但历史悠久,千姿百态,而且文化历史韵味独特,丰富了中国传统园林的文化内涵。“鱼”从物质功能到审美功能的转变,其与中国传统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文从历史、文化以及景观构成的角度以传统赏鱼景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古今文献的整理归类,疏通了赏鱼景点的起源以及历史脉络,并通过实地调研结合景观实例进行分析,从而概括赏鱼景点的理法,最后总结赏鱼景点的保护策略以及继承与发展。为中国传统赏鱼景点的研究提供更好的资料,为保护和继承赏鱼景点提供一定的建议。本文研究主要的内容和成果如下:(1)追究赏鱼景点的形成之源。根据研究结论得出赏鱼景点的形成来源于原始鱼文化,包括:原始鱼生产、鱼民俗、鱼哲学等,其都是促成赏鱼景点形成的重要因素。(2)梳理赏鱼景点发展的历史脉络。根据赏鱼景点发展的所呈现的方式将其历史发展分成:原始池塘养鱼、放生池养鱼、园林中的观赏鱼池、盆养观赏鱼四个阶段。(3)基于调研基础上,以典型赏鱼景点:花港观鱼老鱼池、玉泉观鱼、网师园、留园、沧浪亭、圆明园、避暑山庄、蠡园渔庄为对象,从传统园林造景艺术的角度总结分析传统赏鱼景点的造园理法。(4)以当代传统赏鱼景点的现状为基础,阐述传统赏鱼景点所面临的问题和相对应的保护措施。最后分析典型案例新花港观鱼的在传统理法上的继承与发展。
刘美洁[10](2013)在《《诗经》鱼意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鱼意象是《诗经》意象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生活状况的反映,也有宗教信仰的展现;既涉及国家政治,也关注百姓个人。本论文从六个方面对《诗经》中的鱼意象进行了解读。第一章《诗经》鱼意象概说本章探讨了意象的发展渊源,梳理了《诗经》中鱼意象的分类,主要从种类繁多的鱼、无处不在的鱼意象和隐形的鱼意象三个部分来探讨鱼意象在《诗经》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并将其分类总结,之后分析了《诗经》中鱼意象丰富的原因。第二章《诗经》鱼意象的原始宗教文化内涵这一章主要从五个方面探讨《诗经》鱼意象与原始宗教的关系,包括远古鱼图腾崇拜的发展及在《诗经》鱼意象中的遗留和表现;生殖崇拜在《诗经》鱼意象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匹偶之鱼和渔具之鱼这两种鱼意象内涵上;言灵崇拜表现为《诗经》有很多与鱼意象有关的咒语;鱼祭主要是在上述崇拜信仰中衍生出来的以鱼祭祀,鱼意象成为祭祀诗的主角之一;《诗经》鱼意象多子、繁殖力强的特性衍生出物阜多子的祥瑞象征。第三章《诗经》鱼意象与爱情婚姻爱情婚姻是《诗经》的主题之一,这一章主要从情爱之鱼、婚姻之鱼、婚媾之渔三个方面阐释鱼意象在婚姻爱情诗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鱼意象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真实地再现《诗经》时代人们的爱情婚姻状况。第四章《诗经》鱼意象与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鱼意象借助赋、比、兴这三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形象,表情达意,比附象征,概说诗旨;同时也使得赋详尽而不浅露,比生动而形象,兴意味长而阔。第五章《诗经》鱼意象与美刺美刺为诗歌的创作原则,是文学对政治发挥社会功用的表现。《诗经》中的美刺目的通常借赋比兴这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表现出来。以鱼意象表美刺目的主要通过以鱼颂人和以鱼刺人两种方式传达出来。据鱼的性情、形象、生活情况和自身的生理特性,鱼意象多颂君子性情温和,洁身自爱。以鱼刺人主要表现为用孤独的鳏鱼和离水即亡的鱮鱼讽刺鲁桓公的微弱。第六章《诗经》鱼意象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本章从拓展创作题材和丰富意蕴内涵两个方面阐述《诗经》鱼意象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时至今日,《诗经》鱼意象对我们的文学创作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发扬。总之,《诗经》鱼意象对图腾文化的继承发展,对婚姻爱情、宴饮祭祀创作题材的丰富,对赋比兴艺术手法的创作使用,对颂美讽恶的美刺的运用以及鱼意象内涵的丰富发展,这些均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后世文学发展的“引航灯塔”。
二、巧妙利用各种鱼类生活习性以鱼养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巧妙利用各种鱼类生活习性以鱼养鱼(论文提纲范文)
(1)耕海牧渔: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居民渔业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1.选题缘由 |
2.研究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框架 |
(四)关于相关概念的界定 |
明清时期福建地区范围 |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研究方法 |
2.创新点 |
一、闽在海中:明清时期福建海洋环境与渔业资源 |
(一)福建海洋环境 |
1.季风 |
2.台风 |
3.海潮 |
4.沿海地貌 |
(二)福建海洋渔场与海洋渔业资源 |
(三)明清时期福建沿海渔民数量 |
二、讨海为生:明清时期福建的海洋渔业捕捞 |
(一)渔业捕捞工具 |
1.渔具种类 |
2.渔船类别与数量 |
(二)渔业捕捞技术 |
1.利用渔汛捕鱼 |
2.利用鱼类习性捕捞 |
(三)渔业捕捞活动区域的变化 |
三、以海为田:明清时期福建的海洋渔业养殖 |
(一)海洋渔业养殖方式与技术 |
1.滩涂养殖 |
2.港塭养殖 |
(二)海洋渔业养殖过程中的不利因素 |
(三)海洋渔业养殖下的利益博弈 |
四、山海联动:明清时期福建海洋渔业市场 |
(一)明清时期福建沿海港市 |
(二)海产品的消费方式与保质技术 |
1.海产品的消费方式 |
2.海产品运销的保质技术 |
(三)海产品的沿海运销范围 |
(四)福建海洋渔业市场的山海互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2)明代名物文献题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凡例 |
1.经部 |
1.1 诗类 |
1.2 四书类 |
1.3 小学类 |
2.史部 |
2.1 政书类 |
2.2 地理类 |
3.子部 |
3.1 兵家类 |
3.2 农家类 |
3.2.1 综论之属 |
3.2.2 作物之属 |
3.2.3 园艺之属 |
3.2.4 牧养之属 |
3.3 医家类 |
3.4 艺术类 |
3.5 谱录类 |
3.5.1 汇编之属 |
3.5.2 器用之属 |
3.5.2.1 器 |
3.5.2.2 杂物 |
3.5.2.3 文房 |
3.5.2.4 服饰 |
3.5.2.5 香类 |
3.5.3 饮食之属 |
3.5.4 花木鸟兽之属 |
3.5.4.1 合编 |
3.5.4.2 花草树木 |
3.5.4.3 鸟兽虫鱼 |
3.5.5 观赏之属 |
3.6 杂家类 |
3.7 类书类 |
4.集部 |
5.丛部 |
结语 |
书名索引 |
作者索引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频次收藏单位简称表 |
附录二 名物文献丛书类版本收藏单位表 |
致谢 |
(3)苍南县桥墩水库“洁水渔业”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价值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思路及结构 |
1.5 研究的方法及资料 |
1.6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洁水渔业的概念 |
2.2 洁水渔业的原理及相关概念 |
2.2.1 生态的平衡理论 |
2.2.2 物种的共生理论 |
2.2.3 生物食物链理论 |
2.2.4 生态位理论 |
2.2.5 稳态机制理论 |
2.3 水库水资源保护相关政策文件和原则 |
第3章 国内外水库治理模式借鉴及启示 |
3.1 国外治理模式 |
3.1.1 日本琵琶湖的生态水处理 |
3.1.2 欧洲康士坦茨湖多国合作治理 |
3.1.3 英国泰晤士河集中纳污治理模式 |
3.2 国内治理模式 |
3.2.1 千岛湖的洁水渔业模式 |
3.2.2 江苏太湖的五里湖富营养化的治理 |
3.2.3 温州珊溪水库洁水渔业的共管共享机制 |
3.3 借鉴与启示 |
3.3.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水库治理的保护机制 |
3.3.2 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作用,因地制宜制定洁水规划 |
3.3.3 调动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形成共管共治的治理体系 |
3.3.4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社会化运作实施治理 |
3.3.5 洁水渔业顺利实施,有助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
第4章 苍南桥墩水库洁水渔业现状分析 |
4.1 苍南县的基本情况 |
4.2 桥墩水库现状 |
4.2.1 潜在的水质呈现富营养化的趋势 |
4.2.2 库区交通运输 |
4.2.3 乡村振兴所带来旅游经济的发展 |
4.2.4 库区流域的生活与农业污染 |
4.2.5 台风季节盛行带来的水体污染和泄洪鱼类损失巨大 |
4.2.6 水库水质环境生态平衡打破带来的问题 |
4.3 桥墩水库洁水渔业的实施现状 |
4.3.1 桥墩水库洁水渔业的基本操作 |
4.3.2 基本评价 |
第5章 桥墩水库洁水渔业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5.1 苍南桥墩水库洁水渔业问题分析 |
5.1.1 水源单一化,带来经济发展的限制和洁水渔业的压力。 |
5.1.2 区域经济发展与水源保护的矛盾 |
5.1.3 缺乏合法依据,洁水渔业发展带来管理的巨大风险 |
5.1.4 区域自然条件带来洁水渔业工程实施的压力 |
5.1.5 经济压力大,民营企业承担洁水重任难以维续 |
5.1.6 库区群众对洁水渔业助推区域经济发展认识不足 |
5.2 苍南桥墩水库洁水渔业原因分析 |
5.2.1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资金压力大 |
5.2.2 “重治轻防”理念尚存,管理需转变 |
5.2.3 保护宣传教育,力度及广度均需加强 |
5.2.4 缺乏科学规划,未能将洁水渔业与区域发展整体考虑 |
5.3 苍南桥墩水库洁水渔业影响分析 |
5.3.1 洁水渔业有助于保护苍南饮用水安全 |
5.3.2 洁水渔业有助于推进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 |
5.3.3 洁水渔业有助于库区区域经济的发展 |
5.3.4 洁水渔业有助于推进库区整体科学规划的发展 |
第6章 完善洁水渔业路径的建议和对策 |
6.1 思想路径:转变管理理念,增强管理的有效力度 |
6.2 宣传路径: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护水的共同理念 |
6.3 法治路径:依法洁水护水,采取合法的管理体制 |
6.4 双赢路径:扶持和监管同行,打造生态经济的双赢机制 |
6.5 规划路径:打造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环境 |
6.6 长效路径:推进生态经济发展,建立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 |
6.7 市场路径:建立洁水渔业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
第7章 研究结论 |
7.1 基本结论 |
7.1.1 科学技术在洁水渔业中的重要作用 |
7.1.2 水体的治理需要发挥政府、社会、市场的作用 |
7.1.3 洁水渔业应以生态效益放在首位 |
7.1.4 洁水渔业是个需要多方协力系统的工程 |
7.1.5 洁水渔业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
7.2 研究不足 |
7.2.1 渔业专业知识欠缺导致研究不够全面 |
7.2.2 资料收集不够全面造成研究深度欠缺 |
7.2.3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论述不够全面 |
7.2.4 洁水渔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论述不够充分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4)晚清民国时期湖州池塘养鱼技术考略——以菱湖地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鱼池建设及清整技术 |
二、鱼苗采集、剔选及培育技术 |
(一)鱼苗的采集和剔选 |
(二)鱼苗入池后的培育技术 |
三、喂饲及投饵技术 |
(一)投饵与施肥 |
1. 投饵 |
2. 施肥 |
(二)池塘混养技术 |
四、鱼苗、鱼秧及成鱼运载技术 |
(一)鱼苗运载 |
(二)活水船 |
五、鱼病防治技术 |
(一)主要鱼病及原因 |
(二)民国时期受到的零星关注 |
六、结论 |
(5)江南传统园林禽鱼造景调研与实践 ——以鹤、金鱼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来源 |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
1.2.1 禽鱼的概念界定 |
1.2.2 研究对象的时空界定 |
1.3 相关研究现状与评述 |
1.3.1 古代文献 |
1.3.2 近现代相关研究 |
1.4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 |
1.5.2 田野考察 |
1.5.3 案例分析 |
1.5.4 综合研究 |
1.6 技术路线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6.1 技术路线 |
1.6.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7 研究内容 |
1.7.1 梳理禽鱼造景历史发展脉络 |
1.7.2 挖掘禽鱼的审美与文化内涵 |
1.7.3 分析概述禽鱼造景模式与理法 |
1.7.4 思考禽鱼造景的继承与发展 |
2 古代禽鱼造景的发展 |
2.1 渔猎生产,出现审美 |
2.1.1 先秦时期 |
2.1.2 文献记载 |
2.2 园林繁盛,自然审美 |
2.2.1 两汉时期 |
2.2.2 魏晋南北朝 |
2.2.3 文献记载 |
2.3 唐宋时期,文人诗化 |
2.3.1 唐宋 |
2.3.2 文献记载 |
2.4 明清时期,私家禽鱼 |
2.4.1 明清 |
2.4.2 文献记载 |
2.5 影响江南传统园林禽鱼造景的因素 |
2.5.1 肥沃温润的自然环境是前提 |
2.5.2 稳定繁荣的社会经济是基础 |
2.5.3 江南鱼稻文化是内驱力 |
3 古代禽鱼造景的审美与文化 |
3.1 园林动物审美 |
3.2 禽鱼审美与文化 |
3.2.1 比德文化 |
3.2.2 隐逸文化 |
3.2.3 文雅文化 |
3.2.4 祥瑞文化 |
4 江南传统园林鹤景观鱼池景观调查研究 |
4.1 鹤景观调查研究 |
4.1.1 鹤驰山水,自然为美——因鹤成景 |
4.1.2 鹤意园林,人文为美——因鹤成境 |
4.2 鱼池景观调查研究 |
4.2.1 金鱼倏游,可爱生动——因鱼成景 |
4.2.2 写意鱼景,神游观鱼——因鱼成境 |
5 江南传统园林禽鱼造景的典型模式分析 |
5.1 鹤景观造景模式 |
5.1.1 鹤景观之位于山野 |
5.1.2 鹤景观之位于庭院 |
5.2 鱼池景观造景模式 |
5.2.1 风景地鱼池 |
5.2.2 宅园鱼池 |
5.2.3 寺观鱼池 |
6 禽鱼造景的理法分析 |
6.1 鹤景观造景理法分析 |
6.1.1 立意 |
6.1.2 相地 |
6.1.3 布局 |
6.1.4 理景 |
6.2 鱼池景观理法分析 |
6.2.1 立意 |
6.2.2 相地 |
6.2.3 布局 |
6.2.4 理景 |
7 当代园林动物文化景观保护 |
7.1 现状问题 |
7.1.1 不重视禽鱼的造景 |
7.1.2 缺乏系统性的设计 |
7.1.3 丢失禽鱼历史文化 |
7.1.4 缺乏景观管理研究 |
7.2 保护策略 |
7.2.1 重视禽鱼景观的营建 |
7.2.2 探究系统有机的设计 |
7.2.3 深挖禽鱼的文化内涵 |
7.2.4 加强景观的管理研究 |
8 杭州小有天园金鱼池复原设计 |
8.1 小有天园考 |
8.1.1 小有天园发展概述 |
8.1.2 小有天园金鱼池营建历程 |
8.1.3 小有天园园址考证 |
8.2 现状调研 |
8.2.1 前人调研梳理 |
8.2.2 现场调研 |
8.3 复原设计 |
8.3.1 设计缘由 |
8.3.2 设计目标 |
8.3.3 设计依据 |
8.3.4 复原设计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6)明清时期西江流域下游渔业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旨趣 |
1.2 研究现状 |
1.3 资料来源、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2 西江流域下游的渔业环境 |
2.1 西江流域下游的水环境 |
2.2 西江鱼苗繁殖的优越性 |
2.3 西江流域下游的鱼类资源 |
3 西江流域下游捕捞渔业技术 |
3.1 鱼苗捕捞技术 |
3.1.1 对天气和水流的预测 |
3.1.2 鱼埠的设置及捕捞技术 |
3.1.3 鱼花的鉴定与筛选 |
3.1.4 鱼苗的运送技术 |
3.2 江河捕捞技术 |
4 明清西江流域下游的渔政 |
4.1 明代西江流域下游的渔政 |
4.1.1 河泊所的设置 |
4.1.2 渔课征收 |
4.1.3 鱼饷制度 |
4.2 清代西江流域下游渔政 |
4.2.1 渔课的征收 |
4.2.2 清代鱼饷制度 |
5 明清时期西江流域下游的渔民生活 |
5.1 疍民的管理 |
5.2 渔民与西江流域下游的开发 |
6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观赏鱼缸智能水质管理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观赏鱼缸水质管理产品现状概述 |
1.2.1 传统水质管理产品 |
1.2.2 电子水质管理产品 |
1.2.3 智能水质管理产品 |
1.2.4 相关文献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4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观赏鱼缸水质管理系统的功能研究 |
2.1 鱼缸水质管理的相关概念 |
2.1.1 水质管理的基本概念 |
2.1.2 鱼缸水质的影响因素 |
2.2 观赏鱼缸水质管理产品功能分析 |
2.3 观赏鱼缸使用场景分析 |
2.4 用户行为与需求研究 |
2.4.1 目标用户定义 |
2.4.2 用户访谈提纲准备 |
2.4.3 用户访谈实施 |
2.4.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2.5 问卷调研 |
2.5.1 调查问卷设计 |
2.5.2 问卷结果分析 |
2.6 典型用户模型构建 |
2.7 用户旅程与设计机会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质管理系统的构成与产品设计 |
3.1 系统功能定义 |
3.2 产品系统构成 |
3.3 观赏鱼缸水质管理系统检测端设计 |
3.3.1 产品硬件设计原则 |
3.3.2 产品硬件外观调研 |
3.3.3 产品硬件设计草图方案 |
3.3.4 方案深化 |
3.3.5 硬件使用流程与使用状态 |
3.3.6 产品尺寸 |
3.4 产品技术支持 |
第四章 观赏鱼缸智能水质管理系统APP设计 |
4.1 app功能分析 |
4.2 app信息架构 |
4.3 app信息显示设计 |
4.3.1 设计原则 |
4.3.2 水质状态信息显示 |
4.4 页面交互流程 |
4.5 界面视觉设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
致谢 |
附录 |
(8)10至13世纪中国渔业地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研究现状评述 |
一、以全国渔业作为研究对象的通史型论着 |
二、以地方渔业作为研究对象的论着 |
三、以宋代渔业作为研究对象的论着 |
四、其它与选题相关研究论着 |
五、小结 |
第三节 研究目标、研究时空范围、内容和研究资料分析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时空范围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资料分析 |
第一章 10至13世纪中国自然环境与渔业管理政策 |
第一节 10至13世纪中国的自然环境 |
一、10至13世纪中国的气候特征 |
二、10至13世纪中国的水环境 |
第二节 宋朝对发展渔业的有利政策 |
第二章 10至13世纪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水环境和渔业生产 |
第一节 黄河流域的水环境 |
一、10至13世纪时期中国北方河流情况 |
二、10至13世纪中国北方地区的湖沼 |
三、10至13世纪中国北方地区的地下水泉 |
第二节 水产品种类 |
一、黄河上游的水产品 |
二、黄河中游的水产品 |
三、黄河下游的水产品 |
第三节 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渔业生产 |
一、黄河流域的渔业生产 |
二、黄河流域以北地区的渔业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10至13世纪长江流域的渔业 |
第一节 长江流域的水产品 |
一、长江上游的水产品 |
二、长江中游的水产品 |
三、长江下游水产品 |
第二节 长江流域的渔业生产 |
一、长江流域的捕捞活动 |
二、长江流域的养殖 |
三、长江流域捕捞工具、方法的地区差异 |
第三节 长江流域的水产品加工 |
第四章 珠江流域的渔业生产 |
第一节 珠江流域的水产品 |
第二节 珠江流域渔业生产和加工技术 |
一、水产捕捞方法和工具 |
二、人工养殖 |
三、水产品加工 |
第三节 渔民群体的出现 |
第四节 市场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中国传统风景园林赏鱼景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 |
1.2.1 研究范围 |
1.2.2 释题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已有研究成果概述 |
1.4.1 古代文献 |
1.4.2 近现代相关研究 |
1.5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1.5.1 研究的思路 |
1.5.2 研究的方法 |
1.5.3 研究的创新点 |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6.1 研究内容 |
1.6.2 论文的框架 |
2 古代鱼文化 |
2.1 鱼生产 |
2.1.1 最早的食物 |
2.1.2 渔文化 |
2.1.3 生活方式 |
2.2 鱼民俗 |
2.2.1 鱼之禳 |
2.2.2 鱼之祭 |
2.2.3 鱼之瑞 |
2.3 鱼哲学 |
2.3.1 道:濠梁之辩与渔夫之隐 |
2.3.2 儒:鱼与熊掌之取舍 |
2.3.3 佛:泽及鱼鳖的慈悲 |
2.4 鱼艺术 |
2.4.1 鱼诗词 |
2.4.2 鱼绘画 |
2.4.3 鱼生活 |
2.5 小结 |
3 中国古代赏鱼景点历史发展 |
3.1 上古时期:灵沼鱼池 |
3.2 中古时期:流水锦鲤 |
3.3 近古时期:池盆金鱼 |
3.3.1 社会文化及技术背景 |
3.3.2 放生池赤鳞 |
3.3.3 金鱼与金鱼池 |
3.3.4 盆养金鱼 |
3.3.5 明清文献中鱼池掇法类要 |
3.4 小结 |
4 典型传统赏鱼景点案例分析 |
4.1 传统赏鱼景点的调研 |
4.2 典型案例的选取 |
4.3 赏钓江湖,美在自然—开放水体赏鱼景点 |
4.3.1 承德避暑山庄 |
4.3.2 苏州沧浪亭 |
4.3.3 蠡园渔庄 |
4.4 山水鱼跃,美在画意—半开放水体赏鱼景点 |
4.4.1 网师园 |
4.4.2 留园 |
4.4.3 圆明园的“池上居” |
4.5 静鉴红鱼,美在精雅—封闭水体赏鱼景点 |
4.5.1 花港观鱼老鱼池 |
4.5.2 玉泉观鱼 |
4.5.3 圆明园的“坦坦荡荡”、“濯鳞沼” |
4.6 小结 |
5 传统赏鱼景点的理法 |
5.1 巧于因借,相地立意 |
5.1.1 源于自然 |
5.1.2 因借自然 |
5.1.3 蕴含哲理 |
5.2 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
5.2.1 诗情画意 |
5.2.2 借景生情 |
5.2.3 因景成境 |
5.3 和合为一,景以境出 |
5.3.1 与山石的结合—山水相依,相映成趣 |
5.3.2 与植物的结合—花红柳绿,落英缤纷 |
5.3.3 与建筑的结合—临水而建,坐观鱼趣 |
5.4 多样生动,生生不息 |
5.4.1 造景多样 |
5.4.2 科学之理 |
5.4.3 社会之理 |
6 赏鱼景点历史文化保护及继承与发展 |
6.1 现状问题 |
6.1.1 水污染严重,水位下降 |
6.1.2 环境遭到破坏,文化遗失 |
6.1.3 管理不到位,保护欠缺 |
6.2 保护策略 |
6.2.1 水环境保护 |
6.2.2 加强宣传,增加文化景观 |
6.2.3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确保管理到位 |
6.2.4 小结 |
6.3 传统赏鱼景点的继承与发展 |
6.3.1 花港观鱼红鱼池 |
7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10)《诗经》鱼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诗经》中的鱼意象概说 |
第一节 意象 |
第二节 《诗经》中的鱼意象及其相关诗篇 |
第三节 鱼意象丰富的原因 |
第二章 鱼意象的原始宗教文化内涵 |
第一节 远古鱼图腾崇拜的遗留 |
第二节 鱼意象与生殖崇拜 |
第三节 鱼与言灵崇拜 |
第四节 鱼祭 |
第五节 鱼祥瑞观念的体现 |
第三章 《诗经》鱼意象与爱情婚姻 |
第一节 情爱之鱼 |
第二节 婚姻之鱼 |
第三节 婚媾之渔 |
第四章 鱼意象与赋比兴 |
第一节 鱼与赋 |
第二节 鱼与比 |
第三节 鱼与兴 |
第五章 鱼意象与美刺 |
第一节 美刺概说与赋比兴 |
第二节 以鱼颂人 |
第三节 以鱼刺人 |
第六章 《诗经》鱼意象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
主要的参考文献目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巧妙利用各种鱼类生活习性以鱼养鱼(论文参考文献)
- [1]耕海牧渔: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居民渔业活动研究[D]. 胡可杰.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2]明代名物文献题录[D]. 李翰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苍南县桥墩水库“洁水渔业”问题的研究[D]. 洪树芳. 西南大学, 2020(01)
- [4]晚清民国时期湖州池塘养鱼技术考略——以菱湖地区为中心[J]. 韩玉芬. 中国农史, 2020(01)
- [5]江南传统园林禽鱼造景调研与实践 ——以鹤、金鱼为例[D]. 姚巧娟.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6]明清时期西江流域下游渔业史研究[D]. 李秋宇.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7]观赏鱼缸智能水质管理系统设计与研究[D]. 刘志鹏. 广东工业大学, 2018(12)
- [8]10至13世纪中国渔业地理[D]. 史行洋.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9]中国传统风景园林赏鱼景点研究[D]. 王小兰. 浙江农林大学, 2018(07)
- [10]《诗经》鱼意象研究[D]. 刘美洁.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