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编辑学中的主客体关系

论编辑学中的主客体关系

一、论编辑学中主客体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周国清,刘扬[1](2022)在《一般规律下的编辑方法内涵、特点、学科意义与实践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编辑方法是编辑主体认识和改造编辑实践的一般方法,是编辑学范畴的重要组成。就其本体意义而言,是编辑劳动得以维系的深刻基础,是编辑实践存在的深层依据。厘清编辑方法的概念、特点、学科意义与实践价值,有助于形成对编辑方法的整体认知,有利于深化编辑范畴论的研究,有益于提高编辑生产力、激发编辑创造力、维系编辑主客体关系进而巩固编辑劳动的价值实现"两个效益"。

段乐川[2](2020)在《靳青万的编辑学研究及其价值认知》文中研究表明作为20世纪90年代编辑学研究的重要参与者,靳青万的编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形成了史观独特、自成体系的编辑学理论框架。他提出了文字创生的编辑活动起源论,按照编辑活动整体的文化形态和发展轨迹,划分并论述了中国编辑史发展的萌芽、形成、发展、繁荣四个时期。提出了编辑五体论,论述了"编辑五体"的概念、内涵和运行机制。在论述客体变革律、源体推进律、用体拉动律和主体创新律的基础上,运用"系统集成法"提炼出"推拉创变律",并把它作为编辑活动和编辑学的唯一的基本规律。

庞沁文[3](2020)在《编辑规律的历史审视与现代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探讨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是编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对编辑做好编辑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从编辑主客体矛盾等角度探讨编辑基本规律的研究历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编辑基本规律是主导媒介产品独特文化价值创造与价值认同相统一的观点。

傅建祥,周雪莹[4](2020)在《中国编辑学研究60年概述——基于1958—2017年编辑学图书出版与论文发表情况》文中提出自1958年我国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编辑学研究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壮大的历程。本文从1958—2017年编辑学图书出版与论文发表情况数据入手,对近60年中国编辑学研究与社会演变和科技发展状况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近60年对编辑学研究具有较大影响意义的图书内容及研究观点进行了综述。

姬建敏[5](2019)在《戴文葆的编辑学研究及其贡献》文中研究说明戴文葆是德高望重的编辑家和编辑学家,是我国编辑学研究的先行者和思想者。他比较早地意识到编辑史研究对于编辑学学科建构的意义,率先展开编辑史研究,提出编辑活动起源于殷商、孔子是编辑家等观点,其系列论文《历代编辑列传》被称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编辑史。他重视编辑学基本理论研究,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撰写了"编辑"和"编辑学"长条目,厘定其基本概念,强调编辑有学,探讨编辑学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致力于编辑学理论体系构建。他对编辑主体研究极为关切,对于编辑的职责和素养以及编辑实践活动都有深入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并积极致力于编辑出版专业教育,为编辑学学科建设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李广欣[6](2019)在《求实而蹈远,砥砺以前行——编辑学理论探索与发展70年回溯》文中提出编辑学作为起源于、成形于、繁荣于华夏大地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学科,其理论研究在1949年即埋下理想的种子。历经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涵养蓄力,80年代的建树性探索,90年代的专业化发展,新世纪以后的理论争锋与现实转向,编辑学理论研究逐步树立自信,积累了丰硕成果,并展现出坚持社会主义特色、紧密联系文化和出版事业实际、善于包容又勇于反思、始终与国家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品质,其必将在新时代的历史机遇下再上层楼。

段乐川[7](2019)在《论媒介融合视域下编辑活动的“主体间性”特征》文中研究指明从"主体间性"理论视角来看,编辑活动是一种主客体"间性"作用的媒介信息产品生产传播活动。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编辑活动的"主体间性"特征更为突出,编辑主体元素的"间性"关系更为活跃,它立足于媒介信息产品的创构生成,归因于网络社交平台的"连接"赋能,彰显于媒介产品的交换传播,是一种具有规律性的编辑主体元素作用机制。

朱剑[8](2018)在《如影随形:四十年来学术期刊编辑的身份焦虑——1978—2017年学术期刊史的一个侧面》文中认为四十年来,编辑与作者的关系一直是学术期刊编辑特别是高校学报编辑反复论说的问题,折射出编辑的身份焦虑一直如影随形,挥之不去。身份焦虑实始于1970年代末开始渐趋刚性的编辑职业化的推行,这一制度设计使得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告别"编研一体"的传统而与学术共同体分离,作为职业编辑人必须通过重建与学者的关系来确立自己新的身份。编辑身份建构历经了"编辑中介说""编辑再创造说""编辑主体说""编辑学者化"等交替递进的过程,每当前一个解说在现实中碰壁后即为后一个解说所取代,编辑职业化始终是不变的前提,而变化的则是身份目标不断抬高,实现路径愈加艰难,直到"学术引领者"这一在许多人看来高不可攀的目标提出后,终于响起了"回归杂家"的呼声,身份建构又回到了起点。教育部"名刊工程"的推出,为学报编辑提供了全面反思编辑身份与学术期刊体制关系的机会,然而被寄予厚望的报刊体制改革并没能带来学术期刊及其编辑对学术共同体的回归,从而失去了在纸本时代解决编辑身份定位问题的最后机会。学术期刊编辑带着身份焦虑走进了数网时代,而传播技术的革新也许可为学术期刊编辑身份建构提供新的契机。

任瑶瑶[9](2017)在《编辑出版家徐柏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编辑出版家徐柏容的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成果丰硕。他毕生从事书、报、刊的编辑工作,创意出版《小说月报》《散文》等期刊,担任《百花散文书系》的主编之一。他致力于编辑学、书评学研究活动,出版专着《杂志编辑学》《期刊编辑学概论》《编辑创意论》《编辑选择论》《编辑结构论》《编辑优化论》《从历史走向未来编辑出版的改革》《论编辑规律与编辑出版》《期刊:长流的江河》《书评学》《现代书评学》等;与人合着《书籍编辑学》《书籍编辑学概论》《中国百年书评精选评析》等。他丰富的编辑经验和扎实的理论成果对业界和学界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徐柏容是“百花”风格的奠基者。在百花文艺出版社的初创期,他强调散文特色,确立散文为出版重点,策划“小开本散文丛书”。百花文艺出版社复建后,他巩固散文出版,参与编辑《百花散文书系》,使之成为“百花”风格的重要代表。他创意出版文选性期刊——《小说月报》,创办新中国第一份专载散文的纯文学期刊——《散文》。徐柏容是书刊编辑学研究的拓荒者。他的《杂志编辑学》开创了内地期刊编辑学研究的新纪元,他的《期刊编辑学概论》专业教材标志着我国期刊编辑学研究从无学到有学的新阶段。他与杨忠贤合着的《书籍编辑学》是学用结合的专业教材,他参与撰写的《书籍编辑学概论》是我国书籍编辑学研究的成熟之作。他的书刊编辑学理论不断深化,形成创意、选择、结构、优化四位一体的书刊编辑学理论体系。创意是编辑工作的基石;选择是对编辑工作的积极指导与消极控制;结构是编辑工作科学化的必由之路;优化是编辑工作的依归。四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徐柏容是书评事业的推动者。他开展丰富的书评实践活动,不仅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还对编辑出版类作品进行分析。他致力于书评学研究活动,从《书评学六论》到《书评学》再到《现代书评学》,形成系统完善的书评学理论。他不仅应时代所需,先行投身书评研究,并且倡导书评学,构建书评学理论体系,此外,自成一家,厘清书评学基本问题,并推动书评实践工作的开展。编辑出版家徐柏容的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成果丰硕,集编、研、评于一体,善为天下先且具有散文化的语言风格。这启示出版从业者和理论研究者,要立足实际、学用结合;强调修养、既专且杂;持之以恒、不断求索。

沙沙[10](2016)在《普通编辑学视角下数字出版中编辑客体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编辑客体是普通编辑学的核心研究问题之一。在数字出版中,编辑客体由于所处的媒体环境不同,因此与传统编辑客体相比具有四种特征,包括作品的多层化特征,作品与文本之间的相互转化特征,出版本的即时变化特征,读者、作者的信息交互特征。在普通编辑学的理论框架下,四种特征可从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进行相关分析。

二、论编辑学中主客体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编辑学中主客体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一般规律下的编辑方法内涵、特点、学科意义与实践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编辑方法的内涵
二、编辑方法的特点
    (一)编辑方法具有运动性
    (二)编辑方法具有决定性
    (三)编辑方法具有中介性
    (四)编辑方法具有多样性
    (五)编辑方法具有次序性
    (六)编辑方法具有可操作性
    (七)编辑方法具有可转换性
三、编辑方法的学科意义
    (一)编辑方法是构建编辑学基础理论体系的基本范畴
    (二)编辑方法是推导其他编辑理论的潜在要义
    (三)编辑方法是推动编辑学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四、编辑方法在编辑实践中的作用
    (一)提高编辑实践生产力
    (二)激发编辑主体创造力
    (三)维系编辑主客体间的关系
    (四)提升“两个效益”
结语

(2)靳青万的编辑学研究及其价值认知(论文提纲范文)

一、溯本追源的中国编辑史研究:编辑活动起源与编辑史书写
    (一)提出文字创生的编辑活动起源论
    (二)划分中国编辑史分期
二、独树一帜的编辑理论建构:编辑五体论与编辑学原理推演
    (一)“编辑五体”理论构建
    (二)编辑学基本原理探讨
        1.对编辑概念和编辑学核心原理的探索
        2.对编辑学基本矛盾的研究
三、编辑学研究的贡献:价值认识与问题深化
    (一)编辑史研究需要全新的史学观念
    (二)编辑学研究需要聚焦理论建构

(3)编辑规律的历史审视与现代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编辑活动基本规律研究观点述评
    (一)从编辑主体与客体矛盾的视角探讨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
    (二)从编辑活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视角探讨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
    (三)从编辑与读者的相互联系中探讨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
    (四)从中介的视角探讨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
    (五)从探讨编辑活动的本质来把握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
        1.选择加工作品规律
        2.作品传播规律
        3.“借题发挥”的规律
    (六)从文化传播与文化发展的视角来探讨编辑的基本规律
二、编辑活动基本规律之我见

(4)中国编辑学研究60年概述——基于1958—2017年编辑学图书出版与论文发表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编辑学60年图书出版与论文发表情况
    1.编辑学及相关研究领域图书出版状况
    2.编辑学及相关领域研究论文发表状况
    3.传统纸媒的分类编辑学研究状况
二、中国编辑学研究60年阶段划分及依据
三、中国60年编辑学图书内容及研究观点综述
    1.编辑“有学”与“无学”研究的争论
    2.编辑学概念和编辑学研究对象的演化
    3.中国60年编辑学研究图书内容与社会影响状况

(5)戴文葆的编辑学研究及其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一、编辑史研究及史学建树
    (一)编辑活动起源于殷商
    (二)孔子是编辑家
    (三)中国文化传承离不开历代编辑之功
二、编辑学基本理论研究及理论成就
    (一)厘定编辑学基本概念
    (二)强调编辑有学,认为“编辑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
    (三)框定编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三、编辑主体、编辑工作、编辑教育研究及贡献
    (一)重视编辑素质,倡导编辑学者化
    (二)关注编辑工作,倡导打造传世之作
    (三)重视开办编辑学专业,倡导编辑学学科建设
结语

(6)求实而蹈远,砥砺以前行——编辑学理论探索与发展70年回溯(论文提纲范文)

1 在涵养蓄力中定方向、明宗旨
2 面向“编辑有学”开展创建性理论探索
3 基于学科发展实现理论的专业化、深入化推进
4 围绕“普通编辑学”形成百家争鸣式的理论交锋
5 在编辑出版现代化的旗帜下走向新时代
6 结语

(9)编辑出版家徐柏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百花”风格的奠基者
    (一)初创期:强调散文特色,出版散文丛书
        1.确立散文为出版重点
        2.策划“小开本散文丛书”
    (二)复建后:巩固散文出版,创办两种期刊
        1.《百花散文书系》:“百花”风格的重要代表
        2.《小说月报》:文选性期刊的创意出版
        3.《散文》:新中国第一份专载散文的纯文学期刊
二、书刊编辑学研究的拓荒者
    (一)书刊编辑学研究的开拓
        1.《杂志编辑学》:开创内地期刊编辑学研究新纪元
        2.《期刊编辑学概论》:从无学到有学的新阶段
        3.《书籍编辑学》:学用结合的专业教材
        4.《书籍编辑学概论》:书籍编辑学研究的成熟之作
    (二)书刊编辑学研究的深化
        1.创意:编辑工作的基石
        2.选择:编辑工作的积极指导与消极控制
        3.结构:编辑工作科学化的必由之路
        4.优化:编辑工作的依归
三、书评事业的推动者
    (一)丰富的书评实践
        1.对文学作品的评论
        2.对编辑出版类作品的评论
    (二)系统的书评学研究
        1.从《书评学六论》到《现代书评学》
        2.书评学研究的特点及意义
四、徐柏容编辑出版活动的特色及启示
    (一)徐柏容编辑出版活动的特色
        1.集编、研、评于一体
        2.善为天下先
        3.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二)徐柏容编辑出版活动带来的相关启示
        1.立足实际,学用结合
        2.强调修养,既专且杂
        3.持之以恒,不断求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普通编辑学视角下数字出版中编辑客体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普通编辑学中的编辑客体
二、数字出版作品的多层化特征
三、数字出版作品与文本之间的相互转化特征
四、信息网络环境下出版本的即时变化特征
五、信息网络环境下读者、作者的交互特征
六、结语

四、论编辑学中主客体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一般规律下的编辑方法内涵、特点、学科意义与实践价值[J]. 周国清,刘扬.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01)
  • [2]靳青万的编辑学研究及其价值认知[J]. 段乐川.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6)
  • [3]编辑规律的历史审视与现代探讨[J]. 庞沁文. 中国编辑, 2020(10)
  • [4]中国编辑学研究60年概述——基于1958—2017年编辑学图书出版与论文发表情况[J]. 傅建祥,周雪莹.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5]戴文葆的编辑学研究及其贡献[J]. 姬建敏.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6]求实而蹈远,砥砺以前行——编辑学理论探索与发展70年回溯[J]. 李广欣. 科技与出版, 2019(09)
  • [7]论媒介融合视域下编辑活动的“主体间性”特征[J]. 段乐川.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 [8]如影随形:四十年来学术期刊编辑的身份焦虑——1978—2017年学术期刊史的一个侧面[J]. 朱剑.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 [9]编辑出版家徐柏容研究[D]. 任瑶瑶. 河南大学, 2017(03)
  • [10]普通编辑学视角下数字出版中编辑客体特征的研究[J]. 沙沙. 传播与版权, 2016(11)

标签:;  ;  ;  ;  

论编辑学中的主客体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