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压与动脉屈从性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巩伟玲[1](2012)在《基于中医示范社区的高血压人群防治研究(山东平原模式)—社区高血压人群证候与大小动脉弹性指数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应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高血压人群的证候资料,进行高血压中医证候和大、小动脉弹性指数的大样本调查,探讨不同证候间大、小动脉弹性演变规律,为进一步干预治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大样本调查方法,综合2008年7月至2012年1月中旬,在山东省平原县县直机关离退休干部及在职人员、县教育局在职及离退休教师调查数据,筛选年龄大于18岁的无重大合并疾病的高血压患者1881例,依据严格的标准操作规程,通过标准问卷调查形式收集年龄、性别、体重、心率等基线资料及证候分级量化资料;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确立阴虚阳亢、阴阳两虚、肝火亢盛、痰湿壅盛等单一证候及复合证候,作为标准证候分型;根据《中医虚证辨证标准》确立肾虚证和非肾虚证。运用全自动动脉功能测定仪测定患者的大、小动脉弹性指数,比较上述不同证型间的大、小动脉弹性指数的差异性。结果:(1)社区高血压人群辨证的标准证候分布依次为阴虚阳亢证(589/1668)、阴阳两虚证(577/1668)、肝火亢盛证(233/1668)。鉴于其他证候的样本量较小,尚不能证实上述证候构成比的临床意义,故不列入统计范围;在有证可辨的高血压调查者中,筛选到肾虚证1118例,非肾虚证344例。(2)高血压标准证型间大、小动脉弹性指数C1、C2校正主因素后无显着性差异(P>0.05);(3)高血压肾虚、非肾虚证候间大、小动脉弹性指数C1、C2校正后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肾虚证较非肾虚证大、小动脉弹性指数C1、C2均明显降低,提示肾虚证人群大、小动脉弹性均显着性降低。结论:本社区高血压人群中基本证候分布为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校正主因素后,肾虚证较非肾虚证大、小动脉弹性指数C1、C2明显降低,提示肾虚证动脉弹性减退更明显。在反映动脉弹性变化方面,以肾虚、非肾虚证的证候分类方式可能比基于标准证候的高血压的证候分类方式更灵敏。
丛炳江[2](2009)在《糖尿病动脉弹性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糖尿病中医常见证型——阴虚热盛证、湿热蕴脾证、气阴两虚证与大小动脉弹性指数(C1、C2)之间的相关性,为本病的辨证分型提供统计学优化指标和辨证依据。方法:根据1999年WHO提出的诊断标准及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标准,制定糖尿病的西医学诊断标准及湿热蕴脾证、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的中医证型诊断标准。选择糖尿病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7例,女53例。另设健康对照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组后,测定血压、大小动脉弹性指数(C1、C2)、空腹血糖(FPG)等指标。采用美国HDI公司生产的CVProfilor D0-2020无创动脉功能检测仪测定被研究者的C1、C2、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脉压(PP)。采用美国强生稳步倍加型血糖仪测定被研究者的FPG。结果:糖尿病患者的C1、C2比对照组明显降低,说明糖尿病患者动脉顺应性比对照组明显下降,C1、C2可反映糖尿病者的动脉弹性。在糖尿病患者中,空腹血糖、年龄、收缩压、脉压均是影响C1、C2的因素,是导致动脉弹性减退的共同危险因素。而年龄可以独立于其他因素而影响C1、C2。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C1、C2比无高血压者明显降低,说明两者共同作用引起的动脉弹性减退更显着。结论:湿热蕴脾和气阴两虚证其动脉弹性减退较阴虚热盛证明显,在临床治疗中可针对糖尿病不同证型,中西医方法相结合,对改善动脉弹性可能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为临床治疗糖尿病的血管病变提供中西医理论指导和客观依据。
王雁,任爱华,朱利月,王伯忠[3](2008)在《糖尿病心血管危险因素与动脉弹性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不同糖尿病患者的动脉弹性及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将入选的患者分为健康对照组(NC)35例、糖尿病前期组(IGR)56例、2型糖尿病组(DM)40例。比较三组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血压、血脂、血糖。用稳态模式评估法(HOMA)评价胰岛素抵抗(IR),用Cvprofilor Do-2020动脉脉搏分析仪测量大、小动脉弹性指数。结果(1)三组间比较,BMI、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危险因子、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 B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DM组与IGR组比较,TC、LDL-C、PP、FBG、2-h BG、FINS、IR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3)C1:IGR组与NC组比较无差异,DM组明显低于NC组(10.55±1.80)比(12.18±2.18),(P<0.05);(4)C2:由低到高排列为DM组(3.25±1.01)<IGR组(4.63±1.32)<NC(5.44±1.39),三组间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5)C1、C2与SBP、PP、LDL-C、FBG、2-h BG、FINS、IR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C2与年龄呈负相关。结论糖尿病前期已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异常及动脉弹性的下降,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毛海琴[4](2007)在《降压胶囊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降压胶囊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观察降压胶囊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试验采用随机、双盲、阳性药平行对照的方法,将符合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诊断标准的110例患者随机分配入降压胶囊组(治疗组)和尼莫地平组(对照组),每组55例,试验周期为4周,对试验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血压水平、生存质量等疗效指标及靶器官损害肾损伤四项分别进行自身对照及组间对照,评价其药物疗效。同时检测试验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周围动脉硬化、血管炎症状态等指标,对降压胶囊可能具有的作用机制、途径进行探讨。结果:1、临床降压疗效:治疗后治疗组降压总有效率为4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4%,治疗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总有效率稍低,但从统计学意义分析两者疗效无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收缩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两组皆有较好的降低收缩期血压值作用(P<0.05),两组间比较降低收缩压水平疗效相当(P>0.05)。而两组治疗前后舒张期血压值无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间舒张期血压值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对舒张期血压影响不明显。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S)、白天平均收缩压(dS)及夜间平均收缩压(nS)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组对阴虚阳亢型患者降压有效率较非阴虚阳亢型患者的降压有效率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阴虚阳亢型降压有效率与非阴虚阳亢型降压有效率相当(P>0.05);试验结果表明治疗组对EISH阴虚阳亢证疗效更佳。2、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以头晕、头痛、腰酸、膝软症状明显改善;而对照组头晕、头痛也有较明显改善。结果表明两组头晕、头痛两大主症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腰酸、膝软症状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腰酸、膝软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值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果表明,治疗组对中医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症状疗效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3、生存质量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躯体功能(PF)、角色限制(RP)、机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自身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亦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在改善生存质量的生理健康方面更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角色(RE)、心理健康(MH)自身比较和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不能改善生存质量的心理健康方面。4、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血管壁炎症状态疗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浆Hs-CRP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血浆Hs-CRP含量无变化(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可提高患者血浆NO浓度(P<0.01,P<0.05),但治疗组的统计学差异更为显着。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ET-1含量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果表明,降压胶囊治疗组对提高患者血浆NO浓度及降低血浆Hs-CRP与ET-1浓度有显着作用。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均能显着降低血浆TXB2含量和提高血浆6-酮-PGFlα的含量(P<0.01)。治疗后两组TXB2与6-Keto-PGFlα比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表明降压胶囊具有明显降低患者血浆TXB2含量,提高患者血浆6-酮-PGFlα含量的作用,并且可以改善TXB2与6-Keto-PGFl-α之间的动态平衡紊乱。5、动脉硬化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左侧脉波速度、右侧脉波速度较治疗前均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踝臂指数(ABI)与治疗前比较,亦无明显变化(P>0.05)。表明降压胶囊短期内对动脉硬化无影响。6、肾损伤疗效治疗组治疗后尿中mALB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尿中mALB含量虽有下降,但与治疗前比较降低不明显(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尿中NAG、尿中β2-MG和尿中IgU虽略有降低,但与治疗前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降压胶囊对早期肾损害治疗有效。结论:1.降压胶囊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尤其对EISH患者以阴虚阳亢证表现为突出者,其降压疗效更为明显。2.降压胶囊对EISH患者有明显症状改善优势,可显着提高EISH患者的生存质量。3.降压胶囊在肾损害早期有保护肾功能的作用趋势。4.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血管内壁炎症状态可能是降压胶囊疗效机制和作用途径之一。5.降压胶囊临床应用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
顾宇[5](2007)在《冠状动脉钙化与动脉弹性功能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已成为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CAA)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冠状动脉钙化(coronary artery calciation CAC)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敏感而特异的标记之一。目前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的最佳方法是应用多层螺旋CT(multi 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计算钙化积分(calcium score CS),CS与选择冠状动脉造影(selec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SCA)显示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有很好的相关性。动脉弹性(elasticity)异常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它可能通过两种机制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一是增大脉压;二是动脉弹性异常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着相同的发生机制,如内皮功能障碍、钙化等。冠状动脉钙化与动脉弹性变化可能存在某种关系,即冠状动脉钙化与动脉弹性异常可能互为标记,且两者均能揭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依据脉搏波传导原理推导出的大动脉弹性指数C1和小动脉弹性指数C2是目前反映大动脉弹性功能与小动脉弹性功能变化的理想指标之一,C2与动脉内皮功能密切相关,C2的降低可以作为动脉内皮功能损害的灵敏标识。本试验对80例CS正常者和52例CS异常者进行C1、C2检测,旨在研究CS和C1、C2之间的相关性,同时探讨冠心病危险因素对CS和C1、C2的影响。方法:采用16排螺旋CT(GE-MSCT)及HDI CV Profiler Do-2020无创动脉功能检测仪(美国HDI公司),对132例入选者(其中健康人34例,冠心病人46例,高血压病人52例)分别进行钙化积分(CS)测定及C1、C2的检测,同时记录体重指数(BMI Kg/m2)、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脉率(PR)、平均压(MP)。按照CS测定结果进行分组,以CS值300为界限,CS≥300为异常组,CS<300为正常组。结果:1、在健康人组、高血压组及冠心病组中均显示随年龄增长,C1、C2降低,而CS随年龄增长而增大,有显着性差异。2、高血压组及冠心病组与健康人组比较,CS数值在各年龄段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冠心病组C1、C2值下降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高血压组C1下降未达到统计学差异,但C2在年轻组中即表现出显着下降(P<0.01)。3、冠心病组与高血压组相比,CS随年龄增高达显着性统计学差异,而C1、C2值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4、CS与C1、C2呈显着性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02,-0.322(P<0.01)。5、CS≥300者较CS<300者C1、C2值显着降低。结论:1、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S和大动脉弹性指数C1、小动脉弹性指数C2是两种能发现早期动脉硬化的敏感、无创的特异性指标。2、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S与C1、C2可同样反映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对动脉血管功能及结构的损伤。3、动脉弹性指标C1、C2揭示的是血管病变早期的功能改变,而CS反映的是血管病变的结构改变,两者可作为早期心血管病变的预测指标。4、CS、C1、C2的监测不仅可预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还提示动脉血管病变损害的程度。
孙涛[6](2007)在《动脉弹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动脉硬度指数(Arterial stiffness index ASI)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39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采用Cardio Vision MS-2000动脉硬度测量仪测定ASI作为反映动脉弹性的指标。根据ASI水平分为三组:Ⅰ组(ASI 0-70,186例),Ⅱ组(ASI 71-140,108例),Ⅲ组(ASI>140,102例)。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用冠脉病变支数来评价。结果:三组间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收缩压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有显着的差别,Ⅰ组造影结果以冠状动脉无病变和单支病变为主,Ⅱ组造影结果示冠脉无病变明显减少,单支、双支及三支病变均明显增多,Ⅲ组则以双支及三支病变为主,平均病变血管支数Ⅲ组>Ⅱ组>Ⅰ组(P<0.05)。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脂蛋白(a)、尿酸、动脉硬度指数(ASI)与病变血管支数呈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病变血管支数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ASI、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是冠心病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动脉硬度指数是一种评价动脉弹性功能的良好指标,可以提供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信息。
王杰超[7](2007)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定量评价颈总动脉弹性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提出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AS)是一组称为动脉硬化的血管病中最常见且最重要的一种。动脉硬化的共同特点是动脉发生了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改变,导致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AS的特点是在上述病变过程中,受累动脉的病变从内膜开始,先后有脂质和复合碳水化合物积聚、出血和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退变和钙化。病理变化主要累及体循环系统的大型弹力型动脉(如主动脉)和中型肌弹力型动脉(以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罹患最多,肢体各动脉、肾动脉和肠系膜动脉次之)。受累动脉弹性减弱,脆性增加,易于破裂,其管腔逐渐变窄甚至完全闭塞,也可扩张而形成动脉瘤。可引起整个循环系统或个别器官的功能紊乱。美国心脏病学会2004年发布的统计资料表明,AS仍是美国头号杀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血管性疾病的发病率已经排在各种疾病之首,是全球性重负和新世纪的挑战。经过长期的研究现已明确,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rteries atherosclerosis,CAS)与主动脉粥样硬化大约同时进行,而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要早。CAS与冠心病(c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显着相关,而且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支数的增多,CAS严重程度也有明显增加。内皮细胞功能的损害往往是AS发生的始动环节,同时伴有动脉弹性功能的改变。所以,研究早期动脉弹性功能的改变对AS的发生、发展及其并发症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动脉弹性减退是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对血管壁损害的综合表现,是早期血管病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标志,临床上可以通过检测动脉可扩张性或弹性来反映动脉的病理改变。动脉弹性很难直接测得,目前一般采用非侵入性方法来定量评估动脉弹性功能,其评价方法主要有内径差、脉压、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收缩期压力反射波增强指数(argumentation index,AI)、大动脉弹性指数、小动脉弹性指数、脉搏波舒张期衰减参数和血压测量时的袖带内压力震荡波分析、脉搏压力波测定及超声测定动脉直径随压力的改变程度。一直以来,临床上主要采用测量动脉PWV的方法作为动脉弹性的非侵入性测量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逐渐有应用超声检查评价动脉弹性的报道。Peterson于1960年提出的弹性系数(Ep)及僵硬度(β)均为能反映血管弹性(或顺应性)的物理变量,并在其后的研究中证实Ep和β均与PWV呈正相关。近年来,超声技术已经进展到无创检测可伸缩性、环周应力以及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微细变化。超声测量的这些参数能够反映血管的扩张性,已成为无创检测动脉功能的重要方法。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提高,利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issue Doppler imaging,TDI)、组织速度成像(tissue velocity imaging,TVI)、背向散射积分(integrated backscatter,IBS)等方法已用于临床评价动脉弹性。大量研究证实:高分辨力B型超声显像法检测颈动脉IMT已被公认是判定CAS的可靠指标;并认为IMT与动脉弹性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后者是反映动脉缓冲系统早期功能改变的可靠指标。回声跟踪(echo-tracking,ET)技术是新近应用于临床的一项新技术,能够对血管前后壁的运动轨迹进行实时跟踪和描记,自动计算血管内径随心动周期的变化,并以曲线形式加以显示,其内置的数字化图像管理系统(enhance digital management system,e-DMS)可以自动计算Ep、β、顺应性(arterial compliance,AC)、AI及PWV等弹性指标,为快速、准确评价动脉血管的弹性功能提供了可能。本文的第一部分为动物实验研究。首先检测健康新西兰白兔颈总动脉的ET指标作为正常值,然后观察AS造模各阶段ET指标的改变,并结合病理结果,观察弹性指标在早期AS时是否发生变化,以探讨ET技术评价早期AS的可行性、准确性及弹性参数随AS的进展而改变的情况。本文的第二部分是应用ET技术检测健康成人颈动脉弹性指标,初步确定正常人颈动脉弹性参数的正常值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断AS提供依据。本文的第三部分是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应用ET技术评价各级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弹性功能。旨在探讨收缩压、舒张压、脉压等对动脉弹性的影响,并观察颈动脉IMT在各级高血压患者中的变化情况及与各弹性指标的相关性。第一部分: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定量评价兔早期颈总动脉硬化的实验研究目的:首先应用高分辨力超声探查新西兰白兔颈总动脉的结构,再运用ET技术检测其弹性参数。以健康试验兔颈动脉弹性数据为基准,观察AS不同阶段的管壁结构和弹性变化,并结合颈总动脉病理变化判断早期AS弹性参数变化情况,着重探讨ET技术定量评价兔早期AS的可行性、准确性及各弹性参数的敏感性。方法:将4月龄39只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AS造模1、2组,每组各10只,雌雄各半;AS造模3组9只,雄兔5只,雌兔4只。0周时首先应用内配ET技术及内置数字化图像管理系统的Aloka SSD-5500 SV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各试验兔麻醉后的右侧颈总动脉壁的形态和ET各指标,次日清晨禁食、水,于试验兔耳缘静脉取血进行血脂检测。之后对照组饲喂基础颗粒饲料,各造模组均饲喂高脂颗粒饲料(85%基础饲料、1%胆固醇、10%蛋黄粉、4 %猪油),每只均为100g/d,分两次饲喂,12小时一次。自由饮水。于喂养4周末将对照组和造模1组重复上述超声和血脂检测;于8周末将对照组和造模2组重复上述超声和血脂检测;于12周末将对照组和造模3组重复上述超声检测。分别于4、8周末检查完毕后将造模1组、造模2组处死(静脉气体栓塞法),于12周末将造模3组和对照组检查完毕后处死,按超声检测部位取出颈总动脉并进行病理分析。结果:每组各有8只试验兔进入数据统计,即各造模组雌雄各4只,对照组雄兔5只,雌兔3只。(1)0周时各组试验兔体重、收缩压、舒张压、血脂、心率、ET各指标无显着差别( P均> 0.05)。(2)对照组在4、8、12周末分别与造模1、2、3组体重、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差异均无显着意义( P均> 0.05)。(3)造模1组于4周末血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较对照组0周的基础状态显着增高(P < 0. 001),造模2组于8周末、造模3组于12周末上述血脂指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0周的基础状态(P < 0. 001)。(4)病理结果:对照组颈总动脉内膜光滑,内皮细胞排列整齐,厚薄均匀,平滑肌细胞层次清晰排列紧密,间质少,无脂质沉积。造模4周时内膜及平滑肌细胞间可见微量的脂质沉积,平滑肌层细胞排列较对照组疏松。造模8周时内膜内可见少量脂质沉积及散在分布的泡沫细胞,平滑肌层细胞间质增多,排列疏松。造模12周时管壁局部轻度隆起,内皮细胞数目略减少,内膜内出现较明显的脂质及泡沫细胞、增厚弥漫,部分平滑肌细胞萎缩,肌纤维间间质成分显着增多。(5)Ep于4周末时开始较0周时显着增高(P < 0.05);12周末分别与8周末、0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0.001)。β于8周末开始较0周时的对照组明显增高(P < 0.001);12周末分别与8周末、0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0.001)。PWV于8周末开始较0周明显增高(P < 0.05),12周末与0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AC、Ds及Dd于12周末较0周时呈现明显变化(P < 0.05)。AI始终变化不明显。(6)Ep与β、Ds与Dd呈良好的正相关(r=0.6803、0.7539,P均< 0.001);β、Dd与PWV呈良好的正相关(r =0.5575、0.5405,P均< 0.05);AC与PWV呈负相关(r =-0.5442,P < 0.05)。结论:ET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手段用于评价早期AS的动脉弹性减低是准确、可靠的,有望成为AS的筛选方法,在评价AS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第二部分: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健康成人颈总动脉弹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目的:动物实验已证实ET技术能准确评价早期AS的弹性改变,所以,研究弹性参数的正常值势在必行。本研究旨在探讨ET技术定量评价健康志愿者颈动脉弹性参数及其影响因素,确定相关参数的正常值,为临床诊断AS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180例健康志愿者,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51.2±21.4岁。将受检者分为6个年龄组,即20~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及70岁以上组;每组各30人,男女各半。应用血管ET技术获取双侧颈总动脉Ep、β及AC三项指标,并分析其与年龄、性别、IMT、心率和血压的关系。结果:(1)年龄与Ep和β显着正相关(r =0.704、0.653,P均< 0.001),而与AC显着负相关(r =-0.5878,P < 0.01);收缩压、脉压与Ep显着正相关(r =0.613、0.609,P均< 0.001);性别、心率、舒张压及IMT与Ep、β及AC相关性不显着。(2)在<40岁各年龄组中随增龄Ep和β逐渐增高(P均< 0.001),而AC减低(P均< 0.001);但在≥40岁各年龄组之间各参数变化较小,与40~49岁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3) Ep、β和AC的正常值在≥40岁时分别为118.68±34.25、8.70±2.55和0.73±0.26。<40岁时随年龄不同而异。结论:应用血管ET技术能够准确测定颈动脉弹性功能参数,为临床定量评价颈动脉弹性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新手段。第三部分: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定量评价高血压病患者颈总动脉弹性的临床研究目的:在第二部分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高分辨力超声显像结合ET技术定量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弹性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分析血压、IMT等因素与动脉弹性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45~68岁,平均年龄56.17±8.78岁。按血压水平分为1级高血压组、2级高血压组和3级高血压组,每组各20例;以健康志愿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45~67岁,平均年龄54.77±9.55岁。应用高频线阵探头测量双侧颈总动脉IMT,采用ET技术获取双侧颈总动脉Ep、β及AC三项指标,分析这些指标与血压的关系。结果:(1)各组间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及平均动脉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0.001)。(2)随收缩压、舒张压、脉压的逐步升高Ep、β及IMT逐渐升高,而AC降低,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0.001);Ds、Dd在1级高血压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变化,而2级高血压组、3级高血压组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增大(P < 0.01)。(3)在本组高血压病患者中Ep、β、Ds、Dd、IMT和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显着正相关(P < 0.05、0.01、0.001),AC与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显着负相关(P < 0.05、0.01、0.001);Ep、β、Ds、Dd、IMT和心率相关性不显着。(4)Ep、β与IMT呈显着正相关(r =0.5953、0.7757,P均< 0.001),与AC显着负相关(r =-0.5237,P < 0.001)。Ds、Dd与IMT呈正相关(r =0.2750、0.2903,P < 0.05)。结论:随着血压的逐渐升高颈总动脉弹性逐渐减退,而IMT逐渐增厚;应用ET技术能够准确的定量评价颈总动脉弹性。
杨兴顺,张瑶[8](2007)在《中药穴位注射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中药穴位注射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药穴位注射治疗前、后和38名老年健康人使用DO2020动脉功能测定仪检测大动脉弹性指数C1和小动脉弹性指数C2。结果: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的C2显着低于老年健康人(3.48±1.65,6.70±2.65,P<0.05),C1无明显降低(14.4±5.2,15.2±3.8,P>0.05);中药穴位注射治疗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C2明显升高(4.97±2.58),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但C1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15.8±5.5),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中药穴位注射治疗能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小动脉弹性功能。
孙宁玲[9](2007)在《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的诊断及治疗》文中提出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愈1.6亿,老年人高血压的发病率占高血压病人的60%~70%,而收缩期高血压又是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一种主要血压特点。在WHO/ISH及中国高血压联盟指南的推动下,高血
王杰超,王建华[10](2006)在《动脉弹性功能研究的现状和意义》文中研究指明
二、血压与动脉屈从性的相关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压与动脉屈从性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中医示范社区的高血压人群防治研究(山东平原模式)—社区高血压人群证候与大小动脉弹性指数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横断面调查 |
一、 调查对象 |
(一) 调查对象范围 |
(二) 疾病诊断标准 |
(三) 证候诊断标准 |
(四) 确定研究对象 |
二、 工作方案 |
(一) 调查研究基础 |
(二) 调查问卷的设计 |
(三) 人员培训 |
(四) 质量控制方法 |
(五) 动脉弹性功能的检查方法 |
三、 技术术语解释及变量定义 |
(一) 技术术语解释 |
(二) 变量的定义 |
四、 标准操作规程 |
(一) 人体学测量 SOP |
(二) 门诊血压测量 SOP |
(三) 舌诊 SOP |
(四) 高血压辨证分型 SOP |
(五) 大、小动脉弹性指数检查 SOP |
五、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计划 |
结果 |
一、 一般资料获取 |
二、 社区高血压人群证候分布 |
(一) 社区高血压人群标准证候分布 |
(二) 高血压肾虚证与非肾虚证分布 |
三、 社区高血压人群标准证候间组间资料比较 |
四、 高血压肾虚与非肾虚证组间资料比较 |
五、 校正主因素后大、小动脉弹性指数比较分析 |
(一) 校正主因素后社区高血压标准证候间大、小动脉弹性指数比较 |
(二) 校正主因素后社区高血压肾虚与非肾虚证大、小动脉弹性指数比较 |
讨论 |
一、 中医学理论分析 |
(一) 中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
(二) 中医学对动脉血管的认识 |
二、 大、小动脉弹性指数的研究意义 |
三、 统计结果分析 |
(一) 社区高血压人群证候分布 |
(二) 社区高血压人群标准证候间大、小动脉弹性指数比较 |
(三) 社区高血压人群高血压肾虚与非肾虚证大、小动脉弹性指数比较 |
(四) 校正主因素后大、小动脉弹性指数比较分析 |
四、 综合评价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2)糖尿病动脉弹性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第一部分 研究资料与方法 |
一、病例选择标准 |
(一) 主要疾病的诊断标准 |
(二) 纳入标准 |
(三) 排除病例标准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四、统计学处理 |
第二部分 结果 |
一、基本资料比较 |
(一) 糖尿病组与对照组基本资料比较 |
(二) 糖尿病组与对照对照组SBP、DBP及PP、C1、C2比较 |
二、糖尿病组的正常血压(DNT)组与合并高血压组(DH)间PP、FPG、C1、C2的比较 |
三、C1、C2与年龄、FPG以及血压的相关性分析 |
(一) 对照组C1、C2与年龄、FPG、血压的关系 |
(二) 糖尿病组C1、C2与年龄、FPG、血压的关系 |
四、糖尿病中医证型的分析 |
(一) 糖尿病三个证型之间性别构成、年龄的比较 |
(二) 三组之间SBP、DBP、PP的比较分析 |
(三) 三组之间FPG、C1、C2比较分析 |
讨论 |
一、C1、C2与大、小动脉弹性的关系 |
二、糖尿病动脉弹性功能与C1、C2的关系 |
三、动脉弹性的影响因素 |
四、糖尿病中医证型与动脉弹性的关系 |
五、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4)降压胶囊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
综述二: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西医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引言 |
病例诊断和病例选择标准 |
1. 诊断标准 |
2. 试验病例标准 |
一般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情况 |
2. 人口学特征 |
3. 治疗组和对照组血压分级及收缩压水平 |
4. 治疗组和对照组高血压基础用药及合并病 |
方法 |
1. 病例分组 |
2. 治疗方法 |
3. 观察项目与指标 |
4. 安全性评价 |
5. 病例脱落 |
6.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疗效判定标准 |
2. 各组治疗前后降压疗效比较 |
3. 两组治疗后收缩期血压值比较 |
4. 两组治疗后舒张期血压值的比较 |
5. 两组阴虚阳亢证和非阴虚阳亢证患者血压疗效比较 |
6. 两组治疗后24小时动态血压的比较 |
7. 两组中医症状的疗效比较 |
8. 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值的比较 |
9. 两组中医证候的疗效比较 |
10.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的比较 |
11. 两组治疗后尿mALB、NAG、β_2-MG、IgU比较 |
12. 两组治疗后动脉硬化程度比较 |
13. 两组治疗后患者血浆 Hs-CRP、NO及 ET-1比较 |
14. 两组治疗后患者 TXB_2及6-酮-PGF1_α比较 |
15.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关于本研究的立题依据 |
2. 关于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
3.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中医发病特点 |
4. 降压胶囊遣方分析及阳性对照药的选择依据 |
5. 降压胶囊有一定的降压疗效,更适于以阴虚阳亢证为主体的降压治疗 |
6. 降压胶囊对 EISH患者有明显症状改善优势 |
7. 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防治策略 |
8. 降压胶囊对早期肾损害有改善趋势 |
9. 降压胶囊治疗 EISH的作用机理探讨 |
10. 降压胶囊有很好的安全 |
11. 体会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结语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冠状动脉钙化与动脉弹性功能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正文 |
(一) 中文摘要 |
(二) 英文摘要 |
(三) 前言 |
(四) 材料与方法 |
(五) 结果 |
(六) 讨论 |
(七) 结论 |
(八) 参考文献 |
二、文献综述 |
(一) 综述 |
(二) 参考文献 |
三、致谢 |
(6)动脉弹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文摘要 |
2. 英文摘要 |
3. 前言 |
4. 资料与方法 |
5. 结果 |
6. 讨论 |
7. 参考文献 |
8. 综述 |
9. 中英文缩略词表 |
10. 附录 |
11. 致谢 |
(7)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定量评价颈总动脉弹性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研究论文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定量评价颈总动脉弹性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
引言 |
第一部分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定量评价兔早期颈总动脉硬化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健康成人颈总动脉弹性及其影响因素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定量评价高血压病患者颈总动脉弹性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动脉弹性功能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
综述二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临床应用进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中药穴位注射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CVProfilor DO-2020动脉功能测定仪的使用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治疗前两组动脉弹性功能及血压比较 |
2.2 治疗组治疗前后动脉弹性功能改变 |
3 讨论 |
(9)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的诊断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收缩期高血压的诊断 |
2 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 |
2.1 CCB+ACEI的药物联合治疗组合 |
2.2 利尿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RB) 联合药物组合 |
2.3 CCB+利尿剂的联合药物组合 |
2.4 CCB+β-受体阻滞剂的联合治疗方案, 在HOT-CHINA的临床治疗中得到了体现 |
(10)动脉弹性功能研究的现状和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AE的影响因素 |
1.1 心血管危险因素与AE |
1.1.1 血脂 |
1.1.2 高血压 |
1.1.3 炎性反应 |
1.1.4 血糖 |
1.1.5 吸烟 |
1.2 动脉硬化与AE |
1.3 运动与AE |
1.4 增龄与AE |
2 评价AE功能的方法 |
2.1 AE及功能仪测定 |
2.2 脉搏波速度 (PWV) |
2.3 袖带内压力震荡波分析 |
2.4 超声技术 |
四、血压与动脉屈从性的相关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中医示范社区的高血压人群防治研究(山东平原模式)—社区高血压人群证候与大小动脉弹性指数的相关性研究[D]. 巩伟玲.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
- [2]糖尿病动脉弹性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丛炳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 [3]糖尿病心血管危险因素与动脉弹性的比较[J]. 王雁,任爱华,朱利月,王伯忠.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8(04)
- [4]降压胶囊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临床研究[D]. 毛海琴.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7(05)
- [5]冠状动脉钙化与动脉弹性功能相关性研究[D]. 顾宇. 大连医科大学, 2007(02)
- [6]动脉弹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D]. 孙涛. 南京医科大学, 2007(04)
- [7]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定量评价颈总动脉弹性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 王杰超. 河北医科大学, 2007(06)
- [8]中药穴位注射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功能的影响[J]. 杨兴顺,张瑶.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02)
- [9]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的诊断及治疗[J]. 孙宁玲. 继续医学教育, 2007(01)
- [10]动脉弹性功能研究的现状和意义[J]. 王杰超,王建华. 临床荟萃, 2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