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论文文献综述)
朱子良[1](2020)在《陆游自嘲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嘲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一种渊源有自的文学题材,具有其独特的生成背景与文化意义。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自嘲诗,相当一部分都反映了诗人深沉的主体忧思、崇高的家国情怀以及独特的生命意识。中国古典诗歌领域中的自嘲诗在成熟过程中形成了清晰的纵向发展谱系,《诗经》《左传》及诸子百家作品中的嘲谑色彩尤其是自嘲意识是其渊源所在,汉魏六朝带有强烈自嘲意识的俳谐赋与嘲诮诗之兴盛则为自嘲诗的兴起提供了直接的取法对象与体裁范式。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综合影响下,自嘲诗在唐宋完全成熟并走向繁荣,逐渐形成贫穷、老丑、迂阔、失志四大经典主题。陆游自嘲诗的思想意蕴正是受到唐宋自嘲诗创作主题的影响,集中于贫穷老病的自谑、狂懒迂顽的自叹以及功名执念的自嘲等多层维度。陆游作为宋代诗坛的一代巨擘,一生创作了数量众多、成就突出的自嘲诗,相当一部分颇见诗人匠心,显示出了与其他诗人不同的独特风貌,推动了自嘲诗这一诗歌题材的新变及对某些传统的“螺旋式”复归。这些新变与复归不仅体现在浑圆妥切的修辞手法与曲变雅俗的语言风格上,还从泛化的生活题材、强烈的感情倾泻与雄昂的军事意象等方面得以凸显。除了远绍前人的嘲谑传统,陆游自嘲诗的创作尚与自身仕隐出处、宋代政治制度、宗教文化、社会思潮尤其是士林风尚息息相关。其中兴盛的时代嘲谑风气、三教汇通的宗教思想以及罢黜赋闲的人生经历构成了陆游自嘲诗的主要生成背景。
魏淳淳[2](2020)在《陆游四季诗研究》文中指出南宋中兴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歌创作数量颇丰,流传至今有九千三百多首。这些诗歌中将近四分之一数量的篇目传达出一定的季节感,其中在题目上明确标明诗歌季节的四季诗达一千三百多首。由此可见,陆游诗歌创作与季节有着紧密关联。但目前学界对陆游诗歌的研究仍多集中于爱国诗、闲适诗等方面,其诗的季节性虽已有学者关注,但研究着作、角度尚少,仍有较大的拓展空间。本文以陆游的四季诗为研究对象,重点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分析探讨。首先是陆游四季诗在不同人生阶段,不同生活地域的特色探究。夔州赴任前陆游长期居东南,存诗数量尤其是四季诗的数量较少,且时间跨度大,无明显阶段性特征。乾道六年入蜀之后,诗歌数量明显增加。诗人笔下的蜀地景致、蜀中生活,诗中流露的个人情感,使得诗歌总体呈现出从愁苦压抑到渐趋平和的感情基调。五旬东归之后,仕途波折,不受重用,诗中常表露抑郁不平之气。淳熙十六年陆游开始退居山阴,经历了人生起伏波折的诗人早已看尽千帆,更多的关注生活,体味人生,四季诗整体基调明朗。从整体数量观之,陆游四季诗呈现季节分布不均的状况,春秋季明显多于夏冬季,是自然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共同影响下的结果。其中自然因素主要是各季不同的气候、物候现象及其影响下的人类活动状况。而社会人文因素则包括季节书写的传统文化环境、陆游自身的时代人生背景以及宋代的节日习俗文化。季节是陆游四季诗中不可或缺的表现因素,在对其进行呈现时,诗人采取多种方法,既有描绘自然景物,记录人类活动这类较为直观可感的季节表现方式,亦有化用前代诗歌与典故去表现季节感。这些季节描写多作为诗歌背景,还有少部分作为诗歌的吟咏主题。季节描写中所运用的季节意象承载着诗人深厚的情感意蕴,虽然一年四季中带有季节性的物象很多,但在陆游诗歌中,雁、梧桐、砧声这三种秋天意味比较突出的意象为其典型代表。陆游四季诗的抒情也极具特色。较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以伤春悲秋为主的抒情模式,陆游四季诗有所突破,春夏秋冬各季都有悲、喜两种相对丰富的情感类型。抒情方法也呈现多样化特色,除了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外,诗人还通过想象、梦境勾画虚拟的景象用以传达内心的情感,即所谓的造景传情。此外,还有部分四季诗的情感抒发与所处季节景象无紧密关联,表现为同景异情、同情异景。文章结合陆游的人生经历,对陆游四季诗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期研究,对其各季节分布状况、季节表现、抒情进行探讨,从多个角度解读陆游四季诗。
韩元[3](2020)在《旧题材中的新视角:唐宋诗歌中的“灯火”》文中研究指明一在古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中,灯火的使用并不常见。只有在重大活动或是不得已应急时,才会看到这方面的记载。比如《诗经·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毛诗注疏》中解"君子"为"诸侯","鸾声"指马匹上的响铃所发出的和谐悦耳的声音。显然,这不是平民百姓的生活。《庄子·养生主》曰:"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闻一多先生释"指"为"脂",即在木柴上裹一层动物的脂肪,以此照明。从文献的记载上来看
黄金龙[4](2020)在《崑曲曲牌源流研究》文中提出“崑曲曲牌源流研究”课题的展开,是基於目前对崑曲曲牌源流演变中存在的问题,所做的系统回顾和整理研究,是对戏剧本体的深入探索和考证。曲牌研究是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对南北曲曲谱的整理与研究、对自上古时期到近代相关音乐文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对各体音乐文学体裁文学的整理与研究等等,进而从整个中国“音乐文学“和“腔词关系”的宏观与微观视域考察崑曲曲牌的演进逻辑。本课题以通代研究角度切入,具体考察各代音乐文学与崑曲曲牌之间的源流互渗情况。第一章为“唐前古曲曲牌与崑曲曲牌之关系”。本课题对於崑曲曲牌源流的考察不仅仅把曲牌产生和发展限定为唐以後,而是力图在“前曲学时代”勾勒出一个曲牌音乐的酝酿和准备阶段,探索《诗经》、乐府等音乐文学在格律和音乐形式方面,对曲牌的产生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这也初步奠定了曲牌的文学和音乐基础。第二章为“大曲与崑曲曲牌关系论”。该章以大曲为主要考察对象,具体整理大曲源出崑曲曲牌的大致数量和基本演进方式,从而认为大曲的音乐管理方式和音乐体式,为崑曲曲牌提供了规范性和变异性的基本理念,同时也为崑曲曲牌的音乐文学来源提供了雅俗两方面的积累和雅俗融合的基本理念。第三章为“词牌与崑曲关系论”。作为崑曲曲牌的重要来源,该章主要考察“词曲递变”的文学逻辑和音乐逻辑,从而得见词与曲在宫调和格律的转化上,均有不同;其次,词法为度曲之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基础,为崑曲曲牌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和音乐素材。第四章为“北曲崑化论”。北曲和南曲始终存在着诸多文学与音乐特质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宋元明清以来,以交通和地域转移流变,在东西南北之间进行了多次深入的学习、交流和渗透,构成了南北曲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文化景观。该章也在意图证明南北曲的交流互渗,是南北曲自我曲学规范建立的基础。第五章为“南戏曲牌与崑曲曲牌关系论”。本章以南戏与崑曲内部声腔的转化入手,探讨南戏与崑曲的源流问题。南戏为崑曲初步奠定了“腔格理论”和“曲牌声情论”,课题通过对南曲谱谱系的重新梳理和反思,确立了南戏和崑曲在音乐和文学倾向的雅俗倾向和曲律转变,这也进一步揭示了崑曲曲牌风格的独立发展与演变过程。第六章为“崑曲曲牌中的民间俗曲”。该章是基於曲牌源流多样性所作出的考察,具体从民间音乐、宗教音乐、边地音乐、琴曲、琴歌等角度,来全面考察崑曲与其他音乐品类之间的交流互渗状况。总体来说,本课题通过对崑曲曲牌源流的梳理可以看到:曲牌是曲牌体戏曲的重要特质,曲牌提供了戏曲的“诗、乐、演”的重要维度,具有重要的规约性和适应性。本课题对崑曲曲牌源流的考察,不仅仅是对崑曲曲牌的演唱和理论的揭櫫和指导,更重要的是力图发掘曲牌这一具体音乐形式其背後所蕴含的音乐演变逻辑,曲牌是整个中国音乐文学发展的一个缩影,充分展现了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
陆游[5](2020)在《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腐儒碌碌叹无奇②,独喜遗编不我欺③。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高梧策策传寒意④,叠鼓冬冬迫睡期⑤。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⑥。(《剑南诗稿》)注释:①以二鼓尽为节:指读书读到二更时才停止。二鼓,指更鼓报过二更。②腐儒:不合时宜的学者,乃作者的自称。③遗编:遗留后世的着作,泛指书籍。不我欺:"不欺我"的倒装。
贺鹏飞[6](2019)在《贺贻孙《水田居诗文集》校注及其遗民心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贺贻孙,字子翼,号水田居士,永新人,明末副榜贡生。生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卒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江西“豫章社”成员,与万时华(1590-1639)、徐世溥(1608-1657)、陈弘绪(1597-1665)、艾南英(1583-1646)等人交谊颇深。明亡,隐匿不出。顺治七年(1650),学使樊缵前素慕其名,特列贡榜,不应。顺治十四年(1657),御史笪重光以博学宏词特荐,贺贻孙曰:“吾逃世而不逃名,名之累人实甚,吾将从此逝矣!”遂入禾山隐居。康熙朝之初,犹屡获征辟,然绝意仕进,拒不应征。晚年家益落,布衣蔬食无愠色,惟日以着述自娱。着作颇丰,有《水田居文集》《水田居存诗》《激书》《诗筏》《骚筏》《诗触》《易触》等,以《水田居文集》《水田居存诗》《激书》三种最为重要,集中反映了贺氏的人生经历与思想。其《水田居文集》因未注明刊刻时间,故学界观点不一,主要有康熙十六年(1677)刻本、道光至同治年间(1821—1874)刻本、道光至咸丰年间(1821—1861)刻本三种观点。笔者采用避讳原则,以及贺氏其他着作的序跋、地方志的相关记载,认为《水田居文集》初刻于乾隆年间,且在乾隆四十年(1775)之前。同时,笔者结合各大图书馆所藏《水田居文集》的收文数量及个别文章的刻迹差异,对《水田居文集》的增刻、翻刻时间做了推测。并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水田居文集》《水田居存诗》作了详细校注。校注以江西省图书馆藏《水田居全集》本《水田居文集》和《水田居存诗》为底本。《水田居文集》凡五卷,分史论、序、策、记、传、颂、赋、启、疏、书、辨、字说、祭文、墓铭、行述、纪事十六种文体,共215篇文章;《水田居存诗》刊刻于同治九年(1870),凡三卷,附有《诗余》及贺稚圭《眠云馆诗集》。康熙初年,随着大规模反清运动的结束,清廷的统治得以加强,社会由乱而治,遗民渐趋分化。延至三藩之乱后,在康熙帝的文治武功下,清朝初具繁荣之象,遗民社会趋于解体,遗民大多由反清变为附清。贺氏终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作为社会大环境下的个体,其对清廷态度的渐次软化在所难免。在校注贺氏诗文集的基础上,笔者充分利用方志、贺氏亲友的诗文集,对其入清后遗民心态作了研究:国变后,贺氏大致经历了从“遗民”到“遗隐”——兼具“遗”“隐”两重身份者,再从“遗隐”到“隐士”的心理嬗变,其最初强烈的遗民意识,最终极大程度地淡化,并基本承认了清王朝的统治。三藩之乱时,其遗民意识虽有所悸动,但终于在三藩殄破之际再次熄灭。
姜双双[7](2017)在《论清人对陆游“青灯有味似儿时”秀句的发现与运用》文中研究表明清代诗人围绕陆游"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秀句,展开了阅读—入图、入诗—题咏图画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他们代入自身阅历解读、运用秀句,既印证了秀句的妙处,又延展了原作的诗情画意,正是陆游秀句经典化过程的一环。
王兴铭[8](2017)在《陆游养生诗研究》文中认为养生,即保养保健身体。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保养保健即为“养生之道”,也可通俗地被理解为身体保健的一种方式。养生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意识。为了将养生的理念及过程记录下来,古代文人们选择了其较为擅长的诗歌创作模式记录养生。由此,养生诗便作为诗体的一种形式出现了,其艺术美也不断地在被人们挖掘。宋代诗人陆游将养生诗的艺术美好与内在精神融合的淋漓尽致。由此,本文的研究问题即随之而来:陆游写了哪些养生诗?这些养生诗呈现了怎样的养生思想?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养生思想?陆游的养生诗是基于什么缘由进行创作的?陆游的养生诗能折射出哪些意义?陆游对养生抱有极大的兴趣和极强的实践力。陆游养生缘由和养生思想在诗中都有所体现。陆游由于青年时期开始就体质较弱,易患重病,因此十分注重体育锻炼和合理饮食。在历经了官场之后,陆游更加注重心态上和精神上的调理养护。据此,本文将对陆游重饮食、重运动、重心态的主要养神思想进行分析。本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是简单介绍养生的理论基础。本章将简要阐述道家的养生思想以及《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养生思想,并在本章结尾处揭示古代方技与养生的关系。第二章主要是总结养生诗的发展轨迹,分析宋朝养生诗的创作情况以及陆游自身的健康状况。由此,结合内外因素指出陆游的养生思想。第三章主要是按照饮食养生诗、精神养护养生诗、运动健身养生诗、交友养生诗、休闲养生诗以及医药养生诗等六个方面对陆游的养生诗进行分类和分析。第四章主要是分析陆游养生诗的艺术风格。首先,从陆游养生诗的体裁和题材入手进行分析。其次,对陆游养生诗的语言风格进行分析,以其用语旁征博引、雅健空灵、清新圆润、言淡情浓为主要的论述方向。另外,在本章中,还对陆游养生诗中常出现的“山”、“僧”、“仙”、“药”、“酒”等意象进行了研究,并阐述了其诗句力去矫饰、直行胸臆和闲情逸致、淡泊无欲的情感风格。第五章主要是从两方面挖掘陆游养生诗的文学价值。一方面是诗风的多样行及崇尚逸格;另一方面是其诗作中包含了浓浓的遗民情怀及隐逸之思。第六章主要论述陆游养生诗与现代人养生之间的关系。本章节将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并讨论陆游养生诗对后世的价值所在。一方面,陆游养生诗以其内容的清新实际、语言风格的飘逸高妙、创作章法的严谨等方面给后人启示,增加了人们对诗歌创作学习的资源;另一方面陆游结合前人的养生经验并加以创新实践,为后人带来了行之有效的养生理念,这也是陆游养生诗的实用价值。
许丞栋[9](2016)在《宋诗与宋代科举、教育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是以宋代诗歌为基本史料,以“诗史互证”为理路,对诗文进行历史维度下的解读,突破以往研究的窠臼,从新的视角对宋代科举、教育及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来讲,唐宋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特别是唐、宋诗词并称为古代文学史上的奇葩。诗歌的发展繁荣与科举制度的勃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众所知,唐天宝年间,朝廷确立了以“诗赋取士”作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评判标准,虽然这一措施。对诗歌品质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对诗歌的发展所带来积极作用更为显着。在《全唐诗》收录的四万多首诗中,有关科举的诗作近乎2500首,几乎囊括了唐代所有着名诗人,可以说,为唐代诗歌的繁盛提供了一定数量上的保障。北宋前期,朝廷依然沿用“诗赋取士”这一做法,为此一时期诗歌的繁盛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而到了神宗时期,朝廷采用以“经义取士”的方式,特别是王安石以《三经新义》作为科举考试内容后,造成了士人知识面的狭窄,文章写作的浅陋空疏,直接导致了文学的衰落,甚至有学者称北宋末年为“文化荒漠”。所以,宋代诗歌的兴衰与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以历史维度的视野来看,北宋立国初年,出于政权稳定的需要,统治者高度重视科举制度的作用,不仅完善了制度建设,进一步取消门第之限,扩大录取人数,使得更多的读书人能够参与其中,可以说,在宋代读书—科举—入仕,成为大多数读书人的不懈追求和人生轨迹,也成为了他们最重要的社会阶梯。此一时期,古代商品经济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契机,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观念逐渐发生变化,“义利之辨”再次成为了社会广泛讨论的焦点。正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大多数人将科举看作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捷径,激发了他们博取功名的欲望,寄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身命运。因此,在宋人的文集中有近万首诗歌与科举和教育有关,字里行间充分表达了他们对科举的向往。而且在这些诗歌中,绝大部分是与现实的经济利益相联系,从一个层面上如实的反映了宋代读书人的心态和宋代社会历史的一个特殊面相。
周青松[10](2016)在《陆游诗歌复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复句,是指诗人在诗歌创作中重复使用的诗句。陆游诗歌复句众多,堪称诗歌复句的代表,但目前还没有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即以陆游诗歌复句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其数量、类型、题材倾向、使用效果和生成原因。正文分为三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以陆游诗歌中的复句数量和雷同情况为研究对象。陆游诗歌中存有复句在清代就为人所注意,但陆游诗歌中的复句究竟有多少,至今还没有人进行过系统的整理。笔者反复翻检陆游诗集《剑南诗稿》,共检出1500余条复句。此外,陆游诗歌中还存在大量的雷同诗句,其类型可分为句意雷同、句式雷同、语词重复、典故雷同和意象雷同五种。第二章则对陆游诗歌复句的类型、题材倾向进行探究。综观陆游诗歌复句,其类型可分为名句重出、佳句重出和熟句重出三种,这三种类型的复句所占的比重和重出效果各有不同。与此同时,陆游诗歌复句的题材倾向和后世接受也不平衡,两者共同消减了复句的不良影响。第三章则主要探讨陆游诗歌多复句的原因。总的来看,陆游诗歌中之所以存在如此之多的复句,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宋代诗坛多引用、重复现象的时代环境和近体诗格律的定型以及诗歌体制、语言的老化是陆游诗歌多复句的客观原因,而作诗率易、作诗过多、蹊径太熟、诗材的限制与创新力的下降、检点不足等是其重要的主观原因。结语部分,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兼论及对陆游诗歌的评价问题。
二、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论文提纲范文)
(1)陆游自嘲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中国“俳谐文学”中“自嘲”的孳萌与流变 |
2.1 《诗经》《左传》与诸子散文中的俳谐色彩 |
2.1.1 《诗经》《左传》中的嘲谑意识 |
2.1.2 先秦诸子散文的诙谐书写 |
2.2 汉魏六朝俳谐赋中的自嘲意识与嘲人诗 |
2.2.1 汉魏六朝俳谐赋中的自嘲意识 |
2.2.2 汉魏六朝嘲诮诗的兴起 |
2.3 唐宋嘲诮诗的成熟与发展 |
2.3.1 嘲物诗的创作 |
2.3.2 嘲人诗的繁荣 |
2.3.3 自嘲诗的炽茂 |
第3章 陆游自嘲诗的思想意蕴 |
3.1 贫穷老病的自谑——机体与灵魂的对话 |
3.2 狂懒迂顽的自叹——自由与物役的抗争 |
3.3 功名执念的自嘲——理想与现实的突撞 |
第4章 陆游的自嘲艺术与自嘲诗的突破 |
4.1 陆游自嘲诗的艺术风貌 |
4.1.1 浑圆妥切的修辞手法 |
4.1.1.1 比喻——跳脱的艺术联想 |
4.1.1.2 对比——强烈的艺术比照 |
4.1.1.3 夸张、反语——诗化的艺术表达 |
4.1.2 曲变雅俗的语言风格 |
4.1.2.1 俗:浅畅幽默,议论为体 |
4.1.2.2 雅:整饬凝练,典正为格 |
4.2 陆游自嘲诗的突破 |
4.2.1 万事可嘲——泛化的生活题材 |
4.2.2 以情胜理——强烈的情感倾泻 |
4.2.3 铁马冰河——雄昂的军事意象 |
第5章 陆游自嘲诗的生成背景 |
5.1 “醉中谈谑坐中倾”——兴盛的时代嘲谑风气 |
5.1.1 市民阶层的娱乐调笑 |
5.1.2 统治阶级的幽默风趣 |
5.1.3 文坛士林的俳谐嘲谑 |
5.2 “勿学衰翁老一经”——三教汇通的宗教思想 |
5.2.1 儒家思想与陆游自嘲诗中“固穷”气节的养成 |
5.2.2 佛老思想对陆游自嘲诗中功名执念的消弭 |
5.3 “唤作朝官却自疑”——罢黜赋闲的人生经历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陆游自嘲诗篇目一览表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2)陆游四季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现状 |
三、创新之处与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陆游四季诗的时空分布 |
第一节 中年入蜀 |
一、夔州时期 |
二、南郑从军时期 |
三、重返蜀地时期 |
第二节 五旬东归 |
第三节 晚年退居山阴 |
第二章 陆游四季诗中的季节分布 |
第一节 四季诗中各季节占比 |
第二节 季节分布不均衡之原因 |
一、自然因素 |
二、人文原因 |
第三章 陆游四季诗的季节表现 |
第一节 陆游四季诗的季节表现方式 |
一、直接描绘自然景物 |
二、通过人类活动展现 |
三、化用前代诗歌或典故 |
第二节 陆游四季诗季节描写的作用 |
一、作为背景 |
二、主题表达 |
第三节 典型的季节意象及其内涵意蕴 |
一、雁 |
二、梧桐 |
三、砧声 |
第四章 陆游四季诗的情感模式与抒情方法 |
第一节 陆游四季诗的情感模式 |
一、凄苦哀伤 |
二、欣喜愉悦 |
第二节 陆游四季诗的抒情方法 |
一、情以物兴、物以情观 |
一、造景传情 |
三、同景异情、同情异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旧题材中的新视角:唐宋诗歌中的“灯火”(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4)崑曲曲牌源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标号说明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
二、曲牌的历史演变与分期 |
三、研究缘起与意义 |
四、研究史回顾 |
五、研究创新点、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唐前古曲与崑曲曲牌之关系 |
第一节 古曲崑化曲牌之考索 |
一、古曲曲牌崑化之数量统计与演变考 |
二、古曲曲牌演变略论 |
第二节 古曲与崑曲曲牌关系论 |
一、《诗经》篇章结构与曲牌音乐体制 |
二、“乐府”与曲牌音乐 |
三、南、北民歌交流与曲牌音乐 |
第二章 大曲与崑曲曲牌 |
第一节 大曲—曲牌崑化之考索 |
一、大曲-曲牌转化之总体统计 |
二、大曲曲名-崑化曲牌分类考 |
第二节 大曲与崑曲曲牌关系辨正 |
一、大曲节拍与崑曲曲牌节拍之演变 |
二、大曲“遍数”与崑曲曲牌 |
三、唐宋大曲与崑曲曲牌之关系 |
第三章 词牌与崑曲关系论 |
第一节 词牌崑化曲牌之考索 |
一、词牌崑化之数量统计 |
二、词牌崑化曲牌分类考 |
第二节 词牌格律与崑曲曲牌关系辨正 |
一、词牌与崑曲曲牌格律、结构 |
二、词牌与崑曲曲牌音乐体制论 |
三、宋词与崑曲曲牌关系反思 |
第四章 北曲崑化论 |
第一节 北曲曲牌崑化之考索 |
一、北曲曲牌崑化之概括 |
二、南北曲曲牌分类考 |
第二节北曲崑化逻辑论 |
一、北曲与崑曲曲牌音乐体制 |
二、北曲曲牌、崑曲曲牌格律关系论 |
三、南、北曲牌界说 |
第五章 南戏曲牌与崑曲曲牌关系论 |
第一节 南戏崑化曲牌之考索 |
一、南戏崑化之数量统计 |
二、南戏崑化分类考 |
第二节 南戏曲牌与崑曲曲牌关系辨正 |
一、南戏与崑曲演唱方式之差异 |
二、南戏与崑曲曲牌格律之分歧 |
三、南戏与崑曲曲牌关系反思 |
第六章 崑曲曲牌中的民间俗曲与其他源流 |
第一节 民间俗曲与其他曲目崑化曲牌之考索 |
一、民间俗曲崑化之数量统计 |
二、民间俗曲崑化之主要方式——[节节高]源流个案研究 |
第二节民间俗曲与崑曲曲牌关系 |
一、民间小调与崑曲 |
二、民间宗教音乐与崑曲 |
三、边地音乐与崑曲 |
四、“琴曲”“琴歌”与崑曲曲牌 |
余论:曲牌论 |
一、将文体学概念的“曲”迁移到音乐文学领域 |
二、音乐文学的角度要坚决摒弃“乐文优劣论” |
三、曲谱的刊刻为曲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
四、地域流动是曲牌演变的重要因素 |
五、曲牌研究的构型和拓展——叠压 |
参考文献 |
附录编制说明 |
附录A: 《集成曲谱》曲牌检索 |
附录B: 《六十种曲》曲牌检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後记 |
(6)贺贻孙《水田居诗文集》校注及其遗民心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方法 |
上篇:《水田居文集》版本考及叙例 |
一、《水田居文集》版本考 |
(一)《水田居文集》之汇编 |
(二)《水田居文集》的初刻 |
(三)《水田居文集》的增刻与翻刻 |
(四)小结 |
二、叙例 |
中篇:《水田居诗文集》校注 |
一、《水田居文集》校注 |
文集自序 |
《水田居文集》目录【计五卷】 |
水田居文集一卷 |
水田居文集二卷 |
水田居文集三卷 |
水田居文集四卷 |
水田居文集五卷 |
二、《水田居存诗》校注 |
序 |
永新贺子翼先生诗集序 |
水田居存诗目录【文水李谦庵先生选】 |
水田居存诗卷一 |
水田居存诗卷二 |
水田居存诗卷三 |
下篇:贺贻孙遗民心态研究 |
一、子翼遗民观 |
二、从“遗民”到“遗隐” |
(一)甲申写怨,流寇为忧 |
(二)心系故国,志存恢复 |
(三)复明无望,超然远遁 |
(四)追思明亡,罪究食肉 |
三、从“遗隐”到“隐士” |
(一)“遗隐”之持,因穷而动 |
(二)遗民意识淡化,基本认同清廷 |
(三)恢复之心,悸而复息 |
四、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8)陆游养生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基于对养生的关注 |
二、基于对古代养生诗的关注 |
三、基于对陆游养生诗的关注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一、养生 |
二、养生诗 |
三、养生思想 |
第五节 文献综述 |
一、赏析性研究 |
二、陆游养生思想研究 |
三、其他相关研究 |
四、比较研究 |
五、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一章 陆游养生诗的思想渊源 |
第一节 道家思想与养生 |
一、道家养生思想的渊源 |
二、《老子》与养生 |
三、《庄子》与养生 |
第二节 《黄帝内经》与养生 |
一、虚邪贼风 |
二、养生要避“虚邪贼风” |
三、恬淡虚无,真气从之——饮食 |
四、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游历 |
第三节 古代方技与养生 |
一、何为方技 |
二、方技与养生 |
第二章 陆游养生诗创作缘起 |
第一节 中国古代养生诗的发展 |
第二节 宋代养生诗的创作 |
一、北宋养生诗的创作 |
二、南宋养生诗的创作 |
第三节 陆游的疾病与养生思想 |
一、陆游对疾病的认识 |
二、陆游的养生思想 |
第三章 陆游养生诗分类 |
第一节 陆游的饮食养生诗 |
一、表现陆游偏爱食材的养生诗 |
二、表现陆游饮食思想的养生诗 |
第二节 陆游的精神养护养生诗 |
第三节 陆游的运动健身养生诗 |
一、陆游的导引养生诗 |
二、陆游的劳作养生诗 |
第四节 陆游的交友养生诗 |
一、陆游与杜甫在养生思想上的共鸣 |
二、陆游与僧人交友的养生诗 |
第五节 陆游的休闲养生诗 |
一、陆游的抚琴养生诗 |
二、陆游的读书养生诗 |
三、陆游的游历养生诗 |
第六节 陆游的草药养生诗 |
一、陆游的草药养生诗 |
二、陆游的方剂养生诗 |
三、陆游的养气养生诗 |
第四章 陆游养生诗的艺术风格 |
第一节 陆游养生诗的体裁 |
一、陆游的七言养生律诗 |
二、陆游的五言养生律诗 |
第二节 陆游养生诗的题材 |
一、选材广泛,富有生活气息 |
二、题材迥异,富有诗意 |
第三节 陆游养生诗的词语运用 |
一、旁征博引 |
二、雅健空灵 |
三、清新圆润 |
四、言淡情浓 |
第四节 陆游养生诗的意象 |
一、“山”——诗人永不止步的翻越 |
二、“仙”——诗人向往世外的追求 |
三、“道”——诗人悬壶济世的良剂 |
四、“僧”——诗人虔诚求教的挚友 |
五、“药”——诗人病理医治的依托 |
六、“酒”——诗人形影相伴的伴侣 |
第五节 陆游养生诗的情感表现 |
一、力去矫饰、直行胸臆 |
二、闲情逸致、淡泊无欲 |
第五章 陆游养生诗的文学价值 |
第一节 诗风多样 |
一、七言律诗的章法结构 |
二、语言运用的丰富多彩 |
第二节 隐逸之思 |
第三节 超凡的想象 |
第六章 陆游养生诗与现代人养生 |
第一节 陆游养生诗丰富了现代人养生诗的学习资源 |
一、清新真实 |
二、飘逸高妙 |
三、章法严谨 |
第二节 陆游养生诗为现代人养生的方法提供的借鉴 |
一、心态平和 |
二、童心常存 |
三、素食养生 |
四、提升体气 |
五、运动养生 |
六、静心养神 |
七、适量饮酒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宋诗与宋代科举、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来源及选题意义 |
二、学界研究现状 |
(一)科举、教育与文学 |
(二)“引诗入史”、“史诗互证” |
三、论文的主要内容 |
四、创新点、难点与不足 |
第一章 科举考试内容的变迁与诗歌发展 |
第一节 科举制度的出现 |
第二节 以诗取士的形成过程 |
第三节 唐代科举对唐诗的影响 |
一、“以诗取士”对唐诗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
二、“以诗取士”对唐诗发展带来的正面影响 |
第二章 考试内容变化与宋诗发展 |
第一节 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
第二节 宋代考试内容的变化 |
一、北宋前期科举考试内容 |
二、北宋中后期科举考试内容 |
三、“以诗取士”的标准 |
第三节“以诗取士”与西昆体的兴衰 |
一、北宋应举诗的特点 |
二、应举诗与西昆体相互影响 |
第四节 科考内容变化与宋代诗坛 |
第三章 宋诗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
第一节 蒙学诗对宋代教育的传播、普及作用 |
第二节 宋代教育下的劝学诗与劝学文化 |
第三节 宋代教育与言志诗 |
第四章 宋诗中的官学 |
第一节 宋代官学教育发展概述 |
一、初期官学基本情况 |
二、仁宗朝官学基本情况 |
三、熙宁、元丰兴学 |
四、崇宁兴学 |
五、南宋时期官学发展 |
第二节 宋诗中的官学 |
一、宋诗中的太学 |
二、宋诗中的地方官学 |
第五章 宋诗中的书院 |
第一节 宋代书院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宋诗中的宋代书院 |
一、“书院穿云一径斜”——宋代书院的自然环境 |
二、“广延墨客收经籍”——宋代书院的三种功能 |
(一)“讲席聚诸生”—书院的讲学功能 |
(二)“书籍胜西斋”—书院的藏书功能 |
(三)“讲席日闻谈俎豆”——书院的祭祀功能 |
第六章 宋诗中折射出的教育理念 |
第一节 宋之前“诗教”的出现 |
第二节 宋人以诗发表对教育、科举的看法 |
一、“读书万倍利”——读书目的 |
二、“进士豋科换凡骨”——向往科举 |
三、“少小爱功名”——博取功名 |
第三节 宋诗中教育理念 |
一、“学如富贾在博收”——博览群书 |
二、“一寸光阴无放过”——珍惜时光 |
三、“读书四更灯欲尽”——刻苦用功 |
结语 关于“科级整合”与“史诗互证”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古籍类 |
经类 |
史类 |
子类 |
集类 |
参考书目 |
参考文章 |
(10)陆游诗歌复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综述 |
二、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一章 陆游诗歌中的复句及雷同情况 |
第一节 陆游诗歌复句的数量 |
第二节 陆游诗歌中的雷同情况 |
一、句意雷同 |
二、句式雷同 |
三、语词重复 |
四、典故雷同 |
五、意象雷同 |
第二章 陆游诗歌复句的类型和题材倾向 |
第一节 陆游诗歌复句的类型 |
一、名句重出 |
二、佳句重出 |
三、熟句重出 |
第二节 陆游诗歌复句的题材倾向 |
第三章 陆游诗歌多复句的原因 |
第一节 陆游诗歌多复句的客观原因 |
一、宋代诗坛多引用、重复现象的时代环境 |
二、近体诗格律的定型与诗歌体制、语言的老化 |
第二节 陆游诗歌多复句的主观原因 |
一、作诗率易 |
二、作诗过多 |
三、蹊径太熟 |
四、诗材的限制与创新力的减退 |
五、检点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陆游诗歌复句统计表 |
致谢 |
附:本人读研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四、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论文参考文献)
- [1]陆游自嘲诗研究[D]. 朱子良.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2]陆游四季诗研究[D]. 魏淳淳. 河南大学, 2020(02)
- [3]旧题材中的新视角:唐宋诗歌中的“灯火”[J]. 韩元. 古典文学知识, 2020(03)
- [4]崑曲曲牌源流研究[D]. 黄金龙. 苏州大学, 2020(06)
- [5]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J]. 陆游. 月读, 2020(04)
- [6]贺贻孙《水田居诗文集》校注及其遗民心态研究[D]. 贺鹏飞.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7]论清人对陆游“青灯有味似儿时”秀句的发现与运用[J]. 姜双双. 中国诗学研究, 2017(01)
- [8]陆游养生诗研究[D]. 王兴铭. 东北师范大学, 2017(12)
- [9]宋诗与宋代科举、教育研究[D]. 许丞栋. 河北大学, 2016(02)
- [10]陆游诗歌复句研究[D]. 周青松. 安徽师范大学,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