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调节方式排气,安全、经济、可靠

压力调节方式排气,安全、经济、可靠

一、调压法排瓦斯 安全经济可靠(论文文献综述)

伍好好[1](2020)在《叙永煤矿极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炭消费水平的提升,煤炭开采技术的进步、国内外采矿设备制造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薄与极薄煤层的开采越来越得到国家及煤炭企业重视。但由于极薄煤层机械化开采技术发展速度比较缓慢,致使极薄煤层在国内各矿区均存在大量丢弃开采的问题,为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并满足瓦斯、火灾治理的要求,急需对极薄煤层实现规模化开采。因此,研究“一种极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方法”的关键技术,对各矿区的安全稳定发展和提高极薄煤层开采效益十分必要。本文以四川叙永煤矿的薄煤层工作面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薄煤层滑锯机械化的开采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得到了如下主要成果:(1)设计了一种极薄煤层滑锯机械化的开采方法。通过分析薄煤层赋存特点,以及结合现用开槽机的三机配套结构及落煤特点,确定了采高可调、可爬底的滑锯采煤机、高强度窄机身化矮帮的移推支座(支架)、协同迈步自移刮板输送机的“三机”配套的相关技术参数,采用整体移溜和迈步式整体移架防倒防滑技术,实现了工作面无人或少人采煤作业。(2)设计优化“110”工法布置工作面和巷道,实现了工作面阶段上行式开采回风巷,各采掘面均按煤与瓦斯突出要求形成“Y”独立通风系统,形成了采、掘与瓦斯防突治理工程有效耦合的经济治灾模式。(3)极薄煤层开采走向上覆岩层塑性区变形呈拱状,垂直位移最大的位置在采场的中部;倾斜方向上覆岩层的塑性区在采场中部层位比较高,最大位移在工作面顶板中部偏上的位置;两端以剪切破坏为主,中部上覆岩层主要拉伸破坏;巷旁支护体载荷随煤层倾角增大而减小,随采高增加指数加大,随着支护体宽度,先快速减小,后减小速度趋于缓和;切顶、柔模护巷方式能有效防止采空区瓦斯涌入巷道,保证了矿井的通风系统的标准要求和留巷围岩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矿井安全保障度和煤炭回采率。(4)“一种极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方法”在叙永煤矿进行工程实践,部分方案在S12采区4个采煤面应用就创效达到2300万元,全部方案实施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更好。本文提出的“一种极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方法”适用于所有近水平及倾斜极薄煤层机械化开采或部分薄层金属矿的连续机械化开采,特别能满足瓦斯与火灾治理对极薄保护煤层开采技术需求。

任强[2](2020)在《昌恒矿综放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及综合防灭火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丰富的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能源补给作用,因此实现安全、高效开采是国家能源持续有效供应的重要保障。据统计,每年有上亿吨煤炭因其氧化自燃而流失,同时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等造成巨大影响。因此研究岚县昌恒矿9102工作面煤自燃特性、确定矿井采空区氧化自燃带分布区域对制定综合防灭火技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首先,以昌恒矿9102综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矿井火灾束管监测系统的应用现状,揭示目前束管采集系统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的困境,主要包括采集束管及采样器随煤壁掉落而被采空区煤岩体破坏、容易发生积水、积尘以及浆液堵塞气体采样器进气孔等问题。通过查阅文献与实况调研相结合,重点优化气体采集装置的工艺原理,提出一种既能保护采空区采集束管路不被破坏、又能保证气体采集顺利进行的装置——气体采集保护套,该装置的重要意义在于将束管采集管路进行双重保护,其中保护套顶端的铁网与滤气孔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气体采集的顺畅性,从而为准确采集并分析采空区指定位置的气体组分、判定自燃“三带”鉴定基础。其次,在9102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定期进行井下现场试验、实验室实验测定气体的过程中,记录并分析气体组分随工作面推进距离的变化规律,初步得出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区域。接着以该矿9102工作面及采空区与进、回风巷道作为模型蓝本,运用Gambit、Fluent以及Tec-plot等软件,经过创建模型、划分网格、确定边界条件、求解器求解、后处理等一系列数值模拟机算过程,绘制该工作面的气体浓度分布图,用以验证实测数据的合理性与实际条件的准确性,并结合现场试验与实验室实验得到判定结果,最终确定9102工作面采空区的自燃“三带”范围:距离工作面9m以内的区域是散热带、距离工作面971m的区域是氧化自燃带、距离工作面71m以上的区域是窒息带。根据测得的采空区内氧化自燃带最大宽度与煤层最短自然发火期,演算得到工作面的最小推进速度为45m/月,即每日推进速度应不低于1.5m方能保证采空区自燃隐患处于可控状态。最终提出以回采前通过输浆管路灌注黄泥浆为主、回采过程中在液压支架间喷洒阻化剂以及回采过后压注氮气为辅的综合防灭火技术措施。其中黄泥浆材料选择黄土、粉煤灰,浆液的水固比为4:1;阻化剂选用工业氯化钙、浓度为20%;注氮防灭火技术包括正常生产条件下采用间断性注氮、推进缓慢时改用连续性注氮。有效降低了采空区遗煤自然发火隐患,具有一定借鉴意义。该论文有图25幅,表11个,参考文献84篇。

姚志勇[3](2019)在《唐山矿深部区域瓦斯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能源的需求量很大,煤炭产量目前排在世界第一位。采矿业的飞速发展又面临着很多新课题,井工煤矿深部区域的瓦斯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当今各个煤炭集团在瓦斯治理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因为每个矿区的煤层赋存的有所不同,采煤生产技术装备有的很先进。国内外瓦斯治理采取的理念和技术手段各不相同,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国外成熟的治理经验,可以借鉴国外对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引进和创新,不断提高防范瓦斯灾害的能力。唐山矿是具有140年开采历史的大型矿井,采深最深达到-1020m,对深部区域的瓦斯治理问题,需要进行系统性的解决,才能有效保障安全生产。以唐山矿岳胥区十四水平的Y484综放工作面为研究对象,提出深部区域瓦斯治理技术方案进行研究并应用于现场实践。Y484采区位于矿井的深部区域(-950水平),通风系统比较复杂,工作面两侧都是本煤层的老采空区,形成了孤岛,局部巷道变形严重导致通风阻力较大,加上深部区域瓦斯含量高,受气压波动影响有时瓦斯涌出异常,工作面有风流瓦斯超限的安全隐患。为消除瓦斯对安全生产威胁,通过测定该区域瓦斯参数等单项指标,对工作面瓦斯状况有全面了解。通过研究Y484工作面瓦斯地质资料,综合运用通风网络解算技术和采矿学理论,分阶段对工作面瓦斯涌出进行动态预测,从通风系统优化、瓦斯综合抽采、安全监控和现场管理等方面研究制定瓦斯治理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矿井深部区域复杂通风系统的瓦斯问题,综合比较认为Y484瓦斯治理技术更加实用高效。图32幅;表15个;参52篇。

冯兵[4](2017)在《60,000Nm3/h煤矿瓦斯蓄热氧化装置设计开发》文中提出本文主要对60,OOONm3/h型煤矿瓦斯蓄热氧化装置的设计过程,进行了阐述和研究,并结合具体项目对该装置的现场应用进行了介绍。我国煤矿大部分为瓦斯突出和高瓦斯矿井,瓦斯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挑战。随着我国煤矿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强,我国煤矿瓦斯抽采量和利用量逐年攀升。抽采瓦斯中甲烷浓度9%及以上的部分,当前利用技术已较成熟,大都得到有效利用或已经纳入利用规划,但浓度<9%的超低浓度瓦斯,及大量通风瓦斯(俗称乏风),当前绝大多数均直接排空,既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瓦斯蓄热氧化技术是当前唯一可对超低浓度瓦斯实现高销毁率、超低浓度瓦斯资源化,并能盈利的技术。多年来,多家国外企业,一直在从事此项技术研究,该项技术已基本成熟,但因煤矿瓦斯突变等安全因素影响,再加之国外设备造价过高,真正投入商业化运行项目较少。所以亟需开发一种国产化的经济、高效、安全、环保的装置,对当前未利用的超低浓度瓦斯及乏风进行销毁和利用。作者在国内外企业开展的相关工作基础上,组织开展了大量的瓦斯蓄热氧化装置开发及应用工作,特别是60,OOONm3/h煤矿瓦斯蓄热氧化装置的开发成功,实现了国产设备的突破。本文重点论述了 60,000Nm3/h瓦斯蓄热氧化装置设计开发过程,并对瓦斯氧化装应用领域、技术开发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工作特点等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提出了 60,OOONm3/h瓦斯蓄热氧化装置的总体设计方案,包括热逆流蓄热氧化技术、氧化床、加热启动等装置本体方案,并对瓦斯安全输送、瓦斯掺混动态调节控制方案、氧化装置工作过程控制方案等进行了论述。根据总体方案,对60,000Nm3/h瓦斯蓄热氧化装置进行了相关设计计算及关键部件选型,包括氧化装置整体热平衡计算、氧化床蓄热体用量及结构设计、加热启动系统设计计算及选型、高温区停留时间设计校核等。最后对60,OOONm3/h瓦斯蓄热氧化装置结合某瓦斯氧化用于煤泥烘干的项目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重点介绍了项目整体工艺、工艺参数设计计算,同时对氧化装置加热启动、运行工作参数,以及瓦斯掺混调节系统可靠性等等进行验证,最后对该项目进行了经济及社会效益评价。总体来说,装置达到了国外同类装置的先进水平,实现了稳定、可靠、安全、高效运行,具备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备了系列化设计及推广应用的价值。

郝晋伟[5](2016)在《矿井高低浓度瓦斯分抽系统调控判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高低浓度分抽系统抽采煤层瓦斯过程中,由于对抽采瓦斯浓度波动规律缺乏准确认识和高低浓度瓦斯分界不能精确定义,致使抽采系统中瓦斯浓度由高降低或由低升高过程中,抽采系统不能合理调控,从而造成高浓度瓦斯资源浪费和低浓度瓦斯输送安全隐患。为此,根据国内外矿井瓦斯主要利用方式及对气源的浓度要求,应用模糊数学及区间模糊数理论,建立高低浓度瓦斯模糊区间分界模型;同时对淮南潘一东矿不同抽采地点连续抽采段内瓦斯抽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进而确定高低浓度波动区间边界值并计算各波动区间发生概率,求得各浓度值隶属高低浓度瓦斯的近似隶属度及隶属函数。根据现场数据研究结果表明,瓦斯浓度波动区主要发生在32%~25%之间,强烈波动区为30%~27%之间,平均波动时间为5天以上;并根据隶属函数确定高低浓度瓦斯分抽系统的模糊调控区间为[25%,31%],中值调控点为28%,为高低浓度瓦斯抽采系统的调控判定提供了理论基础,进而提高了瓦斯抽用率。对实现矿井瓦斯“以用促抽,抽用平衡”的可持续资源安全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李洪生[6](2014)在《近距离多煤层下保护层开采卸压范围及卸压瓦斯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月亮田煤矿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Flac3D数值模拟、现场考察等多种手段,分析了下保护层1318116工作面开采以后上覆煤岩层的应力变化、煤层膨胀变形及破坏情况,并探讨上覆煤层的卸压范围,在此基础上对工作面回采期间瓦斯涌出量进行分析和预测,提出工作面回采期间瓦斯治理方案并在现场实践。研究结果如下:(1)分析了下保护层开采上覆煤岩层“三带”的形成过程,得到了1318116工作开采后覆岩的冒落带和裂隙带高度;利用弹塑性力学理论得到了下保护层开采煤层和覆岩卸压分布情况;通过卸压范围的理论分析,得出下保护层开采后最大卸压范围。(2)下保护层工作面开采后上覆岩层产生了采动卸压,沿煤层倾向和走向出现了不同3个应力区域:即卸压区、升压区和应力恢复区;煤层开采导致覆岩下沉,受煤层倾角的影响,进风巷侧的下沉量比回风巷侧的下沉量略偏大,随着工作面的不断推进,形成了不同特点的分带,如垮落带、断裂带和弯曲下沉带;采空区中部出现大量的拉伸和剪切破坏区域,受到煤层的倾角,工作面开采以后导致倾向方向的塑性区分布呈现斜梯形,运输巷侧的破坏范围比回风巷侧的稍大一点,工作面停采线、开切眼和进回风巷处主要以剪切破坏为主。(3)根据1318116工作面开采的数值模拟结果,提取数据并得出最大卸压范围。(4)分析得到了影响保护层工作面瓦斯的涌出因素,采用分源预测法得出工作面及各个卸压煤层瓦斯涌出量。(5)针对下保护层开采工作面卸压瓦斯,提出了以顺层钻孔预抽瓦斯、走向高位巷瓦斯抽采、回风巷顶板穿层预抽被保护层瓦斯、回风巷留管瓦斯抽采、回风巷高位钻场钻孔瓦斯抽采的5种方法相结合来治理卸压瓦斯的方案,经现场试验表明卸压瓦斯治理效果良好。

李倩[7](2014)在《基于关联理论汉译英翻译策略研究 ——以《煤矿安全新技术》(第1-4章)为例》文中指出煤矿安全一直是世界各产煤国尤为关注的问题。长期以来,各产煤国家均致力于对煤矿安全技术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各国间在该领域的经验技术交流和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关联理论,利用《煤矿安全新技术》一书,对汉译英翻译进行研究。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材背景和研究意义。第二章是煤矿安全科技文献的特点,主要从术语、复杂句式和逻辑性角度进行阐述。第三章对关联主义及其同科技文本翻译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奠定了本文的理论基础。第四章重点提出了煤矿安全技术文献的英译策略,主要涵盖术语、句式以及篇章的具体翻译策略。第五章是结语,对全文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尹彬[8](2013)在《均压防灭火技术在苏海图煤矿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综采放顶煤技术在多煤层开采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但是该方法往往由于冒落高度大而导致不同煤层之间连通,致使漏风严重,对采空区自然发火的防治工作极为不利,尤其是当一个煤层发生自然发火时往往会导致其它煤层采场受到污染,直接威胁煤矿的安全开采。通过对诸多防灭火方法措施基本原理的分析,得出均压防灭火技术具有工程量少、投资小等优点,尤其在防治漏风及有害气体对工作面的污染方面效果最是明显,同时借助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条件下的采空区自燃“三带”进行了模拟,不同条件下的模拟结果比对显示,采取均压措施后“自燃带”不但宽度变小而且整体向采空区后退,凸显了在防止有毒有害气体污染工作面上的优势。苏海图煤矿1354工作面属于典型的多煤层、上覆火区下开采,该工作面现采用升压式均压方法。通过对该工作面漏风情况、风流稳定性、安全推进度、采空区气体监测等的分析,显示均压防灭火技术在该工作面得到成功应用;通过数学方法对大量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部分参数进行了优化。

王宁[9](2013)在《基于区域因子分析的我国煤矿甲烷排放与控排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总结分析了煤矿甲烷的形成机理、性质、分类、抽采和利用现状;对煤矿甲烷涌出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单井涌出量的非线性特征和宏观产量的规律性;结合IPCC对煤矿甲烷排放量计算的方法学和我国煤矿甲烷的排放特点,选择原煤产量法作为本研究计算方法,建立“产量—涌出量函数模型”,确定煤矿甲烷的分类涌出系数,在此基础上计算煤矿甲烷的区域涌出因子;利用GM(1,1)灰色模型对涌出因子进行预测,并预测原煤产量,建立“因子-涌出量计算模型”对2020年以前的煤矿甲烷涌出量进行计算和预测;根据煤矿甲烷的利用情况建立技术-经济-政策(TEP)控排因素模型,筛选最佳可行性工程技术,分析经济影响和现行政策的不足,提出煤矿甲烷控排的基础情景和乐观情景,最后提出煤矿甲烷的控排对策。

亓莉莉[10](2013)在《电力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公司全面推进并不断深化电网设备状态检修,基于状态的维护,基于条件的维护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基础上,设备运行状态管理作为核心,以专家团队,测试设备和信息平台系统的保护状态维护的工作已覆盖所有的主要设备,目标转变为从“到期必修”到“应修必修、修必修好”。在国家电网“三集五大”机构调整后,变电检修班决定成立设备状态检修工作组,专门负责推进“大检修”建设期间的状态检修工作,明确各部门职责,确定各时间节点,切实完成状态检修推进工作。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如期开展之时,以安全生产工作为重点,熟悉“五大”体系运转的管理流程,明确“三集五大”建设“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的战略目标,完善各自专业的工作标准、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确保改革后的工作能够快速衔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基于状态的维护,基于条件的维护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基础上,设备运行状态管理作为核心,以专家团队,测试设备和信息平台系统的保护状态维护的工作已覆盖所有的主要设备,目标转变为从“到期必修”到“应修必修、修必修好”。目前,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严格按照要求开展状态检修普测工作,积极进行变电设备带电监测,做好设备评价工作,截止到11月底设备状态检修覆盖率达到100%。本论文在工作的基础上,适时创新性地提出建议并加以实施,通过在工作中的整理和提炼,得出如下三点:(一)创新生产管理方式。创新采用了1234安全生产管理法、流水线式检修法和手术台式检修法,通过创新管理确保安全生产。(二)深化状态检修管理方式。1、积极开展状态检修,建立了标准化作业,以《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指导班组成员工作,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现场执行《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实现对质量的标准化管理,建立以看板和现场标识为主要特色的管理模式,强化班组安全建设,保障电网设备安全稳定运行。2、在隐患排查整改过程中,创新提出“综合检修”,工程前将变电设备的检修、维护、基建、防腐等工作提前进行全面统筹安排,努力减少停电次数、缩短停电时间,提升供电能力和电能质量,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三)实现运维一体化。操作和维护中集成的维修及修理工作在变电站设备进行一定的含量,传统的变电站运行由不同的团队,工作人员和变电检修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传统的变电站的调整到一个合理的范围操作和维护由同一个团队或人员承担的双重责任,这样才能实现的释放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运营效率的目的。

二、调压法排瓦斯 安全经济可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调压法排瓦斯 安全经济可靠(论文提纲范文)

(1)叙永煤矿极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1.2.1 国内外薄煤层开采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薄煤层开采的应用现状
        1.2.3 国内外覆岩运移规律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极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方法
    2.1 工程概况
        2.1.1 地层及地质构造
        2.1.2 煤层和煤质
        2.1.3 各煤层瓦斯含量
        2.1.4 主要开采技术条件
    2.2 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方法
        2.2.1 工作面与巷道布置
        2.2.2 回采工艺
        2.2.3 主要技术指标
    2.3 工作面“三机”研制与配套
        2.3.1 移推液压支座
        2.3.2 滑锯采煤机
        2.3.3 刮板输送机
        2.3.4 “三机”配套与主要参数
    2.4 本章小结
3 极薄煤层开采覆岩运移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3.1 数值模拟软件及方案
        3.1.1 数值模拟软件
        3.1.2 数值模拟方案
    3.2 工作面上覆岩层运移规律
        3.2.1 采场覆岩塑性区分布特征
        3.2.2 采场覆岩应力分布特征
        3.2.3 采场覆岩垂直位移云图
    3.3 本章小结
4 极薄煤层开采巷旁充填体稳定性分析
    4.1 护巷与顶板管理
        4.1.1 采用切顶成巷方式
        4.1.2 柔模护巷方式
    4.2 巷道支护形式
        4.2.1 工作面切眼断面与支护
        4.2.2 巷道断面与支护
    4.3 巷旁充填体力学性能及稳定性控制
        4.3.1 巷旁充填体料浆配比
        4.3.2 巷旁充填体稳定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叙永煤矿极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工程实践
    5.1 工程实施方案
    5.2 工作面安全保障技术
        5.2.1 通风与瓦斯治理技术
        5.2.2 火灾与水害防治技术
        5.2.3 其他
    5.3 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5.3.1 经济效益预测
        5.3.2 社会效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昌恒矿综放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及综合防灭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矿井概况
    2.1 基本介绍
    2.2 开采条件
    2.3 昌恒煤矿9102工作面概况
    2.4 本章小结
3.气体采集保护装置的改进与应用分析
    3.1 气体采集保护装置的研究现状
    3.2 气体采集保护装置简介
    3.3 装置应用前后采气效果对比
    3.4 本章小结
4.基于煤自燃指标气体分析的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研究
    4.1 煤炭自燃指标气体的选择
    4.2 改进装置的应用与气体采集
    4.3 实验室实验过程
    4.4 划分9102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
    4.5 本章小结
5.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数值模拟研究
    5.1 数值模拟基础理论分析
    5.2 9102工作面采空区数值建模
    5.3 判定9102工作面火区自燃“三带”
    5.4 本章小结
6.昌恒矿9102工作面采空区综合防灭火技术研究
    6.1 工作面最小推进度
    6.2 黄泥灌浆防灭火技术
    6.3 阻化剂防灭火技术
    6.4 氮气防灭火技术
    6.5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一、基本情况
    二、学术论文
    三、获奖情况
    四、研究项目

(3)唐山矿深部区域瓦斯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矿井通风瓦斯治理的研究现状
        1.1.1 国内外对工作面通风系统研究现状
        1.1.2 国内对矿井通风研究现状
    1.2 国内外瓦斯抽采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
第2章 深部区域通风系统优化
    2.1 唐山矿深部区域简介
        2.1.1 关于煤矿深部区域的探讨
        2.1.2 唐山矿深部区域介绍
    2.2 深部区域煤层瓦斯参数测定
        2.2.1 煤的吸附常数测定
        2.2.2 煤的瓦斯含量测定
        2.2.3 煤层瓦斯压力测定
        2.2.4 钻孔瓦斯抽采半径测定
    2.3 深部区域通风阻力测定
        2.3.1 矿井通风系统及深部区域阻力概况
        2.3.2 深部区域降低阻力措施
    2.4 Y484区域通风系统优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深部区域瓦斯涌出预测
    3.1 矿井深部瓦斯涌出来源
    3.2 唐山矿瓦斯地质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构造对瓦斯涌出的影响
        3.2.2 煤的变质程度对瓦斯的影响
        3.2.3 顶底板岩性对瓦斯的影响
        3.2.4 煤层埋深对瓦斯的影响
        3.2.5 邻近煤层对瓦斯涌出的影响
    3.3 Y484深部区域地质概况
    3.4 Y484工作面瓦斯涌出预测
        3.4.1 统计法预测瓦斯涌出量
        3.4.2 利用通防管理软件预测瓦斯涌出量
        3.4.3 瓦斯涌出预测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自动调压装置控制瓦斯异常涌出
    4.1 Y484工作面自动调压系统的设计
        4.1.1 Y484工作面瓦斯涌出特点
        4.1.2 自动调压系统的设计
        4.1.3 自动调压装置的现场应用
    4.2 自动调压装置的应用成效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瓦斯综合抽采技术应用
    5.1 深部区域瓦斯抽放方法
        5.1.1 瓦斯抽采形式的确定
        5.1.2 瓦斯抽采设计
    5.2 高位钻孔的优化设计
        5.2.1 瓦斯钻场的布置及参数
        5.2.2 高位孔设计的参数优化
        5.2.3 封孔方式的改进
    5.3 邻近层瓦斯抽放
    5.4 抽采效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企业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4)60,000Nm3/h煤矿瓦斯蓄热氧化装置设计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煤矿瓦斯利用的主要技术手段
    1.3 煤矿瓦斯氧化装置的研究现状
    1.4 煤矿瓦斯氧化装置的应用分析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煤矿瓦斯蓄热氧化装置整体技术方案研究
    2.1 煤矿瓦斯蓄热氧化装置本体设计方案
        2.1.1 热逆流蓄热氧化技术原理
        2.1.2 氧化装置取热利用方案的选择
        2.1.3 氧化床结构型式方案选择
        2.1.4 氧化装置加热启动方式
    2.2 瓦斯安全输送系统方案
    2.3 煤矿瓦斯蓄热氧化装置进气掺混调节系统方案
    2.4 瓦斯氧化装置工作过程控制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60,000Nm~3/h煤矿瓦斯蓄热氧化装置的设计及计算
    3.1 60,000Nm~3/h煤矿瓦斯蓄热氧化装置设计要求
    3.2 60,000Nm~3/h煤矿瓦斯蓄热氧化装置热平衡计算
        3.2.1 相关的设计计算公式
        3.2.2 具体设计计算过程
    3.3 氧化装置本体构成设计计算
        3.3.1 氧化床陶瓷用量及布置型式设计计算
        3.3.2 氧化床保温层设计核算
        3.3.3 燃烧器功率设计计算及选型
        3.3.4 高温区停留时间设计及计算
        3.3.5 设计效果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60,000Nm~3/h煤矿瓦斯蓄热氧化装置在煤泥烘干领域的应用验证
    4.1 项目背景介绍
    4.2 项目工艺介绍
    4.3 工艺参数计算
    4.4 加热器加热启动效果验证
    4.5 瓦斯掺混调节系统适应性评价
    4.6 氧化装置实际运行参数
    4.7 社会效益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矿井高低浓度瓦斯分抽系统调控判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矿井瓦斯抽采及利用的战略意义
        1.1.1 保障煤矿安全高效生产
        1.1.2 开发利用洁净能源实现资源经济可持续发展
        1.1.3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大气环境
    1.2 国内外矿井瓦斯抽采及利用现状
        1.2.1 国内矿井瓦斯抽采及利用现状
        1.2.2 国外矿井瓦斯抽采及利用现状
        1.2.3 矿井瓦斯高低浓度分抽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
    1.3 研究矿井分抽系统中瓦斯浓度高低判定的必要性
        1.3.1 矿井瓦斯抽采及利用存在的问题
        1.3.2 高低浓度分抽系统构建的意义
        1.3.3 高低浓度瓦斯分抽系统调控判定研究的必要性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矿井瓦斯利用方式及匹配浓度标准
    2.1 瓦斯利用等级划分及利用率
        2.1.1 瓦斯利用等级划分
        2.1.2 利用瓦斯的质量要求及利用率规定
    2.2 矿井瓦斯作民用燃料
        2.2.1 矿井瓦斯民用概况
        2.2.2 矿井瓦斯民用质量要求
    2.3 矿井瓦斯作发电燃料
        2.3.1 矿井瓦斯发电概况
        2.3.2 不同瓦斯发电方式及瓦斯质量要求
    2.4 矿井瓦斯作工业及汽车燃料
        2.4.1 矿井瓦斯作工业燃料概况及浓度要求
        2.4.2 矿井瓦斯作汽车燃料概况及浓度要求
    2.5 矿井瓦斯作化工原料
        2.5.1 矿井瓦斯作化工原料概况
        2.5.2 矿井瓦斯制化工原料方法及气源质量要求
    2.6 本章小结
3 分抽系统瓦斯浓度高低模糊判定模型建立
    3.1 区间值模糊数学理论概述
        3.1.1 模糊数学概述及理论基础
        3.1.2 区间值模糊数学概述及理论基础
        3.1.3 隶属函数的确定方法
    3.2 高低浓度瓦斯模糊区间模型建立
        3.2.1 高低浓度瓦斯模糊区间模型建立依据
        3.2.2 高低浓度模糊区间模型建立
    3.3 高低浓度瓦斯模糊区间边界值x_1,x_2的确定方法
        3.3.1 赋值法
        3.3.2 统计法
    3.4 本章小结
4 分抽系统瓦斯浓度高低模糊区间确定及调控
    4.1 统计矿区矿井条件及瓦斯抽采概况
        4.1.1 潘一东矿井条件概况
        4.1.2 矿井瓦斯概况
        4.1.3 瓦斯抽采系统概况
    4.2 瓦斯抽采数据统计及高低浓度模糊区间确定
        4.2.1 抽采数据统计
        4.2.2 统计数据分析及瓦斯高低浓度模糊划分区间的确定
    4.3 矿井高低浓度瓦斯分抽系统的合理构建及调控
        4.3.1 分抽系统的合理构建
        4.3.2 高低浓度抽采系统合理调控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潘一东矿区部分瓦斯抽采数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近距离多煤层下保护层开采卸压范围及卸压瓦斯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下保护层开采卸压范围研究
        1.2.2 下保护层开采卸压瓦斯运移涌出规律研究
        1.2.3 下保护层开采卸压瓦斯治理技术研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下保护层开采卸压范围的理论分析
    2.1 下保护层开采覆岩破坏特征及分布形态
        2.1.1 下保护层开采覆岩“三带”的形成
        2.1.2 冒落带和裂隙带发育高度的预计
        2.1.3 下保护层开采覆岩采动裂隙的形态分布
    2.2 下保护层开采覆岩应力的理论分析
        2.2.1 围岩受采动影响应力分布
        2.2.2 采空区周边煤体应力分析
        2.2.3 煤层开采覆岩应力计算
    2.3 下保护层开采理论卸压范围
        2.3.1 卸压高度分析
        2.3.2 走向卸压范围分析
        2.3.3 倾向卸压范围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下保护层开采覆岩卸压的数值模拟分析
    3.1 FLAC3D 数值模拟简介
    3.2 数值模拟方案
        3.2.1 矿井概况
        3.2.2 数值模型建立
        3.2.3 模型参数设置
    3.3 结果及分析
        3.3.1 采动覆岩应力分布
        3.3.2 采动覆岩位移分布
        3.3.3 采动覆岩破坏分布
    3.4 基于数值模拟结果的卸压范围分析
        3.4.1 卸压范围确定的依据
        3.4.2 卸压高度分析
        3.4.3 走向卸压范围分析
        3.4.4 倾向卸压范围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近距离多煤层下保护层开采卸压瓦斯涌出分析及预测
    4.1 卸压瓦斯运移分析
        4.1.1 卸压瓦斯的扩散运动
        4.1.2 卸压瓦斯的渗透流动
        4.1.3 卸压瓦斯在裂隙中的运移
    4.2 卸压瓦斯涌出影响因素分析
        4.2.1 自然因素
        4.2.2 人为因素
    4.3 卸压瓦斯涌出预测
        4.3.1 卸压瓦斯涌出预测的方法
        4.3.2 卸压瓦斯涌出源分析
        4.3.3 工作面卸压瓦斯涌出量预测
    4.4 卸压瓦斯涌出量的统计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下保护层工作面卸压瓦斯治理工程实践
    5.1 矿井概况
        5.1.1 矿井地层及含煤系
        5.1.2 矿井开拓及开采
        5.1.3 矿井瓦斯情况
    5.2 1318116 工作面瓦斯综合治理措施
        5.2.1 瓦斯抽采方法的确定
        5.2.2 风排瓦斯需风量确定
        5.2.3 预防瓦斯涌出异常点超限的方法
    5.3 瓦斯综合治理效果考察
        5.3.1 回风巷风排瓦斯浓度
        5.3.2 瓦斯抽采浓度
        5.3.3 瓦斯抽采量和瓦斯抽采率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项目及论文发表情况

(7)基于关联理论汉译英翻译策略研究 ——以《煤矿安全新技术》(第1-4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选材
    1.3 研究意义
2. 煤矿安全技术科技文献的特点
    2.1 专业术语多
    2.2 复杂句式多
    2.3 逻辑性强
3. 关联翻译理论与科技文体翻译
    3.1 关联翻译理论
    3.2 关联理论与科技文体翻译的本质联系
    3.3 关联理论与科技文体翻译的逻辑联系
4. 煤矿安全技术英译策略
    4.1 术语及其定义的明示性翻译
        4.1.1 等值对应法
        4.1.2 补偿翻译法
        4.1.3 化简调整法
    4.2 复杂句式的逻辑性翻译
        4.2.1 长难句译法
        4.2.2 主动句、被动句译法
    4.3 段落篇章的统一性翻译
        4.3.1 连贯法
        4.3.2 衔接法
        4.3.3 调整重组法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1 原文
附录2 译文

(8)均压防灭火技术在苏海图煤矿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矿井主要防灭火技术
    1.3 论文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2 均压防灭火技术
    2.1 均压防灭火理论基础
        2.1.1 漏风与自燃的关系
        2.1.2 采空区漏风影响因素分析
        2.1.3 均压防灭火技术原理
    2.2 均压防灭火措施
        2.2.1 开区均压防灭火措施
        2.2.2 闭区均压防灭火措施
    2.3 本章小结
3 采空区流场数值模拟
    3.1 气体在采空区陷落岩石孔隙和裂隙中的渗流
    3.2 采空区气体流动的渗流模型
        3.2.1 数学模型
        3.2.2 边界条件
    3.3 采空区流场的数值模拟
        3.3.1 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介绍
        3.3.2 物理模型的建立
        3.3.3 参数选取与网格划分
        3.3.4 采空区“自燃三带”
        3.3.5 漏风条件下采空区“自燃三带”的模拟
        3.3.6 采取堵漏措施后采空区“自燃三带”的模拟
        3.3.7 采取均压措施后采空区“自燃三带”的模拟
    3.4 本章小结
4. 现场应用环境
    4.1 矿井概况
    4.2 矿井煤田火区情况
    4.3 工作面回采条件
5 工作面漏风检测
    5.1 SF_6漏风检测技术
    5.2 工作面漏风量测定
        5.2.1 漏风量测定方案
        5.2.2 漏风量测定结果及分析
    5.3 漏风通道测定
    5.4 本章小结
6 工作面及采空区流场分析
    6.1 工作面风流稳定性研究
        6.1.1 工作面周围阻力计算
        6.1.2 压差观测
    6.2 采空区气体流场
    6.3 工作面、采空区气体观测
    6.4 本章小结
7 均压系统参数优化
    7.1 统计法优化风窗面积公式
        7.1.1 调节风窗计算公式
        7.1.2 常数C的优化确定
    7.2 工作面压差优化风窗面积
    7.3 工作面风量优化风窗面积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基于区域因子分析的我国煤矿甲烷排放与控排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气候变化
        1.1.2 低碳经济
        1.1.3 煤矿甲烷控排是低碳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概念界定
    1.3 问题提出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基础
    2.1 煤层气资源量及分布情况
        2.1.1 煤层气资源量状况
        2.1.2 煤层气勘探和产量状况
        2.1.3 含气性分析
    2.2 煤矿甲烷的成因、性质与分类
        2.2.1 煤矿甲烷的形成机理
        2.2.2 甲烷的主要特征
        2.2.3 煤矿甲烷的分类
    2.3 煤矿甲烷的开发利用阶段与模式
        2.3.1 开发利用阶段
        2.3.2 开发模式
    2.4 煤矿甲烷抽采与利用现状
        2.4.1 煤矿甲烷的抽采现状
        2.4.2 煤矿甲烷的利用现状
    2.5 本章小结
3 煤矿甲烷涌出规律研究
    3.1 煤矿甲烷涌出规律研究现状
    3.2 煤矿甲烷涌出影响因素研究
        3.2.1 地质因素
        3.2.2 资源因素
        3.2.3 开采因素
        3.2.4 微观因素
        3.2.5 因素参数分级研究现状
    3.3 煤矿甲烷排放特征
        3.3.1 单井涌出量的非线性特征
        3.3.2 宏观产量的规律性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煤矿甲烷排放量估算方法与分类涌出系数研究
    4.1 煤矿甲烷排放量估算方法研究
        4.1.1 IPCC 煤矿甲烷排放计算方法
        4.1.2 原煤产量法
        4.1.3 煤层气产量法
        4.1.4 矿井实测法
        4.1.5 瓦斯等级与相对涌出量
    4.2 计算分类涌出系数
        4.2.1 样本选取与归类
        4.2.2 数据的最小二乘拟合
        4.2.3 回归模型与分类涌出系数
    4.3 计算区域涌出因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区域涌出因子的煤矿甲烷涌出量计算和预测
    5.1 煤矿甲烷涌出量预测方法研究
        5.1.1 预测技术水平状况
        5.1.2 涌出源与分源预测法
        5.1.3 矿山统计预测法
        5.1.4 其他预测方法
    5.2 煤矿甲烷区域涌出因子及其预测
        5.2.1 区域涌出因子的计算
        5.2.2 区域涌出因子 GM(1,1)预测模型
    5.3 区域原煤产量的回归预测
        5.3.1 区域原煤产量分布及数据处理
        5.3.2 区域原煤产量预测模型
        5.3.3 预测结果修正
    5.4 煤矿甲烷区域涌出量计算和预测
        5.4.1 因子-涌出量计算模型
        5.4.2 涌出量拟合计算和预测
        5.4.3 拟合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煤矿甲烷 TEP 控排因素与情景分析
    6.1 煤矿甲烷控排的工程技术因素分析
        6.1.1 TRL 工程技术成熟度标准
        6.1.2 煤矿甲烷控排工程技术及评级
        6.1.3 最佳可行性工程技术(BAT)筛选
    6.2 煤矿甲烷控排的经济和政策因素分析
        6.2.1 经济控排因素
        6.2.2 政策控排因素
    6.3 甲烷排放 TEP 情景分析
        6.3.1 基础情景分析
        6.3.2 乐观情景分析
        6.3.3 控排潜力
    6.4 本章小结
7 煤矿甲烷控排对策研究
    7.1 宏观政策
    7.2 行业政策
    7.3 经济政策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结论
    8.2 本文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与在读期间参与科研工作情况

(10)电力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1.3 “大检修”体系发展的趋势及要求
    1.4 状态检修的核心思想
    1.5 状态检修管理方式
第二章、状态检修的基本原理
    2.1 专业管理范围量化指标体系
    2.2 工作的组织机构及职责
    2.3 工作流程图表
    2.4 流程过程节点工作描述
第三章、状态检修的新方案
    3.1 新生产管理方式
    3.2 深化状态检修管理方式
    3.3 运维一体化的实现
    3.4 新建工程实现质量管理精细化
    3.5 状态监测信息接入PMS系统
第四章、状态检修具体案例
    4.1 110kV潘庄变电站二次设备状态分析报告
    4.2 110kV潘庄变电站高压设备状态分析报告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闻及答辩情况表

四、调压法排瓦斯 安全经济可靠(论文参考文献)

  • [1]叙永煤矿极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方法研究[D]. 伍好好.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2]昌恒矿综放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及综合防灭火技术研究[D]. 任强. 华北科技学院, 2020(01)
  • [3]唐山矿深部区域瓦斯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D]. 姚志勇.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4]60,000Nm3/h煤矿瓦斯蓄热氧化装置设计开发[D]. 冯兵. 山东大学, 2017(02)
  • [5]矿井高低浓度瓦斯分抽系统调控判定研究[D]. 郝晋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6(05)
  • [6]近距离多煤层下保护层开采卸压范围及卸压瓦斯治理研究[D]. 李洪生. 湖南科技大学, 2014(04)
  • [7]基于关联理论汉译英翻译策略研究 ——以《煤矿安全新技术》(第1-4章)为例[D]. 李倩.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03)
  • [8]均压防灭火技术在苏海图煤矿的应用研究[D]. 尹彬.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3(03)
  • [9]基于区域因子分析的我国煤矿甲烷排放与控排对策研究[D]. 王宁.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3(10)
  • [10]电力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的研究[D]. 亓莉莉. 山东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压力调节方式排气,安全、经济、可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