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避免蔬菜生理障碍的基本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1](2022)在《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据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2]显示,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60岁)占总人口的18.7%(2.604亿),其中约30%的老年人罹患糖尿病且T2DM占9-5%以上。糖尿病防治已写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2018年《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3]的基础上,
黄诚[2](2021)在《传统农贸市场适老化设计策略研究 ——以徐州市为例》文中指出
王庆文[3](2021)在《孕期膳食铜摄入量对新生儿出生结局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太原市孕妇每日来源于不同种类食物的铜元素摄入量及铜元素摄入总量,检测孕妇血浆铜水平,探讨铜元素摄入量与孕妇血浆铜水平的关系;探讨孕期膳食铜元素摄入水平及各类富铜食物对新生儿出生结局的影响,为根据地域膳食特点,指导孕妇合理膳食,减少铜摄入不足对新生儿出生结局的影响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期间,选取某医院396对母婴对纳入研究。以面对面填写调查表的形式,收集记录孕妇基本人口学特征信息、孕期各类食物摄入频率和摄入量情况,并采集孕妇空腹静脉血。随访至娩出新生儿,记录新生儿出生体重、性别和胎龄信息。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ICP-MS)检测孕妇血浆铜元素含量。采用Epidata3.1软件对调查表进行平行双录入,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24.0软件,多组间方差分析或两组间t检验,Kruskal-Wallis H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Spearman秩相关作变量间关联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用于出生体重影响因素分析,用相对危险度(RR)表示孕期铜元素摄入不足对胎龄和胎龄别体重的影响。结果:1.孕妇膳食铜元素摄入情况396名孕妇平均每日铜元素摄入量中位数为1.620mg,四分位数间距为1.268mg~2.215mg。共6.31%(25人/396人)的孕妇存在膳食铜元素摄入量不足,其中孕早期未达推荐摄入量的孕妇占6.30%(15人/240人);孕中期未达推荐摄入量的孕妇占6.40%(10人/156人)。来源于前5位含铜食物的每日铜元素摄入量中位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谷类:0.615(0.430~0.904)mg,坚果类:0.167(0.003~0.412)mg,蔬菜类:0.166(0.083~0.249)mg,豆类:0.129(0.043~0.091)mg,水果类:0.120(0.060~0.180)mg。经Mann-Whitney U检验,每日铜元素摄入量不足的孕妇对该5类食物的铜元素摄入量均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膳食铜元素摄入量与孕妇血浆铜含量的关系孕妇血浆铜含量为1.278mg/L(1.034mg/L~1.558mg/L)。经Spearman秩相关性检验,孕妇每日铜元素总摄入量与孕期血浆铜含量之间相关性未见明显的统计学意义(r=0.072,P=0.172)。但来源于豆类食物的每日铜元素摄入量与孕妇血浆铜含量存在正相关关系(r=0.117,P=0.026),提示来源于豆类食物的铜摄入量越高,孕妇血浆铜水平越高。3.膳食铜元素摄入量与新生儿出生结局指标(1)新生儿出生体重396例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为(3297.02±416.027)g,在正常范围内的人数占92.2%(365人),低出生体重儿占3.3%(13人),巨大儿占4.5%(18人)。经方差分析,孕前BMI值<18.5kg/m2、18.5kg/m2~23.9kg/m2、≥24kg/m2三组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依次递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045,P=0.049)。以出生体重作为因变量(Y),将孕期血浆铜含量、来源于各类食物的每日铜元素摄入量为自变量(X)引入多重回归,建立多重回归方程。结果提示孕期来源于蛋类食物的铜每日摄入量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β’=0.132,P<0.001)。尚未发现母亲血浆铜和来源于其他几类食物的每日铜元素摄入量对新生儿出生体重有影响(P>0.05)。(2)胎龄396例新生儿中,早产儿占3.8%(15例),早期产儿占26.8%(106例),足月儿人数最多,占66.2%(262例),过期产儿占3.0%(12例)。经Mann-Whitney U检验,男婴、女婴的胎龄组别构成比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990,P=0.003)。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在191例男婴中,母亲孕期来源于坚果类、蔬菜类食物的每日铜元素摄入量与胎龄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154,P=0.042,r=0.151,P=0.038);与摄入正常组相比,摄入不足组发生早期产出生结局的相对危险度(RR)为0.550(95%CI:0.157~1.931),尚未发现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205例女婴中,母亲孕期的每日铜元素总摄入量和来源于5类食物的每日铜元素摄入量与胎龄之间的相关性未见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与摄入正常组相比,摄入不足组发生早期产出生结局的相对危险度(RR)为0.868(95%CI:0.305~2.474),尚未发现统计学意义。(3)胎龄别体重396例新生儿中,小胎龄儿占5.8%(23例),适于胎龄儿占87.3%(345例),大胎龄儿占6.8%(27例)。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每日铜元素总摄入量、来源于前5类食物的每日铜元素摄入量与胎龄别体重之间的相关性未见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与摄入正常组相比,摄入不足组发生娩出小于胎龄儿的相对危险度(RR)为0.715(95%CI:0.101~5.061),发生娩出大于胎龄儿的相对危险度(RR)为1.807(95%CI:0.586~5.576),尚未发现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次研究发现共有6.31%的孕妇存在每日铜元素摄入水平不足。铜元素的主要膳食来源为:谷类、坚果、蔬菜、豆类、水果。尚未发现膳食铜元素总摄入量与孕妇血浆铜含量存在关联,但是增加豆类食物的摄入量可以增加孕妇血浆铜含量。2.研究发现来源于蛋类食物的铜元素每日摄入量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来源于坚果类、蔬菜类食物的铜元素每日摄入量与男婴胎龄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3.建议本地女性孕期应增加水产类、肉类、豆类等富铜食物的摄入,同时加强平衡膳食宣教,以保证孕期每日铜摄入量充足。
石瑞[4](2021)在《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构建》文中提出目的:利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山西省11个地市级医院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管理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明确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系统检索国内外关于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与总结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的最佳证据,结合专家会议法,构建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为临床管理提供依据。方法:(1)问卷调查法:自制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知-信-行现状调查问卷,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山西省11地市级中1087名心血管科护士通过问卷星调查护士对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管理知识、态度和行为。(2)半结构访谈法:根据访谈提纲,深入访谈18名冠心病患者并了解其对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的需求。(3)证据总结:系统检索冠心病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管理临床实践指南,筛选并对指南证据整合分析。(4)证据评价:依据“2014年版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对上述证据进行综合、提炼,拟定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初稿。(5)专家会议法:组织临床、护理及康复相关专家举行专家会议,对护理方案初稿结合国内临床实际进行修订和完善,最终形成《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结果:(1)问卷调查结果:共收回问卷1120份,有效问卷1087份,有效回收率为97.0%。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识维度得分为(24.17±5.37)分,态度维度得分为(53.85±7.97)分,行为维度得分(51.23±10.07)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不同科室、近12个月是否学习相关指南/共识、心血管工作年限、所在医院及科室是否开展心脏康复、医院等级、是否参加过心脏康复专科培训是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总分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2)质性研究结果: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的需求主要为5个方面:冠心病相关知识缺乏,个性化、操作性康复指导需求,出院后延续康复指导需求、家庭与社会关怀需求、医院与社区联合服务需求。(3)证据综合和证据评价:通过系统检索国内外指南,共纳入17篇临床实践指南进行证据总结,初步总结13个方面,150条证据,包括心脏康复、运动疗法、膳食推荐、情绪/心理/睡眠管理、血压、血脂、血糖管理、戒烟、限制饮酒,体重和腰围管理、职业康复、健康教育及性生活。(4)专家会议结果:结合问卷调查、患者访谈和最佳证据结果,并结合专家会议的讨论意见,对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形成终版《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结论:(1)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的知识和行为水平有待提高,而护理态度较积极,护理临床实践管理与指南建议存在较大差距,加强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培训是必要的。(2)不同患者存在不同的心脏康复需求,健康教育及心脏康复干预策略的不同导致患者临床结局不同,提示医务人员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策略应评估个体需求,实施个性化管理方案。(3)基于现况调查、患者访谈、证据综合和专家会议法构建的《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符合临床实际和满足患者需求,该方案涉及内容共13个方面,为后续管理者针对护理人员心脏康复管理的培训提供方案,推动心脏康复管理向精细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发展。
褚昕宇[5](2021)在《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健康中国行动计划》、《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重大文件和政策的问世也推动着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发展。政府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的提高,提供了多元化的体育服务保障,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计划,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青少年只有在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体育与健康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才能真正实现身体、心理、社会的健康目标。从近日发布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发布和国内外研究数量的不断增加不难看出,国内外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关注度日益增加;运动不足成为了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直接因素;锻炼习惯养成成为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主要手段;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问题成为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锻炼习惯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获取青少年锻炼习惯相关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构了青少年锻炼习惯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运用回归、层次聚类分析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将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社会建构理论相结合,揭示了青少年锻炼习惯影响因素中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机制及特征,提出了干预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的策略,为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论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整体情况有待改善,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趋于多元。青少年自我感觉健康状况良好,但由于久坐、屏幕依赖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青少年身体活动时间不足,多数青少年未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其中女生差于男生;青少年体育课内外身体活动量不够;青少年有一定的参与锻炼的意识和认知,但在锻炼主动性和知识方面有所欠缺。问卷及访谈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受到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为了探究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及其权重,构建了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揭示出包含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四个方面的32条目的影响因素,通过专家赋权的AHP模型建构,为揭示青少年锻炼习惯影响因素及其内部机制提供测量工具。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层次聚类的方法验证了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模型,结果显示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因素模型各因素(25条目)均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学校因素高于其他影响因素,鉴于青少年的成长环境,重视学校体育教育对其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3)运用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问卷和SRHI量表进一步分析模型中各条目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程度,显示个人因素中的享受乐趣、舒缓压力,实现目标的满意感,体育活动主动性有助于青少年产生并保持体育锻炼习惯;家庭因素中,父母体育知识和运动习惯、家庭体育锻炼氛围和父母对体育运动的态度是重要影响因素;学校因素中,学业压力、体育老师指导水平、参加学校的体育社团、同伴们参与体育锻炼,对影响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亦有其不可或缺的地位;社会因素中,政府大型体育活动、城市运动设施易得性和政府推广是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较重要因素。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各模块的影响因素之间均有复杂性的联系。学校因素目前可能在对个人的在体育中感受的乐趣或个人满意感和学业压力等方面有负向的影响。社会因素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系数较高并且均是正向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性别青少年在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影响因素和体育锻炼习惯均存在显着性差异,男性明显优于女性。通过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分析显示,年龄越小,体育锻炼习惯受到家庭影响越明显,随着年龄的增加,受学校影响越明显,16-18岁阶段受学校因素影响达到峰值,随着青少年的不断成长,社会因素的影响逐步显现。(4)揭示了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即通过情景线索、激励和锻炼行为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具有促进作用。在个体层面上锻炼意识和情景线索是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影响因素作用的关键。社会层面作用机制体现在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整体效应和各因素间的互动关系。作用机制的特点表现为:体育锻炼习惯促进的早期性,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奖励作用的动态性和习惯养成的长期性。(5)根据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予以青少年锻炼习惯干预,应该进一步关注认知-意向-行动-保持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过程,注重锻炼意识诱导和促进体育锻炼习惯持续的线索提示和促进社区、学校、家庭的体育锻炼促进网络体系建立的青少年锻炼习惯的干预策略。
孔哲[6](2021)在《基于老年人行为的既有居住地段配套设施配置优化研究 ——以西安铁路局居住地段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大力提倡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鼓励建立“9073(9064)”养老格局的双重背景下,传统的社区配套设施规划体系在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时局中面临着严峻挑战,设施配置和养老难题极易造成社会经济的“叠加”和“共振”问题。当前,对居民日常行为需求的研究已经成为城乡规划学科与社会学交叉的重要领域,也是建设城市社区和微更新的必要手段,通过构建符合居民日常步行活动范围的生活空间,可以实现居住区设施配建与居民行为特征的精准匹配。因此,基于老年人行为的配套设施的合理配置对完善老年人日常生活所需的空间载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十四五”规划刚要为政策导向,基于老年人行为视角,以西安铁路局既有居住地段为例,首先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访谈对整个地段的设施进行了解,并从中筛选出文化与体育设施、商业服务业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养老服务设施4类与老年人密切相关的配套设施。其次,从设施本身的地理区位、交通环境、服务功能和空间品质等,以及老年人日常的使用行为和需求2个方面对设施进行分析。第三,基于老年人的行为特征,从休闲行为、购物行为、就医行为、养老行为4个方面分析了老年人使用配套设施的行为特征,将行为特征与设施配置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匹配分析,总结出设施的共性问题和差异性问题。最后,基于老年友好社区的建设目标和原则,结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2018)等规范标准,从补齐需求短板、增补医疗和养老服务设施,挖掘潜力空间、将闲置商业空间活化利用为社区服务空间,提升场所品质、空间建设强化适老性设计3个方面提出整体优化策略;针对4类设施的典型问题分别提出重点优化策略;再次回到西安铁路局居住地段,对配套设施的现状问题提出具体优化策略。本文以老年人行为为基点,提出既有居住地段配套设施配置的优化策略,目的是完善和提升居住地段的设施配置水平,为老年人提供丰富便捷的生活服务,也为社区层面的配套设施现状改建和规划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齐宝晗[7](2021)在《日光温室土壤逆境黄瓜抗逆栽培技术的SWOT分析》文中认为本研究立足于河北省昌黎县恒丰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以河北省农业厅推广的十大技术为依据,选择昌黎县农业技术部门大力推广,且在国内普遍认为应用效果较好的5项土壤逆境黄瓜抗逆栽培技术为研究对象,运用SWOT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SW(优势和劣势)、OT(机会和威胁)分析,并通过各因素组合分析,制定战略发展矩阵,科学选择发展重点与方向,最后提出日光温室土壤逆境黄瓜抗逆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的对策与建议。促进黄瓜产业走上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增产增收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发现在日光温室土壤逆境栽培条件下,5项抗逆栽培技术均可有效缓解土壤逆境的发生。针对不同土壤逆境,运用多种不同抗逆栽培技术,提高植物自身抗性和对带病土壤进行杀菌消毒处理,杀死土壤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等,从根本上降低土壤逆境发生的可能性。(2)提出5项抗逆栽培技术的共性发展对策与建议如下:加大技术推广宣传与培训;加大技术研发创新;增强政府资金扶持力度。另外,针对微生物菌剂土壤活化技术,还要注意加强微生物菌剂产品市场监管;针对黄瓜嫁接育苗技术,要注重嫁接机械设备的研发;针对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要注意秸秆粉碎设备的研发力度,并严格执行操作技术规程;针对土壤熏蒸剂辣根素替代农药消毒技术,要注意降低生产成本。(3)运用SWOT分析法对5项土壤逆境黄瓜抗逆栽培技术进行系统分析,组合各项技术的内部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机遇和挑战四种因素,绘制SWOT战略发展矩阵,对5项土壤逆境黄瓜抗逆栽培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提出战略性对策及建议,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可行性。
崔佳佳[8](2021)在《两种典型化感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生长及微生物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兰州百合(Lilium davidii var.Unicolor)属于甘肃省特有药食同源的道地药材之一,由于兰州百合种植区域分布的有限性与市场需求间的矛盾,连作障碍已成为制约兰州百合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自毒物质的积累是导致兰州百合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基于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关系,采用盆栽试验,通过外源施加DBP和2,4-DTBP两种自毒物质(前期研究证实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2,4-二叔丁基苯酚(2,4-DTBP)是兰州百合根系分泌物的主要自毒物质),研究了不同浓度DBP和2,4-DTBP胁迫下,兰州百合生理特性、抗氧化防御途径、渗透调节途径等的变化,明确两种典型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生长及氧化胁迫的作用机制,并且重点通过BIOLOG微平板及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兰州百合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两种典型自毒物质导致兰州百合鳞茎发育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探讨两种典型自毒物质在百合根际微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对于揭示自毒物质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化感效应及自毒物质介导后土壤微生态失衡机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解析两种典型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生理生化及微生态的作用机制,主要结果如下:在不同浓度DBP和2,4-DTBP处理下,两种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生长发育(株高、根长和地下部干物质重等)影响显着,但DBP和2,4-DTBP对不同指标的影响因浓度和自毒物质种类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总体表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现象。高浓度DBP(5.0 m M)和2,4-DTBP(2.0 m M)处理下,兰州百合的株高、茎粗和根长表现出明显的自毒作用,较对照相比均显着下降,最高分别下降39.65%和24.42%、19.75%和40.16%、45.88%和52.27%。两种典型自毒物质显着降低鳞茎鲜重和干重的增加量。通过分析不同处理下兰州百合的化感响应指数(RI)发现,DBP对根长的抑制作用最大,说明自毒胁迫可能导致兰州百合根部生长受阻,进而影响地上部分生长发育和生物量的积累,显着降低兰州百合采收部位鳞茎鲜重和干重的增加量。同时,在不同浓度DBP和2,4-DTBP处理下,两种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的品质影响显着,兰州百合总糖含量显着下降,粗纤维含量最高增幅达41.06%。两种自毒物质均使兰州百合根部和地上部分的生长受阻,导致兰州百合生物量降低和品质下降。自毒胁迫通过降低植株保护酶活性引起活性氧代谢失调,导致活性氧积累和膜脂过氧化损伤。在DBP和2,4-DTBP处理下,兰州百合叶片中O2-和H2O2含量显着增加,说明两种自毒物质造成O2-和H2O2的产生和清除失去平衡,导致叶片中O2-和H2O2过量积累,引起抗氧化酶系统的紊乱,出现氧化应激反应。氧化应激反应也会调动抗氧化酶系统发生变化,兰州百合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及抗坏血酸(As A)和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均在自毒物质的影响下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且这些指标的变化趋势与自毒物质的种类和浓度相关。其中,活性氧的变化最终会导致丙二醛(MDA)含量显着增加,造成膜质过氧化和兰州百合叶片膜系统破坏,高浓度DBP(5.0 m M)和2,4-DTBP(2.0 m M)处理下MDA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67.19%和50.67%。DBP和2,4-DTBP也显着影响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脯氨酸含量在自毒物质处理下显着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下降,可溶性糖含量随浓度的增加先增后降。DBP和2,4-DTBP改变兰州百合生理代谢及膜系统的稳定性,可能是兰州百合生长和发育受阻的原因之一。在DBP和2,4-DTBP两种自毒物质的影响下,兰州百合土壤环境变化复杂,这可能由于DBP和2,4-DTBP发生底物诱导,从而影响土壤酶活性发生改变。在DBP和2,4-DTBP处理下,兰州百合土壤脲酶和多酚氧化酶均呈现下降趋势,在DBP(5.0 m M)和2,4-DTBP(2.0 m M)处理下最高降幅分别达38.09%和33.22%、55.23%和50.57%;在DBP和2,4-DTBP处理下,土壤过氧化氢酶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在DBP(5.0 m M)和2,4-DTBP(2.0 m M)处理下分别增加32.42%和50.46%;而其他几种土壤酶均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酶活性变化最终引起土壤微生物量变化。在两种自毒物质作用下,微生物量氮(MBN)呈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现象;而微生物量碳(MBC)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MBC和MBN互相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在DBP处理下,MBC与β-葡萄糖苷酶)(BG)、脲酶和纤维素水解酶(CBH)蔗糖酶呈显着正相关,与过氧化氢酶和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呈显着负相关;MBN与BG、CBH、NAG和蔗糖酶呈显着正相关。在2,4-DTBP处理下,MBC与脲酶、NAG、多酚氧化酶、CBH、NAG和蔗糖酶呈显着正相关;MBN与蔗糖酶和NAG呈显着正相关。大多数酶活性的降低限制土壤微生物代谢过程的碳源,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进而刺激土壤微生物的失活。Biolog-ECO分析结果显示,随着两种自毒物质浓度的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碳源代谢特征均发生显着变化。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随着DBP和2,4-DTBP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主成分分析表明,自毒物质改变兰州百合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状况,使微生物群落代谢发生变化,干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显着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多样性。DBP和2,4-DTBP对土壤和百合鳞茎中的微生物具有明显的自毒效应,且这种效应随浓度和自毒物质的种类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不同浓度下土壤和鳞茎中“共有”和“独有”微生物群落差异显着;真菌随着自毒物质浓度增加而增加,细菌则表现出强烈的抑制作用。DBP(5.0 m M)和2,4-DTBP(2.0 m M)促进土壤和鳞茎中病原真菌类的产生,镰刀菌属和子囊菌属对DBP和2,4-DTBP的响应最为明显,且和自毒物质浓度的增加呈现正相关。分别对抗氧化系统酶活性、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和鳞茎中微生物进行RDA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的丰度、组成和多样性均与酶活性具有相关性。土壤中微生物变化较植株中更快。典型自毒物质DBP和2,4-DTBP改变了根际微生物系统,间接改变了兰州百合鳞茎中的微生物群落;病原菌数量的增加可能导致兰州百合品质和产量下降。综合以上研究结果,通过植物-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关联分析,得到自毒物质造成兰州百合连作障碍的机制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方面自毒物质不断积累,造成兰州百合植株自我调节能力降低,通过氧化应激、渗透胁迫等导致植株生长发育不良,最终造成百合品质下降。另一方面通过改变土壤酶活性以及根际微生态结构恶化,刺激土壤微生物区系某些病原菌的增殖,使致病菌不断积累,进而侵染宿主植物,诱导鳞茎中微生物的结构组成及多样性发生变化。由此推测根系受到自毒物质作用后,细胞膜系统被破坏,使病害更易于侵入植株,进而导致兰州百合品质和产量下降。这对了解兰州百合长期连作过程中自毒与障碍物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熊则鑫[9](2021)在《健康导向下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典型住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规划工作由增量向存量规划转型,优化城市功能结构、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成为现阶段城市建设的重点工作。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单位型老旧住区数量多范围广,具有环境舒适度差、交通组织混乱、设施陈旧不足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已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外环境亟待优化更新。城市建成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居民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且“城市病”造成的空气污染、环境恶化等问题使居民愈来愈关注个人和社会健康问题,居民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因此,本文从健康视角研究和探讨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的优化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单位型老旧住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在梳理国内外关于健康城市与健康社区、住区更新改造以及住区外环境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居民健康需求以及健康行为活动类型,明晰了住区外环境对居民健康的作用机制,结合对国内外相关评价体系和标准的详细解读,提炼出健康导向下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营造要点,以此作为论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依据。其次,选取西安市典型单位型老旧住区,通过实地调研、图表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其外环境现状、居民满意度及优化意愿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比对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营造要点进行病理分析。通过病理问题关系梳理总结出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要素构成及核心要素,并从整体层面及核心要素-场所空间两部分梳理总结此类住区外环境的病理问题。最后,在优化目标、原则及内容的指导下,从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实施保障机制三方面提出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的整体优化策略,并从活动空间、绿化空间、交通空间及设施服务空间等四个方面对外环境核心要素-场所空间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并以中铁集团太乙路小区为例提出场所空间优化方案,探讨了西安市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健康化的可行性。本文研究目的是为单位型老旧住区创造支持性的健康生活环境,满足居民健康生活需求,以期探索适宜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的优化之路,为同类视角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
刘辉[10](2021)在《设施土表覆盖秸秆对缓解土壤盐渍化及蔬菜生长的影响》文中提出目前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迅速,设施的连作障碍、盐渍化现象愈发严重。秸秆是一种重要的有机肥料,农业农村部也提出重点研发“作物秸秆还田土壤增碳技术、有机物还田及土壤改良培肥技术、稻麦秸秆综合利用及肥水高效技术、盐渍化及酸化瘠薄土壤治理与地力提升技术、土壤连作障碍综合治理及修复技术等”。实验室前期试验研究发现夏秋季大棚内浅水栽培蕹菜,其土表覆盖500kg/亩、1000kg/亩稻麦秸秆能完全腐解,土壤性质得到明显改善,蔬菜产量明显提高,所以本研究在模拟生产上超量施用化肥促进速生叶菜生长,土壤呈盐渍化的基础上,开展水旱轮作、浅水栽培蕹菜结合土表覆盖截段和整株稻麦秸秆,并进行大田试验,旨在验证秸秆腐解条件下对蔬菜产量和品质及土壤盐渍化的缓解效果,得出主要结果如下:1、土表覆盖500 kg/亩切段5 cm水稻秸秆、500kg/亩切段40 cm小麦秸秆、500 kg/亩整株小麦秸秆和1000 kg/亩切段10 cm小麦秸秆并浅水种植蕹菜,试验发现蕹菜产量明显增加,且切段5 cm水稻秸秆处理的效果更好,蕹菜品质得到改善,说明秸秆腐解能够提高当季蔬菜产量,并适当改善蔬菜的品质。土壤硝态氮含量明显下降,土壤有机碳、速效钾和全钾含量上升。土壤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淹水条件下均有所下降。2、土表覆盖稻麦秸秆后种植番茄、小白菜和生菜,番茄和小白菜第1次采收产量均明显增加,番茄品质提高,小白菜全钾含量有所上升,但后期秸秆腐解释放的养分供应不足,生菜产量没有明显差异,说明秸秆腐解后释放的养分能够适当提高后茬蔬菜的产量和品质。3、继续盐渍化土表浅水栽培蕹菜并覆盖500 kg/亩切段5 cm水稻秸秆、500 kg/亩切段40 cm小麦秸秆、500 kg/亩整株小麦秸秆和1000 kg/亩切段10 cm小麦秸秆,试验发现蕹菜产量明显增加,且切段5 cm水稻秸秆处理的效果更好,蕹菜品质得到改善。土壤硝态氮含量明显下降,土壤盐渍化得到缓解,土壤有机碳含量降幅较对照小,提升不明显,全钾含量普遍上升。土壤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下降。4、盐渍化大田开展湿旱轮作、湿润栽培水芹并在畦沟内垫铺500kg/亩、1000kg/亩、1500 kg/亩截段和整株稻秸秆,结果发现秸秆腐解率均在80%以上,且切段、低覆盖量的稻秸秆腐解率最高。畦沟内0-20 cm 土层硝态氮含量较对照普遍下降,土壤盐渍化得到缓解。土壤有机碳含量普遍上升,且稻秸秆覆盖量越高,有机碳提升越明显。土壤全磷、全钾、速效磷、速效钾普遍上升。土壤蔗糖酶活性湿润条件下各处理均下降,但垫铺秸秆后蔗糖酶活性较对照明显得到改善,土壤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上升。5、盐渍化大田开展湿旱轮作、湿润栽培蕹菜并在畦沟内垫铺500 kg/亩、1000 kg/亩、1500 kg/亩截段和整株稻麦秸秆,结果发现稻麦秸秆腐解率均在67%以上,稻秸秆腐解率普遍高于麦秸秆,且截段、低覆盖量秸秆腐解率更高。畦沟内垫铺不同处理秸秆能够增加蕹菜产量,适当改善蕹菜品质。垫铺秸秆后,畦沟内0-40 cm 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均下降,盐渍化得到缓解。0-20 cm 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上升,垫铺量越多,有机碳提升越明显,整株处理效果好于截段处理,截段麦处理效果好于截段稻处理。0-10 cm 土层土壤全磷含量上升,0-30 cm 土层土壤全钾、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上升。0-40 cm 土层,垫铺秸秆处理土壤蔗糖酶活性均下降,但较对照相比,蔗糖酶活性有所改善。0-20 cm 土层土壤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均上升。6、盐渍化大田开展湿旱轮作、湿润栽培芋头并在畦沟内垫铺500 kg/亩、1000 kg/亩、1500 kg/亩截段麦秸秆,结果发现麦秸秆腐解率均在70%以上,低覆盖量麦秸秆腐解率更高,且试验结束后并不影响机械翻耕,可继续加大覆盖量。芋头产量明显提高,且产量随覆盖量增加而增加。畦沟内0-30 cm 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下降,土壤盐渍化得到明显缓解,高覆盖量处理下降幅度大于低覆盖量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上升,且麦秸秆垫铺量越多,0-20 cm 土层有机碳含量提升越高。0-10 cm 土层土壤全磷、全钾、速效磷均有所上升,0-30 cm 土层速效钾含量上升。0-40 cm 土层湿润环境下土壤蔗糖酶均下降,但垫铺秸秆后蔗糖酶活性有所改善,0-20 cm 土层土壤酸性磷酸酶上升,0-10 cm 土层脲酶活性上升。
二、避免蔬菜生理障碍的基本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避免蔬菜生理障碍的基本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老年糖尿病的现状和危害 |
二、中国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
三、中国老年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
1. 老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2. 老年糖尿病的分型 |
四、老年T2DM患者的筛查与三级预防 |
1. 老年糖尿病的筛查 |
2. 老年T2DM的三级预防 |
五、老年T2DM患者治疗策略的优化 |
1. 综合评估的策略 |
2.“四早”原则 |
3. 老年糖尿病患者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的制订 |
六、糖尿病教育和患者自我管理 |
1. 糖尿病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
2.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支持 |
七、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 |
八、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治疗 |
九、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 |
十、老年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
1.降糖药物的选用原则 |
2. 各类降糖药物应用注意要点 |
3.降糖药物应用后的疗效评估和剂量调整 |
4. 其他降血糖治疗 |
十一、老年T2DM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治 |
1.合并高血压的管理 |
2.血脂异常的管理 |
3.控制高尿酸血症 |
4.体重管理 |
5.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
6. 其他CVD危险因素的控制 |
7. 联合用药需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
十二、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
1.DKA |
2.HHS |
3.糖尿病相关低血糖 |
十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
十四、老年糖尿病住院期间的血糖管理 |
十五、老年糖尿病伴发疾病的防治 |
十六、老年糖尿病管理的社会支持 |
附录:老年糖尿病降糖药参考数据 |
(3)孕期膳食铜摄入量对新生儿出生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伦理学原则 |
2 结果 |
2.1 孕妇一般人口学特征描述 |
2.2 孕妇膳食铜元素摄入及血浆铜含量分析 |
2.3 新生儿出生结局 |
3 讨论 |
3.1 膳食频率调查法和来源于食物中铜元素参考标准的确定 |
3.2 孕期铜元素摄入情况和血浆铜含量 |
3.3 膳食铜元素摄入量与出生结局 |
3.4 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体内铜水平与妊娠期疾病和出生结局的关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国内外现状 |
3 相关理论基础 |
4 研究目的 |
5 研究意义 |
6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2 样本量计算 |
2 研究工具 |
2.1 问卷维度、条目设定 |
2.2 问卷编制注意事项 |
2.3 问卷质量评定 |
2.4 问卷内容 |
3 研究方法 |
3.1 调查过程 |
3.2 统计学方法 |
3.3 质量控制 |
4 结果 |
4.1 基本资料 |
4.2 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现状 |
4.3 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知信行单因素分析 |
4.4 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知信行影响因素分析 |
4.5 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相关性分析 |
4.6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管理阻碍因素 |
5 讨论 |
5.1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有待提高 |
5.2 影响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管理的因素 |
5.3 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护理知识、态度和行为相关 |
5.4 提高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建议 |
6 结论 |
第二部分 冠心病患者对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与对象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访谈主题 |
2.2 访谈过程 |
2.3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3.2 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需求的分析 |
4 讨论 |
4.1 关注冠心病患者及家属的需求是二级预防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
4.2 个性化、切实可行的二级预防管理方案有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 |
4.3 提升心血管科护士循证实践能力,建立循证实践方案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证据综合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2.2 检索策略 |
2.3 证据评价标准 |
2.4 证据评价过程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
3.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
4 讨论 |
4.1 纳入证据的指南/共识发表现状和质量评价分析 |
4.2 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相关证据内容有待进一步明确 |
4.3 对冠心病二级预防本土化指南与患者指南制定的启示 |
5 结论 |
第四部分 证据传播 |
1 构建《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初稿 |
1.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2 《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专家论证 |
2.1 研究方法 |
2.2 结果 |
2.3 结论 |
3 小结 |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创新点 |
3 研究局限性 |
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国内外心脏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管理调查问卷 |
附录2 冠心患者半结构式访谈知情同意书 |
附录3 Pubmed文献库检索策略 |
附录4 中国知网文献库检索策略 |
附录5 AGREEⅡ评价条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2.1 国内外对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的关注日益增加 |
1.2.2 运动不足成为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直接因素 |
1.2.3 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成为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主要手段 |
1.2.4 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关键问题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拟解决关键问题 |
1.6 研究技术路线、思路与创新点 |
1.6.1 研究技术路线 |
1.6.2 研究思路 |
1.6.3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习惯 |
2.1.1 习惯的定义 |
2.1.2 习惯的心理学机制 |
2.2 体育锻炼习惯 |
2.2.1 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及其特征 |
2.2.2 体育锻炼习惯的产生-保持-打破 |
2.2.3 体育锻炼习惯形成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
2.2.4 体育锻炼习惯测量方法 |
2.2.5 健康生活方式的改变与体育锻炼习惯相关研究 |
2.2.6 体育锻炼习惯国内文献研究现状 |
2.2.7 体育锻炼习惯国外文献研究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3 相关理论基础 |
3.1 体育锻炼行为相关理论模型 |
3.1.1 计划行为理论模型 |
3.1.2 跨理论模型 |
3.1.3 自我决定理论 |
3.1.4 社会认知理论 |
3.2 习惯的双系统理论 |
3.2.1 双系统理论——目标与习惯 |
3.2.2 双系统模型的建构 |
3.2.3 双系统模型的控制 |
3.3 本章小结 |
4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现状调查与访谈 |
4.1 现状调查与访谈的意义 |
4.2 研究工具的选择与问卷的发放 |
4.2.1 国际体力活动问卷 |
4.2.2 自我报告习惯指数量表 |
4.2.3 问卷发放情况 |
4.3 国际体力活动问卷和自我报告习惯指数量表调查结果 |
4.3.1 健康情形和生活方式 |
4.3.2 身体活动量 |
4.3.3 学校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
4.3.4 青少年健康意识 |
4.3.5 体育锻炼习惯和影响因素初步调查 |
4.4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过程访谈 |
4.4.1 访谈对象简介 |
4.4.2 访谈内容主题结构检验 |
4.4.3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现状与养成过程访谈结果 |
4.5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现状分析 |
4.5.1 青少年对自己的健康现状较满意 |
4.5.2 久坐和屏幕依赖的不良生活方式值得关注 |
4.5.3 有一定的健康意识但锻炼知识有所欠缺 |
4.5.4 男生体力活动情况优于女生 |
4.5.5 体育课和课外体育社团有待进一步加强 |
4.5.6 亟待环境改变促进锻炼习惯养成 |
4.6 本章小结 |
5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模型建构与验证 |
5.1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模型建构的意义 |
5.2 研究工具和分析方法阐释 |
5.2.1 影响因素模块划分 |
5.2.2 影响因素条目与AHP赋权方法 |
5.2.3 量表与问卷发放 |
5.2.4 层次聚类分析 |
5.2.5 验证性因素分析 |
5.3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
5.3.1 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构建与优化 |
5.3.2 专家对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赋权 |
5.3.3 赋权前后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因素和SRHI回归分析 |
5.3.4 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与自我报告习惯指数量表调查结果 |
5.4 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数据结果讨论 |
5.5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路径理论分析 |
5.5.1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 |
5.5.2 聚类因子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 |
5.5.3 个人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
5.5.4 家庭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
5.5.5 学校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
5.5.6 社会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
5.6 不同性别、年龄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探析 |
5.6.1 不同性别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
5.6.2 不同年龄段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
5.6.3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个案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作用机制与干预策略 |
6.1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作用路径探讨 |
6.2 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影响因素机制阐释 |
6.2.1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的机制理论基础 |
6.2.2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作用特点探析 |
6.2.3 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个体层面作用机制 |
6.2.4 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社会层面作用机制 |
6.3 体育锻炼习惯干预策略 |
6.3.1 认知-意向-行动-保持 |
6.3.2 锻炼意识的诱导 |
6.3.3 促进体育锻炼习惯持续的线索提示 |
6.3.4 促进社区、学校与家庭体育网络体系的建立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8 参考文献 |
9 附录 |
附录一 学生健康、体能活动及生活习惯问卷 |
附录二 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问卷(32 条目) |
附录三 锻炼习惯自我报告系数量表 |
附录四 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 AHP 专家问卷 |
附录五 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访谈提纲 |
附录六 访谈对象名单及基本信息 |
附录七 个案分析材料 |
10 致谢 |
11 博士就读期间研究经历 |
(6)基于老年人行为的既有居住地段配套设施配置优化研究 ——以西安铁路局居住地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背景:严峻的老龄化发展趋势 |
1.1.2 政策导向:老年人相关政策与标准相继出台 |
1.1.3 现实情况:设施配置的适老性需求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老年人 |
1.3.2 既有居住地段 |
1.3.3 配套设施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老年人行为相关研究 |
1.4.2 公共服务设施相关研究 |
1.4.3 社区生活圈相关研究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2 西安铁路局居住地段配套设施现状调研 |
2.1 调研对象与调研内容 |
2.1.1 调研对象 |
2.1.2 调研内容 |
2.2 西安铁路局居住地段建设概况 |
2.2.1 基本情况 |
2.2.2 土地利用 |
2.2.3 道路系统 |
2.2.4 居住组群 |
2.3 西安铁路局居住地段配套设施现状 |
2.3.1 配套设施整体建设情况 |
2.3.2 文化与体育设施 |
2.3.3 商业服务业设施 |
2.3.4 医疗卫生设施 |
2.3.5 养老服务设施 |
2.3.6 教育设施 |
2.3.7 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 |
2.4 本章小结 |
3 与老年人密切相关的配套设施现状及其使用状况研究 |
3.1 与老年人密切相关的典型设施的筛选原则和结果 |
3.1.1 筛选原则 |
3.1.2 筛选结果 |
3.2 典型文化与体育设施现状及使用状况 |
3.2.1 老年人活动中心 |
3.2.2 火车头体育馆 |
3.2.3 健身广场 |
3.2.4 小结 |
3.3 典型商业服务业设施现状及使用状况 |
3.3.1 西铁南郊农贸市场 |
3.3.2 铁安二街双维超市 |
3.3.3 小吃城 |
3.3.4 小结 |
3.4 典型医疗卫生设施与养老服务设施现状及使用状况 |
3.4.1 西安市第九医院 |
3.4.2 铁一局养老服务站 |
3.4.3 小结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老年人行为特征及配套设施配置的问题分析 |
4.1 老年人使用配套设施的行为特征 |
4.1.1 老年人休闲行为特征 |
4.1.2 老年人购物行为特征 |
4.1.3 老年人就医行为特征 |
4.1.4 老年人养老行为特征 |
4.2 配套设施配置与老年人行为特征的匹配分析 |
4.2.1 设施配置与老年人休闲行为的匹配分析 |
4.2.2 设施配置与老年人购物行为的匹配分析 |
4.2.3 设施配置与老年人就医行为的匹配分析 |
4.2.4 设施配置与老年人养老行为的匹配分析 |
4.3 基于老年人行为特征的配套设施共性问题分析 |
4.3.1 医疗卫生设施缺乏,养老服务设施严重不足 |
4.3.2 存量空间有限,可建设用地与需求存在矛盾 |
4.3.3 空间品质有待提升,缺少适老化的细节设计 |
4.4 基于老年人行为特征的配套设施差异性问题分析 |
4.4.1 文化与体育设施现状问题 |
4.4.2 商业服务业设施现状问题 |
4.4.3 医疗卫生设施现状问题 |
4.4.4 养老服务设施现状问题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老年人行为的既有居住地段配套设施配置优化策略 |
5.1 基于老年人行为特征的配套设施配置优化思路 |
5.1.1 目标 |
5.1.2 原则 |
5.1.3 “国标”对配套设施的配置要求 |
5.2 基于老年人行为的配套设施整体配置优化策略 |
5.2.1 构建服务圈层,补齐需求短板,增补医疗和养老服务设施 |
5.2.2 挖掘潜力空间,将闲置商业空间活化利用为社区服务空间 |
5.2.3 提升场所品质,完善服务水平,空间建设强化适老性设计 |
5.3 基于老年人行为的各类配套设施配置优化策略 |
5.3.1 文化与体育设施配置优化策略 |
5.3.2 商业服务业设施配置优化策略 |
5.3.3 医疗卫生设施配置优化策略 |
5.3.4 养老服务设施配置优化策略 |
5.4 西安铁路局居住地段的配套设施配置优化策略 |
5.4.1 配套设施配置整体优化策略 |
5.4.2 调整文体功能,增加文艺活动室、棋牌室和球类场地 |
5.4.3 商业提质减量,促进闲置的商业空间转化成其他功能 |
5.4.4 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点,为老年人提供基层医疗服务 |
5.4.5 增加生活照料类养老服务,采用医养结合的建设模式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图录 |
表录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 |
附录一 铁路局居住地段商业服务业设施一览表 |
附录二 老年人对西安铁路局居住地段配套设施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7)日光温室土壤逆境黄瓜抗逆栽培技术的SWOT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土壤逆境成因 |
1.1.2 土壤逆境危害 |
1.1.3 土壤逆境防治技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SWOT分析法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微生物菌剂土壤活化技术的调研和SWOT分析 |
2.1 调研内容和目的 |
2.2 调研对象和方法 |
2.3 调研结果 |
2.3.1 基本情况 |
2.3.2 问卷调研结果与分析 |
2.3.3 试验调研结果与分析 |
2.4 SWOT分析 |
2.4.1 Strengths(优势)分析 |
2.4.2 Weaknesses(劣势)分析 |
2.4.3 Opportunities(机遇)分析 |
2.4.4 Threats(挑战)分析 |
2.5 SWOT发展矩阵及战略选择 |
2.5.1 SWOT发展矩阵 |
2.5.2 战略选择 |
2.6 对策和建议 |
2.6.1 加大技术推广宣传与培训 |
2.6.2 加大技术研发创新 |
2.6.3 加强微生物菌剂产品市场监管 |
2.6.4 增强资金扶持力度 |
第三章 黄瓜嫁接育苗技术的调研和SWOT分析 |
3.1 调研内容和目的 |
3.2 调研对象和方法 |
3.3 调研结果 |
3.3.1 基本情况 |
3.3.2 问卷调研结果与分析 |
3.4 SWOT分析 |
3.4.1 Strengths(优势)分析 |
3.4.2 Weaknesses(劣势)分析 |
3.4.3 Opportunities(机遇)分析 |
3.4.4 Threats(挑战)分析 |
3.5 SWOT发展矩阵及战略选择 |
3.5.1 SWOT发展矩阵 |
3.5.2 战略选择 |
3.6 对策和建议 |
3.6.1 加强技术推广与培训 |
3.6.2 增强技术设备研发创新 |
3.6.3 增加资金扶持力度 |
第四章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调研和SWOT分析 |
4.1 调研内容和目的 |
4.2 调研对象和方法 |
4.3 调研结果 |
4.3.1 基本情况 |
4.3.2 问卷调研结果与分析 |
4.4 SWOT分析 |
4.4.1 Strengths(优势)分析 |
4.4.2 Weaknesses(劣势)分析 |
4.4.3 Opportunities(机遇)分析 |
4.4.4 Threats(挑战)分析 |
4.5 SWOT发展矩阵及战略选择 |
4.5.1 SWOT发展矩阵 |
4.5.2 战略选择 |
4.6 对策和建议 |
4.6.1 加强技术宣传与培训 |
4.6.2 加大机械设备研发力度 |
4.6.3 严格规范技术操作流程 |
4.6.4 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
第五章 高温闷棚土壤消毒技术的调研和SWOT分析 |
5.1 调研内容和目的 |
5.2 调研对象和方法 |
5.3 调研结果 |
5.3.1 基本情况 |
5.3.2 问卷调研结果与分析 |
5.4 SWOT分析 |
5.4.1 Strengths(优势)分析 |
5.4.2 Weaknesses(劣势)分析 |
5.4.3 Opportunities(机遇)分析 |
5.4.4 Threats(挑战)分析 |
5.5 SWOT发展矩阵及战略选择 |
5.5.1 SWOT发展矩阵 |
5.5.2 战略选择 |
5.6 对策和建议 |
5.6.1 加强技术宣传推广 |
5.6.2 加大技术研发创新 |
5.6.3 加大政策资金扶持 |
第六章 土壤熏蒸剂辣根素替代农药消毒技术的调研和SWOT分析 |
6.1 调研内容和目的 |
6.2 调研对象和方法 |
6.3 调研结果 |
6.3.1 基本情况 |
6.3.2 问卷调研结果与分析 |
6.4 SWOT分析 |
6.4.1 Strengths(优势)分析 |
6.4.2 Weaknesses(劣势)分析 |
6.4.3 Opportunities(机遇)分析 |
6.4.4 Threats(挑战)分析 |
6.5 SWOT发展矩阵及战略选择 |
6.5.1 SWOT发展矩阵 |
6.5.2 战略选择 |
6.6 对策和建议 |
6.6.1 增强技术宣传推广,扩大技术使用范围 |
6.6.2 加大技术研发创新,降低技术使用成本 |
6.6.3 加强政策资金支持,补贴技术使用费用 |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
7.1 结论 |
7.2 讨论 |
7.3 创新点 |
7.4 展望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1 《日光温室土壤逆境黄瓜抗逆栽培技术的SWOT分析》之“微生物菌剂土壤活化技术”调研问卷(WⅠ) |
附录2 《日光温室土壤逆境黄瓜抗逆栽培技术的SWOT分析》之“黄瓜嫁接育苗技术”调研问卷(WⅡ) |
附录 3《日光温室土壤逆境黄瓜抗逆栽培技术的SWOT分析》之“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调研问卷(WⅢ) |
附录4 《日光温室土壤逆境黄瓜抗逆栽培技术的SWOT分析》之“高温闷棚土壤消毒技术”调研问卷(WⅣ) |
附录5 《日光温室土壤逆境黄瓜抗逆栽培技术的SWOT分析》之“土壤熏蒸剂辣根素替代农药消毒技术”调研问卷(WⅤ) |
致谢 |
(8)两种典型化感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生长及微生物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中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兰州百合的利用价值 |
1.2 兰州百合的生长现状 |
1.3 自毒物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4 自毒物质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1.5 自毒化感对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的影响 |
1.6 自毒化感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1.7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2,4-二叔丁基苯酚的自毒化感作用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目标 |
2.2 试验地概况 |
2.3 试验设计 |
2.4 技术路线 |
2.5 样品采集与测定 |
2.5.1 土壤基础样 |
2.5.2 兰州百合植株生长指标及品质测定 |
2.5.3 兰州百合抗氧化系统及渗透调节物质测定 |
2.5.4 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MBN) |
2.5.5 土壤酶活性 |
2.5.6 BIOLOG-ECO分析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
2.5.7 土壤及植物微生物多样性 |
2.6 数据分析 |
第3章 两种自毒物质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3.1 两种自毒物质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生长特性的影响 |
3.1.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株高的影响 |
3.1.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茎粗的影响 |
3.1.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长的影响 |
3.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鳞茎干物质的影响 |
3.2.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鳞茎鲜重增长量的影响 |
3.2.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鳞茎干重的影响 |
3.3 两种自毒物质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的化感作用效应指数及综合化感效应 |
3.3.1 DBP对兰州百合的化感作用效应指数及综合化感效应 |
3.3.2 2,4-DTBP对兰州百合的化感作用效应指数及综合化感效应 |
3.4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品质的影响 |
3.4.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总糖含量的影响 |
3.4.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粗纤维的影响 |
3.4.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淀粉含量的影响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4章 自毒物质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4.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
4.1.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H_2O_2含量的影响 |
4.1.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O_2-含量的影响 |
4.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2.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SOD的影响 |
4.2.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POD的影响 |
4.2.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CAT的影响 |
4.2.4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APX的影响 |
4.2.5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GR的影响 |
4.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非酶抗氧化剂含量的影响 |
4.3.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As A含量的影响 |
4.3.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GSH含量的影响 |
4.4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脂质过氧化程度的影响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5章 自毒物质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5.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5.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5.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6章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6.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6.1.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6.1.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6.1.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6.1.4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
6.1.5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纤维素水解酶(CBH)活性的影响 |
6.1.6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β-葡萄糖苷酶(BG)活性的影响 |
6.1.7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的影响 |
6.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
6.2.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
6.2.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 |
6.3 DBP和2,4-DTBP作用下兰州百合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相关性分析 |
6.3.1 DBP和2,4-DTBP作用下兰州百合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的相关性分析 |
6.3.2 DBP和2,4-DTBP作用下兰州百合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氮的相关性分析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7章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
7.1 基于Biolog-ECO分析DBP和2,4-DTBP对于兰州百合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
7.1.1 DBP和2,4-DTBP对根际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AWCD的变化特征 |
7.1.2 DBP和2,4-DTBP对根际土壤Shannon指数(H)和McIntosh指数(U)的影响 |
7.2 DBP和2,4-DTBP处理下根际土壤微生物碳代谢能力特征 |
7.3 DBP和2,4-DTBP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差异 |
7.4 高通量测序分析DBP和2,4-DTBP对于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
7.4.1 DBP和2,4-DTBP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影响 |
7.4.1.1 DBP和2,4-DTBP对根际土壤细菌α多样性的影响 |
7.4.1.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7.4.1.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细菌β多样性的影响及LEfSe分析 |
7.4.1.4 基于RDA分析的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细菌的影响 |
7.4.1.5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真菌α多样性的影响 |
7.4.1.6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7.4.1.7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真菌β多样性的影响及LEfSe分析 |
7.4.1.8 基于RDA的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真菌的影响 |
7.5 高通量测序分析DBP和2,4-DTBP对于兰州百合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
7.5.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微生物种群的影响 |
7.4.1.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细菌α多样性的影响 |
7.5.1.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7.5.1.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细菌β多样性的影响及LEfSe分析 |
7.5.1.4 基于RDA分析的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细菌的影响 |
7.5.1.5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真菌α多样性的影响 |
7.5.1.6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7.5.1.7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真菌β多样性的影响及LEfSe分析 |
7.5.1.8 基于RDA的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真菌的影响 |
7.6 讨论 |
7.7 小结 |
第8 章 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生长影响机制初步探讨 |
8.1 DBP和2,4-DTBP与兰州百合百合生长指标的通径分析 |
8.2 兰州百合鳞茎干重与总糖、粗纤维、淀粉含量的通径分析 |
8.3 兰州百合鳞茎干重与总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通径分析 |
8.4 讨论 |
第9 章 主要结论与讨论 |
9.1 主要结论 |
9.1.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生长的影响 |
9.1.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抗氧化系统及渗透调节的影响 |
9.1.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和兰州百合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9)健康导向下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典型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背景:新经济常态下增量向存量规划转型 |
1.1.2 健康战略:推进健康中国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
1.1.3 政策导向: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全面推进 |
1.1.4 社会需求:城市居民对健康生活环境迫切需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健康城市与健康社区相关研究 |
1.3.2 住区更新改造相关研究 |
1.3.3 住区外环境相关研究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健康导向 |
1.4.2 老旧住区 |
1.4.3 单位型住区 |
1.4.4 住区外环境 |
1.4.5 优化 |
1.5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2 健康导向下住区外环境相关研究 |
2.1 相关理论研究 |
2.1.1 环境与健康理论 |
2.1.2 健康行为改变理论 |
2.1.3 健康促进理论 |
2.2 住区外环境与居民健康的关联构建 |
2.2.1 住区外环境居民健康需求分析 |
2.2.2 住区外环境健康行为活动解析 |
2.2.3 住区外环境对居民健康的作用机制 |
2.3 相关评价体系及标准解读及借鉴 |
2.3.1 相关评价体系及标准概述 |
2.3.2 重要评价体系及标准解读 |
2.4 健康导向下的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营造要点 |
2.4.1 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
2.4.2 丰富多元的场所空间 |
2.4.3 积极健康的精神环境 |
2.4.4 安全适用的环境设施 |
2.4.5 舒适宜人的物理环境 |
2.5 本章小结 |
3 西安市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现状调研 |
3.1 西安市既有住区发展概况 |
3.2 典型住区选取及调研技术路线 |
3.2.1 调研对象选取依据 |
3.2.2 调研方法及内容 |
3.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家属院 |
3.3.1 住区整体概况 |
3.3.2 场所空间现状 |
3.3.3 精神环境现状 |
3.3.4 环境设施现状 |
3.3.5 物理环境现状 |
3.3.6 室外健康行为及空间现状 |
3.4 中铁集团太乙路东院小区 |
3.4.1 住区整体概况 |
3.4.2 场所空间现状 |
3.4.3 精神环境现状 |
3.4.4 环境设施现状 |
3.4.5 物理环境现状 |
3.4.6 室外健康行为及空间现状 |
3.5 纺织城六棉光明小区 |
3.5.1 住区整体概况 |
3.5.2 场所空间现状 |
3.5.3 精神环境现状 |
3.5.4 环境设施现状 |
3.5.5 物理环境现状 |
3.5.6 室外健康行为及空间现状 |
3.6 本章小结 |
4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病理问题分析 |
4.1 优化意愿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
4.1.1 调研样本回收情况 |
4.1.2 调研居民基本情况 |
4.2 外环境优化意愿及健康病理问题分析 |
4.2.1 场所空间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
4.2.2 环境设施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
4.2.3 物理环境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
4.2.4 精神环境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
4.3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核心要素分析 |
4.3.1 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要素病理关系分析 |
4.3.2 场所空间为核心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要素构成 |
4.4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病理问题总结 |
4.4.1 缺乏统筹布局,消极空间增多 |
4.4.2 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能力不足 |
4.4.3 热环境质量差,影响生理舒适 |
4.4.4 健康意识薄弱,健康管理落后 |
4.5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核心要素-场所空间病理问题总结 |
4.5.1 活动空间引导不足,减少活动时间 |
4.5.2 绿化植物配置失衡,破坏生态景观 |
4.5.3 交通空间秩序混乱,威胁安全出行 |
4.5.4 健康配套设施滞后,服务水平偏低 |
4.6 本章小结 |
5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目标、原则及策略 |
5.1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目标、原则及内容 |
5.1.1 优化目标 |
5.1.2 优化原则 |
5.1.3 外环境整体优化内容及重点 |
5.2 物质环境健康优化策略 |
5.2.1 强调统筹布局的空间规划,提高整体效率 |
5.2.2 加强自然调蓄的海绵建设,提高舒适水平 |
5.2.3 构建平灾结合的弹性空间,提升应急能力 |
5.3 精神环境健康优化策略 |
5.3.1 开展健康促进活动,提升居民健康意识 |
5.3.2 提高健康管理水平,实现健康生活品质 |
5.3.3 增强居民情感归属,体现住区人文关怀 |
5.4 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实施保障策略 |
5.4.1 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 |
5.4.2 建立资源共享的服务机制 |
5.4.3 建立资金充足的筹集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6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核心要素-场所空间优化策略 |
6.1 场所空间优化要素及重点 |
6.2 活动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
6.2.1 营造健康多元的空间层次,提升空间品质 |
6.2.2 创建功能融合的复合空间,提高使用效率 |
6.2.3 兼顾弱势人群的活动需求,优化空间设计 |
6.2.4 增加安全舒适的环境设施,提升空间活力 |
6.3 绿化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
6.3.1 丰富植物配置,恢复绿色健康的绿化景观 |
6.3.2 增设功能空间,构建多元共享的绿化空间 |
6.3.3 增加绿化面积,营造舒适美观的绿化环境 |
6.4 交通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
6.4.1 构建舒适的慢行网络,提倡健康安全出行 |
6.4.2 优化动静态交通布局,减少人车互相干扰 |
6.4.3 增加保障性安全设施,营造安全交通环境 |
6.5 设施服务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
6.5.1 补齐健康服务设施短板,完善服务设施体系 |
6.5.2 整合公共服务设施资源,构建全龄健康服务 |
6.6 典型住区优化方案——中铁集团太乙路东院小区 |
6.6.1 整体优化方案 |
6.6.2 活动空间优化方案 |
6.6.3 绿化空间优化方案 |
6.6.4 交通空间优化方案 |
6.6.5 设施服务空间优化方案 |
6.6.6 精神环境优化方案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语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图表目录 |
图录 |
表录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 |
附录一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满意度及优化意愿问卷调查 |
附录二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
附录三 《健康住宅评价标准》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
附录四 《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
附录五 《中国绿色低碳住区技术评估手册》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
附录六 WELL建筑标准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
附录七 LEED-ND评价体系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
(10)设施土表覆盖秸秆对缓解土壤盐渍化及蔬菜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设施连作障碍 |
1.1.1 连作障碍对土壤产生的影响 |
1.1.2 连作障碍对作物产生的影响 |
1.2 秸秆还田 |
1.2.1 秸秆资源利用现状 |
1.2.2 秸秆还田方式 |
1.2.3 秸秆还田对土壤的改善效果 |
1.2.4 秸秆还田的问题 |
1.3 土壤盐渍化 |
1.3.1 土壤次生盐渍化现状 |
1.3.2 土壤次生盐渍化成因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2018夏秋季浅水土表覆盖秸秆种植蕹菜试验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
2.1.4 指标测定方法 |
2.1.5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土表覆盖秸秆对蕹菜产量及N-P-K含量的影响 |
2.2.2 土表覆盖秸秆对蕹菜品质的影响 |
2.2.3 土表覆盖秸秆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土表覆盖秸秆对后茬旱生蔬菜的腐解效应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土表覆盖秸秆对后茬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3.2.2 土表覆盖秸秆对后茬小白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2019夏秋季土表覆盖秸秆种植蕹菜对盐渍化土壤的缓解效果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秸秆覆盖对蕹菜产品产量的影响 |
4.2.2 秸秆覆盖对蕹菜养分的影响 |
4.2.3 秸秆覆盖对蕹菜品质的影响 |
4.2.4 秸秆覆盖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4.2.5 秸秆覆盖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大田畦沟垫铺覆盖秸秆缓解土壤盐渍化试验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秸秆腐解率 |
5.2.2 垫铺秸秆对畦沟内不同层次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5.2.3 垫铺秸秆对畦沟内不同层次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畦沟垫铺秸秆种植蕹菜缓解土壤盐渍化试验 |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设计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秸秆腐解率 |
6.2.2 畦沟垫铺秸秆对蕹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6.2.3 秸秆覆盖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6.2.4 秸秆覆盖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6.3 小结与讨论 |
第七章 大田畦沟垫铺秸秆种植芋头缓解土壤盐渍化试验 |
7.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7.1.1 试验材料 |
7.1.2 试验设计 |
7.2 结果与分析 |
7.2.0 秸秆腐解率 |
7.2.1 畦沟垫铺秸秆对芋头产量的影响 |
7.2.2 垫铺秸秆对畦沟内不同层次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7.2.3 覆盖秸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7.3 小结与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避免蔬菜生理障碍的基本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J].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2(01)
- [2]传统农贸市场适老化设计策略研究 ——以徐州市为例[D]. 黄诚.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孕期膳食铜摄入量对新生儿出生结局的影响[D]. 王庆文. 山西医科大学, 2021
- [4]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构建[D]. 石瑞.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5]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D]. 褚昕宇.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6]基于老年人行为的既有居住地段配套设施配置优化研究 ——以西安铁路局居住地段为例[D]. 孔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7]日光温室土壤逆境黄瓜抗逆栽培技术的SWOT分析[D]. 齐宝晗.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8]两种典型化感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生长及微生物作用研究[D]. 崔佳佳.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9]健康导向下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典型住区为例[D]. 熊则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10]设施土表覆盖秸秆对缓解土壤盐渍化及蔬菜生长的影响[D]. 刘辉. 扬州大学, 2021